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特征范文

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特征范文

一、信息化学的特征与优点

信息化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主要以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基础,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授课者和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方法进行双边活动。

(一)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特征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类为“四化”,即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四性”,即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协作性。

(二)信息化教学的优点通过近几年的研究和实践可以看出,信息化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明显的优势。1.在课堂环境的构建方面,信息化教学信息资源丰富、知识存储量大,利于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便于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组织和控制,更好地创设课堂教学环境。2.相对于传统的以课本为主的枯燥的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以多媒体技术为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我国中小学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在全国中小学中逐渐普及,并进入关键的转型期间,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走向日常教学工作,但是,仍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教育信息化建设片面,未能充分合理利用现有的资源当前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片面追求技术时尚,而缺少对学生实际需要的了解,仅仅是以技术的先进作为学校硬件环境优劣的评判标准。学校相应部门对教学实际需要的调查力度不够,了解不充分。同时,当前大部分中小学对教学设施利用不合理,存在设备浪费和闲置等问题。

(二)教育者本身对信息化教学的了解与认识程度不足大部分信息技术教育者都是半路出家,习惯了传统的教育模式,缺少信息化教学的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完全将信息化教学的优点与魅力展现出来,不能使信息化教学的效益达到最大化。

(三)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性不高近几年,国家对信息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提高了标准,要求评职称时必须有计算机应用能力合格证书,因此,各中小学都加强了对教师队伍的培训。但从培训内容上看,仅仅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导致现今广大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都是单一的以课件形式为主,对于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理解也只是在课堂中播放课件,使得信息化教学真正的优势与作用没有完全发挥。

三、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针对中小学信息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现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转变传统的观念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这一理念在我国已初具规模,然而有很大程度上只是形式上的达标,真正能把信息化教学这一理念带入正式课堂教学中的依旧是少数。为实现教学方式的真正变革,学校领导以及广大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摒弃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提高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这一教育理念的认识,深入理解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

(二)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硬件设施,提高利用率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学的信息化建设仍然不能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据调查显示,经济状况相对良好的学校,虽然每个班级都至少配备一台多媒体设备,但一直不允许学生使用,只有在大型的公开课或其他活动时才使用。对于经济环境相对差的学校,只是在部分班级配备了多媒体教学器材。此外,部分学校的多媒体设备过于老旧不能及时更新换代,导致设备故障频频。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是:一方面要加大对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完善硬件设施;另一方面要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学校对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统一管理,充分发挥器材的利用率。

(三)建立健全评价与考察机制,提高教育者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应该构建合理的信息技术教育评价与考察机制,对教育者的工作进行监督,从而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率。同时,合理的考评制度,可以使学校对照评价标准不断反省在信息化教育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扬长避短,不断改进,使信息化建设始终走在健康的轨道上。

第2篇: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手段;虚拟化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化教学建设也在不断发展。从信息环境的优化,资源的开发,人才的培养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化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建设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条件就是重视教学方法的手段,其不仅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指标之一,还是推动整个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保障。

一、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

何谓传统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段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教学模型、肢体语言,以及板书设计等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构成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就是教师、学生和讲授内容,及教学主要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中心,语言为媒介的基本内容传授知识的过程。

二、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作用及其特征

信息化教学手段将抽象的文字变为形象直观化,图文并茂,并借助三维视图等虚拟模式直观形象地向人们展示全新生动的多媒体文本,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信息化教学手段打破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中心,语言为媒介的基本内容传授知识过程,将传授教学内容的人性化,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信息化教学借助互联网教学平台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工具,充分利用现代多种信息技术,建立起了新型教学模式,其基本特征如下。

1.教学环境虚拟化。借助计算机技术栏建设虚拟环境,以虚拟现实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认知对象,学习知识,寻找实践提供条件。此外,相对于真实世界来说,教学环境虚拟化可以超越现实,帮助学生实践真实世界无法进行或难以进行的活动,拓宽学生的认知世界,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2.教学管理自主化。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实现异地网络化或单击考试的评分、教学任务分配,以及教学问题诊断等,并可以建立储存教学档案,支持教学评价过程,为教学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3.教学系统开放化。开放教学内容、教学功能以及教学结构,实现资源共享,并采用多媒体技术扩展传统文字教材内涵,合理利用相关计算机管理技术,对教育组织形态问题进行及时调整和更新,以学生为服务主体,开启多种教育服务手段,丰富教学模式。

