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庭教育研究调查报告范文

家庭教育研究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研究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庭教育研究调查报告

第1篇:家庭教育研究调查报告范文

调查报告是在占有大量现实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用叙述性的语言实事求是地反映某一客观事物。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专访调查报告范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生家庭教育调查报告1一、调查背景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的重要保证,我们于____年3月份对我市农村小学开展了调查访问,关于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调查报告。调查组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这次调查,采取听汇报、发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调查范围主要在两所小学的三、四、五年级部分学生和家长中进行。共发出调查问卷390份,收回有效卷371份。学生和家长对问卷内容进行了逐项填写,先后三次召开座谈会。

二、调查目的

目前,农村中很多家庭已相对地富了起来,家长们也能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但他们只是一味地把孩子送家教班、特长班把教育责任全权委派给老师,自己不注重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有的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知识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甚至违背小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为了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同时引起教育部门、教育工作者对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视,以便采取各种办法,协调好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使学生受到全面的教育,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调查步骤

这次调查,主要使用问卷调查法、座谈法和家访谈话法。对学生专项调查的要点是:你觉得父母对你的哪方面最关心?你觉得爸爸妈妈和自己是平等的吗?对家长专项调查的要点是:你觉得爸爸妈妈说的话都是对的吗?你在家里帮爸爸妈妈做家务吗?......通过回收调查表,研读家访、谈话纪录,综合起来分析,探求共性原因,完成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关于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调查报告》。

四、调查对象

1、家长的职业:农民占57.5%;

干部和工人占38.8%;个体户占3.7%工人中大部分是在社区企业或从事临时建筑工,属农工兼顾,均居住农村。

2、家长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占6.3%;

中专文化占12.1%;初中占66%;小学文化占15.6%。家长的文化大部分是小学和初中,其中一部分未读初中。

3、家庭经济收入:来自农业和农亲找工收入较低的占83.8%;

收入较好的只占2.5%;经济困难的占12.5%;特别困难的占1.2%。

4、家庭组成情况:原婚的占91.2%;

再婚的占2.5%;单亲家庭占6.3%。

5、家庭学习环境:参加问卷调查的家长,平进看书看报的占17.5%;

畏导孩子学习的约占23.75%。农村家庭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能给孩子提供单独的学习场所、有桌椅、灯具、必须的学习用品及图书资料,并能在平时购买少量的课外书籍等占25%左右。这些并非全是家庭经济所限,大部分还是家长的认识和观念问题。

五、调查结果

由本次调查的情况来看,当前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还存在很多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溺爱在本次调查中,家长溺爱孩子成为家庭教育的最大误区,有50%的家长认为爱孩子就是满足孩子的需要,对孩子有求必应。农村责任田的承包、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农村很多家庭的条件明显改善,他们有能力为子女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而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又使农村独生子女剧增,从情感上他们愿意为孩子奉献一切。现今很大一部分家长在自己成长过程中,都曾承受过物质上的匮乏,他们今天不想再让自己的子女遭受自己童年的困境。于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教育口号率先在每个家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这些家长实质上并不懂得爱孩子,他们不知道爱孩子不仅仅是奉献和满足,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孩子学习的方法和生存的能力,忽视了父母永远是教育者这一角色,忽视了他们对孩子应有的教导职责。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在课堂上无法理解简朴和珍惜的含义,无法理解家贫出孝子、执绔出富家的千年古训。将来走入社会,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面对困难挑战自我的能力将会受到严重挫伤。

小学生家庭教育调查报告2【学校基本情况】

____ 第三小学,是位于城乡结合部的一所大型寄宿制小学,学生____ 余名,学校现有寄宿学生____余名。除少数周围小区的居民子女外,大多数属于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来源复杂,家长素质参差不齐。且大多数家庭有让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美好愿望,希望通过接受高质量的学校教育改变家庭及学生个人的.现状,追求学生更加美好的未来。

【调查的目的意义】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育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的社会活动,而是开放的、全方位的、多方合力共同作用的。

为了充分了解我校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帮助学校指定合理的家校沟通措施,充分了解到家长及学生需求,向家长传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协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难题,促进良性互动的家校关系构建,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渭南市首批认定的家庭教育专家仵艳红老师在学校德育处的配合下,对我校部分的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

【调查过程】

一、学生的抽样选取情况。

1、进城务工人员子女10名;

2、特殊家庭(孤儿、单亲、残疾)子女10名;

3、公寓寄宿生10名;

4、父母在县城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学生10名。

同时,全校220名教师有30名参与了教师问卷的调查,其中包括班主任10名,科任教师10名,保育教师10名。

二、问卷试题设计情况

本次调查设计问卷3份,分别为家长问卷、学生问卷、教师问卷,每份问卷共15道题目,题目类型分别为选择题5道,判断题5道,填空题4道,简答题1道;题目内容涉及学生家庭状况、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家庭教育方法、学生的心理需求、家长对待教师联系的态度、教师家校沟通的目的和方法等。

三、调查开展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试卷630份,收回574份,其中有效答卷568份,缺失试卷56份,包括学生试卷23份,家长试卷33份,教师试卷全部收回。缺失试卷主要为长辈代管的学生和部分年龄较大的祖父母及文化程度较低的父母。

从受访调查的300名家长来看,有效的261份答卷中,对家庭教育存在溺爱型的有64户,占25%;放任型的107户,占41%;教育措施乏力型的56户占22%;封闭型的16户,占6%;注重方法的18户,占7%。

从参与调查的300名学生来看,有效的277份答卷中,对家校沟通期望值较高的27人,占10%;期望值一般的169人,占61%;无所谓的36人,占13%;完全拒绝的45人,占16%。在学生对家长教育方法满意度调查中,非常满意的16人,占6%;比较满意的42人,占15%;一般的97人,占35%;认为方法不当的90人,占33%;极度不满的3人,占1%;无法评价的29人,占10%。

30名参与调查的教师中,答卷全部收回并有效,其中认为家校沟通必要的27人,占90%;认为家长配合不力的18人,占60%;认为能力不足并措施乏力的12人,占40%;认为沟通游刃有余、得心应手的4人,占13%。

【调查结论】

1、大多数家庭有让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美好愿望,希望通过接受高质量的学校教育改变家庭及学生个人的现状。

2、由于文化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家长都认为:教育是学校单方面的工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属于并行但互不干扰的两条直线,因而影响了学生的成长。

3、部分家长,教育理念陈旧落后,教育孩子方法简单粗暴,缺乏长期持久的教育目标和方案。

4、个别家长,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将错误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教授给孩子。

5、大部分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有效的家校沟通的必要性,但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正确的沟通措施和方法,影响学校育人的效果。

6、相当部分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不能正视自己的不足,把沟通协作失败的原因完全归结于家长。

【反馈建议】

1、成立学校“家庭教育及家校配合方法”研究小组,选择一部分优秀教师,针对本校实际,参与专项课题研究,探索家校沟通合作的有效策略。

2、开展“家庭教育大讲堂”活动,遴选部分优秀教师和家长担任讲师,传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子方法,帮助家长形成科学育人的观念和方式。

3、挖掘校本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心灵驿站”、留守儿童关爱室的作用,协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难题,关爱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4、以学校德育处为龙头,组建学校及班级家委会并有效展开相关活动,鼓励家委会成员积极参与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建设几个家校合作的品牌班级,缓解家校矛盾,促进学校教育工作的和谐稳定发展。

5、聘请校外专家及本校优秀教师,开展教师家校沟通合作专项培训活动,帮助教师提高思想认识,掌握有效的家校合作沟通办法。

6、定期举办家长会或“家长开放日”活动,促进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7、发挥优秀学生家长作用,组建“家长志愿者服务队”,形成育人合力。

小学生家庭教育调查报告3按照学校要求,我们对研究院小学五年级二班的48名学生进行了家访。调查方法采取了实地家访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以调查问卷为主,实地走访为辅,以补充详实的资料。共走访了16个学生家庭,发调查问卷48份,有效问卷48份。

本次家访调查的内容有了解和掌握学生家庭成长环境,学生在家的思想状况、学习状况、生活习惯以及家庭教育状况;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在校表现;指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与家长共商共同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措施、方法和手段,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价值观;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家校共建,共同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此外,还要征求家长对学校管理及老师教学的反馈意见和建议。

一、调查问卷结构及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共设计了18道题目和一个表格,表格调查学生及家长的自然情况。其中封闭式选择题目16道(第1-15道和第17道),半封闭式选择题目1道(第16道题目),开放式题目1道(第18道题目)。

具体题目及调查情况如下:

1、您认为家访的时间应该怎样定?

96%的家长选择了“学期中发现问题及时家访”,如此集中表明家长们对孩子问题的关注度是非常高的。这点在随后的随机抽样家访中也得到了证实。

2、您愿意接受哪种沟通方式?

94%的家长选择了“打电话”沟通,其他选择了“到家家访”,没有人选择“网络家访”和“写信”。现代通信比较发达,人人有手机,打电话也很方便,这可以理解,但是,从另一方面看,电话方式有快捷的优势,可以随时通话,但据点是功能不是很多,另外,个别时候需要老师自己掏话费,其实,网络家访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00后”孩子的家长一般都是70后,应该对网络比较熟悉,网络交流中的留言、邮件、QQ群群发等功能已经被很多企业作为网络办公用,是比较成熟的,很多孩子已经有QQ号,只不过大部分用在了玩乐和游戏交流上,盲目地“练级”。我校推行的“校讯通”业务也在网上,这项表明“校讯通”业务还没有很好地使用,应该提倡。

3、您家里负责孩子教育的主要人员是?

