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心得体会范文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心得体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心得体会

第1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 社会实践 创业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3-156-02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呈现大众化和开放化趋势,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也有了较大提高。为了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大学生仅仅依靠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需要更多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大力开展实践教育,引导和带领青年学生走实践成长的道路,使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成才是达到这一要求的重要环节。怎样才能创新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的能力,是当前需要我们去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1创新社会实践,加强实践教育

1.1大力开展“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参加科技文化活动,提高创新品质

我们都了解在高校的教育模式中,课堂教学的“授业”模式一直以来是高校主要教学形式,是以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为主,并且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而大力开展“第二课堂”和科技活动,却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场所,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比如建立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教学实践基地,社会实践基地,设立开放型实验室等,鼓励学生多参加像挑战杯、数学建模大赛、电子科技大赛、创新实验这样的科技活动。另外让学生参与到学校教师的科研项目和课题中去,甚至还可以让学生自拟题目,学校给于一定的经费支持。如设立学生学术基金项目和开放实验室基金项目等,并选派教师指导。对学生的科技活动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

1.2广泛利用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和县校合作等模式为学生搭建社会实践平台

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有效资源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不仅仅是在校园有限的环境里,而更应该扩展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如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校县的合作,都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实践平台,让学生能更早的接触社会,了解企业,了解企业最需要的是哪方面的人才和技术,这样会对自身的认识有个更好的把握,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校与校之间的交流和学习,特别是异国生的交流,为两校交流生认识不同的社会文化和学习方式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对这样的交流方式应该给予更大的帮助和支持,特别是增加学生交流实践的人数会极大的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3适当改革学生考试、考核方式

虽说我国高校的考试仍然是以理论考核为主,但素质教育的推广和实施却给考核方式的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发展。通过对应用能力的学习和加强,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在考核方式上可以采取理论考核与操作能力、学术科研与科技成果、社会实践与调查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大学生加快适应社会的脚步。

2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以创业促进就业

2.1开创新型创业模式,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学习创业

近几年就业压力的增大和国家为了促进创业而出台的众多优惠政策,让一部分大学生对自主创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当大学生真正面临创业或挫折的时候,大多数却选择了退缩和放弃,经调查发现,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对创业政策不够了解,学校创业教育引导不完善,大学生的创业方向和目标往往也不是很明确,缺乏对市场的洞悉力和分析力,遇到挫折往往就选择了放弃。所以在尝试创业的过程中,失败的例子总是多过成功。

2.2要想大学生真正了解创业、尝试创业,最终创业成功

(1)学校的引导教育至关重要。这个引导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创业政策或者请企业家来做一两次讲座,而是要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创业过程。而社会实践为学生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学生可以深入企业、深入社会,即可以把书本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去,又能学习到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勇气和信念,也是创业道路的铺垫石。在我们看到的创业明星身上,这两种品质都是缺一不可的,没有勇气无法斩断挡路荆棘,没有信念将挣脱不了自身的束缚。只有当他们拥有了这样的品质,才能经受任何磨砺和考验,才会激励自身不断学习,增强社会的适应能力。

(3)大学生创业不能好高骛远,应把握社会实际需求。特别是现今创业的80代,在他们成长过程中,顺境总是多过逆境。对社会、市场的风云变幻总抱有美好的幻想,到大城市打拼、挣大钱的思想也比较深入。其实真正的创业不一定要到发达城市,面向基层、到一些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抓住时机和机遇,也能开拓一片广阔的天地。并且在创业初期,应树立先赚一分钱,而不是一次就要捞到一桶金的理念。

3加强大学生就业导向,提高就业能力,拓展就业渠道

3.1在就业实践中、提升自我,促进就业

如何找到一份满意并适合自己的工作,是大学毕业生的共同心声。是继续游走在各大招聘会现场,还是等着用人单位自己找上门,这样的观念已经跟不上市场需求。有这样一句老话“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对于大学毕业生更是如此。当代企业在招聘毕业生的时候,越来越看重的是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统一。特别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光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校期间,应利用课余时间走出学校、走入社会、走入企业,了解企业文化、企业信息、企业制度,在实践过程中认清自身优势和不足之处,通过努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能力。这样才会在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占据有利位置。

3.2改变观念,转变思维,打造就业新局面

在毕业生的就业大军中,一直存在这样的老问题:打拼大城市,不回小县城;全心跻外企,也不留原地;起点定位高,后悔来不及;挑三又拣四,始终不确定。这一系列问题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另一方面原因。要想改变这样的观念,学校的教育引导非常重要,应通过老师引导、系列讲座、经验之谈等多种形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3.3培养合作精神,提高竞争实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是以团体合作进行的,是集体性很强的项目,一个团队往往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任务。在陌生的环境中,大学生由于对外界和社会的认识往往与自身和社会的现实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容易在精神和实际工作中遭受挫折,感到无助和失落。大学生实践团队组织中的团结协作可以使他们克服危机、增强自信和积极情感,还可以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服务社会的效能,能帮助他们使行动与环境要求相互协调,遇到问题能够自主独立或者协商合作解决。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团队协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锻炼了社会活动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交际能力与组织能力,为他们提供了适应未来社会的机会,提高了他们未来就业的竞争。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3.4多方位拓展就业渠道,建立校企就业基地,促进就业

高校一直是输送人才的优质渠道,而企业和高校的关系就像是鱼和水的关系,互为生存。要拓宽就业的渠道必然离不开企业的配合和支持。在目前就业困难的前景下,学校不能仅让学生单独联系企业或是等用人单位主动联系学校,这样的模式不适合当前的就业形势。为了让学校的人才能得到有利输送,也为了企业吸收优秀人才,学校应主动搭建一座桥梁。利用学校资源、专业优势有针对性的和企事业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如建立就业实践基地,实习基地等,让学生了解企业,也让企业了解学生,为学生就业大开方便之门。

总之,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高,离不开高校思维模式的转变和创新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只有加快教育改革和创新,才能确保高素质人才的有效输出,才能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掀开崭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实践与高等教育改革的研究.

第2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心得体会范文

1989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创业教育”一词。??上提出推广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不仅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利举措,更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长远之举。随着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但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固然与社会自主创业环境较差、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等因素有关,但高校普遍注重创业知识与创业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创业心理教育也是其重要原因。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是开展创业活动的重要保证,对大学生开展创业心理教育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内容

开展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创业所需具备的个性、品质、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大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内容包括创业意识的培育、创业人格的塑造、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创业品质的优化。

(一)创业意识的培育

创业意识是创业的先导,支配着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规定着行为的方向和强度,主要包括创业的价值感、兴趣、需要、动机和理想信念等。培育大学生明确的创业意识,首先,要帮助大学生体会创业的价值,认识到创业的作用与意义,进而激发其创业情感,产生创业兴趣。其次,要帮助其挖掘自身创业能力,提高创业成就动机,树立远大的创业理想。再次,要帮助其把内在创业动力和源泉转化为自觉的创业行动,引领他们在创业的道路上不断奋进。

(二)创业人格的塑造

无数创业成功者的实例证明,创业不仅与其知识和能力有关,而且和其人格特征息息相关。创业人格是个体在创业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塑造大学生创业人格,要树立其自信、自立、自尊、自强的意识,培育他们敢于创新、敢于冒险、勇于承担、对新目标不断追求、对新困难不断挑战的精神,养成其独立思考、自主决策、团结协作的习惯。

