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网络安全的调研报告范文

关于网络安全的调研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网络安全的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网络安全的调研报告

第1篇:关于网络安全的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智能手机;应用软件;隐私权;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TN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3-0084-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3.038 [本刊网址]http:∥

本调研报告主要针对西宁市曹家寨社区的手机APP应用用户的隐私权现状进行研究。通过对133份有效问卷的分析,探讨用户对隐私相关内容的态度与认知、对隐私安全相关内容的评价,借此为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的隐私权保护提供政策参考。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个案访问,法律检索。研究方式包括调查研究,实地研究以及文献研究。

一、用户基本资料

在133份问卷调查中,男性为68人,占比51.12%;女性为65人,占比为48.88%。学历层次为高中以上的为101人,占比75.93%,专科及以上学历者有31人,占比23.30%。用户的年龄主要18岁以上,共计114人,占比85.71%。

在参加调研的用户中,他们比较倾向于那些软件呢?经过调查,绝大部分用户安装了QQ、微信、支付宝、新浪微博,分别为130人(97.74%),118人(88.72%),98人(73.68%),89人(66.92%)。另外还有陌陌:15人(11.28%),人人:23人(17.29%),YY:8人(6.02%),其他:76人(57.14%)。对于使用手机APP时间每天超过1小时的有84人,占比63.16%,超过3小时的有44人,占比33.08%。调研结果表明,高中以上学历的用户使用手机APP的时间较长,平均每天使用43.7分钟。

二、调研内容及反馈

(一)用户对隐私相关内容的态度及认知

调查结果表明,用户对隐私关注程度总体程度较高。121人表示对于隐私比较注意保护,对个人隐私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其中学历层次在高中以下的用户为32人,其中25人对隐私也有一定的保护意识。由此可见,隐私保护意识与学历高低并无必然联系。

对隐私内容的理解程度因学历高低而有一定的差别。结果表明,学历层次为高中以下的用户对于隐私的理解仅限于个人信息、金融资料、社会关系。但是学历层次为高中及以上的用户对于隐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将历史记录与地点位置等信息也纳入其中。

在问卷中,53.38%的用户(71人)承认隐私曾经被泄露,主要包括个人信息,金融资料,历史记录等内容。在承认隐私曾被泄露的用户中,金融资料占比超过60%(45人)。该结果表明,用户对金融资料泄露的关注度最高,被泄露的可能性最大。其次包括个人信息50.70%(36人),历史记录33.80%(24人)。

在承认隐私曾经被泄露的用户中,53人表示因为手机被盗而导致隐私泄露;25人认为是手机病毒的缘故;21人坦诚是自己操作缺陷所致。由此可见,隐私被泄露主要因为缺乏保护手段,在手机丢失之后容易被人利用。

(二)用户对隐私安全的评价

1.对手机社交软件的安全性评价

在所有参与调查的用户中,75人对手机中的应用APP表示信任,占比56.39%。剩余的58人表示对手机中的应用APP持有怀疑的态度:认为手机应用APP有越轨行为的有53人,认为手机应用存在隐私保护缺陷的有44人,认为手机应用具有欺骗性的有21人。超过90%的用户(121人)表示经常受到广告的骚扰,对隐私影响较大。广告的主要形式包括:广告短信和应用软件消息推送。另外超过30%的用户(41人)表示对政府监控APP账户信息感到忧虑,超过20%的用户(27人)表示对软件的一些功能感到忧虑,例如:好友推荐功能,地址共享功能,信息共享与转发功能。还有不到20%的用户(24人)对手机网络黑客或病毒感到忧虑。

针对应用APP后台监控行为,主要包括记录历史记录,地点位置信息,个人输入习惯。应用APP在记录用户以上三种信息后,会进行广告推送,个人信息公开,及其他商业。

2.对手机社交环境的安全性评价

在实名制政策加速覆盖互联网的2015年,实名制对于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隐私又有多大的影响呢?在参加调查的用户中,57.89%(77人)的用户表示受到了一定的困扰。个人真实信息频繁暴露的新闻对于大部分人还是带来了一定的恐慌。针对这种情况,用户一般采用三类方法来保护个人隐私。比率分别为:故意伪造真实身份信息,即采用假名、假联系方式、假照片以保护隐私的用户达到了97人,占比72.93%;设置多重准入权限,即设置多重密码,多重身份验证以保护隐私的用户有21人,占比15.79%;拒绝任何个人资料的上传,使用空白资料的用户也有15人,占比11.28%。

