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问题及解决措施范文

农业问题及解决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问题及解决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问题及解决措施

第1篇:农业问题及解决措施范文

关键词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256-01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生活和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但进入新时期遇到了许多新的挑战,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去探究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未来发展之路。

1 新时期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1.1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消极且单一

一是缺少竞争、激励制度。许多技术推广人员不愿意到基层去服务,责任心不强,服务意识薄弱,形式主义过强。二是有些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不合格,能力不足。三是技术推广人员不能考虑农民的真实需求,达不到实际目的。这些因素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不到位,久而久之,农民对技术推广失去期望和信心。当前,以试验示范为主的推广方式被大多数地方的基层农业技术所采用,这种方式仅仅注重推广技术,往往没有考虑到不同地区土壤、地形、气候等重要因素,极有可能因为条件不同而造成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从而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1]。

1.2 缺乏认识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要与县乡级机构相衔接,统筹兼顾,处理好改革与稳定之间的关系。然而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大部分地区的改革推行过程中被忽略,相关部门在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并未被充分认识。应充分认识政府相关机构部门的重要作用,因为它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系统改革的基础和保证,它能促进政府相关机构部门改革的完善,二者应相互统一,有机整合,并同时进行[2]。

1.3 农业技术推广受资金限制

目前,政府已经取消了农业税,并为“三农”制定了农业补贴政策。但是,农村起步较晚,相对城市发展缓慢,在技术推广方面缺乏资金。农业技术推广离不开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这些都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基层农村一般自由资金较少,农业技术推广往往会受到资金不足的限制。

1.4 农村人员大量流失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快速崛起,许多农村人员选择到城市打拼。目前,农村剩下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和留守儿童,劳动力严重不足,造成了农业技术人才的流失。此外,留守农民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强,对新兴农业技术缺乏了解,阻碍农业技术的顺利推广。

2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措施

2.1 合理设置基层农业推广机构

遵循“公益、区域、综合、层次”的原则,进行基层农技推广改革,因地制宜地设置公益形式的农技推广部门,设计农技推广综合站、行业站。在乡、镇整合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设置,并采取上级向下级农技推广机构派驻农技人员的方式,跨区域设置站点。设置技术条件和环境条件科学的基层机构。根据推广对象的不同,进行目标定位[3]。

2.2 探索推广新方式

一是贯彻落实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建立一对一科技进村入户推广模式,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二是采用传统的示范方式结合当地的区域特色,将研发的新技术和新品种通过示范基地向农民直观、形象地展示,提高农民接受的积极性。三是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通过电视、电话和电脑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及下乡进村巡回宣传,发放、张贴宣传资料等形式,大范围地宣传农业技术[4]。

2.3 建立多渠道的农业科技推广投融资体系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对于资金运作要做好严格的管理。经费的运用要有明确、合理的规划,提高资金使用透明度,加强监管,确保推广资金真正用到点上。同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投融资体系,制定相关措施,增加农业技术推广的社会资金投入[5-6]。做好积极引导与监管,利用现在发达的网络媒体平台和资源,宣传地区农业发展优势,打造独特的区位特色,吸引社各界的支持。

3 结语

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应把农业发展放在第一位。在古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农为本、工商为末”。虽然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但足见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也在持续不断地推进中,对农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今后,应总结经验,吸收和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理念和技术,不断创新,更好地推动基层农业技术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动力。

4 参考文献

[1] 刘春雷.创新农技推广机制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莱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创新情况的调查[J].农业科技管理,2015(8):45-46.

[2] 姚学慧.落后地区农业推广体制创新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3] 白亚娟.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4] 孔继林,刘昌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讨[J].基层农技推广,2017(1):6-7.

第2篇:农业问题及解决措施范文

1农业机械管理存在的问题

机械化生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在此过程中必然要使用机械,尤其是一些大型的农业项目,还会使用先进的大型机械设备,因此机械生产过程中的管理十分重要,但当前的生产管理存在如下问题。

1.1缺乏农业机械管理意识

缺乏农业机械管理意识是当前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农业机械管理过程中,很多农民都没有加强对农业机械的检查和管理,尤其是在生产之前,对设备的检查力度不够,没有对机械设备的性能进行必要的检测,因此在使用时很容易出现较大的问题,比如机械不能正常运转。农业机械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无论是农技部门的人员还是农民,都应有相应的管理意识。

1.2农民的综合素养不高

农业机械的使用率与农业生产水平有很大关系,而农机的使用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但是,当前有的农民自身对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认识不足,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机械的认知也不够,有的地区甚至还采用原始的方式进行耕作,对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3农业机械管理的制度和体系不够完善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机械管理是整个农业发展实现现代化转型的重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部门应对农业机械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但是这种管理并没有得到落实,对于农业机械管理而言,其相关的制度和体系都不够完善,因此导致农业机械管理流于形式,管理过程中的约束过多,导致很多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并没有落到实处。

2农业机械管理的策略

2.1改变传统管理理念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农业也要实现现代化发展,为了实现现代化,农机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工具,就必须要加强对农业机械的利用。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在农业生产的农业机械管理过程中,应加强培养相关人员的农业机械使用意识,不仅要对农民加强农机使用理念的灌输,同时还应对农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加强农业机械化生产理念的灌输,从而使得农业生产逐渐实现机械化、现代化。另外,机械作为农业生产中的必要工具,尤其是一些大型机械的使用,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当前由于机械操作失误、机械自身质量问题引起的安全事故很多,在农业机械管理过程中应加强安全管理意识的巩固,使得农民在使用机械时可以提高安全意识,防止出现安全事故。

