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景观生态学应用范文

景观生态学应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景观生态学应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景观生态学应用

第1篇:景观生态学应用范文

[关键字] 景观生态学,城市规划的发展和问题,对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景观生态学在应用中要注意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景观生态学

1.1什么是景观生态学。以景观与人类之间关系的相互转化和影响,利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进行改造和优化,这就是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的重大发展阶段在上世纪60年代后,由于战争和平后人口剧增,世界上资源和粮食的需求告急,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变得严重,促使环保绿色意识的产生,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与应用逐渐深入。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的是自然景观和人类生活之间的协调性和循环性,通过大自然里的再生作用,改善人类生活,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节能环保型社会发展。

1.2 景观生态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环保绿化上景观生态学能做到什么?根据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有机循环性的的特点,在城市规划中配合规划部门进行城市绿地景观划分,达到绿地景观的合理规划与组织,最大化的促进城市生态平衡协调,实现建造可持续发展城市的要求。达到城市适宜人类生活的最高标准,在城市规划景观绿地中,要尽可能的达到水土植物自成一系,形成有机的城市生态系统。

1.3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中负责的部分。生态绿地景观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这里的生态绿地景观,指的是公园,观光,生活之类的游览休息景观,环保绿地以及农业用地。景观生态学的任务就是将城市中人类的居住环境尽可能的融入绿地景观中,接近自然环境。

2.城市规划的发展和问题

2.1 城市规划的发展现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也真正的起到了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城市化高速发展就是其中的表现之一。现如今我国的城市发展到达了一个“巅峰时期”,中国的城市规划呈现出快速发展化的特点。现今的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的工作性能要求过高,城市功能区分布不均,规划方式不合理。经调查表明,百分之六十的城市居民表示城市功能偏工作,自然生态部分太少,希望在城市规划中多增加绿色生态景观的区域。

2.2 城市规划中的问题。城市的主体是人,评测一座城市好坏的重点不在于规模大小,而在于市民生活质量的高低及是否居住环境适宜。今天城市高度发展,相应的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城市发展过快,内部的城市规划逐渐显现出基本设施缺少,规划不合理的问题。随着我国知识型社会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升,市民对于城市的舒适性与科学性要求提高,向往生活性的城市,希望在城市中自然景观增加。过去的城市规划逐渐落伍,新进行的城市规划需要进行科学性的规划,相对于工作性能,新的规划应多倾向于增加生活环境自然景观的问题。

2.3 新型城市规划该怎么做。过去的城市规划重视经济,将工业或生产产业列在重点位置,随意规划建造,在居民生活区的周围,这些产业区产生的污染影响着居民的正常生活,所以新型的城市规划指向是健康型,生活型的景观都市。居民在工作生活中能得到自然景观的熏染,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自然景观在城市总体生态系统中得到良性循环,城市的环保绿化能得到提高。

在城市规划中景观生态学的应用

3.1 为什么在城市规划中利用景观生态学。城市绿地在城市建设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如何合理地分配绿地环保区成为了一个大的问题。在环保节能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呼吁城市生态景观合理存在于人类生活周边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景观生态学作为调节城市规划的理念应运而生,对城市规划的生态景观及绿地资源的配置分布进行调整与整合。

3.2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的应用。在城市规划中功能区被大致分为工业区,商业区与居民生活区,其中居民生活区占绝大部分城市面积。在城市规划中景观生态学的理念是合理调节各功能分区与自然景观的配比,促进城市环境与周边生态景观共同可持续发展。根据景观生态学,在居民生活区的绿地景观要着重规划,以达到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目的,对于居民喜欢去的公园,广场等休闲场所,生态景观要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让市民呼吸新鲜空气。商业区内的自然景观分布不会像居民区那样多,但是必须要有,商业区是一个城市的心脏,往往存在于城市的中心,这里建造自然景观要求精致,这是景观生态学中的美学理念,对于城市美化的部分,要细致建造。城市的环保绿化林要合理安排,这样的绿化环保林一般面积广阔,适合分布在城市边缘处的空旷地段,按照生态景观学的理念,这样的安排可以在城市的形成一个大的生态圈,是城市生态系统建设中的重要部分。通过景观生态学对城市内自然景观的规划,使城市形成立体环绕的生态系统,不断焕发生机。

3.3 对城市规划中原有绿地的处理方法。新型城市规划中利用景观生态学对景观进行了系统化全面性的规划,使城市的生态系统形成了有机的循环与新陈代谢,使城市更具有自然气息。然而在城市规划老区中,绿地景观的规划科学性不高,绿地面积小,形成了“斑状”绿地,对城市整体的美观性造成了负面的影响。那么景观生态学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老区绿地与城市生态系统的联系。老区在重新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对城市景观进行整合,将“斑状绿地”全面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的城市景观绿地,使老区的生态系统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更好的融入到新型城市规划大潮中。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4.1 在建造城市景观的同时要注意美感与艺术性。景观生态学对城市的绿地景观进行规划,在这过程中应坚持“审美的绿地景观”原则,保证景观环保与城市绿地美化同步进行。城市现代化发展趋势指向“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有自己文化的主题城市是城市规划新思路,对发展差异化城市景观有推动作用。景观生态学在规划中要注意对美的感受和城市总体形象。

4.2 对绿地景观的维护。城市绿地景观需要城市环保局进行配合,对绿地景观的维护需要人力物力的支持,环卫工人的作用被放大,城市景观在环卫工人的维护下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5.结束语:城市化发展是现今的的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表现之一。在城市化中产生的景观生态问题是当今城市规划的一个重大问题,景观生态学的产生可以有效地处理这个问题。通过景观生态学对城市规划的调整,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可持续性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城市绿地规划的过程中,景观生态学的介入是必然的。通过对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分布与调整,使城市的生态系统整体绿色化,形成有机的良性循环,促进城市总体规划可持续发展的正常发展。通过本文对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探讨,景观生态学的目的与方法已经明确,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合理性与科学性,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小波,吴庆书.城市生态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 唐东芹,傅德亮.景观生态学与城市园林绿地关系的探讨[J].中国园林,1999,(3):40-43

第2篇:景观生态学应用范文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景观生态学;应用

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基础

(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思想的提出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思想,是1990年在新德里由印度农业研究会、美国农业部和美国Rodale研究所共同组织的首次国际土地持续利用系统研讨会上正式提出的。

(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

对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定义,不同学者因对“可持续性”的理解和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分析角度不同,存在多种表述方式。从经济学看,根据《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尽可能减少对人类生存所依赖的土地资源破坏与退化,维持一个不变或增加的资本贮量,旨在人类生活质量的长期改善,即在追求经济发展效益最大化的同时,维持和改善土地资源的生产条件和环境基础”;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人地关系的协调和共荣,即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和景观环境,要满足人类不断发展的生存活动、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需要;从土地资源供求关系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达到土地供求的持续平衡,即是通过把土地资源无弹性的自然供给量,转化为有弹性的经济供给量,来持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土地资源需求。

