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保险存在问题及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 吉林省私营中小企业医疗保险困境研究 吉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吉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需求研究 吉林省农业保险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堤防风险管理决策探讨研究 军队后勤管理决策风险性问题研究 吉林省居民对人寿保险的需求调查及分析研究 检查机构认可风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 企业应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基于雪花模型的企业管理决策问题的研究 开放式企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基于企业经济管理决策科学性的几点研究 基于粗糙集的高科技企业专利管理决策方法研究 企业质量成本的预测及管理决策研究 大数据对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研究 学校管理决策风险浅析 论企业的财务分析与管理决策 浅谈造船企业的营销管理决策 吉林省人参企业战略联盟建设研究 吉林省物流企业运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江生忠.风险管理与保险[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32.
[4](美)特时斯曼,古斯塔逊,霍伊特著.风险管理与保险[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周道许.中国保险业发展若干问题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6]王凯全.风险管理与保险[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2.
[7]潘石.吉林省民营科技企业管理体制与制度创新的目标及对策建议[J].东北亚论坛,2008(4).
[8]慕福明,侯广庆,张万艳.制度视角下保险市场秩序问题研究[J].保险研究,2011(1).
[9]刘宁.我国商业保险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科学发展的思考[J].财经之窗,2011(7).
[10]杨军.论保险经营的程序理念[J].保险职业学学报,2011(6).
[11]孙瑞娟.我国保险企业风险管理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5).
本文介绍了凤阳县现有粮食作物保险运行情况,对粮食作物农业保险成效及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农业;保险;研究
自2008年下半年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以来,安徽省凤阳县精心组织,积极落实有关政策,目前已彻底改变了“多年致富,一灾变穷”的局面,收到了农业得保障、农民得实惠、农村得发展的可喜成效。
一、凤阳县现有粮食作物保险运行情况
(一)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行情况。1.参保情况。2014年,全县粮食作物共参保、投保184.71万亩,其中:小麦97.5万亩,油菜0.27万亩,水稻67.2万亩,玉米14.26万亩,大豆5.48万亩。参保农户150043户次,收取农户保费557.9万元,完成全年种植业保险计划187.18万亩的99%。今年前三季度,全县粮食作物共参保、投保小麦90.4万亩,油菜0.049万亩,水稻67.39万亩,玉米25.07万亩,大豆5.12万亩。参保农户152294户次,收取农户保费572.5万元。2.理赔情况。2011—2015年,全县累计出险面积为129.57万亩,理赔总额8204万元,理赔户次为51.38万户次。其中:小麦出险面积68.48万亩,理赔金额2856万元,理赔户次24.43万户次;油菜出险面积0.06万亩,理赔金额4万元,理赔户次0.099万户次;水稻出险面积48.95万亩,理赔金额4508万元,理赔户次21.14万户次;玉米出险面积6.15万亩,理赔金额511万元,理赔户次2.66万户次;大豆出险面积5.39万亩,理赔金额325万元,理赔户次3.05万户次。
(二)农业商业保险(或政策性补充保险)运行情况。1.运行模式。(1)开展小麦补充保险。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的保障水平,提高抗灾减损能力,2014年,国元农业保险凤阳支公司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础上,开展了小麦补充商业保险业务。(2)开展家庭农场保证保险业务。为满足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信贷需求,国元农业保险凤阳支公司创新服务,加强与农业银行凤阳支行的合作,推出了家庭农场保证保险贷款业务,专门为缺乏有效抵押物的家庭农场发放生产贷款,有效破解了家庭农场缺少担保物的融资瓶颈。(3)开展天气指数保险。自2013年起,由国元农业保险凤阳支公司自主开展天气指数保险,重点保险对象是水稻种植大户。每亩水稻的保险金额为300元,费率4%,每亩保费12元,财政不补贴。根据现实天气指数和约定天气指数之间的偏差,进行统一标准赔付。(4)为农业生产主体办理保单质押贷款。自2014年起,对接各家专业银行,开展了以保单担保贷款业务试点。2.运行情况。(1)2014年,办理小麦补充保险22953亩,承保农户59户。(2)2015年3月17日,国元农业保险凤阳支公司与农业银行凤阳支行联合向凤阳县殷涧镇宋集村陈兴卫家庭农场成功发放30万元的“家庭农场保证保险”贷款。(3)2013—2015年,天气指数保险共投保24户,参保面积6894亩,收缴保费82728元。(4)2014年,凤阳县族光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安徽省兴安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7家单位和农户,用保险单作质押,办理贷款约500万元。3.理赔情况。2014年,全县小麦补充保险受灾面积3481亩,理赔户数54户,理赔金额16.47万元。其中凯祥科技发展公司受灾面积581亩,最高赔付金额为2.41万元。
二、粮食作物农业保险成效及问题分析
(一)政策性农业保险。1.取得的成效。(1)组织建设逐级完善。在县、乡(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县、乡、村农险组织健全,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政策性农业保险组织机构建设日臻完善,组织网络实现了全覆盖。县、乡(镇)政策性农业保险领导小组及其农险办和理赔办健全;全县223个行政村全部成立了“三农保险服务点”,每个村配备了一名协保员,“三农服务站”覆盖了全县各乡镇和经济开发区。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积极性,有效化解了农业保险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农险办、理赔办及“三农服务站”工作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履职到位,成效显著。(2)保险工作规范有序。一是种植业按规定开设了小麦、水稻、玉米、棉花、大豆和油菜六个保险品种。二是为贯彻落实安徽省关于鼓励开展特色农产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的通知,自2012年起在全县开展了育肥猪和大棚蔬菜两个特色农产品保险试点,2015年扩展到肉羊、肉牛和大棚蔬菜三个特色农产品保险品种。三是始终坚持通过财政“一卡通”,将政策性农业保险理赔资金直接打卡发放到户,既节约了时间,更有效预防了滞留、挤占、挪用、贪污等现象的发生。