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

初中生心理健康心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生心理健康心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生心理健康心得

第1篇:初中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

一、中学生学习、生活方面的心理健康现状: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升学这个压在学生身上的巨石始终不可摆脱,校内外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因素的发展。我从一线工作多年经历和经验来看,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误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爱操心、缺乏观察力、过于担心将来的事、容易动怒、父母期望值过高、缺乏决断能力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增大,并造成诸多生理问题。目前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当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也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导致心理压力加大。

2、厌学是目前学习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中还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现象,普通中学表现尤为突出,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大学而准备的,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考试上,就出现考试焦虑。

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等,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不和父母对中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还常常使得他们对学校作业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观注的问题。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二、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根据调查结果,建议能从以下及个方面进行努力,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

(一)通过多种渠道和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相关情况。让他们行为符合常规,不出格,能进行正常的学习、劳动和生活,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能和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他能理解别人,别人也能理解他。在生活中有朋友和友谊,不感到孤单,在集体中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人们愿意接近他。对人、对事、对物均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态度,且其行为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二)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向家长宣传正确的子女教育方法;同时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第2篇:初中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压力 压力源 体育教学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机遇,充满挑战,充满竞争的社会。在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环境中的现代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社会的繁荣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富裕,同时也带来了身心的疲惫和精神的重负,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人士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专家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其他素质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现代人必须具备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承担起快节奏、高强度和挑战性的学习与工作。

社会竞争的下移使广大中学生饱受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先生公布的对全国中学生的多年调查结果发现,32%的中学生都有心理问题,这主要是缘于心理压力而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使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学校体育教育与关系青少年学生身心全面而健康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组织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心理健康,缓解心理压力,调整心理状态,预防心理疾病,以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各种适应能力。

一、心理压力的涵义

在教育转轨时期,现代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种种矛盾、困难、挫折和烦恼。同时,他们在心理上尚未完全成熟,认识问题、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还不强,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往往会因为不能很好地及时调整各种压力,而出现种种心理问题。

心理压力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对压力源事物反映时所形成的一种持续紧张的综合性心理状态。心理压力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心理现象,与压力源事物密切联系。同时,作为引起心理压力的原因,压力源一般是指现实存在的具有威胁性的刺激以及由现实刺激所引起的主观感觉。压力源是心理压力产生的直接原因或必备条件,它是可以行为地施加给他人或自己的,而心理压力则是个体对压力源的反映所形成的综合心理状态,无法施加给别人,只有自己能体验到。实际上,同一紧张源,对不同的个体来说,也不一定都会形成心理压力,即使都形成了心理压力,人的心理压力强度也会因人而异。

二、研究对象

福建省德化县第六中学2006、2007级的初中一二年级学生。

三、实验方法

问卷调查,调查表共有60个问题,根据自己的生活和实际情况,对每个问题安排了“A:经常是”、“B:大部分时候是”、“C:偶尔或很少是”和“D:从无”4个选择答案。选答案“A”权值3分,选答案“B”权值2分,选答案“C”权值1分,选答案“D”权值0分。得分在140分以上者则说明有严重的心理压力,得分在72~139分者则有轻度到中度心理压力。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7份。①心理压力的严重程度。调查显示,高年级学生(初二学生)中度以上心理压力发生率为15.46%,严重程度以上为5.54%,其中女生较男生高12.43%。②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在高年级学生中,心理压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这一结果表明,有心理压力的同学随着学习生活负担不断加重,心理压力不能得到很好的缓解,不能为今后的正常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心理压力产生的主要因素

1.学习中的压力是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方面。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面对的是十来门课程和一天十几节课,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要用来学习课业负担过重的实际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学生还要面对大大小小的考试和考试后的成绩排名,每次考试成绩出来后,只有少数成绩优秀的学生心情是舒畅的,绝大多数学生都饱受煎熬。一些学生上进心很强,渴望取得好成绩,但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每次考试的成绩都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这样,每次成绩出来后,他们都会在极度失落中饱受打击,从而形成沉重的心理压力。

2.不良的人际关系是造成中学生心理压力的重要原因。中学生的交际范围较窄,仅限于老师、家长、同学等,他们渴望交往,但由于没有正确的交际观和不能掌握正确的交际方法,造成人际关系不能很好地发展,不能满足他们的交际需求。如有些学生过分关注老师对自己和别的同学的态度,认为老师不喜欢自己;有些学生渴望与老师交流却没有勇气;有些家长不能与孩子平等而有效地交流;有些同学本来关系不错,却莫名其妙地产生矛盾,虽时间不长就可以和好,但他们还是会在不断的矛盾中承受压力。

