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民工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农民工现状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民工现状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民工现状调查报告

第1篇:农民工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绍兴县;农民工;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作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一支重要力量,对推进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关心和研究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现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次接浙江省群众艺术馆关于在全省开展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现状调查课题的通知,为掌握绍兴县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的现状,了解当前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组织三人小组,对我县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

绍兴县位于杭州湾南岸,宁绍平原西北部,面积1177平方公里,下辖15个镇,4个街道,拥有户籍人口71万,是全国经济强县,第一纺织大县,更有水乡、桥乡、酒乡和名士之乡之称。2009年底实现生产总值655.26亿元,财政收入达到81.2亿元,工业产值2372.27亿元。柯桥是亚洲最大的纺织品交易市场,随着成交额的逐年上涨,流动人口也在连年上升,到2009年底达85万,其中农民工近60万。本次调查对象为绍兴县中小型企业、内资企业及服务行业的职工,共发出调查问卷100份,收回100份,回收率达100%。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100位农民工中,男性占59%,女性占41%;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6%,高中或中专文化层次的占49%,大专及以上的占13%;其中又以年轻人为农民工主力军,80后占70%,90后占24%;调查显示我县农民工的就业面在逐步扩大,大、中小型和个体经营企业比例在逐步接近,目前各占35%、31%、34%;农民工就业的对象以内资企业为主,目前比例高达87%。

二、被调查农民工文化生活的主要特点

(一)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方式主要以手机、电脑等现代工具为主

根据对100名农民工文化生活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伴随着大量年轻人加入到打工一族,打扑克等传统娱乐方式在新生代农民工当中正在逐步减少,只有4%的人选择在休息时间经常打扑克,更多的农民工选择用手机、电脑等现代工具进行文化活动。调查显示有68%的人使用手机下载音乐来听,有29%的人在手机上订阅一定的网络流量看新闻,有37%的人利用手机阅读电子书,有45%的人利用手机玩游戏, 43%的人利用手机拍照玩,只有7%的人没有利用手机进行任何文化娱乐;另外在被调查的农民工中已有48%的人独立拥有电脑,更有56%的农民工选择在业余时间上网。

(二)农民工文化生活主要以娱乐休闲为主

目前农民工的文化生活是一种普遍较普通的活动,也是较简单和低层次的活动,基本以娱乐休闲为主,属于思想性、学习型的尚属少数。调查显示,在拥有电脑的农民工人群中有59%是用于网上看电影和电视剧,有51%是用于上网聊天;另外没有电脑经常去网吧的人群中也有34%的农民工在网上看电影和电视剧,26%的农民工在网上聊天。而用手机进行的文化娱乐也更多地用于玩手机游戏和用手机拍照,只有29%的人偶尔用于订阅网络流量看新闻及37%的人用于阅读电子书。

(三)农民工文化生活方式趋于类同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农民工群体在文化生活方面尽管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也仅仅是强弱的差异,整体而言,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方式基本趋同。首先,农民工所在企业和所在地方政府、城市社区给农民工提供的免费或便宜的文化设施、文化生活项目偏少,导致农民工文化生活方式选择的空间较小;其次,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学历、见识、习惯、经济基础及其特殊的工种和特殊的社会地位基本相同,决定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趋于类同。调查数据显示,有48%的农民工选择了快捷的电脑,93%的农民工选择了便捷的手机,94%的农民工选择了实惠的电视收看。

(四)农民工向往有组织有机构的文化活动

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更多的是自娱自乐、自主自发的行为,缺少群体及有组织的文化活动,调查显示有部分农民工认为没有人来组织他们参加文化活动,有相当部分农民工从来没有参加过单位组织的文化活动,有大多数农民工则要求政府部门及企业组织开展多种活动(见表1)。这说明农民工群体在意愿上是渴望被“组织”的,但目前实际的程度与他们的希望差别较大,农民工更希望由企业出面组织培训及开展文艺、体育等一些集体性活动,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

(五)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逐渐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

调查显示,目前的农民工与几年前相比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由于就业岗位要求逐惭提高,年龄偏大的农民工已难以适应,逐步由一些未被行政事业单位录取,又不能进入白领阶层、高薪外资企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所替代,因此,基本已走上工作岗位的80后成为了绍兴县新生代农民工的主力军,占本次调查的70%,更年轻的90后也正在慢慢地占据市场,占本次调查的24%,可见绍兴县新生代农民工整体年龄趋于年轻化。正因为年轻,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也较过去的农民工强,业余文化生活的内容也出现了变化,健身、求美、求知的多样文化生活方式正在慢慢取代传统的单一娱乐休闲方式,趋向多元化(见表2)。

(六)农民工文化生活由纯娱乐消遣型逐步向学习科技型转变

“后危机时代”要求企业用科学发展的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绍兴县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传统产业向现代工业转变的问题,这对企业用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民工必须从学习中提高自身素质和增强业务技能,这是农民工实现自我的需要,更是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调查显示,绍兴县新生代农民工的知识结构已悄然发生了变化,一是文化程度的构成:虽然初中文化农民工还占有一定比例,但高中专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已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主力军,占49%,大专及以上也占13%。(具体见表3)二是知识需求的提升:农民工习惯看书的占72%,自费买报刊杂志的占50%以上;同时从提高自身技能的要求出发,主动学习科学技术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以满足就业、生存、发展的需要(见表4)。

三、农民工文化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工收入低下是不能满足精神文化生活的原因之一

调查显示,农民工个人平均月文化消费在20元以下的占39%,其中在20-50元的占27%,50-100元的占15%,100元以上的占17%。从根本上讲,消费水平决定于经济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收入水平的相应提高是消费层次与消费水平提高的最重要的条件和基础。农民工收入水平和相应的支付能力都是以他们收入水平为先决条件的。在这一前提下,作为一种具有选择性的消费行为,农民工文化生活的水平与能力受农民工自身经济条件与经济地位的强烈制约。由于当前农民工的收入水平是当地其他同行业、同工种收入水平的50%,甚至更低,更不能与行政事业单位及白领比较,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这就决定了农民工文化生活的低层次性。因此,经济收入的低下是当前农民工文化生活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

(二)农民工繁忙的劳动使其无法正常开展业余文化生活

绝大部分农民工在城市只能从事城镇职工不想做且报酬低的体力劳动,即所谓的 “五最”(最苦、最累、最脏、最险、最差)。 问卷统计的结果显示多数农民工由于工作繁重放弃了很多文化生活(见表5)。这些农民工大多数从事服务、生产、建筑、环卫、个体业主、小摊小贩等职业。其强度较高的体力支出,消耗了农民工的大量精力和体力,这也是造成农民工文化生活单调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在调查中餐饮服务行业的人员表示:“太累了,每天就想睡觉。别人吃饭的时候我们要服务,别人不吃饭的时候我们要准备工作。每天早饭几乎到上午11点才能吃上,午饭一般要到下午四、五点,晚饭要等到深夜,每天只能休息几个小时,根本没有时间从事文化活动。”

