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恋爱观的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恋爱观的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恋爱观的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恋爱观的调查报告

第1篇:关于恋爱观的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日租房;90后;恋爱观;思想政治工作

如今,在许多高校的校园中以及周边随处可见张贴的各种日租房小广告。小广告上标注了日租房的地点、设施条件、各时间段价格、“拎包入住”等。日租房的名称也颇具诱惑力——“温馨家园”、“快乐小屋”、“浪漫之约”,等等——一系列充满玫瑰甚至暧昧色彩的字眼。

根据胡建军调查发现,超过四成的大学生知道日租房现象;有13.4%的学生表示自己有过日租房的经历;认为周围同学有日租房行为的达21.6%;有20.2%的学生对日租房行为表示赞成;11.6%的学生表示反对;43.8%的学生表示无所谓。调查还发现,大学生日租房用途较广泛,其中恋人约会所占比例最大,占42.1%,同学聚会占20.8%,学习考研占17.7%,开展班团活动占10.1%,其他占9.1% 而王科军等人的调查表明,用来做异地情侣“团聚”的地方,这种情况在日租房中大概占50%以上;学校恋人们共度周末、节假日的“好去处”,大概占20%;同学周末聚会或者生日聚会,大概占20%;用于安置来访同学、考前临时抱佛脚等,大概占10%左右。鉴于他们调查所选择样本的不同,其结果有所差异,但是大学生恋爱、约会是日租房最主要的用途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此外,笔者在学生工作实际中发现,还存在其他因素,如大学生为方便社会兼职或看球赛、上网、打牌等娱乐的需要;与舍友关系不融洽,在外租房回避与同学的矛盾;学生公寓条件不理想,在外租房,享受个人空间等情况,大学生也会选择日租房(但这些情况在日租房中所占比例很少)。特别是2004-2007年连续下发了3个文件,要求严格大学生租房问题的管理,但是大多数高校出于安全考虑,基本是杜绝大学生在校外租房,于是不少学生就通过日租房来与学校老师“打游击”。

大学生日租房已不是个案,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日租房问题对大学生思政与管理工作,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道德观,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发展等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带来了很大挑战,已成为一项值得重视和研究的课题。本文试图从当前大学校园的主体——90后大学生的恋爱观的视角对日租房问题进行探讨,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

一、90大学生恋爱观概况

90后大学生已成为校园主体。90后不仅仅是年龄上的界定,更是社会学或文化学意义上的定位,它代表的是某些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其群体内部也千差万别。90后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物质、精神生活的相对充裕而出生、成长的;许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宠爱有加;他们也是伴随着快餐、流行歌曲、享乐文化以及互联网等数字信息技术而长大的。相比于80后、70后来说,90后开放大胆、主动性强,更加注重个性、自由。但是,也相对自我主义、个人主义一些,所以,社会往往给他们贴上自我、另类、非主流、前卫甚至“脑残”等标签。

当带有这样特质的一群90后从中小学应试管理的压力棒下脱身出来,远离家长的约束,步入大学校园后,所面对的大学生活、学习方式又与中学有着很大区别,大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所以,他们一下子被抛入“我的青春我作主”的境况。此时,他们的恋爱问题就愈加彰显出来,除了一部分学生自我管理、控制能力较强,较好处理恋爱问题外,大多数90后由于心智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考虑问题的片面性、眼前性,他们的恋爱观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如不少大学生“跟着感觉走”,崇尚个性“自由”,性观念日益开放,将人生的意义定位为追求生理需要、感官刺激,“传统的‘从一而终’、‘观’等观念已被很多大学生笑话为落伍”。

何为恋爱观?概括而言,即一个人对于爱情、婚姻等问题的根本看法、主要观点以及在婚恋实际行动中所持的价值取向。

(一)90后大学生恋爱观表现

1. 恋爱观念:主动性、开放性、自我性更强

90后大学生对爱情的追求更加主动、强烈,更加注重自我感受。他们在恋爱、性等方面观念更加解放、开放、超前,渴望提前享受“二人世界”卿卿我我的甜蜜。

他们的恋爱现象更加普遍,更为公开、“高调”、自主、个性,同时,也表现出不成熟、不稳定的状况。在他们看来,爱情不需要太多理由——“因为爱,所以爱”。据一项网上调查,甚至许多人的初恋年龄都在初一初二。

2. 恋爱动机:五花八门,相对功利

90后恋爱动机形形、五花八门,既有为了追求纯真、美好未来与幸福生活,爱情,“情投意合”、“比翼双飞”,相互关爱,不怕牺牲自己的恋爱;又有“为了消除寂寞而恋爱;为了满足好奇心而恋爱;为了功利性、现实性目的而恋爱;为了满足虚荣心而恋爱;为了满足性的需求而恋爱”等情况。90后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没受过什么苦,乐于享受,往往希望找到一个条件好的恋爱对象,现在非常流行的择偶目标“高富帅”、“白富美”就是其婚恋观形象的写照。

