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作物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武城县;政策性农业保险;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F840.6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732074
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8a来,武城县强化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运作模式,努力破解各种难题,农业保险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截止目前,累计承保小麦197286.7hm2、玉米208440hm2,棉花66526.7hm2,累计赔款6847.06万元,受益农户达20余万户。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结合工作实际,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1 武城县县政府农险工作亮点
1.1 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
武城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县长为副组长,县农业局、金融办、财政局、气象局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理赔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农业保险理赔工作;各镇街、开发区也根据武城县安排,成立相应工作机构,配备工作人员;武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调整武城县政策性农业保险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通知》,通知中进一步强化了组织领导,明确了责任分工,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将落实武城县委、县政府关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重大决策,研究会商武城县政策性农业保险形势及政策措施,指导武城县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协调武城县政策性农业保险重大活动,督导、检查农业保险工作各环节,对全年工作总结通报。
1.2 引入政策性农业保险竞争机制
为了推进武城县农险工作顺利开展,武城县通过充分调研,并经武城县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确定,引入政策性农业保险竞争机制,将武城县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由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德州市武城支公司独家承保,调整为由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德州市武城支公司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武城支公司2家公司承保。每4a作为一个调整周期,在一个周期承保结束后,继续采取竞争机制进行调整,引入机构健全、服务质量和农户反响较好的承保机构,更好地服务“三农”。
1.3 探索农作物保险理赔定损的新机制
认真学习借鉴外地和其他农险经营主体的好做法、好经验,由武城县农业局牵头调整完善了查勘定损专家队伍,武城县承保公司理顺理赔工作程序、严格规划操作。在保证农险承保、理赔质量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确定灾害损失程度和赔付金额,不断推进农险工作的精细化和规范化,以期最大程度的保护农民的利益。
1.4 健全农业保险工作考核机制
武城县里将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全过程进行督导检查,建立农业保险县及承保公司能进能退管理机制,制定农业保险考核办法,对2家承保公司进行考核打分,同时实行动态管理。
2 武城县农业主管部门农险工作亮点
2.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
为了更好的推进农险理赔工作顺利开展,按照武城县委、县政府统一要求,武城县农业局成立了以农业局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种植业管理科工作人员及各乡镇农技站站长为成员的农业保险理赔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武城县种植业保险理赔监管工作;理赔工作领导小组严格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协同推进,合力推动种植业保险工作规范开展。
2.2 调整专家队伍、严格标准赔付
为确保武城县种植业保险理赔工作规范开展,武城县局于吸纳了7名武城县级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专家及9名乡镇专家,把业务能力强、群众威望高、基层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充实进来,严格按程序、按标准对受灾地块进行查勘定损,按实际损失率出据测产报告。
2.3 理顺理赔程序、严格规范操作
严格遵照农险业务实务操作规程,加强各环节风险管控,确保农险数据真实。督促承保机构严格按照保险条款理赔,严禁拖赔、惜赔、乱赔、无理拒赔,严禁均摊或者变相均摊赔款。严格执行理赔公开制、限时结案制和责任追究制,提高理赔的时效性和精确度。严格执行“三到户”、“四统一”、“五公开”、“六红线”的相关要求,加强承保与理赔的沟通互动,完善风险评价沟通机制,优化理赔环节,理顺理赔流程,最大限度简化理赔程序,使所有受灾农户享受到便捷、高效的理赔服务。
2.4 执行监管职责、完善农险机制
在武城县政府引入保险竞争机制后,武城县局经过选派专家充分调研,完成了对2家承保公司承保区域的划分,同时对承保的2家保险公司农险工作人员开展系统的业务培训,完善建立村级农业保险理赔协保员,充实完善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理赔工作体系。
2.5 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
武城县局联合2家承保公司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将农业保险险种、保险责任、保费标准、保险金额等条款,在县电视台、电台定期或长期播放;进村入户发放宣传资料,现场讲解农业保险知识;深入乡村开展农业保险知识讲座等,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知识和农业保险工作开展情况的知晓率和知情率。
3 武城县承保公司工作亮点
3.1 技术优势,灾情测算准
公司将卫星遥感、GPS定位、无人机等技术应用于承保理赔工作中,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进行承保面积的测量、划分,损失面积的确定,损失程度的基本确认;通过无人机设备对受灾较为严重、不方便查勘的地块进行高空的影像收集、受灾面积确认,并通过色谱技术初步掌握损失程度;通过GPS定位系统,丈量小范围受损地块面积和精确经纬度,结合卫星遥感系统进行损失程度的确认;通过人工复勘进行数据校验,核定损失面积和减产程度,做到赔款依据最大限度可靠,赔款兑现最大限度快速,政府、农户最大限度满意。
3.2 队伍优势,查勘技能强
武城县承保公司配备了1支80余人的查勘队伍,查勘车辆20多台,全部配备了GPS定位仪、激光测距仪、平板电脑等先进的查勘工具,承办农险业务8a来,通过大、小灾情查勘历练了这支吃苦耐劳的查勘队伍,积累了丰富的查勘工作经验。
3.3 协调优势,工作效能高
