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理论课心得体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些年来许多高校积极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较多关注学生的就业需求,认为学生只要有一技之长和顺利找到工作就是教育目标的实现。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完全以市场为导向来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而对学生发展影响相对缓慢和隐性的传统文化及道德心理教育等有所忽视,更没有找到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融合的平台和有效模式。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是学校必须给予应有的重视,要真正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意见以及十会议的精神要求。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或形式上,而要从组织机构到学科建设、课程体系等各方面形成共识并制订具体措施。比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必须作为独立的教学机构并在课程课时的安排上有独立决策权;要将传统文化列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共同体现到学校的育人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当中去;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综合素质,鼓励教师从事传统文化开发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研究项目并保证经费支持;充实相关的图书资料,积极开展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道德心理教育的独特魅力。与此相应的是学校分工负责,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并积极配合。一方面须从正面引导学生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两者对于个人专业学习乃至今后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要组织成立相关的学生社团,委派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他们开展学习或竞赛,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和促进彼此间的进步。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与任务的具体化,直接关系到这一目的与任务的有效完成。优良的传统道德教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心理观教育,就是将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统一起来,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获得认知和理解,做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偏重心性修养和道德自觉,强调自强不息与和谐共处,这里面有太多的人物典故,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涉及的人生理想、中国化等内容无不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之中。因此采用以史带论,史中融论,史论结合的教学方法必然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讲解的同时穿插多媒体影视资料,可让学生进一步亲近重大历史事件及有关人物思想,以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另外还可以分组安排学生课后搜集历史资料,通过演讲辩论和教师点评来丰富课堂内容。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存在一些重复的内容和简略的地方,教师必须依靠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对教材内容加以整合归纳,突出问题意识并把握其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这样结合历史事实来启发学生进行现实思考,将优秀传统文化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出来,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不再枯燥乏味和变得通俗易懂,课堂效果自然大大增加了。
三、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
完整的教学过程应该包括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力求实现二者之间的相得益彰。勿容置疑,课堂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课内教学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意志并进行系统的理论阐述,应充分重视课堂教学和努力打造精品课程,以保证必要的知识传授和增加学生文化功底。但仅仅满足于课内教学显然是不够的,通过生动活泼和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点拨或启发,课内教学所获取的知识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所以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结合起来,是进行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既涉及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历史学等多科知识,又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以及现实社会的热点问题紧密关联。与此相关的民族传统文化也不只是理论形态的,完全可以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得以感触和经受教育。除了在校内举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加强道德心理教育的讲座、论坛、座谈、晚会、竞赛、展览等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社区或农村进行实地调研以及参观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古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做出感想,这对于帮助大学生增强身心体验、理论联系实际、丰富课余生活、培养优良学风乃至疏导消极情绪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被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
四、个人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通过集体教育来促进大学生共同发展是一贯强调的目标和要求,但个性多样化是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和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也要注意教育目标的追求从一元质量观向多元质量观的转变。由于学生所学专业和文化基础的各不相同,在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引导全体学生的价值观取向时,必须用心体察每一个学生原有思想觉悟的差异以及接受能力的差异,深入挖掘这些理念与个体思想实际的对接点,寻找和确定对于不同个体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并建立多元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要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贴近”原则并结合因材施教的科学方法,根据不同层次和对象的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个体教育与集体教育始终是相互依赖和不可分割的,故在常态化教学中首先坚持集体教育为主,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这是保证整体教学效果的需要,同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解决个别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及其学习水平。采用个体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有助于将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在一起,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作用。
五、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相结合
现实环境难免存在各方面的不足或局限,网络环境作为极其重要的虚拟环境,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如今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为日益社会化的高校教育提供了科技的条件和物质的基础,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新途径;另一方面又会因其开放性、娱乐性、自由性等特点,给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所以高校的思想理论宣传除了占领现实的教育阵地,还要注意占据虚拟的网络阵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也必须注意现实环境教育与虚假环境教育的有机结合。学校和老师要经常宣传并引导学生浏览健康有益的网页,切实加强网络媒体的建设和管理,积极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做好网上信息的监督审查,及时过滤并删除黄、赌、毒等不健康的内容和其他垃圾信息,坚决打击和取缔非法网站,净化网络空间,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培养大学生优良品质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内部要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校园网,开设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网站,大力宣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及其思想教育价值,做到集文字、图象、声音、动画于一体,使大学生身临其境并获得视觉美感,同时鼓励大家在网上交流心得体会并及时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激发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为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
