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仓储管理的相关概念范文

仓储管理的相关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仓储管理的相关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仓储管理的相关概念

第1篇:仓储管理的相关概念范文

关键字:物联网;情景感知;物流;仓储

中图分类号:E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302(2012)05-0047-03

0引言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是商品流通供应链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而仓储是现代物流的核心之一。仓储管理活动 (如订货、入库、盘点、出库等)会产生大量的仓储信息,而且一般具有数据内容复杂、操作频繁、数据量大等特点。如何加强存货控制与监管, 提高空间、人员和设备的使用率以及缩短入库、出库流程和查货时间等,以便对货物和人员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是企业降低成本和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关键。

自从2009年3月国务院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来,物流业快速发展,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该规划强调,要推进物流技术创新和应用,加强物流新技术的自主研发,加快先进物流设备的研制,并要加快制定和推广物流标准,适时启动物联网的应用示范。

物联网是现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技术研究热点。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将成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1] 。物联网技术的出现,也为物流仓储系统的发展提出了“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仓储系统能根据叉车的状态、货物的内容、货物托盘的状态等情景信息来为管理员提供行为决策建议,从而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企业成本。而其中对于情景信息的相关应用是整个智能仓储系统成功与否的关键。

1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是一种通过各种接入技术将海量电子设备(如RFID、传感器以及其他执行器)与互联网进行互联的大规模虚拟网络。“物联网”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2005年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ITU)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此后,欧盟智能系统集成技术平台作了“Internet of Things in 2020”的报告,并在报告中预测未来物联网的发展将经历4个阶段:2010年之前,RFID被广泛应用于物流、零售和制药领域;2010~2015年为物体互联期;2015~2020年为半智能化节点;2020年之后进入全智能化阶段 [1]。从那时开始,各个国家都开展了自己的物联网研究与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日本、韩国相继提出了“U-Japan”和“U-Korea”项目,IBM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在中国, 2009年,总理在无锡调研

时,提出了建立“感知中国”的要求,与此同时,在《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中,均将物联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1]。

2情景感知

情景(context)的概念最早是由Schilit和Theimer提出的,他们把情景定义为:位置、附近的人和对象标识以及这些对象的变化 [2] 。Dey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的情景概念是现在业界普遍认可和接受的。他认为:情景可以是描述实体状态的任何信息;这个实体可以是用户和应用程序交互时相关的一个人、位置和对象,当然也包括用户和应用程序本身。同时还指出了4类主要的情景:位置、标识、活动和时间,这些情景可以作为进入其它情景信息资源的索引。

所以,情景可归纳成用户和相关应用程序交互时产生的所有信息,包括用户的环境、状态、活动等,甚至环境中相关的人或物的信息都可以是情景。

情景感知的过程就是把在人机交互环境中产生的情景信息获取、采集后进行信息处理的过程。而相应的情景信息可以通过人机交互或传感器采集的方式来获得,再采用相关技术让计算设备对这些情景信息做出相应的反应。其最终目的是让计算机能够主动获取情景,并进一步感知情景,根据用户的显性和隐性需求来提供更为合理的“智能”服务。

物联网是个涵盖种类繁多的物品和设备的网络体系,其具有海量信息的突出特点。由于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物联网时代的信息“膨胀”,所以,要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和革新,从各个角度致力解决物联网中的信息情景感知问题。情景感知信息的采集层次有GPS、红外、射频技术、基于信号传输时间差的CRICKET系统、基于视觉技术的定位系统等;在信息建模层次有模式标识模型、本体模型等;在信息处理层次则有贝叶斯网络、神经网络等。种种技术的联合使用,都是为了能在物联网时代实现各个行业的“智能化”。

3情景感知在智能仓储的应用现状

通过华夏物联网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发现,目前,在我国仓储业应用最多的物联网感知技术是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技术,即射频识别技术, 这是目前最具发展前景的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可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RFID技术能脱离人工干预,自动完成目标对象信息的输入和处理,同时具有操作便捷、数据存储量大、安全性好、读取速度快、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等特点,现已广泛应用于工业、物流和交通运输等领域,也成为当今科学界研究的热点技术之一。

由于RFID标签的唯一性、便携性和对用户的透明性,所以,RFID技术已成为实现情景感知体系的基础技术之一。相关管理系统能通过RFID来感知计算场景中与交互任务相关的情景,并能实现交互的隐式化,从而让计算终端和日常物体具有与人自然和谐交互的能力。

在一些先进的仓储物流配送中心,RFID标签及智能无线射频(RF)手持终端已经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在仓储配送过程中,可以闭环使用RFID和托盘系统,以有效降低成本。此外,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手持拣选终端的出现,可以提升拣选效率和速度。根据有关数据报道,在2010年, RFID技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在仓储业获得了普遍应用,增长速度达到18%以上[5]。

基于条码的自动识别技术在仓储领域已经具有广泛的应用,而电子标签辅助拣选系统也达到了一定的应用范围。在应用中,可以利用电子指示标签通过计算机系统的读取和识别,辅助和引导拣货人员进行拣选作业。这一系统简洁实用,能降低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近两年,在仓储配送过程中还出现了使用无线网络来传输拣选数据的通信技术,采用激光、红外等无线技术来完成对物品的感知、定位与计数,进行全自动快速分拣,最大程度提高拣选速度,降低人工成本。此外,为了使仓储作业达到图象实时监控的效果,仓储系统还对仓库搭建了视频监控网络,一些仓储系统甚至采用了基于视频感知的监控系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6]。

2010年,国内还出现了一种基于辅助语音的拣选系统。这一系统将货物订单通过计算机处理后形成语音提示信息,通过无线网络和相应的语音通信设备,向拣货员发出语音拣货指令,帮助拣货员快速完成拣选作业。在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下,我国已经实验成功了一批物联网感知技术应用项目,如2010年在无锡的粮食物流中心和济宁的物联网大蒜冷库基地,通过利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感知技术,并将感知技术与其他技术集成,实时感知物品在仓储过程中的温度、湿度等物理信息,使感知技术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应用。

4情景感知技术在智能仓储业的应用发展

4.1用RFID技术实现对物流仓储的全覆盖

物联网的发展给RFID技术的应用在仓储业打开了广阔的市场。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RFID的应用将会由点到面,逐步拓展到更广的领域,RFID技术将向多功能、多接口、小型化、便携式、嵌入式、模块化、多读写器协调与组网技术等方向发展,这使得仓储管理将被现代技术覆盖得更加全面。在货物的生产、入库、盘点、出库、配送等环节,通过发挥RFID技术的优势,可使货物成为可跟踪、定位并封装有自己独特情景信息的“物品”,让物流的各个环节的衔接更为灵活和紧密,为物流产业链的整体化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

4.2感知技术集成化让仓储业更“智能”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仓储业各类感知技术的发展和使用也更让人关注,其中集成应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如RFID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的集成,能对具有特殊要求的仓储物品(如粮食、水果、蔬菜、药品等)进行深度感知,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在感知技术集成应用环境下,可以对特殊品仓储进行监测。比如可以通过对仓库环境的监测,来满足物品对于空气温度、湿度和气体成分等环境参数的需求,实现仓储环境智能化;在危险品的物流管理中,可以采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来实时监测危险品和盛装容器的状态,一旦超过警戒值,即及时报警,这样就能在危险品物流过程中提供安全有效的跟踪、监控和管理;在冷藏物流系统中,可以全程监控冷冻环境中的产品温度及湿度,及时调控温湿度,保证产品的质量。事实上,在2010年,集成化的趋势已经开始出现,如无锡粮食物流中心、济宁的物联网冷库系统、汉口中储公司仓储优化项目、嘉兴电力局物质储备仓库等成功案例都已经说明,感知技术的集成应用已经成为一个发展潮流[6]。

