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昏迷病人急救处理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酒精性低血糖昏迷;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316―01
酒后昏迷是急诊科常见急症之一。本文所指酒后昏迷。是指饮酒后,在入睡之前神志清醒、精神正常的人,持续酣睡8小时以上或者第二天早上发现昏迷的病人,因此积极的抢救及治疗极为关键。现将2012年2月―2012年8月在我院急救的10例病人的急救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男性,年龄40―50岁6例,50―60岁2例,60―70岁2例。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长期嗜酒,饮酒量不详。
1.2 临床表现 病人均昏迷,体温不升,皮肤潮湿多汗,双侧瞳孔缩小均小于2mm,对光反射消失,血糖检验结果均低于2.8mmol/L。
1.3 方法 入院后作体检,做心电图,测血糖,建立静脉通道,给 50%葡萄糖40―60ml静推,并给10%葡萄糖静滴维持。
1.4 结果 经上述治疗后所有病人均意识逐渐恢复,症状好转,血糖恢复到4.6―6.0mmol/L出院。
2 急救护理
2.1 及时正确评估病情 加强护士对酒精性低血糖昏迷的认识,对酒后昏迷的病人应详细询问病史,立即监测生命体征,并用快速血糖仪监测指尖血糖,可第一时间明确低血糖的诊断。以便给以及时的治疗,严防漏诊,误诊。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窒息是昏迷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饮酒后的病人会出现恶心和呕吐,而昏迷病人的咳嗽和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易使呕吐物返流出现窒息。应将病人头偏向一侧,让呕吐物流出,并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可给以2L―4L/min氧气吸入,必要时行气管插管。
2.3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立即建立静脉通道,给以50%葡萄糖40―60ml静脉推注,持速静脉输注10%葡萄糖,动态监测血糖,随时调整输液量及速度。
2.4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应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做好记录。观察有无呕吐、呼吸困难、抽搐等情况发生。做好皮肤护理,防止褥疮的发生。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 心理护理 病人及家属因病情的发作而极易产生焦虑、恐惧、郁抑的情绪,医护人员应积极向病人及家属讲解病情的相关知识,运动及饮食的注意事项,给以病人鼓励和支持,使病人消除紧张、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2.6 健康教育 告知病人及家属酗酒的危害,如长期饮酒可导致胃炎、肝硬化、神经系统损伤等严重后果,注意空腹和饥饿时饮酒不要过多和过快,同时教会病人及家属醒酒的一般知识及急救措施。
3 讨论
酒精中毒致低血糖的机制:由于酒精中毒引起的低血乙醇症有两种情况:一种为餐后酒精性低血糖症,发生于饮酒后3――4小时。由于乙醇刺激分泌增多,造成血糖下降;另一种为空腹大量饮酒,发生在饮酒后8――12小时[1],主要为乙醇阻碍能量代谢,抑制肝糖元异生,储存的糖元耗竭之后出现低血糖。葡萄糖是脑组织能量的主要来源,仅能维持数分钟。长时间低血糖可导致脑水肿,中枢神经系统点状缺血坏死及脱水鞘改变,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一般认为严重低血糖昏迷超过6小时,脑细胞病变将不能逆转,患者可呈去大脑皮质状态或不可逆的昏迷状态,甚至死亡。而在昏迷早期补充葡萄糖则不留后遗症[2]。
在临床工作中,酒后低血糖昏迷病人来说,第一时间的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及时的急救和护理可以有效减少低血糖的不良预后。我们的体会是:对酒后昏迷的病人应检查指尖血糖,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在治疗的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好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口服中毒是急诊科常见急症之一,急需洗胃,同时因中毒导致患者意识障碍者,往往中毒剂量大或中毒时间长。此类病人病情凶险且无法主动配合洗胃,在洗胃过程中易产生各种并发症,给急救工作带来了难度。本文总结了对45例中毒致昏迷病人洗胃方法的改进,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1 资料