3.不良环境也是造成学生心理压力的一个方面。环境分为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两个方面。家庭成员,主要是指父母关系不和,经常争吵,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安静的生活环境;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目标过高,与之实际情况差距太大。学校方面,学校的校风、学风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学校的规章制度与学生在行为中形成的个性张扬发生了冲突。这些都能在学生的心理上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

六、在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中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体育运动是人们的行为过程,它不仅能提高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而且对人的心理过程也会产生重大影响。它能使运动者在运动中获取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凝聚力和自信心,磨练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能培养尊重他人、结交友谊的博怀,同时也能体会到休闲娱乐、身心放松的快乐感觉。有研究结果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显著地松弛人们紧张的情绪,是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一个有效方法。在发达国家,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心理疗法和康复手段早已被广泛应用。

1.利用体育理论课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利用体育理论课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及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和不健康心理的症状,明白心理障碍的形成与解决方法,让他们懂得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和重要性,从而获得良好的心理状态。

2.引导学生发现自我认知,促进个性心理的完善。自我认知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全面了解,标志着自我个性的形成水平。自我认知的出现,使人不仅能正确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而且还能真正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因此,在体育教育活动中,教师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同时,学生还可结合自身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特征及爱好、特长,寻求适宜自己的运动项目。同时,体育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运动中增强自信、积极接纳自我,鼓励学生发展特长,找到各自的优势与潜力,以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己的信心和勇气;促进个性心理的完善,参加体育锻炼必须克服困难、遵守运动规则、制约和调控自己的某些行为,有利于在锻炼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珍惜自己战胜自己的权利;培养和塑造自己良好的个性心理以及修正个性的不足,在体育活动中,寻求到安慰的满足,进而改变整个精神面貌。

3.进行意志锻炼,培养良好意志品质。在参加体育运动中,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使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得到增强,运动技能技巧得以提高。不断地超越自我后,人会产生自我成就的认识和情感体验,产生愉快、振奋和幸福感,使得人们重新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在提升自我的同时,也使良好的意志品质得到培养。这样,就缓解和消除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在不断培养和形成积极的意志品质时,也克服了消极不良的品质,充分发挥了意志的控制作用。

4.利用团体项目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与技巧。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团体项目的作用,培养学生团体协作意识和竞争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在体育竞赛中,学生通过比赛的胜与负、成与败的反复磨练,充分调动和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的学习,增强和提高学生的责任感与荣誉感,有利于强化和优化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与练习氛围,强化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开拓精神,培养和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与适应能力。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精神,使学生之间的关系亲切和睦、融洽和谐,使学生从集体竞争中感受到喜悦,分享愉快,从而缓解甚至消除心理压力。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独生子女特有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匮乏,人际关系疏远。而体育运动的竞技性和群体性恰恰为人际交往提供了机会,使人与人之间在激烈竞争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种亲和力。在体育运动中不必用言语即可相互交往,亦可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另外,一些体育集体活动项目本身就对参与者提出了相互交流、相互信任、相互鼓励的要求,人们需要密切配合,达成默契,不断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目的。对那些性格怪癖、郁郁寡欢的学生来说,体育活动不仅能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而且还能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树立自信心,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5.利用学习,以达到终身体育的要求。同时,在遵守教学原则,保证合理运动量、运动密度的前提下,增加最大快乐因素,使学生对所从事的运动产生兴趣,在快乐中锻炼,在锻炼中获取快乐,寓教于乐,从而使烦恼、不安、寂寞、自卑等不良情绪得以解除,促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有研究表明,进行体育活动的人,大脑会用快乐体育缓解心理压力。

快乐体育使锻炼者在运动中心情愉悦兴奋,情绪激动高昂,积极主动地参与并获得极大的快乐感和成就感。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和编排教材中的快乐因素,使枯燥、单调的教材内容变得精彩有趣,让学生乐于接受,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一种可以支配人心理和行为的肽类。这种肽类具有振奋人的作用,可以使中枢神经系统得到适度的应急并达到愉快的水平。

实践证明,体育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而且还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消除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压力问题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姚成军,吴宝才.论体育教学中的身心教育[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17):147-148.

