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能源低碳转型战略范文

能源低碳转型战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能源低碳转型战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能源低碳转型战略

第1篇:能源低碳转型战略范文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1.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发展的必然方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环节,煤炭企业要改变当前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的格局,就要发展低碳经济。煤炭企业低碳发展已逐渐成为一个战略性问题,成为推动煤炭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生动力和必然方向。煤炭企业实现转型发展,就要把低碳发展做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着力点。通过发展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低碳经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低碳经济”产业体系,抢先实现低成本、低风险转型,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拉动发展,实现由传统发展模式向新型工业化转型。通过发展低碳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化道路。

2.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粗放高碳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煤炭企业生产过程受自然地质条件、装备技术水平、员工素质等多种因素制约,对煤炭这种高碳能源进行粗放式开采和非清洁利用,企业长期处于粗放式增长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煤炭企业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增长方式的一条重要途径。煤炭企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走低碳生产经营模式,绿色开采、绿色转化、清洁利用。对在煤炭采掘和洗选环节产生的煤矸石、矿井水、瓦斯煤气、工业废水、煤泥和洗矸等污染物,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利用低碳技术,通过物质的闭路循环流动,实现物料投入的减量化、中间产物和副产物的再利用以及废弃物的资源化,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回收率,挖掘煤炭资源中的“附加值”,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通过推进精细化管理,落实节能减排措施,最大限度挖掘资源潜力,促进集约经营和经济的内涵式增长,实现粗放式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

3.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煤炭企业发展模式的有效手段。从当前国内外形势看,煤炭企业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在于抓住低碳经济的机遇。煤炭企业应该抓住这次机遇,将依附、跟进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转为自主创新为主的模式,由单一项目建设向建设新型工业园区转变。适应国家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建设新型工业园区作为煤炭企业转型的重要布局方式,发挥产业集群和产业协同效应。通过核心的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迅速实现发展模式的调整,实现经济的转型发展和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二、低碳经济下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制约因素

由于长期的资源禀赋影响所形成的“锁定效应”,煤炭企业的转型发展将受到“高碳”制约。

1.产业结构重型化。近年来,煤炭企业都在着手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大多数煤炭企业确立了“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发展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以电力、煤化工、建材等产业为主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从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看,产业层次低,以高耗能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势不够突出,粗放型、高耗能、高污染、高碳化问题依旧突出。还有一部分项目规模小,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单位能耗高,产品附加值低,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与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存在相当差距,亟待调整。产业结构的重型化成为煤炭企业转型发展中重要的制约因素。

2.低碳技术研发、推广滞后。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和关键,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以先进的低碳技术做支撑。一方面由于长期资源禀赋影响形成的“锁定效应”———技术性锁定导致低碳技术起点过低,低碳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尚未形成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技术研发上还未实现常规化向低碳化的转变。另一方面,由于对低碳技术投入不足,煤炭企业低碳发展所需要的低碳技术仍处在起步阶段。煤炭企业的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能力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缺乏合理规划和有效的优惠政策支持,还未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支持,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制约着煤炭企业“高碳”向“低碳”迈进的步伐。

3.煤炭行业低碳发展的理念尚未形成。“低碳”的相关概念在煤炭行业仍较为陌生,低碳发展的理念尚未形成。煤炭行业传统的粗放式发展理念根深蒂固,近年来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煤炭行业生产效率得到了巨大提升,对于实现行业低碳发展具有一定的帮助。然而“低碳”理念的缺失,依然是制约行业低碳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我国政府已经多次强调要发展低碳经济,减少碳排放,煤炭企业低碳发展却迟迟难有进展,缺乏低碳发展理念应该是主要原因之一。实现低碳发展,需要煤炭企业的领导、员工具备一致的低碳理念,才能够帮助企业制定低碳发展战略,才能够实现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从细微处入手,时时、处处减少能源消耗,节约资源,降低碳排放,并最终实现企业低碳发展战略目标。

三、煤炭企业实现低碳发展的建议

煤炭企业应从产业转型、技术创新、理念培养等多角度入手,应对低碳挑战,实现低碳发展。

1.优化产业结构,打造转型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煤炭企业按照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思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加速培育发展新的支柱产业,培育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战略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动资源型、原材料型、粗放型、高耗型、污染型、低效型、传统型、低端化产业结构,向深加工型、循环型、集约型、清洁型、高效型、低碳型、现代型、高端化产业结构演进和升级。要用信息化、自动化、节能减排技术进行改造和升级,提高产业效率、降低能耗和排放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生产效能,实现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即能源利用效率高、排放低、污染少的产业及应用前景广的新能源产业,包括先进制造业、节能建筑、服务业和新能源、资源的循环利用等。

2.加大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力度,构建转型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低碳技术的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源泉和动力。加大低碳科技投入。煤炭企业应不断提高相关科技资金投入,加大低碳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发挥科技攻关主体作用。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学研”联合,建立低碳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加快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节能与能效提高技术,积极推广煤炭清洁利用技术、高效集约化开采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积极加强低碳技术交流,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先进技术,围绕重点产业开发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注重开发、示范和推广一批对低碳经济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共性和关键链接技术;争取在煤炭低碳化处理、新能源、节能减排等低碳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在转型发展中成为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领跑者。

第2篇:能源低碳转型战略范文

为了实现《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目标,英国政府在其“气候变化计划”中,提出了一项实质性政策手段,即气候变化税。其实质是一种“能源使用税”,计税依据是使用的煤炭、天然气和电能的数量,使用石油产品、热电联产和可再生能源均可减免税收。该税征收目的主要是提高能源效率和促进节能投资,并非是为了扩大税源,筹措财政资金。其税率按电当量计算,气态燃料为0.15p/kwh(p为英便士,1便士约为0.15元人民币),燃煤1.17p/kg(相当0.15p/kwh),液化石油0.96p/kg(相当0.07p/kwh)、电力0.43p/kwh。自2001年4月1日开始向工业、商业及公共部门(住宅及交通部门、居民除外)征收。

2005年英国率先建立了3500万英镑小型示范基金,制定了《减碳技术战略》,在2007年预算中宣布将支持建立第一个二氧化碳捕捉与封存技术(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的大规模示范项目。2007年5月的《能源白皮书》更是确定了计划的细节,宣布开展一项竞赛。英国政府为这场CCS竞赛计划设定的目标是2014年实现大约90%的捕获和埋存比例。根据该计划,英国政府对CCS示范项目的成本资助可以达到100%(不包括电厂建设成本)。英国政府在继2003年能源白皮书之后,2006年10月30日,受英国政府委托,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现任英国政府经济顾问尼古拉斯―斯特恩爵士(Nicholas Stem)领导编写了《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简称斯特恩报告),对全球变暖的经济影响做了定量评估。

2007年,英国成立了气候变化办公室(OCC),负责制定气候和能源策略,并处理跨部门的策略协调问题。2007年3月,英国通过《气候变化草案》,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关于气候变化的立法,主要内容包括:碳财政预算提供目标管理,建立气候变化委员会,为英国2050年达到温室气体减排量60%的法定目标出谋划策,给政府在排放交易方面提供更大的权力等。2007年出台的英国建筑能源法规要求定出非常强制性的日程表,要求英国2013年以后所有公共支出的项目、住房必须达到零能耗,这归结起来叫第六级标准,任何私人的建筑都必须在2020年后达到零能耗。

2008年2月24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了题为《英国政府未来的能源――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的白皮书。宣布了到2050年英国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着力于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新的商机和就业机会;同时在支持世界各国经济朝着有益环境、可持续的、可靠的和有竞争性的能源市场发展方面英国将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先导。

2008年5月,英首相布朗指出,低碳技术是继蒸汽机、内燃机和微处理器之后第四次技术革命,英国希望能够率先在碳捕集和封存技术上成为全球商业化规模示范的国家之一,英国也希望在近海风电装机容量方面占据世界领先地位。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促进低碳经济转型,英国于2008年10月份成立了能源和气候变化部(DECC)。该部整合了原来由商业、企业及管制改革部(BERR)负责的能源策略制定职能,以及由环境、食品和农业事务部(DEFRA)负责的气候变化应对策略制定职能。该部的主要任务就是引领整个英国向低碳经济转换,另外还负责国家能源安全以及确保能源使用的高效和经济性。

