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口老龄化的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其最重要的目的在于调节市场经济发展可能给老年人带来晚年的生活保障。其实,保险制度本身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的。由于社会保障属于一种机制,既从属与政府,也服务于市场。因此保障制度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关键词:养老保险;社会保障;经济发展
当今全世界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不断进步,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趋严重。我国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社会问题日显突出,在全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大潮之下,我国的老年人保障制度也在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状与困境
人口老龄化的含义是指:一方面是指社会总人口的增加,使得老年人在社会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老年人的增加比例较快;另一方面是指社会人口新生代力量不足,总体趋于老年状态,从而进入老龄化社会。从国际角度来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受中国的传统观念影响,子女成为老年人老年保障的首要方式,老年人通过亲情可以得到精神抚慰。当然,大多数老年人比较满意的生活保障,依然是养老金制度。在当今社会,老年人多数选择独居生活,尤其是一些年龄不大且身体比较健康的老人。因此到了高龄之后,他们只能依赖传统的养老方式。目前的老年人呈现高龄化趋势、老年人丧偶率提高、生活不能自理人数提升,照顾老年人的经济负担变得沉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的压力普遍增加。另外很多家庭的只有一个孩子,一对夫妇需要同时照顾一个孩子和四位老人,忙碌的生活和照顾老人之间产生矛盾,对中年人造成不小的压力。因此作为年轻的一代人对老年人提供保障的能力不足,传统的家庭养老问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我国老年人保障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中国老年人体制运行十多年来,对深化改革,维持社会稳定,实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老年人制度时间不长,本身还不是很成熟,而快速的老龄化又给我国的老年人体制带来了新的问题。
由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撰写的《银发中国》调查报告,是在由中国社科院、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主办的“21世纪中国老年人政策的人口与经济分析”国际研讨会上被提交的。该报告认为:“中国即将经历一次人口转变,一个原本年轻的国家即将老龄化。到2040年,中国老年人总数将达到3.97亿人,超过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英国目前人口的总和。”据统计,50%以上的城镇老年人口在银行基本上没有存款,只能依靠子女或社会供养。而经济保障是老年人的基本条件,多数老年人表示,如今占自己开支最大份额的是医疗费,他们最担忧的问题就是生病卧床。我国目前主要有三种老年人方式:政府承办的社会基本老年人;传统的家庭老年人;以个人储蓄为主的自身老年人。
三、我国未来老年人保障制度的现状与“危机”
美国学者哈罗德·L·维廉斯基分析世界上六十多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后认为:“社会保障始终作为经济增长和人口变动的天然伴侣而发展起来,并且从来都是由于政治家的洞察力、公众压力和福利机构的交互作用而迫使它尽快出台”。此外,社会保障制度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历史也表明,人口变动的趋势既是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保障的发展进程,同时也是社会保障制度得以健康运行的客观条件之一。
我国如今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增多,中青年劳动力逐渐减少,新生代劳动力供给不足的情况。随着社会的发展,完全依赖家庭的力量来解决老年人问题,显得不切实际。由于我国的人口年龄分布状况以及人口基数的影响,使得老年保障的问题日益突出。
首先,人口老龄化的增加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经济发展水平要与社会保证制度相适应,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老龄化是在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下的阶段而形成的,与发达个国家相比,并不是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标志。发达国家是先富后老,我们是未富先老。因此对老年人资金的需求与经济发展同步的矛盾是制约我国老年人保障的根本原因。
其次,人口老龄化本身存在着制约和影响着经济的发展。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呈现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赡养的老年人口将大幅度上升。而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是在长期稳定的人口结构下,老年人的退休老年人费用将由下一代生产劳动者即年轻人承担。显然,随着未来老年人口数量的大幅度的提升,必然导致在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其年轻型劳动力人口不能也不可能负担如此庞大规模的老年人口的退休老年人费用,从而威胁社会保障机制的正常运行。
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增加与日益扩大的保险费用支出,是社会保障制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何种方式解决老年经济保障的压力,可以说是中国老年人保障制度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在我国目前经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转型时期,同时正式的保障制度又需要完善的背景下,更使老年人保障成为一急需解决的难题。
结语
总而言之,老年人保障从根本上讲是要依靠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从而作出制度的安排,然而人口老龄化自身又会在不同的层面影响和制约着经济的增长。因此如何在未来的时期内,如何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与社会保障资金的相互关联,建设有利而不是妨碍经济发展的社会保障,建立适应本国国情的社会保障体系,才是我们面对日益严重的老年人保障问题所能作的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林义,《养老保险改革的理论与政策》,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5 年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0-01
一、人口老龄化现状
2014年末我国总人口数13.678亿人,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已超2亿。60周岁以上人口2.12亿人占总人口数15.5%,65周岁以上人口数为1.37亿人,占总人口数10.1%。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高速发展阶段。
2010-2014年我国老年抚养比从11.9%上升到13.7%,劳动年龄人口需要抚养老年人数量增多,加重了家庭抚养负担。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却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未备已老特征明显。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发展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重要性
“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加,空巢、失能老人分e占老年人口总数51.3%、18.3%。经济新常态下,人口老龄化加大经济发展压力,我国人口红利渐逝成为不争事实。发展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多层次养老服务具有现实意义。其一就目前养老服务市场看,老年人服务需求呈现多样化态势,老龄事业发展前景广阔,通过发展老龄事业能够为待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在一定程度缓解就业压力。其次老年人对家庭依赖重,人口流动性强导致越来越多老人不能与子女生活在一起,无法得到子女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居家养老是把服务项目延伸进家庭使老人能够得到服务又满足其精神慰藉需求。最后城镇化和现代化推动下,我国家庭呈现出规模微型化、结构扁平化特征,家庭养老功能急剧下降,传统家庭养老方式不足以应对高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
三、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养老设施不健全,养老服务供需不对称
老人对照料、护理、医疗、康复、精神关爱、文化娱乐服务需求增加,但目前大部分养老服务设施规模小、功能少。有些社区只能提供社区工作人员日常办公用地,没有多余场地建设养老设施。
2.缺乏医养护专业人才,存在医养分离现象
随着养老服务事业逐渐兴起,社会养老领域面临护理与医疗康复专业人才短缺的严峻挑战。虽然有些成功的养老服务试点中逐渐将医疗和养老相结合,但仍然没有普遍实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我国养老存在“看病地方不养老,养老地方不看病”现状,不能有效整合医疗与养老服务资源。
