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作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江苏省武进职业教育中心校 江苏 常州 213164)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主题。借助创新大赛的平台,用科学的方案启发、引导学生制作创新作品,不断提高创新作品的质量,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职业学校;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大赛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4-0129-03
当今人类社会的一切竞争都源于人才的竞争,关键靠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各级各类学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当前,自下而上共有区、市、省、国家四个层次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促进学校和教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2007年,笔者开始涉足创新大赛,在参加教师项目比赛的同时指导学生参加比赛。
到2012年,笔者指导学生制作创新作品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成绩较好,如“护笔文具盒”、“吊篮叶子的再生能力”、“‘吃’垃圾的凳”、“地震急救包”、“梳吹合一机”、“创业设计书——狗仔宠物店”等均获得了不错奖项。原因是笔者有一套相对成熟的指导学生制作创新(参赛)作品参加创新大赛的方案(如图1所示),参照此方案制作的创新作品有较高的原创性、新颖性、科学性、实用性。
“发现问题”是制作创新作品的前提。学生发现问题的本领不是想有就有,随手拈来的,而是要在教师启蒙加引导下才能缓慢培养出来。无论理论课还是实训课,笔者都会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发现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做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创新型青年。世界上的诸多重大科技发明都是由“需要”孕育出来的。先有需要,再有人研究、发明。所以“需要”是科技创新之母。世界上现有的各种产品、工具都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在功能、材料、外观等方面暴露出缺点和不足,发现并弥补这些不足也是创新甚至是发明。培养“发现问题”能力的捷径是“引导学生找‘需要’、找‘缺点’”。笔者是电子电工类专业课教师,新生入学后听笔者的第一次课,不管是电工基础、电子线路还是其他专业课,笔者都会把“创新”这一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讲得明明白白。再介绍市、省、国家级创新大赛的概况,最后让学生浏览近几届创新大赛的获奖名单(特别是名单中的项目名称)。学生感言:只要用心思,就可能有创新。课后,偶尔会有一两位学生要求再仔细地看创新大赛的获奖名单,约有1%的学生希望在创新方面得到教师更多的帮助与指导,虽人数不多,但可能是创新的幼苗。实践证明,上述做法能激起学生的创新冲动,能唤起约1%的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有意注意,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对有强烈创新愿望的学生,笔者会有意识地给予更多的引导和“有求必应”的帮助,努力把极少数学生的创新“冲动”转化为创新“激情”。每年2月份,新学期一开学,笔者就召集有创新激情、善于发现问题并愿意为创新做出努力的学生,共同研究创新大赛的文件精神,商定参赛项目及选手。
“初定项目”这一环节强调“选题要新、立意要高”。同一个学生可能发现了几个问题,这些问题都有研究的价值。这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做些取舍。根据现有条件,将极具创新性、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良好的市场前景且容易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项目。现有条件包括学生的知识、技能、学校的实习实训设备、学生的家庭背景等等。2011年,针对地沟油害人的社会现象,有一个学生决心在快速检测地沟油方面做些研究,制作创新作品参加创新大赛。这位学生并不喜欢化学,化学成绩也不好,所在的学校也没有化学实验室,学生的父母均是来常州打工的体力劳动者,在技术、经济等方面不能给这位学生任何帮助。检测地沟油项目属于化学项目,专业性、技术性特别强。显然,学生的选择有点盲目。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综合以上各种因素后,放弃了这个研究项目。不能轻率地否定学生,应尽量让学生明白需要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做出选择。
确定了一个切合实际、“跳一跳,够得着”的研究项目后,不能马上开始研究,要调查该项目的现状,即“调研市场(网络查新)”,这是保证创新作品具有新颖性的前提。调研市场是为了查证市场上是否已经有相关技术或产品。为什么还要网络查新呢?受经济、交通、地域、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本地区市场中没有的技术或产品不等于全国范围内也没有该技术或产品。所以还要通过网络查证某技术或产品在全国甚至世界的现状。2012年,笔者的学生确定了“防堵水管弯头”这一研究项目,调查市场后发现,常州市场上的水管弯头都是没有防堵功能的普通弯头,但网络查新后知道2009年就有“防堵水管”的专利了,于是学生准备重新选定研究项目。既然有了相关技术,笔者建议学生耐心学习别人的技术。后来他发现别人的防堵专利产品结构复杂,生产成本较高,虽然有很多防堵专利,但未见“防堵水管”产品面市,估计是因其结构复杂,推广价值不大所致。笔者的学生研究的“防堵水管弯头”结构非常简单,有很大的推广应用价值,具有别人不具备的优势,所以可以继续研究下去,最后终于取得了成功。
调研市场、网络查新的目的是查证是否有相关的技术或产品。如已有相关的技术或产品,就要把计划研究的项目与已有的产品或技术进行比较,判断是否有更好的工艺或存在技术革新的空间。如“无”,则只能重新确定研究项目。如计划研究的项目比已有技术或产品具有更好的工艺或存在技术革新的空间,就可以进入分析研究环节。经查证,如无相关技术或产品,就可直接进入分析研究环节。