2.2加大投入力度

农业机械投入不足,是阻碍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力度,是农业机械发展的必经之路。由于我国农民收入不高,农民支付农业机械产品还有一定难度,当前我国在推行农机化生产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实行国家和政府的扶持,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实施购机补贴,针对当前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些产品,可以加强补贴力度,进一步完善各种补贴机制,改进补贴方式,从而使得百姓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另外,针对我国现在的农业机械企业缺乏资金的问题,加强贷款的扶持力度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一些银行可以通过一些信贷服务为农业机械制造企业提供优惠的贷款政策,提高企业对农业机械产品的研发生产能力,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性价比高的机械。

2.3完善农业机械管理体系和制度

农业机械管理的监管力度不够,是造成机械化推广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要想保证农业生产过程实现机械化生产,则需要完善农业生产管理过程的机械管理体系和制度,构建一套更加科学合理的体系和制度,不断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的进程。比如,对农机推广人员的责任进行确定,并且对其进行严格的考核,使得各项推广工作能够落到实处;对于农技人员,应引导他们多下乡,给百姓提供一对一的帮助,使得百姓可以掌握各种机械的使用方法。

2.4提升农机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推行机械化生产,农机管理人员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农机管理人员应具备专业化的管理知识,熟悉各项管理工作。同时,应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使得他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水平,提高管理意识,从而能够将管理理念运用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加强农机使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进而不断提升农机普及效率。比如,在农业生产开始前,应引导农民加强提升安全意识,加强对各种机械进行检查,对于落后淘汰的生产器械和生产设备要予以丢弃,以防在生产过程中废旧的机械影响到生产安全和生产效率。对于机械设备的检查,应是定期定时的,每次生产之前的检查是必须的,而且在日常养护过程中也要加强对机械设备的检查,一旦发现机械设备出现了较大的质量安全隐患,要进行修理或者购置新的机器,确保农业机械化推广的顺利进行。

3结语

第3篇:农业问题及解决措施范文

[关键词]农业水利;投资;效率

近年来,我国水资源方面产生的问题日趋严重,国家在水利投资这方面加强了力度,与地方政府共建了诸多的水利工程。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我国在水利投资这方面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才能真正的解决好农村人民饮水问题,才能将农业生产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水资源不足的问题才会得到有效的解决。

一、进一步加强农业水利投资

1.农村饮水安全形势十分严峻

从总体上来看,农村人民饮水难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基本的解决,然而,当前又有一个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那就是农村人民饮水安全问题,这项任务很重,并且提出的要求更高。根据2005年上半年组织的农村饮水实际情况调查中我们发现,我国农村有3.2亿人在饮水方面都存在着不安全性,而在这其中各类饮用不安全水的人数有2.26亿。农村人口的水质量差,不仅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并且,还阻碍了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根据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以及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要求,要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面的解决,对于我们而言,这项任务特别艰巨,必须制定综合性的措施,来保护好农村人口的饮水水质,加快供水与净水设施的建设进程,将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作为我们开展水利工作的首要解决的事项。

2.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由于受到了自然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还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进一步加深。首先,水土流失情况目前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其次,随着工业生产废水与污水的大量排放以及农药的使用剂量过大,从而使得农村的水环境在逐渐的恶化;另外,目前,农村依然存在着砍伐林木的现象,这将对天然林木的生长造成了威胁等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重视和有效的解决,那么,就会进一步的加大了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程度,根本不符合现在所提倡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要求。

二、提高农业水利投资效率的对策

1.研究开发并推广农业灌溉节水技术,将农业的用水效率不断提高

当前,我国有大部分的地区水资源缺乏严重,再加上农业灌溉用水的效率过低,因此,土地资源无法向着粮食资源的方向转换。我们应该在水资源缺乏的区域建立一些较为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滴箭等,进一步加强相关投资力度,采用可以有效控制的管道系统进行实际供水,这样灌溉水就会一致,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这一方法的实施,打破了传统的农业灌溉的生产方式,有效的缩小了以往水资源流失与浪费的情况。

2.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按照农业水利投资自身具有的性质以及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在制定措施对农业水利投资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将政府的投入及市场机制有机的结合,构建起以政府为主导地位、农户自愿投资等各种投资制度。

(1)切实有效的提高政府投入力度

当前,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农村较其他地区而言,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生产周期长、环境影响大、回报见效慢,是一项弱质产业;农民则是弱势群体。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笔者认为,首先应建立起以当地政府为主导地位模式,全面的关心农村的一切发展。当前时期,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已经逐渐的进入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全新阶段,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及财力的不断提升,国家和当地政府在农业水利的建设方面进一步加强其投资力度。

(2)充分的调动受益农户的积极性

首先,我国农田水利的建设范围较广,并且投资需求也相对较大,如果单一的依靠政府的力量是完全不够的;其次,当前,在农村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劳动力,我们应带动他们的积极性,利用农闲季节,组织农民、引导农民参加到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中,这对于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的进程有着重要意义。建设农田水利,能够有效的将农民的生产以及生活条件进一步完善,让农民从中获取到更大的利益,我们在实际中只要采取良好的引导方式,是能够带动起农民的积极性的。具体应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技术服务等形式,以此调动农民对水利建设投资的意愿。同时,还要全面的考虑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将政府补助与农民自筹资金有机的结合起来,以谁筹得资金多,谁得到的补助就多为原则,从而全面的带动农民参加农田水利的建设之中。

