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残疾人基本状况调查报告范文

残疾人基本状况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残疾人基本状况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残疾人基本状况调查报告

第1篇:残疾人基本状况调查报告范文

一、活动对象

1.参加对象:局班子成员。

2.走访对象:永和镇永和村、宏业休闲用品有限公司。

二、活动主题

访农家、走企业、解难题、办实事、促发展,着力解决村、企业和群众的实际困难。

三、主要任务

1.开展“进村入户大走访”活动。主要是做好“六个一”。即召开一次座谈会、开展一次走访调查、完善一个发展计划、排查一批难题、落实一批实事项目、形成一个调查报告。了解掌握永和村的基本情况、社情民意和“三农”工作情况,做好服务基层群众工作,帮助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路子。帮助解决困难户、残疾人、烈军属家庭的实际困难。

2.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按照“干部转作风、企业得实惠”的要求,实地走访企业,重点是围绕促进企业平稳健康发展开展上门服务,面对面了解企业生产一线情况,点对点帮扶企业解决发展难题。具体是掌握了解宏业休闲用品有限公司的企业发展状况、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企业需要帮助解决的实际困难等,想法设法为企业排忧解难,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推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活动安排

3月底前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4月初和永和镇做好走访活动的对接;4月上旬进村入企开展实地走访、调研;4-5月对走访调研掌握情况进行分析,落实措施;6月底前完成一个调查报告

五、工作要求

1.做好“三个”结合。与档案文化建设、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相结合,送文化、送信息、送温暖,帮助村和企业提升档案管理水平,提高村民管档用档意识,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惠民利民政策,助推农村和企业发展。

第2篇:残疾人基本状况调查报告范文

一、特殊教育的对象

一般地说,特殊儿童都是特殊教育的对象。特殊儿童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狭义的特殊儿童指生理或心理上有缺陷的儿童,也称身心障碍儿童或残疾儿童,如视觉障碍、弱智和肢体残疾儿童等。广义的特殊儿童除残疾儿童外,还包括超常儿童等。②但事实上,特殊教育实施对象因地区的情况而异。一般地说,教育越是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特殊教育实践的范围也越广,它包含的特殊儿童的类别也越多。

台湾实施广义的以特殊教育儿童为对象的特殊教育,包括身心障碍和资赋优异两大类。③身心障碍包括:智能障碍、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语言障碍、肢体障碍、身体病弱、严重情绪障碍、学习障碍、多重障碍、自闭症、发展迟缓和其他显著障碍共12种;资赋优异包括:一般智能、学术性向、艺术才能、创造力、领导才能和其他特殊才能6种。

大陆近十几年来主要是以视力残疾、听力残疾和弱智儿童等残疾儿童为主的特殊教育。2006年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时规定为六类残疾: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语言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实际在调查和统计中又增加了综合残疾(多种残疾)。根据调查数据推算,大陆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8296万人,各类残疾人的人数及各占残疾人总人数的比重分别是:视力残疾1233万人,占14.86%;听力残疾2004万人,占24.16%;言语残疾127万人,占1.53%;肢体残疾2412万人,占29.07%;智力残疾554万人,占6.68%;精神残疾614万人,占7.40%;多重残疾1352万人,占16.30%。

通过对两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的比较,残疾人口总量增加,残疾人比例上升,残疾类别结构变动。但在实践操作中,大陆对各类发展异常儿童的区分比较模糊,仅有少数高校招收个别残疾类型学生。面对诸多类型的残疾儿童,仅实施以视力残疾、听力残疾、弱智儿童等残疾儿童为主的特殊教育,其他各类儿童更多地被纳入到普通教育系统内,没有接受特殊教育。

二、特殊教育的教育体系

对于特殊儿童的安置,两岸有很大的相似性,主要是特殊学校、普通学校中的特殊班及普通班,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又有一些区别。

台湾专设的特殊学校,分为启明(收盲生)、启聪(收聋生)、启智(收智力不足学生)、仁爱(收肢体残障学生)四类。目前,台湾各类特殊学校有24所, 2000个特教班,共约4万人接受特殊教育。其程度可分为幼稚部(3-5岁)、小学部(6-12岁)、初中部(13-15岁)、高职部(16-18岁)四个阶段。有启智、启聪、启学、启健、启仁等班;还设有辅导资赋优异和才艺优异的资优、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等班。

大陆特殊教育发展较晚,各级各类特殊教育机构数量有限,各机构和系统之间的关系还要调整。但目前,大陆已把特殊教育列入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不少特殊教育学校开办了职业高中或中专班,普通高中班,10余所高校建立了特殊教育学院和专门招收残疾人的专业、班级,从服务的对象和所负担的任务上,它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残疾儿童的学前特殊教育:主要面向3至7岁的残疾儿童,实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担负促进残疾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补偿其缺陷,准备进入小学的任务。

2、残疾儿童的初等特殊教育:面向学龄的残疾儿童(年龄各地不全相同,有的地区从6、7岁开始招收,有的大于7岁)。担负实施初等义务教育(特殊教育较发达地区可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和进行一定劳动教育的任务,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建设者。

3、中等文化和专业的特殊教育:面向受过基础特殊教育的残疾学生。任务是进一步提高文化科学知识,为升学做准备,或学习一门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达到专业等级水平。

4、高等教育:面向具有高中水平或同等学力的残疾青年,进行国家规定的大学专科或本科的教育,以至研究生教育。

三、特殊教育的法律保障

“特殊教育法”是台湾一部有关特殊教育的专门法,这足以体现台湾对特殊教育的重视,其规划了特殊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自1984年颁布“特殊教育法”后,特殊教育从过去点的实验变成全面性的推广,有84%的身心障碍和资质优异的特殊儿童进入了普通学校学习,其余的进入特殊学校和特殊机构。

从台湾“特殊教育法”来看,台湾特殊教育朝着一个长度、宽度和高度的三度空间在发展。长度是特殊教育向下延伸至三岁,向上可以进入大学学习;宽度是特殊学生的入学率逐渐提高,特殊教育的类别和程度有所增加;高度是特殊教育的质量有所提升,为特殊学生提供合适的个别教学计划和教学服务。

大陆特殊教育的法律的较大发展主要在改革开放后的近20年。目前,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法律体系包括:第一层次,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1982)第45条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这是大陆发展残疾人特殊教育事业的基本法律依据;第二层次,《义务教育法》(1986)和《残疾人保障法》(1990);第三层次,《残疾人教育条例》,对特殊教育的各个方面作了原则而又细致的规定;第四层次,各省、市、自治区政府和教育部门制定的具体规定和地方法规。

但总体上,大陆的特殊教育立法比台湾起步要晚,而且至今还不健全,特殊教育法律体系本身还有许多重要的方面需要加以完善。首先,在现存的特殊教育法规体系中缺乏核心的特殊教育法,也就是说,从法律的整体系统来看,大陆还缺乏一部较为权威的至少应该与《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具有同等效力的特殊教育法。其次,现有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原则和制度不能满足“特殊”教育本身的需要,致使残疾儿童接受适当教育的权利没有得到保障。再次,现行的特殊教育法律有些条款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可操作性,没有规定明确的法律问责制,导致了对特殊教育法律法规的执行不到位。如:1990年12月2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就已提到了要积极发展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1994年8月23日颁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中又规定了学前残疾儿童的教育方式、教育机构、支持保障系统等。但由于法律法规执行、监管不到位,致使大陆目前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发展非常薄弱。以经济、文化和教育比较发达的北京市为例,截止到2002年12月31日,北京市7岁以下的残疾儿童仅有160名接受到学前机构的教育,而此部分儿童不到学前残疾儿童总数的10%。⑥因此,大陆要借鉴台湾的成功经验,通过立法, 对特殊教育的资源配置、教学管理、经费保障、教师队伍建设等作出具体的规定,加强普法执法,迅速提高我国残疾儿童的入学率,切实解决当前现实中最紧迫也是最棘手的难题。

四、从事特殊教育的资格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力量,师资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台湾重视特殊教育师资的正规化与专业化, 于1975 年颁布了“特殊学校教师登记办法”。该办法规定了从事智能不足、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言语障碍、肢体障碍、性格或行为异常、学习障碍和资赋优异等类教育的教师的登记资格。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资格采取双重资格认定,除了特殊教育系所毕业者以外,均要求须具有普通教育教师资格者再修特殊教育16个学分,并对三种级别的学校教师有不同的要求。对高职部特殊教育教师的要求较高,一般要求至少有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特殊学校教师登记办法”第十条第一款规定:应是岛内外大学或独立学院特殊教育系毕业者;第二款规定:应是岛内外师范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或研究所本科系,或相关科系,或有学士以上学历者。对于仅有大专文凭的教师,该办法规定至少要在高级中学有3 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且成绩优良者。对于中学教师部的资格,台湾规定,获得高职部教师资格的教师,可以在中学部任教而不必重新登记,因为中学教师的资格要求水平较高职部低些。台湾对小学教师登记资格有些特殊,不但允许本科学士水平的教师,还允许在普通小学或幼稚园教师在修习特殊教育科目后可以担任小学教师。

随着台湾特殊教育的发展,目前台湾各类特殊教育师资培育制度也竞相出现:(1)短期特殊教育师资培育制度。为了推行特殊教育计划,针对实际参加工作的教师施予短期的,大约一年或半年,乃至更短时间的特殊教育师资的专业教育;(2)特殊教育师资正式专业教育制度。主要是由师范或教育院校的有关系组作较长更具系统性的专业课程以培育师资的制度,目前有两种系统:师范专科学校的系统和师范或教育学院的系统。⑦这保障了特殊教育师资的质量,提高了特殊教育教学水平。

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大陆也陆续建立了一些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对特教师资进行长期、短期培训,但发展较快的地方只是少数。如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大陆在1994年《残疾人教育条例》第37条作出过明确规定,但缺乏措施来保障落实,这一制度只是在经济发达的上海率先得到了实施。可是在其他省市,这一制度并未得到普及,一些特殊学校由于师资不足而不得不聘请没有资格证书的老师。因此,除部分特殊教育教师来自中等特殊师范学校或高等学校的特殊教育专业之外,大部分来自普通教育系统,基本没接受过特殊教育理论训练,对教师的培训更多地停留在传帮带阶段,即老教师带新教师。使得特教学校师资严重老化,素质不高,专业知识缺乏。目前大陆仅有4所高等师范院校设有特殊教育本科专业(每年毕业生总数不到50人)、两所大专层次特教专业(每年培训30人左右)、34所中等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机构(每年毕业生不到400人),算下来,大陆每年培养的中、高等特殊教育师资不足500人。据统计,到2000年,在3.1万专业教师中仅有3%的人是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获得了完全资格认证。到目前为止,仅有1.1%的具有特殊教育大专以上学历,27.6%具有特殊教育中师学历,17.7%的教师经过半年以上的短期培训。⑧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严重制约了大陆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已成为当前和今后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五、台湾特殊教育的启示

通过对台湾和大陆特殊教育以上四方面的比较可以看出, 台湾的特殊教育对大陆特殊教育的发展具有借鉴价值和启示。

1、完善的特殊教育体系。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特殊教育本身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 对特殊教育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大陆的特殊教育体系处于初步形成阶段, 教育目标定位尚未具体化。因此,有必要借鉴台湾地区的经验,建立纵向通达、自成体系、横向与普通教育相沟通的特殊教育体系,即纵向上使特殊教育在各个学历层次开展,横向上使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成为可以互相交叉的立交桥体系,使特殊教育体系逐步完善。