(三)社会对农民工重视不够,认同度不高是农民工文化生活水平不高的又一因素

农民工的文化生活更多的是依赖于政府的公共供给。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均处于明显弱势的情况下,农民工没有动力去通过自己的支付能力来实现文化精神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民工群体应当享受的文化生活更多的应是一种由社会、政府、企业、团体来提供的公共消费品,诸如单位图书室、电脑室、健身房以及必要的职业培训等等。如果政府和农民工所在的企业、社区等不能提供这些硬件,是难以满足农民工文化生活需求的。从本次调查情况来看,农民工有参与社会文化生活的愿望,但实际参与的机会和次数均不多(见表6)。所有这些本应当由政府、企业、社区等提供的文化活动软硬件都存在不足,这些因素是造成目前农民工文化生活不足的又一个原因。

四、改善农民工文化生活现状的对策与建议

农民工群体作为联结城市与乡村的特殊群体,尊重和有效保障他们的文化权益,促进他们的文化需求,是一项关乎我国长治久安、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对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现代化城乡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各级政府及用人单位要把农民工文化生活纳入管理范围

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重视农民工的文化权利,包括文化参与权、文化创造权和文化享受权,做到物质财富共创,文化生活共享。切实保障农民工的文化权利需要确立政府、社区及用人单位的双管渠道。一是要发挥政府文化系统主渠道的功能和作用。通过政府文化机构为农民工提供健康有益、品位较高、符合农民工文化生活特点的精神文化产品,在提升农民工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调查表明,政府文化部门在改善农民工文化生活方面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大有可为。二是要发挥社区及用人单位的文化服务功能。由于体制、自身素质方面的综合性因素,农民工在城市中还没有获得与城市居民平等分享城市公共资源和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需要积极扩大农民工参与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的权力、机会和能力,积极有效地将农民工纳入其居住地和所在企业的组织中,改善农民工的文化生活条件。

(二)充分利于专业机构的作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工文化活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向农民工的文化管理是一种随形势发展而需要日益强化的职能,它在文化实践过程中要求以具体的文化活动来承担。如文化部门要充分利用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发挥文化工作在提高农民工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的作用;组织艺术表演团体深入农民工集中区进行专场演出;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文化经营单位和文艺工作者为他们提供免费或优惠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鼓励农民工大胆创作文化作品进行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倡导健康文明的文化生活方式;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文化经营活动,净化农民工文化生活环境;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农民工参加各类文化活动及文体比赛,充分激发农民工的文化热情,形成良好的农民工文化发展氛围。

第2篇:农民工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题目一】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调查研究

1、十报告精神落实情况的调查研究

2、关于贯彻落实2016年中央1号文件的调查

3、新形势下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调查研究

4、理想信仰问题调查研究

5、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调查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报告

1、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研究

2、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研究

3、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

4、当代大学生与父母沟通状况的调查

5、贫困大学生问题调查

6、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

7、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问题调查研究

经济建设研究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查研究

2、十二五时期经济运行新特征的调查研究报告

3、加快实体经济发展的调查研究

4、民间金融问题调查研究

5、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6、中国品牌战略研究

7、房地产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

8、新能源产业发展调查研究

政治建设与社会建设研究

1、生态问题调查研究

2、稳定物价保障民生的政策措施调查研究

3、加强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调查报告

4、网络群体事件发展动因及演化机制调查研究

5、网络虚拟社会的现状调查研究

6、新兴媒体舆论引导问题研究

7、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调查研究

8、地方民生工程现状的调查研究

文化建设研究

1、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

2、文化民生工程实施路径调查研究

3、旅游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的调查研究

4、动漫产业升级的调查研究

5、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调查研究报告

6、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调查研究

7、民俗文化调查研究

8、文化品牌与文化精品调查研究

9、关于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调查

10、关于农村小学资源整合问题

11、关于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的调查

12、关于调整农业经济结构问题调查

13、农民工创业问题的调查

【题目二】

1、科学发展观与我的故乡建设。

2、对你居住地人们对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和熟悉情况的调查。

3、当地实施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

4、对你居住地农村或企业实践科学发展观存在的题目的调查。

5、对你居住地企业职工收进情况进行调查。

6、对你居住地企业以人为本理念贯彻情况的调查。

7、当地如何发展本身上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区域经济的调和发展。

8、当地如何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存在的题目有哪些?

9、调查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题目。

10、当地农民收进与农业生产结构调剂的相干性分析。

11、农村社会保障现状调研。

12、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调研。

13、新情势下当地低收进群众生活保障题目的调研。

14、当地政府在正确处理先富起来和共同富裕的关系中采取了哪些基本措施?

15、家电下乡情况调研。

16、当地在构建社会主义***社会中有哪些重大举措?

17、调查分析某个村镇(社区)构建***村镇(社区)的经验与存在的题目。

18、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有哪些特点变化。

19、当地农村留守儿童题目调研。

20、调查所在地区社会治安状态存在的突出题目及其成因?

21、当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的调查。(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能力、鉴赏水平、趋势等)

22、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当地人民生活水平进步和消费构成变化的进程和现状。

23、当地如何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解决三农题目。

24、当地如何发展第三产业,进步其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

25、对你居住地企业节能减排情况的调查。

26、调查当地耕地保护情况(基本农田的保护情况)。

27、对当地农村的医疗合作制度调查。(参与方式、建立情况、运行情况)

28、对所在地环境保护情况的调查。

29、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调查。(金融服务机构服务类型、服务职能等)

30、农村产业化经营状态调查。(当地的主导产业、农产品基地、管理制度、龙头企业、利益机制等)

31、你所在的村镇龙头企业发展情况及带动效果调查。

32、记载本地致富带头人的发展历程。

3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查。(农村道路、通讯、水电气、水利及基本农田改造、环境设施等现状与建设投资总量及结构,当地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等)

34、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及队伍情况调查。(机构的数目、经费来源、科技人才数目、结构、工资水同等)

35、当地农民被征地的补偿标准调查。

36、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题目调查。

37、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充裕劳动力或下岗失业职员就业状态调查。(从事的产业、行业、职业和岗位、收进等情况)