前文已经提到大部分的用户安装了不止一个手机应用APP。那用户针对各种APP设置密码的情况如何?经过调查,93人(69.92%)针对不同的应用设置了不同的密码,其中28人(21.05%)设置了超过4组或4组以上的密码组合;还有19人(14.28%)对于各种手机APP只设置了一组密码。以上结果也佐证了用户对隐私有一定的保护意识。

3.对隐私保护政策的信任度评价

用户在安装软件之前,都会出现软件的隐私保护条款。研究表明:有70人(52.63%)表示在安装APP之前都会大致看一下隐私保护条款的内容。有26人(19.55%)表示会具体看一下里面的内容。有37人(27.82%)表示会直接省略隐私保护条款、直接安装。

有超过一半的用户(71人)对隐私保护条款表示信任,认同APP的隐私保护条款,符合隐私保护的预期。有超过1/3的用户(47人)表示APP的隐私保护条款与实际情况不一致,存在欺骗行为。另外还有15人表示说不清。当笔者询问对隐私条款不信任、不了解的用户“既然对此不信任、不了解,为什么要安装呢”?大部分用户均表示,不会在其中使用过多真实资料。

4.对国家隐私保护法律法规的信任度评价

针对移动互联网的法律法规还并不完善,目前仅有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进网管理的通知》。《规定》第五条规定:服务商应当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健全各项制度;保护用户信息及隐私,接受社会监督。《规定》第六条规定:用户在注册账号时,应当与服务商签订点击协议,承诺遵守法律法规、国家制度、公私利益、社会道德及提供真实信息。《通知》规定:服务商不得未经用户同意,擅自收集与修改用户资料,侵害用户权益;擅自启动通信功能,造成用户费用损失;危害网络安全。对于这几个法律法规,用户又是怎样的态度呢?结果十分令人遗憾:超过95%的用户(127人)表示根本不知道有这两个法规,只有不到5%的用户(6人)表示对该法律法规有所留意。

当用户受到不法侵害的时候,33人(24.81%)表示会与服务商客户服务中心进行沟通。28人(21.05%)表示会选择向相关机构投诉,例如:12315。10人(7.52%)选择向公安报案。62人(46.62%)表示吃一堑长一智,吸取教训,放弃救济。放弃救济的用户在问卷中表示,之所以放弃救济的原因是认为隐私泄露救济途径太少太窄(45人);操作难度太大(36人);隐私泄露的内容没什么太重要的(25人);够不上刑事标准(12人);不知道如何救济(8人)。

三、结论及解决办法

(一)提高隐私权保护意识

调研结果表明,手机APP用户对隐私保护的意识比较高,这一点需要肯定。只是对隐私保护的方式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针对金融信息,用户要加大保护力度,尽量采用多重密码组合;注意手机使用习惯,防止手机病毒进入。为了防止手机被盗或遗失导致隐私泄露,应随时注意备份相关信息,设置专属密码锁,保障财产安全。同时注意自己的使用习惯,不要点击未知的网站和链接,避免一时失误导致隐私泄露。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进行相关的了解和研究,明白个人权利和义务,知晓相关的补救途径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

(二)设立行业标准以规制服务商行为

行业自律作为国家立法的重要补充形式,在保护用户隐私权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美国采用了行业自律模式,在隐私权保护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依照行业自律,规范服务商的行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规范条款默认选项,规范隐私政策的监管与执行。

在APP读取用户隐私的时候,默认选项中用户不反对即视为同意。笔者认为服务商应提高用户隐私采集门槛,通过行业自律使默认选项规范化。把默认设置设定为否;将读取用户隐私对用户的影响最小化,在用户同意采集隐私时尽量减少隐私的采集量。尽量避免对用户进行骚扰,减少身份信息验证的内容,把网络安宁还给用户。

当前的隐私政策普遍存在包括单向制定政策、条款形式化等问题。笔者认为:隐私政策应该参照《合同法》、《民法》等相关规定,使之规范化;详细说明信息采集内容,使采集行为明晰化;在隐私政策中增加隐私保护方式与救济模式的相关说明,保障用户求偿权。

