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节的名人名言范文

教师节的名人名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节的名人名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节的名人名言

第1篇:教师节的名人名言范文

【关键词】人学 生命教育 阶段性

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和关注人的生命,关注影响人的生命的各种问题,这便产生了各界对生命教育的重视。通过生命教育,转变人们对生命的态度,转变人们对待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等的态度,让人们认识和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正确对待生命。的人学思想主要是从整体上对人以及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活动、人生价值、人性等进行研究的学问。笔者将从人学思想的角度出发,分析人学视野下生命教育的特点,从而对人学视野下生命教育的阶段性进行研究。

人学思想与生命教育概述

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主要是指围绕人生、生活、生命等问题而展开的相关知识的传授活动。生命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激荡起生命中积极的因素以实现生命的价值。为此,要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生命内涵、生命知识、生命意义等,从而抵达生命的核心诉求。通过生命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实现其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结合。让学生们认识生命发展的规律、了解生命的本质,看清自己跟社会、跟他人、跟自己的关系,做到理性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

人学思想。的人学思想是关于“人”的思想,主要是从整体上对人以及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活动、人生价值、人性等进行研究的学问。人学思想也是一种哲学,是一门研究人及其发展规律的哲学。人学思想认为,人是类的存在物,也是种的存在物,前者把人和动物的本质不同区分开来,后者把人与人之间的本质不同区分开来;人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价值属性相结合的产物。从人的属性出发,人学的产生是对以往人学理论的历史性革命。它把对人学的研究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从人的社会实践及人所处的社会存在的条件中去研究人,这就为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的本质、人性、人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前提和条件,因此不再囿于西方传统人学中的抽象人性论、抽象的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之争等。

第一,的人学理论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来认识人。马克思指出:“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同时,“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从历史发展过程中研究人性、个性与个人的发展,这就区别于抽象人性论、机械和庸俗唯物论。

第二,的人学理论从人类的社会化的角度或者说从整个人类社会来认识人。他说:“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以社会化了的人类作为考察人的根本出发点,这就使人学和其他唯心主义人学相区别。

第三,人学理论从对世界的改造进程中人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方面来认识人。人学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把人的本质看作是实践的。这样,不论从人学的出发点或人学的本质特征来看,都使其成为最能从根本意义上充分体现具有时代特征的人学观。

这就可以看出,马克思把对人学理论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启发了我们从新的角度来认识人。人学思想所阐述的人的生命具有“实践性、现实性、社会性和创造性”,体现了它对人生问题的观照:实事求是、革命进取的人生态度、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人生价值、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生目的。它代表着现代人学研究的正确方向,为我们更好地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合理有效推行生命教育,指出了正确的道路。

人学视野下生命教育的特征

对生命的关怀。按照人学思想,生命教育应该重视对人生命的关怀,将生命关怀渗透在教育教学理念中去。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将教育看成是培养社会经济发展的工具,从而仅仅重视学生的社会工具价值,而忽视了其生命价值。这严重违背了马克思关于生命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人学思想。所以,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实行生命教育必须认识到生命的超越性、社会性、现实性和主体性等特性,客观把握生命存在这一事实,以生命存在与发展为宗旨,为人们生命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思想资源。因此,在生命教育中,必须积极关怀学生在爱情、生活、人生发展等方面的情况,让学生们自觉感受到生命的温暖。遇到挫折的学生,对生命的关怀更为重要。人学思想让人们认识生命存在的本质以及追求和发展的方向、规律,这也就明确了生命教育的出发点,即关心人的生命,关注学生对生命的认识。

对人生价值的关注。根据人学思想,生命教育应该从客观存在的人出发,引导人们了解“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其价值”,让人们理解生命存在的本质以及生命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因为,在人学思想看来,人本质上就是社会存在物,人的存在主要体现在社会生产、交换、交往等实践活动中,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因此,人存在着必然的社会性。那么,人学视野下的生命教育不但需要站在实践的角度考虑人存在的社会价值,而且还要考虑实现其社会价值的基础—人的价值。具体到实施生命教育,就是要看到每个学生生命的存在与发展,看到学生生命教育这一实践活动的价值,而不应该把学生仅仅看作是活动的客体或者对象。

对人性完善的要求。根据人学思想,生命教育应该通过促使人的各种属性的完善来实现其全面发展,其包括人的精神属性、社会属性、自然属性的完善,统称为人性完善。具体的说,人学视野下生命教育要求从现实的人出发,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目标。因此,生命教育必须考虑学生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等人性的完善,也就是要实现他们在这三方面的协调发展和完善,使学生在处理与自己、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中能彼此包容、互相适应,得到幸福。

