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最新纺织业面临的困难范文

最新纺织业面临的困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最新纺织业面临的困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最新纺织业面临的困难

第1篇:最新纺织业面临的困难范文

作为英威达服务业务全球内衣类及泳衣类总监,Michelle Rice主要负责英威达服装部的内衣及泳衣业务,管理一系列品牌及产品,其中包括LYCRA(莱卡 )纤维品牌及LYCRA2.0服装技术。Rice女士带领她的团队,规划内衣及泳衣业务的全球战略发展, 管理现有的及新的营销模式,开发服务于整个价值链的创新科技方案。除此之外,她还领导展开与全球内衣品牌、泳衣品牌及零售商的业务关系。

Rice女士在纺织纤维及服装行业领域有着19年的丰富经验,在产品研究和开发、营销及管理等各方面都担任过职务。在任职英威达之前,她曾分别在杜邦公司的美国总公司及欧洲分公司工作过。期间,她负责过LYCRA(莱卡 )纤维品牌, COOLMAX面料品牌。STAINMASTER地毯品牌的市场营销工作。

《中国制衣》:近年来,LYCRA(莱卡)纤维品牌通过一系列面向消费者的宣传推广活动,正逐渐成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时尚品牌。那么,您认为LYCRA(莱卡)纤维品牌对消费者的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

Michelle Rice:对消费者来说,LYCRA(莱卡)纤维品牌的确是一个时尚品牌。我们的产品制成的服装弹性十足、优质美观,而且让穿着者感觉舒适自由、神清气爽、精神愉悦。去年,我们成功地举行了“衣随心 真换爱(Some Clothes Love You Back)”全球产品推广活动。含有LYCRA(莱卡)纤维的女装足以让女性朋友们随心运动、身着美丽、心享愉悦,此次活动(“Some Clothes Love You Back”)精准地展现了它的这些独特优势。女性朋友们穿上含有LYCRA(莱卡)纤维的服装,会变得自信无比、惊艳迷人。LYCRA(莱卡)纤维制成的服装不同于普通服装,其独特、优质的品质,决不会辜负女性朋友们对它的厚爱。

《中国制衣》:在中国市场,LYCRA(莱卡)纤维品牌应用于泳衣和内衣类服饰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Michelle Rice:英威达一直致力于帮助中国纺织和服装产业取得更多的成绩和发展。我们继续投资参加各展会,通过展览,向中国的服装制造商、设计师、销售商和消费者们推广我们的最新纤维&面料技术及产品。我们所进行的展览宣传、积极交流和实地调查,将进一步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尽管中国今年纺织业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但我们对行业的前景仍持乐观态度,实际上我们已经与一些中国内衣和泳衣品牌商深入合作很久了。

《中国制衣》:英威达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综合纤维和聚合体生产商之一,最近推出了哪些应用于泳衣和内衣的创新产品呢?

Michelle Rice:在本次展览上,英威达又为纺织业带来了创新产品,这将为服装产业价值链上的客户们创造更多的价值。我们此次展出中,最让人啧啧称奇的创新之一便是LYCRA(莱卡)2.0服装技术。该技术可以实现粘接边缘、接缝,使得服装可以根据身体运动自由伸缩且回复性好,这也是莱卡纤维品牌一贯承诺的效果。

* LYCRAXtra系列纤维面料极其细致轻巧,被誉为“第二层皮肤”。

* LYCRAfreshFX™面料将让穿着者舒爽自在、自信无比。

* Xtra Life LYCRA纤维让衣物持久保型,十分美观,不会出现“起泡和松弛”现象。

第2篇:最新纺织业面临的困难范文

产品加工标准制度、环境附加税、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市场及其他标准、绿色消费、强制要求ISO14000 认证、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等。这些绿色壁垒规定十分复杂,而且经常变化,形式多样,使我国出口纺织品企业难以适应。

一、我国纺织品产业出口存在的问题分析

纺织业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制造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基本形成了上中下游相衔接、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行业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纺织业为我国贸易顺差、解决我国劳动力就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根据我国海关的统计,在2010年,我国的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同比增长了23.6%,达到2065.30亿美元,超过了2008年创造的1857亿美元的记录。然而我国纺织业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纺织业出口也存在一些问题。

1. 我国出口的纺织品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因为出口纺织品的技术含量不高,对外依赖性大,容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加上我国纺织品长期依靠低要素成本优势参与市场竞争,依靠低价格占领国际市场,在我国国内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一系列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纺织品价格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同时,随着外国消费者对生态和环境问题关注程度加深,逐渐要求纺织品“清洁生产”、“绿色产品”、“生态纺织品,各国对纺织品及服装在穿着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一些欧盟的买家在向国内企业下订单时,就要求在合同中写上“达不到《欧盟生态纺织品标准》赔偿10%货款”的条文。

2. 纺织品生产的绿色环境标准相对过低。在我国现在已经制定的纺织品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不足一半,缺乏高新技术标准。国外主要根据产品用途制定产品标准,一般称之为贸易型标准,规定比较简明、比较灵活;我国纺织品使用生产贸易型标准,标准制定较高、内容过细,由于我国纺织品企业的生产水平不一,有的企业认为标准指标过低,而有的企业认为标准指标过高,形成了对标准的不同要求和评价,在不同地区难以按照统一标准执行,而且即使当有的企业未执行绿色环境标准,国家也难以按照法规对企业进行处理,使得环境标准更加难以执行。

3. 纺织企业的环保意识和观念淡薄,缺乏参与绿色认证主动性。目前国际上纺织品绿色认证的主要标准是ISO14000,该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继ISO9000标准之后推出的又一个管理标准。该标准制定的主要目的是统一协调各国环境管理标准、减少世界贸易中的非关税贸易壁垒,以减少国际贸易中的贸易摩擦。许多发达国家近年来将对方出口国产品是否能够通过ISO14000标准,作为该产品准入的强制性标准来执行,而我国众多的纺织品企业对获得ISO14000绿色认证缺乏“热情”。据统计,在我国七万多家服装企业中,只有少数知名品牌如“杉杉”、“波司登”、“铜牛”等18家企业的24种产品获得绿色认证。企业缺乏绿色认证主动性,大多数企业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眼光,不重视绿色认证的重要性,不利于中国纺织品企业和整个纺织品行业的长期发展。

4. 纺织品行业的污染较为严重。由于我国部分纺织品企业的发展仍然以粗放式发展为主,即牺牲环境质量、重数量的经济发展模式,纺织品行业仍然是中国污染相对较高的行业。其环境污染源主要包括废水、废气、废渣、扬尘和噪声等。现阶段在纺织品污染源中纺织废水的污染较为严重,其排放总量在国内各类工业废水排放量中居第四位,严重影响了中国水资源。此外在我国纺织品和服装生产加工过程中,还存在甲醛五氯苯酚以及一些有害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这些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竞争力,不利于中国纺织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5. 我国纺织品出口目标市场国集中在发达国家。2010年我国对欧盟、美国、日本和我国香港四大传统市场的出口累计达到1157.8亿美元,占我国纺织品出口份额的56%,根据美国商务部纺织品服装办公室(OTEXA)的数据,2010年1~11月,美国自我国进口MFA项下的纺织品服装共计357亿美元,占其进口总额的比重已经达到41.4%,较2006年扩大了12个百分点;据欧盟统计,欧盟2010年1~9月自我国进口的纺织品服装达到422.8亿美元,占其进口总额的比重达到42.9%,较2006年提升了9.5个百分点。出口市场的过分集中,增加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对特定市场的依赖,增加了出口贸易的不稳定性。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行业出口变化的影响

1. 进口国市场准入标准提高,出口增幅减少。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UNCTAD)统计,我国每年约有74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因绿色贸易壁垒而受阻,其中纺织品是受影响最大的产品之一。我国纺织服装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本身技术含量不是很高。发达国家和地区,出于保护本国劳动者就业的考虑,在产品的安全、环保、卫生等方面制定了严格的准入标准。近年来,由于进口国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我国很多纺织品产品因达不到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市场准入条件,被某些进口国随心所欲地加以刁难和抵制,从而导致我国纺织产品对上述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增速趋缓。例如:现阶段,我国市场上70%左右的合成染料以偶氮化合物为基础,它们会释放出20多种被认为是致癌物的芳香胺,危害人体和动物的健康。1994 年以来,欧美、亚洲的一些国家就禁止销售与使用偶氮染料及含偶氮染料产品制定了有关法规。在德国,因禁用偶氮染料受影响的纺织品包括成衣、家居布料、椅盖、儿童座椅、皮革衣服、丝袜、鞋类、皮带、床铺、等。中国目前广泛用于纺织品上的偶氮染料有3000 多种,其中受禁的约有130多种。尤其与德国禁用染料清单查对,我国有104种正在使用的染料属于禁用范围,生产量也很大,仅分散黄RGFL一种染料,全国年产量就有6000多吨。