三、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1.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学过程可持续发展。课堂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不连续的,并且传授的知识是有限的,在课堂中,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前后具有一定的连贯性,然而由于原先黑板所记录的内容已经被擦掉,这时学生只能靠回忆来进行联想,不管是教学效果,还是教学内容的连贯都会受到影响。信息化辅助教学,则会克服以上问题,并且通过信息技g,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循环演示,便于增强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加深学生对讲授知识的理解,适时强化学生记忆。

2.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借助互联网技术将教案、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教学资源公开给学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可以通过网络将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到网上教学系统,与教师进行答疑解惑,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这样不仅可以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使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能够及时了解,并能够加以改进,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信息化教学,既满足了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又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四、支撑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技术形式

近些年来,由于传统教育技术越来越赶不上时代的要求,在教学中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就是要打破这种传统教育模式,在传统教育技术的基础上,加入新鲜元素。随着近些年来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我们应该充分认清信息化教学手段所依托的相关技术,也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科学技术,而不单单是现代教育技术。当然,信息化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是分不开的,比如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

同时,从具体实施的层面来说,信息化教学手段实际上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具体表现形式,在日常中,我们最常用的就是计算机辅助教学。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来进行辅助教学,不仅能扩展教学内容,还可以打破教学的局限性,进行远程教学,达到异地教学的目的,延续课堂教学效果。并且通过计算机操作训练某种设备或系统的方式,来进行虚拟化教学,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与实验对象进行沟通,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想帮助学生加以强化理解、记忆。

第3篇: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网络技术

一、教育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

2000年10月,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的第一次召开,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开始,这也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十多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我国教育信息化有了长足的发展,教育基础领域内的教育信息化硬件及网络建设条件和水平不断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和应用,极大地改变了教育的技术手段和方式;同时,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运用为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时机和条件。

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以适应未来信息化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创新人才,信息技术成为知识传播与共享的文化载体,实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的创新与发展。

二、信息技术在教育应用中的发展概况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黑板、粉笔为载体传播知识。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以白板、油性笔为代表的新产品逐渐占领课堂教学的市场,但并未改变知识的传播方式。新产品胶片投影仪、幻灯机、实物展示台的出现,让课堂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知识的信息量增大,课堂内容更加丰富。

20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的发展与普及逐渐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模式,计算机辅助教学不断地迅速扩展,信息技术也逐渐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教学主要包括计算机、投影仪及屏幕、音频放大器、音响等设备,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视听效果。教学课件的制作与使用,极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促进教学手段与方式的变革。20世纪90年代末,网络技术在我国迅速普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2000年前后,“数字校园”的概念首次提出,国内部分高校就如何使网络服务于教学、科研进行了更深入的实践。网络远程教育成为教育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载体,教育信息化具有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得以实现,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随着科技的创新与发展,新型的电子产品日新月异。全自动录播教室的发展促进精品课程录制的新变革。全自动录播系统是集多媒体技术和演播室技术为一体的多功能教室。传统的多媒体技术只能适用于课堂教学,但是无法将教学内容进行录制,也不能将知识进行传播与共享;演播室是制作课堂教学节目的场所,可以通过后期制作将知识进行传播与共享,但是无法还原课堂教学的真实效果。使用全自动录播教室,既可以录制精品课程教学内容,同时通过网络技术将录制内容进行传播,实现教育优质资源共享。

综上所述,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相辅相成。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有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同时要有现代技术媒体的支持,信息技术成为教育传播与共享的文化载体。

三、教育信息技术的属性

教育信息技术既具有“教育”的属性,同时又具有“技术”的属性。

从教育属性看,教育信息技术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和协作性的基本特征。第一,开放性就是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转变成大众化、社会化、终生化、自主化的教育;第二,共享性是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它可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丰富信息资源的共享;第三,交互性为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技术可能和方便,为建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第四,协作性为个体(学生)、小组或团队提供了更多的人—人、人—机协作完成任务的机会,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和增强学生个体间的交流沟通能力。

从技术属性看,教育信息技术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基本特征。第一,数字化改变了信息技术系统设备的记录格式和传输方式,实现统一的技术标准,确保技术性能稳定可靠;第二,网络化是通过网上教学平台随时点播和下载网上教学资源,利用网上交互功能与教师或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优势开展学习活动,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第三,智能化是指一体化的技术设备融合多种功能,保障系统实现教学行为人性化、技术操作简单化、课堂教学真实化;第四,多媒体化是集计算机、投影仪、电子白板、录播编辑机等诸多设备,通过一体化操作平台实现声、像、画、图文并茂的教学效果。

