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气自动化的前沿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 应用
电气自动化是是电气信息领域的一个分支,作为我国的传统专业,它将强与弱进行了完美演绎,将计算机与自动化两种技术两者结合到一起,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等行业的自动化和电气化。可以说,电气自动化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力量,我国目前具有很大的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缺口,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来填补。电气自动化技术与其他科学技术相结合,能够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不但提高了生产管理效率,降低了生产管理成本,还促进了生产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本文主要探讨了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变电站,建筑行业,污水处理厂,火力发电厂的应用。
1 在变电站中的应用
在变电站中,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实现对变电系统的整体调度。电网调度是自动化的核心结构,主要包括网络系统、服务器、工作站等设备结构,其主要是通过电力系统专用广域网连结的,下级电网调度控制中心、调度范围内的发电厂、变电站终端设备等构成。电网调度自动化的主要功能是:电力生产过程实时数据采集与监控电网运行安全分析、电力系统状态估计、电力负荷预测、自动发电控制、自动经济调度并适应电力市场运营的需求等。变电站自动化的目的是取代人工监视和电话人工操作,提高工作效率,扩大对变电站的监控功能,提高变电站的安全运行水平。变电站自动化的内容就是对站内运行的电气设备进行全方位的监视和有效控制,其特点是全微机化的装置替代各种常规电磁式设备;二次设备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尽量采用计算机电缆或光纤代替电力信号电缆;操作监视实现计算机屏幕化;运行管理、记录统计实现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除了满足变电站运行操作任务外还作为电网调度自动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力生产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发电厂分散测控系统(DCS ) 。过程控制单元(PCU)由主控模件( MCU)和智能I /0模件组成。PCU直接面向生产过程,接受现场变送器、热电偶、热电阻、电气量、开关量、脉冲量等信号,经运算处理后进行运行参数、设备状态的实时显示和打印以及输出信号直接驱动执行机构,完成生产过程的监测、控制和连锁保护等功能。
2 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建筑行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电气自动化技术以其智能、便捷、节能、降耗的特点,已与建筑设计逐渐融合,形成新型的智能化建筑,引领着建筑行业向高新领域发展。在智能化建筑中,先进的电气设备和繁复的布线系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这些设备和线路的相互配合,能够实现办公、网络、保安等自动化操作,大幅减少了人力上的投入,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3 在污水处理厂中的应用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化,现代城市的用水量急剧增加,污水量也相应了增加了,为了有利的保护人们的生活环境,近些年,国家加大了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控制水体污染,实现污水的循环利用。为了实现污水处理的环保性,为了适应不断增加的污水排放量,在很多污水处理厂选择了使用电气自动化处理线,电气自动化控制污水处理线可以提高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可以降低处理的运行费用,提高处理效率。因此,让污水处理厂实行电动化处理过程,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都能取得明显的收益。污水处理的自动化控制采用的是当前工业界最为流行的工业自控模式,这旨以开放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借助于PLC模块来实现的。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遵守着尽量少用人值守的原则,还要注重系统的可靠性、先进性、灵活性与实用性。系统的可靠性是指工业控制系统的功能设计要可靠,尽量做到系统硬件简单,但性能优良;先进性则是指其技术应符合当前自动化系统与污水处理系统的前沿技术要求;灵活性则是指在系统的升级、维护、扩展等方面要灵活度高;实用性则是指自动化系统的控制能力要做到适应性强,实时性强。
4 在火力发电中的应用
火力发电是以煤、石油为原料的一种发电方式,占我国总发电量的八成左右。近几年,电气自动化技术已渗透到火力发电行业中,对原有的发电控制技术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大幅提高了发电的效率。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在火力发电中,能够对发电进行分层控制,控制系统主要由控制层、通信层和间隔层三部分组成。控制层是系统的发令者,对系统的信息进行收集并发出指令;通信层是控制层扮演着系统中枢神经的角色,对控制层接收和发出信息的纽带;间隔层主要负责与上层系统进行数据交流。电气自动化技术融合在系统的各管理层中,优化了数据的处理流程,提高了信息处理的质量和效率,为发电厂的各项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通过这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使火力发电所提供的电量也随之愈来愈大,发电效率明显提升,发电成本显著降低,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
众所周知,电气自动化技术做为信息领域的一个分支,业已成高新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智能、便捷的特点,己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技术保障。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到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特点,结合计算机技术,加强创新,准确地把握它的发展前景,将电气自动化技术投入到工业生产中,充分地应用其优点,为我国的经济蓬勃发展和崛起贡献。
参考文献
[1]张伟.电气自动化在诸多领域的应用[J].现代企业文华,2008(36).
[2]徐文,罗建中,钱伟.污水处理厂的自动化应用[J].广西轻工业,2009.
[3]张锋.浅谈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及其发展方向[J].广东科技,2008(8).