六、结语
内容提要: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仍然采取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强化德育理论目标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思维与学生就业发展的逻辑轨道脱节,进而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吸引力,“学习无用论”的思想在一些学生头脑中逐渐蔓延。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当务之急就要另辟蹊径来实现思政理论课的育人功能,、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实施与学生认知相适应的教育,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一、以就业为导向解决学生的就业认知问题
如今,有不少的学生不愿意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他们对政治观点的讨论、辩论、演讲等不感兴趣,要求教师放电影、讲故事或笑话等。不少学生为了就业盲目搜寻充填头脑的养分,将一些西方庸俗的自由主义、金钱主义或享乐主义当成新潮时髦的东西来吸吮。究其原因关键是他们对就业市场的需求状况的无知。众所周知,任何国家的机构部门、企业公司或社会团体都有自己的用人规则,社会需要会做事的人,但前提是他必须会做人。据了解,许多中、外企业单位几乎都认为,一个无政治头脑,不能明辨大是大非的人,也不可能会明辨企业事务的是非;一个连国家基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都不想知道,国家的基本的方针政策都不想了解,对社会事务毫不关心的人,也不可能会爱所在的单位或事业,他能否对本单位尽职尽责都值得怀疑。不少企业管理者认为,一个政策盲、政治盲、道德盲、社会盲,只会考虑自己利益得失,充其量只能在监管下利用其技能所长,而不能得到重用。过去,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途径、方式的改革过程中虽然注重推陈出新,但是却忽视了学生对社会就业市场真实信息的传输,从而造成了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偏见。高职学生由于高考的失利,从而与本科失之交臂,自尊中夹杂着几分失意和无奈:他们对高职教育认识模糊,不认可自己的现状,不满意学校的档次:缺乏学习动力,学习习惯欠佳:自我认知模糊,理想信念缺失;渴望成功但又缺乏足够的毅力。高职学生一般是抱着学技能的目的入校,希望毕业后能够顺利地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因此我们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着眼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请有关企事业单位管理者讲述对员工的品德要求;结合学生的专业实习让其了解社会对自己的期望和企事业单位的用人规则等,使学生意识到只有掌握了基本的思想政治德育理论,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懂得了如何做人,才能成为国家、社会或单位所欢迎的人,从而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正确的思想道德理念,增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和自觉性。
二、以就业为导向解决学生的技能情感问题
技术职业教育关键是要围绕学生的技能教育而展开。国际劳工组织的技能开发专家将职业技术能力概括为三个方面:情感技能Affective,认知技能Cognitive,动作技能Psychomotor。其中情感技能主要是指职业技能工作者在完成某项工作任务过程中,所具有的情感与态度。包括思想意识、职业道德、安全观念等内容。实际上这三种技能是综合发挥作用的,情感技能,在职业技术能力中起着思想牵引性、意志力或协同力等作用。以往不少学生以为只要能够掌握动手操作技能就行了,而对感情技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学生经常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动作技能对立起来,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是虚而无用,动作操作技能才是实而有用的,致使原本对学生非常有用的思想政治德育理论,失去感染力。如何让学生认识到情感技能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是采取案例教学让学生思考有的人为何动作技能比他人好,但工作效绩却不如他人;有的技能高手为何会被解聘淘汰;有的人为何会成为社会的罪人等,从而引导学生观察认识到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情感技能。二是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到就业市场去见习,学生就能被用人单位所列出的能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兢兢业业,品德高尚的用人条件所触动。三是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地在社会上去寻找理论的原形或对接点,以此告诫学生,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员工,光有动作技能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基本的分析、思考或辨别优劣、美丑、是非,懂得做人道理等情感技能。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明白情感技能必须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和各项活动中逐渐养成,因此,根据学生希望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提高情感技能的愿望,我们可将课堂教学内容顺势延伸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之中;融入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或活动之中:渗透于专业实习实践之中。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供条件,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就能将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技能,运用、反映或体现于日常的学习、生活或活动之中。事实表明,以就业为导向,引导学生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与就业关系密切的情感技能,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以就业为导向解决学生诚信危机问题
我国虽有“人无信而不立”的古训,但有的学生却认为当今社会只有通过各种手段会走捷径的“聪明人”才能立足。由于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一些学生为了贪图方便或个人私利而弄虚作假,背信弃义。譬如,不动脑筋抄作业、抄心得体会、抄论文等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一些学生考试作弊手法日新月异,使监考教师防不胜防。甚至出现了代上课、代记笔记、代做作业或代考试的“一条龙”服务等。许多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过不诚实的表现。这说明某些大学生虽然在生理上成人了,但责任意识淡薄,思想品德上还不成熟或很幼稚;显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生日常实际相联系的欠缺;也暴露了思想政治德育成绩与学生行为表现的脱节;特别是反映了学生对社会上真正需要什么样人的不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告诉学生美国有一个诚实节;日本许多学校都将诚信作为校训;德国用以监督社会成员是否遵守社会秩序的最好途径就是社会信用记录,甚至连“逃票”等小事被查到,都会写入个人的信用记录,成为终生的污点;英国政府和有关机构加强了对欺诈事件的调查和曝光,试图以经济和刑事等惩罚方式来对付弄虚作假行为等。从而让学生明白,对从业人员诚信的要求在国际社会有一定的普遍性,即使今后想出国发展也不能不诚实守信。另一方面,围绕学生就业问题,一是可进行“诚实守信”重要意义的讨论,使学生加深对“诚信”的赞同和对“弄虚作假”危害性的认识,意识到如果不讲诚信,整个社会秩序、企业生产、日常生活等就会一片紊乱。二是可通过对诚信的认识,将思想政治德育理论成绩与学生的日常言行举止挂钩,促使学生平时养成诚实守信的习惯,为今后走上社会奠定基础。三是可通过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诚实守信的重要意义,使之认识到诚信是做人做事的基础,是融入社会,成为合格公民的前提条件,是社会用人的普遍规则,几乎社会所有的机构部门单位都非常注重员工的诚信问题。
四、以就业为导向解决学生创业意识问题
关键词:实习 实践能力 独立学院
生产/毕业实习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课程中重要的实践性环节,是巩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独立学院的目标是按照“拓宽基础、更新内容、整体优化,加强能力,提高素质”的思路,培养基础扎实、视野开阔、知识面广、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实习环节是学生接触生产的第一环节,是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纽带,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明确实习作用和意义
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不仅是校内教学的延续,而且是校内教学的总结,主要目的是通过实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和认识化工生产过程,巩固、加深和理解化工单元过程的原理,以及典型设备的结构和操作,进一步增强工程观念,但作用各不同。生产实习是为继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打下基础;而毕业实习则是在学生修完大部分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为顺利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打下基础。因此,作为学校和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实习教学对学生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实践环节的作用,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符合独立学院培养新型技术人才的模式和目标。
二、提高学生实习教学质量
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工程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为了提高学生实习教学的质量,理论结合实践,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以适应独立院校的培养模式和社会对新型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1.安全教育最重要