2008年11月26日,英国议会通过了《气候变化法案》,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而建立具有法律约束性长期框架的国家,并成立了相应的能源和气候变化部。按照该法律,英国政府必须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到2050年达到减排80%的目标。

2008年年12月1日,根据英国《气候变化法》创建的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正式成为法定委员会,负责就英国的碳预算水平、实现碳预算的政策措施等向政府提供独立的咨询和建议。委员会于当天提交了其第一份相关报告――《创建低碳经济――英国温室气体减排路线图》。报告详细阐述了英国2050年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原则、方式和路径,提出了一个涵盖2008-2022年三个五年期碳预算的未来减排路线图,并分析了其可能给英国带来的广泛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2009年第一季度,英国相继推出3项重大低碳战略。2009年3月英国商业、企业和管制改革部(BERR)委托独立研究机构 Innovas Solutions 出台《低碳和环境产业报告》,对全球低碳和环境产业进行了全面翔实的分析。报告认为,即将来临的绿色产业革命将会涉猎全球各个领域,将对低碳科技、产品和服务产生大量需求。以《低碳和环境产业报告》等研究报告为依据,2009年3月6日,英国商业、企业和管制改革部提出《低碳产业战略远景》。《低碳产业战略远景》指出,全球势必要转向低碳经济,低碳不仅能推动经济新一轮的增长,有助于走出目前的经济衰退,而且也是英国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2009年4月,布朗政府宣布将“碳预算”纳入政府预算框架,使之应用于经济社会各方面,并在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产业上追加了104亿英镑的投资,英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公布“碳预算”的国家。财政大臣阿利斯泰尔・达林在公布财政预算的同时,也宣布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碳预算。而要完成这项特殊的预算,低碳的绿色能源推广是重要一环。根据计划,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要占15%,其中30%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相应温室气体排放要降低20%,石油需求降低7%。新能源推广是完成任务的关键,而风能利用是英国新能源利用中的一大重点。英国还推行“政府投资、企业运作”的模式,促进商用技术的研发推广,占领低碳产业的技术制高点。同时,运用多种手段引导人们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英国正在运用多种手段引导人们向低碳节能的生活方式转变。根据要求,英国所有新盖房屋在2016年要达到零碳排放。

2009年6月17日,英国正式公布了发展“清洁煤炭”计划的草案。主要对象是以煤炭为燃料的火电厂,要求英国境内新设煤电厂必须首先提供具有碳捕捉和储存能力的证明,每个项目要有在10到15年内储存2000万吨二氧化碳的能力。对此,政府会考虑给予相关财政激励。

2009年6月26日,英国能源和环境变化部题为《通向哥本哈根之路》的报告称,低碳经济对英国和全世界都有益处。《通往哥本哈根之路》概述了英国的基本立场:如果不对气候变化加以抑制,英国的经济繁荣、环境和安全将面临巨大的风险。英国现在正面临着严重的洪灾风险,这会给农业造成严重影响,会导致更极端的夏季高温,同时还会给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和交通网络带来更大的压力以及经济衰退。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气候变化不仅威胁到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安全,还会引发食物和水资源短缺、扩大疾病传播范围和不断增加的气候难民等诸多问题。然而,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也必须抓住良机。英国认为,低碳经济不仅关系到气候变化的长久大计,也是摆脱当前经济衰退的一剂良药。在英国,英国一直得益于新型低碳技术和绿色产业的巨大创新潜力,低碳经济及相关产业每年能创造超过1000亿英镑的产值,并为88万人创造就业机会。英国还着力将“低碳经济模式”向全世界推广。

2009年7月15日,英国又公布了详尽的《英国低碳转型》国家战略方案。英国商务大臣彼得・曼德尔森说,全球低碳产业的价值达3万亿英镑并在不断增长。《英国低碳转型》方案表明政府会支持并确保英国在这一产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我们决定通过制定清晰的政策,使英国同时在经济和环境两方面受益”。《英国低碳转型》方案是英国到2020年的行动路线图,它要求所有方面都向低碳化方向发展。它综合考虑了能源安全、产业发展和适应气候变化等多方面内容,是对气候变化挑战的有力回应。这份《英国低碳转型》方案涉及能源、工业、交通和住房等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同时出台的配套方案有《英国可再生能源战略》、《英国低碳工业业战略》和《低碳交通战略》等。2009年4月,英国已经拨款4亿英镑用于研发低碳技术。据预测,全球低碳经济市场价值达3万亿英镑,到2015年可为英国提供120万个就业岗位。在交通方面,到2020年使新生产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标准在2007年基础上平均降低40%。在接下来两年中投资3000万英镑,生产大量低排放的公共汽车。在英国主要大城市中安装充电基础设施,为电动汽车提供方便。为新能源汽车提供每辆2000到5000英镑的补贴。在住房方面,到2050年将来自住房的碳排放几乎减到零。由于住房基本是现有建筑,所以主要采用节能改造的方式,计划投资32亿英镑用于住房的节能改造,对那些主动在房屋中安装清洁能源设备的家庭进行补偿,预计将有700万家庭因此受益。《英国低碳转型》方案将有力地促进传统产业的低碳化升级改造。其中《低碳工业战略》指出,政府将在政策倾斜、产品采购、教育培训、标准化和资金投入等方面予以制造业全面支持,包括软件、制药、化工、发电、汽车、航空等领域,协助解决低碳工业发展的瓶颈,打造创新氛围,包括改变机制、消除壁垒和支持研发等。《英国低碳转型》方案还首次提出如下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政府机构,各部门必须建立自己的碳预算,排放超标将受到处罚;二是农业,支持将各种垃圾用于生物质发电。

英国政府还于2009年7月15日《英国低碳转型计划――国家气候能源战略》,对低碳迁移的具体任务目标进行了部署。该计划规定:到2020年,英国碳排放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34%。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计划规定到2020年,绿色行业工作机会要超过120万个;对700万个家庭住房进行绿色改造;支持150万个家庭自产绿色能源;40%的电力来自低碳能源;原油进口减少一半;新生产汽车的排放在现在基础上减少60%。

英国政府在对“低碳经济”产业化进行深度研究基础上,制定了《低碳产业战略远景》,指出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走出当前经济低迷状态的重要措施,也是着眼未来的战略决策,英国应当抓住全球在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创造的巨大商机,实现经济的重新崛起。《低碳产业战略远景》强调英国应当围绕4个方面加快实施低碳产业战略。一是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减少商业、消费者以及公共服务成本。二是重视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获和储存技术、输电网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将其作为未来英国发展低碳产业的重要方向。三是使英国成(下转第28页)(上接第23页)为全球低碳汽车开发和生产领先者。四是通过提供技能、基础设施采购和研发、示范和政策的部署,使英国成为低碳经济商业中心。

2009年11月,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部公布了能源规划草案,明确提出,核能、可再生能源和洁净煤是英国未来能源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大力发展风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草案决定重启核能发展计划,批准了10个新核电站。2009年12月1日,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部了题为《智能电网:机遇》的报告,宣布将大力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报告提出,2020年前,将4700万个家庭普通电表全面替换为智能电表。英国还成立了智能电网示范基金,在未来5年内为智能电网技术研发提供资金支持。

为了帮助英国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英国工党政府在2010年3月24日启动一个20亿英镑的“绿色”投资银行计划。英国财政大臣阿利斯太尔・达林(Alistair Darling)表示,该计划有望在5月6日进行投票表决。他同时表示,希望获得更多的投资,以便促进持续18个月经济萧条过后经济的发展。

目前,英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以全体企业、公共部门和居民为主体的互动体系,从低碳技术研发推广、政策发挥建设到国民认知姿态等诸多方面,都处在了世界领先位置。从某种程度上讲,英国已突破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最初瓶颈,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英国实施低碳计划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许多国家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纷纷转移精力、削减投入甚而放松减排要求的情况下,英国却宣布启动了一项“绿色振兴计划”,尝试以低碳经济模式从衰退中复苏。