3. 恋爱行为:重过程轻结果,注重当下感受

不少大学生中恋爱中重过程、重体会、重“感觉”、重“眼缘”,轻结局、轻责任,他们对恋爱常常抱“没有什么大不了”态度,比较贪图两个人在一起的快乐,对其他方面考虑甚少、甚浅。往往注重恋爱的过程,轻视结果,把爱情与婚姻形而上地分开看待,将二者脱节,似乎爱情与婚姻是泾渭分明的两码事,“只求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婚恋的责任意识淡薄。甚至不少90后将恋爱异化为时尚攀比,用恋爱来证明自己所谓的“能力”、“魅力”。

4. 恋爱方式:形式化、表面化、快餐化较明显

90后大学生恋爱时往往追求表面的轰轰烈烈,追求快餐化、短平快。大捧的鲜花似乎比真诚的感情更能吸引他们的关注;立竿见影似乎比好事多磨更能博得他们的心动。有的人甚至将恋爱娱乐化、“拒绝崇高”,存有一定的游戏人生的心理。至于真正的恋爱、婚姻意味着什么?双方要承担哪些责任?他们就缺乏较深层次的思考与行动了。他们只是沉溺于“王子和公主终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的爱情神话,至于王子和公主在一起后的生活到底怎样的幸福、怎样经营,他们则无从考虑。一项国家“十一五”项目课题的调查报告显示:有60%左右的大学生持性解放的观念,70%以上学生对婚前及未婚同居等行为持宽容态度;14.4%的未婚在校大学生承认有过;有过的学生中,有25%以上的学生都经历过意外妊娠,不成熟、不负责的恋爱以及发生的行为无疑会给双方特别是女方带来很大的身心伤害。

5. 恋爱心理:相对滞后、不成熟

90后大学生正成为社会一个越来越凸显的群体,他们急于“登上时代的舞台”,急于适应社会,“青年文化的一个普遍特征——成人生活方式的预演”,90后大学生的恋爱有一种宣告自我成熟、长大成人的“预演”的意蕴。但是,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存在一定的脱节,他们心理往往还没有足够成熟到可以妥善面对和处理恋爱乃至恋爱的结果——婚姻问题的程度。

(二)90大学生恋爱观形成原因分析

1. 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婚恋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今的大学早已不是遗世独立的“象牙塔”,社会上的各种思想观念与文化冲击大学校园,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恋爱观,“以钱取人”、“以貌取人”、“享乐主义”等不良取向有所泛滥。传统德道逐渐淡化,网络及各种媒体上呈现的恋爱价值观念也渗透着90后,爱情电影、言情小说、流行歌曲等在消解着传统恋爱观,正不知不觉地重塑着他们新的恋爱观。同时,大学生有时追求新奇、虚幻飘渺的感觉,选择网恋,网友会面,“最佳”场所便是日租房了。此外,大学校园周边的一些居民出于有利可图的“商机”考虑,将大学生当做“摇钱树”,纷纷开辟日租房,更是为大学生日租房提供了市场。

2. 大学生的身心特征

90后独生子女较多,从小娇生惯养,包容心、责任心不强,注重享受爱的“权利”,但对爱的“责任”、“义务”履行的不够。90后大学生处在后青春期,青春期所具备的一些特征在其身上还会有所延续。其生理发育基本成熟,对异性存在较强的好奇心理,对情感、性的渴求乃至冲动比较强烈;社会阅历、人生经验较缺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够成熟;大学的学习压力相对中学比较轻松,离开了家人、老师全天候式的监督、管理,加之离家较远,一下子轻松、自由起来,“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精神和情感出现一定空虚,这些都导致90后大学生对异性、恋爱产生了一定依赖心理,“以恋补虚”。也有大学生抱着证明自己的“魅力”的虚荣心理,认为大学不恋爱就是枉来一场,甚至认为恋爱越是“多踩几只船”,越是有“能力”。

3. 相关手段的滞后

一直以来,学校、家长对大学生婚恋、生理卫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引导和管理相比于专业知识的传授严重滞后。大多数大学生对婚恋、性等的认识也是零零散散,主要通过影视、网络、报刊等各种途径“道听途说”进行科普启蒙,正规的、系统的引导不多。进入大学后,学生的升学的压力解除了,家长、学校、社会对大学生恋爱的容忍度、包容度越来越宽,并且按照相关规定,在校大学生可以结婚。大学生的恋爱之风愈吹愈烈,但对他们相关指导、管理却没有及时跟进,不少大学生婚恋观出现偏差,爱情、婚恋方面的责任意识不强,恋爱与学习、生活、事业的关系处理不好,影响成长发展,有的甚至酿成情感纠纷和悲剧。

