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校园建设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我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的文化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充分认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建设,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这一原则要求的提出,为在当前形势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文化都起着“先行军”的作用。统治阶级思想是社会文化的本质,价值则是文化的核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具有先进性质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支撑。在当前条件下,我国高校校园里存在的社会思潮,有的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悖的。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高校校园文化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条件下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有助于使广大学生在各种纷繁复杂的文化建设中分清是非,有助于用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并最终形成一个和谐的、繁荣的、先进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
其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高校校园里存在社会思潮现状给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大学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未来,他们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决定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后继有人,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对知识有一种“如饥似渴”的需求,一些落后文化和思潮借此机会趁虚而人,毒害学生的精神世界。其中,社会民主主义、新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若隐若现地在我国高校校园传播并发生影响作用。这些思潮在高校校园的传播和影响,扰乱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干扰了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迫切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再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保证。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这一切都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空前的影响。在这个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现期相互交织的关键阶段,难免会有部分大学生产生疑惑、误解,甚至迷失方向。大学生的这种思想状况凸显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正是党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正本清源、创建和谐文化的重大战略举措的思想保证。
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命题的提出,为我们加强和改进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日常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始终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尊重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在广大师生员工中最大限度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这是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根本途径。
首先,必须坚持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高校各个方面工作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作用。存在于高校的各种文化建设,从本质上来说都代表一种意识形态或价值体系。要正确引导与主导文化相适应的文化建设,有效抵制不良文化建设对高校师生的精神污染,就必须坚持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作用。我们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全体师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着力解决学生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良好校园风气的形成;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高校教学、管理和科研的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的各种文化建设,使广大学生掌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其次,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必须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在当前各种思潮激烈碰撞的校园环境下,当代大学生能否树立的价值观和政治观,不仅取决于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能否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面灌输和教育,而且还取决于能否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要确保广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不偏离科学社会主义方向,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者就应该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在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建立起立体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宣传网络,这是我们引领高校文化建设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4)01-0019-06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校园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的校园文化是和谐大学校园的精神支撑。大学应客观冷静地分析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始终坚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不断地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熏陶效应。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四重四轻”现状分析
(一)重物质环境美化,轻精神文化建设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我国大学均扩大了办学规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办学力量不断增强,各校在校园物质环境美化上加大了投入,新建、改建、扩建了一批硬件设施,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但一些大学对校园文化中精神因素的重要性认识不太到位,关注点也往往停留在显性的物质文化建设层面,一味注重物质环境美化,轻视精神文化建设,不少学校的物质环境未能承载丰富的人文因素、文化色彩和独特的校园精神,导致硬件建设缺乏内涵、物质环境建设徒有其表。学生很难通过感性直觉把握校园物质环境的本质内涵,从而与校园物质环境建立一种非功利性的精神归属。
(二)重娱乐活动策划,轻特色文化建设
现阶段,随着文化市场的逐步开放,电视及互联网等媒介中的娱乐元素迅猛扩展,使得大学在某种程度上也弥漫着娱乐的味道。一方面,一些大学只关注文化活动表层的娱乐性和活跃性,忽略其哲理性和艺术性的追求,一味强调“娱乐”而远离“文化”,使校园文化本应具备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功能遭到抑制。简单的娱乐活动难以形成对校园主旋律的认同,仅仅沦落为一种娱乐方式,显得有“形”而无“神”大学教育的本真意蕴匮乏导致校园文化难具个性与特色;另一方面,娱乐性文化宣扬明星偶像崇拜,追求感官刺激,缺乏文化的社会性、道德性和公益性。这种文化往往将校园文化推向“市场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境况,容易促使大学生形成狭隘的文化观、道德观和价值观。近年来,一些大学由于过于崇尚“趣味性”和“娱乐化”,学校的办学特色被淡化、学术氛围被稀释、学术精神被模糊,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不能显现,导致校园文化精神出现了记忆断层,大学之间的不同个性、特色和差异也逐渐消失殆尽。
(三)重专业知识培养,轻道德文化建设
