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信息化发展报告范文

农业信息化发展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信息化发展报告

第1篇:农业信息化发展报告范文

论文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法

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速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研究建立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科学和客观地测算以及比较分析我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有助于政府梳理农村信息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政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农业信息化更是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重要途径。笔者应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实用的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并用于评价四川省凉山州的农业信息化水平,获得良好效果。

1测算方法选择与指标体系构建

1.1研究综述对信息化水平测度的研究,最早来自美国经济学家Machlup和Porat在知识产业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信息经济的测算方法。国内相关学者自2000年后开始运用多种方法对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研究。

国内外学者普遍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方法,如波拉特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数据包络法、专家评分法和灰色关联分析等。但这些评价方法都一致要求所选用的评价指标之间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而这一要求在实际选用指标时很难得到保证,也就是说,指标之间可能存在某种线性相关性。采用这样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显然难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基于上述原因,笔者选择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农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以解决指标体系之间的干涉问题。

1.2主成分分析法基本原理主成分分析法是把多个指标约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多指标(变量)的研究中(如m个指标),由于指标的个数很多,且彼此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而导致观测数据所反映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重叠。主成分分析则可通过一种降维的方法对数据进行简化,从较多的指标中找出较少的几个综合指标,使这些综合性指标尽可能反映原来指标的信息,且指标之间互不相关。通常是取原始m个指标的某种线性组合,适当选取组合系数,使得这少数几个综合指标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代表性尽可能完好。

1.3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根据农业信息化水平的内涵及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和政府统计的现状,遵循代表性、全面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可比性、动态性等原则,参照其他学者建立的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有关专家的反馈意见、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及研究目的,选取指示性强、数据来源可靠的l3项指标,笔者尝试建立了一个较为简洁实用的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表1),可用于评价我国各地区的农业信息化水平。

该体系可用于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横向比较,也可在此基础上拓展到纵向比较。指标中的数据绝大部分可从权威的统计年鉴中获取,个别数据可通过调查和处理获取。通过采用该体系评价后基本上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

2实证分析

笔者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四川省凉山州17个县(市)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在指标体系所涉及的指标中,“涉农网站数量(X8)”可通过网络查询的方法得到,“农村信息员受训率(X10)”可通过农户调查与专家意见调查取得“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X11)”在市(县)年度工作报告中查询,其他指标在《凉山州统计年鉴(2007)》中查得(因《凉山州统计年鉴2008、2009版》正在编印中,故选择2007年数据)。计算过程采用SPSS软件求解。

2.1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对四川省凉山州l7县(市)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原始数据与无量纲化数据略)。

2.2选取主成分和构建综合评价函数由于指标X3、X4、X8数据采用的是凉山州全州的标准化均值,故在因子分析中将该3项指标模糊。设定提取5个因子(因子得分最多的5个主成分,命名为F1~F5),用SPSS软件求得5个因子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表2),由表2可知,5个主成分的信息携带量已达全部信息的94.970%,能够代表原来的指标信息进行评价。KMO测试值为0.792,表明因子分析效果较好,原有变量信息绝大部分可被因子解释,同时计算出各个因子得分情况(表3)。

方差的贡献率反映了主成分的重要性,因此,以方差的贡献率(5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作为主成分权重进行综合评价,即可构建评价模型:

运用以上评价模型可求得四川省凉山州17个县(市)农业信息化的评价分值(表4)。

3结论与讨论

第2篇:农业信息化发展报告范文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的小康,但农村还有1.28亿贫困人口。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繁荣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成为新时期中央和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其中,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已经基本转入市场经济轨道,但是,以农户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着经营者经营规模小、地域分散、文化水平低,自身收集、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很低。产值的高低不仅取决于经济投入,也取决于信息流量。如果信息不畅,就难以准确地形成有关成本、风险和收益的预期。生产的盲目性,必然导致产品供给偏离社会需求目标和产品结构的低效,造成生产的大起大落和买难卖难交替出现的后果。如前些年的“贵州西红柿滞销”、“海南香蕉卖难”、“广东白菜卖不出埋在地里作肥料”等都严重影响了农民的脱贫致富。农业经济是多因素多变量的复杂系统,农产品作为一种经济物品具有相对有限性,存在稀缺性问题,这使得农业生产活动面临着诸多的不确定性,而信息正具有消除不确定性的功能。

二、资料分析

在信息经济学中,信息是传递中的知识差,存在价值,能够使决策者改善决策环境而获得预期收益。信息可以按以下两种标准划分:

(一)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

完全信息是指人们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能拥有任何希望获得的信息,信息在参与这之中不受任何形式阻滞而广泛及时的传播。但在现实环境下,由于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信息的交流和有效传播都会受阻碍,因此参与者对于某种经济环境状况的知识是不完全的。不完全信息是绝对的,完全信息是相对的。

(二)对称信息和非对称信息。

对称信息是指某种相对应的经济人关系中,对应双方都了解对方所具备的知识和所处的经济环境。非对称信息就是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人之间不做对称分布的有关某些事件的知识或概率分布,与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多种社会因素有关。在经济关系中,如果某些市场参与者对于另外一部分市场参与者具有某些信息优势,就自然产生了对信息劣势的市场参与者的有利地位,由此形成市场权利构成构成的垄断的根本基础之一。

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市场参与者掌握的信息不完全、不对称是正常的。然而问题在于在农业信息关系中,农民在信息系统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这导致农民在农业生产及农产品交换过程都蒙受严重的损失。

三、研究意义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技术和农产品市场。农技的推广依靠信息传播,而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也取决于信息传播的范围与质量。信息不仅对经济决策有重要意义,并且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资源和独立的生产要素。综合地讲,农业信息传播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一)信息传播使生产者明确生产方向。

市场信息的利用能使生产经营组织内部的不确定因素减少,增强决策的可行性,使生产经营主体能提供消费主体期望的产品和服务,免除生产经营者生产经营的盲目性,降低原材料消耗,减少人力、物力和资金等资源的损失和浪费,使社会劳动成本降低到最低水平。

(二)信息传播提高了经济效益。

农业技术的进步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增强经济效益。农业技术进步不仅依赖于农业技术的创新,也依赖于农业技术的扩散。技术的扩散首先取决于信息的传播,信息的有效传播有助于技术进步在更大范围内的实现。

(三)消除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超额利润。

由于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交通闭塞,信息接收量少,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处于信息弱势地位。“2008年农业局对若干种农产品从底头到大城市超市的价格调查,具体验证了“两头叫、中间笑”的问题。如寿光农民卖的一种西红柿1.42元/斤,北京超市4.70元/斤,中间环节拿走了3.28元/斤。”如果农民能及时获得市场信息,就可能打破这种信息不对称,消除超额利润,使处于信息弱势地位的农民的收入得到提高。

(四)有效配置资源。

资源配置有效指的是稀缺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而信息有效是市场资源得以有效配置的前提条件。在农业生产销售过程中,存在着不少没被充分利用但却有潜在利用价值的资源,即闲置资源。闲置资源价值的发现可能是由于新的需求的产生,,也可能是由于只是技术的进步,使得资源的开采利用价值上升。而潜在价值的实现有两个途径:(1)发现新的市场需求,需要通过信息的传播;(2)技术进步,也表现为生产技术的扩散,也依赖于信息的传播。

总之,市场信息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能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对经济运行主体的经济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在提高微观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整个社会的宏观经济效益。

四、推进农业信息传播的政策性建议

农业信息传播的核心在于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农业信息化原则是效益,最基本的问题是找到信息化对当地发展提供什么机遇。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农业信息传播工作。