2004年1月-2007年12月共收治口服中毒伴昏迷病人45例,年龄10-83岁,其中有机磷中毒37例,巴比妥类药中毒5例,毒鼠强3例,全部患者均呈昏迷状态。
2 洗胃方法
2.1 胃管插入时:将患者成侧卧位,由鼻腔将胃管置入,当胃管达咽喉部时,将患者头底位,同时注意头颈,脊柱在同一轴线上,否则胃管难以顺畅插入。平卧位下胃管,当胃管下至咽喉部时,往往因局部刺激使患者产生恶心,呕吐等症状。对于昏迷病人来讲,极易因误吸而造成窒息,侧卧位可使呕吐物易于吸出,避免了发生窒息的危险。
2.2 冲洗食道:洗胃初始,将上身抬高20cm,确定胃管在胃内后,上提胃管10cm左右至食道中段,先冲洗食管粘膜3-4次,冲洗后将胃管插至胃内吸出冲洗液。
2.3 洗胃过程中的:在洗胃的前半期,使患者左侧卧位,后半期可变换为仰卧位,头低脚高位,和短时间的右侧卧位等,因为胃大弯位于左侧,水流方向及胃的走向一致,能更充分的稀释胃壁上的毒物,使洗胃更彻底,所以洗胃的前一阶段采用次卧位。后一阶段可通过改变卧位而改变胃管开口处在胃壁上的“盲区”使洗胃更加彻底。
2.4 洗胃液量的调整:采用逐渐增加洗胃液量的方法,开始时,洗胃机先抽出胃内容物,然后每次注入洗胃液200ml,清洗20-40次,洗胃液基本澄清后,改为每次注入洗胃液300ml,洗20-40次,待洗胃液进一进澄清后,再改为每次注入洗胃液500ml,直到洗出液完全澄清无味为止。洗胃开始时,胃内容物中毒物的浓度也相对较大,若每次注入洗胃液量过大,可致使部分胃内容物排入肠道,造成毒物大量吸收,表现为灌入液量多,而洗出液量少的现象,而逐渐增加洗胃液量的方法,即可避免洗胃早期阶段胃内容物浓度高时排入肠道,也能将胃粘膜皱襞内残留毒物洗净。
2.5 呼吸困难者采用先气管插管后插胃管的方法:对伴有呼吸困难的患者,可先行经口明示气管插管术,证实导管在气管内后,用长胶布妥善固定导管和牙垫,暂不行气管套管内注气。然后将涂好油的胃管由鼻腔缓缓插入胃内,固定好胃管,再向气管导管前端套囊内注入足量气体,使气管导管与气管壁密闭。这样,即可防止昏迷病人呕吐物及洗胃液返流至气管内,又可使呼吸困难的病人在出现呼吸衰竭时及时使用人工通气辅助呼吸;还可通过气管导管持续给氧。
3 结果
45例病人中除了3例病人病情过重死亡外,11例并发中枢性呼吸衰竭者早期得到了有效治疗,5例外周呼吸肌麻痹者及时建立了人工气道通气,其余病人均痊愈出院,死亡率为6%,低于10%的此类病人国内平均水平。由此体会到,对此类病人进行彻底洗胃,减少毒物进入肠道吸收是关键:预防胃内容物及洗胃液返流,避免呼吸道并发症是成功救治的保证。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口服中毒 急诊洗胃 置管 研究进展
电动洗胃是临床上最有效,最能清除有害物质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之一,而插管的成功是洗胃成功,争取抢救时间的关键。现将近年来口服中毒洗胃置管的护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插管洗胃的禁忌症
①惊厥未控制者不要插胃管,强行插胃管可诱发惊厥;②服用强腐蚀剂者;③原有食管静脉曲张或上消化道大出血病史者。[1]
2 胃管的选择与改良
通常使用的胃管有橡胶胃管和硅胶胃管.橡胶胃管因反复清洗、高压灭菌而老化、变形,影响置管的时间和洗胃的效果,硅胶胃管弹性好、不易变形,是洗胃置管的首选。传统的胃管前端只有一个端口和一个侧孔,洗胃时极易被胃内容物堵塞而影响洗胃的效果,许效松等[2]在标准胃管距前端7-9cm处重开4个左右的小孔,直径约0.2-0.3cm,可以达到充分接触胃壁。防止胃管堵塞,缩短洗胃时间,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3 置管
昏迷病人洗胃时应采取头低左侧卧位,使头、颈、躯干在一条直线上[3],其目的是胃大弯于左侧,水流方向与胃的走向一致,可充分稀释毒物又可防止误吸。另外头低脚高位,能使毒物集中于胃的最底部,有利于毒物的吸出,还起到引流的作用,使不良反应减少。吴华荣认为洗胃时应改变,按摩胃部,避免洗胃“盲区”[4],有研究报道:在洗胃的前半期,使患者左侧卧位,后半期改为仰卧位,头低脚高位和短时间的右侧卧位,通过改变使胃管开口处在胃壁的盲区,使洗胃更加彻底。[5]孔德莲[6]也采取通过改变的方法来提高意识清醒的戴管患者的胃管插入成功率。即先让患者平卧,待插到12-14cm有阻力时,使患者头后仰,将胃管轻插到所需长度。合并肌炎、咽肌无力的病人,则应使病人取端坐位,并充分胃管和食道。[7]
4 置管的方法与改进
置胃管的方法有经鼻和经口两种方式.临床上我们发现,经口置管可选择的胃管比经鼻插的胃管粗,操作方便,成功率高,可缩短洗胃时间。谢莹等[8]认为经口插管近乎进食的感觉可减轻对咽喉部的刺激,患者易于接受.有研究发现,经口置管法更简便,胃管较粗,并发症少,缩短了洗胃时间,便于输氧急救操作患儿及家属的配合,住院时间也相对较短.[9]王美娟等[10]采用喉镜直视下经口插管具有方法简单实用,创伤小,并发症少;保证呼吸道通畅的同时不影响洗胃处理;便于喉头水肿的局部处理。食管下端痉挛时,可用50mg利多卡因加生理盐水至10ml经胃管缓慢推入,以解除痉挛。陈玉琼[11]用2%丁卡因喷咽喉部以解除喉头痉挛,便于胃管插入。更好的方法是让患者服利多卡因胶浆,不仅可减少胃管对鼻咽部的刺激,还可起到的作用。[12]
