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少年消费观调查报告范文

青少年消费观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少年消费观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青少年消费观调查报告

第1篇:青少年消费观调查报告范文

多数初中生,平时花费不多,加之初中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行事能力都相对较弱,家长们一般不会给小孩太多钱支配,只有在一些郊游、外出时间较长的情况下才会相对更为"慷慨"一些,一般在平时就每次给个几元钱,以应付日常花销和每日车费为主。因此大多数初中生的每月零用钱金额在50元以下。

但也有部分中学生花钱如流水,追求名牌,追求享受,他们只管向父母要钱,父母不给就发脾气,孩子是父母手中的掌中宝,就只得依着他们。据我所知有的学生一周的零用钱就有100块,有的甚至一天就有20、30元。身上穿的名牌就更不用说了,他们拿着钱请客,买手机,玩电脑,根本没想过父母赚钱多么不容易

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许多父母把舔犊之情集中体现在满足孩子的"物欲"上。要什么,给什么。长此以往,使现在的独生子女养成了惟我独尊的性格,在消费时很少顾及为其辛勤操劳的父母。不少孩子对父母的辛勤劳动熟视无睹,不会劳动,甚至厌恶劳动,形成"只知享受,不讲奉献"的不良思想。

实践总结和体会: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人们的消费观也逐渐形成,消费观的形成,受到每一个人所处的家庭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民族传统文化,个人文化素质,宗教信仰等非经济因素的强烈影响。

现在,随着生产力水平地不断提高,对物质的需求也就越来越高,以至在校园里出现了追求名牌,任意挥霍,攀比等不良的消费现象。消费观念对于初中生们来说是很重要的,如果能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则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现在上学的孩子,父母都会给零用钱,至于这些钱怎么花,这就由不得父母了,据调查,选择买零食的同学站了一半以上的优势,这也能看出中学生一般都以食为主,也有42%的同学选择了储存,以便下次要用的时候拿出来,中学生除了学习,当然也要注重于外表,所以卖书籍的与买衣服的站了平等的优势,选择朋友聚会的和其他的也不少,但有少数同学选择了进网吧,网吧不是中学生该去的地方,能少去就尽量少去。

中学生的家长应该对中学生进行理财教育,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控制、监督中学生的消费。中学生的零用钱要从源头把关,家长不要过度的溺爱孩子,那不是真正的让孩子健康成长。家长应该尽可能地防止这朵青春之花被这源源不断的肥水(钱财)冲垮,避免让这朵花儿在这花样的年华残疾,而失去自理能力;不然他(她)们将来该怎么办呢?家长们要积极的去锻炼孩子,让孩子不要过分的依靠父母,让孩子去尝试实践在休课时去打工的艰辛,帮家里干家务的劳累,从而培养其自理能力,真正地让他(她)懂得付出血汗之后得到果实的甘甜。家长也要引导中学生把这果实存起来,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所以说,家长有时“小气”点也是爱!

确立正确的消费理念。因为初中生们的社会阅历还不够丰富,自己选择商品的能力还比较弱,所以在消费时切忌盲目消费。在消费时,可以先作出预算,把钱花在关键的地方;避免非理性消费,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购买物有所值、经济实用的商品;不与周围的人盲目攀比,不浪费金钱。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学生的零用钱也多了,尤其是中学生可以自己随便支配,有较多的中学生把零用钱使用在干嘛学习用品上,学习用品是每个学生都需要的,在漫长的学习生活中,有哪个学生离得开学习用品?有较多的中学生都把钱使用在上网或玩游戏上,这些和学习无关的事情对中学生有百害而无一利,却能让中学生不惜用青春和金钱去做这些毫无意义的事情,可见中学生妥善使用零用钱的重要性

根据所得的数据得知,大部分学生外出时都会到小店逛逛,在购物时也没有主见,别人买什么就跟着买什么。在校的平时生活也是比较“逍遥”,根本就没有一个合理的计划,有多少花多少,任意挥霍,然而他们对校园中种种不良消费习惯都是不以为然的。这说明了初中生还没有正确的观念,并且消费重心由学习转向饮食和娱乐。

对这些错误的消费观念,我觉得首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因为许多不良的消费现象的产生都是个人虚荣心在作怪,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矫正不良的消费习惯。提高自己消费的科学性。其次,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分配,因为精神消费在生活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对于初中生来说适度的精神满足会陶冶你们的情操,丰富你们的生活,满足艺术享受的需要,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还培养了德行。再次,我们要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要根据自己的家庭状况等方面来考虑制订出适合自己的消费方式,既不抑制消费也不超前消费,反对浪费。

学生不应该过分在意吃穿,我们现在处于求知学习阶段,最紧要的任务是学习,但是,我们也应当明白,家长的钱来得并不易,家长已为我们创足了来学校学习的机会,这就是给我们的最好礼品,我们要珍惜。

对于个别中学生的高消费现象,主要原因有:青少年自尊心强。注重外表,很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评价,很在意周围人的眼光,如认为穿的显眼点,漂亮点,可以在同学面前炫耀,想别人都尊重自己。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发达,中学生们对新产品、新技术十分敏感,加上青少年的发奇心,就把钱花在这上面,以为边走边打着手机,十分潇酒,风光。其实现在中学生大多设有必要购买手机,这样做很不理智,不仅浪费,还加重家庭负担,又容易在同学之间形成攀比的风气,使乱消费的现象愈演愈烈。家长对子女的溺爱。现在的中学生中有不少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十分疼爱,只要开口,绝不会空手,有求必应,长此以往,轻则助长了他们的乱消费的风气,重则使他们变得自以为是,一意孤行,形成不考虑他人处境,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每位同学都要自主地制订合理的消费计划,做好消费记录,进行消费总结。甚至可以和家长一起,制订家庭消费计划

作为年青的一代,我们应该要合理地消费,不能盲目地追求名流和时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对于我们学校来说,校内就有小卖部,对于自制力较弱的同学无疑是“雪上加霜”,所以,为了同学们的健康我建议,对校内小卖部加强管理,撤掉对学生无益的垃圾食品,增加有营养价值的、多样的健康食品

学校食堂的伙食不好,尤其是对住校生来说,影响很大。营养跟不上,如何更好地学习?有的去吃校外的小吃,安全、卫生的保障又少了很多。有些下午不愿回家而在学校食堂吃饭的同学也深有感触。或许,学校等有关方面可以给食堂一些补助,不求赶上通信大厦食堂的饭菜,最起码也要超过人家的一半吧

同时,我也深刻地理解了学生理财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自己也得到了这方面的许多知识。我认为,中学生的消费观念是个逐步培养的过程,除了学校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外,更重要的是中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注意学习,努力提升自己,做一个合格的消费者。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在人们的行为中慢慢改变,而行为又会反过来影响人们的观念。消费正是这样的,它既受内在因素的影响,也受外来事物的影响,我们应该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活动培养我们组员的实践和协作精神,借此提高我们的社会活动能力。

中学生消费调查报告(二)

一、调查目的与方法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改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当代的中学生,他们的消费状况如何呢?为了了解学生的消费现状,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我们从消费来源、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观念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此次调查采用个别咨询的调查方法,共调查210人。调查以四中各年级学生为对象,其中初一学生120人,占调查人数的57.14%,初二学生50人,占调查人数的23.81%,初三学生40人,占调查人数的19.05%,男生100人,占调查人数的47.62%,女生110人,占调查人数的52.38%,因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四中学生消费现状与特点

1.中学生是经济上不独立的群体,大部分同学消费趋于合理。

调查中发现有95.7%的中学生的生活费用来源于父母的劳动收入,有4.3%的中学生生活费用来源于亲戚或政府救济。对父母经济上的依赖是中国学生的共性所在。大部分学生的消费趋于合理,每周的生活费用在50元以下的有57.8%,在50-100元的有32.2%,100元以上的有10%。平时上学,走路上学占38.7%,骑自行车上学占30.6%,坐公共汽车占10.7%,其他(坐出租车、父母单位的公车)占7.6%。在花钱时,能考虑到要节约、有计划或能想到父母赚钱辛苦的同学占78.8%。在穿着方面首先考虑到适合自己的有67.8%,不刻意模仿明星穿着打扮的同学占62.7%。这说明同学们能考虑自己的家情,做到适度消费。 2.少数同学超前消费、盲目消费现象严重。 ……

3.学生的“人情消费”普遍,浪费现象严重。 ……

4.穿着消费趋于高档化 ……

5.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不协调 ……

三、消费现状的原因的分析

任何一种现象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现象相联系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的不合理消费是多种因素的合力作用造成的。

