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可持续消费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商品环保性的终极评价
一听汽水、一瓶洗发液的“可持续度”有多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根据这个问题的答案来决定买还是不买。然而,要找到一个综合的评测指标,把地球上所有商品在制造过程中的各种不利影响都囊括其中,恐怕不是一件易事。“可持续指数”评分体系,会分别对供应链中的不同阶段或产生的不同效应(比如产生的废弃物和排放的二氧化碳)打分,而且不同的组织和团体会使用不同的衡量标准。因此,这个评分体系的问题不是信息量太少,而是太多。
如果评判环境和社会代价的衡量标准只有一种,那么给产品打分就会简单得多——可持续发展联盟就是这么想的。这个联盟的成员包括10所顶尖高校、多个大型非营利组织和80家跨国公司,它们都达成了一致,希望创立一个能涵盖整个供应链的通用指标。可持续发展联盟最近了一个指标体系,联盟成员将根据这些指标衡量首批100种产品,这些产品五花入门,从午餐麦片、洗涤剂到电视机都有所涉及。
沃尔玛的可持续发展部主任杰夫·莱斯是建立通用标准的支持者,他认为,在供应链中的可持续性措施不仅能让环境变得整洁,还能降低清理垃圾所耗费的成本——比如说,垃圾少了,就没必要花大价钱把它们拖走。沃尔玛已经开始将可持续标准编制成“评分卡”,并把这种卡片分发给旗下约400家收购商,这些收购商一直是从零售商手中进货的,作为买家的大小收购商,可能会为了降低商业行为的环境效应,而对产品供应商有所动作;产品供应商的行为又会影响收购商的年度业绩总结。同样身为联盟成员的戴尔公司已经对LCD屏幕制造商下达了指示,要求他们在生产屏幕时设法降低全氟烷烃这种强效温室气体的排放。联盟提供的数据“让我们可以有的放矢”,戴尔环境事务部主任斯科特·奥康奈尔说。
联盟认为,这个指标最终会取代其他评分体系。现在,美国的消费者走进一家杂货店后,只要掏出手机扫描洗发液上的条形码,就能读取GoodGuide网站评测的可持续性分数了。但是GoodGuide的导购只是根据公开信息做出的,而联盟评分所依照的数据,比如废气、垃圾、劳动力、水资源的使用和其它敏感信息则不易得到,只有大型商业集团对供应商施压才能拿到。因为这些数据,通用指标比其他指标更全面些。像沃尔玛、百思买和戴尔这类商业巨鳄每年从供应商处进货时,都手握着千亿美元的资金。“就凭这一点,可持续性也会比此前的任何理念更主流。”莱斯说道。然而消费者要想自己接触到指标所依赖的数据,恐怕还得等上个三年五载。可持续联盟的领导者承诺,这些数据会对消费者公开,但他们还没想好怎么公开。与此同时,指标的存在可以激发创新。比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就为联盟编撰了一部白皮书,评估了笔记本电脑中用生物基材料代替塑料的好处。
选自《环球科学》2013年第1期
1.下列有关第一段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持续度”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的首要考虑因素,因为它反映了商品的可持续使用时间。
B.“可持续指数”评分体系能够对商品在供应链中的不同阶段或产生的环境效应做出评价。
C.商品“可持续度”的评价目前还没有统一标准,要评价每件商品的可持续度,并非易事。
D.“可持续指数”评分体系涉及范围宽泛,衡量标准各异,导致存在信息量太多的问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可持续发展联盟致力于创立一个通用标准来评判商品的环境和社会代价,使它能涵盖整个供应链,并且已经开始付诸行动。
B.沃尔玛给收购商分发“评分卡”,就是为了让他们明确可持续标准,这必然能够推动收购商和供应商之间的正面互动。
C.斯科特·奥康奈尔也是建立通用标准的支持者,他认为根据联盟提供的数据,戴尔公司可对供应商提出更有针对性的要求。
D.通用指标的数据比其他指标更全面,要想得到有些信息是不容易的,只有某些大型商业集团才能拿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用指标的目的是建立明确统一的衡量标准,对商品的环保性作出综合评价。
B.一个通用的评价体系能对产品作出可持续性评价,从而使商品生产更环保、更高效。
C.可持续联盟承诺,消费者未来会得到指标依赖的数据,但现在为了某些利益还不愿公开。
D.通用指标的存在能够激发创新,但它要想真正走入消费者的生活,还需克服阻力。
参考答案:
1.A (“可持续度反映商品的可持续使用时间”错。)
源于20世纪初美国社会的消费主义主张把大众化消费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永动机,把对物质资源和财富的占有视为幸福的标准,把消费定义为人的终极目标和人生价值的判断标准。随着消费主义在我国的传播和不断渗透,其倡导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国大学生的消费观。
一、消费主义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影响
(一)攀比性消费倾向
消费主义通过多种媒介将消费符号、品牌形象传递给大学生。“名牌”被冠以“身份”、“地位”、“品味”和“时尚”的象征。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部分大学生群体在追求消费主义生活方式时,产生了强烈的渲染效应,促使身边其他的大学生效仿、攀比这种高消费、“唯品牌”的消费方式。
(二)炫耀性消费倾向
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对这种炫耀消费的定义是:“通过消费让人明白了消费者的经济力量、权力和地位,从而使消费者博得荣誉,获得自我满足。”部分大学生成长在比较富裕的家庭,在同学中间为了获取认同感、赞美或者羡慕,消费内容往往不是自己生活所需,而是更多的为了展现个人消费能力。
(三)盲目性消费倾向
“据抽样调查统计,大学生家庭年收入在15000元以上的占被调查总数的14.3%,而年均消费在15000元以上的大学生则占被调查总数的11.1%,其中不乏年消费2~3万元的‘贵族生’。”在调查中很多学生反映,日常学习生活、交友的必需性消费可能还占不到自己时常消费总额的一半。“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去逛商场,也不知道自己想买什么,但是不去商场、不买东西就觉得生活没了激情、没了方向”、“反正花了钱就舒服了”。
二、加强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意义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消费主义致使大学生消费观出现了偏差,高校应当发挥教书育人的职能,不断加强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完善德育体系,进而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消费只是一个表面上混乱的领域……它是一种主动的集体行动,是一种约束、一种道德、一种制度。它完全是一种价值体系,具备这个概念所必需的集团一体化及社会控制功能。”消费观不是一个绝对孤立的体系,是和人生观、价值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价值体系。加强消费观教育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进一步完善高校德育体系。大学生群体需要高校加强消费观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消费与其他生活方面之间的关系。西方发达国家学校消费观教育起步较早,发展相对比较完善。在社会消费价值不稳定的特殊时期,加强建设一套系统、科学、规范的消费观教育体系,对其加以必要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三)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消费主义在引导人们把消费作为人生目标和终极追求时忽视了社会化大生产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加强大学生消费观教育,能够提高社会整体消费自律,逐步更新社会整体消费观念,最终形成文明健康的、可持续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
三、加强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策略设计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是指高校为了促使大学生在消费活动中自觉遵循科学、合理、可持续的基本原则而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大学生施加消费观引导的教育活动。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目标设置。在进行目标设置时,要拥有全球化趋势、消费主义思潮等全球视野,也要秉承着传承中华美德的精神,充分考虑现阶段国情,尽可能做到全面而科学。笔者认为加强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可以将目标设置为“可持续、公平、适度、和谐”的消费观,引导大学生加强责任意识,科学合理的进行消费,同时注重精神质量的提升。
(二)内容体系。丰富多彩、可行性高的教育内容和与时代背景、大学生身心特点相适应的内容体系设计可以尝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勤俭消费教育。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在我国由粗放型生产消费方式向集约型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提倡勤俭消费教育显得尤为重要。2、绿色消费教育。绿色消费提倡环保型消费、适度消费,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指向,倡导社会消费时要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因素,尽可能减少对资源储备的开采、对生存环境的破坏。3、科学消费教育。科学消费要求大学生在对消费的本质、自身消费角色、自身消费能力有科学、理性的认知。同时科学消费提倡摒弃盲目消费,实现追求生存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的均衡发展。
(三)实现路径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内涵和演变历程
“持续发展”,关于这个概念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许多研究机构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根据本国的国情给出了不同的内涵。我国也积极参与了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讨论,并结合自身情况,界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其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发展和保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既包括数量的增长也包括质量的提高,数量增长是有限度的,而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发展的综合效益才是可持续的。
(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保障社会经济中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可持续发展主要依赖可再生资源,特别是可再生资源的永续性。必须努力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维护地球生命的支撑体系,保护生物多样性。
(三)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如空气和水,是人类生存进步不能替代的东西。可持续发展就是谋求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维持新的平衡。
