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乡规划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城乡规划专业;城市调研类;实践课程
城市调研类的实践课程有别于传统教学课程的教学方式,这类课程重视学生亲自接触实践,深入社会,通过自身的实际调查去获得实践结果,印证学习理论。这类课程的施行促进了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完善了校内课程体系建设和内容的丰富,明确了对大学生教学目标的设定,在实施之中引入多种教学模式,将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并发展“适应课程不同阶段”的教学模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方法,使得高校教学质量逐渐提高。
1 调研的意义
如果城市要进行创新建设就要做好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的首要需要通过调研做初步的探索,调研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准确、详实的调查数据,然后制定调查报告,将研究的城市当前社会状况、具体需求、社会问题利用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这样才能够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 大学课程中调研类实践课程的意义
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在未来都是城市规划项目中需要的人才,为了保证对城市状况进行科学有效的研究,在高校之中开展城市调研类实践课程是不可缺少的课程环节。高校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会给城市规划专业三、四年级的学生进行着重辅导,设置必修课程。这类实践课程对学生的专业教学培养意义重大,是为学生沟通社会实际、进行理性分析、科学统计的重要载体,是教学环节中典型的方法论教育,城市调研类的实践课程有别于传统教学课程的教学方式,这类课程重视学生亲自接触实践,深入社会,通过自身的实际调查去获得实践结果,所以,进行高校城市类调研课程的改革和创新的研究意义重大[1]。
3 城乡规划专业课程建设及存在问题
我国调研类课程的发展壮大开始于2000年,各大本科学校进行了社会综合实践调研报告课程作业评优工作,这项评优工作由全国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进行。由此,使得国内高校提升了对调研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并且逐渐对调研类实践课程进行完善,不过,这类调研类的实践课程在高校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问题。
3.1 学生自身存在问题
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是进行城市调研类实践课程的主体,所以城市调研实践课程的主要参与者是大学生,需要学生对调研活动进行深入实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当前,我国高校的学生在历年的学习中都保持了传统的学习理念,认为分数和成绩是重要的,而课程的过程是可以忽略的。这就造成了学生对调研类实践课程的不理解问题产生,学生们可能会产生两种状态。
第一种,学生会产生对这类课程的困惑。由于我国城市调研类实践课程缺乏相关方法论教育和实践例子的学习,在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中使得高校学生感受到困惑与疑问。只有拥有强有力的方法论的指导,指引调研的研究和实践,才能进行真正的调研类实践课程的开展。但是,我国各大高校当前的城市调研类实践课程缺少专门性方法论课程和实践指导课程的设置,就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使得学生不能受到正确教学的指导,对于调研的实践还很生疏,甚至不能够独立完成调研实践的各个步骤。第二种,学生会对这类课程产生轻视的倾向。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对待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轻视是他们的通病,因为大部分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只是注重设计类的课程,主要的学习精力也放在了设计类课程上,而忽视实践教学对他们发展的作用,这就导致学生普遍对实践课程的热情缺失,进而使得他们学习主动性下降,不能掌握实践课程的基础知识。
3.2 教师教学之中的问题
我国对于城市调研类实践课程的重视和发展起步较晚,而大多数高校的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师都是具有建筑专业学习的背景,这就导致教师本身的不专业性。在教学之中偏重对物质实体设计的教学,产生轻视调研类教学的倾向[2]。而且根据目前的高校教学理论的发展,调研类实践课程仍然缺少科学系统的方法论知识的指导,在教学中也缺乏适当的实践教学和教学实例,这也给教师的教学造成了困扰。相比传统的理论教学,城市调研类实践课程多是与社会活动相联系,很多课程的进行都是学生参与实践,这也给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流程和监管造成困难影响。大学城市调研类的调研报告通常需要几个学生合作完成,组队人数大约3~4人,这些学生的学习基础各不相同,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也不尽相同,教师在协助学生进性调研类实践课程的完成时,要分散注意力,不足以细致的对学生进行指导。所以高校专业教师的缺乏也是目前存在的问题。
4 教学改革研究和探索
4.1 实践课程内容的完善与体系的健全
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脚步不断加快,未来对于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需要也大大增加。为了培养新型的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国家应该根据实际制定专业培养计划,对当前的实践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完善,健全高校城市调研类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以保证完成教学目标。
为了完善高校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一定要建构与之相互交叉和渗透的实践课程管理体系,加强高校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相互关联,将设计课程与实践课程、理论课程同放在重要地位,实现专业课程的衔接和良性互动,保障高校教学培养目标的共同完成。在教学之中,要强调教师对调研类实践课程的重视,提高教师的自身教学能力水平,能够将实践课程需要掌握的知识教授给学生,保证学生能够理解调研类实践课程重要性和可行性,保证学生能够真正进行实践课程的展开和调研[3]。
4.2 注重实践课程教学重要性的宣传
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最终是为了能够使人才投入到祖国建设中去,能够满足国家各方面城乡建设发展需要。所以这类人才需要具备专业的设计能力与实践调研能力,需要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在高校学习中,学校要重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重视对学生设计课程和实践课程重要性的宣传,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实际要求。
教师是向学生宣传实践课程重要性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之中要体现出人文关怀和公平公正性,这样在教学之中对学生更有说服力,使得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情实感,在学习之中听进教师的劝导,将对调研类实践课程学习的热情提上来,最后转为自身的学习兴趣,得到成绩的提高,这样在将来的工作之中学生会感受到教师的用心良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学校也是向学生宣传实践课程重要性的重要载体,学校在设置实践课程时可以先请几位专业的城乡规划专业人士到校做相关的实践讲座,让学生在讲座中主动认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
5 结束语
高校改善城市调研类实践课程的内容设置,健全完整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向学生倡导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可以重新将学生引入实践课程学习中去,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主动性,这些措施和改革会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白淑军,许峰. 城乡规划专业城市调研类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2015,02:129-133.
[2]吕飞,戴锏,路郑冉. 城市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体系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2012,04:85-89.
[3]郝峻弘,邓晓莹. 城乡规划专业综合改革探索与实践[J].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5,06:26-32.
