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园暴力事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幼儿保育和教育;幸福感;目标;原则;实践
随着国家人口、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澳大利亚政府委员会(COAG)日益认识到幼儿保育和教育工作的重要性。2007年12月,在政府委员会的协调下,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与州及地方政府达成一致意见,拟在早期教育领域实行重大改革。〔1〕具体的改革措施包括制定国家质量标准,精简管理机构,建立质量等级体系等,以持续提高澳大利亚的幼儿保育和教育质量。在各级政府的通力合作下,《欢乐时光,儿童乐园——澳大利亚幼儿保育框架》(以下简称《保育框架》)于2011年8月颁布。〔2〕《保育框架》以提高幼儿的幸福感和促进幼儿发展为核心目的,全面指导全日制日托、家庭日托和课外钟点看护等机构的保育和教育工作。《保育框架》对我国幼儿教育工作具有启示意义。
一、《保育框架》的内容解读
1.核心目的
《保育框架》虽以保育为名,却与幼儿的学习紧密相关,用以指导澳大利亚幼儿保育和教育机构的各方面工作。《保育框架》对幼儿保育和教育的目标、原则和实践的具体规定均以提高幼儿的幸福感,促进幼儿发展这一核心目的为依据。
从心理学角度讲,幸福感是指个体认识到自身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界诱因交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3〕《保育框架》所言的幸福感以归属感、存在感与发展为核心,具体包括健康的身体,幸福、满足与成功感等。强烈的幸福感能激发幼儿内在的探索欲望,促使幼儿积极与外界互动。
《保育框架》指出,幼儿的幸福感受到如下诸多因素的影响。一是健康的身体和生活方式。身体健康是幼儿获得幸福感的首要条件,是幼儿正常生活和学习的基础。身体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也会影响幼儿的幸福感。例如,在完成对身体协调性要求较高的活动后,幼儿能体会到挑战成功带来的喜悦和幸福。此外,《保育框架》还关注幼儿的生活方式,如营养、个人卫生、休闲方式等,认为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幸福感,促进幼儿发展。二是恢复能力,即幼儿在接受挑战或遭遇挫折后自我恢复的能力。日益提高的恢复能力能帮助幼儿不断增强自信,减少失落感和挫败感,促使幼儿乐意承担更多的责任,从而感受到生活和生命的意义,收获幸福。三是周围环境。幼儿生活的物质环境是否安全、舒适,是影响幼儿能否产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温暖、可信任的人际关系更是幼儿产生幸福感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良好的亲子、师幼和同伴关系能让幼儿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另一方面,来自父母、教师和同伴的肯定与尊重能促使幼儿自信、自尊、自爱,从而感到幸福。
2.目标
为了提升幼儿的幸福感,促进幼儿发展,《保育框架》提出了五大保育和教育目标。这些目标与各年龄段的幼儿相对应。五大目标又细分为若干子目标。每个子目标都附有教育实践案例,可以为幼教工作者提供更加明确的指导。
第一,有强烈的自我认同感。自我认同感是归属感、存在感和自身发展的整合。幼儿只有感受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感受到在集体中存在的意义,并在不同的经历中体会到自身的成长时,他们才会认同自我。要使幼儿形成强烈的自我认同感,教育者必须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及时为幼儿提供符合其需要的支持,确保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和恢复能力得到发展。教育者要引导幼儿树立自信心,并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学会关心、移情和尊重。
第二,与外部建立联系并有所贡献。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强烈的责任意识能增强幼儿的存在感,激励幼儿提高能力,进而对外部世界有所贡献。幼儿在体验了与人、环境和谐共处的愉悦之后,会更加倾向于与人合作,由此学会承担责任。要实现这一目标,教育者需要引导幼儿提高其对团体、社区的归属感,加深其对互惠权利的理解,认识到参与社区活动的重要性,还要引导幼儿尊重多样性,建立公平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并爱护环境。
第三,拥有强烈的幸福感。幼儿的幸福感既包括身体感受,也包括心理感受,涉及身体、情感、社会性等多个方面,与幼儿的身体、生活方式、恢复能力和周围环境密切相关。要使幼儿拥有强烈的幸福感,教育者需要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帮助幼儿提高感受幸福的能力。
第四,成为自信的参与式学习者。幼儿保育和教育机构要为幼儿提供游戏的机会,让幼儿体验到快乐、控制感和成就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能促使幼儿自信地参与实践,在活动中通过探索和合作获得成功。而要达成这一目标,教育者需要引导幼儿形成诸如好奇、合作、自信、创新、热情、坚持、反思等品质,帮助幼儿学习应用诸如咨询、实验、假设、调查和探究等方法,尝试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并能借助周围的资源获取学习所需的信息。
第五,成为成功的交流者。幼儿需要用有效的沟通技巧来支持他们维持与周围成人和同伴的和谐人际关系。成功的交流者能够积极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问题和感受,还能在与不同的信息接受者交流时调整交流方式,以确保沟通有效。要成为成功的交流者,幼儿需要尝试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与他人进行有目的的互动,接触一系列信息载体并从中获取需要的信息,还要与人合作,运用一系列媒介和交流技术表达思想。
3.原则
教育者需要遵循如下幼儿保育和教育原则。
《福建省幼儿园保育教育活动常规(试行)》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和教育规律,针对幼儿园一日活动各环节的特点,对幼儿园管理和保育教育工作提出的规范性要求,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各环节的合理组织和实施对于保证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升幼儿园工作效率,促进幼儿良好习惯养成有重要意义。我园以《福建省幼儿园保育教育活动常规(试行)》为指导,以精细化管理理念为引领,以幼儿园一日活动规范操作为抓手,不断转变观念,树立质量意识,在精细化管理中营造保教工作无障碍的氛围,优化落实保育教育活动常规教育,调整规范保育教育工作行为,提升保育教育活动实施的质量,保障每一个幼儿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一、我园实施保育教育活动常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对照《福建省幼儿园保育教育活动常规(试行)》实施意见,我园在实施《常规》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保育员对幼儿园保育教育活动常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日活动组织存在重集中教学活动,重游戏、轻日常生活管理,轻基本生活常规训练;教师执行一日活动作息较为随意,随意减少幼儿生活、活动和游戏的时间,对幼儿常规养成教育缺乏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的意识。
