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描写儿童的诗句范文

描写儿童的诗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儿童的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描写儿童的诗句

第1篇:描写儿童的诗句范文

班级_____

姓名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

………………………………………………………装……………………………………订……………………………线…………………………………

统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质量检测试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题号

十一

十二

总分

得分

一、看拼音,写词语。

(10分)

shì

jiè

bèi

yǐn

rén

zhù

guó

shānɡ

diàn

fǎn

wánɡ

yánɡ

láo

二、用“√”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6分)

似的(shì

sì)

烟囱(chōnɡ

cōnɡ)

羊圈(juàn

quān)

浴室(ɡǔ

yù)

毕竟(jìnɡ

jìn)

花瓣(biàn

bàn)

三、查字典填空。

(5分)

要查的字

音序

音节

部首

再查几画

第九画是

四、辨一辨,并组词。

(10分)

州(

植(

精(

决(

蛙(

川(

值(

睛(

绝(

娃(

五、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8分)

)的天空

)地看

)的阳光

)地说

)的柳条

)地跑

)的小草

)地问

六、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6分)

)(

)无云

眉(

)眼(

恋恋(

)(

)(

)如洗

)疲(

)尽

一望(

)(

七、连一连。

(8分)

蘑菇

元宵节

吃月饼

野菜

端午节

看花灯

蜻蜓

重阳节

赛龙舟

野果

中秋节

八、写出加点词的反义词。

(4分)

1.太阳驱走了黑暗,带来了(

);赶走了寒冷,带来了(

)。

2.这里的河水很浅,很安全,不像那边的很(

),很(

)。

九、课文内容我知道。

(10分)

1.描写柳树外形的诗句:

妆成

,万条

绿丝绦。

2.描写儿童放风筝的诗句:儿童散学

,忙趁

放纸鸢。

3.描写西湖景色的诗句:接天莲叶

,映日

别样红。

4.

则大信立。

5.秋处

寒霜降,冬雪雪冬

十、把下面的句子写完整。

(8分)

1.

好像

2.妈妈下班回到家后,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

3.房子旁边

4.

十一、我爱阅读。

(10分)

爱玩的太阳娃娃

天上的太阳娃娃喜欢吹白云玩儿。

瞧,她把嘴巴鼓得(圆圆

园园)的,朝着身边的云吹呀,吹呀,吹出了一对长(chánɡ

zhǎnɡ)耳朵,一条短尾巴,一个胖肚子,一个圆脑(nǎo)瓜。哈,她把那朵白云改(ɡǎi)成一只小白兔啦!

太阳娃娃一边在天上跑,一边吹,把这朵白云吹成荷(hé)花,把那朵白云吹成白雪公主……她越吹越开心,一不小心把一朵白云吹进海里去了,自己也一起滚(ɡǔn)进了大海中。

啊,她在海里把(那

哪)朵白云吹成了一朵漂(piāo

piào)亮的白浪花。

1.选择括号里正确的字词或读音,用“√”表示。(2分)

2.短文共有

个自然段,第二自然段有

句话。(2分)

3.太阳娃娃喜欢吹白云玩儿,她把白云吹成了

。(4分)

4.找出短文中写小白兔样子的句子,用“

”画出来。(2分)

十二、写话。

(15分)

小朋友,如果可以养小动物,你想养什么呢?写写你的理由,试着多写几条。

一、世界

碧绿

贝壳

引人注目

祖国

商店

反复

亡羊补牢

二、shì

cōng

juàn

jìng

bàn

三、K

kǎo

6

J

jiāo(或jiào)

7

四、示例:神州

山川

植树

值日

精力

眼睛

决心

绝对

青蛙

娃娃

五、示例:辽阔

温暖

细长

嫩绿

仔细

惊奇

飞快

好奇

六、万里

不舍

碧空

无边

七、摘

蘑菇

元宵节

吃月饼

野菜

端午节

看花灯

蜻蜓

重阳节

赛龙舟

野果

中秋节

八、1.光明

温暖

2.深

危险

九、1.碧玉

一树高

垂下

2.归来早

东风

3.无穷碧

荷花

4.小信成

5.露秋

小大寒

十、示例:1.高大的榕树

一把翠绿的大伞

2.打扫卫生

整理房间

准备晚饭

3.种着两棵高大的玉兰树

4.你为什么迟到了

十一、1.圆圆

cháng

piào

2.4

2

3.小白兔

荷花

白雪公主

第2篇:描写儿童的诗句范文

一、复习内容

四上小语教材中有诗歌七首,分别是:《望洞庭》《峨眉山月歌》《元日》《江雪》《风》《老师,您好!》和《秋天》。其中现代诗两首,古诗五首;七首诗中有三首是描写秋天景象,有两首诗描写了月亮。

二、教学设计

(一)导入

1.今天我们上一节复习课,复习本学期学过的诗歌。回忆一下,这学期学过哪些诗歌呢?

2.喜欢玩游戏吗?这节课就用闯关游戏的方式来复习。那就让我们进入第一关!

(二)闯关游戏复习诗歌(答对为小组加星)

第一关:知诗人。(出示诗题)这么多诗歌,都是谁的作品呢?猜诗人,说出处,看谁最厉害!

第二关:看图背诗。(1)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古来诗画是一家。看图背诗,请看图!(出示《江雪》插图)(2)“三分诗,七分读”,诵读《江雪》的时候,还要注意抑扬顿挫,诵出节奏和韵律来,谁来挑战?

