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设计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等教学内容,每项内容与生产季节和工作能力、生产要求相吻合,在教学中形成系统的生产实训手册,并要求完成一定的生产项目,将教学内容和岗位工作有机结合,真正达到工学结合的目的。真实生产、典型项目、基于过程,“教、学、训、产”一体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结合果树生产基地实际生产工作,基于东北果树产区主要果树种类的生产过程,结合黑龙江省果树种植的系列行业标准,并有效融入园艺工、植保员国家职业资格相关要求。教学、实训、生产同步进行,让学生“带着项目去学习、按照标准去操作、履行职责去体验”,在生产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实际工作,如,整形修剪、嫁接等技术,教师引导学生以技术员的身份来完成工作。
把课堂直接迁移到生产基地,理论、实践与生产一体,现场教学。以生产项目为导向,实施六步教学法教师按照行动导向教学要求,设计好子项目实施教学方案和相关作业文件,采取六步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获取项目完成所需资料与信息、自主制定项目实施生产方案、自主完成果树生产子项目、自主进行现场管理与检查的能力。选择适合学院所在区域(牡丹江地区)适宜种植的果树优良品种,采用黑龙江省主推的小冠密植栽培技术模式,以果树生产过程为主线,按生产历设计教学历,将4项典型工作项目划分为10项子项目,通过学习性工作项目单布置项目,学生6人为1组,每种栽培技术模式为每组学生提供1亩地作为果树栽植基地,采取“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教学法,教师示范,学生操作完成从种到收的全过程。同时选取黑龙江省棚室葡萄先进的栽培技术超密植小龙干整枝栽培模式,由教师提出生产要求,给予适当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全部生产过程。各组学生在课余时间对所负责的地块进行管理,每周至少要进行3次果园调查,记录葡萄生长发育状况,形成合理的分析报告,为果园管理提供依据,并能采取有效措施实施管理。
同栽培技术对果树的处理技术,能够对果树生产过程中的水肥需要进行合理控制,并对果树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病虫草害进行有效防治,通过科学地预测果树产量,能准确判断果树成熟时期,从而掌握果树从栽植到果实收获的生产与管理技术。
依农时———以农事操作进程设计教学进程果树栽培技术课程依照果树生产进程(生产历)设计了课程教学进程(教学历),以确保学训产合一,3月上旬学习生产方案的拟定及整地,3月下旬学习配方施肥和苗木的处理,3月下旬至4月初学习栽植技术,5月初至7月末学习肥水、修剪管理,6月初至7月初学习病虫草害防治,7月末至8月初学习枝蔓整理技术,8月初至9月初学习采果技术,9月初至10月初学习入冬前的管理。务农事———以真实典型的工作项目为载体构建教学内容围绕果树生产中果树春季生产技术、果树夏季生产技术、果树秋季生产技术、果树设施生产技术四个典型工作项目,构建教学内容,将工作过程知识和素质要求融入到项目完成过程中。练农技———以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为重点设计教学模式果树栽培技术课程采取“学农结合”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以实习园艺示范场真实的果树生产项目为依托,以果树生产过程为导向,以果树生产各个环节的典型工作项目为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寻求项目解决的方式,获取工作过程相关知识,制定并研讨项目解决方案,在生产现场进行实际操作,边实践边生产,实现了“教、学、训、产”一体化。并与行业、企业、种植户广泛交流,有效对接,共建课程。聘请农技推广站和科研所寒地果树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和学生进行生产交流,把最新的果树品种、最前沿的技术传递给学生。
作者:邢立伟 杨念福 单位: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关键词】 以问导课;问题驱动理念;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
高中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情况将会直接影响高中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很多学生存在着数学概念理解能力较差,掌握能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不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基于以问导课,设计驱动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质量、性格特点开展教学指导活动.文章将结合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实际活动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促进高中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的快速提升.
一、结合课程教学特点,明确问题驱动目标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活动需要摒弃满堂“灌输”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需要结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的相关教学内容,明确课堂教学指导目标,基于高中学生认知能力的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能够在充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概念,为学生数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问导课,设计驱动教学中,教师需要可以将三维教学目标融入于其中,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曲线与方程”这一项内容中,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内容划分为四个层次,其一为指导学生学习并理解曲线方程,明确曲线方程的概念,掌握特殊曲线和方程之间的互为表示关系.其二为指导学生明确求曲线方程的基础步骤,学会自主解答问题.其三为通过不同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对同一曲线方程的影响进行分析,能够合理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其四为能够自主分析一些简单的曲线方程,学会利用坐标法解答数学问题.
二、灵活设计数学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习的数学概念产生兴趣,便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探究活动中,使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以问导课,设计驱动”问题驱动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可以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灵活设计数学问题,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并为学生布置探究任务,使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在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基础上,也能够有效提升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的质量.
教师可以将前后座的4名学生分为一个小组,为学生布置各式各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提出问题,如“你想邀请朋友到××餐厅吃饭,餐厅位置在兴华街北二路左侧20米,你该怎样叙述呢?”等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建立直角坐标系的方式进行解答,用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来研究曲线与方程的关系.
再如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布置“画出两坐标轴所成角在第一、三象限中的平分线m,并写出方程;画出函数y=2x2(-1≤x≤2)的图像c”.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为学生进行图像展示,并组织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操作或者在组内借助纸笔进行绘制(详见图).在学生画完图像之后,教师可以提出“对照抛物线的一部分C和方程,如果符合某种条件的集合M与C分别和其他方程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学生可以与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讨论和分析,得出“如果M(x0,y0)是m上的任意一点,那么它到两个坐标轴的距离是相等的,即为x0=y0,它的坐标(x0,y0)即为方程x-y=0的解.但是如果(x0,y0)是方程x-y=0的解,即为(x0,y0),以此为解的坐标点到两坐标轴的距离相同,它则在平分线m上,则可以将直线m和方程x-y=0相互联系.”
三、注重教学语言应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指导学生关注概念形成的同时,指导学生重视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多种多样的数学问题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启发,在充分调动学生数学概念探究欲望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引申,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概念与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并能够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数学知识框架结构.
与此同时,教师需要特别注重课堂教学中自身教学语言的应用.相关心理学研究证明,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质量.所以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表情变化,给与学生更多的支持和鼓励,教师需要多采用“请”、“谢谢”等话语,尊重学生、关心学生.
