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范文

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

第1篇: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范文

中小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经济组织,在与大型企业之间的竞争的同时,还必须与不同区域的中小企业发展竞争。攀枝花市中小企业要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同样必须要以创新为驱动,增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注重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培育。

一、攀枝花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攀枝花目前有各类中小企业近6万户,中小企业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虽然它们以提高产品质量为核心,努力扩大生产规模,完善企业,企业综合实力逐渐增强,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显示了我市中小企业良好的发展势头。我市中小企业经济总量不断攀升,中小企业队伍不断壮大,对社会贡献突出。但攀枝花市中小企业要进一步发展面临着区位优势不明显、发展环境有待改进企业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不足、竞争力不强等多种困难。

第一,中小企业面对创新缺乏外部投资,这从一方面反映出了企业创新驱动力的缺失。许多中小企业在创新方面的投入不足,一方面是缺乏自己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是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即便想在创新方面有所作为但是面对经费短缺,许多企业也只能望“洋”兴叹。

第二,创新研发能力不强。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创新手段基本上是停留在模仿阶段,且模仿的多是中低档的资源消耗型的制造技术和其他技术含量较低的初级产品,对低技术的模仿创新正是很多企业无法成为行业领导者的原因。在此情况下许多中小企业也逐渐看到他们所面临的模仿创新的“天花板”,中小企业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不从创新来获取企业发展的动力以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那么企业必将被不断变化市场所淘汰。

第三,缺乏创新的人才且人才流动性强。中小企业对创新人才吸收难度大,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不完善,现有的创新研发人员很容易流失,导致企业创新缺乏有力的人才保障,从而制约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攀枝花中小企业的发展处于资源经济(工业经济)中期的第Ⅱ阶段,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仍然以第二产业为主,并开始实现由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过度的过程,资本和技术是此阶段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创新驱动发展效果开始形成。这一阶段是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抓住这一时期中小企业就可获得快速发展,实现企业的转型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它的关键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攀枝花中小型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途径

(一)实施外部激励

1.优化融资环境,为中小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高新产业往往是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等特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有与其相适应金融体系作为支撑,没有金融体系的支撑中小企业就很难通过创新来驱动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所以中小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就必须建立一个能够高效配置资源的的金融市场,这就离不开国家财政得支持。国家需以,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为中小企业开辟一个全新的融资环境,使具有高风险且难以取得融资的中小企业获得金融贷款。它需要在提高效率和降低风险的基础上,通过金融组织结构创新,不断提高金融市场健康的发展,建立多层融资体系。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督,强化市场参与者的信息披露引导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力度。并不断深化金融市场体制改革,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鼓励引导和规范明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市场,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政策性担保。

2.实行同等保护,为中小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制度支持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引导校企、校地之间的目标协同,促进科技成果本地转化。中小企业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政府的保护和支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进行保护。中小企业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一是要实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二是要实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政策;三是要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落实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制度引导中小企业创新驱动发展。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的维护,一是要提高中小企业的管理制度;二是要落实保护政策,保护中小企业;三是要建立中小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激励制度;四是要规范政府部门市场经济管理行为。可在一定地区内设立中小型企业监管机构,切实维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为中小企业提供法律援助、政策保护,保障中小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3.减少创新型中小企业税负,为中小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建立中小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税收和法律体系,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高新技术产业提供财政补贴和资金支持,加大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资金投入;国家税制体系改革,减少创新型中小企业税务负担,增强中小企业创新的积极性;鼓励创新高科技人才进入中小企业,对高科技人才实行税收优惠制度,为中小企业技术转让所得提供优惠的政策照顾。

4.消除垄断特权,为中小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权利支持

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开放的贸易市场是中小企业创新的最大鼓励,扩大中小企业的活动范围,引入民间资本,让民营中小企业参与到上游能源与资源领域,在这些领域中引入竞争增强市场活力。大力支持中小企业进入高科技技术行业,激励自主创新的中小企业,让中小企业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参与者、实施者和受益者,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生产能力以保障。

5.合理配置科技力量,为中小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关键是靠人才,政府应大力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结合各地中小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创新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政府、高校、企业间合作,做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政府和企业出台合理人才保护政策使中小企业能够更好地引进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对中小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提供资金支持和创新人才的财政补贴,增强中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资金支持创新水平和创新人才的积极性。通过技术交易市场、创新驿站、中介服务体系建设,营造自由的市场环境和全面的金融、信息渠道,引导自主创新成果走向市场,转化为终端消费品,并投入大规模产业化生产。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围绕自身优势精深发展,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提供从孵化抚育到投融资到成长辅导的全程服务体系。围绕核心骨干企业,发展壮大产业链配套企业,加强产业链垂直整合和水平整合,形成专业化的创新分工网络,大大提升技术创新效率,缩短新产品生命周期。

(二)自身优化

1.创新组织机制

制度创新需要企业自身不断深化机制改革,不断调整原有不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组织制度,采纳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组织机构,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发展的活力。消除人才培养、绩效考评中体制机制的障碍,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成长的环境。根据企业需要或管理层级和管理幅度的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选择合理的锥型或偏平型层级结构,为企业建立、完善一个适合创新驱动的层级结构或企业制度。增强企业创新意识,形成创新决定企业成败的忧患意识,引导企业主动创新。

2.创新企业文化

创新驱动发展作为一种战略体系,不可能由单一的政府或是市场推动来实现,它还必须上升到企业的文化层面,即创新的企业文化。创新文化作为实践基础上的文化支撑,是实现企业文化的行为导向、行为激励、行为协调的功能的保障。这样才能在整个企业中营造出创新驱动的企业文化,才能将创新转化为生产力并推动企业的发展。在企业内大力弘扬创新文化、鼓励员工创新、增强创新意识、打破墨守成规的思想鼓励与员工创新。强调组织创新驱动中的作用,企业为创新题共良好激励机制、制度保障、舆论支持,完善创新的活动环境。追求卓越、敢冒风险、兼容并蓄、鼓励创新、以人为本、海纳百川、奖励成功和宽容失败等都是一个企业创新的企业文化所应包涵的内容。创新活动和创新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一旦企业致力于营造和培育创新文化,企业成员的创新观念和创新意识就会在组织的各个层面得到发扬与强化,崇尚,追求,创新文化与文化环境将在企业逐步形成,反过来又强大创新文化和创新环境,促进企业发展。

3.创新产品和服务

德鲁克观点认为说某一商品对于顾客而言是接受还是抵制,这是任何人都没办法预测到的。这从一侧面说明了市场需求变化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但是企业直接面向并参与市场竞争,从一方面来说企业又是了解市场需求的。现实经济往往会偏离经济设定,市场需求不断变化,攀枝花中小企业只有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企业经营策略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经济的发展也可说成是一个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引入新技术,开辟新市场,获取新原料和建立新组织结构的一个以创新打破以往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企业需形成创新体系成为创新主体生产、研发、使用有机结合,使技术创新符合市场需求,更快更好推动企业的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企业创新放在创新驱动发展的主体上来,推动科技和经济的紧密结合,建设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根据市场的变化来创新产品和服务,进而提高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三、攀枝花中小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措施

(一)完善创新驱动发展机制

建立相互限制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一方面必须增加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构建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生产元素平等的过程中使用和参与市场竞争的环境,拓宽民营企业的自我发展空间,在政策和环境上支持中小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

行政体制改革,通过改革管理体制,建立廉洁、高效的公共管理机构,更好地为创新驱动开发过程。政府机构改革,政府职能与企业管理分离,分离,国企应该独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中介组织优秀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建立现代服务型政府职责明确、相互制衡。