从1993年内罗必拟定的《持续土地管理评价大纲》中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定义为“把保持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生产性)、降低土地生产风险(安全性)、保护土地资源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退化(保持性)、经济上可行(可行性)和社会可以接受(接受性)相结合”,这5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否则认为是土地资源的非持续利用;从土地资源利用目的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就是实现土地生产力持续增长和保持其稳定性,保护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和防止土地退化,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即达到生态合理性、经济有效性和社会可接受性。

不论从哪个角度来阐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其核心都是保证土地资源持续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不妨把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定义为 “能够持续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土地生产力和景观环境需要的土地利用”。

二、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

(一)景观生态学内涵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是德国地植物学家Troll于1939年在利用航片研究东非的土地利用时首次提出。1982年10月,在捷克正式成立了“国际景观生态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Landscape Ecology,IALE),标志着景观生态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另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遥感与GIS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与应用。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景观生态学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强调空间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区域生物种群的保护与管理,环境资源的经营管理,以及人类对景观及其组分的影响。

我国学者肖笃宁(1999)将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总结为:景观系统整体性和景观要素异质性;景观研究的尺度性;景观结构的镶嵌性;生态流的空间聚集与扩散;景观的自然性与文化性;景观演化的不可逆性与人类主导性及景观价值的多重性。

(二)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

1、景观和区域。生态学中,景观是由相互作用的斑块或生态系统组成的,以相似的形式重复出现的,具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

2、景观结构与功能理论。景观结构与其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是景观生态学理论研究的核心部分。景观层次上的过程,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它们对景观空间结构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而景观结构对过程也有基本的控制作用。因此,“格局反衍过程,过程反衍机理,机理揭示规律”,一定的景观结构才能实现一定的景观功能。景观生态学认为,在景观尺度上,每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或景观单元)均可看作是一个宽广的斑块(patch)、狭窄的廊道(corridor)或背景基质(matrix),能量、物种及营养成分等在景观元素间的流动形成景观功能,景观功能的发挥主要涉及廊道、基质和斑块的功能特征。

三、我国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领域

我国景观生态学应用研究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是在风景园林学、地理学和生态学等学科基础上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并深深扎根于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主要应用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农村景观生态规划、旅游风景区的景观生态规划和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生态规划。

景观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景观生态学强调无机环境为基础,以生物为中心,以人类为主导,正确处理天、地、人、文的相互关系,合理调控现有景观生态系统和规划设计与建造的景观生态系统。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周华荣等(1995,1996,1998,1999,2000)对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了深入研究,并进行了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设计。

景观生态学与土地利用规划:邱扬等利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为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对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概念、原则、理论基础、指标选择、评价方法给予了一定的研究。

四、土地利用中的景观生态学应用

(一)土地利用的可持续目标

资源永续利用的思想在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当时更多关注土地资源的保护,而对其实现的可行性考虑不多。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明确,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目标也得以明晰。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可行性和可接受性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目标,而这些目标也构成了评价土地利用持续性的基本标准。在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首要的任务是实现耕地资源的保有数量,提高耕地生产性能和生态功能。

(二)景观生态学与土地利用规划

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土地可持续利用,在我国尚不多见,仅有部分学者作了初步研究。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为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对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概念、原则、理论基础、指标选择、评价方法与过程都有重要影响。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土地持续利用规划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综合整体性,不仅包括环境、经济与社会等多因素评价,还指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系统与景观或区域等多等级评价。

2、尺度性,包括土地利用的时间尺度、空间尺度和重点尺度。

3、空间格局与土地生态过程,二者的关系分析是土地持续利用的基础。

4、干扰与人类影响,干扰是景观或区域的必然因子,有助于发展土地利用系统与景观的适应性机制,人类土地利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土地的持续利用有借鉴作用。

5、多重价值与多目标,景观生态学强调土地持续利用的目标是多重的,因而追求多目标之间的优化,而不是单目标的最大化。

(三)土地利用的景观生态探讨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从一开始就与土地规划、管理和恢复等实际问题联系密切,它注重土地利用如何影响物质流和能量流,注重结构和过程的相互关系分析,使其在空间土地利用规划中得到广泛应用。景观生态学属于宏观尺度生态空间研究范畴,其理论核心集中表现为空间异质性和生态整体性。土地作为地表自然综合体,是一种特色鲜明的系统整体,具有突出的空间异质性,而生态整体性正是实现土地持续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内容涉及到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核心。

景观生态学同时研究生态景观与视觉景观两个方面,注重协调形态与内容、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以人类对于景观的感知作为评价的出发点,追求景观多重价值(经济、生态、社会与美学)的实现。因此,土地利用以持续性作为其功能目标,应该追求生态、经济、社会以及美学等多重价值的优化,充分发挥了土地自身的生态系统生产功能、空间场所功能和景观功能等三大功能,综合技术、政策和行动来实现土地利用的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可行性与接受性。

土地生产力的维持与景观的结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不仅要包括对土地功能的优化,还包括对景观格局(土地利用结构)的评价,同时分析景观结构与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这种格局与过程的关联分析,正是近年来我国土地利用研究工作中忽视的地方。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景观生态学与持续发展概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景观生态学的景观结构与功能理论、生态整体性与空间异质性理论、等级尺度理论、景观变化与稳定性理论等基本理论,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内涵的理解。景观生态学与土地、土地利用研究联系密切,是实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同时,土地利用的持续性具有明显的时空尺度特征,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下土地利用的持续性特征大不相同。离开了特定的时间与空间范畴,将无从谈论土地利用的持续性。

传统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认为是在时间尺度上的土地可持续利用分析,缺少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分析的内容。在现代地理学与生态学结合下产生的景观生态学,属于宏观尺度研究范畴,既强调空间格局分析,又考虑生态关联,有助于实现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时空尺度上的综合分析、评价与管理,为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因此,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应进一步整合景观生态学的思想与理论,深入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内涵的探讨,重点加强土地可持续利用结构、功能与动态变化等的基础理论研究,尤其需要关注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变化过程的相关分析。土地可持续利用中景观生态学的引入,也将是实现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可忽视的很好途径和重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白金丹.景观生态学与土地可持续利用[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07(2).

2、周亚鹏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05(2).

3、李哈滨,J.Franklin.景观生态学――生态学领域里的新概念构架[M].生态学进展,1988.

4、宇振荣.景观生态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5、梁积汉.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现途径[J].广西社会科学,2003(9).

