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育意愿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意向;前景
中图分类号:F241.4
此调研报告基于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的资助,主要通过对江苏省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典型外贸企业的实地调研,将学生的就业意向与现实行业的需求相结合进行分析和讨论,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给予有建设性的就业意见。同时根据现实情况发掘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帮助企业正确认识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学生乃至所有学生的共同优势,为独立学院学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并博取更多认同感。在现实的背景下切实提出解决就就业问题的意见对策。
一、江苏省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学生就业意向调研
2011年9月—11月,团队承担的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江苏省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就业意向与前景调研》启动对江苏省四所独立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学院滨江学院、江苏大学京江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32份。回收率90.38%。
1、调查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省内代表性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在职业规划、职业定位、就业地区选择,就业行业选择、求职渠道,求职意愿、求职困惑等方面的问题,充分了解学生需求,为本专业学生培养提供现实依据,同时更好的为学生就业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2、调查对象
因江苏省内独立学院众多,地区分布较为分散,因此选择四所代表性的独立学院,近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兼顾了学生的地区方向和年纪层次,使得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参考性较强
3、调查内容
问卷共设置了14项调查内容,分别为(1)
4、调查结果分析
(1)就业意向
根据对江苏省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学生的就业倾向调查分析显示,超过58%的学生认为工作可以与专业有关联,但是不一定要对口,这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环境下是个很好的选择。国贸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参与相关联的工作,这避免了出现在一棵树上吊死的情况,也可以缓解市场就业的竞争压力。但是我们也发现,选择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工作的学生只有4%,这对于国贸这个专业来说人数偏少,这让我们思考,独立学院国贸专业的就业意向过于偏离自身所设专业的初衷,给我们提出了要加强独立学院国贸专业竞争力的要求。
(2)独立学院国贸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根据抽样问卷调查数据显示,79%的学生认为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就业困难的原因在于自身缺乏实际的经验与技能。外贸行业是一个重在实践的行业,在独立学院本身存在的与公办学院的区别的同时,必须为国贸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操作机会。而作为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学生,也不能安于现状,自己也应该去争取更多的上岗实习机会。上图可以看出在学生心理中认为的就业困难原因,超过79%集中于缺乏实际技巧与精炼,这便显示了毕业前实习和工作经验的重要性。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学生要想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必须从实际操作上入手,通过各方面实习工作渠道,争取到学习工作经验的机会,这无疑将大大提高就业竞争力。
(3)职业规划
对于国贸专业学生是否关注过本专业就业问题的统计如下,有专门去了解的仅占有23%,明显数据偏低。
根据以上两项数据可以很明显看出,国贸学生毕业并没有充分做好就业的准备,甚至对自己专业就业问题并不看重,这无疑给现实就业严峻形势雪上加霜。作为独立学院国贸专业的毕业生,在与公办学院国贸专业毕业生竞争就业的过程中,如何超越他们得到自己心仪的工作,更多的取决于自己对于就业的准备情况。
(4)就业优势的自我认知
在对于自身优势的问题上,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同学认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人际交往能力和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和家庭背景次之。但是个人就业竞争力不只是毕业生求职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其中,前面统计有79%的学生认为个人实际工作操作能力不足是求职过程中最大的困扰。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独立学院学生在学校接受的知识和能力离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一般的学生在求职中并无突出的竞争优势。因此,国贸毕业生要顺利就业,最根本的就是要有针对性的提高个人核心就业竞争力。
二、企业访谈调研
一、结合地理教学内容进行环境教育。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中学地理教材中多处渗透环境教育问题,灵活运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他们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热情。
1.结合国情进行环境教育国情教育是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地域辽阔、山川秀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与破坏严重等。通过对这些国情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懂得实行计划生育、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和合理使用土地资源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增强学生的国土安全与生态安全意识。
2.开展以环境问题为主题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竞赛活动,如:演讲会、调查报告会、辩论赛等。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进行正确恰当的引导,为他们提供资料和信息帮助,并加强指导,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研活动,寻找新的环境事例来支持他们的论点。同时开设环境专题讲座也很有必要,环境专题讲座既能丰富学生的环境知识,又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讲座内容要结合教材的环境知识,并用乡土材料来做例证。这样的讲座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也容易接受。如讲我国水资源不足时,有的学生会认为我们当地水资源丰富,用不着节约用水也能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若是请有关专家介绍“我市的水资源状况”,特别是“沙漠化”、水库的蓄水情况,学生会对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清醒的认识,从而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
3.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环境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其热爱环境、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强烈意愿。如开展以环境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组织学生参观,调研学校附近的工业区,水体污染源,污染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处置,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体验环境污染的危害,了解环境污染治理措施,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人类健康、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变环境知识为环境意识,自觉投身到环境保护与治理活动中。
二、组织学生进行环境问题调查和参观活动。
如:组织学生去调查学校附近的噪声污染,污水处理厂,木材加工厂等严重污染的工业生产地等。学生将看到的、听到的、观测到的记录下来,写成调查报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建议,产生对环保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的体验,增强学生进行环保的自觉性。此举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已知理论去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性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逐步树立社会责任感,增强进行环保的自觉性。
与传统的农民工相比,他们更注重自我,更注重权益保护,更注重发展前途……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既和过去的农民工一样面临共同的问题,同时具有自身的新特征和新诉求。中华全国总工会2011年2月20日的《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正在面临“整体收入偏低、劳动合同执行不规范、工作稳定性差、社会保障水平偏低、职业安全隐患较多、企业人文关怀不到位”等问题,阻碍着他们外出发展的步伐。
新生代农民工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目前全国约1亿人。报告显示他们呈现5个特点:
――多在东部、沿海地区就业,外出谋求发展动机强烈。七成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前往东部就业,高于农民工整体水平。42.3%的人外出务工是为了“寻找发展机会”,出来见世面的比重为6%;而传统农民工中55.1%的人是为了“赚钱养家”。
――绝大多数从业于外商投资企业,在国企就业比重近期有所攀升。新生代农民工在外商投资企业中的聚集度最高,为58.2%。从发展趋势来看,2010年外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吸纳能力较2009年有所增强,分别上升17.9和3.4个百分点。
――多聚集在第二、三产业就业。调查显示,81.7%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于第二产业,近两成在第三产业就业。从行业分布来看,73.9%的新生代农民工集聚在制造业。
――过半未婚,生活经历简单。处于30岁以下的新生代农民工59.9%尚未结婚,务工前他们的生活经历更简单,74.1%外出务工前“在学校读书”。
――受教育时间较长,专业技能较欠缺。新生代农民工中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比例为67.2%,比传统农民工高18.2个百分点。拥有中专(中技、职高)、大专(或高职)、大学本科及以上受教育经历的比重分别是过去农民工的1.6倍、2倍与2.3倍。
全总的调查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6个亟待破解的问题。
首要问题就是整体收入偏低。据调查,他们平均月收入为1747.87元,仅为城镇企业职工平均月收入(3046.61元)的57.4%;同时也比传统农民工低167.27元。
劳动合同执行不规范。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为84.5%,低于城镇职工4.1个百分点。合同签订质量较差,执行情况差。68.2%的合同对于月工资数额没有具体约定。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合同后,16.8%的未持有正式的合同文本,这为他们与用人单位一旦发生争议时认定劳动关系、维护合法权益埋下隐患。
工作稳定性差。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后更换工作的平均次数为1.44次,且每年变换工作0.26次,是传统农民工的2.9倍。他们更倾向于采取主动与用人单位结束合同的行为。换工作时,88.2%的主动提出结束合同。37.6%的主动辞职是因为工作“没什么发展前途”。同时,他们更换工作的意愿更强烈,19.2%的人表示近期有换工作的打算。职业发展空间小,无法满足实现自我发展的愿望,导致他们工作满意度较低。
社会保障水平偏低。据调查,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参保率为67.7%、77.4%、55.9%、70.3%和30.7%,分别比城镇职工低23.7、14.6、29.1、9.1和30.8个百分点。总体看,他们的社会保险接续情况较差,对于所在单位为其缴纳社会保险的知情度不高。
职业安全隐患较多。调查显示,36.5%的新生代农民工面临高温、低温作业问题,41.3%的人工作环境中存在噪音污染,36%的人工作环境存在容易伤及肢体的机械故障隐患,存在粉尘污染问题的为34.7%,其保护条件堪忧,职业病检查、安全培训落实较差。
企业人文关怀不到位。新生代农民工更渴望和企业能够密切相融。96.1%的人表示他们关心企业发展,但认为企业“不怎么关心”或“完全不关心”他们的达16.9%。认为管理者和普通员工之间关系不融洽的最主要原因是“管理者不关心职工疾苦”,他们更渴望得到来自企业管理者的关怀和关注。
此外,职业培训不理想、加入工会比例较低等因素,也成为阻碍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不利因素。
全总调研建议,以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集中的非公企业和中小企业为重点,建立健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形成“区域谈底线、行业谈标准、企业谈增长”的薪酬工作格局。在行业集中度较高、小企业密集的地区,积极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努力提高协商覆盖范围,使之成为企业工资决定的主要形式。
关键词:社会保障;民工荒;农民工
Abstract:Inrecentyears,China''''s"LaborShortage"isareflectionofChina''''ssocialsecuritysystemflaws.Improvethesocialsecuritysystemformigrantworkerstoaddressthe"LaborShortage"Thequestionistoimplementthescientificconceptofdevelopmentisanurgentrequirementtoachieveanecessaryrequirementforsocialharmony.Migrantworkersshouldbecombinedwiththecharacteristicsofthegroup,duetolowerpaymentrateandstrengthenthesocialsecuritysysteminurbanandruralareasofconvergence,theclassificationoftheestablishmentofmigrantworkerstheminimumlivelihoodguaranteesystemformigrantworkersgroupsandthecharacteristicsofthestratifiedsocialsecuritysystem.
