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

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第1篇: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

一、调研目的

围绕“坚持科学发展,全力打造实力、健康、廉洁、文明、和谐卫生”主题,精心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卫生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经验,切实找准并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形成一批针对性、操作性以及创新性强的调研成果,推动调研成果转化为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和统筹解决卫生事业发展问题的体制机制。

二、调研题目

市卫生局领导班子成员专题调研题目分别为:

序号领导调研题目配合科室

1*加强乡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破解农村卫生工作“瓶颈”农卫科组人科

2*加强卫生党建,促进科学发展机关党委

3*卫生专业人才岗位培训体系建设科教科

4*全力践行科学发展观,争创全国卫生城市爱卫办

5*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升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水平农卫科

6*浅谈卫生系统的廉政文化建设监察室

7**坚持科学发展,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疾控科

其他党员干部,也要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责,拟定调研提纲,开展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报告

三、调研方式

市卫生局领导班子成员结合自己分管的工作,带领有关科室人员,深入到基层单位开展专题调研。采取问卷调查、座谈研讨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各级党政领导、相关部门、卫生系统、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统筹解决各项卫生工作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认真撰写调研报告,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解决思路和举措,形成质量较高的调研成果。

四、进度安排

(一)调研准备(4月10日前)

1.研究制定调研方案,设计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

2.开展调研工作的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

3.在市卫生局网站通告,征询社会各界对卫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二)集中调研(4月10日—5月10日)

1.开展实地调研、问卷调研和座谈研讨。

2.各调研组撰写并提交调研报告。

3.综合汇总收集的意见和建议。

(三)运用成果(5月20日前)

1、开展调研文章评比活动并编撰成册。

2、遴选部分优秀调研报告经局党委审定后,上报市委学习实践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3、为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做好准备。

五、有关要求

(一)紧密结合业务工作实际。专题调研要与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相结合,与落实20**年全市卫生工作会提出的重点卫生工作相结合,与即将开展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相结合,努力把学习调研成果,转化为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实际成效。

第2篇: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

今年以来,在政策法规工作中,认真履行职责,与时俱进,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拓宽工作领域,深入开展学习宣传政策法规活动,积极推进政策法规建设,促进了全县党风廉政建设。

一、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工作措施

按照年度工作安排,组织学习了全年工作要点内容,制定了工作计划,把政策法规的学习宣传作为一项主要任务来抓,加强信息交流,创建宣传交流平台。

为加大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巩固完善了网络宣传阵地,及时有效地宣传政策法规知识,交流学习体会,推动了各项工作。为深入开展加强作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全县党员领导干部开展了学理论活动,每位党员干部在活动中都撰写了学习体会,通过纪检监察信息对优秀体会文章及时进行了交流。为使全县党员及时学习掌握有关政策法规,为各单位统一订购了学习资料和电教片。

在具体工作中,把政策法规工作与宣传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在内容上紧紧围绕上级部署的工作要点,在形式上,主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掌握政策法规知识,充分运用廉政文艺演出、专题知识竞答等群众易于参加、易于接受的形式,开展政策法规宣传活动。同时,把政策法规的学习宣传与廉政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使政策法规内容融入“六进”活动中,通过“六进”活动,把政策法规宣传到机关、学校、家庭、社区、企业和农村。在每个廉政文化宣传园地充实进政策法规内容,各村开设政策法规宣传栏,使各项政策法规和制度知识在全社会得到普及。

二、深入调查研究,努力推进法规工作

根据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的实际需要,认真做好政策法规调查研究工作,及时了解各项法规制度的执行情况,为领导决策和法规制度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纪委领导对调研工作十分重视,书记、副书记亲自到基层走访调查,与基层单位干部群众座谈,了解法规制度在具体执行中遇到的情况和问题,分析研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方法和途径,总结政策法规工作经验,探索新形式下做好政策法规工作的方法和措施。结合实际,对纪检监察机关怎样才能发挥职能优势、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完善被征地农民的利益补偿办法、农村土地延包和财务管理制度等重点课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分别形成了调研报告,有些报告被上级采用,并得到领导的肯定。还按照上级要求,对《实施纲要》的落实情况、对《行政监察法》的贯彻执行情况等课题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并及时上报调研情况。

第3篇: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

一、农民自办文化的意义

1、净化农村文化市场,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农民自办文化普遍具有文化实践活动吸引力强、内容比较健康、参与者身心满足感强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在乡村社会,农民自办文化越多越普及,则深度参与其中的农民群众必然越多,相应地,留连于、沉湎于腐朽、落后文化的农民群众就会越少。从而为形成文明乡风提供健康的养料和良好的导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多了,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多了;搞封建迷信活动的少了,聚众赌博的少了。

2、传承乡土文化,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当一部分农民自办文化源自乡村民俗文化,或具有不同程度的民俗特征,是对乡村民俗文化的继承。这是由于乡村民俗文化在时间安排、内容和形式上往往与农民群众的生产互补和平衡,与其生活相适应和相融合,容易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成为农民群众丰富的文化资源,因而,乡村民俗文化很容易被今日的农民群众在生产之余和生活之中所沿袭、所采用,很容易转化为农民自办文化。因此,农民自办文化因具有文化的传承功效,将为当代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3、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在丰富的农民自办文化中,以开启民智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农民自办文化不在少数,如,农民读书社、农民书屋、农家文化大院、农民故事会、农民电影放映队(放映各类科教片)等。此类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得越多、越普及,则越有助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

4、增加沟通交流,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聚合功能。由于农民自办文化一般伴生着农民群众的聚合现象,从而也就大大地增加了农民群众互动、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其结果往往是有助于促进邻里、婆媳、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关系的和谐,有助于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农民自办文化的现状

农民自办文化属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当前*区的农村文化活动基本是在政府及相关部门援助和扶持下开展的,有一定的成绩但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和氛围。各乡镇文化站充分利用有限的设施,积极开展农村自办文化活动。农村文化活动室不定期对农民群众开放,适时举行读书、象棋比赛等活动,另有一部分文艺爱好者也常在文化活动室互相交流。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相对较好的乡镇有曲濑乡等。曲濑乡共有12个行政村,总人口1.7万,有一支舞龙队和一支民间乐队。已有图书阅览室的村1个,文化休闲广场2个,娱乐休闲场所1个,筹建中的篮球场4个。*镇有龙灯队20人,狮灯队6人,唢呐队8人。还有禾埠乡、兴桥乡的民间舞龙队活跃在本乡各村,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但大部分乡镇农民自办文化活动未开展起来,缺乏浓郁的文化氛围、农民自身的素质和审美观亟待提高。部分村委会的农村文化活动室开展活动情况不太乐观,大部分仅有场所,没有书籍和娱乐器材,有些村委会甚至农民活动场所都没有,使得有些农民活动难以开展。这与各乡镇文化站发挥应有的作用有很大的关系。有的乡镇文化站基本上是“空壳”,有些乡镇文化站没有办公场所,没有设施等,有些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不务正业”,被分配做其他部门的事情。从调研中了解,农民对文化的需求还是非常渴望的,随着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在目前文化活动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文化需求的情况下,农民自办文化活动一定会蓬勃发展。

三、农民自办文化存在的问题

1、乡镇领导对农村文化工作重视还不够。一些干部对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有偏差,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模糊观念。造成农村文化工作摆不上位置,往往“说起重要,做起次要,忙时不要”。村一级干部对文化建设也缺乏必要的认识,认为文化建设是上面的事,是城里人的事,农民本身文化不高,没有必要再花吃力不讨好的冤枉钱。这种思想观念直接导致了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极大影响了乡村文化阵地的建设和发展。

2、农村文化活动缺乏必要的场所阵地。*区大部分村缺乏阅览室、文化活动室等文化活动场所。部分行政村办公地点小,要挤出一部分专门搞文化场所,实属不易。演艺队平时训练主要在简易的晒谷场上,雨雪天则挤在队员的客厅中,无法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同时,在文化设施上,设备陈旧,同时由于缺少经费投入,日常管理问题较大,存在设备散失或损坏的情况。20*年上级部门在我区设立农家书屋共有21个点,将对缓解农村文化活动场所严重不足起到一定的作用。

