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财务的分析报告范文

关于财务的分析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财务的分析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财务的分析报告

第1篇:关于财务的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财务报告;相关性;可靠性;对比分析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001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0-01

财务报告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某一时间段(月度、季度)的财务支出或收入情况通过数据汇总做出的一个详细书面报告,财务报告收入与支出的差异反映了企业发展经营的现状,即盈利或者亏本。在企业发展中,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对企业的决策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几年我国很多企业在财务工作上并不重视财务报告的质量,不能给出可靠性强或者相关性高的财务数据,这给企业发展带来诸多麻烦。

1 企业财务报告的相关性分析

由会计学中的理念可以得知,财务报告的相关性主要是指企业在进行财务报告工作时将有关财务报告的相关影响因素全部考虑在内,为企业的高层领导的战略决策提供充分的依据。因此,在财务报告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到企业股东、债权人以及市场等与财务相关的影响因素,通过对企业发展过程的回顾,总结企业在过去几年或过去几月财务增长情况,并与企业发展现状进行比对,进而预测企业未来财务资金的增长,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可靠方向。同时财务报告反映的相关数据能有效降低企业决策时的失误,财务报告要保证其相关性高,应具备3个方面的内容:信息及时、预测价值、反馈价值。

财务报告的相关性作为企业进行财务工作中的重要参考,是保证企业发展中各项投资、管理等决策是否科学、正确的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财务信息与财务报告的最终结果是实际决策者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的,也是财务信息相关性的本质,为了保证决策准确性高,决策者应对财务信息相关的数据进行分类、整合。

2 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分析

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指的是企业在进行各项经济、财务评估工作时,对相关数据或某种事实与现实的匹配是否一致或能证明数据与事件的科学凭证为基础,确保企业的财务数据真实、客观,能真实反映企业现有经济状况的内容。可靠性是财务工作正确进行的基础,同时也是保证财务报告质量的前提。财务报告提供的财务信息是企业高层领导进行决策的关键,如果财务报告中的财务信息不真实或不精确,那么就会给决策层提供错误的参考,进而给企业利益相关体带来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因此,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必须保证财务工作整个过程的财务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以及客观性,能反映企业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在实际中,财务报告应满足3个方面的要求:可验证性、可观性、如实性。

因此,可以得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是企业在不同时间段利用相同的财务会计方法得出企业发展现状,对同一经济行为进行数据分析,最终得出的结果大致相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绝对客观性不同,现实中的财务报告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加上人的主观意识的影响,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因此,财务工作中只要求将误差尽量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3 财务报告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存在的关系

3.1 相关性与可靠性相互依存

财务报告的质量是由财务信息中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共同决定的,如果财务报告中相关性很高,但是可靠性低,那么整体的财务数据准确性不能得到保证,容易让企业决策者产生错误的判断,使企业的盈利点丧失。如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高而相关性却低,这会使财务报告的实用性大大降低,反映的财务信息并不是企业整体的信息,不能给决策者提供太大的帮助。因此,企业在进行财务报告时,不但要重视数据的可靠性还有保证相关性较高,两者兼顾才能提高财务报告质量。

3.2 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一种矛盾对立关系

关于企业经济活动的相关信息,财务报告中是否需要重点强调,还是不做报告,在进行报告时应该用何种形式报告,是通过各种相关性进行书面报告还是具体以某一可靠数据进行分析,这是一个难题,并且以相关性或可靠性做出的报告常常会得出相反的结论,比如:企业在进行资本计价时是利用现有成本进行统计还是以历史成本进行统计,在这个问题上,相关性与可靠性就存在一定的矛盾。如果采用现有成本进行计价,由于经济行为的变化较快,必须联系相关经济内容进行数据的统计,并不能利用可靠的数据进行统计;而利用历史成本进行统计时,由于业务已发生的会计数据是真实记录的,可以得出可靠的数据,但是由于后续业务在不断进行,并不能得出企业资本的准确计价,可以看出,相关性与可靠性在某种企业经济行为统计时存在一定的矛盾。

财务报告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在企业财务工作中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虽然两者存在一定的对立关系,但财务工作中单纯地以一方为主体而忽略另一方,显然不能保证财务报告的质量。因此,对财务报告工作中相关性与可靠性是具有相互依存还是相互对立的分析,应根据企业经济行为的具体情况进行。

4 结 语

企业财务报告的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保证财务信息质量的两个重要指标,虽然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但是在企业的财务工作中两者缺一不可。

主要参考文献

第2篇:关于财务的分析报告范文

1.企业集团的定义。

企业集团,指的是由若干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企业在统一管理基础上组成的经济联合体。一般包括协作型联合企业集团和从属型联合企业集团。本文中提到的企业集团主要是从属型联合企业集团,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集团中存在一个母公司和不同形式的子公司;二是集团内存在不同形态的公司组织;三是集团内的部分子公司已初步具备企业集团的特点。

2.财务分析工作与财务分析的关系。

财务分析工作涵盖财务分析,但财务分析只是财务分析工作的一部分。除了完成财务分析之外,财务分析工作还包括制定与财务分析有关的制度、建立对财务分析的评价标准、搭建内部关于财务分析交流的资源共享平台、提升财务分析人员的专业能力等多方面综合型的工作。

3.企业集团总部财务分析工作的研究现状。

近30年来,财务分析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关于财务分析技术的理论研究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目前对企业集团总部财务分析的研究偏重于财务分析工具的使用、财务分析方法的选择,较少涉及到企业总部如何开展财务分析工作,即做好集团总部财务分析工作的顶层设计、提高集团内各子公司财务分析的水平等。本文主要结合财务分析工作实践阐述集团总部开展财务分析工作的主要内容、重要内容以及面临的挑战。

二、企业集团总部财务分析工作的基本内涵

1.确立集团总部开展财务分析工作的定位和基本思路

法乎其上,得乎其中。企业集团总部开展财务分析工作,首先要确立财务分析工作的基本定位,并确定财务分析工作开展的基本思路。集团总部财务分析工作的基本定位主要有两点:一是实现集团总部综合管理职能和集团财务管理职能的重要工具,二是实现集团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要途径。基于这两点定位,集团总部财务分析工作的思路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考虑。

(1)如何实现总部管理职能。

企业向集团化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层对集团总部的职能有战略上的考虑和要求,一般而言,集团总部对各级子公司要加强垂直管理和控制力度,因此更加看重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力度、子公司之间的协同发展、子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等。集团总部财务分析工作要促进集团总部职能的实现。

(2)如何实现集团财务管理目标。

集团财务管理一方面要保证总部管理职能在财务上的落地,建立一体化财务组织,健全财务管控体系,保证集团财务资源运行有序可控;另一方面要建立面向业务、创造价值的财务管理模式,致力于成为业务的“最佳合作伙伴”,实现集团财务管理的价值最大化,即成为公司经营的价值伙伴。以树立实施战略和支撑决策为导向,并且要建立以权责清晰、管控有效为特征的财务治理结构。

(3)如何适应集团财务管理工作的特点。

集团财务管理工作与一般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关注的角度有所不同。总体来说,集团总部财务管理更关注框架、制度、内部控制、系统内培训、政府关系、监督和指导。如对于预算管理,集团总部更关注切块的预算管理;如对于资金管理,集团总部更关注资金管理的政策及指导,而不是具体操作细节,对于人才培养,集团总部更关注中高端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

2.制定集团总部开展财务分析工作的相关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集团总部的财务分析工作需要制度化和流程化。企业集团总部建立财务分析的制度或管理办法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有利于从总部层面规划财务分析工作,做好顶层设计;通过制度复制的方式促进集团内整体财务分析工作的提升;有利于增强工作可操作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误差。一般而言,财务分析工作的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财务分析工作的主要目的;开展财务分析工作的主要依据;开展财务分析工作的适用对象;开展财务分析工作的职责分工;开展财务分析工作的主要内容;开展财务分析工作的主要方法;开展财务分析工作的主要流程;财务分析工作相关的考评要求;对财务分析工作资料的管理等。依据制度的要求,对财务分析工作还可能需要制定相关工作细则、绘制工作流程图以及确立工作中的主要风险节点。

