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孝文化的现实意义范文

孝文化的现实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孝文化的现实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孝文化的现实意义

第1篇:孝文化的现实意义范文

摘要: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不存在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它们是共时态存在的文化的一体的两面。不应该用实体论、整体论的观点来探讨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由此出发,对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关系的若干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的观点。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化;实体;共时态;整体  

  

文化活动既然是人类的生存运动,这种生存活动的基础既然是“文化形成的形式和习惯”,那么,文化活动的第一方面首先就是体现“文化形成的形式和习惯”,传递前人生存活动的经验和教训的传统文化。这是人一出生就置身于其间的、不可超越的。“人要成为全面的人,只有生存于承担了传统的同类群体中。人的文化方面只能以这种方式发展。”人要成长,“个体首先必须吸收与他相关的文化传统。个体首先必须爬上他出于其中的文化高度。”这说明,传统文化一方面是前人生存活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一种知识、价值、意义,是前人生存活动的智慧的结晶。按照伽德默尔的看法,人作为有限的存在,是处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不管他是否了解这种传统文化,也不管他是赞成还是反对,他都不可能超越传统文化的观念意识。我们始终只能在传统文化中进行理解。不管意识到与否,传统文化总是影响并形成我们,始终是我们的一部分。它当然不会是躲在久远的过去,而是就存在于人的每一个成长阶段,就存在于人当下的生存活动中,存在于这种当下的生存活动的方方面面里。传统文化是我们进行思维的前提。我们固然也有许多无法控制的成见和思维定势,但我们必然要调整、修正、剔除和补充它们,在此基础上展开新的思维活动。这种新的思维活动及其成果马上就构成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思维转化为行动,行动产生成果,我们就这样也参与了传统文化的创造。传统文化就是这样存在、发展和延续下来的。传统文化还是使社会的各个部分、使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保持紧密联系和统一性的东西,是社会发展的基因。它从物质技术、行为规范、精神意识等等层面表现出来,集中表现在语言符号、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方面。这样看来,文化包含两部分:作为文化活动的结果的这一部分,是传统文化;作为对传统文化进行修正、补充、更新的另一部分,就是现代化。它们作为文化的一体的两面,是共时态地位居于个人、社会当下的生存活动的方方面面里。换句话说,传统文化、现代化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存活动的本身。  

为此,应该避免陷入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作“时代化”理解的误区:把现代化仅仅看作一个时间概念,一个历史时期,一个继传统文化之後的时期,而在此前存在、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必然属于传统文化。关于这一点,福柯在《什么是启蒙》一文中谈及对现代化作时代性的理解时曾经指出:我们不应该将现代化仅仅看作一个处于前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一个时代,而更应该将其看作一种态度,而这种态度不是谁都有的,也不仅仅局限在某一个特定的时代。这是从个人对生存活动的态度来说的。著名后现代思想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霍依教授则说得更加富有哲理意味:“按照我所提出的后现代主义观,称福柯为一个后现代思想家并不意味着他的同时代人和幸存者同样也是后现代主义者或必须成为后现代主义者。历史的中断不是同时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的,也不是同时发生在所有地方的。同一个人、同一种纪律或设置在某些方面可以是传统的,在某些方面可以是现代的,在另一些方面可以是后现代的。”这个说法言之成理而且可以借鉴来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之所以人们会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理解为时代化的历时性关系,首要的原因是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作了实体化的理解。这有两种表现:一种表现是企图到前人遗留下来的书面文献材料中去寻找传统文化。这就把传统文化当作了一堆僵死的、既定的、静止的、封闭的东西,进而认为,传统文化是可有可无,最好是不必要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保存的可抛弃的东西。由此出发,人们还认为:古代书面文献材料所表述的传统文化,比我们自己所知道的更清楚、更值得相信。其实,且不说这个观点只注意到了历史的描述性而未涉及其解释性,只说它还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古人书面文献材料所记述的东西,有的只是纸上谈兵,有的不过是无法实现的或本来应该实现却并未实现的理想,有的则是虚伪的或言不由衷的粉饰,还有的只是一家之言或从某种立场出发的、有倾向性的、为某一群体利益服务的主张,……。另一种表现是把传统文化当作现代化的阻力和障碍,把传统文化当作现实中的问题、消极的东西、社会的阴暗面、一切不如意的东西的替罪羊或发生的原因,总之,把现实中的一切问题都归咎于传统文化。例如说:“一面学科学,一面恢复我们固有的文化,……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如果过去的文化是值得恢复的,我们今天不至于遭到这步田地了。”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要进行现代化,就要彻底清除传统文化

第2篇:孝文化的现实意义范文

以往的高校文书工作者习惯于将文书处理与档案管理各自独立;然而,受到计算机全面普及与网络信息共享的大势所趋,传统的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方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可以说,当前的高校文书处理中,这两项工作已然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本人一直从事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工作,多年的工作经验表明: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之间虽有各自的独立性与特殊性,但由于文书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书的归宿,两者间缔结的关系仍然是难以割裂的。因此,要实现文档管理的一体化,必须坚持一贯以来的“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工作原则,在此基础上逐步改变、完善传统的工作方式,让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实现同步化、一体化,以便使二者能够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二、高校文档一体化赖以实现的条件

(一)高校文档构建机制是实现文档一体化的基石。文秘工作的协调部门主要是学校办公室与党委办公室,部分高校还将这二者合并为一体,合署办公。校长办公室成为学校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对全校的文秘工作者进行统一的调配、领导,并通过制定相对完善的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对文档工作进行管理。通过校长办公室在具体工作中对高校文书流转进行把控与监管,有效地为文档一体化建设给予组织领导方面的保证。

(二)高校文档的处理方式为文档一体化提供便利。高校的文档资料一般由文秘人员处理,有序的专业训练使其对文档资料处理的各个环节十分熟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份文档资料都是经过专业文秘人员收集、整理、立卷、鉴定、保管、编研等整理归档而形成的,也正是经历过这些流程,文书资料才能演变成文档资料,完成从零散的文件到档案的整个过程。因此,文秘工作者完全可以在文档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跳脱出文件与档案相隔离的窠臼,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系统,把文件工作和档案工作整合为一。双管齐下的工作方式有助于亦文亦档的实现,这样既可节省工作流程,又可加强文档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性。

(三)现代化技术配备是文档一体化建设的硬件保证。高校的各个部门,基本上都有计算机、传真机、打印机和复印机等现代化技术配备。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办公自动化也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而渐趋完善、成熟,文书管理部门、档案管理部门也都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工作。电子文件管理系统隶属于计算机诸多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一种,在文件形成的初始阶段,电子文件便可同时被录入档案管理系统,从而为文档工作提供智能化的便捷。现代化技术配备能够让各职能部门快速地实现文书处理、满足对文件和档案存储及调阅的需求,这些都成为文档一体化建设的硬件。

三、实现高校文档一体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高校文档一体化的实现是紧跟时展、适应现有学院机构和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有利于节省工作流程,加强文档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性,进而确保文档一体化的规范管理。