3、农村文化活动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开展农民自办文化的资金主要靠村级经济挤点投入和农民自筹,可谓杯水车薪,仅够维持开展简单的文化活动所需,无法满足扩大规模和更新内容的资金需求。如:西村村委会一农民自办演艺队,表演用的“狮”“龙”“蚌”等道具损坏多年,因村级经济薄弱,无法修复器材,导致几十号人的演艺队在家“休业”。从农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安排来看,首先是盖房子、看病、保子女读书及日常的生活开支,基本没有剩余的钱。所以,农民普遍反映:“文化我们很需要,就是没有钱去享受,希望政府在文化服务时,尽量使农民少花钱,最好是不花钱。”

4、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老人和儿童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要力量,而这些人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休息时间也仅满足于在家看看电视,农民剧团缺少新鲜血液,现有人员的专业知识不高。

四、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出发,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对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组织引导,鼓励农民大力开展适合自己的文化活动。

2、加大资金投入,拓宽投资渠道。积极争取各级部门的支持,进一步落实农村文化建设资金,并逐步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体制,培植农村文化市场,吸引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的各种捐资,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步伐。

第4篇: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海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机制创新

[作者简介]廖章庭,漳州师范学院政治法律系副教授,福建漳州363000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10-0155-04

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并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海西”,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概念,更是一个政治概念、文化概念和社会概念。在海峡西岸经济区新农村建设中,海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和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创新,对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现“文化强省”战略,构建和谐海西,促进祖国统一,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现实意义。

一、海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发展和不足

在“十一五”规划建设期间,福建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鼓励并推动全省文艺团体和群众文化机构面向群众、面向市场、面向基层,开展各类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在统筹城乡文化建设和县域文化发展中进一步拓展和强化文化服务功能,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和实现面向大众的文化参与、文化享有、文化提高和文化发展,主动融入“海西”。大力建设文化强省。

在海西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村文化发展格局、文化产品输送和文化服务的实现形式(主要是国力,真化和农民自办文化)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的反。南作用日益显现出来,如城市社区文化对郊县农村社区文化的辐射、带动和互动作用日益增强;城市企业和乡镇企业为主导的企业文化建设为务工农民和企业周边村民参与和开展文化活动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投资领域的不断拓展,除政府外的各种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包括外资、港澳台侨资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介入和投入到海西农村文化建设中,推动文化投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高新科学技术成果的广泛运用,使农村的电视、音像、网络和其他新兴媒体、新兴文化娱乐正向产业化方向逐渐发展。这些新变化正改变着海西农村的文化生态和农民的生活状态。

在海西各地农村,农民自办文化悄然兴起,地域特色文化发展方兴未艾,为农民带来了丰富的文化活动内容。为海西农村挖掘和培育了文化队伍,推动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农村各地延伸。

近年来,由政府部门引导、扶持,村民自发组织举办的农村家庭文化中心户或专业户,是海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方式,成为农村文化阵地的延伸和补充。许多有文化艺术专长的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文化活动,建设农家庭院文化,既丰富于农村文化活动的内涵,又拓宽了农村文化活动的形式,在海西基层农村,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快速发展。并正从当地的“自娱自乐”型组织向跨地域的“自主经营”型文化实体演化,成为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国办文化的重要补充,民间表演团体的发展,体现了农民自办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福建全省有1千多支各类民间职业剧团,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来自于民间、成长于民间、服务于民间,进一步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精神文化需求。

海西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海西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地域特色鲜明,闽南的侨台文化和海丝文化,闽西的客家文化和“红土地”文化,闽北的闽越文化和理学文化,闽东的畲族文化,闽中福州的三山文化和船政文化,莆仙的妈祖文化,以及昙石山、武夷山、土楼、惠安女等各种人文景观争奇斗艳、各领。海西各地的音乐、舞蹈、戏曲、绘画、雕刻(石雕、木雕)、剪纸、年画、工艺陶瓷等也具有独特魅力。近年来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海西大力开发农村地域特色文化,引导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中,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西”特色文化产业群。此外,福建与台湾一水相隔,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成为两岸同胞连接感情的重要纽带和闽台文化交流的基础平台。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海西进一步发挥“五缘”优势,不断拓展对台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领域和渠道,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局势的进一步缓和,闽台民间文化交流愈加频繁,南音、木偶、梨园、高甲、闽剧等成为海峡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为海西农村文化建设拓展了新的领域。

总体而言,近年来海西农村文化建设成绩卓著,农村文化资金投入和设施建设力度逐渐加强,农村地域特色文化阵地得到拓展,农村民间特色文化日益受到重视和开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和形式大大丰富。但是,海西农村文化建设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海西文化强省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海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特别是与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

第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不足,区域分布不均。由于政府投入的有限性,农村不少县市乡村的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馆站普遍存在经费不足、面积不达标准、设备严重老化的情况,因而为基层农村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不足。当前文化资源配置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分配不均,导致了城乡居民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反差。与城市相比,农村文化投入远低于城市,致使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大大落后于城市。不仅如此,就是在农村较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相比较而言,差距也相当大。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农村,文化设施较好,农民户年均文化消费可达数千元。而落后的山区农村,由于文化设施陈旧不堪。农民难以看到新报纸、新杂志,文化活动方式单调,内容贫乏,虽然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年年组织文化下乡,但总是鞭长奠及,难以赢泽八方,农村文化投入不足的问题一直制约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高。

第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功能弱化,专业人员匮乏。近年来海西县市乡村文化馆站陆续进行了体制改革,文化馆站改制后,负责文化、体育、新闻出版等一系列事宜,由乡镇统一管理。应该说,体制改革后的这些文化机构更有利于农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然而由于乡镇机构改革后文化站工作人员的人事权归属乡镇,编制相应减少,工作事务繁杂,往往一人身兼数职,出现了虽有文化专干编制而人员并非专职专用的现象,致使乡镇文化站职能未能有效地发挥。再加上一些乡镇领导班干部重经济轻文化,不仅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

足,而且对现有的文化馆站挪作他用,或被挤占或被租用,致使文化馆站未能真正发挥农村文化建设主阵地的作用。此外,专业人员匮乏问题,也是制约农村文化工作持久发展的瓶颈,据有关部门统计,全省85个县(市、区)中有76个设置文化馆,从业人员仅697人;75个县(市、区)设有图书馆,在编从业人员仅575人;57个县(市、区)设有博物馆,在编从业人员仅228人;乡(镇)文化站934个,从业人员1214人,大多数是一个站一个人。其中相当部分乡(镇)文化馆有名无实,没有开展或很少开展业务工作。当前存在于农村的主要文化活动是地方戏剧,但喜爱戏剧者及表演者大都是中老年人,许多民间民俗文化处于后继无人的状态,许多民间口头文艺和表演绝技正在逐渐消失。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人才培养力度,但即使培养了人才,恐怕也难以留住。不用说有才华的城市青年不愿到农村开展文化工作,就是有学识的乡镇青年学成后也更愿到城市发展。

第三,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内容创新不足,形式较为单调。长期以来,海西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重活动轻服务、重供给轻需求的状况,适应农村需求的文化产业发展较为缓慢。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不足且农民的文化需求明显脱节”’。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民的文化需求也与日俱增,农村社区文化活动的日趋活跃与农村基层文化内容的相对贫乏之间存在较大的反差。农村文化建设基本上停留在乡镇一级,没有深入广大农村,缺乏农民群众的参与,文化成果不能根植于农村沃土,以致文化活动形式单调,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此外,由于城乡差别和人才流失,农村文化开发、利用和建设进展缓慢,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少之又少,加上政府服务理念落后,角色、错位缺位,农民理所当然的文化权利不能有效地享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由于缺乏必要的后续保障资金,运转困难,发展缓慢,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广大农村落后地区,为农村服务的公共文化机构运转还存在较大困难。

二、海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创新

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相互交融,文化的力量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海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和机制创新,要站在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现“文化强省”战略和构建和谐海西的高度,立足农村,以农为本,为农服务,把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作为基本职责,让广大农民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第一,拓宽投资渠道,加大农村文化投入力度,建立农村文化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从而加快海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海西应加大公共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扶持农村贫困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建设,发挥公共财政在消除城乡、区域文化建设差距中的积极作用。要以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覆盖全面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以维护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加大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有关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公共文化馆和图书馆的服务职能得以强化,即拨专款,设立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扶持以两馆一站为主的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此外还通过政策引路,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推动农村文化投入的多元化,福建作为侨乡,海外华侨众多,他们热心于家乡公益事业发展。华侨资金捐建,成为海西农村文化建设的亮点。应积极鼓励多种经济成分投入,经营性文化项目的快速发展,引入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以填补国办文化的不足,动员其他各种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建立城市对农村、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文化援助机制。海西农村文化服务要逐步由单一层次走向多层次,文化投入由政府投入走向多种经济成分共同投入,文化活动内容由单调贫乏走向丰富多样,形成功能齐全、运转高效的农村文化服务网络。