(三)创新思维的开发

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体现,它能以独特、新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对创业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处于时代浪尖的大学生创业者而言,在创业心理教育中要注重其创新思维的开发,打破传统的评定学习成绩的观念,让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突破思维定式,发展发散性思维,提高思维品质,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力都得到提升,才能为创业成功注入新的活力。

(四)创业品质的优化

创业品质是个体在创业过程中对其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特征,它是创业者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大学生创业品质的培育中,首先,要激发其创业动机,坚定其创业信念,增强其创业信心。其次,要塑造大学生顽强的创业意志,主要培养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独立性、果敢性、坚韧性和自制力。再次,要培养大学生心理调适的能力,在创业过程中遭遇困难和挫折时,能调整自我、积极应对。

二、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路径

(一)完善大学生创业心理课程体系

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离不开高校配套创业心理课程体系的建设。高校可以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特色,编制创业心理教育教材,开设特色创业心理课程,如《大学生创业心理》《创业人格塑造》《创新思维培养》等,通过创业心理教育第一课堂帮助学生增强创业认知,挖掘创业兴趣,培养创业精神,形成积极的创业心理资本,激发大学生自主创业和自我发展的潜能。

在创业心理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础,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将创业教育的大众化和精英化结合起来。可以通过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结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课。在授课过程中,要做到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理论性和实操性有效结合,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科学地回答并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创业心理问题,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在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可以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是指除创业心理教育相关课程外,学校结合自身特点,以学科课程为依托,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和渗透创业心理教育的内容。如将专业教育与创业心理教育结合,进行创业知识和相关技能的渗透;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创业心理教育课程结合,进行创业意识的渗透;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创业心理教育课程结合,进行创业人格的塑造和创业品质的培养。

(二)丰富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体系

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离不开创业实践的不断磨炼。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要将创业心理教育课程与创业实践活动相结合,完善创业心理教育“第二课堂”,通过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创业心理素质的各项内容才会不断丰富和完善。

首先,要丰富创业训练活动。邀请优秀校友和创业成功人士,通过报告会、座谈会、论坛等形式,与学生分享创业心得体会,交流创业成功经验,帮助学生转变传统就业观,激发学生创业热情。举办创新创业培训班,筛选具备一定素质和潜力的学生,为其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创业训练与指导服务,提升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创业技能。通过设立创业项目、举办创业计划竞赛、举行案例分析论坛等模拟性实践活动,让学生把掌握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去运用检验,获得宝贵的模拟创业经历。其次,要强化创业实践体验。利用校内资源或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内外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便利,让学生成为创业活动的主体,体验创业实践的过程,同时对学生进行知识技术、市场分析、企业运营、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指导与服务。学生通过创业孵化过程的实战参与,自己发现并解决创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亲身体会创业过程的艰辛和收获,帮助他们积累创业实践经验,提升创业心理素质,增强全面创业能力。此外,学校还可以整合学校与社会资源设立创业基金,奖励优秀创业项目,扶持学生创业项目孵化,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精品项目和创业团队。

(三)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要重视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让校园充满创新创业的思想火花并让其深入人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渐染创新创业精神。

首先,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重对创业精神的宣传和培养,使其渗透融入每位同学的思想中。利用校园广播、刊物、专栏、网络等途径,积极宣传创业知识,普及创业的意义,并为学生提供创业资源、创业政策等信息服务。定期组织创业经验交流会和创业计划大赛,使校园中洋溢着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激发同学们的创业热情。其次,要充分利用高校创新创业社团这个有效载体。大至开展校级活动,小至深入各个班级,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沙龙、论坛等活动,让学生逐步认同、接受创新创业,并为同学们进行创业实践活动提供服务,为校园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添砖加瓦。再次,要发挥榜样的作用。加强对优秀企业家和创业成功者的宣传,用他们的创业经历和事迹,教育并启发广大同学,激励学生追求个人成就,积极创业,给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的榜样和典型。此外也可以发掘校园中具备创业意识和开拓精神的典型,用身边的榜样来激励广大同学从自身找寻优势和差距,完善创业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建立创业自信,培养创业意识。

(四)注重大学生创业心理辅导

创业的道路是曲折的,过程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大学生创业过程亦是如此,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要对创业大学生加强心理辅导。

首先,借助心理测评体系,帮助大学生了解目前自己在创业心理素质方面的基本情况,明确自己的优势,提高创业自我效能感,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准努力的方向。同时通过测评让教师了解大学生群体普遍的创业心理素质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创业心理教育内容。其次,要将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在创业心理教育中注重心理发展规律的普及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在创业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融入创业心理的内容,帮助大学生掌握创业心理问题的应对技巧,提高创业过程中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再次,要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心理咨询与辅导方面的服务。心理咨询师通过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等方式,帮助大学生分析和化解创业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释放心理压力,培育积极健康的创业心态;通过心理行为训练等方式,锻炼大学生创业意志,并将其内化为创业行为习惯,提升大学生创业心理综合素质。

第3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创新创业 实践活动 管理 运行机制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b)-0205-03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大学生在创新能力和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是教育部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进行的积极探索,已经成为教育部积极倡导和扶持的展示高校教学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舞台[1]。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作为高校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相关部门应从新的高度、新的角认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的重要意义,把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活动作为培养实践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创新创业实践训练要为实践、实习工作注入活力,实践、实习工作要为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提供平台,要在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教师学生的潜能,全面提高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工作的成效[2]。目前,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无法满足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如何开展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拟从该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实际出发,以管理、教育体系为切入点,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及运行机制进行探讨,以期推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顺利发展。

1 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管理机构

1.1 组织机构及管理体系建设

为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运行,该校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及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指导委员会为核心的监督管理体系。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担任,成员由教务处、学工处、校团委、科研处、国资处、财务处、人事处、研究生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实践活动,制定管理办法和配套政策。学校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由相关学科专家组成,主要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项目及实施方案的论证、项目立项评审、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工作。各二级学院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工作组,工作组由二级学院院长任组长,党总支书记任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团总支书记、专业教师为成员,具体负责该单位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组织、项目申报与实施。学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督促二级学院开设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有关的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业训练、项目管理和企业管理类课程;负责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进行评定、审核和技术监督。

1.2 制定实施管理办法,完善教育体系建设

学校制定了泰山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活动管理办法》《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大学生实践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竞赛项目管理办法》《实践创新学分管理办法》等多项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学生创新和创业活动的立项、申请、审批和经费管理等各项程序,支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教师和学生。学生在各类评奖评优时获得相应加分。对指导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的教师,学校根据其指导项目的时间、项目内容计算其指导工作量。学校将定期组织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评优工作,被评为优秀项目的学生及指导教师,学校将给予表彰奖励。学校还将继续出台课程建设、学生选课、考试、成果认定、学分认定、灵活学籍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教育、专业教育”三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建设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在全面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着重加强管理学、市场营销、沟通交流等方面的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选聘一支由就业工作人员与专业教师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团队,并定期进行创新创业相关教育与培训,鼓励团队人员考取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全力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能力。作为有效补充,选聘创新创业成功企业家、校友等先进典型担任客座讲师,以自身经历丰富教育教学内容。

