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安全教育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安全教育 现状调查 对策
0 引言
随着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影响大学生安全的因素也越来越多,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很多高校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综合素质上,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在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上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没有足够的防范意识和技能往往就会引发各种安全问题。因此,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是摆在每个高校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1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
1.1学校安全教育的现状
学校的素质教育包括安全教育在内,素质教育并不能单独存在,它的实施离不开安全教育。教育工作者要想达到教育目的就必须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来实现,这也就是说要想实现安全教育就必须进行一定的教学活动,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在受教育者遇到突发性或灾害性事件时应及时应变,采取一定的措施降低损失,并且还要注意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保护、防卫能力及健康的心理状态,提高学生抵御违法犯罪的能力。然而很多高校没有及时地调整工作思路,没有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没能加大安全管理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经过调查后发现很多高校在安全教育课程的设置、教育内容、教学方式上都存在着很多的缺陷。首先,大部分的高等学校都没有将安全教育课程纳入学生应该学习的课程之内,没有将它当做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内容来看待,就算是开设了这门课程往往也是没有教材的[1]。其次,安全教育的内容涉及面窄,仅仅局限在传统的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人身安全等方面,内容单调枯燥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在教学方式上,教师没有运用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只是进行传统的理论教育,而没有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安全技能。
1.2学生掌握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的现状
安全是学生寻求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大学生在生理、心理方面都具有自己一定的特点,从小的生活环境因素也会使他们对不安全因素及潜在的危险做出不同的判别。就目前而言,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是不容乐观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学生的日常防范意识不强,人身财产安全存在隐患。一方面很多学生对自己的贵重物品保管意识都不强,在进出寝室经常都不会关门,这也就使小偷有机可乘;另一方面学生外出经常都不会跟家里或学校的老师同学联系,往往发生危险都联系不到人,出现人身安全的隐患。②学生的安全技能欠缺,消防意识薄弱。很多学生在寝室经常会使用高功率的电器,如热得快等,这就容易发生用电危险等一系列火灾事件,大部分的学生不会使用灭火器等消防设备,这往往也就导致了火灾的严重化,造成人身财产的损失。③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薄弱。现在是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的诡计也越来越高,很多学生无法辨别网上信息的真假,过分相信虚假的信息,缺乏网络安全意识。④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心理安全程度不高。学生心理素质不高,在遇到挫折后往往就会影响学习和生活,产生偏激的想法。⑤学生获取安全知识的途径较少,安全知识不够全面[2]。学生安全知识的来源主要是学校,而学校的教育又是有限的,如果学校不重视教育工作,往往就会使学生缺乏安全知识和技能,所以应鼓励学生多种渠道获取安全知识。
2 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措施
针对上述的一系列现象,应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①学校应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安全教育的工作。社会需要稳定的环境,所以学校应认识到安全教育的重大意义,转变安全教育无用的观点,加强安全教育,使学生有能力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危险[3]。②适时更新安全教育的内容。经济的不断发展给社会带来的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影响的方面也越来越广,所以安全教育的内容也不能局限于传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使学生能够应对不同领域带来的考验。③加大安全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高校应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系,要求政府加大安全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做好学校周边安全环境治理的工作。④完善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制度。学校应完善制度的设计和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安全教育工作有效进行。⑤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从自身的改变做起,保护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
3 结语
学校与社会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使学生面临的不安全因素日益增多,给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学校的教育工作及社会的稳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这就需要学校和学生对其进行正确的认识。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安全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安全观,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维护社会稳定。因此,不管是国家、学校、还是学生自己都应高度重视安全教育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刚.对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35(07):23-24.
关键词:安全教育;研究生;长效机制;网络服务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3-0004-03