第二,加快海西农村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努力提高农村公共文化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是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动力。在推进海西农村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要创新服务机制,理顺管理关系,解决机构建设问题,稳定文化队伍,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性文化馆站的职能作用。海西农村各级文化馆站的服务方式要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进、创新,注重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质量,切实保障农民基本的文化权益。通过农村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进一步推动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资源配置的重点逐步向农村倾斜;大力发展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等重点文化项目的建设,从而带动农村文化资源的整合,促进海西农村文化建设。同时,建立引导和激励文化艺术团体下基层、进农村的长效机制,继续推进”艺术扶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信息共享工程”、“百团千场服务农民”等系列活动,持久不断地开展文化下乡工作。另外,通过文化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稳定高质的农村文化队伍,如采取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加强对村级文化协管员的培训与指导;积极培养农民群众中的文化骨干。

第三,加快海西农村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为农村提供多层次、多方面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从而满足和丰富农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加强农民文化需求的调查工作,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与设置方式,在农村文化活动内容创新上,要根据时展要求和群众需要,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继承和改造海西农村各类传统文化的创作、生产和传播模式,提高传统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发展海西农村文化创意、文化博览、数字传输等新兴产业。促进海西文化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要大力支持各地开展地域特色文化活动;鼓励农村题材文化精品创作;加强对农村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民办文化来自民间,贴近农民,以“自我投资、自愿组合、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方式组合,机动灵活,并且按照市场化规律运作,发挥民办文化的巨大潜力,总之,海西农村公共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要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相适应,海西农村公共文化要弘扬海西精神、树立海西正气、具有海西风格、展现海西气派。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和机制创新,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海西应积极构建以政府组织和投入为主导,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以服务农民和农村为目的,为农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健全并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的目标;生产运营体系,保证有源源不断的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以满足农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信息共享体系,让广大农民了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程序、方式、地点等相关信息;资金保障体系,通过投资的多元化。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优质高效运转;人才发展体系,建设一支稳定优秀的人才队伍;评估监督体系,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制,让政府的投入和社会的捐助等资金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从而保证农民得到真正的公共文化服务。

[参考文献]

[1]王荔,海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棵析[J].精建农林大学学报,2009,(3).

[2]建省文化厅调研组,描建省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J].海峡西岸新农村,2006,(6).

第5篇: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

一、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一)档案法治建设

1、加强档案法规制度建设。贯彻实施档案工作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及时转发并严格执行上级业务规范文件,制定下发了《县档案局“七五”法治宣传教育规划(2016—2020年)》《县档案局关于加强领导干部公务活动档案管理工作的通知》《县档案局关于加强县民贸公司档案规范管理的函》《县档案局关于做好抗震救灾工作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工作的通知》《县档案局关于认真做好县“8.8”地震抗震救灾档案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的通知》《县档案局关于精准扶贫档案片区指导工作方案的通知》等文件,进一步规范完善依法行政相关制度。

2、提升依法行政能力。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部署,明确规范性文件全面清理具体工作的范围、标准、节点,全力做好文件的查阅、利用、服务,确保县政府文件全面清理工作到位。认真做好规范性文件清理备案、审查工作,及时清理上报行政审批和行政处罚事项等部门权力清单责任事项,落实责任清单,按时填报行政权力运行情况。及时清理公示本单位机构概况、领导职责、财务信息、法律法规、工作动态、便民信息等政府信息,将档案工作全面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健全执法人员学习教育制度,每年定时进行执法人员审核、培训,要求执法人员做到自己的执法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证据确凿,无越权处罚、变通处罚等问题。

3、深化档案法制宣传。认真贯彻实施省、州《档案法制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结合“七五”普法,坚持会前学法,制定年度学习计划,落实学习任务和内容,每年集中学习宪法、档案法规法纪及规范性文件等不少于12次。按照“谁执法、谁普法”工作要求,积极开展依法治县及法治示范单位创建活动,结合驻村帮扶、档案业务指导、培训等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档案法制宣传活动。结合每年档案法制宣传主题,安排部署“6.9”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征订宣传资料,制定下发了宣传活动方案,征文活动通知,发放档案法规宣传资料1000余份。结合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召开档案法规知识专题学习讨论活动,利用门户网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微信、短信等持续发送档案法规知识。进一步健全完善单位“法律图书角”,及时更新《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等涉及法律法规、档案业务、民族政策、惠民知识的书籍、报纸、杂志期刊,为干部职工日常“充电”提供了学法阵地,进一步增强了干部职工知法守法意识。

4、强化档案执法检查。结合重点工作任务,每年开展档案执法检查,组织检查组对全县机关、乡镇开展档案执法检。检查内容包括年度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责任、档案室规范化管理、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和灾后恢复重建档案工作情况等。检查中对存在档案管理方面问题的单位发出《档案行政执法检查限期整改通知书》,提出整改意见和整改要求,限期进行整改,有效地增强了全县的档案管理意识。目前我县无档案违法违纪案件发生。

(二)档案资源建设

1、加强档案资源的接收和征集。立足现有的馆藏资源,不断加强民生档案、特色档案、重大活动档案和到期档案资料的接收与征集。十三五期间接收进馆民宗局、财政局、计生局、农水局、永和乡、法院、纪委等20多个单位、乡镇文书档案7832(卷、盒)、会计档案1528盒、项目档案1135盒、诉讼档案2367盒、荣誉、照片、实物、光盘等4000余(张、件),整理接收抗震救灾档案500余盒,整理进馆资料566册。并严格按照纸质档案和数字化副本“双套制”要求进行档案接收。截止2019年12月,县档案馆馆藏档案106个全宗69730(卷、盒)、资料6236册。

2、规范机关档案形成和管理。一是强化日常业务指导监督检查工作。每年深入机关单位和乡镇指导督查150余人次。及时转发《省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办法》,制定下发年度档案工作要点、《县档案局关于加强汛期档案安全工作的通知》《县档案局关于开展档案执法检查的通知》等文件,进一步完善档案工作机制。二是加强机关档案室规范管理。结合精准扶贫、抗震救灾、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档案专项指导督查加强对机关档案室规范化管理工作检查考核,提升档案馆和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水平。重点对县人社局、县规划局、县水务局、县卫生局、县防震减灾局等涉民单位进行业务指导督查,帮助修订完善《文件材料收集范围及档案保管期限表》《机关档案分类方案》等档案工作制度,以及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等的规范整理。三是全力抓好机改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档案处置工作。为切实做好机关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中的档案处置工作,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档案馆积极作为、靠前工作,主动与县委办、县财政局、县民政局等部门加强沟通,将机改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档案处置工作列入全县区划调整改革议事日程,同研究、同部署。草拟了《机构改革中加强档案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在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中加强档案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明确了改革中各乡镇、单位档案的归属和流向,处置的范围和内容,强调了档案的鉴定收集归档程序和移交要求,定期开展档案业务制度检查,做到档案应收尽收、应归尽归,有力推进改革进程中档案安全及规范管理。

3、规范企业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深入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档案工作的意见》,下发《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会计档案管理办法》《金融企业业务档案管理规定》等文件,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档案工作,完善以资产为纽带的企业档案集中统一管理体制,为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服务。开展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的审核,对县自来水厂、大九旅集团、南坪林业局、黄埔电力公司、罗依乡产业园区和高原食品公司等单位进行定期指导督查,并协调组织开展了1期县观光公司档案业务培训。

4、强化重点项目档案的监督管理。贯彻实施国家档案局制定的《建设项目档案监督指导工作指南》,深化“项目档案工作提升行动”,加强项目主管部门联系协助机制,推进重大项目档案指导、检查、验收工作。针对“8.8”地震,及时制发相关规定、通知,提出工作要求,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做到提前介入,及时协调落实专项档案业务培训、检查,指导项目档案整理、移交等工作,进一步促进项目档案规范管理。组织对县内188个重大项目档案进行了登记,完成了“九寨印象”、水岸豪庭、白水龙水电站移民、鲁能生态旅游、新区市政公共设施提升工程、医药公司商住楼、乡村道路等57个工程项目的档案初验,组织开展了1期专项验收。