Keywords:SocialSecurity;shortageofmigrantworkers;migrantworkers
一、问题的提出
2004年初开始,福建、广东、深圳等沿海发达地区相继出现农民工短缺现象,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短缺形势相当严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有近200万的缺口,缺工比率约为10%。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私营、港澳台资及外资企业三类企业目前农民工短缺数量相当于这些企业就业人员总数的12%左右。据此推算,广东省农民工短缺数量超过100万人,且这一数字仍有上升的趋势。[1]中山大学劳工研究与服务中心2006年对珠江三角洲的缺工问题做了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缺工的占64%,比2005年增长了10%,其中认为缺技工的占18%,缺普工的占了53%,认为两者都缺的占26%。2007年,基层劳动力短缺已经由东南沿海蔓延到北方内陆,从东部扩展到中部乃至全国,从暂时的缺工变成了长期的趋势。2007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刘易斯转折点及其政策挑战》提出警告:中国将要进入劳动力短缺的时代。[2]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都占有较大比例,其中在加工制造业中占从业人员的68%,在建筑业、采掘业中占到近80%,在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占到50%以上。深入研究“民工荒”问题产生的原因,有效解决“民工荒”问题迫在眉睫。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二、“民工荒”现象折射出我国社会保障的制度缺陷
造成“民工荒”的原因较多,工资水平低并长期不见涨,劳动力市场不健全等固然是重要的诱因,但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也是造成“民工荒”的重要制度因素。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高需求与低参保率的矛盾
农民工在城市工作面临生存、疾病、失业等诸多风险,需要得到社会保障制度的保护。农民工在城市大多数从事的都是苦、脏、累、技术含量低的体力工作,其工资水平相对较低。自身技术水平低、企业拖欠工资等情况又使得农民工的收入具有不稳定性,他们面临生存风险的可能性较大。农民工的生活和工作状况亟需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保护。
但目前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参保率非常低,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养老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21.6%、31.8%、5.5%和33.7%,而农民工的企业补充保险、职工互助合作保险、商业保险的参保率更低,分别为2.9%、3.1%和5.6%。农民工一旦出事,很难得到应有的补偿,生活往往陷入困境。[3]农民工参保意愿不高的原因在于社会保障的个人承担比例对农民工来说过高,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成为他们的负担。
[关键词]大学生;考研动机;Probit模型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0155
1引言
中国教育在线《2014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显示,1994年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人数为114万,2004年为945万,2014年这一数字上升为172万。虽然在2008年和2014年报考人数虽有少量下滑,但毋庸置疑的是,从总体上看,在过去的30年里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因此,研究清楚影响本科生毕业后考研的因素,并分清各个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不但有利于教育部门制定合理的政策,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而且对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也有着重要意义。故本文以2015年3月对重庆大学生考研原因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建立Probit模型对影响大学生考研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后文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概述了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在第三部分中,对数据的来源作了简要说明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性描述;第四部分阐述了根据实证研究的需要建立的模型;第五部分对模型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第六部分中对上述模型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中,总结了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
2文献综述
在对本科生考研问题的研究中,国内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成果。李静、左栋[2]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大学生考研原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其认为影响大学生是否考研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依次是提高自己身价、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经济条件的允许。李月荣等[3]把考研的原因分为为了进入感兴趣的领域学习、向往理想的学府、缓解就业压力、挑战自我和跟风随大流五大类,并对考生在考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出了建议。郭敏娟[4]对湖南科技大学应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实证验证了本科生考研最重要的原因是想继续深造提高自身学历。王染、姚楠[5]从考研的必要性出发,揭示了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考研的大环境比较公平、考研的过程有助于提升自我和学历考试在中国由来已久是大学生考研的重要原因。翁少娟[6]以对16名大学生的访谈得到的资料为基础,从动机自我调节论的理论视角出发,对大学生的考研动机进行研究。其研究发现,考研动机的构建过程是动态的,影响考研的因素是复杂的,而且不同的考研动机会带来迥异的结果。
总结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其大都从定性角度出发对大学生考研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深刻揭示了大学生毕业后为什么要考研这一问题,并得到了许多重要结论和建议。然而,已有研究对大学生考研因素的定量研究并不多,专门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来对大学生考研原因进行研究的就更少了,而这正是本文的研究贡献之一。本文的另一个贡献是,在明确了影响大学生考研的因素后,对各因素进行了边际分析,揭示了什么是影响大学生考研与否的最重要因素。
3数据收集与整理
本文的数据来自于2015年3月对重庆地区大学生考研原因的调查问卷。在借鉴文献综述部分涉及的可能会影响大学生考研因素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对影响因素的观点,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涉及学生的成绩、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父母的受教育情况、家庭收入情况、父母对考研是否支持、家庭居住地、本科毕业院校、本科院校是否对考研进行了积极引导以及是否要考研共9个方面的内容。问卷采用随机发放的形式,其发放涵盖了包括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在内的十所院校。除去无效问卷,本文的最终样本数量为249个。不同特征的大学生考研与否的情况如表1所示。
表1显示,在接受问卷调查的249名大学生中,考研人数要略高于不考研人数,其中有141名要考研,占接受调查总人数的5663%。大学生的考研意愿与目前的学习成绩呈波动关系,无明显相关性。对所学专业就业形势不乐观的大学生比对就业形势乐观的大学生的考研意愿强烈。此外,家庭户主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大学生考研的概率就越大。同时,大学生的考研意愿随着家庭收入的上升而呈上升趋势。而父母支持考研的大学生比父母不支持的大学生的考研率要高将近50个百分点。在城市居住的大学生中,有6286%的同学都已决定考研,而家庭居住在农村的大学生只有不足一半的人要考研。最后如果大学生本科在名校就读的话,那么其考研意愿要远远低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而且,倘若本科院校对大学生考研进行过积极引导,则其学生的考研比例要高于未引导过的院校。
4模型的建立
Probit模型是一个非线性回归模型(广义线性模型),是现代统计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模型之一。它源自于生物实验,但随着Probit模型自身的不断发展,Probit模型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种领域。尤其是在生物统计和金融统计等方面,Probit模型已经取得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7]。鉴于本文研究的实际背景,本文中采用的Probit模型为:
P(Yi=1)=Ф(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β7X7+β8X8)
其中Ф(x)为标准正态分布的分布函数。
根据调查问卷和对调查结果的简要分析,本文的Probit模型所包含的变量名称、变量含义及赋值如表2所示。
5实证结果分析
对上述模型,通过极大似然函数法,利用Stata软件对数据进行拟合,其结果如表3所示。
对于该模型,因为对各个系数已经有了拟合结果,则某变量对大学生考研决策的边际效应,即某变量的变化导致大学生考研可能性的上升或下降的水平也可求出。其表达式为:Φ(・)Xj=βjΦ(・), 其中Xj为第j个变量, βj为其系数,Φ(・)为标准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所以利用Stata可求得各个变量的边际效应如表4所示。
通过上述拟合结果,可以得到如下分析结果:
第一,从上面的拟合结果可以看到,本科时期的学习成绩变量、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变量以及本科院校是否对考研进行过积极引导变量均是不显著的。首先,本科时期的学习成绩变量不显著意味着本科时的学习成绩对考研决策的影响不大。这不但可以印证我们身边一些成绩并不是很优秀同学要考研的现象,也印证了跨专业考研这一现象。其次,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变量不显著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就业形势良好的专业其研究生的报考也非常火爆的现实情况。以管理类的研究生为例,据中国教育在线的《2014年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属于管理类的财务管理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的就业率分别为946%和943%。而2015年在报考北京院校研究生的考生中,从报考专业分布看,报考人数位居前十的专业管理类就占3个,分别位列第1、2、5名。本文的研究也恰恰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是本科生并不把本科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作为报考研究生与否的重要考量因素。最后,本科院校是否对考研进行过积极引导变量不显著说明本科院校是否对大学生考研进行积极引导对大学生考研与否的影响不大,考虑到大部分面临考研与否抉择的大学生都早已成年,并且也接受了三年的高等教育,基本具备了规划人生道路的能力,所以上述结论也是符合逻辑的。
第二,从整体样本看,家庭收入情况变量和家庭居住地变量均不显著。这两个变量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家庭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从一般意义上讲,由于考研是一项机会成本大且风险高的投资,所以家庭生活条件差的大学生一般不愿意考研而更倾向于毕业后就工作以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但基于本文的数据,我们得不到上述结论。所以对家庭收入情况变量和家庭居住地变量均不显著的可能解释是:国家对硕士研究生的奖学金力度较大,减少了家庭贫困大学生的学费压力,使得家庭生活条件因素在影响大学生考研与否的决策中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第三,从对样本的拟合情况来看,家庭户主的受教育情况、父母是否支持考研、本科院校是否为“211”或“985”院校变量都是显著的。家庭户主的受教育情况对本科生考研选择的影响是正向的。父母受教育的程度越高,本科生毕业后考研的概率越大。这可以这样解释: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就对高学历的认同度越高,所以也希望子女像自己一样通过读研以获得高学历。此外,父母对考研的支持与否对大学生考不考研的影响是很显著的。倘若父母对子女考研持支持态度,那么其子女决定考研的概率要比父母不支持考研的大学生高4865%。从本文的结论可以看出,父母对考研的支持与否是影响大学生考不考研的最重要因素。这是因为现在的本科生多于90年代出生,那时正是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年代,每个家庭只能有一个小孩,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度很高,对其重要的人生决策的影响也大。最后,非名校本科毕业生考研的概率要比“211”“985”院校的本科毕业生高将近10%。其原因是:由于普通高校的师资水平、教学质量、学习氛围与名校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就导致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难以和名校毕业生相竞争,故其就更渴望通过考研得到到名校继续深造的机会,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6稳健性检验
考虑到上述Probit模型变量的稳健性,故利用Logit模型对本文数据再一次拟合以进行稳健性检验。拟合结果见表5。
由表5可看到,利用Logit模型拟合出的结果,其变量的显著性与本文利用的Probit模型完全相同,即用本文的模型来描述影响大学生考研的因素是合理稳健的。
7主要结论
本文通过对重庆大学生考研原因的问卷调查和Probit模型对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由父母是否支持子女考研和家庭户主的受教育情况变量的显著可以看出,父母对大学生的考研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本科时期的学分绩点变量不显著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本科教学与考研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第三,本科院校是否为“211”或“985”院校变量显著说明大学生考研的主要个人动机是对更高和更好教育资源的追求。
参考文献: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离婚的增多就意味着家庭的不稳定,家庭的不稳定则会带来社会秩序的混乱。 由此可见,离婚不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昔日曾共同生活、亲密接触乃至有过甜蜜时光的夫妻,今日何以曲终人散、分道扬镳 。笔者分别从我院近十三年的离婚案件进行了分析比较,并从近三年来审结的离婚案件中随机抽取了100件(判决和调解的案件)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一些微薄的结论,并提出一点拙见,以供大家参考。
一. 从1991年——2003年十三年来离婚案件的数量分析
年份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件数 218 169 193 235 205 224 207 219 187 228 261 227 212
占当年的比例 20% 12% 16% 15% 13% 21% 18% 20% 15% 21% 25% 23% 24%
(说明:因从2002年开始实行大民事统计,为了进行比较,从1991年起统一按大民事统计方法进行统计)
从以上表中可以看出,离婚案件的比例总体上是有所上升,并且占据民商事案件较大的比例。几年来,许多国家的离婚率直线上升。据美国统计,在过去100年间离婚增长率是人口增长率的13倍,有1/3的初婚者以离婚告终。前苏联的离婚率也高达35%左右。我国1980年离婚率为4.75%,而到了1997年离婚率竟增加到13%,有的大城市甚至达到了25%。①
二、通过对近三年判决和调解结案的离婚案件抽样分析,离婚案件在实体上的新特点
(一)结婚时间比较短,离婚率却比较高
结婚不到一年的有5件,占5%;结婚1—3年的15件,占15%;结婚3—5年的16件,占16%;结婚5—10年的30件,占30%;结婚10—20年的25件,占25%;结婚20年以上的9件,占9%。
(二)、年龄比较小,离婚率较高
30岁以下离婚的占46.5%,30—40岁的离婚的占34.5%,40—50岁离婚的占13.5%,50岁以上离婚的占5%。
(三)、女性提起诉讼的比例高于男性
女方起诉为58件,占58%;男方起诉为42件,占42%。男方提出离婚的主要原因有:性格不和及无感情基础、女方有婚外情、经济纠纷及对性生活不满;而女性提出的离婚理由主要是:丈夫虐待妻子、性格不合、丈夫有外遇、经济纠纷及男方有罪。
(四)、离婚的原因比较集中
从分析表明,离婚的原因主要有:(1).因一方存在婚外情而导致离婚的25件,占25%;(2). 因不能正确对待家庭生活矛盾而导致离婚的23件,占23% ;(3).因一方在外打工,夫妻长期分居而导致离婚的17件,占17%;(4)因双方感情不合分居而离婚的11件,占11% ;(5)因一方患有严重的疾病的8件,占8%;(6). 因家庭暴力而离婚的4件,占4%(7) .因一方被判处刑法而离婚的3件,占3%;(8).因家庭经济困难而离婚的2件. 占2%;(9)因婆媳关系不和导致离婚的2件,占2%; (10).一方因网恋而导致离婚的1件,占1%。(11).其他案件4件,占4%。
(五)、通过判决或调解,离婚的比例高,有88件,占88%。(不包括撤诉案件在内)
三、在程序上的新特点
(一)、举证困难。在证实夫妻感情破裂方面的证据主要是双方当事人的陈述,其他相关的书证和证人证言比较少。书面证据主要就是结婚证,常住人口登记卡。大部分判决或调解离婚的,证据也不是很充分,从统计的判决准予离婚的57件案件中,只有结婚常住人口登记卡,当事人的陈述的有42件,占70%。大部分判决不准离婚的案件是因为证据不足,从统计的12件判决不准离婚的案件中,因证据不足的为8件,占67%。
(二)、公告送达的案件为11件,直接送达的为89件。
(三)、缺席的比例高,缺席审理的为24件, 占24%。
(四)、调解的比例比较低,调解结案的为31件,占31%。判决结案的为69件,占69%。(2003年我院一般民商案件的调解率为46%)。
(五)第一次判决不准离婚后,短期内(在6个月到一年内)第二次提起离婚诉讼的比例高,有19件,占19%;第二次提出离婚诉讼判决准予离婚的比例高,19件中被判准予离婚的为18件,占95%。
三、上述现象存在原因的分析
(一)、为何离婚案件长期以来一直居高不下?
