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范文

艺术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艺术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第1篇:艺术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范文

中国传统木雕的发展历史最早可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辽宁新乐遗址和河姆渡新石器时代,远古先祖们制造的木鱼、木鸟等是中国传统木雕艺术的开山之作,经过先秦和秦朝,木雕艺术得到进一步传承,在汉朝进入发展高峰期,呈现出鲜明的艺术风格、审美情趣,展现出古人的高超技术工艺。到了现代,现代雕塑继承传统木雕的精华,形成民族性时代性一体的现代雕塑艺术。

一、传统木雕与现代雕塑之间的继承关系

据了解,我国的传统木雕在史前就已具备相当高的标准,但古人却很少有人重视其艺术价值,多认为其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艺术作品,而人们对木雕的认识也非常匮乏,这与我国传统学术思想有关。在古代,琴棋书画乃艺术之高品,而木雕则只是一种制造品,而不是高雅的艺术。那时候,木雕作品都是由民间艺人完成的,他们跋山涉水的寻找材料,用铁制工具雕刻出各具特色、风格的作品。在当时的社会形势下,由于木雕没有获得相应的艺术地位,故而民间艺人也多将其当做一种谋生的本领,而不是高雅的艺术。而且,这些民间艺人的知识水平一般不高,尤其欠缺理论知识,只是动手能力较强,而传统木雕则作为一种谋生的本领被以薪火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也正是这些历史原因使得传统木雕的艺术语言魅力没能展现出来。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传统木雕是我国传统雕塑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技术最为成熟的以部分,虽然美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少,但可以借助古代雕塑来弥补。

虽然传统木雕以谋生手段被传承下来,但其仍在不同历史阶段展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与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紧密联系起来,进而对我国的现代雕塑产生重大影响。现代雕塑在感受前人娴熟技艺的同时,思考前人的智慧对当代雕塑的影响,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传统木雕,实现古今融合、中西交融,在不断的更新、改变、创新、转化、融合中发现本民族文化的精髓,找寻适合本民族文化的发展规律,推动现代雕塑的发展。所以说,传统木雕与现代雕塑之间是一种继承传扬的关系。

另外,从精神角度来说,传统木雕与现代雕塑具有共通之处,它突破时间、地域的限制,抛开形体的限制,使人们正确认识雕塑的精神。比如:中国少数民族佤族的祭祀木雕――寨桩,用树木做成象征人类始祖的标记,以单纯的精神为目的,通过朴实的造型、图案、符号,传达着某种特殊信息。作为宗教艺术品,寨桩被佤族人民认为是其与神沟通的桥梁。现代雕塑之父――布朗库西的《无尽之柱》是其晚年作品,其以O形为基本单元形式,从地面一节节向上延伸,这种看似毫无意义的重复净化人们的杂念,使人们摒除诱惑和困扰,进入原始宗教情感体验中,感受纯粹的精神慰藉。将这两个作品放在一起,我们可以看见,二者无论是在造型还是在精神意识形态方面,都有惊人的相似,尽管二者的精神力量不同,但二者通过简单的造型使人们正确认识形体塑造艺术,深入宇宙的精神境界,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它超越时空,实现艺术的汇流。

二、现代雕塑与现代雕塑艺术之间的关系

走在大街上,我们可以看到鳞次栉比的现代雕塑作品,但其中的精品却非常少,从功能角度来看,现代雕塑主要有明器雕塑、纪念雕塑、工艺雕塑、宗教雕塑、装饰雕塑、陵园雕塑这几类。其中,明器雕塑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水准,它是现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分成实物和虚拟两类,在陶器、木材、石材、竹子等物品上雕塑虚拟的物象,这种雕塑最早是为替代原始时代残酷的陪葬制度而出现的,而到了现代,加入美学、原材料的技术加工等因素,逐渐发展成为我国雕塑史上一种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雕塑。虽然说现代雕塑中很少有这类雕塑作品,但其艺术价值则是无法磨灭的。

装饰性雕塑在古代建筑物中非常常见,其技术成熟、样式多样,艺术价值不高,而现代人很喜欢这种雕塑,在现代雕塑艺术上具有重要地位,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宗教雕塑与少数民族密切相关,这与中华文明有重大联系。我国是一个信奉佛教的国家,佛像非常常见,在全国各地均可以看到佛像,这些佛像按照一定的风格、规格雕塑。由于当权者重视佛教,故而佛像的风格、规格等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这虽然拓宽了佛像的范围,但也限制了雕塑的发展,使其失去生机和活力。在现代雕塑艺术中,越是年代久远的佛像雕塑作品,其艺术价值、地位就越高。

纪念性雕塑是最为常见的现代雕塑作品,无论是标志性地方还是在学校等,我们都可以看见纪念性雕塑的身影。如:厦门的中秋博饼雕塑、泉州的大坪山郑成功雕像、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雕像、厦门大学的鲁迅雕像等都属于纪念性雕塑。人们为了纪念某些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通过雕塑来表达寄思。纪念性雕塑在现代雕塑艺术中有较宽广的发展空间,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当然,无论是哪一种雕塑,其都是现代雕塑艺术中的一部分,是不可替代的。

我们知道,艺术的发展是慢慢累积形成的,新的艺术在旧艺术基础上继承和传承,发展成为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相互融合的新艺术,雕塑艺术也是如此,我国的雕塑艺术经历四个主要发展阶段,发展成为现代精彩纷呈、百家峥嵘的现代雕塑艺术。从新石器时代到汉朝是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雕塑从新石器的简单雕刻到汉朝时大型物件的雕刻,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特色和审美情趣,这一阶段产生不少优秀的雕塑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文化价值,如:秦朝的兵马俑。汉朝到唐朝是第二阶段,此时的雕塑处于理性发展阶段,是我国雕塑艺术的黄金发展时期,是雕塑史上的鼎盛时期。唐朝到清朝是第三阶段,这一时期的雕塑艺术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并开始走下坡路,许多雕塑作品失去其艺术价值,只是为取悦人而产生,艺术的个性被扼杀。到现当代的第四阶段,雕塑艺术进入古今、中西交融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雕塑艺术开始走向集大成化发展,呈现百家争鸣的发展状态,雕塑与现代人的生活、审美观、价值观、大众文化等紧密联系起来,反映人们精神世界的求索。

三、现代雕塑艺术民族性与时代性的一体化

从现代生活状态来看,青年雕塑家不可能与老一辈的雕塑家一样,直接将古代或西方雕塑中的内容融入到雕塑作品中,其面临更严峻的形势,承担更重的责任,当然发展前景也更加盲目。在这个中心融合、古今融合的湿气,雕塑家不仅要吃透我国传统木雕、雕塑的技艺,同时也要积极探索西方雕塑艺术的精神价值,在中西融合中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推动我国传统雕塑的当代性传承,实现现代雕塑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一体化。

