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创新载体建设范文

科技创新载体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创新载体建设

第1篇:科技创新载体建设范文

一、以培育创新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努力在培养引进使用科技创新人才上取得新突破

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探索形成支持和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大力弘扬“四尊四创”精神,深入推广尚德电力科技创业和法尔胜集团科技创新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引导和鼓励全社会投身科技创新创业。加大力度组织实施“530”计划,进一步完善“530”计划实施办法,制订面向国内高校科研院所高层次科技人员的科技创业计划。不断扩大资助扶持政策的覆盖面,吸引更多高端人才落户无锡、扎根无锡,力争三年再引进海外留学人员1000人。深入推动“国家60条”和“省政府50条”政策在无锡市的贯彻实施,不断完善科技投融资环境,大力发展各类种子基金,加快健全和完善风险投资体系。一是全面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通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构建创新平台,完善资助办法等方式,凝聚创新团队,培养领军人物。二是建立科学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完善科技人员的职称评定、成果奖励、分配激励政策,完善技术要素参与股权投资和收益分配政策,进一步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深入实施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战略。继续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立足区域经济,以企业为主体,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跨国公司共建创新载体,团队式引进高层次人才与核心技术。四是大力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围绕引进技术、引进智力,突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联手共建一体化、开放型的创新体系。

二、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构建创新载体和创新平台。努力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按照三创载体建设“五年目标四年完成”的要求,强力推进三创载体建设,确保到“十一五”期末全市三创载体面积累计达到600万平方米以上。加快推进以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太湖国际科技园、太湖科教产业园等为重点的三创载体建设,使之成为创新创业的主阵地。更加突出载体内涵和质量建设,积极探索三创载体协作网络、多元化建设投入模式,不断完善优化投融资体系建设,努力建成一批标准高、配套好、功能全,具有较强吸引力和孵化育成功能的科技载体。切实加快建设“六个一批”创新载体,即择优扶持发展一批重点企业研发机构、一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一批重点科研机构、一批重点科技企业孵化器、一批重点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一批重点科技中介机构。在此基础上,整合各类创新载体和创新资源,采取理事会、股份制、会员制等形式,组建一批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一批行业创新平台、一批区域创新平台,形成若干行业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区域创新集群,努力改善行业技术进步和区域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着力建设国内外一流的科研机构、公共科技创新平台。

三、以节能减排为抓手,立好重大科技专项。努力在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上取得新突破

积极推动科学治水,深入开展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的推广示范。加快推进新一轮高新产业“双倍增计划”。着力培育新兴优势产业,加快建设“无锡硅谷”。进一步发展壮大工业和IC设计产业,推动科技工作与高端服务业更紧密结合。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围绕高效节能技术、重大机电装备,组织实施重大重点科技项目。一是加快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翻两番”行动计划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计划,明显提升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培育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重视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独特的生力军作用,促进产业技术水平的跃升。二是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加快发展,明显提升农业农村科技创新能力。构建由科技源头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农技推广三大体系和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农业创新中心=三大载体组成的新型科技创新体系。三是围绕建议生态市,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明显提升资源环境和健康安全等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第2篇:科技创新载体建设范文

[关键词] 创新导向;区域科技公共平台;资源整合;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 F273.1 [文献标识码] A

信息技术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模式,科技资源占有、配置、开发和利用的方式随之也逐渐发生变化。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是支撑和推动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各国均将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作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投入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我国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科技创新的发展环境,提升支撑科技创新的水平。突出本地产业创新特色,加强区域科技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是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高、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资源共享的区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社会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本质来看,是服务型政府理念的体现,即由服务政府向社会提供的一种科技类的服务产品,该产品主要就是为全社会的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服务的载体,并以提供具体的服务促进载体建设和完善,弥补创新主体创新资源不足的劣势,在一定程度上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区域科技资源。从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组成来看,可以归纳为三类科技平台。