四是县农险领导小组每年就如何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理赔工作印发文件,提出要求,规范理赔行为和程序。强化业务管理,坚定务实作风。通过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培训和规范管理活动,对照部门工作职责,着力克服履职缺位与越位的问题,规范承保、查勘、定损、理赔等操作环节和手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做到职责明晰、承保规范、查勘及时、定损合理、理赔科学,初步形成了县、乡(镇)两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既各负其责,又互相支持,协调推进的良好氛围。五是规范操作流程,确保信息准确。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和时效性很强的工作,基础数据和信息的完整准确,材料的及时上报,资料的整理归档,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一项重要工作。县、乡(镇)、村和农业保险公司按照“工作有计划、行动有轨迹、材料有签字、核灾有记录、归档有秩序、奖惩有措施”的工作要求,规范操作,加强管理。六是抓好示范推广,引导自愿参保。为了更好、更快地落实农险计划,积极动员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自愿参保,为广大农户起到带动和引导作用,以减少和降低自然灾害对新型经营主体造成的影响。努力抓好“一个龙头”和“两个示范”,充分调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签单农户集中投保。抓好国有农场和种养大户的参保示范带头作用,带动农户自愿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3)宣传工作,开展有效。采用多种形式宣传政策性农业保险,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凤阳县农险办和国元农保公司通过举办农业保险培训班,利用网站、媒体等方式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利用宣传车、宣传画(册)、标语、短信平台、民生工程宣传展板等方式进行宣传;乡镇则利用镇村会议和发放“致农民群众的一封信”、“农业保险一点通”、“政策宣传适用手册”、“集闹市场咨询点”等宣传方式,对农业保险政策和业务进行点上和面上的广泛宣传。(4)创新保险品种,降低风险。通过开展小麦补充保险、扩大特色农业保险品种、推广天气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等,为种粮户减少了因灾损失,降低了农业生产风险,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种粮积极性。2.存在问题。一是村级专项协保人员配备不齐。二是政策性农业保险民生工程基础信息表内容填列不完整,信息更新不及时。三是在防灾减损方面,对于大额赔款没有实行预付赔款方式及时进行生产救助。四是理赔制度执行不严格,赔款支付不及时。五是政策性农业保额金额低于直接物化成本,需要提高。
(二)商业保险成效及问题。1.取得的成效。通过补充保险和扩大特色农业保险品种,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防灾减损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业的保险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存在的问题。由于没有财政支持,农户需全额交保费。一方面,增加农业成本;另一方面,保险公司的风险加大,几乎没有盈利空间。
三、对完善粮食作物农业保险政策的建议
(一)对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的建议。建议最高赔付额提高,保费中农户承担比例可在20%—30%之间适当调整。
[关键词] 农业五新技术推广 现状 问题 建议
近年长泰县农业产业化在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城镇建设、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的农村新型经营机制转换等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业五新技术推广规模还不够大,力度还不够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五新技术推广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推广体系断层,技术服务难以到位
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已经不符合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要求,加上服务环节单一,推广效果难以提高。同时,由于农户经营的分散性,限制了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农具的推广应用。
2.农民素质偏低,应用科技难以普及
长泰县农民户均经营农田面积过小,在长泰县取消农业税、对粮食生产实行直接补贴之后,还出现一些农民要求种植大户返还土地,重新搞分散种植经营,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五新技术的推广。同时,由于大多数农民是现实主义者,不愿花资金去应用自己上不完全了解的新技术,所以,每一项新技术推广的初期,农民大都抱观望态度,五新技术推广受到冲击。
3.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
农产品价格上涨和落实“两减免三补贴”的政策,并没有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要使农民务农收入稳步增长,一靠科技进步,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农具,提高农业生产率;二靠发展产业化经营,包括适度扩大生产规模和发展种养加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提高效益。
4.推广经费短缺,服务功能难以增强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自身实际,大力推广农业五新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此我们建言:
二、五新技术推广的对策与建议
1.加大政策扶持
重点加强对示范点的技术和资金扶持,将良种补贴、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具补贴、水稻保险等各类涉农项目,向示范片、种粮大户倾斜。同时,加大项目扶持,各乡镇要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一村一品、规模经营示范片、农业标准化生产等农村经济发展项目为依托,进一步加快“五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2.突出重点
围绕“五大”主导产业,引进、示范、推广种养、加工及管理等方面的农业“五新”技术。种植业,重点推广果树、蔬菜、茶叶、食用菌等新品种,推广无公害反季节蔬菜、工厂化蔬菜种植综合配套、无公害食用菌、无公害生态果园、优质茶园标准化栽培等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绿色植保技术,推广适合长泰县使用的小型农机具。
3.突出技术服务
成立由农业专家组成的技术服务队,进村入户,蹲点包片,建立中心示范片、样板田,召开现场考察观摩会,促进学习交流,提高技术推广、应用成效。
4.强化技术培训