承办农险业务的过程,是调动公司承保理赔资源的过程,也是配合政府部门完成配套资金拨付的过程,公司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形成了从承保资金配套、投保信息收集、报案信息分析、受灾情况查勘、农户赔款支付的一整套完善机制。
4 农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4.1 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2大误区
4.1.1 政策性农业保险等同于商业保险
政策性农业保险不等同于商业保险:经营目标不同。政策性农业保险依据国家政策制定条款,不具有盈利性;而商业性保险以盈利为目的;经营主体不同。政策性农业保险由政府指派保险公司经营,同时国家给予补贴;而商业性农业保险是由商业保险公司承担;政府发挥的作用不同。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的80%由政府买单,而商业保险完全由投保人自己承担。
4.1.2 农户一旦受灾,承保公司就应当包产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一种成本险,而不是收益险或损失险。主要是保障农民在发生灾害时的投入成本不受损失,能够迅速投入再生产。种植业保险保的,不是农作物产量或者市场收益,而是当年当季农作物生产的直接物化成本,包括种子、化肥、农药、灌溉、机耕成本。
4.2 灾情过后查勘定损难度大
每次灾情发生后,由县农业专家、乡镇农技人员和承保公司工作人员组成的查勘工作小组根据村委报案信息,分赴各镇村现场查勘定损,对受灾地块进行逐块丈量,现场记录每位受灾农户的实施面积和受灾程度开展定损工作。但是一旦发生大的灾情,导致查勘定损不及时。建议加大科技力量投入,引入无人机航拍、GPS定位、3G\3S技术运用等高科技手段,在制定查勘方案时,继续采取乡镇政府、农业专家、农户、保险公司共同会商机制,保证查勘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公正性,体现政策性保险的惠农性,应赔尽赔,不惜赔、不漏赔、但也不烂赔,切实把惠农政策落实到位。
5 一步工作打算
5.1 保公司的要求
武城县承保公司继续坚持合规经营。在今后的农险工作中,在承保公示、查勘定损、赔款支付等环节,务必做到依法合规,使农民真真切切的享受到政府的惠民政策;进一步提高农险工作人员的素质。继续加大对公司员工的培训,提高农险工作人员为农民提供“面对面”服务的能力;继续扩大服务面。进一步加大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险的承保覆盖率,使更多的农户享受到保险服务,在灾后及时得到补偿。
5.2 单位的要求
全省实有耕地面积813万亩,其中水浇地占33%,山旱地占67%。根据省农牧部门去年调查,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774.5万亩,耕地撂荒面积16万亩。剖析耕地撂荒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因自然条件严酷、农村生产基础条件差导致撂荒。我省三分之二的耕地为山旱地,自然条件严酷,生态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降水稀少,“十年九旱”,交通不便,一部分坡耕地远离村庄,耕种条件差,产量低而不稳,从而导致撂荒。二是因农村人口外迁、劳动力不足导致撂荒。种田不再是农民的唯一选择,“弃耕务工”、“弃田经商”成为农民的理性选择,农村一些年轻力壮的主要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或经商,赚取劳务收入或其它收入,向城镇迁移的人数急剧增多,耕作方便的田地由亲戚朋友代种,一些离家远、耕作不便的田地只好任其荒芜。此外,一些人为了躲避计划生育、方便子女上学举家外出,撂荒现象日趋明显。三是因种植效益差导致撂荒。随着物价上涨,种子、化肥、农药等农用生产资料不同程度上涨,农民种地成本急剧上升,从事农业不如从事非农产业效益高。特别是一些瘠薄地、边远零星地更是入不敷出,是农牧区耕地撂荒的根本原因。四是因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导致撂荒。由于我国土地流转制度还不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存在“不愿流转”和“不能流转”的现象,进城农民宁荒不转,导致农民身份改变,土地经营权不变的现象。除上述主要因素外,水源断流、难以灌溉,水电成本过高、种植不划算,土地盐碱化、无法耕种等也是导致耕地撂荒的原因之一。
二、耕地撂荒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耕地撂荒对我省农村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造成资源浪费。耕地撂荒加速了土地干旱、瘠薄、盐碱的进程,在影响耕地质量的同时,也严重威胁到耕地数量的稳定。二是影响农产品供给。耕地撂荒面积扩大,随之农作物种植面积减少,农产品产量减少。按照XX年粮食平均单产247公斤计算,全省16万亩撂荒地减少粮食产量近4万吨。三是阻碍农村经济发展。我省农业收入在农民家庭收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耕地撂荒问题如不及时加以解决,农村经济的加速发展就会缺乏有力支撑。
三、减少耕地撂荒的意见及建议
一是要进一步深入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教育。要进一步加大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保护耕地、恢复撂荒地耕种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增强爱惜土地、种好土地的自觉性。把解决农村耕地撂荒问题摆在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农村耕地撂荒问题。
二是要进一步激发农民群众的种地热情。要全面落实惠农政策措施,确保各项补贴资金不折不扣发放到种粮农户手中,做到“多种多补、少种少补,谁种补谁”,撂荒农户决不允许享受各种种粮补贴。调整和完善耕地保护策略,严格控制非农占用耕地,提高耕地利用率和效益,确保撂荒地尽快恢复耕种。进一步规范农资市场,切实加大农资监管力度,防止因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导致种地成本上升而出现撂荒。
三是要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力度。要鼓励推广现有经验,探索新的办法,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开展土地流转服务,从根本上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
四是要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应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撂荒地突出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各种涉农项目和资金进行整合,打捆使用,逐步改善整个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要多渠道、多方位筹集资金,兴修农田水利,增强抗灾能力,防止出现新的撂荒。
五是要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应按照“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经则经”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生产经营模式,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培育优势产业,鼓励走多种产业综合经营的路子,将农民的种植风险降到最低限度,提高和稳定土地的收益。将减少或避免撂荒与巩固退耕还林草的成果结合起来,达到合理解决和充分利用撂荒地的目的。