四、教育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

经济和科技实力,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这种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而人才竞争的实质是教育的竞争。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改革教育内容、手段、方式和方法,逐步适应21世纪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教育进步的新要求。教育信息技术成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新领域,适应当(下转第36页)(上接第7页)今国家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教育的各个领域,在先进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广泛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

因此,教育信息技术人才既要具有教育、信息方面的知识基础,又要具备获取、分析、加工信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高等学校一是重点培养通识型教育信息技术人才,具备教育理论、信息技术理论,同时具备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在教育领域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及其他服务的各类人员,是对该领域全体人员信息技术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二是培养专业型教育信息技术人才,具备深层次、高层次信息技术理论基础,同时具备设计、研发和实践的能力,主要是指专门从事教育信息技术的产品设计与研发,系统安装与调试,使用与维护的高级软件人才、网络工程师等专业人才。

十多年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高校信息化建设正在步入发展的成熟期。从2010年初到2011年9月,教育部组织多次信息化专家小组在全国调研,研讨“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以人为本”“融合”“创新”,成为信息化专家对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的集中意见。

作为培养教育信息技术人才的高等学校,一方面要关注教育行业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信息化培养通识型和专业型教育信息技术人才;另一方面还要承担起为整个社会培养教育信息化人才的重任。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

第4篇: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特征范文

一、着力解决思想观念滞后问题,切实增强推进转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院校教学要向信息化转变,如果思想观念还停留在机械化时代,就必然导致转变的步履艰难、步伐缓慢。因此,必须把解决院校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思想观念问题放在推进转变工作的首位。当前,尤应确立以下思想观念:一是与时俱进的信息观念。社会与时代信息化的趋势不可逆转,战争正逐步迈向信息化的高速路。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思维明天的战争,如何根据明天的战争思考和设计今天的军队建设、人才培养,都要以不断更新的思想观念和认识为前提。因此,必须确立与时俱进的信息观念,紧跟时展,积极推进转变。二是信息人才决定建设发展的观念。目前,高素质信息化军事人才不足,特别是联合作战人才紧缺,已经成为制约影响我军建设和发展的关键问题,加速培养高素质信息化军事人才特别是联合作战人才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必须牢固确立信息化人才决定信息化建设成效、决定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胜负的观念,以此牵引信息化军事人才培养,推进军队建设发展和军事斗争准备深入。三是院校教学信息化水平决定信息化军事人才培养质量的观念。院校建设和教学的信息化水平,对高素质信息化军事人才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必须确立院校教学信息化水平决定信息化军事人才培养质量的观念,以主动的姿态投入到院校信息化建设特别是信息化教学的实际工作之中,为培养高素质信息化军事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二、着力解决教学内容滞后问题,努力实现教学内容与信息化军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相统一

教学内容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至关重要的因素。人才培养需求的新变化,无疑是推动教学内容体系矛盾运动的根本动因。新一轮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就是在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中,寻求新的突破。随着军队建设和作战方式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教学内容中反映机械化时代特点的东西越发显得陈旧和过时。如何逐步增大信息化教学内容的比例,尽快解决教学内容滞后问题,努力实现教学内容与信息化军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有机统一,是推进院校教学向信息化转变的重要工作。当前应侧重把握以下问题:要紧贴时代要求创新教学内容。把信息知识作为基本的教学内容,按照共性与个性的不同要求,区分初中高三个层次,合理设置,科学衔接,切实打牢学员信息知识基础,使学员形成完整的信息知识体系。要紧贴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实际创新教学内容。依据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方式方法的新发展,改革创新教学内容,使之与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方式方法相一致,与培养信息化军事人才的要求相一致。要紧贴使命任务创新教学内容。以使命课题为牵引,加大教学内容改革创新力度,进一步凸显使命任务作战训练内容,着力提高信息化条件下履行使命任务的能力。