第3篇:景观生态学应用范文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 观光农业 应用

1.前言

景观生态学由德国地理学家特罗尔于1937年在东非利用航空照片对景观进行解释时首次提出, 后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提高物质文明的同时,更加关注身边的景观环境和生态效应,使景观生态学获得长足的发展。景观生态学主要运用于生物保护、景观与区域规划、农业与土地利用、自然资源管理等方面[1]。以农业活动为基础的观光农业,是结合了农业与旅游业的交叉产业。在景观规划中,要落实到具体的农业景观格局,更需要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

2.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景观尺度上的生态学研究已有较长历史。但只是近期这种研究才被应用于实践领域之上,且正在形成一个密切相关的理论体系。景观生态学于60年代中后期在欧洲大陆迅猛发展,到80年代被北美所普遍接受[2]。初期的研究随所涉及空间尺度和区域内部特征的差异显得很不相同。欧洲面临的问题是深受人类干扰的、破碎化的及密集均质分布的农业景观,研究中尤其强调斑、廊和基的作用和功能。因为纯农业景观属于不适宜大多自然物种栖居的基,所以碎化作用的调查分析着重强调非农景观元素的维持。

景观研究的基础之一是要确定EcotoPe ― 均质的景观功能单元,它在地表上通常具有清楚的边界而区别于其他周围环境。不管如何定义,有一点在本质层面上是一致的,即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由一系列Ecotope组成的数平方公里广阔地域内的异质土地单元之间的空间结构与功能的相互作用,以及生态镶嵌随时间的变化。与生态学的其它传统分支不同的是,人文因素包含在对景观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中。对时空尺度和人文因素的综合考虑使得景观生态学成为规划和管理中富有潜力的理论框架。

景观生态学的主要原理可以从结构、功能及时间分为三方面总结。这些原理中,最具争议的是维持栖地内部结构间或维持更大空间范围内结构关联的相对重要性。无论如何,这两种不同观点在实践中通常是互补的。例如,有研究发现,在保护较大群落时廊的质量限(即树篱的结构复杂性)比其存在更为重要。尽管某些研究结果还不能完全确定,但有证据表明对某些特殊物种而言,斑的大小及相对孤立性可深刻影响物种种群的生存。斑的可通性或关联对濒临灭绝的个别地方物种的保护也相当重要。[3]

3. 案例分析

浙江金华双龙风景名胜区坐落于金华市北约12km处,是个近郊山岳型以地下悬河、岩溶奇观、赤松祖庭为特色,以观光度假、康体休闲、海外朝圣等为主要功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面积约79.9平方公里,,包括双龙洞、黄大仙、优游园、仙鹤妍、尖峰山及大盘天六大景区。其中大盘天景区开发程度相当小,其知名度和游客到访率低。目前景区以小片分散的晚季蔬菜地和林地景观为主。因其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以及和其它景区的空间关联,开发观光农业的潜力十分大。

3.1规划的原理与原则

相同于其它内容的景观生态规划,观光农业的规划设计运用景观生态原理,综合考虑地域或地段的综合生态特点及具体的目标要求,构建一个空间结构和谐、生态稳定、社会经济效益理想的并主要用于旅游观光的区域农业景观系统。做到这一点,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应自始至终执行如下几项原则:1.适宜面积原则;2.类型多样性原则;3.景观单元关联原则;4.空间结构协调原则。

3.2景区观光农业的总体格局

景区中主要景观类型有:山地灌丛、针叶林地、梯田耕地、缓坡耕地、果园、各级道路、居民点及人工水面一西湖等。其空间结构表现为以东西两大居民点(武平殿和盘前)分别为中心、以景区中部东西向主道路为中枢的不规则葫芦状格局。受制于地形和人文区位因素,从两个中心向外依次为:居民点耕地、梯田耕地、缓坡耕地、果园、次生林和灌丛草坡等景观类型,这亦构成整个景区观光农业景观的空间结构。显然,这种结构既有对自然景观生态合理利用的基础,又具一定的景观美学价值。

该景区位于双龙风景区海拔最高的地域,拥有较高海拨和超过50%的森林覆盖率使其具有独特的地方小气候环境,表现出近暖温带的特征。与山下相比,气候大约滞后一个季度,因而具有相当长种植晚季蔬菜的历史。这是可投资观光农业开发利用的一大优势。借助于塑料大棚等人工措施,还可同时丰富淡季观光农业内容。

3.3观光农业的结构分类

依据规划设计的目标和区域的生态条件,划分出以下各观光农业景观类型:

(l)梯田农业观光类型针对于部分坡耕地水土流失较严重的状况,在原有坡耕地的基础上修建石级梯田,对其进行间作套种或林农兼种,开发面向市场,以精细农产品为方向的三高农业。农作物仍以蔬菜为主。同时组织游客参与到播种、锄草、采摘、收割等务农活动,通过模仿、习作、体验来体验农业生产的艰辛和收获时的满足感。

(2)自摘果园类型是利用景区内现有的山植、弥猴桃等野果资源,引种一些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果树品种,在园区内分片集中种植。园区内设置石桌石凳、休憩草亭、洗果水池等设施。到收获季节组织城市居民来此自摘即食,体验果农收获的乐趣。

(3)反季节果菜园类型利用温室大棚技术反季节地培育当地少见的瓜果蔬菜,以弥补露天种植的蔬菜瓜果只在夏、秋两季成熟的缺点。采用温室技术可不必考虑本地实际的气候条件,可根据需要营造特定人工气候;因此可在温室中引种热带和温带特有的蔬菜和瓜果品种,一来以稀缺取胜,向金华市提供品种更多、质量更好的农产品,二来使水果的成熟期分布在全年各月。只要想采果,随时可以出发,提高自摘果园的号召力。

(4)野生动物园充分利用了风景区内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在划定的区域内封闭圈养野鸡、野兔、野猫、野猪等野生动物,供游人观赏、摄影留念及狩猎等。

(5)避暑度假类型优越的旅游气候资源,使得这里可以作为夏季游客住宿休闲的场所,地址选在武坪殿附近。具体项目如下: 花园别墅、高中档宾馆、野味餐厅、帐篷露营区等。

(6)西湖水景园是个天然山顶湖泊,景色优美,旅游价值高。根据其体量和水资源的现状用途(黄大仙景区的生活用水),未来拟开发成一个以自然水面为中心、湖四周以草地绿化为主的高山水景园。

4. 结论

景观生态学在空间结构分析上具有独特优势, 为观光农业景观结构的研究提供相关的研究原理、方法和相应信息。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景观进行规划设计与农业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在景观设计时需要充分强调景观的自然属性,以保护为前提,以林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和美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以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植被现状和历史特点为基础,本着因地制宜、整体优化、突出个性的原则,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达到最佳的生态价值和美学效果,实现自然与社会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艳秋,申瑞玲,高鹏.景观生态学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和设计中的应用[J]。北方环境,2010,22(4):31 - 35.

第4篇:景观生态学应用范文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廊道;斑块;基质;景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4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The practice of the landscape ecology theories in landscape planning

----the practice of landscape planning in the centerpiece of guanzhou university town

Fang weiyuan,zou weina

Abstract:The author study the contents and the actions in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system from the analyzing the elements of landscape ecology, Corridor, Patch, Matrix.In the case of guanzhou university town,the author discuss the use of the landscape ecology theories in the landscape planning to guide the new ecological system and the positive balance and stabilizing of the new area.