第三关:吟诗作对。(1)古人常说,吟诗作对,给你上句,你能对出下一句吗?(2)吟诗吟得好,对也对得妙!光背诗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动动手,写下来。每组请一位同学到黑板前来写,其他同学拿出复习纸写,必答题两句。

第四关:解词句。(1)这些词语的含义你都了解吗?(婵娟、屠苏、桃符、瞳瞳日)(2)还有一些带点字词,对我们理解古诗有着重要的意义,说说带点字词意思,诗句又是什么意思?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③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第五关:用诗句。如果我们在说话、习作时能恰当运用这些古诗,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今天,老师也希望你能把所知道的诗句巧妙地引用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下列情境,你想到了哪些诗句?①这场大雪过后,一片银松雪柳,真是____。②秋天的夜晚,明月东升,我和爸爸到湖边散步,湖面风平浪静,这美景让人想起:_______。③中秋佳节,我望着明月,思念着远在北京的表弟,心想:______。④大年初一早上,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张贴春联,真是:________。

第六关:悟诗情。诗人是描绘心灵的画家,每首诗都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感情,你还记得这些诗歌表达的感情吗?请你读一读,连一连。(出示诗题及诗歌表达的情感内容,让学生连线)

第七关:秀积累。(1)今天,我们复习了7首诗歌。在这7首诗中,有3首诗描写了秋天,它们是哪几首呢?你们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小组可以讨论)(2)还有两首诗描写了月亮,你知道哪些写月亮的诗?

第八关:秀表达。(1)同学们,诗人通过写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当我们想表达自己情感的时候,也可以写诗,你们也可以做小诗人。我们进入最后一个环节,请拿起笔,模仿《秋天》的片段,任意选一个季节,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小诗。(2)生自由作诗,师巡视。(3)学生读诗,展示。没写完的可口头说出来。

(三)总结

看看争星榜,4个小组都有精彩的表现!给自己鼓鼓掌!我们再用掌声恭喜优胜小组!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本学期学过的7首诗歌,希望同学们在课后继续复习巩固。

三、案例评析

1.有意思。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维持,已得到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运用游戏寓教于乐、辅助教学,也成为广大教师常用的手段。可这样的手段在复习课中却很少出现。现今的复习课大多成为枯燥、无趣的代名词,老师在教学中常以大量的机械重复训练来代替系统的复习和整理,虽然在知识技能上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同时也带来了思维上的僵化和情感态度上的“熟能生厌”的负效应,因此,复习课中关注学生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如“诗歌复习”一课,教者从儿童的视角设计“闯七关”游戏式的复习课,从复习内容的引入到复习内容的展开和拓展运用,既有刺激又有挑战,每个环节都充满着“趣、活、效”,从而达到诗歌复习课的基本目标,即本学期诗歌知识、积累上量的增加、内容的进一步理解,还有学习诗歌方法技能上的“熟能生巧”;达到诗歌复习课的发展目标,即情感态度上的“熟能生爱”。

2.有意义。

(1)明确复习目标。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应当“学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质量标准”。提高复习课的效率,确定适切的教学目标尤为重要。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要依据教材内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年龄特点来确定。从上面的复习课教学设计上看,教者设计时从看“课”到看“本”,注意全面把握;从看“点”到看“线”,注重内在联系;从看“知”到看“能”,注重能力提高,教学目标非常明确:①通过闯关游戏的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诗歌复习的兴趣。②通过“看图背诗”“吟诗作对”等环节的设计,复习、巩固本学期七首诗歌,诵读、积累诗歌。③通过“知诗人、解词句、悟诗情”等环节设计,引导学生再次感受诗歌写作背景及表达的情感,增进对诗歌的理解,巩固理解古诗的方法。④内外链接,丰富积累;学用结合,读写实践。

(2)掌握学习有法。语文课程要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能力上的提升,除了要根据智力价值选择知识外,另一个关键是必须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方法比知识更重要。①教师教有法。如教学设计的第二关:看图背诗,教者选择了闯关游戏的方法引导学生复习、背诵学过的诗歌,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激情;在引导学生背诵时,选择了图文结合,看图背诗,既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也与诗歌“诗画不分家”对应;引导学生边看图边想象诗句,是为了让学生能抑扬顿挫背出诗句,诵出节奏和韵律来。在整个“诗歌复习”教学设计中,教者始终注意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枯燥地方有游戏,难点地方有引导,空白地方有拓展,延伸地方有运用,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巩固知识,学习方法,积累知识,运用实践。②学生学有法。诗歌的复习,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读读背背,而是要在复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古诗、理解古诗的方法。如“解词句”部分,教者复习的不仅是对诗句、词语含义的理解记忆,更是引导学生掌握利用图、抓住一些有特殊含义的词来理解诗句情感的方法。类似于这样设计的,在“诗歌复习”的每个环节,都有不同程度体现。如看图背诗,意在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学古诗的方法:借助插图,展开想象;再如用诗句,引导学生学会学以致用的方法,掌握在不同的语境中运用诗句,增进对诗句的理解。

第3篇:描写儿童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语言美;语言表现形式;音乐美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乞丐,胸前的牌子上写着四个大字:自幼失明。一天,他向一位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可以给你一些别的东西。”于是,诗人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春天就要来了,可我看不见她。此后,乞丐得到了很多人的慷慨施舍。(雨果)

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歌出现最早。在古代,早就有用来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诗歌。如家喻户晓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作为儿童早期识字,语言教育读本。中国有句俗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更是体现了诗歌文词质美的特性。中国古代的诗歌讲究“炼字炼句”。从贾岛的“僧敲月下门”,还是“僧推月下门”,无不看出诗人对诗歌语言的刻苦锤炼和精心推敲。

1、诗歌语言美的表现形式

1.1 丰富多样的语言内在表现形式美:一首诗的诗意、诗情、诗味,是由这首诗特定的语言形式决定的。孩子的诗中,有丰富的语言表现形式:有的是自描式的叙述;有的是创设新奇的比喻;有的是运用拟人的手法;有的是运用设问的形式;有的是运用排比和顶真等等。

诗歌如此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更要求诗歌语言的精炼之美,以奇特的比喻、机智的比拟、鲜活的动物、丰富的想象、新鲜的构思、奔放的激情、细腻的感受、纯真的童心,到处闪烁着智慧的火花,释放着语言美的无穷魅力。

例如:艾青的《春姑娘》,拟人化的春天变成了一个美丽多情的小姑娘。诗人从“春姑娘”的外貌描写到她的歌声,以童话的形式,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把春天到来时人们的欢乐表达得丰富而又多彩,充满美感。

