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化教育的现状和趋势范文

信息化教育的现状和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化教育的现状和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化教育的现状和趋势

第1篇:信息化教育的现状和趋势范文

关键字:高校教育 信息化教育 现状与问题 发展策略

信息化给高校教育带来的影响和变革是深远的。或者说,面对信息化的高速发展,高校应如何研究和寻找一条可行的、适合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道路才是重点。近些年来,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各大高校发展的趋势和目标。高校教育信息化呈现了不断向上增长的势头,使教学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系统以及信息化保障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社会经济信息化息息相关,也是现代化教育的里程碑。高校教育信息化正处于不断发展和改革的阶段,因此当前阶段的的高校教育信息化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本文就高校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展开具体的分析并给出几点建议。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校对教育信息化认识的不够全面,存在盲点

虽然高校教育信息化正成为一种趋势,但是许多高校由于对信息化认识的不够全面,或者说教育的信息化存在误解。使得高校对教育信息化这方面的热情不够,没有意识到教育信息化将会给高校带来的巨大的机遇和好处。有些高校忽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本末倒置,甚至没有对教育的信息化未来发展方向做一个全面的规划。对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宣传力度,使得高校使得教育信息化发展遭遇瓶颈。没有树立对教育信息化正确的发展观念,这是不利于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

2、教育信息资源配置不合理,信息建设滞后

许多高校对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标还未弄清楚,就一味的去追求数量上的结果,并以此来作为高校教育信息化衡量的标准。却忽视了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如在高校教育信息建设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配置不合理,对信息化建设的硬件投入明显多于软件,使得硬件与软件更新不同步,造成了教育信息资源的浪费。在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对高校教育资源没有充分合理的去开发利用,导致教育信息化发展速度滞后。

3、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足

对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不足是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信息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资金和人力不断持续的投入。但是对于各大高校来说,办学经费本来就已经很紧张,在加上日常高校的各种费用支出。这使得高校对教育信息化投入的资金更加的少。大部分高校无法抽出经费投入到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很大程度的制约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从侧面反映了高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仍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二、关于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1、全面的认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

关于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关系着提高高校学生的素质和现代化教育的建设。首先高校的领导者必须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从当前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校自身的教育信息资源,统筹兼顾的计划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其次要让高校的学生全面认识教育信息化所带来的改变,去了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信息化的建设中来,强化教育信息化的建设。

2、重视教育信息化的设施建设,优化信息资源的配置

要想实现高等教育信息化,需要加强对教育信息化的设施建设。因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关系着高校教育的发展程度。比如说:将高校内的教学信息资源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免费共享,或者与外校进行外交活动,联合高校多方面力量,共享彼此有用的教学信息。达到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更多的高校通过教育信息化得到帮助。教育信息化建设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办好,因此科学并合理的开发教育信息资源是很有必要的。

3、加大对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俗话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可见资金投入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来说,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程度与资金的投入是成正比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以资金作为支撑。高校在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多渠道的去筹集资金,利用政府出台的一些政策优势,加快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吸引企业的资金投入并与企业进行合作。这样不仅能筹集到资金,而且能够促进高校自身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三、总结

本文结合了高校教育信息发展的实际情况,就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问题展开了探讨。具体分析当前主要存在的问题为三点分别是:没有全面认识教育信息化,信息资源建设的滞后,对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的不足。并就此问题提出具体的建议,分别是全面认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设施并优化信息资源配置;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资金投入。当下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面临着各种问题,但如何发展高校教育信息化才是关键。因此,高校应该抓住每一次机遇,大力的发展教育信息化。

第2篇:信息化教育的现状和趋势范文

>> 我国农业信息化现状与发展建设探讨 我国数字动漫与信息化水平的典型相关分析 当前我国农村农业信息化问题探讨 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探析 刍议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 我国农村信息化电子商务的发展研究 我国农村财务信息化问题探析 我国农村信息化现状与改进建议 探讨我国船舶工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与措施 我国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探讨与思考 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信息化发展阶段与路径 浅析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浅谈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 我国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与思考 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 我国农业信息化面临的新机遇与发展建议 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与发展措施 我国物流信息化的创新发展与整合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4]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7)[R],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

[3]农业部.全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2007

~2015)[DB/OL].[2007-11-29].http:///xztz/t20071129_929804.htm.

[5]李道亮.知微知彰 有的放矢――我国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的特殊性[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8,(3):63.

[6]彭超.实现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信息化――我国农业信息化现状和发展趋势调查报告[N].人民邮电报,2006-03-17.

[7]杨玲玲.需求品味提升 实用要求更高――我国农民信息需求现状及趋势调查报告[N].人民邮电报,2006-03-17.

第3篇:信息化教育的现状和趋势范文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Trends at Home

and Abroad in Current Stage

CHEN Xiang

(Guangzhou Modern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63)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information society and knowledge economy, the world is witnessing profound changes in higher education to adapt to The Times demand.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t present trends is expounded.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China;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tendency

1 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当前,国际高等教育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可以从两个角度促使高等教育发展的外因和内因加以叙述和分析:从外因即满足时代需求的角度看,高等教育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这三大背景,相应的呈现出国际化、信息化、与社会和市场联系更加紧密三大趋势;从内因即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的角度看,高等教育呈现出多元化、大众化和终身化等趋势。当然,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需求和时代需求是密不可分的,这里之所以将二者分开叙述,是为了突出在各趋势中内、外二因何者占据主导地位,以便更加清晰地叙述和分析这些发展趋势。

1.1 时代需求所带来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1)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带动下,各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其特征为国际通用性、开放性和交流性,具体表现为国际间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日益频繁、高校学生结构国际化、高校课程国际化等,加之信息社会的到来,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变得更加简单,很多发达国家高校已将“全球化大学”作为其面向未来的一个基本目标。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势头仍在迅猛发展,国际化仍将是高等教育未来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举措。(2)高等教育的信息化。随着全球互联网的普及,信息革命已经深刻地影响并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知识的传播方式亦被彻底改变。高等教育必须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式上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同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也要求高校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与合作。当前,社会信息化程度仍在不断加深,信息化将是高等教育未来的另一主要发展趋势,是适应信息时代的必然举措。(3)高等教育与社会、市场的联系日趋紧密。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这种新型的充满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将逐步超越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成为全球经济的主体,知识也将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经济与社会、市场密不可分,因此,高等教育与社会、市场的联系将日趋紧密。高等教育将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其社会化功能将愈加突出,市场化将成为高校建设自身、快速发展的一条重要渠道。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于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1.2 自身发展需求所带来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1)高等教育的多元化。一种方式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同样,一种教育也无法满足所有的需求。高等教育的多元化,不仅仅是其面对时代需求所需做出的改变,更是维护其自身发展的根本动力,不过是时代将多元化这一需求反映得更加明显。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具体表现为:教育结构的多元化、学生结构的多元化、办学体制的多元化、人才培养规格的多元化以及经费筹措渠道的多元化等。(2)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终身化。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知识将逐步成为创造财富的主要来源,普通大众对于知识的需求将会迅速增加,以往所谓的精英教育将会一去不返。同时,为了培养具有知识和高素质的人才,高等教育必然需要面对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普通大众反过来也将会为高等教育带来生命和活力。因此,高校若要维护自身的健康发展,大众化势在必行。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人类知识的更新速度和传播速度迅猛增加,这意味着,学生在高校学习到的知识,很可能已经老化、过时,传统的大学毕业即是受教育终结的观念将成为历史,每个人必须时时至少是定期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以适应现代社会。这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满足人们知识快速更新的需求。而只有做到终身化,高等教育才可能达到人们的要求,才可能正常发展,因此,终身化亦是高等教育的一大趋势。