(四)控制人口增长与消除贫困,是与保护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对于像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贫穷是不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提高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在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健康增长的同时,注意资源的整合、合理利用和环境的改善。
理解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这些关系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对立是指工业化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中没有重视生态环境问题,社会经济活动违背客观规律、经济增长粗放和资源的过度开发,加之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恶化,反过来又影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也就破坏了经济建设和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统一是指经济建设与控制人口、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为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经济建设离不开资源、环境的支持,高素质的人才、充裕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都是经济建设的前提条件。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核心思想就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活动应该给予鼓励,反之应该予以抛弃。在发展评价指标上,不能单纯用国民经济指标作为衡量发展的惟一指标,而是应该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项指标来衡量。这种发展观念能够较好地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以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促使经济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二、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其核心就是工业物质最大的循环。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循环经济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和清晰。目前,众所公认的循环经济含义,就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人们用自然生态学的模式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这种模式要求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组成一个“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的流动过程,用生态经济学的观点来实现“低开采、高利用和低排放(两低一高理论)”的目标。这不同于过去一直沿用的传统经济:“资源―产品―消费―污染物排放“的线性经济模式。循环经济的提出不仅突破了传统经济的观念,而且树立了把经济发展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促使生产、消费和废弃物排放的传统经济模式向资源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和不断循环利用的经济方向发展,继而推动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向可持续发展观转变。
目前,我国仍处于传统经济发展向循环经济发展的过渡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三个方面(经济、社会和环境)还没有完全统一起来,经济和社会的矛盾、社会和环境的矛盾,以及经济和环境的矛盾日渐突出,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未来的发展,需要通过循环经济的模式来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自然资源有的效利用和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三者的和谐发展。
循环经济要求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对待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实现经济活动向自然生态循环的方向发展,其技术的支撑就是环境无害化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以及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等环境友好技术。由此建立一种以物质不断循环利用为特征的经济,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目标,即,在自然资源和环境不退化,甚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目的。
三、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
目前,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普及面、深度和质量等都有待于提高。因此,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要加强理论、实践和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环境无害化和环境友好技术的研究。提高政府决策部门和相关政策指定部门对推动循环经济重要性意义和发展方向的正确认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采取综合措施,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第一,政府在推动循环经济中的角色定位,是保障传统经济方式向循环经济方式转变的关键
政府作为经济的管理者和调控者,在推动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向循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从循环经济的角度看,循环可以分为小循环、中循环和大循环。小到企业、社区和单元内部的循环,无论资源、产品,还是消费,以及消费所产生的废弃物都可以在内部循环起来、利用起来。但这种循环是有限的循环,没有外部的支持,这种循环很难形成真正意义的完全闭路循环;而中循环,主要指的是区域或是下游与上游产品之间的循环,如企业之间的循环,上下游产品与废弃物流动的循环和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物流和循环等。如工业园区、生态开发区和区域协作网络等。大的循环主要是指全社会的循环。我们追求的目标就是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大循环。尽管如此,为了发展循环经济,对以上三种循环都需要引起重视。因此,循环经济社会的建立应该包括传统经济模式与现代经济模式的转换、政策的扶持和创造宽松的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内容。而政府的职能应该包括:创造和谐、可持续的社会环境、繁荣经济、提高企业和城市竞争力、抓好环境建设、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等。总之,政府不仅是社会经济的管理者,而且更是宏观经济的调空者。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与参与,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变革与转换是不可能的。
第二,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是一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的变革。它要求我们更新观念,转变人们长期以来对经济发展与其资源环境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从根本上改变那种以资源大量消耗、生产不计成本和废物随意排放的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过度消费的方式和生活模式。但改革政府对经济发展、资源消费和环境状况的传统的管理方式,就必然要涉及到国家、社会的方方面面和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因此,国家必须采取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等等一系列手段来推行循环经济的发展。其中法律法规保障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在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的同时,还应该考虑市场的激励机制。运用价格、税收、财政政策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植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此外,发展循环经济,还需要建立一整套绿色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建立绿色GDP体系;绿色生产、规范考核体系;绿色消费制度体系和绿色投融资、税收与财政体系等等。
第三,研发并组织积极推广绿色技术,是保障循环经济体系顺利实施的技术支撑条件
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思路是通过对经济系统物流和能量流的分析,运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评估,主要的目的在于降低经济活动和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消费等活动中资源和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使经济社会活动达到生态环境容量能够容纳的范围内。“绿色技术体系”既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的环境工程技术,也包括用于废物回收利用的综合利用技术,更包括生产过程中无废少废、绿色产品和清洁生产技术等。建立绿色技术体系,主要是为了能够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无害化和减量化的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能源的消耗,以实现低投入、高产出、低排放的目标,力争把污染消除在生产过程中。推行绿色技术体系,就是要促进生产过程的废弃物达到循环利用的目的。该循环利用,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和一个单元的内部循环,而是要把单个的小循环延伸到区域的循环,甚至延伸到整个社会的循环。
第四,公众参与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循环经济 绿色GDP 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在追求GDP增长过程中,仍然沿袭了传统的核算方法,即计算出的GDP包括个人消费支出、个人总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等,并未考虑环境因素。治理环境所发生的费用只作为国民生产总值的扣除项,而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坏损失及环境收益则未能得到充分反映。