(一)共性技术平台

许多国家将支持共性技术研究作为科技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共性技术是指在很多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被广泛采用,其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一个产业或多个产业及企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类技术,对整个行业或产业技术水平、产业质量和生产效率都会发挥迅速的带动作用,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类技术。共性技术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共性技术有很强的外部性,因此导致较严重的市场失灵。共性技术具有相当广泛的用途,可以在一个行业甚至多个行业得到应用。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一般情况下单个公司不愿意或很少投资于共性技术研究,势必导致共性技术研究的投入严重不足。二是共性技术研究一般处于竞争前阶段。共性技术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共性技术研究成果上,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生产或产品的需要进行后续的商业化研究开发,形成企业间相互竞争的技术或产品。根据对国民经济的重要程度和外部性大小,可以将共性技术划分为关键共性技术、一般共性技术和基础性共性技术。从各国实践经验可以看出,支持共性技术研究作为一种政策工具,最重要的是抓住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大、影响面广的特点,从本国国情出发,在不违反国际规则的前提下,支持本国产业进行共性技术研究,为提升国内产业竞争力奠定技术基础。

(二)创新创业平台

创新创业平台主要针对地方创新创业需求,增强基层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地方科技创新能力,以综合性、专业性和区域性三大类科技创业平台为重点,统筹规划建设区域科技创业平台体系,依托各类科技创业载体建设创新创业平台。

创新创业平台是指聚集科技创新创业创意企业、研发机构、公共技术、商务服务机构,集成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联合官、产、学、研、介,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项目)孵化的聚集体。集专家公寓、休闲、商业中心、中介、体育、文化、教育设施以及绿化等配套设施于一地,成为科技创新创业创意人才开展研发、试验、中试及生活的聚集地。其中创新载体主要是指聚集为科技创新提供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各类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和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的载体;创业载体(孵化器)主要是指聚集科技型创业企业以及促进成果转化、孵化的载体;创意载体是指聚集以创意产业为支柱的现代科技服务业的载体。

(三)资源共享平台

资源共享平台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科技的主要需求,以科技资源集成开放和共建共享为目标,以提供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和解决重大社会共性问题为主要任务,建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资源共享平台涵盖工程技术文献信息资源和数据库、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检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平台,集成优势资源,打造区域创新中心。

二、区域科技公共平台资源整合

区域综合资源服务平台的功能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综合系统集成;二是无缝存取连接。由于以往区域内各个主体的资源平台基本上是各自规划、独立建设,相互之间的协调性、互通性比较差,因此架构面向区域创新的资源服务平台,需要通过网络系统把区域创新系统内的各种资源结合起来,建立统一的数据和信息交换平台,提供面向用户的跨区域、跨部门的共享服务。(见图1)

这一系统先通过政府、高校、企业、研究机构、中介建立各自的资源整合服务系统,然后提交给综合资源整合服务平台,再传递给需要的不同层次用户。用户不仅包括平台内各团体用户,也包括普通个人用户。

三、区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体系建设

整合区域内科技资源,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和科技的崛起,已成为各区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发展要求,需要各区域以政府主导搭建基于区域创新的区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体系,包括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平台基本架构和功能拓展。

(一)政府主导,多方共建,突出资源共享

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共建、自建等多种方式,以区域科技资源共享为首要目标,省、地、市各级区域科技资源进行整合。如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目前已基本形成覆盖全省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网络。截至目前,共享平台依托全省十三地市子平台,初步整合集聚了省内特色产业资源信息,包括齐齐哈尔的装备制造业、鹤岗和鸡西的石墨产业、佳木斯的农机、电机、电缆等产业的资源及技术、研发与市场信息;并利用平台集聚的这些资源信息,面向企业开展资源共享服务。

(二)“总门户+服务端点”成为基本布局

如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承担着资源统筹、资源共享的核心作用,负责整个服务平台网络的运营管理,并对服务的质量进行监督管理。省服务平台提供中小企业服务的统一入口,提供在线服务和呼叫服务的入口。基本建成1+1+2+7的省服务平台网络体系,包括:1个运营管理中心;1个共享数据资源中心;2个服务入口(在线服务和呼叫中心);7个应用管理系统。以共享数据资源中心为基础,建成覆盖全省的、以在线服务系统、呼叫服务系统和服务资源门户为龙头、以网络运营管理、服务质量考核、企业信用管理、知识库管理为支撑、以专业化系统为补充的上下互动的大型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各个系统之间将通过资源共享交换接口实现信息互动和资源共享。(见图2)

