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语文素质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转变教学观念,明确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素质教育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已提出了十几年,但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学、仍然跳不出学生围着教师转的怪圈。课堂由教师支配,教师让学生抄生字若干次,背诵解词,课文的段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等都是教师写,学生抄,即使让学生讨论也全是教师课前安排好的,学生只能在“圈”内转悠,而不能跳出去,即使跳出去也要赶紧拉回来,学生独自支配的时间和独立活动的时间很少。因此,教师必须摒弃“本位”观念,把语文课堂这块天地还给学生。
二、教给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笛卡尔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德国莱茵兰——法耳茨州教育部明确提出,学生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教育专家叶圣陶则大力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的方法,主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说出,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课本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终生,初中语文新大纲中明确提出:“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每个语文教师应当认真地理解这些思想和要求,并努力将其体现在自己的教法设计之中,教法设计要紧紧围绕“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这个中心,对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应着重思考学生会怎样对待这一内容,他们感兴趣吗?怎样做他们才会感兴趣!他们会发现问题吗?他们会发现什么样的问题?怎样做他们才会发现更多的问题?他们会尝试解决问题吗?他们能够解决到什么程度?怎样做才能使他们不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是否学会了或巩固了一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句话,要使教师“教”的活动始终为学生“学”的活动服务,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
三、以训练为主线,突出教材的训练性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作为语文教师要认真领会大纲,深入钻研教材,在课堂上应突出语文的训练性,主要表现在:
1.凭借教材,加强训练。初中语文教材把初中学习分为三个阶段,语文学习三个阶段体现着互相承接,逐步递进的训练程序,它实际上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训练体系。教师在指导学生训练时,心中要有一盘棋。要有一个明确的计划,大到每一册书,每一阶段;小到每一单元,每一节课,每一课时,都要有明确的训练重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可是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总想做到面面俱到,结果却事与愿违,如一青年教师上《纪念白求恩》这一课时,她按文体教学,什么论点,论据,论证……,虽然讲得津津有味,但学生却迷为糊糊。下课后,我和她认真交换了意见。我告诉她,这是学生初次接触议论文,不能就文教文。要掌握本教材特点,紧扣本课训练重点(夹叙夹议的写法),可以通过举例指导学生认识议论和记叙这两种表达方式后,再放手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议论和记叙的部分,然后让男、女分别朗读议论、记叙的部分,通过朗读训练、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本课的训练重点,并理解二者在文章中的作用。后来这位教师告诉我:他在上示范课时采用了我的方法,效果很好。
2.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要求受教育者要全面发展,它不是“选拔教育”、“专科教育”和“英才教育”。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不能只重视少数优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为此,在把准了训练内容和训练度后,还有一个训练面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训练过程中,应该对每个学生负责,让每个学生通过训练都有所提高。同时要求教师要有一颗爱心,特别是那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要真诚关心他们,鼓励他们,使他们不断获得成功感,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关键词:初中语文 素质教育 渗透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开展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热爱语文、学好语文。语文是教学领域的基础学科,也是培养学生基础知识能力的首要条件,掌握语文知识、加强语文能力是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我们不能将语文教学当成一种单纯的教学任务,使用各种题海战术,这不仅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还会影响学生的综合发展,其学习水平也无法提高。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保证全体学生都能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并具备一定的语文素质,将语文教学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
一、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树立素质教育思想
1.制定好能为全体学生接受的教学目标。要使每个学生都喜欢语文,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的可接受性。要使学生学得会、能掌握,就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明确学习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要有层次性,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和提高。
2.要重视教学效果。在初中语文中实施素质教育时,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要及时了解教学效果,通过效果的反馈,随时调整教学的动态过程。教师了解、收集教学效果的信息,可用个别谈话、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单元测试等方法。这样能做到“顾两头,促中间”,使基础好的学生保持稳步上升,使基础差的学生能有明显的提高,使全体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都有所进步。
3.不断改进教法和学法。一方面,教无定法,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的最好办法是设法让学生对学习语文感兴趣。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一般可采用“设疑激趣”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有疑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让学生“会学”,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提高教师队伍自身素质,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语文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根本,从而实现“以人育人,以德育人”的目的。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自身业务学习的同时,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建立高尚的人格,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和教育学生。