这种核算方法客观上鼓励政府部门和企业及个人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甚至忽略了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的负面影响。这种核算方法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不符。因此,通过引导构建绿色GDP的核算体系,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GDP的内涵
绿色GDP是指在通常的GDP指标中,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即扣除生态成本之后形成的真实的国民财富。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20世纪中叶,随着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一些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尝试将环境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发展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便是绿色GDP。
国内外专家多年来致力于此项研究,虽取得了重大进展,却也存在不少争论。目前,有些国家已开始试行绿色GDP,但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套公认的绿色GDP核算模式,也没有一个国家以政府的名义绿色GDP结果。
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实施障碍
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面临着技术和观念上的两大难点。
首先是技术难点。GDP通常以市场交易为前提,产品和劳务一进入市场,其价值就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它传达出来的是以货币为手段的市场价格信号。市场供求规律所决定的自由市场价格,是GDP权威性的惟一来源。但环境要素并没有进入市场买卖,如何衡量其价值?例如砍伐一片森林,卖掉原木,原木的销售价可表现出价格,即可以纳入GDP统计。但因为森林砍伐而导致依赖森林生存的许多哺乳动物、鸟类或微生物灭绝,同时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而这些野生的鸟类、哺乳动物、微生物与流失的水土并没有市场价格,也没有货币符号,难以确定它们的价值。虽然人们提出过许多办法,如按市场成本来估算的倒算法,还有将具体项目的环境成本按市场价格进行推算的方法等,但从目前研究出的测算模型与方法来看,各有优点,各有侧重,也各有缺陷,这只能在今后的实践中逐步补充完善。
其次是观念的难点。绿色GDP意味着观念的深刻转变,意味着全新的发展观与政绩观。GDP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观念,它只反映出国民经济收入总量,不统计环境污染,不统计生态破坏,不反映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绿色GDP则力求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综合性地反映国民经济活动的成果与代价,包括生活环境的变化。绿色GDP建立在以人为本、协调统筹、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之上。一旦实施绿色GDP,发展内涵与衡量标准发生改变,扣除了环境损失成本,会使一些地区的经济增长数据大大下降。较之过去各地区以单纯的GDP增长为经济发展和业绩考核的衡量标准,现在要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放在一起综合考评会面对诸多阻力。
绿色GDP的启动实施,虽面临着许多技术、观念和制度方面的障碍,但能以科学的基础数据来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实现对整个社会的综合统筹与平衡发展。那么,应如何科学合理的解决在绿色GDP核算体系构建过程中出现的障碍,从而在不断探索和试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GDP核算体系?循环经济理论的创立、发展及其实践,为绿色GDP核算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循环经济理论概述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污染零排放。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益、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在现实操作中,循环经济需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因此,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线性经济而言的,旨在建立一种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的经济,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环境与经济双赢。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资源环境和谐共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资源在循环经济中得到持久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因此,在技术层次上,循环经济是与传统经济活动的“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单程型物质流动模式相对应的“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其核心是提高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率。从科学范式的角度看,循环经济实质上是基于技术范式革命基础上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由上可知,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其减量化的原则要求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再循环的原则要求废品的回收利用和废物的综合利用,从而减少自然资源的输入量;再利用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避免物品过早失去利用价值。循环经济能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环境,是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矛盾的根本出路。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并以此促进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建立,才能保证经济、环境、发展的三赢。
发展循环经济对构建绿色GDP核算体系的意义
(一)发展循环经济为构建绿色GDP核算体系奠定法律基础
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势必要涉及到国家法律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规范和引领,通过实施《国家循环经济法》和相应的《国家绿色消费法》、《资源循环再生利用法》等法律,并辅以鼓励和支持循环经济的经济政策、税收政策,使法律法规真正起到预防污染和绿色导向作用。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了消费者、企业、各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并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之内。同时,通过制定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以及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包装物品等行业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制定充分利用废物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对废物回收采取经济鼓励措施等。
这一系列政策、法律法规和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将为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建立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础,也可为今后绿色GDP核算体系的法律制度创建提供参考依据。
(二)发展循环经济破解构建绿色GDP核算体系的技术难题
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要改变过去只重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效益评价的做法。在GDP核算中考虑资源环境因素,最终反映经济的净增长。这种核算方式是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复合型环境污染问题的新模式。但目前直接运用绿色GDP核算方式尚有一些技术和社会层面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可以通过从小循环到中循环,最终到大循环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逐步尝试绿色GDP的核算方式。
小循环—企业层面:根据生态效率理念,在企业大力推行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措施,并在企业会计核算中根据相关制度设计充分考虑其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个生产企业都成为生态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进而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中循环—生态工业园区域层面: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在企业间形成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在企业清洁生产的基础上,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不断延长生产链条,实现区域或企业群的最有效利用,从而达到废物产生量最小,甚至零排放。
大循环—循环型社会层面:在一定区域内, 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实行可持续生产和消费,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逐步建成循环型社会。
综上,通过各循环过程的有效实施,使企业、地方或部门乃至全社会对资源、环境、生态有全新的认识,并在生产经营或决策过程中高度重视且着力谋划,绿色GDP核算体系构建的技术难题会逐步得以解决,最终促进科学合理的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完善。
(三)发展循环经济为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建立提供思想保证
关键词:消费市场 特点 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240-02