人学视野下生命教育的阶段性

根据人学思想,生命教育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对人生命的关怀、对人生价值的关注、对人性完善的要求等方面。而在生命教育实践活动中,必须实施阶段性的渐进教育,即实行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教育路径,来构建生命教育体系。

自我认识阶段:加强学生生存品质的培养。人学思想的最基本观点就是人的生命存在着超越性、社会性、现实性、实践性,生命是客观的社会存在物。因此,人学视野下的生命教育首先应明确学生对自己生命认识的目标,也就是培育学生的生命意识。其次,帮助学生正确的对自我进行客观的理解,选择其自我生成的环境,对自我进行真正的认识,并明确自我发展的方向。再次,帮助学生们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一面,积极引导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让他们在失败和挫折中发现自我、感知自我、认识自我,并挖掘自我的潜力,使其生命的价值得到提升,得到社会的肯定和承认,同时追求到自我的幸福。

自我完善阶段:加强学生生活品质的培养。根据人学思想,人的生命具有超越性,这主要是由于人相对于动物来说,其生命是一种不特定的,是一种不完善的。人出生时并不具备维持自身生存的任何技能,人要想生存必须自己创造、努力争取维持生命所需的各种物质、精神方面的东西。即人从生命降临,就需要进行不断的完善。人必须进行不断的学习、探索、创造才能获取其生存所必需的以及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生命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自我完善,指导学生自我完善,从而加强其生活品质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创作属于自己的生活条件,提升其自身的生活品质,寻找属于其自我的幸福。

自我超越阶段:加强学生人生品质的培养。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在认识到自身生命具有自然属性的基础上,促使他们追求生活的意义,实现其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生命教育不但要引导学生们对现代生存技能与知识的掌握,追求其物质上的需要,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们在思想上的升华、心灵上的陶冶、智慧上的启发,让他们感悟生命的价值、生活的意义,实现自我超越,提升人生品质。

综上所述,人学思想视野下的生命教育主要表现在对人生命的关怀、对人生价值的关注、对人性完善的要求等方面。而在生命教育实践活动中,必须实施阶段性的渐进教育,即实行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教育路径,来构建生命教育体系,其中,在自我认识阶段,加强学生生存品质的培养;在自我完善阶段,加强学生生活品质的培养;在自我超越阶段,加强学生人生品质的培养。即在人学视野下展开生命阶段性教育,阶段性、层次化培养学生生存品质、生活品质、人生品质,让学生们认识生命发展的规律、了解生命的本质。

第2篇:教师节的名人名言范文

1、以情感激情

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性。所谓感染性,就是以情动情,就是使情感刺激者和情感感受者的内心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即师生的感情共鸣。只有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使受教育者产生心灵感应,产生动机,形成信念、世界观。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才能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感染学生。其一般作法有三:

(1)根据学生崇拜名人和对榜样的心理需要,以名人、榜样之情感染学生,激发他们进行自我教育,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可组织学生参观先进人物事迹展览,可请名人、英模报告,可宣讲英模故事,可阅读名人传记,建立名人名言录等。(2)可就近用本校本班的优秀学生的动人事迹,来启发、感染学生,使其学有榜样。(3)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民主、平等、健康、和谐的教学环境。只有用道德情感来激发、感染学生,才能使其实行思想品德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2、以情境激情

情感具有综合的情境性。这种情境性就是在各种情感因素的作用下而形成的某种综合情势氛围。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不同的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所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为了唤起、培养和强化某种情感,就应尽力创设适合于教育教学内容需要的情境氛围。这犹如演员登台表演,要靠音乐、布景等艺术手段进行烘托一样,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也需要情境的协调和配合。在良好的环境中,学生便会有一种好的情感,如参观现代化工厂、实验室,访问科学家,就可唤起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游览祖国名山大川,名胜古迹,革命圣地,就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等。以情境激发学生情感要注意两点:

(1)抓住最佳教育时机,如国庆节讲《热爱祖国》,教师节讲《尊敬老师》,新的班集体组成时讲《爱护集体》。(2)在有条件的地方,要充分利用有特殊意义的场所(烈士墓前、十字路口、圆明园遗址、万里长城……)、录相、影片、录音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采的道德情境和看得见、摸得着的感情材料,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中,受到品德教育。

3、以行为实践激情

第3篇:教师节的名人名言范文

摘要: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了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节成功的课,不在于老师口若悬河地讲解,而在于学生能够主动去理解、探索、记忆。创新需要时间,创新更需要空间。学生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自参与尝试、体验、亲自去做。