笔者以为:
从婚前感情基础来分析。现在在外打工的绝大部分都是年轻人,特别是农村的年轻人,打工与异性接触的机会大,又没有父母的监督和帮助,恋爱比较自由。但也产生一个负面作用,双方了解不是很深时,就已经进行同居生活。从分析表明,婚前恋爱时间不到一年占18%,特别是早婚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结婚时一方未到婚龄的占15%。
从婚后的感情建立来分析:结婚的时间长短中分析,就会发现,结婚的时间的长短与年龄成正比例,30岁以下,一般结婚在10年以内,从时间上结婚10年以内的比例为36%;从年龄分析上30岁以下离婚的占46.5%。即年龄越小,其结婚的时间越短,夫妻之间的感情还不很牢固,加上年轻气盛,说离就离。但大部分都已生育了子女,孩子也比较小,认为孩子小越好办,对孩子的感情上不会有较大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大,结婚的时间越长,一方面夫妻的感情比较深厚,不易破裂;另一方面,随着孩子长大,双更多的要考虑孩子的感情及其影响,也就会比较理智。
从离婚的原因来分析:年轻的夫妻离婚,大部分是因为因一方在外打工,夫妻长期分居而导致离婚。本来婚前基础不牢,结婚的时间不长,夫妻如果一方外出打工或双方不在同一个地方打工,夫妻长期分居生活,感情就会慢慢变淡,很难经得起冲击。另外,外出人员一般年收入在1.5万—2万元,和在家乡的收入反差强烈,从而导致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变化。一旦有什么波折,及易导致离婚。
(二)、为何30岁以内的离婚率较高(达46.5%)
以前在农村,一谈到离婚,就觉得十分丢人。现在农村的青年在外打工的比较多, 他们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多,见得世面比原来的要宽阔的多。人们的生活观和价值观正在发生变化。加上现在的电子信息高速发展,人们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对离婚的案件及离婚程序了解的比较 清楚。夫妻之间实在和不来,能够比较理智的通过诉讼程序来解决。另一个方面,由于受到外面的精彩世界的诱惑,一些人开始对自己在家务农的结发之妻感到不满,想方设法通过婚外情来寻找满足,有的想干脆加以抛弃。
(三)、女性提起诉讼的比例高于男性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因为妇女在家庭中经济地位提高,不再忍气吞声,一旦对婚姻不满,就可依自己的意愿提出离婚。离婚后,妇女有能力自己独立生活。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男人对外交往比较多,接触危及婚姻关系的不良因素的几率比较大,相对女方更容易受外界影响,比如有的丈夫养成了赌博、酗酒等不良嗜好,有的丈夫不尊重妻子,对妻子任意打骂,还有的与他人同居,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夫妻之间的感情。欧美男性提出离婚的主要原因有:太太有外遇、要求太多、无法与亲戚很好相处及婚姻对自由限制过多。而妻子提出的离婚理由更多,主要有:丈夫大男子主义、不关心体贴妻子、婚外性关系、嗜酒及赌博、婚姻暴力(对妻子进行身体和心理虐待)、个性不合、性生活问题及财务困难等。
(五)、离婚原因比较集中的体现在婚外情方面
从上面的分析表明,因婚外情而导致离婚的比例位居第一。成年人的婚外情,尤其是男性所占的比例要高于女性。从分析的数据反映,男性为15件,女性为10件,比例为1.5:1。据北京某区调查,由“第三者”插足而引起的离婚在1982年占总数的14%,1983年占30%,1988年达到了40%左右。在上海徐汇区的调查,随机抽出的633件离婚案件中,夫妻一方或双方有婚外情的占了35%。武汉某区1995年1—7月受理离婚案件480件,其中因“第三者”插足的占了60%以上。而婚外情中,真正纯感情交往的比例比较小。大部分都与性有关。巴尔的摩的心理学家葛莱丝针对发生外遇的男女所做的研究发现,75%的男性表示性欢愉是让他们“偷腥”的主要原因,但只有35%的女性如此表示。77%的女性认为发生婚外情的理由常常是“陷入恋爱之中”,而这个比例在男性中只有43%。②婚外性关系的背后也隐藏着种种动机:对幻想的爱与性的追求,或对浪漫的寻求;好奇心(尤其是那些没有什么婚前性检验的人);妇女想证实自己的吸引力,男子想证实自己的男性气质;各种原因引起的性自卑;性厌烦;性试验;对自己伴侣的报复(即使是不让对方知道);偶然遇到实现妄想的机会,以及想验证一下自己的能力。对于有些人来说,婚外性关系的吸引力,在于其秘密性,他们说“猥亵”的性比“合法”的性更令人满足等等。当然也有出于性需要未能满足的情况。旅游、节假日、离家在外和晚会等,都会是引起婚外性关系的潜在因素,但通常只是短暂的。由于现在男女在外打工,机会都很多,这就增加了亲热的机会,使得婚外性关系更有可能。除此之外,大部分以夫妻感情不合、不能正确对待家庭生活矛盾为由的案件中,其实际上就隐含了夫妻性生活不协调的原因在内。新近上海的一份调查报告则明确表明,自1984年以后明确提出因性生活问题而离婚的人数明显增加,目前在离婚夫妇中有23%以上认为性生活不和谐而不愿意将家庭维持下去,还有36%的离婚缘由系“第三者”插足所致。这样,直接由性因素造成的再加上“第三者”插足所致,在离婚案例中竟有半数以上与性有关。③
(五)、现在离婚案件在程序上出现一些新的特点,主要是离婚案件有其独特的特点
1. 突出表现离婚案件的证据缺乏与离婚率高的矛盾。离婚案件涉及的主要是人身关系,尤其是感情方面的事,是人的内心的思想活动,只有当事人本人最清楚,别人只能从一些表面现象去摧测,加上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大家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和“宁愿建一座庙,不愿拆一桩婚姻”的思想,要求当事人提供相应的证人是比较困难,但有些案件事实是众所周知的,又没有人肯出来作证,另一方当事人又不答辩和参加开庭,通常如果是第一起诉的,以证据不足判决不准离婚。如果是第二次起诉的,一般仅以原告的陈述就判决离婚。
2.公告送达的案件增多,案件事实无法查清,处理上随意性较大。在实践中,一方因下落不明,其原因主要有在外打工,从未与家人联系,一般与家人联系,只要其家人不说,仍无法查找其下落;还有就是一方本来是外省人(多数是女方),如果夫妻关系发生矛盾,大多数是一走了之;另外就是一方(也多为女性)存在婚外情,干脆家庭与情人远走高飞。而另一方又常因计划生育被罚款,这时起诉到法院,只有通过公告送达。这类案件在证据方面也是不很充分,但通常多会被判决离婚。
3.对待离婚案件的观点正在发生变化。大部分办理离婚案件的法官认为,离婚案件是涉及个人的隐私问题,因充分体现个人意思自治。只要当事人提出离婚诉讼,对方同意离婚,不管是否符合判决离婚的条件(夫妻感情完全破裂,调解离婚的除外),一律判决离婚。不再重视调解的方式结案。
4.同样是审理一件民事案件,对于离婚案件所花费的时间和成本要高于其他案件,而且从效益的角度来讲,又是比较低,因而大部分法官对于离婚案件并不是十分的重视。往往抱有一种吃力不讨好的感觉,所以在处理上,主观随意性比较大,很少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
5.第二次起诉在一定的意义上变成了判断是否准予离婚的又一新的标准。笔者在上述的分析中也提到,第一次起诉如果证据不足,被判决不准离婚后。通常法官会对当事人解释只有等下次起诉,当事人也会认为第二次起诉,法院一定会判决准予离婚。而实践中,在当事人第二次起诉后,即使证据不是很充分,一般也会判决准予离婚。这里的理由一般有两种,一是依照婚姻法的相关规定在被判决不准离婚后,双方分居一年以上,视为夫妻感情确以破裂;二是以被判决不准离婚后,双方的夫妻关系没有能够改善,因而认定其夫妻感情确以破裂。
四、思考与建议
民事案件无小事。单个看起来离婚案件只是一个家庭的问题,也有人认为离婚案件比较简单,其实不然。在民事案件中,离婚案件不仅在数量上占据较大的比例,而且离婚案件也是最为复杂,且最为容易引起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一类案件。如果处理不好或不妥,极易引发新的矛盾和纠纷,各类报纸也经常登有这类报道。
(一)、端正认识,抓好离婚案件当事人的思想工作。
但是在我国,犯罪学家、临床心理学家分别证实了青少年犯罪和青少年及儿童罹患心理、精神疾病与家庭环境的关系。临床心理学的大量统计数据说明,亲生父母离异的过程和结果,都对孩子尤其是幼龄孩子造成不可避免的心理伤害,他们的孤独、自卑、怨恨等不让良情绪可能导致难以矫治的人格障碍。因此,应重视对离婚案件当事人的调解工作。这需要法官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工作。这又与司法效率相冲突。通常,我们对待事关重大社会生活特殊类型的案件,成立专门的法庭进行审理,如少年法庭,军人维权法庭等。在这里笔者有一个建议,即各基层法院成立一个专门的婚姻家庭法庭。配备一些经验丰富的资深法官和适当的女法官,注重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解开当事人的思想疙瘩,尽量挽回一个家庭。对这样的专门的法庭,不宜定经济指标,对它以一高一低两个比率来进行考量,即以调解结案率(高)和当事人重复起诉率(低)。
(二)、注重证据,加强职权干预。
婚姻案件不能把它简单当作一般的民事案件来处理。它不仅解决双方当事人的感情问题,还要附带解决财产、子女问题。对单纯的夫妻感情,我们没有必要过多的加以干预,但对于因婚外情、婚外性行为、家庭暴力、重婚等原因导致的离婚,还是有必要以公职权加以干预,以更好的保护弱势群体的婚姻家庭关系。对于一些当事人确因证据不足,但又必须逃离枷锁婚姻(这里把一方利用婚姻家庭之名实行对另一方的虐待称之为枷锁婚姻),应给予一定的帮助,即可以增加依职权调查取证的范围。
(三)、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婚姻家庭观
目前,我国婚姻家庭的总体情况是好的,以爱情为基础的自主婚姻不断的增多,夫妻平等、团结和睦的家庭已成为当代社会婚姻家庭的主流。但是,由于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婚外性行为、包二奶的现象正在冲击着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一些舆论导向只注重自身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其担当的社会责任。大部分人认为现在离婚率高的原因是年轻人看电视、电影多了,受其中的影响大深所致。我们要宣传社会主义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家庭,它是文明社会的基石,它为男女的性生活提供了最安全、最健康、最合法、最自由的空间;为儿童社会化提供了最适应的场所。④
注释
①、③见(人民网2001-10-25/中新广东新闻网) 孟继贤《生活之谜:离婚,许多都有性问题》
××地区即××省西南部的××自治州××县××乡××村,地处青藏高原的长江源头(图1),面积大约0.8万平方公里,为国家级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并与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毗邻。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气候上属于藏北高原荒漠半干旱区。
官方数字表明,××乡年平均温度是-4℃,1月平均温度为-14℃到~-16℃,7月平均温度是8℃~10℃。平均年日照2600~2
800小时。平均年降水量是300~400mm(david,2002),
比可可西里降雨量丰富(郭柯,1993)。牧草的生长期为100~120天,降雨期也主要集中在这个季节。光照条件好,年日照时数2700~2
800。植被类型主要是高寒草甸,占75%,除此之外,还有高山草原、湿地、灌丛和高山荒漠等类型(david,
2002)。总人口3945人,人口密度小于0.2人/平方公里。