【摘要】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居民享有平等的待遇,使城乡经济全面的可持续发展。《城乡规划法》的出台旨在运用统筹的思想提高城乡发展水平,规范城乡规划行为,起到促进和保障作用。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城乡规划一体化还是存在很多困难,本文将就这些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对策。
【关键词】
创新体制;城乡规划;一体化;对策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国家的综合实力在不断增强,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我国的城乡结构仍然存在很多不和谐的地方,城乡居民不能平等享受生活保障、医疗保障,使农村发展停滞的主要原因就是城乡二元经济机构。我国大多数的居民仍然生活在农村,如何能使这些居民的生活得到质的提升,就需要加快城乡规划一体化的进程,刺激农村经济,鼓励城市到乡镇消费,使城乡居民享有同等的公共资源,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的可持续发展。
一、城乡规划一体化内涵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产生了,由于历史原因,各种经济矛盾不断涌现,城乡一体化的思想得到重视。城乡一体化要想更好的发展,必须要科学的规划,而城乡规划一体化就是对城乡经济的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文化等各方面进行合理的规划,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改革,加快城乡郊区化和乡村城镇化的进程。但是,在实践规划中,农村的建设和土地资源的浪费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基于此,我国出台了《城乡规划法》,目的是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行为进行规范和制约,使城乡差别逐步缩小,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进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1.城市带动农村发展意识不够。目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影响我国城乡规划一体化的关键因素。农民作为城乡规划一体化的主体,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仍然把土地作为生活的主要依靠,不愿意离开农村去城市生活;同时,一些干部对城乡规划一体化的认识不够,缺乏自觉性,他们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如何提高政绩上,根本没有从农村实际出发,探索适合农村发展的模式,不知道如何提高城镇化建设,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缺乏城乡规划一体化的具体规划。
2.城乡规划布局不合理。目前的城乡规划中,受到短期利益的驱使,没有进行长期而深远的计划,致使空间规划不合理,同时,很多农村超前投资,占地多利用率少的情况屡见不鲜,城市的中心城区功能不强,工业空间人口密集度不高等现象广泛存在。
3.城乡管理机制不健全。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传统的体制还在顽固的发挥着作用,劳动力就业体制,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体制等都有待突破。
三、创新体制背景下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的对策
要在创新体制背景下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要在体制上下功夫,建立健全城乡统筹的管理机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1.提高城市支持农村的意识。在政策上大力宣传城乡规划一体化的优势,使农民真正体会到甜头,同时,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建立完善的农民就业体系,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让农民在农闲之时创造更多的价值,也要健全农民工保障制度,使农民在就业的同时得到应有的法律保障,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2.构建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机制。让农民对承包的土地实行自愿的原则以入股、质押、置换等方式进行流转,征地程序要透明合法,适度的开发土地,使农民得到应有的补偿,避免出现矛盾。结合城乡的特点,在工业园区的建设、生态环境的建设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布局,以促进城乡规划一体化的发展。同时,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建设,升级农村的水利电力等设施,形成城乡统一的管理体制,得到统筹发展。
3.建立健全管理体制,促进城乡规划一体化顺利进行。健全劳动力就业体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前提,要赋予农民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就业权利,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保障农民就业前培训权利和就业后收入平等的权利,同时要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在就业的同时,同样享有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大保险。建立健全城乡公共服务体制,使农民享有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务服务。建立健全户籍改革制度,让农民享有自由进程和自由迁徙的权利,废除现行的农业与非农的区别,废除现行的人口流动管制,使人才可以自由流转,进一步下放户口审批权限,取消对申请进城的条件限制。
四、结束语
城乡规划一体化是一项重大的社会变革,不仅需要思想观念的改革,也需要体制措施的改革,关系着我国大部分农民的切身利益。要从根本上废除城乡二元经济机构,使农民从思想上接受城乡一体化,变强迫为主动。虽然在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要从体制上变革,真正实现工业反哺农村,实现合理科学的规划,在创新体制背景下促进城乡规划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承红,张佳宝.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财政政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6(6)
[2]李兰兰.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的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8,(12)
[3]王伟光.中国城乡一体化理论研究与建设规划调研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56257
[4]刘家强,唐代盛,蒋华.城乡一体化战略模式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03,(5)
[5]景普秋,张复明.城乡一体化研究的进展与动态[J].城市规划,2003,(6)
[6]赵洪祝.以“三化”同步推进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J].今日浙江,2011,(4)
作者简介:
关键词:引导式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128-02
《城市规划设计(一)》是青海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共64学时,属于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学生应掌握城市设计相关内容和城市各种活动中心的概念和规划原则与规划布局,能够在限定条件下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进行合理的城市各种活动中心的规划和设计,并能遵循有关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相关法规,进行城市中心区和城市新区的开发和规划设计。
一、改革的背景
当前的教学方法侧重于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实训的方法。教师主要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讲授,系统地组织教学内容,介绍规划设计优秀案例,使学生理解基本理论和案例设计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课程实训项目采用阶段性设计,选题为城市建设中的实际项目,采用真题真做的形式,分别从基地考察,项目策划、规划概念构思,结构规划,建筑布局、环境设计、运用适宜的媒质进行表现和汇报八个阶段进行。通过实训项目使学生全面掌握公共活动中心区规划设计的原理方法(还包括城市新区规划设计等)。虽然当前的教学模式能很好进行实训项目,但是主要是从理论层面上进行学习,在城市规划的非物质层面,主要指社会问题、地方特色等方面为导向的分析较少,通过课堂教学与考试综合改革把学生带到校外公共活动空间,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亲身的体会来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教学内容,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既使学生学习了专业知识,也激发了他们对城市规划中遇到的一些社会问题和实践问题的思考,对培养他们良好的专业素养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二、改革的实施
此次教学改革以青海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城市规划设计(一)》课程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通过实地调研发现问题,初步提出解决方案,分组讨论总结,并通过文献的查阅与老师和专家的交流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真正培养并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课程内容中的城市设计的基本要素――空间要素和城市商业中心的部分教学内容作为现场实地教学内容(将学生带到校外西宁市的典型城市空间和商业中心现场教学)并增加了案例讨论课时,其他章节仍按照原来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
通过本次课程改革,改变单一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采取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模式,由学生的现场调研,教师的现场讲授和学生现场体验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城市中的一些非物质层面的教学内容和知识,通过参加学生的讨论课可以从学生那里收集意见,在c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思考教学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加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现场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街道空间、道路空间、广场空间中的设计要素组成和区别,体验在不同空间中人的活动内容的不同,从而在设计时才有的放矢。在商业中心的现场体验中要重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体验不同年龄、职业的人群的活动特征,为创造丰富多彩和繁荣的商业中心做最基本的准备。现场教学结束学生交一份商业中心的设计方案(包括几份调研报告和成果图)作为阶段性成绩计入总成绩,除此不布置平时作业以保证学生保质保量完成商业中心的大作业。
通过课内外的练习、课堂讨论教学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活动,使学生巩固、丰富和完善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实践能力。在这两章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组合成小组,以小组形式来学习、调研、讨论、提交成果,教师组织学生通过班级QQ群学习一些网上优秀案例,并且组织小组定期汇报成果,以此形式及时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
三、改革发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教改后的教学效果比之前有很明显的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也有了很大提高,学生感觉专业课的学习和生活居然有如此多的联系,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从而提高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但是也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经过教改发现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在体验时不太容易理解教师的引导。例如空间的围合感、领域感的强弱是通过空间与周围围合物(实体的建筑体量或者虚体的树木高低)的比例形成的,而学生对于围合感、领域感、宏伟感等空间的感受反应不是很敏锐,并且让学生在现场用速写本记录所见所感受时,使得同学无从下手。原因可能是学生的入学条件太低,基础知识较差,很多学生没有绘画基础和理科学生选学本专业,因此缺乏最基本的艺术素质和社会人文知识。在今后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推荐学生多看一些课外书,强大的知识摄入量可以增加视野,开拓学习欲望,另看完参考教材也写写读书笔记,以此希望改变基础薄弱的问题。
学生仍缺少自己的主观创造性。经过现场教学和小组调研后需要学生完成调研报告,教师要求每位同学写出来自己的感受(包括空间体验、环境设施设置、交通组织等方面),但是作业和小组讨论的结果都发现一半以上的同学都没有感受。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根本就不会表达或者不会深思去体验,仍然停留在等教师灌输知识的学习模式中。而且在刚开始的讨论课中更突出,大部分同学讲只会讲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学很少,课堂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差。在今后的教学培养方案中多增加一些让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的环节,增加一些讨论课或者课程设计的答辩都能提高学生的主观创造性。
太固定和严格的上课时间也给教改带来一些阻碍。从学校到现场教学的市区需要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学生每天都安排了课程,这给教改课程的内容衔接带来了困难,需要自己调整学生的上课时间和教学内容,这样有时候课程内容衔接就不太好,希望教学管理者可以让教改项目课程教师适当走“绿色通道”,减少一些麻烦。
在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对传统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不光要培养学生掌握规划和设计技术,更要注重其建立专业理论体系,提高对新问题的探究能力,为学生今后工作领域的拓展和工作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也希望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的改革找到一种适合青海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体系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宋义林.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6):142-144.