结束语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活动可以通过结合课程教学特点,明确问题驱动目标;灵活设计数学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以及注重教学语言应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等方式,不断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尹丽文. 问题驱动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探析――以《曲线与方程》课为例[J] . 学周刊,2013,14:144-146.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J5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3-0241-01
环境艺术设计是将艺术和科学相互融合的综合学科,是将精神和物质环境进行有效结合的艺术产物。人类归属于自然,并且能够运用自身的独立思维能力设计出人工的自然,艺术设计是表现原始自然和人工自然和谐的方式。个性化设计不同于一般的标新立异,而是通过对设计素材和环境的艺术加工创造出的独特美。个性化设计不能一味追求特立独行,更应追求艺术设计和周围环境的和谐。
一、环境艺术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的系统工程学科。阿纳森认为“环境艺术”是与环境相关的绘画、雕塑等艺术设计,这种理解方式无法真正体现环境艺术的本质,从广义上讲环境艺术体现在不同的层次上。环境艺术包含了城市和地区规划、建筑设计等公共空间设计,以及景观设计、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设计和室内设计等。它涵盖了人类环境从宏观到微观的设计过程,也是一种人们生活的协调设计方式,对社会行为和人类行为具有引导作用,可以看成一门回归人类生存环境的综合艺术。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
环境艺术设计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形式,它追求对人类生活环境的改善以及对审美需求的满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具有和谐性、整体性和特色性的艺术美,注重个体在整体中的核心地位,将环境因素作为艺术设计的重要条件,追求艺术设计和周围环境的和谐,以在不同的环境中设计出不同效果的艺术作品。现代环境艺术的基本特征有: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实用性的艺术形式,在其具备服务的同时,还需要在设计过程中注重人文性,以通过作品体现人的根本利益。现代艺术的不断发展和设计材料的多样化,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多样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现代艺术设计应该体现整体性的特点,具备科学、合理、统一的设计理念。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问题
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问题是近几年艺术界讨论的热点,是对以往设计过程概念化、公式化、生搬硬套的反思。个性化设计需要设计者通过多年的设计实践,积累和总结设计经验,以此在设计实践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设计特色和设计风格。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是设计者在设计构思过程中对整体和局部的把握。个性化设计中带有设计者强烈的主观色彩,这种带有艺术色彩的设计能够激起人们的思想意识,给人们以文化和艺术的启迪。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为打破程序化、概念化的问题,人们开始探索已有个性化设计的创新点,重新认识个性化设计的作用和内涵。
(一)环境艺术设计个性化受到风格化的制约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者对室内设计的个性化创造不是个人浪漫主义的体现,而是设计者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也是设计者追求新颖、独特,摆脱平庸的表现。设计师在众多设计构思中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也是综合考虑最大限度、合理利用设计空间的必要艺术手段,这种艺术方式来自设计者的勇敢探索,不同于一般的平庸设计。
(二)室内设计的个性化能提升空间使用功能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环境艺术设计涉及的领域和内容也越来越广泛,要想在艺术设计中体现独到之处,更应该在设计中注重提升环境质量。在艺术设计中融入环境理念是环境设计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环境艺术设计中需要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室内设计中的空间使用功能和业主的个人爱好和阅历有一定的关系,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应该根据业主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设计规划,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进行室内设计。
(三)个性化设计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环境艺术设计个性化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强调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和谐统一,是现代社会实现绿色环境和生态艺术设计的必要途径。环境艺术设计包括艺术构思、设计和装饰等多个环节,因此对设计过程中的每一个艺术品都应该认真斟酌,并加以润色处理,以达到个性化特征和外界环境的融合统一。
艺术设计学科是近三四十年发展起来的独立的艺术学科,这种学科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艺术设计学科涉及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学、市场学以及科技等诸多方面,因此艺术设计学科对设计者的综合素养要求比较高,必须能在表现力、感知力、想象力上略高一筹才能在艺术设计领域获得认可。总体来说,艺术设计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复合型学科。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与延生主要是依托于时代与科技的发展,艺术设计所创造的设计作品虽遵循着艺术的形式美的法则,但并不会像纯艺术那样脱离现实,因此,艺术设计的创作目的是将美感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为人服务是艺术设计创作的宗旨。由于设计的范畴具有广泛性,大到科技航母,小到身边的纽扣,处处涵盖了设计,因此,艺术设计学科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是集物质与精神功能于一体的创造实践。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艺术设计学科的脉动也随之递进,我国也相继衍生出许多艺术设计学科的方向,比如:平面设计、广告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动画设计、服装设计等。科技与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同样也影响着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今日的艺术设计因科技的进步又派生出新的专业方向,例如:信息艺术设计、多媒体艺术设计、网络艺术设计等,这些专业方向集中的体现了艺术设计学科正朝着视觉、听觉、触觉的方向延生发展,集声、光、电一体的趋势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与享受。也由此可见,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趋势正朝着新科技的方向前进。
2艺术设计为彩码技术再包装