(一)政府信息资源配置。

当前中国信息化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农业产业综合生产力较低,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信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农业信息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公共产品”这一特性。因此在农业信息传播过程中,政府处于基础地位。政府首先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通过这个信息服务体系,制定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营的发展目标和整体规划以及信息采集、加工、传播和等环节的标准。其实,农村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带有公益性质、投入大而回报期长,直接受益者为农民的工程。但这对于农户个体显然不可能在信息方面有大的投入。因此需要依靠各级政府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在实行中重视农业信息补贴问题。最后,政府应营造有利于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外部环境,促进全社会对农业信息化的持续、稳定投入,达到提高社会信息化福利目标;规范各类信息化建设活动,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广大农民的利益,制定信息化发展急需的法律、法规条文。

(二)商业运行模式。

农业信息化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只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显然是不现实的。农业信息具备成为商品的经济条件,且成本集中于它的原始拷贝成本,可以以低增量成本大规模生产拷贝,因此存在巨大的商业机会。商业运行模式的引入有助于提高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服务的社会化水平,可弥补国家在农业信息建设和发展中的不足。因此应当整合资源、政企互动,主张多特色特色、多手段的商业运行模式。

1、通讯公司的商业运行模式。

电信运营商利用自身优势,可以提供通畅的信息化平台,促进信息服务的多样化,对于农业信息化具有直接的拉动效应,我们以 “天府农业信息网”为例:

“天府农业信息网”是中国联通四川分公司在四川省内建立的以手机短信为主要信息传播方式的综合性信息传播网络。“天府农业信息网”在全省1000多个乡镇建立了信息工作站。每个信息工作站配备一名信息员,赋予所有信息员在天府农业信息网上传下达信息的权利,使他们可以在获取网上信息以后以短信的方式为工作站所在地区的所有联通手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同时也可以把农户的经营信息转发到网上,供全省、甚至全国相关农户查询。

农民加入“天府农业信息网”的成本并不高,而从通讯公司角度考虑这个项目的运行成本,也是一种可持续、可盈利的商业模式。这种“无线通信+互联网+信息站”的独特运营模式结构是农业信息化中的一次创新。

2、农企合作模式。

农业信息化过程中涉农企业起到了模范作用。企业联结农户与市场,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以技术培训的方式提供信息,有益于农户在生产中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在农产品销售阶段,企业利用信息化优势把握市场价格,采取比市场收购价略高的价格进行收购,一方面确保农户利益,另一方面确保企业下一季度的货源,企业和农户在合作上实现“双赢”。

由于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加工、储运、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同时,农民按照标准化要求生产出来的优质原料通过加工变成高质量、高档次的产品,从而赢得市场,提高经济效益。只要能建立其合理的利益机制,真正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此模式对市场化具备很强适应性。

商业运行模式下的农业信息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信息资源的外部效应是导致其市场非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应通过法律、行政等手段保护商业性质农业信息的产权,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农业信息的传播运营,实现信息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和高效率。

(三)与教育信息化有机结合。

在基础设施较落后的地区,如西部欠发达省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通讯设施特别是网络计算机普及率低,实现信息进村进户,突破农业信息“最后一公里”变成了一个瓶颈问题。

借鉴甘肃省金塔县首创的金塔模式,笔者认为可以依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两个已经初步建立的信息化工程,解决基础设施落后地区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整合现有的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可以充分利用乡村学校远程网络教育的人才和设备资源,以较少的投资,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作为连接千家万户的纽带,来解决农村信息进村入户难的问题。这样,政府便可以以较低的投入,搭建农村信息化平台,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快速传送信息的条件。

五、结束语

现代信息技术正逐步地向农业渗透,农业信息化将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和关键,同时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应该说,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了较大成果,但我们仍应该继续研究,探索出能够大范围推广、能够深入到更广大农村的信息化模式,真正使农民脱贫,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顺利进行。

(作者:陈佳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研究方向:金融学、经济学;郭青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研究方向:税务。)

参考文献:

[1]陈建斌,郭彦丽.信息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7.

[2]秦向阳,潘瑜春,李瑾等.中国农村信息化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

[3]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10.

第3篇:农业信息化发展报告范文

10月25―28日,以“信息化与现代农业”为主题的2014农业信息化专题展暨农业信息化高峰论坛在青岛隆重举行,成为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的一大亮点。其展区总面积4000平方米,包括综合成就展区、特装展区、标准展区,主要展示智慧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信息服务、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等方面的技术、产品及解决方案,共有来自24个省(区、市)的111家单位参展,是目前农业信息化领域水平最高、特色最鲜明的全国性专业化展会。

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李昌健告诉记者,本届专题展与论坛得到了全国农业系统、有关科研院所、电信运营商、农业信息技术创新研发企业、农业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与服务单位等的积极响应。他们带来了最新的农业信息化研发成果、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充分利用专题展与论坛这个平台,积极开展技术洽谈与产品交易,深入研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和模式,充分交流信息技术和经验,这对于促进高新技术更多更好地应用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方面,推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来到农业信息化专题展区,随处可见的电子屏幕、不断闪动的信息指示灯、高端大气的物联网设备,这里的一切都充斥着现代气息。中国电信、农信通集团、上海农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农业信息技术创新及研发企业,都带来了最先进、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农业信息化研发成果、技术产品和成熟解决方案。中国电信以体验演示的方式向参观者形象直观地展示了农业信息化相关解决方案和产品应用,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前来参观。此次展会上,中国电信通过“智”、“惠”、“梦”三个关键字展示了其在农业信息化领域所做的努力、成效和规划。

此外,展会期间将举办农业信息化高峰论坛,该论坛以“促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全面融合”为宗旨,设立一个主会场,三个分会场。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出席论坛并作讲话。他指出,信息化对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牵引和驱动作用,是现代农业的制高点。

信息化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伴随着“四化”同步战略的快速推进,中央和地方围绕着“推进农业信息化”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向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领域渗透和应用。当前,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透明、服务便捷灵活的愿景正在变为现实。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些年来农业信息化进程取得了积极进展。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截至2013年底,3G网络覆盖到全国所有乡镇,涉农网站已达4万多家;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取得突破,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和区域试验工程在北京、黑龙江、江苏、天津、上海、安徽、内蒙古、新疆等8省(区、市)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全国共筛选出310项农业物联网成果,涉及农作物“四情”监测、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农机作业调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等行业和领域;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迅猛,为传统农产品营销注入了现代元素,在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促进产销衔接和公平交易、增加农民收入、倒逼农业生产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显示出明显优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农产品电商平台已逾3000家,农产品电子商务年交易额已超过500亿元,全国涌现出一批“淘宝县”、“淘宝镇”和“淘宝村”;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农业信息基础能力明显提升,初步建成了国家农业电子政务支撑平台,构建了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和国家农业科技数据分中心,开发了农业监测预警、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三大应用系统,建立了统一的信息安全体系、管理体系、运维体系和标准体系;农业部建设了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12316中央平台),它是一个集12316热线电话、网站、电视节目、手机短彩信、移动客户端等于一体,多渠道、多形式、多媒体相结合的12316中央平台,包括“一门户五系统”,现已完成了对11个省的三农综合信息服务数据对接和支撑监管,为及时了解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热点问题和各种诉求提供了灵活便捷通畅的渠道,为全国12316三农云服务奠定了良好基础。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张合成指出,当前,我国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全面深度融合,必将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对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抢占现代农业发展制高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机遇与挑战助推农业信息化

陈晓华指出,当前农业信息化发展正面临难得的机遇和诸多挑战。

从机遇看,首先中央有明确要求。党的十作出了“四化同步”发展的战略部署,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强调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推动了市场主体的广泛参与和先进要素向农业聚积,为农业信息化打开了新的空间,增添了新的活力;其次农民有强烈需求。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越来越依赖信息化的发展,迫切需要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发展壮大生产性和生活业,有效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

从挑战看,我国农业信息化与先进发达国家和其他行业相比,还存在基础比较薄弱、创新能力不足、统筹力度不够等现实问题,需要下决心尽快解决。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高同庆表示,为了更好地为农业信息化服务,中国电信坚持开放合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及院校合作,成立了“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合实验室”,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信息化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智惠新三农,与农业信息化产业链携手共筑“中国梦”。

为农业腾飞插上信息化的翅膀

大农业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农业未来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全方位、多渠道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势在必行。

第4篇:农业信息化发展报告范文

>> 我国中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评估研究(下) 生态学视角下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 我国中部地区农业信息化发展探析 新课改背景下基础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模型研究 物联网环境下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 关于XBRL下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思考 教育信息化视角下的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次贷危机下我国长三角地区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新形势下的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之我见 “互联网+”下农业高职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研究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 藏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综述 地平线研究项目对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若干启示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和策略研究之我见 欧债危机背景下的我国中部产业国际化发展问题研究 浅论信息化背景下的职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师的自我提升 新加坡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对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启示 经济转型背景下中部地区高职金融教育改革与发展 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背景下的滁州发展 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下研究生辅导员工作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8-28.

