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三农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三农”档案,是农业发展历程、农村各项工作和农民生产、生活的真实记录,是做好农业和农村各项工作的基础资料和基本依据,是农业和农村工作全面持续发展的信息资源,是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广大农民权益的重要凭证。“三农”档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文化内涵,是展示农村文明的重要载体。各乡镇党委、政府和涉农部门要牢固树立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思想,围绕“三农”的中心工作,把做好“三农”档案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认真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二、切实抓好乡镇机关的档案工作
建立和健全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和税费改革档案、政务公开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档案、农村信用档案和社会保障体制档案、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农村义务教育档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档案等。2007年全县所有乡镇直机关都要实现规范化建档,乡镇机关档案室均应达到省二级以上目标管理标准。已达到省二级目标管理标准的,今年要做好复查工作的准备。
三、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村级档案工作
认真贯彻执行《湖北省村民委员会档案工作规范管理指导意见》,抓好村级建档和档案的规范管理工作,按照上级要求,今年90%的行政村要达到“有领导分管、有档案人员、有机关档案、有档案柜架、有管理制度”的档案工作基本要求。50%的行政村按照《湖北省村民委员会档案工作规范管理指导意见》的规定实现规范化建档。各乡镇今年要完成一个行政村的档案示范创建工作。县档案局要及时加强村级规范建档工作的业务指导,涉农部门要积极加以指导与配合。力争用2—3年时间,实现全县所有行政村的规范化建档工作。
四、大力加强民营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的建档试点工作
要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档案局关于加强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精神,以民营企业、个体经营者建档为着力点,带动全县民营企业、个体经营者及时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提供利用工作。
五、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档案工作
按照国家《县乡村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网络试行办法》的要求,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网络和档案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将政务、农业科技、畜牧、水利、水产、土特、气象等档案信息和科技示范户、专业户产品的技术档案列入三级网络管理,整合各种档案信息资源。继续做好农业产业化板块基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信息开发、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农业特色产品、种子工程、沃土工程等档案工作,为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服务。
六、积极开展农业和科技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工作
以农业科技三级档案信息网络建设为重点,以县级农业、林业、水利、土地等主管单位档案部门为中心,以乡镇三农科技单位为纽带,以村及科技示范户、专业户为基础,三级联通,实行档案、农业科技资料、图书、情报信息一起收集、管理、交换和提供利用,逐步形成科技档案、信息情报平台。通过开展信息咨询、科技讲座、展览、印发科技资料等多种形式,将各类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民,指导农民解决农产品销路、增加收入,使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
七、切实加强领导,积极开展“三农”档案工作
各乡镇党委、政府要把档案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创造环境。按照《档案法》和《湖北省档案管理条例》的要求,确定一名领导同志分管档案工作,配备档案人员,解决好档案经费、库房、设备等实际问题。档案、民政和涉农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乡镇要重点加强对各村民委员会的档案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县档案局要进一步加大档案执法监督力度,认真履行监督检查和指导职能,并做好乡镇机关、企业和村级档案人员的培训工作,把“三农”档案工作抓紧抓好抓实,确保“三农”档案工作健康发展。
*县委办公室
〔关键词〕 农业基本法; 基本法农政; 综合农政; 三化同步。
一、问题的提出。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三农问题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是农业大国,经过 30 年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工业化阶段和城镇化发展时期。就农业和农村而言,也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持续下降,农民收入增长来源由过去主要依靠农业转向越来越多的非农产业。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使农业和农村经历着深刻变化。在农业、农村发生深刻变化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我国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程度较低,农村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比较落后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同步进行、协调发展。针对这一问题,中央去年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虽然是各自独立的发展过程,但三者又是相互伴随、交织发展的统一体。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趋势,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原动力,工业化和城镇化,能创造农业和农村以外的更多的就业空间,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1]工业化、城镇化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并为农业现代化提供资金积累,搞活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金的优化配置,实现城乡协调发展。[2]。
如何才能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同时,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笔者认为健全宏观调控机制,合理有效地运用各种调控手段,建立健全农村 “三化同步” 的支持体系,就能够实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日本在 1961 年制订 《农业基本法》,依靠政府指导性政策手段、强有力的法律体系和积极的财政支持,成功地推进了 “三化同步” 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国与日本农业基础比较相似,都具有人多地少、小农户分散经营、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尖锐等特点。正由于此,吸收并借鉴日本成功的经验,对于工业化、城镇化深入过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日本 《农业基本法》的实施。
战后,日本为了摆脱经济衰退、粮食恐慌和农村衰落等困境,采取了经济自立政策,将发展重点由战前的军事工业和纺织工业转向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在这一阶段,日本的重工业和化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为日本工业的起死回生提供了机会,美国的大量战需品的需要极大地刺激了日本工业的发展。[3]1960年,日本金属、化学、机械工业产值比 1950 年增长 10 倍。[4]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战争中成为废墟的城市也得到恢复,1960 年城市化率达到了56% ,比战前增加 2 倍。[5]以此同时,日本也采取了积 极 的 农 业 发 展 政 策。1950 年 代 出 台 了《农地法》、 《粮食增产 5 年计划》、 《奶农振兴法》、 《农产品价格稳定法》等政策措施,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但是到了 1950 年代末,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出现了农业劳动力外流严重,农工间收入差距、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和农业衰退等现象。对此,日本政府 1959 年成立 “农林渔业基本问题调查会”,该机构调查发现,农业生产率低下、价格条件不利、雇佣条件制约等因素导致了农工间收入差距、城乡之间不协调发展的局面。因此,日 本 政 府 研 究 制 定 了 《农 业 基 本法》,从 1961 开始正式实施。
《农业基本法》规定,在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同时,采取农业生产的选择性扩大和农业结构改善等三大措施,[3]达到消除城乡收入差距的目标。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通过农业生产基础建设和改善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来实现的。提高生产率、培养自立农户、实现规模化经营是中心环节。农业生产的选择性扩大是针对工业化、城市化的深入发展和农产品市场的国际化影响,通过禽蛋肉类产品和蔬果产品的生产扩大,一方面满足不断增加的城市人口需要,另一方面对抗海外廉价农产品的大量涌入。农业结构改善是以农业经营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为基础,大力发展设施园艺农业和蔬果、畜产品等高效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
颁布 《农业基本法》 之后,日本政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村区域综合发展。其主要措施是 “基本法农政” 和 “综合农政”。20 世纪 60—80 年代,日本政府利用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大的农业投入,大规模地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发展了高效现代农业。对于农村发展,在继续加强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在农村区域导入工业企业,进行村镇合并,推广农村养老保险,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
( 一) 基本法农政与农业现代化。
实施基本法农政的基本理念是,在调整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同时保持农产品价格平衡,扩大蔬果、畜产品生产,改善农业结构,培养自立经营生产主体,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实现农业现代化。
日本政府根据 《农业基本法》 有关条例,结合基本法农政的基本理念,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律,加大农业投资,改善了农业结构,积极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大力推进了农业现代化,具体措施有如以下三点。
第一,建立农业现代化资金制度。 《农业基本法》制定之后,1961 年颁布 《农业现代化资金补助法》,实施农业现代化资金制度。该制度为了更好地利用农协系统资金,在国家贴息的同时,各地方政府设立农业信用基金协会保证债务偿还。1960—1970 年的 10 年间,农业投资总额达到 13695 亿日元,每年投资平均比例占财政总投资的 9. 3% ( 见表 1) ,农户中长期资金供应量大幅度增加,促进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机械购 入,提 高 了 农 业 生 产 率 和 生 产 现 代 化程度。
第二,改善农 业 生 产 结 构。1962 年 开 始,日本政府在继续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的同时,对农业生产结构也进行了调整。主要内容有: 大力发展蔬菜、水果、畜产业等需求增加的农产品,对工艺作物、设施园艺等高效特色农业进行选择性扩大; 组建综合性农协组织; 兴办农产品加工、储藏设施和农业机械等共同利用设施; 促进农产品共同加工、共同销售体制; 努力建设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示范基地。在这些农业结构改善措施的影响下,1960—1970 年,日本水稻生产农户减少了 50% 。与此相反,工艺作物、设施园艺和畜牧业等设施农业生产农户比例大幅度增长,增长率为 2. 4—9. 1% ,经营现代农业的户数占了近64. 9% ( 见表 2) ,农业经营效率和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农业农村进入了繁荣时期。
第三,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战后日本十分重视土地改良和农地造成事业,基本法农政实施后,1964 年修改 《土地改良法》,加大农业投资,大力发展农田基础建设,按照土地条件的规格化 ( 30a 为标准) 、均质化要求进行田间道路、灌溉排水设施、耕地整平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1960—1970 年总投资 2209. 2 亿日元,平均每年占农业预算总额的 24. 8% ( 见表 3) ,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和农地利用率。
( 二) 综合农政与农村 “三化同步”推进.