(三)加强国家立法以健全隐私权保护

第2篇:关于网络安全的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金融创新 移动互联网 移动金融 产业链 用户体验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11)09-037-06

一、 引言

互联网浪潮给传统的银行业带来了创新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今,一波更大的浪潮正在袭来,这就是移动互联网。作为50年来的第5个新技术周期,移动互联网周期才刚刚开始。每个周期的赢家通常都会创造比之前更多的市值。新的赢家将浮现,一些公司将生存或繁荣,而很多此前的胜利者将会消亡。

移动金融是指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有关金融服务的总称。它将金融服务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具有方便快捷、成本低廉等特点,能够使人们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享受优质的金融服务。相对传统的网点服务和日渐成熟的网上服务,移动金融的触角将会深入到生产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是未来金融服务的发展方向。

二、特点与发展趋势

2010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2.88亿人,比2009年增长40.5%,预计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将超过桌面互联网用户数。图1给出了中国移动互联网规模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中国移动互联网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促使移动金融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手机银行是移动金融的主要工具

手机银行是利用手机办理银行相关业务的简称,它是继网上银行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银行服务方式。在具备网络银行全网互联和高速数据交换等优势的同时,又突出了手机随时随地的移动性与便携性。因此迅速成为银行业一种更加便利、更具竞争性的服务方式。手机银行利用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为银行客户提供个性化、综合性的服务,一方面可以减轻银行柜面压力,另一方面可以达到方便客户、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目的。

国外手机银行起步较早,1996年捷克斯洛伐克率先推出手机银行业务,目前手机银行在欧美和日韩已发展得较为成熟。以美国为例, 2009年美国手机银行用户占其手机用户的比例为10.8%,到2013年将增长至44.4%。

我国手机银行起步相对较晚,但近两年发展速度迅猛。数字显示,截至2010年10月底,中国手机用户规模已达8.42亿用户,覆盖了超过60%的人口。截至2010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的数量达2.77亿,已经接近PC互联网3亿多的用户基础。3G门户的调查结果显示,手机银行业务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有显著提高,2010年7月的调查结果为36.8%,2011年2月已经升至52.2%,见图2。同时,手机银行业务开始逐渐向中年人群扩散,人群结构的优化,预示着手机银行业务良好的发展前景。

在对用户对手机银行使用的情况分析来看(图3),工商银行手机银行的使用率最高,达35.1%,建设银行35.0%的使用率紧随其后。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所有建设银行的手机银行用户中,经常使用的比例达到37.4%,略高于工商银行的36.0%,这表明建设银行的用户相对养成了使用手机银行的习惯。

调查显示(图4),除了查询、转账、金融产品销售等基本业务功能,超过一半的用户希望手机银行能够提供完善的商城购物服务,这表明用户对商城购物有较大的潜在需求。另外,手机银行用户也对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移动金融增值业务等有较明显的需求。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手机银行发展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提升用户使用体验,坚持完善在线客服功能。

(二)技术变革是移动金融发展的主要动力

技术的更新换代是推动移动金融用户规模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每一种新技术的出现,移动金融用户规模都会出现爆发式的增长。伴随着中国3G时代的来临以及移动终端的不断改进,商业银行将围绕移动金融开展更加丰富的增值业务。

1.手机银行的技术发展路线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发展,手机银行经历了STK、SMS、USSD、BREW/KJava、WAP及客户端等不同的技术实现形式。目前主流的手机银行技术实现方式有两种:WAP方式和客户端方式。

WAP方式是指客户通过手机内嵌的WAP浏览器访问手机银行网站的一种。相对于其他手机银行技术,WAP具有无需下载客户端、门槛较低、通用性好、实时交互强、安全性高等优势,目前已逐渐成为我国手机银行的业界技术主流。

客户端手机银行是指在手机上下载客户端软件,通过Client方式访问实现手机银行功能。近期,针对使用iPhone的高端用户,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纷纷推出基于iPhone的手机银行客户端以抢占市场。