Key words: landscape ecology, Corridor, Patch, Matrix, landscape planning

1 引言

1.1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

目前国际上不同专业的学者对景观生态学的概念的理解各有差异,各自强调的重点亦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直接或间接的表示,景观生态学是以普通生态学为基础,研究景观系统间的空间格局、发展状态和生物过程的多学科交叉的科学。景观生态规划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以一种多学科的知识为基础的,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通过研究景观格局对生态过程的影响,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在一定尺度对景观资源的再分配,提出景观资源的优化利用方案。

1.2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元素

1939德国植物地理学家 Carl Troll认为,按照在景观中的地位和形状,景观元素可分为廊道(Corridor)、斑块 (Patch)、基质(Matrix)。在景观规划中通过对这三者的相关研究提出符合规划目标的生态措施。廊道、斑块、基质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其相互间是不断的互动的流变的;在景观规划中通过一定的资源分配促使廊道、斑块、基质间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和物种流的交换;研究景观的空间生态协调的经济价值,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发展经济生产与环境质量的关系,进而保护规划景观的生态完整,改善景观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其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

2 场地现状分析

2.1规划范围的确定

大学城中心区总规划面积共约266.1公顷,本次景观规划范围为大学城中心区内绿地,总面积共约80.39公顷。但是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看,生态景观的边界是由场地自身的水文和地貌范围决定的,所以在研究时其范围牵涉到整个大学城的规划范围,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中心景区的生态景观规划内容。

2.2生态基质分析

在本次的景观规划的基质分析中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掌握规划区域中生物(植被、野生动物等)地理、地质、气候、地形、水文、土壤、小气候、植被等大量信息,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场地的坡度、坡向、径流、古树、建筑、景观敏感点、生态敏感点等进行系统分析,综合各来源的资料充分的解析场地、理解场地,为景观设计提供详实的依据。

2.3场地问题的确立

(1)由于前期工程的施工,对大学城生态系统已构成一定的影响。场地内有些山体、植被因工程施工已被严重破坏,急待整治与恢复。要对现状场地及植物进行适当的改造和调整才能构成良好的植物群落并具有景观价值。

(2)场地现状水体大多为池塘、水田等,相互间缺少连续与流动。同时,水体与滨水陆地联系不紧密,不利于中心区与整个大学城以及大学城与外部生态系统间物质、能量、信息等循环流通。

2.4生态规划的潜力

(1)场地处于小谷围岛上,四周江水环绕,整个环境空间较为开阔,与周围环境能进行良好的交融与流通。

(2)场地内原有山水骨架只需稍加处理就能连成一个贯通的水系,可创建一条蓝色的廊道,以利于大学城内部及与外界的各种“流”的贯通。

(3)景区内山体坡度较缓,土壤深厚,分布着大片林地、农田、湿地、鱼塘给景区生态恢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为规划中体现生态性提供了创作题材。

(4)中心区周边畅达的道路交通系统正在形成,保证了它与其它大景观区域的有机联系,同时也为大学城内绿色生态廊道的建立创造条件。

3 景观生态元素的建立

3.1基质的构成

在大学城建设前与建设后区域内的基质产生了重大变化。建设前,区域内的基质由大片的农田、水塘、果林、村庄、乡间道路组成,生物在这样的本底上维持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保持着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建设后,本底受到建筑群、道路等异质斑块的干扰,引起了本底的变动。本底的变化势必引起区域内廊道、斑块的种类、规模的改变,最终引起生态结构的变异与破碎。景观规划时将破碎的结构加以重新组合同时修补基质中受损部分,在尊重原生态过程的基础上通过对生态廊道、斑块的重新规划,重新分配资源,构建一个以新本底为基础的新的生态系统,引导其在一定时期内达到新的稳定与动态平衡。

3.2廊道的建立

在本次规划中设置了蓝色廊道(河流廊道),绿色廊道(带状廊道)。

(1)蓝色廊道

河流水道、河流边上的植被带所构成的廊道称为“蓝色廊道”。在规划中突出原始景观自然的本底及乡土特性,以场地的现状水体为基础,结合规划水系构建蓝色廊道。规划时将中心区景观水体全部贯通,并与珠江水域相连,促使整个水系能够良性循环与畅通,为生物的迁徙创造条件。

(2)绿色廊道

沿道路建立环状绿色廊道。在景观规划时,将断裂的廊道、相互分散的斑块有机的连接起来,形成有机网络系统.给生物提供了更多的栖息地和更大的生境面积,让景观成系统并相互渗透。

3.3斑块的建设

第5篇:景观生态学应用范文

[关键词] 超声血管增强技术;胎儿肺静脉;检查;应用评价

[中图分类号] R730.41;R44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2-0067-03

胎儿超声心动图是妊娠期对胎儿身体发育情况、主要是心脏部位的发育进行诊断的有效方法。心脏缺陷是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因此对其精确诊断能在胎儿期间给许多家庭提供一个规划和管理胎儿出生的机会,减少因先天性心脏缺陷而带来的家庭负担。超声心动图在产前诊断中的关键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并且这种测试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目前已经有了保证。这些图像中结构小,且胎儿的随机运动又加剧了这项检查的难度和耗时。尽管存在这些不利的因素,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对于更好地了解胎儿的血流动力学和对心脏疾病的早期诊断仍然是必要的。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多种方法如二维超声心电图(2-DE)(封三图3)、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和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E)已经应用于胎儿肺静脉检查中,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本研究旨在对超声血管增强技术(VET)在胎儿肺静脉检查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析和评价,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1年7月~2012年11月在我院行产前超声检查的孕妇368例,胎龄14~37周,平均 (26.1±5.2)周,孕妇年龄22~37岁,平均 (27.4±5.2)岁。入选标准包括:①产前常规检查胎龄与孕周相符合。②胎儿无先天性心血管异常症状。③单胎妊娠。④孕妇无糖尿病等代谢异常疾病。⑤孕妇之前无流产史且家族无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根据孕龄将368例胎儿肺静脉分为Ⅰ组(14~21周,104例)、Ⅱ组(22~29周,213例)和Ⅲ组(30~37周,51例);对所有孕妇均进行四种方式的肺静脉检查,包括二维超声心电图(2-DE)(封三图4)、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E)和VET,分别记录四种检查方法对胎儿肺静脉的显示情况。对于因胎儿活动频繁或影响肺静脉显示效果的孕妇,嘱其休息几日再行检查。三组孕妇一般资料如表1。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Acuson 2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7CF24-7L机械式凸阵三维容积探头,频率4~7 MHz,将设备检查条件设置为婴儿检查模式,放大显示视野,使胎儿心脏占显示屏的1/3~1/2,以便获得更清楚的图像和更准确的诊断[2]。首先依据胎儿头位与脊柱的位置判断胎儿的确切方位,准确判断方位后于腹部横切面探查脊柱、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的相对位置,并跟踪下腔静脉走向从而据此判断右心房的位置,在心尖四腔观,卵圆孔瓣所在心房位置判断左心房的位置[3]。在2-DE清除显示左房后开始使用CDFI模式、CDE模式和VET模式,对比并分析三种模式显示情况。存储三种模式显示的肺静脉情况,同时对四种检查方法的肺静脉显示支数、血流充盈情况、与左房 关系等分别进行记录[4,6]。