在当前金融危机影响并未完全消除的国际背景下,拉动内需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拉动内需,关键在于开发农村消费市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消费市场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制约了农民消费的提升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开发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消费市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市场体系是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而紧迫的任务,也是扩大国内有效需求,保持我国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
一、当前农村消费市场的特点
由于农村地区人口密度小,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民市场意识不强等原因,农村的消费市场呈现以下的特点:
1.市场交易行为的无保障性。在农村消费市场上,农民的消费行为是缺乏保障的。农民购买到的商品缺乏质量上的保证,产品无发票,没有保修期和保质卡,售后服务无法保证,家电产品的安装、维修等极为不便。另外,由于农村交通不便,外出成本高,一些农民就近购买流动商贩售卖的商品,而这些商品往往容易出现假劣问题,而在农村没有投诉站,群众遇到不法行为,没有办法举报投诉,使消费纠纷不能够就地、就近得到解决处理。这种短期的无保障的交易行为,使农村的消费者对农村消费市场缺乏信心,导致农民不敢消费,不愿消费,最终导致放弃消费。
2.农村消费市场的不稳定性。在农村,商业网点缺乏,大多数农村商店简陋,和住房一体的小门面居多,缺乏大型专业市场和可以承接大型商业企业入驻的商业设施,经营规模小、品种不多,而且经营地点无规划性,经营时间无固定性,给农民消费带来了很大的不方便。农民重要的消费场所――传统的农村集市具有临时性的特点,场所简易,受天气影响较大。而且集市上商家进入和退出都无手续比较容易,造成售卖群体经常变更,消费者退换商品困难,甚至找不到卖家的情况。这些市场的不稳定性极大地打击了农民的消费需求。
3.市场主体不成熟性。农产品流通基本上还是以农民个体商户、运销大户为主,处于分散经营状态,资金投入规模小,经营条件简陋,运销能力低下,市场信息闭塞,专业化素质低,抵御风险能力很差。农民流通合作经济组织虽然数量不少,但规模小、实力弱,市场覆盖率低。进入流通领域的农村市场主体,对农民的消费需求掌握不及时,信息不灵敏,基本上是各自为战,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具有明显的不成熟性。
4.消费方式单一性。农村消费市场上,基本都是属于现货市场且现金消费。对于大额消费来说,农村缺乏银行网点,农民取现不方便。且农村收入具有季节性,大额消费一次性支付能力不足。据统计,农村日用消费品90%以上通过直接交易销售,农村批发市场仅有9.23%的市场全部或部分采用了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另外,由于农村市场的简易性,缺乏验钞设备加上农民知识水平低,对假币识别困难,给假币在农村泛滥开拓了空间。这对于消费存在着很大的制约。
5.消费产品低层次性,无秩序性。农村消费市场上,日用品、农副产品居多,商品供应单一,大型的家电产品及建筑材料等商品基本缺失,可选择性不多。由于农村市场经济不发达,交通、信息相对闭塞,农村居民收入较低,农村居民在购物过程中理所当然把价格低廉的产品作为首选,许多伪假冒劣产品乘机而入,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不法行为屡禁不止,过期产品由于缺乏监管也继续出售,食品安全问题比比皆是。而且农村消费市场上虚假宣传,乱摆乱放,占道抢道现象严重。很多农村集市,无人清理,卫生状况差,造成了农村生活环境的恶化。
二、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虽然农村蕴藏的消费潜力巨大,但到目前为止,农村消费势头不旺,启动内需的工作一直进展缓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农民收入水平低,社会保障不足,农民消费观念落后。农民收入低的问题已成为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瓶颈和扩大居民消费的薄弱环节。虽然近年来外出务农的农民越来越多,但是很多农村家庭的收入仍然以务农为主,收入较低。而且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受自然灾害、天气等因素影响大,使农民收入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加上农民经济负担沉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一直落后于城市,农民的生老病死大部分由自己承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在农村较普遍,致使农村居民消费有“后顾之忧”,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影响农村消费市场的拓展。另外,农民的小农意识强,传统的保守消费观妨碍了他们的消费。农村居民储蓄意识浓厚加之量入为出的生活方式,农村居民缺少积极消费的意识。而另一方面,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不合理,人情往来消费较重及婚丧嫁娶花费较多。保守的消费观、非科学的消费方式对消费的恶性循环发展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2.市场发育不健全。农村市场是我国最大、最具潜力的市场。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市场基础仍十分薄弱,市场主体不健全,流通渠道不畅,市场建设无规划等问题还很突出,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农村未能得到有效发挥。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使绝大部分消费品的生产和完善的商业网络集中在城市,而农村商业网点缺乏、售后服务差;其次是农村市场流通主体规模小、实力弱,难以适应农村消费市场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农村市场规划缺乏合理性,普遍的存在着重复建设和市场缺失并存的现象。农村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必然影响消费的持续增长。
3.农村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落后。目前,我国农村流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与城市的公共设施差距依然很大。首先,农村交通设施落后,远远不能满足劳动要素和物质要素流动的需要。其次目前我国大量农村自来水网络不健全,生活用水质量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仍有大部分地区农民用不上自来水。再次,电力无法进行大规模建设,虽然国家进行了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但仍有一部分的农户用电质量得不到保障,如供电时间不足、电压不稳等问题存在,且有些地方电费较高,制约了家电商品在农村的大规模消费。最后,通讯网络不健全,农民获取信息的手段单一,农村部分地区仍无有线电视和手机信号,网络在农村不普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农民消费和农村市场的活跃。
4.监管体系不完善,服务落后。农村市场监管体系不健全,市场监管力量相对薄弱,加上农村市场点多、分散、管理难度大,市场监管很难到位,市场秩序不规范。农村市场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不少执法部门重复检查、盲目检查,以罚代管,重收费、轻管理。农村市场相应的消费配套服务缺乏,农民消费者售后服务难,商品退换和维修难,尤其是大家电,在城市维修基本是上门服务,而农村则要到城里去维修,附加了交通费用和运输风险。
5.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市场意识薄弱。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先天因素。当前我国农村文化教育水平仍然较低,仍有部分劳动者不识字或识字较少。在青壮年劳动力中,文化素质基础略好,但是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差。农民自身存在着浓厚的小农意识,思想观念保守落后,以眼前的物质利益为重,忽视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从众意识强,消费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他们市场意识淡薄,维权意识薄弱,缺乏主动参与市场、驾驭市场的能力,不懂价值规律,不懂政策法规,不能通过市场实现自己的利益,无法形成充分的市场经济意识,使一些不法企业和商贩有了可乘之机,致使劣质产品充斥农村市场,严重打击了农民的消费积极性,使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举措落空。
三、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消费市场的措施
1.加大宣传,改变农民的消费观念,培养合理的消费意识。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市场的开拓。转变消费观、走出消费误区的根本是对农民进行合理消费教育,鼓励合理消费。一方面,通过广播电视等途径宣传,加大示范效应,更新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和习惯,让农村居民从保守恋旧的消费情结中走出来,逐步改善传统的理财观念,培养其合理进行消费决策的能力,以减少消费随意性和盲目模仿性。还必须提高农民的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完善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加大农村教育教学投入,推广农村相关知识普及宣传,从根本上提高增强农民的维权意识和能力,提高农民识假、辨假、拒假的意识。另一方面,要开拓精神消费领域,如图书市场、娱乐市场等,做到物质生活水平与精神生活水平同步提高。
2.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优化市场主体、完善流通体系和信息网络服务系统的建设。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中,首先政府应大力引导和培育市场主体专业化,提高农村经纪人的素质,开展相关的知识培训,提高组织协作能力,大力培养农业加工和农产品市场开发、营销的地方性人才。发挥外出务工人员的带头作用,充分利用他们的知识和实践技能,引导他们加入农村市场的生产和流通环节,成为农村市场建设的动力。对从事运销活动的农民,工商、税务、金融等相关部门要提供尽可能的便利和优惠。其次,要切实把搞好农村流通放在战略位置,切实提高农村流通的质量和水平。消费市场流通顺畅与否,是市场供销两旺的物质保障。正如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尽快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要根据各类农产品的不同特点和供求状况,采取相应的方针和步骤,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加快完善农产品双向流通体系,构筑低成本、安全、便捷的新的流通体系网络,实现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好卖”和日用消费品和农用生产资料“好买”的顺畅流通。再次要建立灵敏快捷的农村商品市场信息网络,健全农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强化信息引导和产销衔接,通过价格、供求等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开展电子交易和期货交易。