3.为集团管理层提供定期和专题的财务分析报告

(1)定期财务分析报告。定期财务报告是指向管理层定期报送的反应公司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报告,一般包括:分析公司当前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对预算的执行情况;对公司经营发展趋势所带来的可能的问题风险提示等等。定期财务分析报告一般每月撰写,季度、半年度和年度的财务分析报告更为重要,内容也更为详细。

(2)专题财务分析报告。专题财务分析报告是指对影响公司发展的重大政策、环境变化以及具有重大转折意义或趋势性的事件和因素的分析。专题分析报告的选题关注国内外宏观环境的重大变化、国家财税政策的重大变化、公司未来发展战略、对公司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等。通常而言,集团管理层所关注的方向也是财务分析报告选题的重要方向。在一定程度上,财务分析报告的恰当选题也可以引导集团管理层从财务的角度去看待公司的经营战略和政策方针。集团总部为集团管理层提供高质量的定期和专题财务分析报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是集团管理层了解集团总体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的重要渠道;是集团管理层对集团未来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做出预判的重要基础;是集团管理层作出科学客观的投资、融资决策的重要支持依据;是集团管理层了解集团总部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重要窗口;是集团财务管理实现与经营业务的融合、共享的重要途径;是集团总部强化财务内部控制、防范重大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等。

4.构建系统内财务分析工作交流、研讨的专业平台,提升整体财务分析工作水平

众人同心,其利断金。企业集团建立一支专业高效、协同一致的财务分析团队是实现财务分析工作职能、提升财务分析工作水平的基本保障。集团总部有责任也有条件为系统内的财务分析团队搭建一个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平台。搭建系统内财务分析工作平台、建立财务分析工作交流和研讨通道是集团总部财务分析工作的重要职责,形式不一而足,但应致力于实现以下几方面功能:明确财务分析工作职能的重心放在为企业战略管理、经营决策和风险管控提供支持服务;强化系统内财务分析人员对业务单元的重视和熟悉;推广关于财务分析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支持的良好实践;提升系统内各单位财务分析工作的配合、协同能力;加强系统内各单位之间财务分析工作的共享与交流;鼓励财务分析人员在财务分析工作中拓宽思路、有所创新;通过交流平台为集团发现财务管理人才等。一般而言,集团总部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搭建财务分析工作平台:建立系统内财务数据共享数据库;共同撰写专题财务分析报告;组织系统内财务分析工作调研;组织财务分析工作研讨会;举办优秀财务分析文章评比等。

三、集团总部开展财务分析工作对集团管理层的重要性和面临的挑战

1.集团总部财务分析工作是集团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集团总部开展并不断提升财务分析工作水平对集团管理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对集团财务分析工作的总体筹划提高集团总部管理顶层设计水平,加强集团总部管控能力;通过集团财务分析制度建设丰富集团财务内控内容,提升集团财务内控管理水平;通过集团财务分析报告掌握集团过往业绩、现存问题以及未来前景的信息,掌握集团可量化资源的管理现状,为经营决策获得重要信息支持;通过提升集团整体财务分析工作水平,使集团内各企业管理层受益,增强财务分析工作的合力。

2.集团组织结构处于不断的变革中。企业集团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组织形式及管理方式随着集团发展战略的需要可能会发生变化。财务分析工作需要去适应变化并相应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

3.管理层对财务信息使用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投资人、债权人等对企业集团经营的越来越多的关注,以及集团管理层不断参与集团化经营管理运作,集团管理层自身的财务知识和技能也在不断加强,对于财务信息所给予的支持力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4.财务分析与业务的融合、共享能力。好的财务分析必须紧密结合业务经营,深入分析经营情况、企业资源配置效果以及经营风险,才能较好地发挥决策支持和管理推动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受到各方面资源的限制,如何能实现与业务的有效融合一直是财务分析工作需要面对的问题。

5.财务数据的分析口径的不断变化。集团管理层出于管理需要,所需要了解的财务信息与产权口径的财务信息不尽相同。系统内单位的管理归属发生变化,财务分析的口径需要相应发生变化,有时甚至需要追溯调整分析。这也给财务分析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6.财务分析人员的配备和专业化培养渠道还不成熟。财务分析工作是一项较为专业化的工作,一名成熟的财务分析人员既需要熟悉集团业务,又需要熟练掌握财务分析技术,因此需要较长时间的培养。但目前财务分析人员尚未作为专业人才来对待和培养,有些财务分析人员同时要兼任其他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务分析工作水平的提升。

7.关于集团总部财务分析工作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财务分析工作的实践性较强,目前学术界对集团总部财务分析工作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财务分析人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完善,缺乏理论指导。

四、结束语

第3篇:关于财务的分析报告范文

一、小学的财务分析工作简述

财务分析工作是组成财务管理中的重要部分,然而财务分析工作在小学的财务管理中却很薄弱,因素很多。

1.关于学校财务管理的体制问题。因为学校是事业单位性质属于没有盈利性的,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实现经济效益方面极少重视,对于社会效益上却给予了重视。与此同时,对于学校国家进行了全额预算管理方面的实施,相对多的行政手段用在了学校的发展与运行之中,致使学校没有了自,在责任意识方面较差,风险意识也很差,所以,财务分析工作就显得相对薄弱。

2.小学会计工作人员素质方面较差,甚而不存在会计人员。会计工作人员在许多小学里都不是由专业人士担当的,因而其业务能力不强,会计基础薄弱,对有关制度不够熟悉,理解不透彻,特别是对会计科目的运用难以作出正确的选择,仅负责基本的记账、报账和记账等工作,不包括核算与分析的工作。甚至在农村小学里,按照全部由教师兼职会计,并没有真正的会计。当前,通过推进我国的助学工程,按照义务保障机制,对小学财务管理工作开始加以重视,也将其监督管理的工作放上了日程。小学财务分析工作包含较多的内容,主要是对学校的财务报表、往来款项的清理状况和学校财务出现的异常现象等方面进行分析。例如,为了让学校的基本开支与建设有保证,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的同时,也要分析其学校现金的流动状况;要对学校的经费报表和收支结余状况进行分析,从而对学校所使用的经费状况监督其有没有将专款专用做到位;还要仔细分析其经费支出明细状况,此部分的支出经费包含学生公用经费支出和教师培训支出等方面的经费。此外,关于小学的财务分析工作的内容还有许多细致且复杂的方面,会计人员要求做到熟练并掌握。

二、做好小学财务分析工作的注意事项

为了做好小学财务分析工作,我们在了解了财务分析工作的重要性、基本内容后,最重要的是对小学财务分析工作的方法进行整体掌握,同时在进行财务分析工作时还要按照一定原则进行。

1.掌握小学财务分析工作的方法。小学财务分析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比较分析,二是因素分析,这两种方法构成了财务分析工作的主要分析框架。

(1)比较分析。比较分析法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可比性的相关数据放到一起进行比对,找到存在的矛盾和差异。实施比较分析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进行,一是横向比较,也就是在同一个历史时期之内,同具有本单位相似性的单位进行财务分析和比较。二是纵向比较,对本单位自身情况进行比较,要对本单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情况财务状况进行分析比对,找出优点和不足,促进本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三是差异分析,就是对本单位的计划预算与实际工作中达到的效果进行比对,分析出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发扬积极因素,去除消极因素,这是对比较分析从对象上进行的形式分类。从内容上进行形式分类可以分为对会计要素的总量进行分析、对结构的百分比状况进行分析、对财务比率进行分析等。

(2)因素分析。这种分析方式是以影响因素和预算指标之间关系为基础,从数量上判断各种因素对预算指标的影响。这种分析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得比较少,而具有应用性的是按对象进行分类的比较分析。

2.把握小学财务分析工作的原则。要想做好小学财务分析工作,实现财务分析的及时性、有效性、真实性,就必须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