基本法农政实施以来,日本农业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在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进展下农业农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到了 20 世纪60 年代末,基本法农政的弊端逐步呈现出来,如稻谷生产过剩,经营规模扩大进度缓慢,劳动力流出严重,农户兼业经营扩大,出现了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6]因此 1970 年日本政府颁布了 《关于推进综合农政》 政策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基于农业基本法的综合农政的基本方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育成规模化、高效率的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实施农产品价格稳定政策,促进农产品加工流通现代化;[7]通过农村区域引进工业企业扩大农民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农村生活环境建设和村镇合并,建设农村社会各项事业,提高农村生活水平等覆盖农业、农村、农民的综合性政策。其主要措施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农 业 现 代 化 的 加 强。1969 年 制 订《农业振兴区域促进法》,加快了自立农户和兼业农户的收入,消除了与其他产业间的收入差距。大力发展蔬菜、水果、奶业等大规模、高效率现代农业,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调整农产品需求关系,稳定农产品价格,积极建设农产品流通体系和农产品加工现代化。1970 年修订 《农地法》、1973 年修订 《农业现代化资金促进法》,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程度。
第二,农村城镇化建设。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工业化和城市化急速发展引起了城市周边地区的乱开发、耕地转用等现象。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进一步恶化,日本政府 在 1968 年制定了《都市计划法》,一方面控制城市的无限扩大,另一方面,有计划地进行了农村区域的城镇化建设。1970 年颁布了 《过疏地区对策紧急措施法》
和 《农业生产者养老金制度》,推进了农村区域生产基础和生活环境综合建设以及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新农村建设措施,促进了农村城镇化。
第三,农村工业化的推进。20 世纪 60 年代初开始,日本政府鼓励农村工业化,颁布实施了《低开发地区工业开发促进法》、《新产业都市建设促进法》 和 《工业建设特别地区促进法》 等法令,进行了工业配置的地方分散政策。1971年颁布了 《农村区域工业引进促进法》、 《工业再配置促进法》 和 《国土利用计划法》 等有关农村工业化的法律法规,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户非农化创造了有利条件;[8]并且对于农村区域转移的工业企业实施长期低利息融资、税收减免、农民工雇佣补助等优惠政策。
三、农村 “三化同步”推进的经验。
1961 年实施 《农业基本法 》 之后,日本政府在基本法理念下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农村区域引进工业,进入新一轮农村建设。为了确保“三化同步”发展,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体系、法律体系和财政支持政策。
( 一) 有效的政策体系。
日本在农业基本法的理念下,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率和改善农业结构,实现农业现代化而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其主要内容是农地政策、农业生产基础建设和农村建设等政策措施。
1. 农地调整。
首先是优良农地的确保以及有效利用政策。日本政府 1962 年修订 《农地法》,1969 年制定《农业振兴法》,实行了 “农地转用许可制度”,有力地制止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耕地乱占用现象,确保了优良农地。其次为农地流转和自立农户规模扩大政策。根据 《农地法》,促进土地使用权、转让权等所有权的合理化,重点支持自立农户的规模扩大,设立农协组织、农业团体等法人化农业组织。同时实施农业者养老金制度和农业生产者农地取得资金制度,保障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加快了农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
2. 农业生产。
提高农业生产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为此,日本政府从土地改良着手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生产政策。首先,根据 《土地改良法》 ( 1964 年修订) ,制定了土地改良中长期计划。同时,大力推进灌溉排水、农业用地开发、水田建设、旱地综合建设、修建田间道路等措施,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其次,针对农村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制定了 “工业引进关联农业基础 建 设 事 业” 和 “农 产 品 专 业 化 生 产 事业”,为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再次,对选择性扩大对象的畜牧业和蔬果生产采取了 “畜牧业综合发展对策”、“果树农业振兴特别措施”、“蔬菜生产销售稳定法”等一系列生产政策。通过政府融资与金融支持,大力发展肉牛、奶牛等养殖业和水果蔬菜生产。
3. 农村建设。
农村建设是农业现代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农业基本法实施之前的 1956 年,日本政府开始进行新农村建设。基本法农政和综合农政实施期间,日本政府为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控制农村区域人口减少,进行了农村综合建设模式、基础设施综合建设 、排水事业、定居促进、高新技术工业集聚开发等项目,对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 二) 有力的法律体系。
日本在 20 世纪 60、70 年代的工业化、城市化深入发展中推进农业现代化,并实施了一系列农业政策,解决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这些政策措施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这些农业法律法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地被修改,为农业政策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其法律体系复杂多支,共有 261 项。主要是围绕 《农业基本法》 这个农业母法而展开,涉及农业、农村、农民以及农产品生产流通等各个领域。主要针对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农村综合发展,是应对农业国际化和农业结构调整为目的而设立的法律体系1. 农业现代化法律。
从 1960 年开始日本农政从农业保护逐渐转变为合理主义农政。在此期间,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农业政策的首要任务,为此颁布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法令。其主要针对肉牛、奶牛养殖业、蔬菜、水果种植业和农业现代化资金、农业信用保证、农业生产组织化以及农地所有权法制化和土地改良等方面。为高效现代农业的生产和产业化 经营 提供 了强有 力的保障……2. 农业结构调整法律。
日本加入 GATT ( 1954 年) 后,迎来了农业国际化时代。由于农产品进口税大幅度消减和取消进口限制,海外农产品大量流入国内,对本国农业的冲击很大。对此日本政府采取了修正和加强 《农业现代化资金补助法》 和 《农村区域振兴法》,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初,农业政策从价格政策转移到结构调整,修订农地法、粮食管理法、农业改良补助法、奶农振兴法等法律,促进了农业结构的合理化。
3. 农村综合发展法律。
基本法农政实施之后,使日本农业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但是,稻谷生产过剩问题和农业结构调整进度缓慢,失地农户和离农现象日趋严重,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农村过疏化等凸现出来。因此,日本政府结合 “综合农政” 颁布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法律法规。主要是关于农协组织的合并和农村区域引进工业,新农村建设事业,山村、过疏地区对策以及农业生产等如何进一步促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 三) 积极的农业支持体系。
日本成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另一个主要经验是积极的农业投资发挥的关键作用。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迎来了工业化、城市化的深入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日本增强了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的能力。1960 年到 1975 年的 15 年期间农业预算达到了 33695 亿日元,每年农业预算比重占财政预算的近 10% 。