(二)高校文档一体化为高校各部门提供更为快速和方便的信息共享,且有利于减轻各部门的工作量和节省资源。文书录入成为电子文档后,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可以随时随地查阅,下载原文后亦可反复使用。目前,我国高校的文件电子化工作已相对成熟,方便、快捷、时效长成为其主要特点。例如:我校若要查阅某份关于奖励某年考取并入学就读硕士研究生学生的决定的文件,仅需在校园网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中“查询方式”框输入上述文件标题的任何一个关键词,便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这一份文件而不用花费很多时间去档案室查找。

(三)信息时代文档工作管理模式的与时俱进,是适应电子文件管理发展的应有之义。高校文书工作是学校党政办公室或者文秘部门的一项常规工作,但目前有的高校机关领导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文书工作人员的工作不够专业、有的经常转换工作岗位,这些均在不同程度上导致文书处理比较混乱,甚而在文件管理过程中时有纰漏出现。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早期文书撰写和收发工作中存在的瑕疵将会对文书的后续管理工作造成很大的麻烦。因此,实现文档工作的一体化,不仅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要求,更是为了解决传统文书处理存在问题的有效方法。

四、高校文档一体化管理实现的途径

(一)完善计算机硬、软件和流畅的网络系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实现高校文档一体化管理,首先要有设备完整的计算机硬、软件和流畅的网络系统。传统的文件、?n案管理都是靠工作人员人工管理的,如果没有计算机的硬、软件和网络操作系统,工作人员将再也无法对电子化的文件进行人工管理。在计算机工作普及化和信息共享性日益凸显的今天,计算机系统是电子文件制作、处理,以及归档后的所有管理活动赖以实现的重要依托,没有这一媒介,文档管理者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要说对电子文件进行管理,就算是识读都做不到。

此外,不兼容的计算机和应用软件对电子文件的交换、流通及使用都会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对网络设备及时更新以适应新系统,才能确保该文件的可读性和可管理性。

(二)妥善保存电子文件的元数据。所谓“元数据”,是指电子文件上下文的关系和结构的描述,简单点来说,就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对于传统的纸质文档而言,元数据一般直接体现在其形态上,比如说:复印、打印好的文件资料等。与传统纸质文档不同,电子文件的元数据先天性内在地附属于文件的信息中,脱离了文件信息的依归,元数据就无法恢复电子文件的原貌。众所周知,计算机平台的更新换代周期一般为18个月,一旦超过此周期,后来新的计算机设备将很难读出已过时的软件中所保存的信息。要保证电子文件的长期可使用性,最直接的方法是把电子文件转存到新的存储载体上(例如:新的硬盘、U盘等等)。

另外,与电子文件相关的各种系统说明、运作环境说明、硬、软件设备说明等,通通不可掉以轻心,随意放置,而是应该将其与电子文件一起打包保存,以便将来的计算机可以阅读。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的处理过程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纸质文件在流通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人们面对面交接的一系列动作,因此体现阅读者和工作者之间的元数据也就清楚地记录在文件上面;电子文件的操作是在网络上进行的,在电子文件的传阅过程中,人们并不需要实际的见面行为,故而体现文件阅读者和工作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元数据也就不是那么完璧无暇了。假如没有办法提供或者补充这些元数据,电子文件的原始性就会遭到质疑,也有可能给电子文件的保管和长期使用造成困难。

(三)建立并规范文档一体化管理体系。 由于工作方式的改变,旧的档案管理制度就不是很适合现在的工作管理体系;因此,建立并规范新的文档一体化管理体系是现阶段文档一体化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纸质文档的形成、管理是在手工环境下,按照一定的顺序逐步进行的,例如:先生成、积累、立卷、鉴定,后归档、分类,再著录等。电子文件则是在电子文件保管系统内形成并流转的,此过程中的很多程序是要同步进行的,这也使得电子文件的一部分管理功能提前到了电子文件的形成阶段。上述区别促使各部门机构的计算机水平、组织机构、管理制度以及管理者的理念等各个层面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对于电子文档一体化管理而言,应从严申明管理职责、完善管理制度、树立管理理念、规范管理流程和提升管理者业务水平等方面多管齐下,面面俱到,才能更好地适应现阶段高校文档一体化工作的要求。

(四)高素质管理人才为实现“文档一体化”提供智力保障。提高文档工作者计算机能力、业务水平和法律意识,是更好地做好文档一体化工作的关键。文档工作者和管理者要改变传统的档案观念和工作方式,打破部门分割、各自为政的管理方式,将各部门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于相同环节的一些工作可以同时进行,减少工作流程,节约成本和精力。文档工作者最好是科班出身,既懂得系统的档案理论,具备文档编排管理能力,又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操作能力。各高校还可以广纳贤才,招聘一些多功能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并且对于原有的一些初级和中级档案工作者进行业务培训,增强其业务能力,灌输新的文档一体化管理观念,改变管理者传统的管理意识。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我们档案工作者和管理者在实际工作实践中,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摸索出一套适合现阶段文档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才能促进高校的教学科研和整体的事业更好地发展。

五、结语

第3篇:孝文化的现实意义范文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后现代主义视野下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构建问题。文章首先简要分析了后现代主义与校园体育文化之间的关系,然后又在此基础上,根据艺术院校的特点和后现代主义的相关理念,提出后现代主义对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的影响,并给出构建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具体策略,给出后现代主义视角下构建校园体育文化应注意的两点建议,即:在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应从多个层面同时着手、在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应注意多元化的问题,希望对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科学构建能够有所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 体育文化 艺术院校 后现代主义 文化模式 构建对策

校园体育文化是与学校的教育功能紧密相连的,这一点对于艺术院校来说同样也不例外。校园体育文化作为艺术院校文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充分发挥艺术院校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而随着近些年来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影响,其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以及体育教育工作者的日常实践活动中均发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也进而因此不可避免的对高校体育文化的产生了相应的影响。鉴于此,本文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出发,对构建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研究,希望对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科学构建能够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后现代主义与校园体育文化之间的关系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源于西方的一种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后现代主义的发展,目前后现代主义的理念已经渗透进入了建筑学、教育学以及法律学等诸多的领域。而近些年来,其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这一点在针对校园体育文化而言时亦是如此。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后现代主义中多元性、开放性的风格特点,对我国传统较为单一死板的校园体育文化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让人们开始逐渐重视到校园体育文化的丰富性和灵活性问题,从而直接影响到了目前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工作。除此之外,后现代主义还在学校体育教学理念、学校体育教学课程理念、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理念等多个方面均发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而这些影响也同样会以间接的方式对校园体育文化构建产生作用,使得校园体育文化或多或少的带上现代化的特点和色彩。由此可知,在当今社会后现代主义会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影响到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工作,那么如何利用后现代主义的相关的理念来尽可能的提高校园体育文化构建工作的科学性?以下就从后现代主义的视野来简要分析构建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二、后现代主义对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的影响和对策