一、引言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社会、校园环境的日益复杂及愈趋开放,高校研究生教育与管理出现了诸多新特点,办学形式多样化、学生管理方式社会化、学生结构复杂化、研究生生活空间扩展化、交流领域拓宽化等。而研究生由于一直处于半封闭式、亚社会的生活环境中,普遍存在做事麻痹大意、容易亲信他人、心理成熟滞后、安全意识与法制观念淡薄、社会经验不足等特点,这给学校的安全教育管理带来了种种挑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把安全教育作为第一要务狠抓、实抓、恒抓,加强研究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当代研究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评价体系、价值取向等发生了巨变,而高校安全教育工作模式则一直处于比较滞后的状态,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多方面的缺陷。高校针对安全教育,大多停留在文件和口头上,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现代化安全教育制度体系,安全教育的现代化程度远低于教育现代化的整体水平;理论研究方面,有关高校安全教育的研究较为零散,系统性不强,国内外安全教育的专著寥寥无几,大部分期刊论文的相关论述如蜻蜓点水,观点模糊,说服力不强;具体做法实施上,国内高校一贯坚持“学术为本,科研为纲”的教育指导方针,对安全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缺乏前瞻性;安全教育与实际存在脱节,传统说教式的安全教育模式过于抽象化,无法形象内化为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护自救能力。当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在传统的安全教育模式的桎梏下步履维艰时,风险社会已悄然进入校园安全的视野,安全教育内容由过去主要关注法律法规、人身财产安全等传统领域向涉及生命、心理、社交、就业、网络等非传统安全转变。在“内忧”与“外患”的双重挑战下,高校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整合教育资源,完善安全教育制度,寻求由传统安全教育向安全教育常态化转变的出路。
二、研究内容
基于以上讨论,通过对安全教育模式的理论改革与创新研究进行尝试性探索,完善了建立高效安全教育长效机制的理论构想,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设性实践方案。
(一)宏观着眼,建立高校安全教育长效机制模式
所谓教育长效机制模式是指教育运行过程中,教育系统中各部门、组织基于教育实效性的共同目标,既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又相互协调、相互配合而建立起来的能够长期有效发挥教育功能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合理、和谐的工作机制体系。这种教育长效机制并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能够很好地适应高校安全教育的需要。本文从协调教育机制、教育主体合力两个方面对高校安全教育长效机制模式进行可行性探究。
1 完善教育机制,将安全教育管理渗透到研究生教育的方方面面
要把安全教育内容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之中去,在平时教育中要贯穿于入学教育、学中教育、毕业教育等全过程中去,要充分挖掘高校现有教育教学资源,对专业理论教育、法律知识教育、实验室安全和实习实践等教育教学各环节都要全面地进行优化整合,使高校安全教育可持续性发展起来。
安全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专业素质的提升是研究生教育与管理最核心的内容,依托导师、授课教师在专业教学中植入安全教育因子寻求安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契合点,保证研究生安全教育不被边缘化、末端化。
安全教育与日常管理相互渗透。渗透安全教育的日常管理是能动的管理,贯穿日常管理中的安全教育是有效的教育。针对研究生科研、生活等分散的特点决定了研究生的安全教育必须与严格的管理相结合。
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互相协调。教育的精髓就在于把组织的意志转化为管理对象的自觉行动,学校教育是主要的,但应充分考虑研究生具备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能力和要求这一特点,充分发挥研究生的自我教育功能,催化安全教育的内化过程。
整体教育与分散教育有机统筹。研究生群体的规模化发展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要求安全教育工作必须发挥整体和分散教育的互补效用,在安全节日、重点时期进行集中安全教育,同时,本着服务育人的思想,深入到研究生群体中去,针对某些敏感时期和特殊个体进行临时、个案教育。
2 提高重要性认识,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
安全教育是高校安全稳定的保障,是高校安全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各级领导组织要提高对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实行安全责任负责制和问责制,确保安全教育落到实处,形成安全教育人人有责、齐抓共管,从不同角度发挥不同的作用,使安全教育步入规范化、走向系统化、达到常态化。
学院领导根据学校相关文件和校规校纪的有关规定,结合研究生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对研究生安全教育方式方法进行科学定位、宏观指导,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安全教育的方法,逐步健全安全教育的运行机制。
导师是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和管理的骨干力量,应切实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教育和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应加强安全教育师资培训力度,培养和提升导师的“安全教育”意识,创造有利条件发挥导师对研究生的安全监督作用,将研究生安全纳入导师考核体系,将安全管理工作切实有效地嵌入到导师责任制中。
授课教师要发挥教学课堂的作用,在授课时结合课程内容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安全教育的内容,以正确的方式、先进的思想引导学生,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对 研究生进行安全教育。
研究生辅导员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实施者,是开展研究生安全教育的中坚力量。探索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水平高”的专职和高年级兼职辅导员队伍,通过合理选配、科学管理和精心培育为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研究生会、班级联系人、勤助学生是学院研究生安全管理工作的主要学生力量,是实现整体教育与分散教育有机统筹的实践主体。研究生会是辅导员的得力助手,应积极组织策划各类安全教育活动,并设立有效的研究生安全应急小组;班级联系人在学院和研究生之间发挥着上传下达的桥梁作用,应充分发挥各班级联系人的主观能动性,深入班级将安全教育落到实处;勤助学生能弥补安全教育即时性大、灵活性强的缺口,为安全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很好的补充。
(二)微观入手,多重点切入实现高效安全教育机制的有效运行
高效安全教育长效机制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敲打、锻造、磨合,才能查缺补漏,升华提高。从微观视野来看,高校管理方式的改变、研究生生源结构的深化、网络对个体生活方式的影响,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和定位研究生生命、心理、就业安全以及网络安全教育管理。结合高校特点,本课题主要从安全教育的重点方式、重点时期、重点问题三个侧面进行全方位的实践探索研究。
1 重点方式——以网络为平台,创新安全教育方式
网络技术的进步给教育带来的是一场革命,安全教育工作也要顺应这场革命的潮流。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改变传统安全教育的老面孔,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安全教育工作向立体化、动态化、多元化、现代化发展,为研究生安全教育建立一道坚固的“防火墙”。
(1)利用先进技术,实现信息网络化管理
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平台对学生档案、日常管理、学生基本信息等进行全面管理,简化学校传统的管理模式。通过设置信息和管理模块、数据库管理模块、档案查询模块、在线留言模块等可以使学生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数字化,发挥网络信息安全性、操作快速性、间接性和方便性以及系统的良好交互性,在实现管理无纸化的同时为安全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保障。
(2)构建信息传达网络,保证安全工作即时到位
形成一条上传下达、畅通无阻的信息传达网络是维护高校校园安全稳定的一个关键因素。高校在安全管理工作队伍建设中,应该调动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力量,通过学生处、教务处、保卫处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发动导师、辅导员、班级联系人等网络渠道的相互沟通,从而将各类安全事故或隐患第一时间地传达至相关部门,并得到及时解决。
(3)建立联络体系,及时获取安全信息
依托手机通讯、QQ群、微博、微信、人人网等平台在学院研究生内部建立交叉联络体系,以学科专业、课题组、党支部纵向联结,以班级横向覆盖。通过便捷的网络渠道获取有效信息,为辅导员和“三助”学生进行安全管理提供便利。借助QQ共享、邮件、飞信等方式将当前警情提示、敏感问题等及时,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教育学生在这些重点时期必须严加防范;通过网络交流中可以直接获取学生的近况,准确、快速地了解广大学生的思想波动,及时关心学生。