2、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目前大陆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比较的薄弱,严重影响了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针对此现状,一方面要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基地的建设,在重点建设好特殊教育师范院校的基础上,要在一部分有条件的普通院校增设特殊教育专业,增加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数量,适度扩大招生规模;另一方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特殊教育学校应采用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在职教育的岗位培训,努力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也可以像台湾地区那样,经过特殊教育培训后上岗。

3、建立健全政策、法规。政策和法规是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保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社会进步,特殊教育立法的社会基础条件将逐步成熟。保障公民受教育机会均等是《义务教育法》的重要原则。“人人共享,普遍受益”是教育公平的基本宗旨,也已成为各国或地区教育制度、法律和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之一,受教育权利更是被视为基本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吸取和借鉴台湾先进的特殊教育理念,与时俱进,逐步完善内地特殊教育的法律体系。通过法律法规来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以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益、保障特教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质量。重点通过法律来解决特殊教育学校数量明显不能满足需要的矛盾,真正达到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目标。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注释:

①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华夏出版社,1996年。

②汤盛钦:《特殊教育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③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中心编印:《特殊教育季刊》,1997年63期。

④李惜雯等:《中国残疾人口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10。

⑤《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及其回答》,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2006年12月1日。

⑥张毅、陈亚秋等:《北京特殊儿童学前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11月。

第3篇:残疾人基本状况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艾滋病人 弱势群体 社会保障

        1 艾滋病群体的弱势性

        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在政治地位、经济活动及文化生活等方面比一般发展水平低的一类人群。艾滋病群体包括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也应该归属到弱势群体中,它的弱势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艾滋病群体生活贫困。艾滋病人要终身治疗,所以要面临巨额的医疗费用,一位艾滋病人一年的住院费、门诊费等费用少则数万元多则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因此,艾滋病人常常是生活在贫困之中,而贫困往往又加剧了艾滋病的传播。

        1.2 艾滋病群体的权利得不到保障。艾滋病群体除了基本的生命、平等权力之外,与残疾人一样有其特殊的权利,这些权利包括受教育的权利、接受医疗的权利和就业的权利。目前,大量低龄艾滋病群体无法完成义务教育;而“艾滋病人无人给做手术”的报道说明了艾滋病群体医疗权利的状况;虽然我国人事部将“艾滋病毒携带者“纳入公务员录用范围内,但根据卫生部全国范围的抽样调查,58%的城乡居民明确表示不愿意和患有艾滋病的同事或共同劳动的人一起工作,艾滋病人所在单位往往采取各种手段逼迫他们从单位离职。

        1.3 艾滋病群体受到社会的歧视。不知从何时起艾滋病成了罪恶、暴力、乱性等词汇的代名词,09年我国针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歧视状况的调查报告,报告中的一组数字令人关注:在知晓感染者身份后,1/4的医务工作者、超过1/3的政府官员和教师持有负面和歧视态度。这种现象在其他的疾病中也都曾出现过,比如精神病、残疾等都与“疯子”、“废人”等词汇相联系过。

        2 艾滋病群体与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是一种社会化的行为,它面向全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制为全体公民化解风险、实施福利、保障基本生活,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主要是通过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来对艾滋病群体进行保障。

        2.1 医疗保险

        2.1.1 措施:我国艾滋病起步较晚,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基本医疗保险也没有将艾滋病人纳入到其中。但近几年来艾滋病每年的感染者数量不断扩大,根据联合国《2009年全球艾滋病流行报告》到09年底估计中国存活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高达74万人。面对严峻的形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4年颁布了《关于落实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政策的通知》,这份通知的颁布正式打开了艾滋病人通往医疗保险的大门,通知中规定国家将抗艾滋病病毒药品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目录和城乡医疗救助支出范围。

        2.1.2 问题:①医保支付范围过于狭窄。对艾滋病人的治疗一般有三种方法:姑息治疗、治疗机会感染和抗病毒治疗。相比而言前两种方法更经济实惠,研究表明治疗艾滋病早期出现的败血症、肺炎不但花费少而且可以很好延长病人的寿命。但根据《通知》只能对抗病毒的药物治疗进行支付,这不利于姑息治疗和机会感染治疗的推广,还会加重医疗保障基金的风险。另外,只能报销住院费用的规定使减轻艾滋病患者负担的目的大打折扣,艾滋病人需要长期的用药,并且不需要长期住院,所以大多数的花费在门诊上。此外,费用报销封顶线对于一个重病的艾滋病患者来说太低,据统计一个危重艾滋病人一年的医疗费用达25万元以上,这大大的超出了许多地区的医保封顶线。②医疗保险中针对艾滋病治疗的医疗资源不足。首先,定点医疗机构太少,许多地方只规定一两家医院作为定点医院,这势必给艾滋病人就医带来不便,一些偏远的病人会放弃享受医保机会。其次,划入到报销范围的治疗药物太少,国际上可使用药物的选择已有有20多种,而我国还有一定差距。再有,专业的医疗服务人员不足,艾滋病不但要求医务人员要有娴熟的专业诊断技术,而且要掌握一定的心理、法律、沟通等方面知识。而我国的医务人员大部分是只有诊断治疗方面的能力,在沟通、提供关怀等方面素质不高,甚至还存在部分医务人员对艾滋病人抱有歧视的思想。

        2.2 社会救助

        2.2.1 措施:2003年我国宣布了防治艾滋病的“四免一关怀”政策,即对经济困难人群中的艾滋病患者实行免费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遗孤实行免费就学,对孕妇实施免费艾滋病咨询、筛查和免费抗病毒药物治疗;将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庭纳入政府救助范围。2004年民政部《关于加强对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患者、患者家属、患者遗孤救助工作的通知》,将城镇和农村家庭中因患艾滋病导致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将其纳入低保范围;尚未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地区,要将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和家属列为特困户基本生活救助对象,给予定期定量生活救济和医疗救助。

        2.2.2 问题:①各地的政策落实情况存在差异。“四免一关怀”作为全国性的政策,由于没有强制执行力,很多时候要靠政府的说教和强制手段才能实施,造成在各地的推广和落实相率和效果欠佳。②社会救助分头管理,无法确实保障艾滋病人权利。由于对艾滋病群体缺乏统一的管理部门,卫生部、医保部门、民政部、妇联等部门分头治理经常造成各部门责任不清,对艾滋病人“踢皮球”,不利艾滋病人的权益保障。

第4篇:残疾人基本状况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多元化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特殊教育(体育)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157-03

实践教学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通过引导学习者的实践活动,从而传承实践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1]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是科学研究的助力器,是为社会服务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的科学开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增长学生的实际才干,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在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间架起桥梁。[2]

特殊教育(体育)专业作为体育与特殊教育的交叉学科,因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实践教学能加深学生对特殊人群及所学知识的理解,熟悉和掌握教育策略与康复技能。而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实践性课程设置少,质量有待提升,实践机会少,实习时间短等。

广州体育学院(下简称广体)特殊教育专业自2008年开办以来,基于对专业特性及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一直在持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求的修订,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对人才培养的意义与作用,特别强调专业教师科学研究活动为学生创设实践机会,提升实践能力,加深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以整个专业成长的背景带动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注重学生主动性的调动,如学生社团的活动组织,及引入学生管理员实施社会服务项目等;另外加强与国际特殊人群相关组织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志愿服务,建立校内实践基地等,丰富传统以实习、实训为主的实践性教学形式。通过多元实践教学的开展,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创新型特殊教育师资的需求。

一、广体特教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级实用型人才,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3]广州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虽2008年才开始招生,但华南地区目前尚无其他高校开办此专业,近年来广东特殊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对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的需要增大,且本专业立足体育学院的优势,根据特教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出了“理论+技能+实践”“三板块、两结合、一坚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和专业情感的培养,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始终坚持立足服务地方、彰显社会效益的办学方针,形成了较为鲜明的走医教结合道路、以特殊体育教育为主,兼顾运动康复的专业特色与优势。具体表现为:

1.“三板块”主要涵盖体育教育、康复和特殊教育知识与技能板块。体育院校培养特殊教育专业一定要与师范院校有所不同,要有自身鲜明的专业特色,突出体育院校该专业的特点与优势。因此,我们认为应突出特殊体育教育和训练,立足于培养特殊学校的体育教师,兼顾运动康复,这是本专业主要的办学方向。这也是与其他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主要区别所在。

2.“两结合”就是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把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因特殊教育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所以本专业的开办不能脱离特殊人群而只进行空洞的理论学习。所以本专业特别强调学生的教学实习与实践,积累与特殊人群接触的经验,培养对待特殊人士的专业情感,所以实践教学可以说是本专业办学的一大特色与亮点,学院也专门筹措资金在校内建起实习基地,以符合专业办学的需要。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完善的“三实践、一实习”制度。即大一至大三分别进行校内外的专业实践教学,大四进行毕业实习,培养学生成为既熟悉运动康复业务,又掌握特殊人群康复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通过这一制度的实施,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达到了学界与业界的有效沟通和交流,为学生实践和就业奠定了基础。

3.“一坚持”就是指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服务社会方向放在首位。在教学中,本专业无论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内容都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展开,因而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夯实特殊教育和运动康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特殊体育教育为主,兼顾残疾人运动康复的专业特色。

二、多元化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尝试

本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广体特教专业从多元化实践教学的层面,不断探索新形式,探讨对本科人才培养的影响。经过不断尝试,总结出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育人模式,即适应社会需求、政府支持引导、以科研促教学、加强国际交流相结合为主的高校实践教学模式。

1.以科研促进实践教学。以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Halliwick技术在脑瘫康复中的应用》为依托开展特殊儿童水中运动疗法的研究,将特教专业学生的日常教学实践纳入其中,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带动和促进水中运动疗法的教学及学生技能的培养。随后凭着此科研课题的带动及研究成果,又陆续于暑假持续做特殊儿童水中运动康复的实践与尝试,并与学生暑期实践队结合,为学生暑期提供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机会,收到良好的社会效应。

2.以国际残疾人组织的合作与交流项目促进实践教学。在学院的支持下,引入了国际特殊奥林匹克运动大学计划,定期与特殊学校、机构开展特奥大学活动日,参与特奥会创始人尤尼斯.肯尼迪.施莱佛纪念日(EKS Day)活动,参与由国际特奥东亚地区及中国特奥委员会主办的特奥融合计划。

与美国移动无国界组织(MIUSA)建立了密切地联系,参与“中美残疾青年融合运动”,共同推动中国特殊人群融合运动的发展;申报了中美合作项目“加强适应性水中运动在融合社区的开展”,得到项目组织对适应性水中运动实践活动的科学指导。该项目是美国国务院及MIUSA面向全世界20个国家开展的“加强伙伴合作社区融合计划”中国获批的唯一项目。

3.以社会活动促进实践教学。以校内教学实践基地为依托,于暑期及周末开展“星星少儿运动营”的活动,进行对外社会服务,实施各类特殊儿童体育教学与运动康复的尝试。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教学实践对象与机会,积累学习经验。社会服务的宗旨是:围绕学生教学和教师科研来服务。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熟悉对特殊儿童教育评估、运动训练计划的制订、体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一系列流程的掌握。逐步引入学生管理员,整合教师资源实施有效指导,拓展此校内实践教学平台,