企业的安全生产原则是“安全第一,防预为先”,安全生产是企业长久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安全教育是学生实习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也是学生进行实习的第一步。在实习动员时必须向学生强调安全问题和注意事项,到实习车间后一定要首先进行安全教育,安排学生对工厂的安全操作规程进行学习并在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实习。
2.抓好动员工作
在实习之前召开实习动员大会,做好实习前的思想教育工作,下发实习任务书,让学生明确实习目的与意义,同时加强纪律和安全教育,确保生产实习的顺利进行。要求学生在下厂之前查阅相关书籍和文献资料,做好预习工作,以保证较好实习的实习效果。
3.分岗学习,落实到位
下厂后认真进行实习工作在实习过程中,加强纪律管理,明确实习任务。考虑到实习任务重要、学生人数多、工厂场地有限等情况,指导教师应该做个宏观的规划和管理。我们将学生按照生产工艺岗位分成若干组,在学生完成安全教育及考核后分岗到位,然后定期轮岗循环学习,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对整个工艺流程进行学习。在分岗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按实习岗位记录生产方法和工艺流程、单元操作设备工作原理、各岗位操作规程、工艺参数等相关的生产实践知识及心得体会。除此之外还要求学生在下班后对笔记进行整理,积极讨论,以此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团队精神。大多数同学都因现场实践能加强对工艺及设备的感性认识,使他们对理论知识理解更深刻,学习兴趣比较浓厚、积极性较高,实习效果较明显。
4.认真总结实习报告
为了充分了解学生实习效果和收获,在实习回来后会要求学生整理实习笔记,认真完成实习报告。报告内容不能像记流水账一样无味没有内容,应从实习企业、产品、生产方法和工艺、单元操作工作原理、仪表控制、设备布置情况等方面全面总结实习内容,通过实习报告和笔记能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安排学生进行讨论,反馈实习过程中的不足和薄弱之处,可在下次实习予以改正,真正切实地做到提高实践环节的质量和效率。
三、建立实习基地
实习企业往往存在地点不固定,企业规模较小,设备工艺落后等问题,因此建立好的实习基地对学生的实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化工与材料学部先后建立的实习基地有:湖北宜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祥云集团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湖北襄樊泽东化工有限公司等,为化工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专业对口、硬件良好的实习平台。通过实习基地的建立可以为区域经济建设和湖北省化工、石油以及医药等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技术力量,形成立足湖北,面向中南,辐射全国,突出以培养化工、石油及医药等行业技术骨干和优秀人才为目标的鲜明特色,为省属独立学院同类型化工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起到示范、促进作用。
四、提高指导教师专业水平
实习的带队指导教师是学生实习的第一指导人,负责实习工作的全部工作,因此建立一支专业性强、业务水平高的指导教师队伍对实习效果其中重要作用,教师应做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存在经验尚浅的问题,更应该不断学习以提高业务水平,对实习的现场环境要熟悉,以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实习工作。
通过以上实习工作的总结,明确独立学院培养新型技术人才的目标,希望能通过这种“理论课-生产实习-专业课-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实习模式的良性循环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大多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受益匪浅,认为实践课程对理论教学有指导和实践作用,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更高。
参考文献:
[1]王淑波.独立学院化工专业实践教学途径的探索[J].广东化工,2009,36(11):184-185
[2]吴洪特.探索化工专业实践环节教学 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2(6):71-72
[3]吴艳波.化学化工专业生产实习多元化实践教学探索[J].教育探索,2009(12):55-56
关键词:说课设计;综合实训;以赛促学
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是一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一门实训课程,通过国际贸易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国际进出口贸易流程的基础上,熟悉国际贸易单证的缮制与流转,实现对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目标.而说课是基于授课教师在事先准备好说课内容、说课设计和说课方法的基础上,向评委或专家解说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方面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说课既是授课教师对所教课程的梳理总结,也是对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种思考[1],有助于教师利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也是教师职业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
1教学目标
1.1知识目标
1.1.1课程性质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属于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为了适应“实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该课程重点在于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完成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核心课等课程的基础上,一般于第六学期集中开设该课程,为学生的毕业实习和正式工作提供一定的实践经验.1.1.2课程地位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是在学生学习了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原理、国际贸易单证、外贸英语函电、报关实务、报检实务、货币银行学、国际货运等课程的基础上展开实训,作为一门后续课程,需要实现对以往课程的总结与梳理,使得学生对国际贸易相关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理解与体会.1.1.3课程联系该课程的特色是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前期的基础理论课程为实训课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导,扎实的理论基础使得学生能抓住国际贸易流程的内在联系,发现国际贸易的发展规律,使得学生能够纵观国际贸易流程的全局、高瞻远瞩,预见国际贸易流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提出解决措施,促使每一笔进出易的顺利完成.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决定了实训过程能否顺利开展,而实训课程过程中获得的与国际贸易中备货、保险、运输、报关报检、结汇和退税等相关知识的认知和经验,加深了学生对理论课程的理解.总之,国际贸易的系列理论课程为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提供了科学指导,而实训的过程检验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统一.
1.2能力目标
据海关统计,2015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比2014年下降7%.面对全球更加严峻复杂的贸易形势,对外贸易在全球市场中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企业对国际贸易就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国际贸易专业基础知识,熟悉国际贸易政策与法令、惯例,熟知国际贸易流程、掌握国际贸易单证的缮制,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沟通协作经验等.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具备综合业务程序的应用能力,还要具备单证缮制的能力.
1.3素质目标
首先,单证制作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顺利及时结汇,因此实训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谨慎、严谨的工作态度.其次,单证制作要依据最新的国际贸易惯例和法令政策以及合同的具体要求,同时交易方对单证提出的各种特殊要求也要满足,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索的素质,体会到国际贸易的工作既有国际标准化的一面,又有地区特殊性的一面.最后,国际贸易中涉及的单证种类繁多,而实训课程时间有限,只能教给大家常用的、典型的单证,在实际工作中遇到新的单证需要学生具备灵活应对的素质.
2教学内容
为了实现国际贸易综合实训的教学目标,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如下:
2.1实训内容对课程目标的支撑
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训室条件即仿真物理沙盘、教学软件和实训室全真模拟的企业经营环境[3],实现学生、教师和国际贸易岗位专业人员的相结合,在实训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指导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思考总结,实现教学、科研的相结合;在校期间的认知实训和专业实训要与毕业实习层层递进,为毕业实习提供实践基础.实训的内容应体现对课程目标的支撑,体现“三结合、三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求.
2.2课程内容
2.2.1国际贸易综合业务程序国际贸易的综合业务程序一般分为三大阶段:交易前的准备阶段、交易磋商合同订立阶段、合同履行阶段[4].熟悉合同履行阶段的备货、保险、运输、报检、报关、结汇、退税等专业知识.具体综合业务程序如下图1:2.2.2国际贸易单证缮制在掌握国际贸易综合业务程序的基础上,正确、及时的缮制相应程序的单证.培养学生的单证缮制的能力和沟通协作的能力.具体内容如上图1.