55%的选择了父母,35%的选择了母亲,10%的选择了父亲,无人选择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表明这一代独生子女的教育大多是由父母来教育的,但这并不表明这些家庭都是由父母共同协商来负责子女教育的`,大多数家庭是母亲在家庭职能中分工的管教职能大于父亲。即真实的情况可能是:选择了父母共同教育的可能是父母商量、母亲负责的时间多于父亲,但选择了父亲的却很可能真是父亲对家庭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尽管很多新生家庭婚后对原生家庭在育儿、生活起居等多方面仍有依赖,但还是无人把教育归于原生家庭,表明父亲们对育儿问题的重视、父母素质提高、有教育孩子的能力,愿意承担责任。

4、家里有多少本适合孩子阅读的课外书?

70%的家长选择了50本以上,20%的选择了30本左右,10%的选择了10本以下。表明家长们对孩子的阅读能力普遍较为重视。可以得出结论,现在的孩子不缺书,也许他们缺的,是读书的气氛、读书的时间和对读书的引导还有,就是真正的好书。

5、孩子有主动自觉的学习习惯吗?

90%的家长选择了“有”。这是值得我们欣慰的。这表明在家校互动下,学生们基本养成了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小学阶段的主要目的,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便到初中能更好地适应。这里的学习习惯包括、主动学习、学习方法、时间管理等等。

6、您亲自为孩子购买图书或学习用品吗?和7、最近半年您问过孩子心里想些什么吗?12、你能主动就孩子教育问题与老师沟通吗?

96%的选择了“经常”。表明家长们对孩子学习非常关心和支持。

8、您了解孩子学习情况的方式是?

40%的家长单选了“听孩子汇报”,有30%的选择了复选项“看考试成绩”和“到学校问老师”,表明许多家长对孩子学习情况了解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只有30%的家长单选择了“看考试成绩”,另有10%有家长偶尔过问。表明在家校互通方式上,有的家长可能因为时间原因平时问一下孩子即可,很少和学校接触。有部分家长通过向老师、向学生打听等方式综合了解。家校沟通的方式基本是畅通的。

9、您帮助孩子制定过学习计划吗?

60%的家长选择了“偶尔”或“没有”,40%的家长选择了“经常”,表明存在着学习计划不被重视,或者因为家长没时间、不够专业,也许因为孩子们没时间、对于五年级大孩子亲子交流互动不够等原因。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要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要有计划,那种盲目地、随意、随机地学习往往事倍功半,效率不高。希望家长们能够尽早地理解到这一点。

10、当孩子在学校犯了错误时,您的态度是?普遍选择“主动与老师联系,积极处理”。

13、您认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应该是?100%全选“家校共同协作”。

表明家长们态度认真,相信学校、相信老师,不会简单粗暴地处理问题。家长理念到位,认为“家校共同协作”才是教育孩子的基本原则,只有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孩子成长中的问题,无疑使这次调查使得这些理念更清晰。

11、您怎么对待孩子的家庭作业?

90%的家长选择了“让其自己做,然后检查指导”,其他选择了“不过问”。表明大部分家长还是没有撒手孩子作业,还是处于“扶上马、送一程”的阶段。那些不过问孩子作业的家长有的已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能够独立自主地写作业,有问题能够积极处理。

14、在教育孩子方面,您最大的烦恼是?

50%家长选择了“不知道教育方法”,25%选择了“夫妇意见不一致”,25%选择了“没有时间”。这个问题恰当地反映出了现在家长们对教育孩子的烦恼,表明家长们对教育方法有很大的期待,严格说来,管教和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学习成绩和心灵的成长这些都是不等号,也并非新话题。现行体制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功能划分不细,家庭教育包括什么内容,家长们更是不得而知,还处在抽空学点、学点是点、随波逐流中,造成了家长盲目教育或管教,不懂方法。夫妻之间也是“谁声音大听谁的”,有些问题讨论半天没有正确答案,再加上时间有限,这些教育的大是大非问题很可能就搁浅了。这也表明我们开展的家长学校非常好,采取了发放《中国少年报》等方式,这些都应该继续坚持。不过,也应该创新方式,增加家校互动的途径和渠道,以提高家长亲子互动有方式方法,促使亲子间、夫妻间、其他成员间尽快、更好达成一致意见,促进孩子学习与全面成长。

15、您对本次家访的满意程度?

基本都答满意。

16、您希望老师在家访时和您交流学生哪些方面情况?

大部分选择了学习、思想,少数选择了行为习惯。

17、今天,您希望老师在家访时侧重关注学生哪些方面?

这是一道多选题目,共16个选项。其中,最多的6项依次为:课堂学习、集体活动、行为习惯、自信程度、口语表达和人际关系。最后4项依次是:班干培养、科技技能、倾听能力、劳动能力。在家长最关心的6项中,学习第一位,第二重要的是集体意识;6项中两项涉及个人,4项涉及到社会性,如集体活动、自信、口语表达和人际关系的处理。表明,家长们关心的不仅是学习,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也极为重视,认识比较到位。值得提出的是自信程度这个特质为广大家长所重视,表明现在的孩子往往缺乏自信,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做更多的努力来提高,因为自信的后面可能就是、口语表达,可能是人际关系,可能的情况是口语表达不好、人际关系不畅的原因是不够自信,这是根本原因,需要加倍注意。

18、你对学校发展有哪些意见,怎样实施?

这是一个开放式问题,大家集思广益,主要是认识到学生教育要全面提高,学习、身体、社会等多方面。比如“希望学校在管理上更人性化,更体现对学生的教育与关怀,让孩子在长大的同时更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再比如“希望更多地尊重孩子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挖掘潜能,发挥特长”;比如“在学习的同时,全面提高孩子德智体多方面发展,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生活能力”等等。反映了家长希望孩子们全面成长的多方诉求。

二、本次家访调查的启示

1、必须从思想上重视家访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道德的基础上,而家庭教育是一门培养人的科学。 ”通过家访,教师同家长交流情况和意见,统一认识,既帮助我们教师改进教学工作,又帮助家长改进家庭教育,从而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家访保持教育的一致性,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我们做教育工作的,必须充分认识家访的重要意义。

2、家访要及时经常。

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在学生的问题刚露出头的时候,抓住时机及时展开调查,以利于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学生取得进步、学生情绪反常、学生生病都要及时进行家访,这样取得的效果往往比滞后解决要有效益多。

3、家长的家庭教育知识急需补充。

作为家长,人人都希望孩子好,成绩优秀、沟通能力强,但是很不幸,独生子女的家庭却大部分老师盲目的,孩子之间、家长之间的差异大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要通过办好家长学校、家校及时互通等多种方式,提高家样互动的频次,不能半年来一次,一次管半年――以便更好地提高家长意识和能力,让家长了解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做好辅助工作和家庭教育,使家校互通,一个思路,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

4、家校互动方式和渠道需要创新。

与其说是家访,不如说是家校互动的方式,需要创新。要多渠道、多方式、及时进行。就我们学校来说,应该鼓励学校、老师、引导家长使用校讯通业务,比如发作业、报成绩、提示安全、活动通知等,使用电脑网络进行交流,是一种省时、高效、有效的沟通方式。此外,在每次期中、期末考试结束,应及时利用召开班会、家长会等方式进行总结,与家长面对面沟通比任何现代化方式都有效。电话交流作为一种及时的补充方式。

通过这次家访活动,我们深切的体会到,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是多么的重要,要把研究院学校建设成为油田矿区的优秀学校, “ 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 振兴民族,科技兴国,教育为本 ” 更是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从一点一滴,踏踏实实地按照教育和成长规律来做事。

小学生家庭教育调查报告4本文以小学六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研究有关家庭教育的一些问题,以便更有针对性指导家庭教育。

党的 ____大 报告中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由此可见,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我们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而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因此打好小学教育的基础,对今后中学、大学的学习将起到极大的作用。而农村的教育条件、教学水平等在总体上都低于城镇小学,因此,农村的义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显得很重要。而从几年来的情况看,政府对义务教育较为重视,投入也是越来越多,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在教学的硬件设施上,一改过去破旧的拼凑起来的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是配套的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备。其次是学校的师资队伍有所壮大。但是,我认为目前农村的小学教育仍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我曾到过一些沿海地区,跟人家比,我们真是差距太大啦,我们做农村小学的领导者每天在考虑的是到哪儿能弄到办学经费,而人家的领导者每天在考虑的是到哪儿能花掉手里的办学经费;真乃是天壤之别呀!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因经常缺乏资金无法买新的。

二、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

1、教师负担重。

在我们农村小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 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 学法 仍是 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打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2、教师思想观念落后。

部分老教师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课程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3、教师培训落后。

做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势在必行。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可是,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

很多学校的教师外出就会影响校内教学。其次在于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缺少培训经费。校本培训不到位,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学科教师数量不足,缺少校本培训的师资和条件,开展专业培训和教学研究很难形成氛围并保证质量。

4、教师自学自研落后。

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加强自学自研,不断充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加强自学自研作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对待。可是,农村学校由于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许多学校没有网络,缺少图书。有限的图书得不到及时更新,多数已经过时。教师自学苦于没有资料可学,自研苦于没有资料可查,搜集资料,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策略受到影响,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少辅助资料。另外,由于学校学习资源的限制,教师外出培训成果在校内得不到巩固练习和及时消化理解,不能内化和深化,久而久之,出现培训成果的流失。教师自学自研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小学生家庭教育调查报告5为使本次教育实习能顺利进行,下面提出混合编队教育实习的试行计划,供各混合编队教育实习队灵活掌握使用,并欢迎各方人士提出宝贵意见。