2.丰富的移动终端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长期来看,“智能手机”一词将被“智能移动终端”取代,市场将出现更多的产品,带有更丰富的功能,并可以运行在多个不同的网络上。智能移动终端将包含以下功能:运行操作系统;可接入互联网和电子邮件服务;为应用开发者提供标准的界面和平台;支持音乐、视频、游戏、照片、互联网浏览和消息发送等高级数据功能。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金融服务将进一步拓展,例如,交通银行近期推出基于Ipad的客户端软件,是典型的非手机移动金融服务。

3.信息安全是移动金融最重要的技术要求

对于移动金融来说,转账和支付环节对信息安全技术的要求最高。以手机银行为例,用户在关注手机银行业务给自己带来的方便快捷的同时,更关注它的安全性。

多数用户担心信息传输不安全,一项调查显示,在受访的民众中,仅有38%的人表示开通了手机银行,53%的人表示计划开通,而另外9%的人明确表示不会开通。不管是否开通了手机银行业务,受访人大多担心手机银行的安全。一个数据足以说明这一情况,担心信息传输不安全的受访用户达到72.1%。为了保证手机银行的安全性,各家商业银行也纷纷推出相关举措,三大手段捍卫手机银行安全性。

手机银行业务都客户身份信息与手机号码建立唯一绑定关系,只有绑定的手机号码才能登录手机银行,用户每次退出手机银行之后,手机内存中关于卡号、密码等关键信息将会被自动清除,这样避免了手机丢失而影响用户的资金安全。

登录手机银行,要进行支付、转账操作时,银行也做了防护。比如,浦发银行实行的是动态密码,当用户进行转账、支付等操作时,银行将会发送动态密码到绑定的手机上,每次操作,发送的密码是不一样的。而招行实行的是图形验证码机制,防止程序自动试探密码。

保护手机银行安全性的第三种做法是实行“操作超时保护”。工行、建行、交行等都对密码错误次数有限制,登录、转账等设计密码验证的操作中,如果连续输错密码达到一定次数,系统会在当天自动锁定账户。工行和建行规定错误次数不得超过3次,其他银行规定错误次数不得多于5次。

(三)复杂的产业链是移动金融发展的主要载体

由于采用移动设备作为交易终端,涉及到移动通信技术及与移动终端适配的问题,所以移动金融产业链除银行及第三方支付外,电信运营商、移动终端和系统制造商都被纳入其中,产业链更为复杂(见图5)。

以产业链前端为例,作为世界第一大移动设备供应商的爱立信,近日宣布成立提供移动金融服务的全新业务部门:爱立信金融服务部,旨在推动行业的持续发展,打造全球移动金融生态系统。目前,爱立信已开发出端到端解决方案以及相关业务和运营模式,并与运营商客户和金融界具有创新意识的机构合作,满足了所有必需的监管、法律和安全要求。

移动支付环节是整个产业链的中心,目前国内移动支付市场与业务发展运营相关的主体主要是电信运营商、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和银联)以及第三方支付业务提供商,目前这三类业务主体竞争与合作的格局正在形成,形成了几种主要的商业模式。

一是基于电信运营商的移动支付模式。中国移动在2009―2010年推出了手机钱包、世博门票、手机一卡通三大移动支付业务,并在上海、重庆、湖南、北京等10余省开始了移动支付业务规模化商用的推广。中国电信在2010年正式推出基于天翼3G业务的融合支付业务“翼支付”,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翼机通”行业版应用,在上海、内蒙、南京、成都等地实现商用。中国联通在2009年推出基于NFC技术的移动支付业务,并在上海进行试点,主要开展公交、积分兑换等业务。

二是基于金融机构的移动支付模式。目前,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等金融机构均推出手机银行类业务,手机银行模式产生的数据流量费用由运营商收取,账户业务费用由银行收取。2009年开始,银联推广新一代采用13.56MHz频段的现场支付业务(采用SIMPass技术),并在上海、山东、宁波、湖南、四川、深圳、云南等7省市进行了试点。

三是基于第三方支付提供商的移动支付模式。第三方支付提供商主要是借助手机的移动上网功能实现随时随地无线支付,目前,支付宝、财付通和快钱等均已推出移动客户端软件,以推进其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

商业银行与电信运营商展开合作,发力移动金融领域,移动金融产业链的形势将会变得更加丰富。2010年11月25日,浦发银行与中国移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作为中国电信企业和商业银行首次实现的股权上的深入合作,此次中国移动和浦发银行的联手,也成为电信业和金融业的首次战略合作尝试。双方的“联姻”将对通信行业和金融行业均产生深远影响,也将有望推进移动金融、移动电子商务、手机汇款等多项移动通信与金融产品的融合创新业务加快面市。