[2]王淳,魏景芳.身心健康教育新理念构想[J].中国学校卫生,2004,(5):592-593.

第3篇:初中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健康 对策研究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上没有疾病,还应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全与最佳状态。”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呢?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对环境适应良好,同时还具有相对稳定的、不受环境制约的值得赞许的人格特质,是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目前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负、自卑、淡漠、缺少朋友;清高、虚荣心强;人际关系焦虑、紧张、过分担忧;缺乏沟通、暴力、易冲动;猜忌、逆反、自主能力差和社会适应焦虑等。从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有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心理愉悦平静充实的只有31%,有心理问题的比例高达69%。如果中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不能正确的得到及时的解决,将严重影响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为了中学生心理健康,塑造其健康完美人格,很好的适应社会,走向社会,面向未来,加强加快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1青少年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1逆反心态

进入中学以后,随着他(她)们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开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处理所遇到的各种情况与问题,意识到该有自己的思想、做事方式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对老师的教导、父母长辈的叮嘱、学校的规章制度、知识等所有他们接触到的东西产生怀疑,甚至产生对抗与抵触情绪。

1.2人际关系紧张化

从上学的那一天起孩子开始慢慢的融入到集体中去,只不过他们融入集体的速度有快有慢,有的同学在融入的过程中出现融入障碍,那么紧张的人际关系由此产生。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四个阶段中学生的人际关系紧张情况尤其严重。因为在初中阶段是孩子自我意识、价值观与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中学生紧张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同学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以及父母和子女这三个方面。

(1)同学之间由于各种原因如家庭环境、家庭的经济条件、学习成绩的好坏等,都会在有意无意使孩子产生相互攀比、自卑、嫉妒、焦虑等不良的心理状态。

(2)父母与子女之间,一是因为彼此缺乏沟通,父母不理解孩子,把自己的意愿和思想强加在孩子身上,从不估计孩子的感受与想法,久而久之孩子要么成为没有思想没有想法的逆来顺受的听话的孩子,要么成为与父母对抗的暴力型孩子;二是子女认为父母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嗦,跟不上时代的节奏和步伐,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便和父母产生分歧,这样的孩子往往表现为情绪激动、有时甚至采取极端行为;三是由于父母的溺爱容易养成孩子自私自利、胆小怕事、狭隘的心理。四是由于父母感情不好,离异,单亲或是家庭暴力而导致孩子性格暴躁、孤僻、忧虑、封闭、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怕见陌生人等不良心理。

(3)老师和学生之间,主要表现为老师对学生的怀疑和不信任或者由于老师的言谈举止过于偏极使学生产生压抑、自卑、怀疑封闭、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等情绪。

1.3依赖与独立心理的矛盾

随着近年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父母过多照顾与溺爱,使得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与依恋越来越严重,孩子在上了高中甚至大学都无法做到真正的独立。初中生由于其生理与心理的不断成长,心理介于对父母的依赖和自身的独立之间彷徨,形成了依赖与独立的矛盾心理。根据调查显示:有78%的家长对孩子过分呵护,过度娇惯、溺爱,使孩子在心理上产生严重的依赖感,使孩子的个性发展与孩子成功的走向独立自主,走向社会受到阻碍,这样的孩子往往在人际交往以及承受各种困难、挫折、打击的能力较差,很难从受挫的阴影中走出来,很难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而最终导致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失败,孩子的人格成长不健全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1.4“早恋”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再加之网络、电视的影响,他们对于两性之间的交往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向往和异性来往,情绪波动很大,通常都很脆弱和敏感。在和异往时又表现为:紧张、害羞、脸红、尴尬和语无伦次。其实这个时候的“早恋”仅仅是因为孩子青春期的到来而导致的一种征程的心理现象,只要老师和父母正确引导与教育一定可以帮助他们成功走出青春期。

1.5严重的厌学情绪

厌学是指: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学习产生一定程度的厌恶、烦躁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对学习没有兴趣、缺乏学习欲望、严重的学生甚至对学习产生恐惧情绪,看不到学习的目标和希望。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目前约有70%多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初中时期是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期,他们由于身体的变化而导致心理上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思想开小差,精神涣散,产生厌学情绪。除此之外,家庭环境和繁重的课业负担也是导致孩子厌学的重要原因。