一、教育实习意义和目的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的体现,是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合格教师的重要环节。通过教育实习应达到如下目的:

1.使实习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有关中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充分与全面锻炼,培养教育和教学上的独立工作与人合作的能力。

2.使实习生在中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时间中向优秀教师学习,认识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树立和巩固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思想。

3.通过实习,全面检查我校教育质量,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改进措施,以促进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4、通过实习加强我校与各中学的联系,共同研究解决新时期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推广现代化教育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推动我校和中等教育稳定发展。

二、教育实习内容与要求

教育实习包括教学实习、班主任实习和教育调查三个方面。

1、教学实习

教学实习是教育实习的中心任务,目的是使实习生初步掌握中等学校所实习学科教学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教学实习在原科任教师指导下进行,主要要求是:

①要充分锻炼提高自已,根据各实习学校实际情况,以多上课为宜。一般要求讲授新课10节以上(不包括重复课),其中6节独立课(不需要教师指导,独立写出教案上课)。提倡与鼓励上重复课、跨年级、跨专业、跨校上课,

②每个实习生必须认真钻研所实习学科的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掌握教材的精神实质,对于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力求弄懂弄通。

③深入了解中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写出详细教案,要进行集体备课。为确保课堂教学质量,每节课上课前必须进行检查性预讲,同组实习生参加听课,并邀请原科任教师参加。预讲后由听课师生提出意见,实习生对教案进行修改和补充,最后送原任教师审阅批准后方能试教。

④坚持互相听课和评议制度。在备课、预讲上课等活动中,应该虚心向原科任教师学习,发扬团结互助精神,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特别是同一备课小组和同下一个班的实习生,必须集体备课,必须互相听课,互相评议,并认真做好听课和评议的记录。实习生互相听课和教学评议的情况将作为考察实习生态度和教学能力的依据之一。

⑤认真做好批改作业和下班辅导中学生的工作,认真研究作业的正确答案,特别是对比较复杂的疑难问题,要经过集体研究,作出统一正确答案,送原科任老师审批,然后才着手批改作业,作业批改后,应先在小组内互相检查防止错漏,或批改后送回原科任老师审阅后才发给学生,对于作业中的普遍错误,要进行集体辅导,个别错,个别当面改。应对中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⑥每个实习生都要组织和指导中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是应用本学科知识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或知识讲座、文学、艺术、体育等课外读物。

2、班主任工作实习

班主任工作实习的目的在于使实习生初步掌握班主任工作的内容、特点和做法。原则上一个实习生下一个班,班主任工作实习要在原班主任领导下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①在1~2周内了解掌握全班学生的思想、学习情况,订出班主任工作计划(包括班主任工作目标要求、班活动安排、主题班会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集体工作措施)。

②领导班集体,对班集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学生班、团干部开展工作,发挥班、团干部的作用。

③每个实习生上一次主题班会课,独立组织一次班活动(包括班课、团课、班干部会议、班、团活动)。

④做好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如知道早读、早操、文体活动、检查教学日志、检查卫生、批改周记、家访等。

⑤认真做好个别教育工作,每个实习生必须在全面了解全班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一个后进生的学习、思想、行为习惯等方面情况,做好个别学生转化工作。

3、教育调查和教育科研

每位实习生在搞好教学和教育实习的前提下,安排一定时间进行教育调查或教育科研,锻炼调查研究和教育科研能力。调查研究必须在取得实习学校同意后进行,具体要求如下:

①从实习学校和当地情况出发,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可结合当地情况加以选择。例如,实习学校的某学科的教学传统风格、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中学生学习某学科的心理特点、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综合实践活动情况、开展素质教育情况等的调查研究。

②教育科研可以对某学科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进行专题研究,也可以和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合作共同进行某项教育教学改革实验。

③写出调查报告或科研论文(五千字左右)。此项成果作为教育实习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优秀调查报告或教育科研论文,可作为毕业论文。

三、教育实习时间安排

教育实习时间为八周,自____年9月19日至11月13日。到实习学校之前,用课余时间作准备。实习回来后,用三周课余时间上汇报课和复评成绩及总结经验交流。实习分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6月中旬至9月18日,课余时间)

① 省内分片负责教师与实习队长到各实习学校落实教育实习任务和内容。省外实习队由实习队长打电话与有关学校落实各项安排。

② 实习队长召开全体队员会议,落实个人的实习任务、内容。

③ 召开实习队长、带队教师会议,部署实习队有关管理工作要求。

④学习教育实习有关文件:教育实习工作手册、教育实习计划、教育实习评价标准、广东省班主任工作条例等。实习队员根据实习课程的要求进行备课、预讲、微格教学。各院、系安排教师指导学生备课、预讲及其它教学技能训练。

⑤ 各院系领导做教育实习动员,加强纪律教育,强调树立华师人形象。

⑥ 做好财务和交通安排。

⑦9月19日各实习队长可根据本队具体情况确定出发时间,但不得迟于20日。省内各实习队应于出发前一、二天派人先去实习学校,协助实习学校安排好实习生办公、食、宿,做好全体队员到实习学校之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省外实习队应在出发前告诉实习学校出发时间和乘车的班次以及可能到达的时间。

2.见习阶段(9月19日至9月24日,可视具体情况适当减少见习时间)

①到达实习学校后,分别请实习学校领导、科组老师、班主任介绍学校、

科组、班级的基本情况,请优秀教师介绍教育、教学的好经验,了解实习学校各项工作和各种规章制度。

②实习生下到班与学生见面,参加班级活动,了解学生情况,在原班主任指导下制订班主任工作计划。

第2篇:家庭教育研究调查报告范文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和根基,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和终身教师,家庭教育有着比学校教育更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家庭教育环境因素对孩子学业水平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学习风格一旦形成,很少会因为学习内容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然而,学习风格在形成的过程中是具有可塑性的②。小学生处在学习风格形成的初期,很多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处在逐渐养成的过程中。关注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教育风格对孩子学习风格的塑造,对小学生形成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良好的学习倾向具有重要意义。

一、充分重视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良好学习风格塑造中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教育不能局限于理解为长辈主要是父母对子女的培养和管理,家庭生活中的诸多要素都会影响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父母的职业、受教育程度,甚至父母的婚姻状况都会对孩子的学习风格产生影响。

小学生处在学习风格形成的初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的养成是小学生家庭教育的重点,它制约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率。学习风格影响孩子学习行为方式的发展、智力技能的形成、意志品质的培养和价值导向的选择。而这一切都受到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制约。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孩子同样有着情感和归属的需求。人的发展来自于人与环境的互动,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安全港湾,他们希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希望得到父母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现在的家长在孩子身上投入的精力是他们父母一代所不能比的,在学习上很多家长对孩子进行认真细致地辅导,帮助完成作业甚至陪读③。在展现父母对子女教育的认真负责的同时,容易剥夺孩子独立解决问题和锻炼学习品质的机会,影响孩子信息加工、形成假设和解决问题的速度和准确性,影响孩子为完成学习任务而持续克服困难能力的培养,最终影响孩子课堂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如果过于重视子女的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而忽视子女的情感诉求,那么对孩子的发展就会有负面作用。当父母给予孩子充足的情感温暖和鼓励支持,孩子与父母之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足够重视孩子的意见和想法时,孩子的心理会处于安全状态,他会对外部世界展开积极的探索。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会与父母共同担当,尝试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良性互动中,孩子与父母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并从父母那里学会认知策略和学习技能。父母提供的精神和方法的支持又能促使孩子成功解决问题,敢于探索未知领域,逐渐变得更聪明、更自信。事实证明,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促进孩子良好学习风格的形成,为孩子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父母教育风格对小学生学习风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学习风格有助于小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学习成绩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学习的自主性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自我依靠。学习者相信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某件事情。孩子自我依靠能力发展成熟,就能不依赖别人的督促或帮助下完成功课。

自我控制。学习者能够有效控制自己不合理的行为和情绪。在学习时,学习者能够不受外界因素或负面情绪的干扰,专心学习。

自我决断。学习者能够自己做出判断或决定。现代教育非常推崇学习者的独立探究性学习。在学习中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及采用哪种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式的效果远好于教师或家长的讲解。

自信。学习者相信自己能够做好某件事情。小学生的自信心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为了应对父母、同学、学校、社会提出的挑战付出努力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自卑心理。学生自信心的强弱会影响他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学习。

小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一方面来自孩子先天性的差异,另一方面,父母的教育风格会对孩子的学习风格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以从以下三个维度观察。

1.父母对孩子的情感付出。美国心理学家Baumrind通过研究发现,父母的教育风格分三类,权威型、专制型和放任型。权威型父母能够给孩子较多的情感温暖,这种情感上的付出能够给孩子带来更高水平的安全感,使孩子的心理更独立。这种健康的心理能促使孩子在学习上更积极主动。专制型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更苛刻,对孩子的要求缺乏必要的回应,鼓励和表扬也比较少,在教育中更强调孩子无条件顺从。放任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比较松,即便在责备孩子的时候也往往是轻视和漠不关心。这两种类型下受教育的孩子,心理安全感较低,容易自卑、逆反、抵触,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低于权威型教育方式下的孩子④。