(3)探索新的组织方式,确保投资项目顺利实施

一直以来,我国农业水利在建设方面都是由政府最终决策与组织,农民是在一种被动的情况下参与建设的,多多少少带有一定的行政强制性的色彩,虽然其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农业水利建设,不过从实际角度而言,其进一步的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因此,我们应制定一套措施,以此减轻农民的负担。首先,用民主的管理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就是说要时刻的以农民的市场为主体部分,尊重他们的物质利益以及所具有的民利;如果农民自己有能力开办工程,政府应予以支持;如果有需要政府组织、农民参与的工程,首先要尊重他们自身的意愿,将以往的行政命令彻底的改变;其次,要健全完善一事一议政策;就是说所讨论的事项要与大部分人民的意愿相符合;还有就是在事项讨论完之后的实际实施过程及结果要向农民公开,接受他们的监督。总而言之,应时刻的坚持着自愿彼此受益、重视实际成效、规范标准等原则。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农业水利基本建设投资与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是息息相关的,同时,农业水利投资效率的高低与我国农村粮食生产产量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应制定多种措施来提高农业水利投资效率,以此将农村人民的粮食产量及生活水平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勇.陕西省水土流失现状、存在问题与防治对策[J].水利发展研究,2004(11):47~49

[2]刘金明,何希吾.中国21世纪水问题方略[H].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第4篇:农业问题及解决措施范文

关键词:太和镇;农业自身污染;治理;生态农业

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位于岷江冲积平原,物产丰富,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形成优质粮油、甘蔗、叶烟、商品蔬菜、水产养殖及鸡、鸭、兔繁育基地。全镇幅员40.84平方公里,共有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万人。2006年度乡镇经济综合实力全市排序第17名,年末耕地面积1720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3587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598公顷。

太和镇经济发展迅速,然而在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污染也越来越显著。农业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有以下几种:化肥、农药、地膜、畜禽养殖场的污水、畜禽粪尿、饲料添加剂、农用薄膜和焚烧秸秆等。而化肥、农药的污染构成了太和镇农业面源污染的主体。

一、化肥污染及治理

1.污染情况

根据眉山市农业局掌握的情况,太和镇的面源污染最大污染源就是化肥,其中最主要是撒施类的化肥。目前我国化肥的亩施用量超出世界平均水平的1倍多,呈逐年增加趋势,而利用率在下降。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农民在施肥观念上,普遍存在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磷肥、轻钾肥,重大量元素肥、轻中微量元素肥的“三重三轻”现象。在施肥方法上,表施和撒施的现象较为普遍。在施用量上,地区之间、作物之间存在不平衡,农民不了解自己所耕种的土壤、作物对养分的需求,盲目施肥、过量施肥现象严重。

2.已有治理措施

对于眉山农村化肥污染问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改变落后的农业经营方式,调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对受损生态进行恢复和重建,对农田、林地和草地逐步实施优化的生态—经济—社会的人工生态设计,建立防灾减灾的监测预警系统,从源头和过程防治化学、生物化学物质的污染。眉山市农业局已经在实施的措施主要是农业部专门治理面源污染的项目——测土配方施肥。所谓测土配方施肥,就是国际上通称的平衡施肥,这项技术是联合国在全世界推行的先进农业技术。概括来说,一是测土,取土样测定土壤养分含量;二是配方,经过对土壤的养分诊断,按照庄稼需要的营养“开出药方、按方配药”;三是合理施肥,就是在农业科技人员指导下科学施用配方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同时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作物缺什么元素就补充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补多少,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用量,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省劳力,节支增收的目的。

3.需要改进的措施

除了测土配方施肥方法需要进一步推广而外,还需要针对撒施类化肥的污染,推广合理科学的施肥方法,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化肥损失和对农田环境的污染。化肥表施即不利于作物根系吸收,又加大了营养元素的损失,因此提倡土中施肥,尤其是氮肥深施,以减缓养分释放速度和减少化肥损失量,最好是刨坑覆土后封垅。

二、农药污染及治理

1.污染情况

眉山市农业局表示,现在的农业面源污染中仅次于化肥污染的就是农药残留问题。在太和镇的实地调查中我们发现,河流已经不再清澈见底,农民们也表示河中鱼虾量已经大大减少。当然这种结果并不能仅仅归罪于农药,工业“三废”的污染和森林的减少等都是生态失衡的重要原因。但是农药确实对这种现象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了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农药的施用集中在土镶表层,通过机械耕作特别是土壤深翻,农药在土壤耕作层中分散开,与土壤其它成分间接触和发生变化反应的机会增加。当溶解于土壤溶液后,农药可随重力水和毛管水沿土壤孔隙由土壤表层渗人土壤深处及至地下水,从而造成农药对农田土壤、水体环境的污染。