2.管理层对教师、保育员施实一日活动常规教育的过程监管不到位,督查力度不强,督查工作没有做到持久性和常态化;教师、保育员没有把落实幼儿园保育教育活动常规作为一种自觉的习惯,出现教师、保育员对待常规教育工作消极倦怠,班级幼儿常规管理滑坡等不良现象。
3.保教人员之间缺乏有机整合。保育与教育之间的界线划得过清,同一班级中的保教人员各司其职,缺乏协调统一。保育人员缺乏参教意识,教师缺乏与保育员的有效沟通。种种行为割断了教师与保育员缺乏有机的联系,影响幼儿保育教育活动常规养成教育的有效性。
4.教师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教师、保育员对幼儿园保育教育常规教育的内容把握不准,无合理安排组织好幼儿一日活动各环节的内容和活动,一日活动各环节的过渡衒接缺乏科学性,造成时间浪费,幼儿消极等待等现象。教师、保育员在观念和行为上还存在一定的落差,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园存在的以上问题归结起来就是:落实保育教育活动常规教育的措施不到位,实施保育教育活动常规教育的管理不够细化,教师、保育员执行保育教育活动行为缺乏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影响了保育教育活动组织实施的质量。
二、实施幼儿园保育教育活动常规精细化管理的实践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从管理入手,以精细化管理理念为指引,把握管理的要点,以幼儿园一日活动环节规范操作为重点,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做到:
1.精心组织学习,强化思想认识
为提高教师对实施幼儿园保育教育活动常规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我们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福建省幼儿园管理规范(试行)》和《福建省幼儿园保育教育活动常规(试行)》,帮助教师分析目前幼儿园在落实保育教育活动常规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使教师明确实施幼儿园一日活动常规教育,对于建立班级正常的保育教育秩序及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从思想上认识到实施幼儿园保育教育活动常规教育的重要性。
2.制定实施计划,有效落实《常规》
《福建省幼儿园保育教育活动常规(试行)》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和教育规律,针对幼儿园保育教育活动各环节的特点,对幼儿园管理和保育教育工作提出的规范性要求。它为我园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的常规管理提供了很好的文本,使我们更加明确了常规管理中各类人员在保育教育活动中的职责和工作方向。如何调整规范保育教育工作行为,有效落实《常规》,我们制定了具体的实施计划。
(1)分层培训,解读《常规》。为了让保教人员深入理解《常规》,我们组织全体教职工分批学习和培训,从《常规》的细则和具体的行为要求,逐一从晨间活动、户外活动、生活活动、集中教育活动、区域活动、游戏活动、离园活动分七个部分来解读学习,使教师熟悉《常规》文本,理解内涵,并将《常规》所要求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行为,树立起保育教育工作的新理念。此外,根据《常规》对保育员工作的要求,我们还专门对保育员作细致的《常规》解读,使保育员明确工作内容,并且做到规范操作,体现保育工作的教育价值。
(2)落实《常规》,有效跟进。为有效推进行《常规》的落实,管理上我们制定出一套管理办法,形成行政——班级(教师、保育员)——幼儿三级管理网络。首先,我们要求每个行政挂钩到具体的班级负责督查指导保教人员落实《常规》工作,设置了相关的检查常规工作量化表:有《作息时间执行检查表》、《户外活动锻炼记录表》、《晨间活动情况记录表》、《区角游戏检查表》等等,各类表格都有相关的细则与要求,要求行政每周要把各项工作检查到位,记录在案,并在每周的教职工例会上进行小结反馈,表扬鼓励好的做法和行为,对存在的问题和行为提出整改措施。其次,我们把保育教育活动常规目标具体到了幼儿的保育教育生活之中,要求每个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集中教育活动、游戏、进餐、睡觉、盥洗等各个环节中定出可行的规则要求,制订出一套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目标计划,一步一步地对照执行,有效地推进《常规》的落实。
3.关注过程落实,细化各项工作
注重过程管理,落实每一细节,是精细化管理的关键。我们从大处着眼,从细微处入手,把落实保育教育活动常规工作力争做精做细,调整规范保育教育工作行为,向精细化管理要质量,用精细化管理促提高,并通过以下举措使保育教育活动常规工作形成了常态化的管理。
(1)行政人员检查细化。为了帮助行政人员了解教师、保育员工作的规范性,让行政人员在检查过程中有章可循,进行有目的检查,我们要求行政在检查的过程中要注重细节,确保活动环节实施到位。如我们针对每月的工作重点,制定了行政人员检查要点和细化的要点检查表,并实行如下方式对全园班级的常规情况进行检查:
浸入式检查:由园长和副园长组成质量检查组,主要检查的对象是骨干教师和年段长所任教的班级,我们采用事先不打招呼的形式深入班级对一日活动进行全面检查,并对照《常规》要点和园部作息要求,了解年段长和骨干层面在组织一日活动过程中的具体情况,既从幼儿的表现到保教人员组织实施活动的策略等多角度审视一日活动中教师、保育员的优势和不足。检查后,我们采用和教师、保育员面对面的沟通,帮助她们了解存在的不足,提供检查组指导的要点等形式,指导她们调整规范保育教育行为。
跟踪式检查:由分管教学和后勤的副园长负责并担任组长,在对教师、保育员全面培训指导的基础上,结合一日活动作息检查各班教师保育员具体落实的情况。以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和研究思考解决的办法与对策为主,对各班教师保育员一日活动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式的检查。对实施情况较好的班级采用实地指导的方法,就地解决存在的问题,对实施中问题较大的班级,采用现场示范、活动后分析指导、阶段性再跟踪的方式,帮助教师、保育员转变观念,学会方法,获得(提升)经验。
(2)保教人员工作细化。为了确保一日活动中各环节精细化、明确化、规范化,我园按《常规》中对幼儿园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教师、保育员的行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教师、保育员严格按照《常规》细则中的规定认真完成好每项工作,准确把握一日活动的操作要点,确保一日活动规范、科学。