2.3实训重点难点
综合以上教学内容,第一个教学重点即国际贸易综合业务程序,涉及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原理、国际贸易单证、国际金融等多课程内容,要求学生对国际贸易的全程有综合的理解;第二个教学重点即国际贸易单证的缮制,单证制作过程中既要符合信用证、合同的要求,也要满足最新的国际贸易惯例和法令要求.第一个教学难点即国际贸易单证缮制的技巧以及如何实现单证在国际贸易不同当事人之间的流转;第二个教学难点即及时掌握国际贸易惯例、法令及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更新.比如我国海关总署2008年第52号公告对报关单的填制规定了最新的要求,对“合同协议号”、“申报单位”、“运输方式”等相关栏目的填制要求做了调整,在实训过程中应按照最新规定缮制.
3教学设计
为了落实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重点,突破实训过程的教学难点,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
3.1教学目标设计
首先,通过与应届毕业生的交流,了解其在工作中对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诉求,根据学生的实际与需求设置了课程的知识目标,使得课程所授知识能真正的运用到工作实际中;其次,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设置了课程的能力目标,旨在提升学生的国际贸易相关实践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2].通过理论与实践相融、兼顾知识与能力,实现共性与个性相长、求实与创新并重.
3.2课堂内容设计
3.2.1课时安排.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一共18课时,教学中采用案例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3.2.2课前准备.准备一套空白的单证模板和教学案例,并对班级学生按照国际贸易流程中的当事人进行角色分配,使学生分别承担出口商、进口商、通知行、运输公司、保险公司、检验机构、海关、进口商、开证行等角色.3.2.3课中理论讲授.对国际贸易的综合业务流程简单介绍,对相应流程总涉及到单证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对最新的国际贸易惯例和各国的国际贸易政策进行简单解读.3.2.4课中实践操作.根据国际贸易综合业务程序进行单证的缮制并实现单证在不同当事人之间的流转.3.2.5课后考核.对实践操作的过程和形成的单证成果进行考核.
3.3课堂组织及管理设计
对实践操作环节的具体组织管理设计如下:3.3.1案例导入.充分利用教材案例、教学软件中的案例,采用情景法使国际贸易综合业务程序中的各方当事人充分了解所引入的案例.3.3.2分配任务.按照课前对角色的分配,要求学生充分领悟自己在该案例中所扮演的当事人.3.3.3角色体验.学生在了解自己扮演的当事人的基础上,采用鼓励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实现与各方当事人的沟通与交流.比如,出口商开始通过邮件、广告等各种方式积极推广产品.3.3.4制作单证与流转.根据国际贸易综合业务程序的进展情况,及时缮制相应的单证并实现单据根据流程实现在当事人之间的流转.比如,在出口商与进口商完成了发盘、询盘、还盘、接受的基础上,进出口双方开始积极准备签订销售合同,并且在双方充分沟通基础上互相签字盖章.3.3.4总结提炼.对学生的国际贸易业务完成进展实时监督并考核,对学生制作的单证进行技巧指导与考核.
3.4课程考核设计
课程的考核首先要实现学生互评与自评的相结合.比如在交易磋商阶段,进口商可以根据出口商发盘函电写作的水准来决定是否与其达成合作意向;比如在出口商结汇议付阶段,议付行对单据进行严格审核,如果发现出口商单据与单据之间、单据与信用证之间、单据与实际出口货物之间存在不符点,可以拒绝议付.其次,课程考核应体现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的相结合.教师在实训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学生相互沟通、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对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产生的纸质单证成果应进行及时的批改与反馈,指出错误所在并监督其进行修改.
4教学反思
4.1学生学习反思
4.1.1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第一,学生英语基础和理论基础差,在实训过程中学生对全英文的单据难以完全理解,对一些专业术语记忆模糊.第二,学生在制作单证过程中缺乏自信,喜欢用铅笔填写单据并且填写过程中交头接耳.4.1.2解决措施.第一,从大一开始教师应强调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的重要性,以及英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重要性,为以后的实训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充分鼓励学生,增强其自信心,使其相信能利用以往的理论知识在掌握国际贸易流程的基础上缮制一整套正确、完整的国际贸易单证.
4.2教师教学反思
4.2.1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第一,模式化教学.国际贸易业务程序中涉及的国际贸易单证的种类繁多,但是在实训过程中只涉及常用的纸质单证,比如海关发票、领事发票、海运单、预约保单等单据涉及较少.第二,缺乏实践经验.教师缺少在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实践经验,只能教给学生理论知识,没有实际操作过程中真实的心得体会.第三,信息化水平低.随着跨境电商和互联网的发展,单据的信息化和电子数据交换的实现,改变了传统贸易的方式,而教学中依旧以纸质制单为主.4.2.2解决措施第一,校企合作.通过学校、学院与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师应增加与企业合作交流的机会,增加对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调研,将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反馈到国际贸易综合实训的课程内容中.第二,双师建设.加强与专业技术人员的沟通交流,积极参加各种专业培训与学习,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加深自身对理论知识和综合业务程序的理解和把握,把握在国际贸易综合业务程序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最佳的解决方案,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使自己满足双师要求.第三,以赛促学.从完成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的实训任务的学生中,选拔学生参加《安徽省大学生国际贸易综合技能大赛》,在参赛过程中通过与其他院校的竞争,发现知识的匮乏处,比如:市场调研方法、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对外报价核算、制定商品或服务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商品展销会、新产品会等知识.通过比赛的形式,不仅检验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检验了学生对实训课程的掌握程度.将教学中的不足以及学生实际应用需求不断地反馈到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中来,从而实现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水平的提升.5总结文章以说课的形式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四个方面对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展开论述.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的对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和改革,同时,应始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落实和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
作者:刘凡 刘 单位:宿州学院
参考文献:
〔1〕林榕.以说课形式探讨高职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4-16.
〔2〕龚奇.以“课证融通”为导向的高职报关实务课程说课设计[J].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160-161.