1.6犯罪暴力倾向越来越严重

现今各种影视、网络、社会上出现和传播的暴力、偷盗、抢劫、犯罪案件等不健康的信息都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腐蚀着孩子的心灵。不少青少年学生由此形成恶习并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家庭环境、文化氛围等外界条件严重毒害着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

1.7对未来的迷茫心理

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肩负着建设美好祖国的使命和任务。但是现在的孩子却不知道自己将来到底要作什么,一切都遵从父母的安排。孩子的梦想就是父母的梦想,父母的愿望就是孩子的未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父母的心愿。孩子没有自己的主见、没有自己的思想、丢了个性、没了自我。孩子成了父母的附属品。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孩子小时是宠物,长大是废物”。据有关调查显示,有95%的家长最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有90%的家长对孩子最大的希望是将来能上大学,但是硬是将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给孩子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没有学习的目标和动力,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无力感。

2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2.1给孩子相对自由空间

给青少年自由并不是说放任自流,而是给他们以自主选择发展权,兴趣爱好的权利和自由,父母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帮助孩子确定目标,树立信心,消除迷茫心理,促进孩子健康发展。使孩子能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正确的评价和选择,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适应新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基础

首先是和谐的同学关系。现在的孩子由于课业负担过重,没有多少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与其他同学的来往很少。而沟通恰恰是孩子走向集体、走出自我、了解集体、了解自我的重要形式。学校要多给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与机会和其他同学去交流、去沟通,消除学生嫉妒、焦虑、人际交往紧张,减少彼此之间的误会,使学生学会体谅、关心、理解他人的优秀品质。

其次是和谐师生关系。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格魅力,是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关键。老师要时刻关注每个学生的一举一动,深入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因材施教。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育人思想,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友好合作、相互尊重、真诚对待的关系。老师要时不时的站在学生的立场为学生着想,学生也要能够站在老师的立场为老师着想。这样就从根本上消除了学生压抑、自卑、猜疑等不良心理状态,激起学生的自信和积极向上的勇气和信念。

再次是和谐的家庭关系和家庭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言谈举止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孩子所有心理问题的关键。父母要学会与子女沟通的技巧和方法。抓住孩子在青春期的心理变化规律对其进行教育。父母要学会聆听孩子的心声、欣赏和赞美孩子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激励孩子独立思考不断向上、宽容孩子的无知、信任引导孩子、尊重孩子的选择,促进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为其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3加强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平安健康的度过青春期

性心理健康对于初中生学生的心理健康来说,是不容忽视和躲避的问题。由于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会因为身体的发育和成熟,而带来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在初中开设专门的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学生传授人体生理和心理卫生基础知识,并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用“坦白”代替“隐瞒”,通过正确引导,消除神秘感,使他们能够客观正确的评价自己,看待异性,对待“早恋”,不断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塑造完美自我。

2.4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改变不良状态

研究表明:运动能力强的青少年学生具有行动活跃和社会外向性的个性特点,这些学生很少抑郁、性格开朗、情绪稳定,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体育活动有效的发展了青少年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运动情感以及他们热爱生活和学习的优良品质。田径类项目可以发展学生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个性,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顽强的毅力,发展学生耐心、恒心和自信心;跳跃类项目可以发展学生的坚强、果断、勇敢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和自我控制力。

2.5开设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目前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宠爱,孩子缺乏艰苦环境的锻炼。为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应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法制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中。思想品德课的开设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热爱集体、热爱生活的优秀品质。法制课程的开设可以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预防犯罪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学校组织开展警示性、劝导性和渗透性的宣传教育活动,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要从萌芽状态抓起,教育学生遵守国家的法律制度和社会道德规范,树立自律、自强意识,进一步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观、法制观,全面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结语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赖于健康互助的同学关系、平等互尊的师生关系、民主互通的家庭关系的和谐发展,有赖于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相互合作相互配合的协调发展、共同努力,使青少年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

参考文献

第4篇:初中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

一、转变观念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只看孩子智力水平,忽略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发展水平的陈旧观念。毋庸置疑,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是谈不上有良好道德的。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孩子表面看来好像很听话,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情感淡薄、意志薄弱、性格脆弱,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潜力却极为有限。教育实践的大量事实证明,理想、志气、进取心、勤奋、刻苦、毅力、虚心等优良的个性品质,对促进孩子的学习、发展和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人父母者必须把心理健康作为孩子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加以充分重视。家庭教育应当由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如何教孩子正确做人的方向上转变。作为启蒙教师的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自身开朗、豁达的个性,民主平等的作风去影响孩子,在教育上做到爱而不宠,严而有度。