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要开展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注意教师的人格作用。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由此可见,加强修养、提高人格力量是提高教师素质、顺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关键一招。
三、加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语文作为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语文教材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论语》使学生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道理;《为学》让学生领悟“天下无难事,只要肯为之”的哲理……语文教师应通过语文教材启迪学生感悟人类的价值观念,体会人类的美好情操,使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四、思维培养,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素质教育就是要发展学生的素质,也就是发展他们的思维力。思维的种类很多,结合语文教学法的特点,语文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和发散性思维。想象思维能力,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能力。发散思维是一种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沿着不同方向去寻求事物的多样性的能力,要求人们多方面、多角度、多途径寻找多种方法,不拘泥于常识,善于求“异”,善于求“多”。
五、加强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凸显素质教育
语文学科的基本技能是听、说、读、写。教师应着重从这四方面入手,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权,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学习空间和环境,四者相结合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感受这四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有效地把握语文基本技能,凸显素质教育。如:听是说的基础,而说又是对听的一种表现形式;读有助于丰富写的资本,而写是对读的一种体现;读有助于听,而听又能推动写。四者关系复杂,且密切联系。这样相结合教学,能够有效地推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能够最大化地凸显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和谐发展。
总之,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有力保障,同时素质教育的实施又激活了语文学科的教育形式,两者相辅相成。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在对学生情感态度、审美能力、道德观念的培养上有着有利的条件。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全方位地渗透素质教育,借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皇甫茉莉 初中语文素质教育与创新教学[J].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2010,(16)。
[2]沈小勤 素质教育视角下初中语文情感教学策略的实施[J].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2010,(08) 。
语文教学要重视“两基”教学,为学生语文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初中语文课应当重视识字教学。现在初中均配有一套《写字》教材,笔者认为,写字课要开,而且要纳入语文学科的常规课来上。语文教师在批改作业、课堂板演的时候要注意书写规范,以起到示范作用;课外阅读贫乏至极,绝大部分学生没有读过一页报纸、一本杂志、一部小说,古典名著能说出名字的怕只有《红楼梦》《西游记》等为数极少的几部了。课外阅读还有个正确引导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关键是先培养兴趣,再循序渐进,切不可把一些名著强压在学生头上。我还专门利用一些课时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引导,如“新书快递”课、“美文传真”课、“时文选评”课、“新闻综述”课等课型。于是,《三重门》《千年一叹》《长恨歌》《哈佛女孩刘亦婷》,余秋雨、史铁生、阿英、斯宾塞等纷纷走入课堂,大大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二、高度重视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影响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家长的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知识水平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的脚步、知识更替的速度、孩子成长的需要,以致学校5天的教育被家庭2天的影响抹杀殆尽。家长的观念不转变,也无须谈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实施素质教育,先要提高家长的素质。学校可采取多种形式,如办家长学校、开家长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把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及时地向家长传达到,而且要有理有据,深入浅出,要联系实际,因地制宜,以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
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实施语文素质教育,要先努力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不断学习,善于学习。要学习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理论,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要对各门科学广泛涉猎,要在文学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爱好与兴趣。如有人喜欢诗歌,有人喜欢散文,有人喜欢婉约,有人喜欢豪放;有人喜欢茅盾,有人喜欢鲁迅;有人喜欢莎士比亚,有人喜欢普希金;有人喜欢现实主义,有人喜欢现代主义……因此,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对教材不可迷信,对权威也不可迷信。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敢删、敢改、敢增、敢减,敢于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只要有敢于实践、身体力行的精神,对学生充分信任,对教研热心,对工作热情,就一定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作出成绩。
四、改革师生评价制度
一、尽量减少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实施素质教育,还语文教育以自由
在素质教育中考试不再是目的,只是手段之一,这是它与应试教育把考试作为唯一目标的根本区别。因此,只要不把考试作为唯一选拔人才的标准,素质教育允许考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把考试作为唯一标准,以至一切围绕考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后果,这在语文科考试中尤为突出,以至与素质教育及语文科学习规律背道而驰。
语文科一旦获得了“自由”,语文的教学就可以符合语文的教学规律,语文学习可以向课外延伸,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大语文的教育观的实施。
二、切实树立大语文的教育观,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
开放的世界,需要一种开放的教育观。大语文的教育观,是一种开放的教育观,实际上也就是一种语文的素质教育观。
语文,包括口头语和书面语,它与生活紧密相联系。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九义”初中语文试用修订本第一册新教材《说明》)。生活中时时在学语文,处处在用语文。语文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在学校里学习各科知识的同时也就在学语文。
三、语文学科更应尊重学生,关注人生与社会,这是时代及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从大语文教育观来看,学语文包括人一生的社会实践,学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知识载体的人文性,决定了其包含生活中的一切内容。“学语文是学好一切的根本”? (吕淑湘)。因此,学习,是为学做人;学语文,也是为了学做人,并且与学做人联系最紧密。