首先整个社会在由温饱向小康过渡,现在的中学生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家长们格外关注孩子们的身体发育和物质享受。只要有能力,家长对孩子们的消费很少会去限制。即使经济条件不怎么好,有些家长也会千方百计去满足孩子们的要求。于是,使孩子习惯了“以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吃的讲营养,穿的要名牌,用的需高档,玩的求排场”的生活标准。

其次,在社会上一些厂商对商品夸大其词。如,美观诱人的各类学习文具广告,形形的各类高档食品、名牌服饰等,漫天飞舞使得缺乏辨别能力的中学生无所适从。同时,有些大众媒介、影视文化等传播不恰当的消费观念和宣传不适宜的消费内容,使得中学生们过早的熟悉了成人的消费方式和消费标准,于是便追求名牌、讲排场,一掷千金。

四、对策和建议

既然学生消费的误区是多种因素合力造成的。那么要转变学生的消费观念,纠正学生的不良消费习惯,就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1.家庭是学生消费习惯养成的第一因素。家长的行为极易影响学生。因此,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和社会,教育子女勤俭节约,教孩子从小就懂得区别需要什么和想买什么。对子女的消费攀比、浪费不可纵容。

第2篇:青少年消费观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消费过度 消费不足 资源 环境 适度消费

适度消费观是以消费理论为指导,在继承传统适度消费思想、吸收传统节俭消费观基本内核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提出的消费观。它既不主张对物质财富一味节约吝惜,又不赞成对物质财富毫无节制地消耗滥用;它是一种使消费者既不为清贫所迫,又不为物质所累的消费观。这种消费观体现了人类的理性精神和道德自律,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一种理想的消费观,是当代社会的主流消费观。本文分析了我国树立适度消费观的现实必要性。

一、解决我国消费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树立适度消费观

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在消费领域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过度消费问题和消费不足问题。

1、过度消费的问题

(1)过度消费的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状况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受西方消费主义的影响,在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群和青少年中,存在着过度消费的消费主义倾向。过度消费的主要表现为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炫耀型消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适当拉开收入差距,使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收入分配政策,使一部分人进入富裕阶层。在2007中国(温州)国际奢侈品展上,一套6800万元的海南黄花梨家具,一组880万元的海南黄花梨顶箱柜,价值138万元的林肯加长版汽车被他们中的一些人订购。商务部的《2006-2007年中国结婚市场发展调查报告》指出,2006年372.84万对城镇新人平均结婚花费约为12.66万元,平均购房支出为16.29万元,仅此两项叠加在一起,城镇新人平均结婚花费约为28.95万元。这相当于两个3口之家的城镇家庭4年的总收入。另一个现状是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奢侈品消费规模已占全球的12%;与此同时,受医疗、教育、养老等因素影响,绝大多数中低收入者仍然处于解决温饱的消费阶段。这种豪华消费、炫耀消费会增加人们对社会分配不公的怨恨,影响人心稳定和安定团结的局面。

第二,公款消费严重。

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第326期刊登文章称,公车消费和公款吃喝一年的总数高达6000亿元以上,几乎相当于财政收入的20%左右。

公车消费。据资料显示,2004年,我国至少有公车400万辆,公车消费财政资源4085亿元,大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3%以上。

公款吃喝。据各种资料显示,全国一年的公款吃喝在2000亿元以上,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7%。

第三,浪费性消费严重。

一次性消费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疯狂掠夺。每年因生产一次性木筷,我国一年将失去500万立方米木材。而我国每年生产一次性筷子1000万箱,需要砍伐2500万棵树木,其中600万箱出口到国外。在一次性带来的方便、快捷的背后是触目惊心的资源消耗。我国餐桌上的浪费每年达600亿元。

(2)过度消费的原因与危害

导致我国出现过度消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一部分高收入者受比阔斗富的愚昧落后的消费意识的影响外,最主要的是受消费主义的影响。消费主义主要是指以美国为代表,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也在不发达国家出现的价值观念或生活方式,它是一种有明显的价值诉求的意识形态。它追求和崇尚过度的物质占有或将消费作为美好生活和人生目的的价值观念,以及在这种价值观念支配下的行为和实践。它认为消费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有效的活动和手段,是自我精神满足和物质满足的根本途径,也是人生的根本目的。它认为人生的意义就体现在将物欲的满足与感官的享受当成人生追求的最高价值。它具有鲜明的物质主义特征,推崇符号消费,具有很强的感染性,一旦接受难以摆脱。改革开放以来,消费主义传入我国并不断蔓延,影响着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消费观念。受消费主义的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趋向时尚化、高档化、超前化,从而形成过度消费。

过度消费的负面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它败坏社会风气,培养消费主义人格;引发犯罪,导致腐败;侵犯他人利益,危害子孙后代。过度消费不仅在直接关系上有碍社会伦理文化建设,而且它还通过生态环境这个中介形成对他人及后代的利益的侵犯。过度消费是超出了人自身正当需要的消费,实际上它并没有提高消费水平或是增进消费效果,它直接与适度消费相悖。要解决过度消费的问题,必须树立适度消费观,倡导适度消费。

2、消费不足的问题

(1)消费不足的表现

第一,我国消费占GDP总量的比重逐渐下降。

我国消费率由1992年的62.4%下降到2005年的51.9%,下降了10.5个百分点;其中居民消费率也从1992年的47.2%下降到2005年的38%,下降了9.2个百分点,均达历史最低水平。与其他国家的消费率相比,1993-2004年,高收入国家为78.4%,中等收入国家为73.5%,低收入国家为81.2%。与我国发展水平相当的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的消费率分别为73.3%和67.8%。而我国1992-2005年的年均消费率为58.8%,消费率明显偏低。根据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数据,我国消费率在61%~65%的区间是较为合理的。过低的消费率使国内消费需求相对不足问题凸显。

第二,城镇居民消费倾向逐年下降。

“十五”时期,我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呈逐年下降态势。到2005年底,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已降至75.69%。2006年为73.96%,比上年下跌1.73个百分点。但“十五”期间,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2005年仅比2000年下降3.9个百分点。

第三,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年下降。

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年下降,由1992年的72.5%下降到2005年的55%,下降了17.5个百分点。其中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由1992年的55.1%下降到2005年的40.3%,下降了14.8个百分点。2006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为73.6%,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边际消费倾向为59.1%,下降10.5个百分点。

第四,居民消费支出增幅慢于收入增幅。

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759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0.4%,增幅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697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9%,增幅却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可支配收入增幅与消费性支出增幅之间的差距,已经由2005年的0.7个百分点扩大至2.5个百分点。2006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7.4%,加快1.2个百分点;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29元,同比实际增长9.1%,增幅下降2.4个百分点。

(2)消费不足的原因与影响

造成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主要有:首先,滞后的消费观念的影响。几千年占主导地位的传统节俭消费观念根深蒂固,因此人们难以形成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消费观念。其次,人们的消费能力不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他们毕竟还不富裕。不能过高地估计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在整体收入水平、财富占有不高的情况下,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目前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目前已达到3.21。收入越高的人,边际消费倾向越低,而中低收入者尽管有消费欲望,却没有消费能力。中国民众收入水平差距拉大,贫富不均的现象,是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再次,尚未定型的制度改革影响着人们的预期。我国正在进行的住房、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一方面增大了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同时又增加了居民的预期支出,从而影响消费支出。最后,不尽人意的消费环境。主要表现在:消费的硬环境方面,农村消费品市场不完善,城市服务消费高档化,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消费者维权难度大;消费的软环境方面,不健康、不文明、不科学的消费陋俗和少数人公款消费、黄色消费等风气还没有根本改变。

消费不足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首先,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目前,消费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我国是最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任务很重。为了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我国的经济必须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在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中,近年来我国主要靠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拉动,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没有相应的增强。这种状况难以为继。投资过旺,而消费没能相应增加,会导致生产能力过剩,重复建设,造成生产领域的严重浪费。外贸顺差持续过大,会加大我国同相关国家的贸易磨擦,一旦这些国家对我国进行报复,势必对我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而且,不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消费不足会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也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相违背的。

以上分析说明,近年来我国政府扩大消费的政策虽然取得初步成效,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要保持和扩大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最根本的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而要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树立适度消费观是十分必要的。

二、我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状况要求树立适度的消费观

消费问题不仅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同时也受到人口和资源环境状况的影响。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发展阶段,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一些地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出现。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资源利用、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1、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短缺

2006年我国人口已达131448万人,占全球22%,高峰将达16亿或更多,而主要资源耕地、水、能源、各种矿产按人均计,都列在世界后列。2006年,全国耕地为18.27亿亩,人均为1.4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0%。2006年我国全年水资源总量25500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9.1%;人均水资源1945立方米,减少9.6%,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正常年份全国缺水量将近400亿立方米,相当于北京市年用水量的10倍。而“十五”期间,全国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3.85亿亩,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50亿公斤。全国农村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全国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比较严重缺水的有110座。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0%。我国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居世界第53位。据测算,到2010年,我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多数矿产资源供需形势严峻。