[2]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陈锦富,余柏椿,黄亚平,任绍斌,陈征帆,岳登峰.城市规划专业研究性教学体系建构[J].城市规划,2009,(06),18-23.
[4]姜云,张洪波,王宝君,庞博,冯志柏.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03):13-16.
Heuristic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Study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n Qinghai University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1) Course as an Example
ZHAO Fa-lan
(Qinghai University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Department,Xining,Qinghai 810016,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n Qinghai University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1)course of educational reform,taking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city public activity center as an example,we guide students to learn and inquiry independently,find the problem and propose solution through field research.
(一)强化规划统筹,提高城镇化水平。
1、加强规划策划,落实“两轴三圈”空间战略。
(1)策划打造“两轴”,开展重要节点规划。在南起老城及河口、北至西江新城滨江带区域,以新城快线和河杨公路为依托,做好“两轴”(精品生活服务轴和高端产业联系轴)策划。一是开展区域范围项目、功能、形象策划,推动新旧城区联动、产城融合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如加快“云谷”整体概念性规划暨城市设计的编制,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现已完成现状地形图(1:500)的测绘,修改完善了“云谷”交通组织图、启动区效果图、整体效果图和总平面图,组织开展了“云谷”整体概念性规划暨城市设计的招投标工作;加快新城快线的建设和形象设计,对新城快线余村段(南起新城快线与324国道交叉点,北至新城快线分叉口)进行优化设计,制订了余村周边地区景观优化设计方案;对云浮东站周边及各条出入主干道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突出宣传平台的作用,兼顾实际需要以及整体协调,使东站站场及周边一带的功能配套既实用、便民,又有品位、时尚。二是提早谋划“两轴”范围要发展的建设用地。将按省住建厅部署,开展“十三五”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并加强与云浮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做好云城组团北片区、西片区以及西江新城沿江片区、中央商务区以北片区、河杨公路热电联产健康医药产业基地等“两轴”可发展的建设用地控规编制工作。其中,已与云城组团北片区控规中标单位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签订技术咨询合同;云浮市健康医药产业园发展规划与详细设计已完成征求意见稿;新城中央商务区以北片区控规、文化艺术中心片区控规划正修改完善。
(2)统筹“三圈”相关规划。一是组织编制中心城区重要法定规划。目前根据行政区划的调整及市委五届六次全会精神,对西江新城总体规划、六都组团分区规划及六都组团启动区控规进行梳理、调整,把云安区的商贸金融、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居住、行政服务等功能向西江新城集中,强化西江新城的公共服务功能,增强服务环境吸引力。南园启动区总体规划已完成征求意见、批前公示及专家评审会等系列工作,正在修改完善。南园西片区控规近日再次报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审议。二是跟进云浮新区相关专项规划的审批、报备工作。新区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已印发实施,并于6月12日与新区低碳生态发展规划、水资源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上报省发改委备案。三是强化专项规划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根据行政区划调整,充分发挥“三规合一”优势,加快新城公共设施、道路竖向、市政管线综合等专项规划编制。其中,新城市政综合管网专项规划已于5月18日上报市政府审批,待按市府办意见补充批前公示环节后再报;已完成新城公共配套设施(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现正修改完善;新城电网专项规划已于3月18日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原则同意,现正修改完善。
2、强化规划引控,推动现代生态城市建设。
一是组织开展云浮市生态控制线划定工作,构建科学合理、与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生态安全格局。已完成生态控制线调研工作,《云浮市生态控制线划定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印发,6月30日确定中标单位为深圳市北京大学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云浮市城市规划设计院(联合体)。二是统筹规划西江岸线资源,形成了《西江云浮段岸线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研究报告》(包括现状图、规划布局图、管理办法),现根据相关部门意见修改完善后上报市政府,同时配合西江码头整治工作。三是加强新
城北湖启动区项目规划对接,严格对北湖景观设计、标高进行把关。目前正在细化完善景观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四是以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标准划定新城东山森林公园范围,推进公园规划设计,以此为契机,全面推进森林进城、森林围城工程。目前已划定东山森林公园控制范围,并提交市林业局作参考。五是统筹编制相关规划。修编中心城区云城组团“三旧”改造规划,灵活用好棚户区改造和空间管理政策,推进旧城成片连片改造,现正对规划修编成果进行公示。六是编制新型城镇化规划,在全市域内谋划好资源配置、城市等级、产业布局等功能,构建产业发展、城市发展、土地利用三者相互协调、相互衔接、相互统一的规划体系。目前已落实规划经费。3、健全规划制度,规范城区建设管理。
一是强化依法规划建设。组织召开了2016年第一次市城乡规划委员会会议,审议了原钢铁厂“三旧”改造项目相关调整事项等6个议题。二是制定切合实际和适合发展的规划技术标准,结合《云浮市中心城区云城组团城市建设规划管理通则》,修订《云浮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已完成二次征求意见,现正修改完善。三是积极配合省派驻云浮城乡规划督察员开展工作。配合到各县(市、区)进行调研,协助与相关单位的沟通联系,协调接访群众规划投诉。目前,已综合形成《云浮市历史建筑保护情况报告》及《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情况表》报市政府和省住建厅,并按省、市的要求,制定了《云浮市加强历史建筑保护的实施方案》,现正上报市政府审定。四是健全完善规划管理体制。针对规划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总结“三规合一”试点工作以来的实践经验,研究提出改进建议,已形成了调研报告初稿,现正在修改完善。五是以作为省遥感监测执法工作试点城市为契机,配合做好我市城市总体规划遥感监测图斑核查及违法图斑处理工作。
(二)配合项目建设,加强规划服务。
全力配合省、市重点工作、项目,完善市政等各项基础设施,依法、高效办理规划业务,为中心城区提质提供规划服务。今年以来办理市国土规划局来函的业务案件117宗,其中用地规划业务40宗,工程管理业务10宗,市政道路业务7宗,其他业务60宗;完成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30项,竣工验收测量29宗、放线测量16宗、市政管线测量4宗,完成了云谷项目2.4平方公里1:500全野外数字化地形测量。在用地选址方面,认真做好云浮新区互通立交工程、民办三立凤凰学校等选址工作,积极配合各类征地留用地和拆迁回迁地的安置及道路排水设计,对已审批的“三旧”改造项目进行规划对接核实并动态跟踪管理。在市政交通方面,配合金山路北段、乐谊路西段等道路贯通工程建设,调整完善金山北路(东方路至星岩四路段)及牧羊路、城区污水管网(恒大城至龙华路段)规划线路,核实清云高速跨沿江路规划方案、广梧高速增设云浮新区互通立交等项目规划,修改完善《云城区国道324沿线企业户外广告规范管理及环境整治规划(广梧高速云浮东出口示范段)》,配合完成市区新建道路命名。
(三)深化“三规合一”,夯实规划基础。