“分析研究”,就是分析现有产品或技术存在的缺陷,研究弥补缺陷、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分析得越透彻,思路就越开阔,解决问题的方案就越多。这一阶段涉及继承与创新两个方面。理解吸收现有技术是继承,理解得越深入,创新的基础就越扎实,革新技术的后劲就越大。创新是继承基础上的跳跃或飞跃,例如文具盒,从铅笔、橡皮、小刀等放在一起的普通文具盒,发展到可以分类存放文具的文具盒,再发展到既可以分类存放文具,又有避免笔尖被碰断等功能的文具盒,每一次进步,都是在保留文具盒原有的合理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功能。一般的规律是七分继承,三分创新。针对现有产品进行“改进”是科技创新的捷径。
分析研究后发现解决一个技术问题的方案可能不止一个。这时就要筛选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即进入“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环节。笔者告诉学生:“把能力所及的方案作为制作创新作品的方案”。所谓“能力所及的方案”是指动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能把设想变为产品的方案。例如“防堵水管弯头”项目,利用PLC技术可以做成一个自动检堵,自动清淤的水管弯头,也可以只做一个人工判断堵的程度、人工清淤的水管弯头。
有了明确的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制作创新作品)后,就要购买材料,采购制作创新作品可能要用到的材料、设备。制作创新作品,难免要修改或报废,所以采购的材料要留有余量。例如,为“梳吹合一机”这一项目采购材料,买了三只电吹风机,三根软塑管,二支104胶水,三个喷头,一副什锦锉刀(工具)。学生参与采购材料,既可以使学生了解项目操作细节,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认识力、思维力、判断力,还可以在关键时刻给予学生一些指导。
“制作样品”是关键,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在制作样品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困难来自数学、物理、化学方面的综合实践能力,也来自新工具、新设备的使用方法等。对于学生遇到的困难,不要“有求必应”,因为团体协作才是克服困难的好方法。只有学生互助合作后仍然有困难,笔者才加入学生团队帮助学生攻克难关。有些学生心急,想早出成果,常常蛮干;有些学生细心、认真,但耐挫折能力弱,容易气馁;有些学生胆量太大,常常不计后果。笔者要协调各个学生,使其扬长避短,互促互进,还要检验学生做好的作品,提出一些修改建议。例如,学生制作“‘吃’垃圾的凳”时,用白铁皮仿做凳的模型。笔者建议直接用学生坐的凳子,这样既提高了效率,又使创新作品更直观、更真实。笔者与学生共同讨论完善作品的方法,所以笔者提出的改进意见更容易被学生吸纳。
“调试样品、测试效果”是必须做的工作,只有做了这项工作,才能知道现在的样品是否能弥补已有产品的缺陷,是否能解决已有技术的壁垒,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拟定调试步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件创新作品,重点在“新”的部分。因为是新生事物,所以要借鉴成熟产品、技术的评价方法,思考评价什么、如何评价这两个问题。想清楚、弄明白后才能大胆地拟定调试步骤。笔者参与“调试样品测试效果”的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实事求是地更新、修正调试步骤和内容。在这一方案的所有环节中,唯有拟定调试步骤属于笔者包揽得多,学生参与得少的工作,这个工作对笔者是极大的挑战,笔者的创新能力也在指导学生创新的过程中得到了增强。
调试样品、测试效果后,发现无效果或效果太差,则只能返回“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环节,重新选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有比较理想的效果,则进入“制作成品(完善样品)”环节。
“制作成品(完善样品)”能使创新作品更鲜活、更有灵性,能让作品闪耀着作者的智慧光芒。此环节总体要求是“作品要精”。条件许可,就参照样品,用真材实料做成准产品,条件受限,只能对样品“做些秀”,让样品更美观、大方。如学生制作“‘吃’垃圾的凳”,用白铁皮做收储垃圾的装置。经调试,“‘吃’垃圾的凳”已具备了预期的功能。但凳面下方破败的装置,让人的视觉更易疲劳,笔者要求整改。聪明的学生改用直径2毫米的钢丝制成收储垃圾的装置。装配成型后,发现“‘吃’垃圾的凳”一点也不“垃圾”,简单、实用,视觉效果好多了。学生的能力有限,笔者给学生的帮助、家长的支持、学校的支持都对创新作品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且能有效激发、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做好创新作品,接下来就要填写创新大赛的申报表了。参加不同层次的比赛,填写不同要求的申报表。无论填哪种申报表,都要简明扼要、一针见血地把反映创新作品核心价值的部分(前所未有的部分)在申报表中表达得淋漓尽致、一目了然。学生填写申报表,笔者负责审阅申报表,学生填写申报表时必须仔细回顾创新的过程、整理创新的思路、归纳创新的要点,这是创新过程的升华,能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能改变学生的创新观念,从为了参赛而创新转变为为了社会的文明、进步而创新。受生源素质的影响,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一般都是薄弱的。多数学生需要笔者给予更多的帮助,如查纠错别字、凝练语句、理顺语序等等。
“指导学生制作创新作品参加创新大赛的方案”是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完善的方案。按这样的方案制作创新作品,能提高创新作品的科学性、前瞻性,能提高创新作品的质量,也就能提高参赛作品的获奖几率。平时积累、逐步推进、水到渠成,更是这一方案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房庆厚,夏颖.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77-78.