关键词:高等学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内化;外化;情境感受;活动体悟;价值辨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片面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或者片面强调实践教学忽视理论教学的倾向都是不可取的。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实践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规范向行为实践的转化。其教学目标不仅要解决学生对社会道德基本要求和法律规范的知不知、懂不懂的问题,还要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完全依靠理论教学是难以奏效的。要想取得这类课程的实效性,必须在教学方法和途径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与实验。
一、实践教学的功能和教学目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和有关知识点,通过开展学生亲身参与、体验的实践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它包括课堂的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和有关德育活动等。
1.实践教学的功能和作用
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其功能和作用主要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形成与发展施加影响,使其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内在心理要素发生变化,通过内化和外化的动态过程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以便提高该课程的实效性。
大学生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经过道德法律意识与行为实践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反复内化和外化的运行、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践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受教育者主体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化,是指外在于受教育者主体的体现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的社会舆论,加上学校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形成的合力,在主体知、情、信、意等内在心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心理机制的作用下,使外在的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被受教育者主体所接受和认同,并通过实践体验和感悟内化为其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即精神力量。外化过程是指在这种精神力量的支配下,将受教育者主体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转化为行为实践,相对稳定地调节主体外显的行为。这一过程是道德法律意识和行为等要素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动态过程。
受教育者主体的道德法律行为作用于外部环境,往往会产生某种社会评价,即人们在实施道德法律行为的过程中依据社会道德法律的准则和基本要求,对其行为实践所作的价值判断。其功能是以善恶和法律规定为标准,形成道德和法律行为选择的正确价值观。它实质上是对受教育者主体道德和法律行为的动机、效果和价值的判断,是人们道德和法律行为选择和坚持正确行为习惯的外在力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善于运用正确社会评价的舆论引导受教育者主体,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对于顺利完成内化和外化的动态运行过程,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具有重要的强化、激励和促进功能。
2.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两大飞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激励、促进受教育者主体的社会道德和法律基本要求的内化和外化两大飞跃。受教育者主体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形成发展的内在心理要素,包括认知、情感、信念、意志等,属于意识或精神的范畴,在它没有客观化、外在化时,还不能构成完整意义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形成发展是内在心理要素和外在激励要素的统一,是观念、意识和行为实践的统一。它需要经过两个飞跃:一是受教育者主体通过学习和实践体验,将外在的社会道德法律原则、规范、基本要求等内化为道德和法律意识,从而实现从社会的外在力量到受教育者主体的内在力量,即精神力量的飞跃;二是实现从受教育者主体的内在力量到客观化、外在化的行为实践的飞跃。实现这两大飞跃离不开人们的行为实践。受教育者主体只有通过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化和外化的整合才能实现上述两大飞跃,从而形成其道德和法律行为的相对稳定的特质和倾向。
上述两大飞跃并不是一次实践教学或理论教学就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反复多次,分层次、分阶段的实施才能够实现。其中,认同、信奉层次和阶段是重要阶段。认同,即受教育者主体通过后天学习和实践体验,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道德法律意识内化为个体的道德法律意识及其精神需要。它是行为主体在认知、情感上,对外在于主体的社会道德法律意识的实施价值、意义的认识趋同,并指导自身自觉行为的一种心理倾向。认同阶段的重要功能是受教育者主体将外在于自身的社会道德法律意识和社会需要内化为自身意识、自身需要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并转化为其自身内在的知、情等心理要素。该阶段是确定更深层次内化的基础,是完成内化和外化运行过程,实现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形成发展两大飞跃的动力源泉和心理基础。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是实施道德法律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自觉性即受教育者主体实施道德或法律行为的主观动机发自其个体的自我需要,并使这种自我需要与社会需要、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相趋同,它区别于特定情势下的盲从。主动性即受教育者主体实施的道德法律行为,是在内化和外化机制的作用下主动实施的,它区别于在特定外部压力下被动的服从。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认同层次和阶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应重视受教育者主体对道德和法律理论的接受、认知和情感体验,并在动情上下功夫,做到扣人心弦、激动人心,将学生引向正确的道德和法律行为实践。信奉,即个体人在认同外在于自身的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行为实践的情感体验,建立在道德和法律价值信念基础上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道德和法律价值信念是人们在内化和外化运行机制的作用下,对转化为内心信念的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的价值及其真理性坚信不移,它是系统化的道德法律认知和相对稳定的情感体验的结晶,是外在于个体的社会道德法律意识内化为个体的道德法律意识的较高层次和阶段。信奉阶段除实施道德和法律行为的高度自觉性、主动性外,还具有实施道德和法律行为的坚定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征。信奉的关键是“信”,其特点是对道德和法律有关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通过道德和法律的实践感悟、情感体验,坚信其认识的正确性、科学性和真理性,并在实施道德法律行为的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烈的情感,它是激励人们实施道德和法律行为的精神力量。道德和法律信念坚定,则认识必然深刻,情感必然强烈,意志也就愈坚定,行为则愈自觉。实施道德和法律行为的相对稳定性,是指受教育者主体通过后天学习和实践体验,将外在的社会道德法律意识和社会需要转化为其自身意识和自身需要后,不会因为外部条件的影响而动摇,相对稳定并持续地实施某种符合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的行为。受教育者主体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进入信奉阶段,标志着两大飞跃的阶段性实现和完成。在信奉阶段,受教育者主体不仅能够依据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相对稳定的实施道德和法律行为,而且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 二、实践教学的课型探讨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的广大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努力探索实践教学的课型。这些课型内容广泛,大致可以概括为研讨型、辩论型、体验型等课堂实践的课型和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课型。
1.研讨型实践教学模式