关键词: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 可能性 空间

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将学生认识知识的过程,简约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自感悟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是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同时,学生在感悟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着积极的探索、思考,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怎样才能多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

一、精心设计问题,点燃学生思维之火。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了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我认为教师备课时设计出有效的问题,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如:教学正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时,可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运用教师分配的学具(小棒和一些橡皮泥小球)搭一个正方体。于是学生就纷纷动手搭起来。一段时间过去了,问题也就出来了,有些小组搭出了“漂亮”的正方体,可是有的小组搭出的正方体就是不像样,还有的小组就连一个完整的正方体也搭不成,教师可抓住这一机遇,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小组搭不出漂亮的正方体呢?让全班同学共同分析不能搭成正方体的原因。于是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原来不能搭成正方体的小组的小棒只有11根;搭得不“漂亮”的小组虽然有12根小棒,但是这12根小棒的长短是不一样的……。上述教学环节中教师的“为什么这些小组搭的正方体不漂亮?”这个问题就问到了点子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很快就得出了“正方体有12条棱,长度都相等”这一结论。其实,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只要我们教师去认真地分析教材,精心地设计问题,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绝大部分知识都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掌握的,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更主要的是摆脱了长期依赖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得到充分的培养,从而渐渐形成了创新的能力。

二、给学生充足时间,为学生创新提供可能性。

一节成功的课,不在于老师口若悬河地讲解,而在于学生能够主动去理解、探索、记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是多给学生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完整的可以补充;不清楚的可以适时地提问;不同的想法各抒己见,并可以争论。对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我也不轻易否定,而是追根溯源,让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为什么这么做?你是怎样想的?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放手让学生说,使他们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愉快气氛中进行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如果这些时间老师还是窃为已有,如果将教学环节,改成教师展示,不能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的话,学生只能睁大眼睛看,这样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虽然从表面上看“节约”了时间,但是长期在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出来的学生,除了被动的接受,不可能有别什么?那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只是一句空话,更不要说创造能力的培养了。

三、给学生以空间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需要时间,创新更需要空间。学生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自参与尝试、体验、亲自去做。因为数学是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之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教师只有结合教学内容,经常给学生提供亲自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做,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促使外部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内部智力活动,学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出数学的真谛,才能逐渐养成创新的习惯,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离开了空间、离开了学生的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有句话说得好:我听见了,就忘了;看见了,就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教材所呈现的知识都是“死”的,它只能通过学生的“活动”,学生的种种“操作”,才能“内化”为学生的头脑中的经验系统。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要科学的设计多样化的练习,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

数学《年、月、日》这课时,我没有给学生布置传统的填空、选择、计算等作业,而是给学生留了这样一道题:“每人亲自制作一张2011年的日历,可用电脑制作。”真没想到,学生们精彩的创新作业真让我震惊!

胡悦同学的日历共分12张,每个月一张,把所有的周六都设成绿色,把所有的周日都设成红色。还上网查到了有关我国农历的知识,把2007年的农历也写进了日历。如:春节,惊蛰、春分、夏至、立秋、小雪、大雪‥‥‥

秦炼同学的日历也分为12张,是在电脑上设计的。他把全家人所有的生日和一年中所有的节假日都写在了上面,还用了不同颜色区分,如:元旦、春节、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五一劳动节、植树节、教师节、十一国庆节、圣诞节‥‥‥都用的是红色的,这样更区别其他普通的日子。

还有同学制作的也很精美,上网查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每个月都写了不同的名人名言,如:1月份是一年的开始,写的是“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9月写的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尤其是12月,写的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想提醒大家,一年过去了,要珍惜宝贵的时间。

另外罗菁玮同学的日历跟前面的都不一样。她的2011年的日历是双语的,12个月有不同的英文单词,从星期一到星期日也有不同的英文单词。她真了不起,居然把数学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太出乎我的意料了!

第4篇:教师节的名人名言范文

一、普通教师,更需要我们关注

面对参观者,领导大谈特谈名师;学校招生,简章上大书特书名师。好像学校的发展就是靠了这些名师。当然,名师对于学校的发展,对于学校深层次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毋庸置疑。但学校的发展,绝不仅仅是靠这些名师,学校的稳定更不是只靠这些名师。

有人说:社会的发展需要精英推动,但社会的稳定,却要靠成千上万普普通通的平凡人来维护。同样,学校的稳定,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也要依靠那些默默无闻、淡泊名利的普通教师。因为,一所学校,名师毕竟只是少数。如某县实验学校拥有教职工110人,但具有市级以上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等称号的教师,不足8人。且其中尚有6人在学校领导班子中,真正扎根一线,服务教学的名师,只有2人。也就是说,一个学生在从入学到毕业的九年时间,也不一定能有机会,聆听到“名师”的精彩授课,而只是在那些普通教师的传道下解惑。可见,一所拥有数千学生的学校,其正常教学秩序的维持,教学质量的提高,真正依靠的仍是广大的普通教师。