关键词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PLC技术;特点;应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TM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8-0169-02
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应用PLC技术,不仅能够改变传统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发展模式,克服传统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存在的一些困难,还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减少成本投入,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1 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中PLC技术的概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现代总线技术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形成了以现代计算机、通信和控制技术为主导的控制体系,可编程控制器(以下称为PLC)顺应时代的发展而诞生,并由电气向计算机控制一体化的发展方向迈进。PLC技术是将微处理器作为发展的基础,通过计算机、通信、互联网及自动控制技术的相互渗透、相互综合而产生的一种工业控制装置。在上世纪70年代PLC技术主要应用于汽车行业,到了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PLC技术的处理速度、运算和控制功能发展的水平越来越高,使其应用的范围也不断扩大。目前PLC技术还只是一个基层的控制系统,在今后的发展中要逐渐实现以智能传感、计算机控制、数字通讯等为主导的综合性技术,以开放式、新型全分布式控制系统为主要的表现形式,最终成为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前沿技术。
2 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中PLC技术的特点
PLC技术在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广泛应用,不仅使继电器逻辑的复杂性大大降低了,还提高了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同时优化了控制系统的操作结构,极大地降低了设备的生产成本。PLC技术的应用使设备的使用和维修都变的十分便捷,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操作及维修的难度,其自身的优点和特性为PLC技术在电气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1 PLC技术反应快
在PLC技术的内部结构中,采用的是辅助继电器,同时还除去了内部的一些连接导线,这种继电器的节点变位时间通常可以忽略不计,与传统的机械触电继电器相比,几乎不用考虑返回系数,使其在信息处理中速度更加快捷。
2.2 PLC技术安全性强
在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中,PLC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在极其复杂的工作环境中,PLC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显得尤为重要。PLC技术安全性能的不断增强,为电气设备的正常运作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障。
2.3 PLC技术操作简单
PLC技术在操作中,采用的是简单、直观的指令形式,这种形式可以有效地降低工作人员的操作难度,使一些专业素质差的工作人员也能正常操作,能够有效保障电气设备的顺利运行,提高电气设备的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2.4 PLC技术功能完善
在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中,作为其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PLC技术不仅适应能力强,其配套设备也比较齐全,功能性较完善。PLC技术功能的完善可以与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合为一个整体,增强电气设备自动化的控制能力。
3 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中PLC技术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PLC技术在电气设备控制领域中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目前在很多工业生产环节中,PLC技术甚至可以直接取代工业控制计算机的主控地位,来完成电气设备自动化的控制任务。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PLC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3.1 PLC技术在顺序控制中的应用
顺序控制作为现阶段电气辅助系统的主要控制方式,PLC技术对其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市场经济生产过程越来越重视能源消耗问题,在电气设备运作中,必须研发新技术,才能做到降低能源的消耗,提高企业及国家的经济效益。
PLC技术在顺序控制中的应用实现了对工艺流程的单项控制,并通过信息模块等方面的共同协作,极大地增强了电气设备自动化的控制能力。无论是早期的人力控制,还是现代的强电控制,都离不开计算机的自动化控制。如在电气设备运行过程中,PLC技术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电气设备自动化的控制能力,在PLC技术的应用中,主要是通过通信总线将系统集控室内部的主站层和远程IQ站进行有效连接,最终实现远程IQ站与其传感器的连接。在集控室内部操作员只需利用显示屏就能对PLC系统进行操作,就能实现整个电气设备自动化系统的有效控制。
3.2 PLC技术在开关量控制中的应用
设备运行中,传统的电气设备控制系统都采用的是电磁性电器,还存有接线复杂等问题,但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触点事故,导致整个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大大降低。在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中采用PLC技术,只需要使用软继电器的实物软件就可以轻松地完成开关量控制的整个过程。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提升控制系统的安全性,还能完善整个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开关量控制中PLC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减少开关的数量,将多台断路器显示的信号集中控制。在发电系统控制中,这项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3 PLC技术在闭环控制中的应用
在控制系统中泵类电机启动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自动启动、现场控制箱手启动及机旁手启动等。PLC技术在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可以实现对泵类电机的自动启动。对现场开关进行调节可以采用机旁手启动的泵机启动模式,系统运行过程中要根据每台泵机的运行情况,来决定备用泵是否开启。目前采用最多的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方式就是将PLC技术与常规的传统控制系统综合使用的控制方式,其中常规的传统控制系统主要是对PLC技术的一种补充。在闭环控制中采用PLC技术,能够增强电气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能够促进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不断完善。
4 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中PLC技术应用的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PLC技术在电气自动化领域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PLC技术应用的范围扩大了,技术水平提高了,产品更加成熟了,在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了。以下就是对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中PLC技术应用的发展方向做出的几点诠释。
4.1 PLC技术的应用加快了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数字化进程
目前电气自动化中使用最多的是集散型控制系统,经过时间的洗礼,集散型控制系统在技术上已经十分成熟,并拥有相当多的经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革新,这种控制系统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正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如何提高集散型控制系统的控制能力已经成为电气自动化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发展到现在,集散型控制系统已经发展到了第五代,主要是由集散控制系统和PLC技术共同发展而来,形成了新的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这项系统的革新,集中了集散型控制系统和PLC技术的所有优点,取得了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革命性进步。
4.2 PLC技术的应用增强了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PLC技术作为电气自动化中一门专业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如在生产条件差、电磁干扰性强或操作方法不当,都会导致信息输入错误和程序操作错误等,最终使PLC技术不能正常使用,生产设备运作不稳定等。提高PLC技术的抗干扰能力,不仅能够增强整个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可以完善电气设备自动化的控制系统,提高电气设备的工作效率,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5 结论
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对PLC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使继电器逻辑的复杂性大大降低了,还提高了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优化了控制系统的操作结构,极大地降低了设备的生产成本。同时还有效地降低工作人员的操作难度,保障了电气设备的顺利运行,提高了电气设备的工作效率,促进了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不断完善和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子闻.PLC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风,2012(6):55.
[2].浅析PLC技术在电气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制作,2013(2):103.
[3]姚振龙.浅析PLC在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与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11(26):114.
[4]毛伯东.浅谈电气设备自动控制系统中P LC的设计与运用[J].广东科技,2009(7):154-155.