3.缺乏社区养老服务信息交流平台
社区养老中的信息交流主要以社区管理中心为载体,有服务需求的老年人向社区提出申请并登记,社区派出工作人员进行上门服务。社区人手不够或可用资源不足不能及时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服务或者忽略老人需求造成信息交流不畅通、服务不到位等现象,影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效开展。
4.政府在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定位模糊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大部分都是政府负责完成建设,基础服务工作也多由政府工作人员从事,政府定位不明确出现大包大揽、越位等现象。不能充分发挥市场对养老资源整合的基础作用、积压了社会组织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市场份额,压抑企业和社会组织活力和积极性。
四、关于完善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
1.合理规划用地,建立配套的养老设施增加有效供给
土地征用方面,政府、国土资源局要合理规划土地将养老公益性用地与商业用地区别对待,政府要求开发商在进行住宅规划时,小区内要建立适应老年人需求的配套养老设施,确保社区养老能够真正从空间层面上落实。
2.培养专业养老服务人才,建立医养护相结合的专业化养老服务
第一,通过政府补贴对现有人员进行定向专业培训,提供不同社区服务人员交流学习机会不断提高其专业技能。第二,在高校开设与养老、护理相关课程培育专业人才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加强对专业学生培养,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专业服务团队人员数量和技能的不足。
3.打造“互联网”+居家养老联动平台,发展智慧化养老
在大数据时代下打造互联网+居家养老平台,逐步建立与老年人沟通便捷、服务及时的信息化服务网络。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OTO)可以使老人足不出户享受居家养老带来的一系列便利服务。为社区中需要提供服务的老人安装一键通电话,设置儿女电话、社区电话、急救中心、报警电话、火警中心等快捷键解决子女上班无人照顾老人的后顾之忧。
4.构建“看护四边形”养老方式,发挥多元主体参与居家养老服务
通过构建以政府、市场、非盈利组织/社区、家庭四方联动的“看护四边形”养老方式,加强政府、市场、社会“三元合作”与社工、义工、护工“三工联动”的整体效果并进一步推动养老产业发展。
从政府角度看,政府要从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并分清有效需求与潜在需求。通过制定和提供政策支持、宏观指导、评估、监督等方式促进供给侧与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帮助有需要但没能力获得服务的老人获得合适服务,改善养老服务供需不平衡现状。
从市场和社会角度看,要发挥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作用。充分挖掘社会闲置资源,将城镇中闲置的土地等资源经过一定程序,加以改造成养老机构、社区养老设施等增加养老服务供给量。
五、对未来居家养老服务的总结与展望
关键词:以房养老;老年人;养老模式
近十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呈加速跳跃状到来,养老金支付总量持续井喷式增加,政府积极构建多元养老体系,鼓励多种养老方式,以房养老就是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以房养老模式的提出
以房养老,又称“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是指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在老人去世后,银行或保险公司收回住房使用权,这种养老方式被视为完善养老保障机制的一项重要补充。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情况加速发展
国际上通常把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老龄化社会的标准。2001年,中国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2013年底老龄人口占比升至9.7%。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占比将达到三分之一,并将在一段时期呈高老龄化阶段。虽然2014年我国调整了人口生育政策,短时间内难于遏制人口老龄化趋势。
(二)独居老人越来越多
所谓“四二一”倒三角式家庭结构,年轻人瞻养压力增大,加之社会交往频繁,无暇照顾老人,独居老人越来越多。全国老龄办2014年公布了《十城市万名老人居家养老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独居老人所占比例为51.1%。
(三)我国自有住房率远超世界平均水平
2012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称,全国自有住房拥有率高达89.68%,远超世界60%左右的水平,自有住房拥有率城市为85.39%,农村为为94.60%,值得注意的城市首套房平均收益率300%以上,催生有房族相关产业迅猛发展。
(四)可供借鉴的以房养老模式
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以房养老已经发展的成熟,运作也比较完善。政府银行公益团体中介机构各司其职,有效推进以房养老事业发展。
二、我国以房养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以房养老模式
以房养老的概念在2003年被引入中国,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付诸实践的以房养老模式三种模式:第一、以租换养,老人将自己的住房出租,用租金来补充养老金的不足。第二、售房返租,老人用售房后的房款来支付房租。第三、养老按揭,老人将自有房屋抵押给银行,银行按照评估价按月给老人发放养老贷款。
(二)我国拟实施以房养老制度可能存在的问题
首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老人多数信守家庭养老观,机构养老与儿女不孝相提并论;子孙继承不动,老人与子孙接受不了房屋产权变更旁落,以房养老参与者廖若晨星。其次、房屋与土地两权欠明确解释,续期等问题《物权法》有待明确规定。第三、多风险因素制约借贷主体参与,受房地产市场影响,房价涨跌带来毁约风险;不确定因素约束了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和借款人承担浮动贷款利率风险 ;养老金发放期和寿命不合带来的风险,发放截止期仍健在又无力偿还贷款的老人将失去房屋。第四、政策法规不完善,以房养老模式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配合,目前相关政策配套建设滞后,实际操作性不强。最后、养老机构公信度低门槛高条件差,目前以房养老运作主体多为民间机构,项目缺乏政府担保,公信力不足。以房养老贷款的申请条件苛刻,大多老人被拒之门外。硬件设施质量、软环境等问题普遍存在。
三、以房养老模式的国际经验及借鉴
(一)美国反向抵押贷款模式
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以房养老已经发展比较成熟,住房转换抵押贷款、房屋保管者和财务自由计划,而住房转换抵押贷款在美国最受欢迎,约占反向抵押贷款市场的90%以上。
(二)美国反向抵押贷款的成功经验
值得借鉴经验有1.政府从法律的角度促进了反向抵押贷款的实施和政策保障。2.完善的金融市场抵御金融风险,吸引贷款机构。3.优秀的金融人才为反向抵押贷款产品的设计、实施、保障工作做出了贡献。4.舆论积极向老年人宣传有关知识和进行理财教育。5.美国人思想开放,追求自由独立,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来养老。
我国借鉴国外以房养老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具体国情加以本土化,探索出我国自己的以房养老模式。
四、我国发展以房养老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转变传统养老观念
设立专门咨询机构宣传住房转换抵押贷款知识,转变传统家庭养老观念。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主动承担国民养老责任
政府要完善社会保障的顶层设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国家还要进一步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三)政府出面,加大以房养老市场建设,增加公信力
政府出面担保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力建设各类养老机构,设立第三方监督机制。完善利于产品发展的金融市场,建立借贷双方的保障机制,放宽对贷款人的申请条件,引入保险机构,以房养老某种意义上具有社会救助、福利的性质,政府托底,提升运营主体公信力。
(四)加强宏观调控,控制风险
政府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稳定房价,减轻借贷双方对房地产市场风险的顾虑。建立科学评估体系,综合考虑房地产市场行情、市场利率、老人预期寿命、房屋折旧等因素,并结合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确定一个合理客观的贷款额度,以降低贷款机构的风险。
(五)明确房屋土地使用权,提升房屋建设质量,建立房屋处置平台
我国房屋土地使用权有偿还是无偿续期都未给出明确的办法,政府应该尽快出台续接房屋土地使用权的具体办法,打消金融机构增加成本的顾虑。建立第三方评估制度,严格监督楼盘招标、建设和验收过程,对工程设计不合理,施工标准低的豆腐渣工程严厉惩处,严厉追究负责人的责任,以此来提高我国房屋质量,减轻贷款机构对房屋质量影响房屋出售价值担忧 。处置抵押房产是贷款机构要考虑的问题,政府部门应该为贷款机构建立顺畅的房产处理平台,以降低抵押房产不能变现的风险。(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鲍家伟.“以房养老”的国际经验及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2,(3).