调整工作时间,确保教师、保育员之间的配合。首先,我们要求班级的两位教师和一位保育员要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努力做到分工不分家,注意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贯性,保证班级保教质量,共同完成保教任务。其次,要求保育员要提高保教配合的意识,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保育和教育配合的内涵,在操作上要明确保教配合的环节与内容。如调整保育员工作时间,制定保育员跟进配合的版块和内容(点心、午餐、户外活动、离园等环节需要跟进;关注特殊儿童的生活护理)等,明确操作要求,使保教配合形成合力。
关注操作细节,实现一日活动常规的有效落实。为了规范我园教师、保育员的保育教育行为,让教师、保育员明确、预设好一日活动教育每个环节的内容,关注各环节中操作细则,同时也让幼儿明确在每个环节中做什么?怎么做?确保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我们根据《福建省幼儿园保育教育活动常规(试行)》的内容要求,结合本园的实际,相继出台了《实幼教师操作手册》及《实幼保育员操作手册》,要求教师、保育员在实施一日活动教育中要依照《手册》中的细则和程序来规范行为,关注操作细则,确保幼儿园保育教育活动常规的有效落实。
融合过渡环节,实现一日活动环节的有机衔接。为了改变过渡环节幼儿行为整齐划一,教师、保育员消极控制,单一的紧凑化的处理方式,我们努力做到弱化过渡的痕迹,融合教育与保育的功能,达到即满足教育教学活动组织与安排的需求,又满足幼儿身心的需求。如我们利用音乐.故事、游戏等活动作为环节的转换信号,使版块之间的过渡环节模糊、弱化,边缘互相融合,减少幼儿在过渡环节中的消极等待。同时,我们还把握好过渡环节中幼儿的生活护理,如晨间来园活动、如厕后的仪表、户外活动后的整理、离园前的准备,让幼儿形成宽松、自主、有序的生活习惯,实现幼儿自我管理和一日活动环节的有机衔接,提高幼儿在园的生活品质。
4.强化监督考核,建立评价机制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园所精神文化;“虐童”事件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8-0013-03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社会转型的规律表明,处在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时期,各个阶层、集团、人口、群体的利益会出现分化, 必然导致各类社会矛盾冲突加剧,社会秩序受到严重干扰,各种经济风险日益增多,并引发社会不稳定。在社会转型时期,教育至关重要。而在作为教育环节中的重中之重的幼儿园的发展中,近来频频被曝出的“虐童”事件暴露出幼儿园在社会转型时也陷入了一定的困境。
一、对“虐童”事件的疑问和思索
在被誉为“天使”的幼儿教师队伍中,竟然有一些人做出了如此恶劣的行为!“虐童”事件被曝光后,全社会上下都对施虐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进行不同角度的声讨。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应着眼于行为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原因。为何暴力事件会频频在某些看似充满欢笑的幼儿园发生?为什么施虐教师在发出暴力行为后没有产生一定的罪恶感?为何在事件曝光后,一些幼儿园的教师都抱怨家长对自己的“监管”步步紧逼?其实,这一切的本质来源都是幼儿园的精神文化建设的缺失。
二、转型社会中幼儿园的园所精神文化建设中的缺憾
幼儿园的园所文化一般包括物质形态文化、制度形态文化和精神形态文化。其中,前两种文化的建设因其效果易显性,而被大部分的园所所重视。然而,园所的精神形态文化才是园所文化的核心。园所的精神文化外显的是办园理念、教育观、儿童观、职业道德等。当它们内化为全体员工的情感态度、行为准则等内在素质时,就能创造一种富有凝聚力和感染力的生态环境,从而对幼儿、员工、家长产生陶冶作用。显而易见,园所的精神文化深深影响着幼儿园体系中的每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暴力“虐童”事件毫不留情地揭开了园所精神文化建设工作中被遗漏和忽略的两大缺憾:人际信任机制的缺失和学习型文化的断裂。
(一)人际信任机制的缺失
人际信任是指人与人之间、各社会集团间普遍存在的一种因相信而敢于托付,并通过行动体现出来的具有确定性的意识活动。当今社会,先进科技已克服了沟通中的距离问题,然而在不知不觉中,信任危机不断爆发,特别是在幼儿园环境中,当最基本的信任都无法保障时,一切工作都是徒劳。幼儿园体系中的信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幼儿与教师间的信任
“老师,我也是很厉害的,请您相信我!” 其实,信任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最真实地反映在幼儿对于环境融入的处理上。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幼儿园阶段的幼儿最渴望获取的是安全需求。当孩子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时,只有当他体验到一份来自可以保护他、关爱他并相信他的人给予他的足够的安全感时,孩子才能真正融入幼儿园环境,从而进行一日生活和学习。而之后,他更需要的是一份来自他最信任的老师同样的回馈。
孔子早已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因材”意为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发展水平和需求。“因材”的前提就是实施“因材”之人已深刻理解每个孩子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且每个孩子的发展速度和水平都会不同。但在许多幼儿教师心中,许多陈旧的评价方式,如听话、爱发言、学得快等评价指标已根深蒂固,而教师缺乏科学性的处理方式导致了更为严重的如教育不公现象和幼儿自我认知偏差等问题。真正实现教师对每一个幼儿的信任,幼儿教师对科学儿童哲学观的学习与领悟已刻不容缓。
2.教师与园所领导间的信任
社会快速转型带来的负面效应之一便是人们价值观中利益取向的趋势。在许多幼儿园,园长不再是教学的领军和指导,而是做起了幼儿园的“创收生意”,给予园内教师的考核也偏向收益,如过分强调服务对象中家长的地位,无止境地去满足家长们部分不合理要求;又如加大教师的考核强度,更加强监督。在如此环境中,一线的幼儿园教师们的行为和精神都被强制地压迫着,从而将一份原本热爱的事业转变为一份强求的任务,其消极和负面的情绪也由此产生。信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合理地给予教师们发挥自己的擅长之处并给予帮助和指导才是打消隔阂促进双赢的办法,同时,关注教师们的心理健康,建立一种真诚的精神文化氛围,让信任成为教师与园领导间对话的永恒主题。
3.家长对整个园所的信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园共育一直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各所幼儿园也在竭力尝试各种办法解决实施中的问题。有的园所为了方便家长可以随时随地关注孩子在园的动态,在幼儿园的教室中安装了摄像头。但部分家长却利用这一点,在自己的教育观与教师起了冲突后,便去严重干涉教师的教育行为。这一举动无形之中给幼儿教师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渐渐地,摄像头的作用反而从家园合作演变成为教师的“镣铐”。其实,这些现象产生的关键便是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信任机制未建立成型,而这些信任的缺失也许来自家长与幼儿园教育观相异却沟通不畅,也可能来自幼师队伍整体专业性不足导致社会地位较低。抑或当家长们认识到“虐童”事件如此真实时,家长对幼儿园的信任又一次遭到了重创。对于幼儿园来说,当前冷静并专业地处理幼儿园中的各项事务,保证幼儿每天健康快乐地成长,是维持或重新建立信任最好的方法。