我国的资源不仅人均占有量低,而且浪费严重,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建国50多年来,我国的GEP增长了10多倍,但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40多倍。2006年,按现行汇率初步测算,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5.5%,但重要能源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较高,比如能源消耗24.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15%左右;钢材消费量为3.88亿吨,占30%;水泥消耗12.4亿吨,占54%。即使考虑到汇率因素,中国的资源产出效率也是比较低的。

2、我国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1)水体污染相当严重

据环保总局监测,2005年全国七大水系的411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有27%的断面为劣V类水质,全国约1/2的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严重,一些地区甚至出现“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现象。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存在极大隐患。据环保总局最新调查数据,全国113个重点环保城市的222个饮用水地表水源的平均水质达标率仅为72%,不少地区的水源地呈缩减趋势,有的城市没有备用水源,有3亿多农村人口的饮用水存在安全问题。水污染事故频繁发生。据环保总局统计,2005年全国共发生环境污染事故1406起,其中水污染事故693起,占全部环境污染事故总量的49.2%。

目前,我国七大水系的26%是五类和劣五类,九大湖泊中有七个是五类和劣五类,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遭到污染,一些地区甚至已经是“有河皆干、有水皆污”。与此同时,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

(2)空气污染严重

目前,数亿国人呼吸不到干净的空气,由于空气污染引起的健康损失约占GDP的1.8%。

(3)耕地污染严重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0%以上,其中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我国的人口和资源环境状况决定了我国只能倡导适度消费,而不能提倡高消费。

【参考文献】

[1] 陈昕: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 倪瑞华:可持续发展的伦理精神[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 郑红娥:社会转型与消费革命――中国城市消费观念的变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第3篇:青少年消费观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构建 生活化 政治 课堂

一、教师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学生生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历等实际情况,在课程内容中引入生活案例(情景导入),用形象直观的手段实施教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如果我们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感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切入口,学生就能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掌握学习主动权,体验政治学科的魅力。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政治学科知识和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鲜感,从而使他们感到政治课堂不再枯燥、抽象,进而对政治学科产生亲切感。如现在的青少年的消费观不正确,花钱大手大脚,可谓是“父母赚钱,孩子花钱”,花父母的钱不心疼。教师对此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正确消费的情境,让学生去商超购物,要求他们选择最合理的方案,完成具体任务,在消费中遇到不合理的现象时让他们独立解决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充分调动,也能使他们明白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二、从生活中取材,丰富教学内容

教材是沟通学生和知识之间联系的主要方式,但是生活是一个大课堂,生活中的知识可以为教材中的知识提供必要的补充。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变化发展的,它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生活素材的选择应是教学需要与学生生活需要的结合点,它不仅包括以“家事、国事、天下事”为代表的时事生活,也包括学生正在感受和经历的日常生活,并且后者更具有思想政治课教学所要求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践性。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新一轮课程整合的追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生活中各种有益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引进教学中来,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气息、生活的脉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小课堂”与“大社会”的密切结合。例如,在“挫折”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回忆、交流自己曾经碰到的挫折而产生的种种心理反应,如紧张、消极、烦躁等来加深学生对挫折含义的理解,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交流已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成为拓展和深化生活经验、提升生活经验和能力、引导学生创造和体验生活的过程。

三、教学方式和手段要生活化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以往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学生被固定在课堂的某一位置上,不容许乱说乱动,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缺乏足够宽松的生活空间和交往空间,没有适当的思维和想象空间。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让教学活动生活化,可以让学生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把学生置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来开展教学活动,没有了高高的讲台,没有了插秧式的座位安排,以往课堂教学给学生施加的各种束缚得到了释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宽松的氛围。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可以采用生活中常用的音乐、舞蹈以及生活片段来体现政治的生活化。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播放新闻,让学生更快速地了解时政,更好地把握政治学习的内涵。教师还可以采用和学生交流、让学生角色体验,或者是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这样的教学更加贴近生活,学生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教导,容易掌握知识。

四、课后实践活动生活化

第4篇:青少年消费观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大学生使用手机情况的调研报告一

摘要:大学随心所欲的自由生活,就像江湖里的种种传说,大把大把的空余时间,无数的比赛活动,浪漫的恋爱,日上三竿的懒觉,大家似乎只看到大学课外生活的逍遥多彩,却忽视了最重要的是学习。然而,原本应该是学习的上课时间,玩手机,却成为了学生认真听课的一大杀手。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数据,来了解大学生上课玩手机这一现象。

关键词:大学生;上课玩手机;调查与分析

引言:大学是人生一个很重要的阶段,我们不能只顾观赏风景而忘记我们的任务是坚持奔跑。我们要始终坚信高科技能够引领我们前进,而不是倒退。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实际派发问卷的方法。发放问卷50份,收回48份,回收率96%,其中有效问卷48份。

一. 令人震惊 八成多大学生上课玩手机

调查的对象男女性别比率分别为46.6%和53.3%。结果显示,在被访问的大学生中,竟有82.5%的同学承认每天上课都在玩手机,而无心听课;其中,40%的学生经常上课玩手机,40%的学生每节课都在玩手机。由此可见,大学生上课玩手机已成为普遍现象。

二.上课玩手机原因数据分析

据调查44%的学生玩手机是因为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无聊; 40%的学生是因为上课累了,想放松一下才玩的。 有一小部分学生是受其他同学的影响;20%的学生是因为.需要查阅资料 而39.9%的学生习惯了;在时间上,有24%的学生能玩整堂课。由此可知,寂寞无聊 ,浏览网页打发课堂时间,成为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的主要原因。而其中的大多数学生认为上课玩手机互不影响,也不会影响老师讲课。

三.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的具体内容分析

42.8%的学生选择聊QQ 看空间;44.6%的学生选择上人人网上微博; 24%的学生用来发短信。33.2%的学生选择了玩游戏看小说看电影,只有5%的学生是用来查资料看书的。由此可见,手机越来越成为人们娱乐的工具,而只有少部分同学学会利用手机。

四.对于大学生玩手机时的上课科目的数据分析

24%的学生选择了在思想政治课上玩手机,32%的学生选择了在公共基础课上玩手机 ,44%的学生选择在选修课玩手机。由此看来,不管上什么课,玩手机现象似乎愈演愈烈,因此对学生造成的影响也就不言而喻了。

五.对于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的心理反应的数据分析

据调查有54%的学生会感到愧疚但还是禁不住会玩,仅有6%的学生不会感到愧疚,有18%的学生认为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也是浪费自己的时间 ;56%学生认为虽然觉得不妥当,但还是忍不住; 20%的学生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就是找点乐子。调查还显示,52.3%的学生上课玩手机并不认为有什么愉快的感受。由此可见,玩手机已经成为学生下意识的习惯性,即使心里有愧疚,但还是很难改正,这种心理,严重影响着学生的上课效率与效果。

六.对于大学生手机消费情况的分析

(一)大学生购买手机的动机

考虑经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对大学生的手机消费动机明确,消费欲望强化,大学生逐渐形成了具体的购买动机。大学生的消费动机可以分为一下几种:

1、求质量与实用的购买动机。据调查显示,大学生消费者在购买手机时,最注重的还是质量与实用功能:多数的被调查者表示,好用与耐用是最重要的;此外,还有部分的人认为手机的售后服务质量是关键的。

2、求新款式新功能的购买动机。学生消费者在购买手机时,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在质量保证的前提下,首先考虑手机的外观设计,如形状、大小、厚薄、材料、颜色等。同时,有65%的学生希望拥有为大学生量身订做的手机。其次手机的内部功能,如是否支持中文输入、是否支持WAP、是否支持语音拨号、是否具备免提功能等。且多数被调查者均明确表示,选购时会优先考虑质量可靠、设计轻巧、款式新颖、色彩时尚、功能够炫的手机。

3、求方便的购买动机。调查得知绝大部分的大学生消费者购买手机的真正目的在于方便与家人、朋友、同学、用人单位联系。

4、求价格廉价的购买动机。当价格在他们能够接受的范围内,他们会选择购买他们中意的新款手机。

(二)、大学生对品牌的概念

这也是手机商们最想知道的问题,到底哪个手机商拥有的顾客最多呢?根据我们的调查,最多人使用的手机牌子是诺基亚,调查显示一共有57%的人使用这款手机,耐用是它的一个最大卖点,而不断扩张的功能也使不少人选择它;而排名第二位的是索尼爱立信,虽然使用者人数却是诺基亚的三分之一,即总人数的19%,但它的市场份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亮丽的外形与实用的功能是不少人选择的重点:第三位是三星,占16%,三星虽然拥有高技术,但价钱却令不少学生消费者望而却步;其他品牌则仅占总数的百分之一二。可见诺基亚这一世界手机销售商果然不负众望,霸占了头位。