二、大学生日租房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生日租房具有积极的意义,如可以锻炼提升租房者的独立性、自主性、担当意识;可以为他们向成人生活(社会化生活)的过渡提供一种“预演”;也“弥补了学校后勤的缺陷,为学校提供方便”。但是,决定事物性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大学生日租房所带来的问题和负面影响更多、更大。

(一)不利于学校的思政管理

日租房使大学生租房期间脱离了学校与老师的管理和监督,出现管理上的“空白”,容易引发各种事故。90后年轻人一般比较贪玩,自律性不是很强,租房在外,无人督促,他们容易形成懒散心理,学习进取心减弱,迟到、早退、逃课等。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还不是很强,在外日租房更易沾染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恶习乃至因不良环境的“染缸效应”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安全、卫生等问题等不到保障

由于租房人员复杂,流动性大,日租房的床褥、洗漱、洁具等用品的卫生状况令人堪忧;日租房的门锁钥匙多人转手,易造成物品失窃;许多日租房都不具备出租资质,没有到官方登记备案,管理不规范,出现问题往往难以维权,变成“吃哑巴亏”;甚至有些日租房由违建或者危房改造来的,房屋建筑的安全性缺乏保证;不少日租房位于“城中村”,居住环境不佳,所住人员复杂,不法分子侵害租房者的行为或者出现事故的概率要远大于住在校内学生公寓。

(三)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发展

人是交往性、社会性的存在,特别是90后大学生,其“三观”还未定型,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若隔三差五地去日租房“浪漫”,脱离了大学校园文化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实际氛围,缺乏与同学的交往、沟通,造成人际关系淡漠,这将不利于他们集体主义观念、团结协作观念以及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租房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生活场所不断从学校到日租房之间来换,用会导致他三心二意、心有旁骛,难以静下心来学习、工作,这最终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发展。

(四)易形成畸形的恋爱观

日租房现象冲击甚至颠覆着大学生的婚恋观、价值观、道德观。租房者易产生与加剧及时行乐、纵望、游戏人生、游戏爱情、性自由性解放、“拒绝崇高”、无所谓、无所惧等不良思想,导致他们在恋爱问题上的庸俗化、随意化、片面化,此时的一些问题若处理不好,“为情所困、为情所伤”,甚至会给他们以后的生活留下“后遗症”、心理留下“阴影”,并且他们的行为还会为其他学生树立“负面榜样”。特别是因同居怀孕采取人流措施对女生可能带来更大的身心伤害。

三、大学生日租房问题的对策

“大学阶段是追求学业的黄金时期,也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关键时期,却不是解决终身大事的最佳时期。面对情感的冲动和相恋相爱的渴望,当代大学生应该善于用理智把握感性的风帆,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习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努力培养自己爱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爱情之舟最终驶向成功和幸福的彼岸。”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价值观

大多数学生是为了方便恋爱而在外日租房的,高校学生工作人员、“两课”教师、学生干部等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分清爱情的本质是什么,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习、恋爱与婚姻、恋爱与人生等的关系,处理好恋爱中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要树立积极的理性恋爱观,端正恋爱态度,培育恋爱心理,规范恋爱行为。小谋者谋其利,中谋者谋其器,大谋者谋其义,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恋爱观,恋爱观又影响着人生观、价值观。要对爱情有崇高的定位,爱情意味着责任担当,其核心要素在于彼此的忠诚、包容、信任、奉献乃至牺牲。纯洁的爱情是双方的志同道合,相互促进,相濡以沫,共同追求美好理想、创造幸福生活。恋爱充满激情,但不能以激情代替理智,要将爱情升华,将恋爱的热情、激情升华为奋发向上的动力,更好地学习、工作;恋爱是两个人的个体,同时又是社会,恋爱中双方也要遵守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做到自尊自爱,加强安全意识,学会识别、分辨真假爱情,保护自我,远离各种伤害与犯罪。

(二)改善学生住宿条件,加强宿舍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不少高校的学生住宿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宿舍、食堂等条件与学生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为了减少日租房现象,需要以人为本,进一步改善学生住宿、生活条件,提升后勤管理服务水平。若学生宿舍的电视、网络、空调、洗浴等设施配备到位,食堂饭菜的质量跟得上,学生明白在学校住宿比在外日租更经济、更方便、更舒适时,他们自然会减少日租房行为。