(三)拓展公共服务平台知识服务功能

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绝不仅仅只是以资源和服务共享为最终目的,而是要在此基础上实现从科技资源服务到知识服务的深层次转化,用知识服务来支撑整个平台运行和发展。知识服务的内涵和能级直接体现了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价值,在实现科技平台应用升级和功能扩展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国内一些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已经初步具备了知识服务的基础和空间,它们拥有多元化的信息资源、人才结构以及知识交换和协作空间。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除整合万方数据库、清华同方数据库和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哈尔滨镜像站外,平台还整合了包括俄罗斯科技信息数据库、新兴产业战略情报数据库、企业创新创业动态数据库、重点产业发展动态数据库等14类特色文献数据库,年均完成文献下载、全文传递等服务15万次左右。其服务已从传统的文献检索、原文传递向代查代检、情报收集、科技查新专家特约、产品研发、检验检测等知识服务方向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涂勇.地方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0)

[2]桂萍.国内外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8(7)

第3篇:科技创新载体建设范文

2013年,惠山区科技创新工作将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核心,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集聚各类科技创新资源,优化科技创新创业环境,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更大产出,促进科技要素发挥更大作用。重点突出四个“加快”:

一、加快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力度。鼓励和引导企业提高对技术创新重要性的认识,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持续发展的关系,加大研发创新活动的投入,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支出占主营收入比重等指标持续稳定增长。二是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围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率达到80%、力争达到100%的目标,按照“组建研发队伍、依托高校院所、引进高端人才、加大研发投入、形成创新成果”五个方面的要求,加快企业“三站两中心”等研发机构的建设,并对建设较好的给予奖励。三是推动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围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消灭零专利”目标覆盖率达100%的目标,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开展重点科技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创造体系,提升知识产权产出水平。同时积极配合市知识产权局开展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工作,打击假冒专利行为、专利侵权行为,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二、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一是更加注重科技成果的引进。围绕企业技术需求,对全国重点高校院所的优势学科作进一步分类整理,建立和完善企业的技术需求信息库和高校院所的优势学科信息库。通过专业化和小分队对接的形式,进一步提高政产学研的针对性和成功率。将科技招商与政产学研项目合作结合起来,依托科技镇长团等力量,探索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积极争取和引进综合效益好、带动性强、科技含量高的项目落户惠山。二是充分发挥科技载体的作用。充分发挥江苏数字信息产业园等已有科技载体在项目引进、技术支撑和创业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促进科技成果加速在惠山产业化;加快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东北大学无锡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无锡研究院等载体平台的建设进度,使其尽早、尽快发挥作用。三是建立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推动政产学研合作由短期合作向常态化方向发展,由政府引领向企业自发行为发展。强化政策扶持,重点支持本土企业与六大产业研究院的合作项目,力争本土企业在技术嫁接上取得新成效,引导惠山产业向“高、端、链”方向发展。

三、加快打造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高地。一是着力引进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鼓励现有企业引进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带团队、带项目来惠山创业,通过本地企业和高层次人才的嫁接,达到资本和智力的紧密结合;鼓励建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省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的企业通过政产学研合作等形式来引进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的转型发展奠定基础。二是着力推进领军人才创办企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大人才政策的宣传力度,切实抓好人才政策的落实,认真做好跟踪服务工作,使更多的企业能争取到政策的支持,使一批企业能尽快做大做强。

四、加快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一是推进惠山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科技发展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产学研资紧密结合,政府推动、企业主动紧密结合的创新体制机制,牢固树立“大科技”理念,强化协调配合、街接沟通,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意见,切实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动员全社会各方力量,齐心协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二是加大对上争取和资源整合力度。进一步强化科技项目的组织申报工作,积极为企业技术创新争取各级资金和政策支持,加快企业研发步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从而推动惠山经济及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开展省级创新试点区建设。根据省创新型试点区建设要求,出台《惠山区建设省创新型试点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到2015年末的目标任务以及8项主要指标的年度目标任务,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创新环境,从而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第4篇:科技创新载体建设范文

障各高校二级学院应依托本学院各级各类教学示范基地、重点实验室以及重点学科等科研平台,发挥国家级、省级等各类教学团队等师资优势,鼓励教师带课题入驻大学生创新实验基地,为学生做学术报告、带领学生做科研,培育创新实践团队,分组分层次进行指导,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全程跟踪作品的形成、改进和完善,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将创新兴趣转化为创新实践。