(1)实现整体优化。学校都是具有一定组织结构的系统,小学也是,因此,只有在整体上遵循最优化的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优化整个结构系统。因此,在进行小学财务分析时,分析人员要从整体上认识小学学校,对其中的收支结构、资产结构等进行深入分析,从中找到最佳结构,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功能,使整体的状态处于最佳状态,最终实现对整体功能的优化利用。

(2)实现分析的客观性。财务分析工作人员进行小学财务分析时,要以学校的客观实际情况为分析的基础,尤其是从学校财务的客观实际出发,做到实事求是。分析工作的实施者不能根据主观想象进行分析,分析所指向的财务资料一定要真实、客观、可靠。计算出来的数据会有很多种解释方法,所以,学校财务分析工作人员要以国家财务制度、学校实际情况、上级部门的要求等为基础进行系统分析。要作出客观真实的评价,给学校领导者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3)保证财务分析的效益性。经济效益是经济工作中财务活动的归宿点,是财务管理工作要实现的目标。学校的财务分析工作要保证一定的效益性,遵循效益原则,把效益作为财务分析指导思想的核心,强化财务管理工作,提高理财水平,最大限度地开源节流,让学校资金在获得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获得经济效益。

3.学校财务异常情况的分析。核对资产负债表、支出明细表、往来款报表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有矛盾或不一致的情况。核对辅助账与报表是否相符;核对各账目之间的准确性,比如,资产负债表资产总计与负债总计是否相等,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应收款、固定资产、其他应付款等与明细表中相应的项目是否相等,报表数据与学校自行计算的金额是否相符等。

三、财务数据的分析和有关措施

第4篇:关于财务的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电力企业;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精细化财务管理

电力企业属于我们国家公有性企业,具有一定程度的垄断性,然而,随着电力的普及,我们国家在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上并没有探索出合理、有效的管理模式,电力管理人员关于电力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意识还比较的淡薄。由于我们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国名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国民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对于电力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所以电力企业在经营和管理上的一些传统模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破绽,因此,探索为了满足电力企业的需求,我们必须在反思传统管理的漏洞的同时探索电力企业精细化的财务管理模式。

一、电力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在探讨电力企业的精细化财务管理模式之前,我们需要了解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在传统模式下容易出现的问题有哪些。

(一)在电力企业的预算管理中缺乏全面的精细

从电力企业对于自身预算的编制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部分相关部门的领导者仅仅认为电力企业的预算工作是只属于财务管理部门的事情,与他们无关,因此,在预算管理中出现了所谓的“就预算而预算”现象,最后导致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在完全没有其他业务部门的参与和指导下进行闭门造车而编制的预算管理,这种方式策划的预算管理因为无法满足实际需要,所以在实际过程中无法执行操作。

通常情况下,电力企业在策划未来预算的过程中依据的主要要点是编制的预算是否能够满足企业战略规划以及业务计划的要求,由于在实际的工作中,许多电力企业的预算编制方法并不科学,因此,全面精细的预算管理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电力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缺乏对于财务可能出现的风险的预测

在企业运行的过程中,需要承担巨大的经济风险,我们知道,一个企业要想进行正常的生产以及经营,就必须能够理智的接受各种各样的经济风险,由于企业在管理的时候是企业财务的管理为核心,所以说企业的经营者对于财务风险的控制能力是一个企业能否长久的关键所在。电力企业属于国家型公有化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资产总量居于国有企业的首位,因此,电力企业对于财务风险的控制是保证电力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我们国家虽然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市场中各项改革仍然处于不断变化当中,这就加大了电力企业对于财务预测的风险。

(三)落后的财务信息管理

电力企业具有人数众多的财务管理人员,这些员工每天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财务信息的收集工作,然而这些信息却无法满足电力企业的领导高层对于财务信息的需求。虽然这些从事于搜集财务信息的工作人员会还在每一笔关于电力交易的经济业务发生以后进行专业的记录、记账和报账等工作,然而,在面对一些事关重大的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等电力交易时,电力企业中用于财务信息搜集的工作人员却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的信息集成以及共享。因此,企业的决策者无法获得有助于财务管理的实时动态信息,从而导致财务管理的风险加大。

(四)电力企业中财务人员的素质以及管理水平的缺乏

随着我们国家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企业中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以及文化素质也在不断的提高。然而,随着近些年电力企业的不断壮大,企业的年资产量不断攀升,电力企业正式推行了全面的预算管理策略,这不仅加强了企业各项管理行为的深度,还创建了一些即能够承载各行各业要求又能够整合其他企业信息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然而,财务队伍当中还留有相当多不具有专业操作素质的工作人员,他们由于缺乏一定程度的专业训练,导致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没有办法正常进行。

二、电力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对策

虽然说电力企业在财务管理的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然而,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到电力企业为了自身发展也做了许多努力。通过实际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电力企业只有在实施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出企业的潜在能力,从而促使电力企业细化所有财务管理工作、实施所有搁置了的计划、保证完成所有未完成的工作。电力企业的精细化财务管理不仅能够提高企业关于财务管理方面的质量,还能够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一)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

全面的预算管理制度是一个系统性的管理制度,需要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进行统筹规划,并且细心组织。随着国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电力企业在运营阶段可以依靠计算机联网这一高科技系统,通过专业的财务预算分析,定期向高层领导提供各类有关于生产信息的分析报告。这种具有技巧性的预算策略对于预算的管理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管理人员还可以通过加强对于资金预算的管理来实现精细化财务管理。全方位的资金预算是指将预算的范围由传统的单一型经营资金扩大为电力企业全面的资金,从而实现管理人员对于资金的集中性管理。

(二)对于有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建立相应的内、外部控制体制

企业的财务风险一般包括外部财务和内部财务风险,对于外部的财务风险来说,电力企业可以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的规定,对于一些高度耗能的产业,通过争取国家有关于电价的政策来减少高度耗能的产业利用电价的形式将自身巨大的财务风险转移到电力企业中。同时对于企业的内部风险来说,可以通过采取相应的经营管理来进行控制,例如建立相应的内部的财务风险预警体制,财务风险的预警体制主要包括有基本的监测系统、在线的监测系统以及跟踪的监测系统。

(三)加快对于财务管理的信息化

我们知道,电力企业的集中化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信息的集中,从而实现信息共享,信息的共享不仅可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还可以根据环境的改变及时做出决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应变能力。由于过去企业技术知识匮乏,只能做到对于单一型的会计主体性信息进行处理,导致了一些具有关联的会计主体相互之间无法实现很好的信息化沟通。然而,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科学的解决了有关于财务信息单一的问题,使得企业的领导与财务的主管们能够在世界各地实现信息的查询、分析以及指导工作。

三、结语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电力企业如果想要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就需要探讨、实施企业精细化财务的管理,财务的精细化管理是未来电力企业在企业管理方面发展的主要趋势。在了解了电力企业财务管理方面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后,电力企业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预算的管理、风险的控制以及管理的信息化等方式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实现财务管理的精细化要求,进而提高电力企业运营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延伟,张丽娟. 电力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对策探析[J].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9,(10)

[2]黄栎. 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初探[J].会计实务,2011,(31)

[3] 管建英. 基层电企精细化财务管理问题思考[J]. 陕西农业科学,2009,(05)

[4] 华. 电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原则和思路[J].现代电力,2004,(06)

第5篇:关于财务的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电力企业; 财务管理; 现状;存在问题;管理方法;完善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一、前言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进,电力企业正逐步实现“由传统体制转为现代企业集团、由政企合一管理转为现代企业制度”的现代化经营发展模式。电力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供电企业财务的现代化管理是为提高供电企业的工作效率,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如何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已经成为摆在电力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当前我国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1.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

(1)资产规模大。供电企业生产性质决定了资产的比重较高,各级各类的供电设备、网架结构是供电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固定资产分布广,坐落分散,管理难。固定资产在资产构成中占绝对比重,其在财务管理在带来了资产流动性和投资风险、贬值风险。

(2)筹资风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电力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电网结构薄弱和供电不足现象日益突出。近年来加快电力设施建设,仅靠当年折旧和自留利润不足以支撑,需要大量的贷款,这就造成了供电企业资产负债率的急剧上升,带来了财务风险。