宿舍文化、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引导、陶冶等重要功能。文化育人往往比管理、制度育人的效果更深刻、更长远,要通过各种集体活动、文体活动等营造温馨和谐的寝室文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让租房大学生体会到在校住宿,自己有一种融入集体的“家”的主人翁感觉;而在外日租,则有被抛弃的、“孤立人”的感觉,这样他们自然会更乐意住在校内。只有当大学生带着寝室文化、校园文化的DNA走向社会时,才能进一步发挥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功能。

(三)开设生理卫生课程,加强恋爱课程、性健康课程

受传统文化观念与应试管理的影响,高校对大学生的恋爱观、生理卫生等方面的引导基本处于“自发状态”。许多学生都是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渠道或通过“实践”来摸索恋爱、性知识等问题,而通过正规课程、专题讲座加以指导则寥寥无几。

高校学生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积极注年轻人恋爱等方面的相关需求,进一步加强恋爱观引导,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恋爱心理,减少因该方面 引导的缺失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目前社会上的“剩男剩女”问题虽然与媒体炒作有着很大的关系,但他们的恋爱观方面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可以根据男女生不同的实际,开设(必要时可分开开设)生理卫生、心理健康、恋爱心理学、性道德性健康等方面的课程、讲座及心理咨询等,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恋爱,勇敢面对挫折。

(四)加强学生宿舍管理,建立健全租房审批、检查、惩戒制度

针对日租房问题要加强管理,建立宿舍检查制度、租房惩戒制度等,必要时可以把在外租房与操行考评挂钩,减除租房者日常评优资格。规范租房管理程序,完善校外租住申请审批手续,杜绝学生夜不归宿、在外日租“打游击”等情况。对于特殊情况需在外租住的,要登记备案,并联系房东、学生家长签订相关协议和承诺书,做好安全预案。

(五)校内外齐抓共管,建立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机制

以上是从学校的角度开展的工作,但是要解决日租房问题,仅仅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要与校外相关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净化校园周边日租房环境。

联合公安、卫生、房管、工商、街道、社区等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治安综合整治,对于房屋不符合出租条件的,卫生、安全等不符合要求的,坚决予以处置与整顿。对诱导大学生涉足成长不利环境如游戏厅、网吧乃至场所的“黑租户”依法打击、取缔。对日租房情况在公安机关进行备案,相关部门定期检查。可以参照网吧上网身份证实名登记制度,建立日租房实名登记制,租房者信息必须强制登记到联网的管理系统,以便核查、监管。学校、公安、卫生、街道等相关部门与房东建立定期走访或沟通渠道,了解日租房相关情况,加强对租房大学生的有效管理。

大学生日租房现象的产生,不仅仅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管理服务与社会环境的原因;不仅涉及大学生恋爱观问题,也涉及到其他多方面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恋爱观、安全观、人生价值观,规避日租房的不利影响,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建军.关于大学生“日租房”现象的调查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6).

[2] 许传新.大学生日租房现象透视[J].当代青年研究, 2007(4).

[3] 孙琼如.天使在堕落?——对女大学生被包养现象的社会学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8(5).

[4] 杨晏清.当代大学生恋爱目的多元化分析[J].学理论, 2010(22).

[5] 刘礼明.大学生校外租房现象探讨[J].青年研究,2000 (10).

[6] 胡建军.关于大学生“日租房”现象的调查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6).

第2篇:关于恋爱观的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技校学生; 心理特点; 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4-117-001

1.前言

技校学生是企业新工人的主要来源,他们的健康成长和能力素质的提高,将影响企业的未来。由于我国技工学校具有特殊性,学生的来源多是中考、高考受挫者,在成绩至上的应试教育中,这些学生普遍不受老师重视,在同学中的评价也不高,得到的表扬少,批评多。加之,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独立意识不强,使学生自身也认可了社会对自己的看法。错误的定位和认识,使学生经常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亟待解决。如何正确的引导学生建立和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让他们健康顺利地成长为企业合格的接班人,是社会应该重视和关注的重要问题。

2.技校学生心理特点

2.1自信心不强

由于社会对技校生的偏见和学生自我认识的偏差,有的学生感到没有考取理想学校,就读技工学校成为未来的技术工人低人一等。或是有的学生为了尽快寻得一份工作,被动地服从了父母的安排,难免对所学的专业缺乏责任感,不容易激发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据一项针对技工学校学生的调查显示,在回答“对于顺利完成技校阶段学业并成为目前所学专业的行家里手”这一问题时,选择“信心不足”或“毫无信心”的学生达80%,在回答“凭着自己实力顺利就业”的仅有15%[1]。另一方面,由于大多学生学习基础差,在应试教育模式中,这些学生在中学阶段普遍得不到教师的关注,遭到同学和老师的冷眼多,得到的表扬少。长期的环境使他们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能力差,低人一等,为自己贴上了消极标签,对生活信心不足。