(一)后现代主义对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的影响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交通、通信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政治意识之间的相互交流越来越多,不同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相互碰撞。处于社会变革中的青年学生是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思维敏捷、善于创新,尤其是艺术院校的学生乐于追求社会新鲜事物,学生在沟通和交流中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认识受到世界各地体育文化的影响,追求多元体育文化,在不同体育文化的相互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这是校园体育文化的进步。但是后现代主义所倾向的反传统、反主流、反中心思想也很容易误导学生,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意识,追求标新立异,弱化社会责任感,使大学生世俗化倾向愈加严重,在校园体育文化构建中如果不加以引导,体育运动所具有在思想品德、集体意识、合作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功能不但得不到体现,而且会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危害,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构建将产生不利影响。

(二)后现代主义在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策略

1.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和政治教育

针对学生容易产生的一些不良心理倾向进行引导,在校园的体育活动场地上打一些文明、健康、活泼的标语,在体育课程上根据高校学生的身体发展规律,重点培育学生的身体素质、形体塑造、体育知识、协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使学生能够为日后工作岗位,能够有一个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工作能力打下基础。

2.校园体育文化多元化构建

改革传统的课堂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形式,改变传统的以竞技体育为主的单纯追求比赛的成绩和名次,让体育运动向娱乐化、健身化、社会化、个性化、大众化等多元化方向发展,使不同性别、不同体质、不同性格的学生能够找到自身在体育运动中的位置和兴趣,体验到体育运动所带来的成就感和乐趣,提高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3.强化校园的体育文化氛围

深度挖掘体育文化的内涵,加强对体育文化的研究,发掘体育文化在强身健体,思想品质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社会人际关系交往等方面的功能,并在校园中进行体育宣传,倡导体育精神,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的理解参与体育运动的好处,并构建主体式体育文化活动模式,定期的以不同的主体单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强化体育文化氛围,使更多的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进来,构建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

4.体育文化构建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校园体育文化与社会需求有着许多相同共性,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社会需求则是以培养社会有用,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为出发点,遵循社会整体的发展和完善,对体育文化的需求主要为增强国民体质、增加民族气节和凝聚力;而校园体育文化是从个体的围观意识取向为出发点,遵循个人的价值取向,对体育需求不仅是强身健体,更多的则是满足个人兴趣爱好和塑造自身形体美,主要从自我身体、形体、娱乐、兴趣等方面的需要。所以在体育文化的构建过程中应正确处理校园文化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我们校园体育教育一直是以实现社会需求原则而设里,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学生个体的体育文化诉求,这样在开展体育和组织体育活动时就很容易导致二者在理念、制度、行为上的脱节,甚至会发生冲突,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体育文化系统,给体育运动的组织、体育技巧的传授、体育文化的引导等方面产生障碍,不利于社会需求的实现。所以在校园体育文化构建模式上应将学生个人的意识诉求与社会培养需求相结合,在体育运动项目、组织形式等方面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能够学生需求,这样不但可以有效避免两者的矛盾和冲突,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内动力,增强主管能动性,有利于社会需求的实现。

三、后现代主义视野下构建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两点建议

(一)在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应从多个层面同时着手

受后现代主义中开放性特征的影响,多层次、多阶段、多途径的来进行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构建也成为了当今校园体育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的趋势。而如果具体针对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构建工作而言,此处的应从多个层面同时着手,具体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要从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意识文化、校园体育行为文化以及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三个层面着手来进行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构建工作。其中,首先是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意识文化的构建。校园体育意识文化的构建和优化是构建整个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其在整个过程中起着引领的作用。因此,在构建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同样也要重视校园体育意识文化的构建问题。而在构建校园体育意识文化时,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注意引导教师和学生以及学校的其他工作人员充分认识体育运动的价值和意义,让大家对体育以及体育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奠定必要的基础。

其次是艺术院校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的构建。要确保学校的体育文化模式能够符合当今社会的特点和需求,就必须要对学校的体育行为进行不断的研究和创新,也就是说要重视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的构建工作。具体来说在构建校园的体育行为文化时,不但要积极的加强与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相关的研究工作,还要有计划的加强学校的体育课程建设工作,并积极的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以尽可能的通过多种方式来促进艺术院校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的有效优化。

最后是艺术院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构建。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投入与建设是开展校园体育活动、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物质基础。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校园体育物质条件的改善,与校园的体育物质条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在构建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时,同样也要注意从物质文化的层面入手,在加强组织管理水平的同时,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意识的加大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的投入。

(二)在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应注意多元化的问题

要在后现代主义的视野下开展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构建工作,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摆脱传统的、过于单一的方式,重视多元化的问题。也就是说在以全新的知识教育、人格教育、情感教育以及创新教育等多方面内容为载体的校园体育发展的过程中,所构建的校园体育文化也同样需要多元化的内容,同样需要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具体来说,在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过程中,要实现这一点不但要注意改革以往的校园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还要把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工作与日常的体育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特别是在艺术院校,还可以有意识的、巧妙的融入艺术的细节和因素,从而改变以往以竞技为主的校园体育活动形式,让校园体育活动在具备健身性的同时,同时具备趣味性、娱乐性、特色性等特点,以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体育运动中来,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校园体育文化从属于社会文化,高校是社会培养人才的基地,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栋梁的重任,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应该作为一种实现学生丰富业余生活、活跃校园气氛、构建和谐校园和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有效手段。在后现代主义思潮逐渐兴起的当今社会,艺术院校的学生追求时尚、新奇的事物的特性,使得学生更容易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在校园体育构建模式上应该遵循学生个性体育与学校体育共同发展的原则,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与科学的心理引导和政治教育相结合,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多元化构建,促进体育教育改革,强化体育文化建设,将体育文化构建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对后现代主义思想进行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有益的思想引进来并放大,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

基金项目:四川音乐学院资助科研项目,项目编号:CY2013034。

参考文献:

[1] 崔伟.后现代主义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观念的影响[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

[2] 谢登斌.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探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3).

第4篇:孝文化的现实意义范文

[关键词]家庭养老;农村老人;农村青年;孝文化

[作者简介]员晓明,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武汉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河南三门峡4.?2000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8―0100―03

人口老龄化和养老问题是目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我国农村养老问题尤其突出。据统计,现在全国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超过1亿,占全国老年人口的3/4,这个庞大的老年群体既缺乏劳动能力,又不能享受退休养老金待遇,生活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根据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村除了少数发达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主体上仍将采取“家庭养老+社会救助供养”、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但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在农村养老问题上,已出现了诸多遗弃、拒养、虐待老人的现象。因此,构建和谐的农村家庭赡养模式,关系到广大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权益的保障,关系到农村的繁荣和稳定,关系到建立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问题。从目前中国农村的实际出发,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不仅需要制度上、法律上的规定,而且还需要在农村大力弘扬优良的传统文化(比如儒家孝道思想),加强孝文化传统的教育,树立尊敬老人的良好风尚。本文拟从农村养老的现状和特点出发,结合儒家孝道思想的精华,客观地分析儒家孝道思想对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启示和帮助。