2. 出口成本增高,竞争能力减弱。由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对纺织品生态和环境指标的重视,中国纺织品产品要进入国外市场,首先我国企业必须建立无公害、无污染的环境管理体系,这就要求中国企业必须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加大技术改造的投入,变传统粗放式生产模式为清洁生产模式。同时要满足技术壁垒在检验、测试、认证、评估、审计等方面的要求,必须实施绿色营销计划,从产品包装标志、标签到广告宣传,都要符合进口国的规定,而所有这一切要求或规定都会使纺织品产品的成本增加,这些成本无疑将大大削弱我国纺织品的出口竞争力,但是我国纺织品出口一向以低廉的价格为主要优势,如果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要求, 就必须投入比发达国家高出很多的资金和人力去开发绿色产品,这无形中就增加了产品的成本,逐步使我国纺织品丧失了价格上面的比较优势,长期使我国纺织品出口面临贸易条件恶化的窘境。其次许多发达国家要求我国纺织产品的质量标准达到国际贸易市场纺织品标准后才能进入,如ISO14000 认证,如果我国企业要建立及实施ISO14000 认证,就必须付出高昂的费用(费用包括环境审查、环境技术咨询、认证费用、及购买改善环境污染的设备、污染物检测费用、员工培训费用等)。这些因素都会使纺织产品的出口成本大大地增加,进而削弱我国纺织品出口在国际贸易领域的竞争力。

3. 出口风险增加,企业面临破产。目前我国纺织业的国际依存度较高约为40%以上,即使剔除部分加工贸易的影响,实际纺织品国际依存度也在30%以上。统计表明,我国的纺织品出口业务中,纺织品出口量和金额较大,2009年,中国纺织品出口额167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14%;纺织品的年生产能力占全国工业总产值3%以上,因此,如果在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面前稍有闪失,那么国际市场略微影响,我国的纺织品业就要承受较大风险。据测算,我国纺织品出口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全国纺织品生产就要下降0.5个百分点,全国大约会有3.6万人失业,社会压力沉重。由此,引发的相关行业的连锁反应将会相当严重,给目前中国沉重的社会就业压力带来新的负面影响。

4. 贸易摩擦增加,出口环境恶劣。发达国家为了保护国内的纺织行业,经常单方面采取贸易措施,限制我国纺织品进口,由此引发我国和其他国家的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增多。而且世界区域贸易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比如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国基本上都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制定统一的区域环境标准,通过区域自由化贸易的形式,将区域外的产品排斥在市场之外。根据2010年统计数据分析,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对全球共召回通报402起,涉及中国大陆产品的通报218起。其中,纺服类产品共通报37起,同比增长54.17%,增长十分明显。纺服类产品在对华召回总数中所占比例也逐年提高,2008年是10.41%,2009年是11.27%,至2010年达到16.97%。欧盟委员会非食品类快速预警系统(RAPEX)对全球共召回通报2008起,对华通报1149起。其中,对华纺服类产品共召回通报304起,同比增长42.72%。我国纺服类产品在欧盟RAPEX系统召回通报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2008年为6.23%,2009年上升到21.80%,2010年则上升到26.46%。

三、我国纺织品出口应对绿色壁垒的对策

第一,树立绿色纺织意识。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政府应该对企业的生产按国际标准进行指导和要求,采用前馈的强迫性措施,建立绿色壁垒预警机制,分析主要产品进口国技术标准变化情况,使企业的生产与国际相接轨。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应逐渐提高环保意识,树立全方位的环境管理思想及绿色经营观念。首先,企业要注意搜集和掌握绿色“情报”。绿色“情报”主要包括其他国家最新的绿色法律信息、绿色消费信息、绿色产品信息绿色组织信息等,并对其进行真实性和可行性研究,根据掌握的最新市场动态,方便企业确定绿色经营目标、设计绿色经营方案,为实施绿色经营策略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其次,强化企业内部的绿色文化建设。企业需要向员工培训诸如ISO14000等环保管理标准,使企业从管理高层到普通职工了解环境管理体系,增强环保意识,明确各自在环保管理体系中的职责,从而依靠良好的企业文化,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形成竞争力良性循环。

第二,建立绿色纺织标准。政府应该尽快加入国际标准化机构,争取参与国际绿色标准制定,其次在我国相关基础性标准和方法标准中,尽可能地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最后利用TBT(贸易技术壁垒协定)协定对发展中国家的有关规定,制定保护中国传统工艺和特有资源产品的技术法规及强制性标准。从企业的角度,纺织企业要积极争取通过ISO14000 国际标准认证,获取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同时企业应主动自觉地了解发达国家可能采取的绿色贸易壁垒方面的措施,学习西方国家一些做法,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如美国派人常驻布鲁塞尔,专门收集欧洲标准化和认证的情况;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也密切注视欧洲标准化和认证工作的发展动向,以便研究对策。

第三,开发绿色纺织工艺。绿色纺织工艺开发的着眼点是开发无公害新型能源、绿色资源开发,开发节省能源和资源的途径及工艺 ,以及采用新科技、新设备,提高利用率,废弃物的回收和综合利用。企业首先要重视绿色纺织品设计,绿色产品设计是绿色纺织品开发的源头,绿色产品的设计主要是重视产品材料的选择、综合考虑产品结构及功能的设计,使产品从生产、使用到回收处理整个过程符合特定的环保要求。其次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进行绿色生产(又称为“清洁生产”)。生产出的是环保成本低,质量优的绿色产品,即产品在技术安全、卫生、环境标准上都符合绿色消费要求,具体包括选择清洁的原材料、能源;生产过程中尽量采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替代品、工艺和设备;不断强化生产技术和综合技术改造;提高物质生产全过程的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率;减少生产废物的排放,最后产品使用过后废品应易拆解回收,再生复用,不污染环境。

第四,强化绿色纺织检验。中国应建立国际上认可的纺织品检验机构,这样既可帮助我国纺织企业突破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也可以筑起对其他国家纺织品的绿色壁垒。但是目前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检测网络是我国唯一的第三方纺织权威商业检验机构,中国仍然缺少更多独立、公正、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我国绝大部分试验或专业检验机构未获得国际间实验室互认协议的认可,目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品质方面获得国际认可遭遇到诸多困难。因此创建国际认可的纺织品检测机构刻不容缓,不仅可以为我国企业开启跨越国际贸易技术壁垒方便之门,同时也可以筑起对其他国家进口纺织服装产品的绿色壁垒,有利于中国纺织品工业的长期高效发展。

第3篇:最新纺织业面临的困难范文

从2012年上半年纺织行业的生产、出口、投资和效益四项基本指标可以看出,纺织全行业经济运行情况不容乐观,只有纺织产业链终端的家纺和服装等少数行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

生产增速下滑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7月,全国3.7万户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31467.13亿元,同比增长10.93%,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8.8个百分点;实现工业销售产值30686.37亿元,同比增长10.52%,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9.44个百分点。1~7月,主要大类产品中,化纤、布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2.36%和10.75%,增速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3.84和3.50个百分点;纱、服装产量同比增长12.91%和11.83%,增速较上年同期仅提高了1.73和0.31个百分点。

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根据海关快报数据统计,1~7月,我国出口纺织品服装总额为1374亿美元,同比下降0.2%,出现负增长,增幅较上年同期下降25.51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同期出口总额同比增幅8.0个百分点。其中服装出口829.3亿美元,纺织品出口544.7亿美元,同比均下降0.2%。纺织行业服装出口额主要依靠价格贡献,而纺织品出口额主要依靠数量贡献,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统计中心测算,1~6月,我国服装出口价格同比提高6.68%,数量同比下降3.85%;而纺织品出口价格同比下降1.02%,数量同比增长2.76%。

投资增速减缓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7月,纺织行业累计完成5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4163.98亿元,同比增长16.87%,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9.49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7945个,同比减少9.35%。但中、西部地区新增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1~7月中部地区投资额同比增长18.72%,占全国的比重达到30.48%,较上年同期提高0.48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投资额同比增长19.74%,占全国的比重达到7.99%,较上年同期提高0.19个百分点,区域结构调整加快。

