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现状分析报告范文

大学生现状分析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现状分析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现状分析报告

第1篇:大学生现状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职 大学生 恋爱暴力 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5-0027-03

大学生恋爱于今已成为大学校园里非常普遍的现象,因此,因恋爱而引起的相关心理行为问题亦日益严重。恋爱关系中的个体因各自的成长环境、性格、气质、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的不同形成了形态各异的恋爱关系群体,其差异性在恋爱冲突中显现出来。恋人在相处磨合的过程中会因为其特异性而产生彼此无法接纳统一的部分,恋爱暴力即是这一部分的直接表现形式。

恋爱暴力专指同性/异性恋人间的暴力行为,与亲密关系暴力所不同的是,亲密关系暴力还包括夫妻暴力、家庭暴力等。恋爱暴力是亲密关系暴力的一种,多发生于青少年及成年早期个体,包括躯体暴力、精神暴力和性暴力。世界卫生组织将恋爱暴力定义为:在恋爱关系中,一方针对另一方的任何蓄意的言语、躯体、心理以及性的攻击和伤害。综合国内外文献显示,青少年恋爱暴力普遍存在,日益成为国际公认的值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恋爱暴力的发生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甚至终身都有着深远的影响,Ackard等研究发现,青少年恋爱暴力的发生与不健康行为及心理障碍发生的风险密切相关,如吸烟、暴饮暴食、的使用以及高抑郁症状甚至自杀、他杀倾向等。据流行病学调查统计,青少年中约有近三分之一的人经历过不同形式的恋爱暴力。尽管恋爱暴力有较高的发生率,但国内关于恋爱暴力的研究刚刚起步,尤其是针对高职专科生的研究更少。为了解高职大学生恋爱暴力的发生情况及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本人于2012年3月对安徽省铜陵市某高职院校2105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一 对象和方法

1.对象

采取现况研究设计,应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对铜陵市某高职院校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300份,剔除无效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105份,有效回收率91.5%。由于学校自身特点,本次调查一年级1064人,二年级951人,三年级90人;男生554人(占26.3%),女生1551人(占73.7%);城镇户口876人(占41.6%),农村户口1229人(占58.4%)。平均年龄为19.71±1.16岁。

2.方法

调查内容包括:(1)一般人口学指标。(2)亲密伴侣暴力问卷,苏普玉等编制,分躯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共29个条目。其中躯体暴力共12项,主要包括:用脚踢、用手或物体打、处于窒息状态、烫及利器刺、拽、掐、拧或捏等;精神暴力有11项,主要包括:强迫、限制你的交往或行踪、对你怒吼、骂、侮辱或诅咒、用语言、自杀/自伤行为来威胁你等;性暴力6项,包括:强迫抚摸或亲吻你的生殖器官、强迫发生非意愿的等。因行文篇幅原因,没有将所有条目一一具体列出。调查研究对象在大学期间和曾经的恋爱过程中,遭受每种暴力行为的具体次数采用三级计分法,回答无计0分,有1~2次计1分,3~5次及以上计2分,遭受过3种类型的恋爱暴力中的任何一种,即计算该生遭受过恋爱暴力(即总暴力)。该问卷总的Cronbachα系数为0.89,躯体暴力、心理暴力和性暴力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71、0.74和0.72,有较好的可信度与有效性。

3.统计分析

运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恋爱暴力的影响因素。显著性检验水准=0.05。

二 结果

1.恋爱及恋爱暴力报告基本情况

被调查的2105名大学生中现在或过去有过恋爱经历的共976人,占43.4%,其中51.6%有2次及以上的恋爱经历;在有恋爱经历的976名大学生中,遭遇恋爱总暴力、精神暴力、躯体暴力、性胁迫报道率分别为23.7%(231人)、21.6%(121人)、12.4%(210人)、2.7%(26人)。对恋爱暴力分型及暴力方向分析发现,49.6%恋爱暴力经历者同时经历两种或两种以上暴力;有76.2%(176/231)报告遭遇3次及以上的暴力频次。

2.不同人口学特征的高职大学生遭遇恋爱暴力差异比较

男女生恋爱暴力行为比较,男生报告遭遇总暴力39.4%(113/287)明显高于女生17.1%(118/689)。男生精神暴力、躯体暴力受虐发生率高于女生;女生报告遭遇性暴力发生率高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3.家庭教养经历与恋爱暴力之间的关系

本调查将家庭教养划分为四种类型,包括:(1)权威型:高关爱,高控制;(2)专制型:低关爱,高控制;(3)民主型:高关爱,低控制;(4)放任型:低关爱,低控制。由学生自我回忆判断家庭教养类型;回忆童年期是否情感上有被忽视或贬低的经历。比较不同家庭教养背景的学生遭遇暴力情况。结果显示,在躯体暴力上来自专制型家庭教养环境的学生恋爱暴力报告率最高,放任自由型家庭教养环境的学生恋爱暴力报告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恋爱暴力有无作为应变量(无为0,有为1),以单因素分析与暴力相关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儿童期被情感贬低及高控制低关爱的专制型家庭教养环境是遭遇恋爱暴力的危险因素(性别OR=2.950,95%CI:1.947~4.469;情感贬低OR=3.193,95%CI:1.932~5.276;专制型家庭教养环境OR=2.857,95%CI:1.024~7.97);文秘专业是遭遇恋爱暴力的保护因素(OR=0.504,95%CI:0.300~0.844),见表3。

三 讨论

大学生恋爱暴力现象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次被调查的高职生中有43.4%的人有恋爱经历。在有恋爱经历的群体中有23.7%的人报告曾遭遇恋爱暴力,其中有76.2%报告遭遇3次及以上的暴力频次,说明暴力一旦发生会有重复性、习惯性。提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们应及早进行健康教育和干预,使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能够健康恋爱,降低恋爱暴力的发生及发展。在暴力分型上,本次研究精神暴力报道率最高,性暴力报道率最低。总体均低于苏普玉等对本科生的调查结果。可能是高职生与本科生生源间的差异,也可能是一部分学生在遭受到特别是性暴力之后,一般不愿意或羞于告诉其他任何人,因此,我们可以推测约会暴力可能被低报了,约会暴力实际的发生率也许高于我们调查的报道率。

国内外诸多学者研究发现恋爱暴力无论是施暴还是受暴报告上,均存在性别差异。本次研究也显示男生报告遭遇总暴力、躯体暴力、精神暴力比女生高,与国外Archer、国内王向贤、刘娜等多位学者的研究相似。与婚姻暴力受害者大多为女性的现象相反,原因可能是多个方面的:(1)恋爱过程中一般男性为了博得女性的好感,在各方面有所收敛并迁就女性;(2)社会呼吁“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的政策,使女性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女性维权意识增强;(3)学历因素:本研究的被试都是在校大学生,在知识、学历方面都处于较高层次,使女大学生对受暴的容忍度降低,交往中一旦对方触犯了自己心目中底线即武断地采用暴力行为来还击。这种猜测王向贤在对1035名国内大学生的研究中也有所分析,他认为女大学生的教育程度优势或可能使其更有资源使用暴力。女生报告遭遇性暴力发生率高于男生。在独生大学生群体中恋爱总暴力、躯体及精神暴力报告率均高于非独生者,可能由于独生子女父母存在过度保护娇惯,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对对方的容忍度低,对轻微暴力或语言上稍有不快比较敏感。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城镇高职生总恋爱暴力及精神暴力发生率高于农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来自专制型家庭教养环境及童年期有被忽视、贬低等情感经历的学生是遭遇恋爱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与凤尔翠等研究结果相近。提示父母在未成年子女的教育过程中,应营造关爱、民主的家庭氛围,社会及学校应重视儿童期虐待的防范及早期干预。文秘专业是遭遇恋爱暴力的保护因素,与学理工科的同学比较,文科生情感丰富,善于表达与沟通,从而可减少恋爱冲突的发生。

本次研究存在以下几个局限:(1)样本来自于一所学校;(2)问卷主要针对遭遇的暴力,忽略了施暴;(3)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难免存在回忆偏倚,从而影响结果的外推。这些不足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晨.大学生恋爱冲突动态发展过程的质性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

[2]范燕燕.“合理化”的暴力:恋爱模式与亲密关系的变革[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1):94~98

[3]Ackard DM,Eisenberg ME,Neumark-Sztainer D. Long-

term impact of adolescent dating violence on the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male and female youth[J].J Pediatr,2007(5):476~481

[4]王向贤.大学生恋爱暴力初步调查——以某高校1035名大学生为例[J].青年研究,2007(8):45~49

[5]苏普玉、郝加虎、黄朝辉等.2575名在校大学生亲密伴侣暴力现况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4):346~351

[6]Archer J. Sex differences in aggression between peterosexual partners: a meta-analytic review[J]. 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0(5):651~680

[7]刘娜、马艳杰.大学生恋爱暴力现状调查[J].商情,2012(29)

[8]陈晶琦.697名男大学生约会暴力问题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10):1013~1016

[9]王永红.河北某高等专科学校部分男生约会暴力发生情况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0(6):63~67

第2篇:大学生现状分析报告范文

Abstract: Based on investigation on the employment status and main channel of vocational graduate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employment, mainly put forward some measures to develop vocational graduates' employment channels so as to achieve high-quality student employment.