[2] 袁.“以房养老”模式推行障碍及对策[J].人民论坛,2011,(20).
[3] 陈彬璐.“以房养老”模式在温州的可行性探讨[J].中国商贸,2013,(33).
[4] 孙兴全.“以房养老”的金融深化视角[N].财政监督,2013,(28).
[5] 崔兴岩,孙洁,于涛.倒按揭:中国老龄化社会以房养老模式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3,(11).
[6] 常缨征.关于“以房养老”模式的理性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3,(9).
[7] 于新循.论我国养老服务业之市场化运行模式及其规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0,(1).
位于北美洲的墨西哥是世界上白银产量最高的国家,其产量每年可高达2000多吨,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十六,故又被世人称为“白银之国”。墨西哥人的平均寿命为76.2 岁(男)和78.6岁(女),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癌症发病率也很低。也许有人要问:墨西哥人防癌的秘密武器是什么?他们的长寿之道又是什么?这一切,和他们的饮食、生活习惯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墨西哥人的饮食中有着他们引以为自豪的“防癌三宝”。而首当其冲的就是 鲜红的辣椒。墨西哥人以爱吃辣椒而闻名世界,把辣椒做成一种名叫萨尔萨的调味汁用以佐餐是最普遍的一种方法,不管早餐、午餐还是晚餐,餐桌上都放着萨尔萨,啤酒也有辣的,甚至到水果店去买去皮的芒果,店老板也会热情地给你撒上一层红红的辣椒粉……难怪世人戏称他们为“带有辣味的民族”,而他们也会毫不客气地自诩:“是辣椒给了我们健康。”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专家泰马锡・贝茨认为,西方流行的前列腺癌和胰腺癌在爱吃辣椒的墨西哥发病率却很低,这是因为辣椒中的辣椒碱具有抗癌的作用;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研究人员也发现,辣椒素是一种有效的抗癌成分,它可以让某些癌症的细胞“自杀”。故此,一些专家建议人们多吃一些新鲜的红辣椒,以减少患癌症的风险;玉米也是墨西哥人的主食,在墨西哥每年消耗的粮食中,有近一半是玉米,其吃法除了将玉米煮熟食用外,还有用玉米做成的各色小吃和菜肴,如“塔哥”(玉米卷饼)、玉米粽子、玉米饺子等,据说在当地以玉米为主料的小吃和菜肴有600多种。玉米是世界公认的“黄金作物”,其中含有的谷胱甘肽、叶黄素、玉米黄质、微量元素硒和镁等都能起到抗癌作用。其中,谷胱甘肽是人体内最有效的抗癌物;叶黄素和玉米黄质能预防大肠癌、皮肤癌、肺癌和子宫癌;硒能使癌细胞得不到氧的供应而衰亡;镁能抑制癌细胞的发展。墨西哥人吃东西还喜欢配酱料。其中有一种名为鳄梨酱的酱料,这种酱料是由鳄梨加上100多种原料混制而成的。鳄梨位居世界上十种超级抗衰老果蔬之首,根据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吃鳄梨降血脂的效果要比吃低脂肪的膳食还要好。此外,墨西哥的木瓜也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水果,它除了含有各种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及矿物质以外,还含有丰富的木瓜素,可帮助消化,协助将蛋白质分解为各种氨基酸以利人体吸收。除此以外,木瓜还能清除人体垃圾,治疗消化不良、风湿痛、肥胖症、肾脏病等。
墨西哥人喜欢运动,全国较为普及的体育项目有足球、篮球、棒球、网球等。单是墨西哥的首都墨西哥城,就拥有大中小型体育场馆7500多个,分别设立在市区2500多个点上,如体委训练中心、体联的体育城、奥委会的体育中心、大学城、俱乐部、体育公园、学校等。其中仅足球场地就有830多个(包括能容纳10万人的1个、5-9万人的3个)、体育馆30个(包括能容纳1.6-2万人的3个)、田径场10个(包括塑胶跑道场6个)、游泳池120多个、篮球场870多个、排球场1100多个等。据墨西哥著名的米托夫斯基民意调查公司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表明:足球是墨西哥人最钟爱的体育项目。调查指出:有40%的墨西哥人喜欢从事或观看足球运动,其中大部分为高学历的男性;14%的墨西哥人喜欢篮球,对象主要是青年和学生。墨西哥人还喜欢参与或观看排球、拳击、美式橄榄球、游泳、田径、网球、赛车、自行车和高尔夫球等体育运动。这项调查还指出:在墨西哥的体育迷中,有近60%的人最关心的是国家队和国内足球联赛的比赛结果;42%的人关心篮球比赛的胜负;而拳击和棒球赛的比赛结果各有超过30%的人查询,由此可见墨西哥人对体育的狂热程度。
多年来,墨西哥人一直乐观地认为墨西哥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为自己充满活力的社会年龄而感到自豪。但墨西哥人口委员会在日前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在今后几十年中,墨西哥人口老龄化的步伐要比发达国家快得多,而2008年就是墨西哥社会向老龄化转变的开端。目前,墨西哥60岁以上的老人为800多万,占全国人口的7.7%,预计到2050年,老龄人口将增加到3600万,占全部人口的28%。而发达国家老龄人口增长20个百分点,用的时间是整整一个世纪。墨西哥人口委员会的提醒并非危言耸听,但乐观的墨西哥人似乎没有这个心理“准备”,如绝大多数老人没有养老金,而是按照社会传统靠子女赡养;尽管墨西哥政府上个世纪80年代起制定了新的养老金制度,要求企业和员工共同缴纳养老储备金,但覆盖面仍十分有限等等。所幸的是,墨西哥各界已逐步意识到社会老龄化是一个紧迫的问题,开始积极行动起来:墨西哥最大的社会保障机构――社会保险局已推出了“老年疾病系统”计划,在下属的社区医院开设课程,培训医护人员掌握有关老年常见疾病的基本护理和治疗知识;推出“完美老年生活”计划,该计划注重普及健康的老年生活方式,以期让老人们有一个安定的晚年;首都墨西哥城还开办了第一所老年大学。大学所在城区的区长德拉・加尔萨表示:老年大学的成立就是要让墨城的老人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过上健康的生活。大学不仅为老年人开设了电脑应用、金融、会计、艺术史等课程,还为青年人开设了照顾老人的学习班。墨西哥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也有了一个新的改革。可以说,墨西哥的敬老养老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相信在当地政府的引导和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墨城的老人从此也将步入一个更为幸福和安详的晚年。
[关键词] 老年大学; 网络信息技术; 实践; 思考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8. 071
[中图分类号] G7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8- 0124- 02
1 引 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时代的到来,老年教育受到了政府和教育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以南通市为例,目前,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了142.3万人,全市老龄化指数达18.3%,随着全市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预计到2030年,全市人口老龄化将达到顶峰, 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282.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6.3%,即每2.8个人中间就有一位60岁以上的老人。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今离开了网络已到了寸步难行的境界。老年人需要一个充实、幸福的晚年,同样也要与时俱进,他们同样对网络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网络有关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动力与渴望,因此,在社区老年大学中普及和开设计算机网络课程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南通市老年大学于2002年开设计算机课程至今已近10年了,在提高老年人对网络认知水平和操作技能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2 老年人学习以Internet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知识重要性
2.1 老年人学习以网络为代表的计算机知识是时展的必然
由于种种原因,很多老年人不懂计算机知识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知识,在生活中遇到了很多尴尬,如上银行时不知如何使用柜员机、银行卡,如何交水、电、煤气、电话费,如何上因特网浏览信息,如何收发电子邮件等,看着子女、孙辈的中学生甚至小学生在电脑上运用自如,老年人深切地感到落后于时代,落后于形势,急切需要学习、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
2.2 老年大学开设计算机课程满足了老年人的迫切需要