5.加强农村档案工作。一是落实《村级档案管理办法》。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乡创建以及乡镇、村档案法规、政策的宣讲,积极协调、指导、督查乡、村两级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推进“村档乡管村用”工作,探索解决乡镇、村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巩固村级档案建设成果。结合“双报到”积极开展社区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充分利用党员志愿服务活动载体为社区提供档案法律法规咨询和业务指导、技术等工作支持,规范社区档案管理。二是做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档案管理工作。开展蹲点调研,完成《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颁证档案管理工作调研报告》,对档案部门接收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档案进馆提出明确要求,安排业务骨干指导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颁证档案整理归档、检查、验收工作,要求归档材料真实、完整、可靠,整理规范,检索体系齐备。三是部署开展精准扶贫档案工作。结合“驻村帮扶”和“两联一进”开展档案工作调研,完成了《县精准扶贫档案工作调研报告》。转发了《州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实施方案》,与县扶贫移民局联合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精准扶贫档案工作的意见》文件,对全县乡镇精准扶贫档案检查指导工作全覆盖,指导建立县、乡、村、户减贫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保管等工作,在安乐、勿角试点乡镇开展了重点督导检查。举办了县精准扶贫档案工作培训会,对全县48个贫困村第一书记,乡(镇)档案专干,22个扶贫专项部门分管领导进行了精准扶贫档案专题培训。

6、档案规范化管理情况。围绕重点工作积极开展机关、企事业单位规范化管理工作,2019年完成县法院档案规范管理晋升“省一级”标准验收认定。县档案馆2012年12月通过“国家二级”综合档案馆标准验收。2014年12月县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省级示范县通过验收。目前,县机关档案室工作规范化管理达省级标准83个,村级建档120个村,社区建档4个。

(三)档案利用服务建设

1、推进档案开放工作。制定开放实施细则,对应开放的档案进行认真的鉴定工作,开放了应开放的档案,备有开放档案目录,供利用者自行检索,对利用频繁的重要、珍贵的档案提供了部分复制卷或者副本,坚持利用登记和利用效果,并编制档案利用效果汇编,取得利用实效。

2、强化档案开发利用工作。提高社会公众服务水平,积极构建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档案馆开馆时间与国家法定工作日数及工作时间相同,并长期坚持采用法定节假日和延时服务方式,积极开展档案、资料的开放提供利用工作,利用形式多样,包括接待来访、咨询、来电、来函代查等利用工作,做到热情服务、优质服务,不断提高利用群众的满意度。坚持档案便民、惠民理念,积极创新民生档案利用方式,挖掘馆藏资源,编制专题目录,使查阅利用更为方便。认真贯彻《省国家档案馆民生档案异地查档跨馆服务办法》,积极协助配合异地查档业务,认真执行利用档案零收费规定,积极为各单位、社会各界利用档案提供优质免费服务,十三五期间为社会各界提供利用档案2917卷次,972人次,为领导决策、低保救助、工龄认定、婚姻认证、房产交易、落实待遇、解决纠纷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原始证据。

3、扎实开展档案文化建设工作。深入挖掘馆藏档案资源,及时安排部署档案文化建设工作,完成了《县领导干部职务任免文件汇编(1990-1995年)》《县农村土地经营确权工作文件汇编》《县新城区建设指挥部全宗介绍》《民族宗教事务管理文件汇编》的编制任务。协助州档案局开展馆藏珍贵档案调研,完成《兰台珍档》一书的素材采集工作。积极提供资料,协助县志办编制完成《抗震救灾志(2008年)》的编制任务。鼓励职工积极写稿,向州局、县委宣传部报送工作信息102篇。结合主题活动,每年编写调研报告、理论文章3篇,为推行政务公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档案信息化建设

积极稳妥推进本区域数字档案馆建设工作,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现状及发展方向调研,完成调研报告《关于县级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的思考》。积极向县委、县政府提出数字档案建设规划意见,推进档案信息化工作与本县信息化工作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向省档案局、县财政争取资金,采购了电脑、复印机、档案密集柜等用品,为调整优化档案管理软硬件环境,搭建数字化档案馆管理平台创造条件。按照年度计划,安排部署馆内档案数字化加工任务,完成文件级目录录入70000余条。进一步完善机关单位电子档案移交接收进馆工作制度,建立电子档案接收平台。积极推广档案管理系统,机关档案室档案管理软件使用普及率达90%,乡镇普及率100%。为档案资源共享打下基础

(五)档案安全建设

县档案馆于2008纳入灾后重建项目,年初施工,2009年底竣工,2010年投入使用。实际使用面积2510平米(其中库房面积1005平米),新馆结构基本合理、配备了一些必要设施设备。“十三五”期间,向县财政争取资金48万余元,增添了档案密集柜和目录柜,为档案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基础保障。严格执行档案安全保密工作的各项规定,全员签订安全保密责任书,把档案安全保密要求贯穿于档案接收、保管和利用工作的各项环节。深刻吸取国内外重大安全事故教训,进一步筑牢档案安全防线,多措并举,扎实开展档案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从档案实体管理、档案信息管理、档案保密、档案开放与利用等方面对全县17个乡镇、80个部门开展了档案安全大排查。建立了档案安全整改排查台账,健全完善了档案安全应急预案,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单位,及时进行督促整改。县综合档案馆坚持安全消防值班制度、巡查制度、库房温湿度监控制度,实行24小时值班制,做到每日安全巡查不少于1次,时刻绷紧档案安全弦。档案馆历年无安全事故发生,档案安全万无一失。

(六)档案队伍建设

1、抓好党风廉政反腐败工作。结合会前学纪、会前学法和专项学习教育活动要求,采取集中学习、自学和送学上门等方式,统筹安排落实学习任务。坚持每周至少1次的政治理论和业务集中学习时间,每年组织集中学习不少于24次,学习了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的精神,省、州、县各级会议精神,党纪政纪处分规定,以及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部门业务知识规范等内容。通过深入、扎实的学习宣传教育、座谈交流、专题讨论,专项整改活动,切实解决党员理想信念问题,使干部职工普遍武装了头脑,深化了思想认识,切实转变了工作作风,提升了素质能力,单位形成积极健康的良好工作氛围,为实现“两地一点范、美丽新九寨”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2、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根据县级部门学习教育要求,结合省、州继续教育培训计划,积极安排职工参加县委、县政府、组织部、人社局、党校、法制办、宣传部等单位举办的培训和知识竞赛。组织职工参加“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做人民满意公务员”网络培训。每年抽派档案馆1-2人参加省、州档案业务培训,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专兼职人员参加省、州档案业务培训。组织单位执法人员参加了网络法治教育学习培训和县普法学习考试。结合年度重点工作,组织开展专项档案业务培训。举办了县精准扶贫档案工作培训2期,灾后重建项目档案业务培训1期,县观光公司档案业务培训1期,卫生系统健康扶贫档案业务培训1期,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财政和档案业务培训1期。共计培训乡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分管人员和档案兼职人员500余人次。进一步提高了基层档案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有力促进了各单位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全县档案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工作亮点

县档案局、档案馆在州局、馆指导下,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以服务民生为重点,以强化监督指导为手段,以提高档案管理整体水平为目的,全面促进了我县档案事业和谐发展。县档案局(馆),2016年荣获省档案工作先进集体。荣获《省档案》(2016-2017年度)宣传工作先进集体。2016-2019年,每年荣获州档案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和“三个体系”建设、数字档案馆建设、档案文化建设、创新项目、编研等多个单项先进荣誉。在工作中主要抓好了以下几点。

(一)坚持日常业务指导和专项督查相结合。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指导方式,每年深入机关单位指导档案业务工作不少于150余人次,并在馆内安排提供整理室,指导乡镇在档案馆进行档案整理归档,档案指导人员及时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解答。结合精准扶贫、机改、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等专项工作,及时协调相关单位,组织开展专项档案业务培训和档案督导检查,每年组织1-2次执法大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强化为民服务。重点抓好婚姻、社保、医保、农村土地承包确权登记等民生档案的规范管理。及时指导涉及民生档案工作相关部门整理归档,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接收力度,确保民生档案收集齐全、整理规范、保管安全。有序开展馆内民生档案文件级目录录入和民生档案查阅利用检查工具的编制。规范完善查阅利用制度、手续,积极宣传档案法规、政策,切实为群众查阅利用档案提供高质服务。

