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范文

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第1篇: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社会支持;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应激

自20世纪60年代初社会支持作为一个独立概念被提出以来,在社会学、医学、心理学等领域探讨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当前广泛认为社会支持是指个体能获得来自他人和社会各方面的心理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已有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生活水平和社会适应存在积极影响。目前有三种理论解释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机制,主效应模型认为社会支持能提供一种普遍的增益效果,而缓冲机制模型认为社会支持能够为个体在应激状态提供缓冲作用,动态效应模型则强调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阶段性动态变化。本文从近几年来的实证研究入手,分别从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和应激的关系三方面探讨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

一、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

程素萍等研究者分析了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具体探讨了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各个成分的作用。结果显示对心理健康影响最明显的是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除了一般群体,也有研究以贫困大学生为对象进行调查,发现在贫困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模型中,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反向预测作用达到显著水平。另外以服刑人员为对象的研究中,靳海风等人发现服刑人员的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预测作用,而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服刑人员卡特尔人格特质中的因素Q4、因素O与应对方式在社会支持影响心理健康的模型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也就是说,对于服刑人员而言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是通过人格与应对方式的直接或者间接作用而产生的。在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方面,大部分研究者采用问卷测量法都得到基本一致的结论,即充分的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并且这对多数群体而言都是一致的。然而,这种积极作用并非是完全由社会支持直接产生的,与个体的人格特质、应对方式等其他内部因素也有密切关系。

二、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因此也有不少研究者从主观幸福感入手探讨个体社会支持系统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张艳宁等人的研究引入了情绪智力这一因素,结果显示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和情绪智力存在显著相关。对于拥有较高情绪智力的个体而言,他们能够较好地领悟和理解自身及他人的情绪,当其拥有较充分的社会支持时他们也能够充分使用这种条件,从而影响自身的主观幸福感。而对于情绪智力较低的个体,即使拥有充分的社会支持,也很难对提升自身的主观幸福感产生作用。在这层作用机制上,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提升主观幸福感起普遍增益的主效应,并且这种作用的产生也需要个体内在因素的协同作用。吴国强等人研究发现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并且,社会支持在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应对方式则起部分中介作用。也就是说,生活事件会影响个体的积极的、幸福的感受,但社会支持能够缓解这种压力事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即验证了社会支持的缓冲作用。同时,在这种影响路径中应对方式也起了一定作用,即生活事件是通过社会支持间接作用于应对方式而后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的。

三、社会支持与应激

另一些研究者从应激的角度来考察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缓冲作用。生活事件是诱发各类负性情绪的重要原因。多数学者认为社会支持对于缓解个体的应激有着重要的作用,即拥有良好社会支持系统的个体,可以更好地适应生活的变化。社会支持不仅能够对不良心理症状直接产生影响,也能在生活事件与心理症状间起到间接的缓冲作用。涂阳军以大学生为被试研究发现对于生活事件引发的负性情绪而言,个体的社会支持特别是主观支持有重要的作用。伍新春等人分别在雅安地震之后半年和一年半考察了当地小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社会支持间的关系发现,个体的创伤暴露程度和主观害怕程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但是社会支持可以显著缓解创伤后应激障碍。特别是在灾后一年半的时间里,社会支持能够显著缓冲主观害怕程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上述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作用不仅是一种直接影响,还会通过个体特质、应对方式等内部因素间接起作用。同时,社会支持不仅通过普遍的增益作用提高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还会通过缓冲作用降低生活事件或者应激事件带来的不良心理影响。

参考文献:

[1]杨静.社会支持在贫困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心理健康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7):998-1000.

[2]靳海风,曾祥岚.社会支持对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的影响:人格与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7):1018-1021.

[3]张艳宁,孔风.成人社会支持、情绪智力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50-51.

[4]程素萍,张潮,贾建荣.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35-37.

[5]吴国强,黄杰,鲍旭辉,李越.公务员主观幸福感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8):618-622.

[6]伍新春,周宵,毋梦薇,陈杰灵,赵献梓.创伤暴露程度、主观害怕程度对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的追踪研究: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32(5):595-603.