2.2逆反心理重

青春期发育带来的成人感、独立倾向,使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闭锁行为和逆反举动,学生遇事喜欢自己做主,或做一些事情时不说原因和理由,这让家长和老师无法及时沟通。面对长辈的劝导,他们常常回避甚至背离。尤其一贯是大家眼里成绩差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常受畏惧、敌对情绪的支配,从而产生“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的逆反心理[2]。

2.3人际关系不协调

青少年这一阶段是个性形成最富特色的时期,又是心理发展方面的“暴风雨时期”和“危险时期”。表现为以激情为主,易冲动,易爆发。由于没有了升学压力,学生进入技校后,大部分时间都在和同学相处,人际关系的内容增加且琐碎,加之班级里男生占多数,有的班甚至没有女生,男生在这个时期情绪容易激动,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发生打架的情况。据一项调查显示,技工学校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处理能力较弱,强迫、人际敏感、敌意和偏执是技校学生常见的不良心理反应[3]。

3.应对措施

3.1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技校生与初中生、高中生相比,课业负担不重且自主时间相对较多,闲暇时间也明显增多。据调查显示,技校生对课余闲暇生活的总体评价认为“一般”的占62.8%,“无聊”的占19.8%[4]。此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渴望与人交往,学校应结合技工学校学生精力充沛、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爱冒险等特点,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使他们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展现自我,获得成就感,提高自尊心、自信心。

3.2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教育活动

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技校学生的普遍心理问题,可开展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活动,如挫折教育、恋爱观教育等。组织心理教育专职教师,成立心理咨询室,定期为学生解决问题。以班为单位,建立心理咨询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共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还可建立心理咨询信箱,采取书信形式倾听学生的内心声音,避免学生因各种顾虑而对心理咨询望而却步。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3.3家校构成联合体系

家长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学校教育所不可代替的力量。父母在关心子女身体健康的同时,还应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在发现他们的问题时,应积极和学校沟通,共同采取必要的方式进行矫正,切忌过度溺爱或一味打骂孩子。在给予子女更多关爱的同时,加强自身的修养。家校构成联合体系,形成共同教育的网络,将对学生心理健康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4加强教师心理培训工作

无论班主任还是其他教师,都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只靠班主任或心理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各科教师都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和理论,然后将其融入教学内容和渗透到教学环节之中,做到全员参与。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自学形式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另一方面学校可积极开展专题讲座活动,帮助教师提高认识。

4.讨论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找回自信,自立自强,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提高技校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为重要。技校生大多处在青年初期,由于这个阶段的学生社会经验不足,认识问题不全面不透彻,遇事易冲动,做事叛逆,因此,应对他们多鼓励,多指导,少施压,少责难,提高他们对挫折的应对能力,帮助他们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黄西宁.技校生自卑心理障碍及疏导对策,广西教育.2002,9:30-31

[2]李浩.技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微探,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6,6:47

第3篇:关于恋爱观的调查报告范文

“婚活”一词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是“婚姻”与“活动”两个词的组合,意为一切与结婚有关的活动。当时日本出现了一个以女性为主的特殊群体,她们以找工作的态度和决心寻找结婚对象,生活中的一切活动皆围绕结婚展开,人称“婚活族”。“婚活族”不像一般女孩坐等意中人出现,而是主动出击,一边大力“装备”自己,比如参加化妆、健身等活动提升自身品质,一边积极相亲、交友,一旦发现符合自己要求的目标圈子,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加入其中,并以结婚为目的寻找目标。眼下国内也出现了类似现象,尤其刚步入社会的90后女孩,越来越多地跻身“婚活族”行列。按理说,积极寻找人生伴侣,寻找爱情,是热爱生活的表现,值得提倡,但中国人一向讲究缘分,认为“千里姻缘一线牵”,而不是费尽心机去寻找。那么,为何会出现“婚活族”?她们为何会把全部心思用在寻找结婚对象上?又能否如愿?“婚活”有何利弊?本期就让我们近距离关注一下这个特殊群体。

婚活族——

整天为了结婚忙活

李小晶是一名80后,大学毕业时恰好赶上金融危机,忙活了一年多也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便回头去考研,等读完研究生找到工作时,却发现自己已经成了大龄“剩女”。不过一开始她并没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有多糟,还曾纳闷:难道凭我的才学还找不到老公?直到三姑六婆都急着给她介绍对象,而且一个个一脸悲天悯人的表情,她才真正意识到,女人找不到对象可比找不到工作更可怕!她开始不知疲倦地相亲,有时一天要相两场,午休赶一场,晚上再赶另一场。因相亲太频繁,以至于经常犯低级错误,比如有一次因为准备不充分,她竟张冠李戴,把中午的相亲对象当成了晚上的那位,跟人家大谈保险营销,弄得对方以为她是卖保险的。事实上,她晚上的相亲对象才是做保险的,为了跟对方有共同话题,事前她还恶补了一番保险知识,没想到却弄巧成拙。还有一次相亲,见了面才发现对方竟是她一个办公室的同事,两人好不尴尬!

