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道德素养调查报告范文

道德素养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道德素养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道德素养调查报告

第1篇:道德素养调查报告范文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也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重要角色的教师,其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现代化的实施和推进。本文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对日照市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进行分析,给出了较为宏观的概括和结论,希望为本地的教育信息化及教师培训工作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和参考。

一、调查方案

1.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以日照市中小学一线教师为调查对象,在各学科、各学段中随机抽取,回收有效答卷544份。

2.调查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共有一级指标4项,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技术、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和安全等;二级指标20项,具体到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科研中对使用计算机、网络的意识、态度、技术、能力,以及对信息道德和安全的理解和看法等。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科学性、全面性,问卷采用随机发放方式,从本市数百所中小学校中,随机抽取一部分教师进行了调查,范围涵盖小学、初中、高中3个学段,涉及14个学科,跨越30余岁年龄段,样本具有普遍随机性。

二、数据分析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功能、价值、意义等的理解和态度,是信息素养的前提。调查结果如下:

91.5%的教师认为信息素养非常重要,已成为当今每位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71.1%的教师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热情很高,能主动关注和学习;50.6%的教师能经常收集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信息,并进行分类储存、加工利用;44.1%的教师非常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能及时引导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

结果显示,被调查教师信息意识强烈,普遍认识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能积极、主动学习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资源,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比较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2.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指教师掌握常用的办公、教育教学软件和工具,并能应用、服务于日常工作的技术和能力。调查结果如下:

在办公软件使用方面,能熟练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软件的教师比例分别为64.9%、54.2%、54.6%;完全不会使用者为0、1.5%、0.4%。结合被调查者其他信息可知,后者基本是年龄较大(≥50岁)的老教师。

在网络使用方面,66.5%的教师能熟练使用互联网搜索、下载所需资源;73.5%的教师能熟练使用聊天软件,并能用于家校、师生间的联系或问题的讨论;90.4%的教师拥有自己的电子邮箱,能熟练并经常使用。

在多媒体使用方面,有22.6%的教师可熟练制作动态网页,有20.4%的教师能熟练制作Flash动画,有45.0%的教师能熟练使用多种常规电教媒体设备辅助教学,以上三项完全不会使用者分别占34.6%、38.2%、0。

此外,在安装软件方面,能熟练安装计算机操作系统,完成一些常用软件的下载、安装的教师占46.3%,不会安装任何软件者占7.0%;在掌握新概念和新工具方面,能主动关注和学习、熟练使用者占20.8%,不关注、不会使用者占7.0%。

结果显示,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我市中小学教师已经普遍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目前,正在向熟练化、常规化、深层化、广泛化发展。

3.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指对信息的获取、分析、使用和创造等[1]。信息能力的高低,关系到信息技术能否真正应用于教育教学,是衡量教师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因素。信息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利用信息,调查结果如下:

39.2%的教师能积极获取可用的信息,对信源有较多的了解,能制定获取信息的不同策略,并能确认所获信息的有效性;45.2%的教师能正确评价信息,对所获信息有分析、批判性的思考,有较强的敏感度;36.2%的教师能有效加工、处理、利用信息,积极用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难题。

结果表明,我市中小学教师普遍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对信息有较强敏感度,并能创造性地利用信息,但整体水平不是太高。

4.信息道德和安全

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领域中用以规范人们相互关系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准则。[1]调查显示:86.6%的教师表示遵守信息道德,不使用或转载他人资源,引用信息时,会注明出处,保护作者版权;但是,也有6.3%的教师表示对信息道德一无所知。

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网络的硬、软件及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信息服务不中断。调查显示:79.6%的教师对信息安全常识非常了解,并能主动采取防范措施,积极维护信息安全;但目前尚有7.7%的教师对信息安全知识不了解。

结果说明,多数教师普遍具有积极、健康的信息道德素养,对违背信息道德的现象和行为能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能采取一些必要的防范措施保护信息安全。但尚有一部分教师在这方面的素养非常薄弱,需要加以培养和引导。

三、思考

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笔者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为了不断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采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手段,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培训工作。要充分考虑广大教师的现有水平,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切实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2)给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提高教师认识信息、理解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3)开展各类教学竞赛,强化教师的信息运用能力,同时,通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整合能力[2]。

(4)经常举办各类讲座,通过实际案例等,让教师切实感受到信息道德和安全的重要意义,并能以身作则,时时注意、事事注意。

[参考文献]

[1] 刘明龙,刘鹂.西部五省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调查报告

[J].中小学电教,2008,(10):12-14.

第2篇:道德素养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 大学生就业教育 就业准备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b)-0204-02

毕业生的就业率,是社会检验一所大学办学成果的标准之一,同时,它也直接影响着一所学校的社会声誉。为了保证学生就业“出口畅”,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系(以下简称“土建系”)一直坚持学院关于就业指导的“一个方针”、“两个体系”、“四大平台”、“六大措施”等一系列方针,三年来,2009年首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6%,2010、2011年两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均超过了98%。根据土建系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以及《大学生就业岗位调查报告—— 土木建筑卷》显示:当前企事业单位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往往希望学生能“拿来就用”。因此,作为应用型大学,怎样引导学生在就业之前在学生思想、心理、能力上做好准备,如何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得具备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需求,是我们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问题。

1 就业思想的准备教育

1.1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根据我们对2009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进行的“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土建系2009级学生实习就业意向调查”显示,绝大部分的择业观很良好,但是仍有少部分同学由于家庭条件优越等个体因素,存在以下问题:过于把工资待遇看作是择业的第一标准;或者较过于看重工作环境,较缺乏吃苦耐劳的能力;在择业中过分追求所谓“有权有势”的工作。诸如此类的择业观不仅可能导致影响其他同学择业观的形成,也扭曲学生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更脱离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体系。因此,在大学生就业之前,土建系通过实习就业调查、座谈、测试等了解学生的择业观,同时加大对学生的择业观进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以“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为基础、以“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誉观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在择业的时候,不仅只考虑自身职业的未来发展,更要充分考虑自身所具备的素质能力,能够为人民和国家做出多大的贡献。而对于应用型大学土建类的毕业生,毕业之后大多需要从事国家和地区的基础建设,因此,了解和帮助学生的择业观就显得非常重要。

1.2 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了解职业需求

在学生毕业之前,土建系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业指导课程、职业兴趣测试、职业测评等渠道和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价值观、性格、气质、能力等,从现实中深入了解和探析自己:我是谁、我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环境支持以及自己的优缺点、自己的职业目标等。古语有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除了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以外,土建系还根据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编写的《大学生就业岗位调查报告—— 土木建筑卷》,指导学生了解职业需求,即:社会和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书中,工程与民用建筑企业、铁路建设企业、水利水电企业、道路桥梁建设企业等各岗位的职责及岗位特点都有详细地说明。

2 就业心理的准备教育

2.1 就业心理教育中遇到的常见问题

(1)抗挫折能力差:由于部分学生家庭条件相对较好或其它自身原因,这学生面对挫折的能力较差,而土建类行业近来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用人单位在应届毕业生的招聘总数上做出了一些调整,对毕业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求职过程中,由于较长时间得不到招聘单位回复,部分学生可能因为自我调节能力较差,从而产生挫败感,容易产生自卑感。