1.3 统计学处理

用 SPSS 11. 0 软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整理和分析,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四种检查方法对胎儿肺静脉的显示情况

VET、CDE、CDFI对胎儿4支肺静脉的显示情况分别为316例(85.9%)、188例(51.1%)和165例(44.8%),明显优于2-DE对胎儿肺静脉的显示情况79例(21.5%),其中以VET显示率为最高。胎儿右肺静脉的显示情况见封三图3、4。其统计数据见表2。

2.2 四种检查方法对不同孕龄组胎儿肺静脉的显示结果比较

四种检查方式中VET显示率最高,且VET检查对Ⅱ组显示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先天性心脏缺陷是指胎儿出生时心脏和大血管结构的异常情况。目前已经发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缺陷,主要阻塞心脏或其附近血管的血液流动,或引起流经心脏的血流的异常模式,其他如长QT综合征,其主要是指心率的异常。胎儿先天性的心脏缺陷是引起胎儿死亡的关键因素之一,据统计其发病率在所有婴幼儿中约占0.9%,因此及早诊断能减少心脏缺陷婴儿的出生,从而减轻社会负担,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正常胎儿的左右肺部各有两条肺静脉,共四条肺静脉,负责胎儿与母体的氧气交流。双侧上肺静脉与同侧肺动脉伴行,他们起自肺门,横行向内,左肺静脉行经胸主动脉的前方,右肺静脉较长,行经上腔静脉和右心房的后方,通过气体交换后的动脉血经4支肺静脉最终注入左心房[5]。胎儿超声心动图能在一定程度上准确显示胎儿肺部和心脏发育状况。彩色多普勒技术的出现使得胎儿肺静脉和肺动脉水平对其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行非入侵的检查成为可能,但是彩色多普勒成像的敏感性和分辨率限制了其在孕早期对胎儿肺静脉的检查的实用性。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胎儿17周以前肺静脉大小和血流动力学正常值的相关信息。目前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测胎儿肺静脉主要应用2-DE及CDFI,但是由于胎儿期肺静脉直径小且血流速度相对非常慢,单纯运用检查方法如2-DE、CDFI和CDE等手段的显示情况均不满意,尤其对孕龄

VET的原理是采用彩色多普勒能量血流图像信息进行超声血管数字减影,从而对血管二维图像的显示强化,使其达到满意的清晰度。可对血管或者微血管系统进行适当的放大,高质量的显示血管情况,同时保证其成像和显示的清晰度[6]。在胎儿肺静脉的检查和诊断中,能清晰显示肺静脉血流情况以及血管管腔和管壁的情况[7,8]。

本研究旨在对超声血管增强技术(VET)在胎儿肺静脉检查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析和评价。我们通过选取2011年7月~2012年11月在我院行产前超声检查的孕妇368例 对所有孕妇均进行四种方式的肺静脉检查,包括二维超声心电图(2-DE)、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1)、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E)和VET,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比较四种方法在不同孕龄组中的应用效果。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Ⅰ组104例中2-DE、CDF1、CDE和VET分别显示17例(16.3%)、35例(33.7%)、46例(44.2%)和87例(83.7%);Ⅱ组213例中2-DE、CDF1、CDE和VET分别显示46例(21.6%)、99例(45.8%)、112例(52.6%)和197例(92.5%);Ⅲ组51例中2-DE、CDF1、CDE和VET分别显示16例(31.4%)、31例(60.1%)、30例(58.8%)和32例(62.7%)。四种检查方式中VET显示率最高,且VET检查对Ⅱ组显示率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目前,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我国出生胎儿先天性畸形呈迅速增长的态势,心血管系统发育不良造成的先天性畸形占了相当大部分,这给社会和家庭均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因此对其精确诊断能在胎儿期间给许多家庭提供一个规划和管理胎儿出生的机会,减少因先天性心脏缺陷而带来的家庭负担[9,10]。因此,利用VET对胎儿肺静脉以及相关的先天性心脏发育异常的检查和诊断都是有效的,VET技术在胎儿肺静脉检查和诊断中的应用,为产前临床检查提供了一些可靠依据。相信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改进,必将为人类优生做出极大的贡献,减少社会和家庭的负担。

[参考文献]

[1] Coscia LA,McGrory CH,Ohler L,et al. Pregnancy outcomes in female heart transplant recipients with the initial diagnosis of congenital heart defect[J]. The Journal of Heart and Lung Transplantation,2013,32(4):S129.

[2] Matsumoto A,Aoyagi Y,Mitomo M,et al. Outcome of fetal echocardiography: A 17 year single-institution experience in Japan[J]. Pediatrics International,2012,54(5):634-638.

[3] 张燕宏. E-Flow显像技术在胎儿肺静脉超声检查中的应用价值[D]. 河北医科大学,2011.

[4] 赵联璧,袁丽君,曹铁生,等. 胎儿肺静脉血流频谱在心肺功能评价中的应用[J].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2,21(2):121-123.

[5] Jaeggi E,Blinder J,Schwartz S,et al. 360 Fetal pulmonary vein doppler flow pattern: Predicting the need for immediate left atrial decompression in hypoplastic left heart syndrome with restrictive atrial septum[J]. Canadian Journal of Cardiology,2011,27(5):S191.

[6] Dong FQ,Zhang YH,Li ZA,et al. Evaluation of normal fetal pulmonary veins from the early second trimester by enhanced-flow (e-flow) echocardiography[J]. Ultrasound in Obstetrics & Gynecology,2011,38(6):652-657.

[7] 刘清华,接连利,李洪波,等. 超声产前诊断胎儿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的临床研究[J].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0,19(9):790-792.

[8] 李士建. 磁共振多技术扫描在复杂性先心病中的临床研究[D]. 第二军医大学,2008.

[9] 刘琳,何怡华,李治安,等. 增强型血流成像技术在胎儿四条肺静脉的定位研究[J].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2011,8(2):341-345.

第6篇:景观生态学应用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景观;生态学;运用

人们在对城市规划和管理提出要求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生态平衡需要良好的保持,而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正是在保证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的城市建设。同时,景观生态学可以使得城市规划和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可以更好地对城市结构进行调整,从而满足人们对于城市建设的需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还要满足人们的视觉美感要求,合理确定城市的视觉容量。人们只有生活在绿色生态的城市中,才能对生活充满希望。

1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探析

1.1景观生态学在城市景观质量与评价中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首先体现在城市景观质量与价值的评价过程中。其中城市景观价值最主要的体现是城市是否适合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并且能够在长时间内与人类共同发展,在这种城市价值观念下,城市的各项指标是否达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标准、城市的结构是否标准以及城市建设是否科学和文明成为评价城市景观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景观生态学在城市景观质量评价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首先,对城市区域景观评价中的应用,通过基底理论对城市区域景观质量进行评价,看其是否符合城市基本功能要求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功能要求,确保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面积的科学性。其次,运用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理论对城市各条街道和公路等系统进行科学的规划,对城市空间的密度和人群疏散等功能进行优化。另外,景观生态学在城市景观质量评价中的应用还体现在景观边际效用理论应用方面,这是确保城市规划经济性和生态性协调统一的重要基础,也就是城市规划中的城市景观生态价值。