第2篇: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范文

课题负责人:金东贤 工作单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100088

通过对1994年到2005年国内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状况的分析发现,高校教师心理不健康检出率最高,与幼儿教师和中小学教师间有显著差异;随着时展,教师心理不健康的检出率递增,最近几年递增很快;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比城镇教师差;40岁以上年龄段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差于其他年龄段;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差于男教师。从总体来看,心理健康的教师占7%,心理健康处于正常状态的占59%,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占32%,有2%的教师处于偏离健康的状态。

教师心理问题主要有四类:第一类是与教师职业有关的问题;第二类是与教师人际关系有关的问题;第三类是与教师的自我意识和人格特征有关的问题;第四类是与教师的社会适应有关的问题。中小学教师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教师职业角色适应问题;情绪问题;人格缺陷与人际关系问题;工作中的认知偏差和态度偏差。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职业行为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和生理―心理症状。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表现在:职业倦怠,心理疲劳;烦躁、抑郁、紧张、焦虑;情绪不稳定甚至失控;偏差行为的出现。也有研究表明,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3篇: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家庭因素;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对策

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不仅仅是孩子的身体发育、智力发育的基础,同时也是心理能否健康发展的的基础,并将会影响到孩子的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因此,研究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一、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家庭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是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主要化分为放纵型、溺爱型、强制型和民主型四种。放纵型的父母放任子女的行为和态度,对其不加以约束,使得他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行我素,难以适应集体生活。溺爱型的父母过分呵护子女,造成他们对父母的过分依赖,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他们无法独立解决。强制型的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采取强制要求、命令等方式,过分的干预子女,使得他们毫无主见,从而造成他们的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民主型的父母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善于理解和尊重子女,从而对他们制定正确的人生态度,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

二是家庭结构的影响。按照家庭结构的完整度来划分:主要划分为双亲家庭、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等;按照子女的数量来划分:主要划分为独生子女家庭与非独生子女家庭。在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这种特殊的家庭中长大的大学生,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显得过分的敏感和小心,从而造成他们的孤僻冷漠、自卑多疑的性格。而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的过多呵护,使得他们缺乏独立的社会生活的能力,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在遇到问题时,无法独立面对和解决,从而产生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三是家庭经济因素。家庭经济因素是家庭因素中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则能为子女提供更加优越的条件,从而对于子女的心理健康的提升有所帮助。反之,贫困大学生们不得不靠贷款、资助、勤工俭学来完成他们的大学学业,他们害怕被轻视、看不起,导致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充斥着压力感和自卑感,这些不良的心理负担较易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四是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文化程度的高低会对子女的成长形成不同的教育环境,从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影响形成差异。文化程度较高的父母往往更加善于观察孩子的行为以及心理的变化,能够理解并且懂得与子女沟通的技巧,并给予科学有效的引导,使子女更好的解决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对策分析

(一)父母方面的解决对策

首先,应端正对于子女心理健康的态度,不能只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身体状况,要有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同等重要的教育观念。不能一味的强求、命令,也不能放纵、溺爱,应充分尊重和理解子女。其次,应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学会换位思考,在子女遇到心理困扰时,愿意向家长诉说、寻求帮助。最后,父母的思想应与时俱进,培养孩子独立生活及面对困难的能力,学习心理学知识,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及时了解子女的心理动向,并给予正确有效的指导。

(二)各高校的解决对策

第一,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机制。在新生入学时,通过心理测试等方式,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给予有效的的心理咨询帮助。第二,通过校园网、广播、微信平台等宣传途径,进行广泛的心理知识宣传,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实大学生课余生活,建设和谐的校园氛围,帮助大学生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第三,高校应建立学校和家长的联系、沟通机制。大学生在入学前的心理健康状况学校并不知道,家长更加了解,入学后的心理状况,学校更加了解。“双管齐下”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大学生的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干预和解决。

(三)社会方面的解决对策

社会应通过各种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宣传和普及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教育理念以及心理健康知识、子女心理问题干预方法等,从而提高父母的心理学知识和教育能力。政府和社会慈善机构等群体应更加关注贫困、单亲等特殊家庭,健全完善保障机制,为他们提供物质和人文关怀,改善特殊家庭的生活状况,减少大学生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从而减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总之,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并不是单一的某一方的改变、努力就能成功的,而是应采取三方同时行动的方式,即父母、高校以及社会“三位一体”的科学方式来解决,才能真正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做到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

第4篇: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早教幼儿心理教育环境问题对策

一、 问题的由来

3-6、7岁的幼儿期是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是心理成长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幼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研究表明,这一时期的发展,对幼儿今后很长一段时期乃至一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因而,本阶段发展过程中的任何滞后与偏差,给今后的发展和教育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都是难以估量的。一个健康的幼儿,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应该包括心理健康。为了保护儿童的心理健康,国际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心理学会颁发了《儿童权利公约》、《儿童心理权益宣言》等文件,把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放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心理健康概念的界定