(二)学习型文化的断裂
正如培根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幼儿园中每一名教师的知识储备与提升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园所精神文化建设的进度和质量,是园所工作中每一环节的不竭推动力。园所中出现的暴力行为、幼儿教师心理亚健康等现象,除了信任机制的不完善,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学习型文化建设的缺失。这种缺失主要体现在园所教师学习的广度与深度有限及持久性不足上。
1.学习的广度与深度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将幼儿教师所应学习的内容分为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大部分,即专业的幼儿教师应具备这三方面的素养且不可偏废。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幼儿教师在这些方面的学习力度一向不足,其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方法问题。最常用的方法仍是机械地灌输与汇报,但也不乏新颖之举,例如读书会、树立师德先锋等,但在具体内容上仍是换汤不换药,无论是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还是教师师德,重要的是结合实际,以此深入人心。二是考核问题,即考核办法不健全。个人的理念和师德反映在教学的点点滴滴中,应将以往一对一的考核转变为多人参评、多范围考评等,如让幼儿加入考评者行列,或是从结果型考察转变为过程型考评。三是内容问题,即内容遗漏。幼儿教师工作能力最直接的反映就是教学水平,同时大家最常接触的也是教学任务,所以教学方法一向是教师们最乐于学习的内容。但在幼儿教育中还有一些知识也是必要的,如各项法规与文件,如《未成年人保护法》《儿童权利公约》《教师法》等,虽然我国仍未出台相应的幼儿教师的各项法规,但作为专业的教育幼儿的机构,幼儿园必须具备法律氛围和相关法律的专业气质。
2.学习的持久性
学习型文化重点强调的是学习的可持续性。纵观幼儿园的各类教师,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怀着强烈的学习热情,入职后的教师在一定经验基础上也适合学习,同时,老教师为适应新阶段新问题更有必要去学习。但当我们真正与许多幼儿园老师接触时,发现他们都沉浸于每日忙碌而烦琐的工作中,无暇去反思与真正地学习。大部分幼儿园都会在固定的时间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也会派遣部分优秀教师在外参加教师培训。但学习的时间被大块地分解了。要形成良好的学习文化氛围,必定要做的就是让幼儿教师们感受到学习的不可或缺性,如增加教师间的研课交流,让教师们一起探讨每天面对的实际问题和教学中的不足等。
随着科学儿童观的普及和进步,幼儿教育已被全世界认可为一项永恒并极为重要的事业。幼儿园在儿童教育上承担着最主要的责任,而园所的精神文化建设又是每所幼儿园的灵魂所在。当前,整个社会都面临着严峻的转型任务,虽然幼教界的工作者们在园所的精神文化建设中面临着许多顽疾,但阻碍永远都是一时的。矛盾是发展与变革的动力,我国幼教界曾有一段讨论园所文化建设的热潮,百家争鸣后的效果是良好的。从“虐童”事件的深思中所发现的园所精神文化建设中的两大缺憾,也是园所精神文化的重建或整改的契机。幼儿教育工作者们在努力提升内部队伍和园所建设水平的同时,也应耐心去聆听各方声音,与其他各界共同迎接转型期的各类挑战。
参考文献:
[1] 王郅强.转型期中国社会矛盾的基本形态与性质[J].学习与探索,2012(7).
[2] 赵继石.对幼托园所文化建设的思考[J].早期教育,2006(3).
[3] 杨柳.社会转型期人际信任的思考[J].湖南师专学报,1995(2).
[4] 张敏.构建园所精神文化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江苏教育研究,2012(14).
[5] 许维素.对儿童虐待研究分析的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04(2).
[6] 谢蓉,曾向阳.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缓解与职业幸福感的提升[J].学前教育研究,2011(6).
防止校园欺凌、伤害,家长的第一要务,就是告诉孩子什么是伤害,受到欺负、伤害后不要怕,要大胆地告诉爸爸妈妈和老师。对校园欺凌案的调查显示,一些学生长期被欺凌,就因为不敢告诉父母、老师,或因为对方威胁不能告诉,或因为告诉父母后被训斥。
其次,对于孩子被欺负,家长要学会理性处理,讲道理、讲规则。一方面,要孩子解释,让他说清楚事件过程,为什么会有人欺负他,听孩子说出整个过程,也是让被欺负的孩子倾诉,得到安慰。更重要的是,家长要判断这一事件中,究竟谁对谁错,甚至有可能是“被欺负”的孩子自己事先惹事。假如父母看到孩子哭诉自己被欺负,就让孩子打回去,那有错在先的孩子的错误行为有可能被纵容,孩子也会学着说谎。
另一方面,家长在听完孩子倾诉后,要联系学校老师、同学家长,以沟通的方式处理此事。自己孩子的倾诉是事件的一个版本,还要听另一方陈述,以及其他同学看法,这才能了解冲突的全貌、性质。幼儿园入园的第一课,就应该是告诉孩子要保护好自己,同时也不能伤害别人。这方面的教育应持续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如果在处理冲突事件时,采取错误的方法,就可能对孩子进行反教育,把社会描绘为“丛林社会”,鼓励孩子用拳头解决问题,这就在孩子心中种下暴力种子,让校园充满暴戾之气。
关键词: 校园暴力 “三位一体”教育 预防机制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频发,校园暴力问题成了一个备受瞩目的社会问题。有关校园暴力的定义与理解仁智互见。世界卫生组织对暴力的定义是:对自我、他人、某个群体或某个社会有意地威胁使用或实际使用体力或武力,其结果是造成,或很可能造成伤害、死亡、心理创伤、畸形或剥夺[1]。
人们通常将校园暴力理解为:发生在校园或一定辐射区域内,由教师、学生、校外人员针对学生受害人的身体、精神和财产所实施的,以故意伤害他人为意图的,达到一定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校园暴力具有丛生特点,即校园暴力事件并不是平均地分布在各个学校,而是集中在某一小部分学校和学生之中[2]。校园暴力事件与人物、场所、地点和事件发生的范围等因素有着极大的关联,也就是说暴力往往容易发生在特定的人群、场所、地点和情景中。
探究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多数人认可有三方面原因,即学校、家庭和社会。因此学校应注重与家庭、社会等之间的合作,加强对有暴力倾向学生的关注、教育与控制,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和预防机制。
一、学校教育和预防机制
1.思想品德教育的正常化