5 胃管置入的深度
通常胃管置入的深度为发际到剑突的距离,约为45-55cm。从解剖角度看,插入的长度只能到达贲门部,胃管侧孔不能完全进入胃内,导致洗胃不彻底,延长洗胃的时间,增加毒物的吸收。有报道:洗胃时,胃管插入的深度,从鼻尖到耳垂到剑突的距离。即50-60cm胃管插入的深度。 才能彻底洗出胃内容物。[13]高菊[14]认为,临床胃管插入深度为发际-脐部的距离。此长度可使洗胃管头端到达胃底或胃窦部。有研究报道:洗胃管经口插入理想的长度为鼻尖-耳垂-剑突的实际长度,经鼻插时的长度则为实测长度基础上增加10-15cm[15]。新生儿经鼻插入胃管的长度以18-22cm为宜,[16]经口插入的长度以15-17cm为宜。能达到彻底洗胃的目的。
6 胃管的改良固定
胃管的固定十分重要,传统的固定方法容易脱落。改良法是取一条宽2.4cm,长8.0cm胶布来加工,在距上端1.5cm处左右各剪去一个小直三角形,使之上端宽度只有1cm,将下端分三等份,将中间的一份在距离上端2.5cm处剪掉,将胶布的上端贴于鼻梁上,将胃管置于剪掉的中空的部位,将左右两侧胶布绕胃管一周后交叉固定于左右鼻翼上,再用一条胶布按传统方法固定于耳廓前后,用此法固定胃管,无一患者发生脱落,保障了护理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17]
7 置管洗胃的并发症
置管洗胃可引起食管及胃粘膜损伤、窒息、水中毒、胃穿孔等并发症。洗胃时,应注意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防止窒息或吸入性肺炎。插管动作要轻柔,鼻咽喉痉挛时应遵医嘱用局麻药,避免强行插入损伤粘膜。洗胃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有无腹痛及洗出血性液体,如有剧烈腹痛和洗出血性液体。立即停止洗胃,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8 小结
洗胃是临床上口服中毒常采用的急救护理措施,及时正确的洗胃和药物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措施。置管过程中要把握好胃管的选择、患者的、置管的方式、置管的深度、置管洗胃的并发症,十分重要。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不断改进洗胃置管的方法,技术手段将日新月异。
参 考 文 献
[1] 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47.
[2]许效送,孔静.改良洗胃法抢救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103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9)22-23.
[3] 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52.
[4] 吴华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118例急救体会[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29(2)212.
[5] 仲月霞,郎红娟,王伯良,等.口服中毒致昏迷病人洗胃方法的改进[J].现代护理,2006,12(8)761.
[6] 孔德莲.经口气管插管患者鼻胃管置入方法探讨[J].齐鲁护理杂志,2004,10(1):60.
[7] 邓小玲,梁燕,王颖,等.肌炎咽肌炎无力病人置管方法探讨[J].华西医学,2004,19(2):296.
[8] 谢莹,朴向梅.影响洗胃效果的因素及护理[J].吉林医学,2005,26(1):84.
[9] 赵俊环.小儿急性中毒2种洗胃方法的对比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36.
[10] 王美娟,马燕丽,王淑英,等.喉镜直视下为昏迷病人插胃管的体会[J].临床急诊杂志,2005,6(4)43.
[11] 陈玉琼.2%盐酸丁卡因溶液咽喉局部麻醉在洗胃中的应用[J].四川医学,2005,26(2):244.
[12] 付桂珍,胡玲,曹明霞.利多卡因胶浆在留置胃管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98):803-804.
[13] 高霞.食物中毒的急救护理25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6):19.
[14] 高菊.小儿急诊洗胃的护理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0,8(4):911.
[15] 牟灵英,董秀红,贾丽燕,等.不同插管入路的洗胃管插入深度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99):779.