在发达的科学技术,其产品都需要进行艺术设计的包装才能被消费者认可与购买,从而产生科技与艺术设计的联姻关系。艺术设计的专业方向很多,对于包装产品而言,在省级有关课题的研究当中,其方向性并不是以单项的某个设计方向来进行研究,而是综合所有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门类,集中和发挥这些专业的优势性作用,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进行整合,从而达到最佳的包装效果。例如对彩码产品的外观而言,目前彩码整体形态虽是彩色,但是模样不过是简单的色块排列,缺乏艺术感和悦目感,不能迎合消费者寻求多变和个性的心理需求,然而,艺术设计就是关乎外观和视觉的应用技术,它通过多重手段可以使产品焕发出新的活力,所以未来彩码的精彩要靠艺术设计的再包装。由于彩码的特性已经较为稳定,为了使彩码的外观更为美观,易于市场的推广,起到引起消费者兴趣,对商业也能起到一定广告作用,可以为彩码的外观进行CI整体的再创造,也就是要依托艺术设计学科的视觉传达设计方向的能力,通过LOGO以及CI的整体设计之后,可以使彩码在视觉上更为立体与多样化并赋予文化内涵,让彩码变得更为人性化和有趣,让更都人参与其中,成为彩码科技的消费者。再例如彩码的未来产品还可以成为拿在手中的纪念品,这种科技产品不仅涵盖着彩码的特性,而且还能具有便携性,是身份的象征,适应个性化定制时代趋势的到来。这种产品的造型就要依托于艺术设计学科的产品造型设计方向,通过外观造型的多变性与美观化,我们可以拥有量身订造的彩码艺术品。彩码的终端一样离不开艺术设计的包装。例如,未来的楼宇规划以及房屋的效果图方面,当我们购买房产时,我们无需建造完毕去看房,可以直接通过彩码科技导入信息,信息可以呈现出每个角度和每个角落所呈现的效果,也可以预想出设计完工和装修完毕的效果图,还可以身临其境的展示在客户的面前,这些一方面有耐于艺术设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来完成,还要加上多媒体艺术设计以及新信息技术的艺术设计参与,才能呈现出更为实体的艺术效果。在研究过程中,笔者还把彩码技术与旅游联系到了一起,模拟旅游也是一次不错的彩码科技体验,科技改变生活,艺术设计丰富生活的品质。所以说,单纯的科技产品很难感化消费者去购买,剥去艺术设计的外衣,科技的生命也将失去光华,只有着上艺术设计的彩衣,才能让科技变得更为人性与引人入胜,人们的生活才变得更加多姿多彩,而艺术设计也变得更为理性化与前沿化,因为科技,今日的艺术设计的外延与内容发生着巨大的转变。
3彩码技术推动艺术设计的发展
对于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而言,与彩码科技的结合,可以很好的发展学科的外延,也可以更好的发挥该学科的概念设计的力量,让学生了解更广阔的知识,学会善于创造,懂得设计的真正意义。学生们在项目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对彩码技术的前景进行策划与预想,继而设计研发出适合未来市场需求的彩码概念作品,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学懂如何设计,而这些成果就属于前沿的科技成果,而不再是过时陈旧的设计作品。该选题意义在于发展艺术设计学科,使艺术设计教学多一些概念化的超前意识,与国际的艺术设计教育接轨,引导艺术设计的专业学生热爱科学,开发他们的创意思维,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启发他们的概念设计思想(概念设计就是超前设计),使他们能真正明白艺术设计的意义与价值。在21世纪物联网越来越普及的今天,观念变得越来越重要,怎么改变“中国制造”为“中国设计”是一个大的思考,加强艺术设计学科的建设势必会促进中国设计的快速到来。新型艺术设计彩码是属于未来产品,只可能用超前的创造性教学才可得以实现,这也正是实现变“制造”为“创造”过程。彩码技术艺术设计的应用教学定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对该学科的改革与发展具有诸多益处,为未来的设计艺术学科领域铺就了新的篇章,也为专业研究生、博士生提供研究思路,使艺术设计的发展迈上新台阶。经过艺术设计研发,彩码产品的经济附加值和应用前景的广阔度将无法估量。比如说:彩码艺术设计研究可以通过平面创意设计,将企业的行业特质、服务特性及CIS标志融合其中,形成具有视觉意义的移动领域的新LOGO。在对艺术设计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可带入彩码虚拟设计,概念化的创造出艺术彩码作品;还可以象征性的引入内部、外部空间,创作出拥有彩码的房地产项目等等。艺术彩码还可以印刷在衣服上,设计成商家的LOGO,成为商家宣传促销的手段,由于设计美观时尚,而不会使消费者感到厌烦。在设计上也会让人爽心悦目,给人以艺术的享受。新型彩码的出现也引领了新的生活方式,使移动通信领域更加深入人心。新型彩码具有可爱吸引人注意力的外观,使原来固有的条码产品变得具有主动性,使参与性加强,经过艺术设计之后,彩码就是广告牌。再比如售房,商家可以利用彩码授权给潜在客户,客户可以利用商家售楼标志的新型彩码进入商家售房处观看商品房信息和浏览样板房视频。可以想象一下,当你在观看广告和影片海报等信息时,海报上的彩码实时发送信息,让有限的印刷海报产生更大信息量大,商家因此而使陈本降低,所以彩码方便、快捷、有效、美观才能促成该产业链的迅速发展与壮大。除了外观上的突破以外,艺术设计彩码还可以完全被制作成产品。比如装饰品,可作为有纪念意义价值的礼物。由于彩码本身具有传输信息的作用,所以这份特殊礼物通过被识别后,传导出的信息可以是视频、媒体等多方面信息,如:结婚纪念日———夫妻彼此恩爱的点滴。而这种礼物的价值远比现实的物件更加有互动性与生动性。而这种个性彩码可以出现在各种物件上。不仅如此,该课题还为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与应用找到了新的方向,艺术设计本身就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若能更好的结合科技来发展,一方面能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也能很好的把科技产品转化为现有的消费产品,使科技不再高处不胜寒,也使艺术设计更具时效性,发挥其优势性作用,带动艺术设计专业开发新市场,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改革与发展将是新思路、新探索。
4结语
关键词:艺术设计;思维模式;思维方法;综合运用
一、艺术设计思维的概念
艺术设计思维是指设计师在艺术设计的创意过程中,通过对生活进行观察、体验、分析,并对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最终形成完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创造活动和创新思维过程。
思维是指人们对自然界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内在联系的间接、概括反映,是人类自觉地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活动。人类的大脑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思考能力和思维的形式,并逐步由简单到复杂、由具象到抽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并在长期的思维活动中促进了语言、认识的发展。从世界文化发展历史来看,创造性思维是造物活动过程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研究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类的思维形式与认识能力不断提高,所以才有了璀璨的远古文化与现代文明。
艺术设计的思维“是一种通过人的视觉感受而将客观内容纳入主观心灵并予以对象化呈现的艺术形态”①。因此设计师在设计中常常运用富有哲理性、象征性以及关联性的手段使作品产生丰富的联想性与审美性,在传达信息的同时赋予审美的体验。艺术设计的创新意识不仅表现为对设计本身的创新,还表现在设计师对自己固有设计观念及能力的认识与突破,它是主观与客观的两个层面。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信息传播与交流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尤其是随着网络资讯及设计软件的功能开发,世界经济的同步化进程日益加快。要使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设计师就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不断地研究和学习,不断地提高设计意识和设计水平,了解最前沿的设计资讯,掌握最先进的设计软件,开阔视野和思路,使自己的思想始终保持在最活跃的状态。
二、艺术设计思维的特点
1.艺术设计思维的源泉来自于对事物的认识与观察
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自然世界丰富多彩,动物、植物、自然景物都有各自富有美感的形态,但万物又有各自独特的属性和外在形态,即使同一种物体,也可能有不同的面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具体能力之间存在着差别,会造成思维结果的差异。对于从事艺术设计创意工作的人而言,深刻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情感交流和审美性,从对事物的观察中寻找灵感,发现蕴藏在普通形式下的细节与美感,捕捉转瞬即逝的知觉闪现,及时总结、归纳、提炼自然中的素材,是寻找创意灵感的源泉。
2.艺术设计思维来自于设计师丰富的知识与经验
我们从文字的演变过程中不难发现,无论中国的汉字还是西方文字,都是从原始巫术、舞蹈、绘画中逐步归纳、概括而来的,都经历了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提炼过程。正是人类这种不断总结经验的能力,才能使知识得到延续和传承,才有了今天灿烂的文化与丰富的世界。一个优秀的设计师要善于学习,从实践经验中汲取营养,从经验积累中摸索事物的规律,同时还要善于总结,善于借鉴前人的经验,开拓自己的思路,扩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观察判断的能力,这样才能获得更宽泛的专业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设计思路,创作出更富有传达效果和创新性的设计作品。
3.艺术设计思维来自于多学科知识之间的综合与交融