尽管很多学校都按规定设立了思想品德课,但在具体操作中,这门课经常成为其他专业课的挤占对象。在部分学校,思想品德课成为鸡肋:上,怕占用了学生主课的学习时间;不上,又有违相关的规定。明里一套、暗里一套的做法,让思想品德课名存实亡。
建设和谐校园,学校德育需要向专业化和专门化方向发展。通过思想品德课、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德育活动等,让校园内的这些未满18岁的学生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他人的身心健康负责,对社会负责。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既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监管,更要对孩子的人身安全负责。
2.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
在以学业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当前,外界对学校的责难最终都会通过学校结构传导到教师身上,这样部分教师势必会将一部分后进生视为工作上的障碍,极个别教师甚至会采用暴力的手段对学生进行管理。而学生处在学校结构的最下层,所有教学、纪律方面的压力最终都会通过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因此他们处于始终被压抑的状态。由于缺乏有效疏导和沟通,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小矛盾都可能会引发大的校园暴力,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理解校园暴力的关键。
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是解决校园暴力的关键。教师不仅承担教书责任,还承担育人义务。在学生表现出心理问题之后进行心理治疗,是健心工程的重要部分;在学生表现出心理问题之前进行心理问题的预防,提高师生自我认识、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是健心工程的发展方向。
3.建立合理的监管机制
学校在考察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时,不能仅仅着眼于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和受害者,力图从他们身上分析原因;而是应该将研究视角放大,放大到“学校”这个层面上,将学生和教师都纳入到“学校”这个平台上,从学校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人际关系等方面与学生的互动作用来考察校园暴力的原因,并寻求防治措施[2]。
学校对校园暴力有无可推脱的责任,学校对学生实施“高压管理,消化处理”的严格管理,往往使用惩戒、管治、规诫、训导等建立在权力和控制基础上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建立合理的学校管理的制度与规则。同时要正视校园暴力的存在,客观认识校园暴力的危害。建立弹性民主的学校组织结构,当校园暴力发生时,及时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开,以寻求帮助,采取相关措施。
学校与家庭要共同配合,加强对重点学生的管理。学校要面向每个家庭,以家庭教育推动教育,通过两者相互作用,更好地强化育人效果。美国Smith等开展“家庭计划”干预方案,就是以社区为基础,组织多个家庭一起进行课程和活动,旨在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联合起来,共同帮助青少年。这是对学校课程干预非常重要的补充,也是暴力预防计划中很有价值的部分[3]。
二、家庭教育和预防机制
1.家庭教育的不当
家庭教育不当是校园暴力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有少数家长的价值取向是非理性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从幼儿园起,就向孩子灌输在学校不能吃亏,遇到谁欺负自己就应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等错误观念。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处于两难的境况。一方面,家长总是希望孩子能在学业上和品行上都出类拔萃,另一方面,出于一种原生态的本性,又时刻担心孩子遭受挫折或蒙受委屈。处于两难中的家长,大多采用通过物质或其他途径来补偿的办法,以求得自己内心的平衡。然而这种补偿多数情况下被演化成了一种文化课学习之外的放纵,使得孩子个性中的很多弱点被淡化忽视,许多违反行为规范的举动被认可甚至纵容。这些小错的点滴积累,导致孩子个性中往往带有褊狭自私与冷酷的成分,在处理问题时不能通过理性和规范约束行为,而是率性而为,不顾后果。
处于强势地位的家长总是立足在自身价值取向的基础上,试图用自己的价值观规范孩子的行为,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下,导致孩子形成了逆来顺受,“乖乖”性格。在遇到暴力时受害者这种软弱的态度,助长了施暴者的。
随着独生子女现象的出现,“4+2+1”的家庭结构形式,使得1个孩子处于6个成年人浓浓关爱的包围中。这6份关爱的交汇,织成了一张厚重而温柔的网,呵护起孩子从童年到青年的一切,遮挡住孩子可能遭受的挫折和坎坷。在孩子的脑海中,就没有贮存过关爱他人与人为善的传统美德。
2.家庭教育的理性引导
和谐家庭是预防校园暴力的基础。父母本身的心理健康对孩子的成长极其重要。坚决杜绝家庭暴力,父母不能将打架作为解决冲突或争吵的方法。不虐待孩子,信任并与孩子建立友好、稳定的关系。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对青少年人格教育心理的形成能够起到积极引导作用[4]。
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方式保护自己。面对暴力可采用“同伴支持”策略[4]。同伴支持是学生帮助学生的一种有组织的服务形式,它基于儿童遇到困难时寻找同伴帮助或大部分儿童对人友好的自然倾向,通过对学生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使他们以一种负责任的、敏感的和移情的方式为同伴提供支持和帮助。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发现暴力现象时,如打架、辱骂、排斥等,同伴支持者要主动制止,并协调双方行为。尽量使行为双方都成为赢者,而且对处理结果都满意。当然同伴支持是在教师的有效监督和协调指导下进行的,以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伴支持也能够使可能成为旁观者的那些学生主动采取行动帮助受害者。同伴支持的长期运作有助于改善学校风气。
帮助学生学会生活,适应社会。对学生进行生活指导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自己的认识,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调动,对自身所在的整个环境内的种种事态能够作出明智的决定,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面对和灵活处理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社会作出自己特有的贡献。