(二)营造创新驱动发展环境

大力宣传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竞争力的文化理念。鼓励发明创造、创新成果产业化等一系列创新活动,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开放学习的平台与环境,培养企业“不创新就淘汰”的危机意识。营造敢于创新、敢于创业、敢于冒险、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

(三)培养创新驱动发展人才

以高校、科研院所、高新区、大学科技园为载体,以项目为依托,建立科技型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在示范基地内实行“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给予稳定的项目支持和经费来源,并将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孵化能力指标纳入基地评价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科建设,健全社会培训体系,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发有效的实习生培养模式。推进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挖掘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潜力。建立以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对参与企业创新创业的科技人才,主要评价其对企业发展的贡献、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效果、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组建企业技术中心,增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第2篇: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 高科技企业 技术创新战略 战略类型 战略分析方法

一、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职能的提升

“战略”一词与企业经营联系在一起并得到广泛应用的时间并不长,最初出现在西方经营名著《经理的职能》(巴纳德著)一书中,而“企业战略”的广泛应用是在1965年(美)经济学家安索夫的《企业战略论》一书问世后。企业战略是指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条件下,企业以超越对手,发展自己为目的,以争夺顾客,争夺市场为主要内容,所展开的一系列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谋划。根据它实施的范围、层次分为总体战略、经营单位战略和职能战略。高层战略注重做正确的事来改进效能,底层战略注重正确地做事来改进效率。完整的企业战略过程包括战略的分析制定、组织实施和协调控制。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就是高科技企业为达到一个长远的,全局的技术创新目标而制定的方针和政策,是对某种创新趋势进行控制的行动准则,属于总体战略下的职能战略。但由于技术创新在当代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实际上从战略职能的角度来看,技术创新战略已突破了底层次战略的“正确地做事”的界定,要求具有帮助企业“做正确的事”的作用。

当代的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职能主要包括:(1)高科技企业通过制定技术创新战略,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明确了本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技术创新的目标,使企业有充分的准备面对变化迅速的技术发展趋势,而不被一时得失所迷惑。在环境突变的情况下,企业也可以采用应变战略,不至于忙乱和束手无策。

(2)高科技企业有了技术创新战略,就有了技术创新发展的总纲,为各种中、短期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一个长期的、统一的主题和指南。这有助于企业尽量捕捉机会,以一贯的战略敏锐感发现新产品、新工艺、新市场等。

(3)正确的技术创新战略能使高科技企业最合理地利用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达到较佳的协调和综合效果,即所谓的“1+1>2”。技术创新是一个技术、资金密集性的活动,通过分析外部环境来选择正确的技术创新目标、战略模式,制定科学的实施过程,做到物尽其用的资源配置,这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与否是意义重大的。

(4)技术创新战略的存在能统一职工思想,增强凝聚力,通过职工不同程度地参与战略的酝酿、决策和实施,有助于形成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行为,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全员创新的企业文化。

(5)历史地看,技术创新一经出现就会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示范作用,那些未获得潜在的超常利润的企业便会渴望分享其利,从而形成巨大的模仿。众多的模仿使有限的率先创新大面积地扩散,由技术扩散引起的投资亦会导致投资过剩形成经济停滞。只有再开展新一轮的技术创新,经济才会有全面的复苏和繁荣。这样反复,经济出现了周期,其中技术创新是主要因素之一,企业通过制定战略,可把握技术创新中的趋势,顺应其发展,不但可以生存,还可以获得超常利润,发展壮大。

(6)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主要风险是投机性风险,造成这种风险的原因来自于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对称信息和不完全信息,而战略具有联系内部与外部的特点,其制定过程是个开放式的信息接受、反映、决策、反馈、再决策的循环改进过程,它能够减少这种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

二、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目标的重新划分

当前高科技产品开发的方向是多功能化及高能化、微型化及大型化、智能化及简单化、多样化及个性化。顺应这种潮流,高科技企业要树立正确的技术创新使命,即以技术创新活动为手段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使企业长期持续生存和发展下去。

而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目标则是对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使命的进一步具体、明确的解释,其构成了技术创新战略的基本内容,反映了高科技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技术创新活动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水平。它既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以往对技术创新战略目标的描述是总体战略目标下的子目标,没有单独的使命。例如,为达到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则技术创新贡献率应达到某种程度。这里,考虑到技术创新战略层次和职能的变化,对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期望结果加以总结,无非有两种:一是经济效益的攀升,二是长期获取经济效益的能力即核心技术能力的提高。进而,我们将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目标分为两类,包括经济目标和技术目标。经济目标具体包括:市场份额、产品质量与效益的提升。技术目标具体包括:对现有产品生产方法的根本改进、对现有产品的渐进创新、采用别人开发的技术、对率先创新者的模仿。从依存关系来看,经济目标是核心,技术目标的制定是为了实现经济目标,技术目标的不断实现确保了经济目标实现的持久性,经济目标的实现为下一步技术目标奠定了基础。

三、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类型的重新划分

直到目前为止,技术创新战略的类型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按照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他将技术创新战略分为;1、成本领先战略。2、技术领先战略。3、歧聚战略。从具体应用来看,英国学者弗里曼将技术创新战略按创新时机和创新程度分为:1、进攻型战略2、防御型战略3、模仿型战略。英国的教科书中根据安索夫对经营战略的分类将技术创新战略分为:1、市场领先战略。2、追随者领先战略。3、应用工程战略。4、模仿战略。然而,现有这些分类没有区分开高科技企业对技术目标和市场目标的不同追求。因此,如果对现有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类型按照两种不同的战略目标划分,则有:一是追求技术目标的技术创新战略,二是追求经济目标的技术创新战略。

技术目标的技术创新战略包括:

1、领先战略。该战略是要求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做到始终“领先”,总是要得到第一笔丰厚的超额利润,或者在长期内形成知识产权的垄断获取利益。它需要企业有强大的技术研发、市场推广力量,只有那些“航母级”高科技企业更加钟情于此战略。

2、追随战略。该战略的目标是企业不抢先研究和开发新产品,而是当市场上出现成功的新产品时,立即对技术领先者的技术进行仿造或加以改进,并迅速占领市场。该战略的优点是:避免了应用研究及可能进行的基础研究所需要的大量投资;克服了新产品在其最初形态时所可能带有的缺陷。高科技企业选择这种战略,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高水平的技术情报专家,高效率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极富有弹性的研究开发组织等。当然,该战略也有缺点,那就是企业受新产品技术专利保护的影响和市场开拓的有限性制约。

3、模仿战略。当企业缺乏技术专家、缺少实验设备以及独立的研究开发机构时,企业宜于采用此战略方法。但选用该战略时,企业应具有良好的信息系统,能迅速、及时地掌握其它企业和研究机构的研究开发动向和成果,使企业具备进入市场竞争的能力。该战略的缺点是由于模仿,有可能利润较少,同时企业技术水平将永远落在技术输出企业的后面。

4、引进先进技术的拿来主义战略。这种战略虽然是低档次的战略,但对于缺少技术、资金的企业不失是一条捷径,其关键在于及时向“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的转化。

5、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由掌握现有高科技产品的生产技术到对产品的改进,这种转化的核心在于培育技术创新能力,该能力来源于吸收先进技术,消化理解后的再认识,对外在技术由使用到内化的过程中。战后的日本许多企业依此成功,如被称为“创新之神”的索尼,其实质就是对当时先进产品学习后的二次创新。

经济目标的技术创新战略包括:

1、“集中一点” 战略。该战略大多为中小型规模的高科技企业使用,由于其资源有限,往往无法经营多品种的产品以分散风险,所以最好集中兵力,通过选择能使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细分市场来进行专业的经营。采用这种战略往往过分依赖于某种产品或技术适用的特定细分市场,一旦市场变化、需求下降,就会给企业的生存带来威胁。因此,为了尽量减少风险,采用这种战略的高科技中小企业要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界定好的细小目标市场上站稳、站牢。

2、特色经营战略。该战略侧重于树立歧异性,包括产品本身差别化和营销战略理念的特色定位。随着人们消费观念变化,对个性追求的增强,高科技产品为每个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服务的理念已逐步被认同。特色经营战略利用客户对品牌的忠诚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价格敏感性的下降使企业得以避开激烈的价格竞争,从而能够比较长远地树立起优势地位,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

3、联盟战略。选择该战略的高科技企业通过与其它企业合作,获取互补优势,利用合作伙伴的分销渠道,较易地将产品扩展至合作伙伴的市场。它分为高科技大型企业之间的“强强联盟战略”、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强弱协作战略”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弱弱联合竞争战略”。 尤为重要的是:传统产业与大量代表新兴产业的高科技企业的结合,创造新的营销渠道,如网上购物交易,网上咨询、市场调查等业务的展开,这在客观上增强了传统企业对高科技企业的依赖性,为高科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切入战略。该战略注重于填补市场空白点,可以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将品牌的知名度在消费者心目中提升。这是根据部分的高科技企业机动灵活、市场适应性较强的特点而制定的一种经营战略。切入点的特征为:(1)、产品寿命周期较短,只能在一段时间内加以生产,传统企业反映跟不上技术变化的产品领域。(2)、由于许多高科技产品个性化需求很强,属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产品,一般大企业追求规模经济而不愿插足这样的领域。(3)、技术和市场风险较大,但市场前景明朗的领域。

四、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分析方法的评析

战略选择是建立在透彻的战略分析基础之上的。如果从战略发展史上考察,自从战略管理理念被提出以来,主要有两种分析方法:一是传统的“以环境分析为基础”的战略分析方法,它源于波特的市场引力理论和“五力量模型”,即产生利润的主要可能性均来自市场、取胜的关键在于确定有吸引力的竞争领域。而决定行业潜在盈利的在于五种力量——现有公司之间的竞争、新进入者面临的障碍、购买者的议价能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和潜在产品或替代服务的威胁。以该理论思想为基础,扩展至政治、经济、社会、行业,形成我们经常在教科书中看到的宏观环境分析、中观环境分析和微观环境分析。二是1990年,由Hamel和Prahalad提出的“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他们认为“一个组织是由相对独立的资源、能力、竞争力组成的,这些要素是该组织战略选择的依据,即战略分析的出发点。”由于上述资源的相对独立性,其它企业的学习成本提高,因而拥有这些要素的企业具有竞争优势。当这些要素组合具备工作能力后,竞争优势便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势能转化为动能”。这种能力是企业拥有的最有价值的资本,它是一种融于企业文化中的员工所掌握的技能和创造力,它具有区别于一般能力的特征:1、核心能力应当是有价值的,即核心能力应提高企业的效率,可以帮助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做的更好。2、核心能力应当是异质。一个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应该是企业独一无二的,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核心能力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和效率的差异。3、核心能力应当是难以仿制的。4、核心能力应当是很难被替代的,不存在替代品的威胁或威胁很小。5、核心能力是局部优势。它只在向客户提供服务或产品过程的某一、两个环节或方面存在,即企业并不是在每一个环节都优于竞争对手,因为这在一般情况下很难做到。这种方法在现代尤为流行。

“以环境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实际运用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在90年代初发展至顶峰。这段时期正是战后西方发展的“大和平时期”,世界市场以卖方市场为主、需求旺盛,企业在成立和投资时,注重研究所投产业和细分市场的定位,以期获得超额利润。此时的企业定位作用胜过对资源的利用,而且企业所处的环境是相对静态的,即产品生命周期较长、技术创新的作用是局部的。但是随着70年代的石油危机、80年代以来的技术革命和90年代的金融危机等等,环境变化日益难以把握,技术创新的力量往往导致环境的彻底变化。相对静态的环境分析产生的战略落后于发展,而试图动态化进行环境分析又因其磅礴而难以描述。今天的科技使人们难以想象明天的“景色”。这样,原有的外部环境分析无法使企业技术创新准确定位,而相对既定的企业内部资源似乎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战略导向。这种叫做“核心竞争力”的资源成为当代许多企业成功的经验,如SONY的精密制造技术、CANON的光学元件技术等。这样,高科技企业培养核心竞争力不失为技术创新战略发展的方向。

从当前来看,核心竞争力分析成为战略分析的主流,相比之下的环境分析似乎不再重要。但,核心竞争力分析也只是作为企业家战略分析的突破口、着手点,而非万能的。我们知道,战略的作用就在于长期规划、在于与对手竞争中获得持续优势。如果离开环境谈战略,就如同一个人在闭门造车,推不出去;即使推出去了,也是个落伍的低级品,这样就恰恰失去了战略的意义。

故此,综合运用两种主要理论进行分析才是最佳的选择,可以做到知己知彼、扬长补短,既有环境分析来了解客观变化,又有核心能力或专攻技能的分析做到主观上心中有数。这样制定的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方能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主要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著:《竞争战略》 华夏出版社 1997年版

第3篇: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创新文化;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引言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明确的指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企业创新文化是为了适应高速发展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在创新和创新管理活动中创造和形成的,并能够激励员工创新,逐渐使员工养成自觉创新意识,去不断创新,奋发创新,是创新成为企业员工的生命组成部分和核心的价值观。企业创新文化是企业创新的源泉,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前提和先导,创新文化要培育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为企业创新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突破阻碍企业创新的文化因素,创新文化环境,从而影响企业创新主体,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以促进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创新文化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对企业创新文化水平进行评价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要进行企业创新文化评价就需要合理构建企业创新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构建企业创新文化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创新文化水平进行评价,可以促进企业认识自身的创新文化水平,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构建企业创新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的发展是长期的,稳定的,而决非暂时的,短期行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要实现企业对环境的适应和不断进行创新,加强管理,实现其存续性。因此,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则离不开持续性的创新,而要维系企业持续性的创新,就要有企业创新文化的支持。

2.1 企业创新文化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市场是千变万化的,任何一个企业要持续地占有市场,持续获利,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地根据市场情况进行创新。企业创新的核心是文化创新,其次才是技术和管理的创新。只有企业创新文化,才是维系企业持续性创新的根本。企业创新文化建设就是要企业营造一个适合创新特征、符合创新规律,从而实现创新的良好环境。在此基础上,企业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以使企业获得更高的收益,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因而可以说,企业创新文化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2.2 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目的和基础

任何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生存、发展、获利、进而达到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企业不断地进行创新文化建设,进而达到可持续发展。 这就需要企业不断地进行创新文化建设,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生产出市场需要的产品,进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可以说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目的;反过来,只有企业经济效益良好,能够达到可持续发展,企业才有能力不断地进行创新文化建设,因此企业可持续发展又是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基础。

2.3 企业创新文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企业创新文化建设是为企业经济发展服务的,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同时,企业创城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只有企业可持续发展才能有效利用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成果,否则企业创新文化建设也就失去了载体和意义。而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基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使企业积累了宝贵的创新文化建设的经验,积累了必要的创新资本,这将有利于企业的创新文化建设。因此企业创新文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互相促进,共同为企业服务。

企业进行创新文化建设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因而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企业创新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非常必要。本文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构建企业创新文化评价指标体系,以使构建的企业创新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更具有实用性。