[2]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 2013-8-28.

[3]规划编制专家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9.

[4]何克抗.教育信息化是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4):16-21.

[5]何克抗,余胜泉,吴娟等.运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大幅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2):5-18.

[6]王珠珠,刘雍潜,黄荣怀.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下)[J].中国电化教育,2005(11):19-30.

[7]方子春.关于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个案调查[J].中国远程教育,2007(8):58-62.

[8]冉新义,杨改学.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5(11):60-63.

[9]易佳,盛健.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要用数据说话――以上海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0):4-9.

[10]张屹,范福兰,杨宗凯,周平红.我国中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测评与预测[J].电化教育研究,2012(7):5-10.

[11]李葆萍.我国义务教育信息化建设均衡性研究――基于2001-2010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3):37-42.

[12]Shyamal. Majumdar.Regional Guidelines on Teacher Development for Pedagogy-Technology Integration [Working Draft] [M].UNESCO, Bangkok:2005,37.

[13]把握机遇 加快推进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EB/OL]., 2013-08-29.

[14]UNESCO. (2011).UNESCO ICT 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Teachers.

[15]Advancing Digital Age Learning [EB/OL]. http:///standards/nets-for-students,2013-8-28.

[16]何克抗. 迎接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挑战[J].中国电化教育,2006,(8):5-11.

第5篇:农业信息化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低成本 农村信息化 廉价终端

中图分类号:TN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1-036-02

针对农村信息化投入与运行成本高昂、信息渠道不畅、服务对象分散、需求多元等问题,各领域专家分别从经济学、社会学、信息技术等不同视角思考信息化建设成本管理、控制与优化问题。信息经济专家们提出:推进农村信息化的过程中,必须主要考虑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价格成本问题,我国广大农村信息化需立足“四低”(即低培训、低价格、低成本、低门槛)的理念:社会学家提出:构建机制灵活、多元服务主体密切合作、具备长效运营能力的新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信息技术专家则提出:应集中研发成本低廉、功能丰富、运行高效、兼顾共性需求与个性化服务的创新技术支撑模型。

如何保证信息质量,有效降低建设成本和价格成本为标准,如何低成本、高效率地推进农村信息服务,已成为我国当前农村信息化建殴中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下面从农村信息服务的四个关键环节来分析国内外现有的技术及预期情况:

1 信息源的组织

农村信息源的组织经历了静态网页、结构化数据和搜索引擎三个阶段,搜索引擎是现阶段解决用户在信息海洋里查找信息主要技术,弥补了前期的数据库技术缺陷及一般网站信息难查的不足。但目前农业领域现有各种网站近2万多个,面对这些海量信息,使用综合的搜索引擎并不能迅速和准确地找到想要的信息。中国农业科学院依托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研发了“农搜”专业搜索引擎,有效实现了农业信息的精确搜索,但这些网络服务需要海量的存储能力和计算能力来满足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

“云计算”顺应这个时代大潮而诞生,其重要特征是按需计算、网络协作,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并使用户终端尽可能简单、便宜,降低了农民参与信息化建设的价格门槛。使用数据挖掘、模糊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然后将最符合农民需要的、最有价值的信息发送给相应的农民,有效地解决了信息源的组织和利用。

感测器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为农业科技领域提供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利用温度、湿度、光照、酸碱度等各种传感器和感应芯片,广泛地采集人和自然界各种属性信息,然后借助有线、无线和互联网络,实现各级政府管理者、农民、农业科技人员等“人与人”相连,进而拓展到土、肥、水、气、作物、仓储和物流等“人与物”相连,以及农业数字化机械,自动温室控制,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等“物与物”相连,实现随时感知、互联互通和高度智能化互动。物联网技术已成为助力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智能化实现的重大技术发展趋势。

2 信息的传输通道

目前农村信息主要的传输通道有广播、有线电话、有线电视和互联网,除互联网外其他传统的媒体均为单向传播,只能把信息传递到农民手中,却无法了解农民的需求。传统互联网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必须配备计算机,且受到计算机不易接入、不易移动、不便携带等束缚,网络布线也受很多因素限制,并且当前我国农村电脑的普及率只有2~4%,且农村的宽带接入费高于城市20~50%,已建成数量最大、信息资源和表现形式最为丰富的互联网WEB应用无法真正进入农村。

随着3G技术的出现和WiMax无线宽带不断发展,以及手机在农村的大面积普及,通过通信运营商之间合作,使大部分农村以3G或无线宽带WIMAX方式实现宽带上网,可以以适当的方式和较低的成本真正实现农村网络全覆盖。同广泛使用的无线网络相比,WiMax技术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WiFi技术可以提供高达54Mbps的无线接入速度,但是它的传输距离十分有限,仅限于半径约为100米的范围。移动电话系统可以提供非常广阔的传输范围,但是它的接入速度却十分缓慢。WiMax的出现刚好弥补了这两个不足,它是一项新兴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能提供面向互联网的高速连接,数据传输距离最远可达50km。只要少数基站建设就能实现区域覆盖,具各网络部署快、建设成本低廉和维护和升级费用低的特点。中国幅员辽阔,存在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这些地方应用低成本的WiMax技术则可以给那里架起一座信息高速公路,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WiFi、WiMax和3G三者结合的完美无线网络和集成这三种技术的移动终端,将是未来农村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3 信息接收终端

通过电视、电话、PDA等终端获取的信息在信息内容、表现形式、信息交互等方面也存在各自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的信息需求。同时由于农村互联网相关基础设施薄弱,公共上网资源匮乏,限制了农民对互联网的需求和使用。手机的快速普及和发展,将为农村互联网的普及增添新动力。据《2009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统计,截至2009年底,中国手机上网用户达到2.33亿,其中农村手机上网用户约为7189万人,占农村网民的67.3%,较2008年提升了近20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以低端手机为信息终端的信息获取模式将成为拉动农村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力量。

目前基于移动终端面向农业信息服务的研究多为利用高端设备(如智能手机、PDA)针对专家系统、数据采集等单一功能,系统移植性差、费用高、操作不方便。因此有必要利用新设备与新技术,研究出一种能连接互联网、信息互动、操作简单、费用低廉、维护方便的信息终端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目前国内在基于低成本移动终端的信息服务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部分成果,值得借鉴:张峰等(2009)针对很多蕉农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结合海南香蕉的种植和生长规律,使用J2ME研究和开发了“移动香蕉小助手”,主模块由香蕉月历、香蕉快讯、病虫害防治和智能决策4大模块构成,已在诺基亚6020、诺基亚6120等多款中低端手机上通过测试。王贵荣、李道亮等(2009)围绕短信平台技术,对鱼病诊断短信平台诊断流程和系统编码进行设计,对鱼病诊断短信平台进行开发,实现了养鱼户通过短信方式实时进行鱼病诊断的功能。

4 农村应用技术模型

农村信息化要求对农业生产过程全面实现数据化,要求各种农业信息技术最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因此,要在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和整合的基础上,建立农村信息资源数据库群,形成农业生产资料数据库应用系统、农情信息数据库应用系统、农产品市场信息数据库应用系统等应用软件,提高了农村信息数据库的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综合信息的标准化、可视化、网络化,有利于进行科学分析和决策,为农村信息化夯实了基础。