事实上,民族性与时代性本身就是不可切分的整体,民族性是基础,时代性是发展和演变,不能单独强调雕塑技艺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而是要从现代雕塑艺术上强调整体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理念发生重大变化,雕塑艺术的造型美也要跟随者时展而变化,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由于人的审美情趣受到民族、生活、文化、年龄、兴趣、性别、时代等的影响,不同的人对传统雕塑作品的直观感受不同。而从古今中外优秀的雕塑作品中可以看出,凡是优秀的作品,其无一不含有对比成分,无一不在对比中实现统一。因此,现代雕塑艺术也要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解放思想,倡导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鼓励不同风格的雕塑艺术发展。在当前这个复古思潮形势下,积极吸收中国传统雕塑的精华是必要的,实现古今的完美融合。比如:明清时期的雕塑品具有实而不华的特点,是艺术与自然美的协调组合,而汉朝的古朴有余,雅致不足。我们则可以充分吸收传统雕塑艺术的某些元素,应用到现代雕塑作品中,体现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实现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协调统一。2008年完工的无锡灵山胜境的“灵山梵宫”是一座当代佛教艺术殿堂,其中的木雕面积多达1.5万?O,木雕与石雕、彩绘、铜雕、园林的有机结合,创造圣洁、和谐、庄严的环境,促使人心灵的净化,让人如沐春风,感受圣洁的宗教舞曲。又如:以《白蛇传》为主题的杭州雷峰塔工程,其木雕采用多层叠雕制作,综合应用平面浮雕、半圆雕等多种雕塑技艺,通过逐层对接组装形成大型雕塑作品,在一个平方上从近到远,从低到高,创造震撼人心的三维立体雕塑艺术效果。

第2篇:艺术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范文

我国的舞蹈创作在体现时代性、民族性、文化性的同时还更应该注重对于民间文化的一种传承,但是当前的舞蹈创作就偏离了这个方向,时代性是一个相对比较重要的内容,在舞蹈创作过程中很容易就表现出来,但是艺术往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国的舞蹈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恰恰将这一点内容忽略掉。这就给当前的舞蹈艺术的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相对于西方舞蹈来看,我国的舞蹈创作往往大多是复制、借鉴国外的舞蹈表现形式,再加上我们自己的一些内容,这样创作出来的舞蹈作品尽管能够在一段时间内受到大众的追捧,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是不适应这个社会的需求的。舞蹈创作这门文化艺术应该充分尊重文化传统的前提下进行创作,同时还应该看到我国的舞蹈创作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多的创作那些属于民族的自己的舞蹈作品,才能够在舞蹈艺术的舞台上长久不衰,才能够让中国的舞蹈艺术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另外在舞蹈艺术的创作过程中,缺少的是对于文化内容主体的提升,这样的一种表现形式往往会导致的就是对于舞蹈艺术缺乏主题,只停留在简单的音乐和动作的表达上面,不能够真正的起到传达美的艺术效果。

文化自觉理论在艺术创作中的概述

文化自觉理论最开始是由先生在社会学上面提出的一种文化的最终形式,其中最经典的表述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学上关于美的界定是一种大家同在一起都能够享受美的一种生活的态度。笔者认为:先生的这个关于社会学中处理社会关系的理论,同样适合在舞蹈创作过程中,作为舞蹈的编导应该认真考虑的一项内容。从先生的概述中我们可以想到,舞蹈艺术作为一种对于美的追求,舞蹈的编剧往往想把自己内心中所想象出来的最美的艺术展现给观众,让观众能够通过视觉来感受美的存在,在这里作为舞蹈的创作者是在不断的提供美的艺术成分,作为舞蹈表演者来说,就是美人之美将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现给观众,让观众在欣赏舞蹈艺术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表演者美的存在。先生对于社会中的文化自觉理论中提到的最高的一种形式就是:美美与共,这种美就是形成一种合力,主要是舞蹈的创作者、舞蹈的表演者、舞蹈的欣赏者都能够感受到这种美,这就达到了舞蹈艺术的最高境界,当然这里对于天下大同来说,可以延伸出对于三者之间相互欣赏、相互认同的一种外在表现。当然舞蹈艺术的创作并不是单纯的美的艺术的展示,更多的是为了能够传播一种文化、传播一种价值、传播一种社会的认同,让人们在欣赏舞蹈艺术的过程中,能够从舞蹈艺术中感受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舞蹈作为一种文化和价值的载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所以说我们只有将舞蹈艺术创作充分的融会贯通对于文化理念的表达,才能够实现舞蹈艺术的创作提升,才能够有效的将舞蹈艺术创作充分的展现到观众的面前,为观艺术与设计众奉献出关于美、文化、价值认同的一项多样的、灵性的艺术作品来。

舞蹈创作中如何将文化融入到作品中

作为舞蹈创作中的最难的一个地方就是如何将文化融入到作品中,由于舞蹈所面临的观众层次是千差万别的、其文化知识水平以及素质也是参差不齐的,这就是在舞蹈创作中非常难的一个地方所在。克服这样的舞蹈创作难点应该充分考虑到舞蹈创作中应该将群众基础作为进行舞蹈创作的源泉,所有的艺术都是来源于群众中,只有充分的认识到群众的需求所在,才能够将舞蹈创作完善好,在强调舞蹈创作的群众性的时候,并非是为了迎合一些低级趣味、最主要的是为了能够将那些反映群众内心所想的舞蹈作品才是创作的重点。舞蹈艺术能够发展到现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得益于有着坚实的群众的基础,这里的群众基础也就是舞蹈的欣赏者,历史的经验反复证明的是,那些艺术氛围高雅、内容积极健康向上的舞蹈作品才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推敲,才能够经得起群众的筛选,才能够在艺术的历史长廊中留下脚印。另外在舞蹈创作的过程中还应该充分的将社会性和民族性融合到舞蹈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将舞蹈艺术的创作往往是需要将文化自觉的理论融合到舞蹈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这里的文化自觉的理论中包含最多的内容就是其舞蹈艺术的社会性和舞蹈艺术的民族性,舞蹈艺术只有反映当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够在群众中有生存的基础,另外舞蹈艺术的创作只有真实的反映人们生活的状况、反映时代的精神品质所在、反映社会文化自觉的内容,着眼于社会的本质,才能够提炼出平凡生活下的人们对于艺术美的追求所在。另外的一个方面就是对于民族性的考虑,尽管在舞蹈创作过程中,对于民族性的内容强调的较少,但是只有民族性的东西才能够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才能够走上舞台,才能够在舞蹈艺术的舞台上更加完美的展现出来。在体现舞蹈民族性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在提炼民族文化中,那部分文化自觉的地方,先生曾经说过,那些很难用言语表达的内容往往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也就是文化的魅力所在,所以我们在进行舞蹈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将文化自觉理论中的内容展现出来,这就是对于舞蹈艺术和文化自觉理论的最完美的结合。文化自觉理论往往是带有很强的知识性在其中的,只有将知识性充分的融汇到舞蹈艺术的创作中,才能够将舞蹈艺术的核心展现出来,才能够将舞蹈艺术带着思想的传播给观众,让观众能够在这根主线的牵引下面,进行舞蹈艺术的欣赏。在舞蹈艺术的欣赏中人们往往对于视觉的欣赏低于了对于舞蹈内在思想的欣赏,由于舞蹈创作所要融会贯通的学科相对较多,这就给舞蹈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需要舞蹈创作者不仅懂艺术,还要懂社会学、美学、文学、音乐学等社会学科。只有这样才能够将舞蹈艺术提升起来,才能够将文化自觉的理论充分的应用到舞蹈创作过程中。

第3篇:艺术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范文

关键词:民族性;时代性;多元化风格;现代观念;艺术感受性

中图分类号:J5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艺术是人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借助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和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对于艺术来说,生活如同大河的流水,对于生活来说,艺术就是水流翻滚的波浪,艺术的源头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的母体。生活给了艺术生命与力量,所以,艺术也是生活的反映。