综合国内外有关心理学专家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以及有关幼教工作者研究的成果,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及幼儿心理学有关理论,结合我园实际我们认为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是:(1)情绪情感健康发展方面表现为情绪稳定、活泼快乐、富于同情心、有道德感和理智感;(2)个性和谐发展方面表现为活泼开朗,独立自信,对周围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3)意志行动发展方面表现为能按成人要求控制自己,有一定的坚持性和毅力;(4)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适应状态。心理健康的人必须具备完整的人格、进取的精神、充沛的活力、愉快的情绪、适当的行为、虚心的态度以及对现实的良好适应状态。

三、 目前幼儿心理健康的状况

由于先天性因素和后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儿童多动症、儿童感觉统和失调等等神经系统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社会行为方面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以强欺弱、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破坏行为、偷窃等等。这些新问题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它们严重的阻碍着幼儿潜能的发挥。阻碍着幼儿健康个性品质的形成以及社会交往的正常发展,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四、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家庭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他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既表现在生物性的遗传影响上,更表现在家长的情感态度、个性、价值取向及心里品德对孩子的影响上。我认为家庭教育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1)家庭结构简单,孩子的生活空间小了。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四二 一的结构模式。祖父母、外祖父母加上八零后的父母围着一个孩子,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和成人在一起缺少同伴交流玩耍。和他们相伴的大多是玩具、电视、电脑游戏光盘等。造成很多孩子不善于与人交往,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性差等心理行为问题。除此以外,如夫妻离异、家长工作上的压力等因素使得家长的心理也处于亚健康状态,忽视了和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对话等等,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2)过度保护。孩子是家长手心里的宝,为了呵护这个“宝”,许多家长都怕孩子吃亏,怕孩子受苦,怕这怕那。于是,过度的包办代替,致使孩子丧失了许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剥夺了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也剥夺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孩子养成了较强的依赖心理,胆小等心理行为问题。

(3)家长对幼儿期望值过高。在我任教的幼儿园中,从中班开始就教授拼音、算数等内容,如果孩子从幼儿园回来本子上没有几个拼音或是算术题家长对老师就会有意见,反之则很高兴。到了大班小学化更加明显,家长对老师、对孩子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到幼儿园毕业的时候小学一年级的内容孩子们基本上都要掌握。

2、幼儿园因素的影响.在幼儿园中,保育和教育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幼儿园往往只注重幼儿生理卫生保健,忽视了心理卫生保健。(1)幼儿的心理健康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2)重视幼儿园内的教育,忽略了幼儿园以外心理健康的延伸教育。(3)教师的人格特征在教师与幼儿的师生关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4)教师的教育方法、对幼儿的态度等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五、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对策

1、 积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所以作为家长,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摆正自己的心态,注意同步培养幼儿的心智,而非单一的只关注智力与身体健康。(1)创设平等对话交流的环境与空间,促进亲子关系。(2)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多给孩子创造与同龄孩子交往的机会。(3)家长也要加强自身修养,树立科学的育儿观。(4)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要切合实际,对孩子的能力水平有一个正确的评价。(5)家庭教育应保持一致性。

2、 幼儿园应关注幼儿心智并重的培养。(1)幼儿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在工作中保持阳光心态。(2)幼儿园要积极的向家长介绍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3、 关注儿童心理健康成长是社会的责任.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家长、幼教工作者都应重视的问题,全社会都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大此方面的宣传力度,坚决抵制不良媒介对孩子的思想的腐蚀,多关心一些“问题家庭”的孩子,多举办一些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讲座和培训班,采用在职培训、脱产进修、增设师范院校健康教育课程等多种途径,为幼儿园和师范院校培养合格的健康教育师资。

总之,要本着《新纲要》“身心并重”的幼儿健康观,在今后的幼儿健康教育研究和事实中,既防止单纯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也要防止片面强调幼儿的心理健康,否则,必然与身心并重的初衷背道而驰,也必然影响幼儿的生长、发育及成熟。幼儿教育只有取得家庭、社会、幼儿园的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幼儿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第5篇: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实践教学对高职护生自尊、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5~6月对参与健康教育临床实践的高职护生90名作为研究对象,于进行临床实践教学前后采用SCL-90量表进行测评。结果:实践1月后,护生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得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实践前,其心理健康比例、积极应对、自尊、领悟社会支持得分均高于实践前。消极应对和SCL-90总平均分呈正相关,自尊、社会支持、积极应对与SCL-90总平均分呈负相关。结论:临床实践教学能促进高职护生自尊、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和心理健康的发展。自尊、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是高职护生心理健康的促进因素。

关键词 高职护生;自尊;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心理健康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0.064

The influence of vocational nursing students′ self-esteem,social support,coping style and mental health on the clinical practice

LIANG Guo-long,SHI Wen-qing,CHEN Yu-lin

(Faculty of Nursing,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Nanning530022)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vocational nursing students′ self-esteem,social support,coping style and mental health on the clinical practice.