2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在我国始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今天总共不过一百多年。我国高等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概括而言,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是成就与问题并存。就其规模而言,目前已居世界第一。就其层次结构而言,目前已形成了专科、本科、研究生这一较为完善的多层次教育结构。就其科类结构而言,目前已形成类别明晰、内容全面的学科结构。然而,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在近十几年来快速扩张,同时带来不少问题。

2.2 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办学模式过于单一、较为封闭,同质化现象严重;公办学校占主体,高校资金供给渠道较为单一,基本靠政府予以支持;高等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比较落后,管理理念混乱;人才培养的素质较低,难于与社会需求相符合。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高等教育与市场脱离,国家对高校的管理条条框框太多,管得过紧;二是只顾规模的迅速扩张,而忽视了教育观念、教育体制的更新;三是高校自身没有空间,也没有意愿来探索自主办学思路,对高等教育缺乏热情。

3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改革也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我国高等教育依然面对着不少问题,这在上文已有述及。面对这些问题,有必要借助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探索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之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除了遵循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外,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问题,还有其独自的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观念向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转变;完善高等教育体制特别是管理体制以适应时代需求;构建国家、市场、高校一同参与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和高校办学体制;加强高等职业教育,逐步建立创业教育的新模式。

第4篇:信息化教育的现状和趋势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 教育 现状 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计算机应用技术不断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先进的管理系统,而且也为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计算机应用为教育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平台,对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育公平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1 计算机应用技术

1.1 什么是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一门边缘性的学科,是分析计算机在社会中应用的技术、理论和方法。这也是计算机学生要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其他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计算机的应用一般包括非数值和数值应用领域。①

1.2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情况

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我国最早出现大约是1945年,这个时候计算机的应用还处于数值领域时期。经过约5年的发展,我国计算机才逐步走向非数值领域,但还没有实现大众化,只是应用于工商业、企业和数据处理等领域。②到1970年后,计算机才被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经济各领域,并且走向家庭生活中。最近几年,网络技术凭借计算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计算机教育的应用始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IBM公司研制的CAI系统。计算机教育应用的理论基础的发展演变:(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早期的计算机教育应用理论源于斯金纳的程序教学,采用的是小步骤、框面的分支式教学。(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20世纪70至80年代,处于计算机的发展时期。安德逊将认知学习理论用于CAI教学,研究出“高中几何智能辅助教学系统”。(3)建构主义理论。20世纪90年代至今。把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计算机教育应用理论基础。前面两个计算机应用理论没有意识到教学理论的重要性,直到建构主义发展成为计算机教育理论,才确立教学理论的指导地位。

2 计算机应用的现状

2.1 计算机应用不平衡

当前,国内计算机应用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不同信息化指数的高低相差很大,东西部地区与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互联网和计算机的普及相差也很大。

2.2 社会应用

第一,社会交往方式的改变。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人们间的交往通过网络瞬间就可以实现信息的传递,不受时空的限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学校可以通过电脑进行远程教学,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学习更多其他的知识。③第二,促进社会信息化。通过计算机应用可以实现数据的存储和资源的共享,对促进社会信息化有很大作用。现在很多企业都会开展电子商务。第三,推动教育发展。目前计算机在教育方面的应用主要是两种:多媒体化和网络化。

2.3 计算机应用存在的问题

(1)水平低。当前,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教育方面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2)对信息产业的研发投入不足。现在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还无法满足现实需求,重要领域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多引进国外的信息系统,主要是因为我国对信息产业的研发投入不足。④

3 计算机应用的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开通高速公路,促进了多媒体的教学。计算机在教学领域的运用,为研究教学理论和教学方式提供了新的方法,并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这都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在对信息处理、过程控制、数字计算和文字图像的识别等, 应用数理逻辑和计算机都发挥了很大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促进计算机应用教育向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发展。

(1)人工智能。计算机智能化的应用系统指可以模拟人的思维和判断力的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和人一样进行学习、推理和逻辑判断。比如,现在学生可以对着电脑进行英语学习,电脑并对结果进行评分。(2)数字化。网络的发展,更加扩大了计算机在社会生活中应用的范围,学生对于不懂的难题,可以随时查阅电脑。(3)网络全球化。网络化使人们进入信息化时代,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利于实现教育的公平。

4 结语

综上,计算机应用技术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的促进了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先进的管理系统,而且也为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将会促进计算机应用教育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网络时代的到来,是教育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为教育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平台,对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育公平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注释

① 朗海艳.浅谈计算机应用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纵览,2012.

② 龚炳铮.我国计算机应用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自动化博览,2003.

第5篇:信息化教育的现状和趋势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信息化管理;校园网络

1前言

自二十一世纪起,教育信息化发展日益迅猛,进而在国内外掀起一片浪潮。尽管我信息化教育由九十年代初至目前为止,其发展史仅有短短十多年,然而,却获得了不菲的成效。根据国内教育信息化发展史可知,在学校教育中,信息技术应用发展历经了以下四个阶段:(1)计算机辅助教学时期;(2)计算机辅助学习时期;(3)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时期;(4)信息化技术为学校管理所应用,计算机指导学校管理,这意味着信息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学校的所有管理当中。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疑为传统的教育理念、传统思维以及学习方式造成空前的冲击,既要求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又将对学校的要求提高,促进教育实现信息化管理,中职学校建立科学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机制就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中职学校信息化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2.1中职学校信息化管理现状我国中职教育在历经十来年的现代化建设后,其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获得较为显著的成绩,然而,因为各种因素所影响,尤其是欠缺一定的资源环境及政策支撑,比起高校或中学,在信息化发展程度方面,中职学校明显要落后许多。2.2中职学校信息化管理存在问题2.2.1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因为无法正确认识信息化建设问题,导致在信息化建设期间,中职学校大多针对硬件进行建设,而忽略了软件建设,又或者是没有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的相关成果。2.2.2对中职学校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够中职学校面临着严重缺少基础设备,且信息化建设失衡问题相当严重。由于在信息化基础建设方面投入力度较弱,与中职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并不相符,进而使其难以利用信息的基础设施共享信息资源。2.2.3缺乏信息化人才大部分的中职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不但存在设备落后的现象,并且相关的信息化人才明显不足,学校在实行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无法针对人才展开科学管理,进而使信息化应用及管理均无法获得预期成效。2.2.4缺乏适宜的应用软件和教育信息资源对于中职学校来说,教育信息资源是其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内容,是进行信息化教学的重点所在,其建设将使进行信息化教学及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受到一定和阻滞。由于信息技术及网络应用发展越来越快,不管是由其载体、内容、数量方面,或是由其存储、提取及传递等方面对教育资源的要求都相应提高许多。

3完善中职学校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3.1积极探索实践,实现学校管理信息化(1)无论是教务或是行政均实行信息化管理。无论是教学或是行政管理,其相关的管理软件受到广泛的应用,在教务的日常工作中统统实现网上办公,如排课、课程安排表、学生选课及管理学籍等等。而行政公告、信息、各部门之间的沟通等所有工作一概利用校内网络系统完成,推广无纸化办公,降低工作压力,促进工作效率更加高效,降低许多人力和物力。(2)对学生进行网络化管理。作为中职学生,其需要要校外接受较长时间的实训,若按传统手段管理这些学生,无疑会在管理上形成不少漏洞。但是,凭借外部网络的信息沟通,如电子邮件、聊天室及论坛等相关功能则可以及时掌握学校信息,提高学校对实训学生的管理力度。(3)对图书馆及食堂等后勤服务进行电子化管理。在信息技术建设当中,尽管图书馆及食堂后勤等服务所引进的管理软件各不相同,然而,凭借校内网络的系统优势,二者共同使用相同的数据库,促进电子“一卡通”管理,无论是借书或是就餐,都可以为教师学生提供一定的便利。同时,凭借对外网站及校内同网的系统优势,图书馆全面应用网络服务。3.2加强信息化建设规划发展规划必须由全局的角度出发,通过发展的视角去探讨信息化建设。按照教育部的总体规划和自身现状,中职学校应对自己今后的发展空间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景加以考虑,进而编制出科学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及执行策略,邀请各地信息化建设的有关单位针对规划给予科学指导,同时,在建设信息化期间,需要参考当前的困难对方案作出适当调整和优化。3.3健全信息化人才管理制度中职学校要使信息化管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就必须依据信息化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所以,其应当针对信息化人才制定科学的管理机制,提高师资的建设力度。第一,为了有效吸纳到更多的信息化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应当制定可行的人才方案,并巩固师资团队。第二,针对信息化管理建立培训机制,老师按照信息化发展程度及教研的不同需求,在编制培训内容及培训手段时也应各不相同,由信息化精英老师领导校内所有老师积极投入到信息化培训中去。3.4加强校园网建设、构建教育管理信息化网络信息化的主要基础就是校园网络,而科学化管理则是信息化的有效保障,其核心就是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加快学校信息化发展步伐,明确现代教育的思想理念,全力促进教育改革,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益,针对现代化、全球化及未来化培训出创新型人才就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结束语:

21世纪信息化己成为时代的标志,社会的发展给中职学校教育带来新的挑战。信息技术的力量推动着中职学校教育不断向前发展,它在中职学校教育中的实践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比任何一种教育哲学理论都更为显著的影响。只有创新中职学校管理思路和理念,改变传统思维模式,运用科学的技术和管理方法,才能提高中职学校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应对教育信息化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孙祯祥.境外“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研究与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2):31-34

[2]谭志勇.浅谈学校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和发展[J].电子测试,2013(22):4-6

[3]孙丽.关于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对策问题与解决探究[J].电子制作,2013(2):12-13

第6篇:信息化教育的现状和趋势范文

关键词: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0-0005-03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教育界出现了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势,有学者称为“教育信息化现象”。与此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一词正式被国家政策文件所使用,并被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我国高等院校(下文简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始于21世纪,在21世纪的前十年,虽然相关实践和研究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但还处于理论探索和实践摸索的起步阶段,尚不能很好地应对网络时代对它提出的新要求。

近年来,信息化与“互联网+”行动计划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开发并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最佳选择,也为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水平,解决诸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全面覆盖、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系统化等难题提供了方法和途径。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进程得到有力推动。

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建设现状

官方网站是信息化的标志性终端,为广泛调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本研究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为调查对象,参照教育部的《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网络检索全国各地本科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网站。数据显示,我国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建设比例为52.45%,其中19.96%的网站虽然存在官方链接,却不能通过互联网访问。进一步调查发现,相关院校网站为保障网络安全,加强学生心理档案的隐私保护,故选择安全风险较低、易于维护的校园局域网来网站。可访问网站的栏目建设数据显示,新闻/公告栏目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栏目的建设比例均超过90%,是建设最多的栏目;在线心理测评系统和心理咨询预约栏目的建设比例均超过70%,是建设较多的栏目;心理健康课程辅导栏目、在线问答交流栏目、协会/社团等学生组织专栏的建设比例在40%左右,栏目建设覆盖一般。但相较其它栏目6.23%的建设比例,以上三类栏目的建设亦具有一定的主流倾向。

二、大学生心理测评的信息化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评估是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等重点工作的基础,心理测评作为科学化的心理评估手段被广泛使用。本研究统计数据显示,心理测评系统在我国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访问网站的建设比例已超过八成,进一步的调查显示,大部分高校将心理测评作为网站的重要实现功能。

传统的心理测评,主要采取纸笔测验的方式,须由专业人员现场施测、回收、统计分析,结果反馈耗时也较长。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有效地节省了数据处理和结果反馈的时间,如较早由某高校研发的心理测验与统计系统(WJZ2000),可以阅读测验答题卡采集数据并快速计算结果。随着网络技术的融入,以心理测评为主要功能的心理软件在市场上层出不穷。这些软件将测验的实施、评分、数据分析和初步建议实时化、智能化,不仅可以实现心理测评的全程计算机操作,还可以实现数据库管理和多样化的数据分析。

心理测评的网络化与系统化引领了心理健康教育整体的信息化。随着系统软件的拓展研发,公共信息、心理咨询预约和系统化管理、心理健康知识网页嵌入等新的功能模块不断被整合进来,如今的心理测评软件系统已不仅仅具有心理测评一项功能,而是逐渐发展成多功能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平台和线上阵地。

三、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信息化

心理咨询是咨询师与来访者通过沟通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互联网通信工具的开发为心理咨询提供了网络沟通的条件,从而推动了网络心理咨询的产生和发展。美国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协会把网络心理咨询定义为“心理咨询师与当事人使用电子邮件、聊天室或网络视频设备进行远距离的同步/实时或异步/非实时的互动。”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信息化亦始于网络咨询形式的探索,最早出现的是网站或BBS上的留言板咨询、电子邮件咨询、通讯软件(如QQ)的实时文字咨询等形式,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升级,实时的音频咨询、视频咨询、对讲式咨询等新形式也不断涌现出来。心理咨询的“互联网+”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众多实证研究显示网络咨询的有效性,并且应用前景广泛。网络的超链接性和匿名性等特点使网络咨询突破了地域性和现实性限制,具有面询不可比拟的优势。但这种咨询形式也存在自身的局限,如咨询互动重要的非语言信息源缺失,增加了低质量咨询的风险,不同咨询流派的疗效也存在多种不确定性,对此咨询师须谨慎对待。另外,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一般都设立在校园内,面询相较更为便利,因而网络咨询在我国高校的应用并未广泛兴起。

大学生心理咨询信息化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心理咨询服务管理的信息化。如前所述,在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不断更新与完善的驱动下,心理咨询服务的信息化管理模块也随之研发出来。基于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信息管理系统,学生与咨询师都有自己独立的用户帐号,求助学生可以实现心理咨询的网络预约、咨询前的信息沟通和专项测评、咨询后的信息反馈和咨询评估等功能;咨询师则可以实现咨询预约的时间管理、咨询记录的电子档案、咨询报表自动生成、与学生的在线互动与网络咨询等功能。可以看出,心理咨询服务的信息化管理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提供了强大辅助。

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信息化

课程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方面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纬度都产生变革作用,进而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信息化亦源于与信息技术相整合的教学改革的理论思考与实践,经过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环境下的应用、网络环境下的应用”三个阶段,其中对课程信息化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是网络教学(又称线上教学)的出现和网络教学平台的发展。

网络教学不仅仅是在网上展示与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教学资源,更多地是强调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通过网络进行的互动与交流。李蓉,董秀芳(2009)较早介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网络教学的案例,教师利用BBS论坛话题、Flash视频,学生在论坛上留言参与讨论、投票并与教师在网上互动。蔺桂瑞(2010)在国家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精品课程建设中应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网络互动,实现广泛的立体化教学。近年来,随着云技术、大数据等网络信息新技术的应用推广,教育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深,基于“混合式教学理论”、“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慕课)模式”、“电子微课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等网络教学理念开发的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不断涌现,网络教学呈现出从辅助教学向组织教学升级的趋势。杨盈,包陶迅(2015)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慕课―翻转课堂―同伴教育”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学新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领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网络教学的新理念。

五、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信息化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工作内容,也是性质级别高、涉及部门多、资源调动广泛、事件处理复杂的系统工作,一般分为心理危机预防、心理危机预警和心理危机处理三个工作子体系。心理危机的预防工作需要借助校园宣传、课程、讲座、心理健康学生活动等措施开展,其信息化在于信息技术对以上措施的辅助与支持,如通过互联网心理危机预防知识,组织心理危机预防的学生活动等。心理危机的预警工作则主要依托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定期排查和危机监控机制的运作。近两年相关软件模块已被研发出来,该模块通过心理测评系统对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多个因素进行量化评估,综合评定学生心理危机的风险等级(如警戒、追踪、关注、正常),并且建立动态的心理危机监控档案,对不同风险等级学生的心理干预进行永久的信息化管理。心理危机的处理工作属于参与人员较多、程序操作复杂的现场工作,目前尚未检索到该项工作信息化的相关研究。