(3)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是创新创业理论学习、创新创业思维培养的延伸,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大力组织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者俱乐部、创新创业沙龙等社团,积极参与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创新创业见习等活动,在实践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利用传统方式、新媒体等多种渠道做好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宣传报道和学习交流、互动促进等工作,确保学生及时了解该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相关情况,主动为参与项目的学生提供合作和交流的机会。同时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学院要积极为参与项目的学生团队及个人免费做好提供实验场地、设备以及技术等服务工作。

2 扎实稳健的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

2.1 积极组织申报教育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立项项目

教育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旨在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创业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水平创新人才。教育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3类,面向本科生申报。

该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制定并完善了《泰山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方案》和《泰山医学院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学校划拨专项资金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的实施。近3年来,该校有438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国家级立项。438项创新训练项目获得立项是泰医多年来实施实验教学改革、加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成果体现,对于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2 建立创新创业孵化中心

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有效载体,应着力加大建设力度。学校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际出发,积极组建一批高标准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并设立创新创业扶持基金,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便利条件,最大限度的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学校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可以同时容纳20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入驻孵化中心[2]。孵化中心根据入驻团队的实际情况,为其提供创新创业培训、政策咨询、指导服务等工作;邀请校内外教授、工程师等专家为其提供技术、管理以及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咨询,并不定期举办各种专题讲座。中心免收入驻单位的房屋租赁费,提供必要的办公设施,并补贴水电费。目前已有12个在校大学生创业团队入驻孵化中心,涉及生物科技、网络信息、电商、旅游等行业。孵化中心还将依托国家、省、市等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和培训活动为入驻团队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积极协调解决启动资金投入、资金扶持等工作,加快项目与资金的对接,推动和加速孵化过程。

2.3 校企联合,成立创业联盟

该校地处泰安市高新区,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求,学校积极主动和泰安高新区中国泰山高端人才创业基地联合,参与成立“泰山科技・高校创客联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链条式服务平台。客联盟将以政府引领、企业搭台、市场动作的方式为创客提供多项“保姆式”服务。联盟成立后我校依托泰山科技公司创建的省级创业示范基地、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省级信息服务平台、省级众创空间、泰安创业大学实训基地等全链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联合其他驻泰高校的创新创业资源,为该校学子打造全要素的开放式的综合创业服务平台。联盟成立后已实现该校学生与企业、创业与就业、孵化与投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借助校外资源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等服务,为他们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创业条件,让“互联网+创新、互联网+孵化、互联网+就业、互联网+……”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得以建立与融合。

2.4 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该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如1989年启动的由、中国科协、国家教委、全国学联主办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1993年启动的由原国家教委和相关部委或学会联合倡导,在全国高校开展的电子设计、数学建模、机械设计和结构设计4大学科性竞赛,以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工安全设计大赛)等全国大赛;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大学生化工过程实验技能竞赛、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等省级大赛;以及泰安市“高新杯”创新创业大赛暨全国创新创业选拔赛等市级竞赛,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特别是2015年10月由该校承办、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主办的“泰山杯”大学生医学影像技术实践技能大赛,更是展现了该校竞赛组织工作能力和学生参赛水平[4]。大赛邀请了长江大学、大理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阳明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参赛,开辟了高校在医学影像技术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的新途径。在技能竞赛中,该校获得团体特等奖;在科技创新项目答辩中,该校、香港理工大学获得一等奖。

2.5 建立健全表彰奖励制度

学校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在全校范围内表彰奖励。2015年12月,学校专门召开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总结表彰大会,对近3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进行了总结和表彰。会上,学校领导宣读了《关于表彰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先进集体、优秀指导教师和先进个人的通报》,表彰了在近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中表现突出的6个先进集体、52名优秀指导教师和34名先进个人。受表彰的先进集体代表、优秀指导老师代表、先进个人代表先后作了典型发言。他们结合单位工作实际和个人工作实践,回顾了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历程,分享了在创新创业中的心得体会,畅谈了下一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打算和想法。校领导就进一步加强该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一是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把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从牢固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加快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协同育人、着力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4个方面着手,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并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学校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使创新创业成为广大师生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形成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人才辈出、创新活力迸发的生动局面;三是统筹谋划、稳步推进,将深化创新创业教学改革落脚到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具体实践上。要加强统筹规划,整体协调推进,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目标明确,评价科学,责任落实;要营造浓郁氛围,完善工作体制和激励机制,通过体制机制驱动,不断激发创新创业工作活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形成创新伟大、创业光荣的舆论氛围和价值取向。

3 结语

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管理及运行机制应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核心,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建立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实践的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构筑“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教育、专业教育”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大力组织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者俱乐部、创新创业沙龙等社团,参与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创新创业见习等活动,在实践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努力开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于斌,颜贤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9):30-32.

[2] 袁瑜,顾永东,陈红喜.大学生创业协同创新平台的建构机理和运行机制研究[J].职业指导,2015(11):22-26.

第4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导论;教学内容;成绩评定

一、会计学专业导论课程开课背景

广东白云学院自2010年始,在基于CDIO教学改革理念的基础上,学校要求每个专业都开设了专业导论课程,作为专业入门的引导。对于刚进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说,头脑里对专业的认识是一片空白,知识的积累只是对基础课程的认识,对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以及就业去向,是全然不知的状况。为配合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学校要求相应地调整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可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背景,专业知识链的基本构成。帮助学生把握大学中课程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见,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对大学新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会计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自从学校开设专业导论课程之后,原属于就业指导中心负责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内容,学校将“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内容也纳入了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课程教学内容(二)课程教学方法因课程教学内容所需,任课教师基本上采用分组形式。在上第一次课时,先将学生分好组,上课时边讲解、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通过小组形式进行汇报。(三)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教学内容的界定从开设此课程到目前来说,教学内容的界定是最大的问题,会计学专业导论课程具体内容到底要讲哪些内容?导论课程的内容,一般包括学科导论和专业导论,具体到专业导论课程里,是否需要讲解学科导论的内容?一直在探讨阶段,没有定论,有的专家认为要讲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让学生了解财务管理的构成体系;有的专家认为让学生了解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内容;且学校将“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内容加进来后,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更提高了。2.课程学分和学时的界定本身专业导论课程是对专业的初步了解,学分和学时应该不能过大。但学校要求是3学分,共48学时,教师讲课较吃力,在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中,申请将原3学分变成了2学分,学时降为30学时了,但自我认为还是不妥,参考其他学校人才方案的设计中,导论课程学时基本上是8学时,认为这个学时比较妥当。3.任课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专业导论课程对任课教师的要求较高,必须对本专业的知识体系较熟悉,并会计学专业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对本课程的教学才能达到效果。但广东白云学院本身是民办高校,从建校开始发展到现在,因缺乏办学管理机制,导致师资不足,教师流动性较大,并且学历、职称符合高校教育师资的要求差距较大,能胜任会计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的教师较少,在这种情况下,任课教师都很怵头本课程的教学。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教师的专业素质不足,针对的讲解不到位;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教与学双方都处于被动地教与被动地学的状况。

三、会计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的思考

(一)完善专业导论课程体系

需要制定完善的教学大纲。目前,会计学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大纲虽已编写,但仍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教学内容尚无定论,是否要包括学科导论内容,实践项目要求学生了解哪些内容?