(4)主动占领网络,开辟安全教育新阵地
根据研究生信息获取方式网络化的新特点,应把安全教育与管理渗透到微信、微博、空间、人人网等交流平台。开设安全教育公共主页,把相关法律法规、安全知识、安全教育等进行循环滚动宣传,并针对校园安全事故安排网络教育课程,提高学生对安全教育的接触频数;另一方面,在学校网站设置安全绿色通道,方便学生根据个人时间、具体需求进行相关的交流与咨询,提高学生的安全教育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2 重点时期——感应敏感阶段,保证安全教育有“始”有“终”
安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有的放矢地制订教育与管理计划,把握重点时期的集中教育,包括新生入学、开学或放假前后、毕业前夕、节假日及周末、外出实习等。研究生入学教育,是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课,起着成长成才的“导航”作用,必须将安全示警工作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一时间植入安全意识,使学生掌握安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逐步形成较明确的安全理念和重视安全教育的行为习惯;毕业前夕研究生由于就业、毕业等敏感问题的存在使得研究生心理和思想处于高能紊态和狂躁期,各部门应加强安全警戒措施,防范各类安全隐患的发生。
3 重点问题——应对“风险社会”,构筑校园安全防护屏障
(1)生命安全教育
近年来,一例例触目惊心的校园安全事件,马加爵事件、火灾事件、校园自杀事件、投毒事件等,研究生应对挫折生命价值观的淡化以及危急时刻必要生存技能的缺失敲响了高校生命安全教育的警钟。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生命教育这个环节,对研究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关注度不够,导致少数大学生生命观缺失,没有生命神圣感、生命安全感、生命价值感和生命成就感。抗打击能力的削弱和生命价值意识淡薄是校园安全事故频发的首要罪魁,高校必须把生命安全教育放在攻坚位置,积极开展普及生命意识教育,探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新思路、新方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借助榜样模范的带动效应,促进研究生生命价值观的苏醒和重塑。高校生命安全教育,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人道主义精神,而且对于促进大学生素质提升和人格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心理安全教育
研究生作为一个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群体,正处于青春后期,面临着求学、求职、求偶三大人生课题,因此普遍存在心理问题,据统计目前在校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学校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以提高其心理素质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从而预防由心理问题导致的安全事故发生。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为研究生的安全撑起强有力的保护屏障,有效杜绝心理性安全事故的发生。应采取普遍教育和个别疏导相结合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人际关系和谐教育、环境适 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压力挫折应对教育及心理疾病防治教育等内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消除挫折感与自卑感,增强自我调节能力,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更好地适应环境,全面客观地审视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妥善地处理在学业、情感、择业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定期进行心理排查,对结果有异样的同学及时给予援助,并建立心理健康数据库。
(3)就业安全教育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研究生就业中呈现出“过度教育”“高学历、低就业”的畸态,随之而来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催生了一系列就业安全隐患。传销组织伺机侵入,就业中不公平性被堆积和放大,就业压力持续负重,从而导致研究生群体中“生存恐慌”心理疾患不断蔓延,由“风险社会”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成为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研究生择业、就业中存在着各种安全隐患,高校要高度重视研究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有意识系统传授研究生就业安全常识,开展“防范就业陷阱”等安全教育实践活动,培养研究生就业安全意识,提高其社会风险识别、应对、化解能力,有效杜绝就业安全隐患。
关键词: 大学生 安全教育 案例分析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及案例举证
1.高校校园治安形势严峻。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开放、教育大众化的深入,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大大拓展,高校也成了各种前沿思想交汇、撞击的地方,不同的道德文化标准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群体。而有些在校大学生,由于法律意识、危机意识和安全意识淡薄,应对突发的复杂事件的能力较差,导致了高校校园治安形势的严峻。
2.大学生自我防范意识不强、自我保护能力欠缺。
大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欠佳,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情况:一是社会经验缺乏。多数大学生由于自小生长在和谐的环境下,在父母和老师的正面教育下长大,较少经历挫折,思想比较单纯,价值观淡薄,缺乏保管自己的贵重物品和现金经验,这也是学生寝室时常发生财物被盗的原因;另外缺乏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社会经验,容易上当受骗。二是安全防范意识差。一些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较差,缺乏必要的常识和警惕,不了解正确的求助途径。三是安全防范能力低。一些学生因不了解危及安全的各种情况,所以不能掌握基本的防范常识。在受到不当侵害时,自然就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地保护自己。四是遵纪守法意识不强。一些在校生对国家法律、大学的校纪校规知之甚少,或者干脆有章不循。如有的学生违反学生管理规定,酗酒、打架或违反宿舍安全管理规定,在宿舍内乱接乱拉电线、违章使用电器等,由此造成各种安全事故,致使个人或他人利益受到侵害。
3.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较差。
现今社会,网络已然成为人们交往的重要工具之一,而在校大学生则是其中最大的使用群体之一。目前全日制的在校生绝大多数在寝室里都配有电脑,除了必要的搜索学习知识以外,部分学生迷恋上网交友或者游戏空间,通宵达旦,这就严重影响了自身和他人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有利有弊,不能妥善处理对互联网的使用则会使其作用弊大于利。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认识能力欠缺,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容易沉湎于“网上世界”,受到不健康信息的诱惑、侵害,易受不良网络的影响,以至于一些大学生糊里糊涂地干了一些违法之事,自己却还不知道。
4.案例举证。
曾经有一起严重的男生打架斗殴事件因网络留言引起。某女生在社交网上发了条含糊不清的网络留言,大致表达了对前男友的不满。结果现任男友见网络留言后,一时愤起,纠集了七、八个男生冲入该网络上所指的前男友寝室,对其及无关的室友大打出手。殴打导致了一名同学视网膜险些剥落。这起案例说明了:(1)打人的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无视校纪校规的存在;(2)被殴的学生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较差,没能在第一时间内通过正确的途径摆脱袭击;(3)对网络的不正确使用,会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安全教育缺乏新意,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