六是要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要加大对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调动农技人员服务“三农”、推广良种良法和农机农艺的积极性。要大力开展针对撂荒地区的农业技术培训,抓好良种良法推广,使之扩大种植面积,解决广种薄收和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增强解决撂荒地的科技支撑力量,减少农村隐形撂荒。
峰峰矿区中小学教育科研现状调研报告
总工会工作现状调研报告(市)
物流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留守儿童现状调研报告
卫生局团委现状调研报告
县医患矛盾现状调研报告
社会救助工作现状调研报告
高中生在校现状调研报告
人事局关于依法行政工作现状调研报告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调研报告
市农村小康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
大学生暑假园区发展历程和现状调研报告范文
山区税源管理现状调研报告
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经全体同志共同努力,各项工作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一、春播工作圆满完成中央及市县粮补政策的逐步落实,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加上5月16—17日的一场中到大雨,截止6月10日,全县春播圆满完成,共播种农作物72.4万亩,其中粮作53.1万亩,经作19.3万亩,粮作中,玉米35.6万亩、大豆16.1万亩、高粱1万亩、其它杂粮0.4万亩,经济作物中,棉花13.2万亩、蔬菜4.7万亩、瓜类1.1万亩、其它0.3万亩。从今年春播完成情况看,主要呈现大宗粮食种植比重大、农作物种得足种得严等特点。目前,春播作物出苗齐全,长势喜人,但有部分地块已呈旱象,如近期无较大降雨,春播作物生长和夏播工作将受到一定影响。
二、夏粮生产情况全县种麦22.7万亩,已全部收割完毕。由于今春气温较低且持续时间较长,返青推迟7—10天,加上生育期内受旱,预计全县夏粮总产可达5765万公斤,单产250公斤。
三、夏播形势严峻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虽有降雨,但分布不均匀且雨量较小,夏播受到干旱的严重威胁。22.7万亩夏播任务,目前仅完成1.5万亩,其中玉米1.3万亩、大豆0.2万亩。
四、优质小麦、棉花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进展顺利今年与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共同承担了市农业局的两个标准化示范基地。一是优质小麦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已顺利完成,该基地坐落在静海镇南五村争光渠东,面积为3040亩。示范推广品种为京9248。通过严格落实各项技术措施,使示范基地实现了标准化生产,获得了单产687.5斤的好收成。2006年5月27日,以全市第二名的好成绩通过验收。示范区的建设,为我县小麦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样板,带动了全县优质小麦标准化生产,促进了种植结构调整,提升了粮食生产质量。二是优质棉花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面积3000亩,坐落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及周边。已按实施方案进行标准化管理,棉花现已进入现蕾期,长势良好,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五、做好农情信息工作一是印放《农业信息》6期、计1000余份。发送到各乡镇书记、乡镇长、主管农业乡镇长及120名农村信息员手中,成为他们指导农民调结构、闯市场的好帮手。二是及时掌握全县农业生产情况,并以当日信息的形式向县委、政府、县广播局及《静海文汇》报送信息45条。三是部属信息县物价月报表及时完成,并完成文字分析材料3篇,完成玉米成本调查报表,并撰写了分析报告。四是完成市局粮经处及市场信息处安排的报表等业务工作。五是向《天津农业信息网》、《农民致富信息》报送信息15篇。六是及时做好灾情统计上报工作。
六、协助搞好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工作积极配合县农委搞好指标分解、夏粮联查等工作,配合种子公司做良种补贴工作。在实施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过程中,及时掌握进展情况,向市、县有关部门及时反馈。
七、绿证培训及其它工作我科承担的100名农村信息员培训任务圆满完成,学员们反映热烈,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为我县农村信息化发展进一步奠定了基础。组织编写的3万余字的《农业信息与计算机网络操作技术》被市绿证办在全市范围内采用。完成了《稳定粮食生产,优化种植结构,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搞好服务》、《关于农技推广机构改革调研报告》、《加快蔬菜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市人大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管理情况调研》等文字材料8篇。
八、下半年主要工作计划
1、及时掌握全县秋收作物的种植、管理情况;并作好灾情的统计及上报工作;掌握今秋种麦进展情况。
2、继续配合农经委搞好粮食直补贴及良种补贴工作的落实。
3、继续办好《农业信息》,并搞好信息搜集及上报工作。
4、按时完成部属信息县的月报表和文字材料分析。
进几年来,随着大量矿业的开采,污染废水的排放和水土资源的破坏,导致了人们生活失去了协调。由其是煤矿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氟使人们患上各种各样的疾病,因此为了使家乡人民摆脱氟病毒,特对贵州织金黑土乡作一份调研报告。
二、调查目的
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美德,宏扬“春晦使者”精神,使之服务于社会,反哺于家乡,几年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家乡的变化是日异月新,虽然得到了发展,但生态环境却遭到破坏。大量煤矿的开采,水土污染的制理趣之于弱化,因此水的含氟量交高;不但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还破坏了人们的生命体系代谢,危害生命安全。大量的氟中毒、氟斑牙、畸形儿童,诸如此类的问题比比皆是。因此特为家乡作了一份分析报告,做到反哺于民,为人民服务。
三、调查方式及成果
(1)调查方式,通过实地调查和访问的方式,了解到当地煤矿储藏量丰富,交通便利,在此有利的条件下,大量煤矿合理开采却不合理制理,导致水污染严重,生态土壤平衡失调,严重地危害了田间农作物的生长及水源问题,经过科学合理的数据统计,几年来家乡的发展虽有很大的进步,但人们的患病率在不断的提升,呈上升趋势。各种不同类型的病症也在增加。
(2)调查成果,经过与村委员会的配合和实地堪察,了解到危害人们生命安全的主要元素是氟,属稀有气体在水中的一种产物,浸在水源中。虽然中毒者发病率高,污染源易于扩散,但在村委和众多希望水理的帮助下,逐渐形成了实施的新修水理放案和调查仪器预备阶段的统一,使方案的实施有了初步的形成,同时也得到了人们的配合,解决了许多必要的问题。
四、调查数据及原理的分析
(1)调查数据整理,经过走访与实地勘察得出,氟斑的得病率为95.5%,由氟中毒而导致的其他发病率为23.53%,处于不受氟侵扰的人基本很少,还有许多由于仪器不精确,得出的数据不是太科学,得到的数据可根据偏差的大小调整,总体上抓主要矛盾。进行氟中毒的深一步研究。
(2)中毒与侵害原理分析,氟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符号为F,原子数为9,是卤族元素之一,呈淡黄,一般情况下,氟可夺取牙齿中的碳元素,导致牙齿呈淡黄色,出现凹凸不平的迹象,中毒较深者还可导致畸形身躯,且不利于儿童身体的发育。
五、调查总结