(二)教学内容界定

教学内容目前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项目教学两部分。知识预备主要包括《财务管理》中有关财务管理环境部分、财务管理的内容、投资决策与筹资决策、财务分析等部分;《管理会计》中量本利分析、预算管理部分;《会计学原理》中有关会计对象、会计要素和会计报表部分。目前,本校教学内容如下表:

(三)教学方法灵活

教学过程中,因专业导论课程内容比较枯燥,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目前,在理论教学部分,为了使学生能筹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课前布置学生,在课下通过网络资源搜索自己喜欢的成功职业人物,准备在课上介绍其人生发展过程,在这些成功职业人物人生转折点上,学到怎样把握人生机遇并做出正确的选择?概括总结出从成功职业人物身上学习到的东西,与全班同学进行分享,通过互相的交流与沟通,认识自我,学习专业知识,为自己未来人生做好职业规划。在实践项目教学部分,先对学生进行分组组成团队;再要正确引导学生对实际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从无到有,即企业从筹资、运营和财务等整个过程的了解;然后对虚拟企业各子项目内容的理解,从而对虚拟企业的运营展开各项经济业务,试着生成会计报表,并进行财务分析,最后完成虚拟企业的财务报告。每完成一个子项目,组织各团队分别进行汇报,互相取长补短,完善虚拟企业的内容。采用团队自主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相关知识,收集相关资料,完成实践项目,并向全班同学汇报项目的完成情况。

(四)完善成绩考评体系

1.职业规划课部分考核内容:学习心得体会和职业生涯规划书。成绩评定:成绩由教师评定,学习心得体会40%,职业生涯规划书占60%。2.专业导论课部分考核内容:项目参与和发挥作用情况。成绩评定:项目参与和发挥作用情况由团队民主评定,成绩占100%。3.考核方案如下表:综上所述,会计学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考核形式、学时分配等多方面的内容都值得商榷,希望各位专业老师能提出宝贵意见,及时斧正,共同促进教学。

参考文献:

[1]李莉.导论课程在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定位与作用[J].集美大学学报,2013,14(4):117-119.

第5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心得体会范文

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子商务普遍应用在各行各业中,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行业,并呈现出日益发展壮大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急剧攀升,并对人才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标准:不仅应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应具有较高的创新创业能力。但是,传统的电子商务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过于陈旧与单一,片面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本文就在电子商务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进行了详细的探究。

[关键词]

电子商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量的不断扩大,各大高校也都与时俱进地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并且生源充足。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教师在教学中仍旧将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略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这就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业及就业能力的提升,最终导致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难以满足新时期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因此,为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就需要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充分认识创新创业能力对学生未来就业与创业的影响作用,并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力度。那么,在电子商务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

一、以育人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

高等院校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水平及创业就业能力。因此,在全民创业的战略背景下,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也应将“育人成才”作为主要教学目标,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渗透到电子商务专业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开展全程式教学,尽量不使用分支教学法,使得学生在日常课堂活动中获得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同步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时,应把学生当成一种能动的教学资源,将市场经济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标准作为育人的主要依据,以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帮助学生成长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教师应依照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方向,构建教学体系,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逐步增加教学深度与教学范围。具体来讲,在新生入学初期,高效应邀请当地著名或成功的企业家到校为学生举办创新创业专题讲座,让企业家将自己在创业中积累的心得体会及取得的成绩进行分享,帮助学生清晰了解自己以后的就业前景;当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初步了解之后,教师应把创新理念渗透到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中,还应在实践教学中彰显创新理念,尽可能使得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可传递给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当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电子商务专业基础之后,教师在教学中就应激励与指导学生依据自身特点做创业规划,并以竞赛形式对学生的创业规划做评比,以最大限度增强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与能力。

二、开设电子商务创新创业课程

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来讲,对其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而课程内容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因此,为了在电子商务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就需要教师将与创新创业有关的课程进行合理的规划,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实施教学活动。具体来将,课程规划应将网络创业及就业指导作为核心内容,借助两种课程和合理融合让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创业方向有一定的认识,并主动为未来的创业活动做各种专业上的准备。在实际的电子商务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恰当提高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引导学生探究理论知识的时候,还应把目前电子商务界的成功人士,比如马云、刘强东等的创业方式及创业经历巧妙地引入到课堂活动中,以增强学生走创业之路的信心与热情。另一方面,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还应把电子商务课程看成一项重要的职业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尽可能颠覆传统课程以空洞说教为主的指导方式,将学生看成真正的职业人士,依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对其进行创业指导。比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规模企业的创业活动、创业理念构想、创业渠道拓展等活动中,使得学生在亲自参与中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创业能力,最终实现双重的教学效果。

三、改革教学思想以及教学方法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内容具有多元化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仅应太突出本专业的核心特点,而且还合理规划与本专业有关的课程体系,以优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成效,积极将先进而新颖的教学模式,自然地融入到传统的模块教学模式中。比如,在电子商务专业的“图像处理”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主动摒弃传统的学生模仿操作、盲目跟随的教学方式,大胆转移传统教学中不恰当的侧重点,重视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借助有效的课堂教学增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授与“图像抠图”有关的内容时,就应颠覆传统的开门见山直接为学生讲解用什么样的方法可较好地将图像抠出来,而是把需要处理的图像交给学生,告诉学生抠图的方法有很多种,鼓励他们自主探索奏效的抠图方法。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自主探究抠图方法的过程中,都能摸索与总结出抠图的基本特点,并积累一定的抠图经验。另一方面,为了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刚刚掌握的图像抠取方法,教师就可将真实的企业案例引入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具体图片及企业logo的制作方法,使得学生在训练活动中扎实掌握教学内容。在电子商务专业的创业教学中,教师应恰当地把一些企业案例引入教学中,逐渐摆脱传统教学中过分依赖教材知识的弊端,把教学范围拓展到广阔的社会实践中,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把网络企业的创业案例作为教学素材。比如,网络企业的营销计划的设计、网络平台的搭建、销售渠道的拓展等,把网络平台作为学生创业的实践基地,鼓励学生跟团策划,指导学生在小组中分角色实施,借助集体的力量完成人生中的首次创业。再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为学生策划一个设计网络订餐智能软件的教学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合作。具体来讲,A同学借助多种途径细致调查网络人员在饮食方面的爱好;B同学对各种地域网络人群的主要饮食习惯做数据分析;C同学主要研究网络订餐软件的结构与操作流程;D同学对市场中类似软件的市场竞争情况做风险评估。在此基础上,组内所有同学对各种数据进行科学分析,有针对性地设计订餐软件,并合理借鉴市场中相似软件的优点,最终设计出更有竞争优势的网络订餐软件。

四、增加实践课程在教学中比例

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普遍具有参与意识强、乐于动手的特点,因此为快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就需要教师积极利用学生的大学生的这些特点设计教学形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重视对学生知识结构合理构建的同时,还应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竞争模块,让学生在每周都有机会对本周中所学习的电子商务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并且充分发挥竞争板块的激励作用,促使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在实际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依照教材内容设计出与之相符合的竞赛主题,使得学生在参与竞争活动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比如,教师可将电子商务教材中的“网络创业”、“图像处理”等内容恰当划分到一定的模块中,并设计出科学的竞赛标准与竞赛内容。另一方面,教师还可把教材中各个知识融合在一起设计成一个个项目内容,在融合时应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理念渗透其中,激励学生一步步实践与摸索,最终较好地完成项目运营目标。为了让更多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教师就可把互联网店铺中的营销策划、商品拍摄、图像处理等当成学生的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其中,以逐渐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总之,在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有着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这就使得市场经济地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也需求标准也日益提高。因此,在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教师应以市场为导向精准定位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培养目标,以育人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开设电子商务创新创业课程,改革教学思想以及教学方法,增加实践课程在教学中比例,从而促进电子商务教学活动与职业需求较好地衔接在一起,最终培养出更多具有较高创新意识及创业能力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立军,彭海静.基于创业型能力培养的地方本科高校电子商务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1).