1.2 诗歌的语言美也伴随外在形式的音乐美:诗歌优美的语言,除了词语的锤炼,准确恰当外,也伴随诗的语言节奏具有音乐性。

美学专家朱光潜先生说:“情感的最直接的表现是声音节奏,而反学意义反在其次。文学意义所不能表现的情调常可用声音节奏表现出来”。西方文艺理论认为诗歌和音乐都属于声音艺术。音乐是借助声音构成的,诗歌也要借助声音来吟诵或歌唱。

在中国古代,《诗经》被称为“乐经”,其中的诗章是可以配乐歌唱的。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

诗经・采薇

(人教版六下)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因此,凡是一首好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产生乐感,走向文字深处的语言美。

(1)语言上的节奏、押韵形成诗歌的音乐性:诗的节奏,是指由于语言排列次序不同而形成有规律的抑扬顿挫。

押韵就是在诗句的末尾使用韵母相同的字,所以又称“韵脚”。押韵对于诗歌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使得诗句更加悠扬动听,前后呼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增强诗的节奏感和旋律感,更便于人们朗读和背诵。

当诗句抑扬顿挫的声韵和句式,有着连续反复或间隔反复的稳定变化样式使,就会形成朗朗上口的韵律和节奏感。工整、可重复的句式更令人有愉悦感;即使不押韵,或句式变化较大的诗歌,也多采用段落排比,句式间隔反复的方式,再加上优美比喻和拟人,使读者感受到作品的文学感染力。儿歌诗歌多采用诗句,诗句连续反复或者间隔反复的语言结构,便于读者领会主旋律。排比的运用有增添诗歌节奏感的功效,受到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排比和重复常常可以同时使用,不仅仅可以营造强烈激昂的语气,还可以赋予诗百转回肠,绵远悠长的效果。

摇篮曲 陈伯吹

风不吹,浪不跳,风不吹,雨不掉,

小小船儿轻轻摇,红红的花儿绿绿的草,

小宝宝啊,小宝宝啊,

你安稳稳地睡一觉。你笑眯眯地睡一觉。

风不吹,树不摇,风不吹,云不飘,

小鸟儿不飞也不叫,蓝蓝的天空静悄悄,

小宝宝啊,小宝宝啊,

你畅快快地睡一觉。你甜蜜蜜地睡一觉。

这首摇篮曲是陈伯吹创作的一首优美的儿童诗,它共分四节,每节四行。第一行均以“风不吹”开头,第四行都以“睡一觉”收尾。“浪”、“树”、“雨”、“云”都与风相承接,使这首儿歌的意蕴自然和谐。句末押“ao”韵,注意运用叠词,如“轻轻”、“安稳稳”、“畅快快”、“绿绿”、“笑眯眯”、“蓝蓝”、“静悄悄”、“甜蜜蜜”,使整首儿歌具有明朗的节奏和音韵,极富语言的文学魅力。

(2)音乐美要求诗歌用朴素的、口语化的语言:金波在谈到创作儿童诗时,“作者要努力提炼儿童的口语。”明朗的口语入诗对儿童诗歌来说极为重要,它不但可以使诗在语言上深浅适度,而且可以使小听众立刻感受到诗的音乐性。生僻的用词、拗口的语言会切断儿童在听觉上的“声音之流”,阻塞儿童思维的连贯性。

刘饶民的《春雨》,是一首韵律优美、语言口语化、贴近儿童生活的诗歌。

滴答,滴答,××|××|

下小雨啦……××××|

种子说:“下吧,下吧,×××|××××|

我要发芽。”××××|

梨树说:“下吧,下吧×××|××××

我要开花。”××××|

麦苗说:“下吧,下吧×××|××××

我要长大。”××××|

小朋友说:“下吧,下吧×××|××××

我要种瓜。”××××|

滴答,滴答,××××|

下小雨啦……××××|

这首诗押“a”韵,一韵到底,语音流畅,无一生词僻字。语言口语化,贴近儿童生活。又采用拟声的修辞方法、双声叠韵的词语、反复的句式、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儿歌呈现出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乐音感,创造了富有音乐韵律的境界。孩子听起来悦耳动听,像听音乐;读起来朗朗上口,像在唱歌。

2、诗歌的语言美对儿童的影响

2.1 诗歌是儿童语言学习最好的启蒙材料:诗是语言的艺术,诗人从儿童的生活中提炼出儿童诗的语言,源于生活、概括生活、反映生活、精炼生活,集中表达抒情中心,对于生活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一当十的效果。

马雅可夫斯基说:“为了一个词,要用掉千百吨的语言矿石。”

《小小的船》是1955年叶老发表的一首优美的儿童诗。诗中以优美的语言表达了孩子丰富的想像。前两句把弯弯的月儿比作两头尖尖的小船,这是多么生动形象的比喻;后两句: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小小的”、“闪闪的”、“蓝蓝的”,充分给孩子语言美的感受,读起来也有很强的可诵性。所以,至今仍是孩子常常吟诵的佳作。

诗是语言的钻石。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冰心曾讲过一个故事。有一次,她正在给孩子诵读诗歌,当读到“金咕噜棒,银咕噜棒,爷爷打板――”时,孩子们马上准确地接上“奶奶唱”三个字。

2.2 在欣赏诗歌语言美的同时,提高儿童运用语言的能力。

孩子天性是诗人。诗歌和孩子的思维、表达是相通的。

(1)诗歌篇幅短小而内容丰富。孩子可以在较短时间读完,符合孩子注意力不够持续的心理特点,

(2)诗歌描述富于跳跃,留下想象的空间。符合孩子的思维特点;

(3)诗歌富有押韵、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最适合孩子阅读;

(4)诗歌是专为孩子创作的,无论是描述的内容还是抒发的感情,都贴近孩子的现实生活和理想世界。

四季

(人教版一上)

草芽儿尖尖,

他对小鸟说:

“我是春天”

荷叶圆圆,

他对青蛙说:

“我是夏天”

谷穗弯弯

他鞠着躬说:

“我是秋天”

雪人大肚子一挺,

他顽皮地说:

“我是冬天”

“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叠词的用法,将修饰语后缀,符合孩子语言的特点,既形象生动地突出了草芽、荷叶、谷穗的特点,又是多么的富有韵味呀!“雪人大肚子一挺”将一个顽皮的雪人形象句话到栩栩如生,令人忍俊不禁。每一节采用对话的形式,“我是________”,让孩子认识了四季的特点,孩子边读边表演,节奏感明快的语言给孩子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第4篇:描写儿童的诗句范文