关键词: 开拓;高职毕业生;就业渠道

Key words: exploration;vocational graduates;employment channels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9-0249-02

0 引言

目前,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巨大。从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来看,2013年是699万,2014年上升到727万;河北省2014年高校毕业生达36.78万,比2013年多1.28万。相关统计显示,目前河北省就业市场提供给毕业生的岗位数较2013年同期有所下降。一增一减,2014届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不乐观。教育的扩张必然引起就业压力持续增加。高职院校要想在夹缝中生存,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核心,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就业是民生之本。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必须四力合一,共同开拓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1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经调查,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形式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据调查,高职学生75%以上就职于民营中小企业,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城镇化步伐加快,企业市场将不断扩大,更易于民营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已成为高职学生就业的主要去向。刚入职毕业生的薪酬较低,大约在1500-2000之间,而且“跳槽”现象较突出,从就业区域来看,主要偏向于经济发达的省市。

2 高职学生主要就业渠道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主要就业渠道 高职学生的主要就业渠道角度包括人才市场、校园招聘会、媒体等渠道进行应聘、自主创业、三支一扶、亲友介绍、合作企业或顶岗实习录用、家长联系、继承家族产业、参军入伍等。

2.2 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分析 通过分析我院和其他兄弟院校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我们认为除了经济和市场是影响高职生就业的因素外,还存在一些内部原因。

2.2.1 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一些体制仍然存在 首先,在我国,目前教育部主管毕业生就业工作,公安部管理户口,而人事以及劳动部门对人才市场进行管理,由于这些部门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而给毕业生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其次,一些管理不规范以及制度不健全的中小企业很难吸引和留住毕业生,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影响,很多毕业生不愿意去非公有制企业;最后,由于相关政策和制度的不完善,有待进一步通畅大学生下基层的就业渠道。

2.2.2 针对毕业生举办的各种招聘会效果不佳,招聘形式亟需改进 虽然每年我院组织的大型招聘会吸引了上百家企业到场进行招聘,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赶集式的集中人才招聘形式不仅不利于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并且还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为了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除了创新招聘形式和发挥中介作用外,还应当积极发挥网络平台招聘的力量。

2.2.3 毕业生本身就业观念问题 虽然当前的毕业生观念日趋务实,但是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如:毕业生由于过高的估计自己的实力而存在较高的就业期望值,甚至不顾自身条件是否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而提出过分的要求,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还有一部分毕业生片面追求北上广等大城市,而不愿意去系部一些中小城市特别是农村发展,这使得他们失去了很多就业机会。

2.2.4 部分院校就业指导滞后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共性特点就是不完善的学生就业指导体制,其就业指导就够往往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或刚从相关部门分离出来。单调的就业指导课形式不仅缺乏实践意义,还有的仅仅在毕业阶段才开设。我们认为,就业行驶越严峻,就业指导越重要,这是由于毕业生在特别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就业压力会非常大,因此,必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勇敢面对求职和就业过程的困难。

3 开拓就业渠道的主要对策

3.1 政府的政策层面 开拓就业渠道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激励与扶持,并且要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发挥应有的作用。如《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出了拓宽渠道的政策措施,主要内容:①在推动产业升级中培育就业增长点。②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并且对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企业进行奖励和补贴;③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④统筹实施基层服务项目;⑤加大社区(乡镇)基层管理岗位开发力度;⑥积极开发社会中介组织中的公共服务岗位;⑦鼓励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⑧深入做好就业见习工作。加强见习岗位管理,实行见习期满就业承诺制度。并从加大小额担保贴息贷款扶持力度,提高一次性创业补助标准,创办小微型企业给予租金补贴,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创业,加大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力度等方面加大了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扶持的力度,值得推广。另外,政府要构建校企合作公共网络信息平台,促进校企双方信息资源共享,为职业院校与广大企业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促进校企双方在合作中互利共赢。

3.2 学校层面

3.2.1 必须顺应市场需求,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信息化 通过校企融合式合作,建立校企信息互通平台,开发人才市场信息分析系统和人才需求信息采集系统等形式,及时准确地了解掌握人才市场需求动态和行业企业发展趋势,形成动态分析报告。根据动态分析报告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及时增开就业市场前景广阔的专业,停招或取消不适应市场需求、就业前景差的专业,以更加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带动就业质量的不断提升。

3.2.2 采取“一对一”的就业帮扶模式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对学院的学生数量、生源地、家庭等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建立了困难毕业生就业信息档案。学校动用最好的社会资源为困难毕业生牵线搭桥,不仅帮助他们顺利就业,还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就业质量。对已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学院及时进行跟踪服务,主动与用人单位沟通,协助解决好毕业生上岗后的思想及工作方面的特殊困难,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

3.2.3 激活顶岗实习基地 首先,为了扩大就业基地,必须努力成为各地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才培养基地的友好合作伙伴,因此,学校应当加强与行业协会、大型企业集团和各地市人才服务中心的联系。其次,为了实现学校和实习企业共赢的局面,应当开展社会实践以及暑期间隙活动,从而充分利用学习实习实践的单位扩宽就业渠道,通过多种渠道倾听用人单位的意见进行情感交流以促进校企沟通并巩固扩大就业基地。

3.2.4 在学生创业引导上,实现由计划应对到学生自发创业的跨越 加大创业教育、创业引导和创业指导的力度。针对青年大学生面临创业时思想上、能力上、项目上、资金上遇到的各种难题进行科学分析和帮助。实现由单纯鼓励学生创业到科学指导学生创业转型。对有条件、适合创业专业的学生进行大力支持和帮助。创建“创业大讲堂”,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如何正确对待创业,如何选择创业项目,如何做到创业成功,进而培养一批创业人才,带动一大批人员就业。在我院建有全国女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河北省首家创业孵化园、河北现代物流人才培养基地、省会石家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和企业人才培养基地。为鼓励学生创业,所有专业均开设大学生创业指导课程,聘请优秀创业毕业生进行创业教学指导,成立了“信工创业人才暨职业经理联谊会”,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支持学生成功创业500余人,带动就业200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

3.3 用人单位层面

3.3.1 深入落实校企合作,规范用工制度 目前,有些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存在短效性,只有在临时用工或劳动密集的时候才会想到学校。所以学校和企业必须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签订合作协议,包括人员聘用、定期培养、薪酬待遇、用工管理等进行规范。深入落实校企合作机制,一是要大力宣传和切实执行国家关于校企合作的税费优惠政策,降低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成本,并得到人才、技术、资金三方面的支持,以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二是制定地方校企合作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以人力、技术、设备和经费等多种方式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3.3.2 灵活运用“展销”、“推销”、“订购”、“引荐”等形式进行招聘 “展销”即邀请用人单位来校举办专场招聘会,通过双向选择达成意向协议。运用“推销”形式,组织各专业优秀学生到企业参观、访问,以此宣传学生,推荐学生。运用“订购”形式,通过网络、邮件将学生简介和当年学生需求登记表,寄发给用人单位,邀请用人单位来校或网上选聘学生。运用“引荐”形式,请老“用户”引荐“新用户”。