一、艺术反映生活具有民族性特点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传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艺术创作,不可能完全脱离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活,凭借各地域不同民族的艺术品,我们便能对一个国家民族的艺术,即是情感艺术作出评价。

在现代艺术中,以中国的盘扣艺术与花结艺术为例。盘扣与花结是中国传统服饰艺术中的组成结构之一,在流传千年的手工艺传统中,这个小小的服饰主题被聪颖而勤劳的人们开拓成一个广阔的空间,中国人从生活中学会在绳索上打结,经历了几千年文化与历史的洗礼,无论是从实用到装饰,还是装饰到符号,它的意义与范围早已超出了服装实用的层次,成为中国人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盘扣的形成,是中国服饰审美特征的一个突出表现。中国服饰重意韵,重内涵,重主题,重简约之中的服饰趣味等特征都在一个小小的盘扣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富于东方造型形式特征的盘扣,往往在一个十分简洁的服装款式中成为点睛之笔,形成色彩的对比,形状的对比,疏密关系的对比,手法简单却能收到十分有效的装饰效果;至此,人们可以看出,其形成与普及是中国传统服饰艺术与民族文化心理及各种艺术传统相互交叉、渗透影响之下的结果,是中华民族手工等传统艺术达到极高境界的典型体现。当服饰文化发展到今天,从东、西方设计师们都在从东方服饰文化的传统中寻找灵感时,更体现了这种艺术的民族性特点。

二、艺术反映生活的时代性特点

美的意识和观念决非一成不变。特定的时代有特定的美的价值观与标准。而美的价值观和标准又受经济基础和社会需求的支配。艺术作品的风格也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更新。甚至蜕变。

现代纤维艺术是使用各种纤维材料,扎根于古老编结传统的现代艺术。传统样式的地毯、壁挂包括缂丝,织绣、云锦等都是典型的纤维艺术品。而冠上“现代”一词,则表明了它的时代性和区别于传统样式的特质和风格。纤维艺术首先是一种属于材料的艺术,人类利用纤维材料,从实用需求出发,从劳动用具到生活陈设用品,人们从中发明了纤维的劈搓和加拈工艺,创造出如地毯、壁挂、缂丝作品,上千年来,壁毯似乎离不开墙壁,地毯当然离不开地面,缂丝作为美术品或是手卷或是挂轴的方式,这些传统纤维艺术品的功能与风格也随之保留了上千年。随着现代艺术观念的变化和现代环境艺术的发展,自本世纪60年代起,织物走下墙面,出现了所谓的“空间地毯”,成为一个既分割空间又占领空间,美饰空间的独立艺术品,它标志着纤维艺术中雕塑观念的确立,导引出纤维艺术走向雕塑,走向结构和空间的大变革。从而形成“软雕塑”的新的理念。一种是围绕性结构的设计,具有代表性的是1971渥瑞利亚、莫诺滋作的《三个人》,由三个采用原始编织方式编织的粗麻片卷成的圆锥体构成的抽象组合,不同的缠绕式使他们各具个性。成为一个有力量有雕塑感的作品。

另一种是支撑性结构,它不仅使用了软性纤维材料,还使用了一部分硬金属丝作为支架。克莱尔.采斯勒的《地板上轻盈的曲线》,由20几个缠绕着红色纤维的塔形篝构成,从粗到细,有疏有密,高低参差,构成一个争先向上,不断升腾的整体。动态性结构则利用风力等的影响来表现纤维材料张力的活动雕塑成为现代纤维艺术的一种时尚。1981年丹尼尔.格拉芬用尼龙布制作的《风的结构》,在原野上由风鼓动如一个张开的巨大风帆;艺术家在这一过程不仅能感受到强大的张力,“风帆”的摩擦声,鼓荡声产生一种令人难以忘怀的短暂效应,变化一个接一个,形态的瞬间变化带来感觉的不断转移,不断投入。现代纤维艺术几十年的实践给予整个纤维艺术带来新的气息,并赋予了自身一些发展的可能性,发现了一些属于过去又属于未来的东西,其时代性的特点不容忽视。

三、艺术反映生活的多元化特点

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整个人类的精神世界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科学技术的产生与运用,种种现代观念的迅猛增长,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剧变。艺术感受性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这样就无可避免的为现代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许多可能性。艺术的诞生与存在,是不能不依赖于它所生长,指涉与服务的社会的。艺术作品要进入的外部世界,是艺术家及其作品寓示的社会话语力量的种种特点铸造的。当后现代主义音乐家约翰.凯奇静寂无声的“演奏”钢琴曲《四分三十秒》时,当法国达达派艺术家杜尚将一个溺器放在展厅而称其为一个艺术品的时候,当几近的男女演员在纽约的中央公园演出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时,当先锋派美术家在美术馆里贩卖对虾或旁若无人地洗起脚时。他们相对于传统艺术来讲,很难将其视作种种“世界观”的表现,尽管它们毫无共同的特质,当人们难以把握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创作中对传统艺术的消解时。只要艺术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的生活的世界,只要艺术品保持与具体可感的现实存在的,不可分割的社会生活的联系,它就能产生完美的经验的能力,就能构成正常审美行为的基础。从而造就艺术反映生活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第4篇:艺术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范文

跨界一词已然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音乐艺术发展历程中极为鲜明的特征之一。从音乐创作的角度来看,虽然构成音乐旋律的基本要素,如音调、节奏和调式等都具备强烈的民族性,然而创作技法只是音乐表现的载体,更为重要的则是音乐内容的表达。世界上现存的一切可以呈现作曲家乐思的手段皆可利用。在这一层面上,中国与西方音乐不存在明确的界度,这就为中国跨界音乐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站在中国音乐创作的角度来看,那些能够产生一定影响的跨界音乐作品,无一不是在与世界接轨的现代创作技法的构筑之下,将其主要艺术材料和创作风格同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息息相通,与中国传统音调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换言之,当代优秀跨界音乐所表现的核心是西方现代节律之下的中国民族韵致,民族性与时代性兼顾。

一、 民族性和时代性是当代中国跨界音乐创作的着力点

当代中国跨界音乐具有显著的民族性

所谓民族性,指的是特定文化的地域性、独特性和阶段性,但同时又表现为一种局限性。音乐的民族性即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特性在音乐中的体现,具备一定民族性的音乐作品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经济条件制约下的心理素质、精神状态和思想意识,代表音乐在民族精神领域里的认识和积累。各民族的不同音乐文化是世界多元音乐文化资源中的一元物种,具有自己独特的地位、作用与价值,依赖于其生存的土壤并在一定时期内具备继续发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多数中国新音乐作曲家具有国际化的音乐视野,完全具备娴熟运用世界通用音乐语言的能力,今天的音乐领域已呈现出世界音乐大一统的局面。若能在这样的条件之下深入挖掘中国独特的传统音乐和民间艺术宝库并探得其精髓,便有可能创作出富有生命活力的新音乐作品。近20年来,中国涌现出一批引人注目的新音乐作曲家和独具民族魅力、同时又有国际化元素的跨界音乐作品,其闪光的源泉就在于此。

当代中国的跨界音乐将丰富生动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材料、艺术形态和独特韵味与西方现代节奏、曲式、编配等手法相结合,出神入化地将富有现代气息的音乐创作元素融入对自我本体的感悟与把握,衍生再创,向世界呈现出更易于理解和接纳的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类型。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当代的跨界音乐是具备浓厚的民族性的,并在弘扬中国音乐作品的民族性方面做出巨大的贡献。