六、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相互碰撞中前行,经过多年的理论思考与实践,走出了独具特色的信息化之路。这条路有别于单一的知识教育信息化和学科教育信息化,呈现出立体化、系统化、网络化的整合发展特点。

所谓立体化,是指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的全方位整合。从大规模人群的心理测评到单个学生的心理咨询,从心理健康知识的网络宣传展示到心理危机干预的系统化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有信息技术的影子,并切实提升了各项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所谓系统化,是指信息技术对信息高效处理和系统管理的优势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发挥与应用。从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脉络来看,最初其主要需求是心理测评数据的高效处理,心理测评系统应运而生,随后心理咨询管理模块、心理危机干预管理模块等等相继被整合,造就了契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的、功能强大的信息管理心理系统。所谓网络化,是指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互联网+”的逐步推进。网络已进入社会创新发展的各个领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互联网+”符合教育发展的趋势,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管理系统,还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都建立在互联网人际互动的基础上,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化的特点将日益突出。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成绩斐然,但尚处于起步期,此后的发展面临诸多新的课题和挑战。首先,从全国本科院校的网站建设统计状况可以看出,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程度参差不齐,信息化的全面开展还有待努力。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内容的信息化模块相对零散,系统化整合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完善,网络平台建设需要顶层设计和创新方案。另外,新的信息技术的运用亦有待进一步的实践探索,如心理健康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的研发,学生心理健康大数据监测和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和智能自助系统的研发等。可以预见,在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的引领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具有越来越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刘万年,冯晓晴. 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J]. 电化教育研究,2003,(10).

[2]李坚,唐燕儿. 信息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之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6).

[3]姜巧玲. 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D]. 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4]王建中,吴瑞林. 高校心理健康测评的现状与发展趋势[A].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

[5]申腊梅,石向实. 网络心理咨询研究述评[J].社会心理科学,2009,(6).

[6]崔丽霞,雷雳,蔺雯雯,郑日昌. 网络心理咨询的疗效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7,(2).

[7]徐万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3,(2).

[8]李蓉,董秀芳. 信息技术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整合实践[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9).

[9]蔺桂瑞. 国家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 北京教育(德育),2010,(Z1).

第7篇:信息化教育的现状和趋势范文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在这几年的建设中,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高校信息化产品的覆盖率逐年递增,很多高校都已拥有自主研发的信息化系统或者已投资购入了专业的高校信息化产品。政府的支持以及各高校的积极投入,使得高校信息化产品得到了广泛的普及。高校信息化的发展极大地方便了学校教职工人员的教学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近年来,为了普及高校教育信息化,我国进行了大量的资金投入。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为学生的学习、科研和生活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服务,目前大学生对此十分认同。就拿最简单的例子来说,过去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可能会花去很多时间,而今只需要轻点鼠标就能完成任务。因此,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为学生提供服务是其中的重点。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社会化的教育,所以不能单纯地用“教学”方面的指标来评估高校信息化的建设,还应有其他的一些评价指标。纵观近年来江西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可以看出,目前江西高校针对学生的信息化服务主要集中在教务及教学方面,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纳入到信息化管理中的高校为之甚少。随着我国高校在校生人数日益增多,传统的手工服务方式已远不能满足如今学生的日常生活需求。

二 江西高校学生生活服务信息化对策研究

笔者在对江西高校学生日常生活服务信息化研究的基础上,为了提升江西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及人才培养质量,对目前高校学生生活服务手工业务流程进行研究,征集广大在校生和相关工作人员的意见,进行学生日常生活服务信息化平台构建的可行性分析,设计一个功能完善、灵活性强、实用性强及界面美观的江西高校学生生活服务信息化平台,最终实现了对学生日常生活服务的信息化管理,以进一步提高江西高等教育办学的水平和质量,为加快江西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贡献力量,为江西“十二五”教育规划决策提供参考。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将江西高校学生生活服务同其他省高校学生生活服务开展情况进行比较研究,找出了外省高校学生生活服务中值得借鉴的有益经验和应该避免的问题,特别是通过加强学生生活服务信息化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上各省所采取的有益措施更应借鉴,对得到的这些资料进行了比较分析,梳理总结,为江西省教育部门提供参考。

本文作者在研究国内外高校学生生活服务信息化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江西省高校的实际,设计并开发的学生生活服务信息化平台,以信息化的方式来解决大学生经常遇到的日常生活问题(如寝室设备报修、预订桶装水、贵重物品出入登记等),以改善学生的生活效率,减轻高校后勤人员、宿舍管理人员等相关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将高校寝室通知管理、订水服务、报修服务、贵重物品登记服务等从原来的手工服务方式转为信息化管理方式,提高学校后勤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效率,方便学生的日常生活,提升了江西省高校学生生活服务质量和学生的生活效率,降低了服务成本,加快了江西省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

三 本文研究的价值

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作为高校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对学生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管理,减轻学校后勤人员、宿舍管理人员等相关员工的工作负担,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同时能极大地方便学生的日常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其成果既可被没有对学生生活进行信息化管理的高校采用,也可供那些虽然引入了相关的信息化服务平台,但是原系统并不完善或者尚有很多不足的部分高校借鉴或采用。同时,旨在“十二五规划”期间,为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应高校制定提升江西省高校学生生活服务信息化教育管理模式和实施方案提供一些参考,为提升江西高等教育质量和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进程尽一份力。

四 结束语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查阅资料等方法得到当前高校学生生活服务信息化的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将国外和外省的资料与江西高校的资料进行比较研究,从中发现江西高校的优势与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加快江西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和提高江西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改进方法,为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应高校制定提升江西省高校学生生活服务信息化教育管理模式和实施方案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钹.国内外高校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EB/OL].中国软件网,2007.8.10

[2]顾庆传等.高校信息化建设之我见[J].科技信息,2011(16)

[3]尹明福.浅谈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孤岛”现象及解决对策[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

第8篇:信息化教育的现状和趋势范文

摘要当今时代,信息化浪潮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巨大冲击,会计信息化已经成为会计适应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企业,在适应市场经济信息化的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如何全面的进行会计信息化管理,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会计信息化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得到空前发展的同时,也对传统会计理论体系及其功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企业开始从最早的手工记账逐渐过渡到应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一直到目前的会计信息化阶段。会计信息化的产生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和会计理论的相互融合,它使得会计观念得到了更新,会计目标得到了重新定位,会计对象的范围得到了拓宽,会计核算程序方法和操作手段得到了改变以及会计管理职能得到了增强。

一、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当今时代,信息化浪潮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巨大冲击,会计信息化已经成为会计适应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会计信息化的产生是为了顺应现代社会经济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会计信息化要求人们做到:站在科学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高度去认识和理解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更要以科学发展的战略,在适应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全面实现企业规范化和程序化的会计信息化管理。

作为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企业会计就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运用先进的网络、计算机、数据库等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会计进行改造,加快会计信息处理与输出的速度,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满足知识经济对会计信息的要求。

二、当前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现状

1.对会计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足

当前,有些企业的管理层并没认识到,会计信息化已经成为会计适应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他们认为,会计信息化和会计电算化没什么区别,就是用计算机处理会计数据,有利于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而已。管理者以这样的思想认识来管理企业,企业虽然会有一定的发展,但是企业的管理水平却是止步不前的。也正是由于不少企业管理者对会计信息化认识不足,使得企业的会计信息化进程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2.会计信息化管理体系不健全