[2]赵丽.浅谈电子商务教学中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商业经济,2017(1):184-185.

[3]刘,胡发刚,杨亚柳.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主导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182-184.

[4]张晓丽.基于卓越人才培养视角的高校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教学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10):447-448.

第6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 志愿服务 市民学校 高职院校

一、高职院校团校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中,特别指出了充分发挥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讲话明确将共青团干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强调要注重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组织和学生社团的作用,重视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以文化人和实践育人,这些重要论述为高校共青团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巨大动力。重庆市团校首批基层教学点近期也落地于各个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团校是团校干部的摇篮,学校青年者培养工程在院系层面的重要阵地,是共青团实现基层团组织活力提升的有力抓手。改革对团校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要积极拥护改革、主动融入改革,作为高职院校,思想上要目标明确、信念上要更加坚定、行动上绝不能置身事外,要立足本职,找到自身发展的方向,还要积极主动思考、开拓高职院校团校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了满足青年日益多元化的需求、跟上新常态下共青团工作的步伐、适应“互联网+”时展的需要,高职院校院系层面探索团校的课程设置、内部管理及培养方式创新是十分必要而且迫切的。

二、高职院校团校建设工作思路

高职院校团校的建立要以满足团学干部的成长成才需求、提升团学干部的核心能力素养、搭建团学干部交流学习的平台为目标。

(一)重视团干需求、提升核心素养

要充分认识新时期青年的思想特点,从学生切实的需求出发,做好团校课程方案的顶层设计,实现“精准营销”。高职院校从自身的办校理念和社会属性来说,应该让课程为明辨力、沟通力、创新力三大能力而服务,旨在提升学生明辨是非与实践探索的能力。培养学生捕捉社会现象、独立分析问题、甄别信息真伪、掌握{研方法等能力,养成观察探究的意识。提升学生深层沟通、协调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高效表达技巧、团队合作水平与协调管理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

(二)发掘专业资源、搭建团校课程多元平台

课程建设要着重四大重点问题,即“继承创新,完善课程体系”“精准落地,贯彻共青团工作根本要求”“与时俱进,加强双库动态管理”“突出实践性,力求课程务实管用”,着力完善团干部培训课程体系,要充分挖掘教师、校友、新媒体等资源,打造多元化的交流学习实践平台,创新团校的培养方式。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专业性和实践性是团校培养体系的核心因素,而教师和校友等各类人才则是团校的核心资源,可以探索课程套餐选修制,在保证所有的“必修”模块都拿到规定学分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深入分析学生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及发展倾向,将团校选修模块分成体育与健康、艺术、技术、学科竞赛、社团与校本课程五个主题系列编制不同的课程套餐供学生选择,学生只需在每个主题系列中自主选择相应模块修习并得到相应学分即可。这种课程套餐选择模式既可以满足学生在同一学习领域中不同的学习需求,又可以作为学生学习倾向分流的主要依据。同时实施学生导师制,团干部培训课程始终是团校建设与团校发展的核心,要按需研发课程计划,精心编排课程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增强课程建设意识,努力构建适合本校特色的团干部培训课程体系。

(三)做好统筹规划、建立长效机制

要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课程内容、课程形式和评价方式,探索高职院校团校的长效模式。

首先要科学系统规划课程,为了切实发挥团校的思想性、实效性和针对性,课程内容的设计应着眼于党和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以及社会的需求,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提升团干部的综合素质。重视学习是共青团的传统,团校举办团干部培训班对共青团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强化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意识和理念,并加强作风培养,坚持求真务实,与时俱进,肩负起时代赋予青年的责任。

其次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的成长成才是高校育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课程设计之前利用问卷和座谈的方式,课程活动结束之后收集学员的心得体会,满足团校成员的成长成才需要。按照选课求“准”、讲师求“优”、方式求“活”的原则,通过抓思想、抓业务、抓实践,努力建成培育青年人才的基地、培养青年干部的平台。

再次要注重一二课堂互补,团校作为第二课堂,其育人的目标与第一课堂一致,因此团校的设计应与第一课堂的知识互补融合,相互促进,形成育人合力。例如介绍主题团日发展历程、体系构建,课程安排,培养目的、理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依托主题团日活动实施大学生能力拓展工程,培养大学生六项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等。

三、高职院校团校建设的创新点

(一)线上利用新媒体进行团校建设

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尤其是微信社交软件在团校课程开展过程中的应用。根据团课开设实际情况,可以探索基于“微信新媒体”的互联网团校平台,提高团课的在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初步建成利用新媒体开展共青团教育的特色教育平台,建立起团员青年更加乐于采用的教学体系。可以使得团校授课从单纯的灌输方式转变为教与学的互动,也使得授课教师从单纯的讲授课堂知识转变为青年学生身边的领路人这一角色,让学生对团校有了进一步的信任。

(二)线下利用教学实践基地进行团校建设

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全面广范围铺开建设,可以涵盖红色旅游基地、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专业项目示范基地等,以这些基地为依托,植入青春主题,增添共青团色彩,按照“一块牌子、一面团旗、一个教学实践阵地、一套团学资料、一个青年之家、一个创业导师”的“六个一”模式进行规范化建设,提供现场观摩、创业培训、党团教育、能力拓展和户外活动的开展。线下平台和线上平台相结合,融入广大团员青年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够激发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增强团校工作的凝聚力与号召力,改变团校教学呆板的方式,是值得探索的创新途径。

第7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心得体会范文

(一)创业教育的意义

1.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促进经济的发展,是以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基础的。高等学校只有培养出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才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要。

2.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21%,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但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困难很多,尤为突出的是毕业生就业问题。创业教育就是要改变“等、靠、要”的就业依附心理,使高校毕业生不仅是现有岗位的竞争者,而且是新型岗位的创造者。

3.适应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面对每年就业人口的大量增加,国家难以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越来越突出的热点问题。面对如此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压力要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顺利发展就必须更新高等教育思想,以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为导向,以实施创业教育为载体,推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以适应高等学校就业制度改革与社会劳动力市场就业的需要。

4.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在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的情况下,为了获取更多就业机会,大学生在夯实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同时,还需要学习一定的创业知识和技能,要注意加强创业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毕业生具备生存能力、竞争能力,既可去寻找合适的就业岗位而就业,又能在求之不得或为了寻求更好的自我发展机会时而走向自主创业的道路。

(二)实施创业教育的要求

创业教育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创业服务保障、创业课程开发、创业实践基地建立和师资队伍建设。

1.创业服务保障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应当对大学生的创业活动进行鼓励和肯定,同时,相关部门保证大学生创业初期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和扶持,在创业成功之后在法律上给予保障。