(3)资金流量大。电力企业销售收入规模大,资金流量也大,这就伴随着资金风险的加大。一是资金的安全性风险;二是资金的充足性风险;三是资金效率风险,这些都给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思考。

2.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电力企业财务管理观念落后。企业经营者的财务意识淡薄,有的电力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管理的重要性,从而使得很多管理者缺少财务管理意识,多数财务管理工作都停留在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上。在日常运营中,财务部门主动介入少,财务管理职能长期缺位。

(2)电力企业缺乏精细全面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当前电力企业财务预算在编制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性。很多电力企业没有编制科学合理的增长目标,对于增长率只是采用单一的设定,这样导致预算成为表面的文章而没有实际的作用。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其预算的编制要充分考虑其发展战略以及未来业务发展方向。

(3)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够。当前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步伐明显跟不上电力发展程度,主要表现在电力企业的一体化信息平台不能够对集约化的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撑和帮助。电力企业的不同业务之间信息化建设的脚步不一,系统性、集成化的管理水平不高,财务、营销、工程、建设等方面的信息无法进行充分有效的融合,这直接使得电力企业的财务集约化管理受到限制。

三、完善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策略

1.提升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意识和观念

对于电力企业而言,不断提升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是实现电力企业公司化改革的重要内容。相关电力企业的管理者应该不断提升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使财务管理活动深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过程中去。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它可以有效的提升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同时这也是电力企业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可靠途径和方法。

2.实行企业财务的全面预算管理

(1)加强企业财务资金的预算管理。电力企业的预算编制应该由比较单一的预算形式逐渐增加范围,最后实现比较完全的预算体系。为了强化电力企业的自己管理,企业的预算要将日常经营以及电力基础设施的建设纳入到体系中去。除此之外,电力企业的财务部门在日常的工作中进行预算的编制的时候要留有余地,做好备用方案,防止电力企业的业务由于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较大范围的变化。

(2)进行科学的预算编制。电力企业财务部门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引进先进的管理系统来分析财务预算的情况,从而形成准确的分析报告,包括电力企业的生产、销售以及内部资金流动等信息。

(3)对企业的预算方案实施监控。电力企业要强化自身的监督职能,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预算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在日常工作中与其他职能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获取相应的信息,根据各个部门的实际情况对偏差进行及时的修正,最终实现预算目标。

3.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强化财务信息化建设

促进一个电力财务管理效率提升的关键就是加强电力企业财务信息化的建设。现阶段随着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内部管理的意识也在不断提升。表现在实际工作中,财务部门已经实现了对整个电力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信息化。但是在提高财务效率的同时,也要加强信息安全的防范,特别是在电力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及健全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软硬件防火墙加强信息的安全性,最终来保障企业财务信息的安全。

4.加强电力企业的成本管理

现阶段,我国的电力企业要强化自身的成本管理,必须要做到:

(1)要树立现代化的企业系统观念、质量观念、信息观念以及成本效益等企业管理观念,要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构建现代企业管理观念体系。

(2)企业实行现代化成本管理,不断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表现在对于有关企业成本的会计凭证以及原始记录等数据必须准确、完整和全面反映整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和基本情况。

(3)企业实行现代成本管理还必须把企业信息工作、计量工作以及管理工作等基础性工作做好。企业应该合理充分地利用企业的资源,把自身的工时定额、物耗定额等基本工作制度要制定健全,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是供电企业管理的核心,供电企业必须加强和完善对现有财务管理制度和方法并结合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认真分析问题,总结出经验和相关的解决办法使供电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李平文.关于企业财务管理信忠化建设问题的探讨[J].企业管理,2006.

第6篇:关于财务的分析报告范文

本文仅就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建设和运营本身所具备的特点及其财务管理进行探析。

一、项目投资管理

垃圾焚烧发电厂属于公共民生工程,具体建设经营模式一般是地方政府采用特许经营方式评选合格的投资企业,签署特许经营协议,协议中明确建设方式采用BOT或者BOO、经营期限、垃圾处置补贴价格等各种双方权利和义务;建设过程中垃圾焚烧发电厂与电网公司签署售电合同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确定上网电价。

在项目建设期,项目顺利融资、投资的可行性、控制项目投资规模和保证项目建设质量是财务管理的重点。

1.成立环保投资平台公司进行筹融资。成立的环保投资平台公司负责前期市场开拓和特许经营谈判,统一负责筹融资规划工作,待时机成熟后成立项目公司具体负责建设和运行工作。本行业具备收入来源稳定、生命周期较长、现金流充足、国家政策支持等特点,属于金融机构青睐的项目,但是由于前期投资比较大,存在建设风险和运营风险,在筹融资决策时可以考虑多种方式,降低财务风险。比如采用银团组合融资、设备租赁等方式。根据立项审批文件,财务部门参与《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的测算与反馈工作。

2.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控制。仅从财务的角度实施建设工程投资支出控制,往往难于奏效。因此,财务控制只有倚重工程建设控制,以工程建设控制为基础,将财务控制和工程建设控制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切实做到建设工程投资支出控制。

二、运营项目的管理

1.强调综合资源利用企业认证的重要性。政府提供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前提是企业取得综合资源利用认证,如垃圾处置费补贴不属于营业税征收范围(国税函〔2005〕1128号文件);上网售电增值税实行“即征即退”(财税〔2008〕156号);企业所得税实行“三免三减半”(财税〔2008〕116号)。取得认证要满足包括锅炉运行时间、环保材料投入量、三废排放等各项指标达标的要求。财务管理制度要揭示政策风险,保障各项环保指标达标。

2.加强成本控制。由于发电行业的特点,销售收入受制于生产设计能力,加强成本管理控制直接决定企业进一步盈利能力。在成本控制方面,参考了目前相同规模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在管理费用包括人工成本控制方面的数据和经验。在材料设备采购方面,垃圾焚烧发电厂焚烧的原材料是政府无偿提供的生活垃圾,不存在采购问题。日常设备材料采购,一是企业设备维护和更新的备品备件;二是为了达到不断提高的国家环保排放标准,逐年增加的消耗性环保材料。如何控制采购风险,节约成本,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规范化制订公开采购和招标制度。成立由各职能部门参加的采购招标小组,对采购合同进行评选和签订。(2)加强材料供应商的管理。定期评选出优质供应商,引导材料供应商朝市场竞争化推进,同时鼓励材料供应商适当集中,统一管理,一方面可以保证常规商品高效供应,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公司的议价能力。在设备维修管理方面,目前的经营模式中日常维护和计划大修均为业务外包。检修外包队伍的现状和建筑施工企业类似,基本上都是外来务工人员,近年来人工工资逐年提高,工作操作水平参差不齐,如何保证维修队伍的稳定性和保持外包费用在合理的水平是一大难题。由于电厂的维修主要是计划维修和非计划维修,全年的费用存在不确定性,简单对比全年发生的费用很难得出正确的结果,因此要求生产部门、财务部门、相关专业部门组成评估小组,制定关键指标,比如维修队伍的资质、安全措施的到位情况,以及维修的及时性、报价的合理性、维修质量等,定期进行生产评估,形成书面建议报告,公正、客观地评估外包队伍,作为是否续签合同的主要依据。

技术改造一般涉及金额较大,在改造之前要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调查研究,完善技术改造的后评估制度。技术改造的成果由专业人员作书面报告,财务人员使用量本利分析的方法对结果进行经济评估。评估内容分为技术改造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两方面,并进行制度化,通过评估总结经验,好的案例在公司内部进行推广学习,对改造效果不好的案例进行原因分析,避免无谓的损失。

三、降低库存,提高材料的周转效率

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库存主要是维修用备品备件,在控制库存的时间上存在一定难度。如何降低库存,减少资金使用成本,需要做好以下控制:(1)有计划地采购和领用物品,保持适当的库存量,防止无计划的申购和领用。无计划的采购往往占用大量资金,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为此需要编制采购领用备件预算,科学安排检修计划,公司对无计划的采购应制订相应的惩罚措施。(2)提高仓库管理质量,做到物品及时出入库,准确有序上货架,仓库管理员常用或每日变动的物资随时盘点,若发现误差随时找出原因并更正,库存信息及时上报,对数量、文字说明仔细核对,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