38、进城农民工社会保障状态解决思路调查。

39、80后员工的职业特点及有效管理

40、80后农民工职业需求与工作满意度的调查

41、当地就业服务机构发展状态调查。(中介机构、社会劳动就业保障局等)

42、当地对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再就业培训的措施及实施情况调查。

43、你所在乡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情况调查。(校舍、师资、经费保障、学杂费等)

44、当地适龄儿童进学率、失学率、停学率情况调查。

第3篇:农民工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家庭式流动;教育情况

一、农名工子女受教育现状

1.就学过程不平等

(1)民办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资金不足,而且不少学校以盈利为目的,而不是以教育为目的。所以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办学条件非常简陋、师资力量不高、管理水平太低、教学设备奇缺以及很多安全方面的问题。所以农民工子女虽然能够上学,但是享受的待遇并不是很好;当地主管教育部门有严重的以城市为主体的观念,不但没有落实国家的政策,不对这些农民工子弟学校进行补贴,改善教学环境,完全不考虑流离失所的学生。

(2)与城市的子女同处于一个学校的农民工子女,由于户籍的原因,要比城市子女多缴纳更多的费用,尽管他们的经济条件很低。能接受农民工子女的城市公立学校有两种:第一种就是城市中基础薄弱的学校,第二种就是城郊结合的乡镇学校。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通常都是“单独编班”或者是“插板”。因为户口不在本地,经济条件很低,经常被学校里的城市子女排挤;甚至有的时候无法参加学校或者当地举办的活动,和三好学生的评选。有的教师素质不够高,会歧视农民工子女,剥夺了和城市子女的平等教育权利。

2.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机会不平等主要表现在就学渠道上。农民工子女的主要就学渠道有:第一,就读于民工子弟学校。第二,在公立的中小学借读。第三,在家乡接受教育。很多调查结果显示百分之六十五的适龄儿童都在家乡接受教育,他们的父母几乎都不在身边。

3.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有限

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主要途径目前仍然是选择民工子弟学校,这就造成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非常狭窄。公办学校的容纳量是有限的。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短缺,公办学校大部分都是按照学校学区内的常住人口数目来确定班级人数,因此,大量的农民工子女的涌进,会给本地的公办学校带来很大的压力。所以很多民工子女无法进入城市里的公办学校借读,只能选择农民工子弟学校。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相关的政策执行力度不够

虽然各地都对城市农名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但实际中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治理上还没有明确的方向,所以农民工子弟学校正处于一种自发办学状态,比较混乱。

2.《义务教育法》不能够适用于人动趋势的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的规定了义务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治理的体制。这样,户籍就成为了享受义务教育的一个主要依据,然而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是分离的。这种地方负责的治理体制,使各地的教育行政部分在对待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处于一种无责任呢状态。

3.农民工的经济收入低

农民工作为产业工人的重要部分,但是农民工却常常遭遇到拖欠工资的不公平待遇,收入非常的微薄。许多农民工都生活在郊区,城市学校的费用非常昂贵,这就导致了很多农名工子女上学难。

4.目前一些地区政策落实不力

很多农民工子女无法入学,入公办学校的歧视性收费仍然存在,众多民工子弟学校处于未被承认的状态。原因是受城乡分割体制影响,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不负责的思想观念仍在起作用。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认识农民到城市和发达地区就业,与本地劳动者和其他要素形成经济发展合力,给农民、企业、地区、国家都带来了利益。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不是按户籍人口数量划分,而是对地区财政总量按税种按比例分成,地区财政总量中有农民工直接间接做出的贡献,让其子女在教育上分享公共服务,是合理的。有的城市一年放在城市建设上三四十亿元,拿一些用于农民工子女教育事业是可能的。农民工流出地多是不发达地区农村,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少,这些地区财政困难,要把不发达地区义务教育经费转到城市来,不现实,也不合理。

三、解决城市农名工子女教育的对策

1.协调疏导农民工的流动。

农民工的流动有一定的规律性。任何城市的资源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政府应该根据当地的社会发展水平来控制流动人口,通过实施区域政策,来解决农民工的流动,这也是解决农民工子女享受义务教务的根本途径。另外,可以与欠发达的地区建立用工信息机制,减少农民工流动的成本。

2.明确政府的责任。

明确政府在农民工教育中的主导地位,首先要加强教育部分之间的沟通;其次,要明确政府各个职能的职责,并且要密切合作;最后,在教育经费中要专门设立活动人口子女教育经费的专项拨款,这些款项要用于资助农名工子弟学校,改善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设施。

3.拓展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

拓展农名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给农名工子女良好的教育,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资源。

(1)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提倡本地教学。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其根本在于实现城市农民工和城市子女的同等教育。我国的义务教育发展地区存在着很大差距,许多农民工把子女带到城市来,就是希望能够子女可以接受城市高质量的教学。所以国家应该把投资的重点转移到农村和边缘地区,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多增加一些教育机会,缩小与城市教育的差距。

(2)充分利用公办学校的资源。城郊结合的一些学校被合并后的教育资源可以改造成民办公助学校,专门接收农名工子女。另外,在公办学校,还可以成立一个专门招收农名工子女的班级。

四、总结

农名工子女的文化素质关乎着社会的教育水平,也关乎着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水准。农民占据着我国人口的大部分,我们必须要重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让农民工子女可以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参考文献:

[1]胡建勇.陈海燕.农民工子女免费义务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7,(11).

[2]金磊.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解决途径探析[J].天津教育,2005,(8).

第4篇:农民工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摘要】:贫困不仅仅指收入贫困,也包括能力不足和社会排斥。目前我国农村流动人口存在受教育程度低;培训机会少;工作和生活环境差,被排斥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等三大问题,导致他们多在城市非正规部门就业,工作和收入不稳定;难以有效地维护自身权益;生理能力极易受损,陷入贫困。为此,必须进行相应的制度改革和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村流动人口的生产技能和把握经济机会的能力。

【关键词】:流动人口;贫困;人力资本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改革的深入发展,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农村的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大规模地涌入城市寻求解决贫困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空间和途径。尽管农村流动人口所从事的经济、社会活动对城市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他们的农村身份、不稳定的职业、社会关系的薄弱、户籍制度的限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使大部分农村流动人口只能生活在城市下层社会,与城市居民相比,他们更容易陷入贫困状态,部分流动人口与城市的下岗职工、低保户、失地农民一样,逐渐成为“新城市贫困人口”。关于城镇中农村流动人口贫困群体的规模,并没有权威性的数据,但根据各种调查发现,农村流动人口贫困发生率要远远高于城镇人口。根据亚洲银行在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中对国内31个主要城市的贫困率作出了北京后发现,流动人口的贫困率平均要比城镇常住居民高出50%,城市中的常住人口贫困率为10.3%,而城市中的流动人口的贫困率为15.2%(亚行专家组,2004)。①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城市贫困与失业下岗课题组”在对国内13个城市5300个住户进行了抽样调查后估计,农村流动人口的贫困发生率比城市居民高出2倍以上,2002年城镇中农村流动人口的贫困发生率高达14%(李实,2003)。②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8月3日的2011年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聚焦民生》也认为随着城市贫富差距的拉大,城市贫困问题已备受关注。尤其随着中国常住城市的流动人口的增加,流动人口在医疗、子女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困境将加剧城市贫困的发生。