(2)自负心理:有的同学不能对自己做好正确的自我认识,单一地认为自己曾担任学生干部,或者仅仅自己成绩好,抑或认为自己仅实习经验比较多,由于这部分学生都是片面地看待自己,没有全面系统的考虑过自己的综合能力,因此在求职过程中,眼高手低,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

(3)依赖和从众心理:在就业的时候,有的同学依赖心理较重,往往寄希望于学校和家庭,不主动出击,从而耽误自身就业;还有的同学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不充分全面地认识自己,不考虑社会需求、自己所长,仅仅凭所谓的热门单位、热门职业出发,从而觉得家人让自己去哪就去哪,同学去哪就想去哪的从众心理。

2.2 就业心理准备教育的几个着重关注点

在就业心理准备教育的过程中,土建系一直抓住几个着重关注点:(1)关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学生;(2)关注综合素质能力欠佳的学生;(3)关注较缺少自我认识的学生;(4)关注沉迷于网络游戏等虚幻空间的学生;(5)关注缺乏自信的学生;(6)关注考研失败的学生。

3 就业能力的准备教育

3.1 知识结构及学习能力的准备

作为土建类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准备同样是最基础的就业竞争力之一,知识结构体系的建立和自我学习能力的锻炼是大学从一而终的最基本任务。因此,从新生进校时候,土建系就开始抓学生知识水平、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土建类专业是应用型的专业,不管是从事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还是施工项目管理、招投标等工作,都需要学生具有比较深厚的知识结构体系和自我学习能力,因此,土建系一直教育和引导学生为了社会的需要、自身的发展而坚持不懈地提高和持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

3.2 求职简历及面试准备

求职简历和面试是就业成功的基础,做好一份简历、做好面试准备从某种层面上说对于求职成功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部分学生由于对自身的认识不够、对职业规划不清、对职位需求不够了解,从而轻视乃至忽视了简历和面试准备的环节。因此,在学生就业准备教育中,土建系非常重视学生简历的制作和面试的准备,要求学生在制作简历时做到:(1)根据《大学生就业岗位调查报告—— 土木建筑卷》和用人单位信息审视自身、了解职位;(2)简历表达要专业化;(3)简历设计要有侧重点;(4)简历结构清晰、无累赘内容;(5)要针对不同的单位、职位制作简历,杜绝一本简历投千家的现象出现,要求学生在面试时做到:(1)做人第一、态度为先;(2)表达有数据、有实例;(3)面试前了解面试的类型;(4)注意面试礼仪等礼貌礼节。

3.3 职业素养及职业道德教育

当前,由于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气息的影响,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也会出现一些偏差,因此在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中,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土建系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素养,教育学生要对国家人民尽衷心、对父母长辈尽孝心、对同事同学尽爱心,要讲诚信、知敬业、懂感恩、明集体观念,并能认识和了解自己,锐意进取、积极乐观,建立且不断优化自己的职业生涯路线。

4 关于就业准备教育的几点思考

4.1 加强大学生成长成才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大学生成长成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及就业准备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学生充分的认识自我、认识环境、真正做到知己知彼对于大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独立学院土建类的学生而言,由于部分家庭条件较好,学生的自我规划能力薄弱,因此,大学生成长及成才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引导学生“早规划、早准备、早行动”就更为迫切。

4.2 提前做好就业调查、大学生实习

大学生就业调查和实习,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环节,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就业的有力保障之一。长期以来,土建系都不断加大对学生的实习操作的训练,通过就业调查、认知实习、实训实践,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关键路子之一,同时,这也有助于学生了解当前的职业状态和职业需求,有助于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做好规划。

4.3 就业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过程

就业教育对于大学生有效就业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教育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准备教育,因此,大学生就业教育不应该只针对于毕业生,而是应该贯穿于学生大学学习的整个过程,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编制相关教材,聘请专业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授课。

4.4 牢牢把握《大学生就业岗位调查-土木建筑卷》,进一步实现“让应用型人才冒出来”

在教育和引导学生进行各方面准备的过程中,在教学手段上土建系教师进一步结合《大学生就业岗位调查—— 土木建筑卷》,跟进社会需求、贴合就业形势,开展专业课程设置和教育;辅导员老师根据此报告,加强对学生的目标指导,同时,要求学生进一步践行学院的“三大教育”(“三讲三心”明德教育、“一体两翼”知识教育和“三练三创”实践教育)、“四大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科研计划、助教计划和阅读经典计划)等核心特色教育,以此打造毕业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做到培养的学生具备社会市场、企业岗位多需求的能力,进一步做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5 结语

就业准备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土建系仍将继续坚持实行学院以“一二三四五”(即:一个标准—— 做人第一、能力至上;两个必修—— 劳动和创业;三大教育—— “三讲三心”明德教育、“一体两翼”知识教育和“三练三创”实践教育;四大计划—— 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科研计划、助教计划和阅读经典计划;五个原则—— 通识教育与专识教育的统一、学术教育与技术教育的统一、学历教育与资格教育的统一、四个课堂(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生产基地教学和课外活动教学)的统一、继承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统一)为主要内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继续坚持以《大学生就业岗位调查报告—— 土木建筑卷》为指导,深化教学改革,努力培养能让企业“拿来就用”的人才;继续坚持学院就业的一系列方针,进一步把就业工作做全、做深做透,绝不让一个有就业意向的毕业生落下。只有全面地对学生进行就业准备教育,才能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就业竞争能力,才能为就业工作提供更好的基础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何淑云,姜林.对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和择业意向的剖析[J].高等建筑教育,1997:60-63.

第3篇:道德素养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医学遗传学;教学;学生;信息素养;培养

当今世界,技术日新月异,已进入一个高度知识化、信息化的[1]。终身是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时代的必然要求,而信息素养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当前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内外的许多专家指出,“课程整合”是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培养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强调把信息素养的培养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

1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ILA)主席PaulZurkowski在1974年提出的,信息素养的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和完善。当前信息素养的具体涵义是指,人们对信息这一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的重要性的认识以及有能力从书本、报纸、电视、广播、社会调查、国际互联网等各种不同的信息资源库获取、储存、评估和使用信息,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信息素养是人整体素质的一部分,是适应未来信息社会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2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是学生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备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不断提高他们获取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结合医学遗传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自身实际,谈谈在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2.1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意识就是作为信息社会中的人所必须具备的观念和意识。在教学中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信息资源的概念,积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利用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在上新课前,让学生认真预习教材,要求他们通过互联网、书本、报纸等查阅一些相关的学习资料,教师在上课时进行抽查,对积极查阅信息资料、获取信息知识的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同时让学生懂得绝大多数科学发明来源于科学家的灵感和对周围事物的细致观察,激励学生坚信只要自己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也能取得成功。例如,“青霉素的发现”,是弗莱明、弗罗利和钱恩等科学家、探索科学的过程,他们通过大量实验终于发现青霉素的抗菌作用,打开了用微生物制造药物的“抗生素时代”的大门[2,3]。通过以上类似的例子,逐步使学生认识到获取信息资源,积极主动利用信息资源思考、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2.2培养学生信息获取能力教师应鼓励、支持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以培养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从互联网上不但可以获取大量的、最新的、有价值的知识和各种学习信息,而且其具有多样性、直观性和情境性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教学中有些内容可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如细胞分裂、基因表达等内容较抽象,难教难学,学生通过查找这些内容的虚拟实验,使之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使抽象枯燥的内容在动画环境下变得生动有趣,这不但易于学生理解掌握,而且能激发他们获取信息的兴趣,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