三、存在的问题与危机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移动金融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和可观的发展速度。但是,作为一个新兴的金融服务领域,其发展的机遇和危机并存。因此,有必要对移动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危机加以分析。

(一) 农村市场覆盖率很低

目前,移动金融业务在农村市场的覆盖率很低,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消费者还不了解移动金融服务优越性,没有使用移动金融业务的迫切需求;二是农村人口和农民工群里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新兴的移动金融服务认同和接受度低;三是金融机构基于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农村市场的推广,在客户端软件设计方面,也没有专门针对低端用户的简介设计。这些都阻碍了移动金融业务的推广,将会导致城乡金融服务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

(二) 移动支付产业链和服务功能存在不足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金融机构与电信运营商的直接合作机制尚未建立,行业尚未统一标准。移动支付应用的发展需要产业链参与主体之间的精诚合作,但是目前,电信运营商与金融机构均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为了实现控制产业链的目的,利用资金优势双向渗透,并建立了各自的行业标准。这种行业的多标准化既不利于用户的使用,也不利于行业的规模化发展。

从支付业务的功能来看,我国移动金融业务由于受技术、流程、合作伙伴等方面的制约,个性化增值业务相对较少。多年来,中国的移动支付业务仅以手机钱包、二维码扫描等形式出现在市场上,虽然使一些用户得到了业务体验,但就其发展情况而言,由于一直是运营商独家主导,移动支付业务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并没有得到用户的追捧。

但在欧洲,电信运营商与餐厅、电影院、航空公司等第三方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了手机网上订餐、订票、订座等多种服务。在日本,使用DoCoMo3G手机的用户用手机就可以轻松购买可口可乐,银行在其中提供无线互联网的在线支付。在韩国,消费者已经把手机作为信用卡使用,几乎所有韩国的零售银行都能提供手机银行业务,每月有超过30万人在购买新手机时,会选择具备特殊记忆卡的插槽,用以储存银行交易资料,并进行交易时的信息加密。

近两年,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开始在远程移动支付领域发力,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国移动支付市场的总体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达到了710亿元人民币。但是,由于现场移动支付仍处于试点阶段,市场需要进一步发掘和完善。随着现场移动支付的不断推进,我国移动支付市场发展将进一步加快,预计2011年的增长率将会达到50%,2012年将会达到66%,见图6。

(三) 用户对移动金融的安全性还存有疑虑

与网上银行一样,安全问题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资金和货币的电子化,很容易使银行在转帐、交易、支付等服务过程中生成风险。无论是银行,还是客户如没有足够的安全保障是不会使用这一服务的。因此这就要求在实施手机银行解决方案时必须考虑交易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环节的安全性,采用比一般的信息增值服务高得多的安全保障机制,包括信息收发的保密性、完整性、不可抵赖性、公平性等。手机银行安全性的顾虑是制约其发展的首要因素。要想快速、健康地发展手机银行服务,就必须解决好安全问题,建立并维持一种令人信任的环境和机制。

(四) 企业移动金融服务受到制约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务人士的工作节奏不断加快,对自由商务空间的需求日益强烈,商务人士期待能够充分利用出差、外出等在途时间,处理商业事务,以提高办公效率,同时降低人力和时间成本。移动商务能够使用户摆脱物理空间及设备的束缚,享有自由的商务空间,因此移动办公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诉求,将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财务管理等金融相关业务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运营命脉,是企业商务活动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因此在移动商务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移动金融需要先行。企业手机银行,作为移动金融的必备工具,能够让客户随时随地通过手机进行财务操作,方便快捷,符合企业发展诉求,极具发展空间。

总体而言,中国企业手机银行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推出专门针对企业的手机银行业务的银行屈指可数。艾瑞网联合招商银行对阻碍企业用户使用手机银行的因素进行了调研,数据显示,最主要的阻碍因素有二个,一是安全性,毕竟对于企业用户而言,关系到整个企业的机密财务信息和账户资金安全,如果安全性没有保障,将直接导致企业陷入危机,危及整个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二是易用性,如果手机银行使用不方便,将极大降低用户使用的积极性。