【关键词】 颅脑损伤;脑疝;护理
对25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患者的急救、手术、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观察要点
1.1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视盘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依据,但三主征同时出现并不多见,尤其是早期。头痛是最多见的症状,也是颅内压增高的早期表现,特别是头痛对解热镇痛药无效、而对脱水降颅压药效果明显者,可高度提示颅内压增高的存在。视盘水肿是颅内压增高最晚出现的症状。
1.2意识状态意识障碍是颅内压增高、脑疝出现前的最常见的症状,尤其是小脑幕切迹疝的患者,可较早出现意识障碍的进行性加重,同时颅内压增高造成脑组织严重缺氧,导致脑的生理功能障碍,进而出现意识障碍。对于急性型颅内压增高患者,可出现心率减慢、呼吸减慢、血压升高等症状。晚期可出现昏迷、抽搐、瞳孔不等大或扩大、去皮质强直、血压下降、呼吸不规则或暂停,最终呼吸、心跳停止。
2急救措施
2.1密切观察病情做好急救护理对颅内压增高病人,要准备好抢救物品,随时观察意识、瞳孔、血压、呼吸、脉搏等的改变,及时发现脑疝,早期治疗。一旦发生脑疝,立即通知医生,建立静脉通路,同时快速静脉滴注脱水药,如20%甘露醇250~500ml,并配以激素应用。有时可合用速尿以加强脱水作用。
【关键词】院前急救病例;诊疗行为;医疗、护理缺陷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8-31-02
院前急救是急救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急救反应快慢、医护人员对病人救治能力高低、能否有针对性的对病情重点处置,观察判断病情能力是否敏锐等将直接影响到病人愈后与转归。同时院前急救又是医患纠纷最易发生的高发地带,在急救用时、病人处置、转运、告知等诸多环节中,稍有不慎则可能出现纠纷。因此,通过对急救病历分析,为充分了解急救全过程,评估医、护人员理论水平、操作技能高低及沟通能力强弱等方面,提供了有益途径。
1资料和方法
逐日检查我科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院前急救病历4609份,按照《病历书写规范》、《院前急救学》等为参照标准,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病历,并辅以询问出诊医护人员现场情况、病人反馈等方法,发现有医疗、护理缺陷病例547例,占所检查病历总数的11.86%。
2结果
547份病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病历及医疗文件书写:病人详细通讯地址未填写或填写不清楚;对过去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哮喘病等重要病史未作询问;病史的描述中缺乏对重要的阴性症状与体征描述;体征中漏记心率;意识障碍程度判定不准确,如昏迷程度判定过轻、过重;体格检查中遗漏对脊柱、头后枕部、耳后、会等处检查;危重患者、转诊患者病情告知书未填写、或填写后未及时归档;书写者未签名等。这类病历共272份,占缺陷病例的49.7%。2、疾病诊断质量:(1)诊断疾病病名不规范,如:晕厥待诊?血管性?,腹痛待诊?妇科问题?;(2)诊断错误:如心源性晕厥误诊为心源性休克;低血糖昏迷误诊为脑血管意外;应激性高血压状态,诊断为高血压病;(3)诊断遗漏:全身多处软组织伤,CT进一步检查发现头颅骨折、头皮血肿;双下肢皮裂伤,X线检查发现胫、腓骨骨折;重度酒精中毒,头颅CT检查发现硬膜外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腹部软组织伤,超声检查发现腹腔内积液,剖腹探查发现肠系膜破裂。这类病例共124例占缺陷病例的22.6%。3、急救处置不当:重度支气管哮喘发作首选氨茶碱、糖皮质激素静脉滴注而不是选用 受体激动剂氧雾或气雾剂吸入,快速缓解支气管痉挛改善呼吸困难;高血压急症病人紧急降压使用短效硝苯地平舌下含化,因反射性引起心率增快,可能导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慢性阻塞性疾病急性发作、排痰不畅、呼吸衰竭未及时有效吸出痰液改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多发性骨折病人疼痛明显者,进行骨折固定术后未及时使用有效镇痛剂,防止疼痛性休克和脂肪栓塞;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病人出现鼾声呼吸,未打开气道、保护性气管插管或给予喉罩、口咽管,以减少窒息缺氧所致颅内水肿,为后续开颅手术提供条件;骨盆股骨等处骨折及腹腔内出血病人,未及时使用三角巾加压包扎,间接控制出血;胸腹联合伤伤病人使用诊断性穿刺技术不足,依赖回院后的辅助检查;已经有休克或血压低的病人未建立双通道扩容;呼吸心跳骤停病人,抢救时呼吸兴奋剂使用过多,肾上腺素推注后,未加推生理盐水促进药物快速进入心脏,这类急救不当病例共93例,占缺陷病例17%。4、护理行为缺陷:(1)已执行的各项医嘱未及时签字;(2)抢救病人静脉通道建立选择手背小静脉、已建静脉通道输液针滑脱未及时发现;(3)休克病人、烦躁者 、救护车在行进中不能熟练进行静脉穿刺技术、吸痰技术,休克患者静脉通道建立困难;(4)已用医疗针头在忙乱中未放入收纳盒,刺伤他人;(5)对于出现与症状、体征不相符情况或危急值未再次确认,如血压过高、过低,呼吸过快、过慢等。这类病人共59例占缺陷病例10.7%。6其它 :接电话缺乏沟通技巧及必要专业指导:病人及家属自我处置不足;发病地点询问不清楚,不能极时到达发病地点;与上级医院电话沟通不当,致病人转进困难;现场施救时自我保护能力不足:在道路上逆行,未及时寻找安全环境施救等,这类病例共26例次,占缺陷病例4.7%。