Methods:The 90 vocational nursing school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questionnaires,before and after the health education clinical practice.

Results:After one month of clinical practice,their mental health level was better than before practice,the Symptom Checklist-90 (SCL-90) average score,social support,self-esteem and positive coping style were promoted.Negative coping style was correlated with bad mental health,while self-esteem,social support and positive coping style were correlated with good mental health.

Conclusion:The mental health level,social support,self-esteem and positive coping style of vocational nursing students were promoted by clinical practice.Social support,self-esteem and positive coping style may be the promoted factors of vocational nursing students′ mental health.

Key wordsVocational nursing students;Self-esteem;Social support;Coping style;Mental health

目前,高职护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关于教学模式对高职护生心理状况影响的研究较少,关注自尊、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这些应激中介因素对高职护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就更少。本研究旨在探讨临床实践教学对高职护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心理健康与高职护生自尊、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探索促进高职护生心理健康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2012年5~6月参与某三甲医院鼻咽癌放疗术后患者健康教育临床实践的2010级我校高职护生90名,均为女生。平均年龄(20.3±2.1)岁。我校共有156名2010级高职护生报名,在接受10学时的“鼻咽癌健康教育”培训及6学时的“健康教育项目化管理”培训后,最终90名护生通过考核,参与本项目。这90名护生,在带教老师、责任护士或主治医师的指导下,一对一地对放疗后鼻咽癌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然后连续1个月追踪、鼓励患者采用新掌握的方法开展自我护理。

1.2工具及方法(1)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采用1~5级评分,统计9个症状因子平均分和总平均分;均分在1.0~2.0提示为心理健康,2.1~3.0之间提示为亚健康状态,3.1以上提示为不健康。(2)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组成,积极应对12项,消极应对8项,共20个条目,按0~3级评分,分别统计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的平均分,分值越高表示该应对方式使用越多。(3)自尊量表[1]。共10个条目,采用1~4级评分,总分值范围10~40分,得分越高表示自尊水平越高。(4)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共12个条目,采用1~7级评分,所有条目分累计,得分越高表示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越高。问卷调查在项目开始前、开始1个月后,分2次进行。2次调查各发放问卷90份,均有效收回。

1.3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配对Wilcoxon秩和检验,并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实践前后受访护生SCL-90各因子均分比较(表1)

2.2实践前后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表2)

2.3护生实践前和实践1个月后自尊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平均分比较(表3)

2.4实践1个月后参与护生的自尊、领悟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方式的得分与SCL-90总均分相关性分析(表4)

3讨论

结果显示,实践前参与临床实践教学护生的SCL-90躯体化、焦虑、精神病性等症状因子的均分高,与王永红、高珩、邱映明和陆小兵等学者调查临床实习前高职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相同[1-4]。但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偏执等症状因子低,又与他们的研究结果不同,这可能和临床实践教学与临床实习的不同,第一次调查在完成实践前培训考核后进行,参与护生得到额外的辅导与社会支持,参与的护生都经过考核挑选等诸多因素有关。自尊是个体对自身价值、自我能克服生活挑战过上幸福生活的肯定,是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社会支持是个体在社会生存环境下,能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心理和物质上的支持或援助,缺少或不能很好地利用时,个体面对应激的心理、生理反应就会较为显著[5]。积极的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起积极作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则有负面影响[6]。在实践1个月后,SCL-90各项症状因子均分均低于实践前,自尊量表得分、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得分、积极应对平均分都显著高于实践前,消极应对的均分显著低于实践前(P<0.01),表2显示,学生心理健康较实践前明显好转,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个结果可能与护生在帮助鼻咽癌患者的实践过程中自尊的提高、获得更多社会支持、从患者身上学到更多积极应对等因素有关。

表4显示,参与临床实践教学护生的自尊、领悟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方式的得分与SCL-90总均分呈负相关(P<0.05);消极应对的得分与SCL-90总均分呈正相关(P<0.05),提示自尊、领悟社会支持、积极应对能促进高职护生的心理健康,消极应对方式能损害高职护生的心理健康。

4小结

临床实践教学能促进高职护生自尊、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和心理健康的发展。自尊、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是高职护生心理健康的促进因素,消极应对方式是高职护生心理健康的损害因素,在今后的护理教学改革中应特别重视这些因素,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护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永红,韩爱敏,王荣,等.高职护生实习前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应对策略[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2):150-151.