一、我国农村养老的现状与特点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的方式主要有:五保供养、农民退休养老制度、养老储蓄或商业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等,但主要还是家庭赡养。据民政部最新统计,截至2002年6月,农村97.6%的老人靠家庭赡养,而依靠退休金生活、集体供养及人住敬老院养老的老人仅占2.34%。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家庭赡养模式受到冲击,原有的养老道德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家庭养老呈现出新的特点:

第一,大规模的农村青壮年人口流向城市,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观念发起了冲击。市场经济发展,大量青年农民进城务工,他们大多几个月、半年甚至一年才回一次家,有的竟几年不回家探望父母,仅仅给老人寄一点微薄的生活费。老人靠自己生活,得不到或很少得到子女的照顾。由于大多数农民工进城从事的是不稳定的职业,只好把自己的孩子留在家里,由老人照顾,老人不仅得不到儿女的照顾,反而要替子女照料孙辈,到了老年不仅享不到清福,负担反而更重。

第二,现代家庭模式改变,家庭的重心由尊老变为抚幼。我国传统的家庭是建立在“长幼有序,等级森严”的家长制基础上的大家庭结构,家庭的基本轴心是纵向的亲子关系,家庭的重心是长者为重,长者在家庭中享有无上的权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传统的数代同堂的链式家庭已经发生“裂变”,家庭的轴心转变为横向的夫妻关系,老年人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有所丧失,已经成为家庭中的“弱势”或“次弱势”群体,“老少倒挂”的现象日渐突出,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中国家庭已由往昔的以“孝”为本转为以子女为中心,出现了“敬老不足,爱幼有余”的倾向,甚至出现“爱幼不敬老”的现象。现代农村家庭中老年人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日渐普遍。

第三,赡养老人仅被理解为经济上的供养,缺乏精神上的慰藉。社会变迁速度的加快,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拉大,老少之间的精神交流变得更加困难。为了避免和老人的冲突,很多子女很少和父母进行交流,也很少探望父母,只是每月或每年定期给老人送去生活必需品和生活费用,老人的精神十分孤单。

第四,少部分子女拒绝赡养老人。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人的思想发生了根本变化,重利忘情,唯钱是图,亲情友情都成了无情,一些处在贫困之中的农民也受此思想影响,金钱至上,不尽人情;有的甚至认为年老的父母是自己致富路上的绊脚石,在赡养父母的问题上,兄弟姐妹互相推诿,老人好像成了子女的累赘,个个都拒绝赡养父母,使已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生活无着落。当然,农村老人缺乏经济积蓄和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子女尽孝的成本日益提高,这也直接动摇了个别子女的养老道德观念。

第五,失去一个良好的道德评价大环境。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改变了过去那种以集体为单位的农业生产劳动的组织形式,取而代之的是一家一户的生产单位和消费单位。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使村民接触的机会变少,相互监督和奖惩的道德评价活动少了,子女对老人是否尽孝别人无从得知。加之,近年来大量农民外出,他们即使不孝敬老人,也听不到别人对他们的指责。在对山东、河南两省部分农村地区的调查中,18%的老年人非常同意“子女不如以前关心老年人”的观点,10.4%的老年人表示“说不好”。老人与子女之间因养老问题近几年内发生过纠纷的家庭占51.4%。这些都说明农村老人的生活状况令人忧虑,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采取适当的措施改变老年人的生活状况。

二、儒家“孝"文化的衍化及其思想内涵

农村养老除了加强政府对农村老人养老的干预之外,应充分发挥我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利用儒家“孝”文化的合理内核,引导广大农民中重新形成良好的养老道德观念。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也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的道德范畴。“孝”字最早出现在3千余年前殷商时代,但当时只见于卜辞和地名。和现代意义相同的“孝”字,较早见于《尚书・酒诰》篇,“妹土(民)嗣而股肱,纯基艺黍稷,奔走事厥长上,肇牵牛车,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意思是说,人们于农事完毕之后,赶着车出外做些生意,用以孝敬奉养自己的父母。此外在《诗》《易》等古代典籍中亦有关于“孝”的记载。这说明,在西周时期人们已开始形成自觉的“孝”的观念,“孝”在当时已是普遍为人们接受并遵循的道德原则。

儒家创始人孔子以“贵仁”著称,他继承了“爱亲之谓仁”的思想并加以发展,提出“孝”为“仁”本的思想。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孝为百行之冠,百善之始,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把“孝”提到了人生道德修养的首要方面,作为人们天经地义、义不容辞的职责。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老百姓而言,修身和齐家更为重要,修身首先要重视孝道的培养。儒家对如何向父母尽孝作出了较详尽的注解:

第一,要做到对父母既养且敬。“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父母养育子女含辛茹苦,日夜操劳,子女成人以后,当思鸟兽反哺之情,尽心竭力照料双亲,保障父母的物质生活需要,使他们能安度晚年。养亲是孝最基本的含义,养亲为孝,不养亲即为不孝。因此,要尽心照顾和赡养父母,这是儒家孝道最基本的要求。同时,真正的孝,决不仅仅局限于使父母衣食无忧,更重要的是在赡养的过程中能始终如一,尊敬父母,和颜悦色,任劳任怨。侍奉父母时善于体会父母的心态,而且把侍奉父母作为一种幸福快乐的思想境界。《孟子・万章上》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大戴礼记・曾子大孝》里“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把尊亲作为孝的最高层次。因为“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仅仅物质上的供养,只能算下孝,所以要坚持在赡养父母时做到既养且敬。

第二,赡养父母既要竭尽全力,又要时常挂念父母。子夏有语:“事父母,能竭其力。”一定要尽自己所能奉养父母,不能因为惜物而薄待了老人。因为与父母的养育之恩相比,财物实在是轻之又轻。当然,也不能盲目追求奢华。另外,孝敬父母要时刻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要“父母唯其疾之忧”。要常常记挂着父母,“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第三,赡养父母要能够尊重父母的意愿,以礼侍奉。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无违”。“无违”既有不违背父母的意愿的含义,又有不违背礼制、按礼节侍奉父母的含义。即使父母有错误,也应当讲究方式和方法委婉劝谏,这样才不致陷父母于不义。纵使劝谏不成,也要保持对父母的恭敬和理解,不要怨恨父母,等在方便的时候再开导父母。“事父母几谏,见之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四,孝敬父母要做到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说:“所重:民、食、丧、祭”;“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主张丧事应有悲痛之情,而不应铺张浪费。孔子认为祭祀时关键在于虔诚与恭敬:“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

由于孔子及其后来的学者的大力倡导,孝道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标志和特征,对家庭生活的稳定与幸福,对社会生活的安定与和谐起着积极的作用。在现代家庭中,尽管有些传统孝道已经与现代文明不相符合,但多数传统孝道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孝”依然是各种美德的基础。很难想象,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善待的人,怎么可能善待周围的人与社会。

三、发挥“孝"文化道德优势.让农村老人晚年祥和愉快

中国是一个老年人口庞大的国家,在养老问题上,由于国家的经济力量还相对薄弱,财政支撑力度还比较脆弱,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还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建立高福利制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制度。既要努力建立农村养老的社会保障体系,又要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优秀传统,大力提倡尊老爱老、赡养老人的传统美德,并给传统的儒家孝道原则以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诠释,形成适应老龄化社会特点的新的孝文化。

