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团队建设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民生新闻”节目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闻节目形式,节目素材来源于日常百姓生活,报道重点主要针对于百姓民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现实生活中普通百姓遇到的棘手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是百姓与政府部门实现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近些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在普通百姓家庭,民生新闻更成为每天必然关注的电视节目。民生新闻节目以其实用性、时效性以及贴近生活等特点受到大众的喜爱,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一类电视节目。
本文就根据目前电视民生新闻受欢迎度高的现实情况,分析节目采编人员的素质与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提高采编人员素质,加强团队建设提出一点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1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工作人员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采编人员缺乏足够的新闻意识
近些年来,电视民生新闻队伍越来越年轻化,有很大一部分工作人员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在日常工作生活过程中缺乏对新闻事件的敏感度,不能很好的把握新闻点,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对日常事件只看到了表面,无法深度挖掘隐藏在背后的实质内容,缺乏足够的新闻意识。
1.2 缺乏实地调查,脱离实际
有一些民生新闻工作人员在面对新闻事件时没有进行实地调查,只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主观臆断进行新闻报道,或者热衷于关系新闻,根据知情人员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进行推断,脱离实际,不能真正反映 现实民生问题,丧失了民生新闻节目的实际意义。
1.3 团队配合缺乏默契,凝聚力不足
一档成功的电视节目不仅仅是某个人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全体人员的团队意识和相互配合的精神。目前,一些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工作人员缺乏相应的配合意识,队伍内部分工不明确,甚至有恶性竞争的现象出现,严重影响了节目队伍的正常建设发展。
2 提高电视民生新闻采编人员的素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意识到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因此,如何提高电视民生新闻采编人员的素质就成为我们应当关注的话题。
2.1 培养采编人员的新闻意识
目前,新闻节目的采编队伍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向,他们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执行力不足,因此,在工作过程中要注意新老结合,由富有工作经验的资深采编人员带领年轻队伍进行新闻采访以及稿件写作、节目编排,“老记者可以和年轻记者结成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帮带对子,直接向他们传授经验”,[1]透过现象看本质,多留意身边的敏感事件,常怀发现之心。另外,要多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不断提高自己的新闻敏感度,做到发现好新闻,挖掘背后是深远意义。
2.2 注重调查取证
民生新闻所关注的重点就是发生在百姓身边的事件,因此真实性是其最重要的特点。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果采编人员脱离实际,只根据主观臆断或者所谓的内部消息而进行报道,那就失去了民生节目本身的意义。因此,采编人员要进行调查走访,针对某个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现实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必要时进行暗访、蹲点守候,以获得最真实的信息,最原始的一手资料,让大家了解实情,将最完整的信息报道出来。
2.3 完善采编人员培训机制
新闻单位要注重对采编人员的培训、考核,构建一套完整的培训机制,针对各个岗位的不同特点有计划地进行分类培训。“改进培训方法,把讲座教学与采编人员的走转改工作实践相结合”,[2]通过视频教学、模拟实践等形式对采编人员的工作素养进行培养,深入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百姓,使民生新闻更加富有吸引力、亲和力。
3 加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团队建设
团队精神是互相协作、互相服务的集中体现,需要每个团队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良好的团队建设能够保证电视节目的正常运作,同时也是提高节目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保证。
3.1 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新闻节目的制作需要各个环节的默契配合,因此,电视新闻节目团队内部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从一线采访到稿件编写,从视频制作到后期合成,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做好本职工作,尽最大努力完成每一期节目的制作,以达到最好效果,一旦出现任何问题,追责到人。
3.2 团队内部要相互沟通
一个成功的电视节目需要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因此,整体内部的相互沟通十分重要。良好的沟通能够及时化解甚至避免相互之间的误会、分歧、矛盾,避免过于自我的决策,使得配合更默契,队员的凝聚力更强,关系更融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恶性竞争,提高节目质量。