1960 年到 1970 年的农业投资主要集中在农产品价格补贴,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投资主要是农业结构改善、自然灾害对策、农村社保建设、技术开发推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并且通过工业企业的农村转移,为农村建设吸收了大量的产业资本,加快了农村建设投资。这种积极的财政支持和农外资金投资,对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
四、日本农村 “三化同步”推进的启示意义。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日本政府在 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遇到的农业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背景与我国现阶段比较相似。总结日本在经济高度增长期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对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深入发展中推进农业现代化有许多启示。
( 一) 需要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
日本在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出台了大量政策措施,并使这些政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完善和适应。从农地政策改革到农业生产政策以及农村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形成了一个有机体系,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这些政策体系对我国目前解决三农问题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 二) 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
日本在工业化、城市化深入发展中推进农业现代化时遇到了诸多的阻碍,如农地的不断转用和农业劳动力外流、农村过疏化、农工间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对此通过建立 《农业基本法》
为母法的一系列法律体系,在采用立法手段制止农地乱占用的同时鼓励农业经营规模扩大,并对农业现代化进行保驾护航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从日本的农业关联法律体系可以看出,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会更好更快地实施有关政策,顺利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 三) 加大农业投入力度。
日本农业现代化成功的另一个关键在于充分利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抓住机遇加大了农业投入。农业投入方面首先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农田建设抓起,然后大力培育农业经营组织,最后投入农村综合建设,使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同步发展。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因此,需要加大农业投入,加强农地建设和农业经营组织的育成,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日本经验还告诉我们,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生产结构的改善,能够促进和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但是必须注意到农村劳动力转移中青壮年劳动力的离农会导致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和农户兼业经营过度会难保粮食安全等问题。我国一些地方目前也程度不同地出现了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和专业农户的大幅度减少现象,并日趋严重。我国是农业大国,又是人口大国,粮食问题是头等问题。所以应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安排劳动力转移,在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充满有活力的群体的同时,必须保护和培养专业农户与农业生产组织,提高国民经济中的农业地位,确保粮食安全,这是极为重要的。
〔参 考 文 献〕。
〔1 〕简新华。 论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适度同步发展 [J]。 农业经济,1997,( 10) : 80—84.
〔2 〕夏恩君。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偏差是中国农业发展的结构性症结 [J]。 农业经济,1995,( 3) : 93—97.
〔3〕〔日〕晖峻众三。 日本农业 150 年—1850—2000 年 [M]。 东京: 有斐阁书房,2003. 15—122、150—216.
〔4〕〔日〕一井昭等。 农业结构变化和劳动力市场 [M]。 东京: 中央大学出版社,1978. 97—116.
〔5〕〔日〕御園稀薄。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业再建 [M]。 东京: 日本经济评论社,1985. 6—11.
〔6〕〔日〕犬塚昭治。 松浦利明。 现代兼业 [M]。 东京: 农山渔村文化协会,1988. 77—94.
村民搬迁补偿款不知去向
村民反映说,为避免地质灾害,2003年,桃映乡溪口村上家坨村民组的25户村民96人,被集中迁移到溪口村。当时,政府补偿每户搬迁费1万元,合计共有100万元的移民搬迁补偿款。可是这25户村民搬迁后,一分钱的补偿款也没有得到。村民意见很大,多次向当地政府部门反映移民搬迁费被侵占的问题,最后每户只得到1000元补偿。自2005年以来,村民先后向江口县、铜仁行署、贵州省行政主管部门多次反映。“可是上面批复的文件内容被政府部门隐瞒,不让我们看,只看到批文封面上有‘秘密’两字,反映的问题不了了之。”当地村民如是说。
据记者调查得知,当时桃映乡政府口头上承诺将给村民从上面争取拨款100万元。最终,乡政府争取到的补偿款额是45万元,但这45万元并未发放给村民。村民多次上访向有关部门举报,当地政府“担心出问题”,才给每户搬迁户1000元补偿,余款不知去向。
1000元补偿款是经过村民3年上访得到的。一位村民告诉记者:“1000元我都不想去领,我是最后一个去领的。在乡政府,侯乡长不让我进门,说我是‘刁民’,朝门外推我。民政所罗某说我为1000元告到‘联合国’。”
据了解,25户搬迁户从上家坨村民组搬到溪口村。搬迁后,有几户村民的房屋仍为危房。搬迁费由村民自己筹集,仍有七八户村民无钱盖房不得不贷款,贷款数额几万元、十余万元不等。一位村民说:“如今,贷款还不上,没有菜地,只好买菜吃。搬迁使我们返贫。”
扑朔迷离的乡村公路补偿款
2002年,桃映村坳坪村民组为了缓解山区交通不畅的困难,村民们自发修建了一条15公里长的乡村公路。通车后,县交通局为鼓励村民,以每公里4万元的标准拨款补助。村民计算补助款有六七十万元,修路用15万元左右,余款哪里去了?村民认为乡政府“坑农、害农、整农”,要求对余款的去向,向投工投劳的村民进行解释。
此外,村民说,这条乡村公路通车后,当地矾矿厂因有车辆通行,也拨了30万元进行补助,这些钱同样不知去向。
退耕还林款蹊跷失踪
按照国家“三农”政策,桃映村4个村民小组从2002年起享受国家退耕护林政策补贴。当年核发该村4个村民小组《退耕护林还草粮食供应证》,并将证书发到每户。2004年,桃映乡林业站以换证为由将证书收回。直到2008年,村民找林业站站长刘应龙说理,刘应龙说这5年的钱领完了。
桃映乡退耕还林,国家补助标准239元/亩,但农民获得的补助费,2006年为175元/亩,每亩少给64元。全乡3000余亩退耕还林款,有20余万元未能发到农民手中。另据统计,桃映村经济果林五六百亩,林业部门没有按照国家政策补偿苗木费。
村民告诉记者:“按国家退耕护林政策,苗木费应该补偿。因为这些经济果林,大部分是村民集资购买幼苗栽种的。如吴家湾村杨国权的经济果林,坪引村张祖清的经济果林,是1997年至1999年贷款购苗栽种的。现在,还有1.7万多元的贷款没还清。”
林业站随意截留国家退耕还林资金,账目管理混乱。如将农户享有2000年的粮食和管护费,列为2002年的指标,不换兑现证。这样,农户2002年的粮食和管护费用自然也就落入了林业站的腰包。除此之外,林业站还将农户的亩份“缩水”。按国家退耕还林政策规定,几年间发给村民的保护价每亩应为72元,但真正落实到村民手中的也就62元左右。那么,五六百亩经济果树的差价,多余的钱都用在了什么地方?“2003年桃映乡政府组织县人大代表去海南旅游参观,费用是林业站出的。还有招待费,这些钱,都是我们老百姓的。”村民气愤地说。
村民反映退耕还林款不补偿或补偿不到位,在桃映乡绝非个别,其他村也有类似的情况。
矾矿厂占地污染没商量
矾矿厂始建于2005年,是浙江老板投资兴建的。起初占地:水田3.29亩,旱地10.98亩。后来,矾矿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开始一步步侵占周围的耕地,最后占地达50多亩。
翁稿沟及坳坪两个村民小组的田地被矾矿厂侵占。村民告诉记者:“厂子每天烟雾笼罩,环境污染严重,周围的庄稼明显减产。我们向上级环保部门反映,虽已被关停,但不排除随时开工的可能,我们又要遭殃了。”
记者针对矾矿厂占地和污染问题,到江口县土地局、环保局进行采访。
在土地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矾矿厂确实没有土地许可证和矿山开采许可证。”在环保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处罚是铜仁地区环保局处罚的,你可以去地区环保局了解情况。”
矾矿厂占地及污染,村民每亩获得8000元的补偿,但村民意见仍很大。最终补偿款数额提高到每亩17766元,可是政府截留了补偿款。因此,村民代表杨国富、刘国清向贵州政法委、纪委反映,省公安厅下文,杨、刘找地区行署,行署责成江口县纪委、局处理未果。