目前各高校安全教育多采取安全知识讲座、宣传展板及横幅宣传等传统方式进行。这些传统的教育方式虽然能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手机等各种现代信息媒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高校现有的安全教育的形式传统,缺乏新意,难以引起学生对安全的关注和兴趣。还有就是安全教育的内容缺乏与时俱进的话题和相对系统化的安全教育,到目前为止,基本上被片面地理解为法制宣传和治安、交通、消防等安全防范知识宣传教育,许多高校也建立了相关的安全教育制度,而社会形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疾病预防教育、食品卫生安全教育等并未被纳入高校教育范畴,导致了目前安全教育的非全面性。
2.安全教育的重视度不够,校内权责不明,队伍素质不高。
现阶段高校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其主要表现在安全教育的责任不明确。学校安全教育应采用的模式,应构建的运行机制,具体负责的职能部门,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与否,甚至安全教育课是否纳入学分制的范畴,等等,从上到下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有些学校把安全教育工作放在学工处,而有些学校则放在保卫处,在管理机制上基本没有形成合力,也就更不可能把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部分来进行。即使搞点安全教育,也并不正规,致使大学生安全教育一直没有主渠道。
另外,当前从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队伍主要由学校安全保卫部门与学生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组成,他们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训练,缺乏相关的安全专业知识与法律法规知识,只能做具体工作,当从事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就显得力不从心。正是由于安全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造成了安全教育内容枯燥、老化,教育手段陈旧、落后,提高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教育效果。
3.安全教育缺乏充裕的经费支持。
安全教育与其他课程相同,都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队伍建设是基础,资金投入是关键,只有获得充裕的经费支持,这样才能保证安全教育的持久性。而目前各高校运行的现状就是,各类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可以有正常的报销,而安全教育没有经费来源。
三、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途径
【摘 要】 文章认为,只有通过对网络监督进行规制,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网络监督正能量。为此,需要用法制来规范网络监督,制定出台“网络反腐败法”;要强化对网络监督的引导,更加注重对网络使用者的培养;大力提升网民素养,塑造理性监督主体。
【关键词】 网络监督;规制;正能量
网络监督产生的标志性事件是1998年“黄丝带运动”,至今经历了18个年头,网络舆论监督逐渐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制度的关键性因素,它的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主法制的进步,同样也是人民群众实现当家作主愿望的重要途径,作为监督主体的社会公众通过网络监督从本质上行使了自身的监督权,在危机应急事件中也可起到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网络监督在我国依然处于起步新兴阶段,需要不断地对其进行规制和发展。同时对欧美发达国家通过网络监督开展反腐工作的经验进行研究和总结,从而更加有效地发挥网络监督正能量。
一、用法制来规范网络监督,制定“网络反腐败法”
如今,世界各国纷纷用法律来规范网络舆论监督,“在世界142部宪法中,有124部对舆论监督有明确的规定。”[1]在我国,公民的批评建议权是由宪法赋予的,网络监督是以其为依据,但缺乏对网络监督的规范性和操作性的界定和描述。由于网络监督的腐败对象主要是掌权者,没有法律法规保驾护航,所以它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故要对网络监督设立法律法规上的界限进行界定。结合我国实际,一是完善宪法,将网络监督写入宪法,确定和保护网络监督;二是尽快出台《互联网法》和《网络监督法》,用法制规范网络监督,用法制来规定网络自由、自律等,同时对腐败的监督有法可依,这样既使网络监督的自由得到了保障,也使网络监督的滥用得到了遏制。
我国当前虽有《侵权责任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多部法律法规对网络反腐中网络安全与网络侵权等问题作了规定和说明,但未建立专门的“网络反腐败法”,“有关网络反腐的程序制度、网民权利保护和救济制度、网络舆论的监管制度的法律缺失导致相关问题无法可依,相关行政性、地方性法规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导致有法难依状况频发。”[2]以上种种让法律的权威性遭到了威胁和挑战,导致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人民对政府不信任,政府的工作没有了群众的认可和支持难以开展,所以网络反腐的法制建设任重道远,需要多方参与,献计献策。
大多大陆法系的转型国家有法不依可能发生。[3]众所周知,在执法不严的条件下,网络监督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为了让网络监督回到有法可依的状态,在法律法规的保障之下,执法的力度和效果首当其冲。
二、强化对网络监督的引导,更加注重对网络使用者的培养
强化对网络监督的引导,逐步推行网络实名制。因为很多个人(如未成年人、学生等)对于如何科学理性地使用网络技术都不是非常清楚,所以,要利用网络本身的各种媒体宣传和营造正确的意识形态环境,加强引导网络安全教育。互联网信息海量性的特征,使得每个人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不同的,部分网民在面对复杂多样的信息时会失去判断力,甚至迷失了方向,不知所措。对于人员的素质不一,应根据各年龄阶段的不同水平,进行技术、意识、观念的教育和宣传。
对舆论的发展趋势进行引导是刻不容缓的。与此同时,网络媒体要与传统媒体之间建立合作的机制,以其之长补己之短,实现双赢。作为主流权威媒体的代表性网站,担当起社会所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时代之所需,国家之所需。政府应该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这些网站的建设中,给予人才、经费和政策上的帮助与支持,扩大主流网站的影响力和美誉度,细化主流网站的功能,加以分门别类,进而能够更加积极的规范和引导舆论的发展方向。
加强对网络使用者的系统培养力度。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使用者的主体具有多元化,除了网络行业的相关工作者使用网络,几乎所有人都会使用网络,不同于传统媒介,互联网媒体的交流是双向的,传统的信息接受者同样也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信息传播的渠道和途径广为人知,人人可以轻而易举的对其进行掌控,不但信息传播的私人和公共领域容易混淆,而且对信息传播的具体内容进行及时准确的监控相当困难。因此,相关网络行业的工作者业务素质的提高迫在眉睫,网民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极其关键。从网民到网络运营商,从百度、谷歌引擎搜索到腾讯QQ、微信、BBS、贴吧、微博,面对如此复杂而多变的信息系统,单凭法律制度来制约和控制网络监督是远远不够的,网络行业的工作者首先要意识到自身的责任、使命和担当,并且业界自身能够通过培育高尚的职业操守来对个人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因此强化网络媒体、网民和网络行业间的自律性意义深远。
三、大力提升网民素养,塑造理性监督主体
当前,通过对网络反腐的低俗化、无序化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网民素养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仅靠网络反腐的发展来证明广大网民的高度⒂胧敲挥兴捣力的,反腐败是国民终身奋斗的事业,需要大家的集体努力、精诚团结和共同参与。因此,全社会的文化水平急需提高,公民社会的培育是大势所趋。