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研究,虽得出一张实地调查表,但却出现诸多问题,调查的目的在于保证今后方案的实施,在于调节可支配与不可支配之间的关系。
(一)、调查出现问题
(1)在许多水势较湍急的地方无法靠近,很难得出氟对土地资源的侵害程度。
(2)在调查的过程中,宣传力道不足,走访过程中与乡亲们的沟通不是太顺畅。
(3)出访或是勘察,仪器装备不是太精确,勘察设备差,拍摄资料分析欠缺。
(4)调查期限短,时间较少,准备不充分。相关参考资料缺发研究不透。
(5)无团队合作,缺少交流与讨论环节,导致许多结论片面。
(6)天气地理因素的影响。
(二)、调查中问题因素的解决
(1)在今后的相关调查中,注意充分准备资料,多着实地调查,提高调查水平。
(2)多功能地运用相关专业解释出现的问题,多向调研老师请教。
(3)尽量以团队的形式外出调查,完善得出结论的合理化与规范化。
关键词:忙生产闲经营 岗位轮动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c)-0248-01
1 实施背景
双辽市位于松辽平原腹地,素有国家黄金玉米带之称,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同时又是畜牧业、林业基地县,对农牧业、林业发展有着区域优势,近几年工业和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地区经济的又一支柱。但是,传统落后的种养模式一直是农业产业发展的瓶颈:一是思想观念落后,集体经济薄弱,抗风险能力弱。二是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三是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一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导致农村一线懂技术的人才匮乏,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四是校企合作不够紧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无法完全满足企业需求。
2 主要目标
以培养有专业特色和竞争优势的既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又符合人才个性发展需要的“强技能、能管理、会服务、懂经营”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围绕当地农业生产特点,以现代农艺职业岗位要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完善符合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培养要求的“忙生产闲经营-岗位轮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一乡一业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为培养技能型人才服务,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后的规模化生产服务。
3 工作过程
3.1 开展市场调研
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通过专家座谈会、走访调查、网络问卷调查等形式展开对行业企业,职业学校和毕业生的调研,形成调研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在巩固和提升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地位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适应性农业,在河套地区突出发展水田;沿主要公路和铁路地区,大力发展蔬菜和瓜果等棚膜经济作物;沙坨地区除平洼地外,主推花生生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二是大力发展规模养殖业。以“三年攻坚战”为载体,加快推进畜牧业扩能升级、提质增效;以建小区、扩园区、创名牌为主攻方向,打造具有双辽特色和精品名牌的畜禽产品加工基地,使畜牧业成为双辽的大产业。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商贸物流业。不断加强玻璃山镇牲畜交易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把玻璃山镇打造成东北地区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牲畜交易中心。以铁路、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为依托,积极支持博来德建设内陆物流港,切实把农业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3.2 创建“忙生产闲经营-岗位轮动”人才培养模式
该培养模式根据双辽市农业产业链的特点以及农作物生长周期为一年一季的特点,本专业构建了“忙生产闲经营”岗位轮动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如图1所示。
3.3 构建符合当地产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按照确定的农艺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及岗位技能要求,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两个模块完成,两模块同时在不同区域间,根据不同区域内所种植的农作物生长周期情况,进行季节性灵活交替进行。将教学内容分为四大模块,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方向课、专业核心课和选修课。由当地农业结构的种植特点,确定相关的学习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公共文化和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精品课程)。
3.4 创新教学模式
与企业深度融合,改革以“课堂讲授型”、单一的“理论+实践”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模式,创新“五位一体”实景式教学模式。同时大力开展课程教学方法研究,进一步探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引导文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及手段在课程教学中的合理运用。结合专业特点,以现代农艺职业岗位要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完善符合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培养要求的“忙生产闲经营-岗位轮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5 创新考核评价模式的制定
将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统一起来,将行业标准、企业技能标准及产品质量标准融入到课程的考核标准中,创新“项目过关式”全过程考核评价模式。
总成绩考核(表1)公共基础课由项目考核(70%)和期末考核(30%)两部分组成,专业课由项目考核(60%),技能考核(20%)和期末考核(20%)三部分组成。改变过去单一的理论考试(笔试)+实验(操作)考核的模式,加入所占比重最大的项目考核,项目考核(表2)即任务考核+过程考核。各教学单元单独进行过程考核,所有教学单元的成绩综合确定项目考核总成绩。各教学单元的任务由师生共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平时的项目完成过程,符合创新“项目过关式”全过程考核评价模式。
参考文献
[1] 杨九仙,曹授俊,张孝和.工学结合“岗位轮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2010(2):59-62.