突出层次性和实用性,一是以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为重点,通过核心示范户能力建设,对农民开展农业科技培训。二是对全县村级农技员进行集中培训,统一考核,对不称职的予以解聘,努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推广本领。
5.拓宽推广模式
一是以种养大户或生产基地为重点,建立示范样板,形成“政府+技术+示范样板+农户”的推广模式。二是以农业科技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单位为依托,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通过公司带动基地和农户,形成“公司+技术+基地+农户”的产品先导型推广模式。三是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为主体,与科研、教学等技术部门结合,推动农户、企业、产业协调发展,形成“技术+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推广模式。
6.建立健全规范运作机制
要遵循“立足推广搞服务、搞好服务促推广”的原则,发挥县植物医院、县乡镇农技站、供销社庄稼医院、村农民技术员、下派驻村干部的作用,建立农业“五新”推广长效机制。依托示范点,发挥对台优势,以雪美洋等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为重点,有效地利用海西岸的优势资源,促进长泰县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提升现代农业的水平,提升长泰县农业的竞争力。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制订操作规程,以章程、合约方式,引导成员应用农业“五新”。依托科教部门,加强农业“五新”技术研发、组装配套和指导、咨询、培训等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实用技术丛书》, 李增嘉.胡昌浩.董树亭 科学出版社.
[2]《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与建议》,,陈金斌,中国农技推广网,2009年.
[3]《农业技术推广与科技创新及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实用手册》,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2003年版 .
[4]《台湾都市农业的发展及启示》,刘荣章、曾玉荣,《台湾农业探索》1998年第3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存在问题;对策
农村金融服务是目前我国整个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其中农户贷款难便是农村金融服务中尚未得到解决的一个突出矛盾[1-2]。在此情况下,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大力发展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和扩大农村小额贷款投放,成为农村金融服务中所要着力解决的当务之急[3-4]。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影响,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不足依然格外明显。现将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总结如下。
1金融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银行业金融机构撤并,支农服务体系不健全
近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县及县以下网点撤并力度较大,金融网点的大量撤并,在使银行业机构减少成本和降低风险的同时,也带来农村金融服务的弱化,特别是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体制改革的深入,这种弱化影响日益显现。在一些偏远山区,由于没有金融机构,当地农户无法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办理业务要到十几公里以外的乡镇或县城,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和融资困难。
1.2农村资金外流严重,“三农”资金供求矛盾加剧
目前,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大量农村资金流入其他领域,加剧了农村资金供求紧张的趋势[5]。农村资金外流的渠道主要有:一是国有商业银行资金上存。由于基层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权限缩小,难以发放贷款,大量存款因闲置上存。二是邮政储蓄“抽水”。加剧了农村资金的供求矛盾。三是支农资金“农转非”。由于以上原因,导致当地中小企业贷款压力全部转嫁到农村信用社身上,形成事实上的支农资金外流,导致“三农”信贷资金的萎缩。
1.3贷款利率定价固化,不利于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由县联社统一确定,基层信用社只能严格执行县联社制定的利率,没有利率定价的权限。这种简单的浮动利率式定价方法虽方便操作,但忽视了农村信贷市场对利率定价的需求,限制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开展。高利率虽然可以给信用社带来更大利润,但同时却使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加重了贷款农户负担,不利于支持“三农”发展。农村贷款需求多为生产性需求,具有收益低、不稳定的特点,高额利率往往会让农户对贷款望而却步,转而缩减经济投入或适当缩小生产规模,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1.4金融服务手段单一,难以满足“三农”需求
目前,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的手段单一,经营的贷款业务主要包括短期农户贷款、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普遍存在期限短、金额小的特点,难以满足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6]。
2对策
2.1加大“扶小”力度,加快金融体制创新
目前,很多金融机构内部的业务流程、核算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主要是以大中型企业、大项目为对象进行设计的,不适应农村信贷“短、小、频、急”的要求,需要引导金融机构在县乡建立“扶小”的专营服务机构,单独考核、独立核算,减少审批手续。一是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形成与市场经济相一致的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维护和巩固县联社的法人地位,使其真正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二是加快做实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把农业银行县域支行真正改造成为自主经营、自求平衡、自我约束、自负盈亏的“三农金融事业部”经营单元。三是深化农业发展银行内部改革。加大对农村改革发展中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土地规模化整理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业务。四是鼓励国家控股的大型银行和各商业银行通过多种方式开办农村金融业务,参与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此外还要不断壮大农村金融服务的市场主体,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投资者创办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并落实相应的政策扶持与风险监控措施。