[2]黄明星.试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管理[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9-10.
[3]应巧姿.中职学校师生冲突现状及归因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3):48-50.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精神、强化自主创新、推进学校创新教育发展、促进校园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学生树立发明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发明创新能力、造就发明创意之星,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教育学会、中国发明协会、香港发明协会、湖南省科普领导小组、湖南省科技厅等单位和部门的指导下,《发明与创新》杂志社、全国创新教育活动组委会共同举办“第3届全国校园发明创意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创新伴我成长!(何继善院士题词)
二、大赛宗旨
以专业权威办民间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盛会
三、评审顾问
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常委)
黄伯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
何继善(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地球物理学家)
王永民(中国发明协会副理事长、著名发明家)
张景丰(香港发明协会会长)
四、大赛内容
㈠学生参赛内容
1.发明创新作品(分为A发明作品、B创意设计、C科幻画)
2.现场创意制作(分为创意七巧板、创意机器人、创意纸飞机)
㈡教师参赛内容
1.发明创新作品(含发明项目、科教制作项目)
2.创新教育论文
五、大赛特点
1.免费参赛。所有参赛者免收参赛费和作品评审费。
2.公平公正、开放包容。以严谨合理的赛制和严肃规范的评选方式,公平公正树立大赛权威;以开放包容态度,办发明创新爱好者自己的科技节。
3.促进成果转化。以促进校园发明创新成果转化为目的,搭建纸媒、网络、会展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展示交流交易平台,对接企业和投资公司,推动校园发明创新成果转化。
4.推荐上电视节目。通过与电视台合作,推荐获奖选手上电视节目,打造草根发明创意明星。
5.推选参加国际发明展。推选优秀获奖项目参加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和亚太地区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让校园优秀发明项目走向国际大赛和顶级发明展览交易舞台。
六、奖项设置
奖项分小学组、中学组和教师组。
1.发明创新作品评选:设金、银、铜奖,各奖项名额分别占通过初审总数的10%、20%、30%,中学组A、B、C各类在各奖项中分别占比50%、30%、20%,小学组A、B、C各类在各奖项中分别占比40%、40%、20%。
2.现场创意制作竞赛:分类别设金、银、铜奖,各奖项名额分别占现场参赛人数的10%、20%、30%。
3.教师组设金、银、铜奖,各奖项名额分别占通过初审总数的10%、20%、30%,发明创新作品、创新教育论文在各奖项中分别占比50%。
4.单项奖:设最佳人气奖和企业专项奖(由企业赞助命名)。
5.团体奖:设优秀组织奖和全国创新教育实验基地称号奖。
6.辅导老师奖:设优秀科技辅导老师奖、全国十佳科技辅导老师奖。
七、参赛对象和作品申报
1.全国各中小学校在校学生和老师,由学校统一组队,免费参赛。
2.作品申报统一用电子版,按要求发送到专用邮箱,不单独接收纸质文件。
八、活动时间
1.作品及材料申报截止日期:2013年10月10日
2.初审截止日期:2013年10月14日
3.复评日期:2013年10月15日至10月20日
4.大众投票及专家评审日期:2013年10月21日至11月5日
5.全国总决赛日期:11月中旬(内容含发明创新作品终评、获奖作品展示交流交易会、现场创意制作竞赛、颁奖晚会、全国创新教育高峰论坛等)
九、联系方式
作品申报专用邮箱:
大赛活动官网:,QQ群:276748993
组委会地址:长沙市八一路59号《发明与创新》杂志社
咨询电话:0731-84586643、 84461836、84586760
全国创新教育活动组委会
毕业实习是继金工实习、生产实习后的一次实践环节,是为了学生毕业后能更好的与社会接轨,在大四安排的一次实训演练。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现在多数高校机械专业毕业实习的主要形式有:由教师带队进企业集中实习,学生也可以自己申请联系单位分散实习。不管哪一种形式,学生进厂实习多数都是毫无目的参观,动手机会少,即使动手也是在流水线上重复加工,这样仅仅只是走马观花,收获不大。
2机械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现状