究其根源在于,作曲家的创作活动是不可能与其与生俱来的母语文化完全断绝联系的。东方抑或西方,无论选择何种技法,都将与作曲家自我成长环境息息相通。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自有其独特而珍贵的艺术传统,感染力非常强大,无时无刻不在以各种途径滋养和教化着属于中国的新艺术创造者。中国当代的跨界音乐作品所展现出的风格样式已从不同的程度上透露出与创作者母语文化共生的民族属性的影响。

跨界音乐创作需要彰显时代特性

音乐具有反映时代特点的能力。音乐可以反映不同社会、时代的不同精神面貌。当代新音乐作品应当反映当今社会人们欣赏情趣和富有时代个性的特征。诚然,母语文化因素具备强大的衍生能力,时时刻刻浸染着文化缔造者,但绝不能取代文化缔造者的个人创造与时代精神。传统文化之下的民族音乐风格属性需要作曲家富于时代个性的烘衬才会呈现崭新的色彩。

在当代音乐创作领域,作曲家的艺术个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和强调,现代音乐的发展依赖于作曲家个人风格的发展。所谓艺术个性,来源于作曲家的遗传、性格、习惯、环境、经历、修养、志趣、悟性等,而其所处的时代亦是一个重要因素。作曲家个性和气质的展现,伴随着艺术创造的全过程,成为隶属于这些作曲家甚至是一个时代的徽征。丰富多彩的中国当代跨界音乐,正是每一位如斯富有个性的作曲家艺术创造的共同结晶。

民族性与时代性统一于当代中国跨界音乐创作中

人类文化的发展从来就是一个不断融合与跨界的过程。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其民族性也来自于对各民族文化的兼收并蓄。自秦汉以来的两千多年中,我国各民族不断与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创造了包括音乐文化在内的光辉而灿烂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群;少数民族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劳动中逐渐形成了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包括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并与汉族音乐完全融合,成为今天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宝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化的时代印记皆属于音乐文化的民族性范畴。

由此可见,在历史的长河中,音乐的跨界现象一直存在,反映隶属于特定阶段的时代性,代表了音乐作品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而在当今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格局中,如若中国作曲家能在宏观体现一个古老的东方民族文化的自我传统根基的同时,以吸纳百川的宽广胸怀进行富有时代精神的再创造,将在世界音乐领域之中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群体。这种群体共生的民族属性与作曲家生动的艺术个性相复合,造就了中国当代音乐作品的文化品位。因此,中国当代的跨界音乐不可片面强调民族性抑或个性,更适合以“多元复合”来界定。

总之,这些中国新音乐创作领域中多元且富于个性的作曲家群体天然即充满民族性,他们的音乐作品成为新时代背景下所应追求的中国民族音乐。强调中国传统民族风格不与对个性的包容相矛盾,反而可以造就一个容纳中国文化实质的现代音乐体系,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未来与国际音乐相抗衡的音乐潮流之一。

二、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跨界音乐创作中的地位亟待提高

从近年来喷涌而出的中国新音乐作品来看,当代中国跨界音乐的创作已经形成一个潮流,发展前景亦非常乐观。这些新音乐作品将中国传统民间音调以一种强势的姿态拉回到群众面前,并赋予它们崭新的生命力和时代精神。

跨界音乐创作的核心就在于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方现代创作技术的结合。不过,在现阶段中国跨界音乐作品的创作中,所谓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往往仅充当了丰富音乐材料的角色,而作为完整的音乐作品,更为根本的结构框架及调式体系等元素则仍旧建构在西方音乐创作技法理论之上。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其必然性:

首先,由于中国社会历史的特殊性,在百年之前,西方文化以其革命性和先进性成为国人心目中能够挽救国家命运的良方而被引入,这其中便包括音乐艺术。这种特殊的文化传入方式,使中国原有文化在人民心中被低估,被认为是落后而保守的。而这种主观上的低估是非常严重的,原本既已落后的中国音乐文化在客观上更加落后,最终陷入恶性循环,导致今天中国音乐创作技法理论的不足甚至缺失。当代中国作曲家在属于自己的音乐文化中找不到所需的创作理论支撑时,自然会将目光转向音乐理论系统健全的西方。

其次,当代中国作曲家一直以来接受的音乐理念和创作技法都以西洋作曲理论为主,在创作过程中无法完全摆脱西方音乐理论的影响。大多数作曲家发现,只有在有意对西方音乐理论和技术进行中国化改造和润色时,才会真正去关注中国本土的文化。这实际上是国人对自我认知、自我感受和表达的一种忽略。

最后,与当代中国作曲家对待跨界音乐创作的态度有关。作曲家创作的跨界音乐作品一般有两种,有些是出于作曲家自身对民间音调的真挚热爱,而另一种则是为了追求音乐作品的销量而故意套用跨界风格,迎合听众追求新鲜的欣赏趣味。这种态度归根结底是浮躁的,不能使中国跨界音乐走上真正发展之路。目前中国音乐文化最迫切的需求是完善自己的音乐理论体系,在各方面均能够与西方平行发展。否则,在经过表面浮华的繁荣发展之后,中国新音乐文化可能会走向歧途,最终还要依靠西方作曲理论为指导。

综上所述,中国当代作曲家的创作应着眼于中国音乐文化的自觉建立,只有真正做到尊重中国本土文化,中国的新音乐才能在未来得到充分的发展。音乐只有流派之分,而无贵贱之别,中国的音乐理论系统完全可以与西方平起平坐。在全世界范围的跨界音乐创作领域,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不再仅仅是音乐风格上的点缀,而成为从乐思、音乐结构等深刻层次上影响全世界新音乐创作的重要因素。

结 语

当代中国音乐领域涌现出大量优秀的跨界音乐作品,它们将音乐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相统一,融合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调与西方先进作曲技法,创造出耳目一新的音乐风格,开拓了新一代音乐创作之路。跨界音乐的出现在振兴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将渐渐远离群众视线的传统音乐作品拉回到人们面前,使这些老作品的价值重新被定义。不过,与西方完善的音乐理论系统相比,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在跨界音乐的创作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仍旧只是点缀,无法触及音乐结构和创作技法等更深入的层面。

由此可见,当代中国新音乐创作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对自身文化的关注,以中国本土音乐特质为核心来进行发掘和探索,同时强化个体思维的独立性和个性化表达方式,超越具体作品本身,将中国传统文化本体与时代精神的契合作为创作的根本着力点。总之,在当前信息全球化背景下,音乐艺术也应打破原有无谓的界限,让不同音乐风格更广泛地融合与跨界。毕竟,艺术创作最吸引人的特质正是其开放性和不可预见性,为当代中国跨界音乐的创作打开大门,指引方向。

* 本文系绵阳师范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中国跨界音乐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课题编号:MB2010018)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

2. 修海林、李吉提:《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 王静:《跨界――当代艺术的跨领域实践者及其思考》,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

第5篇:艺术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范文

[关键词] 传统吉祥装饰 现代包装的视觉传达 包装设计文化的时代性

一切文化思想,艺术的形成都取决于特定环境中人的思维观念,“行成于思”这句古训反映了中国古代先贤早就认识到思维对于人的生存,艺术的创造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中国传统的思维观念生发于华夏民族特有的文化环境.吉祥装饰的形成既有其根深蒂固的社会文化背景,也与这种思维观念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并成为吉祥装饰艺术主题的根本文化规约。