在会计电算化的起步时期,我国没有及时制定相关的准则和规范,所以现在企业使用的会计软件各不相同,相互之间无法兼容,使得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的进程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实际上,由于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受外部条件的限制,在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往往是为了应付了事才会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维护与升级,有时更是为了满足现状而不作为,始终没能建立便捷、高效的统一管理标准。这样将使得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难以走向市场化、走向国际化。

3.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要实现全面的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不但要求会计人员要充分掌握现代会计知识,还要求他们能通晓现代信息技术,精通计算机网络知识,熟悉计算机的操作与基本维护技能等。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财会人员的素质还是普遍偏低的。能掌握传统会计知识及能完成手工记账式的人员比比皆是,但是能符合会计信息化管理要求,能够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会计界的人才却是凤毛麟角,供不应求。为此,制约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发展的关键问题就是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的缺乏。

三、解决会计信息化管理问题的措施

1.树立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理念

要实现全面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的规范化和程序化,首要任务就要提高管理层的思想认识。当今,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不仅仅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的需要,更是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由于管理者的思想认识将关系到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实施,所以,必须加强企业管理者的素质,让他们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会计信息化管理的理念,让他们倡导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实施。

2.建立标准化会计信息化系统

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现代化和社会经济信息化的重要手段就是,建立标准化的会计信息化系统。为此,我国应加快会计信息系统标准化的进程,以推动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发展。首先,要在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的技术环境系统。其次,企业应尽快建立开发和研究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技术软件的平台。再者,要借鉴一些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的成功经验,引进成功企业的先进技术,再对企业的研发、生产、营销、仓储等会计管理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最后,要与其他企业加强交流、合作,建立企业之间的电子数据信息交换、电子转账、信息交流管理平台。

3.提高人员素质

企业的竞争,归根究底还是人才的竞争,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同样也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根据财会人员素质的现状,有必要大力培养或聘用一批高级技术人才。具体来说,作为国家,应该加大会计信息化方向的教育投入,调动各种教育培训机构,促进会计教育的改革,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作为企业,要加强员工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人员的培训,在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建立一支“高、精、尖”的会计信息化管理队伍。

全面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只有一步步踏实做好信息化管理的各种基础性工作,借鉴国际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先进管理技术,改造企业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引进和培养优秀的财会人才,推动企业由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根本性转变。相信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将会呈现出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1]王迎春.会计信息化问题的探讨.现代经济信息.2010.

第9篇:信息化教育的现状和趋势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高校信息化;教学课程中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9-0014-03

一、国内外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自教育部2001年在“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正式提出了“教育信息化”以来,我国教育行业信息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大多数高校完成了网络基础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数字校园整合的任务,有不少高校已着手教学课程中心的建设,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和世界发达国家高校信息化成就相比,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1.国外高校信息化的发展

由于教育信息化是一个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而持续发展的过程,而美国是全球信息技术领先的国家,也最早开始实施教育信息化,因此一直走在世界前列。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推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目前各所大学的网络基础建设、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和学校管理与服务信息化等方面都已相当成熟,信息资源也最为丰富,对大学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在欧洲,1997年10月英国就宣告启动“国家学习信息系统”建设计划,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把学校、研究机构、图书馆等网站联为一体,为学生提供包括网络课程、教学安排、学术动态、学生管理、生活娱乐到学生个人所需的各类信息。德国高校也在审慎进行E-learning教学试点,以提高大学工作效率、降低办学成本,增强服务学生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在亚洲,日本于1998年12月提出了教育信息化计划,以“儿童变化”、“授课变化”和“学校变化”为目标,在大力加强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开发教学教育研修软件和提供各种管理信息服务,并广泛使用视频会议系统进行教学、科研和管理,而学校之间则利用互联网实现教育内容共享和合作。韩国也从2002年开始大力推动高校ICT(信息通讯技术)教育,到2007年已建立了10个 E-learning支持中心,国立高校统一使用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大学行政管理的标准化、透明化和高效率。

另一方面,21世纪高等教育最明显的趋势是大众化和全球化。尽管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在20世纪上半叶就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但就全球来说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最近才开始发展的现象,并最终将向普及化与终生学习发展。可以说全球化不仅塑造了世界经济和文化模式,它还影响了高等教育,很多国家的学者纷纷涌入北美,同时许多发达国家也希望国际学生毕业后不返回自己的国家并不断调整移民法,试图留住这些完成学位学习的优秀学生。其结果是发达国家的人才集中加剧了国际学术发展的不平衡。

面对高等教育出现的新挑战,大多数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日益多元化,远程教育应运而生,并成为很多地方高等教育扩张和供应最重要的选择。2001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发起的开放教育资源(OER)运动,旨在推动免费开放课件。2009年5月以色列企业家沙伊·雷谢夫出资100万美元成立海地“人民大学”,并于2010年1月建成了世界第一所免学费网络大学。开放教育资源对那些没有条件的地区提供免费的课程、教育方法,同时也给那些不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2.国内高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总体上看,我国内地高校信息化仍处在相对初级的阶段。根据上海市教委的调研,上海各高校的信息化水平总体上处在全国先进行列,而面向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大大领先于面向教学科研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换句话说就是在面向教学科研工作的信息化方面,我们的水平确实还不高,我们不能忘记高质量的教学科研和培养优秀学生是高校的首要任务,课堂、实验室才是高校的主战场。上海市2011年10月了《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提出用三年时间把上海建设成为一座智能化、现代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智慧城市”,其中不少内容与大学密切相关,特别是“数字教育工程”提出:要优化教育系统网络基础设施,完善和推广上海教育系统跨校认证与应用,构建覆盖不同教育类型的优质教育资源库,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校际共享及向社会开放;要采用“数字课程资源+移动学习终端+教育服务平台”的模式,开展数字化教学试点,促进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改革,实现学生自主便捷、高效和个性化学习。

目前信息技术在飞速发展。下一代互联网IPv6技术,云计算、移动计算和高性能计算技术,物联网和三网融合等技术代表了当前信息应用技术的主流。大学是信息技术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国内一些信息化先进高校在完成了“有线、无线双网覆盖的网络环境”建设之后,已在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其关键点有两个,一是开发网络教学平台、服务教学革新;二是建设校园公共服务平台,整合跨部门业务,提供“一站式”或“平台式”服务,提高校园活动的便捷性和效率。

二、我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和思考

面对高等教育出现的新的特征,如何融入这股信息技术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潮流,把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应用于高校信息化建设,让信息化更加直接、有效地为高校内涵发展服务,已成为当前的研究动向和今后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未雨绸缪,认真研究对策。

1.我校信息化发展应用现状

我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已经历近十年的发展历程,由于学校紧紧抓住新校建设的重大机遇,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新校建设同步推进,为学校信息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学校已建成 “万兆主干、千兆汇聚、百兆桌面”的三层校园(信息点超3万)网络架构,且光纤直连奉贤、漕宝两校区;大型机房和数据灾备机房中存储容量已达200TB。2009年启动“数字化校园辅助管理平台”项目建设,制定了“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信息化建设数据标准与管理规范”,建成了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公共数据库平台,实现了各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同步和共享。包括教学管理、图书管理、网上办公、学生工作、科研、人事、外事、资产、后勤和档案等十多项业务管理系统相继开发并投入正常使用。学校网站群已建有近200个二级学院、行政部门以及党务信息公开网站,此外还有信息公开网、校友网和其他专题网站等。网上视频会议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和校园卡业务系统也投入实际使用。另外,初步建成了“课程中心”网络教学平台,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上海市精品课程、网络课程近200门,视频课件总数达到13类共570个。图书馆也建成了中、外文电子资源数据库和其他类型数据库数十个。从组织架构来说,学校成立了校长领衔的信息化领导小组和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且各二级学院、部门都指定一位领导和一名信息管理员负责和管理本部门的信息化工作,应该说我校教育信息化已迈出了起始步伐。但怎样在现有信息化基础上,更直接地参与数字化、网络化教学活动,尽快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差距,是我们当前更应该思考的内容。