目前国内、外均已开发出涉及作物病虫害防治、施肥、育种、产量预测、农业经营规划等领域的农业应用软件。美国的多数农场均配备有各种农业技术、生产管理等方面的软件,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我国相关部门也对相关课题进行了立项,国家“863”项目将农业专家系统等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列为国家重点课题,这些都为农业应用软件的开发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过近年来的努力,现已完成了水稻、小麦、棉花等作物的栽培模拟优化决策支持系统,还开发了基于网络环境的农作物栽培管理专家系统等软件及其产品,基于PDA的农作物生产咨询服务系统,这些软件产品为我国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生产与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手机将成为农村居民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用手机(主要是非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代替计算机,利用移动设备的无线上网和移动计算,把农业应用软件延伸到移动设备上。目前,利用移动设各面向农业的研究多为利用高端设备开发的针对性专家系统,面向中低端手机的研究较少。而农村拥有手机群体主要为中低端机,因此面向农民所普遍持有的中低端手机以嵌入式开发技术为核心研究农业应用软件,将有利于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和节约成本,也可以最大限度的继承和重用前期农村信息化成果和信息资源。

5 小结

因此,积极吸纳计算机、网络及信息通信领域的新兴技术,整合“云计算”、“物联网”等相关技术。从低成本移动信息终端的关键技术研发入手,研发及搭建以移动互联网为主要支撑环境、农村信息资源及应用云端为信息源、“物联网”感知技术为辅助的自成体系的技术支撑模型,是未来低成本农村信息化推进的主要趋势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唐自华,农村信息化的低成本之路[J].中国新通信,2006(18):80-81.

[2]梅方权.中国农村低成本信息化发展模式的选择[J].中国信息界,2007,5(15):11-16.

第6篇:农业信息化发展报告范文

Abstract: Based on the specific measures of applying Internet technology to the agricultural supply and marketing market in India, it is proved that the Internet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accelerate the sal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e Internet is convenient, fast and low-cost, so it makes all kind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ply and marketing channels more smooth and convenient, and its practice is worth exploring. Combined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the Internet technology for China's agricultural supply and marketing of relevant recommendations is promoted.

关键词: 互联网;农产品;供销市场;新对策

Key words: Internet;agricultural products;supply and marketing;new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P31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3-0003-04

0 引言

互联网技术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普遍应用正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主动迎接现代农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纷纷制定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的具体举措,实现互联网技术与第三次产业的融合,以催生更多的新业态。互联网技术既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具有引发农业生产、供应和农产品供销市场变革的主要推力。通过互联网与农产品供销市场深度结合,利用建立的数据信息,深入挖掘和释放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实现农业数据库信息的规模化、高质量、上水平,使快速发展的信息和数据可以有效的生成、存储、分析和传播,用于支持和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力,满足不同群体对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销售多渠道需求,以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基于印度在全国各地的农产品市场和当地政府主管的市场管理等相关部门建立了供销式的数据库,在利用互联网销售的思路上由国家信息中心牵头农业开发、信息技术、市场管理等部门与当地政府合作建立了一个共同管理的农产品供销信息库,协同运作农产品供销市场的各类信息。有助于探讨互联网技术在印度农产品市场的具体举措及作用,并得以对中国农产品市场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的启示。

1 互联网技术用于现代农业

互联网技术用于现代农业首先应从政策上保证农业发展需要,注重政府占主导作用,从组织、经费、协调等方面保证对互联网应用的支持。此外需制定相关法规,保障互联网信息真实高效、畅通,并遵循信息共建共享原则。从上世纪中期开始,世界各国开展的土地“GPS定位”技术,农业机械“远程诊断”系统,卫星导航“精准定位和精准农作物”种植技术,“邮车网络”等活动相继开展。当前,农产品市场通过互联网有关农产品商情信息,国外农产品种植信息,价格变化和商场销售趋势,有助于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做出正确的价格判断。从上世纪末,我国邻国印度互联网建设使用的全部经费由各级政府财政全额支付确保了经费的及时到位。为了方便用户通过互联网查阅各类农业信息,政府还规定数据库的格式必须统一采用PDF格式,数据库信息全部上网,方便查询。从印度利用互联网技术用于农产品市场的实践反馈的信息显示,农产品的生产、经销以及消费者对于供需信息普遍呈个性化、利润最大化、产品适应化特征。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多元化信息的存在与服务主体的共存是必须的,印度国家农业主管部委、农业商会、农业研究院所、各领域和专业技术团体、民营信息协会各农业产销合作社以及各大集贸市场管理委员会等机构的信息都参与其中。印度在互联网上的有关农产品供销的宣传在形式上采取多渠道的发展策略,其中之一有:面向社会的大众式的,也有面向个体式的,还有面向各级协会组织及其成员的宣传,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结合的宣传,产学研项目中的宣传,农产品供销信息始终贯穿于经营宣传之中,还充分利用新闻传播的优势,在广播电视、电话传真、报刊杂志等媒介广泛宣传。当前,在印度对于从事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从业人员有严格的任职要求和法律规定,提供虚假农产品供销信息的有明确的处罚条例,确保了信息的真实有效。随着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知情权意识的增强,农产品各类信息数据系统因此而产生并迅速发展,追踪系统专业网站已处在商业化使用中,并基本覆盖到所有涉农的政府公共部门及私营部门使用。同时,互联网农业信息实行了科研、教育和推广相结合,为农业生产销售提供了信息保证。多渠道、全覆盖的宣传形式,通过互联网的广泛传播,为推广农业知识和农业新技术,尤其是农产品供销市场的信息沟通提供了有效载体。

2 印度农业互联网的发展状况

2.1 印度农业互联网的发展背景

印度的农业为全国2/3的劳动力提供就业,印度国内生产总值30%来自于农业。印度农业既是本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视程度高的特殊部门,它又是发展滞后和急需扶持的部门。印度在独立前的几十年间,粮食生产长期以来处于低产,粮食总产量年平均增长仅为0.03%。然而,印度发展农业却具有独特的自然条件,50%以上的印度土地属于可耕地,日光照强度适宜,而且雨水充沛,大部分农作物可达到每年三熟的程度,可是吃粮还要依靠进口。即使遇到丰收年,也经常出现农业增产不增收的情景,主要原因在于印度农产品市场分布广泛而信息匮乏是一个重要原因。在印度全国各地约有9000多个农产品市场,由于缺少信息交流,农民生产的一些农产品只限于在当地农产品市场低价销售,由于供销信息不畅导致市场需求下降,农产品低价格致使农民低收入。因信息闭塞,国内外消费者无法了解农产品供销市场产品状况和价格行情,限制和制约了印度农产品供销市场的快速发展。上世纪80年代,印度政府提出大力扶持计算机软件产业,它以其质量高、价格低、售后服务好等优势,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软件开发中心,软件行业一跃成为了印度经济支柱产业。由于政府对外资企业政策的开放,允许电信部门向跨国公司开放,规定外国私人投资可以拥有49%的股份,吸引了一大批跨国公司进驻印度经营,企业具备了政策上的大力扶持,外资企业在资金上的助推,印度信息产业由此而快速发展,加之本国软件行业的有力支撑,使印度互联网农业信息发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为此印度软件协会预计,到2020年每位印度公民可以拥有一台电脑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基于印度政府对利用互联网解决印度占国民经济80%的农业经济充满信心。政府认识到,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发展全局,解决农民和农村问题也正是政府所关注的重点。有关农业专家指出:农产品市场化是印度农业面临必须解决的大问题,有必要通过互联网来推动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提升,使农产品市场活起来,这也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印度计算机硬件设备成本的降低,农村和农民将是信息产业的巨大市场。推动农村信息化快速发展也有利于培育印度未来的互联网市场。由于那时印度农业发展并没有完成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市场还没有形成,尽管政府对农民利益采取了保护措施,比如建立合作社制度,农产品分级管理等相关举措,农民从农产品价格的利润中并没有得到实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由于缺少市场的价格信息,或者说价格信息滞后,利润的大部分中间商都已取走,至使丰产不增收的现象长期存在,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印度奶业合作社的创始人,库林博士在一次国际信息会议上,类比了农业信息化与农村奶业合作社的运作方式,阐述了“农业信息化应该通过网络信息服务,使农户与销售商直接见面的方式,减少中间环节盘剥的观点,达到让农民更多地直接获得市场利润的目的。基于库林博士的建议印度政府认为:市场信息是搞活农业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保证和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通过获取正确和及时的市场价格信息,农民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销售获得更多利润。由此,实施了在印度州一级建立起互联网市场网络系统。市场网络系统通常是两层结构设计,包括初级市场社团及州级市场合作联合会。州三层结构的中间层位于地区一级。国家农业合作市场联合会(NAFED)是所有市场联合会和社团的最高一级组织,市场联合会的业务通常要求作为中央政府/州政府采购的[1]。