现实生活素材丰富多彩,而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事情比较感兴趣。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收集素材不仅可大大提高学生兴趣和学习效率,同时也可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捕捉信息的能力。例如,讲完“遗传病种类”后,为加强学生对遗传病的感性认识,带领学生参观儿童福利院,进行遗传病和出生缺陷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引导学生关注,关爱儿童,并进行普及遗传学知识的宣传,倡导用提高中华民族的人口素质。

2.3培养学生信息整理能力信息整理能力是指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的能力。学生在信息来源中通过阅读、观察、聆听、浏览、触摸等方式来感受信息,从中筛选出有利用价值的信息。有些学生在查到资料后,不知哪些信息有用,哪些信息无用,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根据信息任务和信息来源判断现有信息资源是否有用,然后有条理地整理出来并加以利用。例如,在学生获取了大量有关遗传病的材料后,引导他们进行、归类、综合,从中出遗传病的主要因素。

2.4培养学生信息表达能力信息表达能力是指把整理出的信息进行展示和表达的能力。这个环节是检验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关键环节。可通过师生互动、讨论、布置作业、目标检测和写调查报告等方法让学生把各自整理出的信息资料表达出来,达到利用信息、解决信息问题的目的。例如,在进行了遗传病和出生缺陷调查后,要求学生写出调查报告,并通过咨询和诊断方式,对某些疾病提出预防和措施,促进优生工作的深入开展。

2.5培养学生信息交流能力信息交流在传播学上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符号传递信息、观念、态度、感情等现象。在教学中体现为鼓励学生更多的伙伴关系、合作学习与共同,而不是单纯的竞争关系、孤立学习与自我思考。信息交流的根本意义在于把个人主义与他人、社会对立起来的教育观,转变为融合式的教育观。例如,在进行中学生高度近视社会调查时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6~8人,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在获取、加工、整理、表达信息过程中相互合作交流,然后以报告的形式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遗传病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与学生一起探讨高度近视这一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使学生加深对遗传病的理解和对遗传病危害的认识,使学生受到人口素质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这样既可以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扩大信息来源,提高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和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及信息传递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大胆接触社会,发挥其主体作用,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

1孟振庭.走近高.西安:出版社,2000,8.

第4篇:道德素养调查报告范文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范文:

农民工文化需求调研报告

文化需求是社会人的一般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当新生代农民工物质需求逐步得到满足时,其他方面的需求就会被激发出来,文化需求显得相当突出。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需求现状分析

1.新生代农民工对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文化作为一种符号传递着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状态。新生代农民工已经由生存理性转变到社会理性,物质已经不再是他们唯一的需求,他们的文化精神需求同样迫切。但是由于经济原因,农民文化消费能力不强;另外,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社会各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把农民工的需求排斥在外,其文化娱乐生活极其单调。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休闲娱乐方式主要停留在睡觉、听广播等较为原始、低级的娱乐方式上。即使有的农民工开始接触网络等较现代化的娱乐方式,他们也大多把网络作为打发时间的工具(聊天、看电影等),而没有有意识地利用网络在信息传递、文化提升、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重要功能。新生代农民工相对单调的文化生活致使他们在价值观上也呈现出保守、落后的特征,大大不利于其市民化进程。

2.新生代农民工对专业技能的需求。学好一门过硬的技术是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最强烈的愿望。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比传统农民工虽然有了显著提高,但因为没有一技之长,他们即使有心摆脱出卖苦力的低级打工状态,也普遍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第一个“坎”,就是求职过程中的技术门槛,他们普遍陷入一种“技术困境”。另一方面随着产业的升级,城市现在紧缺技术工人,但求职农民工80%没有任何技能,远远满足不了市场要求。 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有了初步的学习意识,但由于学习成本较高以及收益的不稳定性,对于学什么、怎么学,却还存在着很多迷惘和认识上的误区。

3.新生代农民工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虽然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较传统农民工文化水平有显著提高,但是其平均受教育年限却远远低于城市从业人员,这种差距与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不相适应。新生代农民工要想真正融入城市,就要不断学习,接受新知识、新技能,从根本上适应农民到市民角色的转变。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意识的逐渐增强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要想顺利地争取自己的权利,必须有相应的法律知识和文化知识与之相匹配,他们的实践需要决定了他们对文化知识的渴求。另外,许多农民工在城市遭受到了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带来的困惑和失望,有些把希望寄托在了下一代身上,希望子女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需求原因分析

1.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学习欲望强烈。新生代农民工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文化水平都比较高,基本上是初中以上,还有一部分是高中生,甚至有些接受过中专或高技类课程培训,知识面、信息来源比较广。同时在工作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热情较高,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种观点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得到最广泛的认同。他们不仅仅自己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而且对下一代也寄予很大的期望。对知识的渴望使新生代农民工对文化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文化状况远远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

2.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度较高,土地意识淡化。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特性变化和技能素质提升,加上农地制度变迁使得他们新生代农民工的乡土社会认同在减弱,他们大多数人往往直接从学校进入外出务工行列,有的还是在城里跟着打工父母成长起来的,对于现代产业规律的熟悉程度远高于传统农业。同时,他们极力谋求对城市社会的认同,在经历了城市生活及文化氛围的熏陶之后,更感觉到城乡社会的差距,从而表现出对城市社会更强烈的向往。他们不管各种制度性的障碍仍然存在,转变就业观念、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积极主动地融入城市生活。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和对文明生活的追求对传统的思想观念、双重制度和限制政策提出了挑战。

3.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期望值较高,立足长远发展。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目的,更多的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谋求发展。他们有较强的拼搏意识和进取精神,有自己的思想,甚至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他们不仅仅满足于挣钱来改善家庭生活,而是要求有所发展。他们更看重个人的能力和机会,相信只要通过个人努力拼搏就能获得成功。在争取待遇、谋求更大发展空间上,这一代农民工要求更加直接。一些新生代农民工刻苦学习专业技术,以提高就业的竞争能力。他们把务工当做学习、提高、适应的过程,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从农民到工人到更高社会层次的生存方式与人生道路的转变。这要求政府和社会必须重视新生代农民工对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渴求,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

满足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需求的对策建议1.多方推进,丰富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尽管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方式已经和城市居民差异不大,但在精神上,他们仍独自结成了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和城市文化似乎有些格格不入。要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使他们尽快融入城市文化,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农民工自身共同努力。

一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是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的主导者,要把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纳入公共服务范畴,不断增强公共服务的职能。