为专业师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参与机会,做到科学化操作,规范化管理,时时总结更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4.重视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与使用。学院和系部的大力支持下本专业挂牌成立“特殊儿童心智体能促进中心”,下设感觉动作训练室和音乐治疗室。感觉动作训练室中设置了攀岩区,配置了感觉统合训练器材,脑瘫康复器材等;音乐治疗室主要引入的是奥尔夫音乐器具与教学。另外配套购置了相关评估仪器与工具,可用于特殊人群运动功能与体育教学评估。本专业校内实践基地教学设备基本能满足教学实践需求,为学生技能的培养提供了良好条件,且全部(100%)对学生开放,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分别与广州康复实验学校、越秀启智学校、广州市聋校、中山特殊教育学校、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达成合作,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事项。为本专业学生搭建了很好的教学实践与就业平台。

三、多元化实践教学的成效与经验

1.积累了与特殊人群接触的经验,培养了对待特殊人士的专业情感。通过多元化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提升了对自身专业的认识,增强了社会服务观念;更坚定了从事特殊教育的决心,肯定专业价值,更热爱自己的专业;彰显了特殊教育的奉献精神;更关爱特殊人群。

2.提升了学生专业技能。通过社会实践,不仅深化了学生对于儿童动作发展、运动功能评定、运动治疗与康复等本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促进了学生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为特殊体育教学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现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3.完善了对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实践教学环节的修订。通过对实践教学活动的总结,不断修订广州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规定,合理设置实践性课程及教学,使实践教学内容、时数要求、质量评估等方面的要求科学化、规范化,真正满足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需要。具体表现在:

课程方案突出实践课、实验课教学环节。在本专业所开设的60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限选课中,有实践或实验教学环节的课达42门,占所开课程总数的70%。同时在限选课中设置3个模块,即特殊教育方向、康复方向和体育教育方向,这3个模块强调实践技能的提高,每门课都安排了实践或实验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教学相结合。在专业课教学中,除系统、科学、全面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外,我们还有意识地把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如脑瘫游泳康复训练、自闭症运动康复等课外教学活动的实施,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坚持“一调查三实习”的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特色。本专业教学一贯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实践,“一调查三实习”正是这一“双实践”教学特色的体现。一调查是指本专业的学生在大一的寒暑假期间要做一次社会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本专业的实习分为专题实习、中期实习和毕业实习,简称“三实习”。

4.建立了相应实践教学的评估体系,评估学生在多元实践教学活动中的成长与收获。在各项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为了监督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评估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效果,组织编写了实践教学活动指导手册,完善对教学实践活动的规范管理和对学生参与状况的全面评价。

5.推动了实践基地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在“儿童心智、体能促进中心”的运作的基础上成功申报了广东省高校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和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残疾人运动与健康促进实验室(中心)”,拟将其建成残疾人生理机能与运动功能评定研究平台、残疾人运动技能分析研究平台、残疾人体育康复研究平台、残疾人运动心理研究平台。强化科研对实践教学的指导意义,使其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6.积累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的素材以便可持续性指导各届学生的教学。注重实践教学活动的总结工作,可使宝贵经验得以传承。总结编写了《水中运动疗法实用指导手册》,制作水中运动教学光盘,并将建立适应性水中运动指导网站。所有这些成果来源于实践,也将持续性地应用于对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1]张英彦.论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J].教育科学,2006,(08):34-36.

[2]刘明贵.实践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J].高等农业教育,2010,(02).

第5篇:残疾人基本状况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艾滋病人 弱势群体 社会保障

1 艾滋病群体的弱势性

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在政治地位、经济活动及文化生活等方面比一般发展水平低的一类人群。艾滋病群体包括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也应该归属到弱势群体中,它的弱势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艾滋病群体生活贫困。艾滋病人要终身治疗,所以要面临巨额的医疗费用,一位艾滋病人一年的住院费、门诊费等费用少则数万元多则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因此,艾滋病人常常是生活在贫困之中,而贫困往往又加剧了艾滋病的传播。

1.2 艾滋病群体的权利得不到保障。艾滋病群体除了基本的生命、平等权力之外,与残疾人一样有其特殊的权利,这些权利包括受教育的权利、接受医疗的权利和就业的权利。目前,大量低龄艾滋病群体无法完成义务教育;而“艾滋病人无人给做手术”的报道说明了艾滋病群体医疗权利的状况;虽然我国人事部将“艾滋病毒携带者“纳入公务员录用范围内,但根据卫生部全国范围的抽样调查,58%的城乡居民明确表示不愿意和患有艾滋病的同事或共同劳动的人一起工作,艾滋病人所在单位往往采取各种手段逼迫他们从单位离职。

1.3 艾滋病群体受到社会的歧视。不知从何时起艾滋病成了罪恶、暴力、乱性等词汇的代名词,09年我国针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歧视状况的调查报告,报告中的一组数字令人关注:在知晓感染者身份后,1/4的医务工作者、超过1/3的政府官员和教师持有负面和歧视态度。这种现象在其他的疾病中也都曾出现过,比如精神病、残疾等都与“疯子”、“废人”等词汇相联系过。

2 艾滋病群体与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是一种社会化的行为,它面向全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制为全体公民化解风险、实施福利、保障基本生活,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主要是通过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来对艾滋病群体进行保障。

2.1 医疗保险

2.1.1 措施:我国艾滋病起步较晚,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基本医疗保险也没有将艾滋病人纳入到其中。但近几年来艾滋病每年的感染者数量不断扩大,根据联合国《2009年全球艾滋病流行报告》到09年底估计中国存活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高达74万人。面对严峻的形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4年颁布了《关于落实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政策的通知》,这份通知的颁布正式打开了艾滋病人通往医疗保险的大门,通知中规定国家将抗艾滋病病毒药品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目录和城乡医疗救助支出范围。

2.1.2 问题:①医保支付范围过于狭窄。对艾滋病人的治疗一般有三种方法:姑息治疗、治疗机会感染和抗病毒治疗。相比而言前两种方法更经济实惠,研究表明治疗艾滋病早期出现的败血症、肺炎不但花费少而且可以很好延长病人的寿命。但根据《通知》只能对抗病毒的药物治疗进行支付,这不利于姑息治疗和机会感染治疗的推广,还会加重医疗保障基金的风险。另外,只能报销住院费用的规定使减轻艾滋病患者负担的目的大打折扣,艾滋病人需要长期的用药,并且不需要长期住院,所以大多数的花费在门诊上。此外,费用报销封顶线对于一个重病的艾滋病患者来说太低,据统计一个危重艾滋病人一年的医疗费用达25万元以上,这大大的超出了许多地区的医保封顶线。②医疗保险中针对艾滋病治疗的医疗资源不足。首先,定点医疗机构太少,许多地方只规定一两家医院作为定点医院,这势必给艾滋病人就医带来不便,一些偏远的病人会放弃享受医保机会。其次,划入到报销范围的治疗药物太少,国际上可使用药物的选择已有有20多种,而我国还有一定差距。再有,专业的医疗服务人员不足,艾滋病不但要求医务人员要有娴熟的专业诊断技术,而且要掌握一定的心理、法律、沟通等方面知识。而我国的医务人员大部分是只有诊断治疗方面的能力,在沟通、提供关怀等方面素质不高,甚至还存在部分医务人员对艾滋病人抱有歧视的思想。

2.2 社会救助

2.2.1 措施:2003年我国宣布了防治艾滋病的“四免一关怀”政策,即对经济困难人群中的艾滋病患者实行免费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遗孤实行免费就学,对孕妇实施免费艾滋病咨询、筛查和免费抗病毒药物治疗;将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庭纳入政府救助范围。2004年民政部《关于加强对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患者、患者家属、患者遗孤救助工作的通知》,将城镇和农村家庭中因患艾滋病导致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将其纳入低保范围;尚未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地区,要将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和家属列为特困户基本生活救助对象,给予定期定量生活救济和医疗救助。

2.2.2 问题:①各地的政策落实情况存在差异。“四免一关怀”作为全国性的政策,由于没有强制执行力,很多时候要靠政府的说教和强制手段才能实施,造成在各地的推广和落实相率和效果欠佳。②社会救助分头管理,无法确实保障艾滋病人权利。由于对艾滋病群体缺乏统一的管理部门,卫生部、医保部门、民政部、妇联等部门分头治理经常造成各部门责任不清,对艾滋病人“踢皮球”,不利艾滋病人的权益保障。

3 完善艾滋病社会保障政策的建议

3.1 加强艾滋病知识和正确观念的宣传、消除社会歧视。社会中存在着对艾滋病群体的歧视,这已经成为艾滋病毒预防和相关社会保障政策施行的很大障碍,所以在开展相关工作前要先去除人们对艾滋病毒的“心魔”。艾滋病的宣传不仅要对艾滋病的预防、检查、耐心说教提高艾滋病人的社会保障意识享受自己应得的权利,还应当对侮辱和歧视艾滋病人的行为进行谴责,呼唤社会对艾滋病人的关怀。

3.2 相关部门通力合作,落实社会保障政策。面对在社会救助工作中多头管理造成的问题,可以借鉴一些地方的“绿色通道”的做法,为艾滋病人提供高效全面的保障;对“四免一关怀”的政策,财政政部门要拿出专项补助资金,医疗部门、教育部门、民政部门要提供相应的人力物力提供协助,分清各自的责任确实落实政策。

3.3 加大政府投入,提高医疗资源和社会救助水平。增加对艾滋病的定点医院,方便艾滋病人就诊;适当增加增加可报销的药品数量,对姑息治疗、治疗机会感染给予实施部分报销医疗费用;提高对重艾滋病人的医疗保险封顶线,对还是超出封顶线的费用可以设立专项应急基金,并鼓励商业保险的介入。

3.4 动用社会力量,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目前,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主要还是靠家庭和政府,但还是远远不够,非政府组织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利于聚集资金,还能通过社会上的志愿者的实际行动改善社会对艾滋病人的认知偏差,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所以,应该大力支持非政府组织在艾滋病救助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2004年中国居民艾滋病常识及态度和行为状况研究报告[EB/OL].中国人口信息网.cpirc.org.cn/rdzt/rd_aids_detail.asp·id=4064

[2]联合国2009年全球艾滋病流行报告[EB/OL]. 99艾滋-艾滋病公益网站.99aids.com/

第6篇:残疾人基本状况调查报告范文

中等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高年级学生到初等或中等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专业训练的一种实践形式。它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见习期自我鉴定实习五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见习期自我鉴定实习1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一、在实习中,提高了我们的教学本事和综合素质,是全方位的实战训练,有利于提高从教技能,在我们身份转换中健全心理素质;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身体素质;在教育教学中提高专业素质;在礼貌教育中完美人格素质。

二、离论联系实际,使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和锻炼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本事,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打下必须的基础。

三、同时,能够检验教学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累经验,并为自我能顺利与社会环境接轨做准备。

在新开街学校实习的这十五周的时间里,感受颇多。实习期间,我遵守学校纪律,严格要球自我,努力为人师表。我出任了初二三班的数学教学任务兼班主任,认真完成了三方面的实习基本资料,具体情景如下、