二、以学术氛围营造为抓手,创新基地为载体,建立项目化、基地化运作模式

1、学术氛围营造

高校校园文化中,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氛围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高低。科研氛围浓否,也直接决定着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困难程度。为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各学院应组织以本学院学科知名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为成员的学术报告团,定期为学生做学术报告,为本科学生提供参加科研工作体会,鼓励科研工作量大的教师或课题组接收本科生参与科研工作,有条件的学院还应加大开放式实验室的建设和增加创新技能学分等措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2、创新基地建设

调动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引导大学生将创新兴趣转变为创新实践。各学院应依托其科研、实验室等资源,充分发挥师资优势,建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具有融教学、科研、育人于一体的多种功能。基地专家团队担任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老师,直接指导学生开展各项科技创新活动,基地应整合学院各种创新实践资源,涵盖基础训练、创新实践、学术交流、成果展示等各种场地以及电脑、投影机、打印机、桌椅、文件柜、阅览桌等必需的办公用品,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三、以品牌赛事为突破,项目培育为途径,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运行机制

1、品牌赛事

各学院还应根据本学院学科特点、学生特长等具体情况,确定本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赛事清单,同时确立诸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数学建模大赛、力学竞赛、英语竞赛等赛事以及学科专业竞赛的品牌赛事,重点培养和资助,长期培育项目和团队,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全过程、全方位培养机制,调动学生创新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将创新兴趣转变为创新实践。

2、项目培育

第5篇:科技创新载体建设范文

一、明确目标,定位要准

加强科技人才载体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加快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步伐,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促进和推动作用。科技人才载体的定位,一般应把握三个标准:一是聚集吸引科技人才的“磁铁”。就是载体所在的部门或企事业的决策层要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有较强的经济技术实力支撑,科研资金有保证,能够为科技人才提供较好的科研条件和必要的生活条件,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二是培养造就科技人才的“摇篮”。就是载体的用人机制要活,既要有一定数量较高水平的管理、决策人员,也有一定比例的学科、技术带头人,形成传帮带格局,努力营造尊重个人特点、鼓励大胆创新、充分理解信任、氛围宽松和谐的良好环境。这样,载体才能既出科技成果,又能快出人才、多出人才。三是科技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就是载体应有明确的具有前瞻性、可发展性的科研项目。这样,科技人才攻关才有目标,在技术创新、转化科技成果等方面才能有所作为,从而更进一步地促进产学研联合,推动科技进步。版权所有

二、强化管理,机制要活

科技人才载体建设应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有利于科技人才聚集,有利于科技人才发挥作用的新型的人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此,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科技人才使用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要积极同大专高校、科研院所、国际高新技术企业加强合作交流,做好引智工作,达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人才共享的目的。要敢于引进这些的科技人才,建立和完善开放吸纳、来去自由的科技人才吸引机制。二是科技人才培养方式从“静态”向“动态”转变。科技人才载体是一个“静态”的概念,但是科技人才培养应采用“动态”的方式。要用市场运行机制来加强科技人才培养环节,建立和完善竞争择优、优胜劣汰、滚动发展的科技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促进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涌现。三是科技人才环境建设从“注重硬环境”向“硬、软环境并举”转变。要建立和完善技术先进、软硬并举、协调配套、解除后忧的科技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如,对做出突出贡献、创造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科技人才实行重奖,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才比较价格合理确定科技人才的工资收入水平等。四是科技人才载体人文建设从“单一文化”向“多元文化”转变。既要创造适合本地科技人才创新立业的人文条件,也要营造适合外地科技人才成长的文化氛围,还要积极拓展适合海外科技人才归国创业的空间,尊重每个人才的文化习惯和生活方式,建立和完善公开平等、拴心留人的科技人才服务机制。

三、大力扶植,服务要优

加强科技人才载体建设,离不开各级党政部门、载体主体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优质服务。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充分借助报刊、广播电台、互联网等媒介,广泛宣传关于加强科技人才载体建设的各项政策和有关规定,大力报道科技人才在促进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联合过程中的先进事迹,着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营造宽松的用人环境。其次,要提供全方位服务。政府部门应切实转变职能,积极主动地为科技人才载体的设立创建提供政策咨询、业务指导、协助申报工作;对载体创建后的人才招聘引进、引智、促进产学研联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积极提供优质服务;对各类科技人才,应在培训进修、攻读学位、合作研究、查阅资料、使用科研仪器设备,以及科研经费等方面创造条件,提供保证;应在科技人才安家落户、配偶随迁就业、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提供便利,在工资福利、医疗社会保险、收益分配等方面逐步提高,充分保障;在职称评聘、成果评奖等方面优先办理。