3.3 竞争奖惩机制
在团队内部可以实行竞争机制,激发成员的工作动力,相互比拼,发扬各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公开透明化的良性竞争能够促进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避免那种为了提高自我成绩而刻意隐瞒新闻线索、信息无法共享的恶性竞争局面。对于工作突出的部门或者个人给予一定的物质或者精神奖励,鼓励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再创佳绩,刺激其他工作人员努力工作,迎头赶上,最大限度的激发工作的积极性。
4 结论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是目前国家重点关注民生的产物之一,对于关注百姓生活、促进民生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提高电视民生新闻采编人员的工作素质,加强团队建设,实行激励约束机制,有利于使得整个团队更加敬业,提高对信息的分析能力和把控能力,从小事出发,充分发挥舆论媒体对民众日常生活的关注程度,发挥媒体对大众舆论的引导能力,为普通百姓的生活做好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学生组织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195-01
学生组织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高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中,学生组织既起到的是一个管理者的角色,能够帮助高校管理阶层好好管理高校学生;还起到的是一种,引领作用,他们是学生中的领导者,对于学生的各项工作和学习都起到了比较大的作用。可以说高校中有了这些学生干部的作用,高校能够取得更大的发展,作用也是更加明显。作为学生在这里面锻炼也能够学到很多的知识,增长能力和才干。
一、当前高校学生组织团队建设中的问题
1.大学生自身的视角
一是,很多大学生自理能力不足。当前,很多家庭中,孩子成为家庭的骄子,父母都是围绕着身边转,结果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基本的自理能力极度不足,并且处理基本事情的能力极差。进入大学之后,基本的生活和学习方面的问题都需要个人来进行处理,突然不适应,遇到事情也很容易出现束手无策的时候。同时,由于个人基本习惯了一个人享有资源的心态,自然在生活中与同学之间处理关系会发生一些矛盾,同学之间的关系不和谐,导致问题发生之后,不能够及时得到同学的帮助,出社会后很难能够自我生存。
二是,很多大学生心态转换比较慢。进入大学之后开始独立面对生活,肯定就会有比较多的不如意之事,事情和问题出现之后,心理会比较难受,一些处理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可能就会认为他人是对于自身的一种侮辱以及不尊重,同时,相关的老师和同学在处理问题时,也不能够让其满意,就会认为整个群体欺负自己的偏见。这样的事件在处理时,第一次可能不会发生什么事,但是时间稍微长一些,一些事件汇聚之后,可能就会在某个阶段爆发出来形成一种突发事故,那时候将比较难处理。
三是,很多大学生认知上出现偏差。年轻人想法很好,有理想能够幻想,进入大学之后,可能遇到了很多的事情与自身想法存在比较大的偏差,甚至有时候的想法是颠覆性的。同时,很多大学生在谈恋爱或者感情生活不如意必然觉得打击很大,有时候很多学生认为失恋是致命的打击,从而失去了基本的处理能力,导致基本的素养培育不足。
2.学校和社会的视角
一是入学教育和思想教育精神贯彻不彻底,必须依靠学生组织进行再教育。目前,高等学校在学生进入校园时,会进行思想教育,同时,也会进行军训,以及学前教育,这些基本素质教育的功能就是帮助学生从传统的学生角色开始转换到自主学习、从依靠家长教育到开始依靠自己处理事情的转换。转换的比较成功就能够为进入大学更好的学习打下基础,如果转换的不成功就可能会出现许多的问题。学生的眼界中,基本的思维是书本无用、学习无用,这就导致了很多具体问题时,理论依据和自己处理的经验缺乏,往往无法有效进行转化。
二是处理机制没有及时更新,必须依靠学生组织进行再处理。学校和社会对于突发性事件都有自身的一套处理问题的系统和机制,但是,问题就在于出现问题之后,处理机制没能够及时更新或者在思想上没有足够的重视,根据一步一步程序走下来,最后便会导致问题处理变晚,可能悲剧已经发生。原本能够制止和预防的问题,变成了现实。还有就是,往往处理问题的思路在于问题出现之后的补救和处理,而很多都是缺乏现有问题的预防,把问题稳定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三是社会出现很多变异现象,必须依靠学生组织掌握动向。突发性事件的发生,除了与学生和学校群体相关之外,还有一个外部环境的影响。社会是一个大的染坊,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近一些年来,我国经济的整体环境是市场化改革,追求利益和利润,由于种种原因,约束不够严格,结果导致很多企业和个人违背社会整体利益追求自身利润,种种难以启齿的事情变成了现实,部分社会媒体的不实报道,使得很多原来本来有想法而无动力的人仿效别人进行处理问题,最后使得悲剧一次次发生,社会环境变差。
当前,高校强化学生组织构建,完善学生干部管理体系建设,意义和作用是很明显的。在这种情况下,推进学生工作更好更快的发展,掌握学生工作的主动性对于学校系统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学生干部锻炼能力,培养本领也是很有意义的;对于强化学生自我约束,强化校园建设更加难以忽视。所以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组织也是一项重要工作。
二、高校强化学生组织团队建设的对策
既然高校学生组织工作如此之重要,开展学生组织的团队建设意义也是比较重大的。基于此,必须设想出相应的对策,推进高校学生组织干部队伍的完善和构建。
1.建立高校学生组织的专门保障体系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仅仅从教育的角度,很难彻底的把问题解决。所以这个时候就必须从其他的方面来想办法,一般来说严格的组织机构。所以必须建立一套完整体系,可以在学校范围内设立总负责人,由一名副校长牵头,具体事务由学生工作的管理部门和各个院系的一名副书记进行协调和处理,并且制定事故处理的简易程序,不能够仅有措施,而不具体执行。还必须,从资金和人力的保障,着力从各个角度出发,尽量完善一个配套系统。确保一旦出现问题,相关机构能够快速反映进行配合,以便于问题更好化解。
2.建立一套科学的高校学生队伍培养机制
一、常见问题
1.物质条件差,学习负担重。很多学校连基本的教学需要都难以满足,好点的也是僧多粥少,要有效开展活动困难可想而知。当前,升学压力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做不完的作业和上不尽的辅导班,很多学生平常连休息时间都不够,哪还有时间与精力去从事体育活动。