因此,作为一所有远见的学校,在重视名师的同时,更应重视那些普通教师,为他们提供发展的最佳环境和氛围。在符合学校发展需求和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尽可能为那些普通教师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帮助他们成长。只有这样,学校才会更加稳定。

二、关注身边,从平凡中寻找伟大

几乎所有学校,为了丰富校园文化,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都在走廊、教室等墙壁上,张贴满了名人画像、名人名言。但果真能达到如此目的吗?

我曾经在某班做过调查,让全班50个学生,把本班所在楼层张贴的名人名字写下来,不许讨论,只能独立写。结果让人吃惊,没有一个能全部写出,甚至有十几名学生一个未写对。学生的这种熟视无睹,告诉我们:名人榜样的激励作用是极其有限的。那么,用什么样的榜样来激励学生呢?

无棣县第三实验学校采取了这样的做法:每年教师节举行“感动三实人物事迹”评选。不管你是学生,还是老师;不管你是扎根教学一线,还是后勤服务管理;不管你是年近半百,还是刚刚参加工作。只要你所做的某件事,得到了广大教师学生的认可,都可以获得学校“感动三实人物”称号。至今,该校已成功举办了两届。借助活动开展,每一名学生,每一名教师,都学会了关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都学会了发现身边的善良、美好与崇高。

由此可见,我们在追求那些名人激励作用的同时,更应好好利用身边的榜样,引导并塑造广大师生脚踏实地的品格,学会从平凡里寻找伟大。

三、失败案例,让我们以史为鉴

年终总结,工作汇报,校史编写等等,大都只谈成功经验,避而不谈失败教训。即使偶尔提到,也是三言两语,几笔带过。好像有了失败,就是对工作的否定。其实,正是这失败,才最有价值。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他曾试办过一个6岁入学的预备班——“快乐学校”,从预备班到一年级,连续跟到十年级。其间,她和孩子们一起见证草长莺飞,一起经历痛苦失败。但正是这不可再现的精彩经历,正是这不可复制的挫折失败,才使他逐步形成了许多闪光的教育思想,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当时和后世教育者留下了宝贵的教育思想和经验财富。

因此,我们应当敢于自揭家丑,应当正视自身发展中走过的弯路,遇到的失败,更应客观分析失败的原因。以便为他人提供借鉴,以便学校能自我反省,并寻求超越。

四、毕业典礼,与开学典礼同等重要

不知何时,毕业典礼悄悄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一个毕业证,一张毕业照,成了毕业的标志。究其原因:一是安全顾虑。“学生已经毕业,再也无所顾虑,很容易惹是生非。”一位学校负责人如此分析。的确,愈来愈严峻的安全形势,让我们的学校不得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二是重视不够。组织开学典礼,学校可以借此扩大宣传,对学生进行行为养成教育,以利学生在校几年的成长。而毕业典礼,学生已经毕业,开不开无所谓。果真无所谓吗?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院士曾经指出:毕业典礼这种仪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也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重视。毕竟对每个学生来说,这是他们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是他们生命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第5篇:教师节的名人名言范文

[关键词]:融合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 对策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代表一种风气,体现一种和谐,孕育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力量。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表现。

我校是一所特普融合教育学校,聋、盲、弱智的特殊孩子和正常学生在一个学校里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在这一背景下,怎样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笔者认为更应该注重其内涵与实质的精神领域,凸显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特色。

一、优化育人环境,突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学校无闲处,处处熏陶人。学校环境不仅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也是培养学生文明素质的载体。我们应充分发掘、利用校园环境,形成浓厚的立体环境文化,使一草一木、一墙一板都能说话,都起到教育人、启迪人、熏陶人的作用。恰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一草一木皆关情”。

1、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建设。

学校在改善校园硬件设施的同时,要加强校园的绿化美化,校园绿化力求做到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有机统一。以实用、经济、美观为原则,以绿色植物、花卉为主,使校园真正呈现三季有鲜花,四季有绿树的怡人景色。