3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创新文化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客观、准确、完整地评价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需要合理构建企业创新文化评价指标体系。为使构建的企业创新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更好地为企业创新文化建设服务,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主要从创新环境、创新主体、创新内容和自主创新四个方面构建企业创新文化评价指标体系。

3.1 创新环境

创新环境是指有利创新的因素集合,是所有有利于创新的物质、非物质因素的总和。企业创新环境是保证企业推进创新文化的重要条件,因此其可以用来衡量企业创新文化水平、创新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

3.1.1 物质环境

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劳动力、人力资源、技术水平等物质因素。

3.1.2 非物质因素

主要包括社会制度、社会心理、社会习俗、法律制度、社会道德、政治政策等非物质因素。

3.2 创新主体

衡量企业创新主体的指标包括创新观念、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等

3.2.1 创新观念

企业创新文化的构成要素之一就是人人创新,时时创新的企业氛围,而创新观念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形成的,因此,创新主体的创新观念有助于衡量企业的创新文化水平。

3.2.2 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的实践的需要,产生的发现、发明的动机,并在此过程中表现的高级心理反应。企业创新意识是决定一个企业创新能力最直接的精神力量,在利于人们形成开拓意识、开放意识等先进观念,促使形成民主的企业文化,因此其可以用来衡量企业创新文化水平。

3.2.3 创新精神

创新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本文化。企业一切创新的成果都是为了服务于人类,都是为了人们能够过上更便捷、更舒适的生活。因此,以人为本的人本文化作为创新型文化的重要特征,注重每一位成员的创新价值与创新贡献,注重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注重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进行最民主的活动,注重员工各方面各层析的需求,注重员工在其职权范围内充分地行使权力。因此创新主体的创新精神可以衡量企业的创新文化水平。

3.2.4 创新思维

创新文化最核心的部分是创新价值观,而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包容性思想则是创新价值观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创新意味着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也就意味着失败的可能,因此,创新文化更应注重对员工创新行为的鼓励与激励,容忍创新的失败,这样将有助于保持员工的创新热情,是员工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发掘他们的创新思维,已获得创新的成功。因此创新主体的创新思维发挥能力状况可以反映企业创新文化水平。

3.3 创新文化内容

衡量企业创新文化内容的指标主要包括创新价值观、创新制度和创新激励措施等。

第4篇: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范文

据悉,企业的工商管理内容主要是企业通过新型管理方式来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企业资源主要包含企业可流动的资金,企业通过应用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可以更好地对企业资金进行利用,确保企业市场活动与经济活动向良性的方向发展。

目前,国内很多企业依然使用传统管理的模式,或者是模仿成功企业管理的模式,并没有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管理方案,没有及时对传统管理的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致使企业自身竞争力得不到提高,以至于无法在新时期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严重阻碍了企业长期发展。此外,企业的工商管理需要把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充分结合工商管理的知识和企业实践,制定企业的工商管理方案,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工商管理中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对工商管理进行科技创新,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笔者将分别从这三方面进行阐述。

2.1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

工商管理科技创新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根据市场特征来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构建一套适宜的管理模式。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就必须在创新管理方面下手,促进企业服务质量的提高。

2.2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据笔者调查,目前很多企业为寻求发展,对工商管理模式予以创新,均促进了企业走上成功之路。

2.3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工商管理科技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获取了很多利润,这也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3.工商管理科技创新战略措施分析

3.1完善工商管理监管制度

对于企业发展而言,监督与管理机构对于企业的工商管理有着重要作用;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看,企业基层员工比市场更重要。企业要想取得成功,需要员工努力与付出。因此,企业需要制定监管制度,明确每一个员工的责任、权利,一些对企业发展有贡献的员工,需及时给予相应的奖励,一些对企业发展不利的员工,需要进行惩罚,这样可以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而且企业制定管理制度,可以保证管理执行有据可依,从而促进企业发展与进步。

3.2重视创新管理人才培养

如今,我国的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在工商管理方面还没有一个新的认识,还不具备科技创新的理念,还没有对科技创新有新的认识。企业高层管理者要积极树立“科学管理乃兴国之道”的思想,培养各种专业人才,尤其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这类人才可以辅助企业实施管理、营销与规划,并且专业人才可以及时、准确分析企业发展中存在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并指出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提出企业发展战略。通过培养专业人才,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改善企业薄弱的环节,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3朝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在曰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内企业国际地位在不断提高,并且国内企业知名度也在提高。因此,企业应该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加大企业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加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建立企业特色文化。要想国内企业的工商管理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需要具备现念与国际意识进行企业管理与实践,进而促进企业发展与进步。

3.4建立职业化工商管理队伍

企业要想稳定、可持续地发展,需要组建一支工商管理队伍,提高企业管理的制度。若缺乏工商管理的队伍,会导致企业人力资源应用受到影响,导致企业人才效用得不到发挥。因此,企业管理制度需要全面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充分发挥企业市场竞争的优势;明确企业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自身责任,制定奖惩制度,从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4.结语

第5篇: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经济形势;科技创新;影响;措施

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的经济就已经逐渐融入到全球经济体系当中,实现了经济全球化。在这种经济形势下,大力发展传统的农业及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已经不太明显,经济建设重心要慢慢转移到高新技术产业当中来。对此,要及时转变发展观念,将科技创新作为主要手段,以此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一、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

为了防止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过快导致“泡沫经济”等问题,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许多控制措施,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来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以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保证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而在2008年,美国出现了经济危机,并在全球范围内逐渐蔓延开来。这次经济危机,对全球的经济体系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不仅使消费者对当前的经济体制丧失信心,而且还破坏了整个内部经济结构,导致全球经济都受到了影响。而我国也属于经济全球化当中的一部分,所以在全球性经济危机中也未能幸免。经过这次经济危机以后,我国经济体系当中本已处理好的矛盾重新激化,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也被削弱,我国经济发展逐渐变得不稳定,且增长速度变得缓慢,并存在下行风险。而2012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节点,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从以前的快速增长逐渐演变成中速增长,开始稳扎稳打发展经济。据相关数据统计,2009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为9.2%,2010年上升到10.4%,而2011年又回到9.3%,2012年以后的增长率都在8%以下。这就说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确实已经放缓了,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的衰退,而是一种保证经济健康发展的手段。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开始出现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口老龄化。自2011年以来,我国18~65岁年龄阶段的人口比例已经开始呈下降趋势,而65岁之后年龄阶段的人口比例已经有所上升,说明我国已经出现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出现,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劳动人口总数的减少,从而导致我国生产活动缺乏劳动力,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二是生态环境的破坏。我国某些地区盲目地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忽略了健康发展的原则,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使得当地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这种行为虽然在短期内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从长远利益考虑,却是极为不明智的。

二、当前形势对于我国科技创新的影响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我国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中科技领域的发展最为显著。以机械设备制造业为例,在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压力下,如果机械设备生产企业的科技水平比较高,创新能力比较强,那么在国际机械设备制造领域当中也具备一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当企业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以后,就会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加强科技创新的研发力度,使得大型企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而套用传统生产技术、不重视科技创新的机械设备生产企业就会失去市场竞争力,只能维持基本的运营,无法得到进一步发展。对此,可以将当前经济形势对我国科技创新的影响分为两大部分。