80%以上使用诺基亚手机的大学生还表示,下次还选诺基亚。

(三)、大学生对手机价格的敏感程度

64%的大学生能接受的价格区间在10002000元之间,11%的大学生能接受的价格在1000元以下,16%愿意考虑20003000元的手机,其余9%则能够接受更高的价格。以上数据表示,大学生普遍接受的价格区间为10002000元。

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对科技产品的认识与购买不再是盲从,而是自主的选择,随着认识的加深,对于新潮的追随比起改革初期显得理智、透彻,体现了物质与意识的辨证统一!科技的发展再次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手机这一科技产品在实践中得到人们的认可,而品牌上的选择则是各自需求,品牌的建立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质量与信誉的结合。大学生属于纯消费群体的性质决定了大学生手机的购买与消费。矛盾是发展的动力,由于人们对科技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使得生产产家不断开发新产品,手机的功能,外观在不断的完善。大学生对新技术的掌握能力也相对提高,为适应社会主流,科技不断向前发展,手机的使用不再是单单的打电话,90年代的手机已经被人们所遗忘。社会发展着进步着,实践证明了手机这一科技产品为人们开发利用,并将随着社会进步而前进。但是殊不知,真是由于对新手机的好奇心,才造成一部分学生利用上课时间进行摸索与研究。

七.结论与建议

(一)大学生课堂手机上网成普遍现象

不管是课业轻松的文科生还是学习紧张的理科生,在课堂上用手机上网已

经成为大学的一种普遍现象,至少有1/3的学生经常在课堂上上网。

(二)听老师上课念PPT,还不如上网打发时间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20xx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xx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手机网民达1.44亿,手机成为青少年第一位的上网工具。然而更多学生则在课堂上用手机上网开小差。近年来,大学生专业方向和工作不对口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因此,不少学生开始质疑听课的意义。

(三)对于玩手机的利与弊总结

利的方面:

①手机作为高科技产物,确实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生活上的方便,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及时与家长联系,也可以向老师汇报学习等.

②与以前同学多交流,可以保持原有的友谊;与现在同学多交流,可以增进友谊,遇到疑难问题时,可以用手机进行讨论.

③一些手机的拍摄功能,可以随时拍下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 ④里面的闹钟装置,可以随时使用.

⑤通话记录功能,手机不像家里的电话一样不在家的时候别人打电话来不知道,在手机里是有记录的.方便查阅.

⑥手机的本身小儿玲珑,占很小的面积可以随身携带.

⑦当学生外出游玩或在其他地方遇到危险时可以及时向同学,老师或警察求助.

弊的方面:

①短信聊天,影响休息,贻误学业. 学生用手机谈论学习的内容少,上完玩游戏,看电影的多,用于同学之间联系或发短信的多.说明手机必会给学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②不良信息,玷污心灵.据了解, 在学生发送接受的手机短信息中,70%是与正常学习和生活无关的信息,10%以上是黄色短信息,部分学生甚至把相互转发黄段子当作时尚.

③助长学生攀比成风.每到课余时间或放学以后,一些学生就会围在一起,相互切磋手的款式和功能.校园里的手机越来越多,档次也越来越高,对那些没有

手机的学生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在攀比之风的影响下,有些学生开始盲目追逐,因为手机更新换代十分迅速,外形,功能都日新月异,学生会炫耀自己的家境,父母地位.这样会让学生把父母当成靠山,不思进取.

④额外增加父母负担.在学校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学生购买手机的资金全部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父母,另外,还有每月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的话费也需要家长掏腰包.以一年计算,家长花在孩子手机上的费用至少要500元.对于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家庭来说,给孩子买手机等于是给家长增添了新的负担.

⑤手机为考试作弊提供了条件. 而且一条信息可以发给好几个同学,作弊的范围很广.

(三)决定老师命运的是科研而非教学

为什么老师就很难控制课堂玩手机的现象呢? 在调查中发现,对于上网的学生,多数老师表现得很宽容。很少有老师当场制止学生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更少有人明令禁止使用手机。大学的功能在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理想状态下是三者的平衡。在外部竞争的压力下,科研和社会服务明显能更快地给大学带来实际利益,教学被大大压榨甚至挤占。可以说,是科研而非教学决定了老师的命运。所以调查显示,67%的学生认为老师应该上课制止学生玩手机,加强对学生上课玩手机的惩罚。以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结语:

手机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并与电脑网络一样是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手机的相关使用和消费中,大学生充分体现了年轻人的敢于尝试新鲜事物,勇于创新,张扬个性的优点。但是,在某些方面,大学生因为缺乏经验,还是不能理智的思考,在手机的使用及消费中没有过于详细的计划,在学习与娱乐中并没有找到切合自己的平衡点,结果浪费了自己的精力与财力。在学习方面,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很弱,因该有意识的进行自我训练,以达到自身能力的提高。总之,手机将成为今后决定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快速、持续、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20xx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 《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调查》

关于大学生使用手机情况的调研报告二

手机诞生于20世纪末,从最初的简单的通讯工具,到现在已经演变成为多元化的信息载体。截至20xx年年底,我国手机用户突破10亿大关,移动电话普及率已经达到76.92%。作为全球市场容量最大、最有潜力的中国市场,国内外手机品牌的争夺战也愈演愈烈。在这种大背景下,无收入,却拥有巨大消费潜力的特殊消费群体学生手机族,已经成为手机消费市场中一支不容忽视的生力军。报告选取手机使用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以昆明学院在校学生为目标人群,通过问卷调查和文案收集等多种渠道,就大学生的手机消费行为进行分析,希望能对手机生产企业有所启示。

第一部分 调研内容

一、大学生手机消费需求调研

调研内容:对消费者的手机消费需求以及需求量进行调研。

二、大学生手机消费的消费偏好的调研

调研内容:对影响消费者的价格、品牌、质量、外观、功能等消费偏好进行调研。

三、大学生手机购买行为的调研

调研内容:大学生手机购买的购买途径、购买方式、购买决策等进行调研。

第二部分 数据来源和抽样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报告所用数据来源于《大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问卷》的调查数据,调查对象为昆明学院在校学生,调查起止时间为20xx年5-6月。

二、抽样方法

本报告使用随机抽样的抽样方法获取样本。调查点分布在昆明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在校学生,共完成100份调查问卷的发放,其中回收问卷99份,有效问卷99份,问卷有效率99%。

第三部分 数据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对于手机的使用行为的基本状况描述

(一)问卷描述统计分析

在利用所调研的样本进行实证研究之前,第一步要对样本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所以首先对 通过问卷调研回收的99个有效的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以考察调研样本的性别、年级、专业等情况,具体情况如下表:

在回收的99个有效样本中,男性为34个占34.34% ,女性占了66.66%。从专业分布来看,绝大多数(59.41%)被访者来自于文科,19.29%来自于理科。

此外,从调研对象的年级分布看,在我们获取的样本中,大一的有26人,大二的有27人,大三的有45人,大四的有1人,主要年级集中在大三,这与我们研究背景和调研对象有关,因此本报告调查手机使用行为的样本是比较具有 代表性的。

(二)用户使用情况分析

1、消费需求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访者中有100%的学生拥有手机。同时26%的学生将会在近期更换手机。在更换手机情景的调查中,绝大多数被访者实在手机被偷或者损坏的情况下考虑更换手机的,其中也不排除因技术的更新换代和攀比心理带来的产品更换。值得关注的是,大学生更换手机的频率,绝大多数集中在6个月到2年这个时间段内。

从这些数据可看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在大学里已不再是新鲜事物了,已开始普及化了。大学生已经成为手机市场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消费者群。

2、消费偏好分析

(1)大学生对手机品牌的选择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使用手机的品牌比较复杂,主要以华为和小米居多,两者分别占被调查者的25.3%和13%,其次三星和苹果也拥有一定数量的支持者,分别占被调查者的11%和10%,OPPO和步步高也拥有支持者,但其占有率不是很高,分别只有8%和4%,其它的小品牌占有率更低。主要因为华为、小米这两大品牌功能强大,品牌效应高,这样的品牌结构呈现为大品牌主导市场,小品牌填补市场空隙。其中国内大品牌占有率比国外大品牌多。