2、加强校园人文景观建设。

学校在主楼门厅应设计制作校徽,校徽应体现“以普带特,以特促普,特普共进”的融合教育思想;在学校醒目位置设置办学理念、校训、校风、学风的牌匾;在楼宇的走廊内设计制作国学经典、名人名言、师生字画;在各功能室、办公室内设置艺术精品、哲理隽语、规章制度等标牌、标语;各班教室张贴物应既有统一标准,又充分张扬个性,形成有个性、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校园里的亭台楼阁、迂回长廊、石凳桌椅应错落有致;设计一首体现学校主旋律的校歌,在学生中广泛传唱;增建大型主题雕塑。

通过优化环境,大力塑造和谐统一、内涵丰厚、昂扬向上的文化氛围。使每一株树,每一面墙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一个景点,每一幅标语都成了陶冶情操、德育渗透的有效载体。让师生在有“形”的校园文化中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厚重底蕴。

二、拓展校园活动,突出校园文化教育功能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得以延续与发展的源泉,是校园文化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是学校生命力所在,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求真、求知、求乐,使特普学生在参与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谐相处。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发展个性的舞台,也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为残疾孩子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将来回归主流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1)依据“六定”制度(定目标、定时间、定人员、定内容、定地点、定辅导老师)开展好书法、美术、手工、舞蹈、装裱装潢、刺绣、美容美发、篮球等兴趣小组活动,还应增设器乐、武术、盲童合唱、聋童乒乓球等。

(2)编排一个由特普学生共同参与的“手拉手”校园集体舞。

(3)有重点、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结合重大事件、传统节日、法定节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月活动。如三月份“学雷锋”活动,四月份“书香校园经典诵读”活动,五月份“春季运动会”“孝敬父母月”活动,六月份“红领巾心向党”庆六一活动,九月份“庆祝教师节” “民族团结月”活动,十月份“祖国颂诗朗诵”活动,十二月“冬季运动会” 等。

(4)开展好“国旗下演讲”、红领巾广播站,在班级里组织好班、团、队会等常规活动。

第6篇:教师节的名人名言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丰富活动;自我管理;校园文化;德育教育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注重德育渗透

1.努力挖掘学科教学德育资源

学科教学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教师应将德育资源的挖掘和运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文科教学中,把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教育应放在首要地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的美好情感。同时,注重教材与现实政治、经济、社会的结合分析,帮助学生更深刻了解人生、认识社会、感受现实,增长生存、发展和成功的生命智慧。在理科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发挥学科优势,积极创设情境,注重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真知,在实践中品味成功,在思索中激活思维,使学生在提高科学素养的同时获得人文素养、道德素养的提升。

2.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教师需要以社团活动、课外活动为平台,科学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发开设德育课程,如生命教育课程、生涯规划课程、责任培养课程、意志训练课程、创新实践课程、审美教育课程。此外,还要结合本地的历史,将一些先进人物的事迹写进国旗下的讲话稿,对学生进行责任培养教育;每周安排一节心理教育课,开设“心馨空间”心理咨询室,排解学生心理困扰,指导学生健康成长。

二、以丰富活动为载体,注重德育体验与感悟

“教会学生做人”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学校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德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将德育工作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体验感悟,从而提高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

1.节日、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

如:母亲节、教师节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迎国庆歌咏比赛、元旦文艺演出等,寓教于乐,适时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

2.礼仪常规教育活动

学校必须把礼仪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狠抓学生的行为习惯。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让学生从小事中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校要推行形体礼仪进课堂,并利用晨会、周一下午的主题班会时间,通过开展“拒吸第一支烟”“文明礼仪伴我行”等活动,进行礼仪常规教育。

3.体育艺术教育活动

每年要举办两届学校运动会、艺术节、校园读书节,成立多种学生社团,如:“海之梦”舞蹈队、“我最摇摆”现代舞表演队、未来之星篮球俱乐部、毽彩飞扬的花样踢毽等等,丰富校园生活,展示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陶冶学生情操。

4.科技实践教育活动

人文素养是多层次的,教师要将技能训练作为提高学生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到技能学习的重要性,通过日训练、周评比、月联赛的方式,不断强化技能,从而引导学生扎实学艺,积极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氛围,形成苦练技能的良好局面,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彰显学生的人文素质。

5.主题教育活动

学校要每周安排一个教育主题,充分利用周一的升旗仪式、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教育;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站、宣传橱窗、黑板报等德育阵地的作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素质。

三、以自我管理为主线,注重道德实践

1.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

在政教处组织下,实行班级轮流值班制,时间为一周。值周班每位学生都承担全校卫生、纪律、学习、安全等方面的管理职责。值班期间,每位值班学生根据各自职责进行检查督促。真正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人人有人管,人人能管人”的立体管理格局,让学生在参与学校具体事务的管理中,提升管理能力,培养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意识。