语文是最具有人文性的综合性学科,学语文与学做人紧密相联,所以语文教育更应该尊重人,关注社会和人生。
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文学艺术是最重要的审美对象,同时语言美、节律美、哲理美、书法美等学科特点都可以是审美的对象。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希望所在,知识创新将有力地推动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人类文明进程。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要贯穿于整个教学中。那么语文教学要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在语文教学中,逐步地、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和观念,这是最为重要的。所以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文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起忧国忧民的意识,树立起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其次,要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愿望。语文教学要要求学生在扎扎实实地学好前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愿望和创造潜能。教师要改变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研究和探索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新的教学方法,并把创新教育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部过程和活动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创新的愿望。
第三,要充分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在课文特别是诗歌和散文的教学中,形象思维的空间非常广泛,所以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为学生创设思想驰骋的原野,特别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正确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素质教育;情境引导;自主探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课题。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
语文学科的教学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上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的和谐统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
一、教师善于启发诱导
语文学科教学,教师的讲解引导作用异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上,在教材内容特点上、在教学方法上、在教学媒体运用上,在课堂教学结构上都必须有通盘考虑,真正将教师传授的知识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语文教学的过程既是教师展现自己理解教材的思维过程,也是与学生共同分析,探讨,发现的过程,教师的引导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示范,那么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会学了,有了成功感,自然也就乐学了。
二、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语文学科以美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课文中曲折动人的故事,优美动人的描写,简洁有力的议论,饶有趣味的说明,巧妙的比喻,精警的哲理语句,都富有美学价值。但每一课的新知识却不及数理学科明显,一些知识还是循环的,容易导致学生兴趣滑坡。要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必须给学生提供新信息、新知识。一方面可以从课文中发扬其蕴含着的能使学生增长见识的内容,如课文的时代背景,有关的风土人情,作者的生平趣闻轶事,等等;另一方面可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课外读物,如,作者的创作谈,有关课文的争议、评论,甚至课文中某些词句用法的优劣比较,或浓度训练改变行文构思等。这些拓宽视野的知识介绍和激发兴趣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鉴赏能力。
三、学生要善于发现、探究问题
课堂教学时教师会教善教,其实就是善于展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分析思维过程。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思维方法――会用联系、发展、辩证的方式思考问题,具有探究性、发现性和敏感设疑、探究原因、寻求规律的思维方式,使思维过程科学化,思路畅通活跃,学生才会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语文教材中的篇目,大多是形象思维(人物塑造、情节构思、语言运用等)和逻辑思维(层次结构、中心思想表现等)相结合的典范文章。学生在教师的导引中对课文作有关的思考会对教师的讲解提出质疑或否定,这不能不说是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是会思维会学习的表现。
四、学生要敢想敢说、积极交流
学生在教师启发进行思考,虽然也懂得思考的方法,但仍然是内在的思维活动。好学会学的学生总是希望自己见解之正误及时得到验证,通过思考――交流――再思考――再交流而形成见解。即使一时不能形成看法的学生也是希望听听同学怎么说的,以开启自己的思路。因此,教师应用激励学生多说的课堂讨论形式,让学生陈述见解、谈感想、作评论,甚至演讲、答辩等,使学生畅所欲言。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意识,使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又可激发学生的灵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潜在素质。
一、积极营造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整个教学过程是老师、学生和教材三者的交汇。良好的师生关系让课堂教学处处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学生会积极配合教师进行教学互动;反之,课堂教学气氛如果“死气沉沉”,教师和学生处在对立面,教学局面很难和谐,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不言而喻。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初中学生的言行具有直接影响,学生会以对教师的喜恶决定对学科的亲疏:对于一些喜欢的老师,学习热情高涨。对于一些厌恶的老师,敷衍了事。一些报纸、电视和网络上经常有报道说,由于教师对学生采用体罚或者冷嘲热讽等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甚至有些学生公开和老师叫板等等,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常言道:“一个经常向学生发火的老师,只能证明他无能。”素质教育改革重视以人为本和师生平等,教师应摒弃传统教学观念,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和友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是学生崇拜的对象。作为教师,首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思想,给予他们平等的发言机会。尤其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要格外关注一些,对于学习上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表扬,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其次,要有亲和力,一个不苟言笑的教师肯定会让学生畏之如虎。教师要走下那高高在上的三尺讲台,面带微笑,以可亲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消融学生那颗冰冷的心、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而爱其道。教师要用自己那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来潜移默化学生。