对学生进行生命权教育[5],使青少年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对生命的尊崇和敬畏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当前部分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加之各种影视作品对暴力血腥场面的渲染,使其对生命表现出不应有的漠视。
三、社会教育和预防机制
1.社会教育的影响
暴力文化已成为现代文化生活中部分成年人不可缺少的享受,通过影视文学作品、音像制品、小报小刊、电子游戏等,青少年可以很方便地接触到暴力场面,甚至于在某些描写正义的战争或正义的行为,其中的暴力场面也十分恐怖。实际上,在身心发育过程中,未成年人并不能理解有些“暴力作品”中宣扬的正义,相反,他们自制能力较弱,是与非的界限比较模糊,可能欣赏的只是其中的暴力行为,很容易在觉得新奇好玩的心态下模仿一些作品中的人和事。
当前,应试教育仍然大行其道,来自社会、学校、老师、家长甚至于学生自己等方面的压力过大。
世界儿童发展组织在调查了75个国家的教育环境后,针对各种各样的校园事件,了一份备忘录,明确列出学校生活带给青少年的20种不良压力,如学习压力、家长压力、人格贬低压力、经济比照压力、孤独的压力、家庭暴力压力、校园内帮派暴力压力等。该备忘录指出,每个学生都几乎要同时承受平均12种不同的压力,有的会更多甚至是全部。
学生的压力过大、承受力过小,再加上心理发育不完善和社会期望过大,身边的群体冷落他们,而没有很好地关心他们引起的校园暴力。
2.社会教育的预警
为遏制校园暴力恶化的趋势,中央综合治理委员会、教育部、公安部等部委相继出台了不少维护校园安全的规章制度,如:2004年的《关于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意见》、2005年的《公安机关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八条措施》、2006年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2007年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等。2010年,针对连续发生的社会人员暴力伤害中小学生事件,中央部委制定了更严密的打击与防范措施。[1]
3.全面关怀
在校园暴力中,那些被欺负、敲诈、勒索甚至身心受到严重伤害的学生是我们能看得见的受害者,因而他们得到的关怀和帮助也就多。但那些施暴的孩子同样也是受害者,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似乎比被暴力所伤的学生更应得到关怀和帮助。校园暴力的施暴者主要是“问题少年”,他们的家庭多有不幸,或家境贫寒,或暴力不断,或父母离异,在此情况下,他们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平安富足的生活,加上平时缺乏关怀、帮助、引导和管教,便常常处在违法犯罪的边缘。这些学生更需要获得老师的关注和同学的认同、尊重。
参考文献:
[1]金一斌,贺武华.新时期校园暴力的特点及其防控研究的若干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10.9:185-190.
[2]宋雁慧.校园暴力丛生现象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7:99-103.
[3]吴桂翎,辛涛.校园暴力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中国特殊教育,2009.6:75-78.
[4]苏杰.中学校园暴力成因及干预对策探讨[J].内蒙古教育,2011.11:22-23.
首先,感谢本校全体老师坚守岗位,勇于奉献的精神,确保了到目前为止,我校校园安全,安然无恙!你们辛苦了!在此请接受我深深地谢意!我今天讲话的主题是:建立长效机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主要内容:认真贯彻落实公安部、教育部加强校园安全工作紧急会议精神。结合我校当前安全形势,进一步将校园安全责任、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2010年5月12日上午8时,陕西省南郑县一民办幼儿园发生砍伤事件致幼儿园儿童7人死亡、一名老师、一名保安死亡,20余人受伤。目前伤者被送往陕西省汉中市的3201医院等地抢救。随后《华商报》记者称,砍伤事件发生在陕西省南郑县圣水林场村,砍杀幼儿园的吴姓男子已自杀身亡。从3月23日发生在福建南平的校园血案以来,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发生六起校园血案,校园安全问题已经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5月12日下午4:00,全市直中小学校长在新余市法院会议厅收看“公安部、教育部加强校园安全工作紧急视频会议”、会议就以上血案问题,先后由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中央综治办主任陈冀平、公安部长孟建柱先后作重要讲话。他们强调抓好学校安全工作要再动员、再检查、再部署、再落实、再督查。各学校要严格落实保安制度、加强应急措施演练,落实安全责任,建立长效机制,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此类案件再发生。江西省公安厅、教育厅、综治办的领导,先后做了视频讲话。首先传达了苏荣书记关于“切实做好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意见”的通知精神:一是要防止山洪引发的自然灾害;二是要防止烟花、爆竹等火灾事件;三是要努力防止重特大交通事故;四是要坚决制止报复社会的恶性暴力事件。公安部张凯旋强调要把维护校园安全作为压倒一切的工作任务来完成,积极主动协调配合学校工作,要在责任追究上狠抓落实,加强对一切弱势群体的防卫包括医院、敬老院等。最后新余市公安局领导做了表态发言,对全市公安干警提出了八方面要求。从今天中午上学开始,我们警民共建单位,北湖派出所警官,将在上学、放学四个时间段,在我们学校大门口巡逻站岗。在此请全体老师尊重他们的劳动;请全体值日老师认真履行职责,树立自身和学校良好形象;请全体班主任教育孩子尊敬警察官兵。
当前全国校园安全形势非常严峻。全校教职工一定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做到人人讲安全、时时讲安全;一定要以对我们自身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扎扎实实做好学校安全工作的每一项常规工作,并立即行动起来,密切配合德育处部署的各项安全工作新举措,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保卫工作,进一步将学校安全责任、安全工作落到实处,以确保校园安全。
在此,向大家提出八点要求:
一是要加强学校行政、年级值日领导、教师、门卫值班责任,严把上学、放学进出关口。
二是非本校人员,实行登记制:家长入校凭班主任签条、门卫登记,其他外来人员进入校园,一律先打电话联系入访老师,经值班老师或门卫确定后,凭身份证换“校外人员入访证”、门卫登记方可进入;
三是将已经改造好的门卫室、警务室、保卫室,进一步完善保安装备,实行规范管理;
四是各级行政人员、班主任、科任老师要密切关注及时了解学生及家长思想动态,发现有心理问题的人和事,要第一时间向学校德育处报告、德育处要会同相关管理人员及时疏导、化解矛盾纠纷;
五是继续开展安全知识教育月活动,学习自护、自救、逃生的本领;