为了调整优化全县种植业结构,不断提升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县政协于六月十九日组织部分常委、委员,在政协领导带领下,先后深入到东湾镇、五合乡、北滩乡、三滩乡、刘川乡进行调研。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就全县种植业结构调整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的思路,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种植业基本情况
我县位于甘肃省中东部,黄河上游,黄河流经11个乡镇、154公里,地理位置优越,发展农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县辖18个乡镇,175个行政村,总人口46.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3万人。国土总面积5809.4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14.9万亩,其中水地50.05万亩,人均水耕地1.18亩。目前,全县共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108.9万亩,其中小麦23.26万亩,水稻3.56万亩,玉米18.42万亩,糜谷2.83万亩,其它谷物2.61万亩,夏收豆类7.74万亩,大豆0.72万亩,棉花0.15万亩,油料4.21万亩,枸杞4.88万亩,籽瓜10.5万亩,蔬菜25.8万亩(含洋芋),瓜类4.35万亩。
2015年粮食总产170477吨,均产220公斤/亩,蔬菜总产658925吨,蔬菜产值80786.84万元。农业总产值171291.68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33533.49万元,占77.96%,农业增加值102051.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09元。种植业仍是我县农民最基本的收入来源。根据县情,积极推动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种植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是发展农村经济的现实选择,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特点
近年来,全县围绕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一快两翻三提高的总体目标,极力推动三大产业、六大基地建设,及时调整农业发展策略,以经济作物和蔬菜为重点,引导农民发展高效产业,种植名、特、优、新品种,做大做强做优比较优势产业和产品,全面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农业结构新思路、新格局,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经作种植逐渐扩大。一是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2015年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4.69万亩,较2015年增加16.38万亩,增幅18.55%,年均增加2.34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为77.46万亩,较2015年增加了10.48万亩,增幅15.61%;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11.29万亩,较2015年增加2.57万亩,增幅29.47%;园林水果面积4.71万亩,较2015年增加1.48万亩,增幅45.82%。二是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渐趋合理。2015年粮食、经作(含蔬菜、水果、瓜类)、饲草面积比和夏秋作物比由2015年的74.11:25.02:0.87和49.73:50.27调整为70.39:27.61:2.00和26.16:73.84。粮食比重略有下降,经作、饲草比重增幅较快,分别达到34.41%和178.48%,夏秋作物调整中,秋粮增幅较大,压夏扩秋效果显著。三是经作内部结构变化大。通过经作结构的调整,初步形成了蔬菜(含地膜早熟洋芋)、籽瓜、枸杞、瓜类等四大特色产业格局。其中:蔬菜、籽瓜、枸杞、瓜类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由2015年的18.1:4.5:0.2:1.6提高到2015年的23.7:7.2:4.4:3.9,增幅分别为31.25%、57.74%、1846.23%和140.48%。调整力度最大的是蔬菜,2015年蔬菜面积较2015年增加了10.12万亩,发展速度最快的是枸杞,增幅1846%。
(二)特色农业产业壮大,优势农产品向区域化经济发展。一是全县蔬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全县蔬菜(含洋芋、复种等)种植面积达30.5万亩,其中日光温室达到5.18万亩,新发展蔬菜1.5万亩,占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9.13%,万亩以上的蔬菜种植乡镇达到7个,形成了以东湾、三滩为主的万亩茄子生产基地,以北湾为主的5千亩密刺黄瓜生产基地,以平堡为主的千亩反季节西甜瓜生产基地,以刘川为主的千亩洋葱生产基地,以东湾、乌兰为主的万亩辣椒生产基地,以及高扬程灌区10万亩早熟洋芋生产基地,乌兰河靖两千亩绿头萝卜基地和永新千亩大蒜基地等一乡一品和数乡一品的瓜菜专业化基地生产格局。二是实施和完成农业建设项目。2015年以来,我县申报实施农业项目31个,项目总投资3718.6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185.9万元,地方配套195.4万元,自筹1325.28万元。通过项目带动,温室蔬菜种植、枸杞栽培、旱作农业等一系列优势高效栽培模式得到快速发展。三是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不断扩大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已建成长河食品、神农米业、白塔精淀粉、三农源脱水蔬菜、阳光蔬菜保鲜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9个,其中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从业人员2300多人,投资规模1.8亿元,完成订单农业13.5万亩,带动农户4.45万户。目前枸杞、籽瓜深加工生产线项目正在积极申请立项。四是不断加快无公害农业生产基地建设进程,向标准化发展。已建成东湾大坝和刘川张滩两个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心示范区和北湾、平堡、乌兰、糜滩、五合、北滩等10个示范点。同时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突出抓好地方特色蔬菜产品的绿色食品资格和品牌的申报认定。我县生产的茄子、辣椒、洋葱、青刀豆、双孢菇等14种农产品先后获得了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今年我县又被农业部列为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
(三)基地建设逐步加快,规模化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一是搞好30万亩无公害优质蔬菜基地建设。2015蔬菜面积达到31万亩,其中无公害优质蔬菜生产面积达到28万亩。二是进行10万亩籽瓜基地建设。示范推广籽瓜栽培10.5万亩,完成高湾无公害籽瓜产地认定工作。三是狠抓5万亩枸杞基地建设。从宁夏农科院等地引进、繁育宁杞1、2、3号等优良品种,在北滩、五合、东升、靖安等乡大面积示范推广种植,全县枸杞栽培达到4.88万亩。四是高产高效模式化栽培示范面积稳中有升。2015年达到13.56万亩,其中洋芋种植8.5万亩。完成地膜覆盖14.28万亩,示范推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1.013万亩,2015年达到6.1万亩。