2.兴趣未稳定,自主能力低。中学生兴趣爱好还不稳定,同时我们也不应该过早就为学生定向。社团强调自主性,但高中生的自主能力、自我教育与自我约束能力远低于大学生,如学校完全放手,必然行不通,而学校“一把抓”,社团又失去了它的真正意义。
3.社团管理难,指导不明确。不能正确认识学生社团的育人作用,重视和投入不够;难以把握好社团“自主”管理这个度;活动参与人数多,要想有效组织难度大;指导老师不明确社团到底该教些什么,该如何教。
4.发展不均衡,延续性不够。高中生无论是在身体素质还是运动技能,都还没有完全成熟,从基本功练起,时间又不足,刚有点起色,又进入了高三面临高考,导致社团难以产生成果,形成社团传承和发展不够。
5.社团多而不精,发展不均衡。社团成立时不假思索,不做调查,不问困难和发展前景,只追求量,导致学生社团建设多而不精,具有影响力和引领作用的更少。
6.广泛交流少,资源整合难。鲜有机会与本校之外的同类社团开展活动,而很多的社团也没能走出校门,未能很好的利用外校、社会、家长等其他资源。
二、四条原则
第一条:不盲目,讲量力而行。无论是体育类社团或其它类型社团,在规划之初一定要先做可行性分析,包括学生基础、参与范围、学校物质条件、师资力量、活动内容、组织与管理方案等等,不然就会“出师未捷身先死”。
第二条:不冒进,讲循序渐进。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强,需要长时间的积淀,任何急功近利的行动,注定都是要失败的。社会生产不能搞,教育更不能,只有充分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才会有成功的可能。
第三条:不浮躁,讲脚踏实地。很多学校成立了很多体育类社团,可无论是学校还是指导老师并不十分了解社团,有的根本不具备成立社团的条件,纯粹就是跟风,最后将社团办成了兴趣小组,社团活动要不当作一堂常规课,要不就任其自然。
第四条:要舍得,讲长远目标。这里所说的舍得,包括为社团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必要的物质支持、必要的规章制度保障。社团活动近看能提高学生技能,陶冶身心,远看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习惯,提高自主能力,而这不正是教育的真义吗?还有什么不舍得。
三、实施策略
1.正确认识,加强引导。不仅学校领导要把握社团建设的意义与价值,更要全体师生能统一正确认识,如果不能得到最广泛的支持和帮助,再好的方案和决策,也是纸上谈兵,强制推行不仅无益于我们的初衷,对学生对社团的伤害更大。
2.优先发展,树立品牌。集中学校资源,优先发展几个,树立品牌,通过品牌效应,让学生心动起来,让加入社团成为学生的渴望与荣耀。对外能为学校添光增彩,对内树立榜样,激发广大师生真正热爱社团,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社团活动。
3.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在规划之初,将人数控制在能有效开展活动范围内,比如篮球与足球社,不宜超过一个球队人数。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再逐渐扩大规模,或者是让骨干去成立分社,实现社团由小到大,社员由少到多。
4.非常时期,非常手段。先成立“官方”社团,为社团活动提供充分条件,优先保障社团活动,像场地、师资、经费等都向社团倾斜。所有对外比赛和展示,都由社团组队参加,并且常和外校开展交流活动。通过“官方”社团引领,促进“民间”社团发展。
5.长远规划,形成传统。文化的积淀,传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年两载的事,只有持之以恒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而这条路,必然是一条不断尝试、反思、改革、总结,然后再重复的坎坷路。
6.理清概念,区别对待。体育社团有别于体育兴趣小组,兴趣小组组织形式是“自上而下”,主要以教师参与管理、组织、指导为主。而社团是“自下而上”,社团活动提倡学生的“自治”,自治包括自主组织、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我服务。
7.教师指导,得理得法。体育社团活动不同于一般体育课,内容应当更细化更系统,标准与要求更高。指导老师在指导过程中主要以点拨、共同探讨为主,一定要摒弃“师道尊严”,尽可能融入学生中,成为他们的朋友,将课堂变成相互学习、相互竞技的乐园。
8.制度保障,有依有据。制度是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社团活动要想取得成效,就必须建设行之有效的制度,加强学校对社团的管理。不仅学校要有制度,各社团自己内部也要有制度,通过制度来规范社员活动,促进社团健康发展。
企业发展遇到瓶颈怎么办?企业发展如何再上一个台阶?企业经营者如何打造自己的精英团队,又如何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这几乎是每个企业所面临的问题,这也一直困扰着企业经营者们。带着这些问题我迈进了上海交通大学,参加了EMBA创新管理高级研修班的课程。经过捷教授的精彩授课,我似乎从中寻找到了答案,以下为笔者的学习心得,将从中所得的启发供大家参考。
我认为,一个企业首先要制定发展战略,制定发展目标与规划,即完成顶层设计,再将自己市场定位,进一步实现差异化、专业化与精细化。当然,这些会因企业的规模、行业、决策者与团队的智慧不同而不同。一流的企业建设平台,二流的企业建品牌,三流的企业注重技术,四流的企业注重产品。
其次,有了经营战略之后,便是如何组建自己的团队,建立怎样的企业文化。我认为团队的建设需要实现人性化管理,视员工为家人,在知道他们的类型之后满足他们的需求,不必完全用制度来约束。公司内部实行公司化管理不可取,因为这不但没有凝聚力,而且公司有被架空的危险,设法让员工视企业为家庭,让员工具有使命感、责任感、归属感、安全感,从而实现自我管理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团队的建设具体而言,除了从绩效、出勤、态度、团队精神予以考核及提供良好的待遇之外,对于不同的员工、不同的经理人可采取不同管理方式,区别对待。比如对于经理人可恰当的提供企业的股份以奖励,放下手足权力,设法满足他们的权力欲,让其辅导同事以满足其自尊感,以新的岗位满足其成就感。对于老黄牛的类型的员工则不能亏待。对于旁观者、墙头草类型的则要争取、要把握、要团结,笔者最大的感悟在于尽量避免远之,甚至排除之。企业的根本在于人才,先发现其长处,恰当的利用之,以为企业所用。对于新的员工要不断的培训,满足其成长感,建立管理层的提拨以内部提升为主的管理制度以吸引之。不管怎样,笔者认为,人力资源的管理关键在于管理人心,设法留住员工的心。一名优秀的经营者,不但会尊重客户,使视客户为伙伴,而且会尊重自己的员工,绝对不会辱骂的自己的员工,如有则必须向员工道歉, 采取私下交流、面对面的交流、实话实说、共同分享沟通方式。除了关心他们,给他们假期、奖金外, 还关心他们的家庭,比如他的妻子、孩子、父母,善用小恩小惠。