近年来,大学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形势喜人,但其中不少大学的道德文化建设乏力,重工具理性轻价值理性、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现象相当普遍,在教育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专业知识培养轻道德文化建设的现象。不少学校在德育目标、内容、方式上几乎用一个固定的标准、模式来约束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德育变成了单一的知识传授和理论灌输,而忽视了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个别大学教师缺乏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教学过程中只讲学术性、不讲政治性,只讲知识性、不讲思想性,只注重教书、不注重育人。这样的教育只能称作为无“人”的课堂,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忽视了学生对道德文化的诉求。也导致了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不高的缺陷。
(四)重硬性制度管理,轻柔性文化建设
一些大学只注重学校文化建设中硬性的、有形的因素,而轻视柔性的、无形的因素,于是造成了学校制度规范的机械、呆板与僵化,也造成了教育实践活动中太多的清规戒律、条条框框,学校制度要么过于强调约束性而忽视人性化。要么执行标准过高、过严,过于放大制度的工具性。这样的制度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在于以人为本,过分强调标准化,不注重制度背后的价值观与文化。没有营造良好的柔性文化氛围去诱导学生,不善于采用说服教育、关心帮助、人情感化等人本性的管理手段,缺乏对学生的温情关怀与情感关注,学生没有真正从情感上认同制度,反而对制度产生对立、不合作、恶意抵制等情绪,导致制度功能的异化。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探索
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活力源泉,价值观则是文化的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我们加强和改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通过“指导思想”的引领凸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时代特征、人民愿望,用发展着的指导新的实践。”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始终高举的旗帜。深入推进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重点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迈出新步伐,促使学生用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国情、认识世界、分析问题和判断形势,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尤其应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始终坚持将“全体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根本目标,注重人文精神关怀,引导学生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人的自由与平等,以及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使学生在校园人本文化熏陶下,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这是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
大学在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的同时,一定要高度重视用理论引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应表现为一种无声语言,又应诠释着一种大学精神。任何脱离了精神层面的物质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必须挖掘“物质”和“制度”背后反映出的文化价值,认真研究学校传统文化、历史及社会的价值积淀,让它们蕴含着的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和隐性德育效能在新的时代得以清晰地延续和升华。并将其传递给师生,以便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要推动显性物质、硬性制度与柔性文化优势互补、劣势互克,共同构成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辐射圈,创设一种能唤起学生高尚的情感、激发他们健康成长的柔性文化环境,做到以柔克刚、以柔制强,以便达到深层次育人功能。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校园物质景观和管理制度去领悟其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校园物质文化是“体”。制度文化是“形”,引领下的校园精神文化是“魂”。优秀的大学校园文化要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中突出精神文化意义,要能够使学生通过校园文化外部的“体”和“形”体会其“魂”,这样也才能形成良好的制度执行环境,增强遵守制度的自觉性和责任心,进而有利于学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4.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种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表达的自由个性。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智力特征、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爱因斯坦曾深刻指出:“使青年人发展批判的独立思考能力,对教育来说是生命攸关的大事,因为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因此,大学应健全创新组织领导系统、创新教育教学系统、创新活动系统和创新保障激励机制,营造和谐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着力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敢于挑战权威的品质,着力培养学生终生探求知识、不断创新的兴趣。
(四)通过“荣辱观”的引领凸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基本态度,它集中反映了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与文明程度。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人们活动的准则,明示对与错、荣与辱,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以此为指导,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活动的盲目性和自发性;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人的思想意识具有高屋建瓴的引领作用,为人的道德实践提供了价值标准,为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提供了精神力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以此为指导,可使其品位得到质的提升。因此,大学所承担的责任不仅是培养有丰富知识的人,还要培养有坚定信仰的、有道德的人。应改变注重专业知识培养,轻视道德文化建设的局面,做到“德”、“才”兼顾,采取有效手段强化荣辱观教育,以巩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1.营造校园舆论氛围
舆论的作用是巨大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被接受和认同需要借助于舆论的力量,这是促进价值认同的重要手段。大学应通过学校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橱窗等媒体,进一步深入解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进一步深入解读社会主义道德信仰与知识教育的关系,进一步深入解读社会主义荣辱观所体现的历史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思想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特征;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大学生扬善抑恶、趋荣避辱,明白社会主义主流价值导向,知道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提高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重塑道德信仰,不断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
2.更新道德教育方式
大学应积极探索符合大学生思想实际的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努力使道德教育方式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引起他们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动能。应注重采用参与式、启发式、研究式教学,突出实践性教学的作用,做到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情理交融,使大学生乐意听、乐意学、乐意思考、积极实践,尤其要将知识教育和信仰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两者相互融通、相互促进。大学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外熏内省”,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入耳、入脑、入心,促进学生荣辱观的转变和升华,使崇尚道德、知荣明耻、存荣弃辱内化为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关键词】 智慧校园 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 设计研究
智慧校园的提出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智慧校园建设是以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为基础的。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服务在校园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面对这样一个发展契机,人们对智慧校园的建设也有了更多的关注。
一、智慧校园