四、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第7篇:关于财务的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管理会计;保险公司;经营管控力

一、管理会计概述

(一)管理会计的含义

管理会计又称“分析报告会计”,是一个管理学名词,指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会计人员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他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报告,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能据以对日常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并帮助决策者做出各种专门决策,着重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一个企业会计分支。

(二)管理会计职能作用

从财务会计单纯的核算扩展到解析过去、控制现在、筹划未来有机结合起来,综合地发挥作用,形成一种综合性的职能。解析过去,主要是对财务会计所提供的资料进一步的加工、改制和延伸,使之更好地适应筹划未来和控制现在的需要。控制现在,是通过一系列的指标体系,及时修正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使企业的经济活动严格按照决策预定的轨道卓有成效地进行。筹划未来,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丰富资料,严密地进行定量分析,帮助管理部门客观地掌握情况,从而提高预测与决策的科学性。

(三)管理会计在保险业应用的意义

当前国际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动荡给我国保险公司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我国保险行业的收益主要来源于承保收益和投资收益。但是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下行期,并将持续一段时间,加上保险费率的市场化改革,使保险公司承保盈利空间进一步压缩。2015年起随着银行的连续降息,资金再投资风险加大,资本市场持续动荡,市场风险趋于多样化,使得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波动性增大。在这样的形势下,保险公司就要以长远的目光,使用长期的、可持续的管理会计思想和成本动因分析方法对保险公司的成本、风险等进行合理科学的预测、控制和有效管理。

二、管理会计在保险公司应用不足的原因

(一)管理会计本身的缺陷

管理会计本身存在所研究模型比较理论化、信息获取的严重滞后性以及研究领域的狭隘性。比如公司管理者要对未来一个月的发展情况做出预测就要参考本月的信息数据,通过数据信息对下个月公司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目标做出规划。如果管理者所需要的信息,会计相关工作人员在管理者需要的时间内无法提供,这种信息的滞后性将会对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造成巨大的影响。

(二)公司内部原因

公司内部管理者的素质差异也对管理会计的普遍应用有着很大的影响,管理者把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结合的同时,也就是把会计和管理结合起来,不过大部分企业家不能够做到这一要求。在企业中管理会计的另外一个使用者就是企业的会计人员,由于他们职业能力能限,往往使得做出来的市场信息夹杂了许多人为的干扰,可能造成信息失去参考价值。另外,会计电算化的限制也使得管理会计人力和财务的需求增加,这就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说明公司缺少合适的会计统计软件。

三、应用管理会计提升保险公司经营管控力的方法

管理会计的应用会使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水平有较大的提高,从而把过去独立的财务会计账务的处理变成了公司决策者管理公司的一个依据,进而能够为公司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数据信息。

(一)适当地融合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

一般来说管理会计运用于企业的内部管理,而财务会计则是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以便企业内部人员了解和外界监督。其实两者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一开始可以尝试先从混合开始,先将两者相混合,再逐渐过渡到两者相融合。所谓的混合就是在企业原有的基础上分离出一部分人员专门负责管理会计的部分,随着管理会计业务的扩大再建立专门的管理会计部门,逐渐把管理会计部门与财务会计部门有机地融入到企业当中去。这样不仅避免直接建立管理会计部门的不适应,也使得管理会计逐渐进入高级管理层的视野。在人手较少不宜设置多个部门的企业,也可以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结合。很多时候管理会计都是依靠财务会计的数据建立的,资料的传递过程容易出现差错与遗漏。若是在同一部门可以直接在自身的财务资料基础上做出相应的分析,则能大大减少错误的发生,更能在人员配备不多的情况下得到更多的效益。

(二)保险公司管理会计务必以精算内控为基础

在保险公司管理的各个过程中精算部门都有涉及,新产品设计产生伊始,从积累的数据中企业相应的精算部门都会进行费率的准确整理制定,随后对产品的风险进行预测,评估风险的大小,从而计提相应的准确金,一般情况下,企业中的风险一般都是由计算部门来测量和解决的。在保险公司中计算的内部控制系统一般分为宏观的环境分析、产品设计、资产和负债评估、风险评估、偿付能力、资金监控等。

(三)将管理会计与公司业务环节结合

根据目前公司所处的内外额度环境进行提炼和分析,从而给公司制定出一个整体的发展战略。从核心竞争力、客户的价值、资源的规划几个相关部分,对市场进行预测以及保险种类的规划、销售的重心、核保及理赔等过程进行层层的分析,可以更加及时地了解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另外保险公司动态的财务管理将会更好地促进公司的资金的流转,让公司的资金流量的运营效率更高。

(四)在公司中建立相关业绩评价体系

保险公司建立合理的业绩评价体系,多种评估方式,对相应的结果进行比对,找出其中的差距,通过分析,选出符合公司发展的内部评价系统。

(五)引用成本动因分析法提高管控水平

准确识别和分析成本动因是帮助认识保险公司成本地位及变化的有效方法,为加强成本管理提供了有效途径。保险公司成本动因分析包括成本动因分析和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业务规模、险种结构、风险偏好、承保技术及人力资本是成本动因分析的分析要素构成。业务规模是一个重要的结构性成本动因,企业规模的扩张速度将引起结构成本变动,从而影响企业效益。不同的险种结构对应不同的赔付率和赔付趋势,影响成本的高低。风险偏好对应的风险成本是成本分析的关键环节。由于每个保险公司的运营特点和自身条件不同,在运用成本动因分析时,除了分析一般动因之外,还需要结合保险公司自身实际情况,重点分析对保险公司影响重大的成本动因因素。

参考文献:

[1]张树德.保险公司战略管理会计研究[J].财会月刊,2005,(5):5-6.

第8篇:关于财务的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会计;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以“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为原则的循环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我国进入了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全面推进阶段[1],我国会计的宏观环境开始逐步发生变化。会计环境的变迁是推动会计理论演进的主要力量,面对新兴的经济增长模式,传统会计不能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特色需要,不能准确有效地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循环资源的取得和发出情况,也不能对企业生产消耗的环境资源做出确实有效的披露[2],这对于会计实践工作是一大挑战,基于此,循环经济会计应运而生。本文基于国内研究的视角,对循环经济会计研究的情况作一简要的述评。

一、循环经济会计的基础研究

我国关于循环经济会计的研究从整体来说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其研究的内容还主要在循环经济会计的基础研究,包括循环经济的概念、目标、对象、基本前提、基本原则、理论基础等内容。

关于循环经济会计的概念。殷勤凡[3]提出循环经济会计,既是传统会计的一个新兴分支,又是循环经济制度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它是在循环经济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以自然资源效率、生态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率三者的最大化为目标,以企业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为对象,有选择地运用会计学基本原理及方法,对其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反映和管理的系统。张彩平等[4]提出,循环经济会计是通过探求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价值运动的规律,总结形成系统化的循环经济会计理论,然后结合会计特有的方法将这些规律性的总结应用于循环经济实践活动中,实现循环经济与会计的结合。任英阔等[5]认为循环经济会计是指以满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两者最大化为目标,以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企业与循环资源有关的经济活动为对象,有选择地运用会计学基本原理及方法,对其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反映和管理的系统。

可以看出,与传统会计相比,循环经济会计强调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结合,将循环经济思想贯穿于会计理论的全过程。

关于循环经济会计目标。目前国内学者对循环经济会计目标的论述,大都围绕殷勤凡的观点:循环经济会计的基本目标应是,从自然资源效率、生态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率的综合角度出发,在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的基础上提高经济效益。此外,它还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具体目标:一是科学核算企业自然资源使用减量化方面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引发的财务会计事项,合理反映和控制相关的支出;二是向企业循环经济会计信息外部需求方提供及时有效的财务信息;三是向企业内部有关部门提供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财务信息,支持企业追求自然资源效率、生态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率三者的最大化。