作为一个设计师来说,如果只了解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方面的知识而忽视其他知识的扩展与积累,那么设计艺术思维就会受到限制。艺术设计是一门融合了多种知识的综合性学科,设计师要注重在多学科、多层次知识的交叉中汲取灵感,把艺术、科学、生活等不同领域的知识与经验联系起来,从多种角度拓展思维模式,作到多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设计思维的理解与感悟,这样才能及时把握现代设计思维的发展方向。
三、艺术设计思维的类型
1.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为主要内容的思维方式。‘形象’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本质与现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②所谓形象思维主要是用直观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其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完整性和跳跃性。形象有“表象”和“艺术形象”两层意思。表象是自然状态所形成的外部形态,如形状、色彩、质感、肌理等,而艺术形象则是在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之后形成的新形象。艺术设计的形象思维不是简单地观察和再现事物,而是将观察的事物进行选择、整理、思考和重新组合,是来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高级思维方式,是一个从自然形象、艺术意向到艺术形象的提炼过程。
2.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思维,又称抽象逻辑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把直观所得到的东西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而形成概念、定理、原理等,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一种从具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变化过程。
抽象思维可以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人们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经验和日常概念进行的思维方式称作经验思维。理论思维则是根据科学概念和理论进行的思维,它往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关键特征,得出相对准确的判断与结果,是一种由表及里、由本到质的思维形式。
抽象思维中的推理有归纳法和演绎法。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到一般结论、概念、原理的方法;演绎法是由一般原理概念到个别结论的方法。艺术设计中存在着共性和个性的因素,是个别现象与一般规律的统一,人们在对个别现象的个性归纳中发现其共性特征,形成概念和理论,再借助演绎的方法进行新的创造,产生新的设计形式。
3.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也称作求异思维、扩散思维、辐射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和途径去展开思考的方法,是从同一来源出发探求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③它的主要特点是在思维过程中进行大胆的设想,摆脱固有观念的束缚,使思维活动向多方向扩展,从而获得新的创造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够在思维过程中为设计师提供更多新思路、新创意、新的解决方案和途径,为设计提供更加宽泛的设计灵感。
关键词:景观艺术设计 价值取向 目标 实践主体
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新的学科概念,是景观、艺术、设计的复合词。从学科分类及组合结构来看,景观艺术设计是景观学科与艺术设计学科的交叉学科。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狭义的景观定义,是微观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它有别于景观规划设计,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具有独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今全国各高校很多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都增设了这一专业方向,并在传统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进行了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嫁接,学科结构中融入了部分景观设计的内容。客观地讲,目前中国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正处于探索阶段,从学科概念、学科性质到学科实践范围缺少一定的系统性、明确性和指向性。那么什么是景观艺术设计,景观艺术设计与景观学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什么关系,在景观学体系中它的实践主体是什么?笔者将就以上问题,从景观学的引导、多元系统设计、学科价值取向的目标定位以及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主体进行系统的论述。
一、景观学引导下的艺术设计
景观学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它的英文对应词是landescape或者称为landscape Architeture,“景观”一词早期源于风景绘画,1885年丁·温默将其引入地理学,成为地理学术语,指特定区域或者类型单位的统称。
景观学是一门跨越了多个领域的复合系统学科,涉及到建筑、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环境、生态、地学、农学、生命、社会、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学科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之上的环境应用学科,其核心任务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将景观学这一复合系统加以归纳,那就是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城市建筑环境系统、人文社会环境系统所构成的并且跨越了三个环境系统的空间层次关系体。从景观艺术设计反观景观学体系,我们不难看出,景观艺术设计是作为景观学系统的视觉组织形式而存在的,是景观学展现其构成系统的手段,借助这种手段将各景观要素组织起来,以期最终获得与环境和谐统一高品质的景观形象。景观艺术设计依托景观生态学,通过对自然的尊重、表达,展现生态环境的和谐与优美,依托景观建筑学,创建城乡宜人的环境空间;依托景观人文学,表达人类行为心理的精神寄托及愿望,景观艺术设计成为景观形象高品质化生成的驱动力。
就景观学而言,景观艺术设计是景观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是一个狭义的景观定义,是微观层次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在体现景观形象的创作上常常成为景观形象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景观艺术设计也涉及到景观学内容本身,但它更多的是遵循景观学的引导,关注景观形象要素,对各景观环境系统空间进行艺术化处理,其核心任务是协调人与环境空间视觉形象的关系。景观艺术设计在景观学的引导下,构成了一个交叉融合的设计系统,它是运用艺术融于景观科学的手段来协调景观形象在环境空间的发展关系问题,并使之达到最佳状态。它融合了园林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的成熟经验,以其艺术的视野,从系统、和谐、优美的角度,解决城乡发展过程中的景观形象的创新问题。
景观艺术设计在景观学的引导下,依据艺术和谐原则干预协调各景观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在人与环境之间建立均衡关系时,更强调景观生成时对人精神上、视觉上、生理健康上的基本需求,通过景观环境空间艺术的创作,用以提升、陶冶公众的视觉审美经验。可以说,景观艺术设计也是一种改善人们使用与体验户外空间的艺术创造活动。
二、多元系统设计含义的艺术设计
景观艺术设计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从不同角度研究人类聚居环境空间艺术的两个方面。环境艺术设计从改善建筑室内环境质量的室内设计起步,以室内室外环境一体化设计为核心,注重环境空间的自身形态,以及环境艺术的具体样式。而景观艺术设计更强调环境空间的综合形态、环境艺术的复合样式、环境表述的多层空间,具体表现在多元系统设计下的互融与综合。
1.综合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是将城市、广场、街道、园林、建筑、壁画、广告、公共设施等环境空间看成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有机综合体,虽然它们有时是以几组形式出现,有时是以相对单一的个体出现,然而解决上述问题却要求兼顾到整体的环境,是在一个被“创造”出来的人造环境空间基础上实现的二次创造。景观艺术设计涉及到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平面设计以及生态学、材料学、心理学、民俗学等学科,并将这些知识纳入到景观艺术生成的总体设计系统之中。