三、着力解决教学条件建设滞后问题,加速构建信息化教学育人环境

教学条件和育人环境是培养高素质信息化军事人才的重要支撑条件,是一所院校向信息化条件下转变效果和总体办学环境信息化水平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支撑信息化教学内容转化为培养对象能力素质的物质基础。当前,院校教学条件信息化水平与培养信息化人才需求不相符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必须把教学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器材等物质条件的信息化建设作为推进院校教学向信息化转变的重点内容,加大投入,加快建设。要紧紧围绕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加大教学手段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强信息化教学必需的软、硬件手段建设,积极研制开发信息技术设备和教学信息系统,为创新发展信息化条件下仿真、模拟等新教学方式方法提供条件、奠定基础。要紧紧围绕学员自主学习需要加大信息化校园建设力度。切实加强信息化校园建设,做到从宽带校园局域网建设到遍布学员学习、生活场所的用户终端布设,从图书信息资料数字化到课程网络化,从课堂教学电子化到网上自学互动化,从校园内到校园外开放查阅资料,形成一个完全数字化的校园,为学员自主获取知识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化环境。要紧紧围绕教学管理方式方法改革加大教学管理手段信息化建设力度。在建网设站的基础上,加大各种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研发力度,努力实现教学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和互动,做到实时掌握管理动态,实时处置管理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时效性。

第5篇: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网络环境 数字化 校园建设

一、关于数字化校园的相关理论分析

1.数字化校园的由来及发展

20世纪70年代,麻省理工大学首次提出了E-campus计划,我们把这个计划看作是数字化校园的开端。随后,到了1990年,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Kenneth Green)主持了一项关于“信息化校园计划”的大型科研项目,在这个项目中首次提出了数字化校园的概念。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发表了关于“数字地球”为主题的演讲,首次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从此之后,数字化校园的概念就开始在社会中逐步流传并发展开来。

2.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指的是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把校园网络作为依托,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把文字、图像、语音等转换为数字信息,实现从教室、课本到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的全部数字化,进而在校园网络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完善的数字化空间,为实现教育教学的全面信息化提供重要的前提。

3.数字化校园的特征

首先,智能化。数字化校园的第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智能化,智能化就是自动化,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等人工职能来代替人的部门劳动。比如说,多媒体教学现在普遍应用,老师可以用多媒体、影片等为学生展示课程内容,代替了以往“背板”教学的状况。

其次,网络化。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校园网络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网络,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学校教学与管理的效率,为学校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再次,个性化。数字化校园的个性化主要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学习的相关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学习和研究,能更好发挥个人的特长,张扬个性。数字化校园为个性化教学开辟了广阔的视野。

二、当前中学数字化校园建设面临的困境

1.缺乏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视程度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大部分学校的领导者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必要,但由于原有评价体系的影响,对升学率的追求,而且建设资金相对短缺,师资队伍建设进展缓慢,人们对信息化的热情有所降低,教育信息化出现了瓶颈。学校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研究太少,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重视不够。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缺乏组织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由于教育经费数量不足和分配不均,大多学校主要以自筹资金为主,学校对信息化发展的主动性不够高,处于一种被动状态。

2.忽略了技术应用与教育理念的同步发展

在当前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忽视了技术应用与教育理念的同步发展。有些学校还是过多地重视基础层面的发展,往往忽略了怎样通过技术进步来转变教育理念,不利于教育教学的深入发展。同时,当前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有些老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技能缺乏,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

3.校园计算机软硬件建设失衡

在当前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学校往往只是从表面重视计算机硬件设施的建设,而忽视了软件建设及其应用。首先,对计算机硬件投入大,效益低。有些学校只是单纯地引进高配置的计算机,但是却忽视了老师的计算机技能;其次,软件更新速度慢。学校在加强硬件投入的同时,与之配套的软件建设则相对落后,软件资源相对缺乏。学校对教育资源的需求量比较大,如果缺乏相应的软件,那么老师就不能够从网上获取更好的资料;再次,信息管理不完善。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有些学校缺乏对信息的管理,造成了信息系统的组织、协调困难,资源的浪费以及设备的严重损坏。

三、强化网络环境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对策

1.强化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视

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大约有95%以上的中学校长对教育信息化是支持和重视的,教师和学生对教育信息化也是积极赞成。为了更好地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应该加强学校领导的重视。学校相关领导应该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契机,优化办法思路和办法理念,结合自己学校的数字化建设实际,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展;不仅如此,还要加强学校领导的相关理论学习,深化自身对数字化校园重要性的认识;最后,强化任课教师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入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为建设数字化校园奠定坚实的基础。

2.加强对数字化校园的管理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要积极设立校园网络信息中心,加强对校园网的建设与维护工作;完善各种校园网规章制度;加强学校的网络安全教育。