3.3.3 建立合作企业联盟,扩大订单式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的显著特色就是校企结合、产学合作以及订单培养,这个特色也是有效实现学校、企业以及学生三方共赢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产学合作,多家企业联合建立合作企业联盟、拓宽技术与技能培养的教育资源,从而联手提高了毕业生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适应程度,更扩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3.3.4 扶持学生进行自主创业 企业可以先对怀揣创业梦想的毕业生进行考察,选取部分优秀的学生进行技术、资金、项目上的支持,扶持带动一段时间,引导他们走上创业之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筛选优质的企业进行重点培养,吸收成为自己的子公司或分公司,实现共赢。

3.4 毕业生层面 除了外部努力之外,学生必须提高就业竞争力,转变就业观念,努力实现自主创业。①学生要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将是就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②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基层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实现自身价值。也应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就业或创业”的职业选择观念。③要努力实现自主创业。在一定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总之,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是教育前进中和发展中的问题,更是高职教育事业改革以及发展的必经过程。高职院校应当在就业大环境严峻的形势下引导毕业生进行正确定位以提高社会竞争力和适应性,从而真正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此外,要想真正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通过政府、校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四方共同努力,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维明.努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2014年01月17日.

第3篇:大学生现状分析报告范文

Abstract:It is oral ability and interpersonal skills that decide undergraduate’s social adaptation in the future. Considering the fact that oral communication is more likely to be a two-way communication, or a dynamic communication, we couldn’t replace the examination of undergraduate’s oral ability with a certificate of qualification, as known as PSC (Putonghua Shuiping Ceshi), which is a standard spoken test. There are diverse solutions to this problem: setting up different optional courses; reinforcing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ctivities in university, etc. Cultivation of Oral Ability counts a lo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talents.

关键词:言语能力 综合素质 隐性课程 高素质人才

key words:oral ability comprehensive quality cultural activities high-quality talents

课题项目:本文系笔者主持的江苏大学教改与研究专项“言语表达能力与大学生软能力培养模式及其考评方法研究”(JGYB2009047)和镇江市2011年度社科应用研究课题“具有镇江特色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对策研究――关于镇江市区社会噪音现状的调查报告”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茅海燕,上海崇明人,副教授,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主要从事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的研究。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常常在言语交际中有所展现。言语交际能力不仅影响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而且影响他们未来的社会交往与生活,甚至影响到他们未来工作成就的大小。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和造就文明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重视大学生言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要提高大学生言语交际的能力。

一、大学生言说能力现状分析

由于受应试教育以及学生自身语言习得的制约影响,学校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既缺少系统的培养计划和必要的实践训练, 也缺少评价机制,致使大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存在放任自流或停止不前的状态。

1、普遍存在畏惧心理。由于紧张或担心被别人耻笑等心理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对开口讲话,普遍存在畏惧心理。一般不愿也不敢在课堂、座谈会等公众场合表达自己的思想;对于同学间的交往和交流,也宁愿选择“看书”、“欣赏音乐”、“网络对话”“QQ聊天”等不打照面的交际活动。

2、书面色彩过于浓重。口头语与书面语是有区别的。应试教育中语文教学体系是听写读说并重,但多年的教学过程往往把“说”的环节忽略,或用“读”来替代“说”,加之少年时期的羞涩,让更多的青少年失去了“说”的勇气,只好用“读”来应急,自然就形成了浓厚的“读书腔”。

3、口语表达词不达意。由于缺乏系统的“说”的训练,学生口语表达不完整、不流畅、不简洁的现状特别突出。不少学生爱说套话,表达模式化,没有个性,没有新意。词不达意或用语粗俗。有些学生吞吞吐吐,说话时离不开口头禅“这个、那个、嗯、啊”,极大地影响了口语准确传递信息的功能。

4、选词用语多不得体。口语交际必须讲究礼貌,真诚、慷慨地赞美别人,尽量理解对方的心境,掌握分寸,适度说话,同时注意避讳,尽量避免无原则的争论。但是有的学生讲话不得体,不能根据场合、情景、对象说话,没有良好的与他人沟通交流的习惯,甚至出现不说话则已,一说话就让人皱眉的尴尬场景。

5、应变的思维能力欠周密。劝说别人、安慰别人、称赞别人、批评别人、就连说笑话,开玩笑也需要周密的思辨能力。有的学生在几个知心朋友之间可以侃侃而谈,但一遇到突发事件或陌生人,应变的思维能力就显得很苍白,不仅不能化解矛盾,甚至会引发更激烈的言语冲突。

6、情绪自控力影响表达。有的同学面对突发事件,无言以对,手足无措,甚至不能自控情绪。现代社会要求公民除了具备人文教育,科学教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的同时,还应具有比较强的情绪自控能力。具有较好的情绪自控能力,才能在情急之中较准确地运用言语沟通技能。

二、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说话”与言说能力对比

针对广播电视工作者、演员、师范生、部分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实施了近18年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简称为PSC),对推广普通话,推进社会和谐交往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PSC不是口才的评定,而是对应试人员口头掌握和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规范程度的测试和评定,属于标准参照性考试。全部测试内容均以口头方式进行。PSC由四部分组成:单字、词语、读文章、说话。前三项考评总计60%。“说话”这个项目的测评,占测评总分的40%。《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描述“说话”这个项目为“考察应试人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能力和所能达到的规范程度。” [1]因此我们认为如果在当代大学生中全面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与时代对人才的言语需求有较大的距离。张一清[2]也(2009,105)认为“‘普通话水平测试’根据自身的测试目的,其测试内容绝大多数针对普通话语音,词汇、语法等所占得比列并不大。”

从我们掌握的针对师范生和在岗教师的PSC情况来看,应试人的口语表达能力的确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师范生面对测试划定的话题范围常常“无从说起”,致使测试成绩极其不理想。PSC中“说话”这个项目是单向表述。尽管允许话题范围事先可以准备,但是在实际测试时,被测者仍然不能把那些自己所经历的非常熟悉的人或事,使用较准确的普通话较完整地顺畅地单向表述三分钟。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一是目前在高校师范生中开展的PSC考前培训,多数辅导人员把培训重点放在“单字、词语、读文章”三项上,“说话”项目的培训只介绍考核中的注意事项,对“说话”训练几乎是放任自流。二是PSC培训采用的是典型的语言考核应试训练形式,没有在语言思维训练方面多做文章,应试者一旦没有准备好“腹稿”或紧张“卡壳”忘记了“腹稿”,就无法继续表述从而匆匆结束“说话”。

我们认为,高等院校各个专业的大学生目前需要的是言说能力的系统指导,而不是应对PSC。因为口语交际使用更多的是双向交流,是动态交流。无论是在学校学习、公司实习,还是去应聘工作,或代表公司参加商务谈判、讨论问题、交流沟通都离不开言语表达。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将表达技能与07级学生毕业成绩挂钩[3]。无独有偶,09年3月山东经济学院燕山学院也开始施行“一口话”测试制度。这种针对市场需求开展的就业指导服务,契合了经管职业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较高要求。这是应用语言测试方式的一大进步!