第3篇:能源低碳转型战略范文

低碳经济及其对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影响

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影响

低碳经济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理念的深化和绿色贸易的推行对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低碳经济催生新的贸易壁垒。发达国家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环境的行动中,将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挂钩,推行各种碳壁垒,如碳关税壁垒、碳标签壁垒、碳排放技术壁垒和低碳政府补贴等。

低碳经济增加我国企业的生产成本。为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出口企业要加快生产方式转变、生产工艺转型,革新落后生产设备和技术,使用清洁能源,因而我国出口企业必定要付出低碳转型成本。

低碳经济改变进出口商品结构和地理方向。符合低碳发展和环保要求的低碳产品的出口将会增加,而高碳产品将会因为高碳排放量、高环境污染而为各种碳壁垒所阻碍,难以进入国际市场。为规避发达国家设置的严苛的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我国商品内销增加或者向世界其他地区转移。

“走出去”战略存在的问题

1、内耗过大并且对环境污染、资源破坏严重。我国的能源消耗总量从2000年的13亿吨标准煤上升到2011 年的34.8亿吨标准煤。而在我国的出口产品构成中,对资源、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的工业制成品占的出口比重过大,加剧了国内经济利益与资源环境的冲突。

2、现有贸易模式和贸易结构具有不可持续性。中国主要出口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产品,而进口高附加值的科技产品或能源资源,该贸易结构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环境和能源压力,成中国内涵能源的逆差。

3、管理落后,企业竞争力弱。“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缺乏统一有效的监管,各部门各地区之间以及各企业之间各自为政,对外投资的随意性很大,造成海外重复投资、恶性竞争,影响了境外投资的整体效益。

贸易可持续发展及其内涵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指一国在保持其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可持续性的基础上,通过制定一系列贸易政策,推动对外经济活动能力不断提升,实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促进对外贸易的增长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贸易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是发展,可持续贸易能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专业化合理分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能促进技术革新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二,维持贸易的公平性,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就是对外贸易不能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代际公平是指对外贸易的发展不能牺牲他国和本国人民的利益为代价。

第三,贸易发展的共同性。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承认发展中国家目前主要的问题是发展,而发达国家应相应地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和义务。

低碳经济下我国企业的可持续贸易战略选择

加快能源利用和消费结构调整

加强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通过清洁利用技术对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进行低碳化改造,调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转化效率,逐步提高太阳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

优化对外贸易整体结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减少“三高一低”产品的出口,加大服务贸易的出口比重,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综合竞争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出口产品的品位和档次,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增强产品的不可替代性,研发高、精、尖类产品,规避在低端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

落实科技兴贸战略,采用低碳技术,对企业进行低碳化改造

第4篇:能源低碳转型战略范文

关键词 低碳城市;低碳社会;低碳产业;低碳支撑产业;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 TE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4-0017-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4.004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对于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低碳发展道路,无疑是协调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之间关系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国际影响力的战略举措。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规模的日益扩大,城市作为经济发展主要推动力的作用日趋明显。然而,城市也是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体,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发展正面临着贫困、住房短缺、交通拥堵、资源匮乏、环境退化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由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所导致的气候变化问题尤为严峻[1]。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能够为城市建设提供一条新的发展路径,不仅可以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还会为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发展低碳经济已逐步成为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2]。

低碳城市,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城市管理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3]。目前国外在低碳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低碳城市建设的行动法案。国内多个低碳城市的试点工作也已经逐步展开,已有保定、上海、贵阳等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尽管如此,我国城市目前的低碳实践仍处于尝试性的阶段,过于零散,尚未形成系统的低碳经济发展框架,往往是将低碳城市建设简单等同于新能源开发利用、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内容,仅停留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层面,争相打造低碳“名片”,缺乏系统性的安排[4]。然而,低碳城市建设不是简单地贴标签,而是需要通过低碳技术的创新,经济结构的优化,消费模式的转变等方式来实现经济的低碳转型,城市需要探索出符合自身特征的低碳发展路径。因此,整合目前的低碳经济发展实践,总结提炼现有低碳城市实践活动所遵循的发展模式,将为我国城市探索适宜的低碳转型路径提供借鉴,为低碳发展的有序性和系统性奠定基础。

1 国际上低碳城市的发展实践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于2003年由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中提出[5]。而随之国际上众多城市也展开了以温室气体减排、构建低碳社会等为基本目标的实践活动。

英国是低碳城市规划和实践的先行者。碳信托基金会与能源节约基金会联合推动了英国的低碳城市项目(Low Carbon Cities Programme, LCCP)。首批3个示范城市(布里斯托、利兹、曼彻斯特) 在LCCP 提供的专家和技术支持下制定了全市范围的低碳城市规划Carbon Trust and Energy Saving Trust. The Low Carbon Cities Programme. lowcarboncities.co.uk。伦敦市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更是起到了领跑者的作用。2007年,伦敦市长利文斯顿发表《今天行动,守护将来》(Action Today to Protect Tomorrow)计划,提出了在2025年使CO2排放量相比1990年水平减少60%的目标。《伦敦气候变化行动计划》(London Climate Change Action Plan)在其不同的行动与方案中制订了许多具体措施和目标,致力于解决诸如绿色家园、商业、能源效率和运输等问题[6]。

伯明翰曾经作为英国工业革命中心盛极一时,但随着资源的枯竭和产业转移逐渐走向衰落。经过漫长的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努力,最终发展成为一座富有文化内涵的会议、展览和商业旅游城市。伯明翰的成功转型得益于产业定位明确,将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金融、咨询、零售、会展等行业作为重点,培育创意园区,建设知识城市,还成立了自己的文化产业区,利用大学孵化高科技企业。类似的城市如美国的波士顿,作为美国最早完成工业化、最先发生传统制造业外迁的地区之一,发展知识密集的新兴产业部门成为波士顿摆脱产业转移困境的重要选择,目前已经在波士顿的128公路区形成高技术企业密集的产业区,其知名度仅次于硅谷[7]。

作为《京都议定书》的发起和倡导国,日本提出打造低碳社会的构想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东京政府于2007年发表《东京气候变化战略――低碳东京十年计划的基本政策》,定下2020年相比2000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5%的目标。其基本政策涵盖推动企业减排、减少居民生活浪费、政府设施节能、减少交通二氧化碳排放等方面[8]。东京市在城市规划中还侧重考虑住宅的节能和环保等要素。

丹麦哥本哈根分两个阶段实施低碳城市战略。第一阶段目标是到2015年将全市二氧化碳排放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20%,第二阶段是到2025年将排放量降为零。推出50项措施建设低碳城市,涉及大力推行风能和生物质能发电,实行热电联产,推广节能建筑,发展城市绿色交通,鼓励市民垃圾回收利用,依靠科技开发新能源新技术等方面。西班牙巴塞罗那推出“能源改进计划2002-2012”,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特别是太阳能),减少了非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该计划包括促进政策、示范项目、法律与管理手段,并将能源措施纳入到城市发展中。瑞典的马尔默将威斯特拉汉能建设为一个新的碳中和居民区。有1 000个家庭的能源供应来自可再生能源。100%的可再生能源方程是基于一个年度周期,也就是说在一年中的某些时候,城市辖区借助于城市系统,在其他时间,威斯特拉汉能地区用其能源盈余来供应能源系统。这一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较低的建筑能源使用,城市密度和可持续的交通对这些活动进行辅助[6]。

2 国内低碳城市的发展探索

目前国内已经进行了很多低碳城市建设的探索,多集中于战略规划的研究以及示范城市、示范园区或示范项目的探讨。

2008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启动了“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以期推动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保定和上海是首批试点城市。气候组织于2008年推出“城市低碳领导力”项目,通过实施该项目,推动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工商企业、科研机构、新闻媒体等利益相关方,共同构建中国城市低碳领导力体系,发展低碳经济。