目前,名办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逐步重视起来,以我校武昌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为例,近几年,机械工程学院参加了国家、湖北省等组织的各种创新比赛,如:湖北省大学生信息技术创新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湖北省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等等。学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取得了较大成绩。对于科技创新活动,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率也在逐步提升,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锻炼。通过参加各项比赛,学生收获很大,对后期的毕业实践有很大帮助,在找工作面试中也占有很大优势。同时,每年参赛作品的质量也有了质的飞跃,可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关注度、质量、数量均在逐步提升。存在的问题:首先,目前有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没有系统的规划,没有结合学校和学生自身的特色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同时,缺少与之相配套的经费、师资和设备。其次,有部分学生有创新的意思,想法比较多,但在实施过程中没有经验,缺乏教师的及时指导。多数都是在自创,成功率较低,容易失去信心,半途而废。最后,教师和学生参与率还有待提高,基本上每次比赛都是那些学生,其实有些学生只是缺乏勇气和自信,平时上课过程中老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参与,采取学分奖励制度,让机械创新作为一门选修课。
3毕业实践与科技创新结合的探讨
3.1具体实施办法将科技创新作品延续到毕业实践中,毕业实习可以有目的的参观操作,选择与科技创新作品相类似的单位或部门。在毕业设计中更加完善,这样学生做设计既轻松又顺手,设计的质量也随之提高。实行教师跟踪制,从科技创新到毕业设计整个过程均由同一个老师指导,这样老师对学生的作品很熟悉,在毕业设计中可以更好的进行辅导,也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我们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开展形式多样、面向不同年级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如组织校内的制图协会、三维创新大赛等与专业技术相融合的创新项目活动,组织学生积极申报全国的、湖北省的机械创新大赛,注重平时实验环节,包括课内实验、课程设计等。针对武昌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将科技创新融合到毕业实践的模式进行了探讨,具体实施办法如下:从大一开始对学生进行宣传,将有想法有兴趣的学生进行分组,自由选择一个带队老师,每个老师队里的学生从大一到大四的都有,这样组成一个创新团队。指导教师负责整个团队的科技创新比赛和最后的毕业设计,以团队为对象经常在一起集中开会讨论,建立自己的讨论组。一方面,在科技创新或专业知识讨论中,学长可以向学弟、学妹提供帮助和指导,互相讨论,取长补短,提高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大四学生在做毕业设计中,低年级学生可以参与,毕业设计内容更丰富,对参与者本身也提前熟悉了毕业实践的步骤,这样进行良性循环,学习氛围更浓。这样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对科技创新和毕业实践来说都有很大改善和提高。
3.2应解决的主要问题(1)学校多投入实验设备:目前机械学院参加的创新比赛多数是软件方面的,因为要做实际产品学校设备无法完成,要到外面找加工厂,操作困难,且费用较高。另外学院应该开放创新实验室,摆放之前学生参加比赛的作品及详细介绍,学生可以自主参观找些创新点,另外实验室应该针对每个时间段有什么样的比赛发一份具体通知到每个学生手上,让学生提前有所准备。(2)老师带领创新团队的管理及学分奖励制度设置:学校对参加创新比赛并获奖的学生可以开设绿色通道,如学分奖励政策或者提前完成毕业实践,提前毕业等方法,给予鼓励与支持。同时对指导老师也应该给与奖励制度,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机制应该更完善,以免学生缺乏耐心,中间退出。3、在理论教学中开设《机械创新设计》选修课程,课程讲解要有特色,不能采用灌输式的方式,重在学生全员参与讨论,开发他们潜在的创新能力,学有所获。4、学院可以多举办讲座,针对毕业实践或者科技创新,让有经验的学生交流心得,或者请企业人才给学生介绍目前行业的需求及发展趋势,给学生提供创新课题等,与企业合作,真正做到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4结语
都说兴趣是坚持最好的动力,她却抛开兴趣的链条,站在兴趣引导者的肩膀上,用细腻的视角开创自己的科技梦之旅。
不怕破蛹而出的疼痛,她就是生活里飞舞的蝴蝶,细心捕捉每一次科技的新发现;
不怕黎明前最深沉的黑暗,她是破晓时最坚强的第一道曙光,敢于等待,勇于凝聚小小的“奇思妙想”汇成科技的。
最坚强的勇者、最谦虚的学者、最不张扬的“小发明家”,她,吉林省松花江中学的高三学生柳蔚迪,演绎着最平凡的人生,也描绘着最闪耀的创新蓝图。
她,最普通,也最耀眼。发明小作品展现在眼前,许多生活的小“麻烦”迎刃而解;一摞摞的获奖证书,是她最真实的蝶变!