(一)对我国科技创新提出了挑战

资金方面,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各行各业的资金都比较紧缺,许多企业融资比较困难,经济效益也比较低。为了避免由于短期资产的抽离造成市场经济的动荡,我国出台了许多新的保护政策,比如外汇管理政策。虽然政策出台以后有一定的效果,各大企业的应收账款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实际到账的资金却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这些问题导致企业资金运转受到阻碍,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成本方面,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过快,物价迅速上涨,许多生产企业的原材料价格也大幅度上涨,这就导致生产企业在进购原材料时会受到原材料价格的制约以及成本控制的影响。生产企业的成本增加,所生产的产品价格也会随之上涨,同时,我国生产企业的原材料价格也会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时常会出现价格波动,使得产品价格变化与生产成本变化不相符,造成企业的收支不平衡,从而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市场方面,出口关税的变化、人民币升值或贬值等都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我国的科技创新研究面临着许多重大的挑战,如研发资金不足、研究活动进展缓慢等,都会对我国科技创新产生不利影响。

(二)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了机遇

当前的经济形势在对我国科技创新提出了挑战的同时,也为我国科技创新带来了机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我国政府为了稳定当前的经济形势变化,维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出台许多宏观调控政策,比如下调银行存款的利率,减少人们在银行的存款,刺激消费,从而推动区域的经济发展;国家对节能环保、资源开发等领域加大了投资力度,使得这些高新技术产业的科学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从另一方面来说,国家的财政支持政策可以转到高新技术产业当中来,为新型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注入新的动力。

2.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已经陷入瓶颈,发展速度明显放慢,许多西方的高端科技人才都开始另寻出路,这就使得高端科技人才的引进变得更加容易。而我国正值快速发展的阶段,急需要大量的高端科技人才作为发展的基础,所以国内许多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都开始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高端科技人才,甚至直接收购高水平的科研机构,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便利。

3.我国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就可以抓住这个机会进行整合,加强科技创新研究,扩大企业在市场当中的影响力。

三、当前背景下推动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措施

(一)提倡自主创新

要想推进科技创新,首先就应该大力提倡自主创新。虽然我国有许多企业都已经从国外引进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是实际上,引进技术的应用效果远远比不上自主创新技术的应用效果,如果我国的企业发展都是依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而忽略自主创新,那么我国的科技发展将永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无法实现超越。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把自主创新放在首位,努力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首先,企业要从观念上开始转变,在生产过程当中逐渐认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激发自主创新研究的动力;其次,加强企业产权保护建设,对企业自主创新知识产权及时做好保护工作,防止知识产权受到侵犯;再次,建立自主创新奖励机制,根据所研发产品对企业的贡献程度给予相应的奖励,鼓励企业员工的自主创新;最后,加大对重点技术的扶持,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从而使企业突破瓶颈,实现快速发展。

(二)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科技创新必须满足市场的需求,这样才能将科技创新的成果及时应用到实际生产当中来。对此,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保证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首先,要加大科技研究方面的投入,通过改变相关政策的方式,鼓励各大企业积极参与科技创新,使得科技资源能够合理分配,并得到良好的应用,还要加大科学教育方面的投入,鼓励各大高校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科技型人才。其次,政府部门要通过一定的政策保证企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科技创新活动需要许多高科技的人才、高科技的设备、高科技的技术等,所以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作为保障,如果缺乏资金,那么许多科技创新活动将无法开展。对此,国家可以出台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的政策、为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提供资金补贴等,鼓励企业的科技创新。最后,为企业的融资提供更多支持,比如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融资提供担保等。

(三)在竞争当中不断进步竞争

可以为我国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动力,促使企业不断进步。首先,企业可以在竞争过程中发现自身发展的缺陷,从而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好这些问题,为企业发展扫清障碍;其次,在竞争过程中还可以汲取其他企业的优点,并了解到许多之前未曾接触过的发展思路,从而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最后,竞争可以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动力。企业在竞争过程中会感受到市场竞争的激烈,从而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有了这个意识,就会有推进科技创新的动力,最终将想法转化为实际,在实际生产活动当中得到体现。

四、结语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在全球经济危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影响之下,经济增长速度略有减缓。在这种经济形势下,我国的科技创新迎来了新的挑战,也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对此,我国应该把握住这一关键机遇,提倡自主科技创新,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国际竞争当中推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湛军.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创业与科技创新发展对策建议———基于最新全球创业现状分析的结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27-31.

[2]王伟光,陈锡文,李扬,等.“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革问题笔谈[J].经济研究,2010,(12):4-22.

[3]王宏伟,李平.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驱动发展[J].求是学刊,2015,(5):49-56.

[4]严红,何雄浪.新形势下我国科技创新效率的区域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6):43-49.

第6篇: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范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如何实现科技创新已成为各国学者普遍关注的焦点。美国学者A?萨克森尼从社会环境出发,通过对美国的两个重要高技术产业基地128公路地区及硅谷进行对比,发现宏观科技环境对科技对区域的科技创新至关重要。熊彼特从竞争视角提出,在众多影响科技创新的宏观社会环境因素中资金因素是科技创新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然而,企业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却经常很难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林毅夫(2001)、束兰根(2011)等提出,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金融机构往往无法准确及时获得科技创新信息,从而很难对科技创新的风险进行评估,造成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够。[1][2]葛建新(2002)、陈雪梅(2001)等从市场失灵角度,探讨了由于科技知识的公共品属性,企业的研发动力不足,金融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定价失真且对企业有严格的准入限制,科技创新的市场融资有限。[3][4]张捷(2002)、钱颖一(2001)等出于社会结构关系考虑,认为在社会形成的关系网络中存在着网络效应,当公司高层主管的社会关系网络节点众多,就很容易通过网络融资,若公司高层主管的社会关系网络节点较少时,融资量就会减少;而科技创新型公司的高层管通常社会关系网络节点少,融资量自然就十分有限。[5][6]为有效解决科技创新融资难的问题,实业界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科技金融模式,即科技金融市场模式、科技金融银行模式和科技金融关系模式等。文章通过对这些模式的分析比较,借鉴各模式的结合机理,试图从系统分析角度对我国科技金融的结合模式加以研究。

二、科技金融市场模式

科技金融市场模式利用市场的分散风险的功能,将科技创新的风险转嫁、分散给市场中众多的投资者,对科技创新的成果即未来现金收入流做定价,并通过种种工具为其提供变现这种定价的手段。其中美国就是科技金融市场模式的典型代表。美国的很多的经济政治制度和社会人文体系都来源于英国。但最先开始工业革命的英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却在19世纪80年代后远远的落后于其后继者———美国,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的不同。英国自“南海泡沫危机”后颁布了“反泡沫”法案,严格限制股份有限公司,造成了英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滞后。可美国却与此相反,自1929年金融危机后,美国严格限制了银行业的过度竞争,企业融资只能通过金融市场,从而间接的刺激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形成了多层次且功能完善的资本市场。美国的科技创新者在进行科技创新时,由于科技创新的高风险而很难独自完成,且收益是未来的现金流,科技创新者可能需要花极长的时间才能获取科技成果的收益,也就抑制了其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在这样的困境下,科技创新者可以将科技创新的高风险通过美国完善的金融市场予以分散,同时利用金融市场的未来定价功能,对科技成果进行市场定价,形成科技成果市场价格,实现创新者的未来现金收入流提前兑现。如果这些科技创新者愿意,通过提前兑现已建成的科技成果,他们还可继续其它的创业和创新,加快速度,加深深度。金融市场为科技创新解决了风险和变现的双重困难。一方面,科技创新自有的风险很大,通过市场投资者可以分散承担这些风险,并且市场投资者通过分散化投资亦可减少自身风险,实现风险的对冲。另一方面,金融市场对创新创业者的成果即未来收入流做定价,并为其提供变现这种定价的手段,也就是所谓的退出机制,让社会提前看到成绩,让创业者提前实现财富;看到这种对未来做定价的好处和自由可靠的退出机制后,不仅激发出更多创新创业者,而且也带动各类风险投资基金和风险资本的发展,因为如果没有退出机制、如果看不到退出时所实现的投资回报倍数,就没有人愿去冒险创新和创业。