2.复合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是在景观学的引导下所构成的复合设计系统,由于景观艺术设计的综合性特点,因此常常表现出设计内容界定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其中包括基于景观空间形态的视觉系统设计,融于区域景观精神的形象系统设计,反映区域文化特征的风格样式系统设计,以及关注人的行为、心理的人文关怀系统设计等等。各系统之间相互融合与交叉,共同构建起景观艺术设计的复合设计系统。
3.多层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空间呈现为多层性的表述特点,表现在从微观意义层面上的景观设计为主体到中观意义上的景观规划、宏观意义上的景观策划的多层与协调。
4.广泛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观念呈现出广泛性,《亚太景观》一书在导言中谈到现代景观设计带来的变化:“首先是观念上的,宏观的观念、生态的观念、构成的观念、文脉的观念、民众参与的观念等等。其次是创作方法上……所有这些凝结成现代的、后现代的、结构的、解构的、极简的、高技的……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广泛的创造可能性。”广泛的设计观念构成了景观艺术设计多元系统设计的哲学基础。
三、以生态价值取向为目标定位的艺术设计
要想有效地理解技术和艺术在艺术设计中的关系,必须要对艺术设计的概念具有充分的了解,文化艺术以及科学技术有效的结合才产生了艺术设计这样一门学科,设计观念由于科学技术的推动也出现了较大的进步,而要想有效地促进艺术设计的不断发展,就必须要充分的认识技术和艺术这两者在艺术设计中的关系。
艺术设计的概念
古代文献中的“技”与“艺”就是所谓的技术和艺术,技术和艺术在古代属于一体的,而且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了近代。作为一种历史范畴,技术和艺术的概念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含义,随着历史的变化和发展,技术与艺术的概念也出现了较多的变化。艺术在十八世纪被人们划分为两大类,也就是使用实用艺术以及优美艺术,所谓的实用艺术指的是工艺以及建筑等各种艺术,而作为的优美艺术则指的是音乐、文学以及绘画等艺术。从字面的意思上来说,设计和艺术这两个词共同的组成了艺术设计,其属于文化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门交叉性的学科。总而言之,所谓的艺术设计就是在设计的过程中采用艺术性的方法或者运用艺术性的行为,同时还要对具体的设计对象进行充分的考虑,以制作工艺的可行性以及生产技术条件为根据从而开展的创造性活动。作为生活和美学相结合的一种产物,艺术设计与大众生活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其在衣食住行方面向大众提供了很多服务。在生活当中需要设计,生活是设计服务的对象,同时设计也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生活。艺术设计能够使人们生活的质量的有效提升,可以帮助人们更加美好的生活创造出来。
技术与艺术在艺术设计中的关系
1.技术与艺术之间存在着两面性的关系
两面性的关系在设计艺术概念中具有十分突出的表现,艺术与技术相互之间正是由于在西方国家的设计历史上出现了分离,才使得人情味儿在技术产品中越来越缺乏,并且产生了“新艺术运动”以及“装饰艺术运动”等很多潮流。不管是何种起因导致艺术潮流的形成,其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能够充分地解决艺术和技术两者在设计艺术中的关系。正是由于这种发展背景,于是就诞生了现代化的设计艺术教育。设计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对艺术与技术的相互统一进行充分的追求,而且对两者之间的社会背景进行了充分的考虑。经过长期的发展,设计艺术学已经变成了一门具有独立形式的新兴交叉学科,从其体系的构成来看,其能够有效地展现出设计艺术学交叉性的特点,比如,设计发生学主要是研究设计的发展、风格以及来源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同时还会与考古以及历史等学科之间发生关系。而设计艺术现象学则主要是针对经济、消费以及艺术之间相互的关系进行研究,并且能够进一步的生成艺术设计经济学等学科;通过有效的融合计算机技术以及艺术设计,又能够进一步地生成计算机图形图像学等学科。
2.技术和艺术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
艺术在数字化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体现了十分关键的重要作用,艺术设计是数字化技术发展的主要基础,而发展数字技术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很好的解决艺术设计问题,艺术设计则可以将解决问题需要的条件和空间提供出来。在我国的艺术设计发展过程中,艺术和技术这两者得到了有效的融合,现在我国已经有将近几百所高校都对关于数字艺术相互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研究的学科进行了设置,而且学生的数量也已经突破了几十万。学生在这些专业中能够对艺术设计中相关的技术和艺术进行系统的学习,并且还能够有效地结合两者之间的关系,最终能够保证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利用一定的设计流程将具备视觉震撼感以及富有艺术特色的艺术作品创造出来。现代化设计艺术文化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潮流之一就是数字技术与艺术的相互结合,数字技术与艺术之间的相互结合能够有效地消除单方面存在的缺陷以及出现的各种问题,最终能够有效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人类的文明的前进。人们通过对现代化数字技术的利用除了能够更好的开展设计工作之外,其还能够将更多形式的设计发展方案提供出来,这样就能够使设计主题变得越来越丰富,并且有效的推动了多种形式的设计表达方式的出现,从而能够有效地促进设计效率的提升。与此同时,更多方面的事艺术设计领域由于新型数字技术的运用而被开辟出来,即能够将更多的思路、内涵、题材以及形式提供给艺术家,并且有效地转变现阶段的人们交流方式、娱乐方式以及工作方式,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人们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及感受问题的方法。
结语
关 键 词:入学教育 专业认知 学科特殊性 设计习惯
高校的入学教育是针对高校入学新生展开的一系列学前教育活动,也可以说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所接触到的第一门综合课程。入学教育进行得好坏,成效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以后学生的思想与学习状态,以及学校教学与管理工作等,在教育过程中有着不同凡响的作用和意义。然而,艺术设计教育有其特殊性,那么,这种针对一般而普遍的大学入学教育能够与之相适应吗?
一般,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主要是关于学校的发展与展望、学校各部职能、规章制度、学生管理、学生社团、大学教育的特点等方面的介绍,还有就是品行教育、军训与国防教育等活动。所涉及的是学校管理制度、政治思想教育、大学生的心理与角色转换等共性问题。我们知道,艺术设计专业无论是从学科教育本身还是从教育对象上来看,都存在着明显不同于其他学科专业的特征、特点与个性。艺术设计教育综合性极强,学科研究具有边缘性特点,同时具有专业学科教学的独立性特征,它要求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某种技能、知识的传授,而必须更加注重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引导与启发,其目的是培养具有创造精神文明与先进文化的艺术设计人才。另外,艺术设计教育对象也有其特征与特点。本来,学科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决定了学生在专业素质条件方面是相对苛刻的,但是由于近年来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增招或扩招,使得专业里的学生人数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出现了爆发性的增长,同时,生源质量因此而出现了下降趋势。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进入艺术专业里的学生入学动机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高考升学压力和“艺考热”的影响下,一些学生是因文化课成绩不甚理想,担心考不上普通大学,才被动选择报考艺术类专业,其目的只是为了有大学可上,对专业知识知之甚少,急功近利的思想较为严重。学生一般都只是经历了短暂的“速成培训”或“考前辅导”,再突击拔高然后进入大学学习的,艺术素质基础参差不齐。据笔者在教学实践与学生的沟通中发现,尤其是在入学阶段,学生普遍存在以下的问题:
1.对专业认知模糊,不清楚所学专业与自己的关系,学习目的不明确,积极性倦怠并且浮躁。
2.知识面狭窄,学习过程中过于偏向专业技能的学习,忽视基础的训练与理论的学习,不注意创新意识和设计观念的培养。