2.2提高“扶小”效率,推进金融产品创新
要注重财税政策、监管政策、货币政策和农村保险业发展的协调配套,通过多项政策的组合,进一步调动金融机构参与农村金融市场的内在积极性,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投向“三农”。 要抓紧出台林权、农业机械、土地承包经营权、住房和宅基地等农村生产要素的确权、登记、评估、抵押、转让等具有可操作性的配套措施,并且适当地降低相关环节的收费。农村信用社应盘活农村金融“生物链”,开发“公司+农户+信贷”、“保险+信贷”等多种信贷产品;农村信用社要因“物”制宜,在全国率先开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产品,只有这样的大胆尝试才能打破多年来农民“有房有地没法贷款”的僵局;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加大农业政策性保险业务的贴补力度。
2.3完善“扶小”机制,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创新外部环境
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既是推进金融服务创新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推进金融服务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信用体系越健全,金融机构产品开发的约束条件越少,开发的思想解放程度越高,创新水平越高,开发的领域越广,贷款主体应用的也会更多更灵活。因此,要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切入点,创建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使信贷双方建立互信机制,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吸引更多信贷资金投向农村。要注重财税政策、监管政策、货币政策和农村保险业发展的协调配套,调动金融机构参与农村金融市场的内在积极性,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投向“三农”。日前财政部出台了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令人欣喜。而加快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可为抵押品交易创造条件,要尽快出台农村金融机构依法处置有关抵贷资产的相关政策,这对农村金融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2.4规避“扶小”的风险,让小农户“不差钱”落到实处
一是加大信贷与保险的合作,利用商业手段分散风险。2009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首次提出,要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各地“银保互动”的热情高涨。比如小农户可投保“小额贷款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万一他遭遇意外,保险公司负责赔偿,信用社不担心没人还贷款。小额贷款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是指保险公司在农信社向农民发放小额贷款时,专为贷款户配套提供的一款意外伤害保险。贷款人投保“小额贷款人身意外险”后,不需要抵押或担保,就能顺利地从银行或信用社获得贷款。近两年来,这种“银保互动”的形式在各地悄然兴起,多家保险公司参与,使不少农户受益。二是保险公司要不断提升保险在涉农借款人中的渗透度,扩大种植业保险、养殖业保险、林业保险、渔业保险品种。积极开展农民家庭财产、农房、农机、农村小额贷款借款人人身保险等涉农保险业务,为小农户提供更多更好的保险服务,有效提高保险在涉农借款人群中的覆盖度。三是鼓励小农户这样的借款人对贷款抵押物进行投保。小农户可以为自己贷款的抵押财产、经营的农业项目、家庭主要劳动力进行投保,以增强借款人的风险应对能力和信贷资产保全能力。四是鼓励银行和保险公司积极主动倡导、参与和建设,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小农户、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因共同利益关系采用多种组合方式的农村信用共同体,引导发挥信用共同体的联合增信功能,促进形成政府政策性扶持资金投入、银行提供信贷资金支持、保险公司提供农业保险、担保公司或担保基金提供贷款担保、涉农部门提供综合服务保障的多方联动机制,让更多的小农户受益。五是注意开掘乡土文化中的“信、义”价值。以宗族脉络和乡约道德为基础的乡土文化,是许多农民“信用”的基础,金融机构应大力开发小企业、小农户的联合担保贷款,既克服银企、银农信息不对称的困难,也能让更多的创业农民“不差钱”!
3参考文献
[1] 李爱兵.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0(4):54-55.
[2] 周泽炯.对农村金融体系发展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经济纵横,2010(4):90-93.
[3] 林秀琴,刘福波.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7-29.
[4] 叶海燕.当前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决策导刊,2009(2):17-18.
>> 河北省沿海地区休闲体育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河北省沿海地区发展研究 河北省代表委员热议如何推进沿海地区发展 财税政策与河北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河北省沿海地区多元化科技投入模式分析 河北省沿海地区经济与环境综合水平动态分析 河北省沿海地区人才引进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河北沿海地区休闲体育产业政策研究 河北省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体育休闲旅游业的优劣势分析 实施《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河北沿海地区发展如何实现后来居上 基于SWOT分析的河北沿海地区数据产业发展战略 河北沿海地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 沿海地区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东部沿海地区农业保险发展现状特点评析 对沿海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 苏北沿海地区高效设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江苏省沿海地区服务业发展与就业关系研究 山东省沿海地区农村老年人休闲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唐山市政府.2016年唐山市政府工作报告[A/OL].[2016-02-27]..
[4] 沧州市政府.2016年沧州市政府工作报告[A/OL].[2016-02-27].http:///zwbz/jrcz/369122.shtml.
[5] 俞史正.休闲农业的功能及发展前景[J].青海农林科技,2001(4):37-38.
[6] 郭焕成,吕明伟.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经济地理,2008,28(4):640-645.