企业效益下降 亏损增加

1~6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利润总额1147.93亿元,同比下降1.94%,增速低于上年同期43.19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4.43%,同比下降0.59个百分点;产成品周转率为18.19次,同比下降4.94%。企业亏损面为18.39%,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加124.13%。棉纺、化纤行业利润呈现负增长态势,1~6月,棉纺、化纤行业利润总额分别同比下降1.00%、52.27%。受国内外棉价差影响,普通纯棉纱企业全部亏损,缺乏棉花进口配额的棉纺企业运行困难。

总之,今年以来,我国纺织工业面临的市场需求不足,加上棉花成本远高于国际市场、化纤原料价格波动等不利因素,致使大量纺织企业陷入利润降低、经营困难的局面。而使用天然纤维原料的行业,包括棉纺、毛纺、麻纺和丝绸在内,经营尤其困难。据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跟踪统计,迫于成本压力和订单不足的双重影响,棉纺行业限产停工现象突出,最新调研显示,约30%棉纺大型企业限产,50%中小棉纺企业停产。化纤行业虽然总体开工率在80%以上,生产较为平稳,但企业效益下降、库存增加,企业被迫通过“自律”的方式维持经营以期度过难关。

上半年全行业不利因素增多

我国纺织工业发展面临的不利因素较多,不但包括国内外市场的整个外部环境萎缩明显,而且直接关系到纺织企业生产经营的原料、劳动力等成本因素的制约也难以缓解。

国际市场需求萎缩

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对国际市场的需求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特别是作为国际市场消费主体的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消费信心长期低迷,制约了对纺织服装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国家出现了通货膨胀压力加大、资本外流的情况,经济运行风险一再加大。

国内外棉花差价持续拉大影响了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造成了部分纺织品服装国际市场份额转移至其他国家。1~6月,我国在美国纺织品服装进口市场中所占份额为37.75%,较去年同期仅提升0.85个百分点;在日本纺织品服装进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为72.8%,较2011年同期下降了1.93个百分点,而同期,印度、越南、孟加拉等国在美、日市场所占的份额均有所上升。

国内销售增速趋缓

1~7月,全国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中,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7.0%,低于上年同期7.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1~7月,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仅为11.3%,低于上年同期5.5个百分点。受内需增长减速影响,纺织行业内销增速明显放缓,1~7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内销产值25770.28亿元,同比增长12.46%,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20.34个百分点。

国内外棉花价差过大

尤其今年进入5月以来,国内棉花价格远远高于国际市场,内外棉价差甚至高于5000元以上,严重减弱了我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在棉纺织品服装出口数量大幅减少的同时,棉纱、棉布进口逐渐增加,直接影响国内棉纱生产和棉花需求,长期看,不仅不利于发展我国的纺织工业,也不利于对棉农利益的保护。目前纺织企业对棉花抛储政策十分关注。希望国家采取灵活应对的措施,让抛储起到稳定棉花市场的作用,缩小国内棉价与国际棉价的价格差,为我国纺织企业调整国际战略赢得空间。

原料价格波动难以应对

纺织纤维原料价格波动对行业运行的影响巨大。进入8月以来,新棉丰产预期显著,国际棉价的持续下跌,内外棉价差又突破5000元/吨。巨大的棉价差距,让棉纺行业经营困难,拿不到配额的企业出现减产甚至倒闭。

化纤原料的价格不仅受棉花价格的影响,而且与国际原油价格波动联动明显。从去年棉价下降以来,化纤行业也相继出现不景气的局面,今年上半年曾一度出现利润总额下降50%以上的情况。近期,随着原油价格上涨,化纤行业出现一定程度的回暖,但后续增长乏力。而原油价格的波动也将加大企业运营的风险。

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成本上升成为常态,有效化解不断增加的劳动成本已经成为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长期任务。根据联合会最新的企业经营者调查报告统计显示,2012年上半年,纺织行业各项要素价格继续上涨,其中用工成本增加最为突出,81.7%的样本调查企业认为劳动力成本均有不同程度上涨,其中49.9%的企业表示劳动力成本较上年同期同比涨幅达到10%~20%之间,12.4%的企业表示劳动力成本较上年同期同比涨幅达到20%以上。在抽样调查报告样本企业中有63.9%的企业认为劳动力成本上涨是影响企业效益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中部地区的抽样调查样本企业中,有76.5%的企业认为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企业效益下滑的主要原因。成本的大幅上升不但降低了我国纺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更成为推动企业向东南亚国家大量转移的主要因素,如果纺织企业向东南亚转移过快,势必影响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2012年下半年:起暖回升路漫漫

今年下半年我国纺织行业是否能够出现较明显的回升,不但取决于国内外市场需求状况,也与我国纺织行业相关产业政策密切相关。

国际市场前景不乐观

国际市场的基本面可以从美国、欧盟、日本和新兴经济体的形势得到启示:美国是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然而今年以来却凭借其在全球货币的主导地区得以恢复,无论其币值还是高端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发展,下半年,美国有可能成为传统市场中复苏最明显的国家;日本市场在今年表现的较为稳定,下半年有可能继续延续;欧盟经济是传统市场中最糟糕的,而且危机重重,难以预测。新兴经济体是最具活力的国家或地区,然而今年以来,以金砖国家为主的发展较快的国家普遍出现本币大幅贬值、资本外流的状况,经济风险很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7月中旬最新的预测中将2012年全球经济增速下调0.1个百分点至3.5%,表明全球经济复苏前景并不乐观。

内需回暖寄予厚望

2012年下半年,内需市场仍将是纺织工业的重要支撑。受国际经济仍然低迷影响,国内宏观经济增速与去年相比仍将有所减缓,市场信心难以大幅回升,内需市场活跃程度整体仍将低于上年。但是,随着近期货币政策放松及物价回落的效果逐步显现出来,预计下半年衣着类内需消费增速有望逐步提升,对纺织行业的拉动作用也有望较上半年有所增强。

但据目前判断,由于市场上半年需求整体不足,企业产销近期将延续放缓趋势,利润继续下滑。而且由于上半年很多企业的库存增加,即使下半年市场复苏,也会由于消耗库存而无法将企业经营转好的迹象马上反应到经济数据上。因此,如果下半年内需市场开始回暖,企业有望在近一到两月内先消化库存,继而出现稳步回升。

棉花是道坎

今年,棉花政策对我国纺织工业的影响尤其明显。从5月以来,国内外棉花价差突破5000元/吨,整个棉纺行业乃至纺织工业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原料成本压力,目前仍无有效缓解的迹象。我国新年度收储的价格早已确定,而就棉花种植、天气等状况判断,今年又将是一个棉花丰收年,因此,根据市场供需情况预计,国内外棉价差可能进一步拉大。

如果近期国家没有出台有效解决内外棉花价差问题的政策,我国由棉花为结点的整个纺织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将继续下降。棉纺企业亏损、停产的问题将更加突出,出口形势将更加严峻,甚至影响化纤、服装等相关产业,而首当其冲的是广大中小型企业。

多管齐下促平稳

在当前国内外环境较为不利的情况下,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从体制和机制方面优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同时,行业和企业要通过自身调整积极应对市场需求不足、原料价格波动等一系列挑战,确保行业平稳运行。

缩小国内外棉花价差

鉴于目前国内外棉花差价大和国际棉花资源充足的状况,建议增加滑准税进口配额发放并向纺织企业倾斜。吸取2010年棉花拍储助推棉价波动的教训,在今年放储时不将棉花收储和管理成本转嫁到棉纺企业身上,采取财政补贴的方式限价放储。另一方面,加大对棉花良种培育和棉花生产技术的支持力度,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提高国产棉花的市场竞争力,稳定棉花生产,避免棉花市场生产、供应和价格的大起大落。

加快企业技改和创新

企业经营困难的时期也是加快调整的有利时机。希望国家利用预算资金对纺织新材料、产业用纺织品、高档面料、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支持。加强对行业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支持,不但对大型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给与支持,也重视惠及广大中小企业的产业创新平台、公共服务体系及产业联盟等给与支持,加快纺织全行业的转型升级。

稳定国际市场兼顾中西部产业转移

支持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营销推广,稳定出口市场份额。尤其支持纺织优势企业在产业链高端领域的“走出去”,对国外原料基地、研发中心、品牌收购、营销渠道等给予信贷优惠或设立对外专项资金等。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我国广大中西部的崛起需要大量东部产业的转移,在国外成本大幅降低的情况下,国家需要加大中西部产业政策力度,鼓励沿海纺织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各地区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布局。支持自主品牌企业建设营销渠道,拓展国内市场。