(三)抓住重要任务,及时部署,早参与、早谋划。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及时找准年度重点目标任务,做到主动出击,早谋划、早参与。比如在灾后恢复重建、机构改革、精准扶贫等工作任务中。档案局及时落实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积极与相关单位沟通、草拟相关文件,制发管理措施,落实工作责任,举办相关培训,开展专项制度、检查,把档案工作部署落实在前,促进档案工作有法、有规可依,规范管理。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档案部门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档案工作与党和国家的新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与网络信息时展的新趋势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我县档案工作各项任务按规划得到较好落实,档案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档案馆编制少,人员结构老化,档案专业人员缺乏。二是基层档案发展不平衡,部分乡镇、单位领导干部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档案人员变动频繁,档案工作稳定性和延续性较差,基层档案工作规范管理得不到持续性保障。三是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数字化档案馆建设工作进展缓慢。

四、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建议

第6篇: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文化资源

校园文化是学校产生、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是大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隐形课堂,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精神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具有引导、规范、调节、熏陶、教化等文化功能[1]。高等医学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重要使命,医学生毕业后要承担起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医学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独特性。当前,在高校间竞争日益严峻的大环境下,构建独具特色的、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是医学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提高医学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医学院校如何立足自身特点构建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课题。

1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困境

近年来,许多医学院校开始关注并重视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还存在着不足,梳理当前医学院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对校园文化认识有偏差。许多医学院校投大量资金用于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的建设,而忽略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忽视了校园文化的本质功能和主要作用。这种重物质轻内涵培育的校园建设模式,势必导致大学文化的魅力和个性文化的缺失,往往造成部分院校失去了自身固有特色和竞争力[2]。二是特色文化缺失。如今,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层出不穷,但真正有内涵、有意义、高层次、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不多,校园文化活动中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比较突出,庸俗化、功利化倾向比较明显。活动忽视了医学院校自身的特点,忽视了校园文化中隐含的医学精神,脱离了医学院校主流文化,导致校园文化无个性、无特色。三是忽视人文教育。在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上,往往过分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20世纪初,梁思成曾在《半个人的时代》中指出,科技与人文分离的结果,出现两种畸形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技而奢谈人文的边缘人[3]。在当前医学院校这种育人模式下,医学生的专业素质越来越高,但人文修养严重缺失。据中国医师协会《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在医疗纠纷中,因技术原因引起的不到20%,其他80%均因服务态度、语言沟通和医德医风等问题引起,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源于医学人文教育缺失[4]。因此,作为医学生,仅有高超的医术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拥有过硬的人文素质。

2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2.1以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是关系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是高校建设的制度保障与服务目标。为此,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应立足学校的办学优势、自身条件、着眼学校未来发展前景,大力挖掘学校内部潜力,不断明确学校特色定位。依据这一特殊要求确定校园文化建设方向。同时,学校要完善管理机制,建设项目管理平台,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在广大教师员工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环境,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的良性双向互动模式,最终实现医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意义。以甘肃医学院为例,秉承“德育为先、育人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和“立足陇东,面向甘肃,辐射周边,服务西部”的定位,明确了学校发展的目标与方向是为西部农村、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学院围绕这一目标,制订了以护理和检验为特色专业的建设规划,做强特色专业的同时,促进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建设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甘肃地方输送大批优秀医护人才。

2.2以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对大学精神的倡导和实践,在大学校园中,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融合,才能创造出健康高雅、积极向上、丰富和谐的校园文化。医学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秉承传承与创新的文化建设核心,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融合,一方面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另一方面大力培育时代精神,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身责任与使命,真正树立起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思想,努力成为高素质医学人才。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可充分发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并与时代精神相融合,构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如甘肃医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挖掘皇甫谧文化资源,建立了皇甫谧研究院,加强对皇甫谧文化的研究和宣传,积极弘扬皇甫谧精神,将皇甫谧仁爱救人、安贫乐道、不畏艰苦、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结合时代特点,融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师生员工对地域文化产生亲切感、认同感,由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广大师生;并将皇甫谧文化精神融入校训、校歌、校徽中,使其成为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正是有了这种优势资源的融合,使得大学校园文化既体现时代精神,又保持着自己独有的特色。

2.3以学生为主体创新医学特色校园文化活动

特色校园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它对高校人文环境的形成、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具有重要意义。医学院校应根据医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推动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建设要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科学素养是优秀医疗卫生人才的必备品质,医学院校要围绕这一主题创设开放性、多元化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学校每年借助挑战杯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科技创新活动。另外,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和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活动等,努力营造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激发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挑战精神,增强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医学院校特色文化。其次,活动载体应注重多元化与创新性,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当今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越来越多元化,许多高校通过校园网开办网上论坛、网上心理诊所、科技交流、艺术探讨等各种活动,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体现自我价值,进而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活动为校园文化建设开辟了新的途径,增添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载体。医学院校应加强校园活动载体的管理和建设,把传统校园文化活动与现代信息媒体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载体,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做大做强特色品牌活动,不断提升活动的引导力和影响力,营造积极向上、医学特色突出的校园文化氛围,有效推进医学院校特色文化形成,为国家医学事业发展输送优秀人才。甘肃医学院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本校地方优质文化资源凝炼特色校园文化精神,学校以皇甫谧文化和崆峒文化为主题开展各种活动,如举办皇甫谧论坛、皇甫谧针灸学术交流会、崆峒养生文化讲座等活动;同时通过电子屏幕、校报、校广播站、校园网络以及周末放映古代医学经典相关电影等多种方式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努力营造浓厚的医学人文氛围,促进医学校园特色文化建设。

2.4以地方文化资源为依托,开展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学校要使校园文化建设真正做到与众不同、独树一帜,必须让校园文化与地方优秀文化相融合。学校要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特点,挖掘地域文化的精华,找准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对接点,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学生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接受教育,从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学校要使校园文化在自身发展中形成品牌,不断积淀文化底蕴,增强学校办学软实力。甘肃医学院为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充分挖掘本地丰富的人文资源,把皇甫谧文化和崆峒文化作为本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学校已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加强针灸医学和崆峒养生学的研究,大力发展针灸特色专业。学校还每年组织学生参观皇甫谧文化园,组织学生深入崆峒山进行药物采集、药物价值研究,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方文化,将地方传统文化精华与校园文化相融合。

2.5以医学专业特色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品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5]医学院校应通过社会实践来全面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品质。在社会实践活动方面,针对医学院校实际,结合专业特色,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发挥专业优势。学生利用节假日走进社区、深入农村义务支教,了解国情民情,认识社会,从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不断完善他们的道德人格。甘肃医学院紧密结合本校专业特色,不断拓宽实践渠道,如口腔协会、针灸按摩协会成员经常深入农村,走进社区、敬老院、儿童福利院开展义诊和送医送药活动,或在校园内为师生义务献爱心活动,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砺,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和毅力,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和才干,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品格和道德境界,最终使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医学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专业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高超的医学技能,更要加强其文化素养的培养。特色校园文化对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医学院校应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在深刻挖掘与不断创新校园文化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以便更好地实现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作者:胡海燕 李超 李海英 单位:甘肃医学院 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夏宝慧.高职校园文化模式构建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

[2]彭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22):67-68.

[3]李妍妍.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0(30):270-271.