2.2 印度农产品市场实施互联网管理的具体措施

①市场信息系统设置。在国家管理范围内,由“NAFED”的市场信息系统收集信息,由发展快,最活跃的旁遮普邦的市场联合会负责信息的收集。②“NAFED”是国家级合作市场组织的最高机构,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末。其职能是收集来自基层有关农作物生产、消费情况、市场价格、供应和需求矛盾等反馈信息进行政策调控。③“NAFED”主要收集的信息是国内农作物的生产、销售、市场价格以及有关国外农作物的生产、销售、市场价格的报告以及国内外农作物受气象变化而影响的一些数据信息。“NAFED”的信息来源是多渠道的:它通过国内外贸易商、制造商和农产品的经销商以及各级社团组织,可以准确掌握每天的农产品价格的变动走势,它还收集各类报纸、杂志及涉农出版物中的有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NAFED”的信息主要是通过专业的网站()每天大量的与农产品市场密切相关的内容,并通过WEB系统的集成市场信息系统,使授权使用的成员及时快速捕捉各类有价值信息。比如,旁遮普邦进行棉花生意,由于开发了一个系统用于收集每天印度全国各地棉花市场的价格、包括私人企业在内的其他商的采购状况、存量、需求的趋势,根据这些数据产生报告后,从而决定在采购价格基础上确定采购的数量。其他商家也根据市场价格进行采购。此外,为了加快各类农产品在市场的交易速度和信息的监控和分析,为所有的区域都提供了互联网信息便于交流和反馈。同时,他们采用了诸如,电子邮件、网站、传真等配套电子设备。市场部门利用ERP的相关软件,用于该邦所有商户、市场,这样所覆盖的区域和市场联合体将在互联网上很快获得在线信息,起到数据集成效应。从而改变原有农产品市场价格高低不均的局面。

由于印度建立了一个全国性的全覆盖形式的收集和农产品供销市场价格信息的互联网信息系统,各种数据包涵了各类农产品质量、价格、销售、库存等方面信息,通过数据信息提供给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及时得到准确的农产品价格信息,确保了生产和销售环节中的利润公平化,尤其是农民生产者利用互联网信息收入得到了最大化,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达到了丰产又增收的目的[2]。

3 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过程。①单机辅助过程。二十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使用列入到农业基本建设规划中,还原则上制定出原农牧渔业部计算机应用计划,上世纪80年代,《计算机农业应用》刊物的出版,为1987年成立的原农牧渔业部信息中心做了理论上的准备。②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二十世纪90年代,我国“金农”工程开始实施,并成为国家信息化战略实施中的重要节点。二十世纪90年代初,在全国实施接通县一级通信网络和计算机信息数据系统。上世纪90年代末农业部网络信息系统工程开始建设,建成后开通了“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相继开展了农业信息化服务的实质性工作。③互联网使用过程。2000年,由国家出台的《农业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开始拉开了《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的大幕,计划用3-5年时间建成全覆盖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使我国农业信息化跨上了一个新台阶[3]。

4 加快我国利用互联网发展农产品市场的建议

4.1 强化政府对农产品市场互联网应用的政策导向

农业部成立了农业信息化领导小组,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场信息司,并组织专业力量编制各地区,行业农业信息化发展建设规划,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之间、部门之间的协调,旨在消除信息孤岛、避免重复建设,集中力量共同推进农业市场互联网建设工作,并加强探索发展和应用新模式,整体推进生产、经营、服务和技术创新,构建农业信息化技术标准、政策体系的制定。各级政府农业主管部门要采取多项措施鼓励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者主动采用现代网络技术、走出一条适合本地区农产品供销市场发展的新模式,推出一批利用互联网发展农产品市场的好典型。各级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农业信息化学科体系建设,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引领和服务支撑作用[4]。要充分利用各种培训、办班、辅导等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加强对农产品生产、供销人员、农业信息化从业人员及广大农业生产者对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使用的技能、方法、基本知识的培训内容要及时更新。并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投入比例,在国家实施“互联网+计划”的大环境下,积极与本级财政沟通,提高农业信息化投入比例。要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千方百计调动各类网络信息经营商、涉农产业有关信息化方面的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性,逐渐完善在政府宏观政策指导下的互联网信息投资多渠道的良好态势,积极推动农产品供销市场互联网信息大发展的新局面。在政府积极倡导实施“互联网+计划”的同时还要加强信息安全的监管,建立信息风险预警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制定有利于互联网发展的法律、法规,确保我国农业市场互联网信息的安全和正常运行[5]。

4.2 着力加强我国农产品市场互联网基础建设

有关专家指出:“21世纪后10-20年是中国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关键期。近期国务院确定“互联网+”计划,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服务质量和效率,提出,“建设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源源不断地为“互联网+”农产品市场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释放活力,提升效率”。回顾我国互联网基础建设,速度之快超过了某些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增长。其具体体现在:①传统媒体的实用功能不断拓展,建成了覆盖全国边远山区在内的电视、电话和各类通讯网络,各种类型的媒体总量已排名在世界前列。②农产品供销市场的各类信息资源的建设快速发展。随着互联网应用的迅猛发展,覆盖国家、省、市、县、乡五级农村门户网站系统已经建成,并开通使用。据2013年7月数据统计,涉农网站已超过百万多个,建设的互联网数据库仅农业部就有60多个,涉及农业政策法规、农村经济统计、农业科技与人才、农产品价格等。开通了40余个部、省协同信息采集反馈沟通渠道,各省、市农业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建设了一大批地方数据库,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成为了互联网基础建设的生力军。

4.3 建立健全“互联网+”农产品市场法律法规

随着我国互联网基础建设的完善,我国农村一大批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型农民经纪人和广大农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交易。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涉农电商约有31000多户,并呈现超速增长势头从国家农产品发展报告中显示:“农产品在互联网上的销售从销售额及增长速度上分别呈几十倍,超百倍的增长。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极大地拓宽了农副产品的销售,借助互联网平台使我国的农产品直销全国乃至世界各个角落。实现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对接,从而减少了中间环节,安全、顺畅地使农产品生产者获得了更多的经济利益。红利的取得依托于互联网法律法规的保障。建立健全互联网+农产品市场电子商务法律法规至关重要。假如在农产品市场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出现经济纠纷时,农产品生产者特别是个体农户在整个农产品供销过程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市场的风险承担者往往是他们。如何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互联网法律法规是保障。我国2014年3月15日开始实施了《网络交易管理办法》,办法规定:“个体农民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前必须通过向互联网平台提交个人信息完成注册”。只有经过国家认可,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经营户。才能使供销双方的利益得以保障。《网络交易管理办法》又明确规定了网络商品经营者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或者商业惯例向消费者出具发票等购物凭证或者服务单据;征得消费者同意的,可以以电子化形式出具。电子化的购物凭证或者服务单据,可以作为处理消费者投诉的依据”。《管理办法》的实施从法律法规层面对农产品市场互联网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的违规行为进行了有效约束和制止。使我国广大农户在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市场销售的道路上更加安全[6]。