国内许多城市纷纷开展了低碳发展的试点实践[9]。如位于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的上海市东滩地区,正着手打造东滩生态城,该生态城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和区域。在新城中,热能和电力将通过风能、生物质能、垃圾发电和城市建筑物上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直接获得;为满足燃料电池的需求,将建立全国第一个氢能电网;建筑物均采用环保技术;步行、自行车、燃料电池公交车等将是人们的出行方式上海东滩生态城总体规划设计.。再如保定市,提出建设“中国电谷”的概念,依托保定国家高新区新能源和能源设备产业基础,打造光伏、风电、输变电设备、高效节能、电力自动化等七大产业园区。“中国电谷•低碳保定”已成为保定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新亮点与新品牌[10]。

随着人们对低碳发展的认同,越来越多的城市提出建设低碳城市或示范区的理念,开始依托自身的资源、产业特点探索适宜的发展方式。表1列示了目前国内典型城市针对低碳城市建设提出的发展愿景和已经采取的行动措施或制定的规划。尽管众多的地区开始低碳发展的尝试,而发展程度却参差不齐,发展模式也各式不一,大到国家级、省级的低碳示范区,小到低碳乡村、低碳社区,部分地区打造综合型的低碳规划,部分地区则重点致力于新能源、低碳产业的发展。这些城市或地区的低碳发展经验及其推广价值还有待实践的检验,其存在的问题也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加以解决,但无论如何,它们在低碳城市的探索中将为中国其他城市的低碳发展提供借鉴。

3 低碳城市发展模式总结

综合上述国内外低碳城市发展实践综述的结果,我们发现,城市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与所在国家、地区的发展战略不同,不同的城市也选择了各式各样的低碳发展模式。总体来讲,国际城市相对探索出了更为有效的低碳发展模式,而国内城市的发展实践更多还处于尝试性阶段,相对比较零散,主要集中于低碳园区示范,低碳产业选择和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方式的探索。综合各种发展实践,我们将目前城市低碳发展方式归纳为以下四种模式,各种模式的典型范例城市如表2所示。

3.1 目标模式―― 综合型“低碳社会”

我们将英国、日本、丹麦等国家成功实现低碳转型的城市发展方式定义为综合型“低碳社会”模式,该种模式几乎关注城市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从能源供给到能源消费的各个领域,包括新能源开发利用、绿色建筑、环保交通、低碳消费模式等各个层面。该类城市多是工业化后期城市,具备良好的经济转型基础,如伦敦、东京、丹麦等城市。

3.2 过渡模式

低碳城市的建设需要建立一个综合的“低碳社会”,然而任何经济的低碳转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更多的城市需要选择一个切入点或一个领域来优先发展。综合以上国内外低碳城市的发展实践,本文归纳如下三种低碳城市建设的过渡模式。

3.2.1 低碳产业拉动模式

所谓低碳产业,是指相对能源密集型产业而言,能够以相对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产出的行业,多指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国际上部分城市的低碳转型,采用低碳产业拉动的方式,即城市发展以某种或某类低碳产业发展为核心,逐步弱化其他行业的发展,最终形成产业结构相对较单一的低碳发展模式。典型的范例如伯明翰和波士顿,前者以文化产业或创意产业为发展核心,后者选择发展低碳高科技产业,均通过构建知识型城市实现低碳发展。

3.2.2 示范型“以点带面”发展模式

在城市经济发展低碳转型的初期,多个城市选择先建设示范区的形式,探索先进的发展理念和转型经验,进而以点带面带动整个城市的低碳发展。典型的城市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在建的马斯达尔生态低碳城,即探索建立一个“零碳排放”的生态园区Zerocarbon city planned for UAE.省略/community-content/-low-carbon-news/668/zerocarbon-city-planned-for-uae。该种模式也是国内城市普遍尝试的一种方式,如重庆建设低碳产业园,科技部成立“低碳科技示范区”,探索低碳技术发展扩散的有效途径。

3.2.3 “低碳支撑产业”发展模式

我们将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支撑的行业定义为低碳支撑产业,该类产业可能本身并不是低碳的,如风机制造,太阳能利用所必须的多晶硅制造、光伏设备制造等,这些设备的生产实际上是高耗能的,然而又是上述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所必须的。在全国甚至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视角下,这类产业虽然是耗能的,但为低碳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是低碳经济发展中必要且重要的环节。因此,我们将发展“低碳支撑产业”的城市也作为低碳城市发展过渡模式的一种,尤其是在全国进行低碳城市发展探索的初级阶段,这类城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该类产业的发展,也为城市自身的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除此以外,还存在众多的城市开始进行其他方面低碳发展的尝试,但多是重点关注低碳发展的某一方面,如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始改善交通体系,开发低碳建筑等,本文将这类城市定义为低碳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没有形成相对较成型的低碳发展体系。尽管国内低碳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但大多数城市也只是处于这种摸索性阶段,仍需要探索出合理的适合自身特征的发展模式。

4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模式探讨

综上,尽管国内城市已经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初期的探索,但毕竟处于起步阶段,尚没有摸索出明确的发展路径。国外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与规划设计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借鉴经验,然而中国的低碳城市不能完全遵循发达国家的低碳城市模式。同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的低碳城市建设不是后工业化的低碳发展,同时中国的发展具有其独特性,产业结构升级、行业能源效率的提高等应该作为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的低碳城市建设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创新[11]。

4.1 中国需在低碳发展中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

低碳转型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新的机遇,低碳城市的建设需要以低碳经济为载体,在低碳转型过程中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需要探索一条工业化进程中的低碳发展之路,不可能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而低碳城市定位也不可能以温室气体排放的绝对量减排为目标(如英国、日本的低碳城市)。中国的低碳城市发展,需要以经济发展与保护气候的协调为目标,因此,发展优先是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现实途径[12]。然而,对于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要实现低碳发展,结构调整是重中之重。低碳城市建设需要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低碳产业的选择来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4.2 推动低碳产业的发展是经济转型的关键

推动低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的低碳转型并带来新的经济增长。发展低碳产业各城市也各有侧重,不同的城市依据自身发展特征和比较优势的不同,可选择低碳产业拉动模式或低碳支撑产业发展模式。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采用低碳产业拉动模式。具有独特资源或产业优势的地区可以依据自身禀赋和发展特征选取低碳产业,如发展教育产业,建设知识城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低碳旅游业等,最终形成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但能够低碳发展的城市状态。如桂林等旅游型城市,即可以依托自身的旅游资源,科学开发利用,以旅游业及其配套服务业为发展核心拉动城市的低碳转型。当然,构建低碳型产业结构也仅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要实现真正的低碳发展,必须在建筑、交通、消费模式等方方面面融入低碳理念。

低碳支撑产业发展模式则需谨防重复建设。发展低碳支撑产业是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城市建设的基础,如保定、德州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为国内甚至国际的新能源开发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城市的选择必须要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条件与产业发展优势,避免盲目跟风,同时要有长远的规划和发展愿景,短期内的产业选择也要为未来的经济转型搭建基础;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及时掌握市场动向,避免重复建设;另外,该类产业的建设,必须注重技术水平的提高,避免成为高耗能的“世界加工厂”。

4.3 低碳示范区建设为城市低碳发展探索方向

推动低碳示范,探索低碳城市发展的有效模式,可以为城市低碳发展指明方向。相比国际上的低碳城市,中国的城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中国的低碳城市发展需要逐步探索有效的合理的发展模式。而示范型的发展模式,将为城市的全面发展提供经验借鉴甚至教训,该种模式也是国内开始普遍运作的一种方式,探索出成功经验后如何将园区或示范区的发展经验扩展到城市甚至更多相似的地区,将是示范发挥作用的关键。对于一些综合型城市,可以申请建立低碳发展示范区,开展规划与政策试点,探索可复制到全市的低碳发展经验。

4.4 注重低碳理念的渗透,构建综合型低碳城市是最终目标低碳经济转型是必须也是必然,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抢占先机是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长远来看,低碳城市建设需要构建一个综合型的低碳社会,如上所述,涵盖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低碳的能源结构,低碳的工业、建筑、交通运输业,低碳的消费模式,低碳技术支撑等[13]。城市建设需注重低碳理念在全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以经济转型带动社会转型,而低碳社会的建设也将为经济的低碳转型提供保障。同时,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发展起着长期的结构性的作用,合理的城市规划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关键[14]。因此,综合型的低碳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无论采取何种过渡模式,都需要辅以长远的综合发展战略和合理的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构造未来的低碳发展蓝图。