关于循环经济会计的对象。殷勤凡、任英阔等认为是生产过程中与确保自然资源减量、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和谐相关(循环资源)的资金运动,包括需要保护并有能力保护的,与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可耗竭可补充资源、生态环境资源及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相关的资金运动。具体如森林资源、渔业资源、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纸张、玻璃、水资源等。

关于循环经济会计的基本前提和基本原则。殷勤凡在传统会计基本前提的基础上,考虑循环经济会计的独特性,提出循环经济会计的六个假设:主体假设、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与其他计量并以假设、可界定性与可复原性假设、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稀缺假设、和谐发展与科学发展假设。张倩[6]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会计实体联盟假设。殷勤凡、张彩平、阳秋林等在继承传统会计原则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原则:环境资本原则、代际和区域公平原则、依法调整原则、良性循环原则。

关于循环经济会计的学科基础。任英阔认为可持续发展理论、自然资本理论是循环经济会计的学科基础;殷勤凡认为生态经济学理论、环境经济学理论、资源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谐发展理论、社会成本与交易费用理论、绿色GDP理论是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潘自强等[7]认为循环经济会计是诸多理论融合形成的边缘性学科,除殷勤凡所提出的学科外,还涉及哲学、逻辑学、经济学、管理学、数学中的部分相关理论。

关于循环经济会计的研究方法。由于环境资源中没有凝结人类劳动,无法按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方法确定其价值,若仅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就不能客观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环境状况。因此殷勤凡、李长青等多为学者都提出了多元计量方法,即在循环经济条件下,可以将生物量度、物理量度、化学量度、实物量度等计量单位和货币计量结合起来反映资源和环境的信息。

二、关于循环经济会计核算

关于循环经济会计的核算主要涉及核算范围、核算方法、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等。

殷勤凡在构建了循环经济会计基本理论后,探讨了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的范围:企业自然资源使用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的财务影响;对企业执行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绩效的反映;企业生态环境活动的财务影响;企业的生态环境绩效。对于会计要素的分类,殷勤凡在传统会计要素的基础上增设了循环经济资产、循环经济负债、循环经济权益和循环经济变动4个要素,从而构建循环经济会计的基本会计等式,即“循环经济资产(期末)=循环经济权益(期初)+循环经济变动(当期)”,实现点数据与期间数据的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循环经济固定资产、循环经济无形资产、循环经济递延资产、循环经济长期投资、循环经济存货、循环经济负债、循环经济实收资本、循环经济销售商品收入、循环经济让渡资产使用权、循环经济成本与费用等10个会计科目,并对这些科目的核算进行论述,通过实例进行账务处理。

近年来,敬采云及其带领的团队对循环经济会计的核算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程静等[8]认为循环经济会计的目标关注了企业经济活动产生的外部性问题,要求进行环境成本内化核算,将企业的成本控制贯穿生产经营全过程,以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寻求企业可持续发展之策。熊运莲等[9]对体现循环经济会计核算思想的物料流转成本核算会计(MFCA)进行了研究述评。敬采云等[10]对废弃物再利用的会计核算具体范式进行了探讨,通过建立数据模型和流程图的方式,探讨了废弃物在企业内部及不同企业间的成本归集和核算方法。敬采云等[11]认为,为了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企业应专门建立资源成本控制系统,通过制定资源价格、节能标准,开展节能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任英阔围绕循环资源交易将循环经济会计要素分为循环经济资产、循环经济负债、循环经济收入、循环经济成本、循环经济收益等5大要素,并对其的确认(概念、特征、分类)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刘晓东[12]认为可以把循环资源确认为循环资产,可以专门设置“循环资产”账户,反映循环资源的取得与发出情况,在进行核算时可以冲减成本。李长青[13]提出设立投入核算账户、资源利用核算账户、能源循环利用核算账户、能源循环效益核算账户、宏观效益核算账户、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账户。潘自强等提出在支出方面的核算上,除反映列支环境实际发生的费用外,还需考虑计提“循环负债”,形成类似于预提费用的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专用基金。为避免计提循环负债而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或给企业提供隐瞒利润的机会,计提循环负债的费用应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纳入会计利润核算。对企业所取得的利润则进行“利润分割”,即按比例分割为企业利润和资源环境收益,后者直接进入国家设立的专门基金统一管理,以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会计。周艳[14]通过改进现行的会计核算流程,计算出每个工序所产生的合格品的价值、不合格品(废弃物)的价值和废弃物外部损害价值。

三、关于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披露

相比而言,关于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是比较多的。但大多集中在“应当披露”和“披露内容”上。殷勤凡、李恩柱、胡桂兰[15]、敬采云等的观点,可以将有关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披露总结为提出两种披露模式:

一是在现行企业财务报告框架中增加信息的披露模式,把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按其内容特征,分别纳入我国企业财务报告框架的不同部分后加以披露,即借助企业现行财务报告,提供循环经济会计信息。通过对美国财务报告框架的借鉴,殷勤凡认为,如果有必要,我国的“会计报表全部内容”可以由现行两个部分(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附注)扩展为三个部分(加补充信息)。另外,循环经济会计信息不仅可在年度报告和中期报告中披露,还可以在企业上市时的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书中披露。殷勤凡指出这种披露模式的优点是简便易行、操作成本低、面对的理论和实践的难题少。但缺点也明显:循环经济会计的独特性被掩盖而无法显现出来;对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衡量较为困难;不利于循环经济会计的长远发展。

二是独立报告模式,即企业向循环经济会计信息使用方,提供单独编制的财务报告。胡桂兰认为应当由企业编制独立的循环经济会计报表和独立的报告来披露企业循环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敬采云提出对于循环资源,可以设置单独的“环境资源循环利用效率表”来进行专门披露,可以明确地披露出企业利用循环资源的情况以及由此给企业以及社会增加的“名誉”价值,以便于准确地向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表明企业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贡献。李恩柱认为独立的资源环境责任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循环经济法规执行情况,资源耗费与再生利用情况,环境治理情况,并对每种情况列出了细则。任英阔在借鉴环境报告书及相关信息披露内容的基础上提出循环资源活动报告书的具体内容。

四、关于循环经济会计绩效评价研究

张蕊[16]在分析循环经济对企业经营环境影响的基础上,讨论了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的战略经营目标和战略经营管理,进而通过对传统的战略绩效评价原则进行扩展,提出了企业循环战略业绩评价及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徐利飞等[17]从“企业环境活动总体情况、企业资源利用减量化、企业资源再利用和再循环”三个维度设计了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邢蓉等[18]以北京市2000—2008年的统计数据为依据,从“经济发展、资源发展、环境发展、社会发展”4个维度设计了北京市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共分三个层次18个明细指标,并通过熵权法为各指标确定权重。许乃中等[19]构建了基于生态效率——物质流分析的循环经济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利用模糊数学和灰色聚类方法分别建立了循环经济绩效评估模型,并以上海化工园区和南通农药化学工业园为案例,对其循环经济绩效进行评估。进而以上海化工园区作为标杆,针对南通农药化学工业园存在的资源效率偏低等问题,提出若干循环经济绩效改进措施。

五、目前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展望

相比国外循环经济会计的理论研究和会计实务,目前我国的情况尚存很大的差距。仅就循环经济会计实务看,国际上尤其是主要发达国家循环经济会计的发展就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主要表现在:首先,从实务层面看,循环经济会计的应用指南逐步完善。例如,日本发行了关于循环经济会计的三本指南和官方指导,为循环经济会计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提供了理论指导[20];英国的《环境会计:实务指南》则对企业外部成本的估算提供指引,更好的贯彻了循环经济会计成本观念[21];德国颁布的《环境成本计算手册》从企业的物质、能源运输与企业向环境输出产品与废弃物的流转平衡原理出发,以物理化学量单位计量各种环境负荷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核算环境成本,分析投入产出效果。其次,从操作层面看,许多国家都践行了循环经济会计理念并提出了相应的循环经济会计处理方法或准则。例如,美国就环境会计事项的处理提出了“EITF89-13石棉消除成本会计”和“EITF90-8污染处理费用的资本化”;加拿大通过完全成本会计理念的贯彻,充分考虑了循环经济下环境成本、资源耗费成本的影响。再次,从会计信息披露机制来说,联合国国际会计推荐的环境会计负债与财务报告模式下,在财务报表中单独设立披露项目:环境准备、退废准备、预期准备、环境效益、环境费用、或有事项评估中的污染等,在管理层的分析报告中也要充分反映企业的中长期环境问题。