三、科技金融银行模式

银行是最为传统的融资金融机构,然而科技创新企业在进行科技创新时往往不能提供充足的资产抵押物品,且由于科技创新未来信息难得,往往限制了科技创新企业从银行取得的资金额度。为了克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银行需与科技创新企业达成长期的且较为全面的合作关系,从而方便二者信息渠道的形成,便于信息传递。具体的银行形式可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专门的科技金融银行,这类银行常与科技型企业发展业务,对科技研发的具体流程和风险都有较为详实的掌握。另一种是全能银行型或主银行型,银行对合作企业的服务是全方位的,可以对科技型创新企业的盈利状况和风险承受力有整体信息来源。日本是科技金融银行模式获取成功的有力佐证。日本自幕府时代,经济结构中的互助合作组织形式就很流行。在那时由于受到日本本国气候地理条件和不稳定的政治条件的影响,日本的经济生产者大都很难独自承受经济生产带来的不确定性。然而,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他们又不得不从事经济生产活动,为此各个生产组织者相互参与其他生产者的生产活动,以期通过相互合作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这种相互合作的组织形式在现代的日本逐步发展为公司的相互持股机制,最为典型的是财团组织。财团组织的内部成员相互持有本财团内部公司的股份,通过派遣董事参与公司的治理,并建立财团内部的财务公司或主银行,通过主营银行为财团内部融资,支持财团内的企业发展。当财团内的科技创新公司需要资金进行科技研发时,主银行为科技创新公司提供全方位的融资支持,并且通过持股、干部派遣等形成了综合性、长期易关系,主银行能够准确地了解科技创新公司的业务信息、动态,掌握其风险的发展过程,从而方便主银行及时进行风险控制决策。在针对中小科技创新企业时,日本成立了相当多的科技金融银行,他们包括政府组织成立的,也包括民间自发形成的。这些科技金融银行专门为科技创新企业服务,为他们提供全程的财务指导,熟悉科技创新的详细流程,能够准确地评估科技创新过程中的风险,适时适当地进行金融风险管控。

四、科技金融关系模式

一般而言,信贷市场上由于信息不对称会导致较高的交易成本,容易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因此,银行和企业之间的融资行为更倾向于选择距离型融资。企业融资通常采取的是自我融资和非正式融资的方式,科技创新企业很少或很难从银行借到款,大多是向所有者或经理们的社会关系网寻找资金。科技创新企业通过自留利润和其他储蓄进行自我融资、通过亲朋好友关系非正式借款以及出口订单和其他抵押物担保向银行借有限的款。当某些科技创新企业(如极具增长潜力、前景看好的中小高科技企业)的潜在优势被“预期”到的时候,银行就愿意和企业合作,通过某种协议给企业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并且,初始的贷款条件也是比较宽松的,如较低的贷款利率、较宽松的抵押要求以及较低的信贷比率等,与企业形成融资的长期关系型模式。这种融资的最大好处在于融资者对筹资者的完全了解,双方合作是建立在完全互利基础之上的。但同时这种融资模式由于信息不透明,会形成隐性的违约风险,积聚社会的总风险,为此社会应规范关系融资模式,形成透明的关系融资机制。台湾当局为规范关系融资模式提供了良好的例证。台湾当局为了有效地促进银行为科技创新企业贷款,加强银企合作,于1974年联合有关金融机构共同出资,设立了科技创新企业信用保证基金,为科技创新企业申请融资时提供必要的信用担保,同时分担金融机构对科技创新企业融资的风险,提升金融机构办理融资的意愿。为了有效地辅助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1982年,台湾当局财政厅组织成立了“科技创新企业联合辅导中心”,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财务诊断、融资辅导和信用保证服务。同时,台湾地区的民间机构还通过科技创新企业的互助保证制度来分担风险,为科技创新企业向金融机构争取较优惠的贷款利率及金额。此外,台湾当局还积极地引进风险投资,从机构的设立到具体运作程序都有政府的参与,政府对其提供了充足的优惠扶持政策。台湾当局亦于1994年批准设立台湾证券柜台买卖中心,并于2000年4月推出了第二类股票,这是为重要产业、科技创新企业尽早进入资本市场而专设的板块,即台湾创新成长企业类股。此外,兴柜股票市场(又称三板市场)于2002年1月2日正式挂牌,作为一个特殊板块,它上柜门槛很低,这为达不到上柜一般类股票和第二类股票发行上市标准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支持。

五、中国的科技金融模式分析

科技创新主要通过三种路径与金融实现结合,即市场路径、银行路径和社会关系路径。科技金融市场路径模式,通过证券市场可以为成熟的大型现代公司和初创的小型高科技公司提供低成本的融资渠道。由于银行融资适用面最广,适于多种类型的企业,满足了全方位经济发展的需要,当一国处于经济发展较低阶段时,银行主导的发展路径就会得到充分的发展。若一国的企业主要通过自留利润和其他储蓄进行自我融资、通过亲朋好友关系非正式借款以及由出口定单和其他抵押物担保向银行借有限的款时,社会关系型科技金融路径在一国的地位就会凸显。这三种模式并不是简单的以某一种渠道与科技创新企业的实现金融结合,而是以某一渠道为主导,其他模式协同发展。在现阶段的我国,由于经济发展主要靠政府投资来实现,科技创新主要由政府来主导,政府可以集中资源完成科研攻关,但这种模式不能提供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且亦容易造成科研问题政治化,这种科技金融政策更多的表现出过渡性质。我国是一个大型经济体,在社会转型阶段不能简单地套用上述的任何一种模式,而应根据现实的国内和国际情况,发展我国自身的科技金融模式。

(一)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阶段,政府在经济中的地位本来就很重要,在现阶段更应发挥政府在经济中的指导和规划作用,弥补市场的缺陷。所以在发展科技与金融的结合过程中,应积极地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导向作用,建立政府性的科技金融结合平台,为各方科技金融主体提供沟通的渠道。

(二)在我国资本市场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银行融资仍是社会融资的主体,这就决定了我国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亦只能通过银行这一主要渠道。但是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壮大和资本的全球化,资本市场将是未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所以在现阶段我国应积极地发展资本市场,鼓励有竞争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第7篇: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范文

“600”和“50%”,从这两个数字,可以看出石家庄科林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科林电气”)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600”是指公司从事新产品开发、工程设计、工艺设计及技术服务的科技人员的数目,“50%”是科技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

2000年,科林电气成立。风雨兼程,16个年头过去了。科林电气从几十人的小微企业发展到上千人的大型企业,从单一的产品制造到如今涵盖电气行业研发、生产、销售与售后服务各领域的综合性企业。科林电气不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辉煌。如今,科林电气已跻身国内行业第一梯队,在业界有着较高的知名度,是河北省为数不多的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从“小微”到强企,

全凭科技创新

这一切的实现,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林电气成立之初是一个技术团队。他们刻苦钻研,不断探索,掌握了电气行业细分门类领域的核心技术。“卡式预付费远方终端”一项技术就为科林电气取得了四项专利、三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企业有了发展,科林人没有满足,而是将科技创新作为一以贯之的法宝,不断探索前行。他们不断创新科研管理体制、加强科技投入和人才队伍建设,为科研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发展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科林电气的研发中心。该中心是“河北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河北省智能电网配用电工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现有研发人员140余人,拥有硕士以上学历者占比一半以上,多名技术带头人为行业标委会委员,曾先后参与多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编写,他们正逐步成为行业专家。