柳蔚迪,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会踏入科技创新的神秘殿堂,她觉得一个文科生不会跟理科的活动沾上丝毫的关系,再说,文科生对理科的知识可以说是一窍不通的。
但是,令她自己也惊奇的是,她自从上高中后,就被学校开展的一系列的科技创新活动深深吸引着。
创新课上的那些小发明作品,就像一颗颗磁石,让她对科技发明的乐趣萌生并不断增强,引导她去接触这些发明,步步前进,涉足科技世界。
她说,科技焕发着神奇的无穷魅力,创新作品便是她入门的启蒙“导师”。
在一次科技课堂上,科技老师在讲解科技创新时,展示了许多别的学校的同学和老师的发明创新作品,让她感到非常新奇。
其中,她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样的一件作品:它是根据我们平时在肯德基取吸管的盒子原理而设计的一个类似的盒子,创造性地应用在课堂上,用来取粉笔。
这个发明大大方便了老师的教学,也最大限度地能够让课堂中除学习外的时间不被浪费,彻底地向45分钟要效率。
也就是这样的一个作品,她发现了发明的乐趣所在。并且也意识到,其实科技发明不仅仅是孤立的发明,作品不是冰冷的展示,它们其实都是生活的一部分,跟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要是有更多这样的作品,我们的生活不是会更便捷吗?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柳蔚迪却不只是停留在学习的层面,她每时每刻都是抱着足够谦虚的态度向兴趣学习,并贯穿在生活中的小细节,小点滴中。
不断地去深入生活,从此,她对发明创新的兴趣便一发不可收拾了,越陷越深。
深知兴趣很好产生却很难坚持下去,柳蔚迪利用自己文科生特有的优势,将目光锁定在生活中的许多小漏洞,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她有一双细心的眼睛,不断寻觅发现生活中需要完善的地方。
然后,她充实自己的科技知识,利用自己熟知的原理或知识,多角度地思考,用可行的办法去解决这些或简单或难解的问题,一点点地优化。
她常常说,自己的创造灵感没有诀窍,只在于这种细腻的独特视角。
小视角,大世界。柳蔚迪不正是在诠释她“以小见大”的创意来源吗?
在科技发明的道路上,走得越远,越是感觉到自己身为一名文科生在科技知识方面的匮乏。柳蔚迪于是更加努力地学习,汲取科技知识。
她重新捡起了在初中的时候订阅的有关科技知识的杂志与书籍,一一仔细阅读,弥补之前的空白,同时又不忘记每月即时的杂志和书籍的订阅学习。新知与旧识融汇,为创意发明制造铺垫最坚实的基石。
平时上网时,她也会格外关注一些关于科技创新与发明的信息和最新报道,甚至阅读相关的博客和贴吧,彻底地深入科技创新的广阔世界,尽情呼吸科技新空气。
那些曾经被她轻易地半途放弃的奇思妙想,也再一次被她拾起。她细心分析之所以没有成功地变为发明作品的原因,在一次又一次的往返学校与家中的短短的路途中,不断地在脑中重组、删除、修改。
不管多少次的重来,她都不放弃,直到完全成型展现在眼前。
参与到科技发明比赛当中来,柳蔚迪自称,自己当初完全也是个底气不足的家伙。一个文科生带着兴趣去做科技小发明也就算了,但是要在发明的赛场上跟各路高手一决高低,她倒是有些胆怯了。
当她报名参加太阳能小车比赛时,其实她内心并不确定自己是否可以参加比赛。
但她转念一想,那些获奖的人刚开始不也是不能确定自己会获奖吗?更何况这不但是能否会获奖的问题,更是一个挑战自己,开阔眼界、提高自己动手能力的好机会。
自己要成为支持自己的首要力量,于是她在那一段充满担心的日子里,自己不停地给自己打气,并坚信自己可以和别人一样做到。
最后在全国青少年创意大赛活动中,他们学校荣获团体一等奖,她也因为作品出色,荣获“创新学生奖”。
关于参加发明比赛的想法,她在第一时间告诉了自己的家人。起先他们也是和她一样有些怀疑她的能力。但不久后,家人还是决定相信她的实力,全心地支持她,并表示只要她喜欢、能坚持下去就行!