首先,加强相关网络方面的法制宣传工作,引导和支持网民通过网络进行参政议政,进而能够使网民从内心里意识到网络举报工作的意义和优势,有效引导民众依法进行网络参政议政。在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设置更多地网络参政议政的相关内容,培养青年一代积极的进行网络政治参与,并养成有序、非感性表达的良好习惯,营造健康优质的网络生态环境。其次,要提高全社会网络信息水平。尤其是农村地区更要全力覆盖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各地要严格贯彻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制度,重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并让更多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向贫困落后地区倾斜,加强贫困落后地区的网络普及率和覆盖率,从而实现我国的网络信息化水平朝着更高、更快的目标和层次发展。最后,要支持和引导NGO等社会组织,鼓励和发展由民众依法自发成立的民间网络反腐组织,与官方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从而实现官方与民间网络反腐的紧密结合,相互补充。
如何更有效地发挥网络监督正能量,我们认为,要从基层社区抓起。网络监督需要针对的人应该是真正需要用它的人,对于实际中运用的人员(在基层和社区的多数群体)而不是针对制定政策的少数群体。群体教育的基点应该是不同的。所以要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法治化的)引导教育和宣传,这样比大而化之的宣传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侯志山.反腐败呼唤新闻舆论监督[J].学术界,1995.83-84.
[2] 吴金丹.网络反腐模式:案例与阐释[D].南京大学.2013.
[3] 展江.各国舆论监督的法律保障与伦理约束[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
【作者简介】
关键词: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1-0094-02
近年来,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通过近几年的扩招,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这也为高校的安全管理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据大学生安全教育调查结果显示,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安全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们已经认识到安全问题对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要做好大学生管理工作,维护高校及社会的稳定,必须加强安全教育。
一、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安全教育”,就是教育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教育实践活动,使教育活动达到预定目标的工作过程。它是对受教育者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应变能力、安全防范能力、防卫能力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等能力的教育。
(一)大学生接受安全教育是依法治国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治安问题和大学生安全问题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已纳入社会主义法制轨道,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高度重视。把维护大学生的安全和合法权益、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依法治校确定为高校各级领导的法定义务,推动了高校各级组织特别是保卫部门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各高校已按照国家的要求,逐步建立健全了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
(二)大学生接受安全教育是大学生自我完善的需要
大学生被人们称之为“天之骄子“,但大学生群体又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其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可塑性大,易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而忽视社会公德和法律的约束。应该说,绝大多数同学能够珍惜在大学生活的美好时光,也能够在大学生活中不断完善自我。但也有极少数人不珍惜进入大学的深造机会,当自己独立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时,对自己放松了要求,染上了不良习气:酗酒滋事、偷盗财物、参与传销、考试作弊等等。大量事实说明,一些大学生不学法、不守法,法律意识淡薄,社会公德缺乏。因此,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大学生接受安全教育是适应日益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的需要
高校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与社会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国外敌对势力和各种组织、非法传销组织和各种不健康文化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高校周边治安环境复杂,学校周围酒吧、网吧林立,不少违法分子混迹其间,伺机作案:而一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吧、书刊、黄色网站而不能自拔,不求上进,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大学生对社会治安形势有清醒的认识,使大学生自觉地学习安全知识,掌握防范技能,从而预防和减少各种违法犯罪对大学生的不法侵害。
(四)大学生接受安全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安全问题不仅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也是毕业后走向社会经常碰到的问题。因此,大学生在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学习并掌握一些安全知识,不仅能使其在学习期间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集体的力量、组织的力量、法律的力量来保护自己,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安全渡过大学生活,而且可以使其在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终身受用,确保一生平安。
二、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一)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定型,导致他们的思想道德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一旦遇到诱惑,可能会出现违法违纪行为。所以,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应采取紧贴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紧贴专业领域、紧贴大学生思想实际,以思想的科学性、哲理性、知识性来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帮助大学生逐步建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学生学会怎样做人。
(二)法制观念与法律知识教育
缺乏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淡薄是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些学生不学法、不知法、不懂法,以致违法后,还并不认为是违法:有的学生以为受到伤害后可以“私了”,不愿配合公安机关调查;有的学生受到不法伤害后不知如何寻求法律救助:更有一些学生知法犯法、以身试法。因此,有针对性地在大学生中开展法律知识教育,让大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强大学生的法制意识,自觉地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三)安全知识与防范技能教育
随着校园日趋社会化,高校由过去相对独立、封闭的状态走向全方位的开放,与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和广泛,当代大学生虽然具有较强的自立意识,但社会经验不足,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安全意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不够。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更加必耍,大学生通过学习安全知识,可以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掌握安全防范技能,有效保护自己和帮助他人。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践探索