2.父母对孩子的干涉程度。在中国的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呵护往往是过度的。这种溺爱看上去是一种伟大的感情,但会让子女走向父母期望的反面。如果父母过度地参与孩子问题的解决,本着“防患于未然”的动机,严格限制孩子的行为,也就剥夺了孩子学习独立做人、独立面对和独立思考的机会。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模仿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尊重是促进孩子品格发展的重要因素。父母把孩子当做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人来对待,会规正孩子品格形成的成长轨迹⑤。

3.父亲的教育风格。很多研究表明,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大于母亲对孩子的影响。父亲的教育风格对孩子来说更重要。父亲要在孩子的教育上付出更多,给孩子更多情感温暖,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任何教育来说,首先是陪伴,只有近距离才能更好沟通、交流,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对孩子产生耳濡目染的影响。德国幼儿教育专家福禄培尔说过,父亲一句鼓励的话是孩子人生的一粒种子,由此生长出一棵开满芳香花朵、结满累累硕果的生命之树。父亲的言传身教、带领孩子走的道路决定了孩子未来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鲁迅先生当年提出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命题,今天依然要做出符合这个时代要求的回答。

综上所述,父母希望孩子取得学习上的成功,就要关注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风格的形成。而这一切的成型,父母要学会关注学习之外的因素对学习本身的影响。父母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从这个逻辑出发,父母的教育应更多地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让孩子学会独立探索。当孩子遇到问题时,要鼓励、引导孩子独立解决,给予孩子更多关爱和支持。

每个人小时候都梦想有这样的父母,他们在事业上尽其所能,在生活中充满活力。他们充满自信,能够让孩子无比崇拜,他们也坚信,孩子可以把这样的崇拜保持到自己当父母的时候,从而能够像他们一样,做能做榜样的父母。父母只有先教育好自己,才能提供给孩子好的教育。

三、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培育小学生良好的学习风格

孩子对世界的理解是从父母开始的,我国传统教育倡导“身教胜于言教”,在今天也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个时代,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父母要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努力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父母所有的转变都会通过无形的途径传递给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良好学习风格的塑造有赖于父母自身对孩子的言传身教。

1.重视亲职教育,提高自身素质。

亲职教育是一门教育父母怎样承担父母责任和扮演好父母角色的教育。其主要思想是:在教育观念上从“把孩子看成孩子”转变到“把孩子看成平等的、有自主意识的人”,注重亲情的交融与内心的感动;在教育模式上采取辅导的方式,强调鼓励与引导;在教育气氛上强调民主,但不流于放任;在教育方法上突出运用多重角色,通过亲情交流,努力促进相互了解和沟通⑥。

亲职教育强调身教胜于言教。模仿是孩子的天性,父母是孩子首要的模仿对象。父母的认知策略和学习技能会通过各种途径传达给子女,父母处理问题的情绪和态度会影响家庭气氛和孩子心理。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父母自身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竞争和挫折,能够处理好家庭和事业的关系,对于孩子经历逆境、迎接挑战、奋发向上、努力学习具有一定的榜样和示范作用⑦。

2.重视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睦的家庭环境能够让孩子体会到家庭的温馨。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父母是恩爱的。恩爱的父母可以给孩子一种信念:爸爸妈妈很恩爱,所以他们会爱我。这可以让孩子感觉自己在父母心中有很高的位置,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

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环境。有形的环境是指家庭的布置,把孩子起居和学习的房间整理得井然有序。无形的环境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感染和熏陶。父母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孩子在愉快的情绪下保持稳定的注意力,进行清晰的想象,给予孩子真诚的鼓励和赞赏。孩子是希望得到赏识教育的,这样就会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在教学方法上,父母可以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选择和孩子一起去图书馆读书,把学习场所扩展到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开阔孩子的视野。

父母要努力营造团结、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求异思维,注意孩子的个性发展,引导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学会正直、忍耐、自信、关怀。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培养孩子良好学习风格的有效途径。有研究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日后的学习影响重大。父母要身体力行地教给孩子遇到学习上的难题时如何控制情绪和压力。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样,发现自己有错误和缺点就要承认,在适当的时候向孩子表达歉意。告诉孩子,父母和他们一样,正在努力做更好的人。当然,父母要记住自己的角色,自己是孩子最信赖的人,父母的职责是引导孩子长大成人。比成为孩子的朋友更重要的,是父母要成为孩子的领导者和有耐心的老师。

3.帮助孩子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会反思。通过反思,总结自己过去学习的成败得失,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形成良好学习风格的重要前提。

父母与孩子一起,对学习进行总结,探寻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总结可以从影响学习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入手。智力因素中,如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非智力因素中,如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理想、信念等,父母可以观察这些因素是怎样影响孩子学习的,孩子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⑧。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学习基础、勤奋程度这些影响学习的重要变量,引导孩子注意观察班上成绩优秀同学的学习方法。通过观察,父母和孩子一起比较,找出孩子的差距,引导孩子加以模仿和改进。

4.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处在学习风格形成的初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自觉行为阶段,它需要外部的强制力量。第二阶段是较自觉的行为阶段,它不需要外部监督,但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第三阶段是自动性行为阶段,它不需要外部监督,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是一种定型的动作习惯⑨。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的学习习惯往往处在第一阶段。家长需要督促,需要与教师配合,鼓励他们认真预习功课,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问题,注意作业质量,坚持课外阅读。家长应给孩子明确提出学习要求,具体细致地加以示范,积极肯定孩子每一次正面的变化,引导孩子逐渐养成好的习惯。

5.重视孩子的性格培养和品格教育。

良好学习风格的培育要关注学习之外的因素对学习风格的影响。父母要重视孩子的性格培养和品格教育。成才先成人,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原理。父母应当注意培养孩子爱的能力,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做一个诚信的人。父母要关注孩子的性格养成,及时发现并与孩子一起克服性格上的弱点。面对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父母应保持合理、民主、宽容的态度,在教育孩子时尽可能减少功利化的东西,多一些引导,多一些冷静,多一些自然,从长远角度关注孩子良好性格和品格的养成。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因势利导,让孩子认识自我、利用自我、形成自我、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逐渐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自我⑩。在平时的言传身教中,父母要训练孩子逐渐学会用积极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面对客观世界,使孩子在学习上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孩子在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下,容易形成坚忍的意志品质,克服不良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一旦好的学习风格形成了,成绩随之提高,孩子就会发挥自身优势,挖掘自身潜力,从而为今后的中学学习、大学学习、终身学习,以及全面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杨瑞良.浅析小学生的学习风格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2(08):23.

②张鸿.关注学生学习风格差异的课堂教学反思[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5.

③曾燕波.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5):40-41.

④尤国金.父母教养风格和自主性对小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D].上海:复旦大学,2010.

⑤曾燕波.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5):42.

⑥刁生富等.小学孩子究竟应该怎样培养――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理念与方法[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3:60-61.

⑦曾燕波.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5):42.

⑧刁生富等.小学孩子究竟应该怎样培养――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理念与方法[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3,150.

第3篇:家庭教育研究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投入;分析;误区

从理论上看,教育投资包括国家投资、社会投资和个人或家庭教育投资.个人教育投资,也称之为个人家庭的教育投资支出,是指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为自己(或子女)获得受教育的机会而进行的必要的资金投入。它是我国教育投资的一个重要来源,也是解决教育投资不足的重大举措。

关于家庭教育投资问题的研究,贝克尔(Gery S. Becker)最先运用消费行为理论对教育投资效用进行解释,分析家庭人口的生育行为和投资决策, 创建了孩子数量质量替论.国内学者也有相关的研究,本文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统计出家庭教育投入现状。

一、分析出促使各个家庭教育投入的原因

1.调查报告分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兴亡,系于教育”,可见教育在国家中的重要性,而教育经费的投入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因此对山东省某一地区各层次家庭教育投入状况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8份。

2.调查结果显示

广大家长高度重视家庭教育,注重子女发展——96%的家长对于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的重要性给予一致肯定,认为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深远而巨大。有1%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对子女的成长不重要,有3%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对子女的成长很难说。

二、家庭投资新动向:家庭教育投入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影响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普通家庭对教育的投入从少到多,从局部到全国,规模日见扩展,方式丰富多样,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影响也在从小到大,从庶几可以忽略不计到占据将近半壁江山,蔚为可观。其对中国教育的拉动,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将逐渐为世人所认识和重视,而由此可能带来的一系列积极或消极方面的影响,也将迫使全社会不得不予以足够的关注并采取相应的举措。通过统计调查问卷可以总结出促进家庭教育投入的原因:

1.中国传统对教育的额外重视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养儿为防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国人最普遍的心态。子女是中国人人生最主要的寄托之一,在其生活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基于此,国人向来不吝惜在培育子女方面的投入。这就奠定了国民教育投资最坚实、最广泛的心理基础。

2.教育体制改革

为了加快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办学效益,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由之路,也是高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激励教职工努力工作,增强高校内在活力,促进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高等教育规模适度扩大,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2009年全省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14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3.7%.2010年全省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2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8%。从这两年山东省教育发展情况可看出,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每年递增,这也为广大考生提供更多的受教育平台,使“因成绩受限而不得不辍学”的情况日渐降低,从而刺激了一个家庭对教育的投入。而国家经济发展,普通家庭可支配收入迅速增长,则为家庭增大教育投入创造了经济基础。社会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也促使家庭纷纷增加在教育方面的投入。

3.竞争更加激烈

虽然教育体制得到了改革,可是在当今社会,面临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就好比现在高中招教师,本科学历已经不够,必须要硕士或更高的学历,所以现在上个本科学校已经不行了,对于学校的品牌和专业的要求已经成为首选。