四、健康发展,成效要实

当前,要保证科技人才载体建设健康发展,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必须注意防止和克服三种倾向:一是防止和克服“重设立、轻建设”的倾向。加快创建科技人才载体,已成为许多企业决策层的共识,然而,载体的设立、挂牌,仅仅是“万里走完了第一步”,应当迅速把工作重心转向建设,抓紧制定载体建设的标准、管理细则、考评制度,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引智和培养管理力度,逐步扩大载体规模,充分发挥载体作用。二是防止和克服“重使用、轻培养”倾向。要按照中央、省、市关于人才建设的意见要求,加强对科技人才的继续教育培训,通过开办讲座、组织研讨、考察交流,以补充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层次、增强创新为目标,把各类载体建成科技人才强化培训、继续教育的基地。三是防止和克服“重眼前、轻长远”的倾向。在载体建设的规划目标上,既要破解当前机关、企事业发展的热点、难题问题,又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和科技人才的总体需求;在载体建设的投入上,不仅要注重对科研项目设备的投入,更要注重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培养的投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开发投入是收益最大最长远的投入观念。

第6篇:科技创新载体建设范文

一、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统筹各类科技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集聚创新人才为重点,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逐步建成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效率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创新型区域,为实现率先突破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先行先试,勇于突破。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敢为人先的精神推进科技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和良好环境。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在突出政府引导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主导和企业主体的作用,以产业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以利益为纽带,广泛集聚创新要素,激发创新活力。坚持突出重点,形成特色。把握主攻方向,确定重点目标,选择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和关键领域,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和积极引进科技成果,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三)发展目标

以现代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和绿色食品加工等产业领域为重点,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促进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经过5-10年,实现“两个突破、两个提高、五个翻番”和建成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目标,即在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上取得突破,在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和提升支柱产业上取得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提高;高新技术企业数、研发人员数、专利授权数、中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数等翻一番以上;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百亿元级新兴产业、千亿元级支柱产业和一大批创新型企业群体、研发群体、创业(风险)投资群体以及中介服务群体,初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到2020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50%以上,发明专利申请进入关中-天水经济区中等水平,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0%以上,基本建成以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为核心、以各县区工业园为辐射的统筹科技资源的现代材料基地、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尾矿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生态旅游目的地、现代中药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形成较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服务创新体系和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二、实施六大工程,促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

坚持从实际出发,立足科技资源发展现状、区位优势、产业基础,依托关中科技资源优势,围绕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优势特色产业提升的重大技术需求,着力实施六大工程,促进我市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

(一)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鼓励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或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组建研发机构,支持企业引进科技成果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业。在重点产业领域,依托骨干龙头企业新建一批省级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并争取提升为国家级。通过政府资助等多种形式,争取80%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加强企业自主品牌建设,深入推进品牌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对获得中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的企业,以及牵头制定国家标准的企业、科研院所,给予重奖。加大对发展势头良好、前景广阔的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促其做大做强,逐步发展成新兴产业群。支持高端人才、科研人员、高校师生以技术、专利等作价创办科技型企业或科技中介机构。

(二)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建立创新平台长效投入机制,加大政府财政资金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完善创业服务中心、产业园、科技园、咨询中心等孵化器的功能,建设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行业共性创业平台。依托专业化检测、情报和研究机构,建立检测、科技信息、咨询等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技术和设备服务。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建设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和各县区工业园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积极引进国内外更多科技成果,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大力发展技术开发、交易、评估、咨询、知识产权服务等中介机构,建立健全网络化的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技术经纪人队伍,推进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改革,组建多种形式的专业、行业协会,提高科技服务能力。

(三)创新载体建设工程。提升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和各县区工业园产业的服务水平,支持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强化园区高端化、集约化、特色化的产业定位,引导创新型企业、人才、研发机构向园区集聚,把园区建成高新技术研发聚集地、孵化基地和产业化基地。加快省材料科学工程院分院、省循环经济研究院分院、中国核桃研究所、比亚迪新能源研究所、中国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中心建设。以学院GAP技术研究中心为龙头,以香菊、天士力、盘龙等制药企业技术中心为骨干,组建“五大商药”技术联盟。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集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以及区域性产业集群服务组织等建立多种形式的创新载体,为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创造条件。