安全,是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职工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最基本的条件和最起码的需要。如何开展安全教育,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是这项工作的重心。
(一)明确责任,遂级落实
高校领导把安全教育当做一件大事来抓。亲自部署,在全院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理念,把安全教育工作同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科研等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真正把安全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上重要位置。高校领导与各部门负责人签订安全责任书,正确处理安全与教学科研的关系,把“没有安全就没有发展”及“安全不能说明一切但能否定一切”的理念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二)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
安全管理工作是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堵塞犯罪漏洞、减少治安问题,建立良好秩序的重要手段。加强对高校师生员工的安全管理,这不仅是保卫部门的工作,更需要高校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参与和配合。组织高校各级党政领导和师生员工进一步学习国家关于高校安全稳定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高校安全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对高校内部进行隐患排查治理与自查自纠,对查出的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整改,消除隐患,确保安全。
(三)加强保卫部门的职能作用
安全教育是高校安全保卫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保卫部门作为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职能部门,在安全教育中要为高校领导当好参谋,对安全教育要达到的目标、授课内容、运行途径和方法拿出规划,提出主导意见,供领导决策后在全院实施,真正起到保卫部门在安全工作中的作用。
(四)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学科建议
1.走在立法前列,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让大学生安全教育
进入课堂,作为学科建设,形成高校独特的教育制度。
2.从国家利益和高校利益出发,建立一个适应高校实际的、高智能的、有战斗力的保卫组织,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
3.吸收相关院校安全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高校实际情况,以讲座的形式开展安全教育,在实践中摸索安全教育的教学内容及方式的新方法、新途径,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五)建立适应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教学体系
1.完善安全教育课程内容的安排。法律教育应作为安全教育课程的首要内容之一,耍用基本的法律知识来武装大学生头脑。在教学计划中安排法律基础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讲授法律知识,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根据不同年级、专业,分层次、分阶段地开设《宪法》、《法律基础》、《合同法》、《劳动法》、《教育法》、《国家安全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课程,使大学生自觉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2.采取不同的形式开展安全教育。在大学生中开展《大学生安全知识手册》课程,开展“三防”教育,讲授防火、防盗、防自然灾害性事故知识,宣讲法律法规等,教授大学生安全常识,提高防范意识,掌握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一,充分利用高校教学资源对大学生开展安全教育。一是必须依靠其他学生管理部门、学生工作者及学生组织等,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如把安全教育纳入入学教育内容。二是在课堂和教学环节中,由任课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实施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如在计算机课程中,讲授有关计算机安全、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内容;在学生毕业论文撰写中,讲授有关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内容。三是发挥高校校园局域网的优势,利用高校校园网安全教育信息,分析典型案例,进行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
第二,创造有利条件,适时组织开展大学生模拟法庭,学法用法;定期组织公安、法院及其他法律工作者来校开展讲座,以生动、直观的案例教育大学生引以为戒。
第三,抓住有利时机,在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和对老生进行毕业就要时,安排时间进行安全教育。在重大活动前、重要事件后,利用安全教育月、“11.9”、“12.4”等消防及法制宣传日,结合高校实际,开展知识竞赛、组织演练、观看安全教育专题片等,在大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忧患意识。
关键词: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机构;职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3-0016-04
一、引言
过近40年的建设和发展,高校教育技术中心如今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与建立初相比,无论社会变革、技术进步还是教育理念的更新都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指出:“教育技术是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和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发展,各高校也纷纷进行教育技术工作机构的改革,将校园教育信息化作为现代教育工作的重心。当前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能定位出现模糊、弱化的问题[2],机构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困境。分析高校教育技术工作机构职能的现状,对现代教育技术高效服务教学等研究,具有积极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教育技术工作机构职能现状
1.机构名称和部门设置
AECT94定义传入我国之初,曾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名称问题的大讨论,94定义突显了“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大多数高校教育技术机构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求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有学者[3]以各高校网站为调查渠道,发现大部分高校经历了机构重组及更名的过程,并且机构更名及重组时间集中在1999年之后,有高校将原电教中心与计算机中心、网络中心合并成立新的教育技术机构,也有将原电教中心其功能进行细化拆分划归到其他相关部门(教务处、信息中心、资源管理设备处)等,也从侧面反映出94定义对我国教育技术机构的影响。
高校教育技术机构名称设置种类繁多,这些名称在叫法上共有140余种,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络中心、网络信息中心、教育技术中心[4],这一阶段,中心的工作重心是建立多媒体课件制作室和多媒体教室、培训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教会教师如何用网络技术等充分挖掘学习资源,对教学进行管理和评价,此外,还开始建立学习网站,尝试开发了大量的网络课程等等。
机构名称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与所属部门有关,大多数高校将教育技术机构定位为教学辅机构,有的划归为业务直属部门或行政机构,有的将其纳入到相应的院系设置中。
2.职能分布
