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对健康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健康促进学校的特点:
1、健康含义的整体性。它采用的是整体的健康模式,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指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包括健康的躯体、心理、社会方面和环境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
2、参与人员的多层次性。参与健康促进学校的工作人员不仅仅是指学生,还包括学校全体教职工及学校所在社区的家长和社区机构的全体成员;
3、干预措施的全方位性。它促进使家庭介入,注意到物质环境对促进儿童健康的重要性,认识到学校的社会风气对支持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它把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 产后;性健康;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 R7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3(c)-113-01
妇女产后健康的性生活是生殖健康的重要部分。目前,产后性保健尚未得到广大妇女和医务人员的重视,性健康教育的服务很少[1]。为了解分娩对妇女产后性生活的影响以及产后性问题的发生情况,加强产后性健康保健服务,笔者对本院260例正常初产妇产后性生活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本院正常分娩的活胎初产妇26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产妇均为活胎初产妇,年龄21~42岁,平均25岁,均为正常产侧切产妇。
1.2 研究方法
在260例初产妇中随机抽取130例对其进行产后性健康宣教,开展产后性保健的调查咨询服务工作。另外130例不进行产后性健康宣教。后采用问诊、发放调查问卷、电话回访进行调查。后分析处理,建档保存资料。
2 结果
2.1 产后性生活恢复情况
260例初产妇,配合调查的占95%(247/260),不愿配合的占5%。产后6个月恢复性生活的占95.95%(237/247)。
2.2 性问题情况
产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产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产后6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2。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产后性问题很常见。产后性健康教育及其重要。对产妇进行性生活、性保健咨询随访,使产妇更重视性生活质量,充分认识到科学的性生活的重要性,进而极大地降低了产后性问题的发生率。
受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产后有性问题的妇女,很少主动寻求医治,这说明由于社会环境、封建意识以及不恰当的性观念、性教育,使妇女对性生活常有错误的观念,或没有认识到性生活对婚姻生活的重要性,因此,性健康教育亟待加强[2-3]。医务人员有必要在产后向产妇提供性健康教育服务,让产妇了解产后性问题主要类型、原因及处理方法,对夫妻双方进行指导,增加健康教育内容,如产后恢复的时间、注意事项及可能遇到的问题,产后生理变化、内分泌系统的变化、环境、社会、家庭因素对产妇身心健康的影响,开展产后性心理咨询,鼓励妇女在产后向医务人员报告其存在的性问题,并积极配合治疗,帮助他们提高性生活质量。
世界卫生组织对生殖健康的定义中,强调了性健康即人们应当享受负责、满意和安全的性生活,所以产后有关性健康的问题呈高发生率,应该得到关注[4]。产后性问题的高发生率提示要重视产后性健康教育这一妇科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工作项目,是目前提高广大妇女产后性生活质量的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
[1]黄人健,田力.护士手册[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390.
[2]郭蓬春,林明理.障碍妇女心理卫生[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9,15(1):10.
[3]王淑贞.实用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865.
(一)心理文化建设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
中职班级的建设主要包括班级文化建设、精神建设以及心理文化建设等。心理文化建设是最重要的,因为健康的心理是开展一切活动的保障,良好的心理可以促进班级形成良好的风气,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者和辅导者,教师应该在学生进入中职院校的时候就开始开展班级的心理文化建设,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建立良好的基础。心理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也能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学校领导和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
(二)开展班级心理文化建设的策略
1.将班级心理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个性意识比较强,对于不同的事物都有自己的主张,班级管理就是对班级环境的布置、班风建设的活动等。教师要根据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班级的心理文化建设,在班级中要通过学生的自我激励,实现自己的价值,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和心理。
2.充分发挥班主任的积极引导作用。人格高尚的教师才会受到学生的尊重,是积极创建班级心理文化建设的前提,教师应该要有健康向上的思想和心理,及时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对于出现错误的学生要积极引导,不要刻意批评,耐心地为他们解释,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创设一个适合学生发展的轻松氛围。
3.开展班级活动实现心理文化建设。有效的班级活动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在班级集体活动中,教师要及时鼓励参与活动的学生,表扬他们的拼搏精神,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相信自己也是可以的。在集体活动中,教师还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教师要每周都安排集体活动,为学生提供放松身心的机会,在活动的过程中,还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深化师生之间的感情,消除学生烦躁的心理,形成一种积极的健康的心理。