1.1智慧校园的概念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智慧校园的实现成为可能,智慧校园的建设以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为载体,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努力构建教学、管理、校园生活为一体的新型智慧化环境系统。智慧校园的提出同时也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事业应用上的重大进步,促进了教育观念和模式的革新。
1.2智慧校园的特点
智慧校园作为教育领域一种新的革新,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1)智能化的设备监控与管理。智慧校园的建设一般以物联网为技术支撑平台,设备监控更具智能化,每一个设备就如同感知器,将所接受到的各项数据信息及时反馈给监控管理终端,让校园内部涵盖的所有数据信息置于严密的监控之下。(2)数据统计更具灵活性。校园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这一系统内包含着大量统计数据,因此构建一个高效数据统计系统对于智慧校园的建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够有效地获取数据分析的结果辅导决策。(3)信息服务无盲区。智慧校园是在一个全面、灵活的网络环境基础上建设而成的,它能为学生和老师提供更可靠、更高性能的网络服务,并且校园内的每个角落也都置于网络服务之下,便于师生随时随地使用网络进行工作和学习。(4)信息的主动服务。新兴智慧校园的信息服务具有主动服务的特点,智慧应用能够根据人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包括内容、方式、界面等多方面进行信息的主动推送,提供主动服务。
二、智慧校园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的设计
2.1校园网络环境
网络信息的进步使得网络应用于校园教学、管理和生活的各个环节,将校园置于整个网络服务之中。目前我国部分校园网络主要依靠移动、联通、电信等供应商,提供全面、高效的网络服务,并采用WLAN无线网络技术进行补充,将校园网延伸到校园内的公共区域,从而扩大网络服务的覆盖范围,实现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
2.2数据基础
(1)基础数据库。智慧校园的建设是以统一的基础数据库为支撑的,教师、学生的信息都储存在基础数据库中,在信息查询时就能做到更加便捷,更高效地为师生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2)资源与业务数据库。智慧校园的建设与教务管理、科研管理和生活管理等应用系统是统一的,这类运行系统传送的业务数据不仅是一个记录结果,同时记录了业务办理流程。校园资源数据库含量是不断增加的,包括教学案例及各类科研成就等,是校园建设的重要共享资源之一。(3)数据仓库。数据仓库积累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这些信息并不是杂乱的、无规律的,数据仓库中的信息都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整合,比如可采用ETL技术对信息进行初步的提取,再对信息进行格式编码,最后将整合过的信息载入数据仓库中,提供数据基础。
2.3以服务总线为核心的服务支撑平台
统一用户身份认证信息管理是统一身份认证服务的前提,目前统一身份认证服务是以LDAP为基础的,并利用分布式目录信息树结构有效地进行管理。LDAP具有安全、保密的特点,对身份认证的安全要求是极为有利的。物联网技术为智慧校园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平台,广泛地应用于数据的采集和监控服务之中,特别是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物联网传感器能够对基础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并将信息传送到智慧应用平台之上,以便于统一管理和协调。
2.4存储虚拟化平台
利用虚拟化手段可以最大限度的对废弃资源进行整合,改善IT设备的资源浪费现象,这同时也是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主机服务器都有自己的虚拟交换机,通过交换机与外部网络实现连接管理,能够真正发挥虚拟化平台在资源整合和共享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结语
智慧校园的建设始终是以信息化运行平台为支撑的,智慧应用与服务也是目前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具体要求。本文对智慧校园的建设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希望对现代学校的智慧校园建设提供借鉴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冀翠萍.智慧校园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的建设[J].现代教育技术.2012(1):49-53
【关键词】中职 校园信息化 智慧化
虽然中职卫生类校园信息化的项目都比较庞大,而且涉及到网络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技术、网络工程技术、网络安全技术、项目管理技术等多个领域。但是中职卫生类学校校信息化也通过近些年的不断发展形成一定的规模,校园内通过光纤网连接学校的各个办公室区、住宿区等建筑。我校的信息化建设正在为学校教、学、管、研等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可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不断深入,师生需求不断的提高,应用孤岛与信息孤岛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中职卫生类校园信息化建设中,我们如何避免此类问题,以及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完善校园信息化功能,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上如何减少重复投资,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1 树立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全局规划意识,明确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确定平台建设开发模式
在规划校园信息化建设时,以召开专题工作会议的形式,请校园信息化专家做校园信息化顶层设计的专题讲座。主要做法是:一是组织人员开展校园信息化建设调研活动,摸清师生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和技术难关,为校园信息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组织人员到相关中职学校学习取经,借鉴兄弟学校的成功经验。三是在校内广泛征求校园信息化建设意见,发挥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为校园信息化建设献计献策。
并且结合当今国内外中职、高职院校的信息化的趋势发展,达到中职卫生类校信息化建设并以合作开发的模式进行的思路,形成统一的规划、突出其应用、数据共享、整合资源、分步实施的标准方针。
2 在进行校园信息化建设时应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
2.1 坚持实用、成熟和先进性的原则。
系统总体设计要关注硬件和软件的逻辑合理性,技术的可行性,方法的正确性。建设过程不仅要追随当今的先进技术和理念,还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更要考虑经济性实用的技术和成熟、稳定、实用的产品特点。
2.2 坚持易升级及可扩展的原则,坚持开放性、标准化的原则
系统在组织实施与架构设计都应该遵循国家相关标准、规范,确保系统之间的安全互联互通、有效协调与信息共享。要求有简便、规范、畅通的基础数据服务,便于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而且信息平台之间具有相互交流与兼容的条件和能力;信息门户系统的统一也可从具有较高服务及扩展性的架构与访问接口的集成,迅速地为用户提供服务。
2.3 坚持可靠性、稳定性和容错性原则
在我们考虑开放性与技术先进性的同时,还应该技术措施、系统结构、系统管理等几个方面下手,这样才可以确保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与此同时,系统应具备高度的容错性,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2.4 坚持保密性、可管理性、易维护性、安全性的原则
在应用支撑平台设计中,以符合我国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来统一身份的认证、密码安全与设备的选用、网络互联、安全管理、安全策略等即要考虑信息资源共享,也应注意信息资源保护隔离,采取不同保密措施以保证不同应用与不同网络通信环境的安全。整个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可管理性、易维护性以便于系统的日常运行维护和管理。
3 校园信息化建设方法和内容
现在我校: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HIS教学系统、毕业生离校管理系统、图书集成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网上课堂管理系统、校园卡系统平台、教职工管理系统、多媒体教室管理系统、上网认证计费系统、卡务管理系统、水控管理系统、门禁管理系统等。这些工作平台需要整合到一个平台做为校园信息化公共数据平台。
从校园应用服务上,信息化建设要以服务为核心,注重服务于教、学、管应用体系促进发展,重构网络环境下的业务流程,以实现多个行政科室的办公,提高工作效率。
4 校园信息化公共数据平台规划模型
校园信息化建设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切实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实力,促进学校的快速、健康和科学发展。实现从分散应用向集中应用转化,从固定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化,从科室级应用向校级应用转化,从信息管理向信息服务转化的目标。提升我校的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水平,使我校信息化综合应用水平达到同类中职学校先进水平。促进学校在信息大爆炸的数字时代健康发展。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数字信息化、智慧化提升学校的现代化、智慧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蔺勇.学校信息化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卫生职业教育,2006(15).