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来了10多次,最后一次抓5人,关了3人(杨炳富、刘国清、杨桂珍)。68岁的失地村民杨桂珍遭受毒打,杨绝食、跳楼,关押10天后给杨桂珍300元“补助费”。杨炳富、刘国清被行政拘留。“在拘留期间,没有水喝。口渴了,不得不喝冲厕所的水。”杨炳富、刘国清等村民向记者痛苦地说。
弄虚作假套取茶补款
桃映村气候温和湿润,土地为红壤,适宜种植油茶。村民向记者反映:“乡政府以种植油茶为名,向上级瞒报数字,少种多报,套取国家油茶项目款。新寨村茶叶基地实际40余亩,乡政府上报80亩,套取近40亩茶叶项目款。匀都村油茶项目实际为200余亩,而乡政府虚报为500亩,套取了300余亩的项目款。领取的许多茶苗没有栽种,扔了。”
桃映村村民还向记者反映,该村村主任杨国权借机大发其财,私自挖矿,在桃映乡街上自建三层楼房,有门市出租,还有一台挖掘机。“他的那些钱是从哪里来的?乡政府的人都怕他,他掌握了乡政府的证据。”村民们纷纷质疑村主任的钱来路不明:“他在村民中说,‘坚决不公开村财务’。”
关键词:三农 陶行知 乡村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10-179-02
20世纪20、30年代,随着农业生产的衰落、农村经济的凋敝和农民生活的恶化,中国农村生死攸关的现状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在建设农村的社会浪潮的推动下,乡村教育应运而生。中国当代先进的乡村教育改革者们都在不同程度上认识到乡村教育的重要性,陶行知作为其中积极地倡导者,对中国的乡村教育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三农问题是中国有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解决三农问题之首就要从乡村教育改革开始。
1、乡村教育的地位――立国之根本大计
陶行知出身于贫苦的家庭,他深知如果中国农民得不到受教育的机会,不懂科学知识,就会长期处于愚昧的落后状态,国家也无翻身之日。他强调,在中国这样一个以农业为主、人口众多的大国里,农村的教育问题影响着农村的发展和走向,进而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繁荣和富强。他明确指出:“教育是立国的根本”,乡村教育则是“立国的根本大计”。为了改变中国当时农村的社会现状,陶行知结合我国的时代特点和改革需求,指出当前的紧迫任务就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教育没有农业,便成为空洞的教育,分利的教育,消耗的教育:农业没有教育,就失去了促进和发展的媒介”。陶行知几度提出,中国历来不重视农村的教育,即使创办了一些乡村学校也走错了道路,指错了方向。因此,陶行知提出教育下乡运动,以建设切合农村实际、适应农民生活的活的农村教育。这种活的乡村教育要使农民从根本上脱离贫困,为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发展农村的经济状况和改善农业的生产技术开辟了新道路。
2、乡村教育的内容――生活教育
陶行知在乡村教育改革运动中,本着乡村教育是立国之本的根本大计,从1926年开始积极投身于乡村教育事业之中。他极力批判传统的乡村教育,积极提倡“整个的乡村生活就是乡村教育的内容”。他指出只有活的乡村教育才能开辟新的农村发展道路,他极力主张“乡村学校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育不仅要依据农村的需要培养农民,还应该将出发点设置在乡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上,成为乡村改造的中心。当时中国农村教育完全脱离了社会现实,让广大农民产生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错误的价值取向,使乡村教育陷入危机。
陶行知认为乡村教育必须在乡村实际生活的基础上开展,才能把握好乡村教育改革的方向,取得良好的效果。整个的乡村生活就是乡村教育的活教育,乡村教育的内容要紧密与生活结合。过去开展的乡村之所以没有实际的效果,就是教育与农业生产严重分离,因此陶行知提出乡村教育要和农业生产“携手”,开展一条教育与农业携手的新道路。教育如果不能为农业生产结合,不能为农业生产服务,那么教育就是无稽之谈。而农业生产没有教育的支持,就不会改变落后的状态,无法脱离贫困。教育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才是活的乡村教育,才是乡村教育发展的正确道路。陶行知的乡村教育内容都是在他“生活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展开的,他所讲的“生活”,是指人民群众改造社会和农村的生产生活实践。因此,乡村教育的实质就应该是以人民群众和乡村社会生产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而人民群众的生活是不断变化的、前进的,所以陶行知也积极主张要对随着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生活而赋予乡村教育新的目标和内涵,在不同的时期按照社会的需要,给予农民不同的教育。
3、乡村教育的方法――教学做合一
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本无法适合乡村教育的发展。为此,陶行知提出了适合乡村教育的教育方法论,即“教学做合一”。在乡村教育的过程中,他认为只有从农业生产经验里产生出来的知识才是适合农村需要的知识,而当时的乡村教育只注重传授书本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教学在学”。陶行知特别强调“做,是“教”和“学”的基础和中心,教学做要在学生的生活生产实践的基础上相互结合,才能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学会本领,才能达到改造乡村生活的目的。可见,教学做合一是以生活为基础,以做为中心,以教会学生学的教育方法,在乡村教育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4、乡村教育的实践
4.1乡村幼儿园
陶行知十分重视幼儿教育,人的一生的重要习惯、态度等大多可以在幼儿时期形成,他认为幼儿生活是最重要的生活,幼儿教育是最重要的的教育。在乡村教育运动中,他极力主张创办乡村幼儿园,并希望有志于幼教事业的人应该投身到乡村幼教事业的建设中来。早在1926年陶行知发表了《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和《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的文章里,他就明确提出来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他提出开办幼稚园有利于让广大农村妇女走出家门得到解放,能够让农村的孩子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
但是,在当时处于贫困中的乡村中创办幼儿园还是极其困难的事情,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阻碍。陶行知在确立创办幼儿园的目标和方法的同时,也极力建议政府用自身的行政手段去推广和创办乡村幼儿园。在陶行知的努力下,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所乡村幼儿园在1927年11月诞生了――南京燕子矶幼儿园。与此同时,陶行知也亲自创办了几所乡村幼儿园,以推动乡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在陶行知看来中国幼儿教育事业的推进阻力,除了费用较高、所收儿童多属贵族之外,还存在仿效国外,不适合我国国情的严重弊病。为此,陶行知提出,我们现在所要创办的幼儿园,要把外国的幼儿园换成中国的幼儿园,把费钱的幼儿园转换成省钱的幼儿园,把贵族的幼儿园转换成平民的幼儿园。他所提出的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就是创办乡村幼儿园的总目标。
4.2乡村师范教育
陶行知坚信:“师范教育可以兴邦,也可以促国之亡。”他对师范教育认识的见解,不仅注意到师范教育对未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性,而且从我国实情出发,把师范教育的重心放在了救济落后的民族,改造旧社会,创立新国家的角度上把师范教育同国家命运和民族存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陶行知要求乡村教师成为学校和乡村的指导者,成为社会改造的领导者,成为真理的传播者。他在《介绍一件大事》一文中,又从小学教师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了教师的作用。而且指出教师要靠师范教育的培养,由此可见,师范教育对于民族振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在教育体制上,陶行知主张要从乡村师范教育的实际出发,在适合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建立我国特有的乡村师范教育。陶行知为解决“中国学务不发达”的问题,在1922年《新学制与师范教育》一文中提出了师范教育的三原则,即教育界要什么人才,就该培养什么人才;教育界各种人才要什么,就该教他什么:谁在那里就教谁。在此基础上,他明确提出了我国师
范教育的体制,包括了初级一中级一高级―研究院的各级师范学校。其中,对乡村女师范教育的建立尤为重视,他认为乡村师范教育是我国师范教育发展的重点。他提倡大办乡村师范教育,号召开展“师范教育下乡运动”。为了实践他改造乡村师范教育的主张,1927年3月他在南京北郊的小庄(后改晓庄)创办了南京实验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师范无论在招生、课程、考试各方面都打破了传统的办学模式。陶行知把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健全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趣味”、“改造社会的精神”作为全新的培养目标。1932年秋,陶行知先生又在上海宝山创办山海工学团,在办学中提出了著名的“小先生制”,其最重要的方法是“即知即传”,每个小学生既是学生又是先生,小先生不但要教人,还要教会人去教人,充分显示了中国普及教育的强大力量。乡村师范教育在迎合农村的生产生活特点之上,深入农村,引导他们不断向前,创造新生活。
5、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为三农服务的启示