第4篇:最新纺织业面临的困难范文

关键词:欧债危机 出口 实证分析

一、前言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09年随着希腊政府宣布其公共债务和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远超《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阈值,欧洲债务危机再一次让全球经济走入低谷。此次危机力度强大、扩散迅速、来势迅猛、持续长久,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欧债危机的开始就像推倒了一块多米诺骨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也不可避免的卷入欧债危机的浪潮中。作为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增速锐减、萎靡不振,我国外贸行业受到沉重打击。

欧债危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值得我们持久的关注和细致的研究。深入研究掌握欧洲债务危机的最新动态,分析这场危机爆发的原因、影响和发展趋势等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世界经济的运行特点,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采取有效的对策应对这场席卷全球经济的寒冬。本文以全新的二维角度对欧债危机的深度演化过程进行分析,采用2009年至2013年官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这对我国有效应对欧债危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欧债危机深度演化

(一)横向深度演化

从欧洲债务危机所涉及国家的先后、多少来看,希腊债务危机标志着欧债危机的开始,随后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相继陷入债务困境,最后欧洲经济整体受到危机影响,连龙头国家法国德国也不能避免。从中不难发现债务危机范围不断扩大并且呈现出由点连成线再扩展到面的特点。

祸起希腊,但不止于希腊。危机迅速向欧元区其他国家扩散,其中以“欧猪五国”(PIIGS,Portugal—葡萄牙、Ireland—爱尔兰、Italy—意大利、Greece—希腊、Spain—西班牙)的债务问题最为严重,欧洲债务危机全面爆发。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危机不断向核心国家蔓延,不仅是南欧国家遭受波及,就连欧盟核心国家德国、法国也难避其害,穆迪近20年来首次下调意大利的信用评级且前景展望为负面。2010年,欧盟27个成员国中有20个出现赤字超标问题。到目前为止,无论是主观意愿还是被迫接受,已经有五个欧元区国家接受国际贷款机构“三驾马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洲央行和欧盟委员会)的资金援助了,依次为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塞浦路斯。而斯洛文尼亚很可能成为欧盟下一个救助对象。欧洲国家普遍经济增速连续下滑,尤其在2010年的第二季度、2011年的第四季度和2012上半年危机态势进一步恶化,失业率高升,市场信心低迷。整个欧元区面临成立14年(1999年1月1日欧元的正式出现而成立了欧元区)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二)纵向深度演化

从受债务危机影响的经济部门来看,危机蔓延的趋势是从金融服务业到实体经济。

首先,危机是从政府背负高额债务、资金运转不灵向欧洲金融行业传播的。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欧洲各国为了拯救银行而发行大量国债以购买银行的不良资产,当大规模债务危机的袭来时,国债收益率升高、融资困难,银行业资产减值、资不抵债,承担着巨大的债务风险,甚至这一危机也决定着许多银行的生死存亡。

目前欧洲银行业危机的深化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巨大的资金空洞正等待补充。2010年10月,因爱尔兰债务问题进一步恶化,欧元区银行系统所面临的风险也突显出来。欧洲银行业持有大量的债务风险敞口,如法国第一大银行BNP Paribas持有50亿欧元希腊国债。而救助危机国银行耗资巨大,赤字大幅攀升,债务状况恶化,引发了市场对银行业危机的担忧。第二,大多数银行面临流动性不足的问题。目前,欧洲主要银行持有大量的欧元区债务危机国的政府债券,因这些债券收益率不断攀升造成银行持有政府债券的实际价值大幅缩水,CDS(信用违约掉期)过高,融资成本大大增加造成融资困难,由此引发相关银行的流动性不足、资金链断裂的问题日益浮出水面。

其次,危机从虚拟经济波及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动荡损及实体经济,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文化产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2012年12月,欧元区制造业信心指数为-33.3,工业信心指数为-13.8,零售业信心指数为-15.9,消费者信心指数为-26.3,服务业信心指数为-9.8,五个指数均在低位徘徊或是连续下降。

实体经济受到负面影响有如下三个原因。第一,国债收益率上升,银行持有的国债价格下跌导致资产减值,银行资不抵债难以为继,银行通过减少向企业放贷来调整资产负债表,企业得不到贷款无法正常运营。第二,无论是从欧盟主观意愿还是从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客观角度来看,欧元走低并一直保持在低位。在大宗商品均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上,欧元的走低导致了美元的相对升值,这使得有色金属、石油等商品价格面临着极大的上行压力。欧洲工业原材料进口成本增加,毛利率将降低,竞争力下降,部分企业艰难维持生产。第三,危机爆发后,各国均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采取了如削减政府开支、减少养老金、降低失业补贴以及提高税收等经济紧缩措施,从而降低赤字和债务。但这抑制了经济恢复和发展,制约了“生产-消费”链,对于欧元区成员国内部的消费需求复苏也产生制约作用,造成了实体经济的萎缩。

三、欧债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和实证分析

(一)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1、对中欧贸易总额的影响

2012年进出口贸易总额(38667.6亿美元)已约占中国经济总量(GDP 519322亿元)的二分之一,国际贸易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外贸出口方面,中欧历来互为重要的经贸伙伴。2003年,双方确立了中欧战略全面合作的伙伴关系,2007年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总额达3561.5 亿美元,同比增长27%。2012年2月以前,我国对欧洲的月出口额基本都占我国月出口总量的20%以上,2009年1月的对欧出口比例更是高达25%。然而自2012年2月以后,出口到欧洲的份额就鲜少有超过20%的情况。

鉴于中欧之间密切的贸易伙伴关系,欧洲各国的经济变动将会直接影响中国对外贸易状况。而欧洲债务危机迫使欧元区国家经济疲软,中国对欧出口增速随之大幅放缓。目前中国对欧洲的出口已经从早前两位数的增速下降到个位数、甚至负增长,出口面临严峻挑战。2000年至2008年,中国对欧出口平均增速为26.38%,在2009年经历了出口负增长的谷底(增速下降20%左右)后有所回升,2010-2012年仍持续走低,去年一整年对欧出口为负增长,12月以下降6.2%收官。据中国海关统计,2012年中国和欧盟双边贸易额达5460.4亿美元,同比减少3.7%。

2、对出口产品结构的影响

从出口产品来看,我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占全部出口的95%左右,包括机械及运输设备,杂项制品,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等,集中在机电产业、纺织业和金属制品业等部门。近几年,中国对欧出口的商品主要集中在机电产业、纺织业和贱金属制品业等部门,具体来讲机电产品主要是电机、电气设备、机器、机械器具及零件;纺织品主要是服装及附件、针织品及附件;杂项制品主要有家具、床上用品、玩具、运动器材等。2009年,各项商品的出口额均出现了不同程度下滑,金属制品业出口甚至同比减少52.52%。2012年,出口额再次出现下行趋势,车辆、航天器、船舶及运输设备出口同比减少20.22%。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总出口增速放缓,其中纺织品、服装、家具、鞋类、箱包、塑料制品、玩具等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7%,低于整体出口增速0.4个百分点。纺织原料及其制品、金属制品业、化工产品的可替代性比较强,价格弹性比较大,所以经济波动对这些产品影响很大。

3、对出口企业的影响

从企业类型来看,我国受外部冲击最大的企业是代工企业(“两头在外”企业),即从事加工贸易出口的企业。代工企业完全依存“来料或进料加工—对外出口”模式生存,当长单变短单或订单停续,这些企业便无以为继,不少中小企业在2010-2011年停产、半停产甚至关门停业。

与代工企业相对应,从贸易方式来看,加工贸易受到的影响比一般贸易更为严重。我国贸易部门划分为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二者齐头并进,所占份额相当,但一般贸易的同比增长率比加工贸易略高。加工贸易是指进口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加工后再出口的贸易方式。不同于一般贸易部分内销部分出口,加工贸易的产品完全出口且附加值极低。中国是加工贸易的大国,在世界的任何角落你都可能会惊喜的发现印着“中国制造”标签的商品。但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特点是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只占5%-10%左右,甚至更低)、位于产业价值链低端环节、发展方式粗放,赚取的仅仅只是少量的加工费。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逐步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高附加值、高端环节以及营销控制、品牌管理等方向升级。

(二)实证分析及结论

1、模型及回归结果

为了研究此次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以及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我通过建立以下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其中各变量定义如下,模型左边是因变量,以中国对欧盟(27国)的月度连续出口数据来衡量,从2009年1月到2012年12月共48个月的连续出口数据,单位为亿美元,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关总署网站。自变量包括欧盟以支出法计算的季度实际GDP指标,以2005年为基年,单位为十亿美元,数据来源为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资料;汇率为48个月的人民币对欧元汇率,数据由X-rates网站统计而得。由于欧洲债务危机是2009年年末开始显现的,为了体现欧债危机随时间演进的影响,本文设置了时间虚拟变量,2009年11月及以后为1,之前为0。最后还有随机干扰项和常数项。各变量的定义和描述统计量见表3(1),其中我已经对相关变量进行了对数换算,取对数的作用在于可将间距很大的数据转换为间距较小的数据。