第7篇: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

一、突出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切实抓好中心工作

1.认真落实“打基础、立规矩、守底线”的要求。按照市委“打基础、立规矩、守底线”的要求,我们在机关管理和业务规范方面,着力建章立制、提高行政效能。修订了市文化局工作规则,完善了对县(市、区)文化工作目标管理考评机制,建立和完善了岗位责任制、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等规章制度,形成了推进机关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建立完善,提高了文化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水平,为实现文化的科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同时,我局坚持把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与政务环境考核评价工作结合起来,重点围绕政风行风方面查找出的问题抓文化系统政风行风建设,一些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实际问题和具体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一些阻碍文化科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得到有效化解,在建立健全政风行风建设长效机制上取得新进展,通过科学管理,优化政务环境,全市文化系统的整体工作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使文化工作在省里有“名”,市里有“位”。

2.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四大一新”发展战略,结合“政务环境优化年”和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组织局党组和机关干部大讨论,找差距、摆问题、查原因、定对策,对班子成员和机关干部的思想观念来了一次大搅动,重点解决了文化工作如何融入“四大一新”、如何服务“四大一新”的认识问题,统一了思想、统一了认识、坚定了信心,保证了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的有效实施和重大活动顺利进行。

3.切实抓好“联建共创”、“挂点督导乡镇”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积极履行城市管理联建共创责任,派出得力人员协助市政协做好了站江路至夏埠桥头的联建共创工作,使该路段乱摆摊、乱设点、乱停放、乱丢垃圾的现象得到明显改观。积极履行挂点督导乡镇责任,20*年,我局挂点督导余江县杨溪乡农村卫生清洁工程和新农村建设工作,全力协助乡镇抓卫生清洁,督促整改提高,农村卫生清洁工程有序推进。和牵头部门一道顺利完成了余江县锦江镇九亭村钱家村小组的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在财力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挤出资金帮扶。今年,我局又在余江县杨溪乡夏梓村开展新一轮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4.切实抓好综治和计生等工作。我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工作原则,始终把文化系统的安全与稳定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不断强化领导、明确责任,抓好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系统未发生任何治安案件、安全责任事故,无违反计划生育现象,综治、、普法、档案管理工作全面达标,被评为全市先进单位;统战、信息、防汛、工、青、妇等各项工作上了新台阶;积极认真协调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做到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代表、委员满意。

二、突出围绕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确保全市文化工作取得实效

1.精心实施文艺精品工程,积极参加艺术赛事,艺术创作生产成绩斐然。20*年,我局以、文化部组织实施的“五个一工程”、“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文华奖”为契机,精心组织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一是参加20*年“第八届全国声乐比赛——*选拔赛”(文化部设立的文华表演奖),全省11个设区市和省直共24个代表队400多人参赛,我市选派的12名优秀选手5人脱颖而出,获金奖一名、银奖三名、铜奖一名,4人取得参加全国决赛的资格,团体总分全省第一,并获优秀组织奖。二是参加全国征歌比赛,我市组织创作生产的歌曲《旗帜》、《小康中国》分获比赛一等奖和三等奖。三是参加全国畲族民歌节,我市选送的原生态演唱组合的歌手获“中国畲族民歌节十大歌王”称号。四是参加《金色童年》歌舞大赛,我市组织创排的少儿歌舞《小白兔说》获全省《金色童年》庆“六一”文艺晚会演出原创歌曲一等奖、表演一等奖和原创节目奖。五是组织策划、创作生产的民族风情山歌戏《七彩*》首战告捷。民族风情山歌戏《七彩*》,从20*年3月构思创作,到12月正式投排,至今年2月24日为我市“两会”献演,再到3月1日选调进南昌参加全省“相约春天——2009新春展演季”展演,整个创作生产周期历时一年。这项大型文艺工程取得了阶段性的可喜成果,囊括“*省2009年新春展演季”活动优秀组织奖和优秀演出奖两个最高奖项,其中优秀组织奖全省排名第一,实现了20多年我市无大型剧目参加全省戏剧演出零的突破,填补了*市文化艺术史上的空白。演出盛况分别于3月25日和26日在中央电视台11频道《戏曲采风》栏目连续播出,《中国文化报》、《*日报》、“新华网”、“中国旅游新闻网”《*社科网》等报纸媒体纷纷撰文,高度评价《七彩*》。

2.加强文化交流,打造跨省文化沟通互动平台。20*年我们加强了与相邻省市间的文化交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力促*文化上水平上台阶。首先是组织人员参加浙江省第十届戏剧节和相邻省市的艺术赛事。通过观摩艺术作品、实地考察的形式,了解和掌握兄弟省市的文化发展动态,学习借鉴他们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其次是通过举办“*——*首届舞台艺术精品交流活动”,促进两省市文化沟通互动平台的构建。活动期间我们组织来宾考察了*市容市貌、文化设施、经济开发区和龙虎山风景区等;召开座谈会交流两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和艺术精品创作生产情况;三是精品剧演出交流。*市婺剧团演出了舞台艺术精品“大型新编历史剧《遥祭杏花村》,为*市民送来了精美的文化大餐,得到了广大市民和业内人士的普遍好评。

3.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产生重大影响。20*年,我局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四大一新”发展战略和系列重大决策,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举办了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一是举办了主题为“新起点、新跨越”的大型歌咏比赛;二是举行了春节文化大拜年游行活动;三是举办了元宵文艺晚会;四是举办了*市首届龙虎山民俗表演大赛,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新闻报道;五是举办了大型中秋文艺晚会;六是举办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歌咏比赛和文艺晚会等系列文艺活动;这些活动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展示了我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新成果,讴歌了我市发展的新成就,尤其是“欢乐舞台——唱响和谐新*”广场文艺演出,已成为我市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去年共演出30多场,观众近3万人次,在群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精心实施民生工程,城乡文化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根据省文化厅的统一部署,我局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图书馆维修改造工程、基层文物维修和保护工程的实施。去年以来,全市共完成免费送戏下乡任务176场,农村电影放映5799场,开展乡镇文体活动86次,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民生工程7项考核指标体系任务的100%。余江县财政局、*市艺术团被省文化厅、省财政厅评为20*年度全省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先进集体,两名基层文化工作者被评为先进个人。大力实施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抓进度、抓质量,目前,国家专项资金建设的我市10个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5.狠抓项目,强化监督,推进了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创新发展。针对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问题,我们以“重点抓项目、抓重点项目”的思路,以文化产业项目带动全市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我局主动协调相关部门,落实了水浒主题公园项目,把该项目作为重点突破的工作抓紧抓实。我们主动策应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建设,加强同省文化厅的对接,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研究。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的载体,我们在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实现文化市场安全运行的基础上,以抓文化产业发展为突破口,促进了全市文化市场的全面繁荣。20*年,我局以开展文化市场奥运保障行动为重点,把“创建平安文化市场,开展奥运保障行动”作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加强监管,实现了全年文化市场安全稳定运行。

6.市博物馆免费开放,文物保护全面加强。20*年,市博物馆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对精品库房进行了全面改造,被列为全省84个博物馆免费开放之一,为宣传*、教育群众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我们加强了文物保护力度,一批省保、国保单位得到有效保护。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面启动,成立了工作机构,举办了文物普查培训班,落实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专项经费。调查启动率100%,全市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62处,其中新发现37处。开展了5·18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组织举办了2期文物古玩交易会,使更多的市民群众了解文物,爱护文物。加大了文物执法力度,对违法行为及时制止。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登记造册工作,我市的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三、努力实现“班子过硬、队伍一流、作风优良”目标,全力打造“政治坚定、廉洁高效,务实创新、敬业奉献”的优秀文化团队

1.班子建设进一步强化。20*年,我局在班子建设中主要是“三抓”。一抓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党组成员带头学习科学发展观,带头深入基层调研,带头撰写调研报告,通过学习调研,不断拓宽班子成员视野,提高把握大局和解决复杂矛盾问题的能力;二抓民主集中制建设,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坚持对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在广泛征求多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召开党组会集体研究,集体决策,不搞个人说了算。班子成员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认真执行党组的决策部署,履行自己的职责;三抓民主生活会制度建设,认真开好民主生活会,会前党组均作专题研究,确定民主生活会的主题,深入开展谈心活动,每位班子成员都准备发言提纲。会上,班子成员做到把自己摆进去,把问题提出来,深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达到了加强沟通、增进团结、促进工作的预期效果。班子成员坚持做到讲政治、重品行、讲大局、重事业、讲原则、重感情,班子内部始终保持风清气顺、心齐劲足、团结和谐,班子战斗力明显增强。

2.机关作风建设进一步优化。20*年以来,我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市直文化系统精心开展了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政务环境优化年活动,使机关内部的各项制度、措施和责任得到进一步落实,政务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市直文化系统风气越来越好。

3.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我局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为民、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为目标,以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切实加强机关党风廉政建设,使党风廉政建设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20*年,我局还邀请有关部门领导上廉政课2次,受教育人次60余人,从思想上筑牢反腐防线。在局机关干部任用、政府采购、文化市场行政审批上,集体研究、公开透明、阳光操作,从20*年5月至现在,我局未发生一起违法违纪事件。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相对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很多不足和差距,一是文化设施比较薄弱,经费投入不足;二是文化产业发展不快;三是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四是文化人才紧缺等等。对此,我们要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深入分析问题存在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一)关于文化设施比较薄弱和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问题。