总之,企业的成功没有固定的发展模式,这因企业所处的行业、企业的规模、企业经营者的智慧、企业团队的能力不同而不同,因地制宜建立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才是最好的模式。不管建立怎样的发展战略、树立怎样的企业文化、组建怎样的企业团队最根本、最本质的出发点在于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让自己满意、让员工满意、让客户满意,视员工为家人、视客户为伙伴,实现各个层次的利益最大化;这既是企业经营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迅速的、可持续的发展,打破发展瓶颈。
关键词:学生社团;社团建设;综合素质
大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补充和延伸。因社团活动的实践性、组织的社会性、社团成员专业的交叉性而具有实践和教育的功能,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但是,在社团发展过程中,许多因素制约着社团的发展,研究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对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
1.部分社团缺乏吸引力,社团会员流失情况严重
部分社团由于缺乏吸引力导致了社团组织松散,纪律涣散,社团会员严重流失,严重影响了社团活动的质量。社团活动参与情况也不尽如人意。其深层原因,这些社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团指导老师和社团会长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管理能力和凝聚力不强。有些社团没有社团指导老师,甚至一个社团指导老师指导五个以上社团,导致时间和精力投入不够,开课不能正常进行,活动不能正常开展,使得会员在社团中无所事事,不能充实自己,影响其积极性,导致社团失去吸引力。
2.社团管理缺乏规范性
大学生社团是按照社团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它们无系科、年级的界限,是在自愿基础上自发组织而成的。目前,每所高职院校都有数目不等的社团,少则几十,多则上百,每年还有新的社团加入,且类型多样:包括红色理论社团、科技类社团、文体类社团、公益类社团等。但真正有特色的社团不多。导致社团会员在思想上对社团的认识出现偏差,认为交了会员费,得不到锻炼。有些社团会员到了大二就退了,留下的大都是大一新同学,这样社团的运行就缺乏动力和活力。
3.学校保障力度不够
学校的经费和活动场地是社团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也是制约社团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调研显示,大部分社团会员反映社团经费只够刚好维持社团的基本运作,无力再对社团的活动进行拓展。活动场地的不足也随时困扰着各社团负责人,部分社团申请活动场地手续复杂,甚至没有活动场地。对于一些场地使用率比较高的社团影响颇大,授课及活动组织、交流受到限制。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社团发展解决策略
1.加强和完善社团指导老师的管理制度
加强和完善社团指导老师制度有利于学生社团健康长远发展、深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首先,制定社团指导老师管理和选配制度,有明确的管理和选配标准及形式,建立社团和社团指导老师双向选择机制;其次,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对指导老师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职责提出明确规定,并加强平时的监督工作,指导老师做好学期、月、周工作安排,社团管理组织对其进行日常考核,并在期末、年末对其符合条件的优秀社团和指导老师给予星级社团及社团优秀指导老师的荣誉称号,并且作为评选职称的重要标准之一,对于未达标的社团及指导老师给予解散和解聘。
2.加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社团的引导和物质保障
首先,学校社团管理机构应该对社团加强开展团活动项目化管理,对社团的活动投入固定的经费予以重点扶持。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激发社团成员及指导老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特色社团,解散一些没有任何价值存在的社团,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3.加强学生社团内外间的交流与合作
首先,学校管理部门定期举行社团发展论坛,组织校内社团与社团之间的交流,定期对前段工作进行总结和对未来发展进行规划;其次,发扬“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方式,解放思想,参加校外的交流、比赛、培训等;最后,利用网络新媒体与重点高校特色社团进行信息交流,学习新的知识和经验。有利于提升学生社团成员在校期间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社团成为真正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为社会更好地服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团体操 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团体操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它集体育与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是以体育类表演内容和一些艺术表演形式为主的一项群众性的综合表演项目。作为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团体操已经成为现代大学校园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对高校建设校园文化有着积极的影响。学生通过参与团体操的学习和表演,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并通过团体操活动对原有的校园文化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对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团体操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1团体操提高了校园体育物质建设层次