3、构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框架

数字化校园网络一般包括内网和外网两个基本的部分。内网指的就是学校在进行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内部网络,一般包括:学校学生的登录平台、学校内部邮箱系统、学校BBS以及学校教学平台等方面,是学校实现教育信息化不可或缺的载体和平台;外网也就是指的学校的门户网站,包括学校主页、学校机构等板块,这些是宣传学校形象,推进学校知名度的重要方面。通过对校园网的调研,形成了一个较合理的校园网结构模型(如下图所示)

第6篇: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 电化教学 开放式

1 把握语文学科特点,探索电化教学的规律

1.1 多媒体技术利用多种媒体的介入,为学生学习提供全面的感性材料,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在学生的学习阶段创设情境,提供与所学课文和词语有关的声音、图像,将抽象的文字叙述与逼真的情境结合起来,使学生身临其境,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准确地理解所学知识。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我爱我的家乡》的作文时,先让学生听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然后再播放事先拍摄好的展示家乡风貌的短片,使学生在欣赏音乐和图像的过程中领略家乡的美好。

1.2 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发展为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21世纪是以网络为基本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以计算机为基本特征的多媒体技术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教育作为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也在这场革命中获得了新的动力。多媒体技术为各种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更易于实现和操作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是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学习方式的一种挑战,是教学改革一次质的飞跃。

1.3 多媒体教育技术改变了语文教学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使教学的形式有了根本的变化,还使语文教学从单一传授课本知识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使教学的内容更加多样化、具体化。如教师在讲授《范进中举》一文时,可以彻底改变以往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中的重点字、词、句、段的传统做法,将与故事情节相关的历史人物如范进、胡屠户、张乡绅等人物的介绍、性格描述、人物形象以及《范进中举》的多个视频片断一起整合到课件中,使学生的认知面不再局限于课文中那些单调枯燥的文字上。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多角度、多层面上理解文中的思想内容,在愉悦的体验中感知知识,探究知识,接受知识。多媒体技术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更全面的知识。

1.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在教学中,正确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可以把知识简单化,使学生易于理解,而且可以增大课堂密度,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智力的开拓和思维的发展。

1.5 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开放式学习方式。多媒体技术,特别是网络媒体的介入,使语文阅读实现了从文本阅读到超文本阅读的发展。这种全新的、开放的学习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假如教育资源极其丰富,学生就能方便的查阅、获取相关知识,满足他们对知识的迁移学习和理解,体现了信息社会对个体创新能力发展的要求,更对我们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语文教学该如何面对这种形式的改变,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的关键。教师还可以将课件做到校园网的资料库中,学生在阅读课利用微机进行阅读时,既可以复习课堂教学中所讲授的内容,又照顾个性发展的需要,将学生从传统的死记硬背中彻底解放出来。

2 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2.1 恰当运用,找准使用的最佳切入点。语文教师在课件制作上一定要慎重,要合理。吸引学生的不是课件,而是教学的内容,不可滥用感官刺激的东西,多媒体是一种教育技术,一种传播媒介,它是服务于教学活动的。老师能否遵循学生的认知过程,设计出优秀的课件,能否找准多媒体与学生理解语言的最佳结合点,在课堂恰当的时机展现给学生,是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关键。

2.2 注重实效,保证使用的科学性。现代教育技术实践,决非是简单地将现代媒体引入学校或搬入课堂了事,它还应当指导和驾驭教育技术实践效果的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的教学之中。教育技术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契机。它对教师的要求比传统媒体教学型的教师更高,因为教师不仅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使用技巧,而且还要具备相关的现代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二者缺一不可。后者对于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来说,是个重大而又关键的挑战。

2.3 更新观念,重新认识教育目的。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更主要的是为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

第7篇: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多媒体

一、把握语文学科特点,探索多媒体教学的规律

1.多媒体技术利用多种媒体的介入,为学生学习提供全面的感性材料,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在学生的学习阶段创设情境,提供与所学课文和词语有关的声音、图像,将抽象的文字叙述与逼真的情境结合起来,使学生身临其境,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准确地理解所学知识。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我爱我的家乡》的作文时,先让学生听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然后再播放事先拍摄好的展示家乡风貌的短片,使学生在欣赏音乐和图像的过程中领略家乡的美好。

2.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发展为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21世纪是以网络为基本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以计算机为基本特征的多媒体技术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教育作为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也在这场革命中获得了新的动力。多媒体技术为各种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更易于实现和操作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是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学习方式的一种挑战,是教学改革一次质的飞跃。