改进的措施:一是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城市环境整治的号召,根据局党组决定,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将一楼已出租的店面全部收回,全部用于公益性文化服务,配合有关部门打造文化精品街。二是策应市重点建设工程——夏埠新区开发,积极筹备*艺术中心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项目建设步伐。三是重点抓好10个乡镇文化站建设,确保6月底乡镇文化站建设全部完工。四是抓好贵溪市图书馆(投资100万元)维修改造和余江县图书馆新馆建设工程,力争我市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上一个新台阶。

(二)关于文化产业发展不快的问题

改进的措施:1、编制*市文化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邀请有关专家论证并提出修改意见,经批准后,作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2、开展承接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化建设研究,提出我市生态文化建设的意见供市委、市政府决策。3、继续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通过重大项目的带动,培育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4、充分用好用活用足文化产业政策,吸引文化投资,做大做强文化市场。

(三)关于文化人才紧缺的问题

改进的措施:一是继续实施“5511”人才工程,即用五年时间培养5名突出人才、10名拔尖人才、100名优秀文化人才。二是招录一批具有发展潜力、有培养前途,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干部从事文化工作。三是发挥老同志的作用,实行“传、帮、带”。四是选送有一定特长和基础的文化专业干部赴高校学习进修,开拓视野、增长才干、丰富知识。

第8篇: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现状分析 主要问题 培育管理

农村业余文艺团队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乡镇(街道)群众文化工作的骨干力量,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农村业余文艺团队建设,是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在要求,是县(市、区)文化馆、公共图书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工作的重要职责,它对于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让群众在家门口零距离参与文化娱乐活动,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1.嵊州业余文艺团队现状分析

近年来,嵊州市各级大力培养、发展农村业余文艺队伍,不断优化队伍结构,提升队伍素质,全市农村业余文艺队伍的数量在快速增长,至今已超过200支。全市大约有8000人在从事民间表演艺术,其中包括越剧表演、民间吹打乐、高跷表演、舞龙舞狮等。有2000多人在从事民间造型艺术,其中包括泥塑、各类雕刻、竹编、盆景造型等。此外,文艺爱好者队伍也十分庞大,全市有群众文化业余骨干近10000人。根据业余文体团队人员数量、制度建设、活动开展、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分析,全市业余文艺团队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1协会性团队

这类团队成员稳定,组织健全,制度完善,经常性地组织开展活动,约占全市业余文体团队总数的20%。协会性团队有较强的活动策划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嵊州群众文化的示范队伍,不少在省、市都有一定知名度。其中加入省市县文艺创作、书法美术、摄影、音乐舞蹈等专业协会的就有1000人左右。

1.2特色性团队

在嵊州城乡,群众性的学越剧、唱越剧、演越剧已蔚然成风,已发展民间剧团(队)100多个,有队员3000余人,戏迷爱好者达2万多人。每个镇都有拉得出打得响的具有非常鲜明地方特色的团队。崇仁的舞狮、甘霖的舞龙、金庭的高跷、黄泽的大头荷、长乐的吹打……在为期两个月的农村文化大展演中,嵊州乡村共有400多只节目上演,盛况空前。这类团队约占团队总数的20%。

1.3自发性团队

农村业余文艺团队的成员来自社会各行各业,来自不同层面和岗位,因为有相似的爱好,有相同的意愿,为了一定的利益而自发聚拢一起开展活动,没有硬性的规章制度的限制,文化素质也参差不齐。“草根性”是业余文艺团队充满生机活力的根本所在,活动开展也随时而定,一般多在农闲时节,或者伴随传统习俗进行活动,这类团队约占队伍总数的60%。

2.业余文艺团队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嵊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全市业余文艺团队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势头,但是随着队伍成员和活动数量的不断增加,制约团队发展的一些问题和困难也日益显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资金难以保障

稳定的财力支持是群众自发性文艺团体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从调查的情况看,各群众自发性文艺团队基本没有活动的固定经费,经费大部分自筹,来源紧张。虽然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文化考核项目中有以奖代补的规定,但与现实中团队运作和发展所需要的经费支出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财政扶持比例较小,自筹经费不稳定,影响了活动质量和人员积极性。

2.2艺术素养不高

由于团队成立不久,多数队员怀着较强的新奇感来参与活动,长时间缺少师资培训必然导致团队艺术水平的下降和停滞,队员们也会因此而减弱参与的积极性。除个别有影响的团队外,大多数都是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与公共文化建设的发展水平有一定距离。很多团队希望能够定期得到专业老师的辅导,或者参加培训班,提高活动组织能力和文艺表演水平。

2.3自主管理欠强

嵊州不少业余文体团队都是自发组建而成,没有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和章程,缺乏团队管理经验。团队成员多为凭兴趣加入的村民,表演上缺少骨干,节目以模仿为主,创新能力不强。

3.创新业余文艺团队培育管理的举措

构建一个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覆盖全社会的业余文艺团队网络体系,需要我们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社会力量为补充,强化政策引导,完善多元投入,提升人员素质,创新管理举措,有效激发业余文艺队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

3.1建立业余文艺团队分级分类保障机制

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明确责任,以县为主、分级承担。保障业余文艺团队正常运转经费是同级政府的职责,县级人民政府应负责保障,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加文化补助专款等方式予以全额补助。乡镇(街道)人民政府也要把业余文艺团队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强扶持力度;有条件的村(社区)、单位更要从场地设施、演出补贴、日常费用等方面统筹安排,建立长效机制。一是建立业余文艺团队星级评定制度。根据团队成立时间、人员情况、团队特色、管理培训、主要成果、演出情况、群众评价等条件对团队进行星级划分,制定不同的补贴标准。二是制定团队日常文化活动专项补贴标准。由于团队开展活动的时间基本上都不在日常工作时间内,需要考虑额外的办公费用支出,在确实需要增加费用的项目例如水、电等,按照标准给予专项补贴。三是建立团队奖励制度。对于活动正常、群众反响较好的团队给予补助,对于参加各类演出、比赛获奖的团队也应按获奖级别予以奖励,所有奖励都应严格监督,确保自己用于团队建设提高之中。

3.2建立业余文艺团队分级分类管理机制

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在制定文化发展规划的时候应注重文化阵地建设和业余文艺人才队伍的配备,落实对团队成绩优异的基层奖励政策,细化文化工作考核办法。一是运用层级管理理论,将业余文艺人才划分为不同层次,实施分级管理,按照岗位性质的不同,将农村业余文艺人才队伍分为专业文艺类、特色文艺类、文化志愿者等三个大类,对应文化系统管理机构层次,建立高级、中级和初级三个层次,形成各类业余文艺人才的梯次发展模式。二是建立业余文艺人才数据库。在分级分类管理基础上,抓紧建立当前农村文化工作急需的村级文化管理、业余文艺团队、文化志愿者等农村文化人才库,以点带面,逐步建立完善涵盖文化管理、业余团队和专业技术等门类和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的立体型人才数据库。三是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制度。重点考核业余文艺团队的业务水平和工作实绩,按照管理权限分级定期组织评价考核活动。与此同时,文化、体育、民政等部门要在业余文艺团队的组织建设上加强指导,帮助业余文艺团队做好备案、登记注册等工作,同时指导帮助团队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章程和工作制度,做好台账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让队伍的日常管理和活动开展有章可循。

3.3建立业余文艺团队分级分类培训机制

人员素质的提升是业余文体团队形成凝聚力,打造活动品牌、保持健康发展的关键。建议由浙江省文化厅制定专项培训规划,全面对县(市、区)、乡镇(街道)专业文化队伍开展培训;县(市、区)级文化部门对当地乡镇(街道)业余文化队伍开展培训。乡镇(街道)文化站要充分发挥群众文艺辅导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利用辅导基地植根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开展一系列成规模的业余文艺队伍的培训工作。一是借助学校艺术师资的辅导力量。分布在各类学校的艺术教师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有着较高的专业特长,农村业余文艺团队要注重发掘本乡镇(街道)的学校艺术教师,使之成为团队的辅导老师,甚至是骨干成员。二是聘请专家顾问为艺术指导。对于有一定经费支持的团队,可以定期聘请社会上专业人士担任艺术指导,为团队水平、作品创新、演员培养给予辅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刁玉泉.浙江业余文艺团队建设对策思考. 浙江文化月刊.2011.7

[2]何国英.嵊州市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zjwh.省略/dtxx/zjwh/