一、浸染语言

在诗歌教学中,可以针对具体作品的特点,选择一个或几个艺术元素,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和鉴赏诗歌所表现的艺术美。

1.音韵美。儿童诗语言活泼、纯净、童真、美好,读来朗朗上口。如《雨后》中的诗句:“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广场上成了一片海洋!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又如:“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嘴里说:‘糟糕——糟糕!’而他通红欢喜的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在儿童诗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诵读的作用,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教师不必与学生讲解押韵等技巧,可在反复的诵读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韵脚的规律和整齐,感受诗歌的节奏与美感,以及“ao”韵给全诗奠定的活泼欢快的情感基调。

2.童趣美。儿童诗贴近儿童生活,充满了儿童情趣。儿童诗教学中,在学生初步感受到诗歌音韵美的同时,可引导学生抓住诗歌中描写孩子情态的词句,感受诗句语言所表现的童趣美。如,可让学生说说“小妹妹撅着两条短粗的小辫”的样子,结合插图感受小妹妹外形上的纯真可爱;还可通过演一演的方式,来理解诗句“她咬着唇儿,提着裙儿,轻轻地小心地跑”的动作,并让学生紧扣诗句语言,评价同学演得像不像,一方面形象地再现了诗歌情境,感受到小妹妹小心翼翼地玩水的样子,另一方面也关注了作者用词的精准到位。

3.画面美。《雨后》首先呈现出的是一片雨后广场孩子们尽情嬉戏的场景:大雨过后,云开日出,广场上经过雨水冲洗的绿树更加青翠欲滴,树梢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灿灿金光,而广场上积水形成的一片“海洋”里,孩子们赤着双脚,高挽裤管,踩水啊,呼喊啊,欢笑啊,“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孩子们无忧无虑、不受拘束、尽情玩水的热闹场景,造成了无比欢乐的氛围,群体之乐流溢纸端。然后,作者把视线投向了在其中玩水的小兄妹俩,如镜头的特写,由远及近地把学生的目光也牵引到了两个和自己同龄的孩子身上。虽是短短几节小诗,却错落有致地表现出了诗歌充满童趣的画面美。

二、创造生活

儿童诗描摹的是儿童的生活,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体悟甚少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赋予诗歌以崭新的丰富的生活意义,引领学生走进诗歌,去获得更多的生活感悟。

如教学《雨后》第一小节“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广场上成了一片海洋!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教师让学生读完诗句后,出示填空:这是一片( )的广场。学生联系诗歌内容,纷纷畅谈自己的理解。随着学生们的对话,诗歌形象逐渐丰满,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逐渐接近,一个充满着孩子欢声笑语的雨后广场由远及近,来到学生的面前。儿童诗的语言含蓄凝练,给人许多补白和想象的空间,学生对诗歌个性化的解读不仅体现了教者对学生的尊重,更通过学生的想象丰富了诗歌的画面和情景,再现了儿童的生活,让诗歌所展现的空间无限放大,让学生的心灵在其间得以释放和生长。

如果说上述教学片段通过引导学生结合诗句谈理解丰富了的雨后景致,那么下面的片段就是通过激活学生的思维创生活动的画面。在教学诗歌第二小节“小哥哥摔了一跤”时,教师提问:小哥哥为什么会滑了一跤?学生联系上下文,开始了小哥哥滑跤原因的推断。这样的交流对话与互相补充目的在于让诗歌所展示的生活情境更为具体和开阔,让学生能真实地触摸到诗歌所表现的形象,真实地感受到语言的温度和阅读的愉悦,以及童年生活所带来的幸福体验。

三、发现自我

在引导学生与诗歌对话的过程中,无须面面俱到地去咀嚼玩味每一句话的意思,这样反倒容易削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只需要教师抓住一首诗中最值得品读和揣摩的地方,最能引发学生活跃思维的地方,也就是最充满着浓浓诗情的地方,打开学生心灵,连接儿童本性,实现自我发现,引感共鸣。

《雨后》中就有两处值得学生咀嚼品味的地方。一处在诗歌第三小节,小哥哥使劲踩水后摔了一跤,“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嘴里说:‘糟糕——糟糕!’而他通红欢喜的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要引导学生读出问题:为什么小哥哥摔跤后,嘴里说着“糟糕”,而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呢?这看似矛盾的表达能充分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唤起自己以往的生活体验。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在思辨中对话。在对话过程中,教师应相机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感受小哥哥踩水时的无所顾忌和竭尽全力,从而理解到小哥哥尽管滑了一跤,觉得有点“糟糕”——可能是担心妈妈责怪,也可能顾忌小伙伴们笑话——但他为踩水尽情而兴奋,为溅起的水花高过同伴而骄傲,更为自己体验到了别人没有经历的摔跤的快乐而自豪。这样的童心之乐,跃然纸上,充溢心间,能让孩子们在阅读的同时发出会心的一笑。

与上面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最后一小节,小妹妹既然小心翼翼地跑,为什么心中还希望自己像哥哥一样摔一跤呢?儿童诗的动人之处,就在于作者以儿童的视角审视生活,表达儿童的情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生致,产生共鸣。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近人物,感受小妹妹担心摔跤又渴望摔跤,羡慕哥哥想玩得更尽兴一点又小心谨慎提着裙儿走路的情态和心理;同时,通过小妹妹这一个十分符合儿童本性的形象,连接起学生生活和个性,让学生融入诗歌情境之中,唤起全部的生活体验,感悟生命的快乐。观照全诗,孩子们的活泼可爱,广场的欢乐沸腾,美好的童年时光,倒映在学生心里,成为孩子们诗心生长的土壤。

第5篇:描写儿童的诗句范文

一、用教师的“激励评价”点燃学习热情

教师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学习时空中,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则需要教师予以唤醒与激发。而课堂中教师的这种唤醒行为并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简单说教。民主平等是新课程改革下新型课堂的重要特征,在这样的重要思想指引下,课堂中教师只有通过实事求是、客观亲切的评价行为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激荡起热情与活力,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和竞争意识。