表3(1) 各变量描述统计量

为了防止伪回归的误差,我首先对各时间序列的数据进行了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2)。从表中可以看出,各时间序列变量取对数后主要的变量如对欧盟出口和汇率已经平稳了,欧盟GDP经过二阶差分后检验也变得平稳了。

表3(2) 变量序列ADF的检验结果

接下来,我使用Eviews 6.0 统计软件对模型适用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回归结果见表3(3)。

表3(3) 模型回归结果

由此可以得到回归方程:

2、解释实证结论

“国民收入的影响显著”这一结论符合一般经济规律,欧盟国内生产总值每上升1个百分点,我国对欧出口增加10.34个百分点。从2009年到2012年的月度数据来看,汇率变化的影响不是非常显著,可能的原因有三点:一是中国对汇率的管制较为严格,从长期来看汇率在适度的范围内波动不会对外贸造成严重的影响;二是部分商品通过出口退税、政府补贴等方式使售价维持在人民币升值前的水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汇率波动的影响;三是热钱通过货物或服务贸易的方式流入中国造成了统计数据和真实情况有所出入。

然而,表明欧盟生产总值和汇率变化都对我国对欧出口额有比较深刻的影响。T2会得到相反的结论是因为前两年的汇率比2011-2012的汇率波动要更为剧烈,后期的汇率在调控下已趋于稳定了,样本越多反而越不能体现其对出口的影响。同时,这个现象也说明汇率一定会影响出口,不能因为其在一段样本的统计中的不显著而否定其影响。

虚拟变量的β值只表示变量的性质而不表示变量的数值,也就是说在上述回归模型中虚拟变量产生了影响却不是很显著,原因有两种可能,一是该变量与汇率的特点刚好相反,时间越长,样本越多,虚拟变量的影响也会越显著,目前的样本范围还不够充足,使得时间虚拟变量不能用来代替债务危机本身的影响;二是危机的影响已经体现在收入和汇率的变化中,二者削弱了虚拟时间变量所代表的危机的程度。

四、结论

欧洲债务危机经历了开端、发展、升级之后并没有偃旗息鼓,仍旧不断扩散并蔓延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从横向即地理区域来看,债务危机范围呈现出由点连成线再扩展到面的特点,受其波及国家数量不断增加。从纵向即经济部门来看,危机深度演化的趋势是从金融业到实体经济,从宏观GDP到微观制造业均遭受沉重打击。欧债危机的深化对我国外贸出口造成严重影响:从贸易总量看,目前中国对欧洲的出口已经从早前两位数的增速下降到个位数、甚至负增长,出口面临严峻挑战。从产品结构看,机电产业、纺织业和金属制品业等出口受阻。从企业类型看,加工贸易和从事加工贸易出口的企业受危机冲击最大。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并对2009年1月到2012年12月共48个月的连续出口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到结论:长期来看,欧盟生产总值对我国对欧出口额有显著的影响,汇率和虚拟变量的影响不是很显著,但短期内汇率的影响显著。

参考文献:

[1]潘正彦. 欧债危机加剧下中国外贸发展态势分析[J]. 国际贸易, 2012, (02): 10-14

[2]皮守成,王永. 欧债危机的蔓延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分析及对策[J].特区经济, 2012,(03):239-241

第5篇:最新纺织业面临的困难范文

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2472家展商集合上海,经过金融危机洗礼的国内外展商更着重于新纤维、新技术的研发和在产品设计、创新上的不断探索。时尚、健康、环保面料成为展示主题。展商展示最新产品、服务,同时更突出强调对面料发展趋势的认识:低碳生产、应用先进技术、舒适和健康的潮流,更有在当前形势下,凸显自身价值最大化的竞争意识。

在2010年上半年纺织行业整体回暖的背景下,国内的很多纺织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资源,并在人才培养和产品研发上加大力度。新特纱线、新特面料、功能性面料的开发在展馆中随处可见。充满魔力、具有花样功能的面料,适合不同季节、不同用途、不同人群需要的功能面料,环保的天然纤维面料,各种时尚风格的面料,有机棉、环保棉,防紫外线面料,养生面料,纳米防水防油面料,防蚊面料等等,在满足不同客商需要的同时,也彰显了中国面料的集体创新行为,为行业克服困难,再现生们提供了强劲的“弹药”。

时尚:女装面料首选

在时尚产业链中,面料产业是最基础的一环,“事实上,面料从某种角度上说决定了服装的档次,也决定了服装的市场走向。”许多品牌设计师都这样表示,面料在很大程度上是服装竞争力的最直接的体现。

作为时尚女装面料行业的引导者,糅合东西方设计理念,达利紧紧把握市场脉搏,结合时尚流行元素,深度挖掘中国丝绸深厚的文化内涵。他们的丝绸面料花样繁多,同时通过与天丝、竹纤维等新纤维的组合,呈现了更丰富的时尚外观和品质。通过走高端和差异化的产品路线,鼎天纺织的提花面料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牢牢占据了优势地位。女装面料龙头企业纷纷流行趋势,并结合自己的产品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服装品牌。许多女装面料早已开始为服装企业开展了“量身定制”业务,并已经形成一定的发展趋势。上海鼎天纺织品有限公司则开始与下游服装设计师联手打造“先锋设计”,达利也针对下游企业有目标地开发产品。

面料企业认为,服装面料未来发展的趋势,会以面料本身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及流行趋势为基础,结合消费需求、实用功能、个性化来作改变。如强捻类、具有弹性、易护理、抗皱的织物代替传统面料的丝光处理技术。超高支、具有特种组织结构“起薄绒”面料,使手感更加柔软、舒适,外观更为时尚。超细高弹、轻薄、超高支面料,天然提花交织面料等新科技新功能的面料也大量在女装馆展示。

细分、专业:休闲面料发展趋势

文兴集团(国际)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国内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多,面料产品同质化严重,因此多品种、小批量产品将成为市场主流,这也是当前纺织业的一种生存环境。将产品细分到极致也是为了适应这样的环境。休闲夹克面料、运动系列面料、羽绒服面料和时尚裤装面料,时尚休闲中还分为潮流新型、功能化纤、天然休闲,运动系列也细分为专业、休闲、时尚、户外四小类等等,休闲装面料切合休闲装对场合、人群、功能的分类越来越细,越来越符合人们的生活方式的转变。

在开发更具舒适性的针织苎麻新面料的同时,湖南华升株洲雪松有限公司也将产品细分为四大系列:以优质麻类纱线为主要原料的经典生活系列,还原出了麻类产品精致典雅的风格,是商务男装T恤的理想面料;以麻纤维为主体,通过与其他纤维进行混纺或交织的随意休闲系列,将麻的简单、古朴、功能融入现代元素,更显年轻时尚的主题;以差别化的原料搭配,结合特征化的结构设计和吸汗干爽整理技术的健康运动系列,将麻的凉爽、抗菌等功能特征发挥到了极致,特有的新型整理实现了单向导汗的智能化,实现了科技与功能、舒适的无缝对接;将麻的有机l生与生物有机加工结合,锻造出的有机麻面料,突显其原生态特征,彰显生态、环保、低碳的社会责任感。

运动保健:功能不断完善

功能面料主打的是冬暖夏凉、吸湿排汗、抗菌健康的特别功能。这在运动服装中得到了最为普遍的应用。而这一届博览会中,环保与时尚继续成为功能面料的努力方向,而持续的技术创新赋予功能面料千变万化的面貌,品牌建设也已成为功能面料企业提高附加值的一条重要途径。

第6篇:最新纺织业面临的困难范文

棉花:纺企爱你在心口难开

棉花在中国的种植历史悠久,由于其天然舒适,性能突出,为广大消费者所喜爱。但棉花自身发展由于受到土地资源,产量,天气状况等的限制,很难达到进一步的增长,而且一直以来棉花的生产、进口及价格都受国家政策主导的影响,市场化程度较低。今年内外棉价倒挂现象严重,价差一度高达5000元/吨,如此巨大的棉价差让人纠结:商机巨大,却关卡重重。棉纺企业纷纷表示,“棉”里藏针的日子很难熬。