网络已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老年人上网在时下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由于老年人离开了工作岗位退居家庭,他们与社会交往面变窄了;而网络可以让他们更方便、更快捷、同时也是相对成本较低地扩大社会交往面;结识更多的人,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对于那些因为身体状况变差,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来说,网络就像他们的精神拐杖,能带着他们去探索身体所不能达到的世界。
2.3 老年人学习以网络为代表的计算机知识能大大提高生活质量,有助于“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研究表明,网络生活提升了老年人对自我、对年龄以及对时代的认知。正如国外一份针对老年人使用网络的调查报告表明:日本老年人在邮件里提到晚年如夕阳一般绚丽,美国的老年人在自我介绍里称在网络世界里过上了一种更有创造性的生活,以色列的老年人在访谈中提到网络使得自己少了被时代抛弃的感受,多了紧跟社会的变化,保持独立的感觉。上述研究报告,让我们看到了使用电脑和网络的老年人与非使用者在人生态度上的差异:使用电脑的老人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年龄有更积极的认定、倾向于向前看,希望能够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变化。而相比较之下,没有电脑使用经验的老人们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已经下降、对自己的年龄以及由年龄引起的健康问题持比较悲观的态度。由此可见,老年人通过学习和掌握网络信息知识和操作技能可以改变过去那种一般的大众媒体上老年人要么被边缘化、要么就是负面的刻板形象,网络信息技术的掌握使得他们可以通过网络来传递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面的长者形象。
2.4 老年人学习以网络为代表的计算机知识是老年教育的基本属性和特殊本质所决定的
老年教育同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一样,是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教育具有教育的一切基本属性,它同样实现对文化、知识、技能的传承,同样是为了老年人作为“人”的完善和发展。互联网正在从过去的Web1.0向今天的Web2.0发展。未来的网络学习将不仅仅是通过互联网,也将通过IPTV、手机、Ipad及各种各样的相关终端来进行。学习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知识,不仅是老年人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的要求。
3 老年大学网络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与思考
3.1 合适的教材是老年人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前提
教材问题常常是困扰老年人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难题,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飞速,硬件升级快,软件升级更快,教材刚编完,内容已经变化了,这对老年人学习计算机知识困难更大,提供合适的教材,已是刻不容缓了,需要全社会的支持。目前社会上计算机教材很多,有大专教材、中学(专)教材和小学教材,也有各种培训教材,有的教材科学性、系统性强、但缺少步骤;有的教材面面俱到,但缺少针对性、实用性;适合老年人的教材更是凤毛麟角。
众多周知,计算机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是非常快的,可谓是一日千里,依据社区具体情况开发适时适地的“区本教材”就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切。有鉴于此,我们组织任课教师编写新教材,侧重讲授时下流行的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在编写教材时采取了教材只列入必不可少的理论,多编入详细的操作步骤的指导思想,以适应老年人的特点。
关键词:倒按揭;养老保障体制;作用
我国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型国家,并且是世界上唯一的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显示,截至2012年末大陆情况如下:15岁~59岁(含不满60周岁)劳动年龄人口93 72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69.2%,比上年末下降0.60个百分点;60周岁及以上人口19 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4.3%,比上年末提高0.59个百分点。①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表明这个国家步入老龄化社会。倒按揭(Reverse Mortgage)在国外发展已经较为成熟,我国在步入老龄化社会大背景下,引入倒按揭,构建“以房养老”这样一条养老新思路。目前,我国大部分老年居民拥有自己的住房,但手中的养老金却并不充足,出现了所谓的“房子富人、现金穷人”(House Rich,Cash Poor)的情况,在上述背景下,倒按揭作为我国现行养老保障体制的有益补充,其引入和“以房养老”的本土化发展将有助于我国缓解快速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进而有效缓解我国的老龄化危机。
一、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形势
目前,我国已迈入老龄化社会,人口结构老化、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滞后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重大隐患。我国第一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指出,2012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3%;并预计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2.02亿人,老龄化水平达到14.8%。全国老龄委办公室的最新数据显示,未来20年间我国老年人口将以平均每年1 000万的数量快速增长,到2050年左右将达到全国人口的1/3。
如何开拓新的有效的养老保障模式,并妥善地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正在成为解决我国庞大数量的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探讨的焦点,具有相当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如果我国能够通过开拓养老新思路、构建养老新模式,健全养老保障体制来挖掘老龄化危机下的第二次人口红利,将可能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二、 倒按揭在我国发展的可行性
倒按揭是指借款人把自有完整产权的房屋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综合评估借款人年龄、生命期望值、房产现在价值以及预计借款人去世时的房产价值等因素后,用被抵押房屋的评估价值减去预期的折损和预支的利息,按平均寿命计算支付给借款人的资金,并分摊到借款人的预期寿命年限,按期支付借款人资金用于养老生活。倒按揭类似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从借款人的手中买房,操作过程类似于住房按揭贷款业务反向操作,因此称为倒按揭。
倒按揭是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有益补充,目前国外一部分国家如美国、新加坡等通过倒按揭养老。倒按揭在我国同样具有发展的可行性,我国已经有相应的理论依据和类似的研究试点。
1. 倒按揭的理论依据。倒按揭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下述两个理论:一是货币时间价值原理,指资金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增值,它也可被看成是资金的使用成本。金融机构作为资金的供给方,需在按期支付给借款人资金过程完成后保证一定的利润水平。货币时间价值原理为此提供了计算依据,金融机构通过评估公司等机构,根据现行利率、预期利率波动及房屋的增值、折旧因素,算出房屋的现值;然后根据资金供给时间,预期利率,通货膨胀率,房屋预期增值、房地产市场周期波动、房屋折旧等相关数据,贴现计算并确定每期的支付金额。
2. 生命周期假说②,理性的消费者会根据自身收入合理安排消费,使一生的收入与消费相等,实现整个生命周期内效用最大化的目标。为实现一生中各个时期的平滑消费,消费者在跨入老年后如果没有收入或收入较少,就会产生以工作期的养老金储蓄来保障养老的需求。在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下,社会养老保险作为基本养老保障,并不能满足其生命余年的平滑消费需求,再加上通货膨胀和利率变动等因素,老年消费者会要求社会提供某种适当的制度安排来保障余生平滑消费的实现。通常情况下,房屋的剩余寿命长于老年消费者的预期余命,倒按揭可以将房屋价值在一定时间内以现金流的形式变现,满足老年消费者生命余年的平滑消费需求,也实现了资产的优化配置。
2. 倒按揭在我国的实施环境。