高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层是学校代表性的层面,一所高校的体育场馆及内部的器械布置,体育建筑的风格,学校所处的地域构成了校园体育物质文化。良好的体育设施,功能齐全的运动器材,不仅能烘托出校园体育文化环境,而且让学生一踏入校园就受到体育环境的熏陶,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冲击和对体育运动的向往。一个学校需要团体操表演排练,不论其规模大小,都需要有训练的场地和场馆,有了这样的物质设施和场地,才可以很好的安排训练。因此团体操的开展使得校园体育物质建设纳入体育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中,从而使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成为软硬件相统一,人文与自然相和谐的有机整体。
2.2团体操促进培养正确的体育观
团体操虽不像竞技体育那么富有竞争性,但在运动场上,在体育规则的制约下,几十乃至几百几千人完成的表演要想成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每个人艰辛的付出,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配合和默契,才能赢得人们的认可和赞美。团体操表演把人生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成功、失败、挫折、欢乐、惊喜和痛苦等情感融注于短短的瞬间,使当代大学生一次又一次地经受着身体、心理的冲击,体验着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朝气蓬勃的青年学生是一个不满足于现实、追求发展、不断创新的特殊群体,进取的行动体现在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上,对学问的掌握上,体育运动正是培养他们进取精神的催化剂。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正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事业成功的必备素质。
3团体操引领着学校的发展
3.1团体操的象征文化成为校园特色
高校团体操象征的文化代表着一所高校体育运动的整体形象,既包括视觉上的旗帜、徽章、标准色、吉祥物、道具等,也包括听觉上的口号。高校团体操应坚持以形成品牌文化为理念,突出校园文化内涵,体现大学生积极向上、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所有的设计会标、会徽、会歌、会旗、吉祥物既体现主题文化,又显现各高校或各院系不同的特色,与高校的校园文化紧密联系起来。象征文化的设计不仅仅是对体育竞赛的包装,也是校园文化的一种反映,它包含着学校的特色,它还是高校师生智慧的体现,创新能力的反应,它给了观众想象力的空间。
3.2团体操对学校有很好的宣传作用
团体操规模宏大,场面壮观,具有丰富多彩的表演内容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运动会或大型活动往往都以它来渲染气氛,同时借此机会宣传本国、本地区的政治、经济、体育、艺术水平,弘扬民族文化和体育精神。
团体操表演的成功,不仅是运动会成功的一半,而且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校体育任务的完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是展示学校风采、提高学校地位和影响的舞台,是学校管理水平和体育、文化、艺术水平的集中体现,是展示当代大学生强健的体魄和蓬勃向上、富有朝气、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和良好校风的重要平台。因此,团体操是一个学校展现其面貌、综合实力的桥梁,对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起到了宣传作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4团体操表演在校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学生参与不够积极
在校园团体操中,实施的对象主要是学生,但由于团体操排练要花去很多的时间和体力,这样在排练中就出现学生不够积极,不够认真,甚至很多学生不愿意参加,这样就给教师及团体操的排练带来了很多困扰。
4.2内容与形式的不统一
重表面形式,轻实际内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必须注重内容和形式的辨证统一。但部分高校不重视体育,却迫不及待地追求一年一度的校运会表面形式的轰轰烈烈,热闹之后又恢复沉寂,一切依旧。这种情况就激发不起高校师生参与体育及热爱追捧校园文化的兴趣和热情,更不能影响师生体育观的转变,因而也达不到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黄宽柔.团体操创编需要体育美学理论指导[J].体育与科学,1993(1).
[2] 陈西玲.团体操[M].西安地图出版社,2008.
[3] 付强,宋晴.大学生运动会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影响的探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3).
[4] 顾华文.浅谈小型团体操的创编[J].体育科技,2011(9).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高屋建瓴。要求我们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要紧密结合共青团工作实际,努力推动团的自身建设实现新发展。这对基层共青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积极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主动迎接共青团面临的新挑战,全面推进共青团事业的新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团组织作为我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可以说引导着广大青年的思想主流,也肩负着、掌握着祖国的未来,可见全面加强团的自身建设去更好的引导青年、为广大青年服务具有战略性意义。
二、基础团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基层团组织发挥作用不够。
团的组织建设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团组织的有效覆盖率低。一方面,共青团原有的阵地没有得到巩固和加强,部分地方、领域正在逐步丢失,功能逐步丧失。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经济、社会组织不断涌现,我们的团组织还没有来得及往这些新的领域发展,阵地拓展不够,对这部分组织的青年缺乏引导。在当前农村基层团组织中,还没有比较成型的符合农村发展要求、适应广大农村团员青年需要、紧密结合农村基层党政中心工作的团的工作体系。
第二,团员青年大量外流。
