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产品特性分析报告范文

产品特性分析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产品特性分析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产品特性分析报告

第1篇:产品特性分析报告范文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of aircraft engine in our country, and then introduces the three main aspects of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of aircraft engine respectively, it is conducive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aircraft engine in our country.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可靠性工程;质量管理

Key words: aircraft engine;reliability engineering;quali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V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8-0058-02

0 引言

我们知道,可靠性工程是确保航空发动机具有较高质量的基本手段,而质量作为任何一种产品的重要指标,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航空发动机的可靠性工程具有系统性,主要由许多方面的可靠性工作组合而成,提升一种产品所具有的可靠性,就是处理好该产品出现的故障。产品的可靠性主要是指研究该产品处于全寿命时期能够安全工作需要的措施,具有概率性以及随机性这两个特点。通常,航空发动机的可靠性工程主要分为以下三大部分:一、质量管理以及控制系统方面的可靠性工程;二、软件方面的可靠性工程;三、硬件方面的可靠性工程。

1 我们国家航空发动机可靠性工程的现状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目前来说,我们国家航空发动机的可靠性工程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具有比较大的差距,无法使用发动机使用部门的实际需求以及发动机生产过程中的自我需要。造成比较大的差距的主要因素有:观念转变比较肤浅、产生机构不健全、职责制度不明确、管理模式不规范以及员工工作不系统等等。

目前,我们国家现役的航空发动机包括都是20世纪50~70年代所引进的前苏联发动机及我国自主研发的三代半战机,对于引进机型经过几十年的改进,将其所具有的潜力以及余度进行了深层的挖掘,然而,这种深层的改动提高了改进的难度以及使用的风险,与此同时,随着这批发动机使用寿命越来越长以及翻修次数不断地增加,它们开始进入了故障多发时期。所以,最近几年我们国家的航空发动机出现了不少问题,产生了许多飞行故障。

正在研发的航空发动机型号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在发动机的设计、发动机的加工以及发动机的试验环节中,不仅存在着一些由于技术不成熟而导致的问题,还存在着由于管理制度松懈、资金投入较少、试验不足而引起的故障以及安全隐患,进而延误了发动机研制的原先进程;二是,研发的几个机种大多处于故障的多发时期,因此面临可靠性提升等后续任务。

2 质量管理以及控制系统方面的可靠性工程

我们知道,凡是一个较为优质的产品,都是通过认真的设计,利用先进的科学工艺,经过严格的管理才生产出来的,因此我们说,管理以及控制工程是确保产品质量的基本保障。产品的质量管理以及控制系统方面的可靠性工程,需要建立起具有全厂性质的网络系统,利用该系统对产品实施科学而又先进的网络控制,进而确保产品得到优化生产。换句话说,就是确保产品的这一网络系统是以厂长作为任务分配的中心,而厂长作为基本中心的质量管理以及控制系统,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第一层次主要是由厂长进行控制的网络终端,该层次的建立能够确保厂长随时掌握该厂各个产品在生产、输送以及运作方面的实际情况,继而有利于厂长下达相关指令;第二层次属于设计室、理化室、工艺室、车间等部门的网络中间站,该层次主要是向上级反映产品的生产情况,能够监控产品的工艺现状;第三层次属于网络基层性环节,主要用来监控原材料、毛坯件以及附属件的储备和供应环节;第四层次作为网络的终点环节,主要是对产品进行质检以及销售等工作。

3 软件方面的可靠性工程

软件系统所具有的可靠性主要是指为了实现软件系统的可靠性工程而实施的相关文件,或者为了软件系统的可靠性工作而存在的软件包等。一般情况下,软件方面的可靠性工程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一是,可靠性的相关报告、文件以及可靠性的规范、标准等;二是,可靠性所具有的相关信息以及包含了相关技术的软件包等。

3.1 可靠性的相关报告、文件 若航空发动机在其新机的研制、仿机的定型等过程中存在比较大的改动时,相关部门就会要求在验收该产品的时候,向有关单位提交可靠性报告或者可靠性文件。从表面上看,这些文件报告大多具有相似的格式,但是,其内容不尽相同,其具有的主要项目名称如下:

①产品在可靠性方面的“三纲”报告:可靠性方面的大纲报告;维修方面的大纲报告;后勤保障方面的大纲报告。②可靠性方面的建模分析报告。③对可靠性工程进行分配的分析报告。④整个发动机系统所具有的FRACAS分析报告。⑤发动机所具有的关键元件或者计算特定事件所具有的故障树的分析报告。⑥确定发动机所具有的关键元件,并对其进行验证后的报告。⑦整个发动机系统所具有的FMECA分析报告。⑧产品在进行可靠性评估时的报告:对可靠性进行预评估时的报告;对可靠性进行总评估时的报告。⑨对产品所具有的寿命进行预估后的分析报告。⑩对产品的可靠性增长进行试验以后的工作报告。

3.2 可靠性相关信息、技术软件包 目前来说比较成熟的软件包有:

①对发动机在外场环境中所具有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以后的数据库;②能够自动生成发动机FMECA表格的软件包;③能够自动生成发动机FRACAS表格的软件包;④能够自动生成失效树,并且完成自动计算过程的软件包;⑤对数据进行科学处理以及分析的软件包;⑥利用蒙特、卡洛仿真技术进行商用计算的软件包;⑦具有维修特性的软件包;⑧对产品的结构进行可靠性分析的软件包;⑨对可靠性信息进行网络工作的软件包;⑩产品的质量技术以及管理工作的软件包。

4 硬件方面的可靠性工程

对于硬件方面的可靠性工程来说,其内容比较广泛,例如延寿、定寿、可靠性增长、可靠性试验以及测试发动机具有的强度等等。在研制以及生产航空发动机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严格贯彻和执行如下要求:一是,结构的完整性;二是,适航条例要求,这些要求均是硬件方面的可靠性工程。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硬件系统的可靠性工程所存在的问题。

4.1 机理和规律 ①通常情况下,发动机所具有的可靠性主要取决于其关键件所具有的可靠性。②发动机的使用寿命是以其关键件具有的寿命为基础的。③对于那些可以更换单元体的航空发动机来说,其不具备总寿命,仅仅存在各个单元体的更换寿命。④发动机的各个零部件具有的寿命,由零部件的技术寿命决定。

4.2 航空发动机可靠性工程中的寿命问题 ①发动机的定寿以及固有寿命。我们知道,对于发动机零部件具有的固有寿命来说,其是在设计以及制造零部件的过程中就确定了的一种固有的特性,而定寿的过程就是确定该固有特性。但是,在使用零部件以后,我们所确定下来的寿命属于零部件具有的使用寿命,而使用寿命和固有寿命不是等价的,这是由于使用寿命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其反映的应该是处于不同环境时,发动机具有的真实寿命。②可靠性增长。发动机可靠性的增长主要是指对其实施改进、排故等操作,进而提高发动机的寿命。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改进工作得当,发动机的可靠性能够提升;但是若改进不当,则有可能降低发动机的可靠性。

5 结语

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了解到,航空发动机的可靠性工程是确保其具有较高质量的基本手段,由于质量是任何一种产品所具有的重要指标,所以,对于航空发动机来说,可靠性工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航空发动机可靠性工程的重要方面,帮助人们了解了可靠性工程对于航空事业的重要性以及紧迫性,进而明确了航空单位以后的工作任务,提高了我们国家航空发动机的可靠性水平。

参考文献:

[1]余飞,朱杰.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发动机循环参数记录仪系统设计[J].电子测量技术,2006(06).