后来的比赛中,家人以实际行动表示他们的支持:爸爸积极地为她查找资料,妈妈热心地为她整理和打印材料。
学校方面在科技创新活动方面也给予了柳蔚迪很大的支持,还号召全校师生积极地参加,同时为她提供了练习场地和一些实验器材,成为她科技创新行程里最基础的物质保障。
自我、家人、学校,各方的积极支持,就像是科技创意的羽翼,为她的科技发明全程护航。
在文化课学习与科技创新之间,难免会出现两者“撞车”的情况。虽然柳蔚迪是科技发明的热衷者,但在时间的安排上,她会尽量在自习课、课间或者午休的时候去做,使其不要太耽误学习时间。
平时一有空闲的时候,她就会在那里静静地思索,自己的发明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进行优化,该怎么解决。她把这种思考也当作是一种休息与放松。
有的时候,课本上的一些原理与现象也会促使她更进一步地改进作品。
1.1普及性课外制作活动的开展。对参与学生不做任何限制,由学院动员学生自主报名组队参加,作品题目和类型由学生自主拟定,学生在大学四年中参与课外制作的次数也不做任何限制,只要学生愿意参与均可。参加课外制作流程:(1)提出申请,审核并登记;(2)将项目开题报告交给老师审核并修改完善;(3)具体设计制作,并进行考勤;(4)提交作品并结题。
1.2开放实验室的课外开放实验项目的开展。所有专业实验室均对学生进行开放,学生可以利用实验设备完成课外实验项目,也可以完成研究性、综合性实验项目,更鼓励学生自主设计项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开放实验项目。参加开放实验项目的流程:(1)向实验指导老师提交实验预习报告,由老师进行审核并修改完善;(2)由指导老师、实验员、学生预约实验时间;(3)完成具体实验过程,并考勤;(4)提交实验报告。
1.3学院级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在人才培养计划的第六学期专门设立一门科技创新课程的学位课程,将科技创新活动与学位课程挂钩,从而将科技创新活动提升到学位课的高度,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切实提高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学院每年组织一次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具体流程:(1)从每学年第一学期9月动员工作;(2)10月组建学生创新小组并拟定项目题目;(3)11月完善开题报告;(4)12月开始购买元器件与设计材料;(5)第二学期3—5月完善设计与制造作品;(6)5月中旬第一次检查;(7)6月中旬第二次检查;(8)6月底提交作品、并召开评奖大会。
1.4学校级科技创新训练的开展:学校在全校范围内每年组织一次科技创新训练,参与对象为全校范围学生,所有项目需要经过专家组评定,择优评选150项,开展时间为一年,原则上所有申报项目应该为学院科技创新活动中具有初步成果,进一步完善或具有一定创新性,有一定锻炼能力的项目。学校科技创新作品中完成较好,有待进一步完善,并有一定实用价值和创新性的作品,则推荐申报省市级和国家级科技创新竞赛活动。
2、科技创新活动的监督与考核
科技创新需要有效的监督与考核,由指导老师、学工办以及学生部来共同监督完成。科技创新活动的评价由学院科技创新专家组依据作品实物与设计报告来评定,并给予相应的成绩、学分及奖励。
2.1平时考勤。每学期由科技创新管理小组在学生的科技创新考勤记录本上登记一次,考勤依据为学生平时进入和离开科技创新实验室和开放实验室时,学生刷卡,由实验室管理系统记录并统计学生进入创新实验室的时间。要求四年内总考勤时间至少120学时,其中每学期不得低于8学时,在参与科技创新制作时间不得低于16学时。
2.2课外制作与开放实验成绩评定。由课外制作指导教师和开放实验室开放项目指导教师给出学生所做工作或实验的学时数与成绩。
2.3参加各种竞赛活动的成绩记录。参加各种竞赛活动,由竞赛组织者在学生科技创新记录本上,登记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的作品名称、成绩、学时数、并对作品做简要评述。要求大学四年必须至少参与一次科技竞赛活动,并达到合格以上成绩。
事实上,不管是科技创新大赛还是科学兴趣小组,都是中国教育及有关部门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的方式之一。大赛评委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乃彦说,中国的科技创新人才应该呈金字塔型。如果举办科技创新大赛是为了选拔“塔尖”,那么在中小学开展科技教育则是夯实“塔底”,后者更应加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出现了一个可喜的变化:在一些中小学,科学教育课、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得到了更多重视。
在广西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学校创建了“梦之莺”科技俱乐部,通过组建特色社团、举办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提高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在此次科技创新大赛上,该学校荣获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大奖。
同样,在重庆市人和街小学,学校专门从高校招聘了化学、物理、生物等专业毕业的科技老师,学生则可根据自己的爱好报名参加各学科兴趣组。“学生的科学课不再是老师照着书念或者看着老师操作实验,而是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从中体会科学的乐趣,培养对科学的兴趣。”该校科学教师蒋亚彬说。
在看到可喜变化的同时,记者了解到,应试为主的教育模式以及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制约着中国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参赛学生告诉记者,在某些学校,科学实践等课程并未严格按照课程表执行。参赛选手普遍认为:“年级越高,升学压力越大,搞创新的人就越少”。