中国传统吉祥装饰追求美好生活,吉祥如意的纹样,这些纹样巧妙的运用人物,花鸟,文字等,借神话传说,民间谚语,通过借喻,象征等手法,创造出图形与迹象结合的美术形式,它们大部分主题观念生发于民众普遍而持久的“求吉”心理,这种丰富的艺术形态具体表现在吉祥装饰艺术样式、题材内容、材料技艺的多样性,因此,中国吉祥装饰具有极强的艺术特点和象征性。

吉祥是对未来的希望祝福,具有理想的色彩,因而装饰纹样中蕴涵的吉祥意味同样适用于现代设计以及其设计意念。

现代包装设计是视觉传达组织体系中一项庞大的肢体语言,在这个肢体中融合了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形象语言和形态语言,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设计观念已从最初的具象到抽象,由简朴到烦琐高贵,再到返朴归真的形态,并产生了许许多多的视觉表现手法和艺术设计的形成。在此时,以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有机地融合现代文化之精华,形成了既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感独特风格的包装设计新潮流。

一、源创于简,保留吉祥装饰的蕴意予以简化

中国吉祥装饰的创造直接来源于民众生活,历经年代的粹炼,具有观念性极强的艺术特点和象征性,若能将其装饰精神维持,透过现代包装设计的理念予以精简图形,保留原创部分,必然能呈现现代包装新风格。在2004年冶父奖获奖作品中的月饼包装,礼品外盒以寓意吉祥的四个云卷状的如意纹的图案,极简的表现手法,蕴含了万事如意,富贵吉祥之意,并把其作为包装掀盖的转折,巧妙的运用也使这款包装添加了文化品位。

二、承传统色彩,展现色彩新生命

吉祥装饰色彩的运用与其造型的整体观念一样,色彩作为一种物理性现象也与传统文化观念相关联,中国吉祥装饰色彩观念与传统文化观念相重叠,一方面,它深受民众审美情趣的制约,另一方面,还必须遵守传统的五色观念,哲学意识,宗教观念,伦理思想,宗法意识等,都对色彩观念不时地加以规限。简而言之,吉祥装饰的色彩观念在遵照历史传统观念的前提下,同时又讲究视觉意匠,既重视色彩的视觉心理效果又注重色彩的象征性,寓意性,讲求色彩整体效果轻松,明快,鲜艳,热烈。若要让包装独创一格与个性显现,除了简化重塑现代感外,应承既定的用色,赋予理想色彩,焕发吉祥装饰包装新气象。

三、 重意象表现,露新意风格

传统的艺术形式,用现代的技术来表现,追求设计的新意而又不忽略传统风格的体现,使传统的文化艺术更富有韵味,现代味。

对于吉祥装饰风格的现代包装,我们应把其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来对待,令包装设计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性,共同构成了包装设计文化的整体,而设计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文化的参与和制约下展开和完成并体现出当时文化的风貌,由于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都形成与其他民族不同的语言、思维、价值和审美观念。包装设计文化的民族性主要表现在包装设计文化结构观念层面上,它反映了整个民族的心理共性,不同民族,不同环境造成的不同的文化概念,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在自己的设计活动和产品中,吉祥装饰纹样上的平稳,圆满寓意和形式上的完整性、对称性也正是大众对生活向往美满,幸福的渴望的体现,蕴涵其中的传统文化和美学中的整体意识、生态意识、人文导向等,都对现代的设计者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继承并发展一切优秀文化传统,是设计创新的前提,而脱出美学传统的物化表现,将美学传统的精神注入到设计师的头脑里并与现代意思相结合,其本身就是一种设计理念的创新。

包装设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时代的,两者是内容又是形式,一般来说,物质层面更富时代性,是最活跃的因素,最易被人们所接受.心理层面具有较强的民族性,较为稳定而保守,因而变化越来越慢。在这个充满着时尚味道的现代社会中,包装首先被发现的多是物质外层,但习之即久,才能体味各自的韵味所在。这些观念已慢慢渗透到现代包装设计之中,当我们运用吉祥装饰纹样时,不应一味的去追求民族性,传统性,同时它也有一定的时代性,是否能让其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是否能让吉祥风格的包装成为该时代的产物,这即将成为当今设计师所面临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杭 间 何 洁 靳埭强: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168~207

[2]曾景祥 肖 禾:包装设计研究[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3~28

第6篇:艺术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范文

关键词:桥梁建筑艺术意蕴艺术风格造型要素美学规则

从某种意义上讲,桥梁美学理论涉及建筑学、美学、物理学、材料学、色彩学、艺术学等学科,是一项跨学科的理论研究。一座完美的桥梁,不但要讲究其实用性和科学性,而且要讲究艺术性;既要满足功能要求,又要满足审美需求。桥梁建筑的艺术意蕴,就是将审美主体的审美需要与桥梁造型和技术等方面完美结合起来,表现桥梁作为一种结构,一门结构造型艺术,所承载的蕴涵当时当地的风俗、习惯、传统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意识形态。本文将通过对桥梁建筑艺术、桥梁建筑艺术的美学原则、桥梁建筑的风格以及桥梁建筑造型要素的分析,揭示桥梁建筑意蕴的深刻内涵。

1.桥梁建筑艺术

从人类以天然的石头垒起简单踏步,利用倒塌的树木架起独木桥,就开始在上面留下了美的胎记。随着时代的发展,桥梁建筑愈加强烈地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意识,不断地向建筑艺术的方向发展。桥梁建筑师以人类所知道的最难于表现的语言,也就是功能的、力学的、施工技术的语言来解决具体问题。

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它一方面受着物质技术水平和实用功能的制约;另一方面,它的形式和风格的演变又受着人们精神生活,特别是社会审美意识的影响。桥梁建筑艺术是建筑艺术的一个分支,是桥梁建筑师在熟练地掌握艺术媒介物质(色彩、线条、形体等)的自然属性及其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物质手段创造出来的,为了使人感知和认识,从而发挥其社会影响,体现一定生活内容的结构艺术形象。桥梁作为一种建筑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精神的建筑,融汇造型艺术的一切要素及科学技术的伟大成果。古朴典雅的中国赵州桥,精致美丽的圆明园十七孔拱桥,气势磅礴的金门大桥.它们同古老的金字塔,蜿蜒的长城,高耸入云的埃菲尔铁塔等这些伟大的作品一样,都闪烁着不朽的光彩,构成了建筑的美。

桥梁建筑艺术,它一方面反映出结构物的空间跨越所体现出的美感,另一方面,桥梁的造型,尤其是栏杆和桥头堡等附属设施的形式也受到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意识流的影响。赵州桥的蛟龙栏板(图1)雕刻精美,寓神话传说与当地文化于一体,充分显示了当时人文风俗与技术水平Ⅲ。卢沟桥石狮(图2),活灵活现,双目凝神,注视桥面,酷似桥梁的守护神,给行人及当地居民以充分的安全感。

不过,桥梁建筑艺术也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优美的桥梁,均融入了桥梁建筑师个人的感彩和艺术手段。实用和美观的双重特性,决定桥梁建筑艺术往往是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最醒目的见证之一。完美的桥梁建筑,既有功利性,又不能缺乏美的属性,是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统一。

2.桥梁建筑艺术的原则

桥梁建筑艺术是桥梁建筑师的审美意识物态化成果,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桥梁建筑师在进行桥梁设计与艺术构想时,通常都综合考虑权衡了下面几项艺术原则。