《望月》这篇课文以充满诗意的文字描写了我和小外甥在轮船甲板上望月对诗的美好时光,将小外甥活泼可爱、充满幻想的儿童天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让读者感受到了诗意情境中的诗意氛围。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则需要根据课文内容的情感基调,在课堂中适度、准确地把握充满诗意的评价语言,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双提升。

饱含真情的激励。《望月》一课的教学内容交融着现代语言的清新优美与古典文字的精炼含蓄,既有对现实美景的观察与想象,又有对关联内容的诗句互补,这样的学习内容对于班级学生而言,明显生发出两种分歧,对于“学习力强”的学生而言,这样的文字充满着美感与活力,能够引发学生的无限乐趣与向往;而对于“学习力弱”的学生而言,这样的文字则带给他们很大的障碍,让他们无所适从,学习的节奏明显拖沓。

在这样的现状下,需要发挥出教师“激励评价”的强大作用,敏锐发觉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和进步点。对于能力强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关注他们反馈信息中的独创性和示范性,如学生在回答“小外甥和我在背诵有关月亮的诗句,文中的省略号的内容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呢?”这样的问题已经有了明显的难度,此时学生能够补充出的诗句就能充分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积累习惯。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及时给予评价“你的课外知识真是丰富,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直击弱处的指导。对于能力弱的学生,在学习朗读描写月亮的语句时,如果能够做到正确、流利,则教师就需要加以鼓励“读出了作者对月亮的赞美和喜爱,如果能够将语速再慢点,注意词语的停顿,那么月亮的清幽与宁静就能让我们感受到,试一试,好吗?”这样的评价语言直击学生学习中的弱点与问题,也在亲切与关心中帮助学生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引人思考的启迪。在班级中,还有一大部分的学生处于学习的中游,对于他们的评价,教师则需要引发他们的思考,让他们在自主、自觉的探究和交流中发展能力、启迪智慧。如学习“月亮出来了……”这段文字,我让学生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自己的感受,不少学生都想到了“宁静、安宁、幽静”这样的词语。学生的理解是正确的,但学习不能仅仅满足于知道是什么,还应要探寻为什么会这样。于是,我追问“你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的呢?”从而引导学生感受到作者借助“流动的江水、两岸的剪影、银色的花边”等词语来反衬月夜的宁静清幽。

二、用学生的“相互评价”点亮学习之路

学生对于同伴的认知和评价不但能够帮助他们形成客观公正的评判意识,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指引学生自己的发展目标,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在《望月》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朗读背诵和理解表达,适时运用“你觉得他读得怎样?你有一些怎样的建议?他的哪些方面值得你学习呢?”等评价问题让学生自主交流,相互评价。学生在评价前认真倾听、评价时注意表达,评价后互相学习,这样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的语言训练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融合进课堂,促进课堂学习效率在合作、和谐中不断提升。

三、用学生的“自我评价”点拨学习困惑

学生在课堂中是自由的学习个体,课堂效率的高低就取决于这些个体的自我认同。学生的自我评价就是对课堂中自己参与学习情况的自我体验和认知。让学生善于进行“自我评价”,可以有效点拨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帮助他们逐步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学《望月》“夜色下的江景”时,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月夜的美丽幽静是学好课文的重要起点,课堂中教师指导学生充分朗读,之后,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为什么要这样读?觉得自己读得如何?自己有哪些满意或不满意的地方?”在这样的评价中,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关注个人学习行为的成效,保障个体学习高效率的实现。

第6篇:描写儿童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古诗教学 独特方法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语句铿锵,极富韵味;语言表达简洁含蓄,极富美感。因此古诗文的积累,会增强儿童对美的鉴赏力,从优美的诗句中感悟人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小学语文新大纲在“附录”中推荐了80首小学生古诗词背诵篇目,历经唐、宋、元、明、清诸朝代,涉及诗人三十多家。这些诗有的寓意深刻,有的富有哲理性,有的寄情山水……总体而言,古诗的表达形式重含蓄,诗文讲究凝炼,充满了画意。针对这些特点,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在教法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应用独特的方法,灵活有效的授课。

一、 从诗文入手,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

诗人都善于观察,他们把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人、一事、一物、一景等,用优美精炼的语言刻画出来。如《鹅》、《游园不值》、《春晓》等诗。这些诗的教学可以通过直观启迪,从诗文入手,让学生对教材有感性认识,使学生体会到,原来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妙,只要多留心就能够观察到。又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只需引导学生从诗文入手,顺理而下,自然就领会诗中意味:碧空万里,江水浩荡,江面一叶孤舟,东去。站在黄鹤楼上的送行人李白,目送这只小舟向天水相接的地方逝去,而他敬爱的孟浩然就在这舟上,他的心和眼都系在这片帆上,望呀,望呀,帆远去了;望呀,望呀,帆只剩影儿了;眼一迷忽,帆影不见了。可见诗人瞩望已久,思念之切。于是,长叹一声“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感情多么真挚啊。

二、 深入诗的意境,与诗文产生共鸣。

古诗的表达往往是言近而旨远,景近而情深。不论是写人、记事、状物或绘景的诗,不论是抒情和叙事的诗,无一不是社会生活高度集中的概括,使诗文思想感情升华。

如柳宗元的《江雪》,通过概括描写环境,衬托人物,精刻细节,来突出人物性格,立意含蓄深刻,选材详略得当。讲授时,可随学生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1.看懂画面上描绘了多少景物,确定诗人观察事物的立足点;2.理清画面的层次结构,探索出作者观察生活的顺序和展开想象的思路;3.弄清楚字、词、句的确切含义,体会出诗人感情爱憎的倾向;4.有条件的还要尽可能考查诗人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评论出作者的功过得失以印证诗作。这样既感触到了诗人苦恼与孤立无援的处境,又坚决坚持自己的主张,宁折不弯,继续探索的精神。