3.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规划,对专业教学缺少必要的了解与心理准备,除上课之外平时对设计漠不关心,不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设计习惯。
这些问题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中存在较多,导致其在行为、思维与观念上与现代设计教育理念形成了很大隔膜,并严重地阻碍了艺术设计教育良性健康地发展。因此,及时展开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和目标感教育,督促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示其养成良好的设计习惯,已成为艺术设计教育的首要任务。
一、艺术设计专业的认知
在一次专业学术讲座上,在座的基本上都是设计专业的学生,有低年级的也有高年级的。开始主讲教师想以一个“设计是什么”的问题来导入专题内容,但很意外,一连提问了十几个学生,基本上没有学生能给出一个相对准确的回答。一般想来,这一问题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应当是耳熟能详的概念,然而,令人惊诧的是,不只是低年级的学生对此较为含糊,高年级的一些学生也是如此。由此可以看出,艺术设计专业的很多学生实际上是在对专业并没有真正认识和了解的前提与状态下就开始匆忙接受教育的,这必须引起我们的警觉和注意。对于“设计是什么”的问题,实质上是学科里的学生学好专业与素质培养的基本知识和前提。学生要了解专业属性,确定目标,找到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乃至将来发挥好专业特长都必须基于对此概念的理解。可以说,艺术设计教育是从认识设计、了解专业开始的。
我们知道,在艺术设计课程设置里,有多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中都会讲到或提到“设计是什么”的问题,看似一切将会迎刃而解,那为什么学生还会出现对此概念与所学专业在认识与理解上的各种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由于学校把精力过分地集中在了具体的教学、教研上,而忽视了实施教育的顺序性和规划性,这样就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极为尴尬。实践证明,对于这一概念的诉求,如果一味寄托于后续的专业理论教学课程,那将是亡羊补牢。当上了一段时间的课后,势必造成学生对众多概念知识接受的麻木,很难引起他们的注意和思考。另外,对于“设计是什么”和学科专业属性的问题本身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这些都会给学生在认识与理解上造成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在已经失去了精神动力的情况下,很多学生是不会愿意花费太多心思去做“多余的事”的。
二、艺术设计教育的特殊性认知与养成良好设计习惯的提示
艺术设计教育的特殊性是指,艺术设计教育区别于其他学科专业,具有多学科综合性特点与学科教学的独立性特征。它要求学科专业为学生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审美能力的提升,更是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启发引导与综合能力的培养。艺术设计教育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为最终目标的,而养成良好的设计习惯是学生学好专业和形成专业能力的素质基础与前提,同时,这种习惯始终贯穿于整个设计活动当中,是做好设计工作的保障。
转贴于
艺术设计教育的特殊性表现为,它已经不完全是简单的“设计教学”的问题,因为“设计”必然会涉及到艺术、技术、美学、人文、社会、经济、政治等学科,即设计的过程是多学科整合的过程,它包括艺术创作、经济运作、集体合作、生产制作、技术理念等的发挥,与社会经济联系得极为密切。另外,艺术设计学科专业教学的知识具有观念性、多元性、前沿性、前瞻性等特点,要求时刻注意社会的发展与科技进步将会给人们带来在观念和生活理念上的变化。这样,使得与之相对应的专业学科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随之复杂化、边缘化等。具体反映在教学体系上就是教学被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体系。而理论教学又被分成专业理论、半专业理论教学和理论选修等;实践教学也分成技能训练、理论实践教学、参观实习课、选修课等。另外,艺术设计教学在教学模式、方法、训练手段等方面都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与方式。并且,现代设计教育不同于“师带徒”的个体传承关系,而在于利用大学生整体的人文精神背景,整体、全面、动态地培养学生的设计素养与设计能力。(转第113页)(接第121页)良好的学习与设计习惯的养成,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设计观念的建立和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设计创造源于对创造性思维的领悟与感受,在创造性思维的学习训练中,学生还要养成创新的习惯与独立思考的能力,注意从小事做起,在日积月累中提高设计水平。
专业素质教育,本质上就是使学生在多个方面的知识与专业能力都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升,并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和行为习惯。正如哲学家、美学家乔治·卢卡齐所说:“艺术教育的核心之点是人,是在同世界打交道时塑造自我的人。” 当今,艺术设计教育随社会、经济、技术和人们精神需求的变化发展,对设计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科教学在内容与模式、方法上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这样也就要求学生具备与之相适应的学习状态和行为习惯来与之相对应。然而,如前面所述,进入专业里的学生在对于所学专业的认知、文化视野和学习目的等方面都存有较多的问题。真正热爱艺术和专业学习的学生并非多数,一些学生却丧失了对艺术理想的憧憬和必不可少的热情和根本的精神动力。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也较为被动、单一和盲目,这些都将严重制约设计教育与教学良性健康地发展。实际上学习艺术设计的方法、方式的自由度比较大,获得知识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只是充当引导者的角色,上课也不再占用学生所有的时间,学生有了很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但更多“自由”背后是更高的要求,学生应以自学方式为主,学会主动去发现、探索问题,从过去“应试”的需要,转向“我需要学”的观念和态度上来,注意拓展宽泛的知识面与加强社会实践能力,养成自觉学习的行为习惯。然而,学生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基础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与细节上注入素质培养的观念,在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入学教育中应当使学生能充分地认识到学科专业的特殊性和教学特点,帮助其转变观念,掌握科学、正确的学习方法,加强学习的目的感与竞争意识。提示其注意自觉养成良好的设计习惯,以适应将来的专业学习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结语
大学入学教育作为入学新生的第一门综合课程,有先入为主的教育效果。艺术设计教育有其特殊性,对学科专业里的学生所具有的特征与个性,应当加以充分的认识。艺术设计专业的入学教育必须满足专业教育、教学的需要,将其个性化势在必行。即在“一般”的入学教育的基础之上增加一些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系统认识、了解学科专业教育教学的内容与环节,充分利用好这一“教育”平台,抓住学生入学时对学科与专业学习还处于最为好奇与期待的时期,及时地引导其调整心态,明确与专业的关系,有目的、有计划、积极热情地去面对即将开始的学习。艺术设计教育是从认知设计开始的,对与此相关概念的理解是学生如何学好专业乃至将来用好专业的根本。学科专业的特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等必须让学生有所预知。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及时地设计出真正能够适合于学科专业学习的方法与规划。也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在最早的时间注意到养成良好设计习惯的重要性。从而使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入学教育更具成效性。
参考文献
[1]毛小桥主编.大学新生入学教育.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
[2]王敏,申晓红.两方世界·两方设计.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1月.
[3]薛燕妮.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应如何适应专业初学阶段.艺术教育.2008年第1期.