那么,城市化进程中的流动人口致贫原因是什么?关于城市贫困问题,许多文献对城市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和贫困标准进行估计,相对对城市化进程中的流动人口贫困问题研究不足。尽管一些学者(王雨林,2004),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农民工调研组(2006)专门对农民工的相关问题进行过探讨,③④但宏观层面探讨的多,微观层面相对不足。实际上,城市中农村流动人口致贫的原因既有客观的制度环境因素,也与流动人口自身的一些主观因素,特别是自身的人力资本息息相关。基于此,本文拟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对城市化进程中的流动人口贫困问题进行探讨,文章第二部分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介绍,第三部分着重探讨农村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现状及其影响,最后是结论。

二、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一)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

人力资本是在20世界60年代人类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和社会生产结构激剧变化的总体态势下,在西方经济学中迅速崛起的一种经济理论,主要探讨人力资本的基本特征、形成过程和人力投资的成本与效益。

1935年美国经济学家J.R.沃尔什发表了《人力资本观》一文,首先提出了人力资本概念,他认为,人们在教育上的支出或投入就是一种投资,符合一般投资原则,从而获得相应的经济收益。196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西奥多.W.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会发表了《人力资本投资――一个经济的观点》的著名演说,首次提“人力资本投资”这一概念。1962年,舒尔茨出版了《教育经济价值》一书,阐述了人力资本的成本及教育经济效益的核算,从而完整地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

(二)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人力资本理论指出,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必须依赖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的观点已无法解决今天的事实,对于现代经济来说,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更重要。

人力资本形成的途径主要包括:保健设备和服务的各种开支;在职训练、正规的初等、中等及高等学校教育的支出;非厂商所组织的成人教育训练,特别包括农村的推广教育,也是人力投资的一项内容;用于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提高企业能力方面的投资等等。在上述人力资本的投资中,舒尔茨特别强调了教育投资在人力资本形成中的作用,他认为,教育投资是一种重要的生产性投资,教育活动是隐藏在人体内部的能使人的能力得以增长的一种生产性活动,教育不是一种消费活动,相反,政府和私人有意识地投资,为的是获得一种具有生产能力的潜力,它蕴藏在人体内,会在将来作出贡献。

人力资本理论以独特的视角对经济发展的动力做出了全新的解释,也为贫困理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研究视角。

三、城市中农村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现状及其影响

(一)城市中农村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现状

1、受教育程度低

现代社会,教育是培育人力资本的最主要途径,受教育程度是用人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一些学者和统计调查队的实地调查表明:城市中农村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较低。严于龙、李小云(2006)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司2005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调查,包括河南、安徽、湖南、广东、陕西、山东、河北、贵州、福建、辽宁等10省的农村地区返乡农民工480人的相关资料的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为:被调查的农民工文化程度较为平均,初中、高中(中技)所占比重较大,合计达到79.6%。其中初中水平占总被调查人数的66.9%。⑤尹海洁、黄文岩(2010)通过对哈尔滨三个城乡结合部的社区中居住的常住流动人口的随机抽样调查表明:从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看,初中及以下学历的调查对象居多,比例是90.4%,高中与中专学历者为9%,大专以上学历者寥寥无几。⑥2010年3月至5月,国家统计局中山调查队与中山市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联合开展了2010年中山市流动人口生活现状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从文化程度上看,受访者中超过四成是高中或中专毕业之后就外出打工,还有超过三成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两成左右。⑦

2、培训机会少

积累人力资本的另一个途径就是各种培训:自我培训、社会培训、企业培训和政府培训。改革开放前,我国缺乏社会培训和自我培训,企业培训也被纳入政府培训,一切培训都是由政府来规划、出钱、配置和执行的,其培训路径是政府依靠单位去实施。因此,只有那些有单位的人才有机会获得培训,其他人基本上是很难获得培训机会的。改革开放后,各种培训得以复兴和发展。对于农村流动人口来说,最早的是自我培训,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提高个人的人力资本(技能),包括自己出钱参加培训、师傅带徒弟以及边做边学等方式,但往往培训费用较高,且耗费大量的时间,培训效果有限。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面向社会培训在一些城市出现,它们主要是由一些非政府组织向农村流动人口提供的,这种培训效果不错,但规模不大,还受到一些管理体制的限制,因此,对农村流动人口提高人力资本的作用也比较有限。

按道理说,企业培训和政府培训应该是提高农村流动人口人力资本的主要途径。但是,我国经济的增长相当长时间是以劳动力工资的低增长为代价的,许多企业靠廉价劳动力就可以盈利,同时企业也认为,农民工流动性大,经专门培训的工人并不一定会留在本企业工作,因而对培训农村流动人口不很热心,培训内容也很简单,如告诉农民工如何操作机器、如何遵守企业规则等。近年来特别是08年金融危机后,政府越来越重视对农村劳动力(包括农村流动人口)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民工进城务工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目前我国许多城市政府培训往往只为本地户籍的劳动力提供培训,将农村流动人口排斥在本地的培训系统之外,农村流动人口只能回到其户籍所在地接受政府的培训。这种模式对农村流动人口的培训带来两个方面的影响:(1)农村流动人口无法在他们就业的城市获得就业培训,要返回户籍所在地才有机会,而其工作地与户籍所在地相距较远,因此农村流动人口平时根本没有时间返回户籍所在地接受培训,往往只能采取凭着自己的体力和边工作边学习的方式在外地工作,无法大幅度地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2)流出地(或户籍所在地)培训的一个问题是不了解流入地的市场需求,往往是闭门造车、学不致用,因而农村流动人口培训的兴趣也不高。 所以,长期以来,大量农村流动人口在外出务工中只是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没有获得一门技能,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被市场所淘汰。

3、工作和生活环境差,被排斥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之外

按人力资本理论,生理能力和教育水平、社会经验、劳动技能一样也是一种人力资本。对于农村流动人口来说,他们干的大多是体力活,一旦身体受到伤害,就会影响他们在外打工赚钱,因而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农村流动人口更为根本的人力资本。