二、巧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占据着较大的比重。这些古诗语言精练、意境优美,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鉴赏能力有限,认为诗歌中描绘的人物思想和风俗遥不可及,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假如古诗教学中能有效结合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多媒体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形象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感,学生学习兴趣浓郁,通过思索,学生不仅获得了语言文字的理性认识,而且使他们体会到了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电教媒体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耳、脑等多种感官齐心协力,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在古诗教学中,如果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传递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把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就能进一步优化古诗教学效果。
三、明确目标
关键词:素质教育;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048-01
一、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及书写的能力
听、说、读、写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会说、会写是学生最起码的素质。有不少的中学生,特别是农村地区,普通话都讲不好,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交往,影响了信息的摄取。再说写的方面,不少学生写字潦草,模糊难辨,这种恶习甚至带入了考试试卷。由此表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及书写能力并非小题大作,而是当务之急。说一口清晰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规范漂亮的字,不仅是学习的需要.更是交际的需要。
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课堂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掌握课文内容,而理解、掌握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训练,只有通过训练,才能让学生有效地巩固知识,提高运用技能。因此,老师要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解题方法的指导。如对议论文语段的阅读理解,其操作过程是先给每个句子编上序号,抓住关键词语,尤其要抓住复杂句子进行剖析;然后通过语句的照应、上下文的连贯,把握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义关系:进而对其语言风格、语体风格进行品味;最后在认识个性的基础上把握规律。否则,不掌握要领,不会运用方法,只能是读书万遍,其义难见。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要在实质中促进学生的发展,尤其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从哪里来,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多读书。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多读书不仅能增加阅读知识面,更能培养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我们在运用传统的教育方法时,总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只重视知识的传授积累,轻视知识的创造和运用,学生很难扔掉配角的角色地位,老师一直占着主角地位。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中学生对新内容有期待心理,与其老师滔滔不绝地满堂灌,还不如让学生自已去阅读,自己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获取新知识的目的。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对新知识会掌握得更加牢固。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有人说:21世纪所需要的是开拓型人才、创造性人才。现在的中学生,可以说是集思想感情和主观能动性于一身的人,他们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勇于探索。针对这一特点,老师要加以指导、引导,让他们学会多元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逆向思维等,用丰富多彩的思维去创造丰富多彩的思维。老师还可以利用教材优势,从课文中设置思考点。比如,学习九年级第五册小说单元,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作更深层次的思考:杨二嫂这个人仅仅是可憎吗?她假如生活在当今社会,她会怎样?旅行中菲利浦夫妇遇到富翁于勒,情节将如何发展呢?李京京这样的故事,我们身边有吗?这些问题,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其中有对社会的思索,有对人生价值取向的探讨,有对传统观念的反思,具有思维的深刻性和辩证性。
五、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教材中也不乏优美典范之作。如《岳阳楼记》、《紫藤萝瀑布》、《三峡》、《春》等文章所呈现出的大自然的奇境,其钟灵神秀可陶冶学生的心灵,激励他们更加热爱大自然,从而投身于保护大自然。《散步》、《七色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文章所表现出来的人间的美情、美意,为祖国而献身的精神,能够给学生以思想的洗礼,并能引导他们体会到美是社会的主旋律,美必将会战胜丑,体会到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教材是挖掘美的矿藏,蕴含着各种各样的美。关键是在于语文老师是否善于挖掘,善于赏析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美景、美行、美情中去挖掘美,感悟美,接受美,并通过审美的过程来培养、提高学生审美的能力。
六、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一、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和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以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中加以规定,以及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语文活动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初中语文课必须把活动课列入课程,作为正式课程的一个部分。
二、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覆盖面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它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新闻会”“语言的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不少学生反映,开展语文活动课以后,自己才感到语文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
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地培养和提高。比如“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口头表达为主,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口才就会有所提高。许多学生现在会说。语文活动课给自己提供了不少锻炼的机会,现在自己对学好语文也有信心啦。
三、语文活动课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
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也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发现、去感受、去体会。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四、当然,语文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在语文活动课的试验和研究中,我们就感到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两个问题。