5 结 论

任何城市都具有其独特性,中国的城市要走低碳发展道路,是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全新探索,更需要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依据城市的资源特征和产业优势选择适宜的发展模式。本文总结了低碳城市建设的几种模式,研究发现,国际低碳城市建设多侧重综合低碳理念的深入,以综合型低碳城市为规划目标;而国内低碳城市的发展探索则多集中于低碳示范、低碳产业以及低碳产业装备制造等发展模式的探讨上。

建设低碳城市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发展模式的选择对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于处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更需要探索一条独特的低碳转型路径。①中国的城市需在低碳发展过程中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本着发展优先的原则,逐步优化经济结构;②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选择适宜的低碳产业,打造完整的低碳产业链条,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契机;③通过低碳园区、社区示范,探索有效的低碳发展模式,可以为城市的低碳发展探索方向;④城市建设需注重低碳理念的渗透,构建综合型低碳城市是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

城市的低碳转型是个不断创新的过程,还有更多的发展理念与方式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尤其是将低碳转型路径或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城市类型和特征相结合,这些研究对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城市的建设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Reference)

[1]顾朝林.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Gu Chaolin. Study of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M]. Beijing: Commercial Press, 2008.]

[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Study Group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Chin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Report 2009 China's Approach Towards a Low Carbon Future[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9.]

[3]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 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Study Group of China Energy and Carbon Emissions. 2050 China Energy and CO2 Emissions Report[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9.]

[4]殷耀,赵仁伟,齐海山,等.我国低碳城市建设需防“”现象[J].经济参考报.2009-09-07(007).[Yin Yao, Zhao Renwei, Qi Haishan, et,al. China's Low Carbon Urban Construction Need to Guard Against “Great Leap Forward”[J]. Economic Information Daily. 2009-09-07(007).]

[5]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Create a Low Carbon Economy, London:TSO,2003.

[6]Urban FrontrunnersCities and the Fight against Global Warming. eea.europa.eu/articles/urbanfrontrunners2013citiesandthefightagainstglobalwarming.

[7]周国梅,唐志鹏,李丽平.资源型城市如何实现低碳转型[J].环境经济.2009,(10): 31-36.[Zhou Guomei, Tang Zhipeng, Li Liping. How to Achieve a Low Carbon Transition for Resourcebased Cities[J]. Environmental Economy.2009,(10):31-36.]

[8]Tokyo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Tokyo Climate Change Strategy: A Basic Policy for the 10year Plan for a Carbonminus Tokyo, June 2007.

[9] 戴亦欣.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3):12-17[Dai Yixin. The Necessity and Governance Model of Developing LowCarbon City in China[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9,(3):1 2-17.]

[10]庄贵阳,谢倩漪. 低碳经济转型的国际经验与发展趋势[A]. 见:王伟光,郑国光.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09)[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Zhuang Guiyang, Xie Qianyi.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Low Carbon Economy Transition[A]. In: Wang Weiguang, Zheng Guoguang. Annual Report on Climate Change Actions 2009[M].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China),2009.]

[11]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齐晔.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 2009,(6):1-7.[Liu Zhilin, Dai Yixin, Dong Changgui, Qi Ye. Low Carbon City: Conce pts, International Practice and Implications for China[J]. Urban Studies. 2009, (6):1-7.]

[12] 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Zhuang Guiyang. How Will China Move Towards a Low Carbon Economy?[M].Beijing:Meteorological Press,2007.]

[13]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4-19.[Fu Yun, Ma Yonghuan, Liu Yijun, Niu Wenyuan. Developmen t Patterns of Low Carbon Economy[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3):14-19.]

[14]潘海啸,汤NFDA1,吴锦瑜,卢源,张仰斐. 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J].城市规划学刊.2008,(6):57-64.[Pan Haixiao, Tang Yang , Wu Jinyu, Lu Yuan, Zhang Y angfei. Spatial Planning Strategy for “Low Carbon Cities” in China[J]. Urban Planning Journal. 2008,(6):57-64.]

[15]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 2):5-10[Fu Yun, Wang Yunlin, Li Ding. Routes to LowCarbon Cities[J]. Imp act of Science on Society,2008,2(5):5-10.]

[16]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4):98-102 [Xin Zhangping, Zhang Taiyin. Low Carbon Economy and Low Carbon City [J]. Urb an Studies,2008,(4):98-102.]

[17]谢军字,郝东恒,谢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 8,(12):1-7[Xie Junan, Hao Dongheng, Xie Wen.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D eveloping Low Carbon Economy [J]. Contemporary Economy & Management,2008,(12): 1-7.]

Practice and Patterns of Low Carbon City Development

LIU Wenling WANG Can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第5篇:能源低碳转型战略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34 文献标识码:A

1 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世界各国已经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既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又可以促进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各国纷纷开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目标,并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全球低碳经济争霸已经全面展开,一场绿色投资的战争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展开。

2 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及特点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随着实践的发展,低碳经济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展。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对低碳经济的理解。目前大多数学者认同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从经济形态上讲,简单来说,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这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3 低碳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状况

3.1 英国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在全球实施“碳预算”的国家,也是首个把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纳入法律框架的国家。早在2003年,英国就在其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中,提出到2005年英国能源战略的主要任务是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2008年公布的《气候变化法案》在以往全国二氧化碳排放计划之上,明确地规定了全新的更具法律约束力的全国性排放目标,其核心条款就是2009年4月实施的碳预算体系,该预算中确定,在1990年的基础之上,2050年英国碳排放至少要减少80%。同年7月,英国政府又了《英国低碳转换计划》以及3个配套的计划―《英国低碳工业战略》、《可再生能源战略》及《低碳交通计划》。此外,英国还通过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气体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一系列经济政策工具的运用,达到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目的。英国政府在2010年3月18日了在碳预算体制下的首份碳排放报告,报告称英国2008年的温室气体净排放量约相当于6亿吨二氧化碳,碳预算目标正稳步实现。

3.2 美国

美国作为世界工业强国,主要通过资金支持、法律支持和出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相关政策等几个方面来实现向低碳经济发展的转型。早在2005年8月8日,美国布什政府就颁布了涉及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等11个方面的《能源政策法》。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2009年美国众议院提出了“绿色能源”法案,以确保美国产业的竞争力,推动绿色就业和劳动者转型,并出口低碳技术,应对气候变化,这些政策法案的实施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2009年2月,奥巴马政府宣布了以发展新能源为重点的“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计划在3年内投入1500亿美元,使得美国新能源产量与现在的能源产量相比增加1倍。同年2月,美国在能源政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2012年起将对排污、排放收费,到2050年将减排83%;以每台补贴7000美元的刺激政策,来鼓励混合动力汽车的大规模使用等,再度增加用于新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投资,投资总额高达7870亿美元,主要用于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储存和碳捕获以及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和太阳能等)。

3.3 日本

日本各届政府一直在宣传推广节能减排,主导建设低碳社会。从1991年至2001年,日本先后制定了《关于促进利用再生资源的法律、合理用能及再生资源利用法》、《废弃物处理法》、《化学物质排出管理促进法》、《2010年能源供应和需求的长期展望》等法案。自2002年以来,日本的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电池产量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占据了世界总体产量的半壁江山。2004年,日本环境省设立的全球环境研究基金成立了“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同年,日本出台了以燃料电池为重点的“新产业创造战略”,降低日本对石油的依赖程度。2007年6月,日本内阁会议审定通过《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提出“建设国际循环型社会”的战略方针。2008年,日本政府提出了“福田蓝图”,其减排目标是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80%,将日本打造成为世界首个“低碳社会”。 2008年提出《面向低碳社会的十二大行动》,预计在未来三至五年内将家用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成本减少一半,同时大力发展风力、太阳能、水力、生物质能和地热等,争取到2020年使碳捕获与埋存技术实用化。