关键字:高等职业教育;电气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electric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ternet technology, electrical automation English become important elective courses in electrical automation professional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owever there is a series of worrying problem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lectrical English. This article discussed from the status of the electrical professional English teaching and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lectrical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电气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出现的电类专业技术资料和大量电子元器件的产品数据手册往往是英文版本的,此类资料通过互联网得到广泛传播。为适应这一现状,这就要求从事电类工作的技术人员具有一定的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和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目前电气自动化专业英语成为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选修课程,其任务是在学生学完大学英语之后,能够继续学习和提高专业英语的应用水平,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电类专业英语中的常用词汇及典型句型,能较熟练地阅读英文专业书籍和文献资料。为实现高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的培养目标,电气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电气自动化专业英语的特点及教学现状
专业英语在词汇和语法上均有与基础英语不一样的要求。在词汇上,专业英语词汇专业化,其借用英语中原有的普通词,赋予新义。并且同一词义出现多专业化。同时出现新造词,大量使用复合词与缩略词。在语法上,专业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采用静态叙述,注重形合。专业英语还大量使用名词化词语、短语结构来压缩句子的长度,文章中往往出现一些含有许多短语和分句的长句,句子之间多使用关联词连接。另外在内容上,自动化专业英语内容包括电力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力传动、过程控制等,涵盖了自动化专业各个发展方向。
然而作为基础英语的后续课程和高等院校自动化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自动化专业英语并没有引起老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专业英语也面临着尴尬的境地:
1、教材内容滞后,编写缺乏新意。
教材所选文章内容老套陈旧。众所周知,电子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不断涌现出大量的新词汇,但教材的内容通常不能跟上技术的发展,与实际相脱节。致使学生无法学到本专业的前沿技术,专业英语教学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教材的编写一直是“阅读+单词+练习”模式,缺乏新意,甚至有些文章的内容表达不清晰、不严谨,结构不规范,行文不流畅,有明显的删节。这就给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带来一定困难,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看不到专业英语在未来工作中的作用,学习动力不足。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英语基础较薄弱,且他们对学习英语的目的认识不足,学习缺乏动力。他们更多的是为满足学校及社会对英语等级证书的要求,而把精力放在基础英语上。“争取过级”几乎成了他们学习英语的最终目标。至于专业英语,大部分学生看不到它在未来生活和工作中将要发挥的作用,更加觉得此课程是可有可无。还有不少学生的电子专业课基础也不好,要他们将专业技术课程与英语学习结合起来,难度就更大了,因此不少学生丧失信心,甚至放弃了专业英语的学习。
3、教学模式单一,阻碍学生能力的培养。
目前,在进行电子电气类专业英语教学时,很多依然采用老师讲授、学生听讲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很单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学习一些与电类专业有关的词汇,他们将专业英语仅仅作为一门语言课来学习,缺乏将电类知识和英语语言交叉学习的意识。这种陈旧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提高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和职业性,应打破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界限,在夯实听、说、读、写、译各项基本技能的同时,从入学伊始就把普通英语与电气专业英语融合,使学生及早接触专业英语,更好地掌握电气专业英语词汇,熟悉电气专业英语语法和文体特点,加深对电气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以及把握翻译的方法和技巧,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
二、 深化电气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举措
(一)确立合理的电气专业英语教学目标
按照“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高职电气专业英语应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解决电气类职业岗位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必须牢固掌握电气专业英语核心词汇,了解电气专业英语语法和文体特点,具有一定的电气专业科技文献阅读水平和翻译水平,关注电气专业发展的动态和方向。
(二)构建先进的电气专业英语教学理念
紧扣电气专业培养目标,把电气专业英语教学不仅与实际工作情境相结合而且与学习领域的实际训练相结合,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发展语言技能,获得就业所必备的工作过程知识。具体做法为:根据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将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紧密结合,以电气类专业职业岗位英语应用能力标准为依据,以未来真实职业场景下的职业活动为学习内容,以模拟真实职业工作场景下的行动任务为导向,以促进学生真实的语言交流和应用为途径,培养学生在电气类职业工作场景下运用英语完成任务的能力。
(三)实施项目教学法,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1、项目教学法及其特点
项目教学法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种教与学互动的学习模式;是师生共同通过实施一系列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是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由学生独立完成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任务。项目教学法以工程项目作为教学对象,以实际任务促进学生学习,它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如下特点:
(1)与现实中的生活或工作紧密联系,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项目教学法中所指的项目活动是指对现实生活或工作中的某一具有学习和研究价值的事物或某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地、直接地了解、观察、学习、钻研加以解决,从亲身经历中获取经验、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育活动。学生感到这一事物或问题与自己将来的生活或工作息息相关,会呈现出极大的热情。