着力深化“三规合一”,逐步完善地理信息空间数据收集机制。一是加强地理信息平台建设。重构委内业务系统结构,开发基于b/s模式的规划展示系统,测试完善地形图数据规整工具软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及控规数据整理与数据建库系统等功能,优化“三规合一”应用系统平台,不断完善基础数据。二是夯实中心城区规划信息基础,努力争取省新型城镇化“2511”试点工程专项试点。已形成“一张蓝图”试点工程方案送审稿,并于4月底报市政府审定后上报省住建厅。三是建设集现状与规划成果、规划审批数据于一体的、统一的、完整的“一张蓝图”数据库平台。收集整理更新四组团规划信息数据、规划方案,重点更新新城云谷启动区、新城快线二期和中央商务区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基本完成六都组团的大比例尺地形图数据规整入库,为规划编制、审核提供技术支持;完成了云浮市中心城区gps-d级控制网和四等水准测量项目建设;通过生态控制线划定工作整理各部门数据,形成各部门数据库结合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管委会规划报建审批系统建设,完成相关规范及数据建库的流程梳理和标准制定,完成思劳启动区三维空间建模等工作。四是配合市直部门开展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前期调研准备工作,编制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建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等。新城市政管网规划已完成初步方案并通过专家论证,现正修改完善;积极配合市城管局草拟我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工作方案,已完成初步方案,待报市政府审定后上报省住建厅;召集相关管线单位进行市政管网普查动员,5月28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已审议通过普查工作方案。五是开发利用好城建档案。上半年共整理著录城建档案资料1100多份,装订入库220多册,整理其他资料250多份,接受办理查阅资料170多次,提供利用120多卷。
(四)加强指导协调,强化技术服务。
充分发挥全省“三规合一”试点市的先行优势,指导开展各类城乡规划的编制工作,协调解决规划冲突问题,提高城乡空间资源配置的效率。一是加强与云浮新区、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管委会的对接,配齐配强驻新城规划工作小组,专责协调、对接新城规划编制、实施等工作,主动提供规划咨询服务。二是积极开展全市村镇规划建设工作。已完成郁南县“三旧”改造规划编制征求意见稿,安塘街总体规划送审稿和安塘街消防设施专项规划及镇安镇总体规划和镇安镇片区控规,天堂镇消防设施专项规划初稿;组织相关技术力量帮扶完成我市1条生态文明村、1条贫困村的建设规划。三是配合市重点工作开展。配合开展2016年生态文明示范镇、村督查工作,配合各县(市)开展工业园区产业集聚申报工作;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调派了8名干部参与园区建设、“三旧”改造、宜居建设、市道路贯通工作。
我委下半年将强化职能,以攻坚的劲力、改革的措施、实干的作风,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快推进规划编制研究。
一是根据省住建厅的统一部署,加快编制中心城区“十
三五”城市近期建设规划,通过这个法定规划进一步梳理、细化各重点发展片区、项目的具体建设安排,同时也解决个别建设片区、项目突破城市总体规划的问题。二是对新城近期重点连片区域进行总体一体化的规划设计,形成“总规--控规--专项规划--项目设计”良性互动的规划体系,系统解决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用地布局、道路设计、配套设施等工程建设问题,强化给排水、道路竖向、管线综合等市政专项规划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拟于10月完成规划成果。三是完成生态控制线划定工作。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年底前完成生态控制线详细划定、调研、建库等工作。四是加快新城相关规划设计,尽快完成《新城快线线位规划调整及沿线土地储备规划》、《云谷深化规划及设计》、《云谷功能延伸区城市设计》、《“一带两区”景观环境提升(含道路市政)》、《水景中轴的建设策划》等。五是围绕全市2016年重点工作,抓紧完成西江新城总体规划、转移工业园启动区总体规划和六都组团分区规划以及一批已经启动了的控规和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六是启动云浮市新型城镇化规划招标采购。七是配合相关部门组织编制部门“十三五”规划。(二)加强规划技术支撑。
一是做好省、市各类重点项目用地规划选址及规划建设工作。二是配合市国土规划局办理各项业务案件。三是积极配合市国土规划局、云城区政府做好各类征地留用地和拆迁回迁地的安置及道路排水设计等工作。四是继续配合市城市综合管理局、市交通局等做好管线普查、市城区市政道路贯通、各高速公路与市政道路的规划建设衔接工作。五是积极配合、协调全市村镇规划建设工作,组织、参加各项村镇学习培训、技术交流活动,组织相关技术力量对各县(市、区)村庄整治进行技术帮扶等。六是加强与云浮新区、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管委会的对接,为园区招商、项目落地提供规划依据。七是筹备召开市城乡规划委员会2016年第二次会议,计划在市城乡规划委员会框架下成立历史建筑保护专家委员会,负责全市历史建筑咨询、审议和评定等相关工作,完善历史建筑认定审批程序。
(三)深入推进规划信息化。
一是规整地形图数据。继续开展四组团原有地形图整理入库,推进新城快线周边用地和“两轴”片区地形图测绘及入库工作,计划年底完成中心城区约300平方公里的基础底图,为规划编制、管理及基础设施规划提供依据。二是完善地理信息标准建设。在使用中完善全市大比例尺地形图采集及入库标准和更新制度,完善规划编制数据入库标准。争取年底前申报相关标准并争取获得奖项。三是落实三维建模工作。计划开展“云谷”片区三维建模工作,逐步推进西江新城三维模型建设,并计划年底前完成。四是推进市区管线普查工作。配合市牵头部门,计划年底前完成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建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编制完成地下管线综合规划,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详实可靠的基础资料,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五是统一规划信息化管理模式。计划引进佛山市的先进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和经验,并向四个组团规划管理部门推广,利用规划“一书三证”管理信息系统和规划项目总平面及建筑单体审核入库系统,将规划审批管理信息及时收集并入库,实现统一的规划管理信息化模式及信息收集系统,解决规划管理信息不畅、资料分散和混乱等问题,同时整体提高我市城乡规划管理水平。
关键词:城市规划; 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U98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4-0030-04
城市规划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其就业范围较宽,但近年来,随着开设城市规划专业的各级院校增多,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生大幅增长,研究生招生人数也逐年增加,导致学生就业压力增大[1]。在此形势下,如何引导学生就业,扩展就业门路,是高校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文章以城市总体规划实习教学为例,探讨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与手段。
一、城市规划专业就业形势分析
由于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建设量大面广,这一领域需求的专业人员也相对较多。城市规划从业人员主要在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管理、决策咨询、房地产开发等部门从事规划设计与管理工作,开展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园林游憩系统规划,参与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市开发、房地产筹划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研究等工作。
长沙理工大学2002年开设城市规划专业,虽然学生就业情况一直较好(表1),但潜在就业压力不容忽视。用人单位反馈信息表示,有些本科毕业生虽然能完成工作任务,但是研究能力差需要长时间培养。针对这些就业信息,学校应发扬开拓进取的教学精神,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他们热爱专业,将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二、城市总体规划调研实习的教学安排及教学特点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调研实习是学校城市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环节。此次调研实习与城市总体规划课程紧密结合,以主城区用地现状调研为主,培养学生认识、分析、研究城市问题的能力,掌握综合处理城市问题的规划方法,并要求学生以物质形态规划为核心,具备城市总体规划工作阶段所需的调查分析能力、综合规划能力、综合表达能力。
城市总体规划调研实习是城市总体规划课程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总体规划系列课程包括城市总体规划调研实习、城市总体规划(一)和城市总体规划(二),均安排在毕业设计前的1~2个学期。因此,城市总体规划
调研实习是学生走向社会岗位前的一次重要实践课程,对学生融入设计类实际工程项目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一次重要的实际体验,对学生就业有一定促进作用。
(一)城市总体规划调研实习的教学内容安排
长沙理工大学城市总体规划调研实习时间与其他五年制本科院校相比时间较短,如同济大学的调研时间是4周,而长沙理工大学只有1周时间。在如此短的时间,要将包括城镇体系和主城区两个部分的现状资料收集完成是不可能的,而只能采取分组分片调研方式,以主城区用地调查调研为主,辅以设计院提供的基础资料汇编。这样,才能让学生全面掌握城市现状。