4.经济发展与教育投入相辅相成

经济的增长与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内生互动性。经济的总量和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投入的规模,从而影响教育发展的水平,进而决定一国或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本总量。教育对经济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手段。通过接受教育,人力资本自身能形成递增收益,并带动资本、劳动等投入要素产生递增收益,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随着每年人均GDP的提高,家庭越来越富裕,家庭的生活压力也随之减少,对于教育的投入也是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许艳丽.论孩子的家庭教育投资问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05)

[2]马永霞.个人教育投资可行性分析[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87

第4篇:家庭教育研究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学习兴趣;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162-02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兴趣。”兴趣的功效之一就是能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就成为一种动因、内在力量。所以必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学得主动活泼,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我校是一所偏远山区中学,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较差,良好学习习惯还未养成。具体表现在有些学生学习有困难,看书不懂,答题不会,这样就使毅力欠缺的学生产生了畏难感,怕数学,烦数学。越不想学,成绩就越差,越差就越不想学,导致恶性循环。从而产生了自卑和应付心理,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涂改分数,欺骗教师和家长的行为也时有发生。还有的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不稳定的倾向。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情绪波动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上起伏不定。其结果是态度消极,敷衍应付,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还有些学生一般只对结论感兴趣,但对通过观察、推导,找出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他们的共同属性,抽象概括出数学规律、概念等一系列思维过程不重视,不愿参与探讨过程。这种心理防碍了学生知识形成的系统性。同时,没有通过自己努力而获得的结论终究不会形成牢固的知识概念。因而在使用知识时往往会出现“知识断层”现象。加之近年来优秀摘要:著名教育家布卢姆认为,除了百分之一、二的超常儿童和百分之二、三的低常儿童(包括智力、情感、体格等方面有缺陷的儿童)之外,95%以上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学习动机等方面无大的差异。只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并找到帮助每个学生的方法,教师就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期待所有学生掌握所教的内容,最终使得大多数学生达到他们能够到达的发展水平。

关键词:初中生;学习兴趣;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162-02生源不断的外流,在现有基础上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

经过调查,影响山区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成因有:家庭教育缺失和家庭教育不当、经济的大发展和拜金风气大涨、教师自身素质和落后老套的教学方式、学生不爱学习或者不会学习缺失学习原动力如;学习方法不当;克服困难的意志薄弱;存在情感障碍;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学习兴趣;体质、体能差,影响学习;心理素质方面。以上是影响学生兴趣的自身、教师、教材、家庭、社会等五方面因素;培养山区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要培养山区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教师以爱心铺路,教学生树立信心,教师也更新了教育观念;优化课堂教学,实施四步一体教学模式;在知识方面寻根求源,使数学教学生活化;改变教与学的方式,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改变评价机制。在目前的山区中学,学生对学习数学兴趣有所提高,经过研究影响山区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成因,并找出相应的对策,不同程度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课题研究组织分工

组长:杨贵成(校长,负责全面工作)负责人员组织,设备供应,后勤保障,资金支持。

主持人:李芳(教研组长,负责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及课题的具体实施)。

资料员:杨永霞(教育科研处副主任,组织协调各方面工作,负责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归档)。

组员:刘冬旭 刘丽华 付荣 侯敏(组织实验前的问卷设计及调查研究,提供相关的研究数据资料,撰写实验报告,并进行阶段性总结)。

三、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经过一年的认真学习、努力实践,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师生的素养得到有效的发展提高,绝大多数教师优化了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不同程度上有了明显的提高。

1.问卷调查报告。结合课题组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拟定了《影响山区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成因与对策的研究调查问卷》,进行了问卷调查。全部问由课题组成员刘丽华主持核查、整理,然后用电脑进行统计,算出各类选项的百分比。数据统计完成后,课题组成员共同对数据进行了汇总,并对汇总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合数据显示和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将问卷反映出的信息归纳为三大方面的问题,由课题组成员撰写了调查报告。

2.初步形成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模式。初步形成“四步一体”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兴趣。四步为: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激活动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促成发展;总结练习,整体提高。一体是以“活动”为主体。(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这是教学活动的初级阶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内驱力,促使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进而产生强烈探索的欲望。(2)激活动力,自主探索。教师运用多种策略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实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3)合作交流,促成发展。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修正、补充,加深对问题的理解,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个体与群体共同发展。

3.初步形成个案研究报告。前阶段我们的做法是:第一,有意识地收集课堂中有价值的教学案例。第二,定期组织实验教师对收集的案例信息进行分析、反馈,使案例研究逐步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第三,强化对典型案例的再研究,将案例所得再回到实践中,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

4.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课题组教师撰写了一些感悟、体会以及论文等,以作为资料保留。主持人李芳撰写的论文《在“案例研究”中成长》在保定市组织的初中数学论文评比中荣获教育教学优秀论文二等奖。付荣、杨永霞、杨贵成、李芳也分别在国家级刊物发表数篇论文。

第5篇:家庭教育研究调查报告范文

[关 键 词] 90后;特质;教育对策

[作者简介] 杨雄,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何芳,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调查中心助理研究员

“90后”一代现已成为我国青少年人口的主体。与“独一代”经历了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变不同,“90后”是在中国社会形态逐步进入平稳发展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优越环境。我们该如何认识“90后”?作为新一代独生子女,他们的成长会遭遇什么问题?又该如何来规避这些问题?

一、有利环境赋予“90后”新特质

生存环境的不同,决定了生活态度的差异。在缺乏安全保障的环境里,人们不得不接受和顺从严苛的思想和行为规范,在自律和自我压抑中求大同、顾大局;而在安全无虞和物质殷实的环境里,人们大多不愿接受各种清规戒律的束缚,不轻信、不盲从形形的权威,张扬个性和独立思考的求异倾向会日益普遍。[1] 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功,将极大地改变青少年发展的社会条件,造成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社会机制,赋予青少年新的品质和特征。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一个结果是:作为新一代独生子女,“90后”从一出生就身处这个政治稳定、经济优越、文化开放的社会环境之中,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人口构成更加多样化,家庭教育环境较好,信息化程度较高。

(一)经济持续增长将使“90后”接受更多优质教育

教育经济学认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人口文化素质起积极作用,经济越发达,这个地区的人均受教育水平就越高。研究也证明,我国各地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均GDP均呈现极为显著的相关。①经济的飞速发展,无疑会为“90后”创造优越的受教育环境。在我国,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业已初步建成,这从客观上为“90后”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将使“90后”获得更多关爱

中国社会的发展不仅在于经济体制转型、经济结构变化以及经济总量的增长,更值得关注的是社会的全面转型以及社会生活组织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使“90后”的父母更重视子女的健康成长,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他们有能力为子女提供优质教育条件。与前几代青少年相比,“90后”家庭的父母教育方式将变得更为合理,亲子关系朝着平等、民主的方向转变。②由于从父母那里获得的满足度和关注度高,“90后”将更能体验家庭生活的幸福与快乐。

(三)新媒体将为“90后”提供更开放的文化环境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网络、手机、MP3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日益成为城市家庭日常生活的必需品。“90后”必然成为信息技术时代的宠儿,他们对新媒体的熟悉程度将远远超过上几代人。调查发现,目前6―18岁之间的网民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五成以上,他们已经成为青少年网民的最大群体。[2]有理由预测,随着信息技术的继续发展,“90后”对新媒体的使用率将会更高。没有了传统社会中的信息不对称,“90后”视野将更开阔,接受信息的渠道方式更多元化,其思维变得更加独立,独立判断的能力越来越强;他们评判事物的标准更为多元,尊重利益多样化,尊重个性,不强求整齐划一;他们养成了批判精神,对事物有自己的理解途径,注重事实,敢于质疑,反对不加思考接受强加的说教,渴望话语权平等。

总而言之,进入21世纪,“90后”青少年面对的生活环境空前优越,社会文化环境更为开放,没有政治动荡,没有大的经济波动,这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社会环境。

二、“90后”成长面临五大挑战

当然,在肯定“90后”青少年健康、正常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到“90后”所面临的特殊社会环境,不可避免地使他们在成长中遭遇一些问题。

(一)教育期望过高引发成长压力

“独一代”父母们大多出生于70年代末和80年代,他们的青春期是在社会变革中度过的。他们经历了西方文化的传入、市场经济观念的盛行和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他们的价值观是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自我负责。这一点折射在他们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上,体现为过去那种绝对服从的教育观念被竞争、消费等符合市场经济的教育理念所取代。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很高。一项关于教育期望的调研显示,当代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期望非常高,48.7%的父母希望孩子获得本科以上学历,40.6%的父母期望孩子获得本科学历。据此看来,近九成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接受大学本科教育。[3]为了让孩子在市场经济法则的竞争中取得成功,一些家长不惜动用所有的社会关系,花费巨资为孩子择校。但是,由于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潜质,他们的兴趣、潜能未必与父母的理想模式相吻合,有些孩子的发展方向甚至与父母的期望相违背。这种过高的期望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是“90后”进行的不是人的自然成长,而是一种类似工具的积累进化;另一方面,当孩子经过努力还是不能实现父母设定的目标时,会因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而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

(二)“90后”子女遭遇“独一代”父母和“独一代”教师

随着“独一代”进入生育年龄和踏上工作岗位,不可避免地带来前所未有的“三独现象”,即子女、家长和教师都是独生子女。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正逐渐在中小学教师行业扮演“接班人”的角色,而他们的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独一代”教师在学生中普遍受到欢迎,因为他们跟学生的心理距离比老教师更近,对独生子女的需求也更了解,他们有自己的优势,如专业技能强,有特长,充满自信等。但是,这些“独一代”教师身上的不足之处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抗挫折能力弱,沟通技巧差,依赖性比较明显,表现出“心理幼化”的特点,等等。