(2)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应用为动力,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核心的教学途径,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广的实践空间,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这一教学法的实施中,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与分析能力、互助协作能力与交际沟通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3)充分发挥老师的创造性。
老师在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时,能够充分地发挥其创造性。在对项目的选取、项目中各级任务的设定、各种情境的创设以及学生最终以怎样的形式来呈现自己的完成结果都需要发挥老师极大的创造性。
2、项目教学法在电子电气类专业英语课程中的应用
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中,项目的选取是教学成功实施的关键。所选的项目要让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查阅资料、分析研究、小组讨论来完成各项任务。针对教材内容陈旧、与实际脱节这一点,老师可以选择一些紧跟时代科技或学生在现实生活或将来工作中要遇到的专业性文档设置为一个项目。如各种新兴电子电器产品的英文说明书、专业网站和专业杂志上的科技英文文档等。
项目的任务设定是:1、学生能够掌握文档的主要意思;2、学生边演示边用英文解说如何使用这些电子电器产品;3、当产品出现简单故障时,能够根据文档提出解决方案,用英文解说、演示故障的排除。这些紧贴生活、反映最新专业科技动态的内容会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这些专业英语的学习和运用,学生能亲身看到并体会专业英语的用途,感到“学而有用”,从而大大增强了学习的原动力。
老师要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更好的完成任务。如给学生选取的项目是一个迷你扩音器的英文说明书,需要学生掌握其内容,并能完成安装、使用或排除简单故障。老师应将迷你扩音器带到课堂,让学生亲眼观察并触摸。如果不能现场观察,应该利用多媒体展示实物的图片。让学生排除故障时,应现场设置故障,如不能做到,也应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
英国英语教学专家韦德儿(Wedell,M.)指出,当学习者三三两两地共同完成某些任务或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时,他们在学习中是积极的参与者。因此,老师在教学中需要将学生根据其能力和兴趣分成若干个小组,要求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师设定的任务目标中,互相配合、共同协作,最终小组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学生各个小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各种工具书及参考资料,这些需要学生提前准备好,学生也可运用网络资源来解决某些问题。老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相应条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自己根据任务安排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老师是课堂的引领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答疑者和向导者。在项目进行时,因为是以小组为活动单位,小组成员会有相互讨论,老师要注意课堂纪律,做到“活而不乱”,营造出积极进取、和谐合作的课堂氛围。
最后,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根据学生在整个项目活动实践过程当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所起的作用、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及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分三级来考核,第一级由学生本人进行自评,第二级是各小组成员进行互评,第三级是老师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定,最后由老师综合三个级的评定情况,给出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评价。
(四)借助已建立起的词汇、语法体系提高专业英语的阅读水平和翻译水平
在阅读和翻译中,利用普通英语与专业英语词汇的关联性,参照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电气专业英语常用句型、常用语法、理论的表达方法--定义、描述、假设、分类和比较等,及普通英语翻译中常用到的方法,如直译、转换、省略、增补等,需熟练掌握。这些范式性的知识,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提升译文的质量。
(五)建立符合电气专业英语特点的考核评价机制
与终结性考核相比,应更注重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贯穿于每学期教学的全过程,按照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把每学期分成若干个任务单元,各单元按权重分配分值,按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中所展现出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评分。期中、期末考试依照电气类职业岗位对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设定考试内容,选择考试手段。由于电气类专业对学生的英语阅读和翻译能力要求较高,考试可采用笔译的形式,可让学生翻译设备仪表说明、操作流程、专业常识等,在检验翻译能力的同时也考核了阅读能力;虽说电气类专业对英语听说能力要求上没有阅读和翻译能力那样高,但也要兼顾听说,使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得到均衡发展,可采用访谈、问答和在实训室对照设备实物描述如何操作等形式,考核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普通英语与电气专业英语融合是工学结合理念指导下的高职电气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和方向。这种教学模式弥补了以往电气专业英语教学的不足--把普通英语与电气专业英语分成互不关联的两个阶段,割裂了二者的内在联系;同时,二者融合的教学模式延长了电气专业英语的有效学习时间,使专业英语贯穿于高职英语学习的始终,体现了英语为专业服务的教学宗旨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理念。
专业英语教学是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专业英语教学以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激发学习电气的热情,以电气知识的整合与深化作为提高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动力,符合社会对既具有专业能力又掌握语言交际工具的应用型人才的广泛需要。专业英语教学必须符合教学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教学效率,保证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怡.电子技术类“专业英语”课程的探讨[J].电气子教学学报,2004(4).