[2]黄景华.浅谈数字化校园的规划与设计.电脑与电信,2011(1).
[3]刘政良,申昌安.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问题与思考.科学与财富,2011(12).
[4]许建,马强.数字化校园的规划与实现策略.中国科技信息,2008(13).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简约;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269-02
提问是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传递、共享、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在上课、观课、议课和研讨的过程中发现,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的提问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但在欣喜的同时发现低效无效的提问还仍然存在着:要么简单,为问而问的无效提问,如老师常问“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学生无收获;要么繁复,一问到底,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问题过多,流于形式,缺少精心设计,使学生应接不暇,失去主动探究的激情和动力。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调控的起承转合,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于提问的精心运筹。数学特级教师徐长青认为,简约教学可以做到“从冗繁走向凝练,从杂乱走向清晰,从肤浅走向深邃”,实现有效教学。那么,怎样将简约理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使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的教学更有效、高效呢?
一、设计有效,简明而不繁复,问出学生的激情
有效的提问,要有明确的核心。明确的核心包括设问时的目的明确、在提问时引导学生思考的具体方向要明确等。提问时要避免使用口头禅式的问句,例如“对不对”、“是不是”等一类不具有实际意义的问句。提问的设计要有明确的指向,简明而不繁复,这样才能避免学生使用笼统的套路回答。如果学生能够用套路回答,那么提问的目标就没有实现。简约提问应是设计与即兴的结合。设计的问题在简约的可控性上较大,但简约的同时还应该注重提问目的达成的效果,即提问在注重简约性的同时还应注重有效性。即兴提问的应变性在效果达成上能够对设问目的的完成进行补充。但即兴提问更加考验教师在临场应变速度与语言的组织能力,这就是“工夫在课外”的重要表现。这不仅考验教师个人的知识储备,也关系到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基于了解之上的因人设问、因班设问,能够提高简约提问的有效度。例如,某位教师在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五课《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中,以一部将大众文化载体的功能和边际效应发挥到极致的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作为教学情境,站在整课的高度预设了三个问题:探究一:韩剧为什么能占领中国市场?为什么能够飘扬过海,影响了美国,甚至欧洲?探究二:思辨:看韩剧让中华文化自尊受伤(正方)与看韩剧未必伤害中华文化自尊(反方)。探究三:请同学们推荐自己喜欢的一部国产影视剧,说明推荐的理由?这一设计匠心独运,运用典型的文化现象――《来自星星的你》视频材料的有效信息进行简明设计,一例贯之,构建了整课的“大框架”。所提问题直入课题,用简明的语言设置丰富的内容,巧妙地激发了学生的激情,能够让预设更有效地执行,也显示出这位教师很强的专业素质。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错易混点、核心之处等提问,做到简明而不繁复,从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问出学生的激情。
二、贴近生活,简洁而不拖沓,问出学生的思维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独立于人而存在的,学习的过程也不是简单的信息移植,主张教学从学生所处的真实生活环境中追寻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不足或与其已有的认知相互矛盾之处,以激发其学习动机。思想政治学科的生活化特点和本身的简洁之美要求课堂情境能够贴近生活,简洁而不拖沓,问出学生的思维。基于学生的生活和知识基础的适当引申,进行丰富而有效的设问,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与课堂气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引申的材料应删除不必要的延伸信息,因为材料的引入是改变课堂单调气氛的手段,而引入过多无关的问题却会喧宾夺主,模糊设问的目标,从而弱化提问效果。每位学生与每一堂课也都有其独特性,因此在提问的时候,应根据课堂情境的不同、个别提问与集体提问情境的不同,在设问目标一定的情况下,调整提问的语言。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提问应使用具有共鸣性的语言。共鸣性的语言是指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出发,使用能够引起学生共同思维的词语提问。莎士比亚说过:“简洁是智慧的灵魂”。使用简洁、精当、反复锤炼的教学语言,传达出足够丰富的信息,引导学生生动有效地分析与思考。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是必修三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二框的重要内容,这一课的知识点有三个目:一是“直面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二“在科学文化的陶冶中升华”;三是“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如果每个目都设置多个问题,课堂教学就会显得零散,没有重点。因此,在设计问题时应贴近生活,简洁而不拖沓。在一节市级研讨课上,笔者以“一‘扶’争议――由道德冲突看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为主题,简洁地设置了三个问题:老人跌倒:①该不该扶?②敢不敢扶?③怎么去扶?通过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明白要发扬尊老敬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路遇跌倒的老人时要注意科学救助,避免造成二次伤害,学会直面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并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从而自主完成知识的生成与构建。
三、领悟升华,简练而不呆板,问出学生的灵动