4.4 着力提高农民在农产品市场利用互联网的意识

“互联网+”农产品市场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精通互联网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力量。加强新型农民在农产品市场利用互联网技术,有助于广大农民及时掌握市场价格信息,增强科学化经营理念,实现农产品产销对接,提高农民种田积极性,达到农民增产又增收的目的。目前,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互联网+”农产品市场得到了经济实惠,“互联网+”农产品销售逐渐被广大农民所认可。如今,丰富的网上农业信息资源,吸引了广大新型农民通过互联网获取农产品交易信息,开展“互联网+”农产品交易,着实使他们得到了经济实惠[7]。

4.5 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市场销售,分享农业信息化带来的经济红利

随着互联网基础建设在农产品市场的设施不断完善,农民利用互联网销售农产品意识的提高,农、副、畜产品在互联网上销售让广大农户尝到了甜头,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经营者正在认同互联网销售这一信息传媒带来的低成本高收入的现实。互联网村、互联网乡、互联网县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河北省深州市是全国闻名的蜜桃核心产地,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曾为皇室贡品之果。被誉为“桃中之王”。2014年,深州蜜桃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前不久召开的第中国农产品交易会上,深州市选送的蜜桃获桃类最高荣誉“果王”称号。深州蜜桃品质上乘,甜度高,含有多种维生素,但采摘期过后保鲜期仅7-10天,若想吃到新鲜的深州蜜桃只能等来年。如今随着蜜桃专用冷鲜库的建成使用,蜜桃鲜储期达2个月以上。依托蜜桃的品牌效应,果农利用“互联网+”冷鲜库,使深州蜜桃一年四季远销全国各地。近几年,着实让果农尝到了“互联网+”带来的经济红利。当前,果农们又做起了“互联网+”快递销售蜜桃,通过“互联网+”快递的运输能保证24小时内将新鲜蜜桃送达客户手中,所卖的价格是当年成熟期的一倍。经济收入的大幅增加,调动了果农种植蜜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6 互联网技术用于我国农产品供销市场产生的效益是巨大的

比较印度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农产品供销市场的做法来看,我国在过去三十年里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发挥了关键作用。数据和信息是可以有效的生成、存储、分析、传播和用于支持农民提高生产力和增加经济收入,互联网信息传播服务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关键环节。尤其是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之后,其农业产业一直强烈受到市场影响,也面临着国内和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我国政府和农业生产者、销售者充分意识到信息技术以及市场和销售信息最大化将产生经济效益是巨大的。因此,许多创新的和有效的市场信息传播模式已经被广泛使用。通过信息传播服务农民获得了巨大的利润和丰厚的回报。我国政府投入的大量财力,开发和传播农业信息的力度不断加大,在市场驱动机制的影响下,也刺激了开发农业信息的商业企业为农民提供有价值的市场供销信息,农民支付访问费用,使提供信息企业在投资中获利。政府支持提供农业信息企业出台的各项政策和激励措施,也确保了农业供销市场有一个健康的投资环境,使信息企业和农民产生双赢的局面[8]。

以辽宁综合信息平台为例。辽宁省12316黄金农业信息平台于200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它是综合性信息服务平台,是国家投入与辽宁省共同构建服务农民的信息化工程,每天约有超过上千万字数的与农业相关的信息;仅专业服务团队就有200多名资深农业专家和60多名政府农业管理顾问。形成了一个政府搭台、企业赢利、农民受益的良性发展局面。高效的信息平台连接了政府和农民,有效地巩固了基层信息服务基础,保障了农业供销市场的良性发展环境,加强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联系,并协助农民及时了解新信息新技术,尤其是农产品供销信息。据统计这个信息平台服务系统为农民创造各种收益约300亿元[9]。近年来,我国政府提供的农业信息传播服务,有力促进了农业经济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通过各类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使农民经济收入贫困状况不断改善,这足以证明政府的投资和政策支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0]。

5 结语

中国与印度两国都是农业大国,在利用互联网用于农产品市场销售方面存在类似之处,一些举措值得借鉴。然而,我国农产品市场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根据我国国情积极探索,开创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农产品市场销售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赵卫利,刘冠群,程俊力.国外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启示[J].世界农业,2011(5):71-73.

[2]安森东,常Z.区域农业信息化建设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陈晓华.在全国农业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广东农业信息网,2013.

[4]刘渝峡.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的法律保障机制建构[J].农村经济,2015(11):95-99.

[5]张继辉.网络购物安全性评价[N].人民法院报,2010-08-04.

[6]郝贺,黄晶.我国普遍发票法律问题研究[J]管理观察,2014,12(05).

[7]马路,高占峰.深州蜜桃驰名中外[EB/OL].河北新闻网,2015,10.

[8]王辉景.论互联网在特色农业经济品牌发展中的助推作用[J].山西农经,2016(7):1-2.

第7篇:农业信息化发展报告范文

   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经全体同志共同努力,各项工作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一、春播工作圆满完成

   中央及市县粮补政策的逐步落实,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加上5月16—17日的一场中到大雨,截止6月10日,全县春播圆满完成,共播种农作物72.4万亩,其中粮作53.1万亩,经作19.3万亩,粮作中,玉米35.6万亩、大豆16.1万亩、高粱1万亩、其它杂粮0.4万亩,经济作物中,棉花13.2万亩、蔬菜4.7万亩、瓜类1.1万亩、其它0.3万亩。从今年春播完成情况看,主要呈现大宗粮食种植比重大、农作物种得足种得严等特点。目前,春播作物出苗齐全,长势喜人,但有部分地块已呈旱象,如近期无较大降雨,春播作物生长和夏播工作将受到一定影响。

   二、夏粮生产情况

   全县种麦22.7万亩,已全部收割完毕。由于今春气温较低且持续时间较长,返青推迟7—10天,加上生育期内受旱,预计全县夏粮总产可达5765万公斤,单产250公斤。

   三、夏播形势严峻

   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虽有降雨,但分布不均匀且雨量较小,夏播受到干旱的严重威胁。22.7万亩夏播任务,目前仅完成1.5万亩,其中玉米1.3万亩、大豆0.2万亩。

   四、优质小麦、棉花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进展顺利

   今年与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共同承担了市农业局的两个标准化示范基地。一是优质小麦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已顺利完成,该基地坐落在静海镇南五村争光渠东,面积为3040亩。示范推广品种为京9248。通过严格落实各项技术措施,使示范基地实现了标准化生产,获得了单产687.5斤的好收成。XX年5月27日,以全市第二名的好成绩通过验收。示范区的建设,为我县小麦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样板,带动了全县优质小麦标准化生产,促进了种植结构调整,提升了粮食生产质量。二是优质棉花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面积3000亩,坐落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及周边。已按实施方案进行标准化管理,棉花现已进入现蕾期,长势良好,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五、做好农情信息工作

   一是印放《农业信息》6期、计1000余份。发送到各乡镇书记、乡镇长、主管农业乡镇长及120名农村信息员手中,成为他们指导农民调结构、闯市场的好帮手。二是及时掌握全县农业生产情况,并以当日信息的形式向县委、政府、县广播局及《静海文汇》报送信息45条。三是部属信息县物价月报表及时完成,并完成文字分析材料3篇,完成玉米成本调查报表,并撰写了分析报告。四是完成市局粮经处及市场信息处安排的报表等业务工作。五是向《天津农业信息网》、《农民致富信息》报送信息15篇。六是及时做好灾情统计上报工作。

   六、协助搞好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工作

   积极配合县农委搞好指标分解、夏粮联查等工作,配合种子公司做良种补贴工作。在实施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过程中,及时掌握进展情况,向市、县有关部门及时反馈。

   七、绿证培训及其它工作

   我科承担的100名农村信息员培训任务圆满完成,学员们反映热烈,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为我县农村信息化发展进一步奠定了基础。组织编写的3万余字的《农业信息与计算机网络操作技术》被市绿证办在全市范围内采用。