第一,用儒家的“孝”文化,倡导养老、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风尚。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有“养儿防老”的传统,尤其是在农村到今天依然如此。我国法律也规定,赡养老人是成年子女的义务。但在农村却出现许多与建立和谐社会不相协调的不赡养、不尊敬老人甚至虐待老人、遗弃老人的现象,这是和我国法律相违背的,同时也是和我国传统的孝道不相协调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农村青年中大力宣传现在依然适用的儒家的“孝”文化,倡导养老、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风尚,让老人过上和谐美满的晚年生活。

第二,要做到尊敬父母,孝顺父母,重视父母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尽管市场经济竞争激烈,人们要生活就要去拼争,但是仍然要把孝放在第一位,“百行孝为先”的道德规则不能变。子女要做到奉养父母、善事父母,竭尽全力保障年迈父母的生活需要,并尽可能提高父母的生活质量。使每个农村老年人都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不再出现嫌弃、虐待、遗弃老年人的现象。同时,要倡导物质赡养与精神赡养相统一的养老思想,让老人在享受富裕生活的同时,精神上更能得到一种满足,心灵上得到安慰。

第5篇:孝文化的现实意义范文

1 医药类高职院校与医药类企业校企文化合作现状

本调查通过抽取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医药类高职院校5家(发放问卷200份)和医药类企业40家(发放问卷400份),调查医药类高职院校和企业在校企文化合作方面的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企业回收327份,回收率81.75%,学校回收184份,回收率92%,总回收率85.17%。被调查者为医药类企业员工(医药类高职院校毕业生)、企业决策者;医药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工作者、校领导,在校学生。下面是此次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1.1 医药企业员工和医药高职院校师生对校企文化合作的认知度

调查发现,在对校企文化合作重要性的认识上来看,被调查者认为校企文化合作重要的占80%以上,这说明无论是学生还是企业员工,对重要性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对企业文化的了解中,学生比较了解的只占9%,90%以上是一般了解或者不了解,这说明学校在课程安排、教学过程或校园文化中对企业文化的介绍是不足的。

1.2 校企文化合作现状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在内容层面上均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次,从四个层次上对校企文化合作现状进行调研。针对校园内是否具有企业精神的雕塑和标牌、教学中企业文化的课程、图书馆企业资料、校企文化合作活动、合作政策制度等内容调查后发现,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层面已经有60%的医药类高职院校开始校企文化合作,在精神文化层面有20%左右,在制度文化层面几乎为零。

1.3 对校企文化合作作用的认识

多数的被调查者认为医药类高职院校与医药企业校企文化合作能够在促进校企合作(95.28%)、调整人才培养模式(89.87%)、促进毕业生就业(90.44)及加强校园文化自身建设(78.35%)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1.4 制约校企文化合作的因素

在访谈结果中,学校领导和企业决策者都认为校企文化合作是比较重要的,能起一定作用,但对学生和企业员工进行调查时发现,他们认为学校领导和企业对校企文化合作不是特别感兴趣(34.6%),可能在实际操作层面所体现出来的这几类人群的看法上的差异。72.1%被调查者认为校企文化合作只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层面,没有深入全面的进行合作探究。

2 影响医药类高职院校校企文化合作的因素

2.1 影响医药类高职校企文化合作的物质文化的因素

医药类高职院校多数是从中专升格而来的,他们前期的规模较小。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实验实训楼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从而给优化资源配置带来了严峻的矛盾。虽然目前已经有学校开始重视这些物质文化的合作,这些也仅停留在学校主动的层面,企业主动的机会较少,缺乏了双向互动。另一方面,医药企业的环境、员工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好,两者的差距不断拉大。

2.2 影响医药类高职校企文化合作的校园精神文化的因素

高职院校由于办学时间短,在校园精神文化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如办学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确等。很多医药类高职院校领导认为,学校的主要矛盾是教学,对文化的提炼没有多大意义,这对学校的提升带来了局限性。校企精神文化不能进行较好合作,大学生就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的精神文化氛围,缺乏企业的认同感。这些不足不仅削弱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力度,也冲淡了其特色,拉大了大学生与社会、企业的差距,不利于学生由校园人向企业人的转变。

2.3 影响医药类高职校企文化合作的校园行为文化的因素

目前,已经有开展以活动的方式将企业文化引入到校园内师生的行为中,营造一种具有企业精神与理念的文化氛围,如组织学生到企业实训、实习等方式的文化合作已经在进行,也有将企业的管理层、企业的能工巧匠邀请到学校来开设讲座、报告会等活动。但是缺乏了双方互动的场面,如高职院校学生与企业员工一起进行职业技能竞赛、一起进行岗位技能考试等。在行为文化活动中学生社团活动中,缺少了专业性社团的数量,职业性内容的活动较少,如在演讲、辩论等常规性比赛中融进更多的职业理念和精神,突出更鲜明具体的有关“职”的内容,凸显职业教育的特点等这些方面的意识上不够。

2.4 影响医药类高职校企文化合作的校园制度文化的因素

学校与企业一样,规章制度建设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学风、校风建设。目前的高职院校的制度多数在升格之前已经形成,由于制度有条框性,很多学校只是对制度进行了小范围的修订,对于制度文化没有提出相应的要求。这就导致医药类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制度不健全、不规范、不成熟等问题。而且各个学校没有突出自己的办学目标与办学特色,没有将精神文化方面的内容进行渗透,更加没有像企业一样,将学校的制度与激励机制结合起来,有意无意的用制度束缚了教师的积极性,对学生也是如此。

3 校企文化合作实证研究――以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3.1 学校概括

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84年的浙江省医药学校,1999年12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筹建浙江医药职业技术学院,2002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建立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全国最早独立设置、浙江省惟一一所医药类专科层次高等院校。

学校占地233.27亩,总建筑面积为156455.9平方米,共有教职工412人,其中校内专兼职教师220人。开设16个专业,在校学生近7000人。学校下设11个教学部门及12个党政管理部门及省医疗器械研究所。

3.2 校园精神

3.2.1 校标

校标由三个同心圆组成,中心圆以海水蓝为主色调,以白色的中药植物、文字图案为辅色调。内圆中间图案以英文校名首字母 Z、J、P、C作为标志核心识别,四个字母连接起来构成典型的分子结构苯环和象征中国传统医药的草药(远志、厚朴)图形相结合。字母图案的周围配以远志和厚朴,表明了学校以培养医药人才为核心,同时要求学生要具有远大的志向、朴实的作风、高尚的道德,在主攻医药技术专长的同时,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

3.2.2 校训

“厚德厚朴,励志远志”。

“厚德”,就是从人才的培养标准提出要求,将“德” 置于首位,强调它的重要性和根本性。“厚朴” 强调追求真理,尊重真理,探索真理。“厚朴”是一味常用中药,与学校的医药特色相统一。“远志”也是一味中药,为多年生草本,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同时学校生源分布于全国19个省市,喻示着学校的目标为立足浙江,辐射全国,努力创办全国性具有一定影响的医药类高等院校。整个校训主题词明确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和理想尺度,特别是隐含的两味中药名称,字表字里与学校的医药办学特色高度吻合,可谓珠联璧合。