国家建设新农村的政策调整,使农村教育受到极大地关注,甚至人们将重建农村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的种种希望寄托在农村教育上。在此改革过程中,教育是关键的影响因素。“农村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无疑,陶行知的乡村教师社会改造观的思想无疑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和政策的影响之下,我国农村和城市学校的教学培养目标仍然是以考试和升学为中心。在现阶段的农村发展的过程中,单一的教育培养目标已经不适合我国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发展。在县、乡一级领导衡量农村办学质量的标准还是升学率,农村教育的工作重点也仍是抓升学率。农村教育就是为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农民生活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借鉴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要在意识到乡村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建立多元化的教育培养目标。端正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把升学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生存教育、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等等,转移到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道路上来。农村学校的课程设置也应以以实用性为前提,多开设一些与当地实际情况密切结合的实用技术课程。这样以农为本。从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根本需要出发建设的乡村教育才是真正的乡村教育。陶行知为我国乡村教育提供了坚实的教育理论,在乡村教育实践上开拓创新,开创了中国乡村教育的新道路。他为乡村教育所提供的理论和实践的依据,对当今我国教育为三农服务提供了历史借鉴。
参考文献:
[l]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
出版社,1981.
[2]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5卷[M].长
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61-162.
[3]程斯辉.把农村学校建成农村礼区的中心[J].教育理论与实
践,2006.6.
[关键词] 农村 集体经济 三资管理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022-01
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社区的全体成员享有共同的劳动果实,通过共同劳动,获取共同的生产资料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之下,许多农民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经济组织,大大提高了收入。r村集体经济中的三资管理是确保农民发财致富的基础,也是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保障。因此,高度重视三资管理,可以促进农业经济体系的完善与创新。
1 农村集体经济三资管理现状
农村集体经济三资主要指的是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统称为三资管理。三资管理与广大农民的利益息息相关。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不断变化,农村经济建设也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摆脱传统的观念,迎合时代的发展[1]。这也就意味着三资管理的价值在经济与社会的转型之下得到了进一步体现。而且各地对于三资管理十分重视,尽管如此,还是会有很多问题产生。这些问题大大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民的利益。
1.1 管理制度不完善
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没有良好的管理制度,就很难提升管理质量和效率。不过,在我国许多偏远地区的三资管理制度并不完善,这样就会造成三资管理十分混乱。如果管理不完善,就会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收入也难以得到相应的改善。还有一些地区的管理制度虽然已经建立,可依然不够完善,比如管理呈粗放式,或者干脆不按照制度开展管理,这样就无法保证三资管理走向合理的发展轨道。
随着国家经济体系的不断健全,传统的三资管理制度逐渐落后,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随着问题越来越多,各种管理漏洞接二连三显示出来,三资管理的发展现状十分尴尬。从管理人员角度来看,相关的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这样也会造成三资管理的问题越来越多。除此之外,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完善,三资管理就会呈现出更加混乱的局面。在实践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相应的监督也呈现出十分疲软的状态,相关数据混乱,这样也会增加三资管理的难度[2]。
1.2 重视度不足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和传统思维的限制,许多三资管理人员的工作方式和思想均十分陈旧,不了解时代的趋势和发展,也不了解相关工作内容,无法认识到三资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长此以往,就会导致三资管理工作人员仅仅从事一些十分浅显、简单的工作,认为管理好集体的资产,将相关账目算明白即可,对待工作漫不经心,工作频频出错。由于缺乏专业的态度,不了解三资管理的真正含义,就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纠纷,影响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比如,因土地资源归属权缺乏明确记载,就会引起争端,缔造不和谐的气氛。
2 改善农村集体经济的三资管理现状
2.1 完善管理制度
完善管理制度是为了促进三资管理更加规范,实现科学化管理。三资管理的完善,将会大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居民生活水平。鉴于目前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需要从制度入手,能够真正约束、监督三资管理。制度要有可行性和实用性,并且要做到与时俱进,改善旧思想和旧观念,加强对集体资产的管理。为了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的三资清查工作,需要通过完善的制度和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进行彻底检查,不要错过每一个环节,建立明确的奖惩制度,使工作人员能够认真负责开展工作。制度的落实有助于明确集体资产的每一次去向,防止公款私用。每一笔交易都要有明确的规定,了解其用途,并做好相应的账目抽查工作。三资管理涉及到农民的利益,因此需要建立民主化管理制度,按照民主管理的原则执行各项规定,使三资管理透明化,公平公正。总之,完善三资管理制度能够确保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规范三资使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2 提高重视程度
三资管理需要高度重视,这不仅仅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利益,还关系到农村经济是否可以得到可持续发展。提高对三资管理的重视程度的关键在于改变原有的思想观念。三资管理人员要认真对待工作,了解三资管理的内涵与重要性,提高广大村民的思想觉悟,了解三资管理的深层次含义。只有了解三资管理的真正意义,大家才能齐心协力共同改善三资管理的现状,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三资管理的质量,使其不再拥有尴尬的发展现状[3]。
2.3 加强三资管理的重要性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的飞跃,需要加强三资管理。首先,三资管理关系到农民的利益,是农民发财致富的保障,也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础。其次,三资管理关系到农村集体经济制度的建设,为农民争取了更多的发言权,使农村经济不断适应中国市场经济所带来挑战。再次,加强三资管理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争端,使三资管理透明化,并能够积极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由此可见,加强三资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需要高度重视。
3 结语
加强三资管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由于其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因此,需要高度重视其管理质量。中国的社会正处于转型阶段,经济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这正是农村经济大力发展的最好时机,抓住这一时机就需要做好一切准备工作。由此可见,加强三资管理势在必行。通过改善管理制度,提高觉悟,重视三资管理的重要性,就能够带动全体农民发财致富,提高促进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朱丽. 浅谈农村集体经济中的三资管理分析[J]. 农民致富之友,2016,07:193.