摘 要: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流转,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型经济形式,按照中央和省、市相关文件要求,勃利县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对缓解"三农"融资抵押的难题发挥了推动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勃利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的主要现状及实施成效,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勃利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
近年来,为激活农村沉睡资本,破解农民融资瓶颈,加快推进“三农”发展,勃利县紧紧抓住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金融创新改革契机,于2014年开始围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农村集体产权上开展金融创新服务,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经验与成效,但在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主要现状
勃利县作为全国411个省定贫困县之一,贫困人口总数达到3,81万人。由于贫困,农户贷款时难以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农户资金短缺严重制约了农户收入增长和现代化农业经济的发展,涉农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供给需求不对称。而积极稳健地推广发放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则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勃利县农村信用社于2014年,开始发放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唤醒了勃利县沉睡多年的耕地融资功能。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推行已将近3年,单笔最高金额扩大到20万,受益农户达到455户,农户均能按时还款,未产生不良贷款,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实现了双赢。
二、实施成效
(一)激活农村沉睡资本,破解农民融资瓶颈。2016年以来,勃利县农村信用社根据2014至2015年发放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成功经验,截止目前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余额1,557万元,较年初增加483万元,增长44.97%,同比增加547元,增长54.16%,户均3.4万元。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发放,有效盘活了农村金融资源,拓宽了抵押物担保范围,为勃利县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信贷支持。
(二)扶持种养殖专业大户,带动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开办,有效提升了勃利县农户的平均信用水平,拓宽了农户可获得的信贷规模,推动扶持一批养殖专业大户的发展。2016年以来,勃利县累计发放种养殖专业大户贷款10,141万元,同比增加1,562万元,增长17.02%。种养殖农户贷款额度由原来的8至10 万,提高到现在户均可贷10至15 万元,最高可贷20 万元,单户信贷规模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勃利县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
(三)降低了信贷风险,有利于农户贷款健康发展。传统的农户联保贷款或小额信用贷款,由于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不良贷款风险较高,损伤了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发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使得贫困农户得以提供出抵押担保物,进入机构对农户所抵押的土地经营权价值进行估价,按土地经营权抵押价值的50% 作为贷款上限,于此同时,农户自有生产资金不得低于所需生产资金总额的50%。当贷款出现风险时,金融机构作为贷款人具有第一债务追索权,有效降低了信贷风险,解决了因农户无抵押物而出现的贷款下甩或即使有可变现偿债的资产却恶意逃债,导致金融机构无法追偿的问题,大幅降低了农户贷款的信用风险,有益于农户贷款健康发展。
三、存在问题
(一)资源供给不充分,金融机构支农积极性较低。截止目前,勃利县9家金融机构中,只有勃利县农村信用社1家金融机构开办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J款业务,金融机构参与度较低。2016年以来,勃利县各金融机构累计发放贷款287,098万元,而今年以来土地经营权抵押贷发放额仅占全县累计发放贷款总额的0.54%,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份额较低、总体规模不大,金融供给不充分、资源配置效率不高。
(二)农村土地错综复杂,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进度缓慢。一是勃利县农村土地情况错综复杂,农民土地形式多种多样,农户因分家立户、娶亲生子、户籍变更等原有导致耕地权属争议,造成农户之间土地权属不清、地界模糊、底数不明,土地历史遗留问题过多,给土地确权带来影响,土地权确权登记工作开展存在瓶颈制约;二是勃利县当地农村承包土地亩数为160万亩,仅开展前期测量工作,颁证工作暂未开展。
(三)专业化服务平台尚未建立,土地价值评估有困难。县级土地流转、评估和处置的专业化服务平台尚未建立,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存在制约瓶颈。一是勃利县农村土地转包以农户私下流转为主,未签订流转合同,截止目前流转耕地亩数为70万亩,农民对土地分毫比较,在处理土地时极易引起纠纷;二是当前勃利县尚无土地经营权抵押价值评估的专业机构和人员,缺乏农业评估的行业标准,对土地经营权抵押价值、基础投入、经营资产还没有专业机构和人员进行资产评估,对流转土地的贷款额度评估亦存在困难,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只能凭借当地农户土地流转的市场价格,在土地价值评估时,极易出现误差。
(四)涉农贷款保险规模小,农户参保意愿不高。勃利县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想要稳健发展,需构建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联动机制。一是供给方面,农业产业面临的自然风险大、操作成本高,商业性保险公司大多以追求盈利为目的,极少愿意进入农村保险市场,勃利县12家保险公司中,只有4家(分别为阳光财产保险、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安邦财产保险、中国平安财产保险)保险公司开办农业保险业务,农业保险覆盖品种较少;二是需求方面,勃利县大部分农户的小农意识仍未革除,不愿在灾害到来前就承担相应的保险费用,农户参保意愿不强,农业保险承保覆盖率仅为40%,使得勃利县农业保险市场发展缓慢,农业保险市场供需双向不足,降低了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积极性,加大了勃利县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推广的难度。