随着经济发展,农村青年外出务工潮的涌现,带出了大量青年团员,加上团员青年年龄的自然增大,每年都有大量团员超龄离团等现象,使得团员青年数量逐年递减,团员人数很难清楚确定,甚至部分村团支部陷入无人之境,很难开展工作。
第三,团员青年组织观念淡薄。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团员青年自我价值实现方式的多元化,带来了团员意识的淡薄,出现了“团员不爱团,青年不想团,团干不管团”的现象。越来越多青年就业于“两新”组织。他们或是职业、身份经常处于变动状态,或是工作学习在没有传统党团组织的环境,组织归属观念淡薄,团组织缺乏对流动团员有效的管理手段,使得大量团员青年游离于组织之外,造成基层团组织基本处于无明确工作对象、团员登记、团费收缴、团组织生活等虚空状态,传统管理模式运作困难,效率低下。
第四,部分团干业务知识欠缺。
由于大部分基层团干部是兼职,主要精力集中在党政布置的中心工作上,没有足够精力来思考和开展团的工作,并且大部分团干部部分团干部观念转变较慢,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提高不快,表率作用不明显,工作方式、方法陈旧、工作积极性不高,表现出责任感不强,被动应付,甚至不予理睬的现象。还有部分团干部认为新形势下团的工作开展难度很大,存在一种畏难情绪,不能很好的开展工作。
第五,团的活动与青年需求脱节。
团开展的有些活动忽视了青年利益需求,面对青年想致富、少门路、缺资金、没技术、愁销路、盼服务等一系列现实需要,没有制定有效帮助他们满足需求的活动内容,致使团组织在团员青年中逐渐失去吸引力而难以有效开展,加上受人员、时间、经费等多种主客观因素制约,组织团的活动,特别是一些长期的、大型的、集中性的活动已变得相当困难。
三、基础团组织建设中实施措施
第一,切实加强团的自身建设。
坚持党建带团建,大力创新基层团建,重点抓好中小学、“两新”组织、乡镇街道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团建,扩大团组织的覆盖面,探索驻外团工委和青联组织共建机制,把更多的在外优秀青年团结联系在一起。运用团务领航、QQ、飞信、手机报、微博等网络形式,建立纵向覆盖到县、乡,横向覆盖到企业、机关的工作平台,让基层团组织及时、便捷、有效地与上级团组织进行文件收发、网络培训、信息上报等实时沟通,实现公文运转、工作部署落实、教育交流培训等功能,进一步扩大共青团组织对青年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有效调动基层团干的热情,激发基层组织的活力。
第二,敢于在继承传统中锐意创新。
工作中强化品牌意识,不断推出时代感浓、感召力强的,充分体现共青团境界追求的精品活动,按照党政所需、青年所急、共青团能为的要求设计开展团的活动,通过活动来服务社会、服务青年,做实事、办好事,进一步增强基层团组织对团员青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第三,充分整合市场资源,用好社会资源。
共青团本身无钱无权,通过吸纳社会资源,社会化的运作来推动工作项目的实施则可以事半功倍。通过注重利用社会力量,与社会各个方面建立广泛的联系,获得政策、财力、物力、人力的支持。通过加大舆论宣传的深度和力度,充分发挥共青团活动的示范引导作用,实现活动社会效益最大化。通过实现活动的主办方与合作方的双赢,使我们的活动有较高的回头率。
一,本研究的主要依据和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意义及其在现实生活的研究现状
1,本项目的意义
团队建设顾名思义就是要搞好整体,维护整体,带动一个企业的发展前进.团队建设注重团队的核心目标,团队的管理机制,团队的精神."团队的业绩大于个体业绩的总和"——这是团队建设根本利益之所在.一个良好团队的建设还会在公司决策执行,项目开发,企业形象,资源整合,公司效率和管理行为的执行中起极其有效的作用.广告公司的业务团队的建设又有其特殊性,它不仅具有"协作性"团队所拥有的合作作用,同时,它也十分重视团队个体的个性发挥.建设良好的广告业务团队将有助于广告公司效率的大大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广告业的不断发展,广告之间的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广义上来说,服务的竞争实质上是一种无形产品的竞争.但最终意义上的竞争是人的竞争,人的竞争是更高层次,更高品位的竞争.福州广告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从经营业务较为单一,部门设置较为简单,管理制度较为简单的企业,发展成为现在的广告业务多元化,部门设置较为齐全,管理制度较为规范化的公司.
目前,根据目前的广告公司的资料表明,大多数都存在以下问题:(一)传统的经营思想和淡薄的发展意识阻碍了福州地区广告公司的业务团队建设发展.(二)福州地区的广告专业人才大量缺乏阻碍了广告公司的业务团队建设(三)缺乏有效的行业管理和监管,对福州广告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破坏了福州广告公司业务团队建设大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朱海松.国际4A广告公司基本操作流程[L] 广东经济出版社: 2019(4)
[2]杰弗里·兰开斯特,莱斯特·马幸哈姆著,丁梅生冯晓波,应斌译.战略营销计划和评估[M] 远东出版社 : 1998(6):53-67
[3]杭州日报报业集团2019年报(L) 内部刊物, 2019
[4]福州博采广告广告调查报告(L) 内部资料 , 2019
[5]刘大东. 高效团队建设5W1H .中国管理传播网 2019(2)
[6]陆斌,媒体广告经营策略[L],现代广告2019 (106)
[7]朱月昌,公共广告研究[L] 国际广告,1994(3)
[8]朱月昌,略论电视广告解说词的创作[L],福建广告论文集,福建科技出版社,1998(7
[9]于晓茹, 从福视广告看广告业的发展趋势[L],视听天地,2019(6):68
[10]广告业呼唤整体策划人才和广告创意人才[EB/OL].
[11] 王军光,网络广告业步入分众传播[EB/OL]. tech.tom.com
[12] 2019年中国广告业统计分析报告[EB/OL].
[13] 新浪网.丁俊发,中国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变化的新趋势[EB/OL].
[14] 新浪网络.郑和平,世纪之交的广告业发展方针和政策[EB/OL].
[15] 丁俊杰, 中国广电媒介集团化研究 [M] 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二)本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研究内容
1.1团队建设的相关理论
本项目主要以一个具体的广告公司为例,考察和分析其在寻求发展中,团队建设方面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团队建设顾名思义就是要搞好整体,维护整体,带动一个企业的发展前进.团队建设注重团队的核心目标,团队的管理机制,团队的精神."团队的业绩大于个体业绩的总和"——这是团队建设根本利益之所在.