(1)我国部分退休老人具有倒按揭需求。社会养老保险不能满足退休老人需求。目前我国老龄化严重,加之我国正处于养老模式的转型阶段,长期以来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和严峻的社会养老资金缺口导致我国的老龄化问题越发严峻,虽然目前有商业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等作为补充养老方式,但缺乏广泛性,现有的养老保障模式和体系远不能应对持续增大的人口老龄化挑战,退休老人的养老金难以维持退休前生活水平,导致资金需求加大。我国大部分退休老人拥有自己的住房,但手中的养老金却并不充足,出现了所谓的“房子富人、现金穷人”(House Rich,Cash Poor)的情况,结合上述退休老人的情况和需求,可通过倒按揭方式获取一定时间内的现金流,达到补充养老的作用。
(2)我国房屋供给充分。2012年,浙江大学不动产投资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等联合了《中国居住小康指数》报告,此次调查共收集到10 308份有效问卷,涉及40个城市,其中一线城市为北上广深4个,2个直辖市,26个省会城市及8个重点城市。调查结果显示,长沙住房拥有率为90.1%,排名第一,上海住房拥有率为67.9%,位居末位,其余城市居民拥有住房率在70%到80%间;其中21.4%的受访者没有买房,65.4%的受访者有一套住房,10.9%的受访者有两套住房,2.0%的受访者有三套住房,0.3%的受访者有四套住房。同年,西南财经大学和中国人民银行共同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显示,中国自有住房拥有率为89.68%,远超世界60%左右的水平,而美国为65%。
近些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房屋在买卖和租赁市场均具有投资性且投资回报率较高,这保障了房屋交易市场的供给量,具备发展倒按揭的房屋供给基础。
(3)政府舆论导向日渐明朗。2006年,全国政协委员、时任建设部科学技术司司长赖明曾建议对针对以房养老成立课题组进行调研,选择大城市做试点,等到运作成熟后向全国推广。2007年,上海公积金管理中心试推“住房自助养老”的创新型“以房养老”模式。在2010年11月召开的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上,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指出,“以房养老”将纳入下一阶段工作的引导方向,要积极引导企业开发老年食品、老年住宅、“以房养老”等服务市场③。2011年,“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中也提出“鼓励商业保险企业、商业银行或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建立公益性中介机构,开展‘以房养老’(倒按揭贷款)试点业务”④。这可以看作是国家在以房养老政策推动方面的积极表态。明朗化的政府舆论导向将会加快国内金融机构推出倒按揭业务的进程。
三、 倒按揭在我国面临的风险和困境
1. 倒按揭在我国面临的风险。
(1)高房价环境下隐藏的房地产资产泡沫风险。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房地产市场发展迅猛,房地产价格不断上升。目前中国房地产价格和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等相似,房地产泡沫问题不容忽视。房地产价格是一把“双刃剑”:根据行业具有周期性这一特点,在倒按揭这一过程中,房地产市场总体趋势繁荣向上时,房产保值增值作用显著,倒按揭借款人的利益受到损失;房地产市场总体趋势处于下行阶段甚至泡沫破裂时,如美国近几年的房地产市场,倒按揭金融机构面临严峻的风险。
(2)长寿风险。倒按揭通过确定老人的预期余命计算养老金的给付金额。长寿风险是指老人的实际寿命高于预期余命所带来的风险。寿命数据来源是多样化的,虽然寿险公司的生命表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水平的上升,人类的寿命延长是必然趋势,这将对倒按揭抵押的房产变现带来困难,增加银行的贷款回收成本。
(3)房产价值评估风险。房产价值评估对于倒按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确定反按揭的费用、房屋资产净值、金融机构每期支付现金流额度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直接影响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倒按揭具有期限长的特点,加之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房产价格持续升高等情况,倒按揭房产的合理估价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难题和不容忽视的风险。
2. 目前倒按揭在中国的困境。
(1)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根据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的家庭观念,老人通常将房子作为遗产传给子女,在我们的观念里这是顺利成章的事情,这种观念不会轻易的发生变革;“养儿防老”这一传统养老观念不但深刻的影响着老人,同时还影响着现在的中青年人,如果父母通过倒按揭作为养老补充方式,子女可能会有不孝之嫌,甚至背负舆论压力。
(2)房屋土地使用权问题不明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规定,我国居住用地的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限为70年,开发商拿到土地使用权证为时间的起始点,那么住宅使用年限不足70年。虽然我国《物权法》第149条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但如何续期,有偿还是无偿,《物权法》并未明确规定。金融机构经营在办理倒按揭业务方面存在困扰:如果抵押房产的剩余土地使用年限不能覆盖倒按揭期限,土地续期,抵押物是否需要变更问题不能明确,将会增加金融机构倒按揭业务的运营成本。
(3)适用范围小。从上述中信银行对倒按揭借款申请人的条件可以看出,虽然金融机构开始发展倒按揭业务,但对倒按揭借款人的条件过于苛刻,限制了倒按揭业务的办理范围。符合申请条件的倒按揭借款人范围过小,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最有可能符合反按揭条件的是只能那些没有财产继承问题的独居或孤寡老人。
四、 我国倒按揭的政策建议
1. 加大宣传力度,消除思想束缚。倒按揭属于新型金融产品,要让民众有个接受过程。美国在正式推出倒按揭产品之前曾组织非营利机构向民众进行宣传铺垫,使人们更好地接受这一业务。我国可以通过扩大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平台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具有借鉴意义和积极作用的养老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宣传,使大众获取对不同养老模式的初步认知;简化、通俗化退休计划、投资规划等专业金融理财知识,帮助大众消化获取的养老观念,正确理解倒按揭,转换房产继承等固有观念,消除由此可能引发的“不孝”之嫌,为倒按揭的发展积极地创造实施条件和环境。
2. 建立倒按揭保障机制。建立保险机构,分散从事反按揭金融机构潜在的损失风险。如美国国会于1987年设立房屋转换按揭贷款(HECM)保险示范项目,由美国联邦住房管理局(FHA)承担反按揭贷款的公共保险。建立借款人保障机制:由于借款人长寿原因,可以确保倒按揭借款人能继续拥有房屋居住权直至去世;房屋出售价值超出贷款部分归借款人的遗产继承人所有或依照借款人的遗嘱处置。
3. 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提高相关部门的沟通效率,为倒按揭创造良好实施环境。倒按揭业务涉及到很多问题,如房屋土地使用权问题,业务初期的房产估值、价值预测、咨询,贷款末期的房产回收和房产变卖等等,上述问题的解决需要税务局、房管局、土地局、社保局等相关政府部门的积极配合。我国政府通过加强这些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保障沟通顺畅,提高工作效率,确保经营倒按揭业务的金融机构和申请人能够顺畅办理。
4. 明确和调整有关政策。我国《物权法》第149条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但如何续期,是否交纳续期费用,《物权法》并未明确规定。我国要明确70年产权自动续期的配套细则,这样才可以免除银行等金融机构经营倒按揭的后顾之忧,推进金融机构经营倒按揭的积极性。
倒按揭下,金融机构要待借款人去世后将其房产出售,收回贷款本息。这就涉及遗产问题。我国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遗产税草案》中规定“应征收遗产税的遗产包括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全部财产和死亡前五年内发生的赠与财产”。其中“被继承人拥有所有权,并与其配偶、子女或父母共同居住、不可分割、价值不超过五十万元的住房”可以“在应征税总额中扣除”但“价值超过五十万的,只允许扣除五十万元”。《草案》中并没有涉及倒按揭税收减免的内容,具有相关行的第五条中“国务院规定不计入应征税遗产总额的其他遗产”,第六条“允许在应征税总额中扣除”包括“被继承人死亡之前,未偿还的具有确凿证据的各项债务”。建议我国对《遗产税草案》中涉及倒按揭的规定进行调整和明确,为倒按揭提供明确的政策环境。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3年2月22日
②生命周期假说又称消费与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F·莫迪利安尼和R·布伦贝格(R. Brumberg)、A·安东共同提出来的。
③政策风向渐趋明朗民政部欲推出“以房养老”,黑龙江新闻网-老年日报,2010-11-09。
④林建荣,中国式“倒按揭”开闸,大众理财,2012年第01期。
参考文献:
1. 李克纯.以房养老10年徘徊.中国房地产报,2013-05-24.