在实习过程中,一方面要强调课程侧重点,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比对自己优劣势,回顾和总结已学知识点。从实习动员到实结,各个阶段都要按部就班,确定教学目标和要求(表2)。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掌握野外实地考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城市总体规划实习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通过到调研城市实地观察、判断和体验,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素质。通过认识实习,学生对专业有了新的感性认识,增加了专业的积极性,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巩固和充实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表2 城市总体规划实习时间安排
序号 实习教学工作内容 教学工作内容教学要求
1 实习动员交待调研任务,下发调研提纲要求学生寒假期间熟悉调研内容及方法。复习《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乡规划法》《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等相关技术规范
2实习准备工作准备实习所需工具(行政区划图、地形图、2B铅笔、马克笔、拷贝纸、数码相机、记录本等学习工具及个人生活用品)要求学生熟悉城市总体规划实习的基本工作要求
3地方技术人员讲解地方技术人员讲解当地城市发展情况引导学生对实习城市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
4 现场调研通过现场踏勘,采用现场讲授和个别指导方式,指导学生进行现场调研要求学生掌握调研的方法和主要内容,了解县域各乡镇及主城区的现状,能结合理论知识,初步形成对该县城的感性认识
5 实习成果制作、汇报指导学生运用城市规划设计方法,整理调研成果,完成县域的基础资料汇编、调研报告及相关图纸绘制工作要求学生完成现状分析及其成果制作
6实结针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熟悉程度与运用能力,考虑下一阶段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的侧重点通过对实习过程的组织与指导,总结实习的经验与不足,并撰写实习报告
(二)教学主体多样化有效指导实习进程
在城市总体规划调研实习中,专业教师从动员大会一直到学生调研成果的完成验收,都投入了大量心血。不仅是校内的调研教学,与校外设计院、调研所在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联系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1.实习基地教师先行指导
自2007年成立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实习基地以来,城市总体规划设计项目即来源于当地基地设计院,为了让学生对城市总体规划内容有初步了解,邀请实习基地教师对实习县城作概况介绍是实习先行阶段。
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不仅能大致熟悉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内容和编制过程,对所调研城市也有了初步认识。基地指导教师的初步介绍还能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习。
近几年来,我市人民法院受理的违法建设行政非诉执行案件每年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给法院的执行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为此市法院对20xx年至20xx年期间所受理的违法建设行政非诉执行案件作了一次细致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就我市违法建设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以便更好地开展对该类案件的执行工作。
一、违法建设行政非诉执行案件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1、临海市国土局申请执行的案件
20xx年112件,20xx年23件,20xx年63件,20xx年前4个月收35件,以上共收案233件,已经执结190件,未结43件。
2、临海市建设规划局申请执行的案件
20xx年154件,20xx年99件,20xx年197件,20xx年前4个月42件,以上共收案492件,已经执结449件,未结43件。
3、20xx年至20xx年期间所收取各类非诉行政执行案件共1232件,其中违法建设就有725件,占各类非诉执行案件的近60%。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1)我市违法建设量大,涉及面较广,不但城区存在,城乡结合部以及农村都同样的存在,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与我市提出的建设人居佳市极不相称。
(2)目前,对违法建设的管理主要依靠市国土局与建设规划局的两支执法大队,镇政府对辖区违法建设根本未履行其法定职责,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的管理需要,无法达到管理之目的,极易造成被动管理、被动执行。
(3)违法建设带来的执行难。违法建设拆除一般来说损失都比较大,被执行人情绪对立,且此类案件一般都不只是一户而是几户甚至几十户,很容易引发暴力抗法,也极易造成群体性上访。
(4)执行违法建设成本高。一般对违法建设拆除的执行,都必须提前制定执行方案,涉及部门广、人员多、花费成本高。如今年3月份,因市建设规划局申请我院对涌泉镇后泾村12户影响市重点水利工程的违法建设进行强制拆除。当时,由涌泉镇牵头,联动城建、土管、水利、交通、电力、公安等部门,召集约400多人,并租用挖掘机两台,最后彻底拆除房屋21间,建筑面积917.74㎡,可谓是兴师动众。如果不这样就很难进行强制拆除。
(5)对扩建、改造、增高部分的“切蛋糕式”的拆除处罚,一是合法性审查难以把握,二是实际执行无法操作,对混凝土结构的违法建设部分难以切割。
(6)强制拆除时,两局执行大队“榔头式”拆除时间长,及易引发现场矛盾的冲突,也已根本不适应目前拆除违法建设的需要。
(7)处于临街、临路,具备商业经营地块的原工业厂房,经营户易将其改建为商业用房,申请法院拆除时,往往已开展经营,执行较难,目前此类案件呈上升之势。
二、产生违法建设的原因
1、规划滞后或规划调整过于频繁,有的甚至没有规划,极易给群众建房造成违反规划。规划滞后主要原因有村两委内部矛盾、村集体经济薄弱、镇(街道)及规划管理部门服务意识不强,导致村庄规划得不到及时修编。规划调整过于频繁主要是位于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的村庄因城市建设不断扩张,严格限制村民建房,调整区块规划,政府所作的所谓“规划圈”限制了群众建房的审批,让符合建房条件的群众无法得到审批,群众建房愿望得不到实现。
2、群众建房审批流程不畅,手续过繁,审批条件不清,造成审批难。如村民申请宅基地建房,在本村有有效规划图的前提下,先到村里申请,再到镇政府,再到规划部门,再到国土所,再到国土局,又回到规划部门,建房动工前又要向镇城建办申请放样,只有通过这些“关卡”才算是合法建设,让群众产生“畏惧之心”。
3、行政执法部门的管理力量无法到位。原因是管理人员少,执法文书送达难,暴力抗法时有发生。如市建设规划局的执法大队不到50名执法队员,平时执法大部分当事人拒不配合执法人员的正常查处,甚至暴力抗法,使依法查处工作很难顺利展开,案件办理周期延长。
4、群众的法律意识差,又受到利益驱动,违法建设出现跟风,产生法不责众。由于政府对局部土地征用时,认可违法建设的存在,即对违法建设的处置标准不一,让群众觉得有利可图,同时多占多建,多余部分用于出售或出租,从中获利。如市区古城街道某村从今年春节到五一期间,共有86户参与违法建设,建造房屋158间。
5、处理违法建设的现行法律法规不健全。现国土、城建两部门对违法建设查处的主要依据是《土地管理法》、《浙江省土地监察条例》、《城市规划法》和《浙江省实施〈城市规划法〉办法》,以上四个执法依据在可操作性上都很不健全,特别是《城市规划法》是1989年颁布,1990年4月1日起施行,至今16年 间从未修订,已与现实不相适应。
三、对策及措施
首先,依法公平公正处理违法建筑。市政府应整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城乡规划部门、镇(街道)人民政府和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等力量,进驻各村和重点区域全面展开调查,凡是有违法建筑的群众和处理结果多张榜公布,让群众监督,让被处理当事人感到法律的公正。查处过程中,要积极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虽然违法建筑不断出现与基层干部管理不力有很大关系,但是为了村庄建设,改善村容村貌,还是要依靠他们的各种优势,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向群众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宣讲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政策,宣传建房的土地、规划法规。同时市政府要有计划地开展数次声势浩大的拆违大行动。
其次,因违法建设的动态特点,需各执法单位形成合力,市政府组建一支强有力的专业拆违队伍(含城建、土管、公安、街道、镇),在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范围内,加大拆违力度,把违法建设遏制在萌芽状态。这样一是可以制止违法建设的滋生,二是避免劳命伤财。
第三,完善全市规划编制及镇村规划,镇(街道)加强指导村民宅基地调剂管理,畅通审批渠道,让符合条件的应建户能得到及时审批、落实。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问需于民、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通过进区入户大走访,深入了解社情民意,广泛征询意见建议,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切实加强社区和基层组织建设,为大建设、大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二、工作组分工