3.加大政府投入和监管力度。由于农村缺乏积累资金,靠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自身来建设现代化的农村市场体系是不现实的。要多渠道筹建扶持资金,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县的资金和政策扶持,调动社会力量对农村市场建设投入的积极性。加强农资产销调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合理,鼓励发展农资连锁经营,推行农资信用销售,建设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另外,在消费环境维护方面,针对前面所述的假冒伪劣产品的问题,国家应加快农村市场体系立法工作,消除不利于市场体系建设的法规、法律和政策,逐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并强化商品质量监督,加大执法力度。工商、物价、质监等部门需分工合作,严禁造假、售假行为及假冒伪劣商品在农村市场流通,净化农村消费市场,增加农民消费的安全感,维护农村商品市场公平交易秩序;着力于建立和健全农村商品售后服务体系,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对于家电等商品,注重做好售后送货、安装调试、指导使用和维修服务,让农民买得放心、用得舒心,维护为农民消费创造良好环境。
4.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能够优化消费条件,成为扩大农村需求的坚强后盾。应进一步增加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入,特别是涉及农村居民的民生基础设施。首先要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建设,兴修农村道路和桥梁,保障商品流通顺畅;其次要健全农村水、电、通讯网络建设,兴修农村电网、有线电视和铺设自来水网、治理水土流失等;最后要完善邮电、储存、娱乐等配套设施。另外,针对农村金融滞后,要加快农村金融体制多元化改革,克服目前农村金融制度的缺陷,完善政府投资的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民间中小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农村消费信贷,改善支付方式,增加农资等分期付款方式,并提供农村住房、汽车和教育信贷消费。研究制定符合农村消费需求特点的消费信贷政策,有效地控制农村信贷风险,活跃农村消费市场。
5.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要使农村消费持续稳定增长,必须持续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虽然国家已连续几年采取措施,但任务还很艰巨。首先,继续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管理调控,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稳定农民的收入预期。要建立大市场,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按照市场组织生产优质畅销农产品,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其次,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利用农村的天然优势,发展旅游观光、绿色餐饮、休闲娱乐等第三产业。第三,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继续拓展农民外出务工渠道,加强对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增加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收入有了稳定的增加,居民才会有消费的动力和能力,也才有可能将消费需求转化为实际的消费,才能推动有效需求的增加。
另外,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完善农村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制,建立覆盖全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如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加快制定相应的法规,使农村居民尽快享受与城镇居民趋同的生活保障。进一步减轻农民的负担,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清理不合理集资和收费,同时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扶助力度,减轻农民的教育支出负担。同时,把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建立扶贫工作责任制,与落后的村组结成帮扶对子,采取资金和技术上双重援助,使相对落后的村组尽快脱贫。
[基金项目:内江师范学院青年基金项目《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研究》(编号:07NJS―28)。]
参考文献:
1.李玉举.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09(7)
2.贺珍瑞.新时期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制约因素与对策探析[J].理论导刊,2009(4)
3.张秋锦,张强,龚介民,吴志冲.农本论―――当代中国农民问题思考[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4.穆艳如,马超.关于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14)
[关键词]绿色壁垒绿色发展道路可持续性发展
一、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的作用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一国以保护人类及动植物的健康或安全,为保护生态环境,而采取直接或间接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法律、法规、政策与措施。它是技术壁垒的形式之一,目前已成为技术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
当前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是根据各国国内的环保水平和标准来设置的,由于发达国家的产品科技含量和公众的环境意识普遍较高,他们对环境标准的要求非常严格,这样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常常难以达到发达国家所要求的环保标准而拒之门外,这给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设置了很大的障碍。目前,我国每年因“绿色壁垒”而受阻的商品价值近100亿美元,这种影响将随着绿色贸易壁垒的不断提高和我国出口的增长而不断扩大。从这一层面上,绿色贸易壁垒的确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衣食住行中的“绿色消费”已成为新的时代潮流,消费者的环境意识在不断提高,人们更注重“绿色消费”,因为这种消费适应了人们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得到了各国消费者的认可。而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上的一股强大的潮流,各国政府的环境保护措施必然会反映到对外贸易上来。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积极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因为它将使我们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走向绿色发展道路。
二、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1.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性
21世纪经济的主旋律是绿色生态经济,这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经济生活的具体要求。现实中,世界环境危机和能源紧缺问题已严重制约世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节能、环保已成为世界性的趋势,随着“绿色壁垒”愈演愈烈和消费者“绿色意识”的不断提高,这都要求企业必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用“绿色意识”来制造环保的“绿色产品”,以“绿色制造”来提升竞争力,突破国际贸易壁垒,广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2.如何让企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发展方向是否正确首先取决于发展观念正确与否。随着中国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在发展中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目前在许多方面也呈现出难以持续的迹象: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资源生产率过低。这也就说明了我国企业环保意识较淡薄,我国经济的发展仍然停留在以消耗自然资源、牺牲环境质量发展经济的模式上。因此,要确立全方位的绿色发展观念这就要求企业树立绿色营销的观念,注重把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重视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一,要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环保意识。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企业的“绿色意识”,从而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思想;第二,我国要健全环境保护法规、标准。国家要建立统
一、规范的环保认证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和检查,促进环保产品认证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从而,迫使企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第三,加强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工作,加快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的步伐。我国的企业也必须认识到ISO14000认证的重要性,让外部竞争的激烈性变成自身发展的动力,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行业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走绿色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绿色发展道路,就是指低消耗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持续循环的资源体系,稳定高效的经济体系,不断创新的技术体系,更加开放的国际贸易金融体系。