二是企业要充分发挥农民工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农民工的需要层次,增加文化活动设施,丰富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要组织农民工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激发农民工的参与热情。

三是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社区、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要经常为农民工组织一些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满足他们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2.加强教育培训,全面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素质。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获取资源能力的高低,进而影响着他们的社会认同状况和社会融入能力。

一是要对他们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培训。根据新生代农民工比较年轻、受教育水平较高、接受能力较强等特点,通过建立和完善多层次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使他们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并通过多层次教育体系来引导和组织新生代农民工接受就业和创业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同时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既熟练掌握职业技能,又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新型劳动者。

第5篇:道德素养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德育教学;慕课;教学实践

一、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德育教学面临的困境

高校德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高校德育教学延续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坚持以理论灌输的课堂教学为主。虽然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应素质教育要求,高校德育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但一直以来,高校德育教学实效性不明显,尤其是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德育课堂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教育主客体的变化、教育载体的更新以及教育环境的复杂化等都在影响着高校德育的效果。以新媒w为背景,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困境。

1.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冲击着传统德育课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迎来了以网络媒体、移动媒体和数字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高校德育话语权式微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具体来说,首先,网络开拓了教育新领域,使得网络课程开展成为可能,微课、慕课等新一批教学模式兴起,这一新兴教学模式以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新颖的教学手段等优势博得广大学生青睐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传统的德育课教学主要是通过学生提前预习课本、教师讲解课本、课后学生练习以期实现教育目标,但事实上,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凭死记硬背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并未将课堂所学内容内化于心,因此也很难做到外化于行,以至于出现在实践中“言行不一”的现象。传统德育课堂确实存在很多值得反思的问题,也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自媒体时代的到来逐渐打破了这种格局。一方面,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甚至网络化语言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这种新颖的网上在线授课学生方式受到学生青睐。另一方面,这也冲击了传统的德育课堂,学生对枯燥乏味的课堂讲授渐渐产生了逆反心理,造成课堂上“低头族”现象盛行。

其次,网络平台的资源共享性,降低了德育工作者的权威性。网络提供了一个资源共享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是平等的,由于网络的虚拟性,教育主客体之间的沟通是一种虚拟的、在线的交流,双方避免了面对面交流的“尴尬”和“不好意思”,交流的语言就会更加诙谐幽默,内容也会是双方感兴趣的话题,这种以网络为中介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必然会超越传统的师生关系而显得更加和谐。由于资源共享,随手触动鼠标,随之而来的就是海量信息,并且,新一代尤其是“90后”学生,对网络上的新内容比较敏感,在某种程度上,学生了解到的时事新闻和其他领域的知识要多于教师(特别是一些五六十岁的老教师),一些固守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俨然已经成为新媒体浪潮下的“牺牲者”,尤其在课堂上,与学生之间产生了不可逾越的鸿沟,不能够理解学生的行为的同时也不被学生理解,甚至被嘲笑是“装在套子里的人”。正是由于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这就降低了传统德育工作者在信息掌握上的权威性和优越性。

最后,网络的超时空性,使得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文化意识和社会思潮的涌入和渗透成为可能,对我国主流价值观传播和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威胁,让传统德育教学有效开展“雪上加霜”。此外,新媒体还宣扬形式自由、个性奔放,并且呈现出网络各种资源鱼龙混杂的态势,传播的价值观念也是泥沙俱下,大学生往往会有一种不想做而又不得不做即跟风的矛盾心理,盲目从众进而陷入心理机制错乱、文化取向紊乱和选择混乱的困局。因此,网络的快速发展,开辟了高校德育教学新路径的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此外,网络文化发展和网络思潮泛起,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素质和政治立场也产生了无法预测的影响。

2.新生代大学生对传统德育课的积极性不高

在湖南师范大学三百多份抽样调查中,有76%的学生表示对本校开展的思想道德课不感兴趣或兴趣一般,仅有20%的学生表示喜欢。这一调查结果值得深思。原因分析中,学生普遍反映对德育课内容不感兴趣,认为高校德育普遍存在政治化和理想主义化倾向,更多的是强调道德规范教育、理想信念培养,而忽视了道德的生活实践指导意义。这种局限于抽象推导和理论灌输的教学内容,游离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外,是很难让学生内化于心的。此外,新生代大学生多指“90后”,与上一代人比,他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更发达的时代,网络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甚至更具有吸引力,动动手指,随之而来的就是海量信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他们更愿意将时间投入虚拟空间中。因此,了解当今新生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利用网络实现德育课堂内容搬家,这是提高德育教学实效性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3.教师专业素养制约了传统德育课堂的发展

由于学生科层结构的原因,学校各个学院是相互独立的,各个部门之间各司其职,部门之间缺乏紧密协作,而学生道德教育这一重要任务就落在了任课教师(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和辅导员身上。据了解,一些思想政治教师和辅导员并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很多是跨专业转过来的,并没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并且,人们普遍有一个错误认识,认为学校道德教育没有过高的专业技能要求,任何其他学科的教师,只要熟读课本都能胜任,于是就出现了不同专业的教师从事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的现象。然而,在调查研究中被问到“教师的言传身教对道德教育的影响大吗?”时,319份调查报告中,有89%的学生回答影响很大。试想,如果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专业知识参差不齐,学生又如何会对德育课感兴趣?这将直接影响德育课的实效性。在调查报告中还反映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与沟通。319份抽样调查中,只有34位学生在回答“在学校里,老师是否会经常主动找你谈心”这一问题时给出了肯定答案;在问及“你认为辅导员对你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情况的了解”时,仅有40位学生说“很多”,而有186位学生回答“一点也不了解”。究其原因,现在很多高校教师普遍关注自己的科研工作,无暇顾及学生。难道科研的目的不是为了学生吗?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学生们也只是在课堂有限时间内了解老师的德行与人格,而这种了解也将在下次课到来这段“漫长”的时间等待中逐渐褪去,德育课老师也变成了他们“熟悉的陌生人”。

二、新媒体视域下的高校德育教学方法创新

1.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增强德育授课吸引力

先进的理论是要从外部灌输进去的,课堂教学这一传统理论灌输形式对于高校德育来说无疑是最主要和有效的。教师是德育教学的主体,是影响带动整个课堂的灵魂人物,对增强教学吸引力和实效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德育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素养,提高专业技能,培养人格魅力。

首先,德育教师要不断增加知识储备,提高专业素养。德育课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教学内容更新速度快,教师必须通过及时和广泛的阅读,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确保占领知识的高地,只有让自己疏通知识脉络,了解学科前沿知识,才能不断地造血,让思想保持新鲜,进而让授课变得生动。作为德育工作者,要培养自觉学习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从容自信地面对各种教学困难,才能不断提升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此外,德育教师要与时俱进,注重“潮人”思维的培育。“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新媒体视域下,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要营造对话平台,拥有“共在”的场所,这需要教师在增加自身知识储备、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更需要去反思、去了解,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在教学中提高媒介素养。