简约的相对性表现在对不同问题设问的具体情况不同,更表现在教学情境自身是整体性、结构性和流动性的。简练而不呆板的提问可以使老师灵动地教,学生灵活地学,在领悟中升华,问出学生的灵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使课堂呈现与创造出真正的精彩,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提问之后应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点评,这样能够对设问的核心目的进行二次强化与补充,使学生更为明确知识的重点与应用。及时就学生的回答进行启发式再提问,也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及时总结与评价,还能够避免满堂皆问、令学生应接不暇的弊端。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这一课在领悟与升华的环节中,笔者设计了一个“道德领奖台”,即“当同学问你问题时、当你看到校园里的纸屑时、当你外出旅游时、当你遇到跌倒在地的老人时……你们会怎么做呢?”在学生们自评和互评的过程完成之后,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鼓励性的评价并加以总结,如“当同学问你问题时―回答的是知识,彰显的是灵魂;当你看到校园里的纸屑时―弯下的是腰,高擎的是心灵;当你外出旅游时―除了照片,什么也别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当你遇到跌倒在地的老人时―伸出的是手,送出的是温暖……”,使学生们在思考中觉悟,在参与中提高,更加明确了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就应该从我做起、现在做起,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道德领奖台”,简练而不呆板,挖掘这些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科思想的价值,并在课堂中自然而然、不露痕迹地适时渗透,让学生有所感悟,在生活中自觉践行。
四、多元开放,简约而不简单,问出学生的创造
现代意义上的提问不仅仅指老师向学生的直问与追问,更多的是体现在学生对老师的疑问与反问,师生互问,生生互问等。老师在设置问题时,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对知识点的问题设置进行分解与分配,这不仅有利于问题设置的简约、开放和目标的明确,也有利于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提问启发。问题情境的创设,也可以在学生的合作下共同完成。引导学生参与情境设置与问题发现,能够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也能够节约问题设置的语言成本,从而达到简约的效果。课堂提问应呈现出高度凝练的简约性,在简约的应用上也要注意时机和力度,不应当为追求简约而简约,而应当以有效为前提做简约提问的设置。例如,在学习完“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这一课之后,笔者在指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之后,设计了一个反思问题,即“怎样做才可避免老人跌倒却无人扶的现象发生呢?”。通过学生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思考,有的学生能从经济角度来分析国家要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等;有的学生能从文化角度来建议国家应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有的学生从个人角度来提议要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等……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题,却体现出多元开放,多角度思考,从而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简约提问不是简单地压缩和简化问题,而是不需要刻意地精雕细琢,不需要相当的奢华,是倡简的、务实的、有效的、多元的、开放的……能够调动学生们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问出学生的创造性,打造生本智慧的课堂。
善教者莫不善问。每一个有效的设计,每一个简约的提问,每一句客观的评价,每一节灵动开放的课堂,无不对老师专业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只有不断学习、研磨、提升,将功夫花在平时,有了长期的积淀,达到在教师“问”的简约中实现学生学得有效,才能成就精彩、生动、开放的课堂。正如《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描述:“最伟大的真理是最简单的,最伟大的训诫是易于理解的。但是当简单的真理被赘言遮盖,就通常不能让最需要它的人了解。”简约不是简单,让简约提问成为一种时尚,智慧的升华,成为教学的永恒。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郑金洲.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问题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风建设 流程数字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004-01
一、现状分析――学风建设中存在的局限性
学风建设内容包括领导作风、教师教风、行政人员政风和学生学风四个方面,四个方面相互影响。从实际情况来看,学风建设的方法相对短缺,学风建设的内容相对局限。主要表现:
(一)学风,看不见,摸不着,呈现的问题多样化,衡量的标准众多。各职能部门在学风建设方面的工作开展往往不够精细,常从源头上存在模糊性,缺少清晰的流程依据,执行过程缺少透明性,故不可能有明确责任追究以及褒贬机制。
(二)学风建设涉及内容覆盖方方面面,需各部门沟通、协作,发挥集体智慧,形成合力,才能加强管理,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各职能部门对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没有形成人人参与关心学风建设的有效机制。
二、解决方案――让流程数字化管理提高高职院校学风建设水平
(一)流程数字化管理内涵
流程数字化管理是结合流程管理和数字化校园于一体的新型管理模式。其中,流程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内容是以流程运作为主线,以实现共同目标为动力,包含严格规范标准、通力合作态度、简单高效执行力,其目的是在不断得到优化的工作流程中创造更多的效益;数字化校园是利用先进的网络通讯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对校园内的科研活动、教学活动、管理活动和生活服务等进行数字化管理,从而提高学校科研、教学以及管理的目的。流程数字化管理就是把工作任务制定为标准化流程,以网络通讯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媒体,实现共同运作,并将完成结果予以数字化呈现反馈,从而最大化地提高工作效率。
随着对企业管理经验的不断借鉴,以及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的提升,使流程数字化管理在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工作中易于实施,并能很好的发展其管理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工作实施以标准流程为依据,执行结果通过数据、网络及时呈现,管理者可以直接针对问题落实处理,便于实现简单管理。
2.工作流程环形设置,执行有始有终,各流程环节运作以数据、网络及时监控,避免了学风建设工作中各职能部门的协作不足,便于实现高效落实。
3.工作流程环节公开透明,考核内容数据量化,有效提升精细化管理的受控度,便于实现标准严格。
4.数字化内容利于积累、查阅,简单有效的流程也易于推广,可以在高职院校内快速实现管理复制、落实工作,便于实现资源共享。
(二)流程数字化管理在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中应用办法
学风建设工作面对管理受控度差、资源配置能动性底、隐形问题不易暴漏,工作开展难度大等问题,适合通过流程数字化管理形式解决问题,发挥效益。
1.通过流程数字化管理提高班委班级管理能力
班委成员是班集体的核心和中坚力量,其班级管理能力将体现班级的“自治”能力,有效提升班委班级管理能力,管理者必需落实有管理、有监督条件的学生自我管理模式,通过环形工作流程设置和数字化落实可有效解决。
2.通过流程数字化管理提高学生会工作执行能力