“热爱家园”社区志愿者行动网络为注册在上海市闸北区的社会团体,以关注和帮助弱势群体,热衷于环境保护行动为主要宗旨。他们非常关注三江源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医疗、教育发展状况。青藏高原生态经济促进会(uyo)是1998年5月经玉树州××县民政局正式批准成立的长江源地区环境与发展民间组织,主体会员是当地藏族牧民。该会宗旨是促进青藏高原腹地民众认识自己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并自觉地实际行动起来;促进国内外社会各界关注青藏高原腹地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探寻青藏高原腹地环境与发展和谐之路。
两者于2003年初合作拟定了“高原绿洲”的项目,项目的远期设想是通过长期宣传、教育、调查和援助,提高××地区当地牧民的环境意识,寻求当地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但限于时间、经验和经费,本次调研仅选择了当地生态和社会经济具有代表性的××村作为调点,并通过访谈和索取文献资料,掌握和分析××地区的生态和社会经济问题,可能,仅仅如此,很难深入和全面地掌握和分析这些问题,但是通过我们的调查的确能够对当地初步了解,发现许多问题,这可能引发对该地区的进一步的研究和关注。
2调查方法。
2.1时间:2003年8月22日到9月10日
2.2调查地区:主要调查××乡××村,但也通过个别访谈和查阅文献记载的方法了解整个××乡的状况
2.3
调查人员:调查工作主要有上海的八名志愿者完成,uyo的文扎等人和××村帐篷小学的教师作为向导和翻译参与。所有调查内容和线路设计均进行事先的设定。所有调查人员经短期培训。
2.4调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方法:
牧民调查,以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调查他们的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状况以及野生动物情况,平均访谈时间为60分钟。
文献资料查询,即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县民族中学(对口互助点)和uyo获取当地的教育、文化资料。
2.5样本数:问卷调查的牧民有38户,调查人口占全村人口的25.7%。访谈对象包括牧委会干部,××乡前两任党委书记,uyo工作人员等。
3基本状况调查结果
据××乡的资料,××在建政之前,仅是众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偶有临近部落的游散牧民前来狩猎和游牧。1966年,在××与勘界争执的背景和开发西部草场发展畜牧业的政策诱导下,首次设立××乡政府行政机构,并从××县东部地区迁来大批牧户从事畜牧业。至今有4个牧委会,分别是××、君曲、牙曲和当曲,分别以境内的4条主要河流命名,它们又各自分设4个牧民小组。××村位于西南部,全部牧民均信奉藏传佛教。
3.1人口特征
根据官方数字,××乡有856户人家4377人,其中15岁上有2400多人(2002年)。××村(2002年)人口有774人,其中一队164人,二队234人,三队207人,三队169人,每户平均人口5.1人。(人口统计,2001)。据本次对38户牧民抽样调查,总人口199人,户均人口5.24人。
家庭成员特征如下:
表1家庭成员组成(n=38).
人平均/户
总人口1995.24
男孩子591.55
女孩子381
妻子370.97
丈夫381
父30.08
母60.16
其他亲戚180.47
在这38户居民(除其他亲戚)之中,家庭内男性(100人,占55.2%)的比女性(81人,占44.8%)的要多,卡方检验(x2=1.994,
p>0.05)并未达到显著差异,但家庭孩子中男孩(59)显著高于女孩(38)(x2=4.546,
p=0.033<0.05),对此,尚不知道确切的原因,也可能是调查的牧民中大龄的女孩子已经出嫁,而不在统计之列,也可能是男女出生率和成活率上有偏差,这有待进一步的调查。
在调查的牧民家庭中,平均每户有2.71个劳动力,占总调查人口51.7%。意味着在当地牧民中,一个牧民养活两个人。版权所有
(查××省,全国平均每户人口,男女比例等,劳动力比例等,与之比较,从而进行评价)
3.2收入状况:
当地为自给自足的牧业自然经济。97.4%的牧民(n=38,37人)的主要收入来自牧业。村干部提供的2002年人均年现金收入为53.7元(2002年村最高和最低收入各2户的平均数)。
本次调查显示(n=38)人均年收入小于153元。××省平均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1490元,全国平均为2253元。可见当地收入水平明显低于××省平均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而××县也是全国特等穷困县。
4教育部分
4.1教育设施和教育经费。
××地区有学校3所,均为3年制寄宿初级小学。其中乡校一所,村校为2所。无完全小学和中学。
××村有村校1所,是1998年由uyo和国外基金会共同援助建立一所寄宿制初级小学。2001年有适龄儿童(7-12岁)156名,学生总数为61人。
目前学校的教育经费由县教育文化局提供部分,不足部分由村民募集。其费用主要用于帮助完成三年义务教育和支付2名教师的工资(420元/月,每年以10月计)。
学生的杂费和伙食费由学校自办的牧场提供,而牧场的家畜则来自学生入学提供一头奶牛和每年提供两只羊。
4.2文化程度
由于当地的居民全部是藏民,对汉语的认知程度极低,按照对县和乡的干部的访谈结果显示,无法用汉语水平衡量当地人群的文化程度,因此所有的文化程度的调查均以藏文水平作为评判标准。
根据入户访谈的结果(n=38)。完全不认识藏文(文盲)的占21.05%(8人);能认识几个藏文,但不能完全读写的(半文盲)占73.68%(28人)。两项合计为
94.74%(36人)。另小学和中学文化程度的各占2.63%(各1人)。
而接受访谈的4名女性全部为文盲。男女性文盲数比较发现:x2=14.79,p<0.001。两者有极显著差异,可以认为女性的文盲率大大高于男性。
4.3儿童入学率和辍学率
调查发现,当地7-15岁儿童的入学率为46%(27名)。官方资料表明2001年××乡的儿童入学率为39.11%,略低于××村,但检验发现:x2
=0.96,p>0.05。显示出××村与××乡的儿童入学率无显著差别。
××省少数民族儿童入学率为84.15%(98年,218466名)。x2=65.15,p<
0.001。显示有极显著差异。可以认为该地区的儿童入学率远远低于××省少数民族儿童的平均水平。
该地的学生辍学率为19.04%(n=21)。其主要原因为疾病和家务劳动的需要和读书无用的观点,这两条原因各占50%。全国小学生的辍学率为0.55%(2000年)
4.4儿童入学动机
从送儿童入学的动机来看(n=36),其主动要求的意愿极高,达到90%(34名),而被动入学的为10%(2名),见图2。能够看出家长对子女教育需求的渴望,也同时反映了对自身文化教育现状的不满。
从已入学儿童对学校的认知来看。儿童对学校的教育满意度极高(n=21)。满意度达到100%。他们能认同现在的教育模式并喜爱学习。对家长的调查也有同样的结果(n=21),见图3。
4.5学费的看法
虽然当地实行了“普及三年义务教育”的方法,学校也采取了以物(牛、羊)代替现金收取其他费用的手段,但牧民仍觉得学费负担较重。
对学费的负担问题中,认为能负担学费的仅为10%(2名)。这也是造成辍学的重要原因。见图4。
对于儿童在家的时间干什么的访问,(n=21)76.2%儿童(16人)只是帮家里干活;80.9%的儿童(17人)在家仍进行学习,只有4.8%的儿童(1人)只在家玩。这也反映了当地生活的艰辛。
5医疗卫生部分
此次所进行的医疗卫生状况调查为访问者对医疗卫生现状的满意度的调查。(n=38)100%的被调查者对目前的医疗状况不满意。94.7%(36人)认为看病不方便。而看病不方便的重要原因是离医疗点的距离远。户均距离(n=26)为3
800米。
牧民的所有医药费用均由自己承担。
5.1医疗资源与医疗设施。
××县最好的医院是位于××乡194公里的县医院。从××乡到医院正常车程为14个小时,无固定班车。因县城无正常的电力供应,该医院仅能进行切开引流等小手术。
××乡有固定医疗点和固定医疗卫生人员。××村有兼职卫生服务人员,该人员曾进行短期卫生培训(1998年,为期一个月的培训)。
整个××县无大型医疗设备。乡、村医疗点基本无医疗设备,不能开展无菌手术。
××县城有兼售药品的商店,能提供基本药品和简单的一次性医疗器械,但未实行otc(非处方药)分售制度。当地药品普遍较上海贵15%~20%。
5.2患病率和疾病谱。
患病率:(n=38)近3月(90天)有病的家庭为100%。此状况与其他组织所进行的调查结果相似。(起步高原,02年。12户,92%)
其中,主观症状最为突出的为关节炎(腰腿痛)占访问数的76.3%(29例),感冒(包括单纯性的头痛)占57.9%(22例)和胃肠病(腹泻)47.36%(18例),见图4。
从中可以看出传染病仍是该地区的主要病种,与沿海地区以心脑血管病和肿瘤为主的疾病谱截然不同。此项结论也和其他组织的调查结论类似。
5.3就医习惯。
从牧民的就医习惯来看,对于常见病他们首选为自行服药治疗占总访问数的63.16%(24人,n=38),其次为依靠自身抵抗力的放弃治疗的方法占18.42%(7人)。具体如图6。
而对于重大疾病的就医选择中63.16%的人(24人)首选为县医院,但有15.79%(6人)选择活佛帮助。还有7.89%(3人)选择放弃治疗,理由是没有钱治疗,而同时在场的家人并没有表示不同意见。具体如图7。
从中可以看出,当地牧民的就医观念尚处于较为原始的医学观中。这可能与当地的交通闭塞,经济极不发达有关。
5.4生育和围产期的健康。
所有被调查家庭,100%的妇女在家中分娩。5.26%的婴儿死于围产期(2户)。××省平均住院分娩率为38%(2002年)。两者有极大差别。同时村干部也认同当地的婴儿死亡率高于其他地区(全国平均水平)。
6讨论和总结
适龄儿童入学率明显低于全国水平,也大大低于××省的少数民族平均水平,我们认为此主要是是当地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其中以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教育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和教育经费不足为重要原因。
一般认为加强以学校的建设为主要手段的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将提高儿童的入学率。但同时也因鼓励和保持当地良好的求学氛围。
儿童辍学的原因较为复杂,当地的经济收入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医疗健康水平的低下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还有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在藏语区推行的全国汉语统编教材不适应当地的语言环境,造成的学习困难,使儿童放弃上学的因素。
医疗卫生水平极低下,这既是医疗器材的因素,更是缺乏医学专业人才的因素。而更重要的是当地落后的经济的制约。
从当地的卫生实际水平来看,尚未完成第一次卫生革命(对传染病的控制),尚未解决传染病的防治问题。牧民既需要合格的医生和好的医疗机构,也需要科学的卫生理念。从疾病谱中可以发现,许多疾病是由于不合理的劳作引起的,我们认为加强医疗卫生常识的宣传是提高整体健康水平的捷径。
母婴保健问题极为突出。在道路条件无法得到充分的改善的条件下,加强母婴保健更是困难重重。唯有通过定期的巡回医疗和加强母婴保健的宣传是目前可行的方法。但此项工作必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其更本的改善需要经济水平的极大提高。
参考文献:
全国基础教育发展统计公报(1990~2000)(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省××自治州“起步高原组织”健康工作××县社区健康工作报告。
××村社会经济和生态调查报告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生源危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3)01-0013-05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实施,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在规模上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培养出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但是,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生源危机凸显。需要进行“重新洗牌”。新一轮的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特色和品牌、提高家长和社会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高职高专院校发展问题,已经非常迫切地摆在面前。因此,高职高专院校要明晰生源危机的表现和原因,着力加强内涵建设,以应对生源危机挑战,确保高职高专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高职高专院校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生源危机的挑战
1.近年来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发展迅速
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格局。据2012年7月的《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高职院校达1276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招生数325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47.7%。2011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6%,与本科毕业生接近。报告显示,2011届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中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的占88.1%,近3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为全国850万个家庭实现了高等教育学历“零”的突破。在2011届高职院校毕业生中,有近六成在30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有35%在学校所在市就业,68%在学校所在省区就业,为三线城市发展、推动区域均衡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当前高职高专院校面临生源危机的挑战
在近几年的高校招生中,高职高专院校的牛源危机凸显,生源大战已经全面拉开。高职高专院校常常需要降分录取新生才能勉强完成招生计划,而有的高职高专院校降分录取仍然招不满,甚至缺口较大。以安徽省为例,在2012年的高考招生中,招生情况令所有的高职高专院校都感觉到压力很大,高考共录取40.9万人,本科20.7万人,专科20.2万人,这是安徽省第一次本科录取人数超过专科,但是高职高专文理科批次平行志愿第一次投档有近32900名计划缺额。其中,有20所高职高专院校文理科缺额在50%以上,有32所院校文理科缺额在25%以上。全省高职高专的文理科缺额比高达24.4%,有1所院校征集志愿超过2000人。3所院校征集志愿超过1700人,9所院校征集志愿在1000-1500人。在后面的征集志愿录取中。由于考生补报不足,全省征集志愿填报有效志愿共计5000人左右,缺额学校征集录取的学生也就在几十人不等。在前期的艺术类录取过程中也有50%以上院校未完成招生计划。2012年安徽省有29所高职高专院校新生录取不足1000人,学校的生存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
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大战其实早在2008年就已初露端倪,只是经过这五年发展愈加激烈,而且是全国范围的生源不足和招生大战。据《中国青年报》2012年9月6日报道:来自河南省招生办公室的数据显示,2012年河南省专科二批的分数线为190分,共有985所省内外院校参与该省专科二批录取,第一志愿投档后,文科86%的招生院校一志愿生源不足,理科96%的院校一志愿生源不足,其中文科193所、理科258所院校一志愿零报考。据《楚天都市报》2012年8月19日报道:湖北省内外约400所院校高职高专(二)征集志愿10899个。而前四年的数据是:2008年,91所院校征集志愿2609人;2009年,241所学校征集5158人;2010年有288所学校征集志愿7550人;2011年340所院校征集志愿数高达1.6万人。该批次征集志愿数5年增加了3倍,并连续两年破万。
二、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发展面临生源危机的原因分析
1.适龄教育人口减少
随着我国居民生育意愿下降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推行,新生人口逐年减少已成为我国人口的重要特征。高考人数与人口的出生率成正比关系,人口高峰的回落,必将导致适龄考生减少,这成为高职高专院校出现生源危机的直接因素。据教育部下属的中国教育在线2011年和2012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基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全国高考生源从2008年的历史最高值1050万人后开始全面下降,2009和2010年累计下降了200万人,并呈现出持续加速下降趋势,到2020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将减少30%左右。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数为915万人,较四年前减少135万,是2008年以来连续下降的第四个年头。与此同时,每年也有相当数量的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直接就业。
2.本科院校不断扩招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从办学层次和办学规模两方面迅速扩张,本科高校持续扩招,招生人数不断增加。高考录取率却不断攀升,多数本科学校降低门槛、抢招生源,高职高专院校的数量也是只增不减,不断缩小的生源和不断扩张的学校两相叠加,对处于高考招生最低端的高职高专院校招生将进一步挤压。近几年,各地高校纷纷增加本科招生比例,本科生的招生比例持续攀升。2011年,紧随北京、上海之后,越来越多的地区本科招生比例逐步增高,江苏、河南的本科生招生所占比例首次超过了专科生,浙江已经超过60%。全国高考招生本科已经超过专科。
3.国际高等教育机构和国内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争夺生源
目前,国外高校在资源、声誉、办学历史、办学水平等方面对中国学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使得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不断高攀。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富裕家庭把出国上大学作为子女求学的重要选择,国外高校已成为我国高校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生源的重要竞争者。据中国教育在线的《2011出国留学趋势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已经连续两年成为美国最大的海外留学生和海外本科生生源地,2011年美国在华录取的本科生数量超过排在第二和第三的韩国与印度的总和。同时,电大实行免试入学的开放式教育;网络远程教育势头强劲:成人高考呈低龄化趋势。这些因素都使得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进一步减少。
4.高职高专院校的竞争力不强和吸引力不足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起步较晚,受到办学历史、财政投入、管理体制、招生批次等因素的制约,高职高专院校在社会声誉、教育质量、办学条件、学历认同及就业保障等方面竞争力不强和吸引力不足,在生源竞争中失去应有的优势。从总体上说,当前不少高职高专院校的师资并不雄厚,办学定位不准,办学特色缺乏,办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社会需求脱节,相似度比较高,缺乏差异化、专业化竞争策略,导致学校的吸引力并不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强。因此一部分考生宁愿放弃升学机会,也不愿意到高职高专院校就读。2011年,山西1.2万计划作废、陕西7.6万上线考生放弃填报高职院校。
5.现行高职高专院校招生制度存在一些弊端
现行高职高专院校招生制度设计是一种将高职高专教育混同于普通高等本科教育的设计,在生源对象开发上基本上没有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的类型特色。高职高专院校招生制度存在着在整个高等院校招生中处于次要位置、不能完全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培养目标、招生对象和招生模式单一以及招生机制缺乏灵活性等问题。高职高专招生在路径、标准尺度等方面很少有为接纳中职学生、在岗职工、待岗人员、农民工及复员军人等潜在生源的专门考虑,这就限制了一部分原本可以进入高职高专院校学习的潜在生源。
三、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生源危机的策略思考
挑战与机遇同在,压力与动力并行。由外在的招生而引发的高职高专院校内部的改革提升,必将掀起新一轮的改革发展浪潮,促进院校合理分流、转规定向,并且进一步增强高职高专院校服务意识和能力,办出特色,提升水平。
1.高职高专院校在持续发展中的定位转向问题