2.现有的治理情况

现在眉山市农业局的农业质量检测中心才刚刚成立,还没有通过认证,所以很多的工作尚未开展。待全面开展工作以后将会对农药使用以及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的控制,现在的农产品安全的口号是: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控。但就目前来说,显然还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市农业局目前对农产品的监控也仅仅局限于在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每年4—5次的抽检,以及配合省厅的例行抽检工作。在农业生产地也只能通过行政手段,执法大队的定期或不定期抽样来检查农产品质量。所以大部分的农产品上市前也做不到农药检测。农药的毒性成分很可能会残留在粮食、蔬菜及水果中不仅降低了作物自身的免疫能力,通过在食物链中的转化和富集作用进人人体后, 会导致急性中毒或慢性潜在危害。此外,田间施药操作不当、误食或在环境介质中长期接触农药均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这些危害都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3.需要改进的措施

充分利用自然调控,减少农药用量;发展高效、低剂量、环境相容性好的农药剂型,加强对生物农药的研制和应用;科学安全使用农药;确定安全的施药量;加强对农药的管理和科学研究。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管理, 杜绝对环境危害大的假农药上市。健全农药合成、试验、监督技术体系,向农民筛选推荐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

三、其他污染及其治理

眉山市太和镇龙亭村和新桥村除了化肥和农药污染外,还存在地膜、畜禽养殖场的污水、畜禽粪尿、饲料添加剂、农用薄膜和焚烧秸秆等污染。根据的实地调查和访谈,我们掌握了太和镇龙亭村和新桥村50户农家问卷调查的一些情况。在地膜数量有多少的问题上,88%的农户家有3平方米以上的地膜,而地膜用过之后大多数选择了随意丢弃在田间地头,这就不可避免地对农产品的生产产生不利影响;在家庭养殖畜禽的方式上,60%的农户选择了分养,而分养容易造成处理粪便成本高、处理方式简单粗放等问题,进而影响农业生产。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地膜、畜禽等现有的处理方式存在重大瑕疵。

四、走生态农业之路

以上所说的方法都是在既有的农业生产模式之下的局部改进措施。在目前这些措施无疑是必要并且有效的,但如果要最终解决农业自身污染问题,并不是可以在局部修修补补就可以完成的。只有走生态农业的路子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途,眉山市太和镇解决农业自身污染的最终出路也在于走生态农业的道路。

眉山具有深厚的农耕农业文化底韵, 要构筑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并使农民增收,走生态农业的路子是必然的选择。通过建设以生态文明为特征的现代农业, 使眉山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综合发展, 带动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 最终使经济、社会、环境建设跃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第5篇:农业问题及解决措施范文

关键词 玉米秸秆;还田优势;还田技术;问题

中图分类号 S14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227-01

秸秆还田是地球上第一大可再生资源,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甘南县是农业县,农作物主要以玉米为主,其秸秆剩余越来越多,是极大的浪费,秸秆粉碎还田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增强机械化作业和减少劳动强度,使农业生产更快发展。

玉米秸秆还田是发展可持续农业的一项重要的技术,以后会逐步在全国普及,该方法可以减少环境污染,通过较少资源投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甘南县是农业县,种植作物以玉米为主,2010年玉米种植面积11.35万hm2,2011年玉米种植面积12.65万hm2,2012年玉米种植面积15.15万hm2,而且每年都在增加,为此每年的玉米秋收以后都产生数以千吨计的玉米秸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能源问题得以解决,大量玉米秸秆过剩,加之粮食单产水平逐年提高,使秸秆相对和绝对剩余量越来越多,秸秆焚烧的现象日益严重,引发了环境污染,每年由于焚烧秸秆引发的的火灾现象时有发生,还会引起交通安全等诸多社会问题,并且甘南县玉米秸秆根本得不到综合利用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造成严重的玉米秸秆浪费,还为翌年播种产生不小的障碍。为此,甘南县的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推广和应用势在必行。

1 玉米秸秆还田的优势

农作物秸秆是地球上第一大可再生资源。因此,将玉米秸秆还田可以有效提高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肥力,对土壤的理化性质的改善有很好的作用,还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减少资源投入,既节省能源,还能自然环境的污染,是一项良好的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据调查研究和科学试验,玉米秸秆内含氮量为0.6%,含磷量为0.27%,含钾量为2.28%,有机质含量能达到15%左右。1 250 kg鲜玉米秸秆相当于4 000 kg土杂肥的有机质含量,氮、磷、钾含量相当于18.75 kg碳铵、10 kg过磷酸钙和7.65 kg硫酸钾。连续几年对田地实行秸秆还田技术[1-2],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含氮量可分别有效增加0.15%~0.2%、33%~45%、25%~30%、1.06%,同时还能将单产提高20%~30%,对农产品的品质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提高了甘南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1]。利用农业机械进行秸秆还田还可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节约时间,由于劳动力转移在家务农的人力严重不足,进行秸秆还田也可以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该项技术也是实现农业机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2 玉米秸秆还田技术

2.1 摘穗及粉碎

玉米完全成熟时,及时摘穗,连同苞叶一起摘下。切忌不可在玉米秸秆被割下后再进行摘穗,以免影响秸秆的品质,同时也不利于秸秆的粉碎。摘穗后,及时进行粉碎作业,用大型秸秆粉碎机,秸秆粉碎长度以4~5 cm最宜,秸秆粉碎得较碎为好。

2.2 旋耕或耙茬

粉碎后,一般应埋入10 cm以下的土层中,再用重型圆盘耙切2遍,以进一步切碎秸秆和根茬,耙后要及时深翻和镇压,起到碎土保墒作用,使秸秆、肥料与土壤混合,并分布在0~10 cm的土层中。做到不重、不漏、覆盖严密,以免养分散失,耕后耙平,以利播种。