长期以来,与其他群体相比,农村流动人口一方面工作在最危险、生产条件最差、最没有安全保障的生产领域;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城市户口,他们被排斥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之外,不能在城市获得便捷、低廉和良好的医疗服务。同时,他们往往生活在经济欠发达、环境较差的城中村,身体健康极易受到威胁。一旦他们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受损,他们不但不能在城市立脚,而且即使返回农村,也会陷入严重的经济困境。

(二)城市中农村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现状对其就业和收入的影响

1、流动人口多在非正规部门就业,工作和收入不稳定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认为“贫困是对基本的可行能力(Capabilities)的剥夺(Derivation)而不仅仅是收入的低下”。⑧这就是说,森认为贫困是一个综合概念也是一个社会属性的概念,它不仅仅指收入贫困,也包括能力不足和社会排斥。农村流动人口低下的受教育程度导致他们在与城市劳动力就业竞争的过程中往往处于劣势,只能在一些非正规部门就业。从实践来看,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就业具有非常明显的集中性和一致性,他们绝大多数从事的是技能水平低、工作环境差、工资低、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职业,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苦、脏、累、差、重、险”的工作,工作和收入不稳定。

2、难以有效地维护自身权益

首先,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本和雇主签订劳动用工合同。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务工与雇主签订劳动用工合同的比例很低,这就意味着,一旦农民工自身的权益被侵犯,往往没有相应的维权依据。其次,农村流动人口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的能力低下,特别是当农民工工资被拖欠时,往往显得束手无策。

3、生理能力极易受损,陷入贫困

如前所述,长期以来,与其他群体相比,农村流动人口往往工作在最危险、生产条件最差、最没有安全保障的生产领域;生活在经济欠发达、环境较差的城中村。然而由于没有城市户口,他们被排斥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之外,不能在城市获得便捷、低廉和良好的医疗服务,生理能力极易受损,陷入贫困。

四、结论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双重推动下,大量农村流动人口大规模地涌入城市寻求解决贫困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空间和途径,但是,由于客观的制度环境,更主要的是农村流动人口主观的人力资本状况,导致部分农村贫困人口在城市中并没有解决他们想解决的贫困问题,反而在城市中形成了新的贫困。贫困是一个综合概念也是一个社会属性的概念,它不仅仅指收入贫困,也包括能力不足和社会排斥。为此,要求政府一方面进行相应的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另一方面尽快将农村流动人口纳入就业所在地社会服务范围之内,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把握经济机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①亚行专家组.中国城市贫困研究[R].中国人口信息网(省略.cn/),2004

②李实.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及其原因[J].经济管理文摘,2003,(4)

③王雨林.对农民工权利贫困问题的研究[J].青年研究,2004,(9)

④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⑤严于龙,李小云.农民工收入影响因素初步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2006,(12)

⑥尹海洁,黄文岩.城市流动人口的生存状况及贫困特征[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⑦国家统计局中山调查队. 中山市流动人口生活现状调查报告[N]. 中山日报 2010年7月16日B1版

第5篇:农民工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县镇中心完全小学陪读母亲现状调查报告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一体化建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时代的浪潮滚滚,荡涤着神洲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也直接冲击着新一代农民的价值现。农村贫脊的土地无法留住他们勿勿的脚步,他们就像一群群的迁徙候鸟,从不同的角落集结在一起,催生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留守母亲等一个又一个新的群体。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的城乡结合部,随着进城人口的剧增,留守妈妈的数量也随之增加,成为社会不能不关注的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

一、陪读妈妈大量增加的原因

1、隔代教育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在之前,外出务工的年轻父母们大多还是先择将孩子由老人托管照顾,他们认为由爷爷奶奶或处公外婆照顾还比较放心,毕竟是他们的孙子孙女,会疼爱他们的。可是通过实践证明,由老人照看小孩是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首先,这些农村的老人本身没有文化,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更不懂得在品德方面教育孩子,只能料理他们的生活。只要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至于孩子想什么、做什么,他们一无所知。于是一个个问题少年不断出现,上网、逃学、打架、厌学、早恋,这些不良行为,基本上都出现在这些由老人照看的孩子身上。另外,由于这些农村的老人还不适应城镇的生活,缺乏基本常识,导致安全事故的频频发生。3月,由于老人看管不到位,我校一位年仅8岁的孩子坠楼身亡;12月的一个下午,由于老人在密闭的房间里用煤取暖,导致四婆孙煤气中毒,我校9岁的二年级学生煤气中毒身亡当场死亡。父母是挣了钱,可是孩子没有管教好,甚至失去了鲜活的生命,挣了钱又有什么意义?这是许多年轻父母们思考的一个问题,他们也遂渐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孩子、老师的强烈要求下,于是许多父母选择了留下。由于“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再加上农村妇女文化水平低,在外找工作难,收入低,所以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让妈妈留下来照看小孩。

这是近三年我校外地迁来户留守儿童代管情况统计

年度

留守儿童

人数

由老人管理

有母亲管理

亲戚代管的

203人

107

74

22

187人

83

97

7

152人

25

123

4

(留守儿童人数减少,是因为人口自然减少,一年级新生随之减少,生源自然减少所至)

2、外出务工带子女的诸多不便。

有的进城务工者,由于长年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打工,就把孩子接到当地去读书。尽管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保障农了工子女就近入学。但是,事实上农民工子女要进入一所好的学校是相当困难的,就算入了学,也无力支付高额的费用。他们没有选择,大多只能进入当地民办学校或条件差的学校,这些学校师资力量欠缺,办学条件简陋。在这里上学,将来也无法参加当地的高考,由于教材不同,今后再回本地就读初中高中,又怕适应不了。通常情况下,在打工地就读一年两年后小学后,全部又转回原地上学。反复的转学,对孩子的学习是极不利的。为了孩子的学习,从小学开始,就让孩子留在当地上学,还是年轻父母们的最终选择。

3、追求优质的教育资源

每期开学,城镇学校都会出现小学生入学难的问题。一边是城镇学校生源严重超员,无法承载那么多的学生;另一方面农村中心完小、薄弱学校生源不足。当今的年轻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一所好的学校里学习。纷纷由农村转向城镇条件好的学校。由于在县城上学各种开支多,房租贵,生活压力大,于是,大多数父母选择让孩子在城乡结合部的城镇学校就读。在我们这样一所城乡结合部的小学,平均每期都会接纳30名以上从外地或本县其他乡镇转学来的学生。学校一半以上学生都不是当地常住人口,这部分流动人口家庭子女,成为我校生源的主力军。

二、陪读妈妈们的生活现状

秋季,中心完小陪读妈妈就业情况统计:

租房户学生数:266人

父母都没有外出,父亲干活,母亲无任何工作的85人。

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在家照顾孩子且无任何工作的38人。

以上数字显示,陪读家庭中,46%的家庭妇女无事可做,另有54%的家庭妇女能够工城镇租住地找到工作。这么多外来户,如此多的的流动人口,有工作的陪读妈妈和那些无事可做的陪读妈妈们,她们的生活现状是怎么样的呢?