三、种植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县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思路明晰,种植业结构逐步优化,特色产业不断培育壮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一定的格局和规模,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应看到目前我县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与其它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观念制约,市场竞争意识不强。多年来,我们在调整种植业结构中做了许多工作,如发展日光温室蔬菜种植,已经搞了十几年,但工作力度与其它先进地区相比有很大差距,邻近省、县区也在逐步超越我们。加之受主观或客观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县种植业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大市场、大流通、高效益的产业发展观念更没有完全树立起来,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发展意识不强,仍然停留在自产自销的经营状态。
(二)农作物品种不优,产品不能均衡上市。目前,我县种植业中以小麦、玉米、水稻、蔬菜、枸杞、瓜类为主,虽初具规模,但没有形成一定的品种优势,品种过多和分散经营使我县无法形成农业(种植业)品牌,大大限制了有优势的特色产品的发展。。各业务部门对各乡(镇)的区位、气候、温差等方面的特点研究还不够系统科学,栽培品种的搭配不尽合理,因地引种的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从而造成了产品季节性断档、农产品跟不上市场需求的现象。
(三)品牌意识淡薄,产品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一是我县生产的14种蔬菜产品先后获得了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但是至今没有在市场上打出一个响亮的品牌,产品知名度不高。二是种植业主要以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为主,经营单位小,产业化程度低,在规模实力、经营素质、资本运作以及对风险承担等方面处于劣势。三是分类、分散、包装、加工等商品化处理工作简单落后,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没有完全发挥出蔬菜产品的质量优势。
(四)重生产轻加工,种植业难以形成产业化。一是有些产业可以说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由于没有配套的加工企业消化,只能出售原材料,形不成产业链,产业链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内部环节之间断档。二是龙头企业规模偏小,中介服务组织薄弱,不能有效吞吐当地的产品资源,对种植业带动不强,产销矛盾比较突出。三是对蔬菜的保鲜、贮藏等环节缺乏科学规范,发展滞后。
(五)农业基础不牢,产业投入严重不足。一是有些产业由于配套设施跟不上,影响规模化生产,尤其是产业带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差,影响生产、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二是没有充分的资金作产业投入,群众在产业发展中的自发投入差。三是由于政府财政吃紧,没有更多的资金作产业投入,项目建设滞后,要实现科学化管理、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信息化引导、市场化经营,有很大的困难和制约。
(六)流通服务滞后,产品销售渠道不畅。一是蔬菜运销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服务功能不够健全,市场信息不灵,直接影响种植业的发展。二是优势不优,特色不特,没有品牌效应,产品粗糙、档次低,很难抢占市场。三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没有充分地发挥我县的地缘优势,更没有走出省外找市场和看准市场调结构的超前意识,因此很难找到合作商家,订单产业也难以形成。
四、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通过对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深入调研,针对全县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发展农业产业思路。各级政府要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及时调整农业发展策略,进一步拓宽发展种植业产业的新思路。一是政府要从政策上给予扶持,制定激励和奖励措施。同时还要从资金和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二是积极争取农产品开发项目,以项目建设推动产业快速发展。三是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正确引导农民进一步解放思路,更新观念,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四是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试验与推广应用力度,扩大生产经营领域,全面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二)发挥区域优势,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一是在沿黄自流灌区,大力推广日光温室等反季节蔬菜瓜类种植、优质水稻旱育稀植、小麦玉米带田等高产高效模式;在高扬程灌区,重点推广地膜早熟洋芋、枸杞栽培为主的高产高效特色模式化栽培技术;在干旱半干旱山区,重点普及抗旱品种,扩大中药材、砂坝地膜瓜类种植,推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等抗旱模式。二是要在现有生产及产品优势的基础上,通过调整产品布局,确立主导产品,引导群众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尽快形成有特色的区域经济。三是结合农业项目的实施,加大对种植业结构调整重点产业区域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解决好枸杞产业灌水的问题,为重点产业区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
(三)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寻求蔬菜产业新的发展。要紧紧依靠科技支撑,调整优化蔬菜的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以品种调新、质量调高、结构调优、产业调整、产业链调长为重点,全面提升蔬菜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各乡镇要根据区位特征进行科学论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产销对路的蔬菜品种,大面积推广多茬种植技术,下大气力研究解决区域性、季节性供求不平衡的问题,重点要研究找准反季节蔬菜种植时间差的问题。要在巩固目前蔬菜生产成效的基础上,逐步向优势领域延伸,加大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技术推广力度,引进科学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和设备仪器,规范农药、种子经营市场。同时在蔬菜生产中严格按照标准操作和检测,实现蔬菜生产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拓展蔬菜产业新的发展空间。
(四)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培育和壮大一批市场开拓、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和筹资融资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使之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有效解决农产品出路,拉动订单农业的规模生产,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种植业的整体效益。三是加快农产品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尽快培育有较大能力的购销、贮运、保鲜能力的流通企业,以流通促生产。四是加快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建设,积极探索农农专业合作组织、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新型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促进农产品的多项增值。五是要在周边地区建立外埠销售网点,鼓励一部分干部带资闯市场,拓宽销售渠道,以大市场、大营销、大流通促进产业的大发展。
大家好!