六是德育处要迅速组织全校各班进行尊重劳动,关注弱势人群,关爱社会底层劳动人民、关心未成年人的教育;
一、高度重视 强化责任 积极肩负起保障学校安全的政治责任
科学发展,首先是安全发展;和谐社会,必须是平安社会;以人为本,就是以生命为本。同理:和谐校园,必须是平安校园;以生为本,就是以学生安全为本。生命不保,何谈教育?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命题。道理虽然简单,但是工作却极其复杂。作为一名教师、一位校长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学生在暴徒的尖刀下丧命,这是一件极其痛苦,极其悲愤的事,失去一个孩子就等于粉碎了一个家庭。因此,保障学生生命安全应该是全体教师和所有校长的第一责任,我校立即组织开好三会:即全体班子会、全体教师会及全体学生会。成立了校园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细化责任;成立了学校巡逻队;成立了家长志愿者;研究制定了应急预案,并在上周一进行了演练。校长亲自安排部署,亲自带班巡查,亲自检查过问,发现隐患及时整改,发现漏洞及时完善,决不放过、漏过任何一个隐患。对重视程度不够,落实速度不快,控管措施不力,应对预案不实酿成校园暴力入侵恶性事件发生的,将严肃追究主要负责人责任。
二、周密部署 严密防控 有效应对暴力伤害师生事件
1、积极联系公安部门,加强校园警力部署。我校已与丛东派出所协商,建了警务室,借助派出所警力配合学校巡逻队在学生上学、放学等高危时段维持秩序,应对可能发生在校门口或校园内的暴力犯罪事件,将暴力伤害师生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
2、配足配齐人员器材,提高专业防暴技能。我校聘用年富力强、有一定的安保经验且能有效应对暴力事件的3名保卫人员。学校警卫室配备了防暴钢叉、铁棒、石灰粉等专业防暴器材,提升保卫人员的防暴能力。
3、把好校园出入关口,加大校园控管力度。我校校认真执行门卫24小时全封闭值班制度、校园巡查制度。学校校门外悬挂醒目的“告家长书”警示标牌。学校来访人员进校除需办理登记手续外,还需对应的领导、教职工来警务室将来访人员接入校内,杜绝流浪人员和陌生人员进校。对校园进行全天候巡查,发现可疑人员和陌生人员立即询问,非正常手续进校的人员要立即将其驱逐出校,严防校园滞留外来人员。上课期间学生外出时,需班主任亲自到警卫室说明情况,接应人员应出具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证件证明其与学生关系,在办理相关手续后方可将学生带出校园。学生提前到校时应准许其进校,坚决杜绝大量学生家长在校门口聚集等待打开校门的现象,不给施暴者可乘之机,我校在校门口和校园内安装视频监控,对学校实行有效监控。
4、提高防暴应急技能,家校合作有效应对。我校在应对暴力侵害时的逃生、自救、互救等技能教育纳入应急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学校法制辅导员系统讲授、现场演示等方式对师生进行防暴和反劫持知识教育,切实增加师生应急意识,提高应急技能。我校在上周五召开全校家长会,通报近期全国发生的几起校园入侵暴力事件,宣传学校的安全管理措施,要求家长密切配合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要求学生上、下学时家长全程接送,为避免人员拥挤,我校采取了低、高年级实行错时放学制度。
5、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减少涉校犯罪行为。我校积极配合公安、工商、文化、城建等部门开展校园周边治安、交通、文化和生活环境整治,主动向有关职能部门反映学校周边治安、文化、饮食、交通和城建方面存在的隐患和问题,给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专项整治提供信息,切实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从源头上减少涉校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
三、举一反三 综合整治 努力创建平安和谐校园
我校在做好应对校园暴力入侵工作的基础上,还积极拓宽安全管理工作思路,努力做好其他各项安全工作,确保学校安全。
1、定期收缴管制刀具。我校高度重视管制刀具收缴工作对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性,做到专班负责,定期收缴,且保证收缴彻底。学校在收缴的过程中进行了拉网式大排查,做到不落一班、不漏一人,防止学生相互转移管制刀具。对于已收缴的管制刀具,要登记造册,明确刀具的主人、来源,并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以求妥善处理。
2、扎实整改安全隐患。我校认真排查教学楼、学校围墙等基础设施以及学校周边城建设施中的安全隐患。我校北墙外的高层建筑是一个非常大的安全隐患,我们在上级部门的协调下与施工单位协商搭建了安全防护棚。
【关键词】幼儿攻击;影响因素;预防方法
在《社会心理学》中,对攻击下的定义是:攻击是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个体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1]而幼儿攻击,指的是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主要表现为:打、踢、咬、大声叫嚷、叫喊名字、骂人、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等等。也可以是侵犯他人的财物(如用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等等)。幼儿的攻击,是妨碍幼儿健康人格构建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本文就幼儿产生攻击的成因做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1影响幼儿产生攻击的因素
有些攻击性强的儿童可能存在某些微小的基因缺陷。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在幼儿攻击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大约占50%,其余50%中有一部分是家长与孩子相互作用所致。而所谓遗传并不是父母把打人、骂人等一些具体的行为遗传给孩子,他们遗传给孩子的只是神经活动类型,比如情绪容易激动、兴奋性强、反应速度快等自然特征。这些具体的自然特征遇到合适的土壤,就会滋生出攻击。从本质上讲,幼儿攻击的差别,虽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但后天环境与教育是攻击性产生及其强度的决定性因素。
在众多影响幼儿产生攻击的因素中,心理因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多拉德认为,攻击的起因是挫折,当一个人朝着特定的目标前进时,一旦受到阻碍,就会产生挫折感,而这种挫折感就在行为上表现为对人对物产生攻击。