2.3 秸秆还田

玉米秸秆还田量以施用4 500~6 000 kg/hm2为宜,不能加大秸秆的还田量,否则会对作物的根系生长不利。当实行秸秆还田后,要及时增施速效氮肥,以降低土壤中的碳氮比,促进微生物的活动,从而促进幼苗对氮素的吸收,加速秸秆分解。秸秆还田前,施尿素300 kg/hm2、过磷酸钙375 kg/hm2、硫酸钾150 kg/hm2,然后进行耕翻,可促进秸秆分解,实现高产[2]。

2.4 适时镇压浇水

秸秆还田后,由于秸秆本身吸水和微生物分解吸水,会降低土壤含水量,因此要及时用石磙镇压,进行浇水,使土壤密实,消除大孔洞,大小孔隙比例合理,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利于发芽扎根,可避免作物吊根现象。

2.5 消灭病原体

带病的秸秆(如带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不能直接还田,否则作物由于连作易发生病害,这类秸秆应销毁或高温堆腐后再施用[3]。

3 存在的问题

3.1 碳氮比失调及秸秆粉碎不符合要求

秸秆本身碳氮比为(65~85)∶1,而适宜微生物活动的碳氮比为25∶1,秸秆还田后土壤中氮素不足,使得微生物与作物争夺氮素,结果分解缓慢,后茬作物因缺氮而黄化、苗弱,生长不良[4-5]。若秸秆粉碎长度过大,则对耕翻和播种不利。

3.2 土壤大小孔隙比例不合理

玉米秸秆还田会使土壤变松,容易导致失墒,对种子的发芽及生长不利,影响作物的根系的扎根。由于玉米的秸秆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能提高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因此将玉米秸秆用秸秆粉碎机粉碎后直接还田,可有效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省工省时,也节约了资源[6-8]。

4 参考文献

[1] 赵怀春,路吉明.秸秆还田的好处及技术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8(23):160.

[2] 靳为民,孙全乐,李文明.采用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应切实注意的几个问题[J].北京农业,2000(9):23.

[3] 蒋伟华,萍.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探索[J].农业装备技术,2012(1):60.

[4] 丁刚,李歆.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6):99.

[5] 郭洪仁.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技术应切实注意的几个问题[J].现代农业,2010(6):79.

[6] 李志强.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的注意事项与对策[J].河南农业,2006(2):27.

第6篇:农业问题及解决措施范文

导致农民收入增长放缓的两个主要因素

在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之后的相当一段时期,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农民收入的增长曾长期超过城市居民。一是在的推动下,农产品产量呈现大幅度增加,加之国家多次上调农产品收购价格,使得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大幅度增长。二是随着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及农民进城务工的增加,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也呈现快速增长。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一方面,随着农产品供求格局逐步从短缺发展为相对过剩,以及国际市场价格的制约,农产品价格不仅进一步上涨的空间逐渐消失,甚至呈现不断下降态势,导致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呈现下降。另一方面,农民来自于非农产业的收入增长也开始放缓。这是因为,改革开放初期,一般消费品特别是食品及轻纺产品等都处于短缺状态,商品只要生产出来,就不愁卖不出去。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乡镇企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随着一般加工业生产能力的大量过剩,市场竞争开始加剧,对企业技术、资金、管理、质量等要求越来越高,少数乡镇企业经受住了市场竞争的考验,走上规范发展和良性循环的轨道,但大部分却在竞争中被淘汰了。与此同时,由于市场上的空白点越来越少,新的乡镇企业的建立也变得越来越不容易。由于乡镇企业增长率下降,农民在乡镇企业的就业机会及来自于乡镇企业的工资性收入的增幅也相对下降。而在进城打工方面,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改组的不断深入,城市下岗职工和失业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许多城市实行了诸多限制农民工进城的措施,也使农民进城打工困难重重,收入增长放缓。

长期对策难解燃眉之急农民收入增长的放缓不仅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制约着国家总体消费的增长和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因此不仅引起农业部门专家的重视,也引起各宏观研究和决策部门专家的重视。根据各方面讨论的结果,提出的解决对策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调整农业结构。在大宗农产品大量过剩且价格已经超过国际水平的情况下,要想继续通过过去那种依靠增加农业产量和提高农产品价格的路子来提高农民收入显然是行不通了,出路只能是调整农业结构,也就是鼓励和引导农民少生产市场过剩的质次价低的农产品,多生产市场销路好的附加价值高的农产品。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通过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高附加值农产品不仅在中国市场有很好的前景,在国际市场也有很好的前景。比如说发展绿色蔬菜瓜果等,市场前景就十分广阔。现在蔬菜食品中的农药残留、肉蛋中的激素残留已经成为一个严重影响居民健康的大问题。消费者为了吃到健康的食品,是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的。

二是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把农民变成非农民,减少农民数量,减轻农村和土地的人口压力。在我国现有的农业人口和土地资源情况下,仅仅依靠农业是无论如何无法完成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村现代化任务的。长期的和根本的出路,只能是把农民变成非农民。

只有把农业潜在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才能减轻土地的压力,才能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

同时,转移出来的农民,才能有更高的收入。这不仅符合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的一般规律,也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改革以来,我国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成为推动整体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直到目前,我国农村人口还占整个人口比重的60%以上,农业的边际生产力大大低于非农产业。推动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不仅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更是我国现代化过程的必由之路。