[2]高珩,何英利.高职护生临床实习前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J]. 全科护理,2010,8(7A):1696-1698.

[3]邱映明,叶小青,邹晓波.临床实习护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5):85-87.

[4]陆小兵.护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性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24):1-3.

[5]顾瑜琦,刘克俭.健康心理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7-42.

[6]吕文艳,侯爱和,王会芳.高职护生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相关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6):516-519.

第6篇: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范文

本文检索中国知网近20年来国内关于强制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研究的文献,分析我国强制戒毒人员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现状、强制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及干预方法。

【关键词】

吸毒人员;心理健康;综述

泛滥是严重危害社会安全和公共卫生的全球性问题。吸食不仅损害吸毒者的身心健康,甚至带了广泛的社会问题,如扰乱公共治安、引起艾滋病传播及增加公众医疗负担等。关注强制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对其进行系统的心理干预可以帮助强制戒毒人员增强戒毒的信心,巩固戒毒的效果,减少复吸率。本文检索中国知网近20年来的强制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为今后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我国强制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学者开始关注强制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展开了系列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从目前已发表的文献来看,近20年来国内关于强制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的研究成果主要分成两类:一类是实证研究,使用测量手段对强制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另一类是理论研究,从心理治疗的角度对强制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干预的研究。

从研究对象上看,以男性强制戒毒人员为对象的研究居多,有少量研究是以女性和感染艾滋病的强制戒毒人员作为对象进行研究。

从研究方法上看,我国强制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研究主要使用心理测量量表进行研究。在研究工具的选择上,我国强制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的研究工具有精神症状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自我接纳问卷、自卑感量表、生活事件量表及自编吸毒人员基本情况问卷等,其中精神症状自评量表使用最广泛。

1.1 我国强制戒毒人员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大多数研究发现,强制戒毒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且不同性别的强制戒毒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

任重等研究发现,强制戒毒人员总体上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存在着广泛的心理障碍[1]。

孙秋生、李玉华等研究发现,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有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以在抑郁、强迫、躯体化几个方面比较突出[2,3]。

韦克诚等研究表明,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同类型的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不同。男性强制戒毒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女性差,特别是偏执、躯体化、敌对、精神病性方面[4]。

金明琦等研究发现,男性强制戒毒人员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女性强制戒毒人员[5]。也有学者得出了不同的研究结论。文玫等研究发现,女性强制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较男性严重[6]。

姜国学、李梦桃等研究发现,强制戒毒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存在十分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HIV感染的强制戒毒者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非HIV 感染的强制戒毒者[7,8]。

1.2 影响强制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的因素

1.2.1吸毒前的影响因素

任重研究发现,大多数吸毒人员受教育程度较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年纪较轻,很可能在吸毒之前心理就不成熟、健康水平较低甚至某些人格缺陷,加上吸毒行为对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影响,在面临一些生活事件的时候,更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情绪[1]。

1.2.2吸毒行为的消极影响

吸食严重的影响人体的健康,长期吸食可能引起有机体的功能失调和组织病理变化,甚至反复感染。另外,毒瘾发作时常常伴有痛苦的身体症状。故强制戒毒人员有较明显的躯体化症状。

此外,吸毒行为与社会规范不符,不为家庭和社会所接纳。可能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就业困难、失业,致使其经济收入减少,生活窘迫,生活质量低下。为了继续吸食,甚至不惜通过偷窃、抢劫等犯罪行为来获取资金,经常陷入各种困境和冲突。这可能使吸毒人员更易产生沮丧、孤独、自我接纳水平较低、自卑、焦虑、抑郁等消极心理,因此,强制戒毒人员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人。

1.2.3戒毒期间的其他影响因素

戒毒是痛苦而又艰辛漫长的过程,戒断症状极其痛苦难熬,对戒毒者也是一种极大的考验,需要戒毒者有坚强的意志力,痛下决心,积极配合。在戒毒过程中,有的戒毒者为了摆脱戒断反应的痛苦,甚至发生自伤、自残行为。

此外,朱卫红研究发现劳教人员的生活、工作规律性强,单调乏味,封闭的环境、强制性的劳动,可能会使强制戒毒人员产生消极心理,从而进一步引发和加剧吸毒人员的情绪、人格等方面的不良状况[9]。

2 干预方法

2.1 心理治疗

可采用小组或个别治疗的形式,使用意义疗法、合理情绪疗法、森田疗法等方法,对强制戒毒人员进行心理治疗,帮助其改变其不合理的信念,消除心理障碍,帮助其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