2. 郭慧娟.倒按揭贷款法律问题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 吴微.对我国发展反向抵押贷款的思考.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 邵可可.我国开展反向抵押贷款的研究.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 王岱,刘旭,蔺雪芹.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及对我国的启示.世界地理研究,2013,(1).
6. 政策风向渐趋明朗 民政部欲推出“以房养老”,黑龙江新闻网-老年日报,2010-11-09.
7. 林建荣.中国式“倒按揭”开闸.大众理财,2012,(1).
8. 胡国荣.美国住房倒按揭经验借鉴及启示.时代金融,2012,(2).
9. 王羚.老龄化经济预警:期待第二次人口红利.第一财经日报,2012-09-04.
10. 鲁璐,任保平.老龄化时代中国人口红利向何处去.经济研究导刊,2013,(7).
11. 陈欢.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保险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0,(3).
12. 赵媛媛.我国推行住房反抵押贷款面临的困境分析——基于市场和制度层面.北方经济,2013,(5).
13. What's a reverse mortgage? Is it a good option for seniors,Hudson Valley,Business Journal,May 14,2012.
14. 柴效武,余中国.住房养老保险模式及其微观经济效应分析.人口与经济,2004,(3).
15. 冯静生.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国际借鉴与实践建议.海南金融,2005,(11).
16. 龙会芳.反向抵押贷款的国际比较与借鉴.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2).
17. 赖晓永.对我国发展反抵押贷款业务的思考.金融与经济,2004,(10).
18. 李时华.住房反抵押贷款:扩大老年消费需求的新途径.消费经济,2007,(1).
基金项目:北京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社会以房养老研究”(项目号:12AML003)。
40多岁的黄树珍在2016年的年末,第一次有了与人“严肃认真”地谈话的经历。在接受《小康》杂志记者采访时,起初,她为她的这个“第一次”而感到紧张、不自在,十多分钟后,她才逐渐放松了心情。
尽管这样的“谈话”是黄树珍的第一次人生经历,但自称“没有文化、没有技术”的她却说出了“转型升级”这样富有时代气息的词汇,在她看来,面对更加年轻、专业的“新生代”保姆,她们这一代“大龄保姆”除了感受到压力之外,更应该加快“转型升级”的速度。
12年前,黄树珍背井离乡,来到了离广西凭祥最近的一线城市广州。当时,31岁的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儿子6岁,刚上小学一年级,女儿4岁,正在上幼儿园。2004年的春节刚过,为了生计,黄树珍狠了狠心,离开了两个正需要母亲陪伴的孩子。
“闯”入大城市的黄树珍感到非常茫然,除了打扫卫生、侍候病患、照顾老人和孩子外,她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刚开始给人家搞卫生只有1200元,后来照顾小孩,工资涨到两千多。”黄树珍回忆道。3年前,工作负责又细心的她被雇主张刚(化名)夫妇看中,此后,黄树珍终于迎来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生活。
这三年来,黄树珍一直照顾着张刚的母亲,老人家患有中风,每天给老人洗漱,推着轮椅带老人到小区里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打扫室内卫生,做饭等等,成了黄树珍每天必做的工作。
“现在工资每月有四千五百元,在雇主家里包吃包住,一年下来有几万元的存款带回家里去,比种田好多了。”说起这一年来的感受,黄树珍表示很“知足”。
目前,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养老保障领域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数据显示,到2015年末,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2.2亿人,占总人口的16.1%。预计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54亿人。受此因素影响,社会对家政服务的需求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以黄树珍所在的广州市为例,去年的《广州市家庭服务基本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广州地区的家政服务员缺口已达30万人,雇主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传统家政服务领域。
在黄树珍看来,其实做保姆并不容易,不仅仅是因为价格的问题,保姆是一项需要与人朝夕相处的工作,时间长了,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都难免会闹矛盾,更何况一个外人与一个家庭的相处了。如何与雇主相处,对于所有的保姆来说,都是难题。无论是黄树珍还是张刚,他们都认同,雇主对保姆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而今年1月,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正式实施,“一老一小”使得市场对于保姆的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像黄树珍她们这些年过四十的“大龄保姆”来说,面临的困难还不仅仅是来自雇主家庭的困扰。最近几年,保姆行业的发展越来越显现出年轻化、专业化的趋势。比如月收入可以达到一万以上的月嫂,只需要照顾产妇和新生儿,但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照顾儿童的要承担陪孩子完成基本学习任务的工作;照顾病人的则需要一定的经验和简单的医学常识。
【摘 要】学术界对我国是否迎来刘易斯拐点争论不休,形成了三种主要观点:一是我国没有迎来刘易斯拐点,我国的劳动力还是相当充足的;二是中国只是进入刘易斯转折区间,没有迎来真正意义上的刘易斯拐点即刘易斯第二拐点;三是中国已经迎来了刘易斯拐点。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归纳得出:中国迎来了刘易斯拐点,劳动力由无限供给时代进入到有限供给时代,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刘易斯拐点;劳动力有限供给;老龄化
一、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劳动力无限供给理论——刘易斯拐点的内容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于1954年发表了论文《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经济发展》,他在论文中提出了关于刘易斯经典模型的主要观点:在广大的二元经济发展中国家,存在大量的农业和工业部门;在农业部门里,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负数,使得“劳动力无限供给是存在的” [1];由于两个部门在生产率和工资方面的差距巨大,现代工业部门只要支付一个略高于传统部门的劳动工资,就可以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流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业生产率逐渐提高,农业劳动力生产将会出现拐点,即农业部门的工资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而上升;当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完全被转移出去,就会使劳动力工资大幅度上升,无论是传统部门还是现代部门都将以市场工资雇佣工人,至此,农村劳动力不再向工业转移,二元经济结构就转变为一元经济结构。
在1972年,刘易斯发表了《对无限劳动力的反思》,对刘易斯拐点做了进一步补充。他将刘易斯拐点修成为两个转折点即刘易斯第一拐点和刘易斯第二拐点。刘易斯第一拐点指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到劳动力短缺;然后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释放,现代工业进一步发展,为吸引劳动力提高工资,直到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的工资相当,这就是刘易斯第二拐点。刘易斯阐述了二元经济模型中劳动力转移的经典理论模型。
二、对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评价
有人刘易斯理论模型存在一些不足。王春雷认为刘易斯模型的一个最大缺陷是假定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不变的,忽视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2]周平认为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没有必要创建复杂的数学函数模型,即使用类似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这样的分析工具也会有效地说明问题。[3]
但是也有人认为二元经济模型有比较大的理论价值。张志强认为它确立了二元结构的分析模式并且解答了发展经济学中资本形成的源泉问题。[4]陈跃认为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阐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为研究发展中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5]