(四)创新型产业升级工程。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传统产业,加速提升支柱产业创新水平。千方百计培育新兴产业群,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依托比亚迪、延长集团、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中金公司等大企业集团,重点围绕太阳光伏、新能源、新材料,发展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群,建设千亿元级现代材料基地。重点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中药,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突破关键技术,形成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群。针对支柱产业链和新兴产业中的薄弱环节,制定专项扶持政策,组织定向招商活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承接能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

(五)创新人才集聚工程。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组织引进新材料、新能源、信息产业、现代中药、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高层次人才,积极加盟“关中-天水经济区人才合作联盟”,推进人才开发合作。把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紧密结合起来,以重大项目和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为支撑,提供优良的科研、创业和生活条件,引进和培养创新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以及金融、管理等专业人才和应用型创新人才。加强企业经营者创新能力培训,强化企业家在自主创新中的核心作用,建立职业经理人机制,培养和造就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企业家队伍。利用5-10年,引进和重点支持50名高端人才到商创业。

(六)创新环境优化工程。培育创新文化和法治环境,把自主创新理论、政策的学习宣传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内容。大力弘扬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社会风尚,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把创新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举办创新论坛、培训、讲座、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等多种形式传播创新理念。提升城市载体功能,广泛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加强知识产权的运用、保护和管理,鼓励各类市场主体依法运用知识产权,提升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推动重大专利技术产业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环境。认真贯彻落实《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积极推进《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加大执法力度,保障和督促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各项政策落实到位。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工作。成立市促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推进全市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研究制定扶持政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通过改进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手段,加强对全市科技创新发展动态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公布有关高技术产业政策、发展规划、投资重点和市场需求方面的信息。建立促进全市科技创新发展的协调机制,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化健康快速发展。

第7篇:科技创新载体建设范文

实施“支撑计划”的宗旨是以创新能力建设为中心,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努力科学合理布局有研发源头的创新链、资源整合的载体链、政府引导、多元投入的资金链、高效、社会化的服务链,整合科技资源,构建和完善我市科技创新体系,发挥科技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支撑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提高区域竞争力提供科技支持。

二、支持方向

1、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针对我市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柱产业,以领军企业为依托,以引领产业技术创新为目的,整合科技资源,布局以行业为背景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行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占领行业技术至高点,重点推进国家级、省级、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

2、企业重点研发机构。支持规模企业引进高端科技人才,培育研发团队,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组织产品研发,技术攻关,引领产业技术升级。

3、科技创业园。围绕营造良好的高新技术创新创业环境,培育科技型企业,加快集聚创新创业人才、科技成果、吸纳科技投资的步伐,建设科技载体,整合科技资源,推进科技创业园,科技孵化器建设。

4、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围绕全市特色支柱产业提升发展及农业现代化,支持能够开展和提学研合作、信息、培训、咨询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有效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5、科技中介。主要引导支持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投资、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评估和鉴定、技术产权交易、知识产权、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科技信息资源公共服务等专业化、社会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重点推进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专业科技中介机构的建设。

6、社会事业公共领域科技创新。支持围绕人口与健康、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科技攻关,科技成果的运用和转化,努力发挥科技在社会事业领域建设的作用,为实现人口、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支撑支持。

7、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持。发挥科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涉及生态环境与循环经济、人口与健康、新能源与节能、公共安全、城市化与人居环境、信息化与农村现代化的科技示范工程、示范点和示范园区建设。

三、申报条件

1、申报单位必须在境内注册登记。

2、申报单位必须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一定的科技管理水平。已与1所以上高等院校或科研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有与项目相适应的研发团队,有固定场所和规章制度,有明确的研发投入计划。

3、项目符合当年科技局的《申报指南》所规定的方向和条件。

4、项目实施完成时间原则上不超过三年,完成后能基本形成良好的自我运行机制,形成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6、在外地设立的研发机构必须由我市企业控股。