我国目前的循环经济会计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会计实务方面都需要做扎实深入的工作。现阶段尤其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和提高:

一是循环经济会计的发展对循环经济财务的呼唤。会计与财务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会计是财务的基础,为财务提供信息保障,财务以资金和价值实体的运动为会计的确认、计量、核算和报告等活动提供依据。因此循环经济会计的发展需要循环经济财务与之相呼应。

二是循环经济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需要“比翼双飞”。现有的研究大多是对循环经济会计的框架性研究,虽然涉及到循环经济会计的基础理论、会计核算、信息披露等内容,但以介绍和借鉴国际的经验为主,很少针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可操作性的研究,因此理论研究迫切需要结合企业实践,研究针对某一行业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方面相关成本的核算问题,以及披露循环经济相关信息,所取得的收益与负担的成本、面临的风险之间的权衡。

三是要建立循环经济会计制度,以法律规范的形式,从上到下明确循环经济会计的法律地位和核算与计量的标准、内容、方法,明确对循环经济会计审计的办法和标准,强制性地规定企业必须实行循环经济会计核算和计量。构建循环经济会计发展的法律和政府行政保障体系,制订循环经济会计准则、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循环经济会计信息质量控制标准或准则,并促进循环经济会计的国际交流与协调。在企业融资和科技革新方面,政府应给予强有力的支持与优惠,比如优先发行循环经济债券、股票,政府给予财政绿色补贴,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增值税、所得税减免等;促进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商品化;研究固体废弃物的收集、分离、回收和再循环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四是企业应树立环保责任和社会责任意识,建立绿色企业文化以推动循环经济会计的实施,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连同企业文化并行发展。企业要配备具备专门财会人员,抓好在职会计人员培训,提高会计机构和人员的准入门槛,使会计能够适应循环经济核算和计量的工作需要。潘自强等提出企业自身要进行会计创新,以适应循环经济的发展。

五是从人才培养层面来说,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企业会计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满足循环经济会计对相关人员素质的要求,并提出,从长远发展来讲,应该调整和充实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增设自然资源和环境方面的课程。培养一批具有新观念、新专业知识的核算人才是循环经济会计顺利推进的支撑要素。

参考文献

[1]陈璐,张孝友.循环经济会计问题初探[J].财会研究,2010(23):26-27.

[2]李恩柱.循环经济会计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07(2):72-75.

[3]殷勤凡.循环经济会计研究[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11).

[4]张彩平,阳秋林.循环经济会计基本理论构建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2009(6):23-25.

[5]任英阔.循环经济会计的确认与披露研究[D].天津:天际商业大学,2010(5).

[6]张倩,孙乐.循环经济模式下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框架构想[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5):

355-358.

[7]潘自强,阮婷婷.发展循环经济会计的相关探讨[J].财会月刊,2011(3):8-9.

[8]程静,敬采云.企业“双重”受托责任视角下循环经济会计理论研究[J].财会月刊,2010(4):5-7.

[9]熊运莲,敬采云.我国物料流转成本会计研究述评及其启示[J].会计之友,2011(3):92-94.

[10]敬采云,张廷婷,胡杰.循环经济下企业会计核算模式初探——以废弃物再利用为例[J].财会月刊,2010(36):10-12.

[11]Caiyun Jing,Jing Ge.The Adjustment and Main Point of Waste Reuse Accounting Based on Circular Economy[J].201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aste Recycling, Ecology and Environment,2011(11).

[12]刘晓东.浅议循环经济的会计问题[J].北方经贸,2008(7):8-9.

[13]李长青.循环经济会计基本理论研究[J].财会通讯,2010(8):22-24.

[14]周艳.循环经济会计核算问题浅析[J].财会通讯,2011(11):63-64.

[15]胡桂兰.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财务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16]张蕊.循环经济下的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7(10):62-66.

[17]徐利飞,安明莹.基于循环经济的环境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07(9).

[18]刑蓉,刘云.北京市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其评价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0(12):53-56.

[19]许乃中,曾维华,薛鹏丽,东方,周国梅.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绩效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3):44-49.

[20]Japanese Environment Agency.Q&A For Understanding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Guidelines,2002(5).

[21]林军,王世安.循环经济新发展对财务会计的挑战和应对措施[J].财政监督,2011(9):45-46.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理论研究和核算构建”(09XJA630003)和四川省社科“十二五”规划项目“低碳会计理论创新研究”(SC11XK01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第9篇:关于财务的分析报告范文

高等学校财务管理职能涉及收入管理、支出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成本费用管理等内容,涵盖教学经费、科研经费、行政经费、学科经费等各项功能性经费管理。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着制度建设不健全、不精细、不适应、不及时等问题,影响了高校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制约了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导致财务行为异化、经费浪费严重和腐败发生,降低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削弱了学校财务可持续发展能力。

1、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健全。目前,高等学校内外部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教育经费来源越来越多元,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差异很大,教育经费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根本变化,用好管好教育经费将越来越重要,任务也越来越艰巨。但高校传统的依附型财务管理理念造成学校不重视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而是过多依靠贯彻执行国家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高等学校许多具体的经济活动和财务行为得不到具体的内部财务制度的规范指导和约束控制。高等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这种不健全性易造成学校内部财务管理漏洞,教学科研活动中的许多经济业务管理尚未建立相应的财务制度加以规范和控制,易产生腐败和浪费行为。如零星办公用品采购制度的缺失,导致假借购置办公用品转移资金和谋取小集体福利等;科研耗材出入库制度的缺失导致科研虚购耗材转移资金或通过购置耗材转移资金等。

2、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精细。高等学校作为准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受到政府的严格管控,高等学校的各项资金来源和各项支出等经济活动基本上都有相应的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指导和约束。但由于高校经费来源的多渠道,导致高校经费受不同部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约束,满足不同需求,实现不同目标,往往造成相互之间的不一致和脱节,以及过于原则性规定问题的存在,显得财务制度建设不够精细化,十分粗放。导致高校内部财务制度执行难,易出现执行偏差等问题。

3、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适应。高等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适应性包括适应外部经济、教育发展环境和学校内部实际状况两方面。我国高校已建立起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为辅的格局,高校不仅从政府获得稳定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持,更要从教学市场、科研市场、社会服务市场等通过市场交换规则获得非财政性资金供应。因此,以资金活动为对象的财务管理活动必须从学校与政府之间扩展到与整个社会。为满足学校适应市场化的资金筹集和支出需求,必须对原先单纯满足政府财政性教育资金管理需求的内部财务制度进行改进,使学校内部财务制度适应市场化经济行为管理需求。但同时,高校内部财务制度毕竟是为学校内部财务管理服务的,相对而言,不同发展规模、不同地域、不同隶属关系、不同发展历史、不同专业构成、不同竞争实力、不同组织架构的高校之间在财务行为和财务关系上差异较大,其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方式、方法、程序等也可能不完全一样。所以,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仅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应充分考虑学校内部教育经济活动的特点和管理需求,增强其适应学校内部管理的需要。

4、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及时。近十多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不断改革创新的时期,也是学校违法案件和资金严重浪费的高发期。一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财经法规和政策,试图从政府角度加强对高校经费的宏观管理和微观指导,加强教育经费监管,督促高校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各高校也在不断强化内部财务管理,从财务制度、财务信息化和财务组织建设等方面加强教育经费内部管理。但在此过程中,高校普遍存在制度建设惰性,一方面表现为简单套用政府财经法规和政策,导致制度执行过于原则性;另一方面制度建设过于陈旧,没有及时进行修正。

二、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几个关系处理

学校办学过程中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财务制度给予保障、监督和管理。针对当前高校内部财务建设的迫切需求和存在的不足,应理顺和把握制度建设过程中的组织协调、财权配置和管理要素三方面关系。