名称设置多样的背后反映出高校对教育技术工作机构职能认识的模糊。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能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着的。在日常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高校教育技术机构核心职能主要体现在建设与服务方面。
建设职能,主要包括开展数字化校园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校园数字化资源平台的构建,网络教学软件的开发和应用,精品课程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等,其中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使用是推进高校教育教学现代化的基础,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5];服务职能,主要为全校师生提供校园网络服务和校级公共实验服务,提供网络信息服务等,为师生的教学、科研提供服务,为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提供指导及服务,电视新闻报道、各类宣传片、讲座专题片和大型校园文化活动摄制及有关教育技术咨询服务等。
如一味地维持服务和技术支持的现状,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先进技术应用的相关研究,将不能做好机构统筹规划的管理工作,无法满足高校师生基于教育技术的需求,更无法有效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进程。随着高校发展需求的增加,中心职能开始延伸,出现了多样化,如:管理职能,负责全校教育技术工作的规划和管理、校园网络和基于校园网应用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全校实验室、实训场所建设发展计划的制订和实施,管理计算机房、语音室等电教场所及设备,校园有线电视系统及广播系统的管理,数字化校园及资源平台的管理,网络远程教学的管理等;保障职能,维护和保障校园网络的正常运行,为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并保障其稳定运行,保障语音室、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和教学多媒体教室的运行并承担各类电教设备、多媒体设备的技术支持、维护和维修工作,负责校园有线电视及广播系统的维护、维修工作,为数字化校园资源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和维护等;教学职能,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研究职能,开展教育技术理论的研究等;开发或生产职能,负责视频和音频的制作,尝试开发优质的网络课程。
职能的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改革和高校自身的健康健全发展,但也由于一些职能运用机制不完善,延伸出了职能多而不精,机构定位模糊,核心职能不明确等问题,导致中心被其他部门取代,难以取得进一步发展。
三、高校教育技术机构职能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1.重技术保障服务,轻教学科研
由于受到“教育媒体观”的影响,很多高校机构的组织者认为教育技术机构的职责就是维护好、管理好学校购置的先进硬件设备、软件资源、校园网络、校园有线电视等设备。尽管一些高校教育技术机构在规划建设时出现了教学、研究等职能,但是还只是停留在与计算机基础技术相关的课程教学层面,教育技术培训与教师实际教学和科研需求不符。
在研究方面,由于中心难以获得一手资料[6],也没有自己的学术梯队,把科研任务交给教育技术学科教学单位的教师和学生,一方面中心人员缺乏研究和钻研的内在动力,得过且过[7],不利中心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教学单位的教师和学生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和实践保障,导致理论脱离实践,不利于研究工作的持续进行。
2.教育技术培训与教师实际教学和科研需求不符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8]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创新教学方式的实施与教师教育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能力密切相关,要快速、有效提升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亟须在高校范围内对专任教师实施现代教育技术培训[9]。各高校近年来也通过教育技术机构为教师提供计算机技术、教学技术应用等培训,开设了课件制作、软件操作等课程,但传统形式的以教育技术应用为核心的培训渐渐难以满足广大教师的实际需求,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有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微课制作、建设在线课程、学习分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管理、评价等能力也越来越重要,简单的技术工具的介绍难以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兴趣。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视频资源的丰富,很多教师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资源的访问即可以获得有相关技术需要的学习视频和文本资源。而当前培训形式和手段上还基本保持传统的集中授课,占用了大量教学和科研时间,进度缓慢,忽视教师的个体差异,所有教师学习同样的培训内容,不免会使信息素养较高的教师感到枯燥乏味,加之培训的评价机制的不完善,让一些教师有机可乘。
3.资源建设不合理
随着信息技术变革的深入,各高校加大对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投入力度,依托教育技术机构,购买大量的先进教学技术设备和软件资源。开发制作的网络课程资源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科学指导和应用推广机制,其利用率和有效性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造成资源的浪费。很多高校技术机构建立了精品课程资源库、与在线教育平台合作开设MOOC课程等,提供给师生交流和学习,但一些昂贵的软件资源对于普通高校来说难以负担。
四、反思和建议
1.合理规划教育技术工作机构职能,确立核心职能和一般职能
新时期,教育技术机构在高校教育中理论上主要作用是促进并深化高等教育的全面改革。如果不能将教育技术工作职能进行合理规划,那么样式繁多的职能构成势必影响到机构工作的运行效率。此外,原有的以纯技术支持和服务的工作模式必然会导致教育技术机构在高校部门机构中逐步呈现边缘化的倾向。尽管由于高校的认识不同,大部分将其归属为教学辅助单位或机构,在职能定位时,应立足于学校自身的发展情况,抓住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做好整体规划。
除了提供资源的支持,关于信息化政策和形式构建的校本研究、数字化资源建设和网络平台技术支撑研究、现代教学理念等方面的研究等可以为教育技术机构工作的展开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支持,并将理论研究的成果运用到实际教学之中,真正做到以研究教学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即将教育技术机构的建设与服务确立为核心职能,将管理、教学、科研等职能作为持久发展的重要保障,提高教育技术机构工作的效率,保障教育技术工作顺利进行。
2.开展教育技g工作校本研究,建立师生教学咨询机制
各高校应立足于自身发展特点和具体条件,开展贴近学校信息化实际发展需求的校本研究,既要涉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也要依托机构的优势进行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组织手段方法等智能技术方面的研究,把握当前新形式,更好地促进教育改革。教育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可以把中心作为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10],使中心人员有更多的精力进行研究,又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为就业打好基础。
(1)由教育技术机构组织建立校内的教育技术研究型团队,进行教育技术应用实践。一支由教育技术人员和教师共同组成的深入学科的教育技术研究型队伍,将可以有效地实现优势互补,进行教学设计、数字资源制作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满足信息化教学需求。