1、教育工作实习方面

开学初期,来新开街学校,进取主动向原班主任请教,了街班级了解情景,在明确教学进度及教学计划后,立刻跟随杨教师听课,参加教研会议,小组内试讲,评课。我所在的班级,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所以,在备课中,注重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强调。结合听课的心得制定了教学计划,进行了试讲,得到了指导教师的肯定后,正式走上讲台。

走上二年三班的讲台时,不免有些紧张。这是第一次正式讲课,还带着紧张之为的些许激动。经过精心备课,本节课还是取得了必须的成绩,完成了各项教学计划,课程的讲授得到了指导教师教师的好评,但同时也指出了我的不足,课下,我即使鉴定了自我的得失,并进行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积累经验,研究课程,改善教学方法,使每堂课程都饱满精练。在我自我的努力和指导教师的帮忙下,我的教学实习工作取得了圆满成功。

在实习期间,认真批改每一次学生作业及考试试卷,及时分析试卷,找出学生的知识不足,把握教学的重点。并且认真完成实习教案十篇

2、班主任工作实习方面

在进行教学实习的同时,我还进行了班主任工作实习。进入新开街学校开始,我便张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班主任工作。我深入初二三班了解情景,帮忙班主任教师开展各项工作,

开学初期,开展“新学期、新态度--我能行”主题班会,在新的学期开始,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经过努力而成功的喜悦。同时做好本学期的学习计划,制定学习目标,在“我能行”的态度中,朝着目标前进。学期中期,开展“礼貌、礼仪”主题班会,培养学生礼貌礼仪须从此刻做起、从自身做起的意识,并为学校的和谐建设做出一份贡献。五月中旬,在期中考试已结束而期末考试尚未到来之时,为谨防学生s思想松懈、学习放松,开展“成功捷径--奋斗”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学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经过各项小活动体会奋斗过程中带来的成就感,为期末考试的复习铺设一个良好的捷径。

在实习工作中,我还着重做了几位同学的思想工作,帮忙他们克服思想波动,在青春叛逆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对其进行课业辅导,等等。所以,在张教师的细心指导下,我学到了许多本上没有的东西,积累了许多班级的管理方法,并有了必须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教育调查与研究报告方面

进入新开街学校之后,综合新开街学校的现状及学生特点我做了细致的分析,同准备阶段的教育调查计划一并制定了本次教育调查的主题及调查步骤,展开教育调查,并同周边的几所中学的实际情景相结合,作了此次报告、

此次调查报告的方向重点是如何提高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进取性。我听取了学生的一些意见,请教了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查询了有关资料,并结合了当前《课程标准》完成了教育调查报告,报告得到了指导教师的认可。

以上三方面的资料是我在实习期间完成的。回忆十五周的教育实习,使我深深体会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是十分不容易的。除了本身应具备渊博的学识外,其他各方面如语言、表达方式、心理状态、以及衣着、动作神态等也是有讲究的;当然,我更是体会到了当一名教师的欢乐与幸福。

与学生在一齐,我会回忆起自我中学时代,也会想起自我以往的点点滴滴。当我在讲台上书写每一笔的时候,我都能觉察到自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因为,我这么多年读书学来的知识,最终找到了传输给他人的途径,让我自身有一种成就感。

见习期自我鉴定实习2__年级进行了一次统一考试。作为实习教师,我也参加了监考。从同学们的考试成绩看,授课效果还是十分不错的。

比教学工作更重要的就是班主任工作。在学校里,班主任就是学生的第一监护人,所以班主任的工作十分琐碎。一名真正尽职尽责的班主任,在学生身上下的功夫比学生的父母还要多。我觉得,在班主任工作中始终要坚持“一个标准”,就是在处理班级事务时,尤其是奖惩方面,对好学生和后进生应使用同一个标准。通常好学生易受到偏爱,而后进生则常常使教师产生偏见,所以班主任“执法”必须要公允,要一碗水端平。如果处理有偏颇,则会助长好学生的坏习惯和骄傲的性情,压抑后进生的上进心。所以做到一视同仁很重要。

__年班主任的培训,由学校一名具有38年班主任工作经验的老教师进行讲座。他在讲座中强调:应对一个全球化的新经济时代,应对一场世界性的教育转型,必然要带来“中国新教育风暴”。我国正迫切需要从工业化时期的教育向信息化时期的新教育转型,人们也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型──这就是新时代。当前正在由“以教学为中心”向“以导学为中心”转型,一个教师的时代正在成为历史,一个全面呼唤“导师”的时代正在诞生,这就需要我国1000多万教师再培训、再充电,培养拥有健康人格的人,是教育者务必应对的难题──这就是新教育。

作为实习班主任,我也在工作中不断鉴定经验。带我的教师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对待学生,要打一巴掌揉三揉。”有一次,班里有一个同学上课睡觉,放学后我留下他谈了将近两个小时。起初是十分严厉地批评他,让他明白上课睡觉是不对的,随后语气渐渐缓和下来,开始进行和风细雨式的教育。在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了解到了这名同学的家庭及经济状况,也听他说了自我毕业后的打算,对他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之后我又从侧面了解到,这个同学是班里的“典型”,是班里最“活跃”的分子。有了对这个同学的全面了解,对我今后开展班级工作是十分有帮忙的。

体现教学工作的成果是讲一节公开课,而体现班主任工作的成果则是开一次主题班会。我开的主题班会的题目是《花季、雨季──把握这天,展望明天》。这次主题班会所倡导的思想是“把握这天,展望明天”,也象征着“把握此刻,展望未来”。班会旨在让同学们认识到时间是宝贵的,就应珍惜时间。激发同学们对珍惜时间的敬佩感,让他们体会到因珍惜时间而获得成功的欢乐。使同学们能够做到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让大家意识到珍惜时间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规划好自我的职业生涯。透过这次主题班会,很多同学都展现出了自我的才华。从风度翩翩的主持人,到乐感十足的吉它手,所有同学都表现得很出色。同学们也从主题班会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仅认识到了时间的宝贵,也学会了怎样珍惜时间。从同学们在班会后各方面的表现来看,主题班会到达了十分梦想的效果。

在这次教育实习中,我们这些实习教师都十分幸运地赶上了两个大型的活动。一个是全校的课间操比赛,我经常带领自我的班级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和晚上放学时间练操,同学们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最终在比赛中获得了第二名,并且还获得了全校的精神礼貌奖。另外一个比较大型的活动就是观看“乐华”残疾人艺术团的演出,这对全校师生都是一种教育。残疾人尚且能够自强不息,以他们惊人的毅力改变自我的命运,更何况是健全人呢同学们在观看演出后都写了自我的感想,表达了自我努力学习的决心。在这两次大型活动中,我的组织、协调潜力都得到了锻炼,得到了提高。在我们实习期间,学校召开了一次家长会,我作为实习教师在家长会上也对自我的工作和班级的状况做了鉴定,会后也和个别家长进行了谈话,培养了自我作为教师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的潜力。

临走的前一天,我们班的同学和另外一个班的同学进行了一场足球友谊赛,我也上场参加了比赛,和同学们同场竞技,比赛最终以2:2战平。结果并不重要,过程才是最欢乐的。

在这次实习中,我的各方面潜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也会对我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会不断努力,攀登人生的最高峰。

见习期自我鉴定实习3作为一名教师,首先上好课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实习前我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但真正的中学教学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从学生转变为教师,就需要慢慢的摸索与积累。首先,实习的第一周,我听了指导教师和其他体育教师的课。对于每次的听课,我都认真做好听课笔记,听课的重点是注意各教师讲解思路与组织学生的方法跟自我的想法的差别,以吸收教师的优点。可是遗憾的是,那里的体育教师上课都是让学生活动的时间比较多,而教师的讲解与示范的就很小。

过了两天,我的指导教师就开始让我上课了,那时候我真的很意外,那么快就让我上课了,我害怕自我做得不好。接下来的时间,我为了写教案与备课而忙了起来。对于第一次写教案的我,我真的有点不知所措,但经过了一连几个小时的奋斗,我还是把我的第一份正式教案写出来了。指导教师很认真的为我指出教案的问题,还有一些要注意的问题,这样我的第一份正式的教案最终过关了。

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我深深感觉到作为一名教师的辛苦,更感觉到作为一名教师的本事我还差很多。就写完教案的第二天,我正式开始上我的第一节体育课,应对学生的我是显得那么害羞,那么的胆小。

我对我的一节课上得还是比较满意的。正当我还以为上得能够的时候,教师的意见却像倾盆大雨那样把我淋个湿透了。教师很耐心地从我上课开始到结束下课中所存在的问题都一一指出来。

我的第一次课正式就这样结束了,而第2到7次重复课中,我注意了前面的缺点,一节比一节上得更好,这也得到了指导教师的肯定。而在以后的课时中,我都按照自我之前所制定好的教学计划来上课,由于一个星期上12节课,并且每节课指导教师都会或多或小给我指导,所以在这实习的几个星期里,不但我的示范技能提高得很快,并且学生都慢慢喜欢我上的课。

在实习的中后期,公开课就成为我的一个最为重要的任务。虽然我还是比较害怕上公开课的,但公开课是检验一个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为了备好公开课,每一天都会忙个不停,还经常向指导教师请教,在备课当中我深深地会到上好一个好的体育课要做的准备工作真是很多很多。公开课的时候,实习学校的体育教师都过来听课,而我也好好地完成了上课的资料,也得到了教师的较高的鉴定。

虽然此刻的我与指导教师还不能相比较,可是我从指导教师身上学到了许多的教学经验,也学到了许多运动队训练的经验,我真的很感激我的指导教师。

见习期自我鉴定实习4来到七色光幼儿园一个星期了,甜苦辣样样都有品尝到,可品来品去,觉得酸也甜,苦也甜,辣也甜!这并非是在作诗。这是我的切身体会,不是吗那些祖国的花朵,在我们的培育下,有了自我的花期和芬芳,那些被扭曲的灵魂重新得以塑造,这难道不是一种美和甜蜜吗透过自我的努力,使我在半年的见习生活里提高很大。

随着中国加入WTO组织,我们的国家将会面临科技上的新挑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谁在教育上领先一步,谁就拥有辉煌的明天。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我由此感受到自我肩上的担子之重。个性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下一代的生活方式、思想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我明白孩子是祖国明天的期望,少年儿童在观念和习惯上理解健康向上的教育、培养高尚的情操、树立完美的人格,无论对今后的发展还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都具有奠基性的意识。

一、给学生创造一个欢乐学习的学习氛围

好动爱闹是幼儿的天性。俗话说得好,有了好的土壤才能长出好的小苗。小二班的班主任白佳利教师、潘五妹教师和保育员郑丽平教师,她们始终恪守给家长和社会的承诺:对待幼儿关心尊重,一视同仁。小二班共有40个小朋友,最小的才有两岁半,可是在幼儿园里,小二班的全体小朋友共享着几位教师给她们的爱,欢乐的游戏,欢乐的探索,欢乐的学习,欢乐的度过在幼儿园的每一天。她们认真负责、科学教育,让小二班的小朋友沐浴在她们共筑的爱河里面。