1.2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空间结构和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对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目的是在一定的城市空间环境内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系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构成了城市空间环境,其中城市生态环境又包括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区域环境以及区域整体环境三个主要层面,不论是哪一种城市空间环境,在城市规划管理中都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在城市环境中,人类与自然环境是共同存在、和谐发展的。其次,人类要对自然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造,在改造的过程中要实现城市景观的自然化和多样化,并且要对自然景观的原始形态进行合理的保护。另外,要注重城市环境的保护,如果发生了环境破坏问题要及时采取环境保护措施,将城市环境破坏的影响降至最低。当前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成为城市空间环境发展的主要趋势,在这种发展背景下,城市规划和管理的科学性显得更加重要,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对城市空间环境划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效用,这对营造丰富的城市空间环境,促进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3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应用

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是目前应用景观生态学较为成熟的领域。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首先,在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规划的时候,要确保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性、美化性和经济性,这样不仅能够对城市进行绿化,增加城市中自然景观的范围,而且还能够起到美化城市景观、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效果。其次,景观生态学对城市绿地的空间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空间格局中的应用不仅丰富了城市绿地规划的理论和方法,而且还能够构建城市绿地系统景观,构建良好的城市绿地系统,进而为城市绿地空间分布格局的科学规划和优美城市空间环境的营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利用景观生态学还能够对城乡环境一体化,或者说促进城乡生态环境和谐发展途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景观生态的变化,不仅能够统筹城乡景观变化,而且还能够体现出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而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以及城市规划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

2景观生态学对城市规划及管理的启示

景观生态学对城市规划及管理的启示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首先,在城市规划中一定要注重保留地方性,要尊重原有的地域传统文化,要尽量的保持城市原有的自然生态景观,然后再进行城市规划。其次,要在城市规划中保护和节约自然成本,要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浪费和消耗,注重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对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流、能流进行保护,实现资源和能源的再利用。例如可以将过去废弃的工厂规划成具有独特文化底蕴的城市景观,通过场地的改变和修饰变废为宝。最后,在城市规划中要体现出自然性,高楼大厦的出现让城市渐渐失去了自然元素,自然元素的消失带来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在城市规划中一定要注重自然过程的显露,在城市中增添绿色空间,形成城市生态系统,将人工栈道和自然野生植物进行有机结合,促进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尤其是随着人们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中的优势更加明显。当前景观生态学在城市景观质量评价、城市空间格局以及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应用,在未来,景观生态学能够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为促进城市环境优化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北艋.在城市规划管理中景观生态学的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139.

[2]王华新,曲艳鹏.我国城市规划中景观生态学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6):174.

第7篇:景观生态学应用范文

0 前言

景观生态学作为生态学中最为关键的分支,其本身能够有效提升生态发展的水平,并且有效保证其发展的科学性。当前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园林绿化作为城市建设中重要的部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分析其与景观生态学的关系,从而保证城市建设过程中能够提升其生态水平。

1 景观生态学的内容以及特点

在城市景观生态学中,景观是城市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对各种植物中不同的分子结构进行分析,从而发现其在地球表面与其他植物间的信息交流,并总结出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在这基础上,保证景观建设过程中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景物进行科学化的设计,使其能够对当前环境进行美化和净化。景观生态学本身是对一定范围内的空间环境运用植物进行有效的设计,通过各种不同区域之间的设计和相互联系,从而提升城市的观赏性,有效促进城市的发展建设。

2 当前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城市作为经济发展中重要的阵地,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工业用地多占据的范围较大,所以,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较大面积的污染,城市绿化水平并没有达到一定的标准,另外,由于人口不断增长,大部分人涌向城市,城市在不断的扩大,随之而而来的是土地资源受到影响,土地资源在不断的减少,在这样的城市发展工程中,我国的城市园林绿化水平并且有得到有效的提升,反而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所以在当前的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必须对景观生态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而有效改变当前我国城市绿化的现状,为我国城市的科学化的发展建设奠定重要的基础。另外在当前的发展中,投入到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各种资源和资金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但是由于没有进行科学上的规划,导致其本身的环境净化能力不能达到规定性的水平,城市园林建设无法对当前城市环境进行有效的净化,导致城市综合环境水平无法实现提升,非常影响城市的发展。

3 城市景观生态学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作用

3.1 运用景观生态学进行城市园林绿化,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

人类创造了城市,并且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有效推动了城市发展。基于此,在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首要考虑到当前经济发展水平下,人们的精神需求。运用景观生态学进行城市园林绿化,通过对区域环境进行有效的设计,从而保证区域环境中各种不同类型的景物实现科学上的搭配,在保持区域上的生态环境平衡基础上,能够增加当前区域中的文化艺术气息,并且通过设计,增加当前园林绿化中的功能,为人们提供集休闲、服务和观赏作用于一体的场所,从而满足当前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最终实现人们生活水平上的综合性提升,为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奠定基础。另外,景观生态学本身作为生态学中较为重要的学科,在进行园林绿化中,对其进行是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从而能够有效保证人们的生活生存环境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提升人们发展的质量水平。

3.2 运用景观生态学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可以美化城市环境

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化的过程中,园林绿化本身作为提升城市整体环境的重要方式,本身具有美化城市的功能。通过对各种不同类植物的设计和变化,从而能够使其有效降低建筑本身给环境带来的沉闷感觉。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城市建筑本身虽然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建设,但是建筑物本身会对城市环境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会对城市的环境产生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运用景观生态学进行城市园林建设,通过不同的植物搭配,让城市整体氛围变得更加的融合,从而能够促使钢筋水泥所体现出城市的线条更加柔和,从而能够提升城市整体的观赏性,最终能够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的目标。

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景观生态学作为科学化的学科,与城市园林绿化本身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运用景观生态学进行城市原理建设,能够保证城市园林建设过程中的科学性,并且实现其永续性的发展,而作为城市园林绿化,能够推动景观生态学这一学科不断发展,使其能够更加符合当前发展的规律,二者在相互作用下,在保证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上,为我国当前生态学科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4 结论

总之,在当前的发展中,我国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园林绿化的水平关系着城市的环境水平,并且人们的生活会出现一定的改变。把景观生态学有效应用在城市园林绿化过程中,提升城市整体的环境水平,并且通过有效的设计,让城市的环境更加美丽怡人,有效提高城市综合环境水平,保证人们能够享受到健康的生活环境,有效满足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景观生态学的应用[J]. 现代园艺. 2017(2)

[2] 林小生. 景观生态学与城市园林绿化的关系分析[J]. 现代园艺. 2015(16)

[3] 肖丽琴. 探析景观生态学与城市园林绿化关系[J]. 现代园艺. 2014(14)

[4] 王斌. 景观生态学与园林绿化关系刍议[J]. 现代园艺. 2014(1)

[5] 施翔. 《景观生态学》创新教育模式探索[J]. 科技视界. 2012(31)