4.3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仓储管理扩展

物联网领域有6大关键技术:RFID技术、无线传感网技术、中间件技术、云计算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异构网络与通信技术。随着物联网在世界范围内的持续升温,除了前面提到的RFID技术外,中间件、云计算、异构网络等也成了科技界的研究热点。而随着时间的推进和技术难关的攻克,这些关键技术势必会出现交叉和融合,对仓储管理的帮助会更大。在全新技术环境下,仓储管理的外延将扩展到物流的整个链条、甚至延伸到商品的最初生产环节。由RFID技术和中间件技术对商品的生产和制造进行全面监管,在投入物流环节前就形成商品自身的“身份档案”。同时,随着物流环节的推进,传感网、云计算、通信和信息安全保障技术的使用将使商品在其跟踪、定位和有效管理方面的各种信息,都成为用户可以随时掌握的数据;甚至商品到达最终用户时,用户也可对商品进行“溯源”,了解商品的全方位信息,对商品的各种品质进行分析。相信物联网技术的出现,将使得传统物流中的仓储管理出现理念和技术上的全新改变,并将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5结语

实现仓储物联网可以使仓储物流网络实现仓储系统中的“物”联网与智能化,使“物”在仓储物联网大系统中具有一定的智能,让物流中的“物”能根据相关的情景知道自己“什么时间去哪儿,怎么去,去到后怎么做”等。这样将大大改变传统物流信息的系统架构,甚至会对物流运作过程中的现代物流技术装备革新带来巨大影响,从而使现代仓储、物流中心的结构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也将是我们共同期待的“智慧物流”。

参考文献

[l]王继祥.物联网发展推动中国智慧物流变革[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0(6):30-35.

[2] SCHILIT B N,ADAMS N,WANT R.Context-aware computing applications[C/OL]//IEEE Workshop on Mobile Computing Systems and pplications.[1994-12-10].http://www.ubiq.eom/want/papers/paretab-wmcdec94.pdf.

[3] BROWN P J, BOVEY J D, CHEN X. Context-aware applications: From the laboratory to the marketplace[J]. IEEE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1997, 4(5): 58-64.

[4] RYAN N, PASCOE J, MORSE D.Enhanced reality fieldwork:the context aware archaeological assistant[R]∥VAN LEUSEN V,GAFFNEY M.EXXON S.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Archaeology 1997.Oxford:British Arehaeologieal Reports, 1998.

第2篇:仓储管理的相关概念范文

【关键词】A物流;仓储信息化;建设

一、仓储与仓储信息化概述

(一)仓储管理及仓储信息化概念介绍。仓储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物流仓储系统的布局和设计、库存的最优方案选择、仓储作业的具体操作等,在物流企业的具体仓储管理中,仓储布局、库存管理及具体的仓储作业执行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这三者的配合程度及效率,会对整体仓储管理产生重要影响。仓储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完成物流仓储全过程的协调、管理与控制,以实现从商品出发地到最终客户的所有中间过程服务。具体地说,物流仓储信息化实际上就是协调物流仓储的每一个业务环节,构建一个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管理机制,提高系统内部信息共享和管理效率的体系。常见的物流信息化手段包括:条码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无线射频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合理、恰当的选择和运用相关手段,实现仓储信息化,是提升企业的场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二)仓储信息化对仓储管理的作用。物流仓储是物流企业消耗成本最高且业务难度最大的环节,影响企业的根本利益,物流系统产生的效益来自于整体物流服务水平和物流成本的下降,而这和物流信息的畅通、及时是分布开的。首先,物流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信息化手段可以将这个系统打通,让不同环节的参与者,如生产企业、物流公司、购买者等更加顺畅的进行合作,提升物流运作效率,提升第三方物流的价值创造了。其次,仓储信息化可以配合仓储管理业务开展,通过信息化的授权、监督机制,企业可以对物流仓储的各环节、相关部门与人员进行更高效率的监督与激励。最后,仓储信息化实际上可以创造一个更加优越的数据环节,让物流企业了解仓储需求,及时的配置和调整资源,满足仓储管理效率改进的基本要求。

二、A物流仓储信息化现状

(一)A物流有限公司及其仓储介绍。A物流有限公司(简称A物流)成立于2001年,是一家中等规模的连锁第三方物流企业。该企业的仓储管理不仅仅涉及到仓储管理的仓库管理环节,还涉及到入库和出库环节。其流程是:确认入库———入库管理———确定出库,在确认入库和出库方面,分别包括以下流程:收件———分类———检验———确认,确认———提取———检验———发包———配送。而在入库管理中,则必然与企业日常仓储管理的其他出入库环节、日常管理机制、盘点与报损等制度相关联。可见,A物流的仓储管理流程是较为繁琐的,整个价值链环节涉及到许多企业和个人,涉及到企业内外部的许多因素,其仓储管理的效果将会较多的受到价值链相关环节的影响。

(二)A物流仓储信息化建设背景。A物流在及北京、广州、成都及武汉等地都拥有仓储基地,总仓储面积为29000平方米,其中浦东的仓储面积为105000平方米。从仓储的基础来看,地区的仓储面积较大,近年来开始逐步向周边区域进行仓储扩建。这就使得企业的物流仓储压力增大,而仓储信息化则是提升物流企业总体的管理效率、确保物流业务流程标准化等的关键所在,也是该物流企业发展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为达到提升物流综合效率与质量的目的,A物流开始了仓储为核心的物流信息化建设。

(三)A物流仓储信息化主要措施。A物流仓储信息化的主要措施如下:(1)以计算机系统为基础开展物流作业链的信息化管理。A物流在2009年建立物流信息化系统之后,不断更新和完善信息系统,截止到2014年10月,A物流的物流信息系统已经覆盖A物流多数仓储部门,使得A物流的总部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各门店的库存及配送情况。(2))无线射频技术。无线射频识别(RFID)是通过一种无线电讯号和微芯片标签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的通讯技术,RFID电子标签(RFIDTags)来实现存储和远程读取数据。RFID电子标签能够被应用于任何物体,通过无线电波对物体进行身份识别,接收的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过程无须人工干预,可在各种恶劣环境中工作,可以克服条形码使用效率低、容易出差错、信息容量有限等不可克服的缺陷。

三、A物流仓储信息化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信息化系统没有满足全部仓储业务需求。A物流仓储信息化的管理效率不理想,特别是信息化的流程没有很好的得到落实,部分业务仍然采取传统手段进行,这就表示其仓储信息化不完全覆盖仓储业务需求。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积累和规划,但是A物流却不愿去做这样的规划,或者一段时间就停下来,导致后期很难有发展。因此,企业必须构建一个符合信息化要求的业务流程,对业务的具体程序、对应部门与人员进行合理的批判。然而,在缺乏统一规范的情况下,物流信息化的应用会极大的受制于物流企业自身的技术实力和资本实力,这就导致目前A物流仓储信息化系统的成本较高,而A物流的起点很低,而市场上缺少适合A物流起步的信息系统,就导致其采用的信息化系统本身不完全符合企业仓储业务要求。

(二)仓储的标准化不足。针对前文提到A物流仓储信息化建设中,仓储效率不高的问题,联系企业实际情况,其主要原因在于仓储信息化缺乏与之配套的标准化机制。物流仓储信息化的运行,与物流仓储标准化存在密切关系。借助现代化手段进行仓储管理是仓储信息化的关键,然而这个信息手段必须建立在匹配的标准机制基础上,覆盖全部仓储流程。但是,目前该物流企业的仓储相关作业都没有必要的标准化规范,运行不规范也就无法运用信息手段。同时由于信息化的不规范,以至于企业在信息系统开发时,往往是直接委托给软件公司开发,或者直接购买相关专业软件。这样一来,A物流实际业务流程和信息流之间存在差异。就A物流而言,形成在国企基础上,主要是中铁,中海运等国家主要运输企业,这些大型企业本身同各相关部门联系密切,市场竞争压力小,就使得其资源整合动力缺乏,其结果就是垄断市场继续占据市场主要成分,但是不断出现的中小物流企业也在低价竞争中无法联合实现资源整合、提升企业竞争力而越加困难。