二、结语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公布的健康的标准中,前三条就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内容。可见,心理健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小学是个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上都经历着一系列的重大变化。这些正理和心理的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促进幼小个体长大成人。着个阶段人的可塑性很强,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良好的教育环境影响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反之,不良的环境影响也容易使学生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甚至发展成为心理疾病。因此,必须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消除不良影响,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得到促进。这是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目前,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还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由于一些观念上的束缚,我国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一直未能达到对学习成绩重视的程度,有时甚至为了学生成绩而牺牲其身心健康。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百依百顺,讲究“一俊遮百丑”,还养成了一些“好”学生的骄傲和虚荣心理;而对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动辄训斥,肆意讥讽,美其名曰“恨铁不成钢”;往往造成一些“差”生的自卑和逆反心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这种观念和做法对“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健康发展都是有害的。
从一些调查统计的结果来看,我国中小学生中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如,交往适应障碍、学习困难、情感挫折、娱乐限制、择业茫然、生理发育烦恼、性生理偏差、亲子矛盾、社会环境适应困难、宗教影响、不良习惯等。这些心理问题也部分地反映了改革开放新形势对儿童少年心理成长的冲击。只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创造健康美好的人生。
关键词:心理健康;家庭;学校;社会;学生
心理健康指有面对现实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能避免因过于紧张或焦虑而产生病态症状,与人相处可保持融洽互助的状态,有进行创造性和建设性活动的能力,有从事工作的能力,能正常地爱别人与被爱。
一、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目前学生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比较普遍。近年来经常出现学生犯罪、自杀和杀害他人等现象,曾经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一案给人们带来巨大震撼,同时也引起了社会的深刻反思。该案是一桩典型的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的恶性事件。据相关材料显示,目前我国有13.6%的小学生,18%左右的中学生和大约23%的大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问题。大学生自杀率甚至占自杀人群的25%,这说明学生心理疾病的严重性。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
1.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家庭成员的素质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行举止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所以家长的品德修养、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对孩子的品德和心理成长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2)单亲家庭的影响。子女的教育是父母双方的责任,缺少一方,有些作用都难以代替。夫妻离婚,受害的是孩子,其幼小的心灵将受到严重的打击。
(3)独生子女的负面影响。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过分的爱和保护,使孩子对挫折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另外,如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的普遍心态,盲目地开发智力,不顾子女的个体差异和兴趣,致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恐惧,反而伤害了孩子。
2.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现在还有非常多的地方依然奉行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高强度的学习要求,高频率的考试,超限度的学习和辅导,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中,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恐惧感。据国家教委有关人士调查,目前中学生厌学率已达30%,有的地区甚至高达60%。
3.社会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社会不良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比较严重,社会上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场所大量出现,如歌舞厅、酒吧、游戏机房以及现在正兴旺的网吧等,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这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1.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形成健康
心理的基础
家庭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父母应为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学会用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在一个小家庭中,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影响是很大的。父母对子女应有耐心、和蔼可亲。家长对儿童的成长应倾注极大的关心和爱护,这是儿童成长的坚实基础。
2.学校教育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
主要场所
①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②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学校应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途径,让家长们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懂得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③学校还应开设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健康课程,聘请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给学生一个健康的心理
学生生活在社会之中,就必然受到社会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净化社会空气,创造一个和平、民主、安定的社会环境;要树正风、治歪风,尽量减少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消极影响。为了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富强,我们还应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提高学生品德修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 谌业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
途径[DB/OL].,2009-02- 07.
[2] 甘吉良.浅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DB/ OL].省略/lunwen/2007/ 200711/120482.shtml,2007-11-09.