不但学校里作为独生子女的教师比例在不断上升,学生家长是独生子女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有些家长自身的学历层次和学问水平并不比老师低,对于教育他们往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他们经常会对“独一代”教师的能力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怀疑和不信任。这种情况往往容易引起家长与教师之间的碰撞,增加了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难度。

(三)部分“90后”的社会化存在不足

“90后”生长在“6+1”家庭结构环境下,受到家庭的高度关注,同时又缺乏玩伴,这往往导致“90后”产生以自我为中心、无法忍受挫折、缺乏社会交往技能等社会化方面的不足。我们的调查发现,部分“90后”青少年的社会化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对他人的理解,缺乏现实交往和沟通的技能。例如,有近七成的学生不同程度地认同“我觉得有些同学很讨厌”的说法,有近一半学生表示“和不熟悉的同学交往时,我感觉不自然”,近三成学生认为自己“常常被同学捉弄”。二是在追求个人价值最大化时,过于强调实惠实用,导致道德界限模糊不清。例如在对待考试作弊的问题上,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只要能考出好成绩就可以”或“无所谓”,23.8%的学生承认“如果其他人作弊,我可能也会跟着作弊”。三是存在着情绪稳定性较差的问题,可能会对其身心发展造成潜在的危害。有21.7%的学生经常感到很沮丧,有4%的学生承认自己在遇到重大挫折时经常想到放弃生命。四是在对待生命、对待性的问题上存在模糊认识,青春期与生命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③

(四)“90后”男孩可能遭遇社会危机

近年来,关于“拯救男孩”的讨论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一些学者指出,中国男孩子的学业、心理、体质等方面均面临危机,急切需要得到拯救。④其一,由于现代教育制度是一种工业化的教育制度,它往往漠视性别差异的存在,因此,在当今的中小学教育中,存在忽视男女在身心发育和学习方式方面存在差异的现象。学校以有利于女孩的言语教学方式,向所有的孩子传授同样难度的教学内容,以同样的标准评价所有的男孩和女孩,许多男孩的表现自然会落后于女孩,从而产生男孩的学业危机。其二,许多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往往倾向于让孩子提早进入学校,有些准妈妈甚至提前一个月剖腹生产,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不比别的孩子晚上学。然而,由于男孩的身心发育晚于女孩,使得许多男孩过早在学业上掉队。在学业失败的阴影下,许多男孩逐渐丧失了自信和自尊,产生心理危机。其三,男孩的一些好动、竞争与叛逆的天性在学校中往往被看做缺点,天性想跑想跳的男孩被按在座位上学习,缺乏应有的体育锻炼。而家庭中父教缺席、母爱过度,以及学校中男教师的缺乏等问题,又使男孩生活在一个相对女性化的环境中。这些因素都令男性气质的培养遭遇危机。目前,一些进入幼儿园和小学的“90后”男孩已开始遭遇这些问题。可以大胆预见的是,在未来的20年中,“男孩危机”可能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三、对策与建议

如何规避“90后”可能遭遇的问题,是完善青少年公共政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使家庭结构和社会结构安全运行,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促进青少年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多方面力量的参与。针对“90后”的发展现状,本文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

(一)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90后”

关于青少年的成长,青年社会学理论目前存在“问题”与“发展”两种不同的视角。前者将青少年期看作充满不稳定因素的急剧动荡阶段,因此着重关注青少年的问题心理与行为;而后者则将青少年看作有待开发的积极个体,整个社会都应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青少年研究不仅仅旨在修正青少年自身的问题,而是着眼于社会环境与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关系。从这一角度来看“90后”,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他们成长中出现的问题。首先,“90后”正在经历一个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具有特殊性的人生阶段,他们的某些不成熟在特定阶段是正常的,只要加以适当引导,就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其次,许多“90后”带来的风险实际上是由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某些政策,或是社会转型中的社会问题所致,因此解决问题需要从社会变革和政策调整入手。最后,作为受教育者,“90后”发展中的一些缺憾与某些教育制度、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故学校、家庭、社会形成统一的教育力量至关重要。“90后”表现出的许多新特质,说到底是由发展环境决定的。同时,也应以发展的眼光认识“90后”问题存在的客观必然性,看到青少年问题自然解决的可能性,看到青少年问题与社会问题的同构性,并以社会发展视野解决青少年发展问题。

(二)营造“三结合”的家庭教育指导网络

要提高“90后”家庭教育质量,需要完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长效机制,推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家庭教育指导网络建设。应通过政府赋权、政府购买等形式,鼓励并规范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参与创办各种类型的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机构;应加强家庭教育专业社工队伍建设,重视家庭教育机构准入机制管理,对家庭教育机构的证照、教学内容、师资力量和办学成效等作出严格规定,促进家庭教育市场的有序发展;各地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领导机构应明确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职责分工,确保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经费投入,同时也要重视家庭教育指导的受众评估;还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宣传阵地建设,重视家庭教育理论、应用研究和教材建设;等等。在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时首先要以青少年为本,尊重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顺应青少年天性和个性,创设适合青少年成长的必要条件和生活情景,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促进青少年自然发展、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其次要以家长为主体,确立为家长服务的观念,了解家长需求,适应家长特点,尊重家长愿望,并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家长在指导过程中的能动性和主体作用。最后要遵循“多向互动”原则,努力创设指导者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互相学习、家长与儿童双向沟通的环境与条件。

(三)为“90后”社会化提供教育支持

第一,在尊重精神自由的同时,必须对“90后”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在核心价值的内容方面,加强诚实、友爱、敬畏、合作、尊重等核心价值的引领;在核心价值的构建上,成人社会应承担示范作用,为青少年树立起遵循核心价值的榜样;在引导方式上要与社会生活接轨,考虑社会生活的导向作用。第二,要为“90后”提供接触社会和实践的机会。社会实践有利于青少年接触社会、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增强社会活动能力,提高抗挫折能力,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因此,要鼓励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促进相关社会资源向青少年开放。第三,要积极开展“90后”的心理建设和生命教育。针对部分“90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要重视和加强对其良好情感的培养,切实减轻“90后”的心理负担,营造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根据青少年的发展需求,建立家庭、社区、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支持系统,培养和形成青少年快乐的人生理念、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智需求。

注释:

① 对人均GDP代表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均受教育年限进行的相关分析显示:1990年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6702,2000年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6377。参见沈百福、杜晓利著:《人口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1期。

② 在青少年心目中,父母已由高高在上的“家长”逐渐变为与孩子平起平坐的“朋友”。51.2%的少年儿童将母亲视为自己的好朋友,46.7%的少年儿童将父亲视为自己的好朋友。参见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课题组著:《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2期。

③ 数据来自上海家庭教育研究会重点课题“2009年上海儿童发展状况研究”,由上海社科院青少所、上海市妇联儿童和家庭工作部课题组共同实施。

④ 参见孙云晓、李文道、赵霞著:《拯救男孩》,作家出版社2010年版。

参考文献:

[1] 杜平.政经革命六十年,中国迈向新门槛[N].联合早报,2009-08-19.

第6篇:家庭教育研究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城市化 家庭

一、研究背景

1、城市化的历史必然性。从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大规模由农村向城市人口流动,这大批流动人口主要是农村中活跃的劳动力。人口流动的理论支持主要有两种:一是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的经济学理论指出了人口流动原因,认为比较利益差异的存在促使了社会劳动者从农业部门流向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二是经济学家舒尔茨人力资本论,国内或国际迁移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形式。其目的在于获得更好的人力资本配置收益。

2、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制”发展模式。长期的城乡户籍制度安排使得公民权利实现“属地化”特征,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的权利缺乏制度保障。义务教育等公共产品的权利是以地方户籍身份为凭证的,在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的背景下,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义务教育管理制度已经捉襟见肘。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表现及其现状

国内研究者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1994年上官子木发表《“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一文率先提出了“留守儿童”问题。至2013年,据全国妇联当年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000万。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家庭教育、学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1、家庭教育。虽然从法律意义上,留守儿童拥有完整的家庭,但是实际生活中,他们往往生活在临时的单亲家庭或者隔代家庭中,即拆分型家庭模式。2010 年以来,根据大量的调查表明,家庭关爱不全或破碎、家庭功能的弱化或者缺失等,都会严重地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2、学业教育。由于留守儿童年龄较小还属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容易养成不良习惯,另一方面学校的教育单一,导致学习较差。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得出留守儿童的教育机会显著偏高,其中与母亲一起留守的孩子,教育机会才得到改善。另外女童教育机会明显低于男孩。段成荣则把教育分成了学前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经过在重庆的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进度滞后、超龄就学现象突出。

3、心理健康教育。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有一定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他们不同程度地形成焦虑紧张、自卑内向、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适应性差、心理不平衡、情绪失调、焦虑、抑郁、敌对、偏执、躯体化等方面有问题的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

4、安全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督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常常见诸报端。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伤害和伤害他人,前者是指留守儿童作为弱势群体自身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后者主要指由于心理扭曲造成的违法犯罪行为,从而伤害他人的现象。实质上后者也是一种自我伤害。

5、思想道德教育。外出打工的父母大多采取“ 物质( 金钱) + 放任”的方式来补偿,从而导致致使子女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产生“ 拜金主义”等思想。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因缺乏有效监管,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说谎、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小偷小摸;在家里不听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恶语伤人,其行为问题较其他学生要多。

三、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原因

范方通过对隆回县实证调查指出“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的替代导致了家庭环境的恶化;不良的家庭环境引起或诱发了儿童不良人格因素;不良人格因素表现为或导致了儿童行为问题和学业不良,且三者互相影响,恶性循环。

四、政策建议

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干预不仅要进行行为矫治和心理辅导,而且要整合社区、学校、家庭的力量,改善其家庭环境和心理氛围,为“留守儿童”建构有效的支持系统。在农村抓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 可以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在城市重点解决流动儿童的上学贵和上学难的问题;另外广泛推广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功经验,如在学校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增加特色课程。在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积极鼓励城市公办中小学降低入学门槛,尽可能地接纳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入学。从学校教育视角要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灵关怀,这种关怀在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表现为:闭锁心扉的打开尊重感、平等感的获得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希望。

参考文献:

[1]莫丽娟,袁桂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个基本判断

[J].上海教育科研,2010(1).