渐渐地,相亲成了李小晶生活中的常态,甚至成了跟工作一样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因疲于应付,她不得不尽量简化程序。有一次介绍人让她定约会地点,她当时正在肯德基吃快餐,随口便说:“让他来KFC吧!”半小时后,一个年近四十的秃顶男急急赶来了,点了一份薯条便埋头蘸着番茄酱吃,边吃边跟她聊:“研究生毕业?”“是。”“工作忙吗?”“有点儿。”“常吃快餐?”“嗯。”一问一答,全是废话。好在她的手机在恰当的时候响了起来,她趁机抽身。一出KFC的大门她就如释重负地长吁了一口气。但即便如此,下次相亲的机会她仍不会错过,因为把自己早点嫁出去,是她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与剩女李小晶不同,90后女孩田田也早早地筹划起了自己的婚事。在她看来,一个女孩子,嫁个如意老公才是一生最成功的事业。去年还在上大四的时候,田田就开始四处投简历,不过她不是像同学们一样忙着找工作,而是忙着“钓金龟婿”。她的简历也与众不同,与其说是简历,不如说是展示个人形象的精美画册。田田学的是装潢设计,画册里有她的设计作品、个人介绍及联系方式,还有她DIY的十字绣和烹饪作品,更吸引人的,还有她千姿百态妩媚动人的个人写真。

就这样,田田尚未毕业,就开始了相亲历程。几次相亲不是很满意,她就把目光转向了交友派对,觉得这种方式节奏快,效率高,能在短时间内见到更多的备选对象。但在一次交友派对上,田田大受挫折。她相中了一位很儒雅的男士,对方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当然年龄也大她将近10岁。但就是这个大她10岁的大叔级男人,竟没有看上年轻漂亮的她。田田后来冷静分析,认为是自己修为不够,内涵不足,显得浅薄,才遭遇滑铁卢。这次失败让田田认识到:找对象要像求职一样,首先必须历练自己,提升自己,提高印象分。于是她报了美容班,学习化妆技能,学习穿衣打扮;又报了健美操训练班和瑜伽班,从外形和气质上修炼自己;后来又报了家政和社交礼仪班,全方面提升自我。

经过一番精心包装,田田找男朋友的信心大增。她开始频繁参加各种交友活动,成了一名地道的“婚活女”。她先在一家婚恋网站注册成为会员,这样,每天上网浏览其他会员的资料,查看回复其他会员发给她的邮件,成了她生活中的重要内容。除了网上“猎夫”,现实生活中她更是主动出击。凡有“精品”男人聚集的活动,她都积极参加。打听到哪儿有联谊会、交友舞会或集体户外活动,她绝不放过。后来,听说成功男人偏爱休闲场所,田田还有的放矢地办了高档浴馆、高尔夫球馆的VIP卡。除此之外,田田还经常拉上女伴去酒吧、咖啡馆、西餐厅坐坐,希望有机会意外遭遇“成功男”。

现实生活中,像李小晶、田田这样“婚活”的女孩正急剧增加。媒体报道,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等大城市,适龄青年的婚姻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引发全社会关注,相关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积极为他们组织各种活动牵线搭桥,单身男女们也开始主动出击,推动了“婚活时代”的来临。

成潮流——

她们因何为结婚而抓狂

胡展鸿是广州市青年婚姻介绍所的一名资深心理顾问,据他统计,从2008年起,广州市青年婚姻介绍所举办的“恋爱课堂”培训班里,女学员超过95%,而且她们真正把找对象当成了一件大事,花费了大量心思。

为什么热衷“婚活”的多为女性?她们缘何为结婚而抓狂?胡展鸿分析道:尽管现代女性社会地位很高,经济也能独立,可一些传统观念仍积重难返,“恨嫁”心理便是其中之一,一旦这种心理消失,当事人转而又会急不可待地想结婚,成为“婚活族”。另外,都市适婚男女比例失调问题也促使大龄女青年为婚姻忙活,尤其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生存压力大增,90后在压力面前纷纷选择“婚活”,大大刺激了80后甚至70后,导致大龄剩女们集体恐慌,更加壮大了“婚活族”。