二、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1、在教学中,渗透专业的教育理论知识

在这两个月的实习期间,我注意将所学的理论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平时学到的各年龄班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游戏活动的组织和指导、课程设计与实施以及各种基本技能等,在这次实习中得到实践与运用。第一次深入课堂时,我就遇到了许多在学校没有学过,没想过的难题,明白上好一节课,不但要让小朋友学到知识,还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做学习中的可乐儿。我还明白课堂常规的技巧、情感的共鸣、知识的拓展等让我深知“细节决定成败”的真理。所以,平时我注意跟同学一齐交流教学心得,鉴定教学的经验和做法,遇到问题能用学过的理论进行解决,对于新的教育理念怎样运用与实践,大家经常一齐学习探讨。与同学们一齐认真研究教材,深入了解每个幼儿的实际状况,认真备课,写出高质量的教案,每节课前都在小组认真试讲,在教学过程中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娴熟的专业技能让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让教育教学活动顺利的进行。观摩课后,我们都注意跟指导教师交流和鉴定经验,正如同学们说的:“每上一节课感觉都不一样,自我驾驶课堂的潜力也有所提高。”

2、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中教育活动,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小班的孩子刚进入幼儿园不久,我们跟指导教师们透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喜欢上幼儿园,能适应幼儿园的群众生活。让小朋友能安静的听教师讲,跟同伴友好的说话,自我也会觉得很有成就感。所以,梁教师她们是很注重集中活动教育的。从她们的集中教育活动,让我们明白集中教育活动时间不仅仅要有好的备课教案,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控制课堂纪律,否则就是教师喊破喉咙也无济于事。在第一个集中教育活动时,我既兴奋又紧张,也很累。之后的每个集中教育活动我都认真备课:熟悉教学资料、结合幼儿年龄特点、精心准备各式各样的教具,尽我最大的努力去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帮忙幼儿理解记忆。在教学活动中我也穿插一些小游戏,以让到达幼儿在玩中学,学中做,并且愿意与教师和同伴交流,体验与他人进行语言交往的乐趣,鼓励学生用自我喜欢的方式简单的表达感知操作活动中的感受和发现,喜欢与伙伴说话,交流分享自我的喜悦,让她们能欢乐的学习知识。而我们在指导教师的身上,学到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明白在课堂上,学习生活上,教师要注意给孩子营造“爱”的氛围,让幼儿喜爱教师,相信教师,喜欢跟教师还有同学一齐游戏一齐学习,沉浸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

三、认真做好家园工作

这两个月的实习让我们第一次置身于社会活动中,与不一样的家长打交道。和每一个小朋友搞好关系,让他们对我们又爱又怕。所谓爱就是让小朋友都喜欢你,喜欢你组织的活动,怕呢,就是让小朋友听你的要求,和你一齐活动一齐游戏。这次实习我也掌握了一些与幼儿相处的方法,这也是一笔难得的财富。同时我还发现了自我的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在语言方面,语言的表达潜力不强,综合概括潜力仍缺。语速、语调,语感掌握还不够好,语言不够童化,与孩子的交流不够煽情。在教学教育方面,专业知识的运用未能娴熟流畅的发挥,教学游戏活动不够新颖。所以,回学校后,我们要继续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认真探索幼儿课程教学新理念,为今后的教育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一次接触幼儿园的工作,我既新奇又繁忙。和小朋友在一齐是开心的,他们的聪明可爱深深的感染了我,内心对这份工作的热爱越来越强烈,时也感到了沉沉的职责。在踏入解放军报社幼儿园之前,我的脑海里的幼儿园,就是教师带领着小朋友一齐做游戏,学习简单的知识的场所。可当我真正踏入这工作当中实践时,我对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基础阶段,也是人才成长的奠基阶段,幼儿园的工作是:实施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这是国家对幼儿园教育工作的要求,也是幼儿园全部的出发点和归宿。透过这个任务在活动中制定不一样的目标,大大丰富和满足了幼儿身心的需要,真正使幼儿在从中得到欢乐,得到发展!

记得,有一次户外体育活动,有个小朋友想上厕所,我赶紧请他回教室卫生间,可他偏要固执地在一棵小树旁小便,我见他一点儿也不听我的话,便不由分说地批评他不讲卫生,行为很不礼貌。起初,他用疑惑的眼神望着我,而后振振有词地说:“教师,这个树太小了,我给它施施肥,让他快快长大!”看着他那天真无邪的脸蛋,我无言以答,内疚占据了我的心。

高尔基以前说过,‘爱孩子是母鸡都能够做到的,但要教育孩子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我不断地揣磨着这句话,细细领会其中涵义。如今的我,脑海中还不时地记起高尔基的话语。一句话普普通通、简简单单话,却包涵着许多育儿的方法和教育的理念,让我受益无穷。

见习期自我鉴定实习5我实习所在学校是河源市和平中学,实习基本资料包括三部分: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和教育调查。基本情景如下:

1、课堂教学:完成教案数28份,上课数31节,其中3节重复课;

2、班主任工作:负责管理班级日常事务和组织班级活动;

3、教育报告:完成一份教育调查报告。

经历了为期8周的实习生活,我尝试到了身为一名教师的苦与乐,也深深地体会到了一名教师所肩负的职责;在这些日子里,我能以教师的身份严格要求自我,为人师表,处处注意自我的言行和仪表,关爱学生,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尽全力做好教学及班主任的每一项工作;同时,作为一名实习生,能够遵守实习学校的规章制度,尊重实习学校领导和教师,虚心听取他们的指导意见,完成我们的实习任务。

我教的是高一(10)班的数学,由于仅有一个班,所以我能够花更多精力去教好这个班。见面会上,指导教师陈敏能就跟我说:“这个班的数学很差的喔……”10班原班主任梁智创教师也跟我介绍了,这两年和中一向在扩招,招了好些择校生,今年高一年级有20个班,其中又按照学生的入学成绩将班级分为8个提高班和12个普通班,我们班是普通班,基础比较差的。经过两天向教师的了解,从成绩单的分析以及和学生的接触,确实,这个班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就对于函数这一部分的知识掌握得很不好,很多同学连怎样去确定函数都不会,很多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也不会求,对于分段函数更是无从下手,我觉得对于这一问题的出现,是学生对函数[来源于99zuOwen.]的概念不理解,没能抓住其重点以及其实质;还有就是很多学生告诉我他们连初中的数学知识都没有学会,对于这个状况,真的不乐观;还有学生向我诉苦:“教师,我初中数学都学得挺好的,为什么一到高中,我还是那么认真的学习,可是就是成绩跟不上去,很多题教师课堂上讲我听得懂,可是一让我自我做,又不明白从何下手了。”对于这些学生,我一边以坚定的语气鼓励他们:“不怕,万事开头难,高中知识相对初中知识能够说在难度上是一个质的飞跃,但只要你们咬牙坚持

第7篇:残疾人基本状况调查报告范文

哪怕帮妈妈洗洗筷子,刷刷碗。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

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平平安安。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哪怕帮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啊,

一辈子总操心,就换个平平安安。

……

十年前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了这首温馨的歌――《常回家看看》,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多年以后,总是清晰地记得,爷爷每次听这首歌,就非常陶醉地跟着音乐哼唱。这首歌,提醒年轻人多回家陪伴年老的爸妈。

十年后的今天,即将迎来重阳节,这是一个老人的节日。让我们大家来一起多关心家里的老人吧。

“空巢老人”,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

据了解,目前我国至少有2340多万老人独守“空巢”。“空巢家庭”分布在城市老年家庭中的比例至少超过30%。此外,由于社会化养老设施、保障机制不健全,导致许多老人无法到养老院或由社区安排安度晚年。“空巢老人”的数量和比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经济、伦理、社会问题不容忽视,已引起社会各方的关注。

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以上人口为1.3亿,占到了总人口比重的10%。也就是说,中国正式进入了“老龄时代”。社会出现了许多的“2+4家庭”,即夫妻双方要照顾4位老人。为此,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管问题,杜绝类似的悲剧再度发生,已成为一个涉及千千万万个家庭、牵动着社会神经的敏感话题。

在社会老龄化程度加剧,家庭模式日趋小型化的同时,有关老人生存状况的报道也频频见于报端,作为一个日益庞大的社会群体,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尤其受到关注。

经济困难、无人照顾、缺乏精神慰藉,这三大问题困扰着“空巢老人”,现状堪忧。

农村“空巢老人”:经济困难

材料1: 老家在农村的于大爷,腿有残疾,与同为残疾人的妻子靠每月200多元的政府救济金度日,由于无医保,平时有点病痛什么的根本不敢上医院。他家住的是两间共30平方米的砖瓦旧房,一台旧电视是全家惟一的家用电器,没有电话。他们的子女离家较远,平时很少来看二老。一次他们同一天感冒了,因为浑身难受而双双卧床,一整天没吃没喝,也没人照顾。后来幸好被邻居发现了,请来医生给他们看病。病好后还落得子女埋怨他们不照顾好自己。他们大哭了一场,那情景着实令人同情。

据了解,在农村的一些“空巢老人”生活水平偏低,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居住条件较差,电话拥有率也不高。这些老人的健康状况普遍偏差,患病的比例较高,行动不便者较多。

农村“空巢老人”没有退休金,也没有养老保险,他们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的贴补。但一些子女自身在外地谋生也很艰难,无法贴补老人,所以一旦他们年老丧失了劳动能力后,就可能陷入衣食不保的境地。养儿防老,“老来福”是人一辈子最大的幸福。可现状却是,农村经济落后,“空巢老人”处境凄凉。“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成了时下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平时村里若有老人去世,有时连抬棺材的人都凑不齐。”采访中不少老人这样伤感地描述。

在我国,照顾老人是以血缘关系为主,但现实中,子女因工作或其他原因又难以照顾到,而社会保障体系又缺位,这就造成了一系列问题。随着农村年轻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空巢老人”,这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目前,许多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令人担忧,在部分农村,一些“空巢老人”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保障。

去采访江苏盐城的一个老太太时,见到记者,眼泪哗哗地就下来了。方言里不知道老太太说的什么意思。后来找来一个懂方言的翻译,才知道老太太儿子都出去打工了,她几乎没有经济来源。每天喝粥,只有中午才能吃一顿米饭。邻居们大多是这样的情况。

66岁的农民林爱毛,多年前老伴去世了,独自一人将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拉扯大。可到了晚年,孩子们都出去打工谋生了,只留下她一个人守着空房子,自己照顾自己。一年也见不上儿女一次,感到非常的孤独、无助。让林爱毛庆幸的是,自己的身体还比较硬朗,她最担心的是生病。她指着在她家串门的一位老人说:“她有糖尿病等好几种病,因为儿子出去打工了,家里没人照顾也没钱看病,只能硬撑着。”

孤寡老人是独居老人中最无奈的群体,尤其是没有工资及其他经济来源的老人,更是经常陷入贫困和孤苦的境地。

城乡“空巢老人”:没人照顾

材料2:据《江西日报》报道:赵忠卿84岁了,老人的居住环境非常简陋,所有的生活物品都凌乱地堆放在两间不足二十平方米的小房间内,因老人年迈,无力收拾,许多物品都发霉了。