(三)仓储信息化的技术设备匮乏。结合前文介绍,A物流的仓储信息化效率较低,这与前文分析的仓储标准化低、信息化与需求匹配低有关,而这个问题最终形成的根本则是信息化手段不足以真正的达到其业务需求。目前A物流仓储信息化发展中,虽然企业开始引用物流信息化技术,但是所取得的成效却非常有效。例如,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服务在大型企业的应用比例为23%,在大型物流企业的应用仅为12.5%,在中小企业基本是空白。企业对物流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足,资金投入不够;据分析物流行业的信息技术总体投资占总额的比例还不到0.2%,与国际物流巨头对比投入2%以上差距比较大。基础技术服务应用比例趋少,整个物流的仓储信息化整合就相对困难。

(四)仓储部门人员的信息系统操作能力有限。与A物流的仓储信息化建设水平不足有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专业的信息化人才。物流仓储信息化人才分为两类,一类是具备将信息技术与物流专业技术相结合的能力,成为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战略型人才;另一类是能够将信息技术与物流专业技术相结合,能够熟练操作具体业务的中低端人才。目前A物流仓储信息化方面,这两类人才都极为短缺。截止到2013年,A物流的从业人员中,大专学历的物流专业人才不足20%,本科学历的物流专业人才不足18%,硕士及以上学历的物流专业人才不足6%,在A物流企业中,相当一部分从业人员是高中及以下学历。并且,A物流并没有仓储信息化研究与应用的较高专业人才,这就导致A物流较少拥有自主创新的物流信息技术,而是通过引进且较少更新升级物流信息系统的方式实践仓储信息化,这显然会阻碍A物流仓储信息化的全面发展。

四、A物流仓储信息化改进建议

(一)结合仓储业务需求优化信息系统。A物流的仓储信息化并不完全符合自身的业务需求,企业需要更细致的分析业务需求,构建覆盖全部业务的信息化机制,才可以提升其效率。A物流可以学习成功企业的经验,例如,沃尔玛的仓储信息化以物流仓储及配送中心为枢纽,将POS机以及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收录和更新的物流信息及时进行处理并启动相应的物流服务机制,极大的提升了物流服务效率。但是目前A物流实践仓储信息化的过程中,并没有很好的建立具备现代信息系统的完备高效物流配送中心。现代物流活动是建立在配送中心的基础之上的,建立现代化、适应信息化应用的配送中心才能使企业的物流活动更加顺畅。

(二)推进仓储标准化。针对A物流的仓储标准化程度低,导致仓储信息化发展受限的问题,解决仓储信息化建设不足,就必须关注仓储标准化建设。提升A物流的仓储信息化建设,需要注重仓储信息化中的标准化机制建设:实行统一的包装、卸载方式、工作流程和服务,为标准化做出铺垫,这对A未来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物流标准化主要包括:物流用语和物流计量的标准化、物流数据传输和交换的标准化、物流作业的标准化、物流服务的标准化。物流标准化是物流管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物流合理化的重要内容。物流标准化涉及面较为广泛,具有很强的国际性,对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及时进行技术升级与设备更新维护。要实现仓储信息化就要不断加大对信息技术和设备的投入力度,包括物流的基础设施以及原有设施的改造等;对于A物流而言,信息技术应用除了遇到资金和技术的不足的问题外,在信息数据的深入分析方面A物流还是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如,沃尔玛有专门负责物流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的SMART系统,每天不间断的收集信息,分析数据,对物流信息作出合理调配,并扩大到数据挖掘,从而能快速获得市场需求,对物流的把握程度和精确。但是这样的部门设置在A物流中还比较少,A物流对信息部门的认识就是对计算机等硬件的维护,在数据分析方面则相当薄弱,这显然是应当着手改进的地方。

(四)提升仓储人员信息技术培训。发展仓储信息化战略时,A物流需要关注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提升。一方面,A物流需要加强对现有仓储信息化战略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主要立足于再学习和再挖潜,充分提高从业人员的能力,加大教育培训投入,建立一整套有效的员工培训机制。制订中长期员工培训计划,合理划分培训层次,使培训制度化、经常化。将人才的教育与培训结合起来,以储备一定数量的后备人才,特别是高级专业的技术人才。对高级管理人员结合业务发展,定期进行前瞻性的培训,同有关院校联合办学,提高现有员工的学历,改善其知识结构,进行学历再教育。

综上所述,仓储信息化对现代物流企业的物流运作效果与质量提升具备重要意义。A物流在仓储信息化逐步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特别是由于企业物流信息化的覆盖面不足、物流标准化匮乏、仓储信息化的设备与人才不足,缺乏完善的内外部保障机制等,极大的约束着企业的仓储信息化。后续发展中,A物流需要结合自身需求,合理的调整物流仓储的信息化方案,强化设备、人才与保障机制建设,在物流标准化与信息化技术基础上,推动物流仓储业务发展,提升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

作者:王晨曦 单位:西安外事学院物流管理1201班

【参考文献】

[1]刘礼蓉,李晓.浅析现代物流仓储管理的特点和任务[J].管理科学,2014(17)

第3篇:仓储管理的相关概念范文

1 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将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和作风贯彻到企业每个环节的一种管理模式。”[1]

精细化管理强调目标的细化、分解和落实,强调运用具体、明确的量化标准以取代笼统、模糊管理的不足。精细化管理是企业追求品质卓越、领衔发展的选择,是企业战胜竞争对手、超越自我的需要,也是保证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指导思想。“面对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市场分工越来越细,产品利润趋向于零,同质化越来越强,差异越来越小,对我国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2 出版企业图书仓储管理之现状

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物流仓储获得了巨大进步;然而,部分出版企业,尤其是民营出版企业,在图书仓储过程中仍沿用粗放管理模式、强调经验管理。出版企业图书仓储书目种类多、货量大,仓储员工素质普遍较低、缺乏责任意识,因此在图书仓储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

2.1 仓储图书货位凌乱

由于仓储图书品种多、货量大,图书在入库时间和数量上不一致,加上仓储货位的易变性以及仓储图书整理的不及时,入库图书的存放货位很容易出现混乱,给配发货工作带来了不便,尤其对于仓库新进员工,需要较长时间(15-30天)才能掌握一个仓库所有品种图书的确切货位。

2.2 仓储损耗居高不下

出版企业图书仓储损耗来自人为和自然两方面原因,人为方面,仓储员工乱扔、乱踩、乱拆、乱画、遗失图书时有发生;自然方面,仓库迟滞货物多,占用仓储空间,导致新到图书不能及时入库,库外存放即会因保管不善而发生损毁。此外,仓储作业工具、材料运用无标准,不合理使用及无节约意识导致浪费发生。

2.3 仓储员工消极怠工

从事配发货的员工多以初、高中毕业生(短期工)和接近或已达退休年龄为主,前者年龄偏小、流动性大,对于职业缺乏认识,表现为“混日子”、“打发时间”;后者年龄偏大、稳定性较高,但年迈体力不支,抱有“混饭吃”的心态。而基层管理者缺乏科学管理意识,从而发生了仓储员工的消极怠工现象。

2.4 工作考评难以量化

出版企业仓储员工工作繁琐、量化程度低,缺乏严密的考评体系,员工工资评定仅依据管理人员主观印象,使其工作努力程度与报酬不成正比。另外,该类出版企业对管理者和员工均施行区别化管理,导致员工心理不平衡,影响了工作量的完成,并加深了员工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的矛盾。

2.5 仓储员工缺乏培训

为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多数民营出版企业对于从事仓储工作的新进员工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仅依靠以老带新以及员工个人的实践摸索;另外,从基层成长起来的管理人员同样缺乏管理技能,粗暴对待普通员工。员工与管理人员均缺乏培训与发展机会,工作乏味、关系紧张,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2.6 仓储工作环境较差

部分出版企业图书仓储工作环境差,仓库外表整洁,但内部不乏脏乱现象,反映在:仓库地表和货物上布满灰尘、货物违规摆放、作业巷道狭窄、空气刺鼻等。员工基本上是被动地接受任务安排,主动性差;领导与员工相互妥协,忽视了仓储环境对于图书质量、员工身心健康与工作效率的重要性。