第2篇:产品特性分析报告范文

论文摘要:设备是物化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设备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减少物化劳动的消耗。设备管理的工作目标应是以尽可能少的设备投入创造出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对企业不同阶段设备管理方法以及如何提高经济效益进行探讨。

一、企业设备前期管理

设备前期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各个职能部门应有合理的分工和协调的配合,否则前期管理会受到影响和制约。设备前期管理涉及企业的规划和决策部门、工艺部门、设备管理部门、动力部门、安全环保部门、基建管理部门、生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以及质量检验部门。其中主要部门具体的职责分工如下:a.规划和决策部门。企业应根据市场的变化和发展趋向,结合企业的实际状况,委托规划部门编制企业的中长期设备规划方案。并进行论证,提出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报告,作为领导层决策的依据。b.工艺部门。从新产品、新工艺和提高产品质量的角度向企业规划和高级决策部门提出设备更新计划和可行性分析报告。编制自制设备的设计任务书,负责签订委托设计技术协议,提出外购设备的选型建议和可行性分析。负责新设备的安装布置图设计、工艺装备设计和运行的工艺操作规程。c.设备管理部门。负责设备规划和选型的审查与论证。提出设备可靠性、维修性、要求和可行性分析。协助企业领导做好设备前期管理的组织、协调工作。参加自制设备设计方案的审查及制造后的技术鉴定和验收,收集信息,组织对设备质量和工程质量进行评价与反馈。负责设备的外购订货和合同管理,包括订货、到货验收与保管、安装调试等。

二、企业设备使用中的管理

要控制和延缓这一进程,应积极创造适合设备工作的环境条件,选用正确合理的使用方法与工作规范,加强对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的管理和提高操作者的素质。a.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条件。为使设备长期地正常运转,保持良好的性能、精度,保证安全生产,除应考虑工艺加工布局,发挥设备最大利用效能,减少企业内部零件加工的运输时间和费用等因素外,还要考虑周围环境对设备的影响,使设备置于良好的工作环境下,即要求设备的周围环境整齐、清洁,并根据设备本身的结构、性能、精度等特性,安装有防震、防腐、防潮、防尘、保温等装置。b.合理安排生产任务。由于各种设备的结构、性能、精度、加工范围、载荷能力和技术要求不同,因此,在安排生产任务时,要使所安排的任务与设备的实际能力相适应,既要防止“大机小用”、“精机粗用”,以免造成设备及能源的浪费,影响精密机床的使用寿命;又要避免超负荷、超范围的使用设备,以防降低设备使用寿命,造成设备的损坏或事故。c.使用设备的基本功和操作纪律。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要根据设备的有关技术文件、资料规定的操作使用程序和设备的特性、技术要求、性能,正确合理的使用设备。d.设备操作维护规程。设备操作维护规程是指导操作者正确使用和操作维护设备的技术性规范,每个操作者必须严格遵守,以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减少故障,防止事故发生。e.建立健全设备管理的规章制度。对设备的不同特点和技术要求,制定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并保证有效地实施是使设备合理使用的基本保证条件。设备操作者必须由经考试合格取得操作证者担任,严格实行定人定机和岗位责任制,以确保正确使用设备和落实日常维护工作。连续生产和多班制生产的设备必须实行交接班制度。 转贴于

三、提高企业设备综合效益的设备管理方法

(一)强化设备前期管理是降低设备管理成本的基础

设备的前期管理是对设备投产前的管理。设计、选用什么样的设备,对投产后运行的经济效益、设备维修投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合理设计、科学选型是设备前期管理的关键。设计选型时既要考虑到设备的可靠性、适用性、维修性、安全性等因素,又要考虑到厂情,尽量同原有的设备系列化,只有这样才能为设备后续生产、运行、维护的经济性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设备前期的合理投入有利于降低设备的运行成本。传统的设备一生管理中,由于各环节都是以行政单位为界,前期管理与运行管理常有脱节的现象,有时候设备刚投运,就出现改善、改造情况,既影响生产又增加了投资,因此推行运行维护与前期设计、投资控制相结合的办法就可解决这一矛盾,不能单纯追求在设备前期管理中降低投资,从设备寿命周期最经济这个角度看,前期的合理投入有利于降本增效。

(二)建立设备管理状态评审制度,维护设备资产的使用价值

设备是物化了的资本金,同时存在着价值和使用价值。设备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就设备工作本身而言反映在设备价值形态的管理上。设备价值形态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设备价值管理,就是对设备投入方式、投入的回收和投入后创出最大限度的效益等方面进行管理;二是设备使用价值管理,设备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载体,通过管理手段和措施,减少设备的功能损失,保持和恢复设备的功能性。设备使用价值的保值在生产活动中主要靠正常的维护和保养等手段来实现。在设备管理工作中的宏观调控、监督和增强约束机制,就是对设备使用价值情况进行评审考核,为此,建立了设备评审制度和有效的监督监察制度,以状态监测等现代化手段对主要生产设备进行状态监测、动态分析,定性定量评价各单位设备的管理成效,提高了经济效益。

(三)控制设备运行风险,增加经济效益

设备风险控制的方法从企业角度来看有以下几方面:①风险规避。风险规避是指为了免除风险的威胁,采取企图使损失发生概率等于零的措施。②冗余储备。冗余储备是指备用设备或备用计划的准备。当原有设备等失效时,这些备用措施就可立即起作用。③风险分散。风险分散的目的是降低设备对特定事物或人的依赖程度。分离是将某事物或作业程序区分成好几个部分。④风险转嫁。风险转嫁的途径有两个:一个为通过保险契约转嫁出去;另一个为通过非保险契约转嫁出去。通过保险契约转嫁即为保险理财,承受者则为保险人。通过非保险契约转嫁,是指转嫁者将风险活动的法律责任转嫁给非保险人。常见的形态有四种:买卖契约、出租契约、外包契约、辩护(或免责)协议。将运行阶段的设备管理工作通过外包契约转嫁给承包人就是风险转嫁的一种形式。⑤风险自留。即企业把风险事件的不利后果自愿接受下来。如在风险管理规划阶段对一些风险制定风险发生时的应急计划,或当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数额不大、不影响大局时而将损失列为企业的一种费用。自留风险是在许多情况下最省事的风险规避方法。当其他风险控制方法的费用超过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时,也可用此种方法。

参考文献:

第3篇:产品特性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工程;工程分析;工程所;制造企业

许多生产企业,包括传统的制造企业都开始应用CAE,也就是仿真分析或工程分析,有的甚至成立了专门机构。然而,人们对CAE重要性的认识却远远不够。或只停留在口头上,对如何发挥CAE应有的作用更是雾里看花。因此,有必要对CAE在企业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CAE应用分析

1.CAE技术的重要作用。CAE技术能在优化产品设计、提高产品质量、减少试验样品、缩短产品研发周期、降低产品成本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可为企业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CAE仿真分析不仅是企业进行创新设计的重要途径,而且已成为与理论研究和物理实验同等重要的研究手段。CAE技术对于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具有重要意义。现在许多领域,已经把CAE分析报告作为新产品或重大变型产品验收的一个重要依据,这是一个明显的发展趋势。所以,尽管技术需要经验,但在现代企业中,技术不能光靠经验来支撑,而必须在利用各方面优势的同时,充分发挥CAE推动和保障技术进步的重要作用。

2.CAE的应用。CAE(ComputerAidedEngineering)的本意是“计算机辅助工程”,人们一般称之为仿真分析或工程分析。CAE部门可以称为“产品工程研究所”或“工程所”。在应用CAE时,要谨防陷入以下误区:(1)把CAE工程分析当做附属性的东西CAE在现代企业技术体系,尤其是在产品研发体系中,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事物,有着相对独立的架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把CAE工程分析当做“花瓶”:CAE工程分析可以极大地提升企业的形象,而更重要的是增强企业的实力。所以,要把CAE作为不只是一项“面子”工程,更是一项重要的“里子”工程。(3)对CAE工程分析“重视”,而不“重用”。加强CAE应用,不是一个应急措施,更不应只是一句口号,需要付诸实际行动,以务实的、长期的、系统的理念应用和发展CAE。

二、CAE应用分类

对CAE分析可以有多种分类法,从应用领域和作用上分,有设计校核、优化设计、工艺性分析、质量事故分析、虚拟原型设计和问题研究等。从运用的分析手段和工具类型来划分,又可分为三维辅助分析、结构有限元分析和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等。(如图1)就是对CAE应用的一种实用分类。

(1)三维辅助分析。运用三维设计软件具备的辅助分析功能。利用三维设计形成的实体模型或单独进行的实体造型,对零部件进行设计校验、几何特性分析、虚拟装配、干涉检查和简单的机构运动分析等。(2)结构有限元分析。有限元分析(FEA,FiniteElementAnalysis)是以计算机为工具的一种数值计算分析方法。它是CAE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CAE的应用首先是从有限元分析开始的。结构有限元分析是有限元分析在机械结构方面的一个应用。主要包括结构静力学分析和结构动力学分析。结构静力学分析主要研究的是机械结构的应变、应力,即刚度和强度等问题。包括线性问题和非线性问题,非线性问题涉及几何非线性、材料非线性和接触非线性三种情况。结构动力学分析包括模态分析、瞬态动力学分析、谐响应分析、谱分析和随机振动分析等。我们常用到的有模态分析,即确定结构的模态和振动特性和瞬态动力学分析,即计算结构对随时间变化载荷响应,如震动、冲击和碰撞等问题。(3)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机械系统动力学仿真和分析越来越成熟,多体系统动力学是其理论基础。多体系统动力学分析是虚拟样机技术的核心。多体动力学分析主要研究的是运动机构的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具体指标包括力、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利用多体动力学软件,可以对机构进行静力学(静平衡)分析、运动学分析和动力学分析等。