1985年出生的林丽是个文艺青年,工作之余喜欢读书写作,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怡然自得。当女友为了嫁掉自己去相亲时,她还曾取笑人家“把自己当商品似的到处推销”,看到昔日女伴一个个披上嫁衣,她也不着急。她信奉冰心当年劝34岁还待字闺中的铁凝的那句话:“你不要找,要等。”事实上她真的一直在等一个人,就是她的顶头上司陈程。她和陈程一个办公室上班,天天见面,彼此关心,她相信他对她有好感,不然他不会经常为她带早点,加班时帮她买夜宵。她也相信,婚姻靠缘分,不能急,总有一天他会向她表白。可万没想到,今年7月,已经27岁的林丽突然得到了陈程恋爱的消息——他已向另外一个女孩子表白了,那个女孩居然是90后大学生贺佳佳!

贺佳佳是年初到他们单位实习的大学生,一进公司就大方地跟陈程套近乎,不知怎么地就“套”成了师兄妹,然后就直白地跟他开玩笑,说对他一见钟情。开始陈程并没在意一个小丫头,还跟林丽感慨:“现在的女孩真大方!”可实习结束后,贺佳佳仍经常找陈程,每次都能给他带来惊喜,比如把自己打扮得别出心裁,或者送他一个特别的创意,有一次甚至突然出现在他们单位组织的一场篮球赛上,拼命为陈程加油……

摆在眼前的事实彻底颠覆了曾经内敛的“宅女”林丽一直坚持的“不要找,要等”的婚恋观,她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积极参加各种相亲交友活动,不放过任何一个哪怕是潜在的婚恋机会,成了彻头彻尾的“婚活族”。用她的话说:“连90后都开始抢滩婚恋市场,我一个80后剩女要是再不行动,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而对于80后“剩姐”们的抱怨,90后们却不以为然。1991年出生的何圆为自己辩解道:“我们这么年轻就忙着找对象结婚,并非标新立异,现在生活这么现实,我们只是想找个安全的依靠罢了。”何圆去年大学毕业,毕业前夕曾四处求职,处处碰壁,直到今年正式毕业才找到一个月薪1500元的文秘职位。这点工资,除去500元房租,余下的连吃饭都不够,将来买房在这座城市立足简直是天方夜谭。有天下班,她正准备进一间快餐店解决晚餐,一辆黑色奔驰轿车停在了她身边,里边有人伸出脑袋喊她。她一看,竟是大学同学张亚蕾。开车的是个小伙子,张亚蕾跟何圆介绍,说小伙子是她男朋友,两人正准备去吃西餐,邀何圆一起去。何圆也不推辞,随他们去了一家气派的西餐厅。何圆知道那家餐厅的消费不是一般档次,再看身旁的张亚蕾,一身装束从上到下都是名牌,何圆心里不禁犯嘀咕:几个月前还跟我一起在大排档吃酸辣粉,去女人街淘衣服,花10块钱都犹豫半天,如今却淡定地穿名牌坐豪车吃西餐,男朋友真是大款?趁小伙子去卫生间的工夫,何圆问张亚蕾:“被人包养了?”张亚蕾呸了她一口,说:“你也太小瞧我了,下个月咱就要结婚了!”“怎么钓到的?”何圆追问。“拜我为师我就慢慢教你!”张亚蕾故意逗她。原来,就在何圆四处求职时,张亚蕾却在四处钓金龟婿,并大获成功。

张亚蕾真的收了何圆做徒弟,教她如何打扮,还教她烹饪、插花、茶道、调酒,带她练瑜伽、打乒乓球,到成功男人聚集的地方玩偶遇。当然,这些基础工程都需要花销。刚开始何圆花着从父母那里厚着脸皮要来的钱十分心疼,但一想到张亚蕾那掉进蜜罐儿里的幸福模样,她就觉得花钱找个有钱老公当长期饭票很值得!

可以说,婚活族的出现,一方面得益于年轻人恋爱观的转变,另一方面也缘于生存压力的现实存在。两种因素合力,推动了“婚活族”的悄然兴起并逐渐发展成为引领时尚的潮流。

话利弊——

谨防“婚活综合征”

在关于“婚活”的一项调查中,超过60%的人认为,现代人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结婚只是生活中众多目标中的一个,为了提升生活品质,充实自己才是关键。可见,大多数人对“婚活”的态度十分理智,并不认同为婚而活,相反,更愿意在“婚活”的过程中享受生活,练几手看家本领,比如穿衣打扮、美容健身、茶道插花厨艺、社交礼仪等,这些在“婚活”过程中潜心学来的东西,无疑提升了她们的内涵,让她们变得有品位。从这个角度讲,“婚活”的过程本身是一种自我积累。