1、有活干,她们苦不堪言

有一部分留守母亲,因为有一定文化水平和技能,他们可以到附近的工厂做工,有相对固定的收入。工厂上班,三班倒,没日没夜。进不了厂的,有的就做临时工,每天一大早,就可以看到她们焦急等待有人找她们去干活的场面,临时工都是体力活。这些妈妈们往往是和父母们住在一起,租比较宽一点的房子,房租在1200元以上,月开支1500元。这些陪读妈妈们,他们除了繁重的家务外,还要挣钱贴补家里生活,管理照顾孩子、赡养老人,整天忙得像一台机器,三四十岁的人,看上去比实际年龄都要大出10岁以上。她们又当爸爸又当妈妈,辛苦可想而知。

2、无活干,她们省吃俭用,苦闷度日

还有一部分留守妈妈们因为没什么文化素养和基本技能,根本找不到任何活,她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全心全意照顾孩子,租一个单间房子和孩子住,专门照顾孩子的生活,不和老人一起住。这些妈妈们的全部生活就是一天为孩子弄好三顿饭,剩下的时间就只有寂寞无聊。我们走访过不少这样的家庭,她们居住条件简陋,生活内容枯燥乏味,生活水平不高,省吃俭用。这些家庭房租一年在1000元以上,日常开支在1000元左右。由地工作不好找,小生意又难做,这些妈妈所占的比例在陪读妈妈中占30%左右,而且呈上升趋势。

3、没有安全和保障

这些陪读妈妈们在承担家庭重担和照顾子女之间,忙忙碌碌度日。低保、失业,是针对于当地户口的家庭,这 些农村来的女性是无法享受这一切,她们成了一个没有保障的群体。因此,她们有的只能拼命干活,补贴家用;没有活干的,只能拼命节俭,节省开支。因为是女性,由于工作和生活压力大,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都不是很好。特别是她们的心理负担重。丈夫长年不在家,她们一方面照顾好家人,一方面还要承受着对丈夫的无尽思念。没有沟通和交流,使她们心情压抑。有的人年纪轻轻的到处求神拜佛,有的人打牌赌博来消磨时间赖以度日,造成了对家庭、社会和自身的伤害。

第6篇:农民工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为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积极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完成社会实践活动必修学分,特拟定了这份参考题总目,供学生进行构思,调研,写作参考.有些题目较大,可灵活掌握,分解细化.总的要求是: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新问题,总结概括新经验,以小见大,从实践上升为理论,加深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理解,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培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哲学类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唯物史观的发展

3.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与实践

5.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作用的典型调查

6.坚持群众观点,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的典型调查

7.社会转型期人们思想观念嬗变的调查与分析

8.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典型调查

9.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典型调查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研究

11.网络社会中人们交往关系的变化与伦理道德的新课题研究

1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先进文化问题研究

13.封建迷信在一些地方泛滥的表现及其原因的调查与分析

14.加强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教育经验和做法的调查研究

15.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的调查分析

16.当代青年个性化发展的调查与哲学思考

二,经济类

1.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调查研究2.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调查研究

3.农业劳动力转移对策研究4.人民币汇率问题研究

5.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设置研究6.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问题研究

7.我国与周边地区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8.垄断行业改革问题研究

9.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研究10.债券市场发展与规范化研究

11.农民收入问题调查12.农民税赋负担问题调查

13.民间投资问题调查14.贫困大学生问题调查

15.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研究16.商业保险问题研究

17.地下钱庄问题研究18.公共事业民营化的案例研究

l9.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调查研究20.人才市场,技术市场发展调查

21.各类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调查22.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典型调查

23.积极利用外资优化外商投资结构调查24.金融风险防范与我国金融业改革研究

25.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调查26.农业产业化研究

27.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调查研究28.名牌战略案例分析

29.城镇化的调查和分析30.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3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32.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

三,法律类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问题2.宪法监督与宪法解释研究

3.法律赔偿执行难问题研究4.知识产权法研究

5.信息安全法研究6.电子商务法研究

7.政务公开制度研究8.新婚姻法实施后问题研究

9.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法律问题研究10.文化法制研究

ll.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完善研究l2.公司法有关问题研究

l3.金融监管法律问题研究l4.法律援助的实践

15.公益诉讼研究l6.中国环境保护问题的法律对策

l7.新世纪新时期推进我国行政法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

l8.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实现机制研究

l9."三农"问题的有关法律研究20.中国反垄断法的理论与实践

四,社会学类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调查2.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3.目前职业的社会声望研究4.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5.单位制度和社会归属感研究6.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

7.社会公平感与纳税行为的关系研究8.新社会阶层的调查研究

9.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研究10.家庭保姆问题调查

l1.社区服务问题研究l2.家庭暴力问题研究

l3.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调查l4.妇女地位及妇女问题调查研究

15.当代社会变迁中消费文化兴起问题调查研究

l6.社会生活中中介组织的现状,成因及发展趋势

17.城市与农村生育观的差异,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l8.农地征用中侵犯农民利益情况调查

l9.农民对土地的意识变迁及其成因调查

20.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政策和社会救助工作研究

21.城市中农民工现状调查22.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及其测量研究

23.大众传播中表达的价值观对受众的影响调查24.时尚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25.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研究26.当代中国农村家庭结构与功能变迁调查

五,教育类

1.学校乱收费问题调查研究2.税费改革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影响

3.第八轮课改的跟踪调查研究4.中小学学生道德现状调查

5.加强中小学国防教育问题研究

6.现代科技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7.推进素质教育的调查研究8.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9.调整教育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调查研究10.我国远程教育发展调查与研究

11.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和途径方式调查研究

l2.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

13.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调查l4.加入WTO,留和教育的改革开放研究

15.从学生角度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l6.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与改革调查研究

l7.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l8.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中小学教育

l9.民办教育发展典型调查20.少数民族教育发展调查

六,管理类

1.电子商务在某一行业的应用调查分析2.科技企业的战略定位与组织设计

3.大型零售企业物流系统发展调查4.中国银行组织再造实践研究

5.我国私营企业二次创业问题调查6.中国家族企业问题调查研究

7.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作用的调查与分析8.企业,组织,政府信息化建设的调查