[2]郑磊,吴映雄.劳动力迁移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影

响―来自西部农村地区调查的证据[J].北京师范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4(2).

[3]任运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进展与缺失[J].中

国教育学刊,2007(12).

[4]段成荣,吕利丹.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与学校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3).

[5]张文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以甘肃省农村留守

儿童教育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4).

[6]刘明华,李朝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报告[J].西

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7]杨菊华,段成荣.农村地区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

教育机会比较研究[J].人口研究,2008(1).

[8]李佳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关于鄂东

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J].教育探索,2011

(12).

[9]张俊良,马晓磊.城市化背景下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的探讨[J].农村经济,2010(3).

[10]殷世东,朱明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

建―基于皖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

中国教育学刊,2006(2).

第7篇:家庭教育研究调查报告范文

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健康成长起着关键性的影响作用,因而在此基础上对其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即有助于我国家庭幼儿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教育手段能得到及时的更新,最终引导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且养成良好的表达方式,朝着更为健康的方向发展。本文从中美家庭幼儿教育现状分析入手,并详细阐述了中美家庭幼儿教育差异的原因,旨在其能推动当前家庭幼儿教育模式的不断完善,达到最佳的幼儿教育状态。

【关键词】

中美;家庭;幼儿教育

就当代现状来看,我国在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下导致家庭幼儿教育活动的开展更为强调对幼儿静态知识的培养,而美国在家庭幼儿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即更为强调训练幼儿形成良好的动态知识应用能力,掌握知识应用技巧,创造知识应用思维。因而在此基础上,对中美家庭幼儿教育展开比较分析行为,有助于我国幼儿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将美国教育思想贯穿于其中,从而加强幼儿的创造能力,培养其形成良好的知识应用技能,且就此提升整体教育质量。

一、中美家庭幼儿教育现状

1、美国幼儿教育现状

美国在对0~6岁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倡导“家庭、园所、社会”一体化教育模式的实施,即家庭在幼儿教育中承担着主要的教育职能,同时美国幼儿教育体系中明确规定,家庭在实施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强化对游戏教育方法的应用,即由此引导幼儿在游戏体验过程挖掘自身潜力,继而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此外,美国家庭幼儿教育亦倡导“教育从第一天起”,继而由此引导美国家庭在实施教育计划的过程中基于遵从“重视体验”教育原则的基础上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动手能力,最终将自身所掌握的生活常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且就此增强自身探索意识。另外,美国家庭幼儿教育在内容规划过程中将社会性能力、审美趣味、人格化为教育重点,从而推动幼儿朝着健康的发向发展,并形成良好的心理观念,达到最佳的成长状态。

2、中国幼儿教育现状

基于2011年11月河南郑州市、焦作市、开封市400名幼儿家长调查的基础上得知,家庭每月对幼儿教育投入的费用平均为187.5元,而农村家庭投入教育费用仅维持在80.3元左右。同时就“家庭幼儿教育是否存在压力?”的问卷调查中得知,有67%的家庭表示存在很大的压力。即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家庭幼儿教育活动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此外,在中国家庭幼儿教育中着重倡导将运动教育、初步知识教育、日常生活教育作为重点教育内容,继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幼儿潜力的挖掘,但同时中国家庭幼儿教育中1岁即培养母语的家庭教育形式引发了幼儿成长压力,在此基础上,中国教育工作者在研究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对幼儿家长做出正确的引导,即推动幼儿形成良好的成长状态。

二、中美家庭幼儿教育差异的原因分析

1、对幼儿创造思维的培养

对幼儿创造思维的培养是中美家庭幼儿教育中凸显出的主要差异,即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个体的创造力应从小培养。同时美国教育者倡导幼儿家长在对幼儿创造思维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应注重为其营造自由的成长空间,例如,引导幼儿加强对植物成长过程的认知及鱼群日常活动、饮食观察等,继而由此培养其在对日常生活现象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即可散发自身想象力。此外,美国家庭教育更为倾向于引导幼儿参与到其中,如在幼儿环保意识培养过程中,家长即会带领幼儿到公园等公共场所拾塑料瓶、纸杯等等,由此增强其环保能力,达到良好的教育状态。而中国家庭幼儿教育中对幼儿创造思维的培养较为稳重,即引导幼儿基于家长制定教育计划的基础上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创造意识。

2、对幼儿日常行为的规定

美国在家庭幼儿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明确规定出幼儿不允许做的事情为大声哄叫、推诿责任、责骂等等,且要求家长在对幼儿日常行为进行规范的过程中应注重保持良好的教育态度,并避免强迫问题的凸显,注重引导式教育形式的运用。而在中国家庭幼儿教育过程中更为注重观察幼儿将来的能力、水平,同时强调为幼儿营造一个安逸的生活空间,避免其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影响到其成长状态。此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教育问题的影响也促使幼儿逐渐形成心理疾病及自理能力较差等不健康的成长现象。因而在此基础上,我国家庭家幼儿教育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培养幼儿的独立能力,继而由此提升整体教育水平。

3、对幼儿课程教育的差异

在美国课程教育中其将科学知识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手段,同时将幼儿智力的开发及求知欲的培养作为主要教育目标,并与幼儿家庭教育达成共识,继而由此引导幼儿在良好的成长环境中能拓展自身思维意识,达到良好的幼儿教育状态。此外,美国幼儿教育中强调了对演示、实验等教学方法的应用,例如,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面包的制作过程等,继而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独立意识,并全身心的投入到课程学习氛围中。而中国课程教育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更为注重对科学知识的灌输,从而导致幼儿家庭教育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参照课程教育模式加强对幼儿计算能力等方面的训练,最终就此影响到了其知识学习的兴趣。为此,我国幼儿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强调对思想观念的转化,且更为注重对幼儿个性的培养。

三、结论

综上可知,中美家庭幼儿教育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其主要体现在对幼儿课程教育的差异、对幼儿日常行为的规定、对幼儿创造思维的培养等几个层面,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推动幼儿朝着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要求我国家庭幼儿教育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应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为幼儿营造良好的个体发展空间,并引导其在良好的成长环境下能提高自身创造意识,继而达到良好的成长状态,形成规范的行为习惯。

作者:付晓叶 单位:西安翻译学院国际关系学院

【参考文献】

[1]夏雪,徐溟溟.中美两国学前教育政府投入比较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2,11(03):3-10.

第8篇:家庭教育研究调查报告范文

《中图法》第五版中的同书异号和异书同号现象分析

现代图书馆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

汉南区图书馆开展“世界读书日”宣传活动

浅议文献加工工作

全面质量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之相得益彰——《高校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评析

图书馆团队有效性的思考

网络阅读及其发展趋势

移动终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

倡导全民阅读,强化少儿阅读服务工作

浅谈少年儿童图书馆如何引导未成年人养成好习惯

培养图书馆意识应从娃娃抓起

区级公共图书馆如何构建服务网络

浅谈区县图书馆地方文献的集藏和开发利用

合力推进全民阅读 用阅读塑造城市精神——“武汉市2011年全民阅读活动”4月23日在武汉图书馆拉开帷幕

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职业倦怠问题研究——基于若干高校的调查数据分析

谈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的管理

从读者视角看对图书馆藏书的利用

新环境下地方文献工作之我见

浅议图书馆服务五原则

浅谈图书馆古籍数字化

试论军校图书馆的人本管理

“文化共享世博行”大型图片展走进军营

武汉图书馆业务应用系统升级实践与探索

关于图书馆网站新书推荐栏目的探讨

武汉图书馆“名家论坛”网上直播系统的技术实现

浅谈以用户为核心的数字参考咨询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论数字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

略论高校图书馆学科导航库的建设与发展

图书馆在改善青少年阅读现实中的优势与作用

试论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

谈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的管理

关于信息时代大学生阅读取向与图书馆读者工作的思考

吴红科学发展与质量兴馆

论图书馆的人性化服务

医学图书馆员应深入诊疗第一线开展信息服务工作

当代图书馆建筑的发展趋势与走向

图书馆政务信息公开查询部门如何为社会弱势群体服务

公共图书馆应大力做好弱势群体服务工作

从图书馆流通部门的读者投诉原因分析中寻找人员管理方案

少儿图书馆特色服务研究

将学校图书馆建设成为课程改革的新课堂

少儿图书馆如何在农民工子女教育中发挥作用

基层图书馆工作

共享工程与图书馆分馆建设

知识管理的新视野——高校图书馆与读者的互动

提高本科学位论文质量与完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为高校图书馆管理注入新鲜血液——谈高校图书馆大学生业余管理员制度