三、 重视联句和译说的训练

古诗讲究凝练,即用极为有限的词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古诗中词序的颠倒、词语的省略,甚至句子成份的省略比比皆是,所以句与句、词与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初看起来显得难以捉摸,领悟整个诗篇所描写的意境就更难了。教学时可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逐个弄清字词句含义及其内在联系,然后,要求他们用现代语言,通过课堂口述或书面作业比较准确地把一个个诗句译出来,进而贯通全诗内容。

如《早发白帝城》后两行作者先写猿声,继写轻舟,又用上一个“已”,把前行的“啼不住”和后行的“过万重山”紧紧联结起来,描绘出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场景:当两岸猿声还在耳边回响,一叶轻舟却已经飞过了无数险滩,闯过了千山万岭。在这里诗人还十分巧妙地使用了衬托修辞手法,借猿声的回响深沉衬托轻舟的快捷,借万山迭让衬托长江的无限雄伟,又在“舟”字前面加上一个“轻”字,就从三个方面表现了长江水流之大之急。学生便不难想象出万里长江的雄伟气势,感受到诗人李白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壮志豪情。

四、灵活多变的写作技巧赏析

诗人描写事物时,除了采用白描的表现手法之外,更多的还采用夸张、比喻、对偶等的修辞手法,若能稍加赏析,定能其乐无穷。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春色满圆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些诗句都是用白描手法写出事物的;又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比喻、拟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对偶)、“平明寻白羽毛,没在石棱中。”(借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等诗句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由于小学生对古诗不如对一般文章熟悉、了解,因而教学时要注意:

1、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不要过“细”、过“全”,一是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二是遥远的历史知识会增加学生感知的难度。只选择与该古诗有密切关系的且有助于帮助理解诗意的内容,重点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诗的作者及生活的年代。

2、体会感情和意境,切莫满堂“灌”。“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古代诗人写作的一大手法。教学时可通过分析诗句,点拔诱导和展示有关图画,或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逼真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成活生生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可采取诗中画、画中诗、并边读边想的方式促进学生在快活中学习枯燥抽象的诗文。

3、古诗翻译时不要过死。每篇古诗下面都有一个醒目的作业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大体内容。只要学生翻译的文章不扭曲作者的原意,只要把大体意思说明就可以,且莫在文字、字数、通顺及表达方式上吹毛求疵,要求过严。

第7篇:描写儿童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 儿童诗 童心 情感 想象 语言

儿童诗如自然的清风和细雨融进孩子的世界,滋润着孩子的心灵,传递着无限的快乐。儿童诗富有魅力,因为它来自于最纯真的一颗心,一首诗就是一个最美丽的梦想。儿童诗是从童心里流淌出来的,抒写童心是其艺术品性的核心。童心指孩童般纯真之心。明代李贽《童心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1]儿童诗表现儿童的情感、性灵和体验,是以儿童为本位的、体现儿童心理和意识的诗。儿童诗具有独特的艺术品性,儿童诗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所进行的艺术构思,所展开的联想和想象,所运用的文学语言,都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必须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儿童诗是童心的诗意传达,解读儿童诗的关键就是体验童心。

一、感受单纯的儿童情感

诗歌是以抒写情怀为主要内容的,儿童诗则抒写儿童眼中的世界,表现儿童的内心体验。成长中的儿童有着活泼的天性,心灵总是比较纯真,比较率朴,比较明朗的。儿童诗善于抒写儿童的独特的思想情感,这种情感不仅能使儿童从中获得关照和愉悦,而且能把成人读者带回那童心萌动的情景中,重温儿时的梦。

如获得“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的作品《十四岁,蓝色的港湾》(膝毓旭)写出这一特殊年龄段儿童独有的感受,情感抒发得自然、贴切、生动、有趣。其中有这样的诗句:“要说男孩子勇敢真是勇敢,就是枪子飞来也不眨眼;要说女孩胆小真够胆小,看见豆虫一蹦老远。希望多有几个叹号,叫大人们都刮目相看,可脑子里问号总也拉不直,古怪的问题常让老师为难……”诗人于幽默风趣的描写中,把儿童独有的内心世界和情绪活动宣泄出来,使人感到这就是活泼快乐的儿童所具有的,盎然的儿童情感溢于言表。[2]

二、体味特有的儿童情趣

金波在谈儿童诗的写作时曾指出:“要给儿童的思想感情穿上一件色彩绚丽的衣裳。”强调儿童诗必须有儿童情趣。[3]儿童情趣就是作品给儿童带来的美感。儿童情趣与儿童独特的审美心理相吻合,或者说儿童情趣来自儿童独特的审美心理。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好动,认识事物直观形象,儿童诗要写得生动形象,活泼幽默,有趣味性,给儿童以美感,能引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只有富有儿童情趣的儿童诗,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才能长久地贮存在孩子的记忆中,在他们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印记。

优秀的儿童诗诗人总是适时地表现儿童的天真、活泼、敏捷和任,总是以乐观积极的笔调托起童心和童趣。冰心在《寄小读者》中写道:“因为我若不是在童心来复的一刹那间拿起笔来,我绝不敢以成人烦杂之心,来写这通讯。”她的儿童诗《雨后》:“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广场上成了一片海洋!/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描绘了孩童雨后水中嬉戏情景,充满童真童趣。诗人含着一颗纯真的童心去发现儿童生活中闪光的场面,把雨后玩水的场景写得活泼有趣,表达出了儿童的情感和愿望、喜悦和欢乐,充满童稚的兴味。

三、欣赏丰富的儿童想象

想象是诗歌的艺术特征,不仅为孩子们所喜爱,而且可以引导孩子张开想象的翅膀。儿童是最富于想象和联想的,他们总是用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认识并诠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们通过想象而诗化的世界里,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儿童诗是在想象的世界中用心灵和儿童对话。

谢采筏的《海带》:“我真想见见海的女儿,/但每次都没找着,/今天总算不坏,捞到了她的飘带。”作者以无限深情的笔触写出对“海的女儿”的思慕。独到之处在于奇巧的想象:通过海带――“海的女儿”的飘带的优美联想,创造出一个空灵美的“意象”。