其次,德育教师要注重授课技巧,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虽然我们强调以理论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但并不意味着德育课就是教师进行枯燥无味的宣教。这就要求德育课教师应由“能教”向“会教”转变,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体现在教学设计上,需要教师认真熟读教材,明确知识框架,区分重难点,在把握教材整体基础上认真思考如何实现“两个转换”,即教材语言向教学语言转换、教材体系向授课体系转换。要实现这两个转换,就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设计教学,从宏观上把握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微观上则细化知识点,具体到每一个知识点该以什么图片呈现、以什么案例分析、以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等。体现在课堂组织上,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不断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反应。课堂教学如同一场演出,教师是“导演”,而学生是“演员”,需要师生互动才能完美收官。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应,适时调整授课方式,进而激发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最后,德育课教师要完善自身人格魅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于德育工作者来说,这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调查中发现,教师的性格特点、言谈举止、价值观念、思想境界对学生以及授课效果的影响都很大,尤其是新生代大学生,他们逆反心理要比上一代人强,“吃软不吃硬”,这就对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一言堂”的时代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在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教师要以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品德素养去感化学生、塑造学生。但值得注意的是,课堂教学不是以取悦学生为目的而教,也不能人云亦云、信口雌黄甚至哗众取宠,内在的知识素养和文明修身所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才是一个教师在课堂上保持长久吸引力的方法。

2.合理运用慕课平台,着力改进德育教学方法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优质资源能够在互联网平台上共享,教学也不再受时空限制,慕课、微课、翻转式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兴起,受到师生们的青睐。慕课主要是以15~20分钟的微课的形式在线介绍知识点,与传统授课形式不同,它不是完整地讲解一章或一内容,而是将每章节知识点进行分解,有针对性地在线讲解核心知识点。此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结构选择学习,可以反复观看学习,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不同学校之间可以共享优质资源,学生们可以享有同等接受教育的机会,这对于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在德育教学领域提高教育水平是有益的尝试。

由于慕课、微课的出现,今天出现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翻转式教学”,这是一种把课堂教学与慕课平台相结合的创新教学模式。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以自学为主,可以在家提前预习,完成基本知识学习,而课堂则成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场所。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碰撞出知识火花的同时,也联络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德育教学可以借助慕课平台,实现德育课堂的翻转式教学,同时也可以探索和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比如“课堂―网络―实践”这一混合式教学模式就受到很多学科教师的青睐。

3.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德育教学实效性

与课堂理论知识讲授相比,实践教学具有气氛生动活泼、形式丰富多样、学生广泛参与等特点,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能够让“高大上”的德育课“接地气”。调查报告显示,在问到“你喜欢何种授课方式”时,有61.7%的学生选择了小组讨论,有62.3%的学生选择了课堂实践活动,可见,学生们普遍愿意教受这种教学方式。

教学实践分两种形式,即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德育课实践教学则以课内为主,因为教学组织起来更方便,更具有可操作性。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专业、课程内容,结合时政话题来设计教学活动。比如,时政热点大家谈、两会PPT 案例大赛、红色诗文赏析等,这些以德育内容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且能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一些教学内容,比如“中国梦我的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等,如果以纯理论灌输的形式开展教育,只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更不用提融入他们的精神世界。只有将课堂教学与这一主题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促使学生在认知基础上深入思考。课外教学实践着重以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精品文化活动为主,可以将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并且通过不断扩大受众群体、影响范围,渲染一种积极向上、健康、和谐、包容的文化氛围,从而达到使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教学目标,并且增强其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和向心力。

实践教学对提高德育教学实效性有明显的效果,但在具体操作中也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注重与教学内容配 合。课内外的实践教学其最终目的是为德育教学服务的,因此要与课堂教学内容衔接好。二是要注意做好实践教学的记录和总结,尤其是做好关于教学效果、学生参与度、存在问题分析等方面的工作,做好相关记录。

总之,在新媒体背景下,要提高德育教学实效性,就要分析新形势下德育教学面临的困境,分析教育主客体、教学环境、教学载体的变化,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但同时我们不能轻视德育教学内容而一味强调教学方法创新,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德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6篇:道德素养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7 ― 0005 ― 02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实践育人,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把握如下主要环节。

一、明确思政课实践教学指导思想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既是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开展理论以及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更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三个自信”和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因此,实践教学的改革要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达到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理论课和思想品德修养课等课程的理论知识,能学会分析现实社会、人生等各种现实问题是其关键,不仅“入耳”,更要“入脑”、“入心”。

二、认清思政课实践教学重要意义

实践教学意义,主要是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改变长期以来“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少教师拘泥于教学大纲中的内容,力求讲全讲深讲透,追求理论的完整性,造成教师之间争课时,课程之间争课时。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更多关注对学生政治方向、思想意识和所谓知识点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作为接受主体的接受程度及其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影响了教学效果,导致学生直接面对社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对薄弱,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三、遵循思政课实践教学基本原则

1、目标性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突出育人这个根本,逐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立足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需求,认真研究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点,立足现实,着眼未远,做到有的放矢,循序渐进。

2、“一体化”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从内容到形式、从组织到考核都要体现相互衔接,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知、思、行”三者有机统一和共同作用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完成培养“懂知识、善思考、会实践”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任务。

3、主体性原则。大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发挥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环节,亲身体验和验证所学理论,加深对所学理论的深刻理解与把握,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内化”为学生自我成长的自觉价值选择,切实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和思想理论水平。

四、凝练出思政课实践教学重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主干课程教学重点分别是《基础》“道德法律意识与公民素养培育”、《纲要》“近现代历史与国情认知”、《原理》“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养成”、《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树立”的等,其结构体系形成一个由浅入深、由个人品德形成到合格政治素养培养的立体的教育目标体系。

而实践教学目标的安排,既要做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各门课程之间培养目标的有机衔接,又有效地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引导学生自主教育和自我成长,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化”与“内化”目标的衔接。为此,四门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重点分别应该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侧重引导学生参与道德法律实践,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公民意识与道德法律素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主要通过历史考察和演绎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对近现代历史与国情的正确认知能力,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基本原理概论》课程重点通过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验证性实践,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塑造健全人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主要通过开展社会实践调查,引导学生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与逻辑脉络,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实践教学内容上要紧跟形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之一就是紧跟形势,宣传国家最新方针政策,实践教学也不例外。思政老师每学年要根据四门课不同的特点,结合当年国际、国内和本校形势发展而相应调整实践教学方案。力争做到健康正确,灵活多样、反映时代气息、把握时代脉搏。

五、不断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鲜明的观点、鲜活的材料、鲜见的角度、鲜有的深度来教学,而这些就需要老师打破一直以来授课所遵循的惯例,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新路径,要坚持课堂与课外相结合,以课外为主;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以校外为主;“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以“走出去”为主等原则,不断创新实践形式。除案例分析、课堂演讲、课堂讨论等课堂内实践教学外,还摸索出其它实践教学形式。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利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等革命遗址遗迹,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学习、社会调查、大型展览等活动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则可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民营企业、基层社区、调查报告等方式让学生亲眼见证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道路;《基本原理》可利用所学举行时事热点评析,就当前国际、国内、校内重大热点问题和与师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问题进行调研、交流、探讨和老师点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可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就发生校内及周围社会中的不文明、不道德现象进行调查,并积极探求解决之道,从而激发大学生树立良好行为规范。