赵忠卿有5个亲生子女,但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一个能在他身边悉心照顾他。“大儿子在上海,离得很远;二儿子已经去世;小儿子患有肝病,生活条件不好;大女儿夫妻俩天天赌博;小女儿虽然在国税局上班,但是连过节都不来看望我。”

“生了5个子女,年过八旬,却孑然一身,一年多没有哪个儿女过来照顾一下,老人气得几次想自杀。”

另一则消息:63岁的丁老太太,老家在盐城东台,老人的儿子在徐州工作,因工作关系很少回家。两年多前,儿子和媳妇离婚了,老人被儿子从老家接来照顾孙女。而孙女在浦口某中学上学,是住读,只有周末才回来。

有一天因改装水表,邻居们才发现,丁老太太已死在家中。据邻居们回忆,最后见到她是在三天前。

邻居说,丁老太太实在太可怜了,平时家里就她一人,也没有人照顾。丁老太曾说过自己有高血压、糖尿病,还问过邻居看病需要多少钱。“她和我们聊天,说大儿子出车祸死了,自己有病也没钱看,有时说着说着就流眼泪了。”

84岁的叶美荷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她的子女虽然都在本省,但都离得远,要是独自在家时发病了,真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

还有不少地方曾经因为无人照顾,发生过独居老人死于家中,数月无人知晓的惨剧。

城市“空巢老人”:缺乏精神慰藉

材料3:与生活困难、无人照顾等相比,缺乏精神慰藉、孤单寂寞对“空巢老人”来说则伤害更大,特别是老伴去世后的孤老会更加孤独。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让人心酸的悲剧:2007年夏天,某村一家83岁的女性老人去世后,84的男性老人因为不会做饭,只得轮流跟着儿媳生活,因为儿子们都在外工作或打工,缺乏情感交流的老人越来越自闭,渐渐变得整天不说一句话,2008年10月,结果这位孤寂的老人由于过度思念老伴无病而终。

刘大爷和刘大妈今年70多岁了,儿子在北京工作,女儿远在美国,老两口留守在石家庄的“空巢”里。

老两口都是退休干部,退休金每月2000多元,儿女也都是高收入阶层,不时给老人寄来一些高级保健品。在外人眼里,他们的日子过得挺滋润。

走到哪里,老两口都是大家羡慕的对象。可是,谁能想到,回到家里的老两口,面对空旷的三室一厅,孤寂之感不时涌上心头。看到儿子喜爱的书籍,摸着女儿甜笑的照片,老人心里好空虚。给孩子们打个电话吧,正是上班时间,他们都忙着,没事没情的打电话干什么

实在无聊了,他们也去儿女家走走,但他们说:“那不是自己的家,不能长住呀。” 儿女就在本市,可老人偏偏要独自居住,如今,这样的老人越来越多。

养儿防老,可这些老人为什么偏偏要独居?一句“自己一个人很好”,潇洒之中其实透着辛酸。

“空巢老人”、独居老人都存在一定的心理疾病。老年人在长期独自生活的情况下,容易患上抑郁症、妄想症等等。“因为长时间的独处,孤独和害怕等不良情绪,会造成老年人对自我价值的否定,以及对生活环境的恐惧。”

一项针对老年人心理需求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前空巢老人的精神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家庭“空巢”综合征逐渐显现。专家建议应针对空巢老人的心理角色转换,提供相应心理咨询,帮助空巢老人尽早走出“空巢”综合征。针对空巢老人的心理角色转换应该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帮助空巢老人逐步减少对子女的依恋,尽早将家庭关系的重心由“父母与子女关系”转向“夫妻关系”。同时,应该更多地鼓励空巢老人拓宽人际交往,培养个人兴趣,参加公益性劳动。

糖尿病“空巢老人”:晚年生活丰富多彩

对于糖尿病“空巢老人”来说,不管是经济困难、没人照顾,还是缺乏精神慰藉,都是比一般人要更加危险的。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吃降糖药或者是注射胰岛素,都是需要长期的经济支付的。而且糖尿病病人如果没人照顾的话,出现紧急事件就会比较麻烦,比如临时低血糖或者酮中酸中毒。这些都是客观上可以解决的问题。

糖尿病病人的心态好不好,也直接影响血糖的水平。要治疗老年人的心理疾病,首先应该让老年人走出封闭的生活空间,通过一定的社会交往,体现他们的生存价值。这需要全社会的关心,特别是通过社区服务,为老年人营造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帮助老年人在退休之后,重新确立自己的生活目标。

比如去参加一些糖尿病教育学习班,或者去多认识一些糖尿病朋友,组成队,一起进行娱乐活动:唱歌、跳舞、玩踢毽子……

治病良方 是“常回家看看”

很多子女以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为荣,却忽视了父母的精神需求,难得回家看望老人。“其实,儿女经常回家,陪老人拉拉家常,‘常回家看看’才是治疗‘空巢老人’心理疾病的最佳良方。”

“工作太忙难得回家,和父母在一起又处不来。”不少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理由”。

也有一些年轻人,尽管不能和父母在一起,但他们想着法子给父母精神慰藉。在广东工作的毛昊平时工作繁忙、常常加班,一年最多只能回家两次。为了增加与父母相处的时间,他专门给父母购置了电脑,教会他们上网,每天下班回家便与父母在线聊天,不让他们感觉到孤单。“其实只要子女有一份孝心,就能找到给父母精神安慰的办法。”

老人每年最快乐的就是春节那几天,儿女都回来了,和他们看看电视、说说话,和孙辈们逛逛公园,感觉年轻了许多,“哪有父母不想多看看孩子的”。

第8篇:残疾人基本状况调查报告范文

自20__年我县加大实施“春蕾计划”的实施力度以来,“春蕾计划”活动的开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了总结经验,寻找问题,县妇儿工委今年9月对我县“春蕾计划”的实施情况通过下乡走访、召开座谈会、个别抽查等方式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调查情况如下:一、基本情况

1、家庭情况。我县今年资助的131名“春蕾女童”家庭都相当贫困,她们有的是孤儿,有的是残疾人家庭的女童,有的是单亲家庭的女童,有的是特困下岗家庭的女童,有的是特困“两女户”的女童。自活动开展以来,我县坚持欢迎光临517878秘书网 助学与扶贫相结合,制定了一系列倾斜措施,如:教育部门对“春蕾女童”减免学杂费,信用联社妇委会对“春蕾女童家庭”开展“巾帼扶贫”小额信货,县就业局在下岗再就业援助中优先给予春蕾女童的家庭。目前全县已有8个受助家庭摆脱贫困,主动承担起女儿上学的责任,还有90%的春蕾女童家庭仍处于贫困之中。

2、学习生活情况。调查显示,100%的受助女童由于学习条件的改善,学习成绩有所回升,尤其是与资助方联系密切的学习成绩上升显著。目前已有91名进入全班前十名的好成绩,并有3名考入四川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3名考入中专院校,6名考入县一中。96.7%的受助女童克服了自卑心理,能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在家中100%的受助女童能够正视现实,勇挑重担,帮家里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3、社会各方的关注情况。各相关学校将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春蕾学生”作为自己的工作对象,不仅关心她们的学习、生活,还关注她们的思想状况,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春蕾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努力学习,认真实践,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各资助单位也明确专人负责跟踪服务工作,定期同“春蕾女童”所在学校联系。港、澳、北京、上海、深圳等其它各大城市的资助人,也定期不定期的与“春蕾女童”通电话、写信、寄学费、衣物或学习用品。

二、“春蕾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存在违规收费现象。具体表现为:一是某些学校将“春蕾女童”已纳入减名学费对象,但并不减免“春蕾女童”的实际学费,而是收取资助人的全额资助款。二是部分学校领导教师对救助款意义认识不足。没有设立专帐,也没有专人负责管理,该免的学杂费不免,不该花的乱花,认为反正资助人都是大款、老板,有钱,不花白不花,反正没用到别处。例如有的学校把看电影费、校服费、保险费、ID卡费等统统列入运作范畴。这样,既损害了本校的形象,又伤了救助者的心,影响了救助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2、“春蕾女童”摸底不真实。县妇联虽然制订了“春蕾女童”资助表,要求村、乡、学校对“春蕾女童”的贫困情况严格把关,做到真正救助最贫困的女童。但经县妇联调查,上报的“春蕾女童”中存在假报现象,一些村干部照顾自己的亲友,一些学校照顾关系户,一些乡镇妇联没有亲自上门了解女童情况,将一些不符合救助条件的女童纳入“春蕾计划”救助对象,严重违背了“春蕾计划”的初衷。

3、“春蕾女童”存在辍学现象。根据调查,部分乡镇存在“春蕾学生”辍学现象,如太阳坪乡沙溪村黄闪,20__年6月小学毕业,本应该继续升入初中完成义务教育,虽然县妇联在黄闪读小学五年级时就联系了资助人,并且资助人在9月将初中学费370元寄到乡中学财务室,但黄闪仍不去学校就读,学费也只好按资助人的地址打了回去,虽然学校和驻村干部上门劝学多次,但仍不成功。又如三锹乡吴新花、铺口乡向单辉、文溪乡赵钟巧等虽然县妇联为她们联系了资助单位和资助人,但她们因种种原因仍不能继续来校完成义务教育。经乡、村妇联上门做工作,目前1名辍学生已返校,但其它学生因已外出打工,无法联系,仍辍学在外。

4、沟通情况严重不到位。一是乡镇的妇联与学校、家长、学生沟通不够,学校与家长、学生沟通不够,致使一些“春蕾女童”及其家长不知自己被纳入“春蕾女童”对象后,外界对自己的帮助有何现实意义,长期处在盲目行事的状态中。二是学校与妇联沟通不到位。近年来,学校更换校长、更换班主任较频繁,在交接工作时没有将“春蕾女童”的情况进行交接,也不及时将情况上报县妇联,致使学校与班 主任对“春蕾女童”的情况不了解,管理不到位,县妇联与资助人的联系被动,甚至遭到资助人的不理解。三是“春蕾女童”及家长与资助人沟通不到位。大部分学生及其家长收到资助人的资助款后,不及时汇出交费发票,也不及时向资助人通报信息,更不知写感谢信,没有向资助人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致使一些资助人误认为“春蕾女童”已辍学,而放弃资助,也有一部分资助人感到人情淡薄而放弃资助。虽然县妇联曾无数次地与校长、班主任、乡镇妇联沟通,要求各级部门共同负起责任来,帮助“春蕾女童”与资助人加强联系,但许多人意识不到位,不能按县妇联的要求及时向资助单位或资助人通报“春蕾女童”的学习、生活情况,致使“春蕾资金”的筹集难度增大,一些资助人对“春蕾计划”失去信心。

5、忽视精神塑造。被救助的女童主要是单亲家庭、父母丧失劳动能力或孤儿,她们不仅生活上非常困难,而且精神上更为贫穷,缺乏社会的关爱和父母的亲情及为人处事方面的指导。因此她们不仅需要财力上的支持和帮助,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抚和培养,而我县部分救助单位恰恰忽视了这一点。据县妇联的调查,今年仅有统计、民政、广播、教育、马鞍洞电站、城管局、自来水公司、水电局、检察院人民医院10家单位亲自将救助款送到“春蕾女童”手中,多数单位都是把救助款往学校或是交县妇联委托乡妇联代交女童,就没事了,好象为了救助而救助,不利于被救助女童的全面发展,救助效果欠佳。