一是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喧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见机行事,灵活应变。
关键词:初中语文 素质教育
语文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乃至学生各种素质上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探讨学生素质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机制的渗透式很有必要的。虽然语文学科特质和参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获得共识,但如何要素质教育中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的特殊功能,提高语文学科教学的效果,关键是老师方法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
一、何为初中语文素质教育
首先,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初中语文课堂素质教学。从学生出发,发展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具体地说,应提高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等。
其次,以课堂教学形式贯彻素质教育。要求初中语文课堂素质教学以课堂为阵地、以45分钟为时间段落、以教师和学生为活动主体、以中学语文的教和学为活动形式,贯彻素质教育要求。初中语文课堂素质教学,要求学生应当是全面发展型的学生。应要求学生学会学习,有一定的独立学习中学语文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具有创造性学习的品质和一定的初中语文基础,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个性充分发展的社会主体。
最后,初中语文课堂素质教学观认为,传道、授业、解惑,固然重要,但它不能只是单纯地教给初中语文学生知识、使用初中语文的技能、解答中学语文题目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要引发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唤醒学生主动、能动、创造的意识,开发学生的潜能。在初中语文课堂素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用自己的整体人格去“类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意志行为和知识技能;用自己的教学风格,去直接影响学生个性发展和学习风格的形成。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1、落实语文知识,为提高语文素质打好基础
我们知道,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能力的提高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的。具体到语文教学上来说,语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首先就要打下坚实的语文素质基础,即学好语文知识。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落实各项语文知识,以便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打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阶段、分步骤、分类、分点的方法进行。同时,注意复习小学已学过的语文知识,并结合单元教学,介绍和讲解语文知识有哪些类别、哪些知识点;还要有意识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找出相关的语文知识,并分类归纳,让学生在“找”的过程中熟悉和掌握各项语文知识;最后让学生分类归纳,进行各项语文知识的梳理。这样,学生不仅能够熟练地掌握语文知识,并且还能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事实证明,准确掌握语文课中所涉及的各项知识,有利于进一步实施语文素质教育。
2、强化语文课素质教育
应该肯定,我们在语文课的教育教学中,无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方面,或是探索文道统一原则、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和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很大的成绩。但受“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基础教育仍陷入难以自拔的误区。学校在升学率指挥棒左右下,全力以赴为升学考试组织安排教学、教师、资金和奖金。凡是与应试无关的其它活动则一律禁止,考什么教什么,其它不学,三年的课讲二年。每天撂在学生面前的是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数也数不尽、做也做不完的模拟考试题,这些题不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消化吸收,而是指令性地接着现成答案去死记硬背。即使有的学生背会满脑子答案,暂时赢得了高分,考上了高一级学校,而实际上,他们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非但没有提高,相反整体素质下降了。为了弥补这一根基的不足.在这些学生升人高校之后,高一级学校不得不用大量时间去采取补救措施。如果不这样补救,势必影响其它课程的学习质量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这些事实进一步告诉我们,在所有各门课程中,加强语文课素质教育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它是决定整体素质教育提高的基础。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注重发展和发挥人的主动精神,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不能把学生当作被动的产品,而应当视学生为能动的主体,要重视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学生的学习不仅承继性的学习,更足创新性的学习。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一方面,置疑设难,但坡度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要让学生只要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见到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不予回答的“冷场”现象,一些缺乏经验的教师,此时只是埋怨学生太笨。自己现身说法,搞成自问自答。其实,这种“冷场”有时候就是教师问题设计不合理造成的。此时,就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就更要注意讲究铺设艺术,教会学生寻求解答问题的途径,特别是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教材。并从阅读教材中寻求解答途径,把读书方法交给学生;另一方面,发挥小组作用,引进竞争机制。我们可以把学习目标,教给小组完成,使小组的每个成员积极参与帮助全组成功。素质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现在的一般发展,不仅要重视学生现在一般发展对未来的发展价值和迁移价值,而且更要重视直接培养学习终身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着眼一般发展,增强开发意识。
三、结语
人的素质是个有系统的整体,主要有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在语文教育中这些素质都要体现出自觉和不自觉的互相渗透、互相作用。教师应注意整体把握,互相协调,促进其和谐发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语文学科的知识和教学方法,还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科学的素质教育理论、方法与手段。要具备为人师表的风范,言传身教,真正做到在学生面前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在教学过程中勇于探索,勇于实践。那么,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的成功之路是可以走出来的。
参考文献:
[1]李书萍.素质教育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大江周刊(论坛),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