[3] 李雁春.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应三位一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发展特点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201-01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且心理健康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影响下出现的新问题也越来越多,我们应该把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力、情绪调和;适应环境,能够在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另外,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以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其三,人格的稳定性。言外之意,心理健康应该是知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的完整和协调。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八九岁至二十二岁,心理发展已基本接近成熟,但如果更全面地仔细分析其心理发展,则可发现他们心理发展某些方面远未成熟,大学生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是“准成人”。大学的校园相当于半个社会,这个接近成熟的群体――大学生普遍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难以适应环境以及角色的变化导致的焦虑心理;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而造成的抑郁封闭心理;不能正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而形成的失落自卑心理;无法承受生活和就业压力导致的迷茫逃避心理。另外,由于社会经验不足,有些大学生在就业失败之后,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而无所适从,甚至采取极端措施来逃避现实;由于恋爱受挫而产生的仇视抱怨心理。
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
(一)环境变迁
对于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对生活和学习环境变化的适应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他们从此开始独立的生活,自己应付所有的生活琐事。另外,全新的角色要求大学生重新评价自己与他人,重新设计自我。而在自我推销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二)学业期望
随着社会人才的需求对当代大学生要求的不断提高,许多单位的用人标准也在不断转变,促使很多在校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选修一些相关专业的知识,考取各类证书,以应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如果大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目的不明确,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情绪上就会非常容易出现焦虑、紧张等,同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自信心,产生苦恼以及自我否定等心理问题,导致学业不能取得进步。
(三)人际关系
而大学生们往往在人际关系方面缺乏经验和技巧。一方面,他们对良好的人际关系抱有极大期望,希望能建立和谐、友好、真诚的人际关系。但同时,这种期望又往往过于理想化,也就是对别人的要求或期望太高,导致对自己现有的人际关系不满,这种不满又会反过来对人际关系的构建带来消极影响。
(四)自我认识
在客观现实面前,许多大学生能及时调整自身,重新确立目标,使得自己的所学与能力能够满足客观现实的要求。而有些大学生则不能及时调整自己,导致自身出现心态消沉、颓废、苦闷、抑郁等现象,甚至沉迷于玩乐、放纵,以此发泄对自己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滋生自杀倾向等严重心理问题。
(五)心理冲突
大学时代可以将一个大学生锻炼成为独立的个体,这样,社会需求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在不断增加,导致学生的心理负担过重,必然会引起各种各样的心理冲突。
(六)生活事件
生活中,亲人、朋友、恋人等重要人物的丧失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会极大地影响到自己对自身以及今后生活的看法。而荣誉等的丧失,会使他们产生一定的挫败感,也会造成一些心理问题。
(七)家庭环境
[关键词] 人体健康 体育生活方式 健身运动
体育生活方式是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一定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下,社会中的个人、群体或全体成员为一定价值观所制导的满足多层次需要体育活动的良好形式和行为特征。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在促进人们体质健康水平上具有重要作用。
在高度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劳动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增强健康提出了更高要求。现时体育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体育生活是人类生存中即涉及到物质生活又涉及到精神生活的一个特殊生活领域。
1 健康
1.1健康是财富、快乐和幸福,同时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也是个体或社会充分发挥其功能的必要前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劳动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健康提出了更高要求。健康既属于个人,又属于社会,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不同而变化着。以往人们普遍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疾病,有病就不是健康”。而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美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
1.2 生活方式与健康
生活方式包括方方面面,它包括人们的物质、精神、政治和社会生活。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在许多方面对个体的生活健康起着决定和中介作用。如果人们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给人们带来的困扰,就会使人在生理或心理上出现障碍,最后导致疾病的发生和人体健康水平的下降。研究表明,生产方式、社会制度、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及文化传统等是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所以生活方式是健康的基石。
1.3体育生活方式与健身
在一个高效率、快节奏的社会里,健康的体魄、充沛的精力对人类来说是宝贵的,它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以及美好理想的实现。而体育生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体育生活是现代人类生活中既涉及物质生活又涉及精神生活的一个特殊生活领域。大量研究表明,健身运动对增强人的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有显著的作用。