然而问题在于,虽然上述两种思路和对策从长期来看是十分正确的,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根本之策,但短期内却难以见效,远水救不了近渴。比如农业结构调整,需要在千千万万分散的小农户与大市场(包括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之间架起桥梁。与传统的粮棉等大宗农产品相比,附加价值较高的农产品具有技术含量高、市场变化快、对运输和仓储条件要求高等特点,不仅需要发育完善的市场组织和市场服务体系,包括批发交易、期货交易等市场体系的建立,市场化的信息服务、技术服务中介的发展等,更需要农民自身素质、组织化程度以及对市场把握能力的提高。尽管政府在促进市场组织和市场服务体系方面应当也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政府的作用毕竟不能代替市场的作用。另外,农业结构的调整也受到农村通讯条件、交通条件、农田水利及其他设施条件等硬件环境的制约。显然,上述“软”“硬”两方面条件的改善都需要假以时日,在得到明显改善之前,很难期望通过农业结构调整而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再比如,农民向非农产业的转移问题,所受的制约因素更大、更复杂。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进程的快慢,从大的方面讲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非农产业发展为农民创造的就业机会的多少,二是农民自身发现和创造非农就业机会的能力。从第一个方面讲,虽然伴随着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每年新增的就业机会并不少,但由于我国每年巨大的新增劳动力存量以及城市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口,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就够困难的了,能够剩下用以吸收农民就业的工作岗位就更会大打折扣。从第二个方面看,也存在诸多制约因素。比如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不仅束缚着农民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也使农民进城以后的生活面临许多难题。再比如经营环境方面存在繁杂的手续,随意的收费、罚款,各种变相的卡夺等等,也使许多人把离开土地做生意视为危途,不敢轻易涉入。显然,这些条件的改善也并非短时间能够完成。

正因为如此,单纯从上述两个方面采取措施,短期内难以取得明显效果。换句话说,对付农民收入增幅下滑的问题,除坚持不懈地从上述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外,还必须要有一些有效的短期治标性对策。实际上,近年来为了稳定农民收入,政府也采取了一定的短期措施,包括实施粮食保护价政策,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牧政策,以及通过试行农村税负改革,减轻农民负担,通过国债工程,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但从实施的效果来看,这些措施还是不够有力,效果也不能令人满意。从总体上讲,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收入仍然呈现增长乏力的状况。比如,2002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3元,考虑物价下降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3.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476元,实际增长4.8%。

呼吁更加有力的短期对策从今后一个时期来看,农民增收的大环境仍然不容乐观。农产品供大于求、农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农民进城打工仍然会受到城市下岗职工和再就业压力的制约;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加入WTO后对我国农业的冲击,很可能在今后逐步明显地显现出来。搞得不好,很可能会出现经济上承受能力最弱的群体承受加入WTO最大冲击压力的不合理情况。因此,解决农民收入增长过慢的问题,不仅具有重大的宏观战略意义,而且具有紧迫性。为了尽快缓解农民收入增长乏力给我国经济社会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建议在已有长短期对策的基础上,应采取以下3个方面短期措施:

取消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由此形成的农村地区资金缺口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补贴。这个政策建议理论界已经提出多年,应当说既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又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分散的农户在很小规模土地上的生产活动,基本上属于维持生活的劳动活动,而不能与一般企业的经营活动相提并论,不应当对生产过程征税。在农民来自于土地耕种收益已经很低,基本上只能维持很低的生活水平的情况下,不做任何基数扣除的征税,显然也有失公平。另外,从我国现有的财政规模和支付能力来看,只要合理安排,取消每年几百亿的农业税收,完全是能够承受的。

第7篇:农业问题及解决措施范文

1 农技推广的含义及重要性

1.1 农业技术推广的含义

农业技术推广的含义就是指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示范和指导等形式,将农业技术普及到农业生产的过程当中。农业技术推广适用于很多方面,例如农、林、牧、渔等行业。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包括提高种植产量、合理使用肥料、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等,除此之外还包括农副产品的加工和运输。由此可见农业技术的使用范畴还是很广泛的,通过对农业科技技术的推广,使得农村经济以较快的速度进行着发展。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人们也逐渐对能源的使用加以重视,同时也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因此新型的农业环境保护、农业能源合理使用等技术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更好、更快地实现农业技术推广,各级政府与基层管理人员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1.2 农技推广的重要性

农技推广对于农业、农村地区以及农民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积极的农业技术对于农业的长远发展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而我国政府也逐渐意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并以积极的政策进行鼓励。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的水平,并且加快农业行业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给农民创造更多的财富,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意义深刻。但是目前我国农业经济中农技推广还存在着较大的不足,针对这些问题与不足,提出合理化的解决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做好农村经济中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才能够保证农村农业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同时也可以帮助农民实现小康的目标。

2 农技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外农业技术在推广的过程中也是屡屡受挫,这主要是因为其还存在着一些不成熟和不完善的问题。为了寻求解决农技推广问题的措施,本文针对农业技术推广进行了探讨,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业技术推广投入和基础设施以及农民文化水平等方面的不足给予了科学的分析,希望从中找出问题的关键,从而提出合理化的解决措施。