“婚活”女宋姿就说:“虽然我至今还没找到对象,但在找的过程中我大有收获。我学了插花茶道,并坚持练瑜伽减肥,读的书也多了,自己觉得气质就跟以往大不相同,有很大提升。”同为“婚活”女的秦艳也有这种感觉,她说自己以往是个素面朝天很容易被人忽视的“丑小鸭”,现在却变成了半个化妆师,职业妆、生活妆、宴会妆,她都能信手拈来。因为妆化得出彩,服饰搭配上也有一套,因此走在大街上她的回头率明显提高。

资深心理顾问胡展鸿说,婚姻是一门学问,学得越多才能把握得越好,选择有益的东西充实自己很重要,但不可过分,因为凡事都有个度。如果把过多的关注和心力放在寻找结婚对象上,唯婚是活,可能会失去正常的生活,出现副作用。一种新的精神问题——“婚活综合征”就是“婚活”的后遗症。畅销书作家、编剧陆琪说,如果你花在寻找结婚对象上的时间超过了除睡眠之外你全部时间的一半,对男人的评判标准不是能否爱上,而是能否嫁,天天为了结婚奔忙,完全放弃事业,那你就是得了“婚活综合征”。

“婚活综合征”危害极大。比如,有人为了进入所谓的“上流圈子”,逼迫自己去学习根本不感兴趣的高尔夫、马术等,结果是根本无法融入那个圈子,反倒让自己十分苦楚。再比如,有人走马灯似的相亲,根本来不及了解对方就投入了下一次相亲,时间长了会渐渐麻木,失去生活目标甚至丧失自信心。由全国妇联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等机构联合的《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指出,放弃,已经成为剩女们相亲的一种习惯。相亲时,隐约感觉对方可能对自己不满意,71.2%的女性选择放弃。在“婚活”过程中,本来怀着美好的憧憬和满满信心去相亲,原以为应该很快找到合适的人,但见到形形的相亲对象后,发现和自己的期望值相差很多,也许还会被对方无情地否定,都会使相亲者原本的信心和憧憬全部消失,甚至连自尊心都受到伤害,因此很多人会不同程度地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甚至出现轻度精神疾病,而这种精神创伤日后会成为阻碍生活的一种精神压力。

小苏原是个爱说爱笑活泼开朗的工商干部,与企业老板打交道时,大家抢着给她介绍对象,她都一一接受,因为她知道,这些老板大都是成功人士,他们的生活圈子自然不乏精英。一次次相亲,不是对方让她提不起兴趣,就是她没被对方看上。有一次介绍人说给她介绍一个老板,结果见了面才知道对方是小商品市场里的一个个体户。小苏的自尊心大大受挫,正埋怨介绍人太不把她当人时,更让她颜面扫地的事情发生了:那个个体户居然没看上她!自此,小苏不再相亲,甚至怕人给她介绍对象。后来,为了避免这种事情发生,她申请调到了几乎不用与别人打交道的档案室工作,整个人都变得郁郁寡欢、孤僻古怪,谁再提给她介绍对象她跟谁急,完全封闭了自己。

如何克服“婚活综合征”?有关业内人士建议,相亲的人首先要明白一个道理:相亲是一项耗费体力和精力的活动,需要有个过程,不能指望一两次就获得成功;因为是和陌生人见面,因此未知的信息很多,必须做好承受任何意外的心理准备;发现不合适,可以中断,不能迁就到受伤再分开;一旦受到误解,或者被伤害,不要伤心沉沦,而应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痛苦倾诉出来,从而度过心理危机。陆琪说,剩女论调是一种社会歧视,很多优秀女性的出嫁年龄就是比普通女性晚一些,这是优秀的代价。既然是难以避免的,那么我们的确应该增加在感情和婚姻上的时间投入,但这个时间不应该超过日常生活中除睡眠之外其他所有时间的一半,也就是说,在以往的时间投入中,减少工作和宅的时间,有限地投入感情就可以。她奉劝那些操之过急的女孩子,任何人都不需要为了寻找婚姻而活着,那其实是为舆论和压力而活。不要被情绪控制,也不要被舆论控制,不要焦虑,去恋爱而不是盲目地追求结婚就可以。

此外,广州市高级婚介师王海霞也为“婚活族”支招,她提出三点:一是心态要平和,不要过热或过冷。要保持一颗平和冷静的心,不经意间你就会碰到最合适的。二是目标要细化,不要乱撒网。择偶标准尽量细化,心里要有杆秤。三是不刻意改变自己。修炼自己不等于掩饰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要为了婚姻而强迫自己,展示一个真诚的自己才会获得真正的爱情。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