一是健身运动能改善人体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经常从事健身运动可使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更加集中,从而改善神经规程的均衡和灵活性,提高大脑的分析、综合能力、身体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对内部器官的调节能力,增强人体内各器官的功能。
二是健身运动能提高人体心肺的生理功能。经常从事健身运动的人,其心肌细胞能获得更充足的氧气及营养物质供应,改善体内物质代谢过程,这些对预防血管疾病都是有十分有益的。对呼吸系统来说,从事健身运动,由于肌肉活动需要更多的氧气,促使呼吸次次数增加,使肺通气量大大增加,同时可使呼吸肌的力量增大,呼吸肌的活动性增强,有助于预防肺气肿、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三是健身运动能增强人体运动系统的功能,可促进骨骼的骨密质增多,骨壁增厚,骨松质排列有序,从而增加骨的抗压和抗扭曲的性能,能使肌肉力量增强,并能使关节变得灵活、坚固,使人体健壮、健美。
此外,健身运动对人体其他系统也有良好的作用。在健身过程中,消化系统由于增加了机械摩擦,能促使其消化吸收能力增强;能使泌尿系统的吸收和排泄功能更为良好,营养物质吸收得更彻底,代谢废物排除得更干净;内分泌活动更旺盛等。因此,科学技术愈进步,人类社会愈文明,就应当愈要提倡健身运动,它是促进人类健康长寿得强大推动力。
2 健身运动是预防“现代文明病”、调节心理的重要手段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加快了生产、生活的现代化步伐,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劳动工具的机械化、交通和通讯联络工具的现代化,以及家庭设备的电器化,汽车、电梯代步、食物半成品、快餐化等共同构成了人们享受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传统意义上的体力劳动大多被“脑力劳动”取代,加上具备先进医学和发达的卫生保健条件,从而制约着人类进化和人体发展所遵循“用进废退”与“适着生存”的生物法则,结果造成人类种族群体的体质日渐衰弱的可能加剧,肌肉机能退化,骨质疏松,心肺功能减弱等“文明病”会随之蔓延。随着对体育与健康的关系的研究不断增多,结合现代社会人们出现的健康问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体育对健康的重要性:“体育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重要方法与途径”,“适量运动”是保持与促进身心稳定与健康的最积极、最有效的方法。人体在适宜的体育运动中,机体将产生一系列的良性变化而达到强健身体与防治疾病的目的。为了根治由于现代不良的生活方式造成的社会疾病,人们把体育健身纳入保健养生的内容。因为体育是贯穿整个生活方式之中,它调节并改善人们由于饮食、营养、体重、作息等方面长期不合理的积习所造成的生活方式的健康效应,并日益成为保健养生、延年益寿和健身康复的方法。“体育延长了人的寿命”,人们可从不同的体育健身活动获得生理、心理、精神的满足与享受,获得无穷的乐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良生活方式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人类的健康水平与体质状况越来越受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改善人们生活方式的途径很多,但最积极的方式则是科学的体育锻炼”。人们不断地探索研究发现,“健身运动是促进人类健康的强大推动力”,“是预防‘现代文明病’、调节心理的重要手段”,体育与健康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最终把救世主的目光投向体育运动,这就更加激发了人们从事体育活动的热情。
3 结论
体育生活方式与人们健康息息相关,包括生活内容、生活领域、生活节奏的改变,都会引起个人乃至社会的健康问题。通过愉快、自由地享受体育生活,可以提高人类的身体、智力和认识的能力,可以轻松愉快地与人、社会和大自然生产沟通和交流,使你拥有健全的人格,体验人生的幸福和完美。通过体育激发人们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达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心情舒畅之效果。
参考文献:
[1]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体育大学,2004.12-13.
关键词:医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压力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71-01
大学生是当代社会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他们承载着国家未来的发展与建设。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他们往往会是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而医科大学生由于受学习氛围、学业强度、日后工作期望等的影响,他们的心理状况便呈现出了一种不同于其他院校学生的特殊性。
1医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1.1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个人对于自身内部环境拥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自然的以各种形态去适应的一种状态。
1.2心理健康的8条标准。以下我根据自身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以及各种文献[1]的分析总结出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8条标准:
1.2.1对自身是否拥有充分的安全感。
1.2.2对自己是否有充分的认识,能够做到准确恰当的评价自身的行为。
1.2.3对于自己所确定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能力。
1.2.4能够轻松的适应周围的环境和事物,能同其保持良好的接触。
1.2.5能够拥有一个稳定的人格,且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1.2.6能够在一次次失败后,从经验教训中学习到自己所不具备的能力。
1.2.7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妥善的处理好和别人之间的问题。
1.2.8对于自己的情绪能够较好的控制,不至于在一些场景中有做出情绪失控的表现。
根据指标我们可以大致的了解当我们具备了哪些条件时才真正算是心理健康。
1.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医科大学生受学业压力大,就读时间漫长,就业心理预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各类大学生中呈现出一种特殊性。通过全国大学生常模[2]和医科大学生常模我们可以发现医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理想。
1.4加强对医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医科大学生是一群将来要投身于医疗事业,为病人排忧解难的特殊群体;是救死扶伤的医生的后备力量。因此工作中他们需要具备很多能力,比如持久稳定的注意力,准确快速的记忆能力,敏锐精确的洞察力,灵活多向的思维推算能力,简洁精练的总结能力,坚定不屈的意志力,谦逊容忍的克制力等等。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这些能力又该如何具备呢?