一、体验营销概述
体验营销是美国学者James H.Gilmore和B.Joseph Pine在1998年《哈佛商业评论》上合作发表《欢迎进入体验经济》,并在1999年合著的《体验经济》一书出版后,才引起人们重视的。综合国内外对体验营销的研究,体验营销可以认为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通过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和联想等参与和体验,由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建立起产品信息的良性循环系统,利用消费者的整体感受和评价去激发消费者内心的消费欲望并加快其购买行为实现的一种营销方式。在体验营销中,体验营销为顾客提供机会,使其参与产品或服务的设计,让顾客亲自体验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令其产生美好的体验。消费者的“主动参与"是体验营销的根本所在。消费者通过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会对产品做出不同的评价,从而体现出顾客的主动性。在关注产品本身功能价值的同时,更加重视购买的体验过程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情感的满足和愉悦,企业从出售产品转化为出售体验,不仅提高了收入,而且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增加了顾客价值的同时收入也增加了。
二、“三品一标”农产品实施体验营销的策略
1.重视感官体验,扩大消费者的需求
所谓的感官体验就是指用能够感受外界刺激的器官或肢体来感知事物,通过视觉、听觉、触觉与嗅觉建立感官上的体验,为顾客提供亲身体验产品和服务的机会,降低其购买风险,不但可以促进顾客的购买行为,还能提升顾客满意度。
比如有一浙江人在养地方品种庄河大骨鸡时,在开发市场时遇到了困难。原因是这个地方品种鸡养殖周期长,饲养成本高,所以在上市时价格高,在市场上和普通笼养鸡从价格上比没有竞争优势,而鸡的口感和风味从外观上又看不出来。为了让消费者真正的了解和购买庄河大骨鸡,这位浙江人采用了体验营销的策略。他开了一家门店,门店的一半是餐馆,专门烹饪大骨鸡让消费者来品尝,门店的另一半是销售大骨鸡产品。当客人吃到大骨鸡确实好吃的时候,他就会买一些大骨鸡产品回去自己食用或者当做礼品送人。采用这种餐饮方法销售,使他的当月销售额就达到15万元,几年没有解决的销售问题通过这种体验营销一下子就解决了。
2.以情景为舞台,为消费者创造愉悦的情感体验
在体验营销中,消费者只有在情境中主动参与才能导致体验的产生。企业应紧紧围绕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和联想等,使之参与到企业的营销活动中。突出顾客参与性、互动性。为消费者设计和提供参与性强、兴奋感强的休闲项目,让消费者在游览过程中能够产生互动,从难忘的经历中获得愉悦的体验,留下美好的回忆。北京有一家养鹿场,为了吸引顾客,把鹿散养,使得客人到鹿场后可以自己饲喂小鹿,定期举行小鹿运动会和小鹿才艺表演,小孩骑鹿等,由于有了自身的参与,游客从中获得了快乐,放松了身心,愉悦了心智。通过这样的愉悦体验加深顾客对公司价值观、文化和生产过程的了解和认同,培育顾客忠诚感。
3.以知识为道具,启发消费者思考体验营销
有不少消费者对许多产品的消费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其中不乏爱思考或者喜欢追根朔源的人,尤其是一些小学生、中学生和一些好奇心重的市民。不少城市郊区的农民或者一些旅游景区,就让消费者亲自来种植或者养殖,从播种或者某一小动物刚出生时开始,亲眼见证动植物的成长过程。也有一些有远见的农产品企业会在有关的电视栏目中开展营养知识竞赛等来宣传“三品一标”农产品和品牌。可以和一些中学和大学联合,把企业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请一些专家学者来企业考察调研,这些权威的人士的亲身体验,是一种无声的广告,他们的影响力远远胜过你做的广告。特别是现在的个人媒体时代,一个微博大号可以影响到大几千万人。
4.以情感为纽带,满足消费者的关系体验营销
1、15级之前通过采集甘草、大黄升级,基本上是在出新手村后的第一张地图长安郊区、扬州郊区、洛阳郊区就能完成;
2、15级至30级,可以通过在门派地图采集芍药、兰草、千里香达成,从目前几个门派地图看来,万花的草药最多,特别是生命树那边,比较密集;
3、30级至40级,可以在金水镇、洛道等地图通过采集相思子、车前草完成升级;
4、40级至50级,可以继续在金水镇、洛道。因为天名精是40级才能采集,对于冲神农来说是很适合。另外,由于医术升级的需要,这个阶段也可以去枫华谷、洛道等采集防风;
关键词:农村金融;“三农”发展
一、乾县金融支持“三农”现状
(一)金融支持“三农”信贷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13年12月31日,乾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71710万元,比年初增加133508万元,增幅17.05%。各项贷款余额340165万元,比年初增加39895万元,增幅13.29%。新增贷款主要投向 “三农”, 纺织、化工建材、橡胶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等,较好地贯彻执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
(二)县域金融服务硬件建设成效显著。截止2013年12月末,农行乾县支行共在农村地区建立便民现金支付站点257个,惠农通机具22台,POS机具23台;乾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设有35家网点,安装自助设备22台,其中存取一体机4台,自助取款机17台,查询机1台。办理电话银行签约11483户,个人网银签约8853户,企业网银139户,手机银行签约15806户。布放商户POS机具169台,增设助农服务点193个,开通银行卡非接触式快速支付(闪付)商户9家,布放设备23台。惠农金融服务站遍布全县各乡镇,涵盖251个行政自然村的农资门市、药店、超市等,形成了以县域物理网点为基础、以支付站点和电子银行产品、个人网银、电话银行、短信通、POS机具为模式的“三农”服务方式,方便了农村地区的支付结算,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够办理现金取现和转账业务。
(三)农村扶贫互助资金协会有所发展。农村扶贫互助资金协会都有严格规范、可操作性强的章程,用于约束成员的行为。协会设立理事会,监事会(主任一人,监事两人)、出纳、会计各一人,各重要岗位人员不得相互兼职。只有本村村民,有民事行为能力、劳动能力,自愿提出书面申请,并缴纳互助金(每户每股500元),通过调查、讨论,符合条件的,两天以内就会批准加入。入会3年以上,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在协会内无借款和应还的占用费,允许退出。每一笔借款的发放,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互助联保组长同意,提请理事会进行讨论,经全体成员表决通过,并经理事长签字确认,才予以发放,每笔借款金额不超过5000元,期限一年以内,特困户小于总户数的3%,金额不超过2000元,借款发放采用五户联保的方式,一家借款,两家担保,借据规范,手续齐全。每笔借款发放完成后,上报县扶贫办备案。
(四)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持续发展。金融支农各项措施的有效实施,使乾县农业生产、农村各项工作、农业经济实现较快发展。2013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465953万元,增加值为283924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速为4.75%。果、畜、烟、菜等特色板块不断发展,核心区效益凸显,农业园区初具雏形。蔬菜面积3.6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5000亩。新建果园3.7万亩,果园总面积突破50万亩,果品总产54万吨。全县双矮苹果发展到2.2万亩,双矮苹果推广栽植模式在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现场观摩会上得到了充分肯定。建成10万亩果业绿色长廊和鲁源蔬菜2个省级农业示范区;丈八村千亩樱桃基地、金岭千亩红提葡萄基地基本建成,乾州都市观光园列入市级农业示范园。新建规模养殖场21个。全县大家畜存栏7.8万头、生猪存栏33万头、羊存栏3.5万只、笼养鸡70万只。建成高标准农田1万亩,完成造林面积2.7万亩,建成绿色家园示范村8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1.2平方公里。漠西吴村、大桥村等两个市级示范村建设扎实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加快。