3 出版企业图书仓储精细化管理之策略

实现出版企业图书仓储的精细化管理,近期来看,可以规范员工仓储行为,提高企业仓储效率,降低企业仓储成本以提高企业竞争力;长远来看,对于员工精细化管理意识的培养,可为企业发展培养懂经营、会管理的人力资源。

3.1 仓储物品精细化管理之策略

首先,加强仓储图书货位管理的精细化。合理的图书分类,对于明确员工职责、图书统计与分配、加速图书流通等具有重要意义,可采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即对仓库分区、对图书分类并加强对货位与图书的流转管理。依据图书版本或小学、初中、高中的不同对仓库货位分区,再根据图书具体品种按区摆放;平时要保证货位与图书的相对固定,以便工作人员寻找;根据图书流转速度设置流转货位、预备货位;张贴仓库平面示意图于仓库显眼处,标注出货位与对应的图书品种,并及时标注更改货位与图书的变动。

其次,加强仓储图书保管的精细化。当图书经检验合格签收入库到图书被发货出仓之前即图书的仓储保管期。为保证图书质量,仓库内图书必须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一线员工在搬运、整理图书时,要做到不乱扔、不乱踩、不乱拆、不乱画。对于因仓储货位紧缺而未能入库的图书,要做好防雨防潮工作,避免因天气恶劣而导致图书损毁,努力实现质量“零缺陷”。此外,仓库负责人应根据“ABC管理法则”对不同性质和种类的图书分别进行重点管理和一般管理,对配书中余下的散书要及时整理以避免发生图书的窜位。

最后,加强仓储工具材料管理的精细化。对于图书仓储过程中工具材料的运用和管理应有制度可循,实现操作的规范化,相关部门要培训员工以最有效的途径完成作业。为员工配备工具袋以存放作业工具,减少作业工具的遗失、损耗;节约图书在入、出库过程中的工作材料,如包装纸,要裁剪合理、回收利用,培养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从而大大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3.2 仓储员工精细化管理的策略

首先,加强仓储员工精细意识的培养与贯彻。只有思想上具备了精细化意识,在实践中才会自然应用。“对于多数员工而言,在思想上都愿意接受新的企业文化理念和行为模式,也愿意去改变旧的意识观念,但在行动上要真正做到却很难,往往会出现言行不一致的情况。”[3]因此,培养、贯彻精细意识就需要公司领导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并在工作中给予员工不断的强化和激励,使精细意识融入到员工的工作生活中,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加强仓储员工考评的精细化。“量化考核是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和重要手段,目的在于激励,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3]由于出版企业图书仓储员工的工作量化难度大,所以有的企业就没有考评,仓储员工薪酬一致;而有的企业仅依据管理人员对员工的印象,考评存在很大随意性。为此,公司应建立健全员工考评体系,将仓储工作进行细化分类、责任到人,吸收来自员工互评、个人自评和领导评价等多方面的意见。

最后,加强仓储员工管理培训的精细化。“精细化始于管理者,实施精细化管理首先要求公司要有明确清晰的职责体系,”[4]仓储部门管理者要为企业培养人力资源,更要充分发挥现有人力资源的效用,做到人岗匹配。在图书仓储部门,工作单一、效率低下,为调动普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应建立考察机制以观察员工在工作中的能力、态度和个性特征;在企业建立轮岗制度,让仓储员工接触不同的职位,为其创造成长成才机会。此外,公司应定期开展对于普通管理者管理理念和管理技能,以及对于仓储员工工作技能的培训。

3.3 仓储环境精细化管理之策略

良好的仓储环境不仅有利于降低库存商品的损耗,且有助于仓储员工良好工作心态的保持,有利于出版企业仓储工作的开展和仓储员工工作效率的提升。起源于日本的“5S”现场管理技术即仓储环境精细化管理的有效方法之一。“‘5S’就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五个项目。”[1]实践证明,“5S”管理能够有效提高企业效益,且能够极大地提高员工的工作素养与满意度。

第4篇:仓储管理的相关概念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物流仓储;无线射频识别;WSN;EPC

[DOI]10.13939/ki.zgsc.2015.11.024

物流行业作为商品流通的重要环节,控制着原料、成品和信息的流转,伴随着信息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尤其是物联网概念的兴起,现代物流体系与秩序正发生着深刻变革。仓储作为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历来是厂商、库管所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在物流环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物流仓储管理中伴随订货、入库、管理和出库的事件而产生大量伴生信息,数据操作次数多、数据规模大和信息内容多样。

因此,伴随着新兴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研究如何更加高效地对仓储货物进行管理和调配管理、压缩出入库流程,提高人、财、物的使用效率,对于提高企业和物流商家自身竞争力具有关键意义。

1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状况

“物联网”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1999年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与网络国际会议,当时的定义为“基于互联网、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产品电子代码(EPC)标准,构建的实现全球物品相关信息实时共享的互联网”,即简称为“物联网”,后来随数字通信时代的到来、新技术的加入,丰富和发展了物联网的概念。

国内对“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也高度关注,2009年总理考察无锡市高新微纳工程中心时,提议在无锡市建立传感网络中心,大力发展物联网,此后关于物联网发展的一些积极举措与相关政策纷纷出台,加速了我国物联网技术和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逐步形成RFID、M2M、传感网等三种形式的物联网模式,初步实现了物品与互联网信息交互通信、定位跟踪、智能识别监管的网络构架。

2 物联网仓储物流系统的架构与关键技术

目前物联网技术已在物流仓储、智能楼宇、城市部件维护、城市自来水管网与智能电表等居民基础设施和医疗信息管理等相关领域得到了实际应用。但考虑到物联网技术尚未形成统一标准的行业规范、研究和应用均处于初级阶段的基本情况,应首先明确当前物联网体系的构架情况。

物联网技术的网络构架体系基本分为三个层级,即物联网感知层、物联网网络层和物联网应用层。物联网感知层主要由传感器信息采集设备、数据至网关间传感器网络与其他智能终端构成,具体来说包含M2M终端、RFID无线射频读写器、传感器与网关、摄像头等部件,其中RFID技术因为技术成本较低、手持终端简单,从而大大提升了货物分拣与选择效率,成为目前国内仓储管理行业应用较多的感知技术,年均增长率在18%以上,同时传感器终端有时根据货物种类的差异,常常会采用不同的类型,譬如农产品冷库又经常会用到温度、适度传感器;物联网网络层是依托现有互联网络与通信网络,结合物联网信息管理控制中心,完成货物商品的信息查询、发送、存储与更新管理职能,其中心特征就是网络化和智能化;物联网应用层主要是根据信息控制中心的监管数据,通过具体的终端或传感设备,完成交通、环境、医疗信息的共享使用,目前物联网应用层面开发的广度和力度仍不够深入,基本停留在商品货物自动识别、感知与定的层面,在深层次数据挖掘、网络信息融合、专家决策系统与智能调度方面的具体应用,还处于较为浅显的阶段。

当前国内物联网技术的实际应用多是基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相关的EPC物联网络,数据传输多采用无线通信模式,现代物流仓储系统可通过对WSN无线感知网络与EPC技术进行融合,优系统的数据流与系统架构。

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即无线感知网络,通过布设安装在待监测区内的多源传感设备节点,以无线通信的方式组成一个数据采集、感知、监管的信息网络。智能仓储系统设计时可通过无线感知网络WSN与EPC进行技术融合,利用WSN网络进行物联网中EPC数据的传输,完成节点信息的无线通信,提高WSN数据传输稳定性的同时,还降低了EPC数据传输的运营成本。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即无线射频识别,采用无线射频电磁波信号来识别特定受众目标(EPC数字标识)并完成相关数据的读写工作,无须系统与目标间的机械或光学触碰,进而达到信息识别的功能;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数字标识,即产品电子代码,建立在全球统一标识系统条形编码的基础之上,可对物流产品供应链的对象(货物、货架、货盘与位置等)存储在RFID标签上,读取时即可完成动态数据连接,然后通过EPC这把数字钥匙获取相关信息;EPC中间部件,用户可根据特定的应用需求来开发定制、集成EPC部件,而其中最核心的部件便是EPCGlobal公司提出的应用层事件ALE(Application Layer Events),有效收集、传送EPC数据,ALE事件有助于RFID终端使用者自由选择所关注和希望接收到的RFID信息数据,避免数据冗余的发生,EPC服务主要完成中间部件信息存储与信息的秘钥查询,实现物联网之间的信息共享交流。