我叫kt250.com,大专学历,现年××岁,××年参加工作,××年被聘为农业技术员。
我本是一个“只知埋头工作、一向与世无争”的基层农技员,今天我站在这里竞编竞岗,既是对我多年来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一个检验,更是对我献身农技推广事业理想的一次考验。我生在农村、长在农业、热爱农民,从小,看着我长大的、护在我身边的,都是辛勤的农技工作者,在他们的教育和熏陶下,我对农技推广工作有关了浓厚的感情,我立志要把“推广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发展、服务农民增收”作为毕生孜孜以求的事业,做一名优秀的农技员。××年大学毕业后,我一直在基层一线工作从事农技推广工作,至今已有××年。
我认为自己竞聘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岗位,我还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
第一,我有专业优势,我毕业于农业院校,所学的是农学专业,干农技推广工作是我的正业,与“隔行如隔山”的门外汉相比,我专业对口,工作起来自然“如鱼得水”,我具有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必备的基础条件。
第二,我有实践经验,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年时间里,我先后实践过棉花、水稻、油菜、柑桔、蔬菜等多种作物生产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共计参与新品种试验示范30余项次、参与实施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项目20余项次,其中:多项优质新品种、增产新技术和高效新模式已大面积应用,多项项目课题通过了相关专家验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过实践探索,使我对全市主要农作物的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都有了新的领悟和提高,让我积累了大量的农技推广和基层工作经验,并于××年被评为全局先进工作者。我已基本具备了独立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的能力。
第三,我有年龄优势,常言道:“三十而立”。三十岁前后,是人的一生中精力最旺盛、创造力最强、干事效率最高的时期。我将近而立之年,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头脑灵活,思想成熟,面对新时期、新形势,对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完全有能力、更有精力从容应对。
第四,我有技能优势,一方面,在多年来的工作中,我养成了勤于学习的习惯,对新事物接受快、掌握好;另一方面,为了能与现代农技推广工作接轨,我自学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技能,并能熟练运用现代办公工具进行远程技术学习和信息交流;另外,我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基层工作期间,我先后数十次参加了局、乡镇和农技站等各级组织的各项农情调研和科技攻关活动,撰写了数十篇调研报告和技术文章,其中参与撰写的多篇专业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这些能力,对我今后推广农技、宣传农情、服务农民,必将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的范文一: 十堰市自实施 千企进千村 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 精准扶贫工程以来,众多企业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继深入到定点扶贫村开展扶贫帮困工作,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端。那么,贫困村的现状如何、扶贫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怎样实施精准扶贫、又有哪些保障措施?近日,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专程到郧阳商会常务副会长、湖北子胥湖集团公司董事长周伟定点联系的扶贫村 郧县城关镇桃花沟村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基本情况与现状
桃花沟村位于郧县城关镇西部,与郧县最边缘的大柳乡相邻,版土面积8.6平方公里。全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410户,1806人,其中,丹江库区移民235户,耕地面积2700亩,其中,旱地2050亩,水田650亩,林地1400亩。20XX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260元。根据国家贫困标准 (20XX年人均纯收入2736元)统计,该村现有贫困户232户,96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3.5%。
有史以来,桃花沟村始终以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但农业生产条件较差,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水平低、生产成本高、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增收门路单农民观念落后、因灾、因病返乡较多,是该村贫困现状的集中体现.
扶贫目标及对策
针对桃花沟村贫困现状,子胥湖集团公司扶贫工作专班通过进村入户调查摸底,并与村两委会多次商讨,初步拟定了扶贫发展规划,力争在2020年前,通过项目拉动、产业带动、包户促动、整体推动的方式,把桃花沟村打造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绿色宜人、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文化事业兴旺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扶贫目标
采取项目扶贫、产业扶贫、包户扶贫的方式,利用子胥湖集团产业带动优势,力争通过6年的奋斗,形成以桃子产业为主的观光、休闲、采摘生态旅游园区,实现产业发展(发展生态桃园1000亩以上)、农民增收(人均年增收300元以上)、生态改善、村容靓丽、村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到20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
扶贫对策
一是完成村主干道的公路扩宽、硬化。
力争在20xx年前投资600万元完成郧庙路至村万头猪场的6.5公里道路扩宽、硬化,达到路石宽8米,水泥路面宽6米的要求,并搞好路间及排水沟建设和绿化带建设,形成桃花大道景观带。
二是改善土地生产条件。
20XX-2018年通过对桃花沟进行水、田、路、渠的综合治理(面积450亩),形成耕地园田化、梯田化;新修河堤石岸 6000米,改挖河道400米;修建机耕路28条2400米、田间作业道36条4500米;维修库塘8口、引水堰渠4000米。
三是建设万头生猪养殖基地。
计划从20xx年开始,投资2600万元,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种猪繁育场,专门繁育子胥湖土黑猪(年繁育10000头以上),为贫困户和养殖大户提供优质种猪仔,对贫困户实行先赊后还的办法,扶持贫困户发展养猪业然后,由子胥湖集团公司统一收购、加工和销售,并统一品牌、统一价格、统一标准,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供、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带动贫困户和基地农户实现产业化经营力争到2018年形成万头养殖规模。
四是建设千亩生态桃园。
计划20XX-20xx年投资200万元,建成1000亩生态桃园,引进最新的水蜜桃、油桃和大樱桃品种。桃园内套种草莓或花草,实行立体种植,配套建设一批观光景点,培植 春赏桃花、夏摘桃果 的桃文化观光园。
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的范文二: 为深入细致了解扶贫村现状,明确下一步工作方向,5月16日,我们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到XX镇XX村开展扶贫调研工作。通过召开村干部、村小组长座谈会,走访农户了解贫困现状,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此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XX村共有4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347户,1318人,其中贫困农户71户328人,低保户44户70人。全村耕地面积1159亩,人均耕地0.88亩,农业生产主要以从事水稻种植为了美丽乡村建设,空心村现象严重;其村主干道交通已有改善,但村内道路大多还没有硬化,影响出行;没有公共休闲场所,村前屋后到处是大片垃圾,农村脏乱差现象严重影响居住环境和村民生活水平;农田田园化程度低,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山塘水库蓄水量小,水坡水渠经年未修,严重影响农田灌溉。