四、项目组织管理形式

1、除已出台的国家、省、市相关政策外,我市将加大对支撑计划项目培育的同时,“市科技创新基金”每年按25%的比例作为“支撑计划”引导资金。

2、“支撑计划”项目的组织管理工作按照“市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实施。

3、“支撑计划”项目的立项形式分评审和招标两种。

4、项目单位所在或主管部门审查项目建议书并出具推荐意见。

5、科技局对项目建议书进行形式审查并确定是否进入可行性报告编写阶段。

6、项目单位根据科技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制规范编写项目可行性报告。

7、组织科技管理专家进行项目评审,并由专家级提出是否立项建议。

8、“双百工程”领导小组讨论确定项目是否立项及资助额度。

9、市科技局与申报企业签订项目实施合同书,并按合同计划拨款资助及考核。

五、其它

第8篇:科技创新载体建设范文

关键词:科技情报 科技创新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b)-0252-01

地方科技情报机构作为全国科技情报系统的重要力量,在区域自主创新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 科技情报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1.1 科技情报是自主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自主创新的核心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上自身的学习与研究,通过探索国内外的科研动态,并从中取得技术与经验,最后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是知识、信息、情报,因此,科技情报是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资源,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使信息变为有价值情报的能力,已成为区域竞争力提高的决定性因素。

1.2 科技情报在自主创新中重要的支撑作用

人类社会信息化发展正进入到了一个被称作大数据的时代。大数据不仅会为科技和产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也使得情报工作变得更为重要,科技情报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体量巨大、类型繁多、价值密度低、高速变换,表现出更零散、更原始、更复杂的碎片化特征。不少数据仅仅停留在原始数据层面,并未成为真正的情报。而专业科技情报人员却能从大量的数据信息中通过筛选、提炼、研究和分析,把握全球科技发展动态,预测科技发展趋势,为科技人员研发创新提供最优价值的情报和有力支撑,从而推动自主创新发展。

1.3 科技情报可以降低自主创新的风险

创新具有未知性,不可预测性和风险性,要想降低创新的风险性,最重要的就是相关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相关性。相关信息的准确无误,是科技情报取得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基础要求,不仅可以避免创新风险,还能节省创新成本,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形象和经济实力,更能促进社会与国家的发展。

2 地方科技情报机构服务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2.1 聚集科技创新资源提升为科技创新服务的能力

科技情报机构作为提供科技信息支撑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为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等提供科技信息服务和支撑的重任。因此,要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财政资金支持,逐步加大在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现代化信息加工、传播设备、网络建设等设施条件建设上的投入,不断改善信息资源及研究开发、传播服务的设施条件;整合现有的数据库资源,推进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链接和统一集成。构建有效的科技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包括科技成果与交易信息平台、科技供需对接平台、科技文献共享与服务平台、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平台、科技成果交易平台,促进科技创新服务机构的信息沟通、资源共享,使科研机构与企业以及市场间的信息沟通和互动更为有效和便捷;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数据库,着重抓好重点产业、科技型企业、科技研发机构、科技研究报告、高新园区基地、科技创新服务载体等事实型数据库建设。充分聚集科技资源,提升科技情报机构的信息服务能力,发挥地方科技情报机构在区域科技创新中的支撑作用。

2.2 面向多样化信息需求提供价值递增的情报服务

在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中,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等单位都担负着不同的职责。面向政府要强化为科学决策服务,为各级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软科学研究应定位在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科技政策法规研究、区域性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本地科技和经济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中面临的难点热点问题的决策研究等方面。面向科技情报服务行业的巨大竞争性,企业应着重强化竞争情报服务的有利条件,使得竞争情报服务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并成为企业竞争的有利法宝。情报服务领域目前还是一个全新的服务行业,各个地方科技情报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情报文献资源、技术手段及人才优势,努力开拓这个全新的服务行业,尤其是针对中小企业,科技情报必然使他们荣获更强的凝聚力,从而使企业经济有一个质的飞跃。

科技情报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源于自主创新活动多种多样性,这就促使自主创新活动给科技情报提供针对性、自主性和开放性情报服务,要在强化传统科技情报服务核心业务和产品的同时,不断丰富科技情报服务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创新业务发展模式,以适应自主创新发展的需求。在理论中寻找创新突破口,在实践中探索创新服务性,使得科技情报服务社逐渐形成新的、成熟的业务模式。拓展信息资源的应用价值,实现其价值的增值。