学生会是遵循和落实学院教育方针,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学生管理团队。提高学生会工作执行能力,对于学院学风建设至关重要,管理者必须监督、指导学生会高效的开展工作,通过环形工作流程设置、工作环节网络监控、数字化结果呈现,易于落实处理、提高执行力。
3.通过流程数字化管理提高各职能部门协作能力
学风建设工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职能部门既有分工又需相互密切配合。将工作任务设置为精细化流程,利用数字化的办公平台把相关的意念和要求明确地、及时地传达给各执行者,使执行者知晓何时应该“做什么”乃至“怎么做”。加之网络监控,执行结果数据反馈,可以有效的实现工作及时落实、问题及时处理、任务及时闭环。
三、实施效果――流程数字化管理在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中已初见成效
流程数字化管理应用在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工作中,促进了学风中隐性问题的显性化,使学生的管理更加精确有效,易于落实教育任务。
流程数字化管理的标准流程化指导和数字化的监督,易于提高教师管理和执行能力,培养学生干部的“自治”能力。
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对流程数字化管理流程的不断优化,数据成果的不断积累,易于形成优秀的校园文化,进而促进高职院校学风持续优化。
四、实践建议――让流程数字化管理成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常态
从发展层次上讲,高职院校学风建设运用流程数字化管理要形成常态,可以划分为两个基本阶段:
(一)制订流程数字化管理标准,在高职学院二级学院运作实践
高职院校职能部门通过座谈、调研、论证等形式,将学风建设工作中普遍涉及、行之有效的工作内容,制订出流程数字化管理模型,组织二级学院教职工率先学习运作。
(二)优化流程数字化标准,在高职院校推广实施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高职院校职能部门对制订的流程数字化管理模型,进行及时的监控、测评、反思和改进是非常必要的。其中的要素是取消不必要的环节和内容,使之简单有效、可持续性落实,最终在高职院校推广实施。
五、结束语
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对象不是生产的产品,不能靠单一的方法,绝对的标准就能打造和衡量。学风建设要以学生为根本,要以用“心”教育为主,以各类方法辅助,切勿顾此失彼。流程数字化管理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方法,其标准、流程必须维护和优化,内容必须紧跟时代特征,要及时淘汰也需要及时更新,只有这样,以流程数字化模式打造的高职院校学风才能优良、务实、坚持、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徐丹.浅论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问题[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
[2]陈朝阳.流程管理:学校改进的应然追求[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3.
一是要把微笑带进课堂
很多实践表明,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通过微笑来传递的,而学生会在这种爱的感召下,受到鼓舞,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有一次,著名特级教师斯霞走进教室,见几十个学生如野马归槽般奔进教室,个个满脸通红,手忙脚乱。斯霞老师并未着急,而是面带微笑:“同学们,有的小朋友可能还没有做好上课的准备,现在老师走出去,看谁先做好。”等斯霞老师再次走进教室,同学们个个坐得整整齐齐,全神贯注的等待老师上课。我想:如果斯霞老师板着面孔训斥学生,学生也会安静下来,但分散的心不会一下子收回来,很难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是要把鼓励带进课堂
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投入,而学生的积极投入又离不开老师的鼓励。所以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善思多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善思多问,可以设立“爱动脑筋的好学生”奖项,奖品是一个作业本。对学生发言中,有新意,有独特见解的及时给予评价,课后颁发奖品。这样做不仅可以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而且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是要把实践带进课堂
新课标指出:观察和实践是探究物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动手实践具有综合的教育功能,它不仅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构建轻松愉悦的和谐课堂,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了解和探究自然的科学方法。如在教学《大气压强》时,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弄清大气压强的存在以及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应用,首先在讲授时可用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塑料挂衣吸盘来引入,让学生充分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知道大气压强在我们周围到处存在,而且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应用,等等,通过这样的实践操作,使物理课堂变得宽松乐学。
四是要把竞争带进课堂
根据中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课堂上创设问题抢答、笔答题竞赛,可允许先做好笔答题的学生当“小老师”,教师运用适当的激励语言,“看谁说得最清楚”,“谁的方法最简便”,“哪个小组合作的既快又好”,最大限度的给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展示学生的个性。实践证明,把竞争带进课堂,会使课堂更加和谐。
五是把民主带进课堂
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心情舒畅,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创新、敢于创造。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在课堂上,只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民主于学生,杜绝“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才能激活课堂气氛,才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关键字职高美术;教学;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1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165-02