后来的经济学家不断地对刘易斯模型进行发展。Ranis和Fei在刘易斯模型基础上提出了拉尼斯—费模型,更加旗帜鲜明的强调了农业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托达罗在批评“刘易斯一费景汉一拉尼斯人口流动模型”后,他提出了自己的模型——托达罗模型,提出单纯依靠工业扩张不能解决当今发展中国家城市严重失业问题,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城市失业和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桥根森模型”则突出农业剩余及技术进步的意义。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个新的分析思维方式。中国在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后,劳动力市场形成了中国特色,研究中国经济的劳动力市场实际情况可以发现中国经济基本符合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二元经济模型固然有它的不足,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其理论还是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三、中国是否迎来刘易斯拐点之争
1、我国没有迎来刘易斯拐点
孙自铎指出,我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至少在 1.5亿~2亿之间,认为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还是很富足的。[6]简新华、张建伟认为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状在短期内都不会改变。[7]任燕飞认为我国的刘易斯拐点还没有到来,我国农村富裕劳动力并没有被完全吸收而是还有约2亿的剩余劳动力等待转移。[8] 刘元春、孙立认为人口机会窗口关闭不等于劳动力短缺,人口机会窗口的关闭反映的只是人口结构转变的数量关系,与劳动力短缺没有必然关系。[9]刘伟认为劳动力不仅来源于出生人口还来自资本主义部门的存量,如果大部分劳动力还没有完全被现代部门吸收,就不能断言刘易斯拐点已经或即将到来。[10]上述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并未形成最主流观点。
2、也有少部分学者认为我国还没到达刘易斯第二拐点,而只是进入了刘易斯转折区间,真正的刘易斯拐点还没到来
王德文指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从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即越过 “刘易斯第一转折点”但尚未到达 “刘易斯第二转折点”。[11]李月基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角度出发,与台湾的研究对比得出我国东部地区正在向 “刘易斯转折点”趋近而中西部等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离刘易斯拐点尚远。[12]持这部分观点的人是以我国全面到达刘易斯拐点作为判断我国迎来刘易斯拐点的依据,这里的全面包括时间和空间的完整跨度。
3、我国确实迎来了刘易斯拐点
从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角度看我国“民工荒”初显“刘易斯拐点”端倪。2004年开始我国出现了农民工短缺。根据社会保障部对珠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东南、浙东南等主要劳动力输入地区和湖南、四川、江西、安徽等几个劳动力输出大省进行了重点调查,得出的数据显示,我国局部出现严重的“民工荒”现象。[13]2008年后我国农村劳动力使城镇转移活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一个中国特色的二元经济增长阶段之后,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特征正在消失,刘易斯转折点已经初显端倪。[14]
从农村劳动力剩余角度看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减少,预示着我国劳动力有限供给时代的到来。蔡昉连续撰文,在研讨会上发表演说,认为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已经不符合事实。他要打破“中国农村尚有大量剩余劳动力,‘民工荒’只是暂时现象的神话”,要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之谜。抛弃过去“假设估计,采取直接观察做出判断”的做法。他认为2004年农村劳动力总数为49695万人,从中要剔除三个部分:一是农业上1.8亿必要劳动力;二是乡镇企业和外出打工者即已经转移出去的2亿劳动力;三是40岁以上难以转移出去的劳动力6000万,那么农村充其量就只有5800万农村劳动力。[15]以上数据显示,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储备几近枯竭”,[16]我国的劳动力有限供给时代的逼近。
工资上涨和劳动力市场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预示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刘易斯拐点来临将使得一个国家劳动力供需市场发生新的变化,促使宏观经济出现两个基本特征:劳动力市场上普通劳动力佣工工资将普遍上涨和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趋势明显。农民工在城镇的务工收入虽然长期以来低位徘徊、增幅极小,但2004年以来农民工的工资涨幅明显。[17]根据张晓波等人基于对甘肃省农忙和农闲时期的工资的发展演化模式的长期调研发现,“无论其他因素是否被控制,实际工资水平总是不断地攀升。贫困地区实际工资在加速上涨,甚至农闲时期也是如此,表明剩余劳动力的时代已经结束”。[18]随着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阻碍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制度正逐步消除,各种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城镇转移的体制机制正逐步健全与完善,城乡一体化劳动就业市场己基本形成。” [19]从这也可以看到刘易斯拐点到来的迹象尤为明显。
人口老龄化加剧与人口红利正逐渐消失,是刘易斯拐点到来的征兆。蔡昉认为人口年龄转变的最富生产性的阶段会为经济增长带来潜在的人口红利,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能够对这种人口红利加以充分利用,经济增长就可以获得一个额外的源泉,创造经济增长奇迹。相反,如果人口红利消失,经济增长将进入缓慢阶段。[20]根据相关资料表明,中国“正在变老”,“未富先老”,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根据我国的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的主要数据显示我国0—14岁人口占16.6%,比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上升2.95个百分点,其中65岁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我国人口增长已经由“高、低、高”过渡为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三低”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我国人口总数的增长速度放缓,老龄人口比重增加,少儿人口比重缩小。中国将在未来10—20年内步入严重老龄化国家行列。另外中国的人口机会窗口从1990年开始,预计到2030年结束。”[21]这表明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提前发生了转变,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而“刘易斯转折点”与“人口红利”间有着某种正相关的关系,前者的显现往往是后者消逝的前兆,这使得劳动力有限供给成为现实。
我国是否迎来刘易斯拐点之争(见上表)
四、结论
第一,我国已经迎来刘易斯第一拐点并且正在接近第二拐点,这就能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刘易斯转折区间,劳动力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伴随而来的我国的人口红利转型提前完成使每年的出生人口会逐渐出现负增长,老龄化日益严重,给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二,对于刘易斯拐点对非经济因素的影响的分析缺乏研究。很多学者能证明刘易斯拐点对中国制造业等经济因素的影响,但是鲜有人从制度方面考察了刘易斯拐点对中国的非经济影响。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凸显了我国人老龄化趋势严峻,如何做好防范老龄化危机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建设与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是化解老龄化危机的关键所在,这也正是刘易斯拐点给我们的非经济方面的警示。
第三,部分学者研究采取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更加注重实地调查,并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分析与得出结论;也有侧重于通过国内外的刘易斯转折过程的对比与借鉴,结合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预测。
第四,很多学者主要是通过文献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与案例分析来研究与分析,多数学者更加侧重文献法与案例分析法,而对比较分析法采用的相对较少,而个案分析法在部分文献中有出现。
第五,通过大量的文献收集、整理和辨析,得出的结论是:刘易斯拐点的到来预示着中国进入到劳动力有限供给时代,正面临着一个转型环境,探讨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政策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美)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2]王春雷,产业低端化对“民工荒”的影响[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周平,二元经济理论与人口流动问题分析[J].经济问题,2008(10).