2.让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管理

在班主任组织指导下,实行值日班长制。班级每位同学负责一周的班级管理事务,班级工作由值日班长日通报、周总结,班主任每月举行最佳值日班长评选,学期末进行表彰奖励。值日班长制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班级管理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

3.构建星级学生和技能特长学生评选、百分制评价、“学生个人成长信息系统”评价体系

星级学生评选从日常行为表现、各类竞赛获奖等方面进行过程评价,同时关注特长学生的发展,通过评价和表彰使更多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百分制评价从学生学习成绩(包括特长发展)和品德成绩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建立学生成长信息系统记录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让学生在自我反思、自我完善中健康成长。多元评价体系,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家长评价的结合,极大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四、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注重德育熏陶

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以构建“宁静、典雅、阳光、和谐”为宗旨,因地制宜、精心设计。让一景一物、每堵墙壁、每个角落都起到教育作用。教学楼每面墙壁都要会说话,这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此外,楼梯间、走廊上要分别镶挂不同的宣传版、诗词欣赏、名人名言和温馨的提示语,使人赏心悦目;教室内则设计精彩纷呈的展示栏,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就连厕所也要装饰一新,为学生学习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学校必须坚持德育为首,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积极探索新时期职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丰富学校内涵,加快形成办学特色,努力把学校办成学生、家长、社会心目中的高质量、高品位、信得过的品牌学校。

参考文献:

第7篇:教师节的名人名言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 价值观 融入

一、背景意义阐释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是一种时代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校文化中去,通过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为孩子们将来步入社会、建设祖国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这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毋庸置疑的时代要求。

根据2014年4月1日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4]4号),我校充分认识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根据学生特点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我们的青少年。

二、核心概念解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党在十报告中归结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思想的结晶。

校园文化是学校隐性的课程,对学生成长大到理想道德,个性品德,小到行为习惯,言谈举止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精心思考,精心设计,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景育人。学校营造各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形式,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小学生价值观形成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初级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外文化的交融,人们的价值取向不再单一,多元化已成为人们追求的方式。传统的以儒家伦理为基准的道德体系已经崩塌,社会上所产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失去了理想追求的虚无主义等思潮涌动。首先,社会价值紊乱,使人格环境日益苍白。其次,是功利主义的喧嚣让德育目标渐行渐远。

四、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一)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校园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工程,抓住了它,也就抓住了根本。我校在环境文化、课程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的建设中,注重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如在校园综合楼墙壁上安装了校园梦内容,教学楼墙壁上布置了伟人题词、校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等,综合楼走廊中安装了名人名言,教室布置了班风班训,让墙壁说话,让环境育人。我校还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宣传栏、板报、网站等文化传播载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营造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校园文化氛围。如环境文化、理念文化、窗口文化、墙壁文化、办公室文化、楼道文化、迎宾文化。学生们在这种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

(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入课堂

在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等过程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在品德、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的教学中,做好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内容的教学;在学校管理、课堂教学及教师的言行中渗透基础道德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教师的教学内容、教育行为和教育态度走进课堂,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优秀品质。

(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德育实践活动

第8篇:教师节的名人名言范文

一、指导思想

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坚持“立德树人,全员德育”,以养成教育为抓手,牢固树立“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整合以“全员性、全程性、全体性”为特征的德育资源,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实施“一四五”幸福德育工程,不断改进德育工作办法,不断改进德育评价机制,“全覆盖、动真情、看实效”,为提高教育质量而努力。

二、工作目标

1、落实学校德育总体目标,实现一个总体思路:实现全员德育,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着力提升两大素质: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深化三大德育特色:养成教育、信心教育、感恩教育;搞好四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宿舍文化、校园文化、个人文化;坚持五大教育并举:公民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安全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2、实现育人目标:即培养健全人格,发展综合素质,造就个性特长,强化“自理、自律、自主、合作”,培养合格公民。初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在并在思想道德、能力、身体、心理等方面形成一系列优良品质。

三、工作重点

1、构建德育管理体系、评价体系、先进经验推广体系,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德育环境,以班主任为核心,推行学生自主管理的机制。

2抓好德育卡管理办法,推行班级事务承包管理,搞好班级自主管理,推行值日班长报告,实行德育卡管理制度。

3、做好幸福德育工程。借力幸福教育平台,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主题,畅通“学科渗透”“活动体验”“文化浸润”“评价激励”四条渠道,扎实推进德育改革与创新,让德育成为师生的幸福源泉和成长动力。

4、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根据学生年龄心理、兴趣爱好,结合传统文化,围绕学校培养目标,精心营造学生喜闻乐见、催人奋进、温馨高雅的班级文化,使师生目之所及、耳之所闻、触之所感、心之所思都能在无意识中接受到有意识的教育。