   完成了《稳定粮食生产,优化种植结构,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搞好服务》、《关于农技推广机构改革调研报告》、《加快蔬菜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市人大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管理情况调研》等文字材料8篇。

   八、下半年主要工作计划

   1、及时掌握全县秋收作物的种植、管理情况;并作好灾情的统计及上报工作;掌握今秋种麦进展情况。

   2、继续配合农经委搞好粮食直补贴及良种补贴工作的落实。

   3、继续办好《农业信息》,并搞好信息搜集及上报工作。

   4、按时完成部属信息县的月报表和文字材料分析。

第8篇:农业信息化发展报告范文

一、春播工作圆满完成

中央及市县粮补政策的逐步落实,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加上月—日的一场中到大雨,截止**月**日,全县春播圆满完成,共播种农作物万亩,其中粮作万亩,经作万亩,粮作中,玉米万亩、大豆万亩、高粱万亩、其它杂粮万亩,经济作物中,棉花万亩、蔬菜万亩、瓜类万亩、其它万亩。从今年春播完成情况看,主要呈现大宗粮食种植比重大、农作物种得足种得严等特点。目前,春播作物出苗齐全,长势喜人,但有部分地块已呈旱象,如近期无较大降雨,春播作物生长和夏播工作将受到一定影响。

二、夏粮生产情况

全县种麦万亩,已全部收割完毕。由于今春气温较低且持续时间较长,返青推迟—天,加上生育期内受旱,预计全县夏粮总产可达万公斤,单产公斤。

三、夏播形势严峻

月下旬至月上中旬虽有降雨,但分布不均匀且雨量较小,夏播受到干旱的严重威胁。万亩夏播任务,目前仅完成万亩,其中玉米万亩、大豆万亩。

四、优质小麦、棉花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进展顺利

今年与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共同承担了市农业局的两个标准化示范基地。一是优质小麦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已顺利完成,该基地坐落在静海镇南五村争光渠东,面积为亩。示范推广品种为京。通过严格落实各项技术措施,使示范基地实现了标准化生产,获得了单产斤的好收成。**年**月**日,以全市第二名的好成绩通过验收。示范区的建设,为我县小麦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样板,带动了全县优质小麦标准化生产,促进了种植结构调整,提升了粮食生产质量。二是优质棉花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面积亩,坐落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及周边。已按实施方案进行标准化管理,棉花现已进入现蕾期,长势良好,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五、做好农情信息工作

一是印放《农业信息》期、计余份。发送到各乡镇书记、乡镇长、主管农业乡镇长及名农村信息员手中,成为他们指导农民调结构、闯市场的好帮手。二是及时掌握全县农业生产情况,并以当日信息的形式向县委、政府、县广播局及《静海文汇》报送信息条。三是部属信息县物价月报表及时完成,并完成文字分析材料篇,完成玉米成本调查报表,并撰写了分析报告。四是完成市局粮经处及市场信息处安排的报表等业务工作。五是向《天津农业信息网》、《农民致富信息》报送信息篇。六是及时做好灾情统计上报工作。:

六、协助搞好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工作

积极配合县农委搞好指标分解、夏粮联查等工作,配合种子公司做良种补贴工作。在实施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过程中,及时掌握进展情况,向市、县有关部门及时反馈。

七、绿证培训及其它工作

第9篇:农业信息化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一村一页”系统;框架;功能;拓扑结构

中图分类号:TP391(25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2)12-0019-05

截至2010年底,山东省有村民委员会78 015个[1],行政村数量居全国之首。2009年,山东省农村每百户居民家庭家用电脑数量为108台。至2010年底,山东省实现了乡镇以上地区光缆的全覆盖,92%的农村实现光缆覆盖[2]。“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延伸光缆网络,使行政村光缆覆盖率达到100%,进一步提高自然村覆盖率。山东省是全国“电脑下乡”项目的首个试点省份,通过“电脑下乡”活动,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中的电脑普及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解决,山东省农村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已经比较完善。

但仅是电脑普及了,不给农民率先“信息下乡”,电脑对于农民来说还仅仅停留在“游戏机”、“嫁妆”的位置上[3]。如何更好地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服务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开拓农村市场,是农村农业信息化关注的焦点,为此,我们设计了山东省“一村一页”系统。通过该系统还可促进政务公开,减少社会矛盾,构建和谐新农村;政府有关部门也可及时准确掌握村政管理、社会保障等相关信息,进而推动山东省农村农业信息化进程。

1 系统组成及功能

山东省“一村一页”系统主要包括三大系统:注册系统、系统和管理系统。管理系统是核心,管理着注册系统和系统,可以对注册系统生成的不合理网站以及系统的不良信息进行删除。系统组成与功能框架如图1。

山东省有近8万个行政村,注册系统为每个村庄提供唯一的网页导航。为防止重名村庄网页冲突,按照省、市、县、乡(镇)、村注册,注册时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参见http://wwwstatsgovcn/tjbz/cxfldm/2010/37html)作为一村一页每个村庄的唯一标识。注册系统提供可视化模板引擎。包括以下功能:

(1)一村一页logo设计模板,包括村庄名,图片等。

(2)栏目定制,在注册一村一页系统时可生成一村一页栏目,如果栏目变化,可在生成后重新维护。

(3)网页框架设计模板,提供可供选择的网页框架。

(4)网页配色模板,提供可供选择的网页配色方案。使用同一色系的色彩,色彩丰富但不花(参考http://wwwwzskynet/html/Website/Color/103380html)。

12 系统

系统将网页上的某些需要变动的更新信息集中管理,并通过信息的某些共性进行分类,最后系统化、标准化地到本村网页上。网页信息通过一个操作简单的界面加入数据库,然后通过已有的网页模板格式与审核流程到网站上。

系统可以使农村信息员对信息方便快捷地进行分类、添加、修改、删除、图片编辑等工作,产品的类别、标题、介绍、图片等内容将自动生成页面,信息都在数据库中保存,方便用户查询。最主要的是在线编辑器,能在网络上使用所见即所得的编辑方式进行编辑图文并茂的文章、新闻、通告等多种文字处理。

13 管理系统

提供对系统的用户、权限、流量、栏目、内容、数据等的统一管理和控制以及相关的辅助功能,主要由管理员进行管理。

131 用户及权限管理 用户分管理员、信息员和普通用户,具有不同的权限。以用户名、密码的方式对系统登陆用户进行认证。管理员可以拥有系统的所有权限,包括对基础数据的增加、修改和删除。信息员只能拥有注册系统和信息信息的使用权限,不能增加、修改和删除任何重要数据。普通用户可以供求、求职招聘等信息。通过用户管理和权限管理保障网站信息系统安全。

132 流量管理 流量监控网站上的各类信息流量,包括访问量、数据更新量,管理员可对网站的各类流量进行记录和监控。对访问者的统计分析主要是对其各种访问进行记录,为网站内容和功能的调整提供依据。

133 栏目管理 对网站栏目进行动态配置,并自动生成网站地图。后台根据生成的栏目树型结构进行管理,树的层次没有限制。运用XSLT(页面扩展)+XML(数据扩展)设计栏目的灵活定制框架,实现页面与栏目、栏目与数据的灵活配置。包含栏目定制、页面模型管理、数据模型管理等功能。

134 数据管理 主要实现对网站内部数据资源的管理和维护。系统会自动对相关的配置数据进行自动备份,在遇到故障时,系统将自动恢复备份数据。系统将提供数据备份接口,系统管理员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将备份数据导出,并进行异地存储,保证整个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保障系统正常稳定的工作。

14 其它功能

141 站内信息检索(搜索引擎)功能 站内信息检索系统贯穿于整个网站,方便用户更高效地找到自己所需信息;将方便网站的浏览者按照自己喜欢的查找方式(如按:栏目、标题、内容、分类、日期等),在庞大的信息库中最快捷地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源。查询可以按照分类、关键词等进行,也可以基于全文内容的全文检索。支持对任意字段的复杂组合检索,支持中英文混合检索,支持智能化模糊检索。为了满足此网站的需求,建议提供基于综合网页内容的门户搜索引擎以及基于一村一页村庄版网站内容的站内信息分类检索。