四、相关建议
(一)抓住精准扶贫契机,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步伐。一是勃利县各金融机构提高金融支持“三农”的积极性,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力度,不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担保方式;二是建议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抓住精准扶贫契机,对开办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各级财政可按基准利率给予适当不低于50%的贴息,同时建议监管机构在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流动性、贷款集中度、资本充足情况等指标的考核上给予适当特殊考虑。
摘要农业水费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主要收入来源,水费征收直接影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管理和运行。本文介绍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农业水费征收的基本情况,探讨了农业水费征收中存在的难度大、征收率低等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水管单位农业水费存在问题建议
一、农业水费征收基本情况
农业水费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经营性收费,对于保证灌区水利工程的正常、安全运行及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实行的农业水费制度,基本上是按1985年国务院的《水利工程水费核定、计收和管理办法》执行。自2000年起,水利工程水费转为经营性收费管理;2003年7月,国家发改委、水利部正式颁布《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将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完全纳入商品价格范畴进行管理。农业水价虽几经调整逐步提高,但受现实条件的制约与影响,目前我国农业灌溉水价整体水平仍然偏低。
多年来,水费的征收都是由地方各级政府以“实物计量、货币结算”的方式实施的,在九十年代后期改为“按亩计量、货币征收”的方式,农业水费征收难度较大,征收率低。以四川省通济堰灌区为例,农业供水自流33元/亩、提灌23元/亩。2009年至2011年,其东坡区农业水费仅收到水费总额的77%,彭山灌区仅为67%。这已严重影响到水利工程管理的正常运行,造成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不足,严重影响了供水安全和防汛安全,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灌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二、农业水费征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征收方式不合理
多年来,农业水费的计收采取“委托代收为主,部门自收为辅”的单一模式,农业水费由财政代收,代收过程中水管单位要支付高额的手续费、奖金和其他业务费,不仅收费成本高,而且代收的水费也不能及时足额划拨到水利部门,甚至一些地方还存在搭车收费的现象,这严重损坏了水利行业的形象,而水利部门却无能为力,造成农业水费计收工作被动和水费的流失,这种收费方式也已愈来愈不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
(二)征收环节过多
水管单位委托各县财政代收,县财政下达到乡镇,乡镇再把水费征收任务下达到村,以村为单位征收,有的县水费征收过程中还要多增加水务局这个环节,征收环节过多,出现了各个环节普遍存在截留挪用水费问题,水利部门缺少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导致水费征收不到位,征收率低。
(三)水费征收管理混乱,监督机制不健全
水管部门与水费征收部门严重脱节,存在着管水部门不收费,收费部门不管水的局面;导致水利部门对水费的征收和正确使用无法有效监督,政府越位管理不善,严重影响了农村水利工程的规范管理和良好运行。
(四)水价过低
水管单位尽管努力强化管理,降低水成本,但其成本却仍不能从政府部门批准的综合供水水价中得到补偿;且近年来耕地不断减少,农业水费收入逐年降低,水管单位承受着越来越大的亏损压力。
(五)水费拖欠严重
以四川省通济堰灌区为例,灌溉区各县财政多年来水费不到位,长期拖欠,有些应收款已成为呆坏账无法收回,给单位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灌区每年的清淤和防洪管理负担由于工程老化而逐年加重,水利工程管理维护费用较高,工业水费受市场经济影响,大量企业不能满负荷运行,用水量时多时少,工业水费极不稳定。而地方政府每年只按职工人数划拨少量经费,由此造成单位所收费用无法维持现有职工的工资发放,单位人员经费、管理费用和日常维修养护只能通过贷款自筹解决,年应付利息达到60余万元,发展严重受到限制。
三、农业水费征收管理办法的建议
水利工程是一项服务于社会的公益性事业,是农业、工业、国民经济乃至社会发展的命脉,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水利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受益于民,需要对水费征收管理中现有问题进行改进。
(1)建议国家取消农业水费,这一举措不但可以减轻农民负担,突出水利行业的社会公益职能,还可以杜绝政府或有关部门截留挪用水费资金,使水费真正意义上的用在水利工程运行和维护上。对水管单位应列为事业编制,人员经费全额拨款,以保证水利管理队伍的稳定,更好地为社会事业服务。
(2)建议国家安排投资对公益性水利工程进行维修养护,以帮助水管单位改善工程规模,及时维修和定期检修水利工程。以消除潜在的隐患,保障水利工程良性运行,延长工程使用寿命,提高水利工程的供水能力和服务水平。
(3)水管单位贷款应由国家帮助解决。随着2010年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落实,水管单位压力更大,不但要负担在职职工的工资、福利,由于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没有全社会化,退休人员并未与单位完全脱钩,单位还要负担退休人员增加的工资,而资金来源一直得不到解决。在绩效工资的落实兑现上,财政比较困难地方的水管单位按照低标准执行,财政富裕地方的水管单位则按高标准执行,执行标准不同、方式不同,造成很多社会矛盾。有的水管单位不得不依赖银行贷款维持运行,建议国家帮助解决水管单位贷款的同时,制定出明确的资金来源渠道及合理的人员经费补助标准,以缓解水管单位压力,真正发挥防洪抗旱的社会职能。
(4)提高工业供水水价,对于城市规划,企业发展占用渠道管护范围以及损坏水工建筑设施等违反《水法》的行为,国家应对水管单位按《水法》执行的惩罚给予强有力的支持,以保证水管单位的正常运行,促进节约用水、高效用水。