6、县级“春蕾计划”救助资金严重不足

虽然我县已纳入贫困地区的“两免一补”政策范围,但经县妇联调查,20__年9月开学时,今年的学费比去年普遍增加。如农村中心小学去年四年级每学期学费为245元左右,今年为330元左右,农村初中二年级每学期学费去年为370元左右,今年为480元左右。而我县由于没有“春蕾项款”,县直单位每学年也只资助“春蕾女童”200元(即每学期只有100元),造成部分“春蕾女童”就读困难,也造成了一些贫困家庭的女童辍学。

三、对策与建议

1、通过公开信、走访等各种方式和渠道,大力宣传“春蕾计划”的意义、作用、具体要求和运作方式等,广造舆论,使全社会了解、支持“春蕾计划”,积极参与“春蕾计划”。

2、学校制定制度,做到专款专用,对“春蕾女童”要如实减免学杂费,多余的资助款应及时退还“春蕾女童”家长,特别是学校、乡镇妇联应对“春蕾女童”建立档案,跟踪服务。

3、加强与资助方的沟通联系,争取长期资助。学校领导及班主任应负起责任来,要指导女童将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成长方面的困惑及时告诉资助者,不断加强与资助人的感情联络,以争取长期资助。

4、制定倾斜政策,开展特色活动,努力做到标本兼治。一是坚持助学与扶贫相结合。被救助女童都是由于家庭生活贫困而就学困难,因此救助活动仅靠几百元的救助款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治标先要治本,扶助其家庭早日脱贫。尽管我县妇联秘书网网址:一直紧抓此项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光靠妇联的力量是不够的,更需要各职能部门及全社会齐抓共管,制定出更适合贫困女童家庭发展的倾斜政策,使其享有更多的资金、技术上的优惠,早日脱贫致富,承担其子女上学的责任。二是开展特色!活动。建议县妇儿工委各成员单位、县直机关单位妇委会结合自身职能,因地制宜的开展“春蕾女童”成才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增强其“四自”和“四有”意识,为新女性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第9篇:残疾人基本状况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农村低保居民;社会支持网;社区扶贫

〔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3)01-0108-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未来10年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若干关键和重点问题研究”(10zd&024);国家“985工程”四川大学“社会矛盾与社会管理研究创新基地”项目

〔作者简介〕王卓,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曹丽,四川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助教,四川成都610064。

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低保居民是农村中经济上最贫困的群体。这个群体由于个人身心状况差或年老体弱,没有收入来源,其基本生活难以自力更生而陷入社会底层。政府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可以保障这个群体生命基本安全。在没有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之前,这个群体主要依靠社会成员的支持。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加剧的形势下,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经济理性”,传统的社会支持体系看起来也越来越弱。本文拟探究在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嵌入农村社会的进程中农村低保居民的社会支持网现状。

社会支持网属于社会网络的一个分支,社会网络是指由个体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体系,拉德克利夫—布朗最早提出社会网络的概念,巴恩斯则首次将社会网络的概念用于挪威渔村阶级体系的分析。到20世纪60年代,社会网络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并积累了不少理论,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格拉诺维特(Granovetter)的关系强度理论、林南的社会资源理论、伯特(Burt)的结构洞理论以及詹姆斯·科尔曼(J.CoLeman)等人的社会资本理论等。

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是指个人能够获得各种资源(如信息、物质、友谊等工具性或情感性帮助)的社会支持关系。〔1〕社会支持网研究一直是国内学者比较关注的领域,学界关于贫困群体社会支持网的研究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定量研究贫困群体社会支持网情况,二是分析社会支持网对贫困群体生活质量的影响,三是分析社会支持网在反贫困方面的作用。研究对象主要为城市贫困家庭。研究结果表明,以近亲(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为主的血缘关系成员是贫困群体社会支持网的主要构成要素。网络成员在社会经济地位上具有一定的同质性,贫困群体社会支持网络中蕴含的社会资源相对较小。如李晗以长春市下岗职工为例,分析发现社会支持网通过为下岗职工提供就业支持、经济支持以及情感支持,在缓解下岗职工的贫困方面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一种必要补充。贫困群体的社会支持网中社会资本匮乏,虽可依靠它维持生计,但要想靠它彻底摆脱贫困,可能性不大。〔2〕洪小良研究发现:北京市城市贫困家庭社会关系网络的规模相对较小,网络成员以近亲为主,并且在社会经济地位上具有很高的同质性;贫困家庭缺乏社会资源极大限制了其获得社会支持的种类和数量。〔3〕贺寨平等研究发现天津市城市贫困人口的社会支持网络规模较小,亲属关系在社会支持网中所占比例较大,亲属关系与强关系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城市贫困人口的网络同质性较高。〔4〕

①深度访谈表明:大部分受访者所说的小学,是指接受过1-2年的小学教育。

从目前学界有关贫困群体社会支持网研究来看,重点主要在城市贫困群体,对农村贫困群体的研究较少。事实上,乡土中国里“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结构在30年改革开放背景下受到的冲击可能更多呈现在农村社会。因此本文以农村低保居民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社会支持网规模、支持网关系构成、关系强度等。

一、研究设计

(一)测量方法

社会支持网的研究包括个体网络研究和整体网络研究。个体网络考察的是以研究对象为中心延伸出去的网络情况,常用提名法和定位法进行测量。提名法要求受访者说出某一特定情境下与自己有联系的个体姓名,然后依次询问被提及者的相关情况,以测量受访者的社会网络。定位法由林南教授提出,是对社会中常见的社会阶层或职业进行分类抽样,然后让受访者说出每一阶层中的熟人以及与这个熟人的关系,以此测量受访者的社会网络。整体网络研究以一个较为封闭的组织为研究对象,对组织内每一位成员进行调查,整体网络研究主要用来分析小群体,如公司、社区、经济组织。

本研究采用提名法研究农村低保居民社会支持网现状。根据农村低保居民的生产生活实际,本研究从生存和交往两个维度将低保居民的社会支持网分为经济支持网、生活物品支持网、劳务支持网、社会交往支持网四个子支持网。其中,经济支持网指低保居民能够获得无偿现金支持的关系网络;生活物品支持网指低保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获得物件支持(如衣服、食品、住所等)的网络;劳务支持网指低保居民日常生活中获得劳动力支持的网络;社会交往支持网指低保居民与其他个体情感联系,获得交流支持的网络。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资料收集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总体为四川省L县团仓村(以下简称T村)8个村民小组中所有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村民,2011年年底该村总人口3476人,有41人为低保居民。本研究采用配额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30名低保居民构成研究样本:(1)从T村所在县民政局得到该村所有低保居民的名单,制作抽样框。(2)在41名低保居民中男性27人,女性14人。根据性别比,确定30名受访者中男性19人,女性11人。(3)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出调查对象。笔者对每个调查对象进行入户调查和深度访谈。

(三)样本描述

30个受访者中,男性19人,占63.3%,女性11人,占36.7%;平均年龄60.43岁,20-29岁的占3.3%,30-39岁的占6.6%,40-49岁的占16.6%,50-59岁的占13.3%,60-69岁的占33.3%,70-79岁的占16.6%,80岁以上的占10%,59.9%的受访者年龄在60岁以上,即T村低保居民以老年人居多。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受访者中文盲或基本不识字的占53.3%,小学①的占33.3%,初中的占6.7%,高中的占3.3%,其他的占3.3%。由此可见,T村低保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86.66%的受访者受教育程度在小学或小学以下。从婚姻状况来看,受访者中未婚者占36.7%,已婚者占36.7%,丧偶者占26.7%。从居住方式上看,13.3%的受访者为单独居住,50.0%的受访者和父母或子女一起居住,有30.0%的受访者与兄弟姐妹一起居住。就身体状况而言,26.7%的受访者自述身体“非常差”、“很差”的占26.7%,“一般”的占30.0%,“很好”的占16.7%,没有一个受访者自述身体状况“非常好”。

总体看来,T村低保居民以男性居多,年龄集中在60岁以上,呈现出受教育程度低、身体状况差的特征。

二、实证分析

(一)农村低保居民社会支持网规模研究

社会支持网规模指个体能够获取支持的网络范围,常用网络成员的数量作为指标。在网络分析中,网络规模是测量网络质量或网络中所蕴含的社会资源的重要指标,个体的社会网络规模越大,网络中所具有的社会资源越多,个体能够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也越大。本研究首先分析农村低保居民各子支持网的规模现状,然后将各子支持网的规模加总从而获得农村低保居民社会支持网的规模。

1.农村低保居民经济支持网。分析结果显示:T村低保居民经济支持网规模为2.0,标准差为1.9。其中有23.3%的受访者表示去年没有获得过任何人的经济支持,20.0%的受访者去年获得过1人的经济支持,30%的受访者获得过2人的经济支持;76.7%的受访者经济支持网规模在3人及以下。

许传新、陈国华对武汉市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网研究表明,老年人的经济支持网规模为2.47。〔5〕张文宏、阮丹青研究发现,天津市农民的经济支持网规模为3.22。〔6〕贺寨平研究发现,天津市城市贫困人口经济支持网规模为1,其中有39.6%的调查对象的经济支持网规模为0,90.3%调查对象的经济支持网规模在3人以下。〔7〕

由此可见,农村赤贫群体的经济支持网规模较小,但高于城市贫困群体。在调研过程中,当询问受访者“去年有多少人曾给你无偿货币援助”时,大部分人回答是:“没有人,别人都拖着自己的家,哪个有闲钱给你哦!”在进一步追问后,他们才能回想起哪个曾经给了钱。受访者的第一反应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他们获得私人货币性支持是不常见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之间的互动产生于社会吸引,社会吸引产生的前提是双方都认为彼此拥有自己没有的但是自己又需要的资源,于是人们通过互动、交换建立社会关系。农村低保居民在经济资源的拥有上无疑处于十分贫困的状态,因此获得别人无偿经济援助的机会自然较小。

2.农村低保居民生活物品支持网。在日常生活中,低保居民若能得到他人提供的诸如柴米油盐、衣物、食品等生活物品的救助,将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其生活压力。本研究发现T村低保居民的生活物品支持网平均规模为2.63,标准差为2.68。33.3%的受访者生活物品支持网规模为1人,30.0%的受访者生活物品支持网规模为2人;93.3%的受访者得到过别人的生活物品支持。这表明,在农村地区,村民对生活贫困者的物质救助是较为常见的。

3.农村低保居民劳务支持网。如前所述,T村低保居民多为年老体弱者,劳动能力的欠缺为其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分析低保居民的劳务支持网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T村低保居民的劳务支持网规模为1.9,标准差为1.26。43.3%的受访者劳务支持网为1人,43.3%的受访者劳务支持网为2人;86.7%的受访者劳务支持网在2人及以下。由此可见,T村低保居民的劳务支持网规模较小。

4.农村低保居民社交支持网。T村低保居民的社会交往支持网规模为2.1,标准差为2.99。26.7%的受访者社交网络规模为0,36.6%的受访者社交规模为1人,16.7%的受访者社交支持网规模为2人;80%的调查对象社交支持网规模在2人及以下。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农村低保居民遭到社会排斥是一个普遍现象。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认为个人对自己的角色认同是通过看其他人眼中的“我”所形成的,即“我看人看我”。当个人的角色认同形成后,就会按照这种认同来行动,从而强化这种认同。大部分农村低保居民认为别人不愿意和自己交流,自然也就不愿意和别人交流而自我边缘化。