3.4 中国

自2007年中国首次明确要发展低碳经济以来,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特别是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截止2010年9月底,共批准2685个清洁发展机制项目,预计2010年减排量近5亿吨CO2当量,其中有953个在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成功注册,占全球注册项目的40%。我国新能源占能源生产总量比重超过9%。国家发改委公布“4万亿”投资清单中,用于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的投资达2100亿。2010年,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在1500万~1700万千瓦之间,累计装机容量将超过400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约55%,跃居世界第一。低碳技术投资呈增长趋势。中国最近几年用于“绿色行业”风险投资差不多增加了一倍,占总投资的19%。据估计到2020年将达到2680亿美元,其中太阳能产业的开发利用世界领先。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根据政府规划,到2011年,中国将年产50万辆新能源汽车。

“十二五”期间,科技部将高度重视和发展低碳技术,把低碳技术作为重点内容纳入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与相关技术产业发展规划。预测中国的风能发电能力2020年达到3000万千瓦的目标将会提前实现。我国低碳发展将朝四个方向努力,即形成合理的消费模式;选择高效节能的生产消费结构;加快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低碳高效的能源工业,将以煤为主的传统能源结构改变为煤炭、油气、新能源三分天下的格局,减排的重点也要从目前工业部门为主转变为工业、建筑和交通并举。

第6篇:能源低碳转型战略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国际经验;政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2)04-086-05

一、引言

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阶段,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基本完成,以大量耗费能源发展经济的模式逐步被抛弃,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暖问题和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矛盾的首选模式。低碳经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发展。2009年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化会议后,这种经济模式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各国政府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努力推进低碳化,力争抢占低碳技术的领先地位。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改善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其目标是降低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大气污染,改善生态环境,避免气候发生灾难性变化,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环境污染相当严重,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较大,虽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没有降低碳排放的国际要求,但是出于环境保护的目的,中国政府也积极向国际社会承诺降低碳排放。据国际能源机构(IEA)估计,如果不进行任何控制,到2030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达到114亿吨,为此中国政府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40%~45%。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制定科学的政策,实施有效的措施。在制定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各种政策时,首先需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汲取他们的经验。

二、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和策略

(一)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性规划

自2003年英国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以来,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发达国家相继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这些战略目标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基本方向是一致的,就是要达到降低能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新能源产业,实现向低碳经济的转变。为了发展低碳经济,发达国家还制定了相应的政策,这些政策的重点概括起来就是开发低碳技术,发展清洁能源,改造传统产业,以便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英国在2003年了《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在2008年了《气候变化法案》,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的具有法律约束性长期框架的国家。2009年7月15日,颁布了《英国低碳转型计划》白皮书。英国在《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到2050年将英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消减60%。《气候变化法案》提出到2050年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80%的温室气体排放,到2020年的中期目标是减少34%的排放。德国在2008年制定了《可再生能源法》。其后,又制定了《可再生能源供暖法》等法律法规。《可再生能源法》把风能作为发展的重点,尤其海上风能。《可再生能源供暖法》规定,德国积极促进可再生能源用于供暖,计划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供暖比例提高到14%(2006年为6%)。

日本政府为了达到低碳社会目标,制定了详细的“低碳社会行动计划”(2008年),公布了《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2009年)政策法案,对高排放、高污染的工业进行整顿,提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具体措施,推动低碳社会建设。日本把节能技术和低碳能源技术创新作为重点,对可以大规模降低温室气体的捕捉和封存技术进行大力扶持。政府继续投资化石能源的减排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特别是投资燃煤电厂的烟气脱硫技术,确保日本形成国际领先的脱硫环保技术。

澳大利亚在2008年了《减少碳排放计划》政策绿皮书。提出了减排计划目标:2050年达到2000年气体排放的40%。计划2020年可再生能源比重要达到全部电力的20%。计划7年投资5亿澳元,重点用于热能技术升级与太阳能开发利用。计划建立一个全球碳捕集与储存中心。

(二)发达国家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

为了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建设低碳社会,发达国家在进行战略规划的同时,还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在所有的政策措施中,制定和实施鼓励低碳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是十分重要的举措。在财政政策中,支出政策和收入政策是其两个主要方面,二者的方式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其内容主要是财政投入政策、补贴、政府采购、税收政策等。

1.财政支出政策

第7篇:能源低碳转型战略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两型社会;现状;设想

一、引言

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河北在经历了过去若干年的长期经济高速增长后,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任务。近年来,中央强调“以人为本”走科学发展之路,建设和谐社会和两型社会,其实是在中国强劲增长动力之上增加一个平衡器。对于过分依赖煤炭、工业偏重、环境容量有限、环绕京津的河北而言,要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就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变唯gdp论的驱动模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来抓。发展低碳经济,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路径和必然选择。

二、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与实践

(一)英国。低碳经济的先驱英国早在2003年就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2005年英国建立了3,500万英镑的小型示范基金。2008年英国颁布了《气候变化法案》,承诺到2050年将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60%的长期目标。2009年4月布朗政府宣布将“碳预算”纳入政府预算框架,使之应用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在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产业追加了104亿英镑的投资,英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公布“碳预算”的国家。2009年7月15日,英国政府公布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

(二)欧盟。欧盟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整体水平较高。欧盟碳市场(eu ets)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交易体系,该市场目前不同类别的碳价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具参考价值的碳交易市场价格。欧盟通过碳交易实现两个目标:一是促进私营经济参与低碳转型;二是借由交易盈利为欧盟发展世界领先的碳技术筹措资金。欧盟还实施经济与技术援助在内的项目目标式战略,如积极支持清洁能源项目建设。2010年11月10日欧盟委员会出台一份新的能源战略——《能源2020》,拟在重点能源领域实施更加细化的行动计划。

(三)美国。美国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也一直在暗自发力。美国政府的举措可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新能源是核心。2009年《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2009年美国绿色能源与安全保障法案》和《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的均旨在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美国在新能源、低碳技术等方面的大力投入,世人有目共睹。

(四)日本。日本作为亚洲低碳经济的倡导者,也在不断坚定着低碳发展的步伐。2007年6月,日本内阁会议制定《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确定了综合推进低碳社会、循环型社会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建设目标。2008年5月,日本环境省全球环境研究基金项目组了《面向低碳社会的12大行动》,其中对住宅、工业、交通、能源转换等都提出了预期减排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和制度支持。同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了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政策,即著名的“福田蓝图”,这是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2009年4月,《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出台,旨在通过实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强化日本的低碳经济。

(五)韩国。韩国2008年9月制定了《低碳绿色增长的国家战略》,明确了2009~2050年的低碳绿色增长总目标。以此为主轴,立法机构负责描绘法律框架,2010年4月14日公布了《低碳绿色增长基本法》;行政部门制定了阶段计划,韩国环境部新设“温室气体综合信息中心”,推行一项旨在到2012年前达到年均能耗下降1%~6%的计划;科研部门发展绿色技术及其产业,外汇部门发展“旅游”等货币资产项目。

(六)印度。印度是cdm项目大国。印度在《京都议定书》还未生效的时候,就看好并着手cdm项目,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管理cdm项目开发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发展cdm项目的政策。目前,印度在利用cdm机制方面走在了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此外,印度还通过各种途径致力于国内的减排行动,包括对煤炭征收碳税为清洁能源提供资金支持。

(七)巴西。巴西政府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热带雨林为出发点,结合农业和能源产业发展新能源替代产业。如,成立了一个跨部门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总统府牵头、14个政府部门参加,负责研究和制定有关生物柴油生产与推广的政策与措施。目前,全巴西境内27个州,有23个州建立了研发生物柴油的技术网络。金融支持政策是巴西政府出

手的另一项拳头措施。国家银行推出各种信贷优惠政策,为生物柴油企业提供融资;央行设立专项信贷资金,鼓励农户种植甘蔗、大豆等作物,满足原料需求。除此之外,巴西政府还大力号召和推动国民的低碳生活方式。