3讨论
院前急救具有时间紧迫、诊疗条件受限,病人病情急重、医护人员数量有限、环境恶劣、病人、家属心理不稳定等等不利因素,为急诊急救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在发病黄金时段稳住生命征、有效施救,减少医疗纠纷,是急诊医疗质量管理重点课题。通过对4069份急诊病例分析发现:病历书写缺陷所占比例最大,占49.7%,病历书写既是病情客观表现也是医疗纠纷中作为法律证据的重要物证,同时也反映医师把握病情深度与广度,对病情进行内在分析和判断能力综合表现。应作好病历书写的质量控制,尤其要求对时间、重要的阴性症状、体征描述,病人的知情同意书、病情告知书等文件的归档与管理、加强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教育、医疗责任教育,应有针对性的进行对常见多发急重病进行业务学习,注重“三基培训”。充分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做到有预见性,并加以防范。
院前急救因受时间和诊断条件所限,病情确认诊断困难较大,诊断多以待诊为主,但要求诊断名称合理、规范,不能想当然乱写,应依据病情表现得出最可能性诊断,同时要强调医护人员对病人分层次多次复检,以发现隐匿病情,提高诊断准确率,为后续治疗提供保障。
院前救治是整个院前急救的重中之重。需要医护人员能及时抓住危及病人生命的重点环节、给予有效处理以稳定生命体征、打断恶性循环。分析病历中处理缺陷主要表现在:未使用对病情最有效控制方法,分析原因在于医务人员对病情病理生理发生发展认识不到位,处置上出现偏差。针对这一环节科室平时要加强业务学习,以循证医学为依据,制定危重病的处置流程与规范,吸取新知识、新方法,不断优化急救方案。要让急救医护人员熟记各项疾病救治流程,做到挽救及时、有效、不遗漏。
院前急救也为护理工作提出了极大挑战,护士在狭窄、昏暗、车体运行环境中快速有效操作,如:建立静脉通道、吸痰、吸氧、对病人进行监护都有相当大的难度;在有限时间内对发现的“危急值”进行复检在时间上也受到限制。要解决上述问题,平时基本操作培训及快速可靠的检诊技术掌握就非常重要,应制定相应的的护理操作流程,按规定步骤完成任务,才能做到忙而不乱,避免职业暴露。
院前急救从接警开始,无论是120指挥中心还是科室急救单元内的电话接听人员都应俱备冷静心理素质、清晰思维能力、良好的沟通技巧。通过沟通,急救人员除了解到病人基本信息外还应对病人进行最基础的自救指导如压迫止血、摆放、烫伤病人的快速冷敷,中毒催吐,抽搐患者的舌保护等。以争取时间,将病人的损伤降到更低。
急性颅脑外伤是外科常见的急诊,病情严重复杂多变并发症多而死亡率高,认真,耐心的护理与患者康复程度密切相关。因此,护士要细心,周到,全面配合医生进行积极综合治疗和护理。
1. 临床资料 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 ,我院共收治颅脑外伤80例(GCS小于等于8分)均经头颅CT确诊,其中男60例(75%),女20例(25%),年龄3―72岁,平均38岁。脑挫伤20例,颅底骨折5例,颅骨骨折60例,颅内血肿和硬膜下血肿29例,头皮血肿64例,脑干损伤4例,脑外伤并发脑疝8例。受损伤原因:车祸51例,跌伤12例,击伤8例,砸伤9例。56例无手术指征者在神经外科临床室(NICU)进行救治,给予相应急救护理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24例需手术者迅速做好术前准备,术后送入NICU进行多系统综合监护,出院时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法(GCS)评定结果 :Ⅰ级(痊愈)52例(65%),Ⅱ级25例(31%),死亡2例。
2.护理体会
病情观察和评估 严密观察伤情演变重型颅脑损伤的病理变化复杂症状与体征随之演变,如观察病情不仔细容易造成病情延误产生不良后果,就诊24-72小时应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呼吸,脉搏,血压及肢体活动等情况,有利于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及脑疝的早期迹象以便及时处理。
2.1.1 意识 意识是颅脑外伤最重要的观察指标之一。意识的观察常通过询问,交谈 查痛觉,吞咽反射等进行。可根据格拉斯哥(GCS)评分法评定伤重情况。意识障碍程度越深表示颅内损伤越重。如,重症脑挫裂伤病人为持续性昏迷,轻型脑挫裂伤病人昏迷时间长短不一。病人表现出表情淡漠,反映迟钝,倦怠等抑制状态或出现烦躁易怒等。有潜在颅内压增高的可能,应立即将病人安置在重危室或抢救室报告负责医生。
2.1.2 瞳孔 瞳孔是评估颅脑外伤程度及病情变化的关键之一。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侧肢体瘫痪,意识障碍,提示脑受压或脑疝,两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射消失多为脑桥损伤。本组有14例通过护士认真仔细观察及时提醒医生,争取手术时机,挽救了患者生命。
2.1.3 生命体征 生命体征不但反应颅脑损伤的轻重进展情况同时也反映有无其他合并伤的存在。若伤后血压上升脉搏缓慢有力,呼吸深慢,提示颅内压升高,应警惕颅内血肿或脑疝发生。
2.1.4 颅内压 颅内压增高的最典型体征是头痛,喷射状呕吐,视水中,应当对重症患者实施颅内压时时监测,当颅内压高于5.30KPA时,应报告医生及时采取措施。
2.2 基础及并发症的护理