3.多媒体教育技术改变了语文教学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使教学的形式有了根本的变化,还使语文教学从单一传授课本知识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使教学的内容更加多样化、具体化。如教师在讲授《范进中举》一文时,可以彻底改变以往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中的重点字、词、句、段的传统做法,将与故事情节相关的历史人物如范进、胡屠户、张乡绅等人物的介绍、性格描述、人物形象以及《范进中举》的多个视频片断一起整合到课件中,使学生的认知面不再局限于课文中那些单调枯燥的文字上。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多角度、多层面上理解文中的思想内容,在愉悦的体验中感知知识,探究知识,接受知识。多媒体技术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更全面的知识。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在教学中,正确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可以把知识简单化,使学生易于理解,而且可以增大课堂密度,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智力的开拓和思维的发展。

5.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开放式学习方式。多媒体技术,特别是网络媒体的介入,使语文阅读实现了从文本阅读到超文本阅读的发展。这种全新的、开放的学习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假如教育资源极其丰富,学生就能方便的查阅、获取相关知识,满足他们对知识的迁移学习和理解,体现了信息社会对个体创新能力发展的要求,更对我们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语文教学该如何面对这种形式的改变,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的关键。教师还可以将课件做到校园网的资料库中,学生在阅读课利用微机进行阅读时,既可以复习课堂教学中所讲授的内容,又照顾个性发展的需要,将学生从传统的死记硬背中彻底解放出来。

二、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1.恰当运用,找准使用的最佳切入点。语文教师在课件制作上一定要慎重,要合理。吸引学生的不是课件,而是教学的内容,不可滥用感官刺激的东西,多媒体是一种教育技术,一种传播媒介,它是服务于教学活动的。老师能否遵循学生的认知过程,设计出优秀的课件,能否找准多媒体与学生理解语言的最佳结合点,在课堂恰当的时机展现给学生,是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关键。

2.注重实效,保证使用的科学性。现代教育技术实践,决非是简单地将现代媒体引入学校或搬入课堂了事,它还应当指导和驾驭教育技术实践效果的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的教学之中。教育技术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契机。它对教师的要求比传统媒体教学型的教师更高,因为教师不仅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使用技巧,而且还要具备相关的现代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二者缺一不可。后者对于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来说,是个重大而又关键的挑战。

3.更新观念,重新认识教育目的。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更主要的是为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

第8篇: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中学思想政治 课程改革

1.引言

在政治学科新的国家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不仅被作为重要的理念强调、作为教学建议提出,而且被列入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之中,作为必需实施的内容要求,这势必对我们日常教学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基于以上考虑,最探究式教学在中学思想政治课运用做相关研究。

2.理论依据

现代教学特别强调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获得对基本知识的领悟和形成技能技巧: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强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人的主体性主要指:人在一切对象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出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一类特征。它是人区别于超越其他动物的标志,它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主体性,作为人类的根本特性之一,应该包括独立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三个基本特征。

独立自主性是主体自行行使和支配自己权利的意识和能力,它是人成为主体的前提和基础。集中表现为自知、自尊、自立、自强等自我意识以及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评价的能力等。自觉能动性是主体性最基本的特性。主要指人积极自觉地认识和行动。并且以一种自觉选择与积极参与的态度主动地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对学生而言,具体包括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兴趣广泛,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和成就感。尊人、合群,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积极创造性是一种对客观现实与自我变革的超越,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对中学生而言,它意味着独立思考、求新求异、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

只有抓住这三个基本特征,我们才能在教育中切实贯彻学生主体论,使教育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教育。所以,在主体教育看来,学校应当不断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学校的主人、班级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教育过程的主人、一切活动的主人,才能有真正的主体教育与素质教育。因此,中学政治课探究教学模式就是构建在主体性教育理论基础上的。

3.中学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实施流程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验中,有多种实施方式,一般来讲,我们可以通过三个阶段:创立主题、创设情境,形成假设、资源整合和验证评价、反馈分享来实施探究。

3.1 创立主题,创设情境

创立主题、创设情景是政治课探究式教学的起始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设置问题“悬念”,创设冲突情境,引起学生好奇和探求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引入到所学内容的情境之中。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并提供探究范围。其目的是要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激发学生的“我要学”的求知欲望和内在冲动,从而使学生进入探究问题的准备状态。主题的创立有多种来源,它可以来自于学科课堂教学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能触动学生的内心体验,是新颖有趣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深入探究。