(5)加强外部监督,保证水费合理使用。财政、审计和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水管单位的财务制度执行情况和农业水费收支情况进行审查,及时发现水费使用中不合理、不合规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处理。监督水管单位建立和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坚决杜绝不合理的开支,把水费资金真正用在服务社会、造福社会上。
四、结束语
水利管理单位是灌区工农业生产、城市环境建设、人居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础设施,对灌区工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命脉”和保障作用。为了管理好、运用好水利工程,国家应加强对水管单位的重视和管理,落实相应的人员经费和一定的工程运行经费,制定切实有效的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确保工程安全运行,正常发挥工程效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金融 农业 科技 调查
一、县域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和特点
一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以渭南为例,全市县域共有银行类金融机构65家,营业网点708个,实现了乡镇范围全覆盖,平均覆盖率1.3个/万人;设立小额贷款公司34家,实现县域全覆盖;保险机构31家,保险深度3%,年人均保费收入660元。
二是信贷支农比例逐渐加大。2014年末,渭南市涉农贷款余额为306.78亿元,占各项贷款的49%;较2009年末增加142.17亿元,占各项贷款增加额的56.47%,较2009年末提高5.22个百分点。
三是金融创新服务逐步扩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日益丰富,创办农副产品加工大额抵质押贷款,推行服务限时承诺制,金牛乳业、红星乳业等一批讲信用、重合同的民营企业在金融机构支持下,年产值已上亿元。开创并推广“银行+担保公司+农户+公司”哪J剑形成“农民养殖有资金,企业发展上规模,银行放贷不担忧”的良好局面。大力支持农村青年创业、返乡农民工创业,累放贷款1321户,金额12495万元。荔民农资连锁公司采取“面向社员、内部融资、农资借贷、滚动发展”资金互助方式,设立农民资金互助站10个,入社社员818户,入股资金达1450万元,及时为困难社员解决融资难题,“大荔模式”已被省科技厅立项在全省推广。天子果蔬、民兴果库、康立冷库等10家涉果上下游企业签订联保协议,组成互助型信用共同体,运行六年来,贷款由最初的90万元增加到2324万元,形成了银行放心、企业守信、共诚信、共互助的信用环境。
四是金融支持总量不断增加。渭南市目前支持农业科技发展信贷资金余额为15.46亿元,占信贷总量的2.64%。其中:支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的科技企业60余家,贷款余额7.86亿元,支持高科技的特种养殖场8家,贷款余额4.76亿元,支持农户应用科学技术发展种养殖业贷款2.84亿元。
五是高效生态农业是金融支持的主要对象。2014年,全市农村信用社共向农业科技型企业及农户发放贷款12.24亿元,其中向利用人畜粪、秸秆等有机物的资源化、产业化综合利用型企业发放3.23亿元,向采用滴灌技术从事大棚果蔬种植户发放贷款6.55亿元,向其他应用科学技术的种养大户发放贷款2.46亿元。
六是金融服务平台进一步延升。实现乡镇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全覆盖,农村信用卡受理环境大幅改善,2014年末,渭南市已设立助农取款点3855个,行政村助农取款点覆盖率100%,办理助农取款业务51万笔,金额1.76亿元,农村支付环境显著改善,真正实现了农户零出村、低成本,惠农工程措施进一步完善。
二、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
金融业特别是商业性金融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支持力度仍然偏弱,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金融机构及科技企业自身的原因,也受各种体制机制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一是农业科技的行业特点决定。从开发主体来看,农业科研机构大多属于事业单位性质,不具备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从项目特点看,农业科技项目大多公益性强,无法完全实行市场化运作,金融介入存在困难,且农业科技研发风险较高,缺乏风险抵补措施,完全靠金融机构自身难以有效分散风险。企业类农业科技研发机构的资产主体为知识产权、科技成果,难以进行价值评估,也难以为银行融资提供有效抵押。二是金融支持主体有限。参与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金融机构仍以农村信用社为主。目前,渭南市县域共有金融机构8家(类),信用社是农户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信贷支持的主体,占农户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信贷支持总量的90%以上,其他金融机构则以农业企业为主,特别是农发行近年来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及农产品加工、养殖企业的介入力度,但相对获得支持的企业相对较少,农行与邮储银行并未有效扩大支持面,影响了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三是金融支持意愿不强。银行机构在对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的信贷支持上较为慎重,一般在筹建试用阶段不敢贸然投入大额信贷资金,大多在创新项目推广成功的情况下才予以大力支持。如农发行受政策限制以及人员等问题,拓展农业科技企业业务尚未大量展开,目前,仅对企业经营成熟、社会影响力大、又能提供有效担保的农业科技生产企业进行信贷支持,对那些经营时间短、没有社会影响力和有效担保的企业均未列入支持范围。四是财政撬动效应不明显。当前国家财政资金仍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无法满足农业技术创新全过程对资金多样化的需求。首先,县域财政投资有限,对农业科技投资在农业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较小,总体投资偏少,难以满足农业科技创新的需要。其次,财政支持面窄,对农业技术创新前期的研究、开发过程中难以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针对大型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活动,县域财政往往无能为力。
三、对策建议
一是创新信贷管理机制。加快改革农业科技贷款管理办法,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程序、拓宽贷款主体、延长贷款期限,建立适合农业科技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满足农业科技企业科技研发、推广、应用过程中的信贷资金需求,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