9.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与发展的调查与分析10.中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研究

11.企业在创新中发展的典型调查12.非法传销活动的调查与分析

13.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及其法制化,规范化调查研究

14.影响中国基层政府行政管理的因素调查分析

15.反腐倡廉的典型调查和案例分析16.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调查与分析

17.政府绩效评估研究18.公共部门中人力资源管理调查与分析

19.城市化进程中的政府作用和行政改革研究20.村民自治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1.加入WTO后商会(企业家协会)现状调查与分析

22.电子政务建设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23.医疗管理体制改革研究24.服务型政府建设个案研究

第7篇:农民工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非社会性;行为

一、非社会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间大规模人口流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那些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岁),被称为“农村留守儿童”。

从留守儿童的行为发展来看,主要有三种表现:亲社会行为、行为和非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指儿童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为社会所提倡并且是儿童应该发展的行为;行为则是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为社会所抵制、禁止并且是儿童应该避免或矫正的行为。这两种行为都是比较外显的、容易被意识到的、具有明晰的社会化特征。作为社会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非社会表现应当引起重视,并有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必要。

在对非社会的类型分析上看,可以分为如下两种:一是内向性的非社会。这种行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能发生,而且具有明显极端性的自我封闭特征,它的发生或发展不受环境场所左右,儿童在行为过程中表现极端执着,做任何事情都能够自始至终一气呵成,而且不追随他人或接受他人影响。有这种行为的儿童通常是:对与人交往冷漠、讨厌,不喜欢与他人共事,也不能与他人分享快乐和悲伤;情绪拘谨且有隐蔽性,往往拘泥于小节,甚至会对一些小事刻骨铭心;经受不起失败挫折,过分苛求、自责、烦恼并滋生自卑感以至过低地评价自己。这是一种保守并封闭自我的行为。二是逃避性的非社会。这种行为以回避或疏离某种特定的行为环境为特征,儿童从感受到威胁的特定场所或特定情境中退避、逃离,以进行自我防卫的行为。主要有两种具体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当儿童遭遇到自认为不利的事情或自己不能对付的事情,会从该环境中退出或逃避,如儿童逃学或逃离群体活动的行为等;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行为,集中表现为交互性逃避,在不利环境或自己难以应付的环境中行为怯懦,而环境对自己有利或自己能够驾驭环境时又会过分地表现或行为放任。

儿童发展中的非社会过去没有引起重视,是因为人们通常把它看成是与生俱来的气质,或者与人的性格特征联系在一起。非社会的一般特征也不会象行为那样产生明显行为偏差,构成危害。而且一些研究者认为,非社会本身并不一定直接构成问题或行为障碍,随着年龄增长,这些非社会会自然消失。

但是,随着大量农民工向城市转移,农村滞留了大量儿童。2004年5月31日,教育部邀请专家和有关部门同志召开座谈会,其间谈到留守儿童的数量,“有关统计表明,全国流动人口现已超过1.3亿,16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已近1000万人”。《中国青年报》2004年10月25日刊登《留守子女渴望亲情:来自“中国打工第一镇”的调查报告》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有7000多万人。2004年11月4日出版的《光明日报》头版刊登的文章《江西于都县实施“留守孩”关爱工程》中提到有1.3亿因父母外出务工而留守农村的少年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的非社会尽管不一定直接构成问题或行为障碍,但是,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加,其非社会的存在也意味着潜在问题和危机的存在。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对留守儿童的非社会引起足够重视。

二、农村留守儿童非社会问题的原因

留守儿童个性发展问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攻击型的性格特征。动则吵闹打架,情绪自控力差,好冲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一类是畏缩型的性格特征。表现为情绪冷漠,畏惧、抑郁、自卑、优柔寡断、害怕与人交往等个,甚至极少数留守儿童受社会不良团伙影响,出现了违纪行为或犯罪现象(如抢劫、偷盗、勒索等)。大部分留守儿童性格偏内向,不太爱说话,朋友圈也相当狭窄;有的自尊心相当强,极敏感,容易出现极端、过激行为;有的情感脆弱,经常为一点小事哭泣等。农村留守儿童的这些非社会与其家庭环境、情感缺失、隔代监护等因素有关。

(一)远离父母造成情感缺失,容易产生个性、心理异常

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中由于与父母时间和空间上的情感交流断层,缺少父母关注和呵护,享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我国社会调查所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大多不愿离开自己的父母,只因无奈才留在老家。他们认为“亲戚没有父母好”或者“亲戚一点都不好”,两者相加的人数超过64.4%。他们遇到问题时有半数儿童闷在心里,不能求助父母一起解决。从这看来,孩子远离父母在性格和心理上出现非社会问题的可能性要高于正常家庭的子女。

(二)隔代监护易造成留守儿童“骄”、“娇”情绪

留守儿童大部分生活在祖辈亲人身边,是隔代监护。由于隔代人和被监护人之间存在血缘、亲缘关系,使得监护者在监护和施教时,较多地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但求物质上的满足,而很少在精神和道德上对其进行管束与引导。祖辈在孩子的行为习惯方面,即使明知不对,大多也是持一种宽容甚至放任的态度,导致孩子“骄”“娇”二气严重以及放任甚至放纵的性格特点。过度溺爱,会使孩子养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产生“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同时,过分保护,会遏制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

(三)寄宿在非血缘关系家庭的留守儿童的非社会

一小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在亲戚、朋友家。尽管亲朋好友对孩子也非常关心,但是他们似乎处于两难的情境,不知道是管严好还是管松好,其结果往往是顺其自然或者严宽不适。他们更多是从物质上给予关照,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较少关注。这种“物质+放任”的管教方式极易形成孩子我行我素和任性的心理行为,或者使孩子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胆小怕事、孤僻等过分内向的性格特征。据调查,多数儿童觉得亲戚对自己约束较少,自己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

三、对农村留守儿童非社会问题的对策

沈辉香、戚务念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迫切需要父母的关心》文中谈到,一项历时5年的跟踪调查表明,有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的农村儿童比例高达19.8%,远高于城市儿童8%。这其中,55.5%的留守儿童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和孤独。因此,父母不在身边,子女缺乏依靠,有一种不安全感。如果学业成绩不佳,更会产生强烈自卑感,不愿主动与人交往。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非社会的措施主要有:

(一)加强亲子交流

建立正常的亲子交流是非常关键的,尽管外出打工是为了子女,但也不要长时间隔断亲子交流,父母对子女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没有父母的爱所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

(二)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服务

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情感交流的空缺而出现的非社会问题,学校要高度重视并承担起部分责任。而较好的办法是加强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通过设立心理咨询中心、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请心理专家来校讲学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实践指导,增强“留守子女”自我心理抵抗能力,发现问题,及早解决。不断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尽量减少非社会的发生。

(三)建立农村社区监护机制

农村人口进城务工越来越多,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经常缺位的家庭结构正在形成,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越来越多。这样,儿童的监护责任主要落在隔代人、亲朋和学校身上。隔代人监护存在着难以消除的弊端,亲朋的监护责任似乎承担有限,学校也只担负了孩子在校期间的责任,而孩子在社会上的时间又很多,如双休日、节假日加起来的时间目前已经超过半年。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监护机制非常迫切。妇联、工会、村委会和派出所,共同构建农村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监护体系,必将对留守子女的成长产生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1、续梅.1000万“留守儿童”期待关爱――教育部召开座谈会就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请专家建言献策[N].中国教育报,2004-06-05.