研讨型实践教学模式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亮点之一。它主要是指受教育者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专题为载体,以研究和探讨为方式,以交流研讨为主要途径,指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达到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教学目标。例如,“职业与道德”理论阐述之后,引入“某些大学生就业后被辞退”、“失信的代价”、“用人单位在试用期间增设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测试”等典型案例和专题,引导学生围绕该案例或专题发表看法,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研讨。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每小组指定1名同学参与全班交流,围绕专题发表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性讲解。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明确提高以“敬业”和“诚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成功开创事业的一张必不可少的入场券。用人单位在试用期间增设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测试的现象告诉我们,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用人单位非常重视选用人才的职业道德素质,一个人的成功固然需要知识和智慧,然而,如果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没有极大的热情和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即使再聪明的人,也不可能取得事业的成功,从而加深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有关理论和知识点的理解。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确立研讨题目,制定研讨方案。研讨题目的确立应该立足于对该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和教材内容的认真分析,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学生思想实际,做好课前准备。选题要准,质量要高,既要有理论深度,又要有实践基础。最好是选择那些学生比较感兴趣,能够积极参与研讨的具有普遍性、代表性、针对性和典型性的专题。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受教育者主体之间可以相互启发、活跃思想,把教学过程的“一言堂”变为“群言堂”,营造一个畅想争鸣的求学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其学习热情,锻炼其研究问题的能力。
2.讲演辩论型实践教学模式
讲演辩论型实践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讲演或辩论等方法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和有关知识点围绕某一专题安排学生开展讲演或辩论活动。通过讲演或辩论活动促进学生加深对有关理论和知识点的理解。例如,“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理论阐述之后,安排“胸怀民族复兴,立志奋发成才”的讲演活动。其具体做法是:提前1周或2周把讲演题目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报名,拟定参与讲演人员的名单,做好讲演活动的准备。在讲演活动中,教师结合该专题涉及的有关理论和知识点做好总结和点评。通过讲演活动提高学生收集资料、语言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再如,“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理论阐述之后,安排“爱岗敬业辩论活动”。正方围绕要“干一行,爱一行”的论点进行辩论;反方围绕要“爱一行,干一行”的论点进行辩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部分学生分为2个组(正方与反方)展开辩论,用点评方式进行总结。组织“干一行,爱一行”和“爱一行,干一行”哪一个更重要的辩论活动,涉及到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如果所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一致,并符合自己理想职业的标准,一般情况下往往能够做到“爱一行,干一行”。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现实与自己认为理想的职业往往会发生矛盾。很多人不能按照自己理想的职业标准选到满意的职业,无法改变自己的工作岗位,但可以改变其对所从事职业岗位的情感和态度,在岗位工作中逐步培养职业兴趣和情感,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品质,从而拥有一份骄傲的人生。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职业理想与理想职业、国家需要与个人兴趣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所要求的职业理想,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原则的职业理想。即使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还不够理想,也应该热爱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当国家需要与个人爱好发生矛盾时,应服从国家需要。
3.体验型实践教学模式
体验型实践教学,即受教育者主体通过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安排学生走向企业、农村、部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体验生活。通过社会实践的感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有关基本理论和知识点的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例如,“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理论阐述之后,安排学生“结合所学专业调查企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对企业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现状进行分析,并写出调查报告。通过对企业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现状,企业管理者对企业职业道德状况的评价等进行分析,明确职业道德的内涵与基本特征,了解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正确认识遵守职业道德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从业者事业成功的保证。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积极主动走访用人单位,调查了解该单位的用人标准和对人才职业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并写出心得体会。通过调查,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对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素质非常关注,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聘用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的自觉性。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加强大学生道德和法律行为的实践导引,通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促进其良好道德法律行为的养成。
实践教学模式的关键是使大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和切身体验,激励、促进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的内化和受教育者主体道德法律意识的外化两大飞跃。在实践教学中,应该重视情境感受、活动体悟和价值辨析等基本环节,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反应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感受,即以情感体验为切入点,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并强化其认知。情境可分为“人为模拟真实生活的情境”和“现实道德法律实践活动的情境”,通过情境化的实践教学使大学生加深情感体验。活动体悟,即通过设计或开展一定的实践活动,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并获得感受体悟。价值辨析,即以现实生活中人们关注的具有道德意义的典型事例为引导,启发学生进行道德分析、评价、论证,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价值判断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研究是个老话题,但仍有许多问题值得认真探讨,有待于该课程的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摸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关键词:燃烧;历史角度;精品课;教学改革
当前,结合国内外科技形势的发展,如何培养高水平、创新性人才,实现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是各类学校尤其是培养本科生的各类高等院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能源与动力研究领域中,燃烧及燃烧室可以说是大学生在所有专业理论课中的高端课程,因为其先修课程包括大学数学、物理、化学、流体力学、热力学、传热学、发动机结构及原理等多种专业基础课。而上述各门课程的学习都非常之不轻松,涉及很深奥的数学物理问题。因此,如何在进行“燃烧与燃烧室”课程教学过程中,把握大学生的学习方向、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研究问题。
教学改革的深化方法与途径很多,比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辟网络教学、实施双语教学等。本文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精品课程“燃烧与燃烧室”教学为例。试图从燃烧学发展历史的角度,初步探索如何从历史的角度深化教学改革。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历史是一个好老师。它能起到催人猛醒、引人深思的重要作用。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曲折、规律,既是我们极好的分析案例,也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有效工具。
下面,结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燃烧与燃烧室”课堂教学,举例分析一下燃烧学中的历史发展过程对课程教学的深化与促进作用。
一、以史为鉴,催人猛醒
常言说,前车之鉴,后世之师。历史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可以为我们照耀未来的路,避免我们重蹈覆辙。巧合的是,燃烧学研究的发展过程,恰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面镜子。
根据英国一家著名报刊《卫报》在2000年前后所作的一个评选活动,对人类在1000年至2000年这一千年之间所发生的事件进行筛选,从而评选出了所谓“十大干年之最”。不幸的是,根据这家报纸公布的结果,燃烧学研究历史进程中曾经提出的古老学说――燃素说,被评选为“最大的科学错误”。
对于我们从事燃烧学研究的学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当头棒喝,催人猛醒。
为什么当选?历史曾经发生了什么?