[2]李俊梅.重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探讨[J].郑州航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3]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电梯;PCC;自动控制;故障诊断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高层建筑的数量越来越多。在高层楼宇中,电梯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为了为乘坐人员带来更舒适、快捷的电梯乘坐体验,需要在电梯PCC自动控制系统的诸多方面进行攻坚克难。在这个背景下,研究电梯PCC自动控制及故障诊断的诸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电梯PCC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 电梯PCC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
电梯是高层建筑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垂直运输设备。在一项完整的电梯控制系统中,电力拖动系统和电气控制系统是主要的组成部分。前者主要由曳引电动机和相应的开关电路、抱闸以及门机组成。而后者则主要包含拖动调速控制系统以及信号逻辑控制系统。一般来说,电梯的拖动调速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电梯的运行性能进行全方位的控制,促使电梯按照合适的速度进行速度曲线起动,并且顺利运行和制动。这些都为电梯乘坐人员的舒适程度的提升提供保证,而且还能显著提升电梯的运行效率,与此同时,实现能耗的降低。而电梯的信号逻辑控制系统则主要进行逻辑功能控制,以此完成上下行客流交通的合理、高效、快速调度,保证电梯能够顺利运行。
(二)电梯PCC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和远程通讯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智能化控制成为了电梯PCC自动控制的基本发展趋势。在智能化高度提升的今天,楼宇内部进行智能化电梯的安装是时代提出的新要求。首先,智能化电梯能够与楼宇内的众多自动化信息系统进行联系和结合,比如消防和保安系统等,提升电梯乘坐的舒适程度,提升电梯运行效率。其次,现场总线技术的发展也使电梯控制系统的优化和完善有了更强的技术基础。在电梯的PCC自动控制系统中运用串行通讯技术,能够显著节省计算机接口板上配置的输入和输出电路,对线路结构进行大幅度的简化,提升电梯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与此同时,国内外众多的先进电梯控制理论和方法被采用,比如模糊理论、专家系统、神经网络等,使群控管理模式得到大幅度的优化和完善。
最后,远程监控技术的发展也为电梯PCC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技术基础。为了避免电梯运行中产生故障,导致乘坐人员被困在电梯内,安装包含电梯轿厢内装摄像以及其他通讯系统在内的远程监视系统是非常有效的措施。在电梯发生运行故障,将乘坐人员困在电梯内部的时候,被困人员可以通过电梯内部的通讯设备与楼宇内部的监视人员进行联系。但是早期的远程监控系统存在的主要缺陷是,这种设施受限于建筑物的范围,交由保安人员全权负责,而在保安人员收到求救信号之后,还需要时间与专业维修人员进行联系和沟通,这无形中会增加被困人员的危险程度。较为先进的远程监控技术能够将网络通讯与电梯故障诊断结合起来,通过网络传输,将故障信息快速、清晰、准确传递到远程监控维修中心,而维修人员也可以根据故障信息进行故障定位和来源分析,并且进行远程操作,进行故障处理和补救。这项技术不仅能够提升电梯控制系统的安全和稳定性,还能大幅度节约维修服务的费用以及时间成本。
二、电梯PCC故障诊断的内容和诊断技术类型
(一) 电梯PCC故障诊断的内容
对于特定的系统或者实体设备来说,进行故障诊断的最终目标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保障系统或者设备能够安全、稳定的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下发挥其功能,并且延续一定的使用年限。电梯PCC的故障诊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导致系统或者实体设备产生故障的子系统或者关键部件进行排查。第二方面是对出现的故障进行准确定位,并且分析故障类型和来源,进一步找出发生故障的根本原因。具体到电梯PCC的故障诊断来说,则是主要运用先进的微机诊断技术和显示技术,通过识别开关量信号或者模拟量信号,运用PCC逻辑运算等功能,对上述两种信号进行处理,做出电梯PCC的故障诊断。
(二)电梯PCC故障诊断的诊断技术类型
首先,是逻辑错误故障诊断技术。主要的原理是,在电梯设备正常运行的时候,其自动控制系统内部的输入信号、输出信号和内部辅助信号能够形成特定的逻辑关系。当逻辑关系产生错误的时候,整个电梯的控制系统就会产生运行故障。其次,是超时限故障检测技术。主要的技术原理是,当机电设备在进行循环运行的过程中,因为受到PCC系统的控制,所以每一个运行动作都应该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完成。当发生动作没有在特定时间段内完成的情况时,就可以判断电梯设备出现了运行故障。主要的操作方法是,在待检测电梯开始运行时,就同时启动定时器设备,并且将定时器的时间范围设定为正常时间的130%到140%。在定时器出现输出信号的情况下,可以判断电梯PCC系统出现故障。这个信号可以被广泛应用于故障的显示、故障的报警、故障的停机用途。最后,是在DSF控制系统流程基础上的故障检测诊断方法。这种诊断方法将电梯设备视为一种转换器,在内部实现能量、信息以及物料之间的转换。
三、总结
随着工业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电梯PCC自动控制系统已经历经了几代的技术更新,并且有着越来越雄厚的技术理论基础。在电梯PCC自动控制及故障诊断技术的后续研究和实践中,技术人员要将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中兴起的前沿技术和实体科研产品持续的投入到电梯PCC自动控制及故障诊断的应用实践中,实现系统更新以及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1] 杨月华,倪民主.电梯PCC自动控制及故障诊断简述[J].商品与质量,2015,(23):99-99.
关键词:新能源发电;智能电网发展;教学改革;新型人才
作者简介:贺健伟(1979-),男,吉林省吉林市人,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陈华贵(1970-),男,福建泉州人,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福建 泉州 36200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96-02
目前,化石燃料资源枯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均有资源可持续、清洁、分布均衡等特点,新能源的应用和发展必将成为电力可持续能源的支柱。与此同时,一场以智能电网(smart grid)为核心的电力事业正在全球迅猛展开,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具有巨大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尤其对于电力系统而言,能够提高电网资产利用效率,提升电网输送能力,降低输电损耗,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减少停电损失。随着二者的发展,这对高职院校从事电力教育的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针对目前电力新能源和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应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了解新能源和智能电网的发展方向,知道电力企业到底需要从业人员具备什么样的职业操守、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因此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建立与之相应的配套实训基地,并且充实相关知识的教学改革研究势在必行。
本文主要根据电力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实际情况,制订与新能源发电和智能电网发展相匹配的培养方案,建立新的课程设置体系以及提出实训室建设方案。
一、基于新能源和智能电网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立
电力高职教育主要为电力企业培养生产一线所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其培养方案应有针对性、直接性、实用性和与时俱进性。因此,要依据电力行业目前发展的趋势以及高职教育的规律办事。