三、大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 1世纪教育委员会曾指出 :教育应当培养未来人才的四种基本能力――认识世界的能力 ,共同生活的能力 ,参与合作的能力 ,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 而这四种能力的培养与展现都离不开语言表达能力 ,因此语言素质的教育自然而然地成了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我国的应试教育已经让很多人习惯于沉默寡言或照本宣科。这种口语表达现状严重地束缚了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展示,削弱了大学生的竞争力。

言语表达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它能反映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社交能力、性格情操、礼仪风度等。加强对学生语言素质的教育 ,是培养开拓创造型人才的重要举措。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 ,就必须重视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在市场经济中就业竞争的胜出率。社会交际的实际需求要求学校应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基础教育多年来已经形成了应试教育的模式,绝大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的主动性非常欠缺。加之在“考碗”背景下出现的考证书、考雅思、考托福、考GRE、考编制、考公务员等等现状又使得学生没有精力和时间去锻炼交际能力。

言语表达能力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并训练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意见、建议,以求信息接受者能够理解、明白、认知的能力。那么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言说能力的培养,如何大面积地开展交际言语的测评工作,一直是我们探索的课题。总结多年的教学经历,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

1、开设丰富多样的校级公选课,提供综合素养供给平台。

在课程设置方面,我校开设了“交际语言艺术”、“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公关语言艺术”、 “大学语文”、 “广告语言研究”、“人际交往心理学”“公共关系心理学”、“实用语言艺术”、“生活中的法律常识”、“社会心理学”等课程。结合每门课程的学习,设置一些相关的交际活动。比如,要求学生在临时组成的教学班主动寻找朋友,并且把寻找过程、交往过程记录成文,加以分析评价总结;要求学生设置调查问卷,到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发放,将收回的调查问卷分类总结,写出书面报告;要求学生主持小型座谈会,就校园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评价;要求学生在校园或附近社区就某个问题进行寻访,完成分析报告;提供文字材料,课堂开展讨论或辩论等等的言语应用活动。当然,因为是公选课,所有的课程学生有权自由选择;因为是公选课,每位教师的教学理念有着很大的差异;因为是公选课,口语表达能力的课堂训练极其有限。这个方面还有待相关的管理部门组织相关教学人员来整合、调整、梳理并完善。

2、加强高校隐性课程的建设,激发并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教育过程不仅发生在学校和课堂,还发生在众多不同的环境中,教育产生的结果有时常常是无目的的,无目的的结果可能比有目的的结果更有意义。美国学者杰克逊于1968 年在其《教育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它是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隐性课程让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 中学习到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行为和情感态度,具有“潜在性”。与显性课程相比,隐性课程还具有涉猎范围的宽广性。隐性课程打破了显性课程固有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呈现一种使学生随时随地获取经验的状态;隐性课程更多地体现为非物质性的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隐性文化现象,有助于弥补作为显性文化现象的正规课程的不足,潜移默化地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作为重要的隐性课程,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正常的生理发育。校园建筑、校园设施和校园美化物等物质文化有助于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培养。

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巧妙地借助语言、文学、体育、艺术等工具,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倡导优良的校风和班风,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使他们在一种不知不觉的氛围中,自我感受和领悟 “学什么”和“怎么办”,让隐性课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校园文化的建设方面,我们认为首都师范大学08年开始在学生中开展的“校长邀你喝下午茶”、“校长助理招聘”等系列活动就是与提高大学生言说能力有关的隐性课程建设的最好尝试。

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言说能力,解决困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为建设文明社会培养一批批高素质的当代大学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注释: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6号.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规定[Z]2003年5月15日

第4篇:大学生现状分析报告范文

[论文摘要] 高校学生社团的日益发展壮大给社团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就大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和社团的职能进行了阐述,对如何加强社团建设和管理,创建新的模式,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中大学生社团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极大丰富了校园文化。从理论型、学术型社团到娱乐型、服务型社团,涵盖了学生不同兴趣不同层次的需求。总体而言,社团组织的活动规模不断扩大、物质投入不断增加、参与面、受众面不断加大,影响和效果不断提升。但是,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如:有的社团组织结构松散,会员流动量大,缺乏组织纪律约束,随意性较大;有的社团缺乏骨干,成员仅凭兴趣凑集,无计划活动;有的社团内部管理较混乱,活动经费管理不严密,出现社团负责人盗用或乱用社团经费等等,从而导致不少社团缺乏良性发展,社团的活动、计划和思想缺乏连续性,难以积累、沉淀优秀的社团文化。

二、社团的职能

1·社团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个优秀的社团,它的成员能够通过加入社团、参与社团活动、参与社团管理等多种途径紧密地与社团联系在一起,由归属感到认同感,由认同感到荣誉感,由荣誉感发展为对集体的责任感;同时,一个优秀的社团在成员中倡导的价值观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成员的心灵。

2·社团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

每一类社团实际都包括了许多种形态各异的具体小类,充分体现了高校大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充分的想象力。首先,学生可以在社团成员群体中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一项良好的兴趣爱好中蕴涵了广博的知识,可以陶冶自己的身心,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另一方面,加入一个社团的学生来自许多不同的专业,当他们加入到社团这样一个具有较强发散性的组织中,在平时的活动和交往中会感受到不同专业同学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这种交叉的相互影响将使每一个社团学生从中受益。

3·社团为学生的技能成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学生加入某一类社团,在发展自身爱好的同时,不断使自己某一方面的技能得到锤炼,并在不断向社会和他人展示的同时,获得较强的自我认同感,加强自身的自信心,从而为培养健康的人格打下基础。

4·社团为学生的能力提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技能是具体操作的工具性要求,而能力则是内在的活力,相较之下,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不同的信息、不同的创意互相碰撞,不同成员间的互动越活跃,创新的动力也就越强,对培养社团成员的创新意识的作用就越大;另外,社团这样一个成员众多的团体就如同一个小社会,成员之间相互的交流越频繁,对成员的交往能力的培养就越充分,社团组织走出校园的活动越多,成员社会化程度越高。这对于培养社团成员的适应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5·社团是学生团队意识和向心力培养的良好阵地

由于学生社团是学生凭自己的爱好与特长自发形成,并在活动中坚持“兼收齐蓄,兼容并包”的方针,使得社团成员的团队意识比较强,也就是凝聚力和向心力比较强。

6·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社团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提升层次,构建载体,凝聚学生,示范群体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最终是要落实到不同的项目和层面,社团组织就是一个很好的项目和层面,而且是学校党团职能部门校园文化建设的切实抓手。实际证明,社团建设的全面与否、规范与否、是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否丰富多彩,全员参与的注脚,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否夯实的重要保证。

三、社团建设及管理的新模式

学生社团作为一支新兴力量正迅速发展壮大。如何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如何规范对学生社团的管理,成为团工作的一大课题。

(一)加强社团自身建设

1·具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会员分工明确,合作融洽,组织纪律各项制度健全,日常工作有条不紊。

2·有一个团结向上、凝聚力强的领导核心。社团的负责人要有热心,有积极性和责任感,有较强的工作能力,有为他人服务奉献的精神,不为个人出风头。

3·有较好的工作计划和社团活动。一个发展好的社团离不开档次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这就要求在有健康的工作计划的同时,必须有立意新、品味高、策划精的社团活动。

4·具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帐目由专人负责,建立经费收支帐目,社团负责人或其他成员不得随意处分和占有社团财物。

5·在事先征得学校主管部门同意的情况下,社团可以聘请若干政策水平较高、学术造诣较深或在某些方面有专长,关心学生社团活动的专家、学者或教师,担任指导教师、顾问或名誉社长,对社团活动和发展给予必要的指导。

6·加强交流与合作,联合高校其他社团进行面向更广泛学生的大型活动,扩大社团活动的影响力,实现社团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7·加强对外联系,利用自身的智力和文化优势,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做贡献,同时得到企业和社会的经费支持,将社团活动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开展。

(二)建立规范的管理模式

1·严格活动审批。对社团活动实行“五个一”申报审批制度:即提前一个星期申报、一个基于调研基础上的可行性分析报告、一套完整的活动方案、一份明确的社团活动责任分工、一个较完备的安全预案。严把社团活动的审批关和质量关。

2·规范干部培养。在公开竞选、民主选用的基础上,学校定期举办团学干部培训班、不定期组织社团干部去知名企业参观学习,利用寒暑假组织社团干部到社区挂职锻炼。形成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的社团干部队伍。

3·巩固活动阵地。为充分发挥社团在校园文化中的生力军作用,要依托社团建立各种日常活动阵地,既促进了社团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也能极大地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4·占领网络阵地。社团依托互联网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教育活动,努力使互联网成为反映社团风貌、开展社团活动和展开社团风采的阵地窗口,为社团形象的展示和互联网德育系统的构建发挥积极的作用。

总之,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给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积极探索社团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寻找和培育共青团工作的新阵地,已经成为高校团工作的一个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李新·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浅议[J]·《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2期