(五) 其他问题

目前,银行业和电信行业分属不同的监管体系。根据监管要求,商业银行无法借助移动运营商的网点向客户提供手机汇款、手机取现等业务。政策的掣肘将会影响我国移动金融的进一步发展。而国外成功的经验表明,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有利于促进移动金融业务快速普及发展。

另外,我国与移动金融发展相关的应用环境和配套设施相对不足。目前,移动金融在交通、教育、水电煤气缴款等公共事业中的应用普及范围还不能达到预期要求;接受移动金融服务的厂家商户尚待培养,终端POS机投放严重不足;广大民众对移动金融的安全性还存有疑虑等都严重制约着移动金融便民惠民作用的发挥。

四、应对策略研究

银行业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战略要从移动互联网的特征出发,品牌和安全是贯穿整个应用构成的两个要素,应用上分别从营销、渠道、产品、服务、运营、商业模式这几个方面考虑。在此基础上,基于上述移动金融的问题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应对策略。

(一) 重视农村市场拓展

农村范围广阔、农业人口比重较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发展移动金融,能够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可以极大地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有利于商业银行更好地服务“三农”,支持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国外成功实践也表明,发展移动金融能够向广大农村地区低收入人群提供可以负担的现代金融服务,从而提升全社会的福利水平。

因此,国家应加大对农村边远地区发展移动金融业务的支持力度。鼓励商业银行积极推动并参与农村地区移动金融业务推广,降低移动金融服务价格,让低收入者用得起、用得省。同时采取加大财政补贴、政府统一采购等有效措施,实施“手机下乡”,推出适合农民消费群体且带有移动金融服务定制内容的低价格手机终端。在乡村网点建立移动金融服务体验站和流动宣传车巡回下乡等方式,方便农村用户熟悉、办理业务等。

(二) 建立以银行为主导的移动金融产业链

由于银行是金融机构,而电信运营商及第三方支付目前均未获得相关牌照,因此针对整体金融服务来说,银行必然是主导者。而只就移动支付这一细分领域来说,电信运营商及第三方支付企业由于也涉及资金账户管理功能,因此也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但通过分析可以得知,银行的优势更为明显。首先,银行拥有金融服务牌照,无论从提供金融服务的全面性还是安全性来说,相对电信运营商及第三方支付企业都更为突出;其次,运营商的优势在小额支付,购买商品的种类受到限制,而大额的账户管理则需由银行来管理,对购买商品的种类限制较小,故能带给用户更大的效用。在手机支付应用方兴未艾的大环境下,银行应该主动出击,探索多种移动支付方式,如现场非接触式支付、远程支付等,努力寻求可行高效的解决方案,并加强与运营商、设备提供商、软件服务提供商、第三方支付平台等移动支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将手机支付整合到手机银行的功能中,使客户真正做到随时、随地、随心支付。

因此,建立以银行为主导的移动金融产业链将有利于产业的积极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展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以推进移动金融、移动电子商务等移动通信与金融产品的融合业务的创新。

(三)注重移动金融安全性体验,培养客户信心和认同度

移动金融的安全性要求并不亚于网络银行。从用户层面来看,移动支付是一种对安全性、可靠性要求极高的应用之一,用户的使用习惯与对此类业务的使用信心尚未建立。一方面是需要行业参与者完善支付安全技术,建立行业规范;另一方面需要长期加强对用户的安全教育;此外,需要解决行业诚信问题,培养用户的认同感与可信度,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用户的消费习惯。

为了推广移动金融业务,促进移动金融市场的繁荣,服务商和各银行也在积极地谋求相应的安全措施。移动金融的技术基础是计算机软件、数据库、数据存储及网络等多项技术,任何环节的缺失都会给这项业务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而这些技术都不是停步不前,是在不断发展中的,旧有的方法不断被更新,过时的技术不断被淘汰。这就要求移动金融系统平台及网络架构也要不断的更新,以适应业务发展及平台安全运行的需要。