家庭是幼儿最主要的生活环境,家庭氛围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影响较大。在国内外,家庭暴力都是影响儿童攻击的重要因素。当前,关于家庭冲突和暴力已经有研究表明:幼儿的攻击与家庭教育模式有关。美国的两位心理学者拉尔德和帕特森观察了高攻击儿童的家庭中父母与儿童相互作用的模式。这些儿童是在家庭和学校都爱打斗、不服管教的孩子。所以说家长过分溺爱幼儿、过分要求幼儿、过分放任幼儿都是造成幼儿攻击的重要原因。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电脑几乎已经进入每一个家庭,而幼儿每天用于看电视、电脑的时间很多。电影、电视和电脑等多种媒介中的暴力事件会影响孩子,使他们由单纯模仿发展到有意攻击侵犯他人。班杜拉的社会学系理论认为,即使是年幼的儿童,也可以通过观看电影或者电视上的暴力行为,习得攻击他人的种种方式。目前,电视中所演的,像《奥特曼》之类的动画片中,人物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进行暴力的攻击。幼儿们看得多了,无形中就会把他们树为学习的榜样,也就会认为暴力行为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如此一来,不自觉地增加了幼儿攻击的发生。
2幼儿攻击的危害
大量研究表明,较其他孩子而言,具有攻击的孩子与同伴的关系较差。许多受到攻击的小朋友会对其产生心理恐惧,在幼儿园内对其避而远之,甚至不愿上幼儿园,从而使得老师对家长的工作难做。此外,由于攻击性幼儿的行为容易引起事端,这就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和秩序,老师就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来解决矛盾。故而,很多老师对这样的孩子也感到头疼。而对于这些产生了攻击的孩子来说,也会出现一些像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感觉孤独、离群索居等不良影响。更要引起人们重视的是,如果对幼儿的攻击不及时加以干预、矫治。那么,这种孩子长大后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据资料表明,在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犯罪行为当中,70%的暴力少年犯在早年儿童期就被认定为有攻击。因此,对幼儿攻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幼儿的可塑性很强,家长和幼教工作者更应加强这方面的认识,尽早干预对幼儿攻击的控制与矫治。
3幼儿攻击的应对策略
个体的攻击是不可避免的,即使社会不断发展进步,这种现象也不可能彻底消失。无论是哪种原因造成的幼儿攻击,其危害都很大,都会影响幼儿道德行为的发展。幼儿的攻击不但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而且对其个体的健康发展也是很不利的,还会阻碍儿童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发展。因此,采用适当的方法来减少幼儿攻击的发生是很有必要的。
有攻击的儿童之所以在解决冲突或人际交往中更多地运用攻击性的行为方式,不仅是因为他们所想到的解决冲突或进行沟通的方法的数量少于一般儿童,而且因为他们所想到的方法普遍带有攻击性倾向,这与他们所受到的家庭和学校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在家庭中,家长应在幼儿所有的活动中表现出温暖、关怀和爱,而不仅仅是完成特定的职责。幼儿与家长间相互的方式是民主的、合作的,而非专制和放任的。如有的孩子平时生性懦弱,当小朋友欺负他,他也无法反击。家长见了就在教他:“谁打你,你就打他。”殊不知,这样的教育会让自己的孩子受到更多的伤害,而此时家长却指责老师没有看管好孩子,使教师工作不能很好地开展。事实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首先摆正自己的心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给孩子灌输正确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幼儿园内,教师应积极引导,将奖励与惩罚的措施并用,当孩子发生攻击的时候,既不能一味地批评,又不能过于迁就,要及时明确地对幼儿亲社会、利他行为进行奖励,对侵犯、攻击进行惩罚,并让幼儿明白受到奖励或惩罚的具体原因,从而减少其攻击的发生。
上周六晚上9点多,也就是2014年3月1日,在云南昆明发生了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而我大概是在周日中午了解到这一切的。
下午的时候,小女儿小安照例睡她的大头觉,大女儿小艾照例看她的故事书,一切显得很平常,而我不时拿出手机偷偷上网刷微博,想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下当时的具体情况。事实上,当我看到网上铺天盖地的新闻时,着实被这起暴力事件震惊了。
除此之外,关于这起可怕的事件,我一个字都没有在家里提起。
之所以只字未提,是因为我不想把无边蔓延的恐惧,带到我可爱的孩子身边。我宁愿她们此刻担心床底下会不会有通往怪物公司的神秘暗门。
在小朋友的世界里,没有我们大人这么清晰的时空概念,他们很可能不知道“昆明”和“幼儿园”,到底哪一个离自己的房间更远。
记得去年春节的时候,我和好友通电话,无意中提到“想去四川看看传说中的九寨沟”。一旁的小艾却急急地打断我,“千万不要,妈妈,四川有地震,会死人的!”
害我花了整晚时间,才跟她大概解释清楚“地震的概率”是个什么意思。
可是即使这样,她还是不想我到那个发生过可怕事情的地方去。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所有“勇士杀龙”的童话故事开头,我们一定会看到那句烂熟的“在很久很久以前”,而且还必须是在“一个十分遥远的地方”。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可以放心地去投入一个“与现在的自己完全无关” 的冒险故事中。
但是,当今天这样一个可怕的社会事件发生之时,如果我们这些成年人反复在家里讲述事件的细节,反复描述“现场有多么血腥,当场死了多少人,而且还有多少警察”,虽然这些都是事实,但你这样表述给孩子听,就极有可能让身边的孩子陷入到无边的想象之中。
当孩子听到这样的消息,会非常、非常担心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其程度远远要比我们这些成年人的担心多很多。而且,他们更加难以用言语活动来代谢自己内心的恐惧,更别说运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帮助自己恢复平静和安全。
联想起我自己小时候,大概就是小学一年级的样子,好像遥远的地方也发生过类似的可怕事情。那时候我们的班主任,可能是为了培养同学们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操,还特意在课堂上绘声绘色地讲述残忍的敌人如何迫害我们的士兵,吓得我和几个小朋友当场“哇”的一声从椅子上掉下来,事后一连几个晚上不敢独自睡觉。所以,亲爱的爸爸妈妈们,如果你发觉自己正在孩子面前这样做,请马上停止吧!然后记得用温柔而坚定的语言明确地告诉孩子:“放心吧,坏人已经被抓起来了,他们不能再伤害别人了。”
那么,如果孩子在外面知道了呢?比如从幼儿园的小朋友,或者邻居家大嗓门的老爷爷那里?
同样的道理,能当场回避的就带着孩子走开,事后也要告诉孩子坏人已经被抓住了。最重要的关键,就是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爸爸妈妈惊慌失措。
也许有人会说,像我这样的妈妈未免有些太过敏感,孩子早晚都是要接触社会的,美丽与丑陋本来就是这世界的共同组成部分。遇到这样的社会事件,你如果总是带着孩子回避,又果真能够躲得开吗?为何不借此时机,让孩子认识现实?只要父母不恐惧,孩子自然能面对这一切,也是一种学习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