物流仓储伴随着生产的发展而进步,所经历的发展阶段大致为人工机械联动、自动化和智能化仓储。其中,智能化仓储是在自动化仓储的基础上,通过与其他相关信息决策系统整合集成而组建,目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通过EPC与WSN节点融合,推进物联网技术的更新发展,既可以传输阅读器扫描的货品EPC电子标签身份认证信息,又可以传送传感器所监测到的仓储环境实时动态变化信息数据,系统结构设计为网状树形自组织结构,从而较少单一组织节点损坏或故障对整个传输网络的影响,实现仓储物流系统的多源感知、动态监控、实施调度与大数据统计分析功能。

3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仓储物流系统

物联网技术是自能化仓储物流的技术支撑,通过互联网将不同的物体进行信息联通共享,使仓储的货物可被远程感知与操控,构建现代智能物流仓储配送方案。现代物流的发展,对现代化智能物流仓储提出了新的要求,诸如不单单要能完成出入库、移动调拨、货物盘点、退换货与基本报表功能,还要适应时代技术需要,满足仓储环境湿度、温度,甚至光线、火灾等多源传感器的监测需求。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仓储系统主要分为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两部分。硬件平台主要为支撑和维护智能仓储管理系统的多种硬件设备、传感器与工具等,是仓储系统的基础;软件平台主要为仓储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根据现代物流仓储的业务数据流要求,对数据、资源、事件、货品与人员等调度与指挥,维持人、财、物的高效有序运转,并使整个仓储货物间与互联网间相实现网络对接,将货品基本信息传送至物联网中,进行在线操作与查询。

智能仓储物流系统之中货物的基本处理流程为:

(1)货品入库。利用RFID射频技术完成待入库货品的EPC电子标签身份认证,读取货品的基本信息,同时以WSN节点将货物信息上传至数据库管理中心实现货品入库登记、分析适宜的货架仓位、优化配置传送线路,最后向移动机械(例如移动叉车)货品传送指令,通过传感器对货物定位跟踪,跟踪信息也采用WSN进行数据传输,直至货品入库放置于预订的适宜仓位。

(2)货品出库、库存盘点、移动调拨。通过管理系统平台,对库存货品实现内部操控处理,涉及对象指引到位监督、物品识别与数量自检、移动调配退货与报废信息上传等功能基本指令,这些指令与数据的传输,均依赖WSN节点完成数据信息的交流传输,实现调运机械硬件与仓储管理软件的物联结合,通过实时数据回传,判定货品的处理状态。

目前国内已有不少企业建立了物联网仓储物流系统,尽管处于初级的阶段,但还是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应。例如济宁金乡建立的“物联网大蒜冷库管理系统”,通过传感器对冷库内的湿度、温度、CO2等指标完成在线监测、无线传输,主控中心与设定的指标参数进行对比,自动冷库的加温、除湿、通风等指令,完成系统的自动运行;嘉兴电业局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大小型燃料库房间的远程信息交互,堆垛机自动存取货物等功能,实现了燃料库间的物质资料智能调配。

4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仓储物流的展望

本文通过阐述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状况,介绍物联网设计的EPC、WSN等数据传输与感知的关键技术,介绍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仓储物流系统的基本构架与运作模式,并根据社会中已存在的物联网仓储物流管理系统案例,分析了物联网技术普及应用的现实意义与所取得的经济效益。

伴随着无线感知技术、数字移动通信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日益成熟,物流仓储系统的智能终端设备不断更新发展,为构建“智慧物流”提供了软硬件条件,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但同时也要清晰的认识到当前的物联网技术应用仍处于较为低端的阶段,数据的采集传输、系统的网络构架、信息的加密安全等方面还不甚成熟,离现代“智慧物流”、“智能仓储”的要求还差距很大,在以上方面还存在探索研究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晓川.现代仓储物流技术与装备[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王继祥.物联网发展推动中国智慧物流变革[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0(6).

第5篇:仓储管理的相关概念范文

山西昱荣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电力、化工等领域物资仓储管理的专业化企业,先后为中电投同煤集团、西山焦煤集团、宁夏银川哈纳斯天然气发电机组工程等项目中承揽物资监理、催交、催运及仓储管理工作,同时在安徽临涣、内蒙康巴什、山西阳城各地承揽电力设备监理工作。该公司在电力物资仓储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引进第三方物流来监管

传统电力工程受工程装备及技术所限项目建设周期冗长,项目建设期动辄七八年甚至十余年,而且建设、经营模式是“不管麻雀大小、五脏一应俱全”,这就使得传统电厂员工动辄上千人、甚至数千人。

随着各种高新技术的发展,现代电力工程项目建设周期不断缩短,而且现代电力企业调整经营理念,采取精减机构、减员增效等手段将主要精力专注于其核心业务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项目建设方无法、也不愿意在短时间内组建专门的物流仓储管理部门,而且临时筹建的管理队伍存在专业性相对较差、管理成本较高、信息化手段匮乏等问题。针对这些弊端,项目建设方曾尝试委托施工单位进行物资仓储管理,但在具体实践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诸如施工单位既是保管方又是使用方,产生大量虚账、假账及偷工减料问题;管理不够专业,经常发现仓储保管事故,影响现场施工;为节约成本,降低仓储设施建设标准,危及工程物资的安全仓储等。

通过多种尝试、探索之后,项目建设方通过社会化大分工的方式,将物流仓储、检修等辅助业务分包给具备专业管理技能的第三方管理公司,以甲乙方的合同关系代替企业内部的上下级行政隶属关系。这样既减轻了电力生产企业负担,同时明晰了业务关系、优化了组织架构,为电力生产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第三方仓储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优势及作用:

第三方仓储管理在项目建设方、施工单位、设备厂家之间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以往电力建设过程中设备、材料的仓储管理往往依赖于电建公司,这样电建公司既是施工单位又是设备、材料的保管单位,还有可能是部分设备、材料的采购单位,项目建设方无法有效的监管。而有了第三方的仓储管理,设备、材料的采购、保管、领用是相互独立、互相制约的关系,这种管理模式规范、透明、公平的优势得以体现。

第三方仓储管理以其专业化的管理优势在项目建设现场营造良好的文明施工形象。第三方仓储管理职能相对较单一、专业,通过这种精细化的管理方式,使设备、材料管理以规范、整洁、科学的全新面貌出现在现场,成为现场安全文明施工作业的一个亮点。

第三方仓储管理在最大限度上杜绝了浪费,为项目建设方节约大量的工程设备、材料投入成本。由于第三方仓储管理的独立性,施工单位在设备、材料的领用上将受到严格的管制,有效遏制施工单位多领及在安装中的浪费。工程结束后备品备件、专用工具及盈余物资可以分毫不差的向项目建设方移交,而节约就相当于创造了利润。

第三方仓储管理的专业优势。专业化的第三方仓储管理确保项目建设方采购的设备、材料保质、保量的供货,杜绝以次充好(或国产代进口)以及残、缺、损件入库;通过完善的保管、维护体系使在库物资按照相关规范妥善维护,保证库存物资状态良好。

第三方的仓储管理模式的快速反应机制为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便捷的渠道。由于第三方仓储管理机构多年来致力于这个方面的发展,与全国各地的电力设备、材料生产厂家有着丰富的交涉的经验。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如果出现设备、材料相关问题,第三方仓储管理机构可以发挥这方面的优势,以最便捷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配合现场各方解决安装中出现的问题。