3.2 形成假设,资源整合

在“主题”和“情景”的刺激下,学生形成学习小组,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的解决提出一种或几种比较可能的假设,然后根据假设制定探究方案。一般来说,探究方案应该包括:探究背景;探究目的和意义;探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探究步骤和程序;探究的方法、条件及可能遇到的困难与对策;小组成员分工等,其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善于探究的习惯。在政治课探究式学习中,对有些专题材料,可以组织学习小组进行专题探究,并在假设的基础上,制定出较为规范的探究方案。例如,对“科学发展观”专题的探究,可在班级形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分别就“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入探究。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对学生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在研究方法、研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予以帮助与指导。

3.3 验证评价,反馈分享

完成上述两个阶段的活动后,对结果还要进行验证评价,这是整个探究式教学过程的最后一环。在验证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点拨,把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引向深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合各种不同观点,形成正确而全面的观念。这一环必须充分体现探究式教学的价值取向,从有利于达成探究式教学的目标出发,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检测学生所达成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等基本情况。

4.结束语

随着教育信息化、素质化呼声的高涨,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改革现有教学模式,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已成为改变教学现状、弥补现有教学不足的一个必然途径,而探究式教学,无疑为当前的教育革新打开了一条崭新的思路。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实践平台。在本模式的具体操作过程中,笔者体验到了当代中学生的智慧与活力、刻苦与坚韧、求新与求异,感受到了中学政治教师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

参考文献

[1]曹美玲.政治学科讨论式教学模式初探.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3月.

第9篇: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校 信息化教学 存在问题 实施策略

一、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认知问题

问题之一:信息化教学是多媒体运用的教学

在中等职校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在实施信息化教学时,只要将大量的多媒体素材,如图片、视频、动画等,制作成一个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这就是信息化教学。更有一些教师认为在上课时用电脑放视频,或是用DVD放碟片、用录音机放音乐也就是信息化教学。实际上对于信息化教学概念的界定不仅仅是形式与内容呈现,更要有多学科与多技艺的有机融合。信息化教学既要包括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又要包括教学环境、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信息化。因此信息化教学是以学习者学习需求为前提,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础,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将学科理论与专业技能有机地嵌入其中,是教学体系的整体改革。所以,仅仅使用一些多媒体课件或简单地使用一些电化教育手段进行教学,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信息化教学。

问题之二:信息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信息化

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时,往往只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信息化,而对其他教学环节考虑甚少,如课前的预习、课中的实时评价以及课后的辅导答疑等,即注重用信息技术去辅助“教”,却忽略了利用信息技术去辅助“学”,对信息技术交互性、实时性、回馈性和辅等最基本特征没有充分运用;过多地考虑如何运用相关的信息技术手段去体现教学内容,而没有考虑如何很好地用信息技术手段去帮助学生学习,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课外学习环节是学生个体主动学习的重要过程,因此信息化教学只有将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实时评价、预习后巩固与拓宽等方面有机地结合才能体现其价值。

问题之三:信息化教学是微型项目的信息化

大部分参加省、市信息化教学大赛的教师仍沿袭常态性信息化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对于课程所对应专业的教学资源整体考虑更少,课程资源之间的关联度低,数字化资源脱节,资源的利用率不高、衔接性不强,更谈不上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与现代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

问题之四:信息化教学是任课教师表演的信息化

一部分教师请信息技术教师帮助制作课件,自己去上表演课。这样操作,一是失去了信息化教学的意义,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完全体现任课教师教学设计的意图,更不能形成信息化教学的常态,导致信息化教学仅是为公开课与比赛课服务;二是造成大量的信息化设备被闲置,降低了信息化教学设备的利用率;三是增加了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量,更不利于任课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

二、信息化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移植性策略

信息化教学设计环节对整个信息化教学实施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设计是信息化教学的第一步。因此在进行信息教学设计时,在搭建好教学流程框架的基础上,编制好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脚本,并标明在各个教学环节上使用哪种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来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甚至是教学资源获取途径、相关参数要求等,这样制作的积件、中间件和课件才能有案可查,有迹可循。