如何走向并走好绿色发展道路呢?首先,调整产业结构。传统产业大多以自然资源为基础,有着高能耗、高污染的特点,与绿色发展道路背道而驰。在追求可持续发展,走绿色发展道路中,要对传统产业进行取舍,并对其他行业进行改造,降低能耗和污染水平,提高质量和竞争优势,走绿色发展道路。同时,要大力发展污染少、能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产业,从而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实现贸易、环境、资源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新晨
1.1营销理念落后
作为国有能源,煤炭是我国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资源,我国政府严格按照计划进行资源的调配。因此,煤炭企业在实际的营销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模式,营销理念落后,没有对市场进行动态的研究,缺少先进的大营销大市场的观念。同时企业也没有积极构建生产、运行、开采、销售等一体的营销体系,且煤炭企业在日常的工作中只注重提高煤炭的生产量,对煤炭的质量以及产品结构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营销过程中没有准确的定位,没有细化分析产品,仅仅按照传统的理念进行煤炭的营销,缺少随时展的品牌意识。
1.2没有健全的煤炭营销管理体系
煤炭企业是在政府完全调控之下运行的,因此企业在生产运营、内部管理、产品结构等方面严格按照国家的政策和规范进行,这样完全没有管理自的煤炭企业在实际管理中会出现发展观念落后、陈旧,不敢在生产运营上进行创新。同时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不断更新的情况下,煤炭企业仍然是采用传统的模式进行营销,无法提高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无法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煤炭企业没有健全的营销管理体系,他们没有认识到创新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没有专门的专业人员分析和研究煤炭的营销,对煤炭发展的目光不够长远,没有深入调查和分析市场的发展现状,限制了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3煤炭产品品种单一
我国市场对煤炭产品的需求逐渐加大,煤炭市场上甚至出现了生产供不应求的现象。因此,某些煤炭企业为了能够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煤炭的生产量,忽视了煤炭的生产质量。加上技术、设备等方面的限制,煤炭产品的品种相对比较单一,无法满足市场和用户的多样化需求。煤炭企业没有清楚意识到综合利用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对煤炭产品应该要进行深加工,现实生产中企业只是对煤炭产品进行粗略的处理,煤炭产品自身的科技含量比较低,因此无法有效地利用煤炭资源。
2煤炭营销战略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目前全世界都进入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提高了我们对资源的使用和需求程度,这样就导致了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现象,严重威胁到人类赖以存在的家园。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部分,企业的产品生产、运营模式、产业结构直接影响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资源、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企业的运营密切相关,加上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较少。因此,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煤炭行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满足市场需求,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煤炭行业进行营销战略创新的重要原则。国内外的先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大多数都对营销战略、管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采取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这就对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我国的煤炭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经济规模、综合实力、产业基础等都有明显的提高,因此在此基础上创新营销观念、理念和技能,创建有创新意识的煤炭营销队伍将会有效地提高煤炭行业的经济效益。不过我国煤炭行业长期受到传统营销模式的影响,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煤炭行业长远发展,应该要对市场黄精、发展确实、产业结构、发展前景等进行分析和研究,制定合理的、科学的营销战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煤炭产业调整和营销,进而实现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视域下煤炭营销的战略创新
3.1严格遵循可持续发展营销战略原则
可持续的发展营销主要是指把实现环境保护、消费者利益、企业经济效益统一为主要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从产品生产、包装、销售各个环节全面制定严格的策略进行营销发展。煤炭行业要想实现稳定的、长久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首先应该要深入了解和分析市场的发展趋势,转变落后的、传统的营销观念,将可持续发展的营销战略观念贯穿到企业整体的发展策略中去。在进行煤炭产品的生产和设计中,企业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原则,制定符合原则的发展规划。其次在实际的生产以及销售管理中,落实“以销定产”的观念,将营销作为产品的重要工作。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煤炭企业需要健全可持续发展的组织,可以设立专门的部门进行营销战略的管理,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营销战略,将煤炭生产、设计、包装、营销等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监督和管理,有效地实施可持续发展创新战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而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改革煤炭开采技术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煤炭行业应该要不断地加快科技进步,在煤炭的生产、开采、加工等方面进行技术革新,同时提高煤炭产品的科技含量,生产和开发多样化的煤炭产品,进而满足消费者的多样需求,提高煤炭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进行科技革新的过程中,煤炭企业要将取得的科技成果转换为有效的生产力,利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进行营销信息反馈系统的建立,全面、及时地进行市场调研,了解目前市场对煤炭产品种类、质量、规格等方面的需求。并对其进行分析、进行产品的种类和产量的定位,调整产品结构,最终实现多样化、个性化的营销模式,完善网络系统。
3.3创新营销理念,提高营销人员的专业素养
在进行煤炭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应该要不断转变和创新营销理念,不仅仅是改变单纯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观念,同时还应该要创造需求,满足社会和消费者的现实需求,因此这就要求煤炭企业要不断提高营销工作人员的能力和素质。煤炭营销工作人员不仅仅要开拓消费市场,同时要进行煤炭产品相关信息的传播,他们自身要及时了解市场对煤炭产品的使用和需求情况,熟悉煤炭产品的共性和特点,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然后将这些信息进行反馈,使煤炭企业及时了解。除此之外,营销工作人员还是煤炭企业的形象代表,他们与消费者之间关系密切,他们的职业素养以及工作能力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营销业绩,同时也是煤炭企业在社会中快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煤炭企业在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营销人员的重要性,努力提高他们的营销能力、专业素养,同时培养了解煤炭生产、经营、管理的复合型的、高素质的综合人才,进而实现煤炭营销的效益最大化。
4结论
总而言之,在可持续发展的视域下,煤炭企业要正视煤炭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在信息时代的发展背景下,采用先进的发展理念和模式,采取多种营销方式,开拓煤炭产品的营销渠道,培养专业的煤炭营销人才。改革煤炭开采技术,不断开发煤炭产品,提高产品多样性,满足社会、市场和消费者的多样需求,促进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
作者:孙俊 单位:山东能源集团
参考文献:
[1]付国.加强国有煤炭企业营销风险管理的措施[J].中国煤炭工业,2008(9).
关键词:体育评价;体育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文化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8-0022-04
体育领域从1997年开始可持续发展的讨论,大多数学者认为体育与可持续发展有密切联系…。尽管人们对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见仁见智,但对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特征还是形成了一定的共识:
1)体育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整体、综合、内生的发展观,它从更大的人类系统、社会系统视角俯瞰体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2)体育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研究在体育运动中保持与环境的协调,还研究体育如何与一定社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综合环境”的发展水平和状况保持协调。
3)体育可持续发展可能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体育如何为社会总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二是体育自身如何寻求可持续发展,其中以第2个含义为主。
4)在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摆脱“套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却没有任何体育特征”的问题;二是如何摆脱“只是发展研究,没有体现可持续内涵”的问题。