摘 要:高校信息化经过多年的建设,大多完成了网络基础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数字校园整合的任务。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来创新网络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以更好地发挥信息化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本文所要探讨和思考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高校信息化;教学课程中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9-0014-03

一、国内外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自教育部2001年在“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正式提出了“教育信息化”以来,我国教育行业信息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大多数高校完成了网络基础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数字校园整合的任务,有不少高校已着手教学课程中心的建设,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和世界发达国家高校信息化成就相比,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1.国外高校信息化的发展

由于教育信息化是一个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而持续发展的过程,而美国是全球信息技术领先的国家,也最早开始实施教育信息化,因此一直走在世界前列。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推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目前各所大学的网络基础建设、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和学校管理与服务信息化等方面都已相当成熟,信息资源也最为丰富,对大学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在欧洲,1997年10月英国就宣告启动“国家学习信息系统”建设计划,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把学校、研究机构、图书馆等网站联为一体,为学生提供包括网络课程、教学安排、学术动态、学生管理、生活娱乐到学生个人所需的各类信息。德国高校也在审慎进行E-learning教学试点,以提高大学工作效率、降低办学成本,增强服务学生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在亚洲,日本于1998年12月提出了教育信息化计划,以“儿童变化”、“授课变化”和“学校变化”为目标,在大力加强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开发教学教育研修软件和提供各种管理信息服务,并广泛使用视频会议系统进行教学、科研和管理,而学校之间则利用互联网实现教育内容共享和合作。韩国也从2002年开始大力推动高校ICT(信息通讯技术)教育,到2007年已建立了10个 E-learning支持中心,国立高校统一使用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大学行政管理的标准化、透明化和高效率。

另一方面,21世纪高等教育最明显的趋势是大众化和全球化。尽管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在20世纪上半叶就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但就全球来说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最近才开始发展的现象,并最终将向普及化与终生学习发展。可以说全球化不仅塑造了世界经济和文化模式,它还影响了高等教育,很多国家的学者纷纷涌入北美,同时许多发达国家也希望国际学生毕业后不返回自己的国家并不断调整移民法,试图留住这些完成学位学习的优秀学生。其结果是发达国家的人才集中加剧了国际学术发展的不平衡。

面对高等教育出现的新挑战,大多数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日益多元化,远程教育应运而生,并成为很多地方高等教育扩张和供应最重要的选择。2001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发起的开放教育资源(OER)运动,旨在推动免费开放课件。2009年5月以色列企业家沙伊·雷谢夫出资100万美元成立海地“人民大学”,并于2010年1月建成了世界第一所免学费网络大学。开放教育资源对那些没有条件的地区提供免费的课程、教育方法,同时也给那些不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2.国内高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总体上看,我国内地高校信息化仍处在相对初级的阶段。根据上海市教委的调研,上海各高校的信息化水平总体上处在全国先进行列,而面向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大大领先于面向教学科研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换句话说就是在面向教学科研工作的信息化方面,我们的水平确实还不高,我们不能忘记高质量的教学科研和培养优秀学生是高校的首要任务,课堂、实验室才是高校的主战场。上海市2011年10月了《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提出用三年时间把上海建设成为一座智能化、现代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智慧城市”,其中不少内容与大学密切相关,特别是“数字教育工程”提出:要优化教育系统网络基础设施,完善和推广上海教育系统跨校认证与应用,构建覆盖不同教育类型的优质教育资源库,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校际共享及向社会开放;要采用“数字课程资源+移动学习终端+教育服务平台”的模式,开展数字化教学试点,促进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改革,实现学生自主便捷、高效和个性化学习。

目前信息技术在飞速发展。下一代互联网IPv6技术,云计算、移动计算和高性能计算技术,物联网和三网融合等技术代表了当前信息应用技术的主流。大学是信息技术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国内一些信息化先进高校在完成了“有线、无线双网覆盖的网络环境”建设之后,已在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其关键点有两个,一是开发网络教学平台、服务教学革新;二是建设校园公共服务平台,整合跨部门业务,提供“一站式”或“平台式”服务,提高校园活动的便捷性和效率。

二、我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和思考

面对高等教育出现的新的特征,如何融入这股信息技术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潮流,把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应用于高校信息化建设,让信息化更加直接、有效地为高校内涵发展服务,已成为当前的研究动向和今后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未雨绸缪,认真研究对策。

1.我校信息化发展应用现状

我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已经历近十年的发展历程,由于学校紧紧抓住新校建设的重大机遇,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新校建设同步推进,为学校信息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学校已建成 “万兆主干、千兆汇聚、百兆桌面”的三层校园(信息点超3万)网络架构,且光纤直连奉贤、漕宝两校区;大型机房和数据灾备机房中存储容量已达200TB。2009年启动“数字化校园辅助管理平台”项目建设,制定了“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信息化建设数据标准与管理规范”,建成了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公共数据库平台,实现了各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同步和共享。包括教学管理、图书管理、网上办公、学生工作、科研、人事、外事、资产、后勤和档案等十多项业务管理系统相继开发并投入正常使用。学校网站群已建有近200个二级学院、行政部门以及党务信息公开网站,此外还有信息公开网、校友网和其他专题网站等。网上视频会议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和校园卡业务系统也投入实际使用。另外,初步建成了“课程中心”网络教学平台,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上海市精品课程、网络课程近200门,视频课件总数达到13类共570个。图书馆也建成了中、外文电子资源数据库和其他类型数据库数十个。从组织架构来说,学校成立了校长领衔的信息化领导小组和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且各二级学院、部门都指定一位领导和一名信息管理员负责和管理本部门的信息化工作,应该说我校教育信息化已迈出了起始步伐。但怎样在现有信息化基础上,更直接地参与数字化、网络化教学活动,尽快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差距,是我们当前更应该思考的内容。

存入我的阅览室

2.学校“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建设项目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要主动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趋势,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每一个人提供个性化和无处不在的教育。

根据上述要求,学校紧紧抓住了内涵建设时机,在“085”规划中提出了“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建设项目,其目的就是强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在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各种有利因素和条件下,进一步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引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校的社会竞争力,以积极应对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各种挑战。

三、我校“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规划和构想

学校所要建设的“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 应该是一个能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的,凸显学校特色的、“三位一体”(全球名师、校内教师、学生)的“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它应该是一个信息量大、涵盖教学全过程、创新型的“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是一个能够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的优势和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全球公开教学信息资源与本校优质教学资源的“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

1.“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建设要求

(1)平台架构和采用的技术

无论是新建还是购买的“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都必须和已建成的“数字化校园辅助管理平台”及其所有业务子系统进行系统集成和数据共享,以真正建成“一站式信息化校园综合服务平台”。因此,平台应采用B/S结构,可运行Unix、Linux操作系统和支持Oracle等主流数据库。开发技术应采用J2EE标准、组件技术及在数据交换上对XML的支持,使系统功能最优化,同时将整个系统内部在技术上的相互依赖性降至最低。平台的开发及运行结构应是基于后台数据库的三层架构,即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从技术上讲“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必须具有先进性和可靠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安全性和足以支持大规模用户访问的并发性等。

(2)建设内容丰富的优质教学信息资源库

在统一整合现有资源(包括图书馆、现代教育中心历年购买或收集的全部相关视频资料和课件,以及现有的精品课程等网络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我们一方面要针对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大量“引进”中外名校名师的教学信息资源,与学校名师共同构建平台中的名师及优质、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另一方面还要运用统一开发工具,由授课教师借鉴资源库中优质教学资源来制作符合我校教学实际及特点的课程教学资源,逐步形成更为庞大的覆盖我校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课程教学资源库。此外,还要遴选部分综合性或实践教学成本较大的实践类教学课程,制作成演示型、模拟型或互动型的数字化实践教学课程,形成契合我校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特色的辅助教学资源库。