拟分成5个工作小组,每个工作小组由1名局领导带队,负责联系1个片区(具体分组见附件)。
二、活动安排
1、宣传启动(9月25日—9月30日)
组织干部职工学习活动精神,与社区对接,了解社区基本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在社区张贴、发放《致社区居民的一封信》,引导社区居民踊跃参与。
9月29日,副主任带领工作组成员深入社区开展宣传和走访活动,广泛宣传活动的目的和内容,了解社情民意。
2、调研摸底(10月1日-10月20日)
10月中旬前,各小组根据分工,分片区深入社区开展社情民意大摸底、矛盾纠纷大排查、政策法规大宣讲。根据社区排出的入户对象具体名单进行大走访,走访对象主要为特困户、户、拆迁户、低保户和老党员、老干部、老同志、老模范,也可随机入户进行走访。走访的主要内容:了解居民工作生活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宣传城市建设、拆迁安置、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法规;排查掌握矛盾隐患;了解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情况等。走访期间,各小组选择在居民相对集中的区域设置征求意见箱,留下联系人及联系电话,方便居民反映问题。
10月13日,发放《社情民意调查问卷表》,开展民意调查,确保收回有效问卷50份。
10月14日,开展一次规划政策法规进社区宣传活动,通过设立宣传台、发放宣传资料、接受群众咨询等方式宣传有关城乡规划的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宣传“大滁城”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和建设成果。
10月15日,召开一次座谈会,邀请社区居民、党员干部、驻区单位等各方面代表(20人左右)参加,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
10月20日前后,会同社区对群众情况进行摸排,开展一次市领导现场接访活动,由贾朝峰副主任、工作组成员、相关人员参加,面对面地接待来访群众,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和问题反映。
3、梳理分析(10月20日-25日)
10月23日前,各小组对调研摸底的情况进行认真梳理分析,对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分类整理,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形成文字材料。
10月25日,召开会议,听取各小组情况汇报,梳理分析存在问题,研究解决方案。会后,各小组根据会议精神,进一步完善矛盾化解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4、解决问题(活动期间)
各小组根据制定的矛盾化解和解决问题工作方案,对群众反映的个性问题,能够解决的就地解决,不能解决的耐心细致地做好解疑释惑和思想疏导、感情沟通工作;对群众反映的共性问题,认真梳理汇总,并开展专项调研,召开专题座谈会,找准问题症结所在,提出建议,交有关部门研究办理。
构建长效机制。把紫薇东村社区作为局党总支长期结对共建单位,指导社区开展党建工作,定期帮助社区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帮助社区完善各项制度,建立社区发展的长效机制;把紫薇东村社区作为局机关基层工作联系点,定期到社区开展调查研究,检验各项工作各项政策在基层贯彻落实情况。
5、总结汇报(10月28日前)
活动结束后,各小组对活动开展情况、群众反映的问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进行梳理汇总,并根据掌握的情况,对做好下一步“大滁城”建设、社区建设以及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提出建议,报工作组后,形成工作组的调研报告,报市委、市政府。
四、几点要求
1、要高度重视。局机关全体人员要充分认识此项活动的重要意义,把开展“三民”工程大走访活动作为改进工作作风、服务基层群众、提升工作能力的实际行动,高度重视,认真负责,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局领导要亲自部署、亲自参加,各工作组同志要深入群众、解决问题。活动期间,各组要确定专人,建立走访台账,记好民情日记。
2、要务求实效。局机关全体人员要进一步熟悉掌握政策,吃透政策精神,真正把政策送下去、把建议带上来。要增强群众观念,体恤民情,真心实意为基层群众办一批好事、实事,真正帮助群众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在支架式教学中,支架用来比喻对学生解决问题和建构意义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描述有效的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学习者被看作是建筑,其学习是不断积极建构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建筑物”的必要支架,支持学习者不断建构自己,建造新的能力。支架式教学具有以下特点与优势。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互动教学理念
首先,从教学模式涉及的主体积极性的角度看,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学控制由教师向学生的动态转移,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教学过程相匹配。一般地,在交互式教学的开始,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而随着教学的进行,教师逐步更多地通过运用不同的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尊重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帮助他们通过交互活动有效地进行专业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独立发表意见,直到他们能独立地运用这些策略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自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从教学模式涉及的行为者之间关系的角度看,支架式教学打破传统方式下的教师至学生的单向二元的信息流动模式,通过小组发言、课堂讨论等教学方式,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互动,让每个教学活动的参与者都能占据主导地位,其他人都要进行协调、适应和相互制约的互动。多元互动的格局有助于养成学生与他人平等地讨论问题、分析问题、择善而从的能力,是优秀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案产生的必要过程。
(二)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相结合的教学过程
风景园林学是一门科学与艺术并重的学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既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同时又是一种理性的过程。这样一种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相结合的过程,决定了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引导学生在适当的情况下运用理论知识进行逻辑分析。如果说教师对于规划设计过程的适度引导重在训练学生扎实的分析整合与逻辑判断能力,那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仅仅作为参与者的头脑风暴往往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头脑风暴的过程中,寻找与众不同的观点和想法是教学的核心内容,并非去理性判断它们的对与错;逆向思维、反常思维和发散思维训练被有意识地组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求规划设计思路的突破和创新。
(三)培养学生的基本综合素质
除了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上的优越性,支架式教学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首先,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教学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与人交往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其次,在老师确定的每一个“支架节点”上,学生带着问题自己阅读、思考、组织语言参与讨论、接受评价或评价他人,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教学的最终目标;第三,支架式教学通过教师角色的互换、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以及富有个性化的独特理解和表达,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和创新的能力,对于培养创新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风景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的运用
(一)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建立概念框架
在规划设计任务开始就让学生明确在这一课程训练中要学习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问题设计,展开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明确完成此次课程训练的几个关键“支架节点”,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逐一解决每个“支架节点”的关键问题。老师可以按照具体的设计项目安排几次专题研究,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