三、CAE与产品研发

CAE与设计和工艺的关系最为密切,都是产品研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CAE是做工程分析的。它的职能、作用和工作性质完全不同于设计部门或工艺部门。在CAE的起步阶段,由于设施和人员的不足或缺乏实践经验,将CAE部门挂靠在设计部门。甚至下面的某个科室,也未尝不可,甚至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就像现在企业中的信息管理部门,最初多数是计划部门中的一个室,那时,同样可以发挥其阶段性的作用。但如果长期不能理顺工程、设计和工艺之问的关系,势必会影响CAE工程分析作用的正常发挥,进而影响企业技术的进步甚至整个企业的发展。

四、CAE工程分析部门

在现代制造企业中,CAE机构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CAE部门的位置。企业技术中心的核心是产品研发中心,可称为产品研究院。此外,质量管理部门、实验测试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和信心管理部门等也是企业技术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CAE工程分析部门(工程所)与产品设计部门(设计所)和工艺部门(工艺所)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产品研发中心(产品研究院)。工程所负责整个企业的CAE仿真分析。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设专门负责结构有限元分析、多体动力学分析和三维辅助分析的相关科室。

第4篇:产品特性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统计;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22.3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3.2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3-49-03

在现实的企业经营运行中,企业管理不仅仅是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科学合理、运作有效的统计管理体制的建立,有利于企业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提高经济效益。假如没有科学的统计依据,企业本身的运作状态就无从科学的表述,各项管理就如空中楼阁,虚而不实,就不能找到管理过程中的恰当切入点和着力点。因此,强化企业统计管理对企业的运营具有在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统计工作的内容和特点

统计工作是指通过收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并以统计信息的形式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收集数据只是手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工具,对统计数据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使企业更为方便地获取到有用的信息,才是对数据管理的最终目的,才能实现统计的真正现实价值。对企业来说,统计数据是通过参与科学调查、决策计划、经济监督和管理,将分析结果以政策性、范围、主题、过程、目标等方面体现出的决策,为企业提供更实在的解决办法,是企业制定政策和计划的主要依据。

统计信息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数量性。即通过数字揭示事物在特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正因为如此,统计信息正越来越多地和其它信息结合在一起,当定性分析的对象衍生出定量的特性,以统计数字显示或以统计数字为依据,则可利用程度也大为提高。二是全面性。整体的统计资料,涉及企业管理的各个领域;也涉及各个领域的每个环节。统计信息的使用,不仅可以定量定性分析不同事物,并可以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总结历史预测未来,这也正是统计数据的魅力所在。由统计的特性所决定,如果一个企业建立或完善了统计工作制度,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统计管理模式,才能真正体现统计工作“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管理。

二、企业管理中统计信息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现在,信息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宝贵资源,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企业正确决策的前提,有效调控的手段。能否拥有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具有发展潜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统计信息既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静态状况,也可以反映企业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的动态发展。从现状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目前的各种社会与自然属性,反映企业的机构、人员、资产、负债等各方面情况。从动态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发展情况,产品质量状况,以及科技开发、经营销售、盈亏等方面的情况,可预测未来趋势。

统计信息还可以反映企业的规模,也可以反映企业的结构。从规模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资产规模、人员规模、生产规模、营销规模和盈亏规模等。从结构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人员结构、技术结构和质量结构等。既可以反映企业的速度,也可以反映企业的效益与效率。在速度方面,对物质生产部门而言,主要反映生产的发展和增长情况;对非物质生产部门而言,主要反映劳务服务投入的发展与增长情况;不论任何企业,都还可以反映人、财、物的投入及盈亏增长或下降的情况。在效益与效率方面,不论何种类型的企业,都可以以人、财、物、时间诸方面的投入与生产和劳务方面的产出成果进行比较。

统计信息也可以反映企业的诸多数量特征和质量特性。在数量方面,包括了企业产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等可以量化的方方面面。在质量方面,则主要是反映企业的产品质量、维修质量、设施质量和服务质量。既可以反映本企业的情况,又可以反映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方方面面。本企业的情况,前面已经明确。与本企业有关的情况,则范围很广、内容很多。尤其是生产企业,生产统计工作所提供的信息足以起到框构和描述整个运营状态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的基础建设情况;二是企业生产量的存在;三是企业作业效率的发展水平。

三、企业对统计信息的要求

在企业管理中,要真正起到科学反映企业运行状态的作用,统计信息就要具备全面性、准确性、及时性、适用性、有效性、可获得性等诸多特性,其中,准确性和及时性是要求统计工作者尤其把握的。

准确性。也就是统计值与未知的真值之间的差异程度,这是传统的统计数据质量概念中所要考虑的核心内容,也是大多数用户认为最重要的指标。统计数据必须反映企业的客观实际,但是统计值与真值之间总会存在一定的误差,这种统计误差表现为统计数据与其所反映的客观实际之间的离差,统计误差越小,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就越高。完全精确的统计工作经常带来高成本,有时候甚至是不可能的,一般情况下是通过分析抽样误差、范围误差、模型假设误差等,将统计误差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置信区间内。因此,评判准确性的关键是统计误差是否在用户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及时性。也就是调查基准期与统计数据时间的间隔时间。统计数据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在数据用户做出决策之前,统计数据必须及时的提供给用户,否则会降低或者失去统计数据的时间使用价值。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每天都会进行大量的活动,统计数据本身变化较大,因此对于数据的及时性要求较高。因为不同用户对同一个港统计数据及时性的要求不同,所以对及时性的评价标准较难选择。单就及时性本身而言,还是越及时越好,这就需要统计机构预先公布各项统计指标的日期,按照事先安排好的时间表信息。

把握好准确与及时的平衡点,对不同的统计数据要区别对待。有些数据是急不得的,如企业年度报表,需要依据大量基础数据、行业数据、财务资料进行核算和评估。而且,在年度报表中反映出的发展趋势要与明细表中的起伏方向一致,不能只使用某个方面的统计结果描述整体情况,这样就会影响决策的正确性,并颠覆统计数据的权威性。但有些如关于数量的统计指标,在保证闭环管理,确保审核查询时间,不遗失漏报的基础上,可以相对较早报送和提供;或一些实时性的统计指标,也可以因为及时性的要求而小有误差,以便有关用户及时掌握并进行分析。

四、做好统计管理工作的几点要求

要做好统计管理工作,应当与企业的实际紧密结合,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数据统一梳理,规范此项工作。

一是做好数据标准化管理。数据的归类可以根据企业数据量的多少,划分不同的层次,分门别类地进行数据归属和细分。首先,按照管理需要汇集数据,包括财务、生产、设备、人力、综合管理等;在此目录下按照一定区分方式进行二次分类,例如在生产数据下就可以划分生产量类、生产效率类、作业质量类等,或者根据生产的工艺流程区分;在进行三次分类时,还可以细化二次分类时每个指标的具体内容,例如生产量类就可以分成计划量和实际完成量等。企业数据在ERP环境下的作用已越来越高,统计数据涉及到企业每一位员工的管理,通过制度化加强约束,以确保数据质量。从制度上强化数据的管理,应当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制定企业相应的数据管理标准。包括数据源管理、数据质量控制、数据报告流程、数据异常的预警机制和责任制考核体每等全方位的统计工作标准,确保企业的统计工作规范、有效,并进一步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在企业信息化系统中有着大量的生产经营数据,这些统计指标往往由于统计范围、计算口径和人为因素,计算标准没有高度的一致,影响了统计工作质量,这就需要企业制定统一的指标统计标准,确保统计指标的合理性、科学性、规范性。包括定义索引名称,指标计算公式,指标运用范围等,形成“企业统计指标标准”,以促进和完善企业基础统计工作。