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职高学校应该要重视对学生的多元化素质教育,提高职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职高美术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十分重要。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学习,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学习自信等方法展开教学,对学生进行学习干预。解决学生学习美术兴趣不高的问题。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人的心境就会轻松、开朗。秋叶乱飞,人的心情也会随之消沉、低落。因此我在教学中改变了以往班级授课制那种单人单桌固定的形式,以消除学生的拘束和紧张感,采取开放式课堂的教学方法,将桌椅摆放为四人一组、六人一组或全班同学面对面地摆放,使学生在作画时可以相互学习,相互改正,取长补短,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其次,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这是一个充满创造性、探索性的氛围,教师在教学中应设法给学生提供这一条件。我曾做过这样一个尝试:有一节课是命题作业课《美丽的海底世界》,有几个班在做这幅作业时,大多是按老师的思路走,内容空洞,思路狭窄,画面单调,结果并不使我满意。于是我在后面几个班改变了形式,不作具体要求,只设画题,四人一组进行小组创作,学生们热烈讨论,任意想象,大胆发挥,你画一条鱼,他增添一丛美丽的水藻,还有的在海底开采出一条供游人观光的海底隧道,有的学生碍于地球越来越拥挤,竟大胆地将人类活动区转移至海底……你能想象吗?学生彻底解除思想禁锢,自由创作出的作品是多么的生动,富有创意啊!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这些作品,不仅是学生们智慧的结晶,也是改变教学氛围后的成功之作。
2创设情景,培养求知欲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与老师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关: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如何,与老师给予不同学生的个别辅导有关。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条件。那么,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呢?那就是要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动机。老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情境――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情境的过程。创设情境是美术教学中一个十分必要的环节。创设的情境要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比如,美术鉴赏课教师就可以结合集体的作品,配上相关的音乐、故事等创设一个情景。既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创作出自己的作品。而不是单纯地给学生讲教科书上的简单结论。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做一些示范,来增加学生的兴趣。在讲解的时候,把一幅画的创作过程生动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老师的师范,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绘画的全过程,学习到绘画的技巧。此外,还可以在学校开设一些兴趣课程,一个好的艺术氛围,会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结合室内、室外的教学方法,开放学生学习美术的活动空间,让学生从教室内走出来,感受到生活中蕴藏着的美术的美,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用这些学生感兴趣的课程来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还应注重校园文化艺术的建设,定期开一些绘画展览,或者在走廊等地方展出学生的一些优秀作品。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和绘画积极性很快就会被调动起来,而且也会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增强学习信心
【关键词】教师; 专业发展;
跨越; “高原期”
1 教师专业发展“高原期”原因探究
1.1 优越感、满足感使教师安于现状。
教师在从事一段教师职业后,业务不断熟练,在教学上有了优越感,发展到了一定极限,在教学上、职称上得到了满足感,从而初为人师的新鲜感和对教育的激情已慢慢褪去,此时教师开始职业倦怠,找不到前进的方向,进入职业发展的迷茫期,我们称之为教师专业发展“高原期”。由于这种优越感、满足感造成教师对专业的不知、不想、不能进一步发展,停滞在一定的阶段和水平上,甚至象“温水煮蛙”样满足现状而对社会环境不加思考,久而久之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放弃追求。
1.2 各种压力使教师力不从心,产生畏惧。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生活中,教师面对的不仅是教学任务的压力,而更多的是来自于学校的管理、学生的素质、家庭负担以及社会责任等因素让他们感到多重压力下,对如何加强自身的完善、提升能力等感到力不从心,这个时期使教师专业处于一个相对停止发展状态。专业知识、能力和教育理念没有及时更新,一种可能“被淘汰”般的幽灵如魂牵梦萦,而产生畏惧心理。导致教师对自己的前途和教育教学工作逐渐失去激情与信心,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有如逆水行舟,易退难进,常出现如履薄冰,心力交瘁等现象。
2 教师产生专业发展“高原期”原因分析
教师职业一向被视为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了一种必然。而在工作要求高,生活压力大的情况下,出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原期”也是一种普遍的正常现象,就像一个人到了一定年纪后出现“更年期”那样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有的却能顺利平和度过,有的会产生比较激烈的反应。从主观因素上看,主要表现为有的教师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己将自己放置于被动状态;从客观上说,大多数表现为对教师成长“生态环境”的不适应。如得不到充分的信任、理解、开导和支持,争取不到成长成才的机会和平台等等,都会导致和加速教师专业发展“高原期”出现的原因,并很难跨越教师专业发展“高原期”。
3 教师跨越专业发展“高原期”定要自我修炼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过程,教师专业发展要靠教师自觉意识,自我激发个人的内驱力,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提升自己的关键环节。 “解铃还需系铃人”,说明了克服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高原期”最终要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观念意识,从心态上要尽可能避免这种现象在自己身上发生,积极调整自己的情绪,努力从以下几方面去锻炼和超越自己。
3.1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师要有贡献的精神,要爱学校,爱教育,爱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只有热爱学校才能产生职业的情感和尊严,才能有自己的舞台和地位,才有自己的发展和成就;只有热爱教育才能从教学中发现快乐,从单调生活中发现趣味,也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只有爱学生才能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负责任,才能有博大的爱心和胸怀,才能实现自身专业持续性发展。