1.传统人才培养方案的弱势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的开发和智能电网的发展,无论是电力人才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训的硬件条件和师资力量的培养都滞后于电力事业的发展,这种弱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材陈旧不能融入行业新技术;第二,学科体系痕迹太重,内容过于空泛;第三,技能项目不能结合现场。而电力企业对电力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不断发生质的改变,这就要求电力高职院校必须根据社会经济、技术人才结构和需求的发展来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在调整的同时,务必从电力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既不能照搬本科“强调理论完整性,淡化技能”的培养模式,也不能照抄专科“翻版型”,应与时俱进地按照电力行业的发展规律对电力高职教育进行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的优化改革。
2.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思路的确立
电力高职院校在主干专业设置上主要分为:电力专业和热动专业。智能电网发展与能源变革、城市发展及现代生活等方面密不可分,智能电网已融合了信息、控制、电力电子等技术,使效率进一步提高,是实施低碳经济的基础。电力高职院校的主干专业已成为一门交叉学科,传统的培养方案显然已不能满足电力企业对一线员工的要求,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作为福建省唯一的电力高职院校,在电力人才培养方面应放手大胆尝试,将新能源发电和智能电网新技术合理地、有机地加入新的培养方案。以现有的条件,采用“以实训为促进,深化教学;以企业为依托,升华教学”的培养模式培养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的高素质新型电力人才,即向学生灌输电力安全知识,强化职业道德,提升职业操守。通过打造新能源发电与智能电网的新型课程体系,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拓宽学生专业宽度,解决发电企业、供电局、企业动力部门、电力建设单位对一线员工日益增长的专业要求与落后的培养方案之间的矛盾。
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是能够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因此培养方案的确立是基于培养目标而设定的。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确立包括以下三点:第一,深入了解学科前沿发展趋势以及电力企业对一线员工的需求;第二,整合优化课程,改革不适用的课程,融入学科前沿的新内容,形成专业体系;第三,建立结合现场的实训基地,使技能实训具有真实性、综合性、先进性和可开发性,真正体现了实践教学环境与现场接轨,与时代接轨。
3.新型电力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
根据电力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电力企业对一线员工的要求,电力高职院校体现时代性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可概括为:一个原则,两个更新,三个协调,四个引入。
一个原则:以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坚持与时俱进,以电力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的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合理增加学科前沿课程和技能训练方面的实训,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不追求系统性和完善性,从实践课程上全面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两个更新:一是更新理论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内容的时代特征;二是更新实践教学内容,突出技能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结合学科的发展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更新。例如,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电网监控与调度自动化”、“核能及新能源发电技术”、“新能源和智能电网”、“特高压电网技术”等反映学科前沿知识的课程;结合目前电力行业生产现场的实际,对电力系统实践环节的综合自动化、微机保护内容进行更新,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三个协调:一协调理论课和技能课的比例;二协调校企合作关系;三协调校内理论教师和技能教师的比例。
四引入:一引入第二课堂,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二引入学科竞赛,通过竞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三引入电力企业的专家定期做学科前沿讲座,增进学生对目前电力行业发展的初步认识;四引入职业技能认证。
围绕着上述四个特点,建立确保满足电力企业对一线员工在理论和技能上日益增长的要求的培养方案,同时要兼顾考虑培养学生的就业弹性与可持续学习能力,形成“理论知识+职业能力+专业特长=就业能力+发展能力”的新型电力人才培养方案。
二、基于新能源和智能电网的课程设置体系
课程设置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构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是将宏观的教育理论和微观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的桥梁,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使学生定向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学校与培训机构进行一切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1]
1.传统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电力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电力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否能服务于电力企业,是否适应电力企业的发展。经过对电力企业和新能源发电以及智能电网的发展的深入调研,我校目前的课程体系劣势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理论教学内容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导致学生对于每一门课程掌握不精、针对性不强;毕业生知识和能力结构与电网发展脱节;技能培养缺乏先进性,不能与现场结合。原有的课程体系技能项目过于陈旧而且技能实训时间较长,技能项目不能实现与电力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导致学生参加工作后对现场和工作环境非常陌生,还必须进行长时间的岗位培训或再学习才能胜任工作。可见,为提高我校毕业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就必须打破旧有的课程设置体系,建立新的突出职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课程体系。[2]
2.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原则以及特点
对课程设置的一个原则:课程设置应给予学生精炼的专业教育和技能训练,以适用于目前电力企业岗位发展。例如:智能电网中的数字化变电站、配网自动化、电网监控与调度自动化、新能源发电(风能发电、核能发电等)、智能电表等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3]课程设置体系既要为学生以后在电力行业的工作岗位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和知识储备、技术能力,又要为倾向于有能力跨学科的学生提供进修的学习机会和具备跨学科进修的条件。[4]