二是科学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规范企业统计工作,使统计资料切为企业经营管理所用同时也为统计部门所用。在进行指标体系设置和完善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既满足国家宏观的要求,同时也满足企业微观的要求。第一,全面性原则。该指标体系应包括企业业务发展状况,企业运营收入、效益和投资,人力资源以及当地社会经济和其他方面的信息,并且尽量使指标按市场要求细化;第二,规范性原则。指标体系应从指标名称、指标概念、统计口径、审计关系、数据采集源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和要求,力求得到更科学的指标;第三,及时性原则。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新业务的不断出现和市场竞争格局不断变化,要求对指标体系及时进行调整。统计指标的设置,应以满足整个企业特别是业务发展的需求为主,坚持适度超前,继续扩大统计指标规模,力争以规模效应为企业决策提供服务支撑;第四,客观性的原则。指标体系要能客观有效地反映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主要业务的发展前景等重要信息。

三是人的因素。加强数据管理是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中一项重要工作,数据的可靠性、有效性和科学性是数据应用的关键。统计工作需要创新和改革精神、强烈的责任感,现代统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第一,具有丰富的现代统计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知识;第二,较强的统计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第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网络使用能力;第四,一定的外语水平并熟悉国外同行的统计工作;第五,统计改革意识;第六,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

五、关于新形势下企业统计工作创新的几点思考

企业高速增长,生产经营规模空前扩大,统计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一是企业实施精益化管理赋予了统计工作新使命;二是部分企业上市的管理实践明晰了统计工作的新标准;三是新《统计法》的颁布实施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当前,企业发展对统计资料需求的数量与质量都在日益提高,统计工作也在从“事后总结”向提前指导、预警分析和专题性调查转变,统计事业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越来越突出。在此背景下,目前如何切实做好统计工作,显得相当重要。本人认为,要从“四个强化”入手,充分发挥统计的信息、咨询和监督作用,全面提升统计工作质量。

一是强化时效性,及时准确报送统计数据。要把握准确性,准确性是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之上的,反映的是统计工作的质量问题,因而统计数据要准确反映企业运营发展情况;要把握及时性,统计工作的过程既是生产数据的过程,更是发现问题的过程,因而统计工作就是要对企业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及时分析,对发展趋势要进行及时地研判,真正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强化优质服务,大力开发统计信息资源。大量统计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不断提高资源的有效开发和管理水平,拓宽统计服务领域,提高统计服务水平。第一,进一步拓展服务范围,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认真做好统计信息的报送工作,坚持稳定数量、提高质量、增强时效,改进信息工作方式,疏通信息报送渠道,丰富信息服务内容。加强统计预警预测功能,紧密跟踪、准确反映企业经济运行特点和趋势,定期向领导和各部门提交统计分析报告。第二,加大统计资源开发力度,提供全面细致的“分析服务”。紧紧围绕企业提出的各项经济工作目标,充分发挥统计部门定量分析的优势,不断加大对企业运行态势及重大问题、重要课题的分析,形成宝贵深入的统计分析报告。

三是强化服务重点,进一步提升企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进一步提高经济运行监测质量,提供准确的“数据服务”。统计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政治敏锐性,要有见微知著的洞察力。针对企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加强对月、季、年度经济形势的监测预警工作,使企业管理者及时了解经济运行情况。坚持统计调研与统计服务相结合,捕捉企业发展的亮点、热点,做好统计数据的分析,把数据诠释成文字,形成观点,把观点提炼成真知灼见的工作发展的思路或改进的建议。特别是对于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和隐患性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统计监测预警,通过调研写出有见地、有分量的统计分析调研报告。

四是强化依法统计,保障数据的真实性。要求统计工作自身必须严格依法运作,确保统计质量。为此,我们创新工作思路,坚决做到应统尽统,核实瞒报、虚报,查处迟报、拒报,敢于负责,排除干扰,最终确保统计数据的质量。

六、结语

为全方位发挥企业统计信息、咨询、监督职能,只有树立全新的统计工作理念,加强对统计数据的管理,对企业数据进行全面梳理,才能满足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需要。统计数据管理必须在制度化、规范化上下功夫才能满足现代企业统计管理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5篇:产品特性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统计工作;企业管理

谈到企业制度改革,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方面的改革。的确,这些改革成功与否,对企业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重义。但是,有些往往容易被企业管理者忽视的具体工作制度的改革,也会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更好地面向市场。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企业主营业务统计大都由计划部门负责。在生产型企业和流通型企业,统计信息运行方式都是从下至上的单向纵向运行,统计数据则由班组(柜台)到车间(商品部)到计划部门,计划部门汇总后再呈企业领导,并对外报出。而在一些劳务型企业,如宾馆饭店社会旅馆等,主营业务即接待人数的统计则由客房部或业务部负责。不论何种类型的企业,其非主营业务的统计如附营业务统计、人员工资统计、基建技改统计及科技开发统计等,都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并分别向主管领导呈送并对外报出。这种管理体制及运行方式至少有三个弊端:一是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从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多侧面多角度、从经营管理的全方位来综合考虑企业需要的各种统计信息,以及怎样搜集这些信息;二是对企业目前搜集汇总的各种统计信息难以进行更高层次的配套综合分析,使信息的利用仅停留在初级层次;三是企业各部门之间难以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换与共享,也使信息的可利用范围及程度要打一些折扣。

至于部分近年来新成立的企业,根本就没有考虑建立统计制度,仅是由财会或业务人员代报统计报表,当然更难以在经营决策中发挥统计工作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目前体制下,仍有一些企业领导重视统计工作,赋予主营业务统计部门负责设计本企业统计制度及综合各种统计信息。但从整体上看,这样的企业并不是很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对统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认识不清。

二、统计工作的特性与作用

统计工作是通过搜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它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数量性。即通过数字揭示事物在特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二是综合性。世间一切事物都具有普遍联系。统计信息从整体上看,涉及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社会、文化、科技各个领域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涉及宏观与微观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利用统计信息,不仅可以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而且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有联系的综合性分析,既可横向对比,也可总结历史预测未来。

由统计的特性所决定,如果一个企业建立或完善了一套既科学合理又行之有效的统计工作制度,那么,这套制度对企业而言,将具有以下作用:

1.既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现状,也可以反映企业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的动态

从现状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目前的各种社会与自然属性,反映企业的机构、人员、资产、负债等各方面情况。从动态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发展情况,产品质量状况,以及科技开发、经营销售(或称市场营销)财务盈亏等方面的情况;还可预测未来趋势。

2.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规模,也可以反映企业的结构

从规模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资产规模、人员规模、生产规模、营销规模和盈亏规模,等等。从结构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人员结构、技术结构和质量结构,等等。

3.既可以反映企业的速度,也可以反映企业的效益与效率

在速度方面,对物质生产部门而言,主要反映生产(包括产值产量等)的发展和增长情况;对非物质生产部门而言,主要反映劳务服务投入的发展与增长情况;不论任何企业,都还可以反映人、财、物的投入及盈亏增长或下降的情况。在效益与效率方面,不论何种类型的企业,都可以以人、财、物、时间诸方面的投入与生产和劳务方面的产出成果进行比较。

4.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诸多数量特征,也可以反映企业的一些质量特性

在数量方面,包括了企业产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等凡是可以量化的方方面面。在质量方面,则主要是反映企业的产品质量、维修质量、设施质量和服务质量。

5.既可以反映本企业的情况,又可以反映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方方面面

一是国内外范围内,与本企业有联营、合资或者协作、配套关系的企业的情况;二是国内外范围内,与本企业生产同类产品或提供同类服务的竞争对手的情况;三是国内外范围内,本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使用者、消费者的基本情况及信息反馈;四是国内外范围内,本企业产品或服务已经占领或将要开拓的市场的各种信息;五是国内外范围内,对本企业经营将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信息。

三、改进企业统计工作的对策思考

1.建立更为有效的统计制度,设立综合统计机构,或者至少应在其他机构中设立综合统计岗位

统计工作既然非常重要,我们就应该考虑建立更为有效的统计制度。我认为不论何种行业的大中型企业,都应设立综合统计机构,或者至少应在其他机构中设立综合统计岗位,并使其保持相对独立性,明确其以下职能:

一是设计并制定本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信息的报送要求。要充分考虑企业经营与管理的需要,考虑企业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需要,把政府统计部门、企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同本企业的实际相结合,提出完整的指标体系并分解到各个部门、单位,明确其报送或提供的时间、内容及方式,明确各部门的统计责任。