(2)大学生对手机价格的敏感程度

在手机价位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群体使用手机的价位选择集中在500--1500元之间,占调查人数的53%。另外,18%、15%的同学会选择1500-2500元和低于500元的价位,当然也有部分消费者选择购买高价位的手机。

大学生普遍接受的价格区间是500-1500元之间,同学们的消费观念还是比较接近的,手机的价格指数高低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品牌,配置和消费者的选择。手机价格的选择侧面可以表明该群体的收入状况和消费状况。

(3)大学生青睐的手机外观

其中,37.37%的大学生认为手机产品设计的美丑对于产品的市场销售量有很大影响,54.55%的大学生认为有较大影响,8.08%的大学生认为影响较小。

经过调查,87.88的大学生喜欢直板手机,1.01%的大学生喜欢推盖的,3.03%

的大学生喜欢翻盖的,还有8.08%的大学生喜欢其他的一些外观设计的手机。 主要原因是:在同一档次上,直板机相对于折叠机要便宜100300余元。这是影响被调查者购买此种手机的主要原因。此外,打手机厂商都把低端机型做成直板机,并且此种手机外观简洁、外表美观、功能实用。作为还没有经济收入的大学生,直板机自然是首选。同时,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直板机成为了消费者最青睐的产品。

经过调查,43.43%的大学生喜欢3.5-4.0英寸的手机,42.42%的大学生喜欢4.0-4.5英寸的手机,9.09%的大学生5.0英寸以上的手机,5.05%的大学生喜欢2.8-3.5英寸的手机。

经过调查,37.37%的大学生喜欢磨砂塑料的手机外部材质,23.23%的大学生喜欢金属材质的,22.22%的大学生喜欢钢琴烤漆的,17.17%的大学生喜欢镜面材质的。

以上数据表明,大学生在购买手机时,外观设计是他们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不仅要性能好,更要外观漂亮,手机的外观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吸引力,是时尚,更是个性。同时,在众多的手机设计中,有直板、翻盖、滑盖等,材质也有所不同,这也为手机生产商在外形设计上做出了参考。

(4)大学生对手机功能的期望

在对消费者调查的回馈中可以看出,拍照像素、手机外观、内存容量和电池容量这四个方面比较重视,而这其中拍照像素和内存容量的比重又是最高的,这取决于手机的硬件设施,选择像素和容量是消费者对于选择手机性能的两个个重要标准。

83%的消费者喜欢智能手机,如今的市场已经被智能手机占据,市场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对智能手机也会有更多的创新和改善,大多数消费者喜欢智能手机的原因是因为智能手机是大家与外界联系沟通的必备工具,可以借助智能手机上网娱乐,智能手机可以说是现在人们的手上电脑,方便、快捷。

消费者平时使用手机功能中的影音娱乐占39%,这和消费者选择智能手机是离不开的,可以进行聊天社交,比如手机中的软件QQ、微信、微博,可以作为一个电影音乐的播放器,也是大家了解社会的上网工具,百度、支付宝、网上购物,作为娱乐的游戏机,而33%的用户主要使用的功能是联系亲友,联系的方式不一定只有打电话,现在可以用手机下载一些软件进行聊天,也就是上面所说的QQ、微信。

对于手机的应用软件,65%的人认为非常实用,方便了自己的生活,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手机软件更是多种多样,涉及生活娱乐学习的每个方面,比如一些手机助手,91助手、豌豆荚、360助手、App Store等,需要什么样的软件都可以到上面下载,方便自己的生活,所以消费者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的软件。

以上数据表明,在除了手机打电话、发短信等基本功能外,大学生还注重的功能调查中,大家对影音娱乐、拍照像素、内存容量和电池容量这四个方面比较重视,这与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手机新媒体的出现是分不开的,所以商家对手机的开发也要注重这四方面。

3、购买行为分析

根据调查得知大部分学生所使用的手机价格是5001500元,比率高达53.5%。少部分学生选择1500以上。总的来说,大学生手机族的消费能力不算太高,属于中等水平。因为大多数大学生经济尚未独立,依赖父母,手机消费不可能太高,因此在购买手机时会选择价格相对较低的国产品牌手机。

二、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特点及结论

根据调研数据,我们可以清楚地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手机消费仍在以跳跃式的曲线增长,消费量趋向在一定时间内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2、手机消费国内产品为主导。

3、品牌手机在大学生手机消费市场中占据有一定的优势。

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对科技产品的认识与购买不再是盲从,而是自主的选择,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学生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欲望增强,商品的市场生命周期缩短,特别是在通信领域,手机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多数大学生对手机有极大的心理需求,他们注重手机的款式,注重手机的质量及功能,而且他们也是品牌的忠实拥护者。学生消费者比较喜新厌旧,一旦有推出功能更完善的手机他们就会对自己所拥有的手机产生不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手机消费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学生消费者的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消费群体,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特殊的消费群体将越来越表现出其巨大的消费潜力。

第四部分 建议

一、经后手机有待增加的功能

在调查中,被访者提出了今后的手机应该增添功能的主要方向:

通过问卷对该主观题的调查,有27%的大学生对此题做出了回答,他们认为手机还应该增加投影,Office, Wps,增加与学习和办公有关的功能,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更加人性化,耐摔,网速好,程序明确清晰,具有扫描的功能,触摸记录,可以控制电器,更纤薄,具有双面镜材质,能够刷地铁、公交、购物,地图导航,还要具有防盗功能,防水、防尘、能够进行远程控制,包含电脑的全部功能,内存更大等。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大学生也希望手机最主要的要有学习软件,少一些娱乐的工具,其次虽然现在的大部分手机已经是智能机了,但是要求手机要更纤薄,然后是要具有很好的上网功能,在现有手机的功能上增加一些,最重要的是防水功能有待提升内存有待扩展,最后就是手机的使用寿命要更长,但是手机的使用寿命不仅是手机本身,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使用过程中的保护。

二、建议

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大学生群体作为手机购买的新市场,为打破销售瓶颈, 12

脱离困境,为此,我们提出几条营销建议以供参考:

1、利用现有的资源。可以考虑对现有资源或者是系统的再设计利用。当前手机普遍支持 Java 程序和 Wap 协议,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扩展性能和高校市场占有情况良好,具备了支持在线服务的功能以及更大的可能。另一方面公共交通系统便利,个体出租活跃。硬件资源具备良好的可用性。

2、降低流动性。为人们设计短周期的物质流动系统。设计师需要研发一种开放式的体系,使得人口或商品的转移与本地化几率可以相对持平。二手交易平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往返购物的问题;拼车服务则可以降低重复路线的能源消耗。

3、利用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将可持续发展建立在使用再生能源的基础上是实现局部范围自给自足的一个途径。

4、整合与分享。通过整合配套的功能服务来减少对物质产品的依赖。要提倡一种多功效、复合功能的体系,努力在个人需求与群体的需求之间求得一致。找出他们的共同需求点,让产品不再只为一个人而设计。高校的配套功能服务已经在很多方面开始运作,可以根据智能手机特点做进一步的功能拓展,如拼车等。

5、赋予大学生消费群体更多的参与能力。大学生群体的参与是任何一个可持续方案实现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来自他们的建议会有助于解决一些实际中的问题。在进行本研究设计设计提案时,做了大量实地的调查,通过问卷和深度访谈等形式了解目前手机用户的使用方式和期望,以及高校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6、继续推行中低档手机路线,专为学生消费者开发、设计,功能不是很全,但具备一些学生消费群体比较喜欢的基本功能,特别是在款式、造型及颜色等方面能够吸引学生的手机,这对抓住学生消费者无疑是很好的办法。

7、对手机销售商来说,在销售地点选择上,主要将手机放在离学校较近的手机大卖场和自己的品牌专卖店上销售;在促销上,选择赠送学生喜欢的礼物的方式;在定价上,则选择中低档价格。

8、对品牌的广告商来说,强调品牌的情感因素而淡化品牌的功能区别因素,请那些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明星作为自己的形象代言人,赋予手机充满青春活力、积极向上的品牌特征。

第5篇:青少年消费观调查报告范文

根据WTO统计,以旅游消费金额计,我国已跃居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目的地(仅次于欧盟与美国)和仅次于欧盟的第二大出境游市场。我国的旅游服务贸易规模(进出口总额)也从1982年的9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180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0.46%,常年都保持在高位增长态势。但是,我国虽说是旅游服务贸易大国,却还算不上强国,这是由于2009年后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开始呈现逆差,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我国旅游业已由原来创汇的重要来源,变为服务贸易逆差的主要板块,引起了各界的高度重视。

一、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由顺差向逆差转变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入境旅游服务贸易现状分析