三、河北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河北发展低碳经济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地理位置优越。河北省处于我国第三经济增长极“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腹地,同北京、天津构成了闻名遐迩的“金三角”。借势京津辐射优势,构建河北低碳经济区,具有获得国家战略支持的良好前景。

(二)资源禀赋良好。河北省蕴藏着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资源,是改善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资源基础。

(三)前期基础坚实。为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河北自2007年开始实施“双三十”工程以来,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取得新突破。在发展新能源方面,河北已经投产的风电装机规模居内蒙古和吉林之后,排名全国第三;在光伏发电领域,河北省也走在了全国前列;保定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并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集群,构成了建设低碳城市的良好基础,2010年7月国家发改委确定保定市为首批开展低碳工作的城市试点之一;以“生态科技”、“创新”为理念的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目前已经进入全面开发建设阶段,作为当今世界四种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之一,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的建设同样有助于低碳经济在全省范围内的崛起;河北在建筑节能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全省大部分城市新建建筑80%达标,唐山市新建建筑100%达到节能标准;在“节能减排”方面,河北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2009年河北省经济工作会议把加快建设唐山新能源汽车、张承千万千瓦级风电、保定中国电谷、宁晋晶龙等新能源产业基地作为2010年重要经济工作之一,为河北省的经济低碳化发展确定了方向。

但是,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动态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前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仍面临许多现实挑战。一是缺乏有效激励机制,政策支持体系还不完善,尚未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和金融系统支持机制;二是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能源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碳增长是刚性的,短期内跨越资源、能源瓶颈约束是主要难题;三是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将是长期制约因素;四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低碳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是最大制约;五是河北工业特别是钢铁、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等重化工业比重偏高,“高碳”产业特征明显,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比重偏低;六是低效企业众多,单位能耗偏高,要彻底淘汰这些落后产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尚需时日;七是高耗能的基础设施、机器设备以及个人大件耐用消费品在河北占有大比重,短期内改造很难,从而导致高碳排放锁定,构成潜在风险;八是人们低碳消费意识尚未普遍形成。

四、发展河北低碳经济的设想

借鉴与参照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与实践,立足河北现状,积极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对河北今后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第一,明确低碳发展战略。战略是行动的指南,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行动的总体安排。将低碳经济发展作为重点纳入全省总体发展规划,制定低碳经济的全面方案和行动路线,形成一个可操作性强的低碳经济发展蓝图。同时,将二氧化碳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入“十二五”规划中,以制度形式来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努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模式的低碳转型。

第二,细化低碳支持政策。细化政策支持是落实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有助于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因此,需要省人大专门委员会、省有关经济、环境保护和税务等部门密切协作,探索建立适应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为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制度支撑。

第三,开发低碳居住空间。加强建筑节能技术和标准的推广,开发低碳住宅已势在必行。建议引入能效标准和标识制度;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加大标准的检查、执行力度;鼓励能源服务公司对既有高耗能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推进建筑节能材料的产业化发展。

第四,构建低碳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城镇应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控制私人轿车无节制增长;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高速铁路,形成立体化交通体系;不断提高强制性的汽车燃油效率标准,促进汽车改善燃油效率;同时,大力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

第五,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培养居民“碳中和”理念。通过对“碳中和”这一理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分解和对低碳生活方式的大力提倡,可以使人们深刻了解到生活中习惯和细节的改变可以起到减少碳排放、促进碳中和的作用,拥有越来越

重要的环保意义。每一件生活用品,大至家电小到玩具、书籍和摆设,都有无穷的改进空间,投入智慧就意味着减少每一个环节的碳排放。个人的积极行动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就可汇聚为行为减碳的威力,对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意义重大。

第六,先行试点示范,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在低碳转型的方向下,为了改革过程不可逆转,同时使改革不确定性所引起的风险是可承担的,应当坚持渐进式改革的路径,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路径。可以选择一个或者几个特定的地区或行业来先期试点,先在局部取得经验,再逐步扩大,最后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

五、结语

没有人会反对增长,因为这是繁荣和福祉的基石,需要调整的是增长方式。置身在一个有限的世界,告别“竭泽而渔”的野蛮增长,倡导低碳转型,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对我们过往所保持的唯经济发展单一维度评价体系的深刻反思,也是为了迈向更为人道和可持续的增长轨道,必将成为影响未来若干年河北增长后劲的重要因素。

主要参考文献:

[1]如明.发达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策略[j].中国科技投资,2006.7.

第8篇:能源低碳转型战略范文

关键词:高碳能源 低碳经济 低碳化路径

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着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而且这种能源消费结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发生根本变化。因为我国经济正处于以高能耗,低效率,重污染为特征的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和以煤为主要一次能源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的煤炭利用方式和节能减排措施还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和遏制温室效应的要求,实施经济发展低碳化势在必行。

1.低碳经济的概念界定和分析

低碳经济是一个具有广泛社会性的经济前沿理念。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大挑战,198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为当代和后代人类保护气候的决议, 1997年通过《京都议定书》,2003年,英国在能源白皮书《我们的能源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经济被定义为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生态经济,指出它是利用更少的能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本文总结,低碳经济包括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和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实现减缓气候变化的目标,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生活标准、更好生活质量及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的重要途径和机会。

2.我国走向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我国目前正处于“十二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并处于工业化的重化工业阶段。据统计,“十一五”时期,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从2005年的23.6亿tce上升到2010年的32.5亿tce。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能源消费大国。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化石能源不仅占主导地位,而且是以高碳性更强的煤炭为主。煤炭差不多占到70%,石油只占到20%,天然气只有3.5%。在二次能源电力的消费中,燃煤火电占到77%,水电占到20%。所以如何使我国从高碳经济走向低碳经济,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命脉。

2009年11月26日,中国政府公开承诺量化减排指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温室气体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而据中国能源研究会2011年2月25日公布,201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32.5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了6%,我国主要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量近几年一直高速上升,1999年我国化石能源消费总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2908.61百万公吨,到2008年已增加到了6533.55百万公吨。

综上所诉,出于保护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绿色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高碳能源自身发展需要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需要,发展低碳经济,从高碳能源走向低碳经济,已经是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特别是能源行业的必经之路。

3.我国从高碳能源走向低碳经济的路径分析

随着对低碳经济转型的研究发展,目前诸多研究成果和战略被提出以应对低碳经济发展。比如通过调整能源结构战略、利用科技创新、发展新能源、产业升级等方式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从中可以看出,大体都是围绕着碳减排、碳吸收、碳利用和低碳技术等几个方面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下面是本文总结的几种向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

3.1把低碳经济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并把相关指标整合到各项规划与政策中去。开展宣教工作,转变经济发展理念。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低碳经济宣传教育活动,引导社会经济系统由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向低碳排放转型,树立新的社会与经济价值观,促进消费意识创新,使消费者主动接受低碳消费理念。

3.2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或调整能源战略。在三种化石能源中,煤的含碳量最高,油次之,天然气的单位热值碳密集只有煤炭的60%。其他形式的能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等属于无碳能源。从保证能源安全和保护环境的角度看,发展低碳和无碳能源,促进能源供应的多样化,是走低碳经济的关键。

3.3激励低碳技术创新,出台配套政策措施,提供低碳经济创新服务平台。提高研发核心与关键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低碳技术的关键在于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通过提高碳捕捉、碳封存、碳蓄积的技术降低能源消费的碳强度,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

3.4调整产业结构,打造低碳产业。根据各个地区不同的能源情况,构筑具有我国地方特色的现代低碳产业体系。一是推动煤炭、电力等传统行业的低碳化改造,降低煤电排放二氧化碳的比重。鼓励煤炭清洁生产,重点支持绿色高产高效的低碳产业发展。

4.结论

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而言,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不会发生改变,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逐渐降低经济发展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使经济发展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目前我国面临着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巨大挑战和压力,同时这也是良好的机遇,努力实现从高碳能源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对保持和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平稳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申宝宏,赵路正,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途径分析[J].中国能源,2010:32(1)

[2]张玉卓.从高碳能源到低碳能源———煤炭清洁转化的前景[J].中国能源,2008:4.

[3]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79-87.