“目前国内328地产棉价格在18500元/吨左右,而进口同等级M级美棉价格在84美分/磅,折合滑准税价格在14500元/吨左右,虽然外棉价格较国内价格便宜很多,但受制于国家配额的发放,我们只能采购少量的外棉。对于我们7万吨的年用棉量,我们还需要采购6万吨本地棉来满足我们的生产需求。受国内外棉花价格异常倒挂的影响,接单量较往年明显减少,产品竞争力明显降低,生产处于亏损的边缘。上半年仅因内外棉的巨大价差(按内外棉价差2500元计算),就给企业造成7500万元的损失。”山东岱银集团的赵先生向记者诉苦。

国内外棉花价格差价过大,不仅使棉纺企业利润减少,更是严重的削弱了我国纺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与东南亚产棉大国相比,我国棉价高于印度棉价7000元/吨左右,甚至,巴基斯坦的棉纱价格比我国棉花价格还要低,以目前32支的纯棉纱价格为例,巴基斯坦为每吨24500元,而国内则为每吨26000元,中间相差1500元/吨。在低端棉纺织制品上,中国已经失去了价格优势。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凭借价格的优势,抢占了我国在美国的棉纺制品市场份额。

面对内外价差如此之大的棉花,国内棉纺织企业真可谓是望棉兴叹,工信部消费品司的最新报告预计,下半年纺织企业仍会处于比较困难的境地,纺织品服装出口将持续低位增长,行业整体效益增速将较上年大幅下滑,企业亏损面和亏损企业亏损额都将有所扩大,更多的中小微型企业将面临淘汰出局的风险。

其实不用等到下半年,现在许多纺织企业已经处于停工状态,金龙纺织有限公司坐落于山东青银高速公路夏津县旁,优势的地理位置也已经无法让这家企业增加任何竞争力了,夏津县多名棉纺业人士证实,金龙纺织因资金链断裂已经停产数月。但是夏津停产的棉纺企业并非金龙纺织一家。在该县南城镇,瑞昌纺织有限公司曾是当地的一个纳税大户,但这家公司也在近期“倒下”。作为棉纺大县,夏津有140多家纺织企业,纺纱规模230万纱锭,占山东德州市的45%。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期间,也曾出现过个别棉纺企业倒闭的现象,如今是再次出现,当地棉纺行业正面临着“洗牌”。

国内棉纺企业目前面临的困境有多重原因。山东省纺织工业协会会长夏志林在回答记者采访时说道,“这些原因包括:棉花价格剧烈下挫,导致棉纺企业在前期储备的原料大幅减值;下游市场低迷,国内外需求不旺等。但其中一个不得不强调的是,国内外棉花价格的巨大差异,目前中国纺企使用的棉花是全球最贵的,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如何和别人竞争?”

权威数据显示:今年前3个月,我国出口日本的纺织服装产品同比增长约7%,同期,日本自越南、柬埔寨进口的同类产品同比增长却超过40%。而且,部分品牌服装的原产地由中国变成了越南、孟加拉国等东南亚周边国家和地区。

进口棉:可望而不可及

国内外棉花价格出现如此巨大的差额,直接导致国内市场对进口棉的热切需求。然而现在的局面是:一边是大量进口棉囤积在中国港口,没有出路;一边是棉纺企业眼巴巴地看着比国内价格便宜许多的棉花到不了自己的手上,可望而不可及。一切皆因“进口配额”的限量发放。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协定,我国每年棉花进口配额为89.4万吨,征收1%的优惠关税;配额以外的进口棉花,征收5%~40%的滑准税。征收滑准税,相当于为进口棉价设置了底限,目的在于减少进口棉对国内棉花市场的冲击,确保棉农收益。但是目前中国每年消费棉花约1000万吨,生产700万吨,平均进口量维持在每年300万吨的水平。也就是说,300万吨的刚性需求是实实在在的。这就意味着,除去89.4万吨的配额,每年超过200万吨棉花刚性需求要通过缴纳高昂的滑准税来进口。国家发改委近期的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进口棉花达50.2万吨,同比增幅达246.2%;今年1~5月,我国累计进口棉花258万吨,同比增长113.8%。据第一纺织网整理的数据显示,2011年度(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的进口量大大超过往年,超过400万吨。很多棉企和贸易商都寄望于拿到更多的进口棉花配额,以摆脱困境。

“目前大部分棉纺企业和贸易商配额已经用完,进口配额紧张使得进口棉无法清关,内外棉价差迟迟难以回归。”中期研究院农产品高级研究员于江如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倒配额”应运而生,“目前一个进口配额都被炒到3500元/吨了,加上美国、印度原本的进口价,与国内棉花市价都相差不远了,太疯狂了。”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贸易商介绍。而许多棉纺织企业也纷纷表示希望国家能够加大配额的发放量,通过增加外棉使用量,降低用棉成本,增强企业产品竞争优势。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也对媒体公开表态,当前适当增发一些棉花进口配额,国家财政适当承担一些棉花亏损,不失为一个选择。

棉农:摇身变身成“棉商”

为了不重蹈大豆的覆辙—整个油料产业链条被外资控制,通过托市收储,来保证中国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最终保护整个棉花产业链,这是国家的良苦用心。包括征收配额以外的滑准税,相当于为进口棉价设置了底限,目的在于减少进口棉对国内棉花市场的冲击,确保棉农收益。

以山东德州地区为例,每亩棉田的成本是480元,包括种子、农药、化肥、浇地等(不含人工),往年每亩正常出产520斤, 2011年由于受灾,每亩平均产量仅为475斤。按照国家2011年度19800元/吨皮棉的收购价格,折算后,每亩棉田的直接收益是1300元。相比小麦、玉米等粮食种植,棉花种植工序繁多,特别是棉花采摘期,一家棉花种植户全家齐上阵都忙不过来,但是其相比粮食作物的不菲价格,仍是许多农民都乐意种植的经济作物。2011年更是由于国家的保护性收储,支撑了国内棉花价格走势,使得棉农平安度过。然而在棉价波澜壮阔的大行情中,有些棉农却看到了棉价暴涨暴跌所带来的机遇。

第7篇:最新纺织业面临的困难范文

(一)进出口贸易概况

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投资-出口拉动型经济结构受到严重冲击。根据近几年的统计,美、日、欧市场占中国出口份额的60%以上,美、日、欧三大贸易伙伴需求的急剧减少,导致国际市场萎缩,使中国进出口贸易下滑(见表1、表2)。

自2008年11月,中国的进出口已经出现连续四个月出口负增长。2009年1月进出口总值1418亿美元,比2008年同期下降29%,首现十余年来创纪录的两位数跌幅。

(二)外贸出口增速

根据海关总署2008年10月31日公布的数据,前3季度中国进出口保持了25%的增速,出口总额为10740.6亿美元,相比2007年同期增长22.3%,进口总额为8930.7亿美元,增长为29%。从这些数据上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目前基本上良好,然而出口实际增长率已降至3%,出现历史最低。贸易顺差明显回落,出现了负增长。2008年第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到了6.8%,自2008年11月份中国外贸进出口形势急转直下,月度进出口总值自2001年10月份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三)外贸顺差的程度

2008年10月份中国外贸出口增速比上月放慢了0.5个百分点,而进口增速则加快了9.4个百分点,从而使1-10月的出口、进口增速分别比前9个月放缓、增长了0.6个百分点,贸易顺差扩大势头持续放缓。有研究数据显示,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1%,中国出口增速就要放缓6%。而美国进口2010年有可能保持零增长,再加上2009年中国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和近来人民币升值速度的加快,2010年中国的出口增长有可能从去年的25.7%大幅下降为18%,而且存在进一步放慢的可能。

2009年1月份当月仍实现贸易顺差391亿美元,增长102%。但事实上进出口双双下跌,只是因为进口跌幅高于出口,才使得顺差保持增长。

二、危机传导链条一:外贸企业内外交困

(一)经济寒冬,外需不足

华尔街风暴在全球蔓延之际,经济衰退的阴影笼罩在全球经济上空,而这一片低迷已经开始影响依存国际市场的中国出口企业。欧盟和美国是中国第一和第二大贸易伙伴,对中国的出口非常重要。如果他们的消费者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中国的出口市场将严重受损。次贷危机发生后,欧美国民财富大幅缩水,信用规模急剧收缩,使得居民消费支出减少。次贷危机还影响人们对未来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期,从而减少当前消费。