(3)“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一些特点

由于“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是利用信息与通讯技术将数字化教学资源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实验环境,因此该平台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通过源源不断地“引进”中外名师和教学信息资源,有助于提升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同时,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教学模式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平台可以实现三种教学方式:以任课教师上课为主,平台资源课程作为课外补充学习资料;以平台某位“名师”的课程为主,任课老师参与其中,穿针引线,指导学生理解、掌握学习内容;任课老师导演课程教学内容,通过筛选编辑资源库中课程教学资料,组织多位“名师”共同讲解课程元素,通力合作,向学生奉献一门优秀的教学课程。

2)“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应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式、课题研究式学习,有利于促进自主学习,同时又可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3)对于应用技术类的高校,尤其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平台拥有专业特色的实践类教学信息资源,对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2.“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主要功能

“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应包括:课程信息展示、课程辅助教学、精品课程网站、教师离线备课、教学资源制作、教学资源库管理、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等子系统,以满足网络数字化教学和对所有资源维护的需求。[3]此外还应加强“图书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和电子资源的建设,为广大师生提供智能化网络化的图书信息检索和服务。

这个基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的教学交互平台所提供的服务功能应包括课堂教学、课程答疑、专题讨论、布置和提交作业、网上考试、远程教学、教学质量监控以及评价分析等等,并可随着应用的扩大而不断扩充。

四、“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建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建设”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不少问题,由于各高校都有自己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并且信息化的现状也不同,因此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也不同,从我校来讲,在现有基础环境下,还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必须统一规划,健全管理机制

建设和维护“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学校已有校长挂帅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信息办,但此项业务牵涉部门众多,有教务处、现代教育中心、信息办、计算机学院、各学院的专业教师甚至还需要学生参与,如何协调和管理所涉及的人、财、物和各自管辖的信息资源,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健全的管理机制是难以运作的。

2.充分利用现有软硬件资源

建设“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应立足于现有软硬件基础,必须能与现有平台和业务系统进行系统集成和数据共享。而经费则应投向最需要和最关键的地方。从我校情况来看,有几个方面是需要加强投入的:

(1)挑选一个比较先进和成熟的课程中心软件公司,或者寻找一家教学平台开发技术能力较强的软件公司进行合作;

(2)教学资源的建设包括教学资源的采购与引进和视频教学资源录的制作;

(3)我校网络出口带宽目前还不到200M,需拓宽以满足视频和远程教学的网络通畅。

3.其他可能碰到的问题

譬如个性化培养问题,应该说平台的建立已为个性化培养提供了一个舞台,但还需要足够的教学资源,应在统一性的原则下满足分类指导与个性化培养的需求。又比如教师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教学资源质量的评价问题等等,都是必须考虑研究并拿出具体解决措施的实际问题。

五、结束语

信息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教育信息化是当代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属性。“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建设是应对全球高等教育出现的新形势、新局面的一项有力的措施,有助于学校及时跟上世界教育发展的步伐,迎接21世纪“学习的革命”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3]刘红梅,吴凤林,夏琼,李颖嘉.本科教学中课程中心的建设及其意义[J].医学教育探索,2008,7(5):528-529.

(编辑:金冉) 阃缡只萄Ш投运凶试次さ男枨蟆3]此外还应加强“图书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和电子资源的建设,为广大师生提供智能化网络化的图书信息检索和服务。

这个基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的教学交互平台所提供的服务功能应包括课堂教学、课程答疑、专题讨论、布置和提交作业、网上考试、远程教学、教学质量监控以及评价分析等等,并可随着应用的扩大而不断扩充。

四、“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建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建设”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不少问题,由于各高校都有自己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并且信息化的现状也不同,因此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也不同,从我校来讲,在现有基础环境下,还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必须统一规划,健全管理机制

建设和维护“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学校已有校长挂帅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信息办,但此项业务牵涉部门众多,有教务处、现代教育中心、信息办、计算机学院、各学院的专业教师甚至还需要学生参与,如何协调和管理所涉及的人、财、物和各自管辖的信息资源,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健全的管理机制是难以运作的。

2.充分利用现有软硬件资源

建设“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应立足于现有软硬件基础,必须能与现有平台和业务系统进行系统集成和数据共享。而经费则应投向最需要和最关键的地方。从我校情况来看,有几个方面是需要加强投入的:

(1)挑选一个比较先进和成熟的课程中心软件公司,或者寻找一家教学平台开发技术能力较强的软件公司进行合作;

(2)教学资源的建设包括教学资源的采购与引进和视频教学资源录的制作;

(3)我校网络出口带宽目前还不到200M,需拓宽以满足视频和远程教学的网络通畅。

3.其他可能碰到的问题

譬如个性化培养问题,应该说平台的建立已为个性化培养提供了一个舞台,但还需要足够的教学资源,应在统一性的原则下满足分类指导与个性化培养的需求。又比如教师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教学资源质量的评价问题等等,都是必须考虑研究并拿出具体解决措施的实际问题。

五、结束语

信息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教育信息化是当代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属性。“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建设是应对全球高等教育出现的新形势、新局面的一项有力的措施,有助于学校及时跟上世界教育发展的步伐,迎接21世纪“学习的革命”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3]刘红梅,吴凤林,夏琼,李颖嘉.本科教学中课程中心的建设及其意义[J].医学教育探索,2008,7(5):528-529.

存入我的阅览室

2.学校“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建设项目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要主动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趋势,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每一个人提供个性化和无处不在的教育。

根据上述要求,学校紧紧抓住了内涵建设时机,在“085”规划中提出了“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建设项目,其目的就是强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在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各种有利因素和条件下,进一步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引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校的社会竞争力,以积极应对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各种挑战。

三、我校“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规划和构想

学校所要建设的“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 应该是一个能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的,凸显学校特色的、“三位一体”(全球名师、校内教师、学生)的“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它应该是一个信息量大、涵盖教学全过程、创新型的“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是一个能够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的优势和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全球公开教学信息资源与本校优质教学资源的“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

1.“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建设要求

(1)平台架构和采用的技术

无论是新建还是购买的“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都必须和已建成的“数字化校园辅助管理平台”及其所有业务子系统进行系统集成和数据共享,以真正建成“一站式信息化校园综合服务平台”。因此,平台应采用B/S结构,可运行Unix、Linux操作系统和支持Oracle等主流数据库。开发技术应采用J2EE标准、组件技术及在数据交换上对XML的支持,使系统功能最优化,同时将整个系统内部在技术上的相互依赖性降至最低。平台的开发及运行结构应是基于后台数据库的三层架构,即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从技术上讲“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必须具有先进性和可靠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安全性和足以支持大规模用户访问的并发性等。

(2)建设内容丰富的优质教学信息资源库

在统一整合现有资源(包括图书馆、现代教育中心历年购买或收集的全部相关视频资料和课件,以及现有的精品课程等网络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我们一方面要针对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大量“引进”中外名校名师的教学信息资源,与学校名师共同构建平台中的名师及优质、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另一方面还要运用统一开发工具,由授课教师借鉴资源库中优质教学资源来制作符合我校教学实际及特点的课程教学资源,逐步形成更为庞大的覆盖我校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课程教学资源库。此外,还要遴选部分综合性或实践教学成本较大的实践类教学课程,制作成演示型、模拟型或互动型的数字化实践教学课程,形成契合我校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特色的辅助教学资源库。