2.创业课程开发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意志和实践技能等四个部分,目的在于培养创业精神、了解创业规律,掌握创业方法、提高创业实践能力。

3.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只有创造一个现实的创业环境,让学生在该环境中去摸索、去实践,才有可能为他们创造积累创业经验的机会。

4.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来源应当多元化,由于创业教育跨越学科多、综合性和实践性强,课程以行动为导向,经验引导的体验多于概念规则的讲授。因此,创业教育的师资不仅要具备扎实、全面、深厚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相当的实践经验。

二、创业校友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支持作用

(一)创业校友可以促进创业知识的普及

创业知识内容十分丰富,涵盖面广,包括产品分析、技术分析、服务项目介绍、公司管理、市场分析、竞争分析、营销战略、财务分析、风险分析、风险资本的撤出、创业者的基本素质、创业机会的识别和创业计划书的书写等方面的知识,创业知识基本涵盖工科、理科、文科等方面的知识,高校的老师基本上是对某一方面研究比较深入,对于创业知识涉及的学科门类如此之多,高校教师难以很好地承担。高校的创业校友在社会上工作多年,在一个行业或者领域已经十分熟悉,很多已经成为各个行业的专家,他们对于创业知识涉及的方方面面十分熟悉。创业校友来源广泛,涉及工业、农业、建筑业、服务业、零售业以及批发业等领域,创业校友的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初创到成熟,涉及创业知识方方面面的理论和实践。创业校友本身就是创业知识的最好教材。学校可以邀请创业校友回母校开展创业知识方面的普及和创业理念的传播,比如成立创业教育中心,聘请优秀校友担任创业教育导师,举办大学生创业教育报告和讲座,担任大学生创业类比赛的评委和指导老师等,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创业型高级人才。

(二)创业校友可以促进创业经验的交流

创业经验是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校大学生学习创业知识,从事创业活动,是一个崭新的学习过程。绝大多数的学生之前没有创业经验,也往往对创业的风险估计不足,因而大学生创业容易失败。据统计,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概率仅为2%~3%。校友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在商业社会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业经验,作为具有实战经验的优秀校友比学校教师具有更大的优势,他们的宝贵经验对于初创企业或者有志于创业的同学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创业论坛、创业讲坛和创业经验交流会、创业培训班等方式,使大学生在创业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概率。创业培训班是高校普及创业知识、交流创业经验、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和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方式。培训的主要内容可以是:素质拓展训练、创业者基本素质、创业机会辨识和判断、创办企业的程序和注意事项、创业挫折面对及心态调整、创业案例分享、参观中小创业型企业和学习心得体会交流等。优秀校友作为具有实战经验的创业人才、成功的企业家,聘请他们作为创业教育导师,可以促进创业经验的交流。培训班学员要按照学校的安排,通过校内外老师特别是优秀校友的指导和自身的努力,学习创业知识,培养创业精神,提高创业素质,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创业校友有助于建立创业实践基地

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创业实践基地的缺乏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高校的创业教育虽然有一套相对成熟的教材体系,但还是比较偏向纸上谈兵,教师基本没有经验,学校也没有可供创业实践的场所。模拟创业的过程是十分重要的过程,是十分重要的训练,可以让大学生比较真实地感觉到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需要想到的问题以及可能会采取的解决策略。校友恰恰可以弥补这种创业基地缺乏的不足。许多成功的创业校友本身就是做风险投资公司的,许多创业校友本身对大学生创业非常支持。高校可以与创业校友或者创业校友企业合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加速院校教育科研技术服务与社会资本对接、促进和培育新型人才的就业发展和弘扬企业回馈教育服务社会的企业精神。通过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的运作,可以联合成立大学生创业培训中心,大力开展大学生创业投资培训工作,培养大学生创业人才,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为高校创业教师提供实践和挂职机会,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机会;创业校友可以到学校挂职,开展大学生创业指导方面的工作;可以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分级引导、孵化、培育在校师生和毕业校友科研转化和商业项目,加速知识成果价值转化;可以开展创业主题活动,深化合作成果,包括开发优质创业项目数据库、建立优秀青年创业投资人才储备库,资助奖励常年化创业项目竞赛、举办创业讲堂,升格培训中心为高校人才就业辅导基地等。

(四)创业校友可以提供和评价创业项目

大学生创业的成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创业项目、执行团队和开办资金。创业项目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基础,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好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说项目具有很强的技术支撑、项目的目标市场明确、项目的市场调查很充分、潜在的需求具有现实性、项目的注册资本具有可行性、项目预期的利润十分可观、项目的风险控制设计得比较合理、项目的计划书考虑得周到、项目的执行团队具有很强的能力等等。优秀的创业项目从哪里来,如何客观地评价创业项目,创业校友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创业校友经过长期的商业历练,在他们创业之前,一样面临过创业项目的选择,在他们创业成功之后,对创业项目的可行性有了更多更可靠的把握。因此,一方面,创业校友可以对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评价,担任大学生创业类比赛的评委或者指导老师,指出项目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可以指导大学生在什么样的时间点和什么样的方式切入市场,可以跟踪指导项目的进展情况,及时地进行辅导和纠偏;另一方面,创业校友由于长期形成的商业敏感,本身他们有很多具有可行性的项目和创业想法。作为创业想法和商业机会的提供者,校友们的这些项目可供具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进行选择和深入进行调查,从而形成可操作性较强的创业项目。

(五)创业校友有助于创业资金的提供

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创业资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刚参加工作或者还在校,本身还没有经济来源,他们的创业资金主要来自亲戚朋友的借款。亲戚朋友对大学生创业将信将疑,即使愿意支持大学生创业,也往往只是一部分的,资金不足是成为限制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募集资金是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要解决的十分重要的问题。高校可以依托创业成功的优秀校友成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简称“创投基金”)。“创投基金”旨在弘扬学校创新教学宗旨,支持在校大学生、教师、毕业校友进行创业科研和创业实践。“创投基金”可以由优秀校友、风险投资公司与高校共同设立基金管理委员会进行管理,搭建社会资本和高等教育资源双向对接的创新平台。“创投基金”可以设立评审委员会、校方联络处和扶持培育基地三大主体。评审委员会作为基金的管理委员会,承担基金募集、审批、管理、运营工作,评委会由创业校友企业代表和高校相关老师共同组成。校方联络处承担基金项目的收集、筛选、报批、对接工作,是评审会的常设执行机构。扶持培育基地承担初审项目市场调研、项目指导、团队培训、进展汇报、投资审议等工作。项目的申报审批情况,可以分为初审立项调研、二审孵化实施、三审战略引资三个阶段,以此保证创业资金的有效安全提供。在初审立项阶段,由评审会认定,予以部分金额作为市场调研专项经费。在二审孵化阶段,指定部分专家进行项目指导、团队培训、实施辅助、运营监理,予以部分金额作为种子资金,按资金需求报告书论证后,分期拨付。经过前面两个阶段后,到了三审引资阶段。孵化项目在获得种子资金注入,运营至盈利平衡点,并被评审会认定有较好发展市场前景和良好运营竞争优势,则根据项目或运营实体的发展目标需求,引入投资,加速项目和企业发展。