1.2福州地区广告公司业务团队建设现状
业务团队的建设是广告公司发展的重要管理工作,它是广告公司各个具体工作任务的实施和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的关键.福州广告公司的业务正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主要有业务项目的多元化,业务服务的多元化以及业务范围的多元化.随着福州广告业的发展壮大,对福州广告公司业务团队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福州地区广告公司业务团队建设方面存在问题
导致福州地区的广告公司在业务团队建设上面临了许多问题,也成为了大多广告公司急需解决的问题.解决业务团队建设将直接关系到福州地区广告公司的发展.
4改善广告公司业务团队建设的主要措施
调整经营思路,建设高效业务团队是发展广告业的关键.业务团队的建设,最关键是加强对福州地区广告人才的"开发,吸引和保留".建立良好的地区的行业发展的大环境,应建立完善的监管体制和加大行业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来有效的管理和监管.
2.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初步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广告业团队建设.为同行们构建一个新经营战略思路,实现人力资源战略整合研究在广告业中能蓬勃发展并得以在实际中应用和创新.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1.通过实际广告业团队建设的现状,对其实际操作中所存在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解决实用型的人力资源战略整合方法和建设新的团队建设.
3.2.解决其在特定环境下广告业如何按照地区行业发展的大环境建立完善的监管体制和加大行业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来有效的管理和监管.
(三)本研究的特色和立论依据
1.本项目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1.1.针对性.人力资源战略问题是一个宏观而且抽象的问题,当前许多专家和学者都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针对一个具体行业做的研究还比较少,也不够系统和深入,不够针对性.本文试图在这些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联系自己在实际的操作中的过程,综合探讨广告业团队建设问题.
1.2.引入人力资源战略分析理念.近几年来,人力资源战略研究在我国各行各业中迅速蔓延开,短短的几年中,已经取得巨大的成果并有很大的突破,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战略分析体系,人力资源战略整合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结合具体的行业对其进行人力资源战略整合问题,不仅细化了人力资源战略整合的作用,而且突出了行业的特殊性.本文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对这一问题进行全面和深入的探讨.
2.立论依据
本文以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分析理论为指导,根据具体的具体的广告公司的分析总结和调查研究,运用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和社会调查学等多学科理论,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通过分析对比,对广告业中的团队建设问题进行分析和对策研究.
二,研究方法和调研安排
1,研究方法
本文拟采用系统分析,比较分析,理论分析与实证解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着重研究分析广告业中的团队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2,调研安排
2.1搜集和整理各类相关文献,统计数据等相关资料并总结广告业中的基本数据
2.2对资料进行认真研究分析,了解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及其存在的问题
2.3根据所研究分析成果,采用上述研究方法,提出广告业中的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措施方案,写出毕业论文初稿.
2.4征求指导老师的意见,并对论文初稿进行必要修改,最后定稿.
三,论文基本大纲
福州地区广告公司业务团队建设现状分析
二,福州地区广告公司业务团队建设方面存在问题
(一),传统的经营思想和淡薄的发展意识阻碍了福州地区广告公司的业务团队建设发展.
(二),福州地区的广告专业人才大量缺乏阻碍了广告公司的业务团队建设.
(三),缺乏有效的行业管理和监管,对福州广告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破坏了福州广告公司业务团队建设大环境.
三,广告公司业务团队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业务团队的建设是广告公司发展的需求.
针对80后员工高离职率的现象,以A跨国公司为案例,对其80后员工的高离职率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公司氛围与文化不好、团队建设缺位成为公司80后员工选择离职的主要原因。从团队建设的角度,提出A公司应从实施部门领导对团队建设负责制、组织充分有效的团队建设活动、重视团队文化建设三个方面着手,以降低公司目前高离职率的现象。
关键词:
80后;离职率;团队建设;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1009402
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人,要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不仅需要物质资源,更重要的是能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使员工能够全心的为企业工作。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的重要性更是得到不断地提升,核心员工的去留和工作积极性可能会对企业业绩产生巨大影响,甚至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80后指1980年-1989年出生的一代人,时至今日,他们中最年长的已经32岁,最年轻的也已23岁,由于这一代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较多,他们已逐步成为企业知识型员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80后成长于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社会日趋多元化的时代,因而时代也赋予了他们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个性独立、崇尚自由、以自我为中心,对生活和工作有着自己独特的认知,因而他们在工作上有着更高的不稳定性,如何降低80后员工的离职率,成为本阶段学术界和实业界共同关注的重点课题。本文以A跨国公司为案例,分析了团队建设对降低80后员工离职率的重要性,并从团队建设的角度提出了相应建议。
1 文献回顾
1.1 80后员工离职率及离职影响因素分析
国内知名调查机构正略钧策通过对大陆制造业、高科技、医疗、金融、能源等11个行业的千余家企业进行调查发现,作为职场的新生代,80后员工的离职率达30%以上,高出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80后员工的离职率明显高于60后和70后员工,流动性相对较高。
针对80后新生代员工高离职率的现象,很多学者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金冬梅等研究发现80后员工的离职倾向在性别、年龄、目前组织工作时间、岗位性质和组织类型等因素上差异不显著;而在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和组织规模等因素上差异显著。李田以