(二)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例如,在居住区景观规划之初,围绕“支架节点”进行问题设计,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主要解决哪些功能问题?你最喜欢的居住区是哪个?为什么?等等。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自发地查阅资料、实地调研、综合分析。在此阶段,他们自己会得出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下一阶段打好基础。影响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要素具有多层次性和复杂性。在调研居住区景观设计影响因素时,学生首先通过小组讨论确定影响基地景观的自然要素、人工要素及其周边环境影响因素,明确现场调研的基本任务并按照个人兴趣完成分工;调研完成后,汇总调研资料和数据,充分交流并梳理各要素的作用和影响情况,完成对居住区景观设计现状影响因素的较为全面、系统的认知。随后,综合所学的专业理论和现场调研体会,发现并提出问题。
(三)独立思索———让学生独立探索
支架式教学更重视认知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强调用自己的眼睛观察问题,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教师在此过程中不是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引导学生一步步寻找和界定问题、分析归纳问题和矛盾、平衡各矛盾之间的复杂关系,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四)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
在此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主要进行调研成果汇报、自选案例评析、抄绘作品展示、过程方案评图等一系列公开交流和研讨,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许多开放式问题的提出可以令学生不得不思考一些新型的陈述方式、新颖的主题、有创意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独具一格的答案,触发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深刻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五)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
基于当代学生素质培养具有生成性、多层次的特征,针对学习过程中不同阶段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态度、过程体验、学习方法变化等反映宜运用多重评价方法。比如,风景园林设计课的效果评价体系包括几个方面: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评价可以以指导教师和教学组为主导的阶段性课程评图;对过程体验的评价可以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等等。设计课所采用的综合评价的方式,体现教学的“过程”性,而避免了评价的片面性。以居住区公园设计为例,总成绩由专题调研报告、研究讨论、平时表现(考勤)、草图和正图等部分组成。四、结论作为突出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对课程的深刻理解及相应合理的阶段问题设计。在此过程中,需要确定在构筑支架过程中的关键节点是什么,在什么位置。任何一个关键环节的错误定位或定位措施的不准确,都会导致最后支架的不稳定,并在后续的环节中发生“垮塌”或“倾斜”。
关键词: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骄人的经济成就。然而,并非所有人都从经济发展的成就中获益,尤其生活在我国西部农村贫困山区的人民。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是西部农村贫困的主要特点。按照新阶段(2004)贫困(人均收入低于650元)和低收入(651~950元)标准,截至2004年初,仅西部11个省市区(不含)共有国家级贫困县375个(比1994年增加14个),低收入人口4,269.09万人,占全国低收入人口的70%以上,其中绝对贫困人口1,867.98万人,占全国绝对低收入人口的70%以上。
一、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西部农村经济通过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和中央扶持,农业快速综合发展,农业结构得到初步调整,产业结构变化显著。截至1999年,种植业虽占第一位但比重明显下降,由80%降到57.5%;林业变化不大;牧业、渔业比重上升,分别由15.5%上升到28.6%,1.6%上升到10.3%。(表1)
农村社会保障有序推进,初步形成“国家扶持―地方补贴―农民补缺”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榆林市神木县已实行全民全额医保),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西北地区利用其后地理优势,找准市场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使昔日的“洋芋蛋”成了农民增收的“金豆豆”;西南地区发展水产优势,农民稳步增收。
二、制约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西部地区存在很多生态环境问题,最主要的是水资源短缺。目前,中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80%的水土流失面积分布在西部地区。尽管如此,部分地方政府迫于财政窘境,以牺牲环境主动引进沿海高污染企业。总体说来,西部地区生态问题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荒漠化、水资源短缺三个方面。
1、水土流失严重。据调查显示,中国每年流失土壤50多亿吨,入海泥沙约20亿吨,占世界入海泥沙量的1/12。西部地区的水土流失主要表现为西北的风蚀和西南的水蚀,以及青藏高原的冰蚀。同时,中国有7个省区水力侵蚀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西部地区占了6个,水土流失使地表失去有机土壤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无法正常进行农业生产,由此可见问题的严重性。
2、土地荒漠化继续蔓延。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西部地区40年来气温波动性上升,暖冬连年出现加剧了西北干旱化趋势;长期草场过牧、毁林、开荒等人类不合理的开发也是荒漠化的重要因素。西部地区沙化土地面积16,255.6万公顷,占中国沙化土地面积的90%以上,西北地区有近60万平方公里的戈壁,内蒙古沙漠化土地80,560平方公里,陕北沙化面积21,686平方公里,甘肃沙化面积10,736平方公里,宁夏沙化面积10,215平方公里,青海沙化面积4,400平方公里。而沙漠化的严重后果是:使草场退化,破坏植被、湿地,减少河流,缩小湖泊,从而进一步加剧沙漠化进程。
3、水资源短缺再创新高。西北地区是中国最干燥的地区,也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地区之一,年降水量仅235毫米,蒸发量达1,000~2,600毫米,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锐。西部地区近几十年来干旱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不少湖泊水位降低、水面缩小、甚至干涸,河流断流,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已缩短300公里,有“千湖之县”美称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过去有湖泊4,077个,而今锐减到300多个,地下水位不断下降造成绿洲植被枯死、生态功能下降、土地退化。然而,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生长、工农业用水消耗量极大,依靠地下水维持是根本行不通的,一旦地下水位下降到危机植被生长境地的时候,西部地区将迎来灭顶之灾。
(二)西部城乡发展失衡严重
1、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有力无处使。在西部大开发政策扶植下,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速度明显改善。西部开发投资的重点在基础实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而对特色产业和加工制造业投入太少。说明工业制造业进一步集中在东部。在产业组织结构方面,西部地区市场化程度低,产业配套条件不完善,政府服务不健全,乡镇企业发展滞后,区域经济增长缓慢。西部工业以资源能源产业为主导,对劳动力素质要求高,无法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为求生计只能外出务工。
2、西部农村工业体系落后,难以带动农村积极发展。西部农村工业依附于农村经济并以农民为主体,有其天然的劣势:布局分散,资源共享低,效益不高;家族式管理,规模小,缺乏竞争力;资金不足,无法及时更新技术、品种,效率低,质量差,资源浪费严重。因此,这样的农村工业化并不具备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农民不能获得比农业劳动轻松的非农劳动工作,也不能享受像城镇那样完善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品供应以及人的素质的提高,介于农村劳动力素质,他们进入工厂打工也无非做一些体力活而已。这样,农村工业化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增长是有困难的。