二是收集、审核、汇总、提供各种统计信息。首先要对应由综合统计部门负责且由各级单位层层上报的信息进行审核,加以汇总;其次要收集审核本企业其他职能部门负责汇总的信息;再次是要搜集分析本企业以外但对企业生产经营有参考价值的各种统计信息。在此基础上,该部门一方面应完成各种统计报表的对外报送任务,另一方面应负责向本企业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提供其所需的统计信息。

三是利用各种统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包括利用某一种信息进行简单分析、利用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利用统计信息分析产销增减原因,以及对企业发展前景进行预测。

2.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及责任

在现代企业中,无论是直线职能制还是事业部制,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统计信息都决不仅限于计划统计部门内部。如劳资部门掌握机构人员数字,基建部门掌握投资数字,技术部门掌握技改数字,营销部门掌握销售数字等。因此,为确保企业统计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应该在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中明确相应的统计责任,要求其按统一确定的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及分析报告,要特别重视一些被忽视的部门的信息。

第6篇:产品特性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企业统计工作管理水平

1当前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企业统计基础工作明显减弱。具体表现在:一是在某些基层单位统计工作得不到领导重视,统计部门和统计岗位被撤销或合并,统计人员变动频繁;二是企业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统计数据质量明显下降。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由单一的国有、集体发展到包括私营、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并存,经营方式与管理模式也日益多样化,许多新企业应运而生。在这些新成立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像老企业那样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甚至没有明确设立统计职能部门和统计工作岗位,国家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一些统计指标也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

由于企业统计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所以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就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作用越小就越得不到重视,越得不到重视就越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之所以陷入这样一个怪圈,笔者认为主要在于企业管理者和部分统计人员或是对统计工作的内容了解不够,或是对统计工作的性质认识不清。这些“不够”与“不清”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认为统计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反映计划完成情况、为计划而服务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弱化;二是认为统计是为政府统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服务的,只是为了完成上报任务,工作越多企业负担越重;三是认为统计对企业而言,主要是在总结工作时充实一下工作报告,对经营决策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四是认为统计仅反映生产经营的规模,而当前企业经营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盈利为目的,这只有依赖于财务与会计的工作,统计无能为力。

2正确认识统计工作的意义与作用

2.1统计工作的目的统计工作是通过搜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

2.2统计信息的特点统计信息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数量性。即通过数字揭示事物在特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二是综合性。统计信息从整体上看,涉及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社会、文化、科技各个领域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利用统计信息,不仅可以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而且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有联系的综合性分析,既可横向对比,也可总结历史预测未来。

2.3统计工作的作用由统计的特性所决定,如果一个企业建立或完善了一套既科学合理又行之有效的统计工作制度,那么,这套制度对企业而言,将具有以下作用:

2.3.1既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现状,也可以反映企业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的动态。

2.3.2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规模,也可以反映企业的结构。从规模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资产规模、人员规模、生产规模、营销规模和盈亏规模,等等。从结构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人员结构、技术结构和质量结构,等等。

2.3.3既可以反映企业的速度,也可以反映企业的效益与效率。在速度方面,对物质生产部门而言,主要反映生产(包括产值产量等)的发展和增长情况;对非物质生产部门而言,主要反映劳务服务投入的发展与增长情况;不论任何企业,都还可以反映人、财、物的投入及盈亏增长或下降的情况。在效益与效率方面,不论何种类型的企业,都可以以人、财、物、时间诸方面的投入与生产和劳务方面的产出成果进行比较。

2.3.4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诸多数量特征,也可以反映企业的一些质量特性。在数量方面,包括了企业产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等凡是可以量化的方方面面。在质量方面,则主要是反映企业的生产质量、产品质量、设施质量和服务质量。

2.3.5既可以反映本企业的情况,又可以反映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方方面面。

3怎样进行改革,才能建立更为有用有效的统计制度

所谓统计制度,主要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方式的确立,二是统计内容及其计算方法的确定。

3.1关于管理体制与运行方式长期以来,企业主营业务统计大都由计划部门负责。这种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并分别向主管领导呈送并对外报出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方式至少有三个弊端:一是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从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多侧面多角度、从经营管理的全方位来综合考虑企业需要的各种统计信息,以及怎样搜集这些信息;二是对企业目前搜集汇总的各种统计信息难以进行更高层次的配套综合分析,使信息的利用仅停留在初级层次;三是企业各部门之间难以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换与共享,也使信息的可利用范围及程度要打一些折扣。至于部分近年来新成立的企业,根本就没有考虑建立统计制度,仅是由财会或业务人员代报统计报表,当然更难以在经营决策中发挥统计工作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目前体制下,仍有一些企业领导重视统计工作,赋予主营业务统计部门负责设计本企业统计制度及综合各种统计信息。但从整体着眼,这样的企业并不是很多。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改革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3.1.1设立综合统计部门并明确其职责笔者认为,不论何种行业的大中型企业,都应设立综合统计机构。如果企业从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目的出发,不设独立的统计机构,那么也应在其他机构中设立综合统计岗位,明确其职能,并使其保持相对独立性。综合统计机构或综合统计岗位应具有以下职能:

设计并制定本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信息的报送要求。要充分考虑企业经营与管理的需要,考虑企业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需要,把政府统计部门、企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同本企业的实际相结合,提出完整的指标体系并分解到各个部门、单位,明确其报送或提供的时间、内容及方式。明确各部门的统计责任。

收集、审核、汇总、提供各种统计信息。一是要对应由综合统计部门负责且由各级单位层层上报的信息进行审核,而后加以汇总;二是要收集审核本企业其他职能部门负责汇总的信息;三是要搜集分析本企业以外但对企业生产经营有参考价值的各种统计信息。在此基础上,该部门一方面应完成各种统计报表的对外报送任务,另一方面应负责向本企业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提供其所需的统计信息。

利用各种统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一是利用某一种信息进行简单分析,如分析生产进度情况;二是利用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如利用生产、盈亏、质量、销售、市场行情等多方面的统计信息分析产销增减原因;三是利用各种统计信息对企业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分析研究的方法、形式可因研究内容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结果应以分析研究报告的形式体现。

3.1.2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及责任在现代企业中,无论是直线职能制还是事业部制,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统计信息都决不仅限于计划统计部门内部。如人事部门掌握机构人员数字,基建部门掌握投资数字,技术部门掌握技改数字,营销部门掌握销售数字等。因此,为确保企业统计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应该在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中明确相应的统计责任,要求其按统一确定的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及分析报告,要特别重视一些被忽视的部门的信息。

3.1.3将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单向运行变为上下左右之间的多向运行这种信息运行方式应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各种基础信息由各基层单位向各职能部门运行,满足各职能部门的汇总需要;二是各职能部门的专项信息向综合统计部门横向运行,满足其综合对比及分析研究的需要;三是经过加工、分析的各种综合信息由综合统计部门向企业领导、各职能部门及基层单位多向运行,分别满足其管理决策、研究问题和了解情况的需要。

3.2关于统计内容及其计算方法由于计算方法可以写成若干部实用手册,且方法是由内容所决定的,所以本文在此仅就内容做一扼要概括,方法问题暂且从略。在内容上,主要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3.2.1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已有的内容。目前,国家基层表制度要求一定规模以上企业填报的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企业主营业务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情况,人员及工资情况,能源及原材料消耗情况,科技开况及附营业务情况。这套指标体系已经比较简要地反映出企业产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的基本情况,企业统计人员及领导者都应深刻了解认识这套指标的涵义和作用,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这套指标反映、分析、研究生产经营中的问题。由于这套指标是从国家宏观监测需要考虑的,因而比较简单,企业还应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不同的部分增加相应的内容。

第7篇:产品特性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统计过程控制;电梯平衡缆;质量改进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1.094

1引言

质量改进是现代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企业在实施ISO9000族标准中应用SPC(统计过程控制)技术目的在于解决组织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变异和做出质量改进的有效决策,促进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提高管理效率和稳定的提供满足顾客要求的能力。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就是要建立一套组织的自我完善机制,建立一个不断自觉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途径,使之能够预防不合格的发生和防止不合格的再次发生。很多情况下,不合格或潜在不合格的原因是难以直接观察到的,这将直接关系到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是否有效和有效的程度如何。事实上,SPC作为支持质量体系运行的重要工具,在现代质量管理过程中已超越了传统质量管理统计工具的范围,亦已成为科学的基于数据信息分析和评价的循证决策以及基于风险思维方法实现的重要手段。同样,将统计过程控制结合到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策划和控制的要求中来实施对过程的控制将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质量管理标准要求分析和评价来自监控和测量过程的结果和产品及服务的数据,以确定产品和服务是否满足了要求,并确保分析和评价数据的方法与数据质量可为管理决策提供有用信息。SPC就是借助于来自生产过程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用有效的数据说话,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产品、过程和体系进行有效性分析和评价,发现产品、过程和体系中存在的各种变异,做出正确决策,采取有效纠正和预防措施,以实现产品、过程和体系的持续改进。在企业,SPC的运用能够帮助质量管理人员对未来质量状况进行有效的判断和控制,对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及提高生产质量水平都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电梯平衡缆生产质量改进案例展开SPC技术在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方法和过程。