与此同时,山西昱荣积极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引进“精益物流”概念到物流仓储管理实践当中,以精益思想为指导对整个“供应价值链”上的每个“节点”(即参加物流活动的每个企业)进行持续改进、消除浪费,使物流在整个供应链上进行有效、平滑的流动,以此达成价值流在最大程度上增值的目标。基于精益思想和供应链管理的理念,物流管理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在物流活动中,以尽可能少的人力、设备、时间和场地在整个供应链上创造更多的物流价值。

顾客化即以顾客需求为导向,时刻关注并以此为目标指导日常管理工作。作为一家专业从事物流仓储的企业,山西昱荣所生产的产品就是“为客户提供的物流仓储服务”,通过提供的服务使客户分散于全国各地的工程设备、材料得以保质、保量、高效、有序地在物流过程的各个环节平稳传递并最终形成符合设计标准的有机整体,从而实现设备、材料价值的体现与增值,这就是我们所提供的服务的价值核心。

准时化即提供满足顾客需求的合适速度(并不是越快越好、越早越好),在这里用“四个适当概括”,也就是在适当的时间、通过适当的手段、做适当的事情、达到适当的效果,以达到物流速度与成本的平衡,实现收益最大化。举例来讲,在现代电力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土地征租费用是影响整个项目投资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物流仓储服务提供商在适当的时间(即在工程需要的时候)、通过适当的手段(对物流上、下游各个环节的协调与监控)、做恰当的事情(即将现场真正需要的设备、材料提供到现场以满足施工需求)、达到适当的效果(即提高有限仓储场地的利用率、提高项目建设方的资金利用周转率,为客户节约成本、创造价值)。

合作双赢即强调电力建设项目物流仓储管理过程中与合作企业的密切协作,获得双赢的机会。供应链一体化即在“企业内部、外部供应链集成以实现集成化的动态联盟”。

外包有难点

尽管目前国内第三方电力物资物流仓储管理蓬勃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行业发展不规范,整体管理水平亟待提高。随着第三方仓储管理模式的日渐成熟,项目建设方逐渐认可这一管理手段,随之而来的是各级、各类企业纷纷投入到这一行业,从而导致鱼龙混杂。在众多的第三方仓储管理企业中,部分企业采取临时拼凑人手、项目结束立即散伙的方式参与行业竞争,直接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行业准入门槛太低。目前第三方的物流仓储从业门槛太低,即使在部分项目招标中设定若干合格服务商标准,标准也相对较低,这也是造成从业者鱼龙混杂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6篇:仓储管理的相关概念范文

[关键词]精益;物流管理;浪费

1引言

精益产生于各种各样的制造流程(它产生于汽车制造装配线作业流程),延伸到连续批处理流程,再延伸到物流。通过物流的可见性、协调性和联通性、仓库自动化、电子数据获取和货物的全球跟踪,物流管理中的浪费将减少。精益管理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大大改善了企业在物流管理方面的效率,提高了核心竞争力,减少了各种浪费,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2相关定义

2.1精益的概念

精益思想包括精益生产、精益管理、精益设计和精益供应等一系列思想,其核心是通过“及时适量”“零库存”“传票卡”等现场管理手段实现“订货生产”,从而确保产品质量并降低成本。精益思想最初体现在对产品质量的控制中,即指不追求产品的成本优势和技术领先,而是强调产品的成本与技术的合理匹配、协调。此后,企业界将精益思想逐步引申、延展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即追求企业经营投入和经济产出的最大化、价值最大化。精益思想不是单纯追求成本最低、企业眼中的质量最优,而是追求用户和企业都满意的质量、成本与质量的最佳配置、产品性能价格的最优比。

2.2物流管理的概念

物流是指以总成本的最小化为目标对系统进行设计和管理,控制原材料、在制品和产成品在整个供应链运作中的流动状况并提供库存定位管理。物流管理包括物品采购、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运输管理、生产物流管理和物流信息管理等一体化管理。

3精益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3.1精益在物流管理中的具体应用环节

第一,采购。实现JIT,由供方对客户的部分库存和供给进行管理;减少订单数量,利用短期发货满足客户需求。第二,制造。采用客户需求的拉动式生产方式,消除生产流程中固有的浪费。第三,仓储。减低库存资金成本和存储空间,提升仓储利用率。第四,运输。实现高流动性和周转率;改善运输管理流程和自动化能力;审查复杂的运输流程;提升运输车辆的回程利用率。第五,退货。降低退货的相关货运成本;降低移动、加工流程中的浪费,使得处理流程更加合理化;消除多余的退货。

3.2精益在物流管理中应用的基本工具

第一,标准作业。标准作业是指在物流管理过程中将工作进行标准化,通过尽可能少的操作达到高效率,使工作具有安全性和可操作性。实施标准作业的例子如:订单、图样、标准作业程序等。第二,可视化作业。将可视化材料放置在员工作业的地方,保证每个作业人员均可看见并遵照执行。第三,布局。将用到的工具、设备、物料等定位有效摆放。A类物料放置在易于门口搬运的地方,C类物料放置屋内较远的地方。有效利用空间、设备和劳动率;提高物料、人员和信息的流动;提高劳动效率和节省时间。第四,精益分析工具。信息采集工具:检查表、散点图和因果图;信息分析工具:柏拉图和流程图;问题分析工具:五问法、直方图和统计过程控制。

3.3精益在物流管理中应用的信息技术

第一,企业资源计划(ERP)。ERP是“需求拉动”的基础,利用ERP系统使得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库存最小化和客户服务最大化。第二,需求预测。使用更好的预测方法和工具,预测误差(浪费来源)将大大减少。采购、生产和仓储库存的浪费的减少,使得“牛鞭效应”最小化。第三,配送需求计划(DRP)。DRP系统促使需求推动转变为需求拉动,减少了库存、运输、仓储浪费。第四,仓库管理系统(WMS)。WMS系统提高库存数据的正确性,包括准确的物料接收、检验和货位信息,确保将正确的物料、正确的数量、在正确的时间送到正确的地点。第五,运输管理系统(TMS)。TMS系统减少运输成本、库存量和仓储成本,提升库存资金利用率和客户满意率。

3.4精益在物流管理中应用的评价指标

第一,交付可靠性评价指标。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产品运输到正确的地点交付给正确的客户。包括:交付绩效、订单满足率和订单完成率等。第二,响应评价指标。物流部门以多快的速度将产品配送给客户。包括:提前期、运输时间、按时交货等。第三,成本评价指标。包括:主营业务成本、运输配送成本、不良退货成本等。第四,资产管理评价指标。包括:现金周期、库存、资产周转等。

4精益在物流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

4.1精益的优势

精益思想的核心是识别和消除“浪费”,这里的“浪费”是指在客户看来,不生产增值的活动。它把目标确定在尽善尽美上,通过不断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生产灵活性、实现无废品和零库存等手段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精益是一种以团队为基础的、利用相关概念进行持续改善的方式,从下游的最终客户到上游的供应商,覆盖整个生产流程和价值链。

4.2物流管理的不足

第一,科学化和系统化物流管理理念不足,没有很好把握好物流管理系统各个层次之间衔接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物流管理运行发展。第二,传统的物流管理方式创新不足,很难推动企业物流管理的改革创新,客户需求变化,亟待构建现代化物流管理体系,提升企业物流管理效率。第三,缺乏现代化企业的物流管理精神,比如政策观念、程序意识、服务意识等在物流管理过程中彰显不足,影响了物流管理人员的作业效果。

4.3精益在物流管理中可产生优势互补效果

精益是一种以团队精神为基础,可以实现持续改善的生产方式,精益所关注的是如何识别并消除“浪费”。通过精益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改善经营绩效、降低运作成本和缩短客户订单周期,可直接转化为企业的财务收益,提高毛利率,从而将更多的收益投入在研发、营销和市场上,使企业在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

5精益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5.1应用目的

在制造业诸如汽车制造的领域,企业实施精益已经成为客户的强制需求,客户想要更短的交货期、更小的订货批量和更低的价格。要实现客户的这些需求,企业就需要降低成本,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减少、消除企业中的浪费,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一个更加精益的物流将可直接转化为企业的财务收益,也能促成引人注目的更高毛利率,从而在研发、营销和市场上有更高的投入。