第8篇:景观生态学应用范文

关犍词:景观生态学;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运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绿地系统能够有效改善城市居住环境,是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要素之一。在当今形式下,现代城市化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必然结果,然而,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景观单一乏味、其他生物群落缺乏、生态严重失衡等现象的存在大大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因此,能否有效地规划城市绿地系统对整个城市的生存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应用景观生态学对城市相关的生态问题进行分析得出,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城市绿地系统不完善以及城市景观规划、布局、分布不适当,引起其生态功能与城市建筑之间的不协调。如何运用景观生态学指导城市绿化系统的设计是当今城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关于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学思想

建立于景观生态学基础上的城市绿地系统设计思想就是用生态学的眼光看待城市绿地系统,仔细分析城市各种与环境有关的信息,对系统内的各个要素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让它们之间能够有机连接,最终结合成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学能够使城市土地得到合理的设计,更能融合人文历史以及自然条件来对城市绿化系统进行布局。例如,在一个城市所含的绿地中,把建设用地当做基底,水系分布、绿化园林、植物群落等看做斑块,这就以景观生态学联系起来,带给城市绿地系统新的含义。

二、有关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中规划原则

(一)整体优化原则

在城市规划时,将城市景观当做整体来进行设计工作,最大化地利用其功能特效,一方面,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要与城市的整体建设进度保持一致,并不是只是处理空白地带;另一方面,在进行城市绿化系统建设时,如果存在独立的绿化结构,就需要通过水流、绿化小径、绿化林线、花园廊道等方式将其连接起来,形成一体化的网状绿化系统。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如何连接市郊的绿化系统的,完成城市绿地系统的真正统一。

(二)以人文本原则

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最终的服务对象是人,它的存在是为了造福于人类,为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要求。所以,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处处为人的原则,把为人们服务的思想贯彻到城市景观的设计上面,为人们提供优美舒适的生活氛围。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

城市的规模并不是一层不变的,与其对应的绿化系统也应该与时俱进,在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改进,在细节上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

(四)当地特色原则

要想体现城市特有的气息,就必须在了解城市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基础上,在城市景观设计上尽可能地体现城市文化,严禁照搬照用,效仿其他城市的风格,如果都用同一种设计方式,就不能体现城市独有的文化内涵。

三、如果运用景观生态学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设计

在设计城市绿地系统的时候,先要了解城市景观结构。我们采用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对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进行分解,可以得出城市绿地系统的“斑块”为公园、花园、广场、游乐场等等,其“廊道”是绿化街道、环水树林,其“基质”就是城市的其他要素,包括建筑群、工业集聚地带、繁华区等。运用这些有效的结构规划城市绿地系统可以尽可能地提高城市社会以及经济效益。因此,城市绿化系统的内涵最好包括较好的规划位置、亲近自然的地理条件、美丽的植物分布、层次化种植构造、合适的景观小品、健全的基础设施等等。

(一)斑块

用城市景观理念来看,按照包含范围的大小,把城市绿地系统的斑块划成大、中、小三种。大型斑块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维持其生态平衡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不但能够调节生态环境,而且还能增加城市的美观,改善城市的形象;小型斑块能够有效提高城市景观的观赏性,无形之中增加了城市独特的魅力,可以有效地弥补大中型斑块的不足。因此,在城市绿化系统设计过程中,把大中心斑块作为主体,不能忽视小型斑块的作用,通过有效合理地布局,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为人们提供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

(二)廊道

按照景观生态学内容分析,廊道的设置在一定的宽度下能够起到最佳的作用,而在国内很多城市街道较窄,交通拥挤成为通病,应该妥善加宽处理。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廊道的作用不能忽略,它能连接不同斑块,具有界定斑块范围的作用。在进行设计城市周边绿地系统时,按照地形因素,建设市区防护林带,做好与郊区农田连接在一块;开展市区城市景观建设时,应建造一定的防护林将工业区与居住区分割开来,并要有足够的宽度。通过廊道的作用,可以把整个城市的各区域以网状的形式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让城市绿地系统更为完善。此外,廊道优美的设置还能带给行人愉悦的心情,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基质

在进行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时,基质的布局要按照“相对归集”的规定,把基质设置在斑块以及廊道体系范围之内,让居民生活在绿色的环绕之中,尽可能亲近自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目的,完成建设绿色城市的构想。

总之,对于城市绿地系统的设计,廊道为构成整体的框架,把斑块建设在连接点上,并设置相关休息场所以及娱乐器材,做到点、线、面之间的有效整合,从而达到优质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组建城市景观的网状结构。

四、结论

对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运用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能够对城市景观的建设带来很大的作用,例如,对如何绿化指明方向,对设计方案做出有效评估等。采用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可以改进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提升其社会经济效益,让整个绿地系统更为高效地为城市建设服务,把城市基本结构分为斑块、廊道、基质,对维持城市生态系统,改善居住条件,为人们提供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等方面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杨哲,刘丽.景观生态学理论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分析[J]. 河北林业科技,2012(4)

[2]高学萍,杨雪英.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 科技信息,2010(30)

[3]张宗果,周波.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新运用[J].建筑科学,2009(4)

第9篇:景观生态学应用范文

一、关于景观生态学和景观生态规划

(一)景观生态学

对景观生态学的定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德国汉诺威工业大学景观管理与自然保护所Langer的定义为:研究相关景观系统的相互作用、空间组织和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viqk(1983)在讨论景观生态学在农业中的应用时,将景观生态学定义为:把土地属性作为客体和变量进行研究,包括对人类要控制的关键变量的特珠研究,以景观生态学为桥梁,把关于动物、植物和人类的各门具体科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景观利用的最优化。Form an等(1986)认为:景观生态学探讨诸如森林、草原、沼泽、廊道和村庄等生态系统的异质性组合、相互作用与变化,从荒野到城市景观,研究的重点是:(1)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的分布格局;(2)这些景观要素中的动物、植物、能量、矿物养分和水分的流动;(3)景观镶嵌体随时间的动态变化。他认为:景观生态学就是研究由相互作用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地表的结构、功能与动态。

一般地认为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它的主体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景观生态学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面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与功能、景观动态变化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与保护(傅伯杰。1991:邬健国2000)。

(二)景观生态规划

广义的理解是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也就是将广泛意义上的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及知识作为景观规划的基础,实际上是景观的生态规划,其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在19世纪下半叶,苏格兰植物学家和规划师Patrick Geddes(1854-1932)的先调查后规划和美国景观之父oim sted及Eliot等在城市与区域绿地系统和自然保护系统的规划。直到20世纪60年代Mchang的设计遵从自然的景观规划途径,当然也包括80年代迅速崛起的景观学在规划中的应用。景观生态规划的狭义理解是基于景观生态学的规划,也就是基于景观生态学关于景观格局和空间过程水平过程或流的关系原理的规划。在这里,景观更明确地被定义为在数平方公里尺度中,由多个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异质的土地嵌合体Land m osaic(Form an and Godron,1986;Form an,995)。本文研究的景观生态规划是指狭义上的理解。