2不合格统计分析

把SPC技术应用到生产过程,降低不合格率需要经过以下环节:采集不合格数据,不合格率统计分析,分析不合格因素,找出产生不合格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及改进效果的检验。因此首先要进行不合格统计分析,从控制图和过程能力分析中找出不合格因素。

2.1不合格数据统计

依据质量管理体系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要求,在适当阶段实施监视和测量活动,以验证是否符合过程或输出的控制准则以及产品和服务的接受准则。电梯平衡缆生产依据这样的要求制订了产品检验标准和检测规范,电梯平衡缆是个以米计数的产品,a品生产量大,在生产现场检测到大量产品特性数据。我们在生产车间连续收集了2015年第四季度的电梯平衡缆成品检验不合格数据,以一天为单位组,连续收集了50组数据,统计出每天的生产米数量以及不合格米数,计算出每天的不合格率。

2.2统计过程分析

统计过程分析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控制图分析过程的稳定性,对过程存在的异常问题进行预警;二是计算过程能力,分析过程能力满足技术要求的程度,对过程质量进行评价。

SPC的核心是控制图,通过控制图分析,发现异常因素加以解决,使生产稳定,逐步提高过程能力,提高合格率水平。过程能力是指过程处于稳定状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就是过程质量满足要求的能力。它受过程运行环境因素5M1E的影响,是质量波动的根源。本案例由于控制的对象是产品不合格米数,不合格数服从二项分布。因此,选P控制图进行二项能力分析。将2015年第四季度不合格统计数据导入minitab统计软件,获得电梯平衡缆不合格统计过程分析报告,见图1。

从图1中不合格P控制图反映出第19个点和第43个点超出控制上限,根据判异准则:可以判断第四季度电梯平衡缆的生产中有特殊因素引起变异,使生产处于非稳定状态。必须分析原因,采取纠正措施消除特殊变异,使生产回到稳定的统计控制状态。

二项分布的过程能力采用PPM评价。报告中汇总统计结果缺陷PPM=638,根据过程能力评价准则,当577

2.3不合格因素分析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要求对不合格做出应对,采取措施予以控制和纠正,处置产生的后果,评价是否需要采取纠正措施以消除产生不合格的原因,纠正措施应与所产生的不合格的影响相适应。可见,无论是统计过程控制还是体系要求都需要分析产生不合格的原因。由2015年四季度生产不合格统计分析结果,不仅生产过程能力达不到,且生产不受控,有点子出界,这些异常点的可能原因很多,可以来自人员、机器、原材料、检测方法、环境等各个方面,在生产过程中当影响产品质量的不良因素有多个时,首先需要分清不合格的主次因素,它们造成的不合格品占总数的绝大多数。柏拉图法能迅速、准确地找出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和累计百分比。

将成品检验出的不合格因素(缺陷)的类型和数量进行分类统计,有断头、外观刮伤、铁链有大扣、外层有气泡、内层挤出露链、铁链双扣、外层有压印、铁链爬扣。不合格因素频数统计表见表1,导入minitab软件绘制出不合格因素柏拉图见图2。

根据柏拉图2结合判定准则,可以看出断头的累计百分比为83.8%在0~80%左右,由此可以判断出断头为主要不良因素,外层刮伤、铁链有大扣、外层有气泡和内层挤出露链的累计百分比在80%~90%左右为次要不良因素,铁链、外层有压印和铁链爬扣为一般不良因素。

2.4不合格原因分析

对2015年第四季度引起不合格的各种因素,重点是断头主要因素,从人、机、料、法、环、测六个方面分析产生的可能原因,制作因果图,为纠正措施的制定提供输入。

(1)人员方面从操作是否规范,工作是否认真出发分析原因,结果发现生产中存在停机、吸料机断料而人员检查不及时的情况;

(2)机器设备方面从生产机器是否正常运作,有无出现故障方面查找原因,结果发现生产中有跳闸、牵引轮故障、牵引机故障、空压机断气、放链架螺丝掉落、内层吸料机故障、内层缺料、内层基础温度失控、用于生产的模具老化、机器上有铁屑等杂质,问题比较多;

(3)材料的原因主要检查进料是否达到可用于生产的标准,结果发现有粒子质量问题和硬度不一致问题,引起内层死料、内层回料、回料堵塞模头;

(4)方法方面主要是未按规程操作以及新员工对操作方法不熟练;

(5)测量方面从操作规范性和量具的精度与准确度方面寻找问题,结果主要是测量仪器未按要求做好使用前的校准,有时测量不认真,测量方法不正确;

(6)环境方面从生产车间的温度、湿度、光线以及电源电压的波动方面寻找问题,查出的问题有:电源电压不稳定导致断电,气温下降车间湿度的改变,生产车间光线不足。

因果图是表达和分析质量波动特性与其潜在原因关系的一种统计工具。绘制2015年第四季度电梯平衡补偿缆“断头”“不合格”统计因果图见图3。

3制定纠正措施

为了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不合格,需要尽快的采取纠正措施。采取纠正措施是改进的重要活雍褪侄危目的是纠正产生不合格的原因,消除不合格的风险,防止不合格的再次发生。

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召开相关人员分析会,进行现场调查,得出2015年第四季度过程能力不够充分的主要原因在人员、机器和材料三个方面。研究决定结合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工作,优先制定人员、机器和材料三个方面改进措施:加强员工质量意识培训和新员工操作技能培训;完善机器定期检查和维护制度,牵引机、空压机定期检查制度,牵引轮定期更换;严格入厂原料检验制度,防止不合格材料的使用,制定测量器具定期检验制度,严格生产工艺操作规程。

4SPC效果验证

SPC效果验证内容包括:通过纠正措施,过程是否已达到统计受控状态(稳态),以及过程能力值是否提高,过程能力是否已满足工艺要求。

4.1不合格数据统计

采取纠正改进措施后,2016年一季度在生产车间又连续收集了电梯平衡缆检验不合格数据,以验证改进效果。同样以一天为单位组,连续收集了50组数据,统计出每天的生产米数量以及不合格米数,计算出每天的不合格率,并导入minitab统计软。

4.2控制图和过程能力分析

不合格P控制图4可以看出所有的点子都在上下控制线内,没有点子落在控制界限外;界限内所有点子都是随机散落的,没有任何排列规律,也没有任何排列缺点,因此根据判稳准则可以判断出2016年第一季度电梯平衡缆的生产过程已处于统计稳定状态。

从获得改进后不合格过程能力报告中反映出过程已回到受控状态,缺陷PPM=460,过程能力得到提高,根据PPM评价标准,223≤PPM≤577是过程能力尚可,由此可以判断,改进后电梯平衡缆生产过程能力基本达到要求。

5总结

基于风行的思维、预防为主是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概念之一,纠正和预防措施是消除识别找出问题的原因或潜在原因所采用的适宜方法,持续改进则是反复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来实现组织的业绩水平的过程。电梯平衡缆生产通过引入SPC技术,使生产过程获得稳定状态,过程能力得到提高,但是过程能力仍有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分析改进。使用SPC技术控制和改进过程是一个重复的程序过程,为了达到生产过程稳定和产品高质量水平,需要多次的收集现场数据、分析控制图和过程能力、分析要因和提出改进的措施,因此它是一个持续的改进过程。

数据和信息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分析数据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要使用分析的结果帮助组织找出过程趋势所在,发现需要改进的问题。企业质量管理监视和测量活动会收集到很多的数据和信息,如果不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评价并转化为有用的输出,则不能达到监视和测量的最终目的。SPC就是有效利用监视和测量数据分析和评价生产过程,获得输出的统计技术,其结果可用于体系管理评审的输入。

参考文献

[1]温德成,王高山,沈晓红.面向个性化制造的统计过程控制(SPC)[J].统计与决策,2006,(22).