(二)币坚挺,优势降低

人民币一直保持升值步伐,这次次贷危机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地位,并加速了美元的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速度。从而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优势进一步降低,对外出口形成更大的挑战。不少出口企业为了减少美元贬值的损失而改用欧元结算。但金融危机扩散到欧洲市场,人民币对欧元汇率从去年4月的11.2元回落到如今的9.3元左右,出口企业再度受损。虽然美元已经呈现升值趋势,但是否长效还有待观察。

(三)贸易保护,摩擦加剧

世界银行最新报告指出,G20中已有17个国家实施了贸易限制措施,反映出贸易保护主义已有抬头趋势。以美国企业为主导,利用形形的贸易保护手段,如对华反倾销、技术性、标准性、绿色壁垒等保护其国内市场。

(四)成本上升、经营困难

自2005年7月21日中国汇率改革以来,以外贸导向为主的生产型企业,日子越见艰难,部分出口企业面临劳动力成本和制造急升的困境。

三、危机传导链条二:实体经济受到波及

众所周知,金融危机已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相应地,中国的钢铁、电力、汽车等重要行业已呈下滑态势。下文将分别从重工业和轻工业两个方面对金融危机对国内实体经济的传导加以研究。

(一)重工业:以钢铁行业为例

2008年上半年仍从每吨2300元飚升至6000元的钢材价格,6月份以后就开始急剧下跌,仅2、3个月的时间全国钢价从6月份的最高点均价6338元/吨降至1120元/吨-2600元/吨不等,下降幅度平均达30%左右,已跌破今年初的价格水平。与此同时,许多地区的中小钢企纷纷宣布减产、停产,不少小型钢企已经开始倒闭。70多家国内大中型钢企加入了“减产”大潮,国内钢企月产量已经减产20%以上,最大预计减产50%。

钢铁行业遭此行业寒冬,国际金融危机可谓罪魁祸首。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国际市场萎靡,导致需求减少,从而中国钢材产品出口的订单大幅减少,据海关最新统计,2008年10月份中国出口钢材462万吨,环比下降30.73%;1-10月累计出口5312万吨,同比下降1.2%。国际市场需求骤减,加之国内市场因为房地产行业亦陷入困境而出现的国内钢材需求短期也难以回升的现象,导致中国钢铁行业进入所谓的冰期。

(二)轻工业:以纺织业为例

中国的纺织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在中国出口中占有主导地位,在经济危机中首当其冲。金融危机使得美国金融资产价值剧烈波动,美元汇率波动带来了以美元标价的国际大宗初级商品价格的大起大落。自三季度美元开始升值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出现近年来的首次大幅度下跌,三季度环比跌幅将近20%。同时,化纤产品价格因原料大幅波动而大幅下降,引发化纤企业对库存产品的恐慌,使得市场上出现了轮番降价销售的现象,造成了竞争秩序的混乱。订单减少、生产停滞、工厂倒闭、大量职工失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特别是沿海企业的普遍现象。

两个问题凸显在这里。第一,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其生产运营的正常进行就意味着成千上万的职工生活有了保障。而作为加工制造环节,一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研发能力;二是缺乏良好的营销渠道和市场,决定了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外依存度高,收经济危机影响巨大。由此带来的失业问题、农民工问题不得不引起广泛重视。由此引发的对中国劳动力素质、劳动保障体制及就业机制等问题的思索将成为中国完善社会体制、稳定经济秩序的一个重要课题。第二,技术和研发能力的底下,创新机制的不健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经济危机给中国出口加工企业带来的打击足以证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紧迫性。从某种程度上说,经济危机或许会成为中国企业转型的助推器。在危机中,无数竞争力不强、产能底下、管理混乱、缺乏自主科研创新能力的企业倒闭破产,只有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存活。它好像一把巨大的筛子,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筛除了一些障碍。但同时应该看到,面对危机的形势,如果中国企业没有适应能力,将会受到比目前更大的打击。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此番危机中不得不伤筋动骨,如若处理不好,产业结构的急转弯会带来难以预料的后遗症。

四、应对措施

(一)采取多项措施,增加国内需求

目前,扩大内需是当务之急,只有增加国内需求,国内的过剩的生产能力才会被消化,从而也消除了制造巨额外贸顺差的根源。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推进金融、教育、交通、环境等现代服务业部门的市场化改革,即通过增加有效供给来扩大内需。

(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首先,在货币政策方面可考虑扩大对出口企业的信贷额度,同时保持外贸政策的稳定性,为外贸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除了采取更加灵活的货币政策以外,中国应该加大财政政策的力度,保持国内经济相对平稳较快的发展速度。此次财政拉动的投资应该是以消费型导向的投资。一是拉动农村消费市场,提高农村的消费能力,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二是拉动城市消费升级,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稳定股市预期;三是房地产方面,政府要大力发展经济适用房,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另外,中国政府应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三)加强内外经济和贸易政策的协调性

加强内外经济和贸易政策的协调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力,提高开放型经济条件下应对外部危机的能力。短期内,要综合考虑外贸政策(出口退税、加工贸易政策等)与汇率政策、货币政策、资源价格、劳工和环境政策的协调与配合,增强协调性,使国内改革与政策调整要充分考虑出口产业和企业的承受能力。另外,从长期来看,转变中国外贸发展方式,把外部的压力转换成出口产品升级的动力,以及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减少对外部市场依赖,这应是化解外部危机,对中国经济贸易影响的根本途径。

(四)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为了稳定出口,应放缓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速度。考虑到目前中国面临的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形势,政府应暂时放慢人民币对外升值的节奏,甚至在短期内人民币兑美元实行小幅度的贬值。保持人民币汇率在一段时间内的稳定,慢慢恢复出口企业的信心,游资进入中国的趋势会有所抑制。

(五)调整产品结构

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可以减小“次贷危机”给外贸出口企业带来的影响。具体办法是:把低档产品的出口规模、品种和数量缩小,产品结构向中高档方向调整,以此来尽力保持在美国市场的份额不变。推动企业加大创新和研发的投入与力度,由产业链中利润最低的加工环节向高端发展,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营销等环节延伸,提高这些行业的技术水平、赢利空间和整体竞争力。

(六)调整出口市场

这是目前最主要的办法,而且,调整的步伐要在稳健中尽量加快。在巩固原有市场同时,也要大力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外贸企业为缓解出口压力,应摆脱单一贸易依赖,考虑更加广阔的出口渠道。放眼全球,近些年来,拉丁美洲、南亚、东盟、南非、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出现飞跃式发展,这些市场拥有蓬勃商机,经济充满活力,进口需求越来越大,值得中国外贸出口企业更加关注,把这些活力市场纳入本企业的出口市场考虑范围,适时调整自己的出口市场。

参考文献:

1、林谦,王宇.经济统计指标和指数在金融危机预警理论中的应用[J].知识丛林,2006(10).

2、宋玲霞.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出口企业的影响分析[J].东南亚纵横,2008(10).

3、胡少甫.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出口贸易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1).

第8篇:最新纺织业面临的困难范文

关键词:加强 工业企业 成本核算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28-01

企业成本核算是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费用的发生和产品成本的形成所进行的核算。工业企业进行成本核算,首先要审核其生产经营管理费用,看其是否已经发生,是否应当发生,已发生的是否应当计入产品成本,实现对生产经营管理费用和产品成本的直接管理和控制;其次对已发生的费用按照用途进行分配和归集,计算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为成本管理提供真实的成本资料。

一、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现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国家,有着“世界工厂”的美誉,很多工业企业成为世界范围行业内的排头兵,例如:纺织业、服装制造、电子组装业、化工业等。一些企业积极学习最新的管理理念,掌握先进的管理方法,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在成本核算环节可圈可点。然而,很多企业仍然沿袭过去的管理方法,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的竞争力每况愈下,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传统工业企业成本核算账册设置不全,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未结合工业企业制造业特点以及具体工艺流程来制定,很多企业在成本核算时没有做到将流程分开,没有设置生产环节、原材料环节、制造环节、库存环节以及设备折旧环节等几个部分,笼而统之,只从总金额的角度上进行控制,没有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深化、细化;有的企业在成本核算环节没有根据权责发生制与成本、收入相配比的原则正确归集产品成本,结转当期销售成本以及确定期间成本,核算环节比较混乱,无章法可循,导致这些企业生产成本升高,产品竞争力下降。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1.成本核算团队建设不力。一些企业不注重企业核算团队的建设,很多的管理人员、财务人员沿袭过去的经验,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学习新的核算理念,更新核算方法;有的企业不重视新人培养,没有对新人进行专业的培训,而是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法,陈旧的管理理念、管理思路在企业中一直沿用,管理团队得不到新的核算理念。