三、结论

第8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心得体会范文

摘要:《公益创业管理》是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是对学生进行公益创业所需要的意识、精神、知识、能力及其相应公益创业实践活动的教学。其中,首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公益创业意识和公益企业家精神。文章分析了当前创业教学中的种种不足,剖析了创业意识的内涵,旨在寻找一种以培养创业意识为导向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公益创业管理;创业意识;教学;高职教育

大学生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大学生创业者起动力作用的主观思维倾向,它包括创业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要素[1]。在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创业一方面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好平台,另一方面,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于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然而,现实中真正有创业意愿并将创业意愿付诸行动乃至成功的并不多,导致大学生缺乏创业意愿或有意愿而最终没能付诸实践的原因之一是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主要是创业意识不强,创业能力与创业心理品质不足。

创业通常可分为两种类型,公益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和商业创业(Business Entrepre -neurship),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受社会和自身条件等因素的制约,高校毕业生在商业领域的创业成功率并不高[2]。而我国社会公益领域发展晚、发育慢、能力弱、人才匮乏,急需大量的青年创业者和专业人才,对在校大学生及大学毕业生创业而言,投身公益创业,其热情和成功是成正比的。但同时,公益创业领域需要饱满的创业热情和行动力,因此,在公益创业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创业意识和公益企业家精神。

一、《公益创业管理》课程传统教学的特点与不足

1.学校普遍视公益创业教育为缓解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很多高职院校认为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毕业生自谋职业,即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使学生毕业后能马上创业,以缓解高校就业压力,即“以创业代替就业”。但创业并不是凭几句口号和一腔热情就能实现,特别是公益创业,其经济回报往往不尽人意,需要学生有执着的企业家精神。从目前高校能为学生提供的极为有限的投入和实践机会来看,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创业需求,因而毕业即创业的大学生寥寥无几。因此,很多高校认为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有点脱离现实,不过是将它作为应对学生求职困难的替代方案。

2.教师对高职教育缺乏深度认识,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尽管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是技能型人才,不是搞理论研究,但在教学中,除了要以能力为导向,不能把高职教育等同为本科、研究生教育,除对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灌输外,还要以意识和精神为导向,真正改善学生的精神面貌。

3.授课方式传统,师生缺乏互动与交流。目前的教育方式都以教师为主体,通过复习提问、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概念原理讲解、案例分析、设计问题强化训练,以此实现所谓的“教学目标”。尽管运用了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管理游戏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方式,但这些方法的设计都是一种模拟,难以再现实际管理环境,对能力的提升有限。学生仍然是在虚拟的环境中感受创业,不能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4.考核形式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在当前的教育方式下,学生觉得培养公益创业意识和企业家精神都比较虚泛,不如死记硬背更为实际。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学到的只是僵死的教条,不能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更不能改变自己的精神。创业能力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

5.创业教育的教学理念相对落后。目前,《公益创业管理》教学仍然停留在单纯以管理职能为本位,不注重突出创业战略决策、团队管理,创业融资、企业创办、营销管理和创新管理这些细节问题,忽略了对学生成为各类公益事业创办者或管理者所具有共性的创业者特质的培养。

二、公益创业意识的内涵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指充分挖掘大学生潜能,以开发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大学生创业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完整的创业基本素质,具有较高的创业意识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经营管理和综合性的创业能力和知识结构,培养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独立生存、发展的本领[3]。进行公益创业,自然要具备公益创业意识和公益企业家精神,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责任感。公益创业是面向社会需要、建立新的组织,向社会提品和服务的社会活动,离开了社会责任感,公益创业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会责任感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因为社会是一个由不同的个体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没有人可以在没有群体交流的情况下独自一人生活。因此,大学生要有对社会和他人负责的“铁肩担道义”的使命感,不以个人私欲而存在,而是懂得为社会无私奉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2.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企业家面对动态的经营环境,寻求思维的革新,不断拿出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对一个公益企业而言,产品需要不断更新,服务需要不断上新台阶,市场需要不断开拓,管理方法不能囿于旧习,这些变革的实现需要公益企业家思维的创新,因为只有思维的创新才能领先、才能大步发展。公益企业家通过创新,产生新思想或者创建新模式,就能在社会使命感激发下,更好地追求效率和社会利益。

3.进取精神。公益企业家的进取精神,就是一种永远追求,不断前行,挑战自我的进取不息的精神,而不取决于成败与贫富,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辞》)。进取精神是一种内在的根本动力,是一种强烈的创业愿望、永不满足的事业心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富于进取精神的企业家才会在市场中抓住机会,又快又好地经营企业,永远地进击,作出长远的且有价值和意义的决策。

4.市场意识和善于发现机会的意识。在对商业创业的研究中发现,商机意识和市场意识的缺乏是学生创业失败的关键因素。公益创业的立足点是当前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特别是民生问题,比如食品安全问题、弱势群体问题和公民社会建设问题等等。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之前,应该善于发现这些问题,然后结合自己的长处进行创业。否则,创业就是缺乏根本的宗旨、目标和愿景。因此,应该教育大学生综合自己的特长和自身素质理性地选择创业,学会分析社会,抓住机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找到自己真正的位置。

5.团队合作创业意识。学会合作是新世纪人才的必备素质。仅靠一个人的力量很难支撑一个企业,企业的成功需要团结起队伍中的每一个人,发挥每一个人的能量。公益创业是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创业,更需要用团队的力量为社会服务。在弘扬追求个性的时代,高校应该重视团队意识的培养,将学会与人真诚的合作作为公益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以公益创业意识为导向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务实精神正好与公益创业意识和公益企业家精神相一致,公益创业的特征也正是公益性(sociality)、创新性(innovation)和市场导向性(market orientation)[4]。因此,《公益创业管理》教学过程不能再单纯停留在管理职能的讲解和案例的分析等传统教学方法,应确立“意识本位”,加强学生综合创业者特质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从学校层面而言,应将创业意识的培养纳入教育目标体系。高校要视自主创业为学生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比如通过加强创业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创业氛围,树立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典型,总结创业经验,传播创业观念,弘扬创业精神。还可充分利用创业园,让学生在这一平台上施展才华。同时走产、学、研的道路,创建创业基地,让学生在实践研发中培养创业意识。定期举办创业计划大赛,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学生的社会实践、实习无不是创业意识培养的极好机会。

2.对教师而言,自身要有强烈的创业意识,通晓创业理论,并有丰富的创业经验。要培养出有创业意识的学生,高校必须建设一支既懂创业理论又有企业实践经验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高校可以从其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建设创业教师队:高校对内可以通过培训或鼓励教师创业实践,增强专职教师的创业实践经验;对外可以请一些经验丰富的成功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或者按合适的比例引进或聘任相关创业人员,形成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同时,高校还要不定期请一些企业成功人士到学校演讲,介绍创业的经验,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之余,应该到相关的公益组织考察或顶岗实践,或者跟同事合作,自行创办公益组织,以提升自己的创业意识,积累创业经验。

3.对课程而言,教学目标要反映创业意识本位的主导性。强调课程改变学生的意识和精神面貌为目标,整个课程要突出以工作现场为条件,以实际任务驱动或采取项目贯穿始终的创业意识训练,紧扣意识这一关键点,不追求理论和知识的系统与完整。课程教学以意识为导向,灵活多样化组织。如果整个课程为36学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可以分别为18学时。