[2]刘志明·高校学生社团现状分析[J]·《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12月第17卷第4期

第5篇:大学生现状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职业素质; 培养目标; 职业规划指导

罗伯斯大学(Oral Roberts University)是美国的一所私立大学。该校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学生就业形势一直保持良好势头。该校对会计专业本科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中有许多值得我国高等会计教育借鉴的方面。

一、罗伯斯大学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概况

(一)培养目标定位与课程设置紧密结合经济环境

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模式取决于培养目标定位。罗伯斯大学在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突出体现了紧密结合本国经济环境的特点,充分反映经济发展对人才职业素质的需求。在美国的商业经济体系中,有75%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因此,该校商学院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致力于培养个人创业的企业家精英或管理人员。作为体现培养目标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则充分体现出培养学生应具备的会计管理职业素质与能力。如在专业应修课程中,通过管理类课程培养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能力。在实践教学课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对商业案例进行实地分析考察的能力以及为中小企业提供商业咨询的能力。正是这种具有特色并紧密结合经济环境特点的培养目标定位及其课程设置,使学校培养的学生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教师在学生职业规划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引导学生职业目标的初步设立。商学院的学生在入学时并不划分专业,但每一名学生从入学开始就会有专业老师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导师在学生第一年上公共课的过程中,就会为学生介绍专业前景、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体系和选修的课程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填写大学学习计划书及学习进度表。第二,跟踪服务和指导学生修正职业目标。在每学期开学注册课程之前,指导老师都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并进一步指导学生的学习和课程选择。学生按要求填写选课表格并得到指导老师签字后才能到教务管理部门进行注册。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改变或某门课程学习有困难乃至职业发展倾向有变化,老师便会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计划进行调整,直至学生按照职业规划目标修完所有课业,走上职业道路。第三,帮助学生实现职业目标。在学生进入高年级后,教师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便进入了指导学生写简历并不断进行修改的阶段。由于专业课老师在社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与企业具有广泛的联系,因而也能为学生提供公司招聘的各类信息,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很高。由此可见,专业教师在学生职业目标的规划与修正、知识体系的架构与积累、学习计划的完成以及职业素质的积累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引路人作用。

(三)案例分析是学生训练职业能力的有效方式

案例教学是训练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手段。案例来源或取材一般有两类:一类是上市公司公开的财务报告,可用于财务分析、战略管理等课程所需的案例;另一类是教师自己编写的将课程知识点融合起来的案例,如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课程所需的案例。案例教学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作为未来会计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分析和预测能力。以上市公司公开的财务报告为案例进行的分析,既要求学生从宏观上对国内外该行业经济现状分析入手,还要求从微观层面对该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该行业的走势进行判断并对该公司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这种案例取材真实,没有也不需要进行任何修正或调整,学生不仅得到了作为未来会计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分析和预测能力训练,而且对案例企业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为毕业后进入该行业甚至该企业提供了充分的职业准备。第二,搭建了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的平台。在案例分析中,从团队形成、选题、分析直至撰写报告整个过程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在团队形成阶段主要靠学生自主结合;选题由团队成员根据课程内容及要求共同研究确定,从查找资料、分析数据、建立模型一直到撰写分析报告,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密切配合与协作。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是对学生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团队精神,使其懂得了如何与团队成员沟通、合作。第三,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会计职业素质。学生撰写的案例分析报告,通常要符合MLA(现代语言学会)格式及APA(美国心理学会)格式标准进行标准化的注释、标注、脚注及索引,引用超过7个字以上就应在文章中表明出处并进行标注。这不但体现了对知识产权的尊重,而且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学术作风。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大学期间职业目标的设定以及自身职业素质的锻炼,完全是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进行的。在大学期间,学生都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意识。学生们一入学,便开始主动寻找社会实践的机会,并有意识地按照职业规划目标进行专业实习。因为他们都很清楚,大学期间没有实习经历和经验,毕业时很难找到工作。在专业实习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了解会计工作的规范和要求,了解企业会计工作的整体运作,形成一个对会计系统的初步认识,为日后步入会计职业领域奠定了基础。

二、我国会计教育中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反思与改进

尽管我国大学中对学生会计职业素质教育的外部环境与罗伯斯大学相比有很大差异,如学校的师资力量、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公司对待大学生实习的重视程度以及为学生提供的实习机会等等,但撇开这些客观因素,对我国高等会计教育而言,在对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方面,仍有许多值得借鉴的。

(一)高等会计教育者应认真研究培养目标

现代高等教育提出了“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培养目标。从学校对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看,一些高校将其定位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中高级会计管理人才。从学生对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认同来看,有学者调查表明:“通才+专才”的组合是大多数学生公认的最佳选择。作为提供教育资源的学校对培养目标的定位,与作为受教育主体的学生对培养目标的认同,两者之间是否相互吻合,以及如何在课程设置上科学合理的体现培养目标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训练,都需要认真思考。无论是教育者还是接受教育者,对培养目标的理解是否能够满足经济环境的要求,最终都要接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检验。因此,我国高等会计教育者应对我国的经济环境特点、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素质与技能的要求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确立高校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目标,并围绕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才能使培养出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二)建立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职业规划的激励机制

在我国,很多高校都配备有班主任,而且大多数班主任都是专业教师。许多班主任不仅在引导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方面倾注了心血,同时也在指导学生职业规划、确立学习目标以及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等方面发挥了引路人的作用。但是,这些作用的发挥都只源自于教师的自觉行为,并没有形成一个机制或建立起一种制度,因此难以调动所有专业教师关心学生职业发展的积极性;而一些学生也往往由于缺乏指导,无法形成对专业的充分认识,最终因目标缺失逐渐失去学习的动力。虽然许多高校也建立了导师制,但对导师作用的认识大都局限在对课程学习尤其是毕业论文的指导。应借鉴罗伯斯大学的导师制,将教师对学生职业规划的帮助和指导作为一种制度确立下来,在制度中明确导师对学生大学期间提供包括职业目标设定、课程学习、就业指导在内的全程职业指导服务,并建立相应的考核与奖励措施。确保每一名学生在一入学就能得到专业教师的指导,并在学生为实现职业目标积极实践的过程中跟踪服务。

(三)探索富有成效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素质和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学校应在政策上和资金上鼓励教师走出学校,建立与企业的密切联系,为编写高水平案例积累素材。第二,高校通过为企业提供专业咨询或服务,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外实践环境。对此,我国的企业迫切需要转变观念:接受实习生不再是增加企业的负担,而是企业及早瞄准人才、选拔人才、与其他企业竞争人才、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的难得机遇。企业为提升自身竞争力,必将日益重视科学规范的管理。2007年1月1日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要求必然促进企业对具有较高会计职业素质人才的需求和竞争。企业应抓住这一机遇,重视人才的早期培养与选拔,并主动与高校合作,将高校培养人才与企业储备人才紧密相连,实现企业支持高校,高校为社会、为企业培养优秀人才的多赢局面。

(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倡导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首先是培养学生对个人职业目标的设定、学习计划的制订、课程学习的自主完成等各方面形成积极主动的自我负责态度。其次,自主学习并不是仅局限于课堂内或校内的学习,应该既包括对书本知识的获取,也包括案例分析过程中的知识积累,更包括走向社会主动寻找职业技能训练的机会。如果学生从一入学开始直至大学毕业能够一直得到教师在职业规划方面的跟踪服务和悉心指导,学生不仅会积极学习和主动实践,而且更重要的是能有意识地按照职业规划目标进行自我职业素质训练,为日后的职业发展积累资本。