2.2 行为矫治

行为矫治是强制戒毒人员心理干预中常见的形式。可使用厌恶疗法、代币制、生物反馈法、催眠等方法[10],帮助强制戒毒人员减少负,重塑健康行为模式,逐步实现毒瘾的心理戒断。

2.3 运动干预

朱晓东、冯鹏程等使用有氧运动、体育游戏、太极等体育运动对强制戒毒人员进行干预并取得良好效果。运用运动干预可以缓解不良情绪,改善躯体化症状,增强体质,巩固戒毒效果[11,12]。

3 研究展望

我国学者在强制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对提高强制戒毒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更有效的戒除毒瘾,帮助其回归社会有积极的意义。但是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也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目前,国内对强制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的研究中量的研究较多,质的研究相对缺乏。

在量化研究中,研究工具主要以精神症状自评量表为主,该量表最早用于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检查,量表关注症状而非条件因素,存在不少精神病学症状学内容。此外,该量表中的常模建立于上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变迁,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评判标准已经发生变化,在评价中可能出现偏差。因此,在未来研究中可以尝试使用多样化的测量手段对强制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进行研究。

此外,我国学者对强制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研究,在对象的选择上关注更多的是男性成年强制戒毒人员,对青少年、女性的关注较少,研究对象有待于进一步丰富。国内对强制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的研究更多的局限在现状调查上,从其他视角对强制戒毒人员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探索,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任重,李晰等.191例海南西部男性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科技投资[J].2013,Z1

[2]孙秋生,李冠军等.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J],2009,18(4)

[3]李玉华,胡英清,朱晓东.对208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的分析及思考.职业技术[J],2010,07(119)

[4]韦克诚,杨玉祥等.752 例强制隔离戒毒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多层次比较.皖南医学院学报[J].2012,31(3)

第7篇: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范文

Abstract: The counselor as a classroom management, front-line workers to cultivate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have a direct imp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psychology,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s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on this basis, the depth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ors on college students approach education.

关键词:辅导员 心理健康教育

Keywords: counselo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大一的新生刚刚进入大学,心理问题比较严重,从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到大学轻松的学习生活变化,很多新生都不适应,感觉漫无目的,不知所措;大学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高中相比也有着很大的变化,上课时没有固定的座位,下课后各忙各的,使得很多同学没有机会去结交朋友,也不知道如何交友;大二大三的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大学生活,已经适应,学生的心理健康会明显好转;大四的学生面临着毕业与就业的压力,未来的不确定性,还有考研时带来的焦虑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直接的影响。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会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发生深刻的影响,因此,辅导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以便顺利开展工作。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家庭的和谐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成长起着积极作用,而家庭不和谐或者单亲家庭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利影响,一些学生因为家庭原因,在求学的同时还要担心家庭,想办法筹措学费与生活费用,给学生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父母的教养方式也会对学生心理发生重要影响。社会因素会对学生心理发生重要影响,社会情况复杂多变,一些腐败的社会现象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的冲击,学生对社会转型期的不良现象感觉痛心疾首,而又不能有所作为,给心理带来强烈的矛盾冲突,形成心理问题。学校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影响,先是生活环境的变化给学生带来不适应,学生会感觉人生地不熟,再加上首次出远门,自理能力和适应能力比较差,常表现为焦虑、失眠等。学习问题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最为直接,学习上遇到的挫折和困难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冲击。还有一些学生因为经济压力大,产生自卑心理,不愿意对周围的同学交流,对生活优越的同学产生嫉妒、憎恨等。更有一些学生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以聊天、打游戏度日,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自身因素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一些学生因为身体缺陷或者发育不良等,引发心理疾病,比如身材矮小、过于肥胖产生的心理问题。

三、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辅导员要认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并参与相关培训,掌握心理辅导的技巧与方法

辅导员要有责任心,热爱学生管理工作,严于律己,力求上进,是辅导员的立身之本。辅导员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大学生产生直接的、深刻的影响,因此,辅导员要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提升,认真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乐观的心境。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的一线工作者,要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与特点,掌握心理教育的相关方法与技巧,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了解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还要深入学生实际,将知识应用于实践,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进行心理辅导教育,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2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生管理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占有重要地位,两者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不可分割,它们的宗旨都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中有机地结合起来,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学生的省心健康,思想政治教育侧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在实际工作中,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心理疏导与思想教育共同发生作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辅导员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

一些大学生因为特殊的因素,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比较敏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大的压力,如果这些压力找不到合适的途径释放,有的学生可能会通过上网宣泄心理苦闷,自此迷恋上网络。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烦心事,比如情感、学习等出现问题,这个时候如果学生能有机会说出心里的感受,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就解决了。所以,辅导员要扮演倾听者的角色,耐心听学生的心声,给学生释放心理压力的机会,并能同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原因所在,引导学生走出困境。