在生源不足的形势下,高职高专院校必然带来新的分化,主要有三种走向。一是在“优胜劣汰”的规则下,一些办学水平低、社会满意度低、没有特色的院校必然被淘汰。据保守估计,在未来的三年内,全国约有10%的高职高专院校由于每年的新生数量少,形不成规模,从而导致院校“空巢”现象。这样一些院校必须调整自己的定位,在省级政府的统筹下,或停办,或并入其他高校,或改为职业类培训机构或其他类型的机构。二是办学有优势,人才培养工作质量高,社会满意度高,特色明显的高职高专院校,将得到强化和提升。由于招生和办学趋势上的“马太效应”,约有20%的高职高专院校在招生上占有明显的优势,在校生的规模将有所扩大,生源质量有所提高。这部分院校也将乘势而上,强化自身,进一步提升社会的符合度和美誉度,增强办学特色。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或升格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或举办四年制应用型本科专业,或成为某一方面的示范或骨干院校。在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上起到引领、创新、示范的作用。三是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都将在新一轮的转型提升中,反思自己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工作,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找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之路。在办学理念、服务面向、学校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形成、社会符合度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深化改革,以保证院校能够继续发展。其中,在院校的办学模式上进行改革,除主体上的三年或两年的高职高专教育外,将加大“五年一贯制”的高职高专教育和与中职相衔接的“对口升学”的规模,从而有效扩大生源和在校生规模。与此同时,还将开拓办学市场,与用人单位合作开展职业培训,面向社会开展就业或再就业培训,拓展自己的办学空间,提高教育资源的效率。这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但是总体上都会得到提升。
2.高职高专院校在持续发展中的专业调整问题
因为十多年来,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基本上都是考虑自身的原有资源和优势,在考虑服务面向和区域性、行业性、产业性的发展上是不够的,特别是在现代经济转型发展的进程中。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对高端技能型人才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很多院校专业设置存在“求全”、“求大”问题,在生源不紧张、招生压力不大的情况下,往往“以不变应万变”,以观看、维持的态度,让那些生源不足、就业率不高、社会符合度低的专业勉强生存下去。但是在现在生源紧缺、竞争激烈的新形势下,专业的“贪大求全”明显不符合新时期办学和竞争的现实需要,必须对自身院校所办的专业进行新一轮的论证和重新审定。专业的调整转型主要有三点。第一,依据社会对已经开办专业的评价,特别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反馈同来的信息,对现有专业进行调整,发展社会欢迎、用人单位需要、学生和家长满意的专业,停办就业率低、毕业生持续发展能力弱、社会符合度低的专业。对社会需求量不大而又必需的专业,可以考虑“长流水、不断线”的方式,进行“长线”培养。在专业调整转型中,引导办学资源向优势专业倾斜,有利于形成特色,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第二,形成专业群,在专业集群的模式下,分方向发展。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建设,基本上都是经历了“由少变多”的过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各个专业经过实践的检验而显示出“冷”和“热”也可能是交替出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是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专业调整就会出现“由多变少”的现象。这种变少其实是优化提升的过程,是形成若干专业群、在专业群内按市场需求分成多个方向,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既增强了为市场经济服务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又保证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能有效防止因专业设置过窄、过细,而导致的市场变化调整专业难、造成浪费等问题。第三,积极开发紧密贴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新专业。经济转型发展和加强创新社会管理,需要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一大批新产业、新材料、新技术、新能源和社会管理与服务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高职高专院校的提升转型,不论是外部需求还是内在发展动力,都会有力促进新专业的开发,紧紧瞄准市场需求,及时有效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增强院校主动服务的能力。
3.高职高专院校在持续发展中的校企合作实现途径问题
“校企合作,工学一体”是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原则。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劳动力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得到更进一步的强化,用人单位对于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这就为现阶段高职高专院校的校企合作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在院校的持续发展中,随着院校的定位转向,校企合作主要是以两种途径去实现。第一。行业性、特色性很强的院校,充分发挥在本行业中的优势,以院校一级与行业协会、政府组织、用人单位形成院校的办学理事会,预测未来人才需求,从行业需求和职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解决学生的实习实训和毕业生录用等问题。第二,对一般性多科类的院校,由于专业群涉及的面比较广,院校一级就无法用一个理事会包罗万象去解决所有专业群发展中的校企合作问题。这就需要根据各个专业群的特点,以专业群服务的行业、企业为主要参与对象。形成针对性比较强的院系一级的办学理事会,协调各方面力量,促进校企合作工作。在管理体制上,可以由院校级领导在其中担任主要职务,从而上升到院校一级,以方便协调和开展工作。基本上一个专业群对应一个理事会,使行业、企业、政府主管部门、学校对应专业群比较紧密的合作,真正发挥作用。随着现在用人单位对人员的素质要求提高,以及劳动力供应的不足,出现了“用工荒”,很多企业等用人单位已经把员工招聘的“进口”前移到学校,希望与院校方合作。正是用人单位有了需求的积极性,给高职高专院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带来了有利条件。学校方面应该有条件地筛选合作企业,提高合作门槛,保护学校和学生的利益。政府主管部门要在宏观政策上予以支持,如企业承担学生实习、实训给予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录用毕业生给予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相应的补助或奖励。行业协会积极营造校企合作平台,统一好用人需求标准,协调好需求计划,开展合作交流活动,促进校企合作更加深入。
4.高职高专院校在持续发展中的学生来源多元化问题
高职高专教育作为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主战场一线提供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我国人口高峰的回落,进入高等教育学段的人口减少。同时“十一五”末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也只有26.5%,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客观地需求更多的适龄劳动力人口,接受到良好的职业技术教育,所以高职高专教育的生源还是有很大的争取空间。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一定要增强高职高专教育的吸引力,要让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社会都认可高职高专教育,通过事实来证明经过学习后,就业人员的薪酬、社会的认可度以及人生价值的体现都明显高于未参加高职高专学习的人员。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促进更多的青年学生参加高职高专学习,引导用人单位聘用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等。在招生组织生源方面,可以通过多渠道方式,组织更多的生源进入高职高专院校学习。一是继续通过高考录取学生,进一步降低门槛,组织一大批学生入校学习。二是扩大高职高专院校自主招生比例,或者在国家层面上,实行本科和高职高专招生考试分离,学生合理分流到高职高专院校。三是扩大注册生的比例,依据高中阶段的学业水平测试,或高考成绩,宽松进入,合格毕业,进入社会工作。四是开展开放式组织生源试点,面向社会,对文化程度、年龄等方面适当放宽,让想参加高职高专学习的人员,实行“低门槛”政策,通过学习,最后技能考核合格毕业后就业。五是给予学校办学自,可以与用人单位联合举办由在岗人员为主体的专业班级,在岗学习,工学一体。上述方式可以多种方式同时并举,也可以用某一种方式。总的目的就是组织更多的生源接受高职高专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继70后或继续拼命或开始规划退休后的生活,80后已经欲拒还迎地被时代洪流卷入而立之年,而此时的90后已携一串网语、火星文杀入职场。就在70后慨叹与80后的代沟深邃的声音还未消散之时,80后也开始丈量起与90后之间鸿沟的深度与宽度了。
早在两年前,智联招聘的一项80、90后职场生态调查就显示,40.5%的80~84年出生的人已经开始进入公司的核心岗位。与此同时,90后也开始成为新一代的职场生力军。
如今,伴随着越来越多的90后踏入职场,这三代人之间的鸿沟是否也越来越深。
当80后遭遇90后同事
就这样被你征服
“快点快点,电影7点半开始,票还没有换,我们要抓紧时间。”
刘颖(化名)的同事催促着她,同事是周杰伦的粉丝,今晚,周导演的《天台爱情》上映,公司好几位跟她一样狂热喜爱周杰伦的90后都要去看电影,她们一起团购了电影票。至于为什么将刘颖加入她们的行列。理由很简单,凑足人数享受更多的优惠。因为她们都知道,刘颖并不喜欢周杰伦。
距离下班还有3分钟的时候,这支由4个90后1个80后组成的团队已经在准备冲刺了,6点一到,所有人迫不及待打了卡就开始冲向地铁站。团购的电影是在五棵松放映,从西二旗地铁站到五棵松有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一路上刘颖跟着她们狂奔,穿了高跟鞋根本无法快速行走的她,在这支粉丝队伍里,明显是拖后腿的那个。这让她自己忍不住感慨,跟着一群90后到底是凑的什么热闹。
85年出生的刘颖供职于一家在线网络教育公司,职位是课程经理,在这里已经工作了4年,每年她都是优秀员工,虽然会因此偶尔遭到同事的调侃与排挤,但是倒并不会影响她对工作的热情,毕竟,从上学时候她的梦想就是做一个英文老师,在现在公司里,虽然不能真实地面对学生讲课,但是她却有机会每天接触优秀教师、观摩他们的课程,偶尔也有机会通过网络跟购买公司课程的学生交流,或者帮他们解答学习难点。
“我觉得这份工作是我喜欢的,至少让我感觉到了自己的价值,收入稳定可观,请假也比较自由。”刘颖基本满意自己的工作状态,而她身边跟自己年纪差不多的80后也都有同感,但是,从2011年开始,随着90后的陆续入职,刘颖开始感觉到了一些变化。
其中最深的感触,就是“90后真的是只为自己而活啊”!