[4]张志强,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修正[J].发展研究,2008(6).
[5]陈跃,对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与城乡收入差距同时扩大悖论的解释[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孙自铎,.中国进入“刘易斯拐点”了吗? ——兼论经济增长人口红利说[J].经济学家,2008,(1).
[7]简新华,张建伟.从“民工潮”到“民工荒”——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制度分析[J].人口研究,2005(2).
[8]陈华,刘易斯拐点“远未到来”——访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经济管理系副主任燕晓飞[J].中国制衣,2009(2).
[9]刘元春、孙立,“人口红利说”: 四大误区[J].当代社科视野,2009(3).
[10]刘伟,刘易斯拐点的再认识[J].理论月刊,2008(2).
[11]王德文,中国刘易斯转折点标志与含义[J].人口研究,2009(2).
[12]李月.刘易斯转折点的跨越与挑战——对台湾20世纪60、70年代经济政策的分析及借鉴[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9月第9期(总第298期) .
[13]劳动保障部课题组,关于农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J].中国劳动保障,2004(11).
[14]蔡昉,中国经济面临的转折及其对发展和改革的挑战[J] .中国社会科学,2007(3).
[15]蔡昉,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之谜[J].中国人口科学,2007(2).
[16]蒯鹏州,中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应关注人口变化因素[J].经济研究参考, 2010年(62).
[17]姚上海.“刘易斯拐点”突现:我国劳动力资源面临重大转型[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月第8卷第6期.
[18]张晓波,杨进,王生林.中国经济到了刘易斯转折点了吗?——来自贫困地区的证据[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
[19]同[17]
关键词:走出教室 学习科学
一、在大自然中学习科学
大自然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还是孩子们永远都学不完的“百科全书”,里面蕴含着很多知识奥秘,这些,都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如果把学生局限在教室里,教具、课件虽好,却远远跟不上自然界的百转千回、生机盎然,常此以往,只会束缚孩子们的思维,削弱其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因此,要带学生走出教室,步入自然。我在教《青蛙》《蚂蚁》、《蜗牛》、《蚯蚓》等课文时,孩子们对这些小动物都很熟悉,有些甚至都玩过,所以,我让孩子们去校园里捕捉这些小动物、再拿到课堂上来观察。虽然耗费了一节课,但收获颇丰,学生的兴趣也非常浓厚。假如上课只是照本宣科,学生虽然还坐在教室里,可心早就插上翅膀飞向窗外,这样就会让学生已经构筑的经验知识倒塌,使学生把书中学到的知识与大自然相脱节,得不偿失。
二、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科学
课本是教材,大自然是教材,生活更是一部最现实的大教材,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学到许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把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体会知识力量的强大。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进行探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初冬的一天,一位学生问我:为什么早上起床时,我卧室的窗玻璃上都沾满了水珠?学生能提出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我非常欣喜,但我没有回答,决定把这个问题抛向全体同学。于是在我的提议下,成立了“神秘的水珠”专案组,让学生象大侦探一样去搜寻这神秘的水珠来历。几天后,学生找到了许许多多出现“神秘水珠”的地方:“我在烧饭时发现锅盖上有水珠”“我在玻璃上呼气也会出现水珠”“我从冰箱里拿出饮料,外面很快也出现水珠”。一位戴眼镜的同学汇报:“我的眼镜有时也会莫名其妙地出现水珠。”……学生纷纷汇报自己的发现,气氛异常激烈。我再引导学生找出出现水珠时的相同条件,最后经过讨论后,大家形成统一意见:热的水蒸气碰到冷的东西,就会形成水珠。这时,我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我想,这块内容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印象深刻的,因为这是他们自己从生活中发现的。学生在家中做家务也经常会有问题,烧水时水溢出水壶;烧鸡蛋时鸡蛋烧爆了;冷天里,倒开水后塞上热水瓶塞,瓶塞会蹦出来等。当他们提出这些问题时,我们正好可以引导他们学习热胀冷缩知识,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并且已有经验,水到渠成,肯定成功。
知识只有运用起来才是活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最好地方就是社区和家庭生活了。比如学了《食物的营养》之后,让学生回家给自己和家人合理地搭配食物,合理地补充营养;学了《植物和环境》《动物和环境》之后,他们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社区里宣传买菜不用塑料袋,塑料袋会造成白色污染;废旧电池不能乱扔,会污染水和土壤的等等。
三、鼓励学生搞好社会调查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这说明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调查学会了分析数据,与人合作等研究科学的方法,通过社会实践还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我校的科学兴趣小组,展开对商丘市附近水质的调查。学生通过访谈、调查、取样,并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进行了水质检测,引导学生从网上搜寻有关环保方面的资料,最后找出水质变坏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措施,写出调查报告。这样把学生尽可能地推向社会,使他们逐渐养成关心社会,关注环境的意识和习惯,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在学习了“电的安全使用”和“家庭用电”知识后,我要求学生统计自己家所有的用电器种类,调查家庭电路结构和安全用电隐患,总结安全用电注意事项,并写出调查报告,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在学习了“种群和生物群落”以后,我组织学生对本村或本镇人口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个人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年出生人数、年死亡人数等指标,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如年龄大的比小的多,说明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性别比率失衡,可能是重男轻女现象还比较严重;受教育程度正在迅速提高,得利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说明人口数量仍然在膨胀,计划生育国策要继续贯彻下去……通过调查,使学生明白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必须要贯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这一基本国策;使学生对家乡各个方面形成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