[2]马培俊.统计过程控制(SPC)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J].现代商贸工业,2013,(20).

第8篇:产品特性分析报告范文

我国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自50年代起,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正规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在生产企业,以产值产量统计为核心;在流通企业,以商品购销调存统计为核心。从班组起,就建立了规范的登统制度,严格地按统一规定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进行核算。但近年来,我们在调查研究和统计执法检查工作中发现,企业统计基础工作明显减弱。一是统计工作得不到企业领导重视,统计部门和统计岗位被撤销或合并,统计人员变动频繁;二是企业统计台账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统计数据质量下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由单一的国有、集体发展到包括私营、个体、股份制、外商投资等多种形式并存,经营方式与管理模式也日益多样化,许多新企业应运而生。在这些新成立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像老企业那样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甚至没有明确设立统计职能部门和统计工作岗位,国家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一些统计指标也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由于企业统计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所以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就没有发挥过太大作用。作用越小就越得不到重视,越得不到重视就越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企业统计之所以陷入这样一个怪圈,笔者认为主要在于企业管理者和部分统计人员或是对统计工作的内容了解不够,或是对统计工作的性质认识不清。这些“不够”与“不清”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认为统计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反映计划完成情况、为计划而服务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弱化;二是认为统计是为政府统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服务的,只是为了完成上报任务,工作越多企业负担越重;三是认为统计对企业而言,主要是在总结工作时充实一下工作报告,对经营决策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四是认为统计仅反映生产经营的规模,而当前企业经营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盈利为目的,这只要依赖于财务与会计就行,统计无所谓。

二、当前企业统计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针对这些问题与认识,我们有必要明确,统计工作的意义与作用。统计工作是通过搜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统计信息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数量性。即通过数字揭示事物在特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正因为如此,统计信息正越来越多地和其它信息结合在一起,如情报信息、商品信息等;而诸如此类信息,尚能以统计数字显示或以统计数字为依据,则可利用程度也大为提高。二是综合性。世间一切事物都具有普遍联系。统计信息从整体上看,涉及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社会、文化、科技各个领域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涉及宏观与微观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利用统计信息,不仅可以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而且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有联系的综合性分析,既可横向对比,也可总结历史预测未来。由统计的特性所决定,如果一个企业建立或完善了一套既科学合理又行之有效的统计工作制度,那么,这套制度对企业而言,将具有以下作用:一是既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现状,也可以反映企业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的动态。从现状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目前的各种社会与自然属性,反映企业的机构、人员、资产、负债等各方面情况。从动态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发展情况,产品质量状况,以及科技开发、经营销售(或称市场营销)财务盈亏等方面的情况;还可预测未来趋势。二是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规模,也可以反映企业结构。从规模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资产规模、人员规模、生产规模、营销规模和盈亏规模等等。从结构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人员结构、技术结构和质量结构等等。三是既可以反映企业的速度,也可以反映企业的效益与效率,在速度方面,对物质生产部门而言,主要反映生产(包括产值产量等)的发展和增长情况;对非物质生产部门而言,主要反映劳务服务投入的发展与增长情况;不论任何企业,都还可以反映人、财、物的投入及盈亏增长或下降的情况。在效益与效率方面,不论何种类型的企业,都可以从人、财、物、时间诸方面的投入与生产的劳务方面的产出成果进行比较。四是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诸多数量特征,也可以反映企业的一些质量特性。在数量方面,包括了企业产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等凡是可以量化的方方面面。在质量方面,则主要是反映企业的产品质量、维修质量、设施质量的服务质量。五是既可以反映本企业的情况,又可以反映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方方面面,本企业的情况,前面已经明确。与本企业有关的情况,则范围很广、内容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内外范围内,与本企业有联营、合资或者协作、配套关系的企业的情况,;二是国内外范围内,与本企业生产同类产品或提供同类服务的竞争对手的情况;三是国内外范围内,本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使用者、消费者的基本情况及信息反馈;四是国内外范围内,本企业产品或服务已经占领或将开拓的市场的各种信息;五是国内外范围内,对本企业经营将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信息。

三、建立更为有效的统计制度

统计的作用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就应该考虑,怎样进行改革,才能建立更为有用有效的制度所谓统计制度,我以为主要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方式的确立,二是统计内容及其计算方法的确定。

第一、关于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方式

长期以来,企业主营业务统计大都由计划部门负责。在生产型企业的流通型企业,统计信息运行方式都是从下至上的单向纵向运行,则统计数据由班组(柜台)到车间(商品部)到计划部门,计划部门汇总后再呈企业领导,并对外报出。而在一些劳务型企业,如宾馆饭店社会旅馆等,主营业务即接待人数的统计则由客房部或业务部负责。不论何种类型的企业,其非主营业务的统计如附营业务统计、人员工资统计、基建技改统计及科技开发统计等,都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并分别向主管领导呈送并对外报出。这种管理体制及运行方式至少有三个弊端:一是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从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多侧面多角度、从经营管理的全方位来综合考虑企业需要的各种统计信息,以及怎样搜集这些信息;二是对企业目前搜集汇总的各种统计信息难以进行更高层次的配套综合分析,使信息的利用仅停留在初级层次;三是企业各部门之间难以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换与共享,也使信息有可利用范围及程度要打一些折扣。至于部分近年来新成立的企业,根本就没有考虑建立统计制度,仅是由财会或业务人员代报统计报表,当然更难以在经营决策中发挥统计工作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目前体制下,仍有一些企业领导重视统计工作,赋予主营业务统计部门负责设计本企业统计制度及综合各种统计信息。但从整体着眼,这样的企业并不是很多。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改革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设立综合统计部门并明确其职责。笔者认为,不论何种行业的大中型企业,都应设立综合统计机构。如果企业从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目的出发,不设独立的统计机构,那么也应在其他机构中设立综合统计岗位,明确其职能,并使其保持相对独立性。综合统计机构或综合统计岗位应具有以下职能:设计并制定本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信息的报送要求。要充分考虑企业经营与管理的需要,考虑企业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需要,把政府统计部门、企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同本企业的实际相结合,提出完整的指标体系并分解到各个部门、单位,明确其报送或提供的时间、内容及方式。明确各部门的统计责任。收集、审核、汇总、提供各种统计信息。一是要对应由综合统计部门负责且由各级单位层层上报的信息进行审核,而后加以汇总;二是要收集审核本企业其他职能部门负责汇总的信息;三是要搜集分析本企业以外但对企业生产经营有参考价值的各种统计信息。在此基础上,该部门一方面应完成各种统计报表的对外报送任务,另一方面应负责向本企业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提供其所需的统计信息。利用各种统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一是利用某一种信息进行简单分析,如分析生产进度情况;二是利用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如利用生产、盈亏、质量、销售、市场行情等多方面统计信息分析产销增减原因;三是利用各种统计信息对企业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分析研究的方法、形式可因研究内容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结果应以分析研究报告的形式体现。企业综合统计人员应具有较高素质,不仅掌握统计理论与分析方法,还应熟知本企业业务工作流程和各部门职能,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和计算机知识、现代管理知识。在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可考虑设立总统计岗位,以领导综合统计部门并使其有效发挥其职能,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

2、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及责任。在现代企业中,无论是直线职能制还是事业部制,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统计信息都决不仅限于计划统计部门内部。如劳资部门掌握机构人员数字,基建部门掌握投资数字,技术部门掌握技改数字,营销部门掌握销售数字等。因此,为确保企业统计资料系统性完整性,应该在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中明确相应的统计责任,要求其按统一确定的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及分析报告,要特别重视一些被忽视的部门信息。

3、将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单向运行变为上下左右之间的多向运行。这种信息运行方式应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各种基础信息由各基层单位(如班组、柜台)向各职能部门运行,满足各职能部门的汇总需要;二是和职能部门的专项信息向综合统计部门横向运行,满足其综合对比及分析研究的需要;三是经过加工、分析的各种综合信息由综合统计部门向企业领导、各职能部门及基层单位多向运行,分别满足其管理决策、研究问题和了解情况的需要。

第二、统计内容及其计算方法的确定

由于计算方法可以写成若干部实用手册,且方法是由内容所决定的,所以本文在此仅就内容做一扼要概括,方法问题暂且从略。在内容上,主要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9篇:产品特性分析报告范文