当前这个社会医患关系本来就紧张,如果医生因为受心理健康的影响而导致在救治过程发生失误时,将会把原本就不容乐观的医患关系往绝处逼。对我国的医疗事业产生严重的后果,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更何况当前我国的医疗体系还有很多未完善的地方,当前正是加速发展的时候,如果医生这块的心理出了问题那将会大大阻碍我国的医疗体系的发展。
2导致医科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的原因
要想解决医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首先我们要分析导致他们心理出现问题的各种原因。
2.1他们的学习负担重、需要记忆的东西较为繁重、课程难度较高等等情况导致的留级、退学等,而这些是导致医科大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重要因素。
2.2他们的课程多半是关于疾病以及人生老病死的相关知识。当他们学习了某种疾病后,总会不自觉的联想最近自己身上是否有类似的症状。从而因为心理作用而产生种种不悦沉闷的心理,以至于影响自身心理健康。
2.3他们在学业生涯中和尸体等一些日常生活中不愿看到的东西接触比较多,在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学生肯定会产生一种恐惧的抵触心理,而为了满足学业上的要求他们不得不强迫自己去接触研究尸体。这也可能会导致一些心理问题的产生。
2.4由于医科大学生的学制往往要比其他大学长的多。因为要真的在医学事业上有一方天地往往避免不了去考研考博。这也会加长医学的求学之路。许多学生在学习期间也会联想到自己以后的工作:将来走上社会,面对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全新的生活环境,陌生的人际关系,以及过高的心理预期带来的现实与理想的强烈反差。这些因素势必会带给他们巨大的压力,长期生活在这种压力下,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将受到严重的危害,以至于患上某些心理疾病。
3缓解医科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的方法
导致医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有很多。那我们应该用什么解决方案去处理,怎么改善医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呢?以下我总结了3个方面需要我们去改变和完善的。
3.1社会方面需要的改善。社会是我们的立足的舞台,要想改善这一现状,社会就要完善不足之处。比如说我们需要呼吁尽全社会的力量给医科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缓解他们的心理负担。相关部门应该出台一些政策大力的改善医生的待遇,以及要完善我国的就业市场,建立一种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尽量多的为医科大学生提供就业的岗位,真正让他们学以致用。真正让医科大学生不为就业难而忧心。
3.2学校方面所要做的措施。学校的领导和老师要将怎么培养好医科大学生的问题放在首位。在平时就要从点点滴滴做起,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改革教学制度、内容、方法上的不足之处,并着力培养学生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上的能力。以及帮助他们充分的了解自身状况,让他们在求学的道路上逐渐的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并能做到冷静的看待周围的事物,保持克制的心理。
学校除了开设一些和医学相关的心理学课程外,也可以花些精力去邀请一些知名人士来校做几次公开的心理演讲。我想这些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的。
除此之外学校也要开设一些心理咨询室,帮助学生处理心理问题,并要定期开展心理检查及咨询服务,对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应该仔细的备案,并且积极主动的开展定期的心理咨询和疏导,使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能及时得到帮助。并且要经常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对于人本身的重要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3.3学生自己所要做的事项。学生要通过一些书籍以及其他途径充分了解自身的心理发展的规律。并能通过各种有效地途径来调节自身不良的情绪,逐渐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保持一个阳光向上的心态。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 教育措施 心理问题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基本特征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健康的理解日益全面和深入,对于身体健康之外的心理健康也越趋重视,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和谐发展,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以人文精神取向,以助人成长为宗旨的心理健康教育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小学生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他们的心理品质还不成熟,社会因素给孩子带来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呼唤合理有效的教育促进措施。
一、气氛和谐,方法灵活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要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貌、用平等、和谐的口气与学生交流,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的一切。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教学中可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学具,也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
二、巧妙暗示,树立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对自身能力的正确认识和充分估价,这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一个没有自信心理的人不能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小学生以鼓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长处,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人格,增强学生自信心,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及闪光之处。淡化学困生观念,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例如,在学校举行的各种活动中,根据活动内容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体验成功,使学生了解班集体的荣誉得来不易,是每个同学努力的结果,增强自信心。当然,提高学生自信心的方法还有很多,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关切的眼神,―句鼓励的话语,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表扬、让学生自己组织班队活动、实行轮流班委制等,教师的表扬、肯定、奖励等外部手段往往有更大的作用。
三、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1.用良好的校园环境熏陶感染学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通过优美洁净的校园环境,达到有德的氛围、智的启迪、体的设施、美的情趣等基本要求。
2.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
全校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阅读经典名著、写读书笔记、制作精美书签、办读书海报等一系列文化活动,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愉悦中受到教育,
3.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建立家校沟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