六、切实抓好思政课实践教学组织

在实践教学中要建立了实践教学活动机制。每年期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真探讨和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案,要在遵循“突出实践性,发挥主体性,增强实效性”的前提下,明确学生参加和完成社会实践教学中的实施部门及其相关负责人以及指导教师的任务和职责,以便每次活动都在有组织、有领导、有方案的机制下高效安全地开展。

各思政老师要针对不同课程设定“规定项目和自选项目”认真搞好落实工作。任课教师要根据要求设计若干调查研究选题,划分多个小组,明确社会实践目的,确定活动线路、方式、安全措施、注意事项等。组织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深入社会实践基地、当地企事业单位或其它城乡基层单位等进行实地调研。要通过实践让大学生充分接地气,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去看、去问、去思考、去探索人生的真谛,知晓乡情、民情、世情、国情,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从而使大学生全面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国情,自觉拥护党的政策,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达到帮助大学生增强感性认识,深化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七、科学评定思政课实践教学成绩

实践教学成绩评定包括学生自评和指导教师评定,前者由学习团队依据成员对团队成果贡献进行评定,后者由教师对团队成果及团队活动记录情况加以评定。同时任课教师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方案》中相关要求对学生的调查报告或论文进行认真批阅、修改,评分,如:以《基础》课为例,大学生要根据所选定的实践教学活动方案是以大学生自己身边不文明现象的调研为主题,那么同学们就要积极设计调查问卷,通过统计数据显示问题、分析问题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等,做到了有主题、有材料,有分析,有思路,学生调查完毕后,立即以小组为单位上交调查报告并在所在班级上提交讨论,任课教师最后进行点评。让同学在相互交流和自己调查中受到教育。

同时,还要对时间效果进行评估。每一轮实践教学结束前,通过成绩评定会和教学总结会来进行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教学总结要依据教师的教学总结、学生反馈的建议意见来评价实践教学过程的得失,形成进一步改进教学的措施和计划。同时上交优秀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到系部办公室,系部应给予相应表彰。

八、及时总结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效

在高校,最难教的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总是很枯燥的,老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听,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打破这样的局面,让理论课也能“活”起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些概念、原则、结论,而应是一种理论思维,是观察世界、观察当代中国的基本立场、观点及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思路的核心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取多种形式,共同探讨、研究、回答、解决时代、社会、人生中不断提出的难点、热点问题,这让同学们摆脱课堂的束缚,走入社会,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去了解我国的国情、社情、民情,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充分运用起来,让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教师也在指导、批阅学生社会实践作品中受到启发,做到教与研的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促进了教学方式的改变。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既定的理论“灌输”向师生共同推演得出结论转变;由教师授业解惑向师生共同探讨解惑转变;由单一的课堂教学向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转变;由学校小课堂教学向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转变;由传统的“千人一卷”的考核方式向以理论思维的提升、能力的培养为目的考核方式转变。

九、积极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今后方向

从长期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要在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要选取精炼一些既有一定专业特征,又能联系社会实际的优选实践方案,给学生充足的实践时间,提供良好的实践基地与条件,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实践训练。最终目的使学生学会如何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结合本专业的最新知识,在资料检索、实践设计、动手能力、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等多方面得以锻炼,以达到思想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未来我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以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中去,使实践教学迈上更新、更高的台阶。

〔参 考 文 献〕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学习文件汇编.〔G〕.2010:10.

〔2〕王冬生.高校教师资源是高等教育的第一资源.〔J〕.江西教育科研.2004.(08).

〔3〕张淑东.刘艳华.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新模式.〔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05).

第7篇:道德素养调查报告范文

一、注重主题设计,丰富德育素材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具有开放性和跨学科性,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为此,在进行活动主题设计时,学校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程度,有序规划,精心提炼,体现多维度、生活化,使小课题研究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激发起学生参与活动的愿望和积极性、主动性,让生命潜能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充分释放,进而形成对待世界、对待社会和对待自己的态度体系。

1.主题多样化,丰富内容

小课题研究主要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条线索来开发多种主题。

“人与自然”维度关注的核心是儿童现实生活的自然环境,学生可从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中发现问题,生成活动主题。如在《塘河的演变》研究活动中,学生围绕对母亲河的污染问题进行调查、探究,并提出了治理污染的建议,培养了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人与社会”维度主张学生能从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社会关系等领域生成研究主题。如在《通讯工具的变奏曲》研究活动中,学生对近年来家庭通讯工具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从而感受到了科技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升。

“人与自我”维度则要求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从自我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美与丑、喜与忧、得与失等矛盾冲突中设计研究主题。如《零花钱怎么花》的研究,学生通过对不同理财方式的探讨,学会了反思自我,调节自己的言行,懂得合理消费,科学理财。

除了以上三条主线,很多小课题中又包含许多小小课题。教师根据学生个体需要,细化了主题的小课题。例如,针对不少学生挑食的现象,可以选择《饮食与健康》的课题,再细化小课题的次主题,如:饮食与健康、环境与健康、运动与健康、情绪与健康。这样,主题领域广泛,形式多样,主次更替,形成多维度的主题,从不同领域、不同程度为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提供多维度的德育素材。

2.主题系列化,丰实内涵

系列化的小课题研究有利于深化学生的道德认知和体验,为此,学校注重在一个主题领域之下开发相关主题,形成序列化的主题群。

如学校大队部确定了大主题《我实践,我快乐》后,四年级围绕这一大主题设计了“与春天约会,与文明同行”的主题范围,安排了一系列相关小主题活动:

“说春 颂春”让学生通过在书本上找春天,诵读、积累描写春天的词句和诗文,歌唱赞颂春天的歌曲,营造浓浓的春意;“寻春 赏春”活动,通过外出踏青、寻访,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投身大自然,真切感受家乡的变化、合作的愉悦和春天的美好;“绘春 写春”通过绘画、编报、征文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笔歌颂春天,赞美春天;“话春 悟春”通过摄影作品展、优秀小报展、征文、绘画比赛、新人新事评比等,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发现春天,用自己的体会感悟春天,用自己的方式歌颂春天,同时感悟师生间、同学间的真情和集体的温暖,从而培养学生爱春天、爱自然、爱生活的美好情怀。系列化的主题让学生更细腻地感受春天,感受文明之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朴素情感,丰实了活动的道德内涵。

二、注重实践体验,提高德育实效

小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要带领学生走进现实生活的“活”教材,在“发现、调查、考察、研究、写日记、绘画”等系列活动中亲身参与、自主实践、真切体验、深刻感悟。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在自主探究中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不断提升道德素养。