第6篇:大学生现状分析报告范文

社会工作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最初产生于民间慈善救助活动之中,之后逐渐发展成为政府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国的社会工作起步晚,又经过30年的停顿,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我国开始恢复和重建了社会工作专业,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不过应该正视的是在我国,社会工作概念的专业理解与社会的普遍理解不对等,专业形象不高,毕业生缺乏清晰的就业市场;另一方面,受过专业训练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客观上既难以进入福利的机构,主观上又极不愿意进入福利机构,人才流失严重等等一系列问题也同样制约着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国家现在对社会工作重视程度增加,并于近年了一系列的政策扶持的通知,作为新时期的接班人,大学生们尤其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们也应该深刻思考怎样才能促进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怎样才能使我国的社会工作更本土化更具影响性,怎样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社会工作者的行列中来。同时现在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不应该以逸待劳,应该正视自己,发挥自身的价值作用,从职业发展方向上来看,大学生创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该文通过运用文献回顾方法,结合现状分析,旨在结合社会工作这一特色专业分析研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个途径并为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提供发展建议。该分析报告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分析社会工作和大学生创业的发展过程、趋势和探究二者结合后的内在联系;第二部分探究大学生创办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面临的困局、挑战及影响因素;第三部分对大学生和国家政策提出如何加强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与管理的建议。

1 社会工作和大学生创业的理解和其内在联系探究

1.1对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探究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如果从专业化的角度来审视, 它们可分别被视为非专业化、半专业化和专业化的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是社会工作的专业工作者,他们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标准,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社会工作者所在的社会工作机构不能简单以营利机构和非营利机构来判断,总的来说,它是公益组织机构。中国的社会工作起步发展较晚,并且在20世纪中叶停顿了30年,值得欣喜的是,经过改革开放后 20 多年的恢复、重建与发展,中国社会工作已获得长足发展:社会工作概念与专业价值观进入社会生活,社会工作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社工专业实践由福利服务扩大到教育、医疗和司法矫治,专业服务领域日趋扩大;社工教育 发展迭起作岗位上崭露头角,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社会工作者与社工教育者的学术团体与专业组织网络已经建立,专业上的性质日益明显;社会工作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已经起步;社会工作已纳入国家社会政策议程,引起国家的关注[1]。

从以上分析能够看出,中国现在正认真地理解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阶段,吸取经验与教训,理解中国现阶段发展社会工作的制度环境与面临的挑战与问题,着眼于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创新。由此可见,中国专业社会工作的未来发展前途广阔[2]。

1.2 大学生创业

在中国,伴随着国家出台许多扩招政策,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并且就业信息不流通,专业与市场需求不对称,大学生就业观念不当等等原因使很多大学生面临才毕业就失业的局面。国家在这种情形下出台了很多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作为当代大学生,需要创造条件,扭转现阶段大学生就业所处的形势。

尽管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机制不完善,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知识经济在中国的逐渐发展,经济增长对人才的需求也渐渐由过去的简单型转为复合型,由知识型转向技能型。因此,大学生自主创业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随着政府政策支持和社会关心的进一步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观念也变得越来越科学,行动也将越来越理性,创业成功的机率也会越来越大。在未来,内外部环境的成熟使大学生自主创业现象会越来越普遍,成功的机会越来越多。

大学生创业有很大的优势。首先,大学生最具有朝气,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而这些都是一个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精神;其次,大学生在学校里学到了很多理论性的专业知识,有着较高层次的理论技术优势,对事物有较强的领悟能力;然后,很多大学生自主创业精神很强,他们有对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挑战的信心和欲望,创业动力较强;最后,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并实施全方位扶持政策。

1.3 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社会工作的历史以及各国经验表明,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是推动社会工作的重要力量,是摆脱社会工作发展限制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社会工作人才就业的主要载体组织,在社会工作整体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弥补政府在诸多方面的力不从心和不足;发挥专业和个性化服务的功能,真正实现的个案服务和人文关怀。例如,在社会工作最发达的美国,67万社会工作者中,三分之一分布在各层级政府的社会服务机构,其余绝大部分社会工作者分布在民办社会工作的服务机构当中,他们对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失调发挥了不小的补救作用[3]。

在社会工作发展缓慢,大学生就业形式堪忧,大学生创业政策优厚、前景宽广的情况下,把社会工作与大学生创业结合起来不失为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此时应运而生。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产生既解决了大学生创业和就业问题,也同时对我国的社会工作的发展,社会工作地位和其影响度的提高,更甚于社会结构的调整,社会良性发展等关乎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问题的解决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大学生创办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有很多优势。首先是大学生创业的优势;其次是国家在政策上鼓励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最后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未来前景很广,市场需求会随着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大。

2 大学生创业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面临的困局、挑战及影响因素

我国大学生创业刚刚开始兴起不久,大学生创业普遍缺乏经验;我国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发展刚刚起步,自身能力不足;又由于国家政策、制度、社会环境的不健全,这些都导致了目前大学生创办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面临着一些困局与挑战。

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郭燕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北京服装学院的大学生进行了主题是大学生创业意愿问卷调查及分析的调查研究。分析其中一个题为大学生创业的最大困难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85%的学生认为“缺乏资金”是大学生创业所面临的最大困难,说明大学生认为筹集资金是最大的问题;其次是“不知道怎样做?”和“难以找到好的合伙人”分别占被调查者的42.3%和41.3%;而选择“没有好项目”的所占比重为33.3%;选择“家里不支持”创业所占比重最低,仅为7.5%,表明家庭的干预,不是影响学生创业的主要因素[6]。

表1显示了2007年5月对73家提供社会服务的民办机构的问卷调查结果。

表1 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困难(N=73)

通过引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在创业时创办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目前主要面临如下问题和困难。

(1)资金缺乏。一方面,大学生创业难以有大而持续稳定的投资,大学生由于刚出校门,社会信用度较低,资金主要来源于家庭投资。另一方面,社会工作机构从其组建开始就与政府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过政府对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财政支持不够,政府购买服务等一些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相关的项目虽然已经开始在个别地方出现,但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南部沿海发达地区,分布并不普遍导致资金流动不均匀。并且社会工作在我国社会认知度较低,社会募集资金困难,社会工作机构目前在我国主要与政府部门合作,资金来源较为单一。

(2)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经过新一轮的改革,不少民办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税收上实现了减免但是政府缺乏统一的免税资格认定机制。使一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申请免税的过程中运作困难。创办社会工作机构是一个长线的工程,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一般都有一年或几年期限,时间紧迫,不利于民办机构的长远发展。社会工作在中国作为一种较为新兴的职业,在创办民办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之初,业务主管单位确定模糊,使办理工商管理手续麻烦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反映了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工作类型等界定模糊。

(3)人力资源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缺乏合作伙伴。社会认知度低,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刚刚开始在中国大陆兴起,部分机构透明度低、公信力差,社会对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信任程度普遍不高,资金不足,大学生在创办的过程中难以找到志同道合的合作者。第二是专业人才不足。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不成熟,此专业方面毕业生少并且在社会地位不高,就业机构不稳定,薪金少使人才流失严重。第三是缺少有管理经验的管理者。中国发展社工时间短,社会工作信息不流通,资源不均衡,行业工资水平低致使有管理经验的人才缺失。

3 正确促进社会工作与大学生创业结合的方法理路

第7篇:大学生现状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税收筹划;教材建设;实践教学

一、税收筹划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在高校中,税收筹划课程主要出现在经管类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根据适用专业和院校类型的不同,其课时设置也有所差别,教学侧重点亦不同。一般而言,税收筹划课程在财政学专业、税收类专业中的地位最高,其次是会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和其他经济类专业等。现在,一些院校的非经管类专业也以选修课的形式为学生开设税收筹划课程,让学生了解税收筹划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河南工业大学为例,税收筹划课程不仅是财政学专业的核心限选课程,而且也是财政学专业的培养方向。同时,税收筹划课程也是工商管理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的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的选修课程。对即将从事财会、税务类工作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相关的财会、税收基础知识,所以税收筹划课程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影响学生整体素质及实践工作质量的提升。

在课程效果评价方面,不同学校的做法也不同。大多数高校采取定量评价衡量方法,以综合分值的高低来评价教学效果的好坏。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师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在学习时主动选择的意愿明显增强,对自己感兴趣、有价值的课程会认真学习,对没有兴趣、不实用的课程则会排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教学效果不好。税收筹划课程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的热情程度和教学组织能力。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检验税收筹划课程的教学效果主要是看学生在相关实践工作中的税收筹划能力。