研发中心还采取走出去的策略,在国际和国内建立联系广泛的技术创新联盟,先后与西门子、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保持着技术交流和项目合作,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项目,多次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并拥有数百项专利技术及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由于注重科技创新,近年来,科林电气企业效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产值以年均43%以上的速度递增。目前的产品已经覆盖了全国各地市场,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在拉美等地区有众多项目开展。公司多次荣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优秀高新技术企业”等称号,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4.265亿元、利税1.18亿元,并在2014年被评为石家庄市“民营企业50强”。2015年初,科林电气董事长张成锁荣获“巨人计划”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物称号,这是对科林电气创新能力及在业界地位的肯定。

建立院士工作站,

企业创新能力更强

2015年底,科林电气的许多职工们热衷相传着一则消息:“咱们公司有了院士工作站!”说者与听着皆两眼放光,那感觉比刚发了奖金还美。 “发奖金只能说明企业眼下的效益不错。设立院士工作站,让我们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一位职工如是说。

院士专家工作站是中国科协发起的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组织和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推进产学研结合的好创意、好形式。2015年底,河北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和省科协联合发文,批准科林电气等35家单位设立院士工作站。其设立的根本目的是鼓励和吸引“两院”院士参与河北省经济建设。

第8篇: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范文

本文作者:杨磊云工作单位:无锡技师学院

这类型的产业往往产业链一般都比较短,横向和纵向的行业联系都不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外贸产业的蓬勃发展,刺激了该类型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了出来。这也间接地制约了高技术企业在无锡地区的诞生和发展。虽然,我国各级政府不断提倡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改变传统的初级加工生产模式,向高技术产业发展。但是,由于外部市场的大量需求,使得无锡地区外贸产业规模不断地扩大,也使得其产业地位不断的得以提升,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巩固和强化。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中,企业才是社会经济中真正的经济主体,也是进行科技创新的主动力,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和进行科技创新的意识,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到高科技企业的产品科技含量。从无锡地区现阶段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无锡绝大多数企业的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形成,人力、资金依然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决定性因素,科技创新因素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并不大,甚至在一些小型企业中,根本没有任何的科技创新,一些企业的老板们也丝毫没有意识到科技创新对企业共发展的重要性。受到前几年世界经济换量良好的影响。无锡的多数民营企业都缺乏必要的科技创新的动力,在产品设计、开发上投入的相关科研人力、财力都严重短缺,造成了现在的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企业技术进步缓慢,在如今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中,由于产品在同行业中缺乏核心竞争力,同时价格优势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明显,造成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

从目前无锡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在无锡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科技创新所带来的产值是很少的,就求原因来分析:无锡地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的是轻工业和外贸产业,这类型行业、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的不是科技创新的投入,而是大量的资金、劳动力的投入。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这种发展模式很难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这样的发展也是不会长久的。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无锡地区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的影响,通过科技的不断创新,来推动无锡地区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无锡市是我国长江三角州经济圈中的一个重要城市,其拥有者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并有着数量庞大的民营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分的活跃,应该以科技创新的力量来支撑该地区企业的发展,并且把提升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作为科技创新的重点工作来抓。对无锡地区的优势行业、产业提供技术配套的服务,围绕着外贸行业和轻工业产业这两个优势产业,对其进行产品的深加工,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拉长产业链,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企业和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始终应该做到产品的科研、开发、应用、推广四位一缺一不可,将企业在生产中的传统技术与最新的高科技相结合,应用到企业的生产当中,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产品的科技含量。对一些还没有形成规模的优势行业、产业,应加强对其高科技、高技术的引进,使其成为无锡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力争使其成为新的支柱性行业。对那些已经形成规模效应的支柱性行业,无锡各级政府部门应该进行相应的政策扶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着重进行该行业的龙头企业建设,使其具备一定的规模和相当的经济实力。由以往的来料加工的初级生产向着产品的设计、深加工的高级生产阶段发展,真正实现由“无锡制造“向着”无锡创造“的方向发展。在对无锡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应该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上进行调整,应该以高新技术企业的开发、引进作为工作的重点。加强各类相关技术的配套引进工作,创建出一个高水平、高科技含量的“高科技技术平台”,把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满足企业对高科技、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应组织不同的学科优秀人才展开技术攻关,为结构的调整升级进行技术方面的保驾护航。

以科技力量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把高科技产业培育成为无锡地区经发展的一个支柱性产业。通过对行业发展的不断科技攻关、建立相关的优势产业示范基地、对高科技进行相关行业的技术辐射,真正实现无锡地区经济的再次腾飞。与此同时,加快在无锡地区建设一批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对它们在土地、财政、税收上给予各方面的优惠政策,让它们在无锡生根发芽,不断壮大,引领着无锡地区的高新技术发展,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以更好的满足今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实现把科技创新转化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并且不断促进无锡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必须成为高科技和高新技术的载体,要想不断的提高无锡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和质量,就必须要加强当地企业自身的科技创新的能力。第一,企业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实现产学研紧密的相联系。世界上著名的硅谷,就是由斯坦福大学所创造的,经过斯坦福大学与相关的美国企业合作,将半导体和信息化产业建成了不仅是美国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指出性产业。企业应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将企业生产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交给高校、科研院所进行攻关,再把这些科研结果作为高新技术应用在企业今后的发展当中,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第二,在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中,不断加强企业相互之间的合作,一些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在技术上弱势企业进行扶持,同时,也会促进自己企业的技术不断地进步与发展。并且通过科技创新对企业的作用,使企业能够获得更大的核心竞争力。

第9篇: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民营企业 科技创新 财税政策 优化思路

当前,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2012年全国非公企业的利润总额达到1.82万亿,五年来,每年平均增长速度是21.6%。非公有制经济的税收贡献超过了50%,GDP所占比重超过60%,就业贡献超过80%。新增就业的贡献达到了90%。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广东民营企业蓬勃发展。据统计,2012年,广东全省生产总值达5.7万亿元,较上年增长8.2%,其中民营经济生产总值达2.93万亿元,较上年增长9.1%,占半壁江山。在广东的1.47万亿元财政总收入中,有6467.82亿元是由民营经济贡献的。广东民间投资总量突破万亿,达1.018万亿元,占投资总额的53.5%,增长22.5%,比整体投资增速快7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单位数逾500万个,其中私营企业超过125万个。但由于普遍缺乏核心技术,广东民营企业普遍发展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没有自己的品牌和信誉,专业化分工不明显,本地民营大型骨干企业数量少,与规模实力、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抗风险能力、参与国际竞争、保持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领先地位的要求极不适应。2012年我国的500强企业当中,广东37家,江苏51家;民营企业500强中,广东23家,江苏118家,广东仅相当于江苏的1/5。同年,广东省155家年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中,民营企业42家,仅占27.1%。由于没有掌握关键的核心技术,科技自主创新的力量不足,导致广东民营企业产业附加值减少,竞争能力低下。广东民营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党的十报告强调,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这将意味着民营经济必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更加公正、公平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为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高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另外随着国家发改委颁布并实施《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国家将细化相关措施,更加具体地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发展中高端制造业。这一举措,充分说明了民营经济的科技创新已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针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政府需要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尤其是财政和税收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促进和引导企业科技创新。

税收政策对企业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

财税政策对企业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税收政策尤其是税收优惠体现出来的,税收优惠是指税法中规定的给予某些活动、某些资产、某些组织形式以及某些融资方式以优惠待遇的条款。由于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高收益性和高风险性的特点,以此造成了企业创新收益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从而抑制了企业创新的欲望。税收政策可通过税收优惠支出分担创新主体即企业一部分风险成本,增加企业科技创新的收益预期,从而为企业创新活动注入新的活力。资本成本是在投资项目风险水平可确定的前提下,企业筹集和使用资本的机会成本,税收政策的变动会影响到企业应缴税款的增减,即对资本成本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科技创新的投资决策和水平。资本成本与投资意愿和水平成反比。在不考虑企业所得税的情况下,资本成本的决定式是 :c=p(r+θ) (1)