二、注重沟通

良好的沟通方式是父母应该耐心地倾听孩子,并表示理解。对待孩子的不足以及给孩子的建议要向孩子说明理由。用赞美、鼓励的方式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坚持不懈,克服困难。在孩子完成任务的时候,给予即时的反馈。让孩子理解父母,父母也要去理解孩子。

沟通不仅指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还包括父亲和母亲以及与家人的教养观念和经验的沟通,孩子父母间的沟通,和专业人士的沟通等等。通过这些渠道,父母可以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教养方式是否得当,更有助于解决教育中的疑难问题。同时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了解自己的孩子,比如从老师、从孩子的同学那里,看到孩子离开父母的另一面。

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个性、理想、情感、兴趣和能力等个体素质。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快速发展时期,他们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其内心深处常常充满各种矛盾。他们与外界也常常发生各种冲突,处于不稳定状态,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这是家庭教育中要特别引起重视的问题。问题儿童都是心理不健全的结果。显然,他们的问题不是突如其来的,常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也总会有一些表现。

如过分自卑或孤僻、经常与父母及同伴发生争执,敌对,不合作等。如果在初期予以注意,勤于沟通,防微杜渐,就可以使这些儿童获得重新适应生活环境、发展良好品德和性格的新的有利因素。

三、激励启发

激励启发式教育与强制教育是对立的。激励是来自外界的令人兴奋的刺激。即对人的动机的激发,是对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人的行为是人这个有机体对刺激做出的反映。人通过一连串的行为动作来实现其预期目的的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刺激或情境——人(有机体)——行为反应——行为结果(达到目的)。激励教育是在尊重孩子主体性的基础上,通过创造各种各样的有利的外部条件,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从而使孩子积极主动的发展。

启发教育不是强迫孩子去学和从事她们不感兴趣的事情。而是捕捉孩子身上将要显露出来的,或是孩子尚未意识到的对事物和学习的兴趣,通过引导,培养孩子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潜能,使孩子能在自身能力的发展中享受自己的成就和享受快乐的生活。

四、信任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同子女之间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时,应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并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时,多尊重孩子的人格,信任他们,关心他们的日常活动,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正当愿望和要求,使他们真正感到父母可亲、可爱、可以信赖。这样使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心里的秘密讲给父母听,以取得了孩子的最大信任。同时,家长要充分相信孩子的潜能,他们或许有意想不能的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凡孩子的事,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做父母的切忌越俎代庖,而应给予更多的启发性的帮助。

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对孩子长期的心理惩罚。儿童缺乏生活经验,偶尔做错一件事,父母就天天骂或时常提及此事,长时间表示拒绝,就会使孩子情绪异常忧郁,甚至延续到成年。有的问题儿童本身就有情绪上的障碍,如果家长自身容易冲动,就会更加严重。

五、挫折教育

如果父母总是尽量的避免孩子遭受失败和挫折,甚至帮孩子来承受。这样的过度保护只能使孩子在将来独立的人生路上缺乏对付艰难困苦的经验,容易被困难击倒,再也站不起来。

第5篇:初中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

一、全面渗透,整体推进

初中阶段是小学教育向高中教育的过渡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逐步由少年期向青少年期过渡,因而在心理教育方面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又要关注少数学生,开展适应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其目标是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身心潜能充分发挥。为此,我校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和融合到整个学校教学教育的全过程中,做到年初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年终进行全面总结,由校政教处、团委具体全面负责,分年级有重点实施;在学科教育、各项教育活动、德育和班主任等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和最基本途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思想品德教师和政教处、团委,要增进心理教育的意识,自觉地使教育教学活动和德育工作,成为有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载体。