5.2实施步骤

第一,从客户需求出发。对企业流程进行重构,消除企业内部不增值的物流活动,组织机构流程扁平化,打破部门壁垒。第二,正确分析价值流。价值流研究;浪费识别;过程思考;流向设计;价值流活动必要性确认。第三,实现供应链一体化的集成。选择优秀的供应商;与销售商密切合作;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第四,建立支持精益物流的信息平台。功能以满足物流节点企业之间的物流作业、管理、信息查询、部分公共服务等的需要为主,目的是共享数据、整合资源、提供物流节点层次的一体化服务。第五,精益工具运用和管理实施。

5.3目前成果

第一,优化了采购计划,缩短了订货周期;对采购批量进行控制,降低了采购成本。第二,企业生产物流体系布局更加合理。企业内物流线路、车间工位布局得到优化。第三,精细化的生产物流配送方式缩短了汽车零部件的供应周期,降低生产或服务时间。第四,促使物流运输合理化。综合考虑物料、距离、供应商数量等因素,寻求最佳线路车辆组合,提升车辆利用率。第五,加强了物流信息技术建设。实现信息全方位、实时共享和消除企业间信息沟通障碍。

第7篇:仓储管理的相关概念范文

关键词:物流管理;核心技能;运输;仓储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物流业的发展日新月异。2000年以来,我国物流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广泛开展。

“十一五”期间,通过改革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成效明显,尤其是2009年《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颁布以来,引起了物流教育的热潮。由于物流学科边界模糊,专业核心技能尚未形成,很多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都在原有工商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物资、运输等专业上演变过来的,虽然有一定程度地发展,但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上仍然不尽合理,缺少物流管理专业的自身特点,物流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核心技能不明显。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迫切需要大力加强高等职业学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整体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为中国创造战略目标的实施输送大批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这个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技能,就需要明确地进行定位。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技能分析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涉及哪些技能,其核心技能是什么,这个问题许多人回答不出来,这就需要回归到物流的本质,即物流的概念,然后从物流管理专业设置的角度分析,得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技能的内容。

(一)物流的概念

《物流术语》(GB/T 18354-2006)规定,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1、运输

运输(transportation)是指用专用运输设备将物品从一地点向另一地点运送。其中包括集货、分配、搬运、中转、装入、卸下、分散等一系列操作。运输是物流的核心业务之一,选择何种运输方式对于物流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仓储

仓储(warehousing)是指利用仓库及相关设施设备进行物品的入库、存贮、出库的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仓储功能已从重视保管逐渐转变为重视配送作业。

3、包装

包装(packaging)是指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也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采用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技术方法等的操作活动。

4、装卸搬运

装卸(loading and unloading)是物品在指定地点以人力或机械实施垂直位移的作业,装卸(loading and unloading)物品在指定地点以人力或机械实施垂直位移的作业,一般统称为装卸搬运。在物流活动的全过程中,装卸搬运活动是频繁发生的。

5、流通加工

流通加工(distribution processing)是指物品在从生产地到使用地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分割、计量、分拣、刷标志、拴标签、组装等作业的总称。流通加工是物流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的增值服务。

6、配送

配送(distribution)是指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客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配送是现代物流的一个典型特征,几乎具备物流的所有功能要素。

7、信息处理

物流信息(logistics information)是反映物流各种活动内容的知识、资料、图像、数据、文件的总称。信息处理是物流活动的神经中枢,处于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到2015年,我国将初步建立起与国家现代物流体系相适应和协调发展的物流信息化体系,为信息化带动物流发展奠定基础。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设置

我国现有400多所高职院校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主要培养目标严重偏向于从事国内物流业务的人才,而培养可以在外企、跨国集团、国际货代企业、国际船代企业等从事进出口贸易相关的国际物流业务的人才则相对较少。

据统计,全国抽查的183所高职高专院校中,有97所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占53%。在物流管理专业下开设国际物流方向或开设毕业后从事国际物流业务相关专业的院校只有19所,仅占10.38%。就在这少数的院校中,因为迫于各种压力而匆忙建设国际物流专业的院校还不在少数。这就导致在国际物流专业建设之初,就缺乏必要的市场调查和严谨的专业论证,使得教学目标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师教得茫然,学生学得糊涂。最后,培养的人才很难达到国际物流企业所需求的目标。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技能的内容

从实践角度看,物流管理岗位根据物流发展的需要主要是有两个大的方面:一是企业物流岗位,主要有供应与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物流等,具体就业岗位主要是物流各功能岗位的操作人员,包括运输管理人员、仓储管理人员、包装、装卸、分拣整理、报关、配送、客户关系管理等岗位;二是物流企业,主要岗位有储存、运输、调配、分装、流通加工、信息、集装箱管理、报关、结算、货运等。

结合物流的相关理论与实际情况,可以得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技能的内容,即运输技能与仓储技能。运输是物流的核心,离开了运输,物流就失去了主线;仓储是物流的支点,支撑了物流的运行。运输与仓储是物流的两大支柱,二者是主体;其他要素(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必须依附于运输与仓储之上,属于肢体。

1、运输技能

本文所论述的运输技能是指国际货物运输技能,因为国际货物运输技能的范围大于国内货物运输技能,难度也远远高于国内货物运输技能,因此掌握了国际货物运输技能,也就基本上掌握了国内货物运输技能。目前,高职中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就是以运输技能为核心的专业。

2004年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正式收录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此后该专业在各高等院校及中等院校如雨后春笋纷纷开设。2006年海关总署规定报关员资格考试的报名资格为大专学历以上,从此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成了既没有本科学历,也不会有中专学历的专业,是高职独一无二的专业。

由于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核心技能突出,所以其发展速度十分迅速,大有超过物流管理的趋势,在许多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甚至超过了物流管理专业。实际上,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属于物流管理的核心技能,所以其快速发展也就不难理解。

2、仓储技能

除了运输,物流活动中的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基本上是在仓库进行的,仓库是物流活动的主要载体。仓储技能涵盖了除运输以外所有的物流功能,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第二个核心技能。

物流竞赛是物流技能的直接表现形式。2009年教育部主办了“首届全国高职高专大学生物流技能竞赛”,该物流技 能竞赛以仓储技能为核心,进行采购、备货、配货、优化线路、配载、配装、货物跟踪和查询、货物交付、货物接收、入库作业及货位优化等物流活动。2010年全国物流技能大赛的主题为“现代物流—储配方案的设计与执行”,比赛内容为制定储配方案,实施储配方案。由此可见,仓储技能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技能。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方法

(一)结合实际,明确核心技能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 16号)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明确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技能,然后围绕核心技能,发展相关的技能,最终培养出符合需求的高端物流人才。

东部沿海地带是中国物流发展最快的区域,公路、水路运输发达,港口货物吞吐量大,。在东南沿海区域对海运、报关、港口贸易方面的人才需求更多。这些岗位要求从业人员首先有运输技能,其次是仓储技能。中西部地区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国际物流和港口物流企业很少,主要依赖铁路运输,,这些岗位要求从业人员首先有仓储技能,其次是运输技能。

(二)加强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

物流管理核心技能的培养离不开实训场所。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改进物流管理专业核心技能培养的关键措施。校内物流管理实训基地是基础,其设备的配置要与企业的水平相适应,以通用、实用为原则,为学生提供实际动手训练的机会。

除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外,还要建立与校内实训平台相对应的校外实习基地,推进产学研合作项目,以促进物流管理核心技能的培养。校外实训基地是产学结合、实习就业结合的最好场所,两种基地的建设应该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三)加快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建立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物流师资队伍,是培养物流管理核心技能的关键。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团队,应当是既具有物流管理理论知识,又要具备物流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 教师队伍的建设途径是让在校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定岗实习,以掌握专业技能,完善专业经验。此外,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来学校兼职也是一个较好的方法。

(四)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需要依托行业企业,积极推进校企进一步合作,建立校企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校企深度合作,能够把学校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合作开发、专题研究、课程设计的咨询、资源共享等合作形式,共享合作成果。

近两年出现的“订单式”培养”,就是校企深度合作的一种形式。“订单式”培养,就是以企业提出用人需求,教育方组织人才培养工作。根据“需要什么学习什么”的原则,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体现产学互动,将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等教学内容主要放在学校完成,将职业技术训练和岗位技能培养放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第一线去实施。

总之,培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技能,是社会对物流行业人才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择业、就业、创业能力,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促进高职教育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抗.如何培养物流高技能人才[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12):158-159.