二、影响税收筹划课程教学效果的问题

1.课程建设缓慢。20世纪90年代以后,税收筹划的理念才被引入中国并被吸纳,所以税收筹划课程作为一门课程进入大学课堂的时间并不长,在课程建设中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教材选取困难、实验室建设滞后等问题。高校教师一般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他们的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社会阅历较少,实践经验不足,有效开展案例式教学相对困难。河南工业大学财政学专业作为新专业,师资力量有些薄弱,还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教学团队,课程建设也比较滞后。

就税收筹划课程的教材建设来说,目前此类教材存在内容陈旧、知识不系统等问题。教材内容跟不上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调整,可能会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惑,影响学习效果。另外,税收筹划课程建设过程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实践教学环节较少且效率低。大多数院校的税收筹划课程的实践课是在机房完成的,而一些高校的软件升级不及时,跟不上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调整步伐,往往使学生的上机操作实践环节流于形式。

2.授课和考核方式僵化。笔者经过调查发现,在税收筹划课程教学方法方面,一些高校的教师仍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虽然多数任课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使课堂教学变得直观明了、易于接受,但是学生没有真实体验,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教学效果仍然不佳。另外,税收筹划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多为闭卷考试,而且卷面成绩一般占课程总成绩的比重较大。这在某种程度上会误导学生过多地关注理论知识,而忽视相关实践技能的训练,导致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

三、提升税收筹划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般而言,教师要想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应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大多数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技巧,但是其自制力较弱,且很多时候具有学习盲目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如何教好税收筹划课?教师要先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取教材。同时,教师要认真备课,熟悉授课内容,做到重难点突出,把握好教学节奏,多与学生互动,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后辅导。具体来说,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重视专业导学。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有导学这一教学环节,是专业导师对大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思想、心理、生活、专业等方面的引导,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以河南工业大学财政学专业为例,在对该专业学生进行导学时,教师会详细讲解该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情况,帮助学生理清税收筹划课程与先导课程、拓展拔高课程之间的关系。税收筹划课程一般会安排在大三的下学期或大四的上学期。在此之前,学生要学习多门专业基础课程,如会计课、财务管理课、税法课、经济法课等。教师通过专业导学让学生了解税收筹划课程与这些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只有扎实掌握先导课程知识,学生才能学好整个专业课程。

2.注重教材建设。教材的选取是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好的教材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和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质量较差的教材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会误导学生,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目前,已经出版的教材大多存在内容陈旧等问题。为避免这种情况,任课教师应及时编写或修订适合学生知识结构和专业培养方向的教材。另外,任课教师在平时要多关注国家财税政策的调整,多关注社会中的相关案例,从而为课堂教学所用。同时,任课教师要经常到知名院校接受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与同行专家积极交流,积累教材建设经验。河南工业大学每年都有教材编写的相关政策出台,在制度和资金方面对任课教师编写教材进行支持和鼓励。所以,税收筹划课程的任课教师应好好把握机会,用心研习,争取编写出国内一流的教材。

3.创新教学方式。除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外,税收筹划课程教师还应多采取实用性、亲临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学习税收筹划课程,掌握并综合运用会计、财务管理、税收、具体经济行为等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如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案例。案例是实际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只有真实的案例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有真实的体验。当然,案例并不是随手可得的,是需要任课教师日常多关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生的事情并认真收集,然后适当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度、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以及知识结构来分组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深入社会收集相关资料,积极参加讨论活动,最终完成案例分析报告。然后,教师安排各组成员进行交流,各抒己见。此外,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与社会接触,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学校也可以通过校内税收专业实验室或校外专业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好地适应工作环境。总之,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改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宫义飞.能力本位下税务筹划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财务通讯(综合),2011,(11).

第8篇:大学生现状分析报告范文

旅游文化类课程,是五年制高职必修主干课程之一。

一、课程现状分析

旅游文化课程是旅游类高职高专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为旅游管理(会展管理、景区管理、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导游等专业而设置,同时也可作为校级、校际公选课面向本校或周边其他院校非旅游专业而设置。本课程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综合学科,它兼具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时刻面临着时代的挑战,它是与旅游密切联系的文化理论课,许多理论问题只有结合现实中的旅游活动、风景名胜,尤其是人文景观中的文化内涵探析,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把握。因此本课程的教学在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高职高专旅游人才及提高在校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调查我校目前旅游文化类课程情况,可以看出:尽管开设科目有语言类、旅行社业务等,教学内容和手段依然存在不足,地方特色内容少,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对未来旅游文化类课程设置的构想:希望开设民俗类课程、园林艺术、茶文化、宗教文化等,希望提高语言表达技巧、推销技巧、人际沟通能力。这些都需要改善优化教学来实现。

二、课程优化的理念与思路

(一)在知识方面

使学生掌握旅游文化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学习领会我国旅游文化深厚的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征,增加地方特色内容,增进对中华文化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家乡文化的了解、热爱;

(二)在素质方面

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专业素养、培育学生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三)在能力方面

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识别旅游文化的能力、分析探讨旅游文化的能力、专业实践能力。

课程教学注重理论与应用,知识与技能,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着力造就高素质的高职旅游人才。

三、优化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在课程内容组织上,以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为度”,实践知识以“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结合(导游等)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构建成理论,实践和考核为一体的课程体系目标。

理论适度:旅游文化是综合的文化现象,它是由不同质态文化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我们认为在中国旅游文化中,历史、建筑、园林、饮食、民俗、旅游景观与山水文化、旅游文学艺术、宗教等是客体文化的重要基础和主要内容。

形式多样:在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上,力求形式多样化:理论+实践+素质教育。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课程与教材特点,课程组统一要求,规范教学活动,采取课堂理论讲授、专题小讲座、案例分析与景区实地教学等的实践教学形式组织教学内容。

注重实践:

1.有效利用各类资源。无锡有着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又是我国吴文化重要发源地,同时我校拥有的多家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验室、教育旅行社,均为我们的《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实践性教学环境,充分利用这些校内外实训基地,多媒体教室,导游模拟实验室,景区、景点实地考察参观学习来进行互动教学,情景教学,加大了课程实践教学的先进性和开放性。

2.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本课程实践性教学采取的是:课堂实验+实地考察+专题实践,具体设计为:

课堂实验:就某一个关于旅游文化的案例,规定学生在课后利用网络查找收集相关资料,指导学生在实验课上利用多媒体手段,以小讲座、演讲等形式进行旅游文化知识的实践运用,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课外考察:按教学计划,结合课堂实验有关内容,集中安排去一些文化旅游景区,实地参观、考察学习,了解本地文化的表现形式、特征。

实践锻炼:结合景区、景点实地考察,针对一些具体景点、景区,实地模拟导游进行讲解,或为景区做义务讲解员。通过实践锻炼,使学生对中国旅游文化的丰富内容、特征以及无锡本地著名景点、景区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有比较透彻的了解,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探讨旅游文化现象的实践能力,达到了课程注重实践的教学目的。

四、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

充分利用“三个课堂”,抓住“四个环节”。

以我校《中国旅游文化》课程为例,利用“三个课堂”,使本课程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理论与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到景区实地教学,引导学生自我发展,以实践激励学生自觉成才,提高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增加大学生的自身内涵。同时,抓住“四个环节”:①理论教学。以理论阐述结合专题小讲座,向学生系统传授《中国旅游文化》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理论教学以内容必需、够用为度。②案例教学。以案例分析作为教学内容之一,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实验教学。设置专题实验项目,编写相关专题实验指导书,开展专题研究实验,训练学生实际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撰写专题实验分析报告,加强研究性、探索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达到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学以致用。④实地教学。在校内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到本地景点、景区实地教学、校内导游模拟实验室模拟训练,在实践中深化了学生对中国旅游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加强教学效果。

通过“三个课堂”联动互补,“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实地教学”四个环节,构成整体推进的大课堂育人体系,为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开辟更广阔的空间,使《中国旅游文化》课程的教学达到了旅游文化知识教育与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优化教学内容和手段离不开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在现代教育的发展中,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与学生的认知途径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本课程正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教学效果。不仅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充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更要凭借网络课堂,延伸教学时空。

第9篇:大学生现状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旅游酒店;用人需求;高职院校;专业人才