1.入境旅游的发展对优化我国旅游产业整体结构,提升旅游业的国际影响力做出了贡献。我国入境旅游自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入境旅游指标世界排名从1980年的第34位跃居到现在的第3位,入境接待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境外游客选择中国作为旅游目的地。可以说三十年来我国入境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内而言,提升了我国旅游业的接待能力,加速了目的地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升级换代,促使我国整体旅游产业的优化与前进;对外而言,加强了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拓展了多边投资与贸易合作,从而提升了我国旅游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2.入境旅游市场规模继续扩大,增速逐步放缓,在三大市场中的比例份额继续下降。从表1中可得知,近十年我国入境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增长速度逐年放缓,入境旅游人数自2008年之后出现持续波动下行,2009和2013年下降至13000万人次之下;入境旅游人均消费从2009年的313美元到2013年的398美元,增加85美元,年均增幅仅为6.7%。在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持续高温增长的态势之下,入境旅游在三大市场的比例份额持续呈现下划趋势,2001—2005年占三大市场份额的9%左右,2006—2010年减至6%左右,而2013年入境旅游市场份额降至4%左右,为近年来新低。

3.入境旅游分流明显,国际竞争愈演愈烈,市场拓展面临巨大挑战。我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61%来自于周边的临近国家和地区(如日韩和港澳台地区),其次就是占比34%的欧美国家。但是由于近几年欧债危机的蔓延,发达国家都加大了对旅游业的宣传促销力度,以期摆脱危机阴影,重振经济。另外,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希望把旅游业作为带动经济增长的着力点,如蒙古、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印度等国入境旅游业务都呈现两位数的增长。因此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我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分流明显,亚太地区入境游客涨幅几年来都未超过5%。笔者认为未来几年入境旅游市场的国际竞争将进入白热化阶段,伴随新兴旅游目的地国家地区的崛起和传统竞争对手的高度重视,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拓展将面临严峻挑战。

(二)我国出境旅游服务贸易现状分析

1.出境旅游的增长彰显我国经济实力,助推中华文明走向全球,确立国际新地位。我国出境旅游业务从零起步,发展到如今的全球第二大出境旅游市场实为不易,这也正好印证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实力突飞猛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不争事实。伴着国人游迹遍布全球,中华文化也随之传播开来,在许多目的地国家兴起学习汉语汉字的热潮,众多中餐馆的开业带动我国饮食文化走向世界。另一方面,中国出境旅游的贡献率占全球入境游客增长的30%以上,多个国家都将我国游客作为重点招徕对象,制定相适应的旅游产品和营销手段。由此可见,中国业已成为世界旅游经济持续繁荣的动力源泉,进一步确立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2.出境旅游市场增长明显,出游人数大幅攀升,消费需求旺盛。2009年后出境旅游人数和消费双双出现飞速增长,此后4年间出境游人数从4765万人次上升至9819万人次,年均增长19.8%;出境消费从437亿美元增至1286亿美元,年均增长31%;出境游人均消费水平从917美元增至1310美元,增加了393美元。目前,我国游客出境消费支出主要集中于境外购物消费,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我国出境旅游消费结构呈现出少量高端、多数平民的特征,但总体水平在三大旅游市场中偏高,其中5%的人群最高单笔消费达到11万欧元;中国出境游客消费额排名前三的退税购物目的地分别是法国(23%),德国(17%),新加坡(15%),出境游花费最高的项目是购物(52.6%),中国消费者单笔购物退税额达875欧元。

3.出境旅游人数将爆发式增长,需求逐步分散,消费趋于大众化,旅游服务贸易逆差进一步拉大。201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700美元,已经进入到出境旅游需求爆发式增长阶段,预计2014年出境游人数将增至1.16亿人次,同比增长18.2%,出境游消费将达到1550亿美元,同比增长20%,未来几年都将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但旅游动机可能发生变化,由原来的购物观光为主逐步演变为商务、度假、休闲等多种旅游需求。消费支出也将出现平民化的特征。有关调查显示,2013年出游香港的内地游客消费习惯逐渐从奢侈品消费转变为实用性和日常化的普通货品消费,消费观念逐步向大众化靠拢。不过从总体而言,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进出口差额还将继续扩大,即将突破千亿美元大关。

二、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顺差向逆差转变的主要原因

(一)缺乏国家层面的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影响我国旅游市场的号召力和整体形象

全球受欢迎的境外旅游目的地国家,往往与其制定的中长期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密切相关。比如美国2012 年推出的《国家旅游和旅行战略》、欧盟的《新欧盟旅游政策框架》、英国的《2012年决胜:旅游业战略和超越》、澳大利亚的《国家长期旅游业战略》、新西兰的《2015年旅游业发展战略》、韩国的《观光产业先进化战略》等。这些发达国家尤为注重宣传国家的整体形象,如美国就制定了长达十年之久,数额超过2500亿美元的中长期促销计划(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1.6%左右)。相比之下,我国目前还没有国家层面的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战略,也没有具有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的国家旅游形象体系,直接影响到我国入境旅游业务的发展。

(二)人民币“内贬外升”,遏制入境消费增长,带动出境旅游消费市场

我国人民币兑美元汇率2004年为8.2左右,2013年则为6.2左右,升值约25%,由此,许多境外游客本国货币相对人民币贬值,旅游需求受到影响。有研究指出,假设其它因素不变,人民币每升值1%,来华旅游人数就将减少2.7%;而对于我国公民来说,人民币对外升值则意味着出境旅游价格变得越来越便宜,境外消费需求就会持续加大。另一方面,我国的CPI指数也在连年攀升,2010年至2013年的4年间,每月的CPI指数都在上涨,平均涨幅都在2%-3%之间,人民币对内严重贬值,导致我国许多旅游产品原有的价格优势被削减,旅游成本也不断增加,使得越来越多的国人选择出境购物娱乐,而外国游客则减少来华购物消费的意愿,促使原有的顺差格局变为逆差。

(三)出境旅游签证逐步放宽,入境旅游签证开始收紧

我国出境旅游从1997年起开始实施ADS(Approved Destination Status)政策,这是一项审批出境旅游目的地的制度,以双方协定为基础,批准我国自费游客可以以团队形式,凭借特殊签证去对方国家或地区旅游。截止2012年底,对我国公民开放的自费旅游目的地达到140个,其中115个批准正式实施,可以说中国游客的足迹能够到达世界各个角落。另外,2014年7月对我国公民实行旅游免签证的国家已达48个,其中不乏泰国、济州岛和马尔代夫等著名旅游胜地,这都将极大的促动我国出境旅游市场进一步发展。与出境旅游政策逐步放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的入境旅游政策,目前我国只针对4个国家(日本、新加坡、文莱和圣马力诺)的个人实施入境免签政策;仅同6个国家(俄罗斯、白俄罗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摩尔多瓦和土库曼斯坦)签署了团体旅游互免签证协议。虽然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几个大城市对45个国家过境旅客实行72小时免签政策,海南省对26个国家游客实行21天免签政策,但从整体上仍处于过紧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额的增长。

(四)空气质量堪忧,自然生态严重破坏,成为制约入境旅游发展的硬伤

入境游客特别是外国游客到中国来,大城市仍是必到之地。以北京为代表的大城市交通拥堵与空气污染使不少人望而却步。自2007年以来,世界经济论坛每两年一次的《旅行与旅游竞争力报告》中,把旅游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二氧化碳排放量、悬浮微粒浓度等与环境相关的指标也纳入评价体系,在该报告考察的近140个国家与地区中,其中“环境可持续性”这项指标仅列109位,由此可见,制约我国旅游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环境因素。特别是近两年我国又大范围出现雾霾天气令游客“谈霾色变”,例如,故宫在北京雾霾橙色预警时段的游客量较平日减七成多,当游山玩水变“雾里看霾”,空气状况也日渐成为影响旅客出行的重要因素。虽然有些旅行社为游客免费提供防霾口罩、携程旅行网还推出“雾霾险”旅游保险产品等创新举措,对改善游客旅游体验质量有所缓解,但效果甚微。

(五) 主要入境客源地游客满意度偏低,餐饮等典型旅游窗口行业满意度大幅下降

《2013年全国游客满意度调查报告》指出,2013年全国游客满意度指数为74.88,处于“一般”水平,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主要境外客源地的入境游客满意度偏低,全年入境游客的满意度为75.46,处于“基本满意”水平,比2012年下降11.41,2013年,境外游客对我国旅游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为71.61,与去年相比下降0.15。全年处于“基本满意”水平的指标依次是:银行刷卡便利性、火车站;处于“一般满意”水平的指标依次是:步行道和自行车道、机场、长途客运、交通标识、自驾车、城市公交、供电、互联网覆盖、出租车、手机信号覆盖、农业旅游、供水和水质。除此以外,还有因旅游行业管理混乱导致的景区人性化服务欠缺、旅行社游览时间不够、旅游购物品质不高、娱乐项目不丰富、旅游市场秩序不规范等诸多问题,满意度最低的仍是价格和旅行社服务。