2.1功能与形式美的协调

桥梁建筑艺术与语言艺术、表演艺术及造型艺术不尽相同,它还是一种实用艺术。一座优秀的桥梁,应该实现实用与美观的统一。只有技术和艺术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真正的美的桥梁。在处理桥梁建筑功能与形式美的协调时,通常有以下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过分强调实用功能而把桥梁建筑之美置之不理,这在我国解放初期表现最为明显;另一种是只注重桥梁建筑的美观而忽视其实用性值,出现的许多桥梁伪结构。要避免这两种倾向,桥梁建筑艺术的协调原则就显得十分重要。功能和形式,偏颇任何一方都不会产生好的作品;只有功能和形式做到完美统一,桥梁艺术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2.2满足民众审美情趣

首先,桥梁所提供的便捷的交通服务功能,是满足人的生活需要的。然而,老百姓有自己的审美观,该审美观必须同社会功利、国计民生相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桥梁的美已经从实用中分化出来,但仍表现了它的社会功利性。

2.3体现桥梁建筑艺术的时代精神

与其它艺术一样,桥梁建筑艺术也并非一成不变。古代桥梁多以装饰华丽为美,而现代桥梁则以简洁大方为美。桥梁建筑能够以其巨大的空间形象来显示生活中的某些本质方面,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桥梁建筑风格、艺术和技术具有较大区别。在中外桥梁建筑史上,几乎每个时代都会形成其独特的桥梁建筑风格,而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性特色。各个时代的桥梁建筑师在设计创作时,不可避免地受时代精神的影响,西方建筑显得尤为明显。威尼斯水上世界的桥梁,桥面上集市密布,融休闲、购物、观光、交通于一体,是当地的一大特色。

2.4展现桥梁建筑艺术鲜明的民族特色

世界上没有规定审美建筑一定要有审美标准,但一定的民族,必然有一定的建筑特色。反映在桥梁上,中国的桥梁多具有地方特色,如江南小桥优美多姿(图3),西南部的桥梁则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格,如程阳风雨桥(图4)。不同民族在习俗、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基于此,不同民族对桥梁建筑艺术提出各自不同要求,也就不足为奇。

3.桥梁建筑风格特性

桥梁建筑风格是由桥梁形态所体现的在设计构思上所具有的特色的表征,是桥梁建筑各种要素的总和,是结构内在规律在外在形态所表现的一种美的格调,是形式的抽象或升华,犹如人的风度气质一样,有时是一种可意味不可言传的特征表现。风格是文化艺术中的高层次问题,它被社会、传统、经济、文化等因素所制约,反映出一个综合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3.1时代性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是一定历史时期技术文明发展的产物。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物质生产力量与人们的生活条件,体现了一定时代的社会思想、美学观念与技术水平,留下了时代永恒的烙印。桥梁建筑在机械工业化和手工业生产时代,在选用材料、施工工艺、生产手段上截然不同,其选用结构形式、艺术特点也自然而然有所差别。如古希腊时代的优美柱式结构,罗马时代的半圆拱结构,欧洲哥特式尖拱,中世纪流行的有浓厚宗教色彩及军事防御功能的桥头堡(图5),文艺复兴时代铁桥上繁琐而精细的巴洛克风格雕塑,现代钢筋混凝土、预应力结构所带来的现代桥梁简洁纤细的形态等,如法国某城市中承式外倾拱肋拱桥(图6)。这些都无不折射出建筑(当然也包括桥梁建筑)风格的时代性。

3.2民族性

各民族有自己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背景,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也产生了带有民族特色的审美概念,它与某一民族的共同语言和心理特点及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紧密相关。人类生活与桥梁建筑密切相关,因而也必然带有一定的民族色彩,例如古代桥梁建筑都有借助“神物”的力量与自然作斗争的美好愿望。西方桥梁上的雕饰以神话人物或伟大文物为多,如维尔茨堡美茵河上的古老桥梁(图7),意大利的十二天使徒桥、美国华盛顿州的阿林顿纪念桥、法国塞纳河上的桥等,桥墩或桥头望柱上均有一座座雕像。而在我国石桥上的雕饰以狮、龙为主,这些“神兽”曾起着制胜镇邪的作用,如苏州香花桥栏杆艺术(图8),同时也是一种民族形式的装饰,不仅给桥梁建筑艺术添姿增色,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一种偏爱与情趣,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景观。

3.3地域性

即使是同一时代,在不同地域,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生活条件的不同,在审美标准上也会有很大差异。但是,某个地区的桥梁,应有自己较为统一的风格。如果每一座桥梁都标新立异,甚至要“一座桥梁一个样”,这不仅劳民伤财,而且也违背了美学规律,大败“胃口”。

然而,桥梁建筑毕竟不同于房屋建筑,其在功能上的单纯性制约了桥梁形态。古今中外均以拱、梁、吊为基本形态,由于现代化信息交流的频繁与便捷,桥梁形式受民族、地域的影响并不似古时那么突出。而且较能显示桥梁民族风格的大部分都是桥梁附属结构,如桥头建筑、栏杆、灯柱、雕饰等。在法国巴黎市中心,桥梁密布,具有浓郁的法兰西民族文化特色(图9)。罗纳河上的古老桥梁,同样也反映了欧洲中世纪的灿烂文化(图10)。因此,在桥梁建筑中体现地域风格,创造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没有特色,就没有个性,从而缺乏持久的生命力。

风格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是有机的统一。桥梁建筑的杰出作品从来都是某一时代、某一民族及某一地域进步的审美理想的美好体现,也是美学价值、历史价值之所在。显然,现代桥梁建筑应该表现出积极的、正面的、令人精神振奋的格调,体现出良好的时代、民族与地域风格。

4.桥梁建筑造型要素

形式是由点、线、面、体构成。桥梁建筑艺术通过其艺术语言——空间组合、比例、质感、尺度、体型、韵律、色彩及象征手法等,构成一个丰富多彩矗每体系.{奉现-种形态的美:在形态美学里.点是有造型意义的,一点在画面上.成T视线集中之处:两个大小一样的点,视线来回这两点间,而产生“线”的感觉。线的形态不同,体现不同意义。不同形态的直线和曲线,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粗直线表现坚定、有力、厚实、稳定、粗壮、笨拙、顽固等特征;细直线则体现敏锐、脆弱、纤细等特征;折线具有节奏、运动、焦虑、不安等特征;圆弧线给人以充实、精神饱满的感觉;椭圆形弧线除具有圆弧线的特征外,还具有现代感;流线型是抛物线的自由审美创造;双曲线具有曲线平衡的美,也有较强的时代感,变径曲线具有丰富而变化的特点;自由曲线具有丰富的感情。

面是由线的运动而形成。通常认为,平面有安定、确定的感觉;三角形给人以冲动、刺激的感觉;圆形给人以温暖、流动的感受;梯形富于很强的稳定感;斜梯形具有一种倾斜方向的动感或力感;正方形使人感到整齐,端庄,有一种均齐美;球面、圆锥面、圆环面等曲面的形态,给人以亲切、饱满、柔和、流动的感觉。

立体是由面的运动形成的。建筑的立体美感,由角度的变化、艺术联想、虚实关系等来产生。金门大桥桥塔(图11),其竖直方向线条顺畅而富有规律,且有合理的变化,使桥塔的大体积的形态得到了纤细化,给人一强烈的力的美感;大红的涂彩,使大桥又增添了一份明亮和活跃。法国某公园人行桥(图12)则是曲线与直线的完美结合,其在水中的倒影优美绝伦,令人浮想联翩,过目不忘。