2.成本核算方法落后。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工业企业的订单日益增多,成本核算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很多企业没有及时学习当下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导致工作效率降低,成本管理不力,在成本控制方面成效欠佳;还有一些企业生搬硬套新的成本核算方法,没有总结本企业多年的经验,将过去的方法全盘否定,强行使用新的方法,导致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无法与企业自身具体情况完美融合,反而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3.企业对成本控制重视程度不够。一些传统企业重视销售环节,而忽视成本核算环节,成本核算没有专人负责,由会计人员兼职,而对于成本核算环节相当重要的车间、仓库管理粗放,导致各种成本核算资料的混乱、缺失,生产过程中内耗增长,导致生产成本上升,企业效益下降。

4.税务机关对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监督力度不够。税务部门对工业企业的管理仅限于税务收取以及税收相关法规、相关政策以及相关事务的宣传,没有对企业成本核算方面进行正确引导。税务部门在对企业进行税务稽查时,对于成本核算环节混乱的企业,只是采取处罚性的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加强核算方案探究

1.成本核算过程中,要做到成本核算与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相结合,所提供的成本信息应当满足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需要;正确划分各种费用的界限,正确划分生产费用、期间费用的界限,正确划分产品的生产费用界限,正确划分产品生产流程各个阶段的费用界限;建立健全各种材料以及物资的收发、盘点以及计量制度,建立健全生产流程中各项记录工作。

2.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规范成本核算各环节的标准。准确界定固定资产原值的计算方法、折旧方法、折旧率的种类和高低,规范固定资产修理费用待摊体制,规范固定资产与低值易耗品的划分标准,制定出本企业材料成本内容以及材料成本计算方法,制定出低值易耗品以及包装物价值的摊销方法、摊销率的高低及摊销期限的长短等方面的规则。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根据国家统一的财会制度制定各种财产物资的价值转接制度,确保这些制度、规范在生产过程中得以有效执行。

3.建设成本核算团队。对核算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重视新人的培养,给核算团队注入新思想以及新鲜的血液;不断学习新的成本核算思想、核算方法,不断总结工业企业自身的特点以及以往成本核算的经验,将先进的理念、方法与企业的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制定出科学的、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成本核算机制。

4.企业高层要认识到成本管理、成本核算环节对于工业企业效益的重要性。大力培养成本核算团队,有效地引导和支持成本核算团队的工作,掌握生产过程中所有涉及到成本管理的环节,让成本核算环节细化到每一道工序,做到有章可循;此外,企业还应该向税务机关反映企业在成本核算、成本管理上面临的困难,配合税务机关做好成本核算方面的培训和引导工作。

四、结束语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成本核算对于工业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很多企业还面临着成本核算这样或那样的棘手问题。成本核算、成本管理是工业企业增加效益的重要一环,只有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管算结合、算为管用,建设好核算团队,规范各生产环节的标准,打造优异的核算团队,才能够有效地控制制造成本,进而为企业节约开支、减少浪费、创造效益。

参考文献:

1.陈再声.20世纪成功企业案例.中外企业家,2009(5)

2.张福吉.中国企业成功典型.北京:科技出版社,2011

3.王虎生.生产型企业成本控制.中国经济,2009(4)

第9篇:最新纺织业面临的困难范文

如今油价已成为许多国家最敏感的经济神经,油价的每次上涨都会引起极大的关注,显示出能源对一个国家的深刻影响。作为一个国民经济高速成长中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对能源的依赖性很大。特别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模式主要依靠政府主导的大量投资,而且我国的经济增长目前还是高耗能的相对粗放模式,对能源的依赖就更加严重。因此,能源对于我国经济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

成品油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属于上游的资源性产品,其价格的变动将对下游其它产品产生较大范围的影响。众所周知,食品价格的上涨已经推高了CPI,并使物价指数居高不下,最新统计数据显示,9月份,我国CPI同比上升了6.2%;今年1―9月,我国CPI上涨了4.1%,比前8个月提高了0.2个百分点。其中,新涨价因素2.2个百分点,翘尾因素1.9个百分点。

按照价格运行规律,上游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变动,会反映在下游的加工工业和生活资料上。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将会带动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扬,滞后期一般在3―6个月。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工业成本的推进,会导致物价的全面上升。我国的产业链条可以大致分为两条:一条是以工业品为原料的生产,生产资料(能源原材料加工工业)生活资料;另一条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生产,农产品食品。

据初步匡算,成品油价格调整直接影响月度消费价格指数上升0.05个百分点。但由供给成本上升推动的物价上涨,有可能改变我国经济运行的周期,出现两种不同的转向:一种转向是成本推进引起物价逐渐上涨,从此出现轻微通货膨胀;另一种转向是在我国货币供给量相当充裕的条件下,油价上涨对耗能大和用油多的行业产生“供给约束”,从而伴随着有效供给减少而且物价水平上升,减缓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这些因素将使经济走向产生不利影响。

更重要的是,随着能源、原材料价格的较大幅度上涨,工业消费品生产企业将面临巨大的成本推进涨价压力。对于我国经济秩序和产业结构也有不良的影响。在“买涨不买落”的心理驱使下,我国生产资料的销售将会大幅增长,增长过快容易诱发市场投机,囤积炒作,造成虚拟需求膨胀,更易引起市场供求交替攀升,推动价格轮番上涨。而在不正确的价格信号引导下,原材料行业又可能出现新一轮的过度扩张,一些小厂将重新土法上马,浪费资源,加大库存,影响原材料行业的结构调整,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石油是我国的主导产业,其产品价格水平直接影响我国的纺织业、塑料行业、油漆涂料业、家电行业,甚至波及整个加工业。尤其是我国目前各地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业化浪潮已席卷而来,能源涨价将危及整个工业体系,特别是目前构成消费热点的汽车制造、住宅建设和交通运输这些产业,将会影响其产品市场需求和行业成长。上述产业同时又是关联度极高的导向型产业,其原材料涨价并导致粗加工产品价格上涨,将具有向消费品价格传导的“溢出效应”,如果经过一些市场炒作和投机,极有可能诱发价格推进的“乘数效应”,那将极大地抬高消费品零售价格水平。

综上所述,油价上涨对经济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值得密切关注。除油价外,其它因素对今后的物价趋势同样不可掉以轻心,应努力防止结构性涨价演变为通货膨胀的苗头出现。

一是因受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的成本推动,国内外特别是饲料和工业对农产品的需求拉动,以及生猪等畜禽产品生产周期的限制,猪肉等食品的供给在近期内难以恢复到正常水平,加之翘尾因素仍将持续到今冬明春,食品价格仍将会维持高位。住房价格因受房屋销售价格上涨的连动效应,建筑材料价格上涨及部分地区对水电气等公用事业服务价格调整的影响,可能还会继续上涨。

二是翘尾因素将导致2007年消费价格涨幅高于2006年。据估算,2006年CPI上涨的翘尾因素对2007年的影响大约1.7个百分点,由于2007年受翘尾因素的影响比2006年高1.2个百分点左右,这将影响CPI涨幅提高。从目前的市场反映和统计数据看,物价上涨已出现较明显的“传导效应”,前期粮食和肉禽蛋价格的上涨已逐步向下游食品加工、餐饮等行业转移,物价上涨从消费环节已逐渐向生产环节扩张。

三是价格预期的影响也促使价格维持上涨态势。国内外理论和实践经验表明,在居民和企业的价格上涨预期没有消除的情况下,价格上涨势头很有可能会维持一段时间。据央行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下季度物价预期仍不乐观,六成多居民判断物价继续上涨。预期第4季度物价“上升”的居民人数占比,比上季度上升11.1个百分点,达到61.3%的历史新高。

四是取决于宏观调控力度的大小。今后一个时期,如果继续加息、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调整政策;继续进行调整利息税、调整出口退税、资源税、运用特别国债等财政政策;出台提高市场准入门槛等行政措施,这些宏观调控“组合拳”,将会对稳定物价水平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是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品市场比较活跃,尤其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现了加速增长,达到了近十年未曾出现的高增长率,加上出口的高速增长,使得社会总需求扩张步伐较快,对价格水平形成拉动作用。考虑到货币变化与价格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时滞,未来一段时间价格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

总之,今后推动价格上升的压力较大,也存在价格平稳的条件,如果各项宏观调控措施得当并取得成效,价格将保持适度上升的态势,不会出现大幅上涨的局面,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将控制在3%左右,仍在经济和社会承受范围之内,不会有大的问题。但要采取有效措施,密切监控,严防个别产品短期引起的价格暴涨和剧烈波动,给国民经济造成较大的影响。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