(1)理论教学。一是改革教学形式,实行多元化教学。改革任课教师仅凭着粉笔、教材、黑板和单用嘴讲课的形式,提倡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多媒体集辅助教学,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于一体,生动形象直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以学生为中心,采取案例教学、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管理游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程学习,体会组织管理的协调与合作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二是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教学应该是一个教与学互动和相互促进的过程,所谓“教学相长”就是这个意思。创业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那么在公益创业教育中,学生学习创业自然不能被动地学习。主动学习的方法有:要求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创业理论知识,并相互交流学习心得体会,教师对有创意的心得提出表扬和肯定;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在课余时间自行登陆“中国公益创业网”、“KAB中国创业教育网”“南都公益基金会”等相关网站,搜集最新信息,了解现实中公益创业状况,学习最新创业知识,思考与分析现实中的创业问题。三是让社会人士参与教学。举办讲座,邀请企业创办者作报告,让学生与创业者进行面对面交流,切身体验一个成功的创业者所具备的综合的管理素质和能力。

(2)实践教学。一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访问企业家或现场参观企业,并撰写调研报告。教师鼓励学生去公益企业考察,特别是处于创业之初阶段的公益企业,并写出详尽的调研报告。这种方式可以直接了解企业的创业理念、管理方法,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和激情,并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调研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二是组建学生社团,教师鼓励学生在学校创建校园公益组织,并积极参与管理,在校园里培育创业意识,积累创业经验。由主讲教师担任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学生定期自行组织系列活动,在校园环境中进行创业“练兵”,有了在校园里的创业尝试,步入社会后的创业就会变得顺利成章了。三是注重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通过行为目标引导学生在综合性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手―眼―脑―心”全方位的自主学习。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主角,参与是关键,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主持人,其责任是通过项目、案例或课题的方式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控制教学的进度和方向,根据学生的表现因人施教,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从而指导学生在专业学习和技术训练的过程中全面提高综合能力。如“创办校园非营利组织并进行管理”这一项目,要完成这个项目必然需要组织者、参赛选手和观众的参与,使学生在参与中提高创业意识和综合管理素质。通过项目的开展,以活动为依托,以培训为方式,以感悟和领会为目的,在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的过程中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目的,是一种突破传统培训思维和模式要求的全新培养方式。

(3)课程考核。注重对综合素质进行考核,并全程实施。课程考核是对学生意识改变和能力提高与否的检验,而不是对学生记忆力的考查,因此应避免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方式,注重过程和对学生创业意识的考核。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根据教学进度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对学生平时课堂参与状况、调研报告完成情况、特别是创业实践教学中的表现,如拓展训练表现、社团活动情况、任务完成程度、调研报告撰写情况等进行全面考核,记入成绩,使考试不仅仅是创业教学的期末检查手段,也成为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公益创业既是伟大的有意义的事业,在当前又有庞大的社会需求,结合高职高专的学生实际,针对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将创业教育的出发点放在培养创业意识和公益企业家精神上,以培养学生基本创业素质为前提,建立以意识为导向的考核体系,对《公益创业管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使本课程的教学更适应新时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较高素质和能力的公益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凤清,乔芬.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及培养方式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2010,(2):87-90.

[2] 唐亚阳.公益创业学概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9:1-2.

[3] 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迈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

职业教育[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4] Ericksen,J.,Dyer.Right from the start: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early team events on subsequent project team development and

第9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心得体会范文

一是主题鲜明。报告开宗明义,深刻阐释了大会主题,主题言简意赅,内涵丰富,鲜明回答了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为指导、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这些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是我们党立足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立足发展新要求与人民新期待,提出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总要求。

二是指向明确。报告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通过学习,我更深切地感受到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三是内涵丰富。报告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极端重要性和必要性,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并对如何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出了“八个必须坚持”。

四是部署全面。首次提出“五位一体”,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对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

五是务实科学。报告提出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任务,并明确了一条主线、两个坚持、五项建设和四自三型的推进思路,

六是重视青年。报告对青年和青年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各级团组织的首要政治任务。前期,我们先后组织全市13处镇街和8个市直团建工作系统团(工)委书记举办“‘喜庆十,青春共奋进’团干部比奉献、求作为座谈会”和邀请团市委专家到我县进行十专题辅导报告,初步在全市青年中形成了学习宣传十精神的热潮。下面,如何保持学习活动的持续性,如何以十精神为指引,开展下步工作,我汇报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注重学习领会到位。一方面强调示范性,强化领导干部带头学习。一要读原文,仔仔细细、反反复复精读党的十报告原文,领会报告精神实质。二要立足团的工作实际,深入思考,找准我市共青团贯彻党的十精神的切入点和结合点,研究具体贯彻措施,抓好落实。三要深刻认识到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将思想和行动统一至经济文化强市建设上来。四要完成硬性考核要求,所有专兼职团干部都要至少参加一次党的十报告学习辅导、参加一次党的十精神交流会,联系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谈学习体会。另一方面是突出普遍性,抓好广大团员青年的学习。一要广泛开展主题团日活动。统一开展主题团日活动,让团员青年接受教育。团市委机关干部分片联系,每人至少参加一个团支部的主题团日活动,面向基层团员青年宣讲好党的十精神。二要丰富活动方式。广泛通过报告会、宣讲会、研讨会、读书班和团干部恳谈日等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活动载体,来宣传十精神。三要营造浓厚舆论氛围。通过报纸、简报和网站等团属媒体,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方式形成宣传声势。四要重视新媒体和时尚、情感、艺术元素的运用,使用青年喜欢的话语体系,在团属网站开设专题、专栏,利用微博开展微话题讨论,使学习宣传更有形、更直观、更易为青年所接受。

二是学以致用落实到位。抓住育人根本,在青年中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要以学习党的十精神为重点,深化青年者培养工程。二要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着力培育青年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气质和品格。三要加强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深入开展“寻找身边的道德模范”、青年文明号等活动。四要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倡导“微志愿”、“微公益”理念,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和工作项目,推动青年志愿服务阵地化、专业化发展。

突出青春建功,团结带领青年积极服务“五位一体”总布局。一要在服务经济强市建设中有所作为。动员全市各界青年奋力投身经济建设,大力做好全市青年人才库建设,助推全市经济发展。在企业中广泛开展青工技能振兴计划、青年岗位能手和创新创效活动,提升青年素质,服务企业发展。二要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程中有所作为。培养青年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正确认识,帮助青年增强公民意识和法制意识,积极稳妥地推进团内民主,围绕基层团干部公推直选、团代表任期制、团务公开和团员青年民主恳谈等开展有益探索。三要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有所作为。充分激发青年文化创造活力,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年文化活动,通过举办“三下乡”活动、青少年才艺大赛和风采展、大学生艺术节、鸢都青年文化行等活动,丰富青年的精神文化生活。四要在创新社会管理中有所作为。不断完善服务、管理、引导青少年的体制机制,完善“青少年启航驿站”、“希望乐园”、青年志愿者、希望工程等活动和项目品牌,积极参与青少年社会事务管理,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制度化推进“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团干部恳谈日”等活动。五要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中有所作为。深入开展绿色教育,提升青年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意识,深化保护母亲河行动,开展红领巾收旧利废、青少年植绿护绿、湿地环保、自行车骑行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