2.1 农技推广体系不够健全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现代化的农村社会,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更是支撑着农业经济继续前进。但是由于政府未能充分认识到农技推广对于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因此农村经济中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一直未能得到健全。当前我县、镇农技推广机构30个,基本涵盖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林业、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再加上技术部门与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很多科研结果都付之一炬,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应用。很多先进的科研成果由于缺乏完善和严谨的推广体系,而不得不被搁置。农民缺少好的技术,农村资源得不到很好地开发,农民也无法获得真正的效益,这就阻滞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2.2 农技推广人才较稀缺

除了以上叙述的几点原因以外,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稀缺成为限制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原因。究其根本这主要是由于许多高素质人员选择了待遇好、环境好的职位,而避开了技术推广人员这一行业。例如:我县核定编制数为260人,但实际在编在岗只有194人,受现行人才招聘机制限制,缺编名额短期内难以得到较大补充,导致农技推广部门长期缺编。而且科技人才年龄结构老化,呈现学历高、职称高、年龄高的态势,后备力量不足,难以形成梯队,呈现“头重脚轻”现象。

2.3 投资较少、基础设施差

资金的投入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很多基础设施的配备都还欠缺。但是现实情况确实不尽人意。由于资金的缺乏,很多农村地区没有能力配备先进的设备,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可以进行科研和开发,自然而然农业技术推广受到限制。除此之外现代化信息设备的购买,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而被搁置,农村技术推广的热情严重受到挫败。

2.4 农民文化水平较低

农民文化水平较低也是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受阻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是因为很多农村地区的人民思想不够进步,总是安于现状并且习惯于传统的“男耕女织”的生活,对农业技术的兴趣不是很大,这就严重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进行。

3 农业技术推广的建议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的发展,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尤为重要。本文针对以上提出的几点问题给出了合理化的解决措施,首先各级政府和基础工作人员要充分重视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其次农机推广的宣传也是十分重要的,有关部门应做好对农业技术基础理论的推广;然后资金的投入也是十分关键,尽管将基础设施配备齐全;最后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也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难题。

3.1 提高对农技推广的重视程度

政府是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的主导力量,因此在这期间政府应给予农业技术推广以充分的支持和鼓励,不但稳固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进程。同时为了扩大农业技术的推广范围,基层管理人员也应该充分提高责任感,同时也要树立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只有充分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才能够真正意义为农民谋福利。

3.2 加大对农技推广的宣传

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宣传工作,要从方方面面进行着手。首先有关部门应印发专门的宣传手册供农民去学习,其次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经常组织下乡“手把手”教学工作。这样一来就能够提供给农民群众更多学习的机会,也能够帮助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更好地实施。最后媒体也应该对此类加以重视,多做宣传从而帮助农民群众认识到农技推广的重要性。

3.3 加大资金的投入、做好基础设施建设

资金的投入对于农业技术推广来说是十分关键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也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因此政府要给予充分的重视。现代化的信息设备、先进的机器设备以及其他与之配套的设备,都应该进行生产和引进。同时政府也应该拨出一部门的资金,专门用于支持科研开发,从而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积极性。

3.4 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加强对农民素质的提高,不仅要从文化着手,其次还要考虑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因此首先国家和政府应对农村的素质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其次要想帮助农民群众了解农业科技,技术推广部门可以组织专门的人员进行下乡指导,帮助农民群众学习科技文化。

第8篇:农业问题及解决措施范文

市召开农业局民主评议行风动员大会,今天。目的就是动员大家依照省、遵义市纪委和市政府纠风办及上级农业局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周密谋划,精心组织,扎实工作,确保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我市农业系统民主评议行风工作任务。下面我讲六点意见: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确保评议工作取得实效

农业局的工作与千家万户的群众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民主评议行风是行风建设的一项重要组成局部。农业局历届领导班子高度重视行业作风建设,各项工作都取得明显效果,但工作中难免存在执法不严、执法不公、执法效率不高、工作作风不扎实等问题。今年我省确定在农业系统农业局开展民主评议行风工作,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规范执法行为的大好良机,农业局领导班子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依照“管行业必需管行风”要求,要将搞好部门和系统行风建设提高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监管理念的高度来认识,从依法行政、廉洁从政、勤政为民的高度,增强接受行风评议的自觉性。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抓落实,制定具体的工作目标和措施,把工作任务落实到科室和个人,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确保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二、老实接受监督,广泛征求意见。深入推进民主评议

以创新的思维,要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满不满意”作为衡量行风建设好坏的唯一规范和尺度。把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作为行风评议工作的动身点和落脚点。科学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切实解决群众普遍关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民主评议行风要讲究实效,切忌搞形式主义、走过场。要紧紧围绕评议内容,对照部门职责和业务,广泛征求意见,认真查找出单位及个人存在问题,不要呈现在网上随便下载个资料应付了事的情况发生。查找的方式一是要对照去年机关作风教育整顿活动中所查找出的问题,以及群众反映强烈、反响较大等重点、热点问题,认真分析研究,查找存在问题;二是要正确处置评议代表和社会监督员通过调查提出的问题,全市聘请的这几位行评代表,都是政治思想好、综合素质高、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希望农业局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正确对待评议代表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三是通过问卷等渠道从各部门和群众中了解存在问题。

三、要坚持客观公正

认真解决当前影响经济发展和群众反映较强烈的问题,推动部门和行业工作作风的转变,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开展行风评议的最终目的因此,对农业局必需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杜绝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等问题的发生。评议既要总结被评议单位行风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又要客观指出他工作中存在问题和不足。