区域划分与分类相似,是观察世界的一种有效方法。因此,研究体育可持续发展,从方法论和操作性上来讲,应先从区域体育可持续发展开始,从局部到整体,从个别到一般。这也是本文选择南部沿海区域的初衷。南部沿海区域包括福建、广东、海南3省,总面积33万m2,2009年总人口12128万人。这一地区毗邻港、澳、台,对外开放程度高。南部沿海区域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在历史长河当中孕育出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闽、粤、琼文化,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改革开放30年来,南部沿海区域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经济、社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如今,这个区域在我国具有十分特别的地位:最重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基地、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基地、高档耐用消费品和非耐用消费品生产基地、高新技术产品制造中心。这些无不体现出南部沿海区域文化生态的优势,这种文化生态优势对体育的发展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影响。
文化生态学是用生态学的视角和理论来研究文化。生态学强调自然界、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目标是维持整体的生态平衡,这就需要组成生态系统的每个部分(要素)要相互协调。文化生态学理论认为,文化的生态环境包含4个层次,由外及内分别是自然地理环境(地形地貌、气象气候、海拔等)、经济生产方式(生产工具、技术、生产方式等)、社会组织结构(社会组织、机构、制度等)、社会观念和心理(风俗、宗教、心理等)。文化生态学对环境的4维度分析法,可以具体运用到区域体育的研究中,用以分析体育与其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1 南部沿海区域体育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所突出的特点
已有的相关研究也建立过一些体育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这些对本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建立的指标体系除了遵循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如简单性、针对性、可比性、可获得性和灵敏性以外,还突出了两个特点,或者说是指标体系设计的依据:
1)以文化生态学视野和相关理论作为构建的理论基础。文化生态学对环境的4维度分析法,即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生产方式、社会组织结构、社会观念和心理成为本文构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本指标体系将从这4个方面,分别评价体育与它们各自的相互关系、如何与它们保持协调发展。体育自身是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化观念直接比较非常困难,也不好操作,但体育这个系统中,也可以分为体育物质、体育经济、体育社会、体育文化等不同层次或要素,它们分别对应于外界环境中的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化观念。所以本文要建立的指标体系可转变为分别研究体育中的体育物质与生态环境中的自然环境、体育经济与生态环境中的经济、体育社会与生态环境中的社会、体育文化与生态环境中的社会观念与心理之间的关系和协调发展。
2)突出南部沿海区域的特点。按文化生态学的理论,体育在文化生态环境中生成、发展,它受到文化生态环境的影响,与之保持密切的关系。南部沿海区域体育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与南部沿海区域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相适应,保持协调发展。南部沿海区域文化生态的特点及其对体育的影响,可以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华侨文化对南部沿海区域体育发展的作用;(2)独特的地理环境对南部沿海区域体育的产生发展具有一定影响;(3)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对南部沿海区域体育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41多彩的历史人文环境对南部沿海区域体育的发展具有持续性的影响;(5)文化生态的兼容性和海洋文化底蕴,使南部沿海区域体育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共生的态势。
2 南部沿海区域体育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指标变量选取的依据。
研究主要依据文化生态学对环境的四维分析法,以及南部沿海区域的文化生态特点来构建指标体系。实际上,本指标体系需要考证的是体育中的体育物质与生态环境中的自然环境、体育经济与生态环境中的经济、体育社会与生态环境中的社会、体育文化与生态环境中的社会观念与心理之间的关系和协调发展问题,另外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必须考量南部沿海地区文化生态的特点。
2)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与方法。
首先,主要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搜集和罗列了可能涉及的具体评价指标变量。
(1)常用的衡量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的指标变量:自然(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量、耕地保在量、森林覆盖率)、经济(GDP、人均GDP、政府财政拨款、第三产业产值、收入、消费)、社会(人口、阶层、余暇时间、城镇化率、失业率)、文化(价值观、教育投入、科技投入)。
(2)常用的衡量体育物质、体育经济、体育社会、体育文化发展水平的指标变量:体育物质(体育场馆数量、人均占有公共体育场地数量、体育从业人员数量)、体育经济(体育事业经费、体育产业产值、体育消费)、体育社会(体育人口、国民体质合格率、体育活动时间、体育阶层)、体育文化(体育意识、体育教育水平、体育科学事业投入)。
(3)南部沿海区域文化生态指标变量:华侨、水乡、民族传统文化。
(4)南部沿海区域文化生态特点的体育指标变量:华侨体育捐赠金额、体育对外交流次数、水上运动项目体育场地数量、水上运动项目获得的世界冠军数量、
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参与人数、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活动次数。
然后,采用特尔菲法,请10位体育理论的相关专家学者对指标进行了2轮筛选,最终形成了初步的南部沿海区域体育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在这15个指标当中,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类指标,第1类是发展指标,这类指标主要反映的是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指标实际数值越大越好,比如体育场馆使用率、体育人口、国民体质合格率等;第2类是协调指标,这类指标主要反映的是体育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能力,指标实际数值保持在一定区间较好,比如体育投入水平、体育产业贡献率、人均体育活动时间比重等。
作为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还应该根据指标的重要程度来确定各指标权重。本指标体系实际是一个3层的梯阶结构,第1层是目标层,第2层是4个维度层,第3层是分属于各维度的15个指标层,对于这种梯阶层次的建构,比较适合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各维度、各指标权重。因研究条件有限,这一部分工作争取在后续研究中进行。
3 南部沿海区域体育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
1)发展类指标的评价。
发展类指标反映的是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一般而言,指标实际值越大越好(在本指标体系中,只有城乡体育人口差距指标是一个负向指标,指标数量越小越好)。首先,确定指标标准值。指标标准值是反映该项指标发展程度的评价标准,可以世界体育发达国家或我国体育发达地区的相应数据作为重要参照标准。再结合南部沿海区域体育发展的实际水平,确定该指标的标准值。比如体育人口指标,世界体育发达国家一般为50%~70%,广东省目前大约为38%左右,据此,可以确定该指标的标准值为50%。然后,将该指标的实际值与标准值相除,得到该指标的可持续发展程度。
2)协调类指标的评价。
协调类指标反映的是体育与环境之间的协调能力,一般而言,指标实际值在一定的区间内应属较为协调,而并非越大越好。首先,确定指标标准值。同发展类指标相同,可以世界体育发达国家或我国体育发达地区的相应数据作为重要参照标准,也可依据专家问卷调查,再结合南部沿海区域体育发展的实际水平,确定该指标的标准值。然后,计算指标区间。指标区间=|实际值-标准值|。最后,计算该指标的可持续发展程度。
协调类指标可持续发展程度=1-|实际值-标准值|/标准值
比如竞技体育投入水平指标,通过世界体育发达国家的数据和专家问卷调查,确定该指标合理的标准值为50%。如果某地区实际的竞技体育投入水平为80%,那么该地区竞技体育投入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程度为1-|80%-50%|/50%=0.4。
3)综合评价。
很明显,体育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特征,所以最终必须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来计算总的实现程度。其主要步骤为:
(1)计算各单项指标的可持续发展程度,计算方法见发展类指标与协调类指标的评价。
(2)将各单项指标的可持续发展程度与其权重相乘,得到各新单项指标的实际得分,将同维度的各单项指标实际得分相加后,得到各维度的可持续发展程度。
(3)将各维度的可持续发展程度乘以该维度的权重,得到各维度的实际得分,将各维度的实际得分相加,得到体育可持续发展总的实现程度。
以上方法计算的实现程度在0-1之间,依据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划分标准,设计出一个5级可持续发展状态的评价标准,来综合判断南部沿海区域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及其状态。
参考文献:
[1]潘迎旭,钟秉枢,我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现状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2(6):38-39
[2]曹或,董新光,中国区域体育可持续发展理论构想[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8(2):1―3
[3]吕树庭,张宏,王玉昕,广东省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2):16-18
[关键词]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障碍;Grey-DEMATEL方法
[中图分类号]F25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6-0021-05
一、引 言
“绿色食品”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1]。中国自1990年开始发展绿色食品,大力发展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统一的农业发展模式。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内外消费者对安全优质的绿色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由于食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以及食品行业环境污染严重、节能减排压力大,绿色食品和绿色农业的发展受到的关注日益增加[2][3][4][5]。国内外领先企业如中粮集团、础明集团等已经开展了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各种实践,但在消费者、供应商、政府和企业等供应链的各环节仍面临诸多障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要从整个食品供应链的角度,从利益相关者的各方面来切入,才能解决问题[6][7][8][9][10][11][12]。