如在进行电子白板环境下教学设计时,必须在备注浏览器中注明资源来源、集成方法、操作环节及设计意图等,这样的设计才是有意义的,移植性较强,不仅自己可以在相似教学设计中套用,还可供同行借鉴与采用,教学设计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切不可没有事先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就直接进入教案的编写和课件的制作,这样会造成整个教学设计的不协调、教学过程混乱,并且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条理性不强、设计意图不明晰、教学设计移植性不强,甚至出现反复推倒重来的现象,造成精力和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信息化教学过程的交互性策略

交互性是信息化教学最基本的特征,如果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交互性不强或交互性应用不畅,就失去了信息化教学的本原。但交互性必须应用适中,不能使教学过程过于花哨,缺乏教学的严谨性。因此要根据实际教学需求,针对性地选用各具独特功能的交互方式有机地嵌入教学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达到无痕交互的效果。

如在化工工艺教学中,在化工产品生产流程的视频中,可以看到整个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而动画则可以反映出在每一个生产环节中物质反应情况及流程细节等方面的情况。但这些仅是单向过程,是将企业生产过程引入课堂,缺乏交互性。如果将企业生产过程利用虚拟仿真和3D技术制作成具有可操作人机交互的课件,利用电子白板投票功能及网络教室强大交互功能,实现实时操作、发送文件、师生对话、在线投票、人机互评,这样就更好地体现了信息化教学的强大优势。

(三)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系统性策略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需要广大一线职教工作者共同参与、共同开发、资源分享。各中等职业学校结合学校专业,开发构建系统性教学资源开发框架,组织一线教师从专业和课程的宏观角度,边开发边运用,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收集、整理和制作相关资源,形成以专业为主体、以课程为单元的资源信息库,以学校的校园网为载体实现校园教学资源共享。职教主管部门通过分层推进、项目竞赛等方式收集与整理基层一线教师的优秀教学案例与资源,组织课程专家、教学资源项目工程师对基础教学资源进行遴选、技术处理、分类包装,形成具有一定体系的素材库与教学资源库,从而有效推进中等职校信息化教学的进程。

(四)信息化教学评价的多元性策略

在现代教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以物联网与云计算技术综合运用为标志的智慧校园日渐广泛运用,在沿海地区三网融合,智能手机在师生中普遍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日益丰富、运用方式日趋便捷。如何采用有效的信息化手段实现信息化教学的有效评价机制?如何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软、硬件资源,并能充分应用正能量、有效扼制负面效应?在对信息化教学手段本身评价的同时,还需进一步分析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学评价方式。

在课前预习这个环节,可以通过QQ群、班级博客和BBS等方式来测量学生预习效果;在课堂教学环节中通过网络教室和电子白板功能,实现在线答疑、在线测试等,进行生生互动、生机互动和师生互动等实时评价;在校园网中,教师在自己空间提供有效学习资源供学生继续学习,提供开放答疑平台,让师生、生生和业内人士进行互动交流与评价。

三、信息化教学中的技术支撑

(一)完善信息教学系统

中等职业学校在引进设备和技术的同时,要及时更新易学易用的多媒体软件制作工具;在购买成熟套装教学应用软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其他学科教师进行设备使用、理念更新、软件二次开发和课件制作技术等相关项目的有效培训,从而确保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有效使用。

(二)建立教学资源平台

为了使信息化教学在中等职校常态化教学有效地进行,必须加强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让教师在开发课件的过程中分享他人成果。学校在主网站建设的基础上,开发出相关专业或学科专题网站,为教师们提供交流的平台;或者开发教师博客和班级博客,开发学生自主学习型平台,为师生交流提供方便;为每位教师开辟简单易用的个人空间供教师上传或下载教学资源,让教师能便捷地经营个人网站。此外,在教师注重进行相关素材收集与开发的基础上,学校职能部门应对各学科、各专业教师收集的相关素材和资源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系统。

(三)提供信息教学服务

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而信息化教学又综合了各类先进技术,并以惊人的速度更新,一般任课教师要在短时间内全面掌握所有信息技术相关内容并能够熟练运用有一定难度。学校应组织信息技术人员成立攻关小组,除对教师进行技术培训外,还要做好相关技术服务工作,帮助教师解决信息技术方面的各种难题。通过校园网系统及时技术应用案例与技巧,在相应开发平台提供一些通俗易懂的快捷帮助,全面提升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吴建宁.《数显温度计设计与制作》项目教学设计[J].江苏教育,2010(12):41~43

[2]樊扬祖.智能型生态化专业教育教学资源库系统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9):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