意大利著名建筑理论家布鲁诺·赛维(BRUNOZEVI)曾说过:“掌握空间与知道如何去观察空间,是了解建筑的钥匙。”我们将这一论断推广到整个环境艺术设计教学领域也是正确的。因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应该从环境空间的认识与掌握开始,教学指导思想中必须重视和强调空间意识的培养。
然而,环境艺术设计是多门类造型艺术并存的、新兴的关系艺术。它将传统的建筑、园林、雕塑、壁画、广告等各门类艺术,多层次、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创造整体空间艺术氛围与意境。环境艺术“空间”的含义与表现形式,已经远远超出了任何一门传统造型艺术,或者称为空间艺术的概念,比以往任何一门造型艺术的空间都更为复杂、更难被人们所理解。在目前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仍然比较多地存在着“重实体、轻空间”,片面地重视环境实体表象,而轻视环境空间功能和环境空间艺术意境的思想意识。这种片面、落后的错误思想意识,误导了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方向及评价标准,严重影响和阻碍着教学的健康发展。因此,强化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空间意识,正确认识环境艺术的空间特征,已经成为一个势在必行、不容忽视的研究课题。
一、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艺术设计空间
人们每时每刻都生活于环境空间之中,也知道空间指的是什么含义。但是,若从教学的角度来探究环境艺术设计空间,又会感到它的概念是那样复杂与陌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空间”本身的非直观性造成的。环境实体部分,因其具有直观性,很容易被人关注、认识和熟悉。相反,环境空间部分,看不见、摸不着,容易被人忽视,相对显得陌生。二是因为人们对造型艺术空间的知识了解和认识的局限性造成的。通常来讲,学生认识造型艺术的空间知识,大多从绘画、摄影的二维平面空间开始;之后是雕塑的三维实体(占有性)空间;最后到建筑、园林的四维(内空体)空间。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这个认识过程中,越复杂的“空间”概念,越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撑和理性思维的参与方能把握。未经过相关专业知识训练的人很难认识和掌握复杂的四维,甚至是具有“多维特征”的环境艺术设计空间。
人们通过视觉和触觉就能够直接感觉环境实体。可是,环境空间印象的获得,如果仅仅依靠某些感官是无法完成的,它是建立在形状、大小、方位、距离等一般知觉之上的高一级的综合知觉。要想全面认识和把握环境空间的特征,通常还要调动人的一些理解能力。因此人们对实体的感觉和认识要先于空间,易于空间,而对环境空间的感觉和认识则后于实体。
传统高等艺术教育中的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等,是通过视觉和触觉,就能够直接欣赏到实体审美对象。它们运用的空间特征比较单纯,而且作用也次于实体艺术形象,人们多习惯于对实体形态的审美关注。新兴的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主流诞生于传统造型艺术院校,是高等艺术教育中传统工艺美术设计形态向现代艺术设计形态转型期的新专业学科。其办学方法还处在探索和完善阶段,当新的教学体系尚未确立之前,旧的造型艺术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必然还会占有极大的优势。目前还有些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依赖于工艺美术现成的教学体系和评价标准,甚至还会使用绘画和雕塑的审美标准来评价环境艺术设计的好坏,习惯于传统造型艺术的空间意识,而对环境艺术独特而重要的空间本质特点,则认识不清或重视不够。实践中往往把直观的环境实体形态,如地面、墙壁、天花板等围合空间的界面或空间的“外壳”,以及雕塑、壁画、植物、水体等环境小品和公共设施,作为指导教学和评价教学的主要对象。反而将提供人使用的环境空间场所,弃之于脑后,忽视它的存在。将环境艺术设计教与学的焦点,过分地集中于空间界面的造型装饰或环境艺术品的创造上。淡化了空间功能的探寻及空间整体艺术意境的学术研究,教学空间意识滞后于教学实践。造成用表面化的“装饰装修设计”,代替深层次“空间艺术设计”的一些不良教学弊端。
现行小学、中学美术课程,以及艺术设计类高考的备考科目中,均没有针对四维造型艺术空间知识的学习内容。一般人对造型艺术空间的了解,仅仅涉及绘画、手工美术或雕塑小品等二维、三维造型的基本概念。如何欣赏建筑与园林艺术?解读建筑、园林和城市环境的空间美学价值的知识十分欠缺。然而,进一步探究环境艺术空间特征时,我们发现它比传统意义的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的空间概念复杂得多,也并非是各门类造型艺术空间简单的累积之和,它的特征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表达准确的,它是现代整体艺术设计的新型空间概念,因而令人感觉陌生与难懂。
二、建筑空间与环境艺术空间
在艺术辞典或美学书籍中,绘画、雕塑、摄影、建筑和工艺美术统称为“造型艺术”或“空间艺术”。诚然各门类的造型艺术均离不开“空间”的特征,并且都会在环境艺术之中呈现出来。但是,它们各自的“空间”概念却不尽相同。
绘画的“空间”是平面二维的,尽管画面所表现的内容可能是三维,甚至四维的空间。但人与画面为静态相对,仅凭视觉观赏。雕塑的“空间”是立体三维占有性空间,是以三维实体占据空间,本身并不能产生空间,人只能从外部环绕欣赏它,雕塑形体与观众分离,人在形体外面以视觉或触觉感受它。工艺美术的“空间”与绘画、雕塑的基本相同,主要是平面二维和立体三维的。
建筑艺术是人造环境的“主体”或“骨架”部分,它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最密切。建筑的空间比其他造型艺术复杂得多,它属于三维限定性空间,并具有四维的特性,人是在“内空体”中通过运动觉和视觉把握对象。布鲁诺·赛维(BRUNOZEVI)曾经为我们生动地描述了建筑空间的特征,他说:“建筑像一座巨大的空心雕刻品,人可以进入其中并在行进中来感受它的效果。”“建筑的特征——使它与所有其他艺术区别开来的特征——就在于它所使用的是一种将人包围在内的三度空间‘语汇’。”应该讲这种空间特性,不仅仅是建筑艺术的特性,也正是整个环境艺术的特性。其实,除了建筑设计以外,室内设计、展示设计、园林设计和城镇规划设计等,与环境空间相关联的造型艺术设计,无一不使用这种空间“语汇”。从个体的室内、庭园、广场、道路等场所,到庞杂的城镇都市群体形态,无一不是能够包围人和物的“内空体”空间。布鲁诺·赛维进一步的论述更加肯定了整个环境艺术设计具有的这种空间特性,他说:“如果说建筑物内部的空间是由六个面所围成(地板、天棚和四面墙),这并不意味着由五面而不是六面围成的空场,如(无盖的)庭院或公共广场——就不能同样有效地数作空间了”,“……所有城市的空间只要视线被遮挡,不管用的是石砌墙还是成行的树木或护岸,都呈现了我们在建筑空间中所感到的同样特征”。日本著名建筑师卢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也指出建筑外部环境空间是由地面和竖向界面两个要素构成的,比起建筑室内少了一个顶面要素。建筑是人类用自己的力量获取空间的艺术创造,自然成为最能让人了解和认识到空间的造型艺术。我们运用这一学科知识,推而广之,就能认清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空间特征。
从环境艺术整体来看,单纯凭借建筑模式还不能完整地解读这门构成因素和表现形态极其复杂的现代艺术设计的空间“语汇”。卢原义信曾说过:“由建筑师所设想的这一外部空间概念,与造园师考虑的外部空间,也许稍稍有些不同”,“……即把整个用地看作一幢建筑,有屋顶的部分作为室内,没有屋顶的部分作为外部空间考虑。所以,外部空间与单纯的庭院或开敞空间自然不同。”这就是说,建筑所研究的空间,还不能完全等同于环境艺术探讨的空间。邓庆尧在其著作《环境艺术设计》中指出:“环境艺术是多学科互助的系统艺术,环境艺术是多门类并存的关系艺术。”由此可知,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构成之复杂多样、表现形态之丰富多彩是任何一门传统造型艺术都不能企及的。它是以建筑艺术空间为“主体”,再综合其他造型艺术的空间特征,整合形成的新空间体系。
三、环境艺术的真实空间美
