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隔代育儿范文

隔代育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隔代育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隔代育儿

第1篇:隔代育儿范文

老人对孩子说了什么?!

分镜头

儿子要参加运动会,必须由家长陪同。妈妈说自己怀着小妹妹不能跑跳,儿子就说妈妈有了小妹妹就不再喜欢他,还说这是外婆说的!妈妈气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回家后去和自己的老妈讲道理,说她这样跟孩子说不对,让她给儿子道歉。最终,儿子还是坚持让妈妈陪他参加运动会,怀着身孕的妈妈全力以赴陪儿子赢得了跑步比赛。孩子心花怒放,回家后与妈妈一起兴高采烈地讲比赛的事,加深了与妈妈的感情。(情节选自《宝贝》第9~10集)

画外音

隔代育儿的过程中,老人有比年轻父母更多的时间与孩子相处。如果老人经常喜欢随随便便讲不负责的话,可能就会容易影响到孩子的正常情绪,甚至会影响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恰恰还有不少老人,为了拉近自己与孩子的距离,赢得在孩子心目中的第一位置,愿意在孩子面前说说对自己儿女不满的话。还有时候,老人可能只是故意说反话,逗逗孩子。但是,孩子可是没有判断力的,很容易徒增烦恼,也为年轻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平添了障碍。

点评:年轻父母要细致观察孩子的语言、情绪,及时了解老人白天可能对孩子说了什么。对于那些可能会引起孩子情绪压力的话,要耐心解释,消除孩子的疑虑,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尊重。同时,并没有必要当面和老人吵闹,这会让老人感觉很没有面子。可以私下里与老人沟通,而且把目标设立在大家都是为孩子好的基础上,态度诚恳热情。尊重、设定共同目标、讲究方式方法,这是很重要的沟通智慧。

孩子的事谁说了算?

分镜头

夏天报了学校里的亲子足球赛,可是他并不会踢,于是爸爸开始教孩子怎么踢。夏天总摔倒,踢不好,爸爸就在旁边不停地数落他。转天,爷爷接夏天放学,得知他报了足球赛但又不会踢足球时,满口承诺自己能教会他。于是,爷爷带着夏天一起跑步,做翻越障碍训练,走独木桥……结果,夏天不小心摔下来磕掉了牙齿。得知孩子被摔,爷俩起了争执。爸爸指责爷爷又把小时候训练自己的那套使在了夏天身上,并警告爷爷:以后没有自己的允许,不能擅自接走夏天,也绝不能给夏天再实施这些危险训练。(情节选自《小爸爸》第11集)

画外音

当一个可爱的宝宝降临家中,一切都发生着改变。宝宝让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亲密了,但是也突显了方方面面的矛盾和冲突。新生儿的降临,不仅使家庭的经济压力骤增,也会使母女关系、婆媳关系甚至夫妻关系变得空前紧张。矛盾的核心就在于孩子的哺喂,长大一点后是教育该听谁的?那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个问题不解决好,摩擦必然无止无休。

点评:年轻父母要看到老人帮忙照顾孩子的辛苦,也要肯定他们有很多传统的很好的育儿经验,有更多的阅历。当然,很多观念确实需要随着时代的进步改一改,但并非他们做的或坚持的全错!更何况,家庭中关于孩子的矛盾,大多数都是一些非原则性问题的分歧,比如给孩子穿长袖还是穿短袖,带孩子外出时戴不戴帽子……只要不是对孩子有绝对伤害,就依老人的也无妨。这大概就是常说的“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智慧吧!

谁才是小家庭中的主人?

分镜头

夏冰的妈妈带着秧歌队的姐妹们到夏冰家看满满,结果满满发烧进了医院。夏冰婆婆的朋友非说是夏妈克孩子,夏冰当场与她吵闹起来,随后赌气回娘家。夏冰的婆婆自作主张给满满吃奶粉,导致宝宝拉肚子,不得不让儿子请夏冰回家。夏冰回家后,婆婆又以身体不适不出房间,直到儿子和夏冰来认错。夏冰说要去给满满蒸蛋,婆婆赶紧到厨房,把夏冰手中磕了鸡蛋的大碗换成小碗,教育儿媳:“蒸蛋不用这么大的碗。”(情节选自《辣妈正传》第14~15集)