3.3 校企文化合作情况

学校与企业合作发展势力不断强劲,合作向着全方位、多模式、深层次、规范化方向发展。目前学校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人才培训、联合培养、项目合作、交流与咨询等。在人才培训方面,学校已为医药行业提供了全日制毕业生人数10291名,成为生产、销售、服务一线的药学类应用型技术人才。通过医药职业技能鉴定、药师考前培训与继续教育工作以及与各地药监系统和企业的各类涉药工作人员培训工作等,累计为社会培训29878人次。在联合培养方面,学校与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93家单位开展多方位深度合作,建立了16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并以“海正班”、“华海班”等形式与7家医药企业进行订单培养,根据企业需求设定课程、共同实施培养方案。在项目合作方面,学校有3个人才培养合作项目入选市产学研合作优秀案例,与行业协会、高校合作建立4个技术服务平台和科研基地。在交流咨询方面,学校制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计划,深入企业一线进行相互学习、相互咨询、边学边用。在校企文化合作方面,学校也进行了一些列的建设,初步形成了学校特色。

3.3.1 以精神文化打造具有医药行业性质的校园文化

2006年,以20周年校庆为契机,学校委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景观设计系对学校校标、校训、校徽(如图1)等体现校园精神的识别载体进行了精心提炼和系统设计,经过长期的集思广益和酝酿砥砺逐渐形成了具有行业背景和医药特色的精神文化体系。确定了独特的校标、校训,校园主体雕塑犹如水波涟漪,荡漾扩散后瞬间化为“传承与发展”的永恒记忆,凝结着滴水穿石的坚韧精神。中心广场树立着来自全国8家医药企业捐助的八根廊柱,通体分别镌刻着“勤、励、师、教、思、学、忠、诚、信、义、仁、爱、礼、敬”,透发着古典气质及浓郁的人文底蕴,同时也是学校校风的集中体现。崭新的行政综合楼前,是触手可及的“制药历史文化浮雕墙”,这是一条饱含制药技术和艺术的历史走廊,每到一处都能听到不同凡响的历史之音,从远古一直传到现在。

3.3.2 以物质文化建设打造具有医药行业性质的校园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精神文化的基本载体。学校在教学、实习实训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实践技能,加强校企文化合作。在教学过程中以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方式与全省9家医药企业开展了订单班、准员工合作班的教学模式,达到校企互融、共育人才的目的。合作班在学校原有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增减相应课程以符合该企业生产的需要。企业定期选派专家、技术人员到学校对学生进行专题报告和讲座,传输其企业文化和理念。学校拥有校外实训基地190多家,校内实训楼2幢。校内实践场所面积60710.5平方米,生均9.06平方米。学校立项建设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省高职高专示范校内实训基地1个,省高职高专合格校内实训基地7个。在宣传栏、实训基地和实验室的墙壁上,挂着各类条幅,并开设企业文化长廊,将全国各大医药企业的企业文化进行展示,增强师生对企业文化的认知。

学校图书馆馆藏资料丰富,总数达60万册以上。面向医药产业需求建设特色数字资源,以“宁波市医药信息中心”为平台,以“宁波市医药产销特色数字文献资源库“为窗口,购买了专业性的商业资源,目前已建成数据量61000余条。学校校报、宣传栏不定期以各类校企文化合作主体进行讨论、对企业文化进行展示;校园网开通行业动态,定期对国内外医药行业信息进行收集,方便广大师生了解更多医药行业信息。

第6篇:孝文化的现实意义范文

【辅导对象】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

【辅导科目】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地理 历史 政治 奥数

【上课时间】署寒假 双休日 平时 课外 随到随学

【辅导范围】年级衔接课程辅导、同步课程辅导;小升初、中高考考试方向分析辅导;暑假班、寒假班;小学各科基础知识漏洞梳理提高;初二、三物理(电学、力学基础夯实);初三化学、初中英语(阅读理解,作文、语法等);初中语文(写作、阅读理解、基础知识等);高中理科(数理化生薄弱板块针对性切入);高中英语(阅读理解,作文、语法等);高中语文(写作、阅读理解、基础知识等)。

====北京京翰教育金牌校区 免费咨询电话====

海淀区 北京人大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53

海淀区 北京公主坟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54

海淀区 北京城建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55

海淀区 北京北大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59

海淀区 北京中关村教学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2

海淀区 北京世纪金源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8

海淀区 北京牡丹园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9

海淀区 北京人大附小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70

海淀区 北京学院路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71

海淀区 北京五棵松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85

海淀区 北京四通桥数码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84

海淀区 北京公主坟天行建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86

海淀区 北京万柳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89

海淀区 北京苏州街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94

海淀区 北京清河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95

海淀区 北京花园桥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96

朝阳区 北京劲松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56

朝阳区 北京朝外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57

朝阳区 北京亚运村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58

朝阳区 北京团结湖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4

朝阳区 北京精学望京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73

朝阳区 北京大屯南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87

朝阳区 北京CBD国际部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88

西城区 北京宣武门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0

西城区 北京四中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1

西城区 北京崇文门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7

丰台区 北京马家堡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3

丰台区 北京方庄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6

东城区 北京雍和宫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5

东城区 北京东直门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72

东城区 北京交道口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74

大兴区 北京亦庄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90

石景山区 北京石景山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93

怀柔区 北京怀柔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97

【温馨提示】家长您好,请先拨打前十位总机号码,听到提示语音后,输入对应校区的五位分机号,稍等片刻即可接通校方专业老师,把您孩子学习存在和遇到的各种问题做个说明,我们的老师会热心为您答疑。

*******************************************************

北京市口碑好的大型正规辅导机构还有:您可以货比三家,通过免费电话沟通,比较下师资、教学位置、收费价格、学习环境等哪家更适合您.

北京聚智堂:400-0066-9911 转分机 99667

***************************************

北京精锐教育:

海淀区 海淀黄庄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34

海淀区 公主坟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35

海淀区 大钟寺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36

海淀区 牡丹园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37

朝阳区 朝阳门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38

东城区 王府井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39

东城区 交道口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40

东城区 和平里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41

西城区 月坛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42

西城区 白广路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43

丰台区 方庄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44

丰台区 马家堡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45

第7篇:孝文化的现实意义范文

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开展的“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于2011年10月30日在北京启动。该工程计划利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培养百万中华小孝子,为全国亿万孩子树立道德榜样。有人说“批量培养孝子”很荒谬,是炒作;但也有人认为“孝子工程”的正面意义不容抹杀。

观点 碰撞

1.不要轻易否定“孝子工程”的意义

“孝子工程”的现实意义不是培养出多少名“标准孝子”,而是通过这一工程的实施,向广大青少年灌输孝的意识,培养他们孝亲敬老的思想美德,带动更多人的有孝心,有孝行,进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以孝为美的社会氛围。(苑广阔《新华网》)

2.孝子为何不可以培训?