三、改善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具体途径

(一)树立鲜明而富有个性的国际旅游形象定位

目前我国对境外客源市场的旅游宣传工作还做的不够,特别是欠缺一个为国际游客所普遍接受的旅游形象定位。虽然“马踏飞燕”是我国旅游业的形象标识,但对其的认同仅限于国内游客,而境外游客则很难理解其中的涵义。我们不妨借鉴其它国家在确立旅游形象方面的经验,如印度的宣传口号incredible india(不可思议的印度)、新西兰的旅游宣传口号100%Pure New Zealand(100%纯净新西兰)、泰国的旅游宣传口号Amazing Thailand(神奇的泰国)等。通过2011年对境外游客的调查,谈及对中国的印象有23%的游客选择历史文化厚重,16%的游客选择充满神秘感的国度,15%的人选择博大精深的饮食王国。所以笔者认为我国的旅游形象定位可以考虑历史、神秘、饮食这几个字眼,使用The mysterious ancient orient-country(神秘的东方古国)、Yummy China(美食中国)等鲜明而富有个性的宣传口号,提高我国旅游形象在国际上的识别度。

(二)细分客源市场,针对不同游客需求,开发定制化的旅游服务产品

境外游客类型多样,如果目的地只能一味提供单一的、标准化的旅游产品,则难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我国应该将客源市场细分,针对主要目标市场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旅游服务产品。如中老年境外游客具有消费高、价格不敏感、住宿要求品质、偏爱深度游产品等特点,可以推出10—15天左右的深度品质游线路,将一些景色秀丽、环境优美、设施完善、交通便利的著名景区或城市连接起来;而境外的青少年游客喜欢快节奏游览、对旅游费用较敏感、酷爱户外游和旅游纪念品购买,了解了这些特点则应该开发更多的5—7天活力个性游线路,把名山大川、民族聚居地、异域风情景区安排到这一类旅游产品之中。

(三)制定整体旅游交通发展规划,形成公路、铁路、航空、水路、地铁等组成的立体化旅游交通体系

每年面对过亿人次的境外游客,交通设施的不完善是长期困扰入境旅游市场发展的短板。虽然我国近年来在公路、铁路、航空、水路、城市公交等各方面都有不小的改进,但仍然缺乏具有战略意义的整体旅游交通发展规划。如日本早在1962年《全国综合开发规划》中就提到了旅游交通问题,日本各大城市之间的交通网由高速公路、电车、新干线和飞机相连,城市内交通则由地铁、轻轨、公交车构成;在巴黎各个地铁站对游客均可免费提供交通地图,并且为了方便乘车,很多咖啡馆和便利店也能出售地铁票,而日本给游客提供公交车和地铁的通票,一天内可无限制的乘坐当地公共交通。因此,我国也应该从整体出发,拟定《国家旅游交通发展战略和规划》,将各地区的交通资源优化整合,多开设一些针对知名景区或城市的旅游专线,减少中间换乘环节,提高游客出行舒适度,节省旅途耗费时间,从而形成完善的旅游交通网络。

(四)政府宏观调控,拟征收出境旅游消费税,抑制逆差恶性增长

有的学者就认为国家可以征收出境旅游消费税,对每人每次出境征收100元人民币的税费,并将出境旅游消费税纳入消费税范畴(1994年我国开始征收消费税),而且此种做法国际上的惯例也很多,如韩国为了减少在旅游外汇方面逐步提高的逆差,从1997年起对以旅游为目的出境的韩国人收取一万韩元税收,用作“观光振兴开发基金”。征收出境消费税也不会造成我国出境旅游市场的重大波动,因为出境旅游者大多是高收入群体,完全可以承受出境游消费税,也不会造成出境游的大幅滑坡,只会适度抑制出境旅游的过快增长,征收此税的最终目的是使出境旅游的增长速度控制在国家计划的10%-15%左右,让出境游和入境游的发展速度相当。

(五)适度放宽入境签证的口径,增加免签国数量,扩大免签城市和省份

目前,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阿联酋、新西兰、爱尔兰、德国等国家和我国香港地区,为了吸引更多的入境游客,都实施较为宽松的签证措施,已收到明显成效。另外,还应达成更多的区域旅游合作协议,例如2014年成功申遗的“丝绸之路”,我国可以与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签署团队旅游互免签协议,并以此为契机共同开辟新的旅游线路,吸引更多境外旅游者。

参考文献:

[1]戴学锋.论出境旅游在扩展中国国际影响力中的作用[J].旅游学刊.2012.9.

[2]杨劲松,蒋依依.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形成的原因及遏制策略[J].商业时代.2012.(2).

第6篇:青少年消费观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劳动供给曲线;民工荒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8-0165-03

1 导 论

进入2010年,随着经济的回暖,“民工荒”重现珠三角,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及邻近的东莞等城市的农民工缺口大约在100万人。而与此同时,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日前对新生代农民工做了一份特别调查,广东省八九十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为1978万人,占全省农民工总量的75%。中国进城务工的1.5亿农民工中,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有1亿人,超过总数的60%。因此,从当前供给主体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可以说,当前的“民工荒”是在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务工主体的背景下发生的,因此,讨论“民工荒”必须联系新生代农民工才有意义。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界定,理论界还存在争议。而本文所指的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在1980年后从农村走出来的这一代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80后”、“90后”。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早前就有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罗霞、王春光(2003)在外出原因与行动选择的关系上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现象。刘传江、徐建玲(2006)从微观的角度出发,分析第一代农民工和第二代农民工在不同的认同、期望下不同的行为选择,并分析了第二代农民工的微观供给行为和农民工就业市场均衡。符平、唐有财(2009)运用定量的方法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并指出新生代农民流动呈倒“U”形轨迹。郑秉文(2010)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劳动供给曲线,并指出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教育水平的提高要求更高的回报,否则,将出现“民工荒”现象。潘寄青等(2009)则从劳动力转移和就业路径的角度分析了农民工由农村向城市转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和问题以及相关对策。而本文则是从微观的角度出发,通过与老一代农民工的对比中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引入补偿性工资的概念得出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供给曲线,结合现实情况具体分析新生代农民工所期望的补偿性工资并没有得到“补偿”的情况,由此而导致“民工荒”的产生。并针对这一事实情况,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出生在改革开放后,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受教育程度更高,对生活有更高的追求,同时,在择业上更注重自身发展,法律意识、维权意识也不断增强,同时,市民化意识不断增强。具体分析如下。

2.1 在受教育程度方面,文化程度较高,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

受惠于九年义务教育和计划生育政策,与老一代大多是文盲、半文盲的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多数人都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还有不少接受过大专以上的学历的教育,而更多的人接受了职业培训。因此,整个新生代农民工具有较高的群体文化水平。这不仅使得他们具有一定文化知识,也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可以通过报刊、书籍以及网络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来为自己服务。

2.2 在生活方式上,消费观念更加开放,在精神和物质的享受上有更高的追求

和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观念更加开放,老一代农民工进城打工挣钱只是为了养家糊口,挣了钱最后要回到农村去。他们生活十分节俭,赚的钱大都会存下来留给家里。新生代农民工则明显不同,他们的花销不再像父辈那样仅用于简单的衣食住行,他们会把钱花在诸如电器、手机、电脑、网络、服饰,甚至汽车和房子等很多方面。同时,新、老两代农民工在文化娱乐活动的内容选择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老一代农民工的文娱活动方式非常传统,多为看电视、读报纸、打牌、下棋、打麻将、与老乡或工友聊天以打发时间等;对比而言,新生代农民工更加倾向于业务学习、上网、听音乐等新潮的娱乐方式。新生代农民工在精神和物质的享受上都有更高的追求。

2.3 在工作的选择上,更多地选择适合自己发展,可提高自身技能的工作

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期望普遍较高,不甘心像老一代农民工那样接受“廉价劳动力“的命运,议价意识和能力都在不断上升。在工作种类的选择上,老一代农民工大多进入的是建筑业、运输业等一些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行业。但如今,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面有了很大的拓宽,他们将目光更多地投向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制造业、纺织业、电子业等行业。即使仍然选择建筑行业,他们也更多地选择从事水电、油漆等工作,而不是传统的建筑工、泥瓦匠等工作。对于工作单位的选择,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在一个企业里工作,已不单单是为了赚钱,更多地是为了能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机会,在企业里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同时他们还会考虑到企业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当今社会的竞争十分激烈,为了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他们希望能够在企业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相比“钱途”而言,新生代农民工更注重“前途”。