2.3 加强科技情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在全面推进科技创新的进程中,创新主体对科技情报的需求更加旺盛,同时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科技情报服务中的关键要素,包括信息数据源、分析方法、软件工具、应用领域、政策环境、服务主体、甚至服务理念等都将发生根本性转变。科技情报服务亟需拓展服务范畴,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这对从事科技情报服务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努力建设一支新型的资源建设、信息加工、技术开发和专业服务队伍。情报信息工作人员既要掌握信息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又要知晓有关科技、经济、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并对情报信息资源具有较强的吸收、综合分析和开发能力,能准确判断用户现在和未来的情报需求。提高信息甄别能力,提高知识挖掘能力,提高技术运用能力。为此,要对科技情报工作人员进行多种培训,让其不断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培养不同层次的情报信息专业人员,以满足科技情报工作不同层次的需要。从信息市场需求出发,积极面向社会引进复合型情报信息人才,加强高素质情报人才的培养,从而优化科技情报服务队伍,努力造就一支专业结构合理、学识素质优良、职业道德优秀、勇于开拓创新、善于经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现代化科技情报人才队伍,推进区域科技创新进程。

参考文献

[1] 胡景荣.科技情报的创新体系建设与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2010(12):20-22.

[2] 应向伟.科技情报机构参与行业和区域创新平台建设的竞争力及其问题和对策[J].科学通讯,2011(6):955-962.

第9篇:科技创新载体建设范文

1.更加强调服务意识的增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加快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成为科技创新大国。我们要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扩大科技开放合作,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最大限度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造。要不拘一格、慧眼识才,放手使用优秀青年人才,为他们奋勇创新、脱颖而出提供舞台。

2.更加注重服务能力的提高。传统的科技创新体系,注重理论研究,对实际的产业发展需求关心不够。一份科技部安排的研究课题报告显示,由于受到缺乏内在动力机制、缺乏外在经济载体、社会投资机制不畅等三个“瓶颈”制约,近年来我国科技成果真正实现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10%。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反映出科技创新体系的服务能力不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不够。很多的科技创新机构研究问题由团体的喜好决定,问题解决很重要的是依赖科学的学科资源。这种知识生产模式侧重于基础研究,较少关注研究的产业化应用。服务型科技创新体系,更加注重科技创新服务能力的提高,是应用语境下的知识生产方式,它是应用推动机制,解决问题与成果的某些特定应用有关。

3.更加注重服务制度的创新。传统的科技创新体系,由于注重理论创新,因此在制度设计上,主要是围绕如何激励理论创新而进行的。发表多少篇论文、获得几项专利、出版多少本书、承担或主持多少科研项目成了影响高校教师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的主要依据,这种制度导致研究者往往重视论文、专著、专利的数量和质量。制度问题往往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服务型的科技创新体系更加注重体制、机制的创新,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规范体系实现科技创新体系的持续发展和变革的创新,从而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服务型科技创新体系的所有创新活动都有赖于制度创新的积淀和持续激励,通过制度创新得以固化,并以制度化的方式持续发挥自己的作用。

二、服务型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举措

1.提升服务型科技创新体系的地位。在整个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企业是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各方面的资源也在不断地向企业集聚;另一个重要的创新主体即高校存在被忽视或被边缘化的现象。忽视高校的创新作用,过于强调政府资源往企业集聚,将使高校科研人员失去服务主动性和积极性。作为一支核心的创新力量,若其作用得不到有效体现和发挥,实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中的一大损失。由此,要构建服务型科技创新体系,首要任务就是通过资源配置和政策倾斜等机制激发高校的创新动力和活力,以服务型科技创新精神为引领,推动科技创新体系各方面的建设工作。

2.明确服务型科技创新服务对象和定位。服务型科技创新研究应为与企业发展需求紧密相关的应用型研究,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共性技术问题。根据在具体工作中的观察,我们发现,不少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目的是申报政府项目,获取经费资助,而非在技术上占领行业制高点,提高市场竞争力。不少企业对长期发展考虑得较少,往往提不出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重大技术难题,当前遇到的问题多数自身可以解决。因此要引导高校开展有较好市场前景,五年内能够实现产业化,对当前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的研究,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用科技创新引领企业的发展、行业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