第9篇: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及省、市党代会精神,加大妇联组织建设[文秘站:]“坚强阵地”和“温暖之家”工作力度,进一步推动妇女工作创新发展,市妇联党组确定11月5日至16日为期两周的调研周。为此,市妇联提前筹划,精心安排,向各县(市区)妇联和市直妇工委下发了《关于对全市巾帼文明岗、妇女儿童家园(妇女之家)等几项工作调研通知》,由主席、副主席带队分三组到9县市区30多个乡镇的近100个村的6个妇女儿童家园、42个妇女之家、60个妇女创业就业庭院经济发展示范点,市直及县(市区)35个巾帼文明岗进行了实地调研。所到之处,得到了市直单位、各县市区及乡镇领导的高度重视,看到了广大妇女立足本职积极投身聊城经济社会建设的美丽身影,听到了基层妇女群众的所急、所需、所盼的声音,进一步找准了工作的立足点、着力点,增强了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一、以妇女儿童家园(妇女之家)建设为契机,阵地建设层次得到新提升

本次调研的9个县(市区)的6个妇女儿童家园,42个妇女之家中,家园的建设规格都比较高,由省妇联支持建设的妇女之家设施均已到位,各项制度比较健全。

1、领导重视,各方支持。各县(市区)领导及所在乡镇的领导对妇女儿童家园和妇女之家建设都比较重视,尤其是对省妇联拨款建设的项目,各地党委政府和县(市区)妇联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硬件设备配备和软件制度建设中都进行了统一的政府采购和给予了大力的指导。其中由临清市妇联统一配备的妇女之家制度较为健全、规格较高,各项设施标示较为明确。

2、贴近生活,妇女欢迎。在调研的42个妇女之家中,通过与村妇女主任和妇女群众交谈中,大家对妇女之家的建设都有表现了高度的赞誉。以__县__镇__村、__县__镇赵海村为例,自“妇女之家”创建以来,村妇代会组织巾帼文艺宣传队和巾帼健身队,聘请专业老师辅导,刻苦学习歌舞、小品、快板等节目的表演技能技巧,自编自演了许多农村题材的文艺节目,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宣传党的好政策、普及法律法规和科技知识,歌颂生产生活中涌现出的各类先进典型,教育广大农村妇女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弘扬了积极向上、建设家乡的良好风气,使妇女群众把参加妇女之家活动当成了每天的必修课。

3、阵地专有,资源共享。在查看的妇女儿童家园和妇女之家中,基本都能做到阵地专有,尤其是省妇联筹建的家园,建设的规模都比较大,设施较全。但是受农村有限的办公条件和经费条件的限制,在阵地专有,着力突出妇女自身特色的情况下,都能做到资源共享。把有限的资源运用到家园和“家”的活动中来,这对于维护妇女权益、丰富妇女文化生活及和谐家庭建设都有重要的作用。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是不平衡性。城市社区的妇女之家和乡村的妇女之家存在差距的,这与经济基础有着重要的关系。但是硬件建设虽然是基础,完全可以用活跃的软件文化活动的等来弥补,比如临清潘庄镇刘梭村就是很好的例子。另外省妇联支持的妇女之家和原有自建的妇女之家差距也很大,各级妇联应当积极争取资金、加大支持力度,统一提高标准、提升层次。二是缺乏特色。虽然省妇联支持的妇女之家建设有着严格的标准,但是各地的经济、文化等都有自身的特色,应当在妇女之家建设和使用中更多的突出自己的特色,坚持因地制宜原则适合当地妇女的要求。三是使用率问题。建家的目的在于用家,只有使用率提高,真正发挥作用了才能达到了建家的真正目的。各级妇联组织要发挥积极作用,创新工作思路、理念和方式方法,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服务内涵,提升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妇女姐妹走进“妇女之家”,使“妇女之家”成为妇联组织的手臂延伸。

二、以大力发展庭院经济为总抓手,妇女创业就业、增收倍增工作得到新拓展

以大力发展庭院经济为总抓手,推动妇女创业就业,是市委、市政府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市各级妇联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调研我们欣喜的看到了小到三五人组成的庭院小微企业,大到带动几千名、上万名妇女就业的“妇字号”龙头企业,充分体现了广大妇女在聊城新一轮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

1、能够因地制宜,突出地方产业优势。各地能根据原有的经济优势,发挥地方特色,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产业,如茌平菜屯镇的木板业、高唐县汇鑫街道机械加工业、三十里铺镇棉花种植收购加工业、姜店镇的畜牧养殖业等以乡镇为区域特色的庭院经济模式。冠县烟庄镇后十里铺羊养殖基地、东昌府区道口铺顾庄蘑菇养殖等以村为区域特色的庭院经济模式。

2、能引技术上规模,走生态化的路子。各乡镇都能够在原有的优势产业上不断的引进新的技术,形成规模化的产业。比如高唐县姜店镇的畜牧养殖业,与六合荣达合作,有专门的技术指导和统一的服务,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开发区许营镇宋郎村的农户+合作社+ 公司社的大棚育苗模式,解决了大量农村闲散妇女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收入。东阿鱼山镇花卉基地等生态旅游产业、冠县店子镇灵芝盆景加工基地、冠县兰沃乡的梨园、市开发区许营镇“四位一体”的能源生态温室建设都是走的生态化致富的路子,达到了生态文明与妇女增收的双重效果。

3、能发挥典型作用,让更多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各地庭院经济发展中都涌现出了很多好的典型,如__县张平汽车坐垫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张平,带动周围5万名女性实现就业增收,茌平菜屯“巾帼木业加工协会”会长黄淑华、__县大棚种植基地带头人尹先玲都是巾帼致富带头人。在典型的带动下,更多的妇女找到了就业机会,甚至是找到了创业的好途径。这些妇女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在实现增收倍增的同时,还能照顾好家庭,能够不耽误农忙等重要的时节。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是妇女典型培树宣传还不够。从调研中发现,农村妇女的带头人不少,但是好多需要我们提供更好的平台进行培树和宣传,真正的发挥其带动作用。二是妇女的“当家人”少。无论是轴承加工、畜牧养殖、育苗种植,妇女应当是从业的主力军,但是真正的当家人少,绝大部分是为别人打工,干着劳动密集型的工作,收入也相对较少,各级妇联要注重培养带动性强、影响力大的妇女创业典型。三是农村对技术、市场等方面的需求和引导迫切。所到之处,很多妇女群众都多我们提出了技术专家指导的需求和走出去看看的迫切愿望,使我们了解了妇女群众想致富的迫切需求,并感到责任重大。四是对“庭院经济”的理解有偏差。从与所到之处领导、妇女群众等的交谈看,部分领导及群众对妇联大力倡导新时期新型庭院经济的发展缺乏总体的认识。所以说,妇联的宣传应当进一步加大,只有领导重视了,各方面工作提升才能比较快。

三、城镇妇女立足本职岗位建功,在强市名城建设中展现新风采

本次共调研了市直的9个和县(市区)26巾帼文明岗,其中国家级的13个,省级的15个,市级的7个。从调研的总体情况看,无论是创岗10多年的巾帼文明岗,还是新创设的岗位,都运转良好,树立了良好地行业形象。但岗与岗之见也存一定的差距。

1、各岗的妇女队伍都是生力军。各巾帼文明岗无论是新岗还是命名接近十年的岗,女性在岗人员的数量都能占到绝大多数。尤其是卫生、金融、税务等服务行业的女职工,她们是岗位的主要力量,而且自尊自爱素质高、爱岗敬业业绩强,塑造了聊城现代女性的良好形象。

2、业绩比较突出。从查看的35个巾帼文明岗中,无论是金融行业、税务系统,其业绩在本行业内都是很突出的,而且在省内、国内也都是名列前茅的。像市汽车总站、中国人民银行聊城分行、中国联通聊城分公司10010网络服务等业绩突出,获得了许多全国的荣誉。冠县民政局婚姻登记管理处开创了全省第一家不计任何费用的先例等,在这也体现了巾帼文明岗立足自身岗位建功立业的根本宗旨。

3、人性化管理亮点多。各巾帼文明岗由于女性成员多或全是女性成员而工作环境相对单调而枯燥的环境,实行适合女性特色的人性化管理。比如,市交运集团汽车总站成立了春天班、彩虹班等女性班组,温馨的工作室、多彩的班组文化建设均体现了人性化管理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