根据该报刊的评选说明,之所以把“燃素说”评为千年来“最大的科学错误”,是因为这一学说虽然在现在看来错误明显,但在1650-1750年这大约100年间,它曾风靡一时,很长时间被奉为毋庸置疑的经典理论。
其实,所谓“燃素说”,是指该学说认为,就像元素周期表中所列的各种元素一样,火也是一种元素。只不过,当时门捷列夫还未诞生,元素周期表还未成形。燃素说认为,火是一种物质,由无数细小而活泼的微粒构成。这种火的微粒既能同其他元素结合而形成化合物,也能以游离方式存在,它弥散在大气当中,给人以热的感觉。由这种火的微粒构成的元素称为“燃素”。
按照燃素说的解释,一切与燃烧有关的化学变化均可归结为物质吸收与释放燃素的过程。如煅烧金属,认为燃素从中逸出,变成煅灰,即:
金属-燃素=煅灰
而煅灰引起木炭燃烧,则认为煅灰从木炭中吸收燃素,使金属重生,即:
煅灰+燃素=金属
且燃素说认为,物体中含燃素越多,燃烧越旺。
该学说在1650-1750期间(约100年)曾经流行全球,直到法国科学家Lavoisier(拉瓦锡)于1777年发现氧元素后,该学说才宣告结束。
100年是个什么概念?香港从被强行租借到回归,不过才100年。
每当在课堂上讲到这些,同学们都回睁大眼睛,全神贯注地听下去。偶尔会有个别同学发出疑问:为什么会这样?难道这期间没人反对吗?
问得好哇!
在当初没有发现氧元素之前,大家普遍认为天地五行(即所谓金、木、水、火、土)皆为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自然,火也就被认为是其中的一种元素。巧合的是,如果把火看成是一个元素,还真能解释大部分燃烧现象,而其他理论则无法做到。这样一来,更加深了对燃素说的信任。因此,这样一种错误的学说流行了近百年。
不能说在这期间没人反对,因为燃素说不能解释另外一些燃烧现象。但反对者无法提出更合理的解释,因此也就不了了之。
从这个历史故事,至少给我们两个重要启示:首先,作为燃烧科学研究工作者,我们虽然首先要有大胆假设的精神,但必须做到小心求证。一定要以燃素说为鉴,真正吸取教训,避免在今后的研究中犯类似错误。其次,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犯错误也在所难免,一定不能盲目迷信现有理论或者专家,作为科研工作者,必须要有创新精神,要敢于挑战现有理论。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在燃烧教学过程中,以史为鉴,催人猛醒的教学效果。
二、纵观历史,引人深思
回顾燃烧理论及燃烧技术发展史,不难看出,当我们中华民族沉湎于吟诗作画等精神层面的研究时,国外的科学技术水平飞速发展。由此,也涌现出了一大批知名燃烧学者。比如200多年以前的Thompson(汤普逊),根据火焰淬熄理论发明了防止矿井内瓦斯爆炸的安全灯;1855年的Bunsen(本生),发明了测量火焰传播速度的本生灯;1900年的Chapman(切普曼)和Jouguet(乔给特),联合发现了常规燃烧(定义为缓燃)与爆震燃烧的区别,并计算了爆震波的速度,等等。
遗憾的是,仔细品味燃烧发展史,我们会发现,历史上的知名学者主要来自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挪威、匈牙利、俄罗斯等西方国家,而来自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学者几乎没有。
即便是在我们现在引以为傲的唐宋盛世,虽然不乏传颂至今的伟大诗人,却没有涌现几个国内外知名科学家。这说明什么?
我们在唐宋盛世主要发展的文化艺术等精神层面的研究,即便也有陶瓷工艺之类的技术研究,也大多是服务于文化艺术的发展,而并非为了发展生产力。借用哲学观点,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历史的事实已经证明,合理的社会发展布局,应当是在优先重视发展科学技术等理工类研究的基础上,再深入开展文化艺术等文科类研究。否则,唐宋盛世的虚假繁荣景象就会再现。
通过这些历史回顾,在燃烧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了解了燃烧历史,学会思索未来如何为国争光,还增强了对理工科知识学习的信心,为今后的研究铺平了道路。
三、回顾历史,激发兴趣
这里所说的回顾历史,是指专属燃烧学研究的各种国际大奖的获奖史。
众所周知,燃烧与燃烧室研究属于传统机械类学科。从诺贝尔奖的设立理念来看,再出色的燃烧研究学者也不大可能获得诺贝尔奖。
那么,这是否说明,我们从事燃烧与燃烧室研究就 没有前途、没人重视了呢?
非也!
为了鼓励国际燃烧学者进行创新研究,迄今,国际上专门为燃烧与燃烧室研究人员设立了三大奖项(也有人称之为燃烧界的诺贝尔奖)。它们分别是1958年设立的Bemard Lewis奖、Alfred Egerton奖、以及1990年设立的Zeldovich奖,所有这些奖项都是每两年评选一次。
为了加深对燃烧前沿问题研究进展的了解,结合课堂教学,我们还千方百计寻找机会,把一些获奖学者请到学校来,促成学生与大师的良性互动。迄今为止,来校交流过的国际燃烧大师包括美国加州大学Irvin分校的Sifignano院士、美国乔治理工大学的Zinn院士、澳大利亚的Bilger教授、美国卡内基一梅隆大学的Chigier教授等。结合这些学术活动的历史回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课堂教学作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四、分析历史,掌握方法
通过分析历史进程,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比方说,在进行燃烧学中层流火焰传播方程教学时,依据流体力学中的基本偏微分控制方程组――即所谓Navier-Stokes方程组,再补充微元体能量守恒方程,对一维平面火焰,可推导出层流火焰传播方程如下:
ρ∞SLcp/dT/dx=d/dx(λ/dT/dx)+RfQ
式中各符号的物理意义见文献。
推导出层流火焰传播方程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从方程中求解出所谓层流火焰传播速度(即方程中的物理量SL)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问题在于,上述常微分方程看似简单,却无法积分出结果。因为方程中有源项存在,而且源项的表达式非常复杂。
怎么办?每到这时,我在课堂上总要向同学们提问:如果我们的前人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是你来面对这个问题,你该如何处理?