1.在实践中内化道德

小课题研究要求学生在活动中手脑并举,勇于行动,包括探究、实验、资料收集与处理、调查、访问、考察、社区服务、社会宣传等。丰富的活动体现了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更为深刻。如在“浓浓伏茶传美德、民间草药留清香”的小课题研究活动中,学生通过上网查询、走访凉茶店和草药摊、设计问卷等,对伏茶的配方进行初步调查,了解伏茶的种类配方及诸多功效;再通过对在万松山免费提供伏茶的诸葛银火老人的访问、调查,零距离地走近这位因十年如一日的义举而被授予“道德楷模”的榜样人物,深刻体会他无私奉献、为民服务的高尚品格。学生在活动中践行和检验道德行为准则,获得了实践探索的积极体验,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2.在实践中生成道德

小课题研究活动设计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中感受到的问题和需要为中心,使活动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深刻的道德自觉。

如《小筷子,大文章》和《妙脆角中的学问》等小课题研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制作筷子的材料及资源匮乏问题,了解到妙脆角源于颗颗庄稼和农民的滴滴汗水。《家庭生活用水再利用可行性研究》小课题的研究,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用水经验中提炼出环保教育素材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会自觉保护自然资源,从小养成可持续发展观。在这些小课题研究实践中,学生原有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会与新的道德情境发生碰撞,从而发生改造、重组和升华,形成新的道德认知。

小课题研究打破了活动时间和空间的壁垒,突破了课堂和学校围墙的限制,让学生与不同的老师、同学、家长及社会人士开展多维度的交往活动。学生在合作研究中,通过观念的碰撞和比较,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不断提升道德素养,从而切实提高了德育实效。

三、注重活动评价,保障德育效能

实施科学有效的评价是保障小课题研究德育效能的重要手段,小课题研究重视发挥多元评价的德育功能,通过活动成果展示和交流分享,让学生在反思和建构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价值内化,真正成为自主探究、个性张扬、情感生命得以释放和回归自我的人。

1.成果展示重塑自我

活动成果的展示过程,也是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成果展示形式多种多样,有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小论文、小展板、手绘画、倡议书、诗歌、绘画、小品等。展示作品凝聚了学生的活动感悟和体验,彰显出灵动的个性。而学生制作活动成果的过程,也是反思自我、评价自我的过程,教师则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自己所取得的进步,淡化比较与竞争,鼓励学生不断超越自我,促进学生实现良好道德品质的自我重塑。

2.交流分享树立自信

第8篇:道德素养调查报告范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36-0073-02

一、学校培养目标与学生就业实际共同呼唤“工匠精神”

职业学校以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既要培养学生的技术知识、实践技能及实际工作能力,也要使学生具备与本专业领域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就职校生目前的就业状况而言,有就业岗位并不难,难的是在行业中有晋升与发展的空间。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应在专业思想的巩固、专业技能的训练、职业理想的树立等过程中将“工匠精神”渗透进去,发展学生个性,触动学生的灵魂。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更应凭借自身优势,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提升其就业能力。在语文课程中,基础模块的学习要想达到准确水平,离不开反复练习与实践,学生在习得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养成精益求精的好习惯。职业模块的学习则需要结合具体的专业,在阅读和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的职业情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以本行业领军人物的成功事迹激励学生奋发钻研。

二、对文化课的重新定位

第一,功能定位。业学校的文化课应具备什么样的教学功能,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本能说”,认为文化课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另一种是“服务说”,认为文化课就是要为专业课服务。但事实上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职业教育的目标并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工作技能,还包括促进人的发展,全面地陶冶人、塑造人,使学生成为能适应时代前进的现代意义的“人”。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教学功能应该定位于把人本性(即学生终身发展需要)和社会性(即企业对岗位素质的要求)有机统一起来,既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要让其得到能力的提升和精神的熏陶。

第二,教学定位。当前文化课的教学内容多是学科知识的陈述,教学方法也多以“师讲生听”的线性传递方式为主,背离了职业教育的特性和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与学习规律。事实上,学生喜欢的是与自身生活、未来职业联系的知识。因此,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教学在理念上要突出实用性(应用价值)、职业性(契合职业活动)和生活性(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经验世界);在教学内容上要生活化、实用化、专业化和校本化;在教学策略上要采取分层式、激励式、情景式和探究式等教学方法。

第三,角色定位。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应该是“双重”的,即既要精通本专业的教学,成为本专业教学的行家能手,又要熟悉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开阔视野,做到文理兼知、优势互补。特别要能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开展课堂教学,便于多方面教育和影响学生,并为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铺路。

三、培养职业能力。浸润“工匠精神”

以语文学科为例,谈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教学方法。

第一,模拟教学法。以仿真情境引导学生重复训练,强化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如语文口语实践教学中有“产品介绍”这一课,针对汽车营销方向的学生,可以这样设计教学过程:教师预先教授基本的产品介绍模式,课前布置同学生了解汽车实训大楼的所有车型,并按照模式撰写相关介绍语。具体教学活动可移至汽车楼进行,学生分组扮演顾客和销售员,面对实物进行现场模拟,在具体交流中体会产品介绍的方式,教师分阶段点评引导。在评价过程中,学生要学会给自己和别人“挑刺”,精益求精。

第二,案例教学法。借助某个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语文口语实践模块中有“应聘求职时的口语介绍”,考虑到学生将会遇到的单位面试,不妨将其延伸至整个应聘面试过程。通过对具体面试案例的分析,恰当应对考官提出的问题,学会从细节入手,严谨细致地分析并回答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认识职业素养的全面性要求。

第三,模块教学法。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语文教师可以根据专业特点设计模块,如应用写作模块,重点加强对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使用的文体的教学,如通知、启事、计划等,为学生将来工作、社会生活做好准备。

第四,以赛促学法。以竞赛的形式开展系列性的语文技能教学活动,可列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语文基本素质清单,用比赛的形式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提升。如将辩论赛引进语文课堂,不仅培养参辩者的听说能力,提高其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让学生在辩论中发散思维。

第9篇:道德素养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卫生类中职学校;新生状况;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4-0051-03

调查方法

调查对象 本次问卷调查选取了我校2011级新入校的中专层次一年级学生共1476名,其中,女生1287名,男生189名。我校以护理专业为主,在调查对象中,护理专业学生占总数的94.8%。

调查问卷 问卷系自编,内容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主要从九个维度进行调查。

调查程序 在答题卡上作答。问卷回收后,首先进行检查,剔除无效问卷,共获有效问卷1464份,有效率为99.2%。通过读卡机阅卷,然后建立数据库,利用百分率进行统计。

调查结果与分析

人生观与价值观 相关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有基本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认识,但有相当多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模糊不清,甚至有明显偏差。调查发现,有一半的学生把赢得别人的尊重作为自己的追求,一多半的学生没有理想。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应与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得到的评价过低,得不到应有的尊重,造成自信心严重受挫有很大关系。

职业思想与学习态度 相关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调查结果不乐观。大多数学生对自己将从事的职业缺乏正确的认识,近1/4学生的专业选择是家长的意愿,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混日子。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到职业学校学习的目的有明确的认识,但缺乏学习信心,这应与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在学习上“失败”留下的心理阴影有很大关系。可喜的是,近2/5的学生打算提高学历,这说明学生及其家长已认识到社会对医护人员的知识结构、学历层次的要求已经提高,持中专学历在医院就业已越来越困难。另外,近几年对口高职考试录取分数较低也是学生有信心提高学历的原因。