四、要注重评建结合。纠正缺乏

过去的实践证明,哪个单位抓住了这个环节,强化了治理的措施,哪个单位的群众满意率就明显提高,整体形象就有较大改观,就会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而如果忽视了这个环节,问题面前有畏难情绪,治理整改措施不到位,不只人民群众满意意,连本部门、本单位干部职工中都有怨言。因此农业局要在落实整改和解决问题上下功夫,找准主要问题,如在党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贯彻是否严格执行,依法行政上有无乱许可、乱收费,服务工作是否做得到位等问题,要进行科学分解任务,细化责任,落实整改,不时完善规章制度,能及时整改就马上整改,一时不能整改的要制定整改计划,要保质保量在方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并要制定长效机制。

五、加强评议效果运用,严明评议纪律

维护评议工作的权威性,严肃评议纪律。自查自纠、问卷测评和工作考核中认真负责,遵守纪律,决不允许在评议活动中出现不正之风。评议代表组要积极参与评议活动,严格依法办事,认真履行监督职责。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被评单位。被评议单位要尽量为行评代表提供后勤保证服务,要进一步转变和改善作风,要认真完成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对行风评议检查出的问题,要坚决整改,严肃处置;对反映出的制度漏洞,要坚决纠正,及时健全。市政府纠风办将随时了解掌握评议工作的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加强督促检查和指导,严肃查处在评议中出现的不正当活动以及弄虚作假等违纪问题。

第9篇:农业问题及解决措施范文

农业机械是农业技术进步的载体,是实施质量效益型农业的硬件条件,诸如耕作改制、模式化栽培、植物保护、生态农业、收获、谷物处理、培肥地力、节本增效等都需要农业机械去完成。可以说,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的关键在于农机标准化,因此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建设:

一、做好耕作改制、节本增效工作

耕作制度以深松为主,松耙结合,松―耙―耙3年轮一次(第1年深松、第2年耙茬、第3年耙茬),改变过去连年翻地的耕作制度。

通过使用新型农机具来降低生产成本,如全方位深松机、松翻两用犁的普及,给深松作业奠定了基础,利用全方位深松机或松翻两用犁深松可以达到不翻转土层、杂草种子不层层感染、不打乱土壤肥力排列、排涝保墒、减少作业层次、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此外,深松耙茬还有增产、促早熟的作用。

二、实施精准栽培,增产增效

农业机械是实施农艺措施的工具,要达到农机服务于农艺,就必须使农机设备达到标准化,并进行必要的技术改装,从而达到“定时、定量、定位”的目的,实现精准栽培。所谓定时是指农业机械要经常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不违农时;定量是指种子、肥料、农药要按农艺要求达到规定的位置,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标准化。

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传统的栽培模式要进行必要的改革。比如小麦播种就要在“定量、定位”方面改革,对机械进行改装,使种子、肥料一次播种均匀分布、分层定位,解决小麦秋深施肥肥料挥发损失和春天播前深施肥时间不足的问题;积极探索小麦精量点播,以解决种子分布不均的问题;在大豆栽培方面,要结合垦区规模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引进大豆“平、窄、密”栽培模式,研究解决大豆“三垄栽培”中秋起垄夹肥的肥料损失和春天垄上卡种夹干土问题;要研究探讨双降解地膜覆盖,一次完成施肥、播种、覆膜的机械改装,解决积温不足、大豆每公顷应突破3 000kg的问题;甜菜要解决“大垄、高台、育苗移栽”栽培中起垄夹肥、中耕机械的改装及机械化收获问题。

三、实行复式作业,减少作业层次,降低生产成本

实施复式作业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可以减少机械对土壤的压实及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实行复式作业具体可从使用大功率拖拉机一次完成深松与旋耕作业;在耙后增加平地碎土的耢地装置,一次完成耙地耢地作业,减少单独耢地层次;大豆播种或中耕与喷洒除草剂同时进行;苗期垄沟深松与中耕一次完成等方面入手。

四、提高机务人员素质,坚持标准化作业

机械操作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机械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的好坏,而作业质量的好坏决定农作物产量的高低和经济效益的好坏。因此,必须长期对机务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达到“三懂四会”要求(懂农艺要求、懂机械原理、懂机械操作规程,会操作、会保养、会修理、会调整);了解机械检修验收标准、各项作业的作业标准;掌握如何进行标准作业、如何才能达到作业标准、如何才能降低机械作业成本提高作业效率等。只有有了精通标准化的人,才能有标准化的作业。

标准作业包括时间和空间两个范畴。标准作业就是时间上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作业,不违农时,空间上达到农艺要求的作业质量标准。但是无论作业质量标准多高,若违误了农时就不能称其为标准作业;不根据地理条件盲目抢农时,蛮干、强干,达不到质量要求就更不是标准作业。虽然目前农业生产已达到了“三全”标准化(全面积、全作物、全过程),但标准化的潜力还很大,在一些方面还可向纵深方向发展。比如在避免晚霜、早霜侵袭方面应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抗灾能力,保证种不违农时;在防荒、防病、防虫方面实现标准化田间管理;在降低收获损失、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实现收获标准化等。

建立健全机械检修验收制度、机械作业质量验收制度,提高机械检修标准,实行优机优价、优质优价。农机科、管理区、职工家庭农场必须严格执行验收标准,分层次、按项目验收并履行手续。

五、降低机械作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