“孝子培养”至少比“技能早教”靠谱。既然可以容忍形形的早教,对于道德与人格培养的注重与强化,其实也不妨给予包容。从“博士儿子逼父母买房”、“公务员儿子痛打老子”,到官员对于作为衣食父母的不敬,当现实社会中的“不孝”仍然在显示着强大的效应,“孝子培训工程”其实很难置身事外,并独善其身。(武洁《西安晚报》)

1.百万孝子批量造是“看对了病开错方”

“孝子工程”找准了当下“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但“看对了病开错方”,徒具观赏价值。第一,仁孝之心的形成是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短时间速成。第二,不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和教育思维,“孝子工程”就只能是应试教育的翻版。第三,如果整个社会冷漠并充满戾气,要求孩子们普遍有平和宽厚与爱的美德,是不切实际的。除了捧红一个默默无闻的民间组织,我们的精神沙漠还是雨过地皮干的贫瘠土壤。(张遇哲《人民网》)

2.培养孝子先要培养公民

公民教育是前提。对儿子胡祖望说,希望他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而不是孝顺儿子。所谓堂堂正正的人,是指那种拥有独立人格与完全思考能力的社会公民,而这种公民,既有社会担当,又具对家庭父母子女的责任感。缺少了公民教育做基础,“百万孝子工程”难免沦为我们一厢情愿的道德幻想。(陈守湖《贵州都市报》)

第8篇:孝文化的现实意义范文

关键词:孝文化 思想教育 敬养父母 和谐

孝文化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沉淀,它是构成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长期以来,孝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家庭关系的和谐以及经济的平稳发展。当前,我国积极的弘扬和谐社会的构建,青少年作为学生群体,对传统孝文化的吸收具有现实意义,在学校的思想教育中植入我国传统孝文化,有利于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开始重视孝文化,并在日常的生活中能践行孝文化的精髓,共同推进我国孝文化的构建,保证孝文化和青少年的思想教育相辅相成。

1、学校应该把孝文化纳入德育教育体系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强不息的品格

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在学校的德育教育中被阻断了半世纪之久,所以当前学校很难寻找到相应的母体来吸收成功的教育经验。青少年是我国未来的接班人,增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我国长远的发展,保证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对于此,学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学校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开设专门的课程进行德育的普及。因此,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课程,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特性转变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教师讲解一些孝义人士的具体事例、开设主题班会、播放影片、以歌唱比赛的形式演唱孝义歌曲等,这些丰富多样的德育方式都有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传统的孝文化,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孝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理解;其二,通过对校园文化的构建来加强学生的孝道。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校风,并潜移默化的净化学生的心灵,其中以“感恩”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就能让学生认识到孝敬父母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孝道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基础,也是塑造健康人格的根本要求,所以在校园文化的构建中应加强“感恩”的宣传。总之,通过学校的途径来增强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提升青少年对父母的尊敬和关爱的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品格。通过积极健康的思想精神来引导青少年意志的形成,反映了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让青少年懂得热爱生活和敬畏生命,凭借自己的努力去树立奋斗目标。

2、家庭中应该把孝文化融入到日常言行中,有利于培养子女的敬养意识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不应仅看重子女的学习成绩,而应关注女子的品德教育,因为只有平品德高尚的个体才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通过了解中国传统的孝文化,能让青少年认识到自己身上具有敬养父母的责任,增强青少年为家庭,为社会的责任意识,所以父母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父母应该主动的和子女解决代沟的问题。在当前的社会家庭中,“代沟”成为了父母和子女之间最令人手足无措的问题,父母为了子女奉献出自己的所有,但得到的却是不尽人意。探究其根源,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子女对孝道的认知,只有让青少年知道自己应该对父母尽孝道,尊敬父母才能让他们主动的去亲近父母。但当前很多青少年学生都严重缺失孝文化的教育,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出现伦理观念薄弱,缺乏责任感,这样的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在行为意识上较为自私自利;其二,父母可以定期带子女去参观我国的名胜古迹,通过旅游的方式让子女吸收孝文化的精髓。因为我国有很多古老的名胜古迹上都有宣传“孝义”的内容,还有一些地方还保留了孝子的庙观、碑林等,这些深厚的文化古迹都能作为一本生动的教科书,实现德育的目的。另外,父母还可以借助红色旅游资源去参观博物馆等,表达自己对先人的缅怀和憧憬之情,以此来增强青少年的敬养意识。

3、社会应该大力提倡习俗文化弘扬孝文化,有利于青少年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第9篇:孝文化的现实意义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生命观;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3)05-0067-03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竞争加剧的影响,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就业、成长等压力,正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压力最大的族群之一。受成长阶段和当前我国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可谓是纯粹的学习人,目标很明确,为了未来的人生而在父母老师的管理下学习各类文化知识和艺术特长。进入大学以后,学生面临着必须要向社会人的转型,为自己成功进入社会而不断调整,生活也从单纯的学习状态向面临多极复杂的生活状态转变。许多大学生面对人生观、价值观转型时调整不及时,又受到中西方文化在大学校园交汇冲突的影响,容易面临生命与人生的相关问题,如人生方向与目标不明确;生活枯燥烦闷,品质低下;享受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匮乏;功利心和竞争意识强烈,浮躁,生命安全和生命价值观念淡化等。

要解决大学生这一系列的与生命相关的问题,迫切需要在大学开展生命观教育。通过生命观教育让大学生认识生命的真谛,从而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理想,提升生命的品质,追求幸福的生活。生命教育必然涉及到人生哲学,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命教育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本质是一种人生哲学,它的核心内容就是生命价值[1],这种生命价值和不可分离的传统文化影响,决定了当代大学生生命观教育过程中传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

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生命观教育资源分析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道家、佛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它们都具有非常丰富的生命观教育资源。一般来讲,儒家注重道德教化与人生信念教育,道家注重自然和谐和养身保真,佛家注重修身养性、济世救人和超脱痛苦。在两千多年的文化融合与发展中,形成了中国独具特色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智慧,儒、道、佛三家对于生命教育的作用各有侧重,造成了中国人往往采取外儒内道、儒道互补、佛道相通的处世态度和文化性格上的多重性。[2]

(一)儒家:仁者爱人,以孝为本

“仁”是儒家的核心,而“仁”的核心即是以人为本,儒家十分强调人的崇高地位,孔子旗帜鲜明地指出:“天地之性,人为贵”;孟子弹劾时政,不能容忍宝贵的生命因饥饿而死,指出“率兽以食人”(《梁惠王上》)。《论语》更是能让人深刻领会儒家对生命的尊重与珍爱。据《论语·乡党》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充分体现孔子对人类生命的敬畏和热爱。儒家“仁爱”的思想还体现在对执政者的要求,如“民贵君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思想,提倡为政以德,宽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争取民心的政治方略。儒家以“仁爱”思想安身立命,对于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以人为本”、“关爱他人”、“平等自律”等观念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儒家对生命教育的另一重大贡献来自于以“孝道”为核心的道德和礼仪教育。《论语·学而》中认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经》认为:“夫孝,德之本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提出了“孝”的开始和基本要求即是珍爱自身生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充分体现了儒家对生命延续的充分重视。由“孝”而形成的传统文化将父母长辈、自身及兄弟姐妹、子女后代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强调每个人对家庭成员的责任和任何人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奉行善待自己,珍爱生命的人生观。而当代青少年中部分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消解了他们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往往易出现唯自我论,追求瞬间的放纵和释放,相比于传统人,更易采取自伤或伤人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发扬“孝道”文化,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心,培育感恩思想和珍爱自身生命的意识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道家:道法自然,重己贵生