笔者认为,要探究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规律与特征,寻觅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对这门新兴设计艺术的审美特征——独特的时空美,进行深入的解读与研究,并区别它与其他传统造型艺术之间的异同。环境艺术使用的是丰富复杂的空间与时间综合“语汇”,创造的是真实立体的空间形象。纵使环境空间由各种实体物质要素限定构成,可是诱惑视觉的形、色和材质等,并不是环境艺术审美的主要对象。反之立体真实的空间艺术形象,才是其他造型艺术不具备或无法比拟的艺术特征,真实空间美是环境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最大的区别。
1.环境艺术的真实空间性
工艺美术、绘画和雕塑等造型艺术的审美形象,主要表现在实体形态方面。不可否认,绘画和摄影等造型艺术,为了追求作品的逼真性或感染力,也努力地描绘和表现空间,写实绘画中应用的透视技法,即根据人眼观物的规律,精准地描画真实空间;摄影更能丝毫不差地记录或还原一瞬间的空间形象。但是,不管一幅画,画得多逼真;一张照片,拍摄得再生动,它们终归还是一个只能看,而不能走进去的虚拟空间。现代科技制作的电脑三维动画,或环型全景电影,能让人眼感觉到画面的纵深层次或环视四周景象,迷惑人的视听,产生空间幻觉。但仍然是针对人的某些感觉方面制作的“虚像”,终究无法把人带进真实的环境空间中,去感觉冷暖干湿,嗅闻芳香气息,触摸软硬粗细的真实存在。
建筑是最能让人联想到空间的造型艺术,是人类用自己的力量获取空间的艺术创造。建筑物包含众多的室内空间,建筑群体组合又限定出丰富的室外空间。可是它的整体气势、总体形象特征更多地是从外部获得的、给人带来类似雕塑体积造型的审美特征。
总而言之,只有环境艺术突出地表现了空间性审美特征。要欣赏环境艺术作品的基本条件是人必须进入其内部空间,边走边看,并将所有景象通过联想组合起来,才能获得完整的艺术形象与审美感受。试想一下,若仅仅凭借静止的、平面的照片或图画,就想欣赏和感悟到北京故宫、苏州园林、巴黎圣母院、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等艺术环境的丰富多变、生机勃勃的景致,及整体空间气势与空间意境,无疑是不现实的,只会落得个纸上谈兵或盲人摸象的结果。再如,旅游到了丽江古城外,或者杭州西湖边,而未能进入其内部游赏。就根本无法感悟到纳西人家小桥流水、天人和谐的空间意境;也欣赏不到“天堂”般绮丽多姿的西子湖风景美,留下的只有无限遗憾。唯有当观赏者亲临三度空间之中,调动眼、耳、鼻、口乃至全身感官,去接收周围各种审美信息,并经过综合联想与理解,方能实现对环境艺术全面的认识和评价。
这种基于立体真实空间的特殊审美体验方式,是认识和评价环境艺术特征的重要基础,也是指导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基本原则。但是,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教学中出现了对真实空间美艺术特征的认识不足,很多人往往把虚拟的设计表现效果,作为构思、设计、评价的最主要对象,其重视程度超过了对真实环境空间的注意。专业建立初期不少师生过分热衷于手绘效果图表现的竞技,之后又沉醉于电脑的虚拟视觉世界的再现。更有甚者,几乎把环境艺术设计课演变成了效果图技法训练课,或者装饰艺术创作课来上,用评价绘画或雕塑作品的标准来评价环境艺术设计。正如多年前布鲁诺·赛维批评错误的建筑评论时所言:“评论家们把评价绘画的方法扩大运用到整个造型艺术领域,这就把一切都缩减到仅有图面上的价值。”“这不仅是评论方法上的错误,也是由于缺乏一种哲学见解而引起的概念错误。”
2.环境艺术的时空综合性
现代物理的科研成果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对空间的狭隘理解,爱因斯坦之后空间与时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越来越为人们重视。由庞杂的真实物体组成,通过连续观赏审美的环境艺术系列空间,必须以运动为基础才能实现。这种独特的运动观赏方式,给它的空间艺术结构中融入了时间的因素。以空间美创作研究为主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在讨论空间审美时,时间也就成为新的课题。波兰闵可夫斯基曾经提出“四维空时连续系统”的概念,这一理论认为空间除长、宽、高三维之外,还必须加上时间这一维决定因素。这正是环境艺术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时空综合的“四维空间”特殊性。
众所周知,通常艺术专业的分类方法之一是以空间和时间作为标准。音乐、舞蹈、戏剧和电影为动态的时间艺术类型;而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甚至建筑艺术,则为静态的空间艺术类型。实际上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并非单纯的静态空间艺术,在三维之外均离不开时间这一维决定因素,具有强烈的四维空间特征。以建筑和园林为母体拓展开来的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与生俱来带有空间与时间的综合性艺术特征。它不同于一般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造型。而是呈现出复杂的、多层次的空间结构,要感悟和审美,观赏者必须沿着一定的路线“边走边看”。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既要以造型艺术为基础,学习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等表现空间的技巧,研究建筑和园林营造空间的方法。同时,还要借鉴和吸收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驾驭时间的知识技能。
音乐形象是在声音的运动中形成的,是活跃的、发展的、流动的形象。在流动的时间中音符、乐句都不停变换,形成几乎不重复的音响,正是这些不断变化的音响组合成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形象。环境艺术形象虽然是固定的,但它必须沿着一定次序排列、延伸、连续和展开。室内外环境艺术,在构思、设计、欣赏时,同样讲究前奏、过渡、和尾声各不相同而又连续的计划安排。研究流动的时间、运用连续的时间,成为音乐教学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十分相似的共同规律。
3.环境艺术空间的固定性
环境艺术设计创作必须具备真实的地址,作品建立于大地上某个不能移动的空间,受制于周边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美的一个鲜明特征。它不像大多数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作品那样,可以随意搬运到不同的地点展出。中国瓷器和秦兵马俑可以不远万里漂洋过海到欧洲巡回展出;中国人也可以在北京、上海,甚至更多的城市,看到来自法国卢浮宫、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馆藏绘画和雕塑原作。但是不论是谁、身居何处,要欣赏故宫、颐和园等中国皇宫及皇家园林,或者参观法国凡尔赛宫、罗马斗兽场和威尼斯水城,都必须通过旅行前往目的地,才能实现审美目标。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一栋建筑、一条街道、一个广场或一座公园,都根植于特定的空间之中,并与周围环境保持着各种联系,这就是环境艺术空间审美的固定性特征。
妥善处理好设计作品与周围大环境的关系,是关乎成败的设计原则。大环境是设计作品的背景条件,它能烘托设计作品。设计作品是大环境的精华部分,又提升大环境的审美质量。若两者关系失调,效果就适得其反。故宫、天安门广场的恢宏气势,出自于京城广阔平原上的中轴线整体布局;圣马可广场优雅的艺术氛围,得益于威尼斯水城和亚德里亚海的映衬;大理白族四合院坐西向东,是为了顺应苍山在西、洱海在东的地形地貌特征。成功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就好似从当地“长出来”的,凸现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创造出引人入胜的“唯一性”景观风貌。旅游的魅力充分显示了环境艺术空间审美的固定性特征,并以此成为永恒吸引游人的“法宝”。
环境艺术空间的固定性特征,带给教学的研究课题是环境整体设计意识与环境个性设计风格。当前还有些设计教学实践中因为忽视这一空间艺术特征,导致师生无视本土文化传统和地方环境特色研究,盲目追捧流行环境“舶来品”,过分宣扬“洋”材料和“洋”工艺。仿效抄袭,缺乏地域特色,或者脱离本地环境,违背周围条件,孤立炫耀自我的作业。然而,稍稍考察一下实际,就会知道对于固定不动的环境艺术来讲,没有本地个性特征的环境形象,必然丧失吸引力。丑陋的环境作品因为固定不动,强迫人们观看,危害远远超过普通造型艺术劣质品。实践证明,整体意识是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基本原则,个性表现风格是艺术创造的生命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