3、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二元结构突出是西部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进程的表现之一。西部12省区在西部大开发和新型工业化战略的规划下,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而西部地区城镇化增长率远低于工业增长率,相差16.2个百分点,这会进一步拉大城乡差距。全国二元指数为0.43,西部8个省区二元结构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云南、为0.85,贵州为0.75,内蒙古为0.59,新疆为0.55,宁夏为0.52,青海为0.44。这样不平衡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剧城乡差距,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劳动就业差距扩大,城乡产业发展公共产品差距扩大,城乡规划建设差距扩大,农村经济发展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三)西部农村教育贫乏,导致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环境差。虽然各级政府都把发展教育提上日程,但西部农村教育问题依旧亟待解决。西部农村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落后,甚至迷信思想盛行。据2004年调查统计显示,全国文盲率为8.25%,西南片区普遍较高,其中贵州为16.2%,重庆为8.25%,四川为8.96%,云南为13.05%,广西为4.2%。由于经济落后,人民的思想观念也落后,学龄儿童入学率还算可以,但从小学毕业到高中毕业的人数很少。部分农民因贫困使孩子从小就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没有教育就没有科技,没有科技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没有进步西部农村将永远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当中。
农民职业教育更是“囊中羞涩”。大部分农民文化基础较差,无法接受培训;农民对技术的有用性理解少;还有部分农民缺乏上进心,不愿意投入到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由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健全,导致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极度匮乏。
三、改善西部农村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尽管西部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但扭转的契机依然存在
1、进一步加强社会和政府对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为保护改善西部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国务院于2000年1月成立西部地区开发小组,指出:西部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在保护的同时探索一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充分显示出中央对西部生态环境的重视;近十年,政府加大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对保护工程投入数千亿元;“十一五”期间西部地区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同时以资源开发为基础新建资源优势特色产业;中央政府按照市场经济原则给予西部政策优惠和人为政策阶梯,为西部地区资源深度开发创造机会,引进外资低污染的产业。虽然社会和中央对西部环境有所投入,但西部环境仍在恶化并有扩大的态势,所以在加强西部生态环境自身保护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大中央和社会的投入。
2、进一步健全西部生态环境保护法制体系。1979年中国颁布第一部《环境保护法》是环境立法的里程碑。1990年以来,云南、宁夏、贵州、等一系列地方性保护条例相继出台。同时,规定西部规划也必须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所有项目都必须严格参照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监测评估,完善地面监测和卫星遥感监测相结合,加强气候系统的动态监测,逐步完善生态监测体系,定期对工程建设考核评估。西部地区坚持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措施,注重推广治理技术,从源头上治理生态环境。
3、保护恢复植被,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缓解用水紧张。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和人口因素,使得西部地区植被覆盖率快速下降,代之而来的是土地荒漠化、降水减少、蒸发量大、地下水位下降,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加大荒山绿化、石山穿衣工程建设;控制垦荒面积,因地制宜开展农业生产;发展绿色农业,缓解地下水矿化等,这些措施能够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保护和恢复植被,这样才能增加空气湿度,从而增加降水,缓解西部生态环境。
(二)改善城乡关系新对策
1、进一步减小工业和农业产品“剪刀差”。就全世界而言,大部分以不平等的交换体制为基础,通过“剪刀差”占取农业剩余,以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就全国而言,1990年以来,每年国家以“剪刀差”形式向农民索取1,000亿元,总体上是农村支持城市,如果这种结构不改善,其结果必然是城乡差距更大,社会矛盾更加突出。
2、改善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城乡分割体制和就业机会权利的不平等已严重影响西部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农业户口人员占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为46.5%,第二产业中农业户口从业者占57.6%,建筑业占到80%。所以,应放宽农民工就业限制条件,切实实施好1994年劳动部颁布的《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暂行规定》中的就业管理办法;进一步搞好证卡服务体系,严格监督证卡乱收费现象。破除教育体制城乡分割,提高流动儿童入学率,加强农民工保障制度建设。
3、发展特色产业,吸引外出农民工回家,夯实西部农村劳动力基础。西部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很重要的原因是农村劳动力外出严重,普遍出现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现象,农村中的土地、养殖、乡镇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在农产品价格一片大好的形势下,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科技兴农和现代农业,提高在乡农民收入水平,吸引外出农民工流回本地,是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劳动力保障。
(三)改善教育过度和知识失业。教育过度和知识失业是由于不合理的教育结构引起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难免有赶超战略的实行,这是很正常的,但国民发展部门提供就业的机会和区域是不同的,就如同北京的北大清华分数线是何其的低,而西部农村高中毕业率更低一样。解决西部农村教育需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增加对西部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村教育落后状况。对西部教育的财政援助远比那些捐赠的课本、文具实在。改造教学设施,建成宽敞明亮的校舍,才能为提高西部农村教育提供硬件依托,对农民的教育也是重要的,应同时加强师资,开展培训,提高技能。
2、切实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不仅要提高适龄儿童的入学率,更重要的是巩固入学率,提高毕业率,大力改善西部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水平。
3、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于确实不能实施继续教育的西部农村学生,吸纳为职业教育学生,教他们一技之长,尽早地投入到西部农村经济建设当中。
4、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学生贫困补助和教师培训补助体系。各级政府要承认西部农村经济薄弱的事实,学校只能照顾小部分贫困学生,大部分学生只能依靠国家和社会的救助;同时,在加强师资培训方面也是一样。只有这样,才能改善西部农村教育的极度匮乏,从而让科技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反哺农村经济发展,早日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和共同富裕。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聂华林.中国西部三农问题调研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