随着金融支农力度的不断加大,目前,乾县城乡群众的‘米袋子’鼓、‘菜篮子’满、‘油瓶子’香,老百姓基本生活资料充盈、丰富而且安全。“三农”‘靠天吃饭’的历史格局明显改善,新型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得以不断涌现,“新三农”化大幅提升,劳动生产率、土地的产出率、资源的利用率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二、金融支持“三农”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引导政策,在缓解“三农”金融供需缺口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农村金融仍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影响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瓶颈依然难以突破,主要原因是:
(一)金融服务不健全。由于县域和农村属于典型的资金匮乏区域,导致大量国有商业银行的县域网点收缩、无资源资金优势的乡镇网点全撤,现代化、信息化的金融网点和设施在县域和农村很难见到。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审批权限基本上收,无权直接对较为分散的“三农”资金需求提供资金支持。2013年末,农业发展银行乾县支行的贷款余额仅为39469万元,占全县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11.6%,且均为企业经营性短期贷款。乾县农村信用联社的最高贷款审批权限只有300万元,突破300万元需要上级主管单位审批,势必影响其支持农业产业的效率。乾县到目前为止尚未成立一家融资性担保公司,整个咸阳市也没有一家专门为“三农”融资的担保公司,担保难依然是“三农”贷款的一个主要瓶颈。
(二)金融生态环境欠佳。在县域,特别在农村,群众对金融知识、金融产品和作为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并不熟悉,观念落后、信用意识不强,随意为他人担保贷款,轻易上当受骗参与非法集资的现象依然存在,给金融机构投放贷款带来障碍。在“三农”自身发展尚不发达的阶段,经济基础的薄弱现实成为信贷资金回避的天然选择。
贷款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金融机构对涉农项目不熟悉,涉农项目对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不了解,难以实现有效对接,加之涉农企业在管理上的先天不足,财务报表欠规范,也给其实现有效融资设下了障碍。
(三)中长期融资缺口大。截止2013年末,乾县全金融机构的各项贷款余额为340165万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186567万元,而个人中长期贷款为143118万元(主要是住房按揭),企业经营性中长期贷款余额为31608万元(仅占贷款总额的9%)。中长期贷款的数量体现了县域经济和“三农”发展后劲不足,持续性不强。据测算,当前乾县涉农资金缺口达50多亿元,其中,中长期融资缺口达32亿元,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难以满足。
三、完善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和能力。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主体。一是鼓励各地积极建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农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农业科技创业投资基金,支持组建主要服务“三农”的金融租赁公司。支持其他融资性担保机构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担保服务。二是规范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坚持社员制、封闭性、民主管理原则,在不对外吸储放贷、不支付固定回报的前提下,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支持农民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积极稳妥组织试点,抓紧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在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基础上培育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积极探索建立合作性的村级融资担保基金。尝试建立农村储贷协会、小额信贷互助协会等农村金融组织,构建多种所有制并存,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相互补充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提升对“三农”的服务效率和质量。
实现金融服务全覆盖。进一步深入推进偏远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全力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和支付清算系统,稳步推广农村移动便捷支付,不断提高农村地区支付服务水平。全力开展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采取定时定点服务,建设自助服务终端,推广助农取款、汇款、转账服务和手机支付等多种服务形式,全方位为“三农”提供简单便捷的金融服务。
加快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在农村建立以政策性保险为主的农村保险体系,将灾害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造成的信贷资金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并解决自然灾害造成农民收入下降,无法偿还贷款的风险由金融机构来承担的问题,为农村金融的信贷投入提供风险补偿。对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农业保险业务应给予政策优惠,以提高他们开办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从而调动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继续拓展农业保险的广度和深度,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二)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深入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入社区、进校园活动,提高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组织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和信用县(市)创建活动,加强征信宣传和诚信教育;保护好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进一步简化金融服务手续,优化贷款审批流程,规范服务收费,严禁在提供金融服务时附加不合理条件和额外费用,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加强对农村投资者的风险意识教育和风险管理培训,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畅通农村金融消费者诉求渠道,妥善处理金融消费纠纷。加强资金供需的信息沟通和交流。通过银企座谈会、“三农”信贷专题会、信贷产品推介会等方式,使金融机构及时掌握涉农项目动态和“三农”融资需求,使广大农民和涉农企业熟悉金融产品,实现涉农资金供需的无缝对接。
(三)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结合新时期农村经济和金融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加快建立长期化、制度化的农村金融政策扶持体系,为金融机构开展“三农”服务提供稳定的政策预期。进一步完善涉农贷款财政奖励制度;优化和完善农户小额贷款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好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完善农村信贷损失补偿机制,探索建立地方财政出资的涉农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完善扶贫贴息贷款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全面做好支持农村贫困地区扶贫攻坚的金融服务工作;完善保费补贴政策,提高中央、省级财政对主要粮食作物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减少或取消产粮大县的县级保费补贴;加快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增强对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的抵御能力;综合运用奖励、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重点支持金融机构开展农户小额贷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农业种植业养殖业贷款、大宗农产品保险,以及银行卡助农取款、汇款、转账等支农惠农政策性支付业务。