桥梁建筑的形态美,产生综合的审美效应。点、线、面和体的彼此依赖、对立统一,构成广阔、深远、多姿多变的艺术境象,丰富了人们的美的感受。

5.结语

古今中外,桥梁建筑艺术形态各异,丰富多彩。桥梁建筑艺术的丰富内涵,使其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结构艺术。其艺术意蕴的流变,总是在深层次影响着桥梁建筑的发展。深入考察研究桥梁的艺术意蕴以及形成的内在机理,对提高专业人士和大众的艺术修养会有所裨益;对桥梁发展史的研究,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竹内敏雄,《美学百科辞典》,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2】刘其福,《城市桥梁栏杆圈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2。

第7篇:艺术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音乐欣赏 曲目选择 实践方式 思考

所谓音乐欣赏,是指对音乐教学活动中的音乐进行指向性的倾听,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而音乐欣赏曲目选择是音乐鉴赏教学的一部分,通过合理的进行曲目选择,减少学生音乐欣赏的盲目性和片面性,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社会知识。

一、音乐欣赏曲目选择的基本原则

音乐欣赏是以聆听音乐作品为主的音乐教学,音乐欣赏是曲目选择的重要条件,在音乐教育中,选择音乐欣赏曲目应坚持艺术性、思想性、代表性、民族性的原则,尤其是艺术性,艺术性是音乐作品表达思想的具体表现,因此,在音乐欣赏曲目选择教育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欣赏曲目选择的艺术性、时代性、民族性。一部好的音乐作品主要是根据音乐所具有的艺术性、时代性、代表性来决定的,一部好的音乐作品不仅能充分体现社会存在的积极意义,也能表达音乐家的思想感情,使人们深刻领悟到音乐所所带来的魅力,同时也能培养人们的审美观念,这就要求音乐作品具有完美的艺术性,因此,在欣赏曲目选择中,应遵循音乐艺术性、时代性、民族性的原则,只有选择具有艺术性、时代性、民族性的优秀音乐作品,才能继续发扬社会发展的传统民族文化,并传承人类的文化精神,所以,优秀的音乐作品是音乐欣赏教学选择曲目的基本原则,也是实现音乐的教育目的。

(二)音乐欣赏曲目选择应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将音乐作品所具有的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不仅丰富了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也提高音乐内容的技术含量,而音乐内容是音乐教学的主要工具,在音乐欣赏教育中,要求学生对音乐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因此,音乐欣赏曲目的选择,应选择有技术含量的音乐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来进行曲目选择,使学生的审美观念和情感得以提升,进而提高音乐欣赏能力。所以,音乐欣赏选曲上,应满足以下内容:第一,音乐内容的多样性,无论是在题材方面,还是在风格方面,都应体现音乐内容的多样性,由于大多数高中学生都希望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育的音乐内容,不仅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有满足了学生心理需求,学生才有浓厚的兴趣来欣赏音乐,注重学生的心理需要,使音乐欣赏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音乐内容的趣味性,由于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是很成熟,其在音乐审美态度、审美趣味方面都有着不一样的欣赏观念,尤其是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大多数学生的音乐感知能能力都有所发展,但是,与初中学生相比,高中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发展较缓慢,因此,在欣赏曲目选择上,应根据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程度来选择音乐作品。总的来说,音乐欣赏内容选择上,应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并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向音乐欣赏方向发展,使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得到提升。

二、音乐欣赏曲目选择实践方式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音乐欣赏教学成为了音乐教育的一门课程,以欣赏音乐为主体,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音乐欣赏教育中掌握音乐知识和欣赏方法,这就要求进行高中音乐欣赏选曲,通过建立以音乐欣赏为主的完整教育体系,使学生在今后音乐教育生涯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前,高中音乐欣赏曲目选择包括以音乐史为内容框架和以体裁为线索形成的内容结构的两种编排方式。第一,以音乐体裁为线索的编排方式,是指根据音乐艺术特点来分类音乐内容,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充分理解、掌握音乐知识;第二,以音乐史为内容框架的编排方式,是指将音乐艺术文化与其他艺术文化完美结合在一起的编排方式,通过对音乐史的比较,从而选择优秀的音乐欣赏教学内容,这两种种编排方式注重教学的主次性和内容的连续性,符合音乐欣赏教学,但是,从音乐表现手段分析,这两种编排方式还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音乐知识掌握不牢、音乐内容层次不分等方面,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探索符合音乐教育的实践方式,使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改进音乐欣赏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在音乐欣赏曲目选择与编排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来选择音乐课程资源,并且选择的课程资源应具有丰富多样性,在音乐内容编排上,应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的思想,使编排的音乐欣赏教学内容满足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音乐欣赏曲目选择理论体系,并充分考虑音乐的题材、体裁、风格来编排音乐教学内容,充分体现欣赏曲目的文化性、音乐性、艺术性,使学生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发现音乐艺术的表现规律。另外,音乐欣赏曲目选择与编排上,应结合当前音乐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来选择曲目,使音乐教学实践活动落实到位。

(二)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为教学目标

由于音乐欣赏曲目选择存在数目数量大、选择程度高的特点,这就要求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应加大音乐欣赏曲目的选择,第一,根据曲目的细听、粗听的教学原则来选择音乐曲目,并且根据音乐的主体和旋律节奏来加强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第二,结合音乐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心理需要,选择各个地区音乐课程资源,并对音乐曲目进行合理调整;第三,选择具有文化性、艺术性的音乐曲目,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

结束语

在音乐教学实践中,音乐欣赏曲目选择与编排是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加强对音乐欣赏曲目选择与编排,并结合音乐教学实践的问题,合理提取音乐曲库,同时围绕音乐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选择具有艺术性、时代性、文化性、民族性的音乐曲目,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罗琦. 略谈高中音乐欣赏曲目选择的思考与实践[J]. 音乐天地,2010,01:9-11.

[2]罗巧. 情感体验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渗透[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11:185+208.

第8篇:艺术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范文

公共环境陶艺的特点

其一,公共环境陶艺的艺术美感是多方面的。釉色美感:现代陶艺的釉色随着烧制曲线和外界条件的变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效果。色釉通过高温烧制呈现出不同色彩,或绚烂华丽,或纯色质朴,变化丰富。釉色之美是陶艺的特色之美。造型美感:泥料的可塑性使陶艺具备无限的、不一而足的形态,拉坯成型、泥条盘筑、模具印坯、雕塑技法等成型方法使公共环境陶艺具备丰富而多变的美的形态。肌理美感:一方面,泥土的材质肌理可以体现陶艺的自然肌理美感;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借助不同的媒介创造出新颖的肌理美感,如可以采用表面有凹凸变化的材料在坯体上压印或者滚压痕迹,形成独特的肌理。烧制美感:陶艺作品的烧制美感可以通过对火候的控制、测量熔融点以及记录温度等控制窑温的方法实现,由于陶艺的烧制受烧成气氛、天气,以及釉色料、坯体等多重因素影响,便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千”变化无尽的烧造之美。