(2)制定全校性的教育技术研究项目立项计划,并负责管理实施,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研究人员的加入。通过教育技术研究项目立项的措施,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保障,不仅可以加大教育技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而且能激励教师积极将现代教育手段运用到课程实践中。此外,教育技术机构内部人员开展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探讨,还应该积极与学校的教师进行合作,为他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实践研究提供指导和技术支持,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3)建立师生教学咨询服务机制。对师生教育技术需求进行调研和分析,帮助学校师生解决教学和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指导教师使用新型教学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技能的发展,帮助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
3.更新培训观念,提供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培训项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1]提出“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育技术机构在配合学校培训任务开展时,及时转换和更新培训理念,培训应首先了解教师的实际需求,个体差异,注重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12]。培训的一些基本内容可通过视频公开课加面授答疑的形式进行,以便教师充分利用休闲时间自主选择所需的相关培训教程。
将前期侧重日常教学技术工具的介绍向现代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先进教育技术手段及新技术的推广转变,提供契合教师需求的培训项目内容,例如:如何完成微课制作、如何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如何使用电子白板、电子书包等技术产品。创造一个培训交流的环境,通过网络视频技术,将教师在培训后进行分组沟通,增加教育技术学习心得讨论的深度。帮助教师解决日常教学中遇到的有关理念和技术应用的困惑和疑难,促进教师队伍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
4.合理布局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建立教育技术应用推广机制
高校依托教育技术机构来统筹规划建设数字化资源,大致有以下两个途径:①教育技术机构与专业教师进行合作,这样既可以保障教师实际教学需求,根据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进行课程数字资源的建设,又避免教育技术机构工作脱离实际。提供优质培训资源,促进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和习得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开展行动研究,从而加入到创建优质数字化资源建设的队伍中。做到资源进专业、资源进课程、资源进课堂。②2012年出台的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审评指标中明确要求团队成员应包括“教育技术骨干”,教育技术机构与学校有关部门合作,建立精品资源共享课,提供教师和学生自主选择专业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形成校级项目立项的形式,来整合教学、研究和技术支撑等方面的力量,促进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
在硬件环境建设方面,各高校应有自己的实验教室,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推进翻转课堂、基于BYOD的教学等这类新型教学方式,促进主动学习,当前的多媒体教室的设计存在诸多困境,重构教室环境,创建智慧教室是一种必然趋势[13]。2016年地平线报告也有预测:“重新设计学习空间”是在未来3-5年内推动高校教育的技术采用。
对于普通高校来说,可以积极寻求与重点高校共享合作,依托他们的技术和资源优势,来推进自身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也可以充分利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相关资源,这样避免了运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构建一个技术保障不成熟的平台,也节省了一定的平台维护和维修费用,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去开展适合本校信息化发展的教育技术工作。无论重点高校还是普通高校的教育技术机构都应积极建立教育技术应用推广机制,提高优质教育技术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持教育技术机构在高校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
5.完善管理制度
完善并积极推行“教育技术中心管理规章制度”,管理者要做到知人善用,人尽其才,加强自身人才结构建设,遵循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14]提出的“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安全教育和培训,建立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岗位继续教育制度,提高全体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和水平”。加强校企合作,“整合教研、电教、信息、装备等教育系统专业机构的力量,充分利用相关企业专业化服务的优势,形成合力,为学校、师生等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
五、结论
教育技术中心职能定位的问题,是当今高校教育技术工作推进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中心的长远、良性发展,也关系到高校教育改革的质量和学校信息化进程。高校教育技术机构正面临“弱者淘汰,适者生存,强者发展”的考验,它的职能定位要与时俱进[15]。除了正确定位和转变工作职能外,更为重要的是教育技术中心工作人员必须清楚认识到自己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16],合理规划教育技术工作机构职能,确立核心职能和一般职能,更新培训观念,提供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培训项目,开展教育技术工作校本研究,建立师生教学咨询机制,合理布局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建立教育技术应用推广机制,完善管理制度,保障职能的有效l挥。
参考文献:
[1][1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http://,2010-10-01.
[2]陈文,李庆华,施芝元.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新型职能定位[J].现代教育技术,2013(6):47-51.
[3][4]熊秋娥,盛丽华,吴海燕.我国高校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的沉浮及成因[J].现代教育技术,2013(11):60-65.
[5]何晓青,柯和平.高校三级资源体系的建构与实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0(3):72-75.
[6]秦杰.加强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建设的策略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9):31-32.
[7]丁卫泽.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教育技术专业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8(12):16-19.
[8]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DB/OL].http:///ewebeditor/uploadfile/2012/03/29/20120329140800968.doc,2012-04-01.
[9]梁存良,邓敏杰.基于TPACK的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4):45-51.?
[10]王润兰,王跃生,黄金辉.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7(5):26-29.
[12]鱼霞,毛亚庆.论有效的教师培训[J].教师教育研究,2004(1):14-19.
[13]黄荣怀,胡永斌,杨俊锋,肖广德.智慧教室的概念及特征[J].开放教育研究,2012(2):22-27.
[1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DB/OL].http:///xxh/focus/zc/201606/t20160621_1417428.shtml,2016-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