邵燕祥的儿童诗《小童话》:“在云彩的南面,/那遥远的地方,/有一群树叶说:我们想/像花一样开放。/有一群花朵说:我们想/像鸟一样飞翔。/有一群孔雀说:我们想/像树一样成长。……”诗歌开头就把儿童从现实引发到想象中的“遥远的地方”,并在想象中完成“叶子花”、“小蝴蝶”、“孔雀杉”这些美丽形象的再创造,展开丰富的遐思。然而诗人的用意不仅仅在于此,而是继续和孩子一同展开想象的翅膀,由物及人感悟出诗意之所在。“遥远的地方”是“傣家的村寨”,“那花朵,蝴蝶和孔雀杉/都变成小姑娘”,从想象的世界再回到现实,而这现实中傣家小姑娘的美丽形象仍然需要小读者进一步联想,并从中获得审美享受。

四、咀嚼天真形象的儿童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要求更集中、更凝练地反映生活,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力求表现出“语言的音乐”。儿童不喜欢过于深奥、散漫、冗长的诗句,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是生动浅显、朴素明快、朗朗上口的诗。儿童诗的语言是诗美和童心的反映。儿童诗的语言是诗的,也是儿童的。儿童诗要用儿童本真的语言表达,用儿童喜爱的方式表达,才更易使儿童们接受和喜爱。

高洪波的儿童诗《笑》:“可是我知道,/你们怕变小,/变小了,/要考试,做作业,背课文/有那么多的烦恼/所以,你们不愿笑!//我想不笑/可又做不到。/有烦恼,也要笑/因此,我总长不高。”这样的儿童诗,语言平易、朴实、口语化,非常贴近当代社会独生子女的心态。

儿童诗《月亮》:“每一棵树梢,/挂一个月亮。/小鸟说:‘月亮和我好。’//每一湾池塘,/漂一个月亮。/青蛙说:‘月亮和我好。’//每一个脸盆,/盛一个月亮。/宝宝说:‘月亮和我好。’”富有很浓的儿童气息,把自然界的生物都拟人化了。这首诗的语言很有特色,树梢上“挂”一个月亮,池塘里“漂”着月亮的倒影,脸盆里“盛”着月亮的倒影,小鸟、青蛙、宝宝便觉得月亮来到了身边,跟月亮好。诗中选用了贴切的动词来表现各种事物与月亮的自然关系,使画面充满了“动感”。每段首句用了一定的量词来限定形象,对引导儿童学习量词十分有用。重复性的句式更加便于儿童记忆和创编。

儿童诗讲求感情真挚,讲求情趣,讲求丰富的想象,讲求修辞炼句,它直接抒写儿童的内心情感,表达儿童的主观情绪,是童心的再现,是充满童趣的诗的意境。徜徉在儿童诗的海洋里,浸润在纯真无邪的童心里,必将收获一份抚慰精神世界的温暖和幸福。

参考文献:

[1]张辉.论冰心儿童文学创作的童心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11.

第8篇:描写儿童的诗句范文

“严格规范考试和招生管理。小学、初中不得组织县区统一的文化课考试。小学组织的考试每学期原则上不超过1次,科目一般不超过3门;初中学校每学期考试不得超过2次。”

一、现实中的巩固练习卷

(一)介于遵照六严规定、减轻学生负担的要求,我们都没有订课外的练习卷,目前我们手头上有的练习卷只有新浦区教育局统一印发的单元巩固练习卷。

尽管巩固练习卷汇聚了很多优秀教师的聪明才智,集中了大家的智慧,是许多优秀教师的智慧的结晶。但古人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粗略地归纳一下,其中出现的问题大概有:

1、错题

如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调研试卷(2007.9)中第六题:联系课文内容填空。

(1)、诗人陆游给儿子的遗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曾写过“___________ ”,

也是抒发爱国之情的内容是___________。

这里的“”应该改为《 》。

2、措辞不严密题

如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巩固练习(2011.2)中有这样一题:

学了《雨后》一课后,你知道了哪些和“雨”有关的诗句?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这个题目就存在措辞不严密的缺点,不知出题者的本意是要让学生填写《雨后》这一课中写雨的诗句还是其他写雨的诗句呢?所以不管是学生填写《雨后》这一课中写雨的诗句还是其他写雨的诗句都应该判其正确。

3、考虑不周到题

如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巩固练习(2011.2)中有这样一题: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我有一条四四方方的手帕!

我的手帕上印着“天鹅游泳”的图样,看!手帕上的天鹅全身羽毛像雪一样洁白,细长的脖子弯曲着,高高的额头上就像嵌了一颗红宝石。天鹅的嘴巴又宽又扁,显得特别突出。这只白天鹅静静地浮在蓝色的湖面上,看上去真漂亮。

… …

题目2:根据短文内容填词语。

( )的羽毛 ( )的脖子

( )的额头

( )的嘴巴 ( )的湖面

出题者的本意也许是想考察学生能否找出文中描写天鹅或湖面的关键词,但学生如果写天鹅的嘴巴算不算对呢?二年级的小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深度可能不会和出卷老师那么的吻合,因为前面细长的脖子、高高的额头给了他一个范例,( )的嘴巴也就理所当然的按照前面的思维方式找到了“天鹅”。

(二)如何利用巩固练习卷

1、当堂训练 对于比较容易的练习题可以当堂训练,边讲边练,及时发现错误,及时订正,有利于巩固当堂所学知识。

2、先讲后练 对于难度比较大的巩固练习卷,可以采取先讲后练的方式做。

3、先练后讲 对于难度适中的练习卷,一般可以先练后讲,先集中考,然后改,再评讲,可以老师和同学共同讲,或者请考的好的同学讲,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还提高了心理素质。

4、拿回家做 对于那种绝大多数同学都不会的课外知识特别多的练习卷,干脆让学生们拿回家做,开卷考试。查资料的同时也是一种学习和提高。

5、有选择做 不是每份巩固练习卷都能紧紧围绕这一单元的主题的,有的和这个单元根本没有多大关联,或者干脆和这个单元无关,可以采取有选择的做的方式。

二、理想中的语文试卷的编制

我认为,试题的设计思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试题内容要突出基础性。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力求体现其基础性,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态度。按照这样的思想,在命题时着眼基本要求,避开难题、偏题。照顾到大多数,体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特点。