我国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自50年代起,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正规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在生产企业,以产值产量统计为核心;在流通企业,以商品购销调存统计为核心。从班组起,就建立了规范的登统制度,严格地按统一规定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进行核算。但近年来,我们在调查研究和统计执法检查工作中发现,企业统计基础工作明显减弱。一是统计工作得不到企业领导重视,统计部门和统计岗位被撤销或合并,统计人员变动频繁;二是企业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统计数据质量下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由单一的国有、集体发展到包括私营、个体、股份制、外商投资等多种形式并存,经营方式与管理模式也日益多样化,许多新企业应运而生。在这些新成立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像老企业那样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甚至没有明确设立统计职能部门和统计工作岗位,国家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一些统计指标也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

由于企业统计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所以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就没有发挥过太大的作用。作用越小就越得不到重视,越得不到重视就越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之所以陷入这样一个怪圈,笔者认为主要在于企业管理者和部分统计人员或是对统计工作的内容了解不够,或是对统计工作的性质认识不清。这些“不够”与“不清”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认为统计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反映计划完成情况、为计划而服务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弱化;二是认为统计是为政府统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服务的,只是为了完成上报任务,工作越多企业负担越重;三是认为统计对企业而言,主要是在总结工作时充实一下工作报告,对经营决策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四是认为统计仅反映生产经营的规模,而当前企业经营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盈利为目的,这只有依赖于财务与会计的工作,统计无能为力。

针对这些问题与认识,我们有必要明确,对企业来说

统计工作的意义与作用

统计工作是通过搜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统计信息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数量性。即通过数字揭示事物在特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正因为如此,统计信息正越来越多地和其它信息结合在一起,如情报信息、商品信息等;而诸如此类信息,尚能以统计数字显示或以统计数字为依据,则可利用程度也大为提高。二是综合性。世间一切事物都具有普遍联系。统计信息从整体上看,涉及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社会、文化、科技各个领域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涉及宏观与微观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利用统计信息,不仅可以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而且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有联系的综合性分析,既可横向对比,也可总结历史预测未来。

由统计的特性所决定,如果一个企业建立或完善了一套既科学合理又行之有效的统计工作制度,那么,这套制度对企业而言,将具有以下作用:

既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现状,也可以反映企业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的动态。从现状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目前的各种社会与自然属性,反映企业的机构、人员、资产、负债等各方面情况。从动态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发展情况,产品质量状况,以及科技开发、经营销售(或称市场营销)财务盈亏等方面的情况;还可预测未来趋势。

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规模,也可以反映企业的结构。从规模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资产规模、人员规模、生产规模、营销规模和盈亏规模,等等。从结构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人员结构、技术结构和质量结构,等等。

既可以反映企业的速度,也可以反映企业的效益与效率。在速度方面,对物质生产部门而言,主要反映生产(包括产值产量等)的发展和增长情况;对非物质生产部门而言,主要反映劳务服务投入的发展与增长情况;不论任何企业,都还可以反映人、财、物的投入及盈亏增长或下降的情况。在效益与效率方面,不论何种类型的企业,都可以以人、财、物、时间诸方面的投入与生产和劳务方面的产出成果进行比较。

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诸多数量特征,也可以反映企业的一些质量特性。在数量方面,包括了企业产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等凡是可以量化的方方面面。在质量方面,则主要是反映企业的产品质量、维修质量、设施质量和服务质量。

既可以反映本企业的情况,又可以反映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方方面面。本企业的情况,前面已经明确。与本企业有关的情况,则范围很广、内容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内外范围内,与本企业有联营、合资或者协作、配套关系的企业的情况;二是国内外范围内,与本企业生产同类产品或提供同类服务的竞争对手的情况;三是国内外范围内,本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使用者、消费者的基本情况及信息反馈;四是国内外范围内,本企业产品或服务已经占领或将要开拓的市场的各种信息;五是国内外范围内,对本企业经营将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信息。

统计的作用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就应该考虑,怎样进行改革,才能建立更为有用有效的统计制度

所谓统计制度,我以为主要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方式的确立,二是统计内容及其计算方法的确定。

1、关于管理体制与运行方式

长期以来,企业主营业务统计大都由计划部门负责。在生产型企业和流通型企业,统计信息运行方式都是从下至上的单向纵向运行,则统计数据由班组(柜台)到车间(商品部)到计划部门,计划部门汇总后再呈企业领导,并对外报出。而在一些劳务型企业,如宾馆饭店社会旅馆等,主营业务即接待人数的统计则由客房部或业务部负责。不论何种类型的企业,其非主营业务的统计如附营业务统计、人员工资统计、基建技改统计及科技开发统计等,都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并分别向主管领导呈送并对外报出。这种管理体制及运行方式至少有三个弊端:一是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从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多侧面多角度、从经营管理的全方位来综合考虑企业需要的各种统计信息,以及怎样搜集这些信息;二是对企业目前搜集汇总的各种统计信息难以进行更高层次的配套综合分析,使信息的利用仅停留在初级层次;三是企业各部门之间难以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换与共享,也使信息的可利用范围及程度要打一些折扣。至于部分近年来新成立的企业,根本就没有考虑建立统计制度,仅是由财会或业务人员代报统计报表,当然更难以在经营决策中发挥统计工作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目前体制下,仍有一些企业领导重视统计工作,赋予主营业务统计部门负责设计本企业统计制度及综合各种统计信息。但从整体着眼,这样的企业并不是很多。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改革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设立综合统计部门并明确其职责

笔者认为,不论何种行业的大中型企业,都应设立综合统计机构。如果企业从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目的出发,不设独立的统计机构,那么也应在其他机构中设立综合统计岗位,明确其职能,并使其保持相对独立性。综合统计机构或综合统计岗位应具有以下职能:

设计并制定本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信息的报送要求。要充分考虑企业经营与管理的需要,考虑企业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需要,把政府统计部门、企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同本企业的实际相结合,提出完整的指标体系并分解到各个部门、单位,明确其报送或提供的时间、内容及方式。明确各部门的统计责任。

收集、审核、汇总、提供各种统计信息。一是要对应由综合统计部门负责且由各级单位层层上报的信息进行审核,而后加以汇总;二是要收集审核本企业其他职能部门负责汇总的信息;三是要搜集分析本企业以外但对企业生产经营有参考价值的各种统计信息。在此基础上,该部门一方面应完成各种统计报表的对外报送任务,另一方面应负责向本企业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提供其所需的统计信息。

利用各种统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一是利用某一种信息进行简单分析,如分析生产进度情况;二是利用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如利用生产、盈亏、质量、销售、市场行情等多方面的统计信息分析产销增减原因;三是利用各种统计信息对企业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分析研究的方法、形式可因研究内容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结果应以分析研究报告的形式体现。

企业综合统计人员应具有较高素质,不仅掌握统计理论与分析方法,还应熟知本企业业务工作流程和各部门职能,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和计算机知识、现代管理知识。在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可考虑设立总统计师岗位,以领导综合统计部门并使其有效发挥其职能,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

第二,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及责任

在现代企业中,无论是直线职能制还是事业部制,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统计信息都决不仅限于计划统计部门内部。如劳资部门掌握机构人员数字,基建部门掌握投资数字,技术部门掌握技改数字,营销部门掌握销售数字等。因此,为确保企业统计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应该在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中明确相应的统计责任,要求其按统一确定的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及分析报告,要特别重视一些被忽视的部门的信息。

第三,将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单向运行变为上下左右之间的多向运行

这种信息运行方式应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各种基础信息由各基层单位(如班组、柜台)向各职能部门运行,满足各职能部门的汇总需要;二是各职能部门的专项信息向综合统计部门横向运行,满足其综合对比及分析研究的需要;三是经过加工、分析的各种综合信息由综合统计部门向企业领导、各职能部门及基层单位多向运行,分别满足其管理决策、研究问题和了解情况的需要。

2、关于统计内容及其计算方法

由于计算方法可以写成若干部实用手册,且方法是由内容所决定的,所以本文在此仅就内容做一扼要概括,方法问题暂且从略。在内容上,主要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是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已有的内容。目前,国家基层表制度要求一定规模以上企业填报的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企业主营业务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情况,人员及工资情况,能源及原材料消耗情况,科技开况及附营业务情况。这套指标体系已经比较简要地反映出企业产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的基本情况,企业统计人员及领导者都应深刻了解认识这套指标的涵义和作用,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这套指标反映、分析、研究生产经营中的问题。由于这套指标是从国家宏观监测需要考虑的,因而比较简单,企业还应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不同的部分增加相应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