2、罗国芬.从1000万到1.3亿:农村留守儿童到底有多少[J].青年探索,2005(2).

3、黄爱玲.“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5).

4、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

5、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来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2(9).

6、沈辉香,戚务念.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迫切需要父母的关心[J].当代教育论坛,2005(10).

第8篇:农民工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四进社区;大学生;社会融合度

一、大学生“四进社区”活动的情况介绍

大学生站在从学校到职场重要的转换平台上,投身社会、接触社会、感知社会、服务社会是大学生社会属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四进社区”活动即科教、文体、法律、卫生进社区,是当代大学生运用知识、施展才华、实践成才的好课堂,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时尚,体现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刻内涵。“四进社区”活动是提升大学生社会融合度的有效途径,所谓社会融合度,指的是社会成员之间建立一种积极的情感沟通和成果的分享,实现一种和谐的氛围。大学生志愿者是“四进社区”的主要力量,通过“校地共建”协议的方式,达到一种学校与社区,大学生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形成高度的社会融合度,让社会责任深深烙印在大学生的心中。

2007年下半年开始,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以“扶贫帮困、爱心义教、环保宣传、政策解读、法律咨询”等为主要形式,与株洲市23个社区多次开展了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保证活动的完整性并建立长效机制,我们同社区签订《校地共建协议书》,建立“校地共建”社区志愿者工作站,我院大学生在社区挂职锻炼,参与社区日常工作,通过广泛开展社区调研活动随时了解和掌握社区居民群众的各种援助需要和结对帮扶信息,并及时做好整理与登记汇总。

二、大学生“四进社区”活动彰显特色内容

(一)关爱农民工子女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部分家庭陆续走上外出打工、经商的行列,这部分远离父母的孩子便成为了这个城市的一个特别群体,如果没有一个健康和谐的优良环境,势必影响他们每一步成长。正因为如此,大学生们通过义务家教、节假日出行、捐助书籍和学习用品、定期交流等方式尽已所能地为这些孩子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的发展营造良好氛围,针对其在校学习情况、生活环境、行为习惯等,制定有针对性的计划,成为孩子们的“第二监护人”。活动中,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们这样写到:“我第一次到吴展元小朋友家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会是这种的状况,虽然我有思想准备,但它与我想象中的仍然相差好远,事实就是如此,就算它是如此的残酷,我们也得接受。他母亲因为癌症过世了,父亲因为欠债常年在外不敢回家,我不知道这样一个没有经济来源的家庭在株洲这样的城市是如何生活下去的。而我们能给予的,就是拥有一颗爱心。”

(二)关爱困难家庭,关爱空巢、孤寡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应该从社会的每一个人做起。对老人们来说,他们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抚慰,比如:只是陪他们逛逛菜市场,听他们讲积攒了一辈子的故事,或者过一个并不隆重,但热热闹闹的生日。

石峰区清水塘街道湘天桥社区,有这样一位老人,没有工资收入,患有癌症,生有一子一女。儿子在工作中不幸被硫酸烧伤,目前在火炬物业做保安。女儿共育有两个女儿,大女儿身患再生障碍性贫血,为挽救他的生命不得已生了第二个女儿换脐带血,全家的生活全靠其老公的工资维持,其生活条件可想而知。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在走访湘天桥社区时了解到了这个情况,主动要求到老人家中,进行多对一的关爱活动,利用周末时间为老人打扫房间,陪老人聊天,为老人表演节目。

大学生们用爱心去温暖,让社区的老人们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为构建平安和谐社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各类知识宣讲及法律咨询

从2007年起,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们先后进入社区进行了创交通模范城市宣传,创国家卫生城市,创文明城市,株洲市“两型社会建设”等活动的宣传。其中以“保护湘江母亲河”为主题系列活动如火如荼,包括:社区签名活动,母亲河现状调查报告,发放传单,劝导社区不文明行为等。号召与发动社区居民共同参与,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湘江母亲河。

通过讲解防震防灾知识、宣传灾难发生时自救措施、举办防震减灾图画展、帮助社区出防震减灾宣传板等,使社区居民更加了解了防震防灾的基本知识,提高了社区居民应对突发灾难的能力。

通过举办法制宣传教育,组织义务法律咨询活动,参与社区人口普查等活动,在社区居民中宣传和普及法律知识,进一步促进了社区的和谐、安定。

(四)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

大学生们利用节假日和传统节日进社区,以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如:书法、魔术、街舞、民族舞表演,红歌演唱会等,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极大地丰富了社区居民生活,活跃社区的文化氛围。

三、大学生“四进社区”活动重要意义

(一)“四进社区”活动提升大学生社会融合度

社区是整个社会最基层的组织,是大学生未来工作、生活和休憩的场所。社区是由不同阶层、不同人群所构成的,反映出不同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社会需求和价值取向。大学生不能生活在真空环境中,在他们步入职场之前,学校有目标、有计划、分步骤的安排大学生主动去接触社会、感知社会和服务社会。从感知方面是要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融合度。

(二)“四进社区”活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大学生参与“四进社区”活动,一方面会接受到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同时不可避免的会接受到一些消极的、悲观的和错误的人生价值观念,筛选和过滤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糟粕,需要学校在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正确的启发和引导,让参与者不迷失方向,按照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形成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四进社区”活动展现大学生才能,激发勤奋好学的动机

“四进社区”活动为大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现聪明才智的平台。“四进社区”活动为大学生量身定制了科教、文体、法律、卫生等社会服务项目。让具有不同爱好、特长、兴趣和不同性格类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者,都有展现才华的机会。在活动中,他们能深刻体验到奉献社会的成就感,参与活动的集体荣誉感,找到与社会需求的差距,激发强烈的勤奋好学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