[2]北京络捷斯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物流行业人才需求分析[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10):45.

第8篇:仓储管理的相关概念范文

1、思维导图的含义

思维导图(MindManager)是一种将发散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又称为心智图,其创始人是TonyBuzan。思维导图以直观形象的图式建立起各概念之间的联系,它往往是从一个主要概念开始,随着思维的不断深入,逐步建立的一个有序的发散的图。它是对思维过程的导向和记录,助于思考、理清思维思路,还有助于提高记忆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思维导图的教学功能

(1)教学设计环节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对课程体系重新分析,重新整理教学设计思路,采用更符合逻辑思维的教学顺序,还可以对课程单元重难点分析,并将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经验等可视化的表现出来,有助于教师更高效地组织教学内容。

(2)教学实施环节

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展示思维导图,告诉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明确教学目标,这就好比在你旅游的过程中先得到一张地图,导游明确告知你所在的位置以及前进的方向,从而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会迷失学习的方向及意义。在教学复结时,利用思维导图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制作思维导图,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对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加清晰。

(3)教学评价环节

在教学评价中,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对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发现学习漏洞及不足,自觉进行学习反思、修正,并展开有目的、有重点的学习,从而快速、高效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观察学生的结构图,教师能有效的对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估,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度,给出相应的学习意见。

二、思维导图在仓储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在讲授新课时,教师利用思维导图来展示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简约直观地向学生展示知识点、重难点。学生透过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看到教师教学的思维过程,从而轻松掌握仓储管理的学习思路与方法,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入库作业,教学内容不仅包含了入库作业的接运、上架、登记等,还介绍了商品的检验,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点是分散记忆的。因此,教师按接运、验收、堆码、办理入库手续等入库作业流程进行讲解,反复强调各知识点的关系,学生在反复强调中不仅没有很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反而会产生厌烦心理,收效甚微。如果利用思维导图,就能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教师就能集中更多精力解决重难点,事半功倍。所以,教师在教学前可以对整章内容制作思维导图,通过线条、符号等串联起教学内容,将知识点可视化,让他们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清晰结构认识。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制作出思维导图,不仅强化了记忆,理清了学习思路,而且还帮助教师及时判断出学生的掌握情况。

三、思维导图在仓储管理教学中应用的效果分析

第9篇:仓储管理的相关概念范文

中化集团成立于1950年,前身为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现为中国四大石油公司之一。经过多年发展,集团目前已经形成覆盖长三角、珠三角的石化仓储物流网络,下一目标是将中化石油仓储打造成为国际知名的石化仓储物流品牌。但是,现行的成本核算体系管理并不能满足当下的发展需求。一方面,储罐的重油劣质化、轻油高品质化要求石油化工企业对成本进行精益管控,尤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一家石油企业在价格上不可能高出竞争对手太多。另一方面,大量的客户管理不仅会占用更多的资源,也会耗费更多的成本。同时,现行的成本管理核算办法也无法对资源利用效率进行有效核算。对此,为满足集团产业化管理需求,中化石油仓储正在积极推动ABC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ABC作业成本法的创新之处在于虚拟作业概念。具体方式是以作业为中心,以资源流动为线索,通过对作业耗用资源因果关系分析和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报告做出真实的产品成本,为企业各项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目前国内企业推行ABC作业成本法的成功经验很少,而中化石油仓储先试先行,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步骤

ABC作业成本法是精益管理在财务领域的实践和应用,精益管理为作业成本法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方法和工具,其中包括价值流分析、鱼骨图和PDCA循环。具备这三种管理工具,具体如何实施就成为体系践行的关键。传统的财务分析流程、分析报告均直接来自于财务账面,收入和成本也单独开来。而作业成本法则来源于生产经营,服务于生产经营。具体而言,目前中化石油仓储的财务分析流程可以拆解为四个步骤:

一是归集成本资源数据。财务数据是公司生产经营成果表现形式。ABC作业成本法的实施首先从分析成本结构开始,建立资源库,发掘成本资源消耗点,资源分类,归纳资源消耗动因。针对石油仓储企业,最大成本在于折旧摊销、能耗成本包括运营过程当中的物质消耗及人工成本包括运营过程中的人力消耗。

二是将资源分解。通过鱼骨图拆解,价值流分析,详细分析作业对资源使用的情况,对资源进行相应的战略分配。对于与客户直接相关的成本,财务上直接对应,直接分析到最终成本。反之通过资源动因进行分解。

三是作业成本分析。通过分解成本结构,首先围绕对集团经营有重要影响的成本项目(折旧、人工、能耗)开展工作,解决主要矛盾,以实际成果鼓舞和坚定实施全员作业成本管理的信心。重点从成本节约与价值提升角度分析成本表象,挖掘内在价值,寻找改善空间。

四是回归财务。根据财务管理来明确最终成本对象,完成最终作业成本分配。根据作业成本法分析思路,归集成本对某期间数据进行指标拆解(拆解EBIT)。通过在用折旧和闲置折旧,分析资源实际使用情况。层层剥离建立标准成本,问题一旦发生,通过对比差距追踪源头,最后归类到财务。月度分析和每半年的月度进行绩效评价EBIT,筛选出毛利率高的品种实现企业经营成本的优化。

针对折旧、能耗和人工成本,中化石油仓储内部现在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管理方案,在不同于其他企业以折旧分配为纽带分析资源利用和闲置情况的情况下,予以价值数量化,为投资管理、资源效率评价提供依据,并将成本单向资产折旧按状态一分为二,处于实际生产状态、闲置状态都承担相应的折旧,即有效折旧和无效折旧,同时通过制定标准折旧单位,使各经营货量与承担的折旧成线性相关,剔除因设备闲置而使产品承担无关折旧的影响。

在能耗成本上,中化石油仓储始终秉承“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分析能源消耗环节,从内部着手实现节能减排。在生产过程中,能耗主要有蒸汽、电力和氮气,这就需要在内部建立统计体系,积累基础数据,将消耗直接分配到相关品种,采取相应措施,根据管网改造合理配置设备,合理分配成本,认真分析差距,结合关键环节采取应对措施。

对生产作业各个环节进行详细的鱼骨拆解也非常有益,目前实施了以下措施:针对各个环节建立人工工时统计制度,及时分析各个作业环节的人工时数据,对生产作业人员在不同作业节点所耗费的人工工时逐月统计并进行环比分析,将不同客户、不同品种、不同船次对生产作业工时的耗用作为分配人工成本的分摊依据。同时,综合分析每月的作业数量、作业饱和度和加班情况,合理优化人员配置,对于不同作业工时差异原因,及时发现生产流程可供改善的空间以提升整体效率,最终建立起各作业环节的标准人工工时数据,为标准化管理提供依据。

核心

在ABC作业成本法中,第一个步骤是梳理资源,第二个步骤是梳理作业,第三个步骤是进行作业分析,第四个步骤是回归财务。我们会根据财务管理来明确最终成本对象,完成最终作业成本分配。等到回归财务后,再建立更高分析模型,拆解为EBIT,并根据作业成本法分析思路,对成本进行归集后对某期间数据进行指标拆解。

随着项目的推进与理解的深入,中化石油仓储逐步将基本思路明确为以构建价值管理为核心,具有中化特色的仓储作业本成本管理体系。具体而言,是以精益管理为指导,以价值管理为基础,以成本分析为出发以作业分析为着重点,不拘泥于成本数据归集分配的会计处理方式,重点关注采用作业成本信息进行经营改善和战略性活动,并兼顾衡量和刺激改善业绩的非财务性措施,实现从后向成本管理到前向成本管理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