在网络安全方面,可对网络进行仿黑客的模拟攻击以检验网络平台的健壮性,也可请专门性网络安全公司对网络平台进行安全评估。在日常维护操作方面,加强各种安全策略的制定,理顺维护工作的各个环节,建立监督制衡体系,堵塞可能的安全漏洞。银行方面,也可通过在内部网设定SSL(Secure Socket Layer)及安全插座层,将通信内容密码化以此保护网页安全。此外,银行还应要求客户设定ID号码、密码和确认密码,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本人确认的安全性,加大安全系数。银行通过对客户遭遇密码被盗事件还提供补偿保险服务,从而有效地减低了客户利用手机银行的操作风险。

(四) 积极推进企业手机银行业务的发展

移动金融作为商务活动中的最主要环节,例如财务管理、资金支付等,必须先行,才能为移动商务的发展打好基础。而手机银行作为移动金融的基础工具,能够降低成本、将高效率的运作模式带入企业的财务管理,因此备受企业青睐。艾瑞网的调研数据显示,2010年有65%的企业客户希望通过手机银行来处理财务事务。

同时,对于银行来说,手机银行是其拓宽远程服务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高服务水平,增强用户黏性,因此亦会加大推广力度。所以从这两方面来说,企业手机银行都将获得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招商银行、交通银行等目前已针对企业用户的需求,适时推出了企业手机银行服务。诸如招商银行、交通银行等极少数银行率先启动了企业手机银行业务。以招商银行为例,其企业手机银行涵盖全时账户管理、移动支付结算、移动投融资、全时电子商务和贴身金融助理五大业务板块,能够实现企业支付、内部转账、代扣、自助贷款、外汇买卖、商务卡和黄金交易等20余项业务的移动化处理和实时查询。

(五) 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持续提升客户体验

从“互联网时代”跨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大环境的改变使人们对于移动金融工具的要求也随之改变。单纯地提供金融相关服务已然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全方位、智能化、个性化成为移动金融的发展方向。银行可以建立一个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营销和服务平台,这个平台不仅可以进行金融产品的交易,还能汇集各类特约商户,提供他们的位置信息、商品优惠信息等。移动金融+社交网络+电子商务这一模式,对于移动金融的创新和持续发展必将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区别于其他互联网工具,社交网站具有成本低、互动性特别强、信息的、反馈和传播特别快等特点,比公司网站、搜索引擎或者其他的广告方式效果更好。目前,主流社交网站主要是基于Facebook和Twitter两种模式。

银行要用好社交网站,有如下几种方式:一是在社交网站上建立银行的公共主页或者官方微博,并让银行的员工建立自己的微博,通过多个渠道宣传金融品牌与服务;二是通过社交网站的反馈及时掌握客户对银行的批评和建议,从而尽快地改进产品质量,改善服务流程简化等;三是当银行出现一些危机事件的时候,特别是公共危机的时候,社交网络是很好的社会沟通渠道,便于控制舆论导向;最后,通过社交网络这样一种方式,可以引发粉丝的讨论,进而引发他们购买的欲望,最终达到营销的目的。

从客户体验方面来看,移动金融的使用不够便捷和缺乏个性化将大大降低用户体验。目前,使用手机银行办理业务时操作相对复杂,特别是对手机和网络操作不熟练的客户感到困难。各家银行推出的手机银行业务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大多雷同,没有特色。而手机这一普遍的通讯工具,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那么针对手机银行的目标客户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也应根据手机使用人群的个性特点设计才能更有效果。

以招行信用卡的“掌上生活”为例,其界面设计友好,除了增加客户黏性,随时随地提供贴身服务之外,还通过对互联网运营商、各行业商户优势资源的整合,将各类信息及时触达手机用户,让消费者真正在手指滑动中享受潮流生活。这些都大大提升了客户体验。

除了以上五点策略,移动金融未来广阔的前景还需要打破传统定势和政策限制,积极改善移动金融发展相关的应用环境和配套设施。

五、结束语

银行业正在经历重要的变革期,移动金融是银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移动金融业务的发展正面临着重要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适应产业发展的特点,把握产业发展的方向,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才能永远走在行业的最前列。

参考文献:

1.吉晓辉.移动金融代表未来方向(两会提案).2011年3月

2.摩根斯丹利.移动互联网报告.2009年12月

3,3G门户.2011中国手机银行用户调研报告.2011年3月

4.张权.机遇价值链的移动支付商业模式.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年3月

5.清科研究中心.2010年中国互联网投资研究报告.2010年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