二、开设课程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是学校开展这项工作的制度保证。开设相关课程,丰富学生必要的、一般的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是非常重要的。除了与原有思想品德课、生理卫生和青春期教育等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外,学校还利用活动课、主题班会等形式,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报告、辩论、座谈等,帮助学生掌握和了解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保健方法,增强其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其高尚情趣,提高其心理素质。同时,通过与学生一对一地交流沟通,开展个别辅导。针对个别学生而展开个别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具体方法主要有设立热线电话、个别辅导、心理咨询等,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师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师生关系的建立,以教育和被教育的需要为基础,以师生交往为条件,以尊师爱生为情感纽带,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初中阶段,学生对教师无条件服从、信任和佩服的程度降低,开始又分析地认识和理智地对待教师,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有所下降,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学生在师生交往中要求有更多的独立和自尊,同时期望关心和抚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进一步降低,学生不再把教师看作绝对的权威,而是更注重其理智的作用,把教师看做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辅助力量,教师对他们的奖惩和激励作用逐渐降低;学生和教师在情感上的亲密联系开始具有选择性,学生对教师的情感的普遍性开始降低;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更高、更全面、更深刻。针对上述新特点,在教育中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呢?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尊重每一位学生。其次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再次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促进师生的自由交流。最后要采取民主式的教育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

四、建立网络,形成合力

建立和完善学校、家庭及社会的教育网络,也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是初中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但部分家长往往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不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因此,学校应通过家长学校等形式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向家长宣传心理卫生常识,帮助家长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使家长提高心理教育方面的认识,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和支持,这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同时,由于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传媒等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所以,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取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总之,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网络,形成合力,方能促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无数事实证明,成就最大者与最小者之间最明显的差异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认真分析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及时做好初中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其充分发挥潜力,学会克服这种消极心理,培养学生乐观进取、不畏艰难的健全人格及适应社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未来的挑战。

第6篇:初中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品德形成、人格发展和社会适应,而且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小学生升入初中后,学习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学习负担日益加重,学习中各种矛盾和竞争加剧,学习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加,这些问题若没有得到解决,许多中学生便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成为阻碍其学习的障碍。我们认为,初中学习成绩差生增多,其中,心理健康问题是造成学习困难与成绩落后的一个重要的内部原因。因此,调查当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就可以从这方面去分析学习的障碍,进而研究如何帮助他们消除障碍,提高学习成绩。

研究目的是:1.研究当前初中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成绩优生与成绩差生、男女学生、初中各年级学生之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否存在差异;从心理健康问题方面去分析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从而探讨解决的办法与改进措施;2.初中是基础素质教育,心理健康状况是学生素质水平的重要表现。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研究初中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有助于引起学校、家庭、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有助于中学贯彻《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二、研究方法

关于心理健康问题的方面和范围,至今看法并不完全一致。我们采用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主持的对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进行了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该测验制定出了中国常模,适用于我国中小学生。该测验主要诊断学生的情绪困扰和适应不良,全量表由八个内容量表构成:(1)学习焦虑,(2)对人焦虑,(3)孤独倾向,(4)自责倾向,(5)过敏倾向,(6)身体症状,(7)恐怖倾向,(8)冲动倾向。该测验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我们严格按照测验实施的要求和程序,对两所中学初中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在同一时间进行团体测验,时间为45分钟。剔除废卷,有效实测人数为955人,其中初一149人,初二389人,初三417人。我们先统计出每个内容量表的原始分,然后根据常模将原始分转换为标准分,据此确定学生在某方面是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三、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城市初中学生中有一项或一项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311人,占32.36%。与近几年其它类似研究相比较,有上升的趋向。表明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普遍存在,必须引起重视。这些情绪困扰与适应不良的心理健康问题,必然会妨碍学生的学习,成为学生学习困难和成绩不良的内部原因。

1、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其身心发展特点有关,也与社会、家庭影响有关

初中生的年龄大致在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称为少年期。这是一个从童年向青年的过渡期。由于身心 的迅速发展,产生了成人感,进入了人生的“心理断乳期”,即在心理上摆脱家长与成人的监控走向独立自主 的时期,又称“反抗期”或“抗争期”。这个时期的发展充满复杂的矛盾与冲突:如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渴望理解与闭锁心理的矛盾,身心迅速发展与人格发展迟缓的矛盾,活动能量增强与自控力弱的矛盾等等。所以,又称发展的“困难期”和“危机期”。