新型人才课程设置体系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是整个课程体系的基础部分。新型人才理论课程体系应具有下述特点:理论教学体系要求保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完整性,应把生产现场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时充实到教学当中;知识结构具有面宽、内涵丰富、多学科交叉、对外延伸性强等特点;体系设置必须保证新型人才具备其岗位再培养的基本知识。
实践教学是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环节,包含技能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技能鉴定、毕业设计等。以我校为例,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缩短学生不必要的技能课时,摒弃陈旧过时的项目。通过调研,确定了本专业所覆盖的岗位群并结合智能电网的发展情况进行岗位分析,引入新的实训项目。例如:风力供电系统的调试、自动化厂站端调试检修实训、直流系统实训、智能变电站调试实训等,从而加强技能课程的时代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三、实训基地的建设
1.实训基地的建设的重要性及原则
实训基地是针对电力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并结合新能源发电企业和智能电网发展中专业岗位群的技能而设立的工作环境,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模拟环境。而实训基地的建设理念、技术、资源、教学手段、实训教学展示的先进性决定了在校学生技能能否满足电力企业的岗位要求。
实训基地的建设原则以为电力企业培养高技能一线员工做为主线,以行业技术革新为发展方向,建设集教学、实训、技能竞赛、职业技能鉴定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为电力企业培养新型人才队伍做出积极贡献。
2.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基于新能源与智能电网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我校自2008年开始筹划实训基地建设以来,主要围绕“高技术含量、结合现场、结合学科前沿、结合电力企业需求”的思路,目前实训基地建设成果如下:
(1)风光互补发电实训室。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主要由光伏供电装置、光伏供电系统、风力供电装置、风力供电系统、逆变与负载系统和监控系统组成,适用于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力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专业进行综合实训,可以进行光伏供电装置实验、光伏发电系统实验、风力供电装置实验、风力发电系统实验、逆变与负载系统实验、力控组态软件实验、PLC开发实验、变频技术开发试验、追日系统开发实验、DSP技术开发实验等。
目前,可完成的实训项目有:离网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规划;根据功率要求,光伏电池组件的选择、安装和连接;根据功率要求,风力发电机的选择、安装和连接;基于MCU的光伏电池组件最大功率跟踪程序设计;基于MCU的风力发电机最大功率跟踪的程序设计;蓄电池容量匹配计算与选型;蓄电池充放电参数设置、保护参数设置;逆变器参数设置;监控系统组态及操作;光伏供电系统的调试;风力供电系统的调试;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调试;电能质量的监测、调试和分析。同时,风光互补发电实训系统可以作为我校技能竞赛的设备,并为参加省赛和国赛提供实训平台。
(2)继电保护实训室。本继电保护实训系统按电压等级分 500kV、220kV和110kV 变电站三部分,本期建成 220kV和110kV变电站继电保护实训系统,500kV仅上自动化部分,保护部分不上,预留二期扩建 500kV 保护及智能变电站实训系统的位置。
变电站里的一次设备断路器、刀闸、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等均采用模拟断路器、小开关、小互感器来代替真实设备,监控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与实际变电站相同,为了模拟正常的各路电流、电压及故障时的各路电流、电压量,考虑采用仿真模拟测试系统,模拟系统正常及故障方式下多路同步的电流、电压量。仿真测试系统、监控系统、继电保护装置、测控装置、模拟电流互感器、模拟电压互感器 、模拟断路器组成了一个软、硬结合的、具有完整的二次回路的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继电保护与自动化实训系统,本系统主要完成的培训项目有继电保护实训、自动化厂站端调试检修实训、直流系统实训、智能变电站调试实训。
(3)反窃电、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系统仿真实训室。本实训室完成的实训项目:单相直通电能表的窃电演示;单相带互感器的电能表的窃电演示;三相四线直通接线方式的窃电演示;三相四线带互感器的电能表的窃电演示;三相三线直通接线方式的窃电演示;三相三线带互感器的电能表的窃电演示;两户联合窃电演示;改变单、三相电能表内部结构和参数的窃电演示;在电流回路叠加反相工作电流、升高表尾零线电压窃电演示;剩余电流保护装置的故障设置及排查;供电系统的保护形式;无功功率补偿电路故障设置与排除;动力回路正反转电路的故障查找与排除;动力回路星型启动三角型运行电路的故障查找与排除;供电系统中的漏电故障设置与查找;供电系统三相不平衡的测试与调整功能培训;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动作时间与动作电流整定实训;总保护装置的远程监控和控制、报警演示;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分级试送投运与退出操作实训。
通过上述“教、学、做”一体的实训室的建设丰富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该实训基地立足学科前沿、立足于岗位、立足于实用性的优势。
四、结束语
本文就新能源和智能电网发展的技术革新给电力高职院校新型人才培养带来新的变化进行了探索,通过对电力企业岗位群的深入调研,打破旧有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体系,结合实训基地的建设,把电力行业的前沿技术、新技能纳入整个教学过程中。
科技为电力行业带来的技术革新是永无止境的,对电力教育者意味着要不断调整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体系,以及保持实训设备的更新,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新能源发电和智能电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艳萍,李晓波.浅析高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27(2).
[2]汪祥兵,余建华,张家安.职业导向的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22).
最近,在第44届世赛全国选拔赛上,广东省共有86名选手入选了39个项目的国家集训队,占了全国集训人数的1/4。同时,国家决定在广东设立20个国家集训基地,广东的集训基地也占到了全国基地总数的1/4,这两项指标都在全国排名第一。
有人说,这次广东省技工院校技能大赛是对全省技工院校技术技能和精神风貌的一次大检阅。也有人说,对接世界技能大赛,广东省正在全速推进技工教育改革。
理念与世界同步 标准与行业接轨
借鉴世界技能大赛先进的技能理念、技能标准、评价体系,广东省加快技工教育创新发展,改进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大力培育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就是广东省技工教育改革的探路者,也是广东省技工教育改革的实践者和成功者。
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5名选手参加了4个项目的角逐,共获得了2金(数控铣、制造团队)2铜(塑料模具工程、综合机制自动化)的优异成绩,金牌数占全国总数的40%,创造了中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