在学生尝试性的回答之后,我们再来看看我们的前人是如何处理的。这时,我会从前人的多种处理方法中,向同学们介绍其中物理意义最清楚、最容易理解的方法,比方说zeldovich等人提出的“分区近似法”。
所谓“分区近似法”,是指根据实际火焰中的各种物理量分布特点,把看似很薄的火焰面进一步细分成两层,其中第一层的各种物理量的变化较慢,因而可以认为在这一层中源项很小,故可以忽略不计,则方程在这一层中可简化为:
ρ∞SLcp/dT/dx=d/dx(λ/dT/dx)+RfQ
显然,从该方程可以积分求解出这一层边界上的温度梯度。
而第二层的物理量变化很快,且其变化快的原因是源项突然增加所致。因此,我们可以忽略方程中的右边那一项,从而将方程简化为:
d/dx(λ/dT/dx)+RfQ=0
虽然源项仍然很复杂,但其在该层内的定积分具有很清楚的物理意义:火焰面内的平均燃烧放热速度。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第二层边界上的温度梯度。
分别从两个方程积分得到的边界温度梯度应该相等。这样,我们就最终得到了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解析公式,换句话说,我们对看似难以求解的层流火焰传播方程进行了近似积分求解。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将数学与物理紧密联系起来的能力。对于今后可能遇到的难以求解的数学方程,完全可以结合其描述的物理问题,进行各种物理简化,抓大放小,掌握本质规律,从而简化数学方程,最终得到分析解。作为理工科大学生,培养科学的数学物理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今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五、历史发展的量变到质变规律
中学时代我们就已经学过,事物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是量变到质变。把这一规律应用到“燃烧与燃烧室”课程教学当中,对实际燃烧物理问题的分析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比方说,液体射流的断裂破碎过程分析。
在实际燃烧室中,为了维持稳定燃烧,燃料喷射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很多动力装置当中,都采用液体燃料通过小孔直接喷入燃烧室的设计方法。问题在于,燃料通过小孔形成的液体射流是如何逐步断裂、破碎、并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液滴的呢?
鉴于这一过程对随后的燃料燃烧特性,包括火焰长度、温度分布、稳定燃烧范围、燃烧污染等,具有极大的影响,分析清楚这一实际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按照事物发展的量变到质变规律,我们有理由认为,液体射流的破碎现象(看成是质变)不是突然发生的,在破碎之前必然有一个连续渐变的过程。如果认为断裂是突然的,即射流直径突然变为零,那么,断裂之前射流直径应该有一个波动变化。根据这一分析,我们的前辈们设计了相应的试验方法,试图通过实验观测技术来发现液体射流破碎之前的细微变化。正是通过他们的艰苦努力,我们现在知道,射流在刚刚从喷孔喷射出来时,由于大自然无处不在的各种干扰,会在射流表面形成一些表面波。随着射流的喷射运动,这些表面波中的绝大多数会逐步放大,即波的振幅越来越大,从而造成射流直径在破碎之前有规律的收缩一放大现象。当这种收缩一放大现象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最终将造成射流断裂破碎。
根据这一观测现象及基本分析,我们确信,要真正理解射流破碎这一质变过程,必须先掌握射流表面波变化这些渐变过程。
由此,我们的前辈们发展了稳定性理论,即认为表面波如果不放大,则射流系统是稳定的,否则,射流系统是不稳定的。将该问题转化为在什么条件下射流会不稳定,且最不稳定的那些表面波将最终控制射流的破碎过程。这样,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就比较容易地把学生带到了相当深奥和复杂的稳定性理论分析当中。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特别是非定常问题)的能力,从历史发展的过程入手,运用量变到质变规律,可以帮助我们看清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
六、历史发展的螺旋前进规律
同样,中学时代我们也学过,事物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规律是螺旋前进。对于许多前沿性的、难度很大的研究课题而言,理解并运用好这一基本规律是十分重要的。比方说,超音速燃烧问题。
其实,早在1965年前后,由于火箭发动机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可以研制出飞行速度极快(飞行速度约为音速的5~6倍)的导弹。但是,在火箭发动机中,燃料和氧化剂都需要自行携带。特别是氧化剂,以液氢一液氧发动机为例,每带1吨液氢,就需要带8吨液氧。既然空气中有取之不尽的氧气,为什么我们不能减少自带氧气,转而从空气中吸取氧气呢?
问题在于,如果从空气中提取氧气,由行速度极快,不可能像常规冲压发动机那样,先将气流速度降 为低于音速,然后再燃烧加热,最后膨胀排出,从而产生推动飞行器前进的动力。因为在极快飞行速度下,如果先将气流速度降为低于音速,则会导致气流温度大幅上升,以至于接近、甚至超过燃料燃烧温度。这样一来,燃烧热就无法加入到气流当中,也就无法产生推动飞行器前进的动力。因此,如果想在极快飞行速度下从空气中取氧燃烧,必须采用所谓超音速燃烧技术,即保持气流速度大于音速,降低气流温度上升幅度,在超音速气流中组织燃烧,从而使燃烧后的热能能加入到气流当中去。
这就是美国于1964年启动超音速燃烧冲压发动机(HRE)计划的最初目的。
想法很好,实际研究结果如何呢?美国经过10年的艰苦研究,于1974年提交了HRE发动机。在极快飞行速度下,该发动机产生的净推力为负值。换句话说,该发动机在极快飞行速度下根本就不可能产生推力。
这一下热闹了,美国国会讨论吵翻了天。事实是否真像某些议员们所说:我们花费巨额经费研究,只换来了一句话:超燃冲压发动机是不可行的。
美国正式停止了研究资助,全世界其他国家也跟风停止了相应研究。当然,出于保密原因,很多国家(包括中国)不可能及时得到美国的研究情报,因此,相应的研究计划以及停止研究时期与美国的计划存在时间上的偏差。
不过,美国的科学家们不同意国会议员们的想法,他们相信事物发展的螺旋前进规律。尽管暂时遇到技术难关,但基本方向还是没错。因此,在小额研究资助下,还是不懈进行基础技术研究,终于在10年之后有了突破,并成功说服国会继续投资。
随后的研究基本顺利,并最终在2004年成功完成了极快飞行速度的两次实验飞行,飞行器的飞行速度分别为音速的7倍和10倍。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路可走。只有确信大方向没有错,就不要被暂时的失败或困难所吓倒。相信事物发展的螺旋前进规律,坚忍不拔,刻苦努力,最终就一定会成功的!
当然,结合实际燃烧教学,还有很多实例,上述例子只是其中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