初中生很容易出现情绪困扰与适应不良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少心理学家都认为12岁至14岁是情感发展困难、最令人操心的年龄阶段。“少年在发现自己性征时,从各方面对它进行研究,任何其他年龄都不像12~15岁那样表现出大量的、不正常的、近乎病态的。”他们的情感具有极高的情绪兴奋性、紧张性与强烈的冲动性及波动性。他们的个性处于“动荡”之中,极不稳定。其中,初中二年级学生又是身心发展与心理冲突尤其加剧的年龄,是初中阶段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倘若教育影响不当,最容易出现情绪困扰与适应不良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因而,初二往往是初中最难管教的年级,这个年级最容易出现“乱班”。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社会、家庭影响、学校教育有关。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意识形态、社 会文化背景、社区环境、社会经济地位等社会因素有关。家庭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长素质、家庭教育态度 与方式等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初中生进入“心理断乳期”,欲摆脱家长的束缚而抗争。而许多家长却并不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变化。于是,家长的管教与孩子的反抗之间的矛盾冲突加剧。这是许多初中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值得重视的是,当前部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存在问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严重,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疲劳不堪,有的教师不了解初中生心理变化特点,教育态度不好,教法失当,师生关系紧张,造成学生过重心理负担,这些也是影响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国外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冷酷、刻板和专横的教师的那个班出现的欺骗最多,而友好的、民主的课堂则欺骗较少”。“着迷于分数的教师常常会使学生产生激惹、妒嫉、身心相关性疾病和疲倦”。

2、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学生人格的发展、品德的形成,而且影响其学习成绩和智力开发。但是,许多人却不太重视后一点。心理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与学习中的成功是极其密切相关的”。心理健康是有效学习的基础,心理不健康则是有效学习的障碍。学生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主要因素。本次测验中,成绩差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成绩优生要多。说明心理健康问题是影响其成绩差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见,要转化成绩差生。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就必须了解并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3、初中男女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差异,与其身心发展上的不同特点有关

在生理发展上,初中学生进入青春发育期。他们的身体发育处于第二次“生长高峰”期。女生进入这一生长高峰期的时间大约比男生早两年左右,约从9~11、12岁,男生约从11~14、15岁。初中生还处于性生理、心理迅速发育的时期,而初中女生的第二性征的出现,性生理的发育大约比男生要早1~2年。大约女孩11、12岁,男孩13、14岁。女生开始青春期的突增阶段早于男生。这种生理发育上的差异、再加上社会上男女差异的文化传统习俗的影响,就使得初中女生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据调查,女生初潮来临时,由于毫无思想准备,常常心烦意乱,惊慌失措。如果再受到一些错误认识的影响,更容易产生各种消极情绪。例如,认为月经是难为情的事,便会产生羞愧情绪。一项调查表明,约有67.1%的女生对月经初潮有各种不同的消极情绪反应。

四、结论

1.初中学生在情绪困扰和适应不良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重视。必须在初中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2.成绩优差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出差异。成绩差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心理健康状况是影响初中生学习的重要因素。转化成绩差生,必须了解和解决他们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3.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出性别差异。女生在恐怖倾向、身体症状、学习焦虑方面比男生突出。

4.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出年级差异。初中二学生在冲动倾向、恐怖倾向、对人焦虑、身体症状等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初一、初三学生突出。学习焦虑表现出随年级上升而增加的趋势,自责倾向则随年级升高而下降。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家麟著《学校心理卫生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

第7篇:初中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途径

农村中学长期以来受家长文化素质水平、应试教育、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的限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加强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是提升农村素质教育的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现状是:

(一)很多教育主管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模糊,在学校教育中不能开设专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中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评价。

(二)农村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重视程度低,往往停留在表面上,口头上。虽然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往往只是一个摆设,没有起到直接有效的作用。

(三)农村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教师。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师资薄弱。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绝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缺乏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经验。①以这样的师资力量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结果就可想而知。

与此同时,在广大农村中学里,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令人担忧。学生中出现太多的人际关系不协调,以自我为中心,孤独自卑、狂妄自负,或意志消沉、或感情脆弱、或情绪不稳定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问题。可以说,在农村中学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②

二、构建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全面的课题,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从学校领导到老师、家长乃至学生自己都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从积极的方面引导和帮助,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发展健全的人格。根据对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一)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摆在战略高度的位置。

根据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确定符合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的目标和内容。

(二)学校是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的环境。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绪、情感或态度都是环境在个体身上的体现和反映,没有任何一种心理现象的产生不存在着客观的原因。③因此一个和谐的环境无疑有助于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并且使可能出现的异常心理现象减少到最小程度。

学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板报、橱窗等形式,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三)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当前,农村中学极度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几乎为零。据调查,当前农村中学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班主任、政治教师和其他管理人员,而且多数是兼职人员,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受德育思维模式的影响,违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规律和要求,严重影响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这是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障碍。而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是必要保障。④