5、认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要通过谈心、咨询、讲座等多种形式,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的心理矛盾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6、加强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克服形式主义,讲究实际效果。做到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寓德育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

7、办好家长委员会,定期开展培训,帮助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创建家长资源库,利用家长优质的人才资源为学校提供服务。配合社区教育,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德育大网络,形成德育合力,优化育人环境,争取最佳教育效果。

8、教育学生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宁阳十二中学生管理手册》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尊重国旗国歌,尊敬老师,团结同学。

9、加强班级安全工作,,大力做好学生公寓管理,为学生提供舒适、安全、文明的生活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工作措施

1、加强学习,提高德育管理水平。

在班级管理中大胆创新、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要有高超的协调能力、精辟的分析能力,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高德育工作的感召力。作为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发挥模范、表率作用,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言谈风貌。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从而仿效。倡导以生为本,以德服人的教育理念,形成勤于学习、善于育人、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高尚师德

2、开展“五爱”教育,落实“四个学会”。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学会尊重、学会沟通、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3、加强德育常规管理工作。

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对住宿生加强纪律、卫生的检查力度,促使他们能很好利用在校住宿生活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对住宿生的管理,做到服务、管理、育人;注重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培养,使学生的行为规范外化为行为,内化为素质,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仪习惯。

4、创设班级管理特色。

在日常管理中用“爱心去塑造,用真情去感化,用榜样去激励,用人格去熏陶”,认真并耐心细致地做好班级日常管理工作,注重深入思考,深刻反思,不断总结经验,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努力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管理模式。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会必要的心理疏导方法,努力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6、加强法制、安全教育。

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系列教育活动,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意识。

7、开辟各种渠道,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公益劳动、科技文化艺术等形式的活动。

8、创建良好校园文化,让环境育人

充分发挥班级黑板报、内报栏等宣传阵地作用,坚持正确舆论引导人,优秀作品鼓舞人,典型事例激励人;充分利用班会课,组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的针对性强的主题班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办学理念、校训、校徽、校风、学风教育,培养他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形成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感召力。

9、进一步做好“特困生”、“留守儿童”的帮扶工作。

五、活动安排:

第一周

1、制定计划

2、 “新学期,新打算”主题班会

3、庆祝教师节实践活动

第二周

1、制定班规班法实施德育卡管理

2、学“守则、规范”做文明中学生主题班会

3、初一新生适应初中生活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周

1、办文明礼仪教育专题板报、手抄报

2、学习“宁阳十二中学生文明礼仪常识”

3、“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主题班会。

第四周

1、“力戒奢侈,勤俭节约”主题班会

2、家长开放周。

第五周

1、庆国庆征文、板报、手抄报

2、“实现理想,报效祖国”班会。

第六周

1、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2、办法制教育黑板报、手抄报

3、学习“XXX中学生法律常识”,撰写法制教育体会。

第七周

1、“学法用法,做遵纪守法好少年”主题班会

2、家访

第八周

1、“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班会

2、家长开放周

第九周

1、“勤学求索,自强不息”主题班会

第十周

1、“关爱他人,我的责任”班会

第十一周

1、进行给老师的一封信活动

2、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3、家长会

第十二周

1、开展与家长的一封信活动

2、“天天进步,我能行”班会

3、“名人名言伴我行”征文

第十三周

1、“责任伴我成长”主题班会

第十四周

1、开展与老师的一封信活动

2、复习方法

第十五周

1、“诚信就在我身边”征文

2、“自主学习,我能行”主题班会

第十六周

1、“事事讲诚信,处处讲诚信”主题班会

2、庆祝元旦实践活动

第十七周

1、“感谢父母,教育我”主题班会

2、“感谢同学,帮助我”黑板报

3、“感谢班级,为集体荣誉努力”手抄报

第十八周

1、“感谢老师,以实际行动迎期末”主题班会

2、期末考试心理指导

3、“诚信答卷,我的承诺”板报

第十九周

1、做好期末复习

第9篇:教师节的名人名言范文

根据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着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几种基本心理成分。中学青少年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的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与风尚的影响熏陶下,通过与周围的人、事、物发生交互作用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从社会发展和祖国建设上看,需要责任感教育;从学生当前的实际状况来看,需要责任感教育;从我国教育目标来看,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我国教育目标、爱国主义纲要,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从我校教育工作实际看,责任感教育与我校素质教育具体目标相一致,与创造教育相互补。

在品德教育工作实践中,我在我班试行了“认识——情感——行为”的实践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提高认识——培养责任感的目标意识