Mintcheva Verginia(2005)以瑞典番茄酱食品供应链为例对环保政策集成食品供应链的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I-Hsuan Hong等(2011)对台湾便利店食品供应链中应用RFID进行可追溯的案例进行研究;赵来军等(2008)探讨了食用农产品安全的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根据无缝隙组织理论提出构建我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构想;吕志轩(2009)对食品供应链的纵向协作理论进行了综述;李庆涛(2010)对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进行了研究,提出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提出了构建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模式及相应措施;高爱霞等(2010)对我国构建绿色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檀学文,杜志雄(2010)从可持续食品供应链分析视角对后现代农业进行研究;苗雨君(2012)等对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及对策进行研究。总的来看对绿色食品的供应链管理进行的研究还处在起步研究,研究多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定量研究。本文旨在识别中国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实践的障碍因素,采用Grey-DEMATEL方法对这些障碍因素进行因果关系分析,识别出最根本的障碍因素和最重要的障碍因素,为政府决策和企业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二、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实践的障碍因素
1. 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内涵界定
Zuurbier等(1996)在一般供应链的基础上首次提出食品供应链的概念。食品供应链由不同的环节和组织载体构成:产前种子、饲料等生产资料的供应环节(种子、饲料供应商产中种养业生产环节(农户或生产企业)产后分级、包装、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消费者[13]。这种结构在国外被称为“从种子到食品”,我国也习惯上称为“从农田到餐桌”。绿色食品实行的正是“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模式,如图1所示。
Drumright(1994)首次提出可持续供应链的概念,认为企业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效益,并据此进行购买、生产和消费等基本活动。Carter & Rogers(2008)提出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是对组织中的社会、环境和经济这三种目标进行战略的、透明的集成和实现,从而增进企业和供应链之间的长期经济效益[14][15]。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Green Food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是可持续供应链在绿色食品行业中的具体应用和发展,既强调产业资源最优配置、绿色食品质量安全,又强调与环境互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见图2)。
2. 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障碍因素分析
在识别障碍因素时,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的同时对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等政府部门和绿色食品企业进行了调研。制度理论认为企业的环境行为源于三种外部动力,即强制性压力、标准化动力和竞争压力[16]。对于中国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而言强制性压力主要源于国家和地方法规,标准化动力主要源于环保的要求,竞争压力主要来源于行业协会、供应商和竞争者。资源基础模型认为公司独有的资源和能力是通往战略竞争力的关键[17]。结合理论模型以及政府和企业调研实际,将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实践的障碍因素分为市场相关、政府相关、供应商相关、企业资源相关、企业能力相关以及供应链整体相关五部分,具体障碍因素见表1所示。
三、实证研究
DEMATEL方法是由美国Bastille国家实验室提出的运用图论与矩阵论原理进行系统因素分析的方法,通过系统中各个因素间的逻辑关系来构建直接影响矩阵,计算各因素的中心度与原因度,并以此对该因素是原因因素还是结果因素进行分类分析[18]。传统的DEMATEL方法在专家打分时赋值过于确定,但现实中往往并非如此。为解决此问题,本文引入灰数模糊方法,它的主要优势在于通过采用灰色区间数,构建出更柔性的决策模型,使决策结果更接近实际[19]。
本文通过对绿色食品供应链管理的专家和企业管理者进行走访调研,运用Grey-DEMATEL方法对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障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分析过程如下:
步骤1:确定障碍因素及其关系。根据调研访谈和国内外文献的分析,将障碍因素体系(见表1)中每一个因素作为直接或间接影响指标属性的因素,请专家组分析每一个因素与其他因素之间的直接影响关系。专家组成员均具备10年以上领域内研究经历和企业管理经验,问卷的填写均能如实地反映出绿色食品供应链管理实践现状。
步骤2:构建基于灰数系统理论的障碍因素矩阵。建立由语义变量构成的18个障碍因素的直接影响矩阵Y。将专家语义变量赋予灰数,按照没有直接影响[0,0]、有弱的影响[0,0.25]、有中等的影响[0.25,0.5]、有较强的影响[0.5,0.75]、有非常强的影响[0.75,1]共5个等级对专家调研问卷进行灰数矩阵转换,得到18×18的灰数矩阵,且该矩阵的对角线上的数值均是[0,0]。
步骤3:由于k位专家对绿色食品供应链的掌握程度不一样,对问卷按不同的专家赋予不同的权重,并且该权重带有模糊性。专家权重见表2。
步骤4:利用公式(1)~(3)对灰数矩阵进行清晰化处理,k为专家数量。
灰数上下界的标准化:
灰数标准化后的清晰值:
步骤5:利用公式(4)计算各专家的权重矩阵Ζ,z■为权重矩阵中第i行第j列的元素,s为标准化系数,p为专家数量。
利用公式(5)和(6)对权重矩阵Z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化矩阵N,在λmax=0.7729
步骤6:在综合影响矩阵T中,利用公式(8)和(9)计算各个障碍因素的原因度Ei和中心度Pi,见表3。原因度Ei>0,表明该元素对其他因素影响大,称为原因因素;反之,则它受其他因素影响大,称为结果因素。T中的各行元素之和Ri是指第i个障碍因素对其他障碍因素的综合影响值,称为影响度。列元素之和Cj是指第j个障碍因素对其他障碍因素的综合影响值,称为被影响度。
步骤7:根据各个障碍因素的中心度和原因度,建立笛卡尔坐标系,标出各障碍因素在坐标系中的位置,绘制障碍因素分布的原因-结果图,同时根据综合影响矩阵T的均值和标准差,取初值θ=0.2441,同时用曲线箭头绘图,见图3所示。
四、分析结果与结论
由表3和图3可知,横坐标以上是原因因素,横坐标以下是结果因素。
原因因素按大小排序为:a16、a7、a6、a9、a8、a18、a17、a12。其中a16企业诚信和社会责任感缺失是最根本的原因因素,其次是a7政府监管不力。
原因因素是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实践最根本的障碍因素,可确定长期措施重点考虑因素。中国现在正处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有些企业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和违法成本低,不惜制假造假欺骗消费者,对整个社会和行业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建立诚信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诚信和社会责任感,加强政府的监管是绿色食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目前中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总局已于2013年3月22日正式挂牌,整合食品安全办、食品药品监管局、质检总局食品安全监督、工商总局的流通环节相应职责,对食品和药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环节进行无缝监管,改革有望打破食品安全多头监管的局面。
另外还发现a18供应链物流系统落后导致绿色食品在运输过程中不能保证全程冷链物流和a17供应链信息网络不健全导致的上下游无法共享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障碍因素。因此应大力建设供应链物流系统尤其是冷链物流及设施,同时加强基于RFID的可追溯体系等供应链信息化体系建设。
结果因素按大小排序为:a11、a10、a14、a13、a2、a15、a3、a4、a5、a1。其中a11企业成本高、投入大是最直接的因素,其次是a10没有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质量无法保证。
结果因素是影响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实践最直接的障碍因素,是原因因素对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实践产生作用的媒介。而且结果因素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发生改变,所以是短期内效果最明显的障碍因素,可据此制定短期措施。要在短期内改善绿色食品的可持续供应链实践,必须要从生产企业着手,通过加大企业技术和管理创新以及政策扶持的力度,降低企业成本和投入;同时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以免供应商鱼龙混杂,无法保证原材料和产品的质量,这是短期内有效的最直接的因素。
按中心度大小排序为:a8、a6、a1、a12、a15、a5、a13、a7、a16、a11、a2、a4、a10、a17、a14、a18、a9、a3。其中a8绿色食品的法规和标准不完善是最重要的障碍因素。
中心度越大说明障碍效果越强,是阻碍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实践最重要的原因,应据此制定重点措施。从结果得出解决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实践的最重要的措施是完善绿色食品的法规和标准。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一套绿色食品生产标准,我国的AA级绿色食品标准等同于有机食品标准,但是标准的完善性在国际上经常被质疑。虽然2009年新的《食品安全法》正式开始实施,但是相关的法规还不完善,距离发达国家还有差距。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措施是尽快完善绿色食品的法规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