应试教育的大环境更是让科技创新大赛蒙上了“功利化”的阴影。按照中国教育部高校招生有关规定,高一或高二阶段的发明成果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等奖的学生,可获得免试上大学的资格。因此,为了获奖,一些给人感觉大大超越中小学生水平的项目也出现在比赛中。
关键词:大学生;竞赛;创新创业;物联网大赛;iCAN
iCAN的诞生
为了响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鼓励大学生积极从事高科技的发明创造,激发青年人投身技术创新和创业的热情,推动真正的产学研用相结合,北京大学与全球华人微纳米分子系统学会于2007年发起了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这是一项面向国内外大学生应用各种新型传感器进行应用创新的年度竞赛,也是国内外第一个针对传感器应用创新的国际性赛事,大赛秉承“传递iCAN理念、激发创新热情、点燃创业梦想”的精神,着力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勇于挑战和创新,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大赛从2007年开始至今,得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青年学生的热爱和追捧,并迅速发展壮大,2010年发展为全球性赛事——国际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International Contest of Applications in Nano/Micro Technology,简称iCAN),并被列为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由20多个国家的数万名学生参加,比赛中所涌现出来的创新人才和创新作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如潮好评,获奖作品还被中央电视台报道并受邀参加了中国科技周、德国汉诺威博览会等系列主要科技活动,形成了一道亮丽的iCAN风景线。
在过去的5年里,该项赛事不仅在青年学子中产生了重要影响,激励了大批国内外青年学子进行科技创新,而且为青年人的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比赛作品中产生的国内外发明专利达百余项,而且促成了近十个以比赛项目为基础的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走向创业,其产品已经在新兴行业崭露头角,如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为湖北馆提供创意的复旦复翔公司和为文博会的黑龙江金泰公司等。去年组委会专门为促进参赛作品的市场化搭建了平台,启动以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前后有10个参赛作品进入市场孵化,目前已经完成2~3个作品的市场优化设计并进入销售环节。目前,比赛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创业的氛围,由比赛获奖作品集锦而发行的《奇思妙想的物联网》一书,已经面市并且畅销,在社会上形成了较大的影响。
中国总决赛盛况空前
为了响应2012年中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由北京大学、全球华人微纳米分子系统学会、无锡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2012年中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原美新杯中国MEMS传感器应用大赛)——将于2012年10月在无锡太湖国际博览中心隆重举行。本赛事是国际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总决赛,是面向大学生创新的年度科技竞赛。竞赛倡导科技创新创业服务社会、改善人类生活,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勇于创新,发现和培养一批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促进和加强物联网等高科技领域的产学研结合,推动物联网相关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为高科技创新创业搭建交流平台。
1995年8月我走进了明集初中的大门,担任地理学科的教学工作,并持续担任班主任至今。从1998年开始进入学区进行管理工作,在工作实践和不断进修中逐渐成长,工作以来,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最受学生爱戴的教师,被共青团县委授予“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受到县委县政府嘉奖表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的推出与实施,像春风一般吹遍了大江南北,吹润了教师的心田,使得教学改革的目标更加明确了,教学改革的劲头更足了,教学研究也更进一步地深入下去了,而更多地是体现在课堂的教学中。我尝试着“先学后教”,针对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教学的组织,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学的轻松、愉快,成绩突出,“立足教材,超越教材”,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大大拓展学习的范围,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养。是学校的教育科研使我不断探索教育规律,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2001年11月《让思维闪现创造性的火花》获“2001年全国优秀地理教研论文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2005年6月《为学生构建展现才华的平台》荣获山东省2005年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2007年1月《浅谈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全市职成教育论文评选活动中获一等奖2007年6月《新课程下地理课堂教学的探索和尝试》,被评为“教研成果一等奖”,并发表于2007年《教育教学研究》杂志第六期。