4辅导员要组织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

辅导员要引导学生多参与一些实践活动,并组织一些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比如演讲比赛、征文、话剧等方面的活动,组织各种智能比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磨练意志,提高素质。辅导员要精心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创建良好的学风、班风,形成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和良好的心理氛围。

总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组织者与实施者,辅导员的担子越来越重。辅导员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落实到位,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积极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发挥自身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林为平,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703

第8篇: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经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1

由于经济的贫困导致大学生在心理和尊严上产生一定的负担和压力,从某种角度分析来看家庭经济的贫困伴随着大学生的心理和尊严的产生。有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的尊严感越强烈证明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越优秀。经心理协会做出相关经济贫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的调查分析后,能够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是来自家庭的经济程度的影响。在大学校园里针对比较贫困的大学生家庭,经国家、银行和教育部的研究决定后为这类比较贫困的大学生提供助学资金奖励政策以及增加社会爱心帮助活动来帮助大学生完成学业。

一、经济贫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

对于经济贫困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远比富裕家庭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大,经济贫困的大学生他们在心理健康上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人际关系的敏感程度比较高,对待事情和事物比较容易产生焦躁不安、心情抑郁和强迫的心理状态。要想解决经济贫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最主要的就是在大学校园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公开课以及组建心理健康协会的社团活动。从根本上解决和疏导他们在心理健康上的影响和负担,有效的减轻他们因为来自家庭经济的贫困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和负担所造成的影响。

二、经济贫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严重的心理障碍

经过心理健康协会对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作出详细的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要受家庭的经济贫困的影响。由于家庭经济的贫困促使大学生在心理健康上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例如:在精神上表现的极其紧张,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比较敏感,对待周围产生的事情没有耐心比较容易产生心烦意乱、心情抑郁和强迫的心理健康的影响。由于心理健康上的大量压力和负担导致经济贫困大学生的饮食和睡眠规律被打破,这些行为上的表现都严重的说明了由于家庭经济贫困导致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的严重心理障碍。

(二)对大学学业的影响

在大学校园里,家庭经济贫困的大学生在学业的成绩上要好于富裕家庭的大学生,他们的成绩比较突出和优秀,由于家庭经济的贫困这类大学生更加珍惜对学业学习的机会。但是由于家庭经济的贫困无法支付昂贵的大学专业的学费,对于教育部门大学的专业学费已经超出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减免学费的范围。来自家庭经济的贫困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也在学业上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他们在发展学业的道路上受到严重的阻碍和限制。对知识的求知欲的积极态度也被家庭的经济贫困所限制无法前行,也无法实现自己对学业的美好愿望和憧憬。为了使经济贫困的大学生的学业不受到限制和终止,更为了祖国的发展和未来教育部门应该联合其他部门和组织对于经济贫困的大学生展开帮助和支援,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和报效祖国的美好愿望和理想。

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办法

(一)增加社会对贫困大学生的帮助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思想道德文明建设的缺失,导致社会对贫困家庭的帮助十分匮乏和稀少。来自社会道德的问题对于贫困家庭的大学生社会要增加对他们的帮助,尽量的减少和缩短我国经济的两级分化的现象。对于社会对贫困大学生的帮助大学生大多数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但是许多贫困大学生仍然存在严重的自责心理。例如:对于经济极其贫困的大学生校方建立特殊贫困的档案,校方通过组织社会爱心帮助的支援活动来帮助经济贫困的大学生。对于社会的帮助经济贫困的大学生积极乐观的接受了社会对自己的帮助,但是在接受帮助和支援的同时他们在心理上又产生了自责的心理,如果自己不是经济贫困的大学生社会的支援就会把帮助的机会留给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

(二)增大助学资金奖励的政策

经过国家的财务和教育部门以及发达企业的研究决定,针对大学校园的经济贫困大学生和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在大学校园里实施增大助学资金奖励的政策。针对品学兼优的经济贫困的大学生,国家财务和教育部门以及发达企业要认真配合做好助学资金的拨放工作,使经济贫困的大学生的学习得以稳定的完成学业。同时对于拨放给贫困大学生的助学资金教育部门要端正和监督好学校的办学理念,一定要将不同等级的助学资金奖励全额的发放给经济贫困的大学生,确保帮助他们顺利的完成学业最大程度的降低由于经济贫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例如:给予成绩最优秀的特殊经济贫困大学生最多的资金奖励,也侧面的激发了其他大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针对于增大对贫困大学生的资金奖励政策,国家财务和教育部门要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和机构负责便于对助学资金奖励的管理。

三、总结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两极化的分布,家庭经济的贫困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里严重的影响。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严重的障碍和限制了他们对学业的追求,无法在学业上就需努力和前行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两大方面由于家庭经济贫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国家财务和教育部门以及发达企业研究出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办法,采用增加社会爱心帮助活动和增大助学资金奖励政策来帮助经济贫困的大学生完成学业和降低由于经济贫困产生的心理健康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军,周少贤.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青少年研究,2012,4(4):24-27.