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 相关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符合社会公德规范,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但也有相当多的学生是非观念不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严重。更有不少学生已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诚信缺失,法律观念淡薄,自控能力差,哥们儿义气重,遇事易采取极端行为,不计后果。校园内打架斗殴的现象时有发生,不文明用语较为普遍。所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加强学生养成教育非常重要。

团队精神与责任意识 相关调查结果如下页表4所示。人们常说,现在的学生特别是“90后”,过于自私,不懂得关心别人。而从调查结果看,大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有责任心和爱心,能体谅父母的辛苦,同学有困难时能伸出援助之手。但也不可否认,有为数不少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团队意识,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对他人的困难漠然处之。有1/4的学生缺乏集体归属感。

心理健康与心理品质 相关调查结果如表5所示。调查结果不乐观。虽然总体上看学生的心理是健康向上的,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但存在的心理问题也非常严重,出乎我们的意料。有一多半的学生自我评价消极,缺乏自信;有1/4的学生抗挫能力差,不是被“失败”打倒,就是生活在失败的阴影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卑心理严重,总感到不如别人。这些消极心态应与他们在以往的成长过程中,得到来自学校及家长的批评较多、鼓励较少有密切关系。部分学生人际关系不良,近1/5的学生用不正确的方式排解心中的郁闷;部分学生心理闭锁,不愿意与他人交流。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之间的关系好于学生与教师及家长的关系,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最差;教师的冷落会使学生产生焦虑、自卑、破罐子破摔等严重的负性情绪,这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80%的新生存在忧虑、焦虑心理,害怕受到批评、被同学欺负、没有朋友,这是因为他们从家庭生活跨入学校集体生活,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新的人际关系还未建立,缺乏安全感所致。所以,尽快引导新生适应学校环境,加强新生的心理辅导非常重要。

安全意识与防范能力 调查发现,学生消防知识缺乏,有83.0%的学生不知道正确的火灾逃生方法,68.8%的学生不清楚火警应报告哪些内容,2.2%的学生不知道火警电话号码。在回答“出门时,是否会锁好自己的贵重物品”时,有66.5%的学生“注意锁好”,18.9%的学生“时有忘记”,14.6%的学生“经常忘记”或没此习惯。当问到“你向网友透露过个人信息吗?”有49.2%的学生给了肯定的回答,其中5.5%的学生“只要网友想知道就告诉他”。当“异性网友约你见面”时,有66.9%的学生“不会去”,26.1%的学生“先不去,谨慎点好”,4.3%的学生“犹豫不定,但想去”,2.7%的学生“很高兴去”。此调查结果令人担忧,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强,防范能力不高。特别是消防安全知识匮乏,一旦发生火灾,绝大多数学生不会逃生,不会报警,1/3的学生对财务安全重视程度不够,1/2的学生向网友透露过个人信息,部分学生会轻易与异性网友见面,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在学生以女生为主的卫生学校潜在的危险极大。所以,安全教育对中职新生是亟待“恶补”的一课。

性认识与性健康 调查发现,41.0%的学生在初中就有早恋的经历。当问到“你认为同学在校内谈恋爱是为了什么?”10.3%的学生认为是“纯真爱情”,44.4%的学生认为是“慰藉解闷”,45.3%的学生认为是“赶潮流”、“玩玩而已”。当问到“你对同学在校期间谈恋爱的态度”时,35.0%的学生不支持,49.3%的学生“不反对也不提倡”,15.7%的学生认为“没必要限制”。当问到“你认为谈恋爱同学之间的亲密行为可以到什么程度”时,有35.2%的学生认为可以“接吻”,有10.3%的学生认为可以“发生性关系”。“你身边谈恋爱的同学发生了,你怎样看?”77.9%的学生认为是“不道德”、“荒唐行为”,22.0%的学生认为“无所谓”、“正常”。“你对性知识、性健康有多少了解?”只有2.5%的学生有“较多”了解,29.5%的学生有“一般”了解,68.0%的学生基本不了解。调查结果显示,2/5的新生有早恋的经历;对同学在校内谈恋爱,90%的学生觉得是为了“解闷”、“玩玩”,65.0%的学生持不反对态度,更有10.0%的学生认为可以发生性关系;近1/4的学生对恋爱中同学发生表示认可;而97.5%多的学生对性知识、性健康了解不多甚至不了解。所以,对学生特别是对女生进行性知识、性保护、性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嗜网”状况 有25.5%的学生在“喜欢什么样的娱乐活动”选项中选择了“上网”。在回答“上网主要参与什么网络活动”时,19.6%的学生是“查找资料”或“浏览新闻”,75.2%的学生是“QQ聊天或看电影”,5.2%的学生是“玩网络游戏”。有36.5%的学生玩网络游戏是为了“消磨时间”,5.5%的学生“喜欢”、“沉迷”网络游戏。当问到“结交网友的目的”时,41.9%的学生是“打发时间”,47.1%的学生是“说说心里话”,8.4%的学生是“体验超现实生活”,2.5%的学生是“结交异性朋友”。从调查结果看,虽有1/4的学生喜欢上网,但只有5%的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嗜网”状况并不十分严重。80.0%的学生上网是为了娱乐,说明中职新生思想较为空虚。虽然喜欢网上结交异性朋友的学生为数不多,但存在的安全隐患很大。所以,应引导学生正确、健康地使用网络。

家庭背景 调查发现,13.3%的学生其父母具有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56.2%的学生其父母具有初中文化水平,27.4%的学生其父母具有高中文化水平,只有3.1%的学生其家长一方具大学文化水平。39.5%的学生有一个兄弟姊妹,31.7%的学生有两个及以上兄弟姊妹。其“读书费用的来源”,只有40.5%的学生是靠“父母的固定收入”,35.1%的学生靠“父母外出打工”,17.4%的学生是靠“父母种地或养殖”,7%的学生靠他人的帮助。12.0%的学生与父亲或母亲单方生活在一起,8.6%的学生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人生活在一起。调查结果显示,中职学生的家庭有几个特点:一是父母文化程度偏低,70.0%的学生家长是初中及以下文化;二是兄弟姊妹多,独生子女不到30.0%;三是家庭经济状况较差,60.0%的学生靠父母打工、务农或别人资助上学;四是不完整家庭多,20.6%的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或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这些客观因素综合起来,必然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总体看,学生的身心素质基本状况良好,主流是健康的,思想道德取向是积极向上的,但有相当多学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公民素养是中职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史海亮,邹玲.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现状及需求调查报告[J].中国校外教育,2010(1下):144.

[2]关春雨.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报告[C].中国职教学会德育教育工作委员会德育教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450-456.

[3]徐微微.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探索[J].价值工程,2011(26):199.

[4]崔琳.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途径[J].中国医药导报,2008(14):166-178.

[5]马兴建,张智敏.中职学生道德素质与德育途径现状调查[J].科技创业月刊,2011(14):13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