2.2.1 持续氧气吸入,确保有效的氧供给。氧浓度一般在30%-50%,经鼻导管或面罩给氧,确保氧饱和度大于97%,给昏迷病人吸氧要定时翻身扣背,清楚呼吸道内分泌物,因为昏迷患者咳漱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易造成误吸,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切开。
2.2.2 高热护理每4小时测体温1次,若体温升高机体基础代谢增高,耗氧量也增高,同时加速脑细胞的破坏,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可通过物理降温来降低组织代谢,减轻脑水肿,从而改善脑缺氧状态,有利于受伤脑细胞恢复。
2.2.3 饮食护理可采取鼻胃管鼻饲法供给营养,伤后72小时后,即可开始进行鼻饲流食每间隔2小时一次(夜间除外),清醒患者鼓励进食,以增加抵抗力,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为宜。
2.2.4 防止继发感染和损伤,保持床单干燥,整洁,每2-3小时翻身一次,以防褥疮发生。昏迷病人专人守护防止发生意外。抽蓄患者可在上下牙齿间放牙垫避免咬伤。
2.3 恢复期护理
2.3.1 健康指导 向患者家属介绍住院环境,医院制度及探视规则,保持病房安静减少院内感染机会,让患者家属了解颅脑外伤常见并发症状好协助观察病情做好护理。
2.3.2 心理护理 不论损伤轻重,病人及家属均对脑损伤的恢复存在一定忧虑,担心能否适应今后工作,生活是否受到影响。患者病情较重,应动员家属面对现实,并与患者交流增进感情,给予心理支持,接受疾病的挑战减轻挫折感,耐心倾听病人诉说,帮助克服恐慌心理,树立康复信心。
2.3.3 功能锻炼 康复训练应在病情稳定后早期开始,包括肢体的被动及主动练习,语言能力及记忆力的恢复,教会病人及家属自我护理方法,加强练习,尽早最大强度地恢复功能,以恢复自理及工作能力,尽早回归社会,
【摘要】目的:讨论总结多发性创伤的急救和护理措施,提高多发性创伤急救的护理质量。方法:对本院普外科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85例多发性创伤患者采取及时、准确、快速科学的救护措施,并且观察患者救护后的生命体征及健康状况。结果:有169例创伤患者因为抢救及时,救护措施得当,伤情恢复而痊愈;未得到及时有效救治死亡16例。结论:及时、有效、合理的创伤急救和护理,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创伤引起的伤亡。
【关键词】多发性创伤;急救护理;救治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1021-01多发性创伤患者伤势重、病情发展快、容易感染、病死率高。所以,急救医护工作人员要在最短时间内及时开展急救工作,为患者赢得抢救时机,从而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多发性创伤病人多数因车祸、高空坠落、刀伤、挤压伤等所致,患者病情危急,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在普外科是非常多见、普遍的病例,能否及时、有效的救治和护理是挽救病人生命的关键,为预防并发症和提高抢救成功率取得了很重要的作用。我科自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治疗185例多发性创伤患者,均给予其进行精心的护理,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185(男128,女57)例,年龄7-65岁;患者的临床症状:86例患者有脏器出血的表现,146例患者为骨折,18例患者有呼吸衰竭的表现,126例患者发生休克,72例患者出现意识障碍。37例患者有4处以上的损伤,81例患者有3处损伤,67例患者有2处损伤。15例患者为挤压伤,17例患者为钝器伤,35例患者为坠落伤,49例患者为锐器伤,69例患者为车祸伤。
1.2方法:患者入院之后要马上进行病史的采集,并对其的疾病情况进行初步评估,给予其进行急救措施,给予其输血、吸氧、输液等治疗,注意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2.结果
所有患者经治疗后16例患者死亡,169例患者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91.35%。3.体会
3.1迅速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患者多有休克的表现,故在急救时应首先建立静脉通道,可建立2条,给予其快速补充液体。首先输入平衡液,并根据血压、尿量、CPV调节滴速,晶体液与胶体液的比例为3:1,使其快速恢复血容量,补充功能性细胞外液,又能达到稀释血液,改进血液动力状态的目的,有利于氧的输送。休克复苏时,快速建立多条静脉通道,并迅速扩充血容量,对稳定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3.2控制活动性大出血最常用有效的办法是用手指压迫出血伤口或肢体指端的主要血管,然后迅速加压包扎;并根据情况及时给予清创缝合;对怀疑有腹腔大量出血的,进行床旁B超,确定出血部位和出血量,为手术争取时间。
3.3保持呼吸道畅通。应保障给予患者的吸氧量,注意患者的呼吸道的畅通情况[1]。对舌后坠患者用舌钳将舌拉出,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纠正缺氧状态,保证肺的有效通气。