2002年3月在地理优质课评选者荣获全校一等奖;2004年6月所执教《北方地区》获全县初中地理优质课评选中被评为二等奖;2007年6月所执教的《齐鲁大地》一课在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主办的“2007中国教育系统优秀教案全国评选”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我坚信“用心去开启孩子的心扉”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一切为了孩子”,今生无怨无悔;“关注孩子的发展和成长”是我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我也从学生们的成长中感受到了无比的快乐,得到了莫大的鼓舞。2002年12月辅导孙帅在全县第四届中小学创新教育与实践活动节中,荣获手工制作类二等奖;2003年11月辅导的孙晓燕、高银朋同学在“全国中学生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竞赛”中获优秀个人,所在的2002级获为优秀集体,本人也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2004年6月在全县初中生地理小论文评选中荣获辅导教师二等奖;2004年12月辅导的赵晶制作的《海上世界》、焦倩倩制作的《校园模型》在全县中小学科技创新作品大赛中获优秀作品奖。焦倩倩的《校园模型》在全市创新作品大赛展评中获全市三等奖。2006.6辅导的刘云同学在“感恩社会.感恩父母”邹平县“动感地带”青少年书信大赛荣获二等奖;2007年7月在第一届“地球小博士”全国科技大赛中,辅导的焦倩倩、张宁获得全国一等奖,高凯获得二等奖,赵璐璐获得三等奖。
大家晚上好!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参加副部的竞选,我的竞选职务是科创部的副部。
首先,按照惯例,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是来自装备0601班的贾伟,虽然我是科技创新部的干事,但我的名字却没有多大创意,没有体现创新精神,伟是伟大的伟,一个很普通的名字,却蕴涵了
很深的意义,因为我父母希望我成为一个伟大的人,而我也正朝着这方面努力。对我而言,参加这次副部竞选正是我人生路途中很重要的一步。也许我不是竞选者中最优秀的一个,但我相信我是最合适的一个,因为我做事细心,耐心,有信心,有责任心。我始终相信一句话,不是因为事情太难,我们才不敢去做,而是因为我们不敢去做,事情才显得太难。所以我今天迎难而上,挑战自我,来参加副部的竞选,为自己的人生铺上坚实而有意义的一步。
我加入科创部已经半年多了,在这段日子里,我对我们部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有了很多的收获。我们科创部是组织、引导科技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的一个专有学术部门,是咱们机电院学生会学术氛围最浓的部之一。我们部组织的每次活动,我都积极参加,锻炼了自己的组织、创新能力。比如院周时在北功厅举办的“机电学院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交流会”,在校园举行的科技创新获奖作品展,以及组织同学们参观金工实习车间等等。每次活动都得到了辅导员老师以及主席团成员的指导与支持,在此我深表谢意。感谢你们给了我这样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也感谢半年来我们部长和我的副部长对我的栽培与信任。
我深知,一部之长,责任重大;我也知道,选择一个人是需要理由的。下面,我会向大家说明支持我的几点理由。首先,我热爱机电院,热爱学生会,热爱科创部,愿意为机电院多做贡献,愿意为学院的明天尽自己的一份力。第二,我加入科创部已半年有余,积累了比较多的工作经验,对部内的工作比较熟悉,便于今后开展工作。第三,我有坚实的学习成绩做后盾,在大一第一学期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并且我自信能够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在稳定并提高成绩的同时把部门工作做好,高质量的完成学院教给我们的每一次任务。我希望大家能够相信我,放心的把科创部交给我,我会给所有人一个满意。
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对科创部本学期工作计划的几点拙见:
(1)对部员进行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并由部员将精神传达给所在班级,为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培养生力军并作好充分准备。
(2)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在院运动会结束后,举行“风筝设计大赛”,锻炼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由同学们自愿参加,制造出有个性的风筝,并在操场试飞。)
(3)军训结束后,举办一些科技创新讲座,由负责金工实习的专家老师或有创新经历,并且已经获奖的学长为本院同学介绍创新思路,带动学习氛围,激发创新意识。(主要有邀请学长或专家、宣传讲座、开展讲座三阶段。前期做好活动策划及与专家沟通工作,中期做好宣传工作,激发同学们的兴趣,使之自愿参加,后期做好工作总结。)
(4)在全院范围内举办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稿件征集活动,由专家老师分类评奖,对获奖同学做出一定奖励。
(5)与宣传部和其他兄弟部门合作,及时将有关科技创新的活动及各级比赛通知给本院同学并对结果做出有效及时的反馈。
(6)设置多种联系方式给本院同学(E-MAIL,部长及部员的电话),以便于其将良好的创新思路及设计理念反映给本部,届时本部将尽量把想法变成现实,满足同学们的创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