二、景观生态规划的四大战略

(一)战略之一:维护原初生态环境的安全

原初生态环境是各类物种最原始的栖息地,物种在千百年的进化演替中,达到了与现有生态环境的和谐与默契。维护原初生态环境的安全就是要维护原有山水环境的整体格局,维护大地机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维护大自然演进的过程。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几乎无所不能,开山辟路,围海造田,筑坝拦河。然而,当人们沉浸于征服自然的喜悦之中时。人类同时也不断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地震、海啸频频发生,沙漠化加重,洪水泛滥等等。这些无不是由于人们对大自然肆意掠夺与破坏引起。于是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求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途径。维护原初生态环境的安全,就是维护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安全,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古代风水学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与自然和谐的朴素自然观的体现。古代城市的选址遵循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自然格局,城市是一个大穴场,被喻为大自然的“胎息”,通过水系、山体及风道等,吸吮着大自然的营养。破坏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就切断自然的过程,包括风、水、物种、营养等的流动,必然会使城市这一大地之胎发育不良。

断山、断水被堪舆认为是最不吉利的景观,如果古代中国人对山水格局连续性的吉凶观是基于经验和潜意识的(俞孔坚.1998),那么,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则是对我们维护这种整体景观基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Naveh andLiebem an, 1984;Form and Gochrn,1986;Forman,1995)。从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特别是80年代中期开始,借助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一个多世纪以来的生态学观察和资料积累,面对高速公路及城市盲目扩张造成自然景观基质的破碎化,山脉被无情地切割,河流被任意截断,景观生态学提出了严重警告,照此下去,大量物种将不再持续生存下去,自然环境将不再可持续,人类自然也将不再可持续。因此维护大地景观格局的连续性,维护自然过程的连续性成为区域及景观规划的首要任务之一(Hamis,1984;Schreiber,1988;Noss,1991)。

(二)战略之二: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态系统

我们往往只注重即将灭绝、稀有珍贵物种生境系统的保护,却忽略了乡土动植物栖息地的保护,致使在城市化过程和农田水利建设中毁掉了曾被认为荒滩野地的许多乡土动植物的栖息地。如野兔、黄鼠狼、獾、山鸡、野猫等往日常见的野生动物,如今已不再多见。大地景观是一个生命的系统,一个由多种生境构成的嵌合体(Mosaic,Form an,1995;Hansson and Fahrig, etal,1995),其生命力就在于其丰富多样性,哪怕是一种无名小草,其对人类未来以及对地球生态系统的意义可能不亚于熊猫和红树林。

我们划定的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仅占国土面积的极少一部分,城市公园和绿化系统大多是人工种植,物种单调,整体生态功能不强,这些不足以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平衡。相反,一些多年形成的、没有人工干预的乡土生态环境系统,却是许多乡土生物的极好的也往往是最后的栖息地。

这些乡土生态环境系统包括:(1)古老村落中的一方龙山和或一丛风水树;(2)均质农田上的坟地,它们往往是黄鼠狼等多种兽类和鸟类的最后的栖息地;(3)村落残址,由于长期免受干扰,加之断墙残壁及水塘构成的庇护环境,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生境条件,为多种动植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4)荒滩、冲沟或低洼湿地,这些地方是多种微生物的栖息场所。

(三)战略之三:维护和恢复河道的自然形态

河流水系是大地的血脉,是景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污染、干旱断流和洪水是中国河流水系所面临的三大严重问题。人们在河流整治和城市建设中,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犯下了不少错误,包括以下几种:

1.水泥护堤衬底。看似清洁、整齐,实际上破坏了原生的自然环境。曾经是水草丛生、白鹭低飞、青蛙缠脚、游鱼翔底,而今寸草不生。水的自净能力减弱,水土植物生物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被破坏;河床衬底后透气性降低,与大地的接触减少,原有起伏多变、基质多样的水生环境不复存在。许多生物无法生存,从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形态。

2.裁弯取直。弯曲的水流是自然形成的大地机理,是顺应自然过程的结果。古代风水也讲究河流弯曲有致,弯曲的流水是运动的旋律,富有变化和情趣。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也证实了弯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利于消减洪水的灾害性和突发性(Form an,1995)。弯曲自然的河流形态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境,是生物多样性的景观基础,同时也可以降低河水流速,减少洪水冲击力。我们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为了争得更多的空间,不惜将自然弯曲的河道填平取直,花费巨大,却破坏了生态环境。

3.高坝蓄水。我国古代非常重视治水,但不是筑坝拦水。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就是采用疏导的办法来避水害,秦汉时期,李冰父子用都江堰调节水位,但非筑堰挡水,保证河流的连续性。随着人类改造自然力量的不断增强,为了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在不断地争论中,截断了一个又一个的大地血脉。其弊端颇多:一是流水变死水,富营养化加剧,水质下降,丧失了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二是破坏了河流的连续性,使鱼类及其它生物的迁徙和繁衍过程受阻;三是影响下游河道景观,生境破坏;四是丧失水的自然形态,降低了河流的天然情趣。

(四)战略之四:恢复与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是地球表层上由水、土和水生或湿生植物相互作用构成的生态系统。湿地是众多野生动物、植物的重要生存环境,生物极为丰富,被誉为“自然之肾”,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Bolund and H unhammar, 1999 Ton等,1998;Mitsch等,2000吕宪国,1998;刘红玉等,1999;孟宪民,1999;左东启,1999;王瑞山等,2000;余国营,2000;)。这些生态服务包括:

1.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地:湿地由于其生态环境独特,决定了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特点。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湿地物种多样性极为丰富。中国湿地已知高等植物825种,被子植物639种,鸟类300余种,鱼类1040种,其中许多是濒危或者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类群。

2.调节局部小气候:湿地碳的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起着重要作用。湿地还是全球氮、硫、甲烷等物质循环的重要控制因子。它还可以调节局部地域的小气候。湿地是多水的自然体,由于湿地土壤积水或经常处于过湿状态,水的热容量大,地表增温困难,而湿地蒸发是水面蒸发的2--3倍,蒸发量越大消耗热量就越多,导致湿地地区气温降低,气候较周边地区冷湿。湿地的蒸腾作用可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孟宪民,1999)。

3.减缓旱涝灾害:湿地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能够发挥调节河川泾流、补充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的作用。

4.净化环境:湿地植被减缓地表水流的速度,流速减慢和植物枝叶的阻挡,使水中泥沙得以沉降,同时经过植物和土壤的生物代谢过程和物理化学作用,水中各种有机的和无机的溶解物和悬浮物被截流下来,许多有毒有害的复合物被分解转化为无害甚至有用的物质,这就使得水体澄清,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

以前,由于对湿地认识上的不足,加上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我国对湿地的利用主要是开垦种地,如北大荒变成北大仓就是湿地的开发利用,虽然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我们付出的生态环境代价是不可估量的。可喜的是我国对湿地的保护已经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三、结语

景观生态规划需要从战略上把握全局,但具体到每一个景观设计项目,还需要我们的景观设计师结合实情实地,认真地做好景观生态系统的研究,切实保护和利用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