在考虑公司所得税的情况下,假设税收对损失与利得同等待遇:

c-p(r+θ)-[c-p(r+θ)(m+n)]I=0 (2)

其中,c资本成本,p资本品价格,r市场利率,θ实际折旧率,I企业所得税率,m为1元资本的将来折旧扣除现值,n为1元资本的利息扣除现值。于是,资本成本的决定式为:

c=p(r+θ)(1-Im-In)/(1-I ) (3)

如果(1-Im-In)>(1-I ),(2)资本成本大于等于(1)资本成本,企业所得税对企业投资就产生了抑制效应。在投资支出一发生就作为费用扣除而没有利息扣除的情况下,企业所得税被看作是中性的,资本成本式为(1)。在允许按比率θ折旧的情况下,1元资本的折旧现值是m=∑(1+r)-1θ(1+θ)-1=θ/(r+θ),同时也允许利息扣除,1元资本的利息扣除现值:

n=∑(1+r)-1r(1+θ)-1=r/(r+θ) (4)

因此,(m+n)=(r+θ)/(r+θ)=1,资本成本减少到p(r+θ)。在企业所得税法允许的折旧率μ低于实际折旧率θ的情况下,价值1元初始投资的折旧扣除现值将是:

m=∑(1+r)-1μ(1+μ)-1=μ/(r+μ) (5)

在按资本存量全部价值计算的利息扣除n与等式(4)所表明的相同的情况下,把等式(5)和(4)的m和n代入(3)中,资本成本式就为:

c=p(r+θ)+[prI(θ-μ)/(1-I )(r+μ)]

可见,在θ>μ的情况下,实际折旧率大于税法允许的折旧率,资本成本就会增大,投资意愿和水平就会下降:相反,在税法允许实行加速折旧制度,即μ>θ的情况下,税法允许的折旧率大于实际折旧率,资本成本就会减少,投资意愿和水平就会上涨。在税收法规允许企业直接按投资支出比例B扣除,剩余部分再按照正常折旧率扣除的情况下,1元资本支出的折旧现值为:m=B+(1-B)θ/(r+θ),此时的m>实际折旧的m,所以资本成本下降。

因此,企业所得税对企业科技创新收益的影响可表现为企业所得税税率提高将会使企业科技创新投资的风险下降,有利于企业提高创新的投资水平,但也会提高企业创新投资的资本成本,会降低企业投资的意愿,企业所得税税率降低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在宏观经济无通胀且利率和税收政策稳定的情况下,税收优惠可降低企业科技创新投资的资本成本。由此可得,税收政策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激励作用,主要是通过改变创新后产品价格,最终引起企业经济效益的变化。即税收优惠从本质上讲是政府放弃了一部分税收收入,让渡给企业。如果让渡的这部分政府收入发生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它将体现为科技创新活动成本的减少;如果让渡的这部分政府收入体现在科技创新活动的结果中,它必然会增加科技创新活动带来的收益。

优化广东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税收政策的思路

(一)科技创新税收政策的优化原则

有利于推动创新机制的产生和发展。税收优惠要帮助民营企业通过创新活动获得超额利润,还应推动企业形成健康、稳定的科技创新机制,在成功的创新与增加研发投入之间形成一个 "有效的"自我强化循环系统,保持民营企业创新的活力和动力。有利于发挥导向作用。政府应根据实际需要,制定配套的税收优惠政策,以体现政府对某些产业、某个领域和区域的经济发展的支持,从而对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过程产生影响,促使资源向政府政策方向流动。有利于对创新成本和收益发挥调控效应。税收优惠政策从本质上说是政府将一部分应得的税收收入让渡给了纳税人—企业。从民营企业来看,表现为成本的节省和收益的增加,这成为了税收政策发挥作用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有利于降低创新风险。企业自主创新活动投资大,周期长,企业面临的风险高。政府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减少企业占用资金和盈利方面的风险,同时,减少企业科技创新支出的风险,增强企业抵御自主创新风险的能力。

(二)科技创新税收政策的优化思路

建立引导型税收支持体系。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具有前期投资多,利润少的特点,为确保企业在研发阶段能真正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应积极建立引导型税收支持体系,完善并合理使用税收抵扣、加速折旧、投资抵免、亏损结转等多种间接优惠方式,加大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力度,逐步形成政策激励企业创新。

调整税收优惠政策重点,运用多种政策手段。税收优惠政策的优越性在于鼓励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作用较为直接,调整优惠政策的重点是要做出正确的目标取向,突出在重点支持高新技术民营企业、支持民营企业基础研究及自行开发方面,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加速广东经济的发展。另外,为适应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税收优惠的手段应该多样化,可以采用税收抵免、税收豁免、起征点、免征额、先征后退、即征即退以及加速折旧的手段,加大对企业创新力度的支持,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完善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收制度。完善增值税税制体系。降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标准,不考虑年度销售额标准,不分企业的类型与大小,只要有健全的会计核算制度,能够提供税务机关所需销项税额与进项税额资料,就可以将该企业设立为一般纳税人,这样,更多的小型民营企业将能够成为一般纳税人,购进先进设备所承担的增值税进项税金也将能够得到抵扣,最大限度地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另外,考虑到鼓励民营企业加快技术进步、促进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利用,可以对高新技术民营企业适当降低增值税税率及征收率,降低1至2个百分点,解决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以促进科技型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

完善企业所得税税制体系。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应针对民营企业的特点,以创新项目、创新投入为切入点制定政策,对其技术开发、先进设备运用、再投资项目等环节加以扶持,对民营企业投资者提供技术创新取得的收入可以减征所得税;对创新型民营企业购买新设备发生的资本,可以按一定比例减征应纳税额,同时对购进的固定资产等实行加速折旧和快速摊销;另外,制定技术开发准备金、实行再投资退税及风险投资制度;对企业技术开发成果收入实行免税政策,激励成果应用。完善个人所得税税制体系。对参与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取得收入的人员,应该给予个人所得税优惠。对参与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研发人员技术成果奖励的个人所得税进行一定比例的减征,并扩大技术成果奖励的优惠范围;加大对企业科研技术人员自身教育投入的税前扣除比例;对个人向教育科研机构进行的捐赠以及科技风险投资准予全额税前扣除。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科技开发人员参与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财政支持

一是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在公共财政视角下,政府应制定一个长期惠及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财政政策,并加大相应的财政支持。政府对民营企业的财政扶持,包括财政补助、财政担保、政府采购等措施。加大财政投入是政府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最有效的激励措施之一。二是要规范税费分配,加快费改税的改革。当前,广东省财政积极发挥职能作用,通过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创新资金支持方式、落实税费优惠政策等措施,帮助中小民营企业平稳健康发展。具体表现在:2012年省财政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2.5亿元,重点支持中小民营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研究开发投入,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省财政在当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带动全省各级财政投入约4亿元,支持科技型中小民营企业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服务等技术创新活动。三是省财政安排外向型民营企业发展专项资金2000万元,资助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和参加境内国际性展览会等。另外,在税费改革方面,落实各项税费优惠政策,优化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从2012年1月1日起至2014年12月31日止,免征27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十会议精神,利用税收激励政策促进与引导广东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构建并优化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增强企业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一项重大使命,也是广东经济工作中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政府出台《2012年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广州日报,2012.2.3

2.刘宇飞.当代西方财政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2013年广东民营经济总量近三万亿简述.中国行业研究网,2013.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