三是务农人员素质较差。青壮劳力大多外出务工,该村从事种农事生产的务农人都是老人,且初中以下和文盲、半文盲占相当比率,思想封闭、安于现状,只能选择劳动力程度不高的水稻等农作物,依靠仅有的土地和国家的扶助政策生活。村级组织缺乏能力组织村民合力发展,大量劳动力外流,造成特色产业难以规模和产业化。外出务工人员由于技能水平低,就业途径少,门路窄等原因,收入水平也不高。
四是致贫因素多。主要是因病、因残、因学、因灾、缺技术等致贫,但该村有近60%的贫困户是因病、因残致贫返贫。因病因残造成劳动力的丧失或要承担巨额的医药费用,大多数家庭入不敷出,形成疾病和贫穷的恶性循环,因病致贫已成为农村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
五是扶贫对象的确定存在漏洞。从反馈的情况看,大多数已建卡的贫困户都有住房,甚至是近几年才建的新房,条件尚可。但有些家庭确实有困难,确实贫困的农户并没有确定为扶贫户。
二、扶贫工作思路及对策
全面调查市场 挖掘营销资源
山东省分行结合农业科技贷款营销特点,改变以往以基层行为主、自下而上逐级推荐的方式,首先由省行开展全面调查,系统掌握全省农业科技成果认定体系及客户资源情况,确定营销重点,指导基层行开展营销。
――自上而下,广泛搜集客户资源。
一是上门走访省直相关职能部门。为有力推动农业科技贷款业务稳步顺利开展,切实加大营销宣传力度,先后与省科技厅、农业厅、渔业厅、林业厅、水利厅、畜牧办、农机办、石化办、农科院等政府部门及其所辖行业协会取得联系,并多次上门走访,宣传农发行信贷政策,了解行业发展状况与趋势以及农业科技成果认定情况。根据走访了解的信息,整理了全省近几年农业科技成果项目认定统计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清单、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以及各行业排名靠前的企业名单,并撰写了农机、化肥、农药、水产等行业调研报告,详细分析了上述行业的发展状况、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运用情况、相关企业经营优势与发展前景以及农发行贷款的切入点与可行性,既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参考,也为基层行开展贷款营销给予了有效的信息指导。 二是开展贷款项目征询活动。充分利用政府职能部门行业管理职能与行业协会系统管理优势,通过参加行业协会年会、政府部门网站专题信息,直接向农业科技企业宣传农发行的农业科技贷款政策,并指定专门联系人,公布了联系电话和电子信箱,随时欢迎相关企业进行业务咨询。同时,印制农业科技贷款项目征询函1000余份,通过上述部门直接分发到相关企业。目前已累计征集客户资源700余家。在此基础上,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地区产业发展政策,结合企业生产规模、预期效益、风险承受能力及其农业科技成果的实用性、先进性、环保性等指标,对获取的客户资源及其项目信息进行分类排队,将230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列入信贷支持意向范围。
――上下联动,着力加强项目库建设。对列入营销意向的农业科技贷款项目,及时将有关客户信息下发至基层行,组织对信贷支持可行性开展市场调研。经过基层行的深入调查评估,最终确定83家客户作为营销重点,并逐级纳入项目库管理。对库内项目,根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情况及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分类排队,确定营销计划:对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成熟、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作为近期营销重点进行优先支持;对农业科技成果已经转化应用,但经营效益尚未完全显现的项目,列入远期营销规划进行观察检验;对暂不具备贷款基本条件,但具有较好发展前景,且政府部门大力扶持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作为后备项目进行跟踪培育。对项目库实施进度,实行按月调度,及时解决营销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为农业科技贷款业务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搭建合作平台 实现优势互补
积极响应山东省委、省政府强化“政、产、学、研、金”结合、共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号召,主动加强与省直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先后与省科技厅、经贸委、农机办建立了“政府部门推荐、银行独立审贷、双方联合监管”的工作机制。对各部门推荐的贷款项目,及其确定的重点扶持领域,实行 “三优先”信贷服务,即优先受理、优先调查、优先贷款,得到了相关部门与企业的好评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主动加强沟通协调,多方建立业务合作平台。该行积极主动地与省科技厅加强联系沟通,了解省内农业科技相关政策以及成果鉴定和推广情况,与其签订了“关于加强农业科技贷款业务合作的协议书”,由其负责在全省范围内向农发行推荐农业科技贷款项目,并积极配合开展信贷政策宣传。与省经贸委、省农机办积极沟通协调,先后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开展涉农企业技术创新贷款项目的通知》、《关于申报农机类科技贷款项目的通知》,共同加强对相关农业科技领域扶持与服务。同时,与省海洋与渔业厅、畜牧兽医局也联合下发了相关文件,并将共同支持渔业、畜牧业科技创新作为双方业务合作的重要内容。
――利用相关部门优势,保障信贷资金安全。一是利用专业优势,防范技术风险。与相关部门约定,对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的农业科技贷款项目,由其协助组织行业和技术专家开展技术评估,确保项目的先进性、创新性和实用性,有效防范技术风险。二是利用政策优势,促进企业发展。为有效利用财政扶持资金促进贷款企业的经营发展,经协商,相关部门均承诺在财政资金的拨付上对农发行信贷支持企业进行重点倾斜。如省经贸委对农发行信贷支持的企业,在财政补贴资金、创新奖励等优惠政策措施方面给予重点倾斜;省农机办则在农机产品购置补贴、新产品新机具的推广应用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三是利用管理优势,优化信用环境。对于不配银行信贷管理,及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与相关部门约定进行联合制裁,并在文件协议中予以明确。如省经贸委对信誉差的贷款企业,原则上两年内不再将其列入技术创新项目计划,省农机办规定不再将其产品列入下年度农业机械支持推广的产品目录。
――关注民生热点 促进科技创新。
贷款营销中,注重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密切关注食品安全、农业机械化、农作物增产增效等民生热点问题,大力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良好结合。已累计向环保型控释肥及生态型农药制造行业投放贷款13.9亿元,支持18项与改善土壤生产品质、解决农作物有害物质残留相关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向农业机械制造行业投放贷款21亿元,支持50余个新机型实现量化生产,并全部纳入国家补贴目录;向农作物制种行业发放贷款1.7亿元,支持培育良种40余个,推广良种种植面积2.6亿亩,带动农民就业45万人,年均收入增加8840元。
在客户选择上,重点支持科研技术强、发展前景好的企业,通过支持其做大做强,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辐射带动能力。山东冠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实力较强的农作物良种企业之一,山东省分行2006年与之建立信贷关系,初次发放贷款1000万元。由于其具备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近五年成功研发选育新品种近20个,该行不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目前贷款余额达到5000万元。在农发行信贷支持下,至2011年末,该企业良种繁育基地达到15万亩,资产总额5.2亿元,较建立信贷关系初期翻了一番多,创建的“主要农作物种质创新实验室”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成为全国种子行业中唯一一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