支撑她观点的论据有很多,比如上次iPad迷你的时候,一位90后想买但是钱不够,于是四处向同事借钱要买,这让刘颖有点儿惊讶,因为她自己属于现在没钱就不买,而90后却是就算没钱,借钱也要买。这种心态多少让刘颖有点儿不适应。面对同样的工作,刘颖总是习惯在自己的工作完成之外顺便帮同事做点什么,但是90后却明显不同,他们只会关注自己负责的内容,超过自己范畴的东西,他们极少在意。为此公司不得不采用一位80后搭配一位90后的模式来组建编辑团队,为的是确保工作质量。
刘颖也曾问过90后的同事,你来工作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居然跟网络上流传的段子如出一辙“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啊,否则谁愿意上班”。
让刘颖惊讶的还有一位90后的男同事,丝毫不掩饰自己是gay的事实,不但跟女同事打成一片,还时不时的在她们面前炫耀自己跟男友的各种恩爱照。完全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与目光,他的口头禅就是“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让胆小鬼们都羡慕去吧”。而刘颖听来的另一个有关90后的段子是,一位姑娘在跟领导请求休年假时,理由一栏写上了“寻找爱情”。
“90后更自主,他们更注重生活的品质,对于未来,他们没有70后的不安全感,也不像是80后有买房、买车那么大的压力,他们更在乎的是这份工作是不是给自己带来快乐。”一位资深HR在观察后得出这样的结论。
90后的大胆也让刘颖感到惊讶,她带过的一名90后实习生,工作1个月,居然向领导提将实习薪水从1500元升至3000元的要求。理由是“工作太累,公司地址又偏,自身价值需要通过合理的薪水实现”。这样的事情在刘颖自己是万万做不到的。虽然她曾有过跟这个实习生一样的想法,但是在跟领导谈薪水这件事情上,刘颖觉得“自己缺乏这种胆识”,当然“这也说明90后非常自信,他们是注重个人价值、个性鲜明的一代”,事后她这样总结。
有数据调查显示,90后对自己的涨薪预期非常高,19%的90后预期自己的薪酬涨幅达到30%以上,较之其他年代公司人比例最高。但实际情况是,在大多数公司里,90后实际的薪酬涨幅低于5%,是所有其他年代人中实际涨幅最低的。这不仅基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更重要的是90后踏入职场的时间确实不长,缺乏相应经验的同时又有很强烈的自我表达意愿所致。
80后遇到70后领导
想要懂你是很不容易的事
“哎,知不知道郑老师的母亲昨天过世了啊?”
“真的吗,那她怎么还在正常上班?”
“又不是不知道她是工作狂!”
“唉,有她在,今天又不能早走了!”
十一假期后第一天上班,刘颖听到同事在这样议论着她们的领导。而话题的焦点郑老师,此时正在跟老板开会。半小时后,她从老板办公室离开,通知所有员工下午一起开会,讨论十一截止年前的工作进度。如果仅仅是从郑老师的神态,刘颖完全看不到她与平常有任何不同的地方。
郑敏(化名),刘颖所在公司的教育主管,员工当面对她的称呼是“郑老师”,私底下却被起了多个绰号,从“李莫愁”到“郑无情”不一而足。在80后的员工眼里,75年出生的郑敏除了在工作上的拼命获得了众人的一致认可,其他方面大家很难找到共同话题。而在90后员工眼中,郑敏就是不会穿、不懂吃、不会玩、眼里只有工作的人。
“你不约会、不喝酒、不逛街、不叛逆、不赶潮、不追星、不撒野、不拽……因为你要学习,请问你的青春是被狗吃了么?”当刘颖看到一位90后同事的签名,瞬间觉得就是在说自己,更觉得是在说郑敏。
因为她实在无法理解,一个人不管工作再怎么努力,怎能连母亲的葬礼都置之不顾。
“郑老师,你那么努力工作是为了什么?”终于,在一次拜访客户的路上,刘颖问出了这个她老早就想知道的问题。
“为什么?”有那么一瞬,郑敏愣住了,接着反问刘颖“你呢?”“自我价值的实现吧。”刘颖回答完之后,等着郑敏的答案。许久,郑敏才像是总结出一个答案一样说“为了生活吧,不工作我能做什么呢”?
“当我们出生的时候,奶粉买不到了;当我们长身体的时候,吃肉要靠票了;当我们需要信仰的时候,信仰崩溃了;当我们需要理想的时候,理想泯灭了;当我们需要精神世界的时候,生活被物欲包围了;当我们要买房子的时候,福利房没有了;当我们上大学的时候,大学生变质了;当我们要生小孩的时候,孩子只能要一个了……”这是网络上流传的有关“70后的无奈”的段子。郑敏觉得简直就是在说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她忙着的似乎只有生活,如果一定要再挖一挖她那么拼命的原因,据刘颖得来的小道消息“郑老师有公司一部分期权”。
在职场中,公司能提供什么样的福利制度已经成为了影响公司人选择一份工作时的主要原因之一。简单的餐补、交通补贴已经不能满足眼下公司人的要求了,尤其是一些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较高要求的人。一份来自猎头公司科锐国际的调查报告显示,70后对公司福利的“野心”最大,他们最期待拥有的前三项公司福利分别是财富类福利计划、股票期权和补充公积金。80后感受到了来自“成家”的压力,补充公积金或住房补贴成了他们最期待拥有的福利之一。而90后最期待拥有的前三项福利却是旅游项目、住房补贴和福利年假。
不同年代的成长背景和生活需求,使得员工对企业提出了不同的需求。万科有高层曾感叹:“遇到80、90后,我十几年的管理经验要清零了!”有些企业管理者开始患上80、90后管理恐惧症。因此,为适应80、90后员工的个性化发展需要,企业 CEO及管理层都在学习如何转变管理理念和认知方向。
那些边缘人
属于哪个年代不重要,知道要什么才重要
“我们生于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我们看到过粮票是什么样子,我们唱过‘我们是害虫’、我们看过《蓝精灵》、《黑猫警长》,我们跟伙伴们一起玩过跳橡皮筋翻纸牌,我们有幸躲过了计划生育,也有幸赶上了80年代的改革开放浪潮。我们不明白90年代的人在想什么,我们的心灵似乎更接近于70年代,我们有着70年代的心境,也懂得80年代的流行,我们,到底属于哪个年代?”
这是豆瓣上一个名为“70末80初”的小组的帖子。类似这样的小组还有“80末90初”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成长在一个年份交接的年代,他们常常迷惑于要把自己归结于哪个群体。
王博就是这群人中的一个。他不像是刘颖以及她的同事们,被70、80、90后的标签划分得层次分明。89年出生的他,常常不知道自己应该被归结到哪个群体当中。
在北大东门看到王博的时候,他穿着颇具时尚感的韩版毛衣,进出门都比较绅士地让女士先行。他的行为透露着80后的稳当,他说话的语速又有着90后的活跃与灵动。“我也不知道自己属于80后还是90后。”王博说。
王博只有一年的工作经验,但是他却认为自己成长最大的时段就是在这一年。从新闻专业毕业他先去了南方报业实习,之后进入一家广告行业的杂志社担任记者。他很感激自己所在的平台,因为在这里他采访到了自己曾经最想采访的人,比如罗永浩,他也做了自己想做的选题,对于每一次采访他都会很认真地跟比自己年长的同事交流,也会在整理录音的时候反思还有哪一块是可以继续改进的。他的踏实和好学常被自己的同事认为“不像是一个90后的作风”。但是,面对选题角度的创新,层出不穷的新点子又会被同事觉得“这种创意是只有90后才能有的”。而他辞职考研进入北大继续攻读新闻系的决心,又被同事议论为“是一个知道自己要什么的稳妥8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