3.4严密观察心电监测。多发性创伤患者生理紊乱严重,病情变化快,护士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详细记录每15-30分钟一次的生命体征变化,给昏迷病人予以导尿并记录患者24小时的出入量,严格记录每小时的尿量和颜色,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3.5患者的转运应确保其安全性。患者在转运到医院时应保障其的安全性,由经验丰富的护士护送病人进行拍片、CT扫描及住院转科。此类患者可用平车来运送,平车的周围配有护栏可保障患者不能出现坠落的情况。患者应保持平卧位的。如患者有呕吐、恶心的表现则需要使用侧卧位的,避免其出现阻塞气道。在进行运送过程中可进行各项物品的准备,并注意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给予处理。
3.6给予其进行心理干预。此类疾病多为突然发生,患者及家属都很难接受,故护理人员应对其进行安慰,给予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干预。告知其治疗应注意的各项事项,并给予其治疗的信心,让其有勇气面对治疗。现今交通伤害是此类疾病的主要发生原因,其死亡率也很高,可达到7%左右[2]。做好多发性损伤病人心理干预对治疗有积极的作用。护士应运用非语言手段,用从容镇静的态度、熟练的技术、整洁的仪表、稳重的姿态,给病人以信任和安全感,同时要同情关心病人家属,主动与其交流,力争减轻家属的心理负担,取得理解和支持,提高急救护理效应。同时医护人员在急救过程中也承受着较大的压力,一言一行影响着病人的心理反应,因此积极做好医护人员的心理疏导也是提高救治水平的一方面。
护理人员的各项急救技术应熟练,在进行急救时应争分夺秒,如技术不熟练会影响抢救成功率。本组资料以休克为主要的临床症状,故在进行急救时应首先处理患者的休克状态,进行休克抢救,这需要护理人员在业余时间多进行此方面的练习,熟练掌握各项技术,提高急救的成功几率。这对多发性创伤性患者的急救有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一氧化碳;中毒;护理
【中国分类号】 R74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260-01
一氧化碳中毒亦称煤气中毒,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是寒冷季节比较常见的急症, 是由于吸入一氧化碳气体后,与血红蛋白 (Hb)相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COHb),致使血红蛋白丧失携带氧的能力,造成人体的各器官组织缺氧。在生产和生活环境中,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都可产生一氧化碳(CO),如不注意煤气管道的密闭和环境的通风等预防措施,吸入过量CO后可发生急性一氧化碳中毒[1]。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共收治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31例(均为煤气中毒),通过全方位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通过全方位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2. 护理
2.1一般护理 接诊处理将患者放至空气新鲜、通风良好的诊室,松开衣服。中毒者多发生在冬季,要注意保暖,防止受寒引起感冒、肺炎。心跳、呼吸骤停者立即行心肺复苏(CPR)。
2.2迅速纠正缺氧 将患者置于空气新鲜而通风的环境中,使其静卧,保暖, 给予高流量吸氧,尽快改善组织缺氧。严重中毒患者行高压氧治疗,可提高氧含量,提高血压张力,减少脑血流量,防止脑水肿,纠正组织缺氧状态,利于脑功能恢复。本病例20例患者采用高压氧治疗,均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2.3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遵医嘱准确用药,保障快速而通畅的液体流速,给予脱水、利尿剂以及能量合剂、细胞色素C等促进脑细胞代谢的药物。ATP、CYC、COA、VitB1等都是脑细胞代谢所需的药物,可促进脑细胞功能的恢复。
2.4严密观察病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观察意识变化, 预防脑水肿, 意识可反应 CO 中毒的程度, 张淑兰[1]报道, 当一氧化碳浓度为0.02% 时,2 h~ 3 h 机体可出现症状,当浓度为0. 08%时,2 h 即可昏迷。CO中毒后脑组织缺氧, 脑血管渗透性增高而引起脑水肿; CO 还与体内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直接抑制呼吸,中毒后肺部显著充血,水肿, 也直接影响呼吸。若给氧后病人意识障碍较前明显加重,更加烦躁,提示脑组织缺氧加重,应该提高氧流量,如若无效, 则气管插管使用人工呼吸机,在呼吸机通气期间须检查各管道是否通畅, 保证有效地呼吸, 改善缺氧状况。
2.5准确记录 24 h 出入量 昏迷病人应留置导尿管,严密观察每小时的尿量及颜色变化,注意液体的选择与滴速,维持循环功能,防止急性肾衰竭、肺水肿及电解质紊乱的发生。
2.6 做好心理护理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人多由于生活意外引起, 对这意外的打击往往难以承受,常有焦虑、恐惧,部分病人还有轻生的念头。因此, 我们应主动关心病人, 尽力解决病人的实际困难,主动介绍有关检查治疗的目的和必要性,使其以最佳心境接受治疗和护理,争取早日康复。