[2]刘勤勤,郝振.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教学科教文汇,2008,5(5):45-46.

第9篇: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学校体育 民办高校 心理健康 积极作用

1 前言

目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调查研究很多,但是对于民办高校的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研究很少,本文意旨通过对某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调查分析及早发现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而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把它作为解决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则有其它心理治疗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江苏省某民办高校2004、2005、2006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当年9月份和次年3月份对这三个年级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统一测试。

2.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UPI问卷调查表),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进行集体测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教学实验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实验前后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分析

表1 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入学时)[n(%)]

表2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一学期后)[n(%)]

3.2 UPI 2个主要因子情况分类统计与分析

3.2.1交往障碍因子的统计与分析

表3 交往障碍统计情况(入学时)[n(%)]

通过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年级一类、二类学生的人数有所下降,且三类学生的百分比较入学时都有所提高,这说明参加体育锻炼后确实能够改善和缓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表4 交往障碍统计情况(一学期后)[n(%)]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三个年级有交往障碍的学生人数明显下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提高。体育活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竞争与合作的方式,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学会了悦纳自己,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悦纳他人,学会与别人合作以及共事,处理好各种关系。

3.2.2抑郁因子的统计与分析

表5 抑郁因子统计情况(入学时)[n(%)]

表6 抑郁因子统计情况(一学期后)[n(%)]

通过表5与表6的平均百分比的比较发现,每个抑郁因子的选择人数都有所下降。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能给他们带来情绪体验,能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合理形式的宣泄,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达到平衡,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疲劳,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改善了抑郁症状。

3.3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3.3.1个体因素。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无论从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过度动态变化时期,心理年龄滞后于生理年龄、阅历浅、社会经验不足、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对自我缺乏正确和全面的认识,思想和行为都易受社会各方面的冲击和影响,因而较易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

3.3.2家庭因素。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不健康与家庭环境有关。如:父母的政治、经济等社会地位。民办高校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较优越,学生不能吃苦,受到一点挫折就一蹶不振,少数学生家庭条件较差,在心理上易产生自卑、抑郁等情绪和心理疾病。

3.3.3社会因素。随着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以及社会各种腐败现象的影响,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精神压力日趋加大,今后要面临的就业、择业等复杂问题都要自己安排管理,种种压力使大学生特别是大学新生茫然不知所措。从而造成过度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疾病。

3.3.4心理健康意识不强因素的影响。大学新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在高考的重棒下被掩盖,而在大学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又重新得到显现,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对心理教育和心理测试存在严重偏见、歧视和惧怕。

4 学校体育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4.1学校体育能促进学生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发展的身体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可以促进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由于体育运动方便易行,也易被接受,便于自我调节和治疗,且有身心并治的效果。为心理健康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4.2学校体育有助于学生对自我有一个清楚、全面的认识,可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在体育运动中,能够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并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能很好的适应社会。

4.3学校体育有利于学生发展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关系是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育锻炼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很好形式,在体育活动中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的动作等进行交往而不一定以语言为媒介,在运动中,学生间建立起平等、亲密、和谐关系,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沟通和交流,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建立自信心,经常参加集体项目可提高团队意识,会使人形成一种与人亲近、合作的习惯,能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改善人际关系。

4.4学校体育能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减轻心理压力。

在体育运动中,学生可把自己内心的苦闷宣泄出来,可缓解人的心理压力;如:参加慢跑、太极拳和散步等中等强度的有氧体育活动能减轻症状。从而调节了人的情绪,改善了心理健康。

5 结论

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应该引起高校的重视,学校体育所营造出来的教育环境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且具有特殊效果的育人环境,它可以调节和缓和不良的心理症状,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向健康的方面发展。民办高校应通过学校体育这一有效手段帮助大学生消除错误观念,使学生树立“民办高校同样可以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正确观念,全面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以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孙影,方敏.大学生课余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四川体育科学,2002,3.

[2]李红英,黎勤,杨小兵.浅析体育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与对策.四川体育科学,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