142 统计报表打印功能 主要实现村情信息的统计、报表、打印功能等。

143 日志管理 记录网站的各种运行日志,实现针对各种日志进行分析、统计等功能。对各类用户登陆日志和对网站资源的操作、访问等日志进行管理,同时对用户的操作进行监控,防止用户进行非法的操作以及遇到系统故障时可根据相关的日志信息进行部分恢复操作,使系统受到的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通过日志管理可以跟踪、统计不同用户对相关资源的访问、利用程度。

144 数据库备份及恢复 提供数据库备份与恢复功能,保证网站的数据库安全。

2 硬件拓扑结构

采用典型的三层体系结构,为系统稳定安全运行提供保障。网络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

3 性能设计

通过配备高性能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服务器等专用服务器设备和硬件防火墙、入侵检测设备,搭配高速稳定的网络传输条件,确保网站系统运行和访问正常。设计时主要考虑以下性能指标。

31 网站稳定性

网站平均无故障时间可高达10 000小时,即一年之内基本只会出现一次左右的服务器故障,机房正常维护或自然条件引起的服务器故障除外。

32 网站并发处理能力

可处理10万级别的并发访问,日处理访问量在5 000万量级,可通过增加Web应用服务器数量,使处理能力翻倍提升。

33 网页的响应速度

采用多层缓存机制,针对网通与电信用户进行双网双线访问策略控制,使网页平均响应时间控制在3秒之内。

34 SEO优化

所有页面均采用DIV+CSS进行优化设计,严格按SEO标准对关键字、内容、图片、链接、页面描述、页面标题、内容标题等重要项进行优化设置。

4 详细设计

提供统一用户登录接口,可以实现访问用户和管理用户的分级管理。采用分层次、分类别来显示,结构清晰,简洁明了。对于已经注册的一村一页,自动生成一个注册村庄目录树。

设计“村庄版”和“综合版”两个版本,村庄版主要针对本村农民,让农民通过村庄版了解村里新近大事及有关政策,并相关信息。综合版对象比较广阔,面向需要了解山东农村有关信息的人员,其信息提取自村庄版,并增加一些村庄版中无法包含的信息,比如魅力村庄(特色村、民俗村、旅游村)等和一些统计信息的显示。

41 首页栏目

411 检索 首页以村庄版显示,简单明了,直接以层级式索引和地图式索引到某个村庄。并设有地区检索,方便找到村庄。

(1)地区检索:按市、县、乡、村进行检索。

(2)层级式索引:以国家统计局2010年统计的行政区划为准,来源http://wwwstatsgovcn/tjbz/。

(3)地图式索引:以逐步细化方式进行地图搜索,先有山东省17地市行政区划图,再有每个地市到县级的行政区划图,然后县到乡镇的行政区划图,最后乡镇到村级的行政区划图。

412 内容 首页栏目包括农村动态、村官风采、一村一品、招商引资、供求信息、求职招聘、魅力村庄(农家乐、休闲旅游等)、乡镇企业、合作组织、便农服务等。

(1)农村动态:最新的农村新闻动态信息。

(2)村官风采:宣传大学生村官的感人事迹,介绍他们的工作心得。

(3)一村一品:“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农产品生产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条件,改革的基础、发展的水平都不尽相同,各地树起的“一品”也应该是不同的。所谓的“村”也应该是一个区域概念,可以是一个村,也可以是一个乡镇。“一村一品”强调的应该是一个村至少要开发一种具有本地特色、打上本地烙印的产品,并围绕主导产品的开发生产,形成特色突出的主导产业。

(4)招商引资:提供投融资需求资源、政府招商项目资源以及商机资讯,促进项目、资本与招商需求高效互动、智能对接,促进招商投融资的成功。

(5)供求信息:包括供应信息、求购信息、热门产品、农业商机、农村经纪人以及消费指南等。

(6)求职招聘:包括求职信息、招聘信息、公司主页、简历中心、行业动态、就业指导以及求职策略等。

(7)魅力村庄(农家乐、休闲旅游等):介绍农家乐、民俗村、特色村等信息,方便市民,惠于农民。

(8)乡镇企业:为乡镇企业提供展示窗口,促进乡镇企业发展。

(9)合作组织:介绍各种合作组织,实现资金、技术、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等互助合作。

(10)便农服务:包括与农村生活、出行相关的天气、交通等信息。

42 一村一页栏目

采取一级目录设计,分固定栏目和自定义栏目,固定栏目包括村情简介、本村领导、新闻趣事、村务公开、医疗卫生、一村一品、求职招聘、通知通告,通过固定栏目,基本上能了解村里的基本情况。自定义栏目有招商引资、买卖供求、魅力村庄等,可由信息员自定义增加。除此之外,还应有便民服务信息。

421 固定栏目

(1) 村情简介:介绍本村地理位置、人口与资源状况以及社会生产发展情况等。可结合图片进行综合描述,也可以图表形式按下面分述。

①村容村貌:可以图片加文字形式展示。此部分精华内容可纳入综合版的魅力村庄栏目中。

②本村历史:介绍建村时间、现有人口、区域面积、耕地等。

③村组组成:介绍村民小组或生产队组成情况。

④人口:按统计年份,介绍总人口、总户数、农保人口、镇保人口、城保人口、外来人口及其它人口等。

⑤耕地:按统计年份,介绍耕地、粮田、常年菜田、果林田、鱼塘、畜禽养殖场等。

⑥公共设施:以文字图片形式介绍村务、卫生、文化、公共服务等设施。

⑦本村荣誉:介绍本村获得的各种荣誉称号等。

(2) 本村领导:主要介绍村党支部、村委会、村民小组及妇委会等组织领导的成员、职责及其办公联系方式,最好以组织结构图形式显示。

(3) 新闻趣事:新近本村发生的新闻大事、奇闻趣事等。

(4) 村务公开:包括村民办事指南和村规民约。

(5) 医疗卫生:主要村里就医指导信息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公示信息。

(6) 一村一品:介绍本村及邻近区域有本地特色的产品。

(7) 求职招聘:本村的用人、用工信息。

(8) 通知通告:以窗口形式村里重要通知,并提供短信通知功能。

422 自定义栏目

(1) 招商引资:介绍本村的投资环境、战略研究、规划布局、投资指南以及有关招商引资的政策法规等。

(2) 买卖供求:介绍本村要求的买卖供求信息。

(3) 魅力村庄:包括美丽乡村、新村新貌以及乡村旅游等。

(4) 便民服务信息:包括本村常用联系电话、服务内容及联系人等信息。

5 结论

本研究设计了山东省“一村一页”系统框架及其功能,可以实现农村管理基本数据的实时更新与维护,作为《农村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的组成部分,可为其它省村级信息化系统的设计提供借鉴。参 考 文 献:

[1] 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 山东省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十二五”发展规划[EB/OL] http://www50cnnetcom/html/zhengcejiedu/20110609/16992html

[3] 电脑下乡数据报告出炉 山东省销量第一[EB/OL]http://techsinacomcn/n/2009-11-09/16181125423shtml

[4] 李晓贤浅谈农村信息化建设[J] 上海农村经济 , 2010,2:38-40

[5] 李 军天地一体推进农村信息化[J] 电信技术 , 2010,4:60-62

[6] 文 霞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武山模式[J] 甘肃农业 , 2010,4:98

[7] 史 炜, 马聪卉, 杨 景, 等50县市农村信息化发展情况调查[J] 世界电信 , 2010,10:31-36, 6

[8] 金同闯, 李高升, 裴东方切实推进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J] 群众 , 2010,7:62-63

[9] 张智泽整合资源 优化服务 努力实现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新发展[J] 云南农业,2010,4: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