作者简介:

第9篇:能源低碳转型战略范文

Abstract:Low-carbon economy is a new concept. It was deeply affected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ergy, economic, social, national strategies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ttracts worldwide attention the Shanghai World Expo is transmitting the intense low-carbon economy information. With all of the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China also faces enormou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is economic model of the transition process, enterprises should first be a strategic focus and adjust in order to seize the opportunities to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关键词:上海世博会低碳经济 企业战略 转换模式

keywords:the Shanghai World Expolow carbon economy company strategic conversion mode

作者简介:姚莉,女,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系教授、主要从事企业管理与战略管理研究。

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拉开了大幕,这是一次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探讨人类城市生活的盛会。每一届世博会的展览,无一不展示了人类的创新能力和不断的想象力及勇气。当世界跨入21世纪的门槛之时,全球都在关注如何减少资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而本次上海世博会以其 “低碳世博”为特征必然为全世界所瞩目。我们可以期待,以上海世博会为契机,促进世界各国在变革既有生产方式,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获得更多的启发与共识,由此开启中国乃至全球的低碳经济新时代。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本次世博会既是一次观摩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机会,也是一次发掘商机、判断趋势的机会,更是促使我国企业加快转变经营方式的驱动力。

一、 低碳经济的步伐愈来愈急促,加快我国企业经营方式的变革迫不容缓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由于“哥本哈根”成为低碳经济的转折点,低碳经济代表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未来。发达国家已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本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观念,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纷纷采取措施提早应对,希望探求和走出一条迈向生态文明的新路。例如,英国设立“碳基金”促进低碳技术研发、商业化,致力于节约能源和供应清洁能源;美国制定了低碳技术开发计划,投入巨资研发从生物燃料、太阳能设备到二氧化碳零排放发电厂的环保技术等。欧盟从2003年开始,就在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领域进行了大量投入,目标是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达到20%。巴西的石油储量居世界第15位,但仍大力发展替代能源,借助丰富的土地、风能资源,大力推进生物燃料、风能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在上海世博会赞助阵营中,已有众多引领低碳经济未来发展潮流,拓展绿色经营、抢占绿色产品市场的企业。

上海举办的“低碳世博”不仅仅是一种理念的倡导,更是依托于“低碳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它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驱动力。长期以来,在传统发展模式下,企业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这一传统的以数量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已被证明不具可持续性。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是要加快传统经济生产方式向现代经济生产方式转变。由于企业是现代国民经济的细胞,是现代社会的基础单位,只有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才会有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实施低碳经济发展的行为主体看,关键在于企业。这要求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转变为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生产模式,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向低碳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和主要动力。

二、充分认识低碳经济对我国企业的严竣挑战性

一场以新能源革命和低碳经济为主题的绿色浪潮正在席卷全球,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这场竞争中并未在同一起点。由于发达国家早已完成工业化,碳排放量呈下降趋势,在节能减排技术上拥有绝对领先优势,在根据全球气候谈判确定的世界新体系中必将进一步强化其主导地位。从长远来看,碳交易市场及其碳金融市场不断扩大,发达国家因此增加了一个主导世界格局的新平台。我国经济发展的轨迹显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经济增长点常滞后于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首先,我国现有的高碳经济模式,严重不适应低碳经济要求。

作为一个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阶段,基础建设规模庞大,出口产品数额巨大,碳排放量大、碳排放强度偏高,能源用量仍将继续增长,目前我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二氧化碳排放第一大国。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出现了经济增长与能源需求增长相对脱钩的现象。一方面,它们用相对清洁的高热值的天然气和石油代替了污染重而热值低的煤,提高了能源使用效率,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很多发达国家把重污染企业转到发展中国家,通过进口商品来满足其国内需要,从而转移了污染。

其次,企业向“低碳”模式转换还仍受到以下因素的约束:

(1)政府规制的转换。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必须有相对应的政府监管方式的改变。各级政府执政理念和政策必须创新,真正的实践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重视并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和开发清洁能源,出台并严格执行符合低碳经济要求的能耗和环保标准;平衡能源需求和低碳经济发展。将直接关系到低碳经济在我国发展的前景。

(2)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我国现有的科技水平仍较落后。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的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去甚远,我们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需巨量资金。另据世界自然资源研究所一项研究表明,在基准减排情景下,中国需要60多种技术,其中40多种是我国不掌握的核心技术。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还存在产业发展滞后、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集中度低、管理能力薄弱等诸多问题。

(3)评价标准体系的改变。低碳经济下碳排放将成新的评价体系,低碳产业将产生新的技术标准和贸易壁垒,从而使得在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中,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或将会因新的低碳模式而再次拉开差距。企业甚至国家实力都要重新排序。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碳排放指标将对企业、产业产生巨大影响。

(4)“碳”关税将形成新的国际贸易壁垒

未来国际市场的竞争很大程度将是低碳产品的竞争。国际上的碳关税属于以环境名义设置的贸易壁垒将会对我国能源密集产品的出口起到限制作用。我国出口产品中高碳行业产品占有较大比重,碳关税若实施,将极大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必将导致我国产品市场份额的减少。而开征碳税在一定程度上则迫使企业走节能、低碳、低污染排放的道路,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三、低碳世博为企业开启了未来之窗

挑战也是机遇,尽管世界各国国情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战略意图不同,但都面临着“低碳经济”所开启的机会之窗:即新兴产业的孕育、巨大的创富机会、新的转型契机、新的游戏规则和新的金融市场。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也证明:经济转型时期和新技术应用初期,往往是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契机。此次上海世博会上的许多展品显示了低碳经济为新技术的开发利用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此外,低碳世博正式启动了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和交易平台构建,通过这一平台,参加世博会的各国参观者可以购买自己行程中的碳排放,实现自愿减排。交易平台的构建将有助于推动我国自愿减排市场的发展。作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资源国,2008年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的成交量,已占世界总成交量的84%。去年全球有800亿到1000亿的碳量排放进行了交易。而据估计,中国未来很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最大的环保节能市场、最大的低碳商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低碳制品出口国。企业减少碳排量,其减排指标可在国际市场出售,进而有可能获得一笔资金补偿。

四、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理念,加快企业战略转型

低碳经济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涉及到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低碳世博将从多角度多方位展示并引领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企业应以低碳世博为驱动力,着力实现以下的战略转换:

(1)将低碳理念作为企业战略的核心价值理念,促使企业发展思路、方法与生产经营方式作深刻变革。由于低碳经济深刻影响到企业运营的外部环境,企业产品设计、产品价格、产品市场、国际贸易政策无一不充满新的挑战和变化,低碳经济上升为影响企业战略的关键战略因素,企业战略理念中必须将低碳理念作为企业战略的新的核心价值观,企业在制定其发展战略时必须在战略目标、战略思维方式上,彻底改变和摆脱既有思维方式的束缚和路径依赖,真正做到走可持续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围绕这一新的理念,企业战略在优化资源配置、企业竞争战略选择、核心能力培育等也将做出新的决策。企业战略目标将实现多目标,不仅是经济目标,而且将包括经济社会目标。企业战略的设计与执行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和废弃物最终排放量,直至实现“零排放”。

(2)抓住重大的战略投资机会,,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低碳经济将带给企业许多重大投资机会和创业机会,涉及的行业和领域非常广泛。当前低碳经济的产业主要分布在环保产业、节能产业、减排以及清洁能源上。我国最新出台的新兴产业振兴规划中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空间海洋开发和地质勘探等七大行业,这七大行业基本都为“低碳”行业。企业向这些低碳领域投资将有广阔的前景。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服务业占社会经济的比重将极大地提升,社会教育、研发、就业、消费领域也将向低碳和绿色经济倾斜,这为第三产业的企业转型同样带来机遇。

(3)加大加快企业自主创新力度,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培育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避免陷入发展中国家技术落后的“锁定效应”,直接进入低碳发展模式。"锁定效应"是指人们对初始路径和规则的选择的依赖性。因此及早筹划,跳出对传统的化石能源技术和高碳产业的路径依赖,避免高碳产业和消费的锁定,直接进入低碳发展模式,着力于构建“低碳产品”、“低碳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