(四)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

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心理咨询室,并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困惑,对个别有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应及时识别并转介到专业诊治部门。

(五)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学科教学中及时适当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会使学生自觉地接受、主动地接受,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在思想品德课中,良好品德修养的形成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素质,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才能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修养。语文课中优美隽永的散文可以激发学生热爱人生、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的美好情愫。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各学科课堂教学中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和谐统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六)家长要与老师坦诚相待,保持一致,并形成教育台力。

建立学校与家庭密切联系与沟通机制,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教师家访等各种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发挥家庭的作用,使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家长应经常与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取得联系,通过及时的沟通与联系,使教师也能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及其心理原因,同时帮助家长熟悉青少年期学生的生理、心理变化。⑤了解这段时期的教育内容及方法,提倡科学的教育方法,不但能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而且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真正实现同步,形成合力,从而实施有效的家庭心理辅导。

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存在,既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严重影响着我国未来国民的精神面貌和农村整体素质的提高。目前要求加强青春期心理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也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视。面对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农村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解决中学生存在的普遍心理问题,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不能单纯而孤立地对学生进行政治引导、思想教育、品德培养和知识传授,还应关注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其心理发展和心理状态的变化,并予以主动积极的辅导,帮助学生健康地度过青春期,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深入到每一个学生复杂多变、奇妙无穷的心灵,而教育者才能真正无愧于"灵魂工程师"的称号。⑥

注释:

①张世富. 心理学[ 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

②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③王道俊. 教育学[ 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

④丁志强. 教育管理心理学[ M] . 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1.

⑤汤有国,李林红.心理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

⑥张万兴.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原则与方法[ M] . 北京:中央民族大出版社, 2001.

参考文献:

[1] 张世富. 心理学[ 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

[2] 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 丁志强. 教育管理心理学[ M] . 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1.

[4] 王道俊. 教育学[ 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

[5] 汤有国,李林红.心理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

第8篇:初中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对策

一、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知识,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从教材内容看,各科内容都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例如,语文、思想品德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塑造高贵优雅的品质;数学、自然可以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美术、音乐可利用特有的旋律、线条、色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体育课可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培养学生竞争、拼搏、进取的精神。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联系家庭,引导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方式

由于学生家长与学生固有的血缘关系,感情和伦理道德上具有内在联系,这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种力量。因此,建立良好的家校互动模式,开展“家长接待日”等活动无疑是一种好办法。对学生的心理缺陷要进行及时的疏导,进行一定的挫折教育,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科学、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自尊心和自制力,养成乐观进取的精神。

三、撰写教师工作日志,点滴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作为教育工作者,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是必需的,这就要求教师随时随地观察学生的言行举动,进而分析其心理动态。显然这种观察应在学生没有觉察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学生的行为,观察学生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行为动作、兴趣爱好、待人接物的表现。因此,撰写教师工作日志是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可详细记录教师观察到的每一个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同时,教师在和家长沟通时就可做到有的放矢。

四、搭建师生对话的桥梁

多数教师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都会让学生书写周记,鼓励学生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写到周记上,教师定期查看,以便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然后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调整好心理。

五、充分利用其他各种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巧,学会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的心理调节手段,使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我心理调节,防患于未然。(2)开设专业教师组建的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设立心理交流信箱。(3)学校还应努力建设好校园文化阵地,做好宣传广播,办好宣传栏、黑板报等,使学生时时处处受到教育的鞭策。

第9篇:初中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渗透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学生学习

初中历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引导,同时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随时调整,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教学方法设计。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历史知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就能够得到满足,学生在讨论交流相关历史知识点的过程中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解“夏、商、西周的兴亡”一部分的知识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的表述进行讨论学习,学生在总结历史事件发生时间、背景,参与的人物等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得到提升,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商汤灭亡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够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善于挖掘历史素材,融入心理健康的教育

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接触到很多的心理健康知识,这些心理健康知识能够有效地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在对历史教材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接触到很多有着勤俭节约品质的人物,教师可以借助这些人物的特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借助历史人物身上的优良品质培养学生顽强不屈的坚强意志和学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意识。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抗挫折能力也能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形成健全的人格。例如:在历史教材中有岳飞和林则徐这样的英雄人物,他们为了国家的发展鞠躬尽瘁,在国家处于危难之中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情感熏陶之下,健康的心理品质就会得到培养,学生就会为了国家的和谐发展而积极努力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