(3)“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一些特点

由于“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是利用信息与通讯技术将数字化教学资源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实验环境,因此该平台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通过源源不断地“引进”中外名师和教学信息资源,有助于提升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同时,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教学模式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平台可以实现三种教学方式:以任课教师上课为主,平台资源课程作为课外补充学习资料;以平台某位“名师”的课程为主,任课老师参与其中,穿针引线,指导学生理解、掌握学习内容;任课老师导演课程教学内容,通过筛选编辑资源库中课程教学资料,组织多位“名师”共同讲解课程元素,通力合作,向学生奉献一门优秀的教学课程。

2)“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应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式、课题研究式学习,有利于促进自主学习,同时又可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3)对于应用技术类的高校,尤其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平台拥有专业特色的实践类教学信息资源,对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2.“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主要功能

“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应包括:课程信息展示、课程辅助教学、精品课程网站、教师离线备课、教学资源制作、教学资源库管理、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等子系统,以满足网络数字化教学和对所有资源维护的需求。[3]此外还应加强“图书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和电子资源的建设,为广大师生提供智能化网络化的图书信息检索和服务。

这个基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的教学交互平台所提供的服务功能应包括课堂教学、课程答疑、专题讨论、布置和提交作业、网上考试、远程教学、教学质量监控以及评价分析等等,并可随着应用的扩大而不断扩充。

四、“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建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建设”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不少问题,由于各高校都有自己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并且信息化的现状也不同,因此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也不同,从我校来讲,在现有基础环境下,还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必须统一规划,健全管理机制

建设和维护“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学校已有校长挂帅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信息办,但此项业务牵涉部门众多,有教务处、现代教育中心、信息办、计算机学院、各学院的专业教师甚至还需要学生参与,如何协调和管理所涉及的人、财、物和各自管辖的信息资源,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健全的管理机制是难以运作的。

2.充分利用现有软硬件资源

建设“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应立足于现有软硬件基础,必须能与现有平台和业务系统进行系统集成和数据共享。而经费则应投向最需要和最关键的地方。从我校情况来看,有几个方面是需要加强投入的:

(1)挑选一个比较先进和成熟的课程中心软件公司,或者寻找一家教学平台开发技术能力较强的软件公司进行合作;

(2)教学资源的建设包括教学资源的采购与引进和视频教学资源录的制作;

(3)我校网络出口带宽目前还不到200M,需拓宽以满足视频和远程教学的网络通畅。

3.其他可能碰到的问题

譬如个性化培养问题,应该说平台的建立已为个性化培养提供了一个舞台,但还需要足够的教学资源,应在统一性的原则下满足分类指导与个性化培养的需求。又比如教师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教学资源质量的评价问题等等,都是必须考虑研究并拿出具体解决措施的实际问题。

五、结束语

信息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教育信息化是当代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属性。“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建设是应对全球高等教育出现的新形势、新局面的一项有力的措施,有助于学校及时跟上世界教育发展的步伐,迎接21世纪“学习的革命”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3]刘红梅,吴凤林,夏琼,李颖嘉.本科教学中课程中心的建设及其意义[J].医学教育探索,2008,7(5):528-529.

2.学校“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建设项目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要主动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趋势,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每一个人提供个性化和无处不在的教育。

根据上述要求,学校紧紧抓住了内涵建设时机,在“085”规划中提出了“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建设项目,其目的就是强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在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各种有利因素和条件下,进一步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引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校的社会竞争力,以积极应对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各种挑战。

三、我校“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规划和构想

学校所要建设的“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 应该是一个能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的,凸显学校特色的、“三位一体”(全球名师、校内教师、学生)的“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它应该是一个信息量大、涵盖教学全过程、创新型的“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是一个能够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的优势和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全球公开教学信息资源与本校优质教学资源的“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

1.“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建设要求

(1)平台架构和采用的技术

无论是新建还是购买的“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都必须和已建成的“数字化校园辅助管理平台”及其所有业务子系统进行系统集成和数据共享,以真正建成“一站式信息化校园综合服务平台”。因此,平台应采用B/S结构,可运行Unix、Linux操作系统和支持Oracle等主流数据库。开发技术应采用J2EE标准、组件技术及在数据交换上对XML的支持,使系统功能最优化,同时将整个系统内部在技术上的相互依赖性降至最低。平台的开发及运行结构应是基于后台数据库的三层架构,即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从技术上讲“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必须具有先进性和可靠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安全性和足以支持大规模用户访问的并发性等。

(2)建设内容丰富的优质教学信息资源库

在统一整合现有资源(包括图书馆、现代教育中心历年购买或收集的全部相关视频资料和课件,以及现有的精品课程等网络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我们一方面要针对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大量“引进”中外名校名师的教学信息资源,与学校名师共同构建平台中的名师及优质、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另一方面还要运用统一开发工具,由授课教师借鉴资源库中优质教学资源来制作符合我校教学实际及特点的课程教学资源,逐步形成更为庞大的覆盖我校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课程教学资源库。此外,还要遴选部分综合性或实践教学成本较大的实践类教学课程,制作成演示型、模拟型或互动型的数字化实践教学课程,形成契合我校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特色的辅助教学资源库。

(3)“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一些特点

由于“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是利用信息与通讯技术将数字化教学资源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实验环境,因此该平台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通过源源不断地“引进”中外名师和教学信息资源,有助于提升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同时,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教学模式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平台可以实现三种教学方式:以任课教师上课为主,平台资源课程作为课外补充学习资料;以平台某位“名师”的课程为主,任课老师参与其中,穿针引线,指导学生理解、掌握学习内容;任课老师导演课程教学内容,通过筛选编辑资源库中课程教学资料,组织多位“名师”共同讲解课程元素,通力合作,向学生奉献一门优秀的教学课程。

2)“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应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式、课题研究式学习,有利于促进自主学习,同时又可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3)对于应用技术类的高校,尤其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平台拥有专业特色的实践类教学信息资源,对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2.“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主要功能

“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应包括:课程信息展示、课程辅助教学、精品课程网站、教师离线备课、教学资源制作、教学资源库管理、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等子系统,以满足网络数字化教学和对所有资源维护的需求。[3]此外还应加强“图书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和电子资源的建设,为广大师生提供智能化网络化的图书信息检索和服务。

这个基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的教学交互平台所提供的服务功能应包括课堂教学、课程答疑、专题讨论、布置和提交作业、网上考试、远程教学、教学质量监控以及评价分析等等,并可随着应用的扩大而不断扩充。

四、“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建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建设”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不少问题,由于各高校都有自己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并且信息化的现状也不同,因此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也不同,从我校来讲,在现有基础环境下,还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必须统一规划,健全管理机制

建设和维护“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学校已有校长挂帅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信息办,但此项业务牵涉部门众多,有教务处、现代教育中心、信息办、计算机学院、各学院的专业教师甚至还需要学生参与,如何协调和管理所涉及的人、财、物和各自管辖的信息资源,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健全的管理机制是难以运作的。

2.充分利用现有软硬件资源

建设“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应立足于现有软硬件基础,必须能与现有平台和业务系统进行系统集成和数据共享。而经费则应投向最需要和最关键的地方。从我校情况来看,有几个方面是需要加强投入的:

(1)挑选一个比较先进和成熟的课程中心软件公司,或者寻找一家教学平台开发技术能力较强的软件公司进行合作;

(2)教学资源的建设包括教学资源的采购与引进和视频教学资源录的制作;

(3)我校网络出口带宽目前还不到200M,需拓宽以满足视频和远程教学的网络通畅。

3.其他可能碰到的问题

譬如个性化培养问题,应该说平台的建立已为个性化培养提供了一个舞台,但还需要足够的教学资源,应在统一性的原则下满足分类指导与个性化培养的需求。又比如教师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教学资源质量的评价问题等等,都是必须考虑研究并拿出具体解决措施的实际问题。

五、结束语

信息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教育信息化是当代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属性。“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建设是应对全球高等教育出现的新形势、新局面的一项有力的措施,有助于学校及时跟上世界教育发展的步伐,迎接21世纪“学习的革命”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