3.2 加强学习,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知识。
现代社会在飞速地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发扬“学无止境”终身学习的精神,活到老,学到老,通过提升学历、专业长进、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把自己培养成为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技能上均为同行的佼佼者,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教书育人能力。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筑牢专业发展“高原期”防线。
3.3 学会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反思能力是教师持续发展的一种必备素质,只有学会反思一个教师才能不断发现和解决自己在专业发展和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探索走向新的境界,尤其在实施新课程后,教师不再充当教材大纲的“忠实的执行者”的角色,要不断反思自己教学工作,深刻理解新课程的教育价值,要把教材看做“面粉”而不是现成的“面包”,并根据自己的实际,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反思、总结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改。教学实践智慧只有靠教师自己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探索和创造才能获得教学成功,才能给教师专业发展更上一个新台阶提供机会,才能让教师顺利地跨越专业发展“高原期”。
4 创造良好社会文化,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平台
4.1 以尊师重教为本,培植教师幸福感。
作为知识分子群体中的每一个教师,在内心深处很渴望得到社会、学校的尊重。教师的幸福感不在于累不累,苦不苦,而是在于是否得到重视,受到重视的感觉就是教师最好的精神动力,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在愉悦的环境中工作,教师的专业潜能会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而且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爱传递爱,以幸福塑造幸福,才能形成一个充满爱的幸福的校园;无数幸福的校园才能汇集成幸福的社会。”有了这样的环境和条件,教师们在幸福中产生更大的动力把教学搞好,那跨越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原期”就不是什么难事。
4.2 加强团队合作增强教师归属感。
强调团队意识的打造能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团队合作淡化了个人无序竞争,淡化个人成绩的比较,强化欣赏,强化敬业精神,精心塑造“众荣我荣”的学校文化。如重视教研组、备课组建设,重视对集体的整体评价,倡导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开展集体攻关的专题合作,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课题研究;以老助新、以新促老的师徒合作。而且团队合作还重视教师人际关系的联接方式,创设温暖、互信的人文环境。丰富教师文化生活,用高雅健康的学校文化感染教师,提高文化品位,让教师们在轻松、愉悦的集体活动中,产生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教师在团队合作中感觉到和谐,感觉到受到重视同时也增强了教师对这个集体的归属感,有了归属感教师们在团队中就会消除教师专业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不断突破组织成长的极限,从而保持教师们持续发展的状态,最终会更快更好地过渡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原期”。
4.3 创新激励机制赋予教师成就感。
教师队伍是一个高素质的群体,在很多时候有着强烈的精神追求。学校在强调奉献同时,要使教师们充分获得人生成功的价值体验,实现个人价值的自我肯定。通过树立典型,用榜样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使教师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在激励中,不但要给教师物质上的奖励还需要各方面各种形式的奖励,使教师们能获得理解、尊重和肯定。激励使教师职业发展从自觉转向自为,由经验转向专家型,成就感的提高促使教师自我超越。教师在自我超越中不知不觉跨越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原期”。
5 创建学习型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习型学校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有学校的共同愿景并鼓励员工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运用系统思考的方法,通过团队学习达到实现个人成就组织的目标。因此学习型学校将引领人们进入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状态,确立一种崭新的管理理念。学习型学校理论以一种非强制性方式和影响力在人们心目中产生潜在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转变为成员自觉行为,促使教师们进入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时代,并不断激发教师们的创新性和创造性。为此,要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5.1 改变心智模式:教师发展需要学习,学习才会发展。
托尔斯泰:“每个人都想改变世界,却没有人想改变自己。”所以改变心智模式是非常重要,教师的发展是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改变心智模式,才能实现自我超越,组织的障碍,多来自于个人的旧思维,例如固执己见、本位主义。唯有透过团队学习,以及标杆学习,才能改变心智模式,有所创新。教师要想突破专业发展中的高原期,应该改变自我心智模式来提高认识。个人要有意愿投入工作,才能钻研专业,以达到自我超越的目的。个人与愿景之间有种“创造性的张力”,正是自我超越的来源。
5.2 秉承系统思考 :实现“见树又见林”双赢目标。
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涉及到方方面面,不是某一方面的问题,因而我们要系统思考,如要培养教师的开放的态度:头脑开放,心态开放,手脚开放,门户开放,空间开放等,即要见树又要见林。对于教师出现“高原现象”这一社会问题,应通过系统思维,掌握事件的全貌,以避免见树不见林。培养纵观全局的思考能力,看清楚问题的本质,有助于清楚了解因果关系,最终从根本上解决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原期”问题。
总之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发展的持续动力。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问题,教师个人和组织都要及时想办法铲除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并提供良好的环境激励教师专业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1] 王晓兰、孙华“浅谈如何提高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专业发展”,《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