道德认识指个人对社会行为规范及行动效果,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个人的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观点、观念和相应的判断能力,它既是人们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信念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道德行为的先导。要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感,非常重要的就是中学生责任感的意识,强化其对责任感的认识。

二、诱感——解决责任感的内化问题

道德情感是作为品德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青少年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并不意味着会立即接受它,且自然而然地付诸行动,还存在着一个他们愿不愿意认同并付诸行动的问题。只有认识与积极的情感相结合,才会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使道德认识得以内化。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非常重要的就是要解决其内化在问题,以诱感作为媒介,如认识和行为架设一座桥梁。

三、指导行为——形成责任感的关键问题

道德行为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与外在监督而能自动实现的行为方式,它的养成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俗话说:“习与性成”、“美德大多存在于良好的习惯之中”。许多教育家也强调,教育就是要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培养中学生责任感的关键,还是要在提高认识、诱感的基础上指导行为,使学生将责任感内化为自己的要求之后,再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

以上三者是循环往复的一个整体。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在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中,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智力的发展和道德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在培养中学生责任感特别是高段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从这样的整体性角度去考虑。

遵循知情意行统一性原则,按认识——情感——行为的教育实践模式,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把教育学生“凡事考虑后果”作为实验的突破口,侧重研究“以教育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方法,力求把责任感教育真正落脚到“导行”之上。本学期是实验的第一阶段,侧重从“提高对责任感的认识和激感共鸣”抓起。

一、血的事实,让孩子们猛醒

当今的中学生生在新社会,长在改革中,朝气逢勃,开拓进取,他们经历的是一帆风顺,幸福的生活不易让他们产生深层次的思考。实验之初,通过摸底,我们深感学生对责任感问题缺乏热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于是,我利用班会活动时间精心设计了这样一次讨论。首先,我向同学们推荐了《是谁把他引向不归路?》这样一个故事。故事讲述了潘金海从小仗势欺人,胡作非为,虽然多次被抓,但有父母保驾,最后被判死刑,临刑前咬掉生母耳朵。这个血的教训。那么,究竟是谁把他引向不归路呢?激烈的讨论开始了,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指责父母对他的娇宠,指责公安机关的。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学生认识到了他自己从小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才是造成今天惨痛结局的根本,可见,一个人的责任感是与其生命紧密相连的。这血的教训,使孩子们猛醒,深思,并进而认识到对日常学习的重视和平时对集体、对亲人的关心是中学生最起码的一种责任。通过讨论,学生积累了道德经验,促进了道德认识的内化,提高了道德分析能力,达到了德育活动的认识功能。

二、书海漫步,进行责任感的熏陶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启迪学生"责任感"的良师益友。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他们的精神气节令人赞叹不已,归结起来,都源于高度的责任,在书海中漫步,不失为提高学生对责任感的认识、激发责任感在内心升腾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开展了“读书月”活动。活动中,大家了解了富兰克林等无数科学家为人类崇高的事业而执著追求的精神。为现代学子魏高原为祖国之崛起而刻苦攻读所感动;受外国人士白求恩坚守阵地、救死扶伤的精神所陶冶,被无数关于责任感的名人名言所鼓舞……

三、社会调查,明确责任感之重要

责任感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有什么重要意义呢?学生在前面的活动中有一定的感悟,但如何让他们迫切地感受责任感的重要,不容半点忽视,从而产生强烈的内驱力,在大小巨细的事情中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呢?同学们通过讨论,决定开展“社会调查”大行动。孩子们通过走向街头巷尾,通过网络查找了解各行各业中有关责任感的典型事例。

其中,公安人员冒着生命危险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个体户张司机几十年如一日安全驾驶等事例令同学们啧啧称道,而设计人员错写了三千瓦为三瓦的事例、电力安装工人粗心少写了一个“不能合闸”的警示牌而造成四十万元的损失等惨痛教训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责任感对于各行各业显得多么的重要啊!这是大家的心声,也是同学们从小抓起,培养高度责任感的强大动力。这次活动是促使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信念的动力,是促使学生从知到行转化的动力。

四、生活聚焦,深感责任感并非高不可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伟人的可贵,令人敬佩,身边的榜样,最让人鼓舞。我认为,重视对学生身边榜样力量的挖掘既是很好的行为的导向,又能消除学生认为责任感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偏见。于是,我重视把各种日常教育及常规活动作为契机,活动前重视指导,阐明如何尽到自己责任的目标;活动中重视点评,利用及时激励方式强化学生良好的具有责任感的行为;活动后重视总结,倡导具有责任感的良好风气。半年来,班风班貌得以很大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