2.4 在法律意识方面,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市民化意识不断增强

新生代农民工和老一代农民工相比,具有更高的文化素质,与此相对应,新生代民工对公正待遇的诉求比他们的父辈更为强烈。他们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能力较强,对一些企业和雇主的侵权行为敢于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意识也不断增强,据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认为自己是城市中的一员,应该得到城里人同等的社会地位。在调查中显示,认为“农民工还是农民”的,老一代农民工占26.97%,而新生代农民工占18.94%,认为“农民工不宜务农谋生,应该得到城里同等的社会待遇”的,老一代农民工占40.13%,新生代农民工占56.82%。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用青春和热血建造城市的同时,更希望成为城市中的一员。

3 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供给曲线和现状分析

基于上述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分析,借用补偿性工资理论,进一步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供给曲线。

3.1 新生代农民工劳动供给曲线的分析――基于补偿性工资的劳动力供给曲线

郑秉文提出新生代农民工供给曲线,他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拿到的工资是不平等的“裸工资”,没有包括城镇职工所享受的住房、医疗、养老等各种福利以及娱乐休闲,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供给曲线应该包括闲暇娱乐的价格。如图所示,新生代农民工和父辈农民工的劳动供给曲线是两条平行的曲线,前者的位置高于后者,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多于父辈,因此,闲暇的机会成本大于父辈,两者之间的“间距”实际是闲暇娱乐的价格。W1为“裸”工资,W1W2即为闲暇的价格。

在这里,我们借用补偿性工资理论。补偿性工资理论认为,由于工作环境的不同,风险高低的不同,向雇员所支付的工资要有差别,否则就没有人去从事那些环境恶劣、高风险的工作,所以补偿性工资的差别是为了吸引工人从事高风险工作所必须支付的额外工资。但是本文所说的补偿性是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和父辈农民工的比较而言,这一补偿性的工资应该包括:①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水平普遍高于父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越来越成为一种流动的资本甚至基本条件,教育水平是农民工职业转换时的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因此,对于接受过相对较高教育水平的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在同样的工种下要求相对于老一代农民工更高的工资作为对其人力资本投资的补偿。②新生代农民工追求更好的工作环境,对于“脏”、“乱”、“差”、“累”工作要求更多的补偿,此时的补偿性工资可以物化为具有更好发展前途、更好就业环境的工作。③权利意识的增强使得新生代农民工要求制度上的平等,同时,希望成为城里人的一员,此时的补偿性工资表现为权利和制度上的平等。因此,两条劳动供给曲线的间距表现为补偿性工资,W1W2即表现为补偿性工资。从下图中可知,在原有的W1的工资水平下,在以老一代农民工为供给主体的前提下,劳动供给量为L2,在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供给主体的前提下,劳动供给量为L1,当这一补偿性工资得不到“补偿”的时候,便出现了供给缺口L1L2,此时即为“民工荒”。

新、老农民工劳动供给曲线图

3.2 补偿性工资未得到补偿――现实与希望的反差

虽然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在提高,对工资的预期和工作的预期在升高,权益意识在增强,但是实际上,他们工作的绝对待遇基本没有改善。具体分析如下。

3.2.1 工资收入总体水平较低,远低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期望,同时,欠薪现象严重

《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报告和代际比较》报告显示,绝大多数的青年农民工理想的月收入高于1000元的标准。但是,根据湖南省共青团组织的调研称,湖南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强度相对等的收益分配,普遍月收入偏低,以800元为基数,800~1000元的占了50%。1000~1500元的以25%的比例成为第二梯队,1500元以上的勉强占到25%。同时,欠薪现象令人堪忧,能按月支取应得工资的农民工只占到16.7%,拖欠一两个月的现象最常见,将近四成;而经常被拖欠3个月以上的竟然高达37.1%。这些调查报告说明,相对于父辈来说接受较好教育的新生代农民工并没有得到相应的人力资本的回报,对于教育的投入没有得到“补偿”。

3.2.2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和行业的可选范围狭窄,工作状况满意度普遍偏低,工作环境不容乐观

农民工在职业阶梯中处于中低位置,农民工的职业和行业可选范围也比较狭窄,一个普遍认同的观点就是城市人不愿从事的职业只得由外来务工人员去做。《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报告和代际比较》称,农民工的工作环境总体水平偏差,建筑业、采掘业、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工作环境都不容乐观。其中尤其以建筑业和采掘业的工作环境最为恶劣。青年农民工的劳动强度一般偏大。多数青年农民工认为劳动强度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属“一般”占65.7%。认为劳动强度“大”或“很大”的有近三成(28.9%),认为劳动强度“小”或“很小”的仅有5.4%。报告还称,在工作环境方面,新老农民工对工作环境的评价没有显著性的差异,新生代甚至还不如上一代。湖南省共青团委的报告也称,每天只工作8小时以内的新生代农民工数量非常少,平均时间超过10小时的超过总人数的54.3%,每月正常休息时间也相对较少,几乎没有人能每月固定休息。

3.2.3 制度性的障碍依然存在,社会保障制度缺失,新生代农民工权益难以得到充分保护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管理制度。户籍制度不仅仅割裂了城乡之间的联系,阻断了合理的社会流动,更为严重地是黏附在户籍制度上,可以说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制度本身就是对农民的歧视,对于农民的各项权利以及农民自身的发展起着很大程度的限制。同时,在社会保障上,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设计上没有把农民纳入其中。具有农民身份的工人自然享受不到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缺乏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救助保障,更享受不到应得的单位福利和社区福利。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难以得到保障,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常常使其难以有更多的时间进修、培训以及业余学习。另外,在子女教育、购房政策等方面的歧视性待遇对于新生代民工长久居住城市、谋求发展无疑有着巨大的阻碍。

因此,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较低的薪资待遇,恶劣的就业环境,制度上和社会保障上的缺失,相对于老一辈而言所期望的补偿性工资远远未得到补偿,新生代农民工在心理上往往产生更多的被歧视感和被剥夺感,而我们的社会依然习惯于把新生代农民工当成随手可得的“廉价劳动力”,对于这一点,新生代农民工相当反感。当前不时上演的“民工荒”正是因为现实达不到理想的期望而被民工“抛弃”的结果。

4 对策建议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区别于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的供给曲线向右平移,其间距为补偿性工资。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新生代农民工所要求的补偿性工资并未得到补偿,“民工荒”由此而产生。只有靠政府、企业、个人三方面来努力改变这种情况。

4.1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

(1)政府机制应该做市场做不到的事情,建议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制定农民工最低工资标准,以提高其待遇,尽量缩小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2)政府要在政策制度上给予新生代农民工足够的支持和保障,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在制度上和政策上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给予保障。

4.2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

(1)近年来连续发生的“民工荒”,让很多企业都意识到了与农民工建立稳定雇佣关系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在提高工资待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改善用工环境,实现人文化的管理。给予他们真正的归属感,留住新生代农民工的心。

(2)基于新生代农民工在选择就业更注重“前途”而非“钱途”,因此,企业要给予新生代农民工足够的发展空间。企业应该适时制订出相应的员工发展计划,给予新生代农民工良好的培训,一方面,可以让员工尽快地适应工作,另一方面,可以让其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发展前景,激励其在各自的岗位上积极地发挥作用。

4.3 从新生代农民工个人的角度来说

(1)要树立正确的就业和择业观,在看到工作本身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深刻地认识所在行业的发展前景。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对传统的生产制造业的一线工人岗位“不感冒”,不愿去,而现在针对农民工的岗位多数又是生产制造类一线工作岗位和服务业的服务员,这时候就形成一个需求缺口,其实这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是一个极好的发展机会。

(2)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有关调查显示,2006年各地使用民工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建筑家装(48%)、纺织服装(20%)、机械电子(11%)、饮食服务(8%)等行业。这些行业大多对民工的素质提出了明确要求。文化水平方面,90%以上的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其中20%以上的岗位需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技术水平方面,80%的岗位需要达到初级工以上的水平,81%的岗位需要熟练工人。很显然,新生代农民工虽然较之上一代民工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但与市场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新生代农民工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突破个人发展的“瓶颈”制约。

参考文献:

[1]潘寄青,潭海燕,李娜.新生代农民工城乡转移及就业路径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9(2).

[2]颜海林,周建武.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权益维护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9(9).

[3]符平,唐有财.倒“U”型轨迹与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J].浙江社会科学,2009(12).

[4]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比较[R].2008.

[5]郑秉文.如何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用工荒”[J].经济学动态,2010(3).

[6]罗霞,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外出动因与行动选择[J].浙江社会科学,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