我院收治的31例患者均为煤气中毒。由于发病突然,患者往往无心理准备,特别是重病患者往往难以接受身体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等,表现为焦虑或抑郁。此时,护士应鼓励患者表达他们的感受,真诚耐心地倾听,表示理解和同情。并提供有关疾病的客观资料,引导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适应疾病带来的变化,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如果3-5d 后,病人仍有较大的情绪波动、反常,则应考虑是否有中毒性精神病或者痴呆的发生。此时,应严密观察病情,若证实为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引起的精神症状如:情感高涨、易激怒、欣快等表现,要以安详、镇静的态度对待病人,以减少激惹因素。对于中毒性痴呆的病人,要态度温和,足够的耐心,尊重病人的人格。
2.7出院指导 出院前2-3d 开始宣教,确保病人和家属掌握宣教内容。多数患者经过高压氧治疗和常规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一些症状也随之消失,此时病人一般急于出院。但 3%-30%的严重中毒患者抢救苏醒后,经过2-60d 的假愈期(出现迟发性脑病的症状[2]) 。因此,出院指导中要反复强调患者定期复查,一旦出现迟发性脑病的症状和体征,应立即住院治疗。一氧化碳中毒多发生于冬季农村,与取暖有关,其中毒多具有群体性,对社会产生不利影响,对家人产生巨大的打击,造成巨大的精神及经济损失,因此要加强教育工作,加强科普宣传,加强防患意识,防止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
本组31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病人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除4例现场死亡外,其余 27例均抢救成功。
参考文献
1背景资料和方法
1.1背景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进行了吸痰处理的患者220例,按照就诊的先后分为传统组和治疗组各110例,其中传统组的患者当中男性68例,女性42例;患者的年龄分布位于46-73岁,平均为54.6±2.3岁;支气管肺炎的患者65例,肺脓肿患者23例,肺癌患者2例,意识障碍包括昏迷、麻醉未清醒的患者20例;治疗组的患者男性67例,女性43例;患者的年龄分布位于46-73岁,平均为54.6±2.4岁;支气管肺炎的患者64例,肺脓肿患者24例,肺癌患者2例,意识障碍包括昏迷、麻醉未清醒的患者18例。两组患者在患者的例数、性别、年龄段、疾病的种类等方面对比无明显的差异性,具有临床可比性P>0.05。
1.2吸痰方法
1.2.1传统吸痰法
用20ml或100ml注射器,接头处连一橡皮导管,其尖端放入口腔、鼻腔或气管套管内,边抽动注射器活塞边使导管后退,吸出痰液或呕吐物。
1.2.1密闭式气管内吸痰
准备粗细适宜的吸痰管数根、玻璃T形管一只、纱布数块、棉签、压舌板、治疗碗内盛生理盐水或温开水、镊子、弯盘等物品[2],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之后,链接好吸痰器压力保持在40.0-53.3kpa,小儿吸痰约13-30kPa,保持导管通畅将病人的头转向操作者一侧,昏迷病人用压舌板或张口器帮助张口。左手将吸引器橡胶管反折阻断负压,右手持止血钳夹吸痰管插入气管内套管,深度以套管长度为准。若气管深部有分泌物,可视需要深插。达到所需深度后,放开反折的橡胶管进行吸引,轻轻旋转吸痰管,边吸边提,直至吸痰管退出气管套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如果痰液未吸净,可间隔2-3分钟后再次吸痰。严密观察病人的呼吸、血氧饱和度、心率和血压,导管退出后,用等渗盐水抽吸冲洗,吸痰完毕,观察吸出液的量、颜色及性质,必要时做好记录。关上吸引器开关清理用物,消毒。在吸痰操作当中需要注意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严格掌握吸痰时间,以免加重病人缺氧。动作宜轻柔同时要注意插吸痰管过程中,不可吸痰,以免损伤气管粘膜。如果痰液粘稠不易吸出,可将内套管取出,或者将痰液稀释后再吸。如果在吸痰过程当中发现有血性分泌物,病人呼吸异常或呛咳等现象,应及时告知医生。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计量检测数据标准差用( )表示,组间两均数比较用t检验,计数检测数据以率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以P
2结果
在治疗组患者当中,无1例患者出现由于吸痰管对气道造成的气道损伤,患者痰液平均清理干净时间为24.5min,110例患者当中仅有5例患者出现恐惧害怕等情绪,其他均积极配合,同时无其他吸痰并发症发生的情况。而传统组的患者当中有34例患者出现害怕,5例患者造成了气道损伤,患者痰液平均清理干净时间为33.5min,有6例患者发生吸痰并发症包括出现感染4例,出现2例。
3.讨论
3.1密闭式气管内吸痰的安全性
密闭式气管内吸痰管系统的组成是吸痰管在保护鞘内。可安装于呼吸机管路和气道之间,因此外鞘保护导管避免外部的污染,吸引时患者没有断离呼吸机,对于高FiO2和加用PEEP的患者尤来说断离呼吸机有增加缺氧和肺泡萎陷的可能性,密闭式防止了肺泡在吸引时的萎陷。同时它还减少了气道污染和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风险。
3.2吸痰并发症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