个体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探讨了组织因素(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和个人因素对80后知识型员工的离职意愿的影响,发现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与80后知识型员工的离职意愿呈负相关关系,个人基本情况、个人能力和个人兴趣等对80后员工的离职意愿有一定影响。
1.2 团队建设对员工和组织的影响
团队建设(Team building)作为激励员工参与到团队活动中去的一种方式,它已经成为现今企业或者其他组织机构用于增进员工与组织沟通的主流方式。在团队活动中,上级和下属在一起,参与到集体活动中,这些活动不直接关系到工作,但能通过工作之外的集体活动来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WIW Sulaiman研究发现团队建设能够拉近上层管理团队和下层员工的关系,团队建设也能改善员工的态度,提升员工的技能,增加员工的知识,使得员工更加明白自己的工作职责。Clinton等认为团队建设和培训是建立团队合作能力(cooperative skills)、提升员工动力(motivation)、改善员工行为(behavior)的必要途径,团队建设战略的成功实施,能够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以及对组织的忠诚度。
虽然关于团队建设对员工、对组织的作用及重要性已有较多探讨,但目前将团队建设应用于80后员工离职率的研究很少,因此本文以A跨国公司为例,探讨团队建设对降低80后员工离职率的重要性,并从这一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2 A公司案例分析
2.1 A公司基本情况
A公司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市场研究咨询公司,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目前在中国大陆的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均设有分公司,大陆员工总数超过千人。公司员工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约有一半的员工为80后,且绝大部分都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近年来随着公司80后员工的增多,公司员工离职率也大幅提升,个别部门甚至单月离职率达50%以上,出现集体离职的现象,包括有些刚入职不久的员工也选择了离职。
2.2A公司80后员工离职原因调查
针对公司高离职率的现状,公司领导层非常重视,并吩咐人力资源部门对员工的离职原因进行了相关调查,人力资源部门设计了一份离职问卷,并由员工办理离职手续时交还,离职问卷及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注:调查为多选。
调查结果显示,有80%的80后员工认为公司氛围与文化不好,沟通存在障碍,经常导致团队冲突,进而导致其离职,这也成为80后员工离职的主要原因,显著高于其余各项影响80后员工离职的因素。
2.3A公司80后员工离职原因深入分析
从表面看,A公司80后员工离职率高企的主要原因为公司氛围与文化不好,但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则是公司的团队建设没有做好,没能激励员工参与到公司的团队活动中去,进而使得员工与员工、员工与公司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降低了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而80后员工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注重工作满意度的群体,低的工作满意度只会导致低的工作忠诚度,于是使得公司离职率居高不下。
3 降低A公司80后员工离职率的建议
从团队建设的角度,我们认为应从如下方面增加团队之间的沟通与凝聚力,从而减少80后员工的离职率。
3.1实施部门领导对团队建设负责制
要降低团队员工的离职率,首先应该让各部门领导对该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知悉80后员工离职的真正原因。这里,人力资源业务伙伴(HRBP)就起到了一个核心的作用。HRBP们应该及时的与各部门各团队领导进行沟通,将离职问卷中发现的问题反馈到各团队领导。只有领导重视了这个问题才能够开展团队建设,这是团队建设的起点。
其次,团队领导需要进行观念上的改变。今后的团队不再只是一个任务导向的团队,更应该多关怀员工,与员工交流。与员工的沟通能够使团队领导掌握团队成员的面临的问题或思想动态,这样也能够很好的协调团队气氛和成员之间的关系。
再次,团队领导应该改变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不再只是上下级的隶属关系,而更应该主动承担责任。当员工工作遇到问题的时候,团队领导应该帮助员工,协调资源,与员工一起并肩作战。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建立信任,增强团队凝聚力。
3.2组织充分有效的团队建设活动
团队领导充分认识到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后,应多组织开展各类团队建设活动,使团队中的成员都能参与进来,并且在活动中建立良好的团队协作关系。团队建设活动是一个有效的沟通过程,在该过程中,参与者和推进者都会彼此增进信任、坦诚相对,愿意探索影响工作小组发挥出色作用的核心问题。
开展团队建设活动需要首先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团队建设活动的目标是什么?团队建设能够给团队带来什么?(2)什么时候需要开展团队建设?(3)开展怎样的活动才能达到目标?如何开展?
团队建设活动的细分目标可以有很多,如帮助新进员工更好的适应、融入团队。例如A公司出现新员工入职不久便离职现象,如果公司能及早的带领新员工参与到活动中,让他/她更快的适应公司,也许新员工流失的现象会大大减少。
团队建设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则可以多种多样,可依据活动细分目标的不同而不同,常见的团队建设活动有集体体育运动、旅游、聚餐、唱歌比赛等。
3.3重视团队文化建设
团队文化,抑或企业文化,是在企业中潜移默化形成的价值主张、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团队文化是企业的精神支柱和经营管理之魂宝,它在企业(团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被全体团队成员认可和接受。
企业管理层和团队领导者应重视团队文化的建设,通过富有凝聚力的团队文化,将各个团队成员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团队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4 结论
本文以A跨国公司为案例,分析了团队建设对降低80后员工离职率的重要性,并从该角度,对如何提高员工忠诚度、降低离职率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可供各企业在招聘和保留80后员工方面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宋欣.“80、90后”员工现状调查[J].现代企业文化,2012,(7):2425.
[2]金冬梅,温志毅.员工离职倾向影响因素研究———以“80后”离职员工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3):6972.
[3]李田.80后知识型员工离职影响因素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0.
[4]Swaleh Toofany.Team building and leadership: the key to recruitment and retention [J].Nursing Management,2007,(4):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