(一)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关系

高校内部财务制度的建设必须有相关部门的参与,必须由相关部门和人员共同贯彻执行。没有业务部门的参与,单纯财务部门制定的内部财务制度将可能不符合学校实际,操作性上也将受到约束,制度的管理效能也将大大降低。所以,高校在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财务部门必须首先与相关业务部门积极沟通、协调,充分了解业务活动的规律、业务活动过程,共同分析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具体业务活动过程的财务行为、易产生的问题及原因;其次应就形成的内部财务制度拟订稿与相关业务部门再沟通、征求意见并最终达成一致。但在此过程中,应保持财务的相对独立性、自主性和全局性,财务部门要敢于坚持原则,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综合管理、全面监督职责。

(二)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的财权配置关系

财权配置是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制和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体现。高校内部财务制度的建设应合理划分财权,明确各部门以及各级领导的经济责任,构建清晰的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财权配置体系以理顺财务关系。首先,在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中应清晰定义财务组织架构和职权,包括校长、主管财务副校长或总会计师、财务人员,明确不同层级的职权;其次,明确学校职能部门和教学科研单位各项经济责任,以及职责履行所对应的职权;第三,在职权明确的财务组织架构建立的基础上,着重对财权中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以及相关的建议参与权等财权架构进行规范,在具体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充分把握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合理配置,包括业务流程中或不同责任部门间的配置,保证高校内部财权顺利运行,实现学校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三)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的管理要素关系

高校财务管理要素可归纳为主体要素、客体要素、动力要素和控制要素四个要素。其中主体要素主要指财务活动中的全体管理人员,重点是财务管理人员;客体要素主要是指财务管理的对象,即学校资金及其运动;动力要素是指激励机制,体现为职责履行考核评价;控制要素主要是对主体要素、客体要素和动力要素进行约束、监督和指导,体现为学校财务管理体制。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应正确把握和贯彻财务管理四要素构成体系,在制度建设中要明确财务管理主体、财务管理对象、财务管理手段以及适用的激励约束机制,贯彻事前、事中、事后的连贯性管理,实现制度以及内含政策在学校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持续性。

三、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实践过程建议

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是一个理论与实践、政策与实践相互贯通的过程,制度建设者需要具备较强的理论功底、较深的政策把握能力、全面的学校管理需求洞察能力和未来管理发展的脉搏把握能力,严格按照制度建设过程进行制度建设。

1、全面整理和分析国家相关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合法性基础。关于高校财务管理方面,国家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如《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高等学校会计制度》、《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以及各项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国有资产管理办法、部门预算系列管理办法、内涵建设投入政策、学生收费管理办法、学生资助经费管理办法“、三重一大”管理办法等。这些规章制度分别涉及学校财权配置、财务事项具体处理程序、财务支出结构、支出控制方面等等。学校要全面收集和分析这些法律法规所管理的内容和具体规范,可通过建立EXCEL表格形式,将不同制度办法的颁布实施时间、主要规范内容以及执行难点等进行归类整理。一方面方便学校财务人员和相关业务部门人员学习掌握、贯彻执行;同时也易于发现这些法律法规政策未明确的地方,发现学校在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办法方面不到位、不及时、不全面的地方。

2、全面整理和分析学校各项经济活动及管理需求,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适应性基础。财务制度是为财务管理服务的,是用来规范财务行为、理顺财务关系,为学校经费有效使用提供制度保障和指导约束的。全面分析学校各项财务活动的特点是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关键,各项财务活动也是财务制度建设的对象。高校财务活动按财务管理内容分为收入、支出、资产、负债、基金、成本费用、收入分配等;按照部门预算支出经济分类可分为人员经费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其中公用经费支出又分为水电支出等;按照部门预算支出功能分类可分为教学经费支出、科研经费支出、行政经费支出、后勤经费支出等;按照经费支出的预算责任单位可分为行政部门、院系教学部门、科研院所、后勤保障部门等不同责任单位经费支出。所以,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就是全面分析和把握学校各项经济活动的过程,这也是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必须依靠业务部门共同参与的原因所在。通过分析发现学校现行各项经济活动监管中存在的不足,特别是在规范性、科学性、精细化、有效性等方面的问题,保证学校所建设的内部财务制度适应学校财务管理需要,适应学校教学科研事业发展需求。

3、全面整理和构建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理论体系框架,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整体性基础。根据学校执行的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和学校内部经济活动范围、内容,按照财务管理内容整理和构建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体系整体架构。

第一部分:基本财务管理制度。包括高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和高校事业财务管理制度以及高校控股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三个方面。

第二部分:基础财务管理制度。包括高校综合部门预算管理制度、高校内部综合执行预算和院系责任预算管理制度、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制度、高校经费支出审批制度、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高校采购及招投标管理制度、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制度、财务信息披露与财务分析报告制度等方面。

第三部分:财务机构与财务人员管理制度。包括财经领导小组设置与职权制度、财务机构设置与职责管理制度、高校财会人员聘用管理制度、财会人员岗位职责与工作标准管理制度、高校财会岗位与人员考核管理制度等方面。

第四部分: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与会计核算制度。主要包括(1)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包括货币资金管理制度、现金管理制度、银行结算管理制度、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网银支付管理制度等方面。(2)债权债务管理制度。包括筹资管理制度、职工暂借款管理制度、往来款项管理制度等方面。(3)材料(存货)管理制度。包括工程(基建)材料管理制度、教材(图书)管理制度、药品管理制度、教学科研试剂耗材管理制度、办公用品管理制度等方面。(4)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管理制度。包括基建工程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大中修项目管理制度、零星小维修项目管理制度等方面。(5)对外投资及担保管理制度。包括对外担保管理制度、对外投资管理制度、控股企业投资管理制度、后勤实体管理制度等方面。(6)其他管理制度,包括外币业务(外汇)管理制度、无形资产管理制度等方面。

第五部分:负债管理、内部控制与会计核算制度。包括借入款项管理及会计核算制度、应付及预收款项管理及会计核算制度、应缴款项管理及会计核算制度以及代管款项管理及会计核算制度等。

第六部分:经费支出及成本费用管理、内部控制与会计核算制度。包括差旅费开支管理制度、实习经费开支管理制度、实验经费开支管理制度、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人员薪酬开支管理制度、业务招待费管理制度、水电费开支管理制度、学生资助经费开支管理制度等方面。该部分要严格按照经费支出经济分类和支出功能分类进行设计,其中经济分类财务制度设计是基础标准,如招待费的支出审批制度中的招待标准、审批内控、报销票据管理等;功能分类财务制度设计重在结构和程序上,如科研经费中的招待费支出审批重在招待费比例、招待费支出审批流程等方面。

第七部分:收入及结余、基金管理、内部控制与会计核算制度。包括学生缴费管理制度、学生奖贷勤助补管理制度、发票及票据管理制度、资产出租出借收益管理制度、对外投资收益管理制度、捐赠收入管理制度、服务性收入分配管理制度、事业结余管理制度等方面。

第八部分:财务决算、财务报告、财务分析管理制度。包括综合财务决算制度、项目经费决算编报制度、预算执行报告及分析制度、经费支出财务报告与分析制度、预算执行进度报告制度、水电费用分析报告制度等。该部分应按照重要性原则,分月度、季度、学期和年度展开分析报告,为学校决策管理提供依据。

第九部分:辅助财务管理制度。包括财会人员工程交接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等方面。

4、全面整理和分析现有内部财务制度成果,寻找差距,发现漏洞,明确制度建设项目和进度,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及时性基础。学校财务部门应重视整理和审核学校现有财务规章制度,能及时根据学校内外部财务环境的改变,对照内部财务制度理论体系进框架,找出现有制度建设成果中存在的不健全、不适应、不精细、不及时问题,明确拟修订、拟废除、拟新增制度建设项目。为此,学校财务部门内部应重视财务制度建设分工,明确具体负责牵头人,支持内部制度建设工作,要将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会计核算工作的习惯做法、要求给予制度化、书面化和成果化。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