不同的烧制方法可创造出环境陶艺变幻而独特的烧制美感。综合材料美:可以灵活多变地将陶瓷与其他材料结合,实现对材质常态的突破,实现其独特的表现力,充分运用新媒介与表现方式展现陶艺的美。地域美感:陶瓷会因地域上的差异体现更多的人文品质,同时,陶艺也会因为民族性的审美而以不同的艺术风格、形式反映现实生活,形成与本民族特定的环境、特定的理念一致的艺术表现形态。传统语汇美:陶瓷文化是一种情感化的历史符号,具备特殊意义的文化性和物质性,将这些独特个性融入现代环境陶艺作品,可以更好地实现泥土的延展性和可塑性,满足以人为主体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审美需求。器型装饰美:陶瓷最早是作为人们日常使用的器皿,现代陶艺弱化了其使用价值,根据原有的器型结构表现出不规则的形态、交叉、错位,实现其动感美。

其二,公共环境陶艺以带有特殊历史文化符号的独特艺术形式,与公众生活亲近,与周围环境融合。现代陶艺融入公共艺术成为环境陶艺,成为体现城市文化与民众需求的重要载体,人们关注环境、美化环境、亲近自然和返璞归真的要求使现代陶艺介入公共艺术具有发展的大好时机。现代环境陶艺是现代陶艺和现代环境艺术发展的产物,其艺术特点与独特的审美价值在创作中受到艺术家前所未有的关注。同时,环境陶艺一般蕴含着广泛的、社会群体认同的文化精神和社会公共精神,肩负着创造具有美学价值的艺术品、提高公共生活环境品质、提升广大市民的艺术意识和公共生活情趣的社会使命。

实例分析公共环境陶艺发展的经验教训

例一,西班牙的建筑大师安东尼奥•高迪有一个享誉全球的建筑作品——吉尔公园,其中一个蜿蜒的“长蛇椅”就是以陶艺处理手法制作的,很好地让陶艺成为建筑的“皮肤”般的有机体。追根溯源,这些陶瓷作品受到好评很大的原因是具有个性,以淋漓尽致的个性化特征征服观众。要更好地表现环境陶艺的个性化,首先要在观念上获得突破,陶艺家要将自身对生活独具慧眼的洞察和独特的感受以与众不同的泥土语言表现出来,有了个性化的观念,更要将观念以个性化的技巧表现出来。陶瓷材质有着天然的特性,陶土和釉料的可自由发挥度与烧制方式等的不可预期性的奇妙结合,为陶艺家个性的表现形式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使个性、技艺、激情和思想更自由地驰骋其中,使陶艺家更好地寻求与当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体验相匹配的公共环境陶艺形式。

例二,我国雕塑家于庆成的代表作品《长江•黄河》(图1),以极为浓厚的中华文化气息和母性特征备受称道,将强烈的乡土气息和浓烈的现代感完美糅合在一起。这类作品是完美地融合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典范。公共环境陶艺是城市的名片,应义不容辞地体现本土文化,本土文化对内更具备温情、人性、感怀和充实的美感,对外可以体现当地的地域特色。站在民族特性的角度体味本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人可以更加深切地感悟到环境陶艺带来的美学意境。当然,公共环境陶艺家要在作品中体现民族性,首先应该体悟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再结合现代的艺术观念,创作出可以体现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的陶艺作品。

例三,会田雄亮的作品把陶艺与建筑相融合,把陶与水、空气、阳光相协调,陶艺之美与建筑之美、自然之美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让人印象深刻。在环境陶艺形式的设计方面,陶艺家应该通过造型方面的取舍与概括彰显陶艺的诗情画意。在公共环境艺术方面,陶艺家并不能要求对审美对象进行面面俱到地细腻刻画,而只能取其大意,不着意求形似,而更注重神似,以“写意”的气韵、诗性之美来体现中国本土特征与东方艺术体系风格。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公共环境陶艺应该承担一部分改变环境的重任,其设计一定要注重艺术韵味的体现,以丰富的人文体验诱发公众在和谐空间中的愉悦精神。可以说,将环境陶艺作品放置到公共空间环境中,与空间环境相融合,极大地充实与优化了城市环境,让公众可以从周围环境中更好地体味文化的氛围,切身感受到文化的陶冶熏陶和传承延续。

公共环境陶艺的发展趋势

公共环境陶艺必然随着公共环境艺术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其发展趋势也将沿着公共环境艺术的发展道路前行。一方面,交融性是当前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公共环境陶艺的发展也必将受到交融性的影响。陶艺界都在尝试着从传统的中西方文化的对立矛盾中寻找异同,文化方面的交流与激荡俨然成为公共环境陶艺发展的新方向。同时,陶瓷艺术在风格、材料与语言方面与其他艺术的界限也日趋模糊,传统和现代、功能和审美等也不再泾渭分明。另一方面,艺术具有民族性、世界性,公共环境陶艺也不例外,创作出既具有民族特点、文化特征、地域和材料特色,又适合本地环境、文脉的环境陶艺是城市建设者、陶艺家的共同使命。

第9篇:艺术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范文

然而,如今的中国在陶瓷设计上缺乏创新。虽然我国从八十年代就开始提出大胆设计和创新,但在陶瓷艺术产品的功能及设计中,我们与欧美国家的距离还是清晰可见,大多数人都是仿照它国的作品而赖以生存,其它便是仿制古瓷,那么如何在陈旧与闭塞的夹缝中求生存,拓展一条新的生存道路,便是目前国内陶瓷艺术设计的关键所在。

所有的设计都是设计者的创造性活动,不能生搬硬套别人的东西。完全照他人的设计去行事,那么做出的产品就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同样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人们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在精神文明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日常生活用品不但要求经济实用,而且更多要求具有文化的品位、艺术的享受。对现有的一些日用陶瓷的器形和花面设计,不满足于传统的造型与装饰,追求时尚、新颖、美观,较高层次的消费者还追求其文化内涵。可见人类的文化艺术和审美观念已发生了变化,世界对艺术的要求已从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到意识和精神的创新,和不断的变化求新,所以设计者们要别出心裁地进行创作,力求创新、使自己的创作与众不同,同时又要符合现代人们的心理需求和市场发展的趋势。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发展和创新呢?所谓的发展就是在陶瓷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注入鲜明的时代特征;所谓的创新就是在传统陶瓷设计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各种艺术特色。自然而然,了解和研究各国、各民族、各地方的特色艺术与文化是发展和创新的基础条件,这就要求创造者要调查研究各国各阶层劳动人民的审美观念。我们都知道,人因其所处地域、民族、风俗、文化之不同,审美情趣也多异,这就表现为民族性。反映民族性的陶瓷装饰美谓之民族美。日新月异,时尚轮回,人们的审美标准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代表时代前进总趋向的主流,便属时代性。体现时代性的陶瓷装饰美,称之时代美。民族美与时代美的互相结合,便体现了两者的审美时空观念。陶瓷的设计和创新就要洞察和适应人们随时空变化而变化的审美特征,给人类带来无限的物质及精神享受,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百花齐放、五彩缤纷、个性鲜明的艺术作品。

同时由于设计是一个既复杂又需要将诸多要素综合的过程,所以陶瓷设计构思的地位尤为重要。其过程包括设计者的才能、知识、鉴赏力与使设计内容同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协调一致;整个设计构思过程又是直观的,所以经常需要对每一步设计过程进行评价,而对每一步骤的评价,都可能带来构思的改变。评价的过程是不断地进行选择与做出决定的过程,所以为了构造出最完美的构思方案,我们可以先将各种构思先集中起来,根据规定的客观要求对其进行比较,选择出最佳方案,再对该方案进行扩展和加工,从而使设计构思不断深化、完善。如果没有一个构思方案能表达出自己所期望的理想方案,那么我们就只好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将最基本的因素重新组织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