参考文献
[1]四川省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基于市场化运作的三农金融部改革研究[J].西南金融,2011,(5):58-61。
[2]谭新义.我国农村资本积累问题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9。
[3]王淑莲.贫困地区金融支持新农村支付体系建设的思考[J].西部金融,2010,(1):48-49。
[4]朱建华,洪必纲.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中的金融支持研究[J].经济地理,2010,(4):634-639。
[5]朱英刚.加快改革步伐进一步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支农作用[J].中国金融,2005,(8):11-12。
The Status Quo and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Support to Rural Areas, Countryside, Agriculture and Farmers and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Case of Qian County
MA Zhanjun LV Dehong
(Northwest Agriculture & Forestry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关键词]艺术工艺;探索研究;农业
中图分类号:F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7-0217-01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保定市白洋淀芦苇工艺产品地方风格特点十分鲜明,在同一种类的民间艺术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芦苇工艺是通过当地人民就地取材,通过在劳动中对实用品的制作熟悉了材料的特性和使用方法,以此在农闲之余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中逐渐产生了芦苇画的制作。芦苇画的创作是民间传统工艺与现代装饰艺术相结合的结晶,是经过传统艺人和艺术工作者多年来辛勤探索而开发出的新兴手工艺品,它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结合,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的统一,表现出独特的艺术内涵。此项目以其作为研究对象,重新审视它的创意、材料、工艺等方面,从而进行产品的进一步改良,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之审美水平也日益提升。据调查,目前白洋淀进行芦苇画工艺品制作的厂家有十几家,已初具规模,但是作品种类单一,作品形式没有充分凸显各自的特点,基本上以仿古字画、风景、动物题材为主,长期以来基本丧失了其市场活力。同时由于大部分作品是分散到农户中去做,缺少适应市场的审美造型素质,也很难保证产品的质量,也就降低了其市场竞争力。长此以往,此行当必将走入低靡。因此针对目前行业状况,经过深入厂家及市场调研,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产品的进一步改良:
一、加强高素质的生产研发团队建设。
1、分散作品到农户中去制作这种生产办法仍可继续,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但是与之对应的产品研发就越发重要。除了应定期对农户进行集中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制作技艺,芦苇画在作为一个商品的同时,首先是一件艺术品。可以积极邀请一些艺术工作者到实地来考察,并对芦苇画的创作进行艺术指导,组织骨干技术人员与其进行专题研讨,开拓创作思维,从而产生高质量的芦苇画艺术作品;
2、将产品研发上升到学术的高度。可与地方艺术高校的联系,校企联合,这样可以使高校艺术教师和学生直接参与到产品的生产创作中来,有效加强了厂家创作团队的建设。同时可以根据实际生产状况,每年从高校毕业生中择优录取一些人才,省略了厂家对固定技术人才培训的时间和资金的投入。目前,由河北农业大学与保定市安新县端村的河北省白洋工艺品有限公司合作的“河北农业大学产学研三结合基地”已正式挂牌,下一步公司还将与校方合作在学校建立专门的芦苇画艺术研究所,公司将派专门人员定期进行技术指导,并与校方艺术专业教师共同进行芦苇画艺术的创作研发。
二、立足地方文化特色,推陈出新。
白洋淀芦苇画因其是由“芦苇”这一具有独特的材质制作而体现其特色。要使其具有更加强大的市场活力,没有地方文化的支撑是难以实现的。只有不断深入发掘地方文化特色才是提高产品内涵的根本。
1、提炼精髓,以其人物事件为主题进行创作研发。
目前的芦苇画作品内容基本处于模仿阶段。其内容包括人物、动物、植物、山水、诗词等等多种题材,虽可称丰富多彩,但其多以模仿名人字画,以及利用现有名家创作的画作、图片为素材,用芦苇工艺进行表现。长此以往,不免鸡肋。艺术品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其充满活力。水乡野生的芦苇制作成的芦苇画,是其品牌特色。白洋淀素有“华北明珠”、“北国江南”之称,它是华北地区少有的淡水湖区。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均有其一番意境。?美景之中有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为背景。宋代,六宅使何承矩在淀区筑堤贮水,引水灌溉建立屯田防线;北宋名将杨延昭曾在此屯兵御辽;元代大儒刘因任教于淀区三台、安州;清代康熙皇帝在淀区端村、圈头、赵北口、郭里口兴建行宫,先后40次来淀区游览围猎;时期,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雁翎队”,驾小舟芦苇荡中辗转游击,谱写了一曲抗日救国的壮歌。作家徐光耀撰写的《小兵张嘎》就取材于“雁翎队”;著名的“荷花淀派”作家代表孙犁的《荷花淀》,孙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均以淀区为题材,使得白洋淀儿女那飒爽英姿,至今仍被全国人民传扬歌颂;时期,总司令曾在白洋淀指挥清风店、解放石家庄战役,给这古老的淀区又增添了新的光彩。从如此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中提炼创作素材,以其人物、事件为主题进行创作研发,足以使芦苇画保持长久的市场活力。
2、从艺术角度提高画面的观赏性。
一种形式是单从审美角度遵循“就势而为”的原则,根据画面题材表现的需要,利用材质本身的长短、宽窄、薄厚等特性来表现不同的画面元素,使其最大限度的利用材质自身特性来表现作品的主题创意。另一种是利用艺术的处理手法,从造型、构图的角度,主观的改变材质的形状,审视画面的布局,给予作品合理的艺术表现方式。严谨、大方、美观的物象造型能够充分展示作品的立意、主题。这首先要求创作者具备较高的艺术造型能力,通过对画面表现对象影响因素的提炼勾勒出适合的形象,然后在运用不同特点的材质对其进行合理的表现。从绘画角度来说,构图要求画面构成因素均衡统一,上下、左右摆放合理,具有稳定性,主题突出。稳定感是人类在长期观察自然中形成的一种视觉习惯和审美观念。因此,要使画面产生美感,就不能违背这个原则。稳定不单是指的平均,平均虽然是稳定的,但其缺少了变化,画面没有了高低错落的韵律变化,也就失去了美感。
结语
综上所述,对芦苇画的改良需要艺术工作者的介入,通过艺术与民间工艺的对接可以实现民间工艺产品层次的提升,提高其自身价值,使其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给农村经济产业带来有效的推动力。我国的民间手工艺品行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传承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同时,不能只墨守成规,而应不断深入发掘其文化特色,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以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依托于市场繁衍生息。
参考文献
[1] 《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民间手工艺》路甬祥主编.大象出版社
[2] 《中国民间美术造型》左汉中著.湖南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