2、命题应体现人文关怀,充满情趣和差异性。

传统语文试卷因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题型设计比较客观、冷漠,显得严肃呆板,毫无情趣可言,在测试中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保持良好的考场心态,在用词上我们应细细地加工一番,像“请写出来”“请回答问题”“请选择”“能谈谈你的想法吗?”“你是怎样看的?”这些亲切客气的提问,使学生感到自己会成功的,即使答不上来,教师也不会怪罪,也能从中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使小学生在考试中体验到愉悦和成功,增强自信心,形成“乐学、乐考”的情感体验和态度体验。

3、努力营造宽松的试卷氛围,创设一种自然和谐的考试情境。

①卷首设计考前寄语,打消应试的顾虑,激起儿童应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②卷尾设计提示语,引导学生学会检查与反思,体验考试成功。

4、让考题富有选择的余地,激发儿童的自主精神。

儿童是活生生的个体,各有各的精神世界,新课程强调教学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服务,考题设计也应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在保证目标底线的基础上,要设计一类可供选择的试题。 设计多项同类不同水平的试题,体现学生达标水平的差异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尽可能地感到考试成功的喜悦。

5、试题应具备以下特点:

全:面向全体学生,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既注重新旧知识点的联系、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注重了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

精:以点带面,从一个考查点能透视出多重问题,在份量和要求上均有一定弹性。

活:突出素质教育思想,强化能力培养,使学生能活学活用。

实:每一个题目都实实在在,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每个年级都体现积累和运用这一新理念。

新:每份试卷都有学生创新意识的体现,注重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第9篇:描写儿童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8-0168-01

古典诗词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对于小学生来说,古典诗词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学生的思想和人格的重要途径。在当代,古诗词也一直在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但由于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不明,其教学被边缘化,教学研究也大多止于感性的经验总结。尤其是小学阶段,是为提升语文素养打下基础的关键阶段,深化这方面的研究对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有重要的意义。

一、引导讲解,理解古诗词的意义

为了押韵、平仄的需要,古诗的词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甚至有时一味按字词顺序根本无法讲通。而且古诗语言简练,以字作词,随着时代变迁许多词意与现代汉语词汇迥然不同,这些都给学生理解古诗造成了困难,教学中释词、顺句、连篇,循序渐进,才会渐入佳境,才能品其妙处。

1.释词。对于难以理解或查不到的意思的词,教师可以适当的点拨。如《山行》一诗中,对“远上寒山石径斜”中“寒山”一词的理解。“寒”是“冷”,那“寒山”是什么意思?教学这个词时应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描写中去感知:时值深秋、草木凋残、山石森森、秋风瑟瑟,冷不冷?所以,“寒山”指“深秋时,草木枯黄的山”。

2.顺句。词意通了,然后由学生独立思考,练习顺句。在顺句时,除提醒注意词序外,对一些初次接触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也要提出来讲,避免学生误入歧途。如王昌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按字面意思当为“秦朝时候的明月,汉朝时候的边关”。但是众所周知,明月千古一轮,边关万年不变,“秦汉”之说由何而来?若点明这是修辞手法中的“互文”,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疑问则迎刃而解,学生也会恍然大悟。

3.连篇。让学生用一段话,把诗句意思完整的说一下。但要注意的是,古诗中常常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决不可停留表面,而应深入内里,究其实质。例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的最后两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只按字面意思理解,学生很可能认为诗中“儿童”天真好客,诗句表现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而诗中要表达的,实际上是作者重踏故土,江山依旧、人事全非的苍凉慨叹,笑中有泪。

二、重视品读古诗词,在品读中感悟魅力

诗歌是富于情感的,诗歌的语言美必须通过反复体味才能领略得到。朗诵是体味的基础,也是它的具体表现之一,而读诗又可分为三个步骤:初读、细读、精读。下面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加以说明。

1.初读

初读要指导学生读懂诗句,读通全诗。首先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着重进行旁批。古今义不同的要批:如《送孟浩然之广陵》题目中的“之”,这里用作动词,相当于“去”,学生不常见的古汉语单音词要批,如“辞”,告别;尽,消失。地理名词要讲清:送别的地点——黄鹤楼在武汉,孟浩然要去的地方——广陵,也即扬州,前者在长江上游,后者在下游,故有“下扬州”。然后引导学生由字到词,由词到句进行对译,使学生了解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送别的情景:在春光明媚的三月,李白站在黄鹤楼目送诗人孟浩然远去,孤独的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滚滚的长江水流向远方。

2.细读

学生了解诗的大意后,要抓住色彩浓厚,形象鲜明的诗句,进一步学生引导学生悟情明理,体会诗的意蕴。如诗的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是什么样的季节?细究何为“烟花”?结合学生学过的词语“烟雨”一词,学生可理解为描写的是那看不尽,也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美景。读诗的最后两句有一细节,李白送别友人的时间是很长的,从目送孤帆到消失在碧空,又到“唯见长江天际流”,正是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一往深情的表现。

3.精读

古诗语文凝炼,炼句择语,在文学长河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辉煌。教学中,要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语言的表达方式。诗中“之广陵”与“下扬州”互换,诗句用韵反不合辙了,题目也口语化了,整首诗读起来不顺口。又如“烟花三月”中“三月”前用“烟花”一词平中见奇,假如用“阳春”或“春花”代替“阳春三月”只点明了时间,“阳春三月”有一点色彩感,但那种春意荡漾的氛围就不那么浓郁了。

三、拓展延伸,在提升内涵中融情

古诗词产生的年代久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风格等,都跟现代大不一样,加之学生的阅历又太浅,要准确把握诗歌作品情感,仅仅拘泥于课文必学内容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以及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教师要形成开放的语文教学观,让作者情、学生情在拓展延伸中融合,拓展的渠道有三种:

1.课前收集: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2.课堂交流:课堂交流是对信息的整合过程,也是认识深化、情感深化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者的作用,在对话交流中导情。例如,某一老师在教学张继的《枫桥夜泊》时,围绕“愁”字提问:你知道谁为愁做过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愁的名句?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老师对学生问题导向性的拓展延伸,是对愁文化的深层次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