道家崇尚尊重自然和个体生命,追求“道法自然”,强调“自然无为”的人生观,主张隐世退让、顺应、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和谐生活。道家主张个体生命价值,认为在世界万物中,个体生命是一种最高贵的存在。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庄子在《让王》篇里,讲了十多个故事来宣扬“轻物重生”的思想,而《吕氏春秋》中强调贵己重生思想的代表文章有《重己》、《审为》、《贵生》等。道家提倡的自重、自爱、尊重个体、崇尚自然等思想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尊重自然、爱护生灵万物、培养人生志趣、抑制物欲诱惑、知足常乐等生命观念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佛家:普度众生,善待万物

林语堂说“佛教一面以哲学,一面以宗教两种性质征服了中国。它的哲学的性质,所以适应于学者;它的宗教的性质,所以适应于民间。”[3]佛教在中国既有严谨、深奥的理论体系,又有宗教仪式,宣扬因果轮回,慈悲为怀,“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与一切众生苦”,佛教提倡关爱世间万物,勿杀生。

虽然佛教宣扬因果轮回,追求极乐世界的思想是唯心主义的,也是马克思宗教观和现代文明应该摒弃的。但佛教所倡导的关爱众生的思想与“不杀生”的戒律,强调了对他人和他物的关怀、给予和帮助。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善良的心境、坚韧的品质和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除了儒、道、佛三方面的传统资源外,中国古代的“无神论”反对封建迷信中的神鬼论,主张天地自然,倡导人们珍惜在世时光,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存在观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弘扬传统文化精粹,加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

我们很欣慰的看到我国中小学生命观教育已经开始实施了,但由于起步较晚,中小学教育地域差异明显,各地方对生命观教育的重视和实施情况也不一样,生命观教育的成效也有差异。大学时期是学生向社会人转型的过程,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社会要求高、家长期望高、个人成才欲望强烈,此阶段又是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型的时期,学生心理比较脆弱,情绪不稳定、心理失衡等情况时常发生,近年来偶有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即是明证,因此,在大学开展生命观教育刻不容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开展生命观教育,要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整合儒、道、佛及其他文化的精粹,完善教育内容,探索符合学生特点的教育方法。

(一)将传统文化融入生命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1.生命存在观教育。生命存在观是生命观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发扬儒家“仁爱”、道家“贵己重生”和无神论的思想,帮助大学生充分意识到生命存在的重要性,学会有意识的保护自己的生命,学会热爱和珍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4]

2.生命价值观教育。生命价值观是关于生命意义、理想目标的教育,是提升生活品质的前提,要充分发扬儒家“以人为本”、爱国亲民思想和佛教“普度众生”的超脱主义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的理想,不断超越新的目标,在不断地自我实现中体验生命的价值,实现生命最本质的内涵。

3.生命品质观教育。生命品质的高低取决于人本身将生活放在什么位置,生命观教育从效果上来讲,应该是幸福和快乐的教育,要弘扬“道家”追求精神生活、淡化物欲的文化和“儒家”积极向上、追求成功的文化,帮助大学生加强志趣培养,学会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处理技巧,丰富常识,提升能力,为追求有品质的生活而勤奋努力。

4.生命责任观教育。责任心不强是当代青年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生命责任观是指学生要将自己生命与承担的责任联系起来,要将尊重自然生命与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联系起来。客观上讲,生命责任观教育对促进学生积极上进,尊重生命和关爱家庭有着积极的作用。在生命观教育过程中,要大力弘扬儒家的“重孝道”、“重礼义廉耻”文化,帮助学生弱化“自我为中心”的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强化集体观念、整体利益和顾全大局的责任意识;要发扬道家关注自然万物健康成长的博怀,追求生命自由、生命本位的对自己、对自然、对社会负责的生命价值观。

5.生命道德观教育。儒家思想包含人生道德和伦理纲要,特别是“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核心观念,将人生放在社会关系的中心,构建“天人合一”的绝对精神,为生命道德观教育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大力弘扬佛家以“普度众生”为要义的善文化,乐于助人,做到“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生命观教育的主要途径

将传统文化融入的生命观教育是大学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开设生命观教育专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存在观,树立报效祖国的生命价值观和成就观,树立爱他人、爱自己的生命道德观,培养高雅的人生志趣和生命品质观,对于解决当前大学生迷茫、功利、浮躁的心态有着重要的意义。

1.将传统文化的生命观融入课堂教学。教师是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和传播者,其言行和授课内容影响着学生的方方面面。对生命观的教育也是一样,在全员育人的大背景下,所有教师,特别是两课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生命观的引导和教育。课堂教学分为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显性教学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就生命观开展专题授课;隐性教学主要是指课程中教师传达出来的生命观,包括传统文化、历史等选修类课程和音乐、美术等艺术修养类课程。教师要结合课堂内容,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教育。

2.将传统文化的生命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化中的生命观教育,是发挥学生主动性、参与性的重要载体。一方面,高校要通过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环保教育、体育锻炼教育等,将生命观教育融入其中,发挥专题教育活动覆盖面广、受众面大的优势,实现育人目标。另一方面,高校要通过班集体、学生组织、社团等开展节日纪念、主题教育、征文演讲、文化研讨等活动,在一定的范围内将生命观教育引向深入。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生命观的宣传,尊重并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粹,将它当作我们开展教育活动的理论支持和文化来源。

3.将传统文化的生命观融入社会实践。体验式的教育是当代大学普遍欢迎且效果明显的教育方式。高校生命观教育过程中,需要开展场景模拟教育,例如挫折、情感、感恩、理想等,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会人生、感悟生命、感受社会温暖。另外,志愿服务也是生命观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敬老院、特殊学校的志愿服务,获取对生命的反思和人生价值的探讨。

任何人和任何社会都不可能自裂于自身的文化传统,民族的存在和发展必须要有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5]。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儒、道、佛各有侧重但又相互融合的文化传统,儒家治世,关注人民生活;道家治身,关心生命长久;佛家治心,关怀人生超脱,他们同时又都注重关心生命的发展和人生的幸福。在高校开展生命观教育,必须坚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强化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存在观,学会面对挫折、摆脱生命困惑、解决安身立命等问题,热爱生活,追求幸福。

参考文献:

[1][2][5]杨喜添.中国传统生命教育观探析[J].教育导刊,2008,(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