二是加大直接融资支持,建立农业科技企业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鼓励农业科技企业运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直接融资。支持地方设立农业高科技产业投资基金,吸收社会资金,增加向农业高科技企业的资本金注入,吸引风险投资基金投入处于种子期尤其是创建期的农业科技企业。鼓励科技型农业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海外证券市场上市融资。
三是探索扩大农业保险补贴范围,加大财政对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保险公司应探索将科技育种、农业机械、农作物及畜牧品种改良、标准化养殖等涉及的农产品纳入农业保险范畴,鼓励发展以产品订单为依据的跟单农业等保险品种。
关键词:香蕉营销 品牌建设 服务体系
一、中国香蕉产业营销现状分析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国内消费者已经把视线转移至绿色消费上来,而我国香蕉市场在经历了最近几年的快速增长和数量扩张后,现在也正向着提升质量的路上迈进,随着香蕉营销软硬件设施的改进,我国香蕉产业营销运行势态良好。
1.批发市场成为香蕉营销的主战场
目前,各种农产品及水果批发市场遍布全国各大、中、小城市,而这些批发市场也成了香蕉营销的主战场。由这些批发市场组成的香蕉营销渠道体系架构了全国香蕉流通大动脉,当前国内城镇居民消费的香蕉产品基本上都是经由这些批发市场供给的。农产品及水果批发市场的持续发展,对打通香蕉流通、搞活香蕉营销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现代流通方式多样化带动香蕉营销迅猛发展
近几年,超市等各大卖场也加入香蕉营销渠道体系,逐步进入香蕉营销领域成为营销渠道体系的一员,与农产品及水果批发市场等传统香蕉营销的渠道展开激烈的竞争。随着现代流通方式的多样化发展,农产品及水果批发市场等传统香蕉营销的主战场地位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3.香蕉营销中介发展壮大
现阶段国内香蕉营销市场体系已初现规模,各种香蕉购销主体不断增多,这些香蕉营销中介组织在种植者和消费者建立便捷的营销渠道,实现了香蕉种植者与广大消费者之间的无缝对接。他们的出现及发展有效的解决了过去香蕉产销脱节的难题,为香蕉营销的快速发展扫清了不少的障碍。
二、中国香蕉产业营销存在的问题
1.香蕉营销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我国农业的经营现状是小生产对大市场,有人把此现状形容为“提篮小卖”对付“跨国公司”。因此可以说组织化程度不高是制约我国香蕉营销的一道坎。千家万户分散的经营格局、随意性的种植制度、不确定的品种、数量和质量,很难与销区建立相对稳定的供货渠道,占据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小生产很难与国内外大市场、大流通对接。
2.香蕉营销的品牌建设意识不够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的小康化,人们的安全、营养、保健意识显着增强,品牌正成为人们选择的第一要素。然而,目前分散的种植方式,使得他们生产出来的香蕉无论是在品质上还是在外观都对现在市场上需求的产品有较大的差距。难以满足日益强烈的高营养、无污染、保健化的要求。
3.香蕉营销服务体系建设落后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农业广泛开展了各类服务营销活动,创立产业品牌,创新服务营销方式,拓展服务营销领域,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们的服务营销水平仍然较低,主要表现在:一,网络营销服务方式单一,交易方式落后;二,现有的香蕉专业营销服务机构规模小,信息集中率和互通效率低下;三,服务营销观念落后、效率低下等问题。现有的香蕉营销服务体系不能满足和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严重阻碍了香蕉营销的发展。
4.香蕉营销信息的不对称
在国内,农业营销信息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一,农业市场需求信息的不对称使农业营销缺乏准确性,前瞻性也较差;二,信息资源开发的局限性又致使农业营销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低下等等。我国香蕉营销信息不对称更是如此,农民生产决策信息主要来源于:一,生产习惯;二,农产市场价格;三,周围农民生产决策。这就导致了香蕉的生产与供应等与市场的需求脱节,加大了农业生产决策的风险性。
三、我国香蕉产业营销对策及建议
中国香蕉产业化发展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推进产品标准化,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一套完善的标准化体系,这个体系要涵盖香蕉种植、加工、包装、销售等方面。使整个香蕉产业都有章可循。这样通过推行产品标准化来促进产业升级,香蕉产业只有不断的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才能满足国内消费者日益强烈的营养成分高、纯绿色无污染的要求。
2.大力开拓市场,走品牌战略发展之路
我国香蕉虽在名优果品市场上具备一定优势,但大部分香蕉的商标只重视其识别功能,随着国内消费者消费能力及品味的提升, 这种优势也在慢慢的丧失,故此,香蕉产地有关部门应积极发挥作用,建立相应的技术交流及经营信息平台,使香蕉营销信息能够畅通无阻,大力开拓市场,走品牌战略发展之路是必然的选择。目前,全国有名的香蕉品牌有广西金穗农业投资有限公司的“绿水江”,海南万钟公司的“尖峰岭”等。
3.发展香蕉深加工企业,建立中国香蕉产业长远规划
首先确定香蕉产业长远规划,然后在在具体的道路实施上应确保其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无虞,抓住重点区域,由各级政府动员并组织力量大力推进。香蕉主产区有关政府应对香蕉资源进行整合,延长香蕉产业链,培育几个香蕉深加工企业,并以此来推动国内几个香蕉产区的相关产业化发展。
4.建立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加快开展香蕉风灾保险业务
目前,在国内的几个香蕉主产区每年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台风威胁,这些潜在的风险可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发起保险公司及财政税收等多方来筹措资金,用于政府对香蕉产业保险的各种补贴,建立一套完整的突发事件预警机制来化解。该预警机制需具有超前意识,综合自然灾害及技术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考量。做到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可以立马启动预警机制,使各方损失降到最低值。总而言之,香蕉产业作为中国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前途不可限量。
参考文献:
[1]王宁.我国农产品市场营销的现状及创新 [J].现代化农业,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