将各子支持网的人数加总,我们可以得到农村低保居民社会支持网的总规模(见表1)。

由此可知,T村低保居民的社会支持网平均规模为8.63,标准差为5.67,50%的低保居民社会支持网规模在6人及以下。相关研究中,贺寨平等发现,天津市城市贫困人口的社会支持网络规模为2.55;〔8〕洪小良测量北京市城市贫困人口的社会支持网规模为2.21;〔9〕韦璞研究指出,贵州省黄果树贫困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的规模为8.4;〔10〕尹志刚、洪小良对北京市低保劳动家庭的就业支持网研究发现其支持网规模为1.2。〔11〕

(二)农村低保居民社会支持网关系构成分析

①社会支持网人数=经济支持网人数+生活物品支持网人数+劳务支持网人数+社交支持网人数。

②本研究将互动频率操作为“经常联系、偶尔联系、一般、很少联系、基本不联系”,将情感密度操作为“非常亲密、亲密、一般、不亲密、非常不亲密”,将信任程度操作为“非常信任、信任、一般、不信任、非常不信任”,将互惠交换程度操作为“经常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偶尔为其提供帮助、一般、较少为其提供帮助、从未为其提供帮助”。在进行问卷分析时,分别对五级量表进行赋值,经常联系为5分、偶尔联系为4分、一般为3分、很少联系则得2分、基本不联系得1分;将4个指标的得分情况进行加总后,除以该关系被提及的频数,就可以得到该关系类型的关系强弱总分。分值越高,关系越强;反之则越弱。

③计算公式为:Σ(该关系相应取值提到的频次×该关系相应取值)/该关系被提到的频次,如父母这一关系类型在互动频率上的取值为:(13*5+1*2)/14=4.78。

社会支持网关系构成是指受访者与支持提供者的关系类型的构成情况,用某种特定关系占所有关系的百分比来表示。〔12〕关系构成研究主要回答什么样的关系类型提供什么样的帮助,以及哪种类型的关系在低保居民的社会支持网中发挥着重大作用这两个问题。本研究把关系分为亲属关系和非亲属关系两大类,其中亲属关系指父母、配偶、子女、兄弟姐妹、其他亲戚等五类,非亲属关系则主要指朋友和邻居。根据实际调查的情况,本文将朋友和邻居合并为一项,用“朋友邻居”指代非亲属关系。

经济支持网分析结果显示:亲属关系在经济支持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子女和兄弟姐妹在农村低保居民的经济支持上发挥的作用远远大于父母、配偶和其他亲戚。张文宏、阮丹青对天津城乡居民的经济支持网分析结果表明:子女在经济支持网中发挥的作用较小,邻居在经济支持网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13〕本研究发现子女在农村低保居民经济支持网中的作用较大,朋友邻居在其经济支持网中的作用相对较小。

生活物品支持网分析结果显示:兄弟姐妹在生活物品支持网中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占所有提到关系的26.2%;其次是朋友邻居,约占所有提到关系的24.6%,排在第三位的是子女这一关系类型,约占所有提到关系的19.7%。在生活物品支持方面亲属和非亲属都发挥了较大作用。

社会交往支持网分析结果显示:朋友邻居是低保居民社会交往的首选对象,其次是其他亲戚,排在第三的是子女、父母。在经济支持网和生活物品支持网中都发挥较大作用的兄弟姐妹关系类型没有出现在社交支持网中。

劳务支持网分析结果显示:在低保居民的劳务支持网关系构成中,朋友邻居这类关系共被提及了16次,占比29.6%;子女被提及了12次,占比24.1%;兄弟姐妹被提及10次,占比18.5%。可见,朋友邻居、子女、兄弟姐妹在农村低保居民劳务支持网中发挥着重大作用。而配偶、父母、其他亲戚发挥的作用则相对较小。

综上分析可见,子女和兄弟姐妹是农村低保居民经济支持的主要提供者,父母和配偶在经济支持方面的作用较小;兄弟姐妹、朋友邻居在农村低保居民生活物品支持网中所起的作用较大。朋友邻居在农村低保居民劳务支持和社交支持方面充当着主力军的角色。

(三)农村低保居民社会支持网关系强度分析

社会支持网关系强度是指被支持者与支持提供者的关系亲密度。本研究采用美国社会学家格拉诺维特提出的互动频率、情感密度、熟识或相互信任程度、互惠交换程度4个指标来测量个体之间关系强度,并用利克特五级量表进行测量②。

分析结果显示:“父母”这一关系类型在互动频率上的得分为4.78③,在信任程度、亲密程度上的得分均为5,在互惠程度上的得分为4.21,其关系强度的总分为18.99。“配偶”在四个指标上的得分均为5,其关系强度的总分为20。“子女”在互动频率上的得分为4.69,在信任程度上的得分为4.8,在亲密程度上的得分为4.84,互惠程度上的得分为3.28,其关系强度的总分为17.61。“兄弟姐妹”在互动频率上的得分为4.04,在信任程度上的得分为4.47,在亲密程度上的得分为4.63,在互惠程度上的得分为2.58,其关系强度总分为15.72。“其他亲戚”在互动频率上的得分为3.31,在信任程度上的得分为3.55,在亲密程度上的得分为3.65,在互惠程度上的得分2.31,其关系强度总分为12.82。“朋友邻居”在互动频率上的得分为4.32,在信任程度上的得分为3.84,在亲密程度上的得分为3.89,在互惠程度上的得分1.72,其关系强度总分为13.77。

由此可见,低保居民社会支持网的关系由强到弱依次为: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朋友邻居—其他亲戚。以往的研究通常把亲属关系简单等同于强关系,非亲属关系则等同于弱关系,如边燕杰、洪小良等。〔14〕虽然大部分亲属关系的确属于强关系的范畴,但是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朋友邻居关系强度大于其他亲戚。因此,用亲属关系指代强关系有待商榷。

三、研究结论和讨论

(一)农村低保居民社会支持网特征和缺陷

农村低保居民社会支持网规模较小,平均规模为8.63人,其中经济支持网规模为2人,劳务支持网规模为1.9人,生活物品支持网规模为2.63人,社交支持网规模为2.1人。亲属关系对农村低保居民的支持主要体现在经济支持和生活物品支持上,非亲属关系对农村低保居民的支持主要体现在社会交往和劳务支持上。 农村低保居民社会支持网中主要关系类型的关系强度由强到弱依次为: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朋友邻居—其他亲戚。

1.经济支持弱化。T村低保居民的经济支持网规模为2人,近亲即子女和兄弟姐妹是经济支持的主要提供者,血缘关系蕴含的责任与义务是低保居民获取经济支持的文化基础。但是市场经济的全面渗透、劳动力快速流动和人口政策等因素,促使T村传统的救助文化被解构,传统文化强调的家族救助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慢慢弱化。在T村,兄弟姐妹对低保居民的经济救助已经消减,可以预见的是在不久的将来,低保居民的经济支持网将萎缩到子女这一关系类型。农村低保居民经济支持的弱化无疑会使其生活更加艰难。

2.物品支持单一。虽然生活物品支持网是农村低保居民各子支持网中规模最大的一个,且生活物品支持网关系构成较丰富,但是从支持内容看略显单一。废旧衣物是农村低保居民获得的最主要的生活物品支持,食品、电器、农具相对较少。在过去,村集体会给低收入居民粮食、盐、油等,村民自家吃剩下的饭、菜也会给低收入居民送去。现在,这种形式的救助基本消失了,低保居民在这些方面的相应开支也越来越大。

3.劳务支持减弱。“换工”本是农村较为普遍的现象,然而在T村,这种农村民间的无偿互助消失了。农忙时节,包工队有偿揽走了几乎所有农活,这使得换工制度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农村低保居民没有钱雇佣包工队,也不能够换工,因此只能花钱请人干活。劳务支持的减弱,使缺乏劳动力的农村低保居民日常生活变得更加困难,虽然村民们偶尔还是会无偿为低保老人挑水、搬东西,但是这种现象已经不常见。

4.社会交往边缘化。首先,农村低保居民的社会交往意愿薄弱。低保居民认为自己家境贫穷或者行动不便,会遭人嫌弃,因此主动回避与他人进行过多交流而将自己封闭起来。这种自我封闭现象在农村低保老年人和残疾人中表现得较为明显。其次,农村低保居民缺乏社会交往的经济条件。T村里的茶馆是人们聚会社交的场所,大部分村民在空闲时间里都乐于去茶馆打麻将消遣,而去这些地方即使不打牌也得花茶钱,农村低保居民的经济状况本来就拮据,没有闲钱去参与村民日常的社会活动,久而久之就被边缘化了。

(二)扩充农村低保居民社会支持网的政策讨论

1.加大对农村低保居民的经济救助力度。在低保居民经济支持网因制度变革而萎缩的背景下,政府应该承担起社会救助功能。子女和兄弟姐妹对低保居民经济方面的支持随意而零散,很难成为低保居民经济收入的稳定来源。因此,政府制度性的经济救助显得十分重要。首先,政府应根据物价变化适时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其次,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其他惠农政策时,应对农村低保居民这个群体给予特殊关注。

2.改善低保居民生存条件,扩充其生活物品支持网的内容。政府除了给予低保居民货币形式的救助外,应积极宣传动员和鼓励村集体、村干部、社会组织等给予农村低保居民多种形式和内容的生活物品支持。首先,政府可以对农村低保居民按月提供米、盐、油的救助,以实物和货币相结合的方式,改善农村低保居民的生活质量。其次,政府可以实施一些改善基本生活条件的扶贫项目,如为农村低保居民免费打水井方便其生活用水,免收农村低保居民电费等以减轻低保居民的生活负担。再次,加强村级组织和村干部的服务意识与能力,鼓励他们过年过节主动到低保居民家里慰问,帮助解决其生活困难。

3.为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居民提供就业支持。眼下,包括T村在内的农村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新农村建设运动,整田、特色产业基地、养殖场、经济林建设等新农村建设项目需要大量劳动力,政府可以要求项目承包方为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居民提供就近就业的机会,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增强农村低保居民通过参与适度劳动获得经济收入。

4.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保存和发扬社会互助传统。虽然市场经济价值观不断冲击和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但是政府应该积极提倡和保护传统的邻里互助、团结友好等优秀文化。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帮助村里组织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在充实村民文化生活的同时,宣传互助思想,鼓励邻里与低保居民交往,以减少低保居民的社会排斥感,促进社区团结。

〔参考文献〕

〔1〕张文宏.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社会网络〔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58.

〔2〕李晗.社会支持网在中国城市反贫困中的作用〔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9〕〔12〕洪小良.城市贫困家庭的社会关系网络与社会支持〔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7〕〔8〕贺寨平.城市贫困人口的社会支持网研究〔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5〕许传新,陈国华.社会支持网规模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关系〔J〕.统计与决策,2004,(9).

〔6〕〔13〕张文宏,阮丹青.城乡居民的社会支持网〔J〕.社会学研究,1999,(3).

〔10〕韦璞.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网初探〔J〕.人口与发展,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