我国旅游业因其综合性较强、开放程度较高、就业带动能力较强等突出优点,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全新增长点。酒店行业是我国旅游业的一个标志性行业,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高品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这样一来,就造成了我国旅游酒店管理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依据一项统计,到2018年,我国每增加8.3个就业岗位,其中就有1个就业机会在旅游酒店行业。当前我国旅游酒店行业存在每年200万人的缺口。目前的旅游酒店专业人才供给已经远远无法满足酒店业发展之实际需求,尤其是高层次管理人才更是非常稀缺,这就为我国高职学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大力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空间。

一、我国旅游酒店用人现状分析

依据中国旅游饭店协会的一份调研报告,我国绝大多数旅游酒店管理类专业毕业生之所以未能进入旅游酒店行业工作,其原因往往是酒店行业的总体薪酬水平没有足够大的吸引力。刚刚从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们都希望能够依靠自身学到的知识得到较高的收入,然而,因为旅游酒店业所具有的特殊性质,不仅工作的时间非常长,节假日休息机会很少,工作自由度相当低,而且工资待遇在当前的人力资源市场中也处于较低的水平上,从而导致旅游酒店难以留住毕业生。同时,旅游酒店在实际用人上也具有明显不足,虽然每年会通过人才招聘会招录一部分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但是往往没有对这部分新员工进行合理的岗位设计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未能形成科学化、规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造成这些新员工无法体现出应有的作用,时间一长,相当多的高职生会因为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缺乏足够的信心而想方设法跳槽,其中还有少数旅游酒店将新毕业高职生员工视为廉价劳动力使用,只看重经济效益,却忽视了员工的切身感受,导致这部分员工会会因为缺乏个人成就感和归宿感而选择离开,这也是我国旅游酒店行业人才流失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我国旅游酒店的实际用人需求

其一,是我国旅游酒店在用人数量上的实际需求。鉴于当前我国旅游酒店行业的快速发展,这一行业的用人需求连年持续增加。立足于对近年来的旅游酒店市场进行调研可以发现,如今酒店招聘变得十分困难,愿意从事旅游酒店管理工作的高职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减少,且旅游酒店在职员工的流失状况也非常严重。旅游酒店行业最为合理的人才流动率应保持在8%以下,然而,实际上我国旅游酒店的员工流动率高达24%,一些旅游酒店甚至达到45%以上。为切实解决用人数量上的不足,旅游酒店对于员工录用要求正在变得愈来愈低。面对这一现状,有相当数量的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了和旅游酒店管理相关的专业,以此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其二,是我国旅游酒店在人才技能上的实际需求。在我国经济近年来持续发展后,旅游酒店业也变得愈加繁荣起来,不仅数量上不断增加,而且在服务能力上也得到了持续提升,这样一来就对从业者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旅游酒店管理人员能够具备酒店前厅、客房、餐饮以及会议等部门的管理和实务操作等能力,而且还应当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以及接待宾客投诉能力等。依据旅游酒店业对于从业者素质能力上的要求,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强化专业课程设置,从而实实在在地培养出符合其实际需求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

三、适应旅游酒店用人需求的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明确旅游酒店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服务当地经济始终是高职院校办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其所具有的职业教育特性也决定了高职旅游酒店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之所在。高职院校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承担了为社会培养更多实用型、技能性人才的重要责任。高职院校旅游酒店类专业旨在培养旅游酒店专门人才,为了能够更好地契合旅游酒店的实际用人需求,一定要在设置相关专业前就实施专题调研和市场预测。要全面认识到当前我国旅游酒店所需要的人才应当是集酒店理论知识、酒店实务操作、公关交际、外语能力等综合能力于一体的综合型管理者。笔者觉得,因为岗位的差异,对旅游酒店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应当分不同的层次实施分类培养。这样一来,才能依据其所学方向,有侧重点地将其分配至前厅部、客房部、餐饮部、销售部或者人力资源部等不同职能部门从事其最为擅长的工作。

(二)积极创新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建设

在高职旅游酒店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应当在课程体系中做到学习者职业技能提升与综合素质提高的并重。要在课程体系之中融入服务礼仪、形体、形象设计以及急救等方面的内容。要积极指导本专业高职生们更为清晰地认识到旅游酒店行业的特点以及培养的目标。在课程安排上,要平衡理论和实践的课时数量,尤其是实训课一定要保持合理的比例,从而让高职生们在学理论的基础上还能在实践上得到培养,从而更好地提升课堂学习的成效。学生们在第一学年所学课程主要有旅游学、管理学、酒店管理、旅游政策法规、酒店英语以及形体训练等;到了第二学年,学生们作为旅游酒店实习生,主要是在实训企业的客房、前厅、餐饮等部门从事具体业务工作,所学课程主要有旅游心理学、电子商务、服务礼仪、酒店客房前厅管理、酒店餐饮管理、食品营养学等,要求学习者们能够把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进行密切结合;到了第三学年,高职生们已经成为旅游酒店业的熟练员工,一般岗位是旅游酒店基层管理工作,所学课程主要是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为下一步的企业顶岗实习以及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大力创新办学方式实施校企全方位深度合作

目前我国已经有大量高职院校和旅游酒店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协作关系,双方之间全面的产学研合作能够更好地推动旅游酒店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高职院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要形成校企之间深度合作的新型办学方式,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应当对对方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并且在分别整合自身具体需求的前提下,形成全方位、开放式的旅游酒店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而校企合作元素则应当全面渗透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之中,并形成校企合作的良性运转体系。高职学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要把酒店日常管理中用到的服务案例、本行业领先的设施设备、酒店服务真实场景等资源和本专业的师资资源、教学资源等优势凸显出来,从而促使校企合作得到不断升华,进而实现从量到质之转变。其一,是校企之间应当共同做好学生顶岗实习工作。企业方要选出最为适合高职生们实训的场所供学生们进行实训,全力实施好顶岗实习工作,并健全顶岗实习的各项具体制度。校企之间应当一起协商与制定出顶岗实习的具体方案,明确顶岗实习的各项工作流程以及步骤,创建顶岗实习监控体系,有效保障顶岗实训能够有条不紊地实施。在顶岗实训过程中,要按照酒店为主、高职院校为辅的方式来开展,明确彼此的分工。要以旅游酒店为主体对学生们开展全面的岗前培训、实训管理等。在实训结合之后,校企双方应当一起对学生们的顶岗实训情况实施严格考核。在分数配比上,应当以高职专职实训教师的考核成绩为主,并配以旅游酒店兼职实训教师的考核成绩,从而形成高职生实习考核的最终成绩。其二,是校企之间共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高职院校与企业双方在实训教学场地、实训教育设备等相关方面一起投入资金加以建设。校企共建双方应当确定各自的权利、责任以及利益分配,并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教学实训基地要落实项目负责制,一起建立基地管理机构,保障基地能够合理地运转。要按照基地硬件设施设备的投入情况,共同拟订出《实训基地设施设备管理制度》,由双方依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共同形成实训教育教学方案,并做到严格实施。其三,是校企工作人员要通过彼此兼职建立起合理的运行体系。校企之间要制定出《合作企业兼职实训教师管理制度》,选聘旅游酒店中的高层管理人士兼任高职院校旅游酒店管理院系负责人,聘任旅游酒店一线业务骨干兼任实训教师。要不断健全合作企业兼职教师管理方式,确定企业兼职教师应得的兼职报酬。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也要出台《高职旅游酒店专业教师赴企业学习管理制度》,明确本专业教师下企业学习研修的时限,并且和其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出高职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实践技能的主观能动性,以求尽可能地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并传授给学生们。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旅游酒店行业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在用人需求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我国各所高等职业院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工作者适应于新形势的变化,准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客观规律,制订出更加切实可行的酒店专业人才培养规划,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与创新旅游酒店行业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以求更好地满足旅游酒店业对于高层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

作者:陈春菊 单位:厦门南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范智军,杜安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实施路径探讨[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2,(1):91-94.

[2]李成.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23-27.

[3]张娟玲.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状况调研分析报告[J].空运商务,2013,(5):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