在第一届广东省技工院校技能大赛上,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张远辉获电气自动化项目第一名。张远辉获奖再次证明,广东省正在让世界技能大赛成果普及所有学生和技能教育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到各领域职业技能发展的最高水平。
而今,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正在努力将竞赛标准向教学标准转化,将竞赛课题向实训课题转化,将竞赛训练方式向教学实训方式转化,将竞赛场地向实训场地转化,将竞赛管理向教学管理转化,将单一型教师向“工匠型”教师转化,将竞赛成果向教科研成果转化。
对接世界技能大赛,启动专业课程改革,这既是一个时代的风向标,也是广东省技工院校校长们的一个普遍共识。
广东省的一些技工院校校长认为,世界技能大赛竞赛标准和规则都高于国内标准和规则,并伴随着产业发展新潮流不断调整完善,与“互联网+”等新理念、新技术紧密相连,代表了各领域职业技能发展的最高水平。
同时,引入世赛标准,广东省的一些技工院校将竞赛内容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为载体,紧贴企业需求,又构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以世界技能大赛引领技工教育,广东技工教育改革正在进行时。
以世赛为引擎 拉动课程改革
实践证明,世赛规则可以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起到促进作用,世赛项目与课题可以对专业建设起到引领作用,世赛集训对师资职业能力的提升可以起到推动作用,世赛职业素养可以对课程改革起到示范作用。
校长们的期望,正在转变成广东省人社部门的战略部署。把备战世赛、参加世赛与推动技工教育发展紧密结合,广东省不仅制定了技工教育改革步骤,而且还设计出了改革路线图。
通过技能大赛促进技工院校教学,着力提升教学质量。广东省提出,对照世界技能大赛标准,积极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建设配套一批学习资源库、学习工作站,培养和认定一批一体化教师,建设完善一批既满足理论教学、又具备技能训练的一体化教学场所,编写《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一体化教学计划》等系列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和规程文件。
通过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借助学习交流、团队研讨、企业引进等方式,促使参赛院校全体教师对照世赛标准提升技能学习水平,掌握前沿技术并获得专业发展,有效提升广东省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这几年,广东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派出643名教师出国培训,引进200多名职教专家到广东省培训教师,提升教师的能力和水平。目前,广东省技工院校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技师以上职业资格、一体化教师等三类教师分别占在职专职教师的65.7%、28.7%、29.4%。围绕世界技能大赛标准,广东省加大教材内容、形式的研发和创新力度,重点研发一体化教材,不断提高教材质量。开展国家级教材的申报和研发工作,组建了一支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人才队伍。推出了具有鲜明改革创新特色的一体化教材(工作页),编写了近30套教材。
引领技工教育改革,广东再次领先一步。
弘扬工匠精神 培养技能英雄
在第一届广东省技工院校技能大赛上,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茹敏津获计算机网络技术第一名。
在冲击世界技能大赛参赛选拔和中国技能大赛选拔时,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一直把“匠心文化”作为引领课程改革和学院管理的一个导向。在第一届广东省技工院校技能大赛闭幕式上,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的一部“匠心文化”短片,更是真情演绎了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的教学改革的实践。
事实上,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只是广东省推进技工教育改革的一个缩影。将竞赛选手的培养方法推广应用于普通学生的培养上,广东省人社部门通过制定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教师团队的每月例会、个性化培养计划、项目教学、心理训练活动等培养方式,促进了师生互动,创新了教育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学质量提升。同时,为适应世赛对学生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要求,广东省部分参赛院校在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结束后即成立精英班、世赛竞赛班等,从全校海选优秀选手,广东省报名参加选拔的学生人数为实际入选人数的15倍以上。
把集训成果转化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把技能大赛竞赛理念转化成人才培养的理念,把技能大赛技术标准转化成课程标准,把技能大赛集训项目转化成一体化教学课题,把技能大赛集训手段转化成日常教学手段,把技能大赛的考评方法转化成技工院校教学评价方法。
当更多的技工院校学生看到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和全省技工院校技能大赛的获奖选手受到隆重表彰和奖励,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岗位,当更多的技工院校学生看到身边伙伴技能成才的典型事例,越来越多的技工院校学生开始真正理解了“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句话的真谛。
顺势而为,广东省又开始启动主体专业的世赛技术标准转化工作,开发与世赛接轨且市场需求潜力大的专业。
一些院校基于世界技能大赛项目开发商务软件开发与应用、平面设计等专业,做到课程内容与世赛要求吻合、课程目标与世赛评分项对应、评分模式与世赛一致。同时,参照世赛的新产业、新行业项目,广东省结合国家和省有关现代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启动开展省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2016年,广东省安排6000万元资金对33个省重点专业、10个特色专业分别给予150万元、100万元的专项扶持。对世赛获奖项目的所在专业,直接认定为省重点专业。据了解,2017年广东省将继续安排8500万元扶持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的建设。
世界技能大赛是学校办学实力的展示,也是吸引企业选择合作学校的直观参照。第43届世赛结束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即与广东省人社部门协商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在技能大赛、师资培养、专业建设、综合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现已初见成效。
对接世界技能大赛,广东省的技工教育正奔跑在国际赛道。
打破政策制度坚冰 提升技能人才地位
打破政策和制度坚冰,广东省为技能人才铺设一条光明前路。
第一届广东省技工院校技能大赛奠定了一个基础,世界技能大赛带来了一次改革的契机,广东省大力改革技能人才选用、聘用方式,将取得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技工院校毕业生纳入公务员招考范围。同时,广东省明确在省以上一类竞赛前三名、世赛获奖选手、全国技术能手获得者等相关人员参加技工院校教师公开招聘,可通过考核的方式直接聘用,在现行教师公开招聘制度下专门开辟一条通道。以世赛取得优异成绩为契机,广东省加速推动技工教育和技能人才工作纳入省委、省政府有关重大决策部署,并给予资金支持。现在,广东省财政每年投入技工教育近5亿元资金,其中,每年用于竞赛和支持技工院校竞赛工作的资金近3000万元。
将世界技能大赛竞赛项目与我国相应专业对接,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到课程体系开发与课程标准中,将创新意识的培养融入到课程体系开发与课程标准中,将课程体系开发与课程标准制定融入智能制造、互联网+等元素,推进技工教育改革,广东省正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