武汉远城区首家盲人图书室揭牌

试析图书馆联盟的法律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开拓知识服务

利用数字图书馆培养研究生信息能力

因地制宜建设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关于武汉市蔡甸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的调查报告王发勇

硚口区图书馆开办社区共享工程培训班

从读者分层论视角看图书馆服务热点

“农家书屋”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开展读书活动 营造书香社会

城区公共图书馆开展延伸服务探析——武汉市江汉区图书馆延伸服务实践李路

如何保障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浅析汉阳区图书馆现状

论网络环境下创新思维如何在图书馆发挥更好的作用

关于武昌区、街、社区图书馆(室)现状与发展的调查报告

图书馆、档案馆、方志馆网站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比较

对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

第9篇:家庭教育研究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父母行为特征;情感;喜欢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7/08-0086-04

一、问题的提出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家庭因素尤其是父母行为对儿童发展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父母理解、接纳孩子,给他情感温暖,孩子则不易感到孤独;如果对子女忽视或漠不关心,则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产生孤独感。〔1〕对父母不同的行为,孩子往往采取“喜欢”和“不喜欢”的评价方式。

“喜欢”是指评定者对被评定者从正面(好)到负面(差)的不同心理体验。〔2〕 喜欢不同于其他情感(如幸福、快乐或悲伤),它反映了评定者自身对被评定者的一种主观评价。让儿童评定父母,真正关注了儿童的心声,有利于父母反思自己,重塑自身形象,调整自身行为,以发展孩子的积极情感。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幼儿最喜欢爸爸妈妈的什么行为,最不喜欢爸爸妈妈的什么行为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进某幼儿园进行了访谈,主要目的是探讨不同的父母行为特征及其对孩子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S市两所幼儿园(公办、民办各一所)的两个大班,每班随机抽取10名幼儿,共40名(男孩24名、女孩16名),年龄5~7岁①。

本研究采用结构访谈法。研究者先确定访谈提纲,再对每名幼儿进行单独访谈。访谈均采用开放式问题,包括4项:“你最不喜欢妈妈的什么表现?”“你最不喜欢爸爸的什么表现?”“你最喜欢妈妈的什么表现?”“你最喜欢爸爸的什么表现?”对于这4项问题,主试尽可能追问幼儿父母的具体行为,以利全面、深入地了解幼儿的喜欢情感更易受父母哪些具体行为的影响。访谈结束后,先将所有幼儿在每一问题上的回答全部列出,将类型、性质相同或相近的答案归类,然后分别对幼儿的回答进行编码,用SPSS12.0进行数据录入、管理和分析。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1.幼儿最不喜欢的父亲类型

从表1可知,总体而言,孩子不喜欢的父亲类型主要有6种,其中幼儿最反感的是有抽烟、喝酒、打牌等不良嗜好的父亲,其比例占到三成以上。当研究者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时,很多孩子表示“老师说了抽烟不好”、“妈妈不喜欢爸爸喝酒”、“喝酒回来会打妈妈”、“喝酒会吐的”、“打牌一整夜不回来,爸爸妈妈吵架”等等。可以看出父亲的不良行为与幼儿园教育、母亲的态度产生了冲突,易使孩子产生厌烦心理。而且,父亲的不良行为也易引发家庭矛盾,从而给孩子的心理造成诸多不良影响。其次幼儿不喜欢的是有暴力倾向的父亲。打骂妻子和孩子都可能引起孩子的愤懑。再次是在家不理孩子的父亲,其比例仅次于暴力倾向型父亲。此外,有10%的孩子对在外忙碌型的父亲也有埋怨,他们希望爸爸能抽出更多的时间与自己在一起。最后,孩子认为成人要工作,要做一个勤劳的人,所以懒惰和居家不外出的父亲也引起一小部分孩子的反感。卡方检验显示,幼儿在最不喜欢的父亲行为上没有性别差异。

2.幼儿最不喜欢的母亲类型

由表2可知,幼儿最不喜欢的母亲类型主要有4种,依次为不理孩子型、暴力倾向型、劳累型和不满足幼儿要求型。首先,幼儿最不喜欢不理孩子的妈妈,其比率占到40%。孩子不喜欢这类妈妈可能与这个时期的幼儿特别希望得到母爱和关注,渴望与妈妈交流等因素有关。其次,幼儿不喜欢有暴力倾向的妈妈。这类妈妈主要表现为打骂孩子、强迫孩子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和爸爸吵架打架等。再次,劳累型妈妈整天忙于事务,与孩子相处的时间相对较少,因此一部分孩子不理解也不喜欢,但有些孩子是不愿意妈妈做得太多太累,希望爸爸也能分担一些家务劳动。最后,幼儿不喜欢不满足幼儿要求的妈妈,这是幼儿从自身利益考虑作出的评价。卡方检验显示幼儿在最不喜欢的母亲行为上也没有性别差异。

3.幼儿最喜欢的父亲类型

由表3可见,幼儿喜欢的6种父亲依次为玩伴型(如“和我一起玩”)、爱劳动型(如“干活”)、满足自己要求型(如“给我买东西”)、良好习惯型(如“爱笑”、“不抽烟不喝酒”)、喜欢看书型。其中,幼儿最喜欢玩伴型爸爸,这反映出多数孩子渴望父亲能陪伴自己。其次爱劳动的父亲也很受幼儿喜欢。父亲洗衣、做饭、拖地等,可为母亲减轻负担,家庭可能因此更和睦,这给孩子带来了幸福感。给自己买东西型排到了第三位,可见,一味给孩子买东西并不能替代孩子和爸爸在一起。此外,微笑型父亲和良好习惯型父亲也是幼儿较喜欢的类型。卡方检验显示幼儿最喜欢的爸爸类型不存在性别上的显著差异。

4.幼儿最喜欢的母亲类型

由表4可见,孩子最喜欢的4类母亲依次为玩伴型、爱劳动型、给我买东西型、与别人聊天型。其中前3种和最受喜欢的爸爸类型一致,不过喜欢玩伴型妈妈的幼儿占65%,而喜欢玩伴型爸爸的幼儿占45%。同时,孩子们都喜欢爱劳动型的妈妈。与幼儿喜欢的父亲类型相比,幼儿喜欢的母亲类型数量偏少,其中与别人聊天型是特有的。卡方检验显示幼儿最喜欢的母亲类型没有性别上的显著差异。

四、给父母的建议

1.给自己一些时间,与孩子共享欢乐时光:幼儿喜欢和自己一起玩的父母

研究发现,在谈到自己最喜欢的父母类型时,孩子们基本上都表示“喜欢和自己一起玩的妈妈”、“喜欢和自己一起玩的爸爸”,而调查显示父母陪孩子玩的时间非常少。一份覆盖了全国1/3省级行政区、两万名儿童、两万名家长的关于“中国少年儿童素质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孩子们自己玩的时间达40%;与同学一起玩的时间占到55%;而与父母玩的时间最短,仅占5%。〔3〕

玩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父母与孩子一起玩不仅能有效增进亲子关系,而且能教孩子学会很多交往技能。因此,作为父母,应多花时间与孩子玩,用心与孩子交流,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从而促进孩子多方面发展。

2.为家庭共同付出,给孩子树立榜样:幼儿喜欢爱劳动的父母

家务劳动是每个家庭不可缺少的活动,家务劳动不仅能满足生活需要,还能密切家庭内部人际关系,对教育孩子也有重要影响。受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影响,孩子从小便认识到所有人都应该爱劳动。可是受现代生活快节奏和一些传统因素影响,大多数父亲总是忙于工作,忽略自己在家庭中应承担的劳动责任。很多幼儿看到母亲十分辛苦而父亲基本不做家务,这导致幼儿认知与现实冲突。同时因家务劳动分配不均引起的父母冲突也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因此不论父亲还是母亲都应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热爱劳动,多与家人分担家务。

3.把温暖撒向孩子,把冷漠彻底收起:幼儿不喜欢不理睬自己的父母

父母的温暖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父母应常对孩子露出笑脸,表扬和鼓励孩子,而不是在孩子出现不当行为时一味地批评、贬低和惩罚,或对孩子置之不理。

本次访谈反映出一个突出问题:父母对孩子的爱非常随意。父母随意选择爱的方式、爱的时段。例如闲暇时,他们可能会对孩子非常好,当工作繁忙或身体劳累时,不少父母便不愿给孩子做饭,或不去幼儿园接孩子,或随意在孩子身上出气,或对孩子不理不睬。孩子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

据此,我们认为父母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父母必须多关心孩子,多与孩子沟通,做到始终如一地给孩子温暖,而不能忽冷忽热。

4.把拳头收起,让和谐永驻:幼儿不喜欢有暴力倾向的父母

访谈结果显示,幼儿对父母的暴力行为非常反感,却非常无奈。研究发现,家庭一般存在两种暴力行为:一是有些家长相信不打不成器,因此动辄对孩子拳打脚踢。这导致有的孩子为避免挨打学会策略性说谎,有的孩子则模仿父母行为发泄压抑的情绪,而有的在拳头之下逐渐变得自卑、胆小;二是有些家庭夫妻感情不好,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责,吵骂之声不绝于耳,孩子在惊恐忧虑之中度日,幼小的心灵充满悲伤。因此,父母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掌握一些基本的育儿方法和技巧,从而有效地教育孩子;其次,父母应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避免各种负面情绪影响孩子;再次,父母应为孩子创造一种恬静、安逸、温暖、快乐的家庭氛围,以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石庆馨,王争艳,张侃.儿童孤独感的特点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儿童心理卫生,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