画外音

隔代育儿的大家庭中,最怕的就是老人对年轻父母的生活和养育方式指手画脚,但是这样的场面,无论是在电视剧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屡见不鲜。老人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看看你是怎么当妈的?!”其实,他们忘了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跌跌撞撞才学会了如何做父母。

第2篇:隔代育儿范文

关键词:幼儿;隔代教育;个性发展;优化提升

一、隔代教育与幼儿个性发展

年轻家长因为自己的工作繁忙,或者因为离婚于是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各种责任全部推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这些祖父母们自觉地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任父母”,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我们称之为隔代教育。青街山区外出打工的家庭比比皆是,父母外出打工,将幼儿托给祖辈教育是青街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

孔子曾经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所以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

二、我园隔代教育案例以及存在的问题

1.隔代教育在我园的两个案例

案例一:大班有个幼儿晨晨由于父母离异,父亲外出打工,孩子交由爷爷来带。中午在园就餐总是不情愿吃,在老师的耐心劝说下才会慢慢地吃起来,可是吃到最后总是会哭闹起来。这样的情绪反映给爷爷奶奶后,才知道暑假在家顿顿都是爷爷奶奶喂的。而后在园进行午餐时爷爷总是带着家里多煮的饭菜来园喂饭,但晨晨不领情,嫌难吃又吃得特别慢。中午在幼儿园吃饭的时候,胡萝卜、芹菜、香菇、排骨都不喜欢,有次爷爷来喂他的时候来得晚了一点,晨晨甚至会指责起来:“你怎么来到现在才来!你知道我等了多久吗?回家以后我要好好惩罚你!”老师和爷爷沟通,但是老人却满不在乎地说:“没事,孩子还小,我不对他好还有谁对他好?他妈妈都走了爸爸出去打工没时间照顾他,所以我多爱他一点。”后来虽然经过沟通后晨晨和爷爷都改变了很多,但是仍然有许多道理老人还是不明白。

案例二:大班有个男孩叫豪豪,父母都在外地工作,平时爷爷奶奶住。爷爷非常注重幼儿能力的培养。爷爷治家非常严格,豪豪平时都不太敢在爷爷面前说话,回到家很自然地写起作业。看电视的时间,玩的时间,甚至上厕所的时间爷爷都会规定好。所以,豪豪就成了班里最“听话”的幼儿。明明是很开朗聪明的豪豪因为害怕说错而不敢开口。

每次家长会提意见时,豪豪的爷爷都会问:“为什么你们公办幼儿园就不教认字写字,为什么你们不教算数、数数字?”多次和爷爷沟通后,他还是坚持幼儿园就应该教写字认字算数字,他认为学习习惯等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都是没什么用的。

两个案例鲜明地表现出,在祖辈家长庇护之下,孩子容易形成极端的个性。

2.隔代教育对幼儿的个性发展容易造成不利影响

(1)祖辈们墨守成规,教育思想落后

隔代教育当中,由于祖辈们一般年龄较大,他们的教育观念与现阶段观念存在一定差别,墨守成规地使用老一套的教育方式,不会利用各种较为科学的方法去教育幼儿。

(2)孩子容易缺乏独立意识,自理能力弱

在这些家庭当中,父母常年在外工作无暇照顾孩子。祖辈们不是特别关心幼儿学到了什么,祖辈家长更重视孩子是否吃饱穿暖,在幼儿园、家里是否过得好。在家里,他们不让幼儿做任何事情,完全不给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3)隔代教育容易不利于幼儿社会的发展

隔代教育家庭,祖辈年龄一般都较大,多少会有点腿脚不方便。平时带幼儿出门参加社会活动的次数较少。无法满足幼儿社会行为发展的需求,从而会导致幼儿较难与他人交流,不善与人沟通,容易孤僻不爱说话。

三、优化提升隔代教育的对策

1.幼儿园和家庭合作,提升祖辈育儿知识水平

隔代教育当中,由于祖辈们一般年龄较大,他们的教育观念与现阶段观念存在一定差别,墨守成规地使用老一套的教育方式,不会利用各种较为科学的方法去教育幼儿。那么,通过幼儿园和家庭合作,改变祖辈育儿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1)祖辈幼儿观念的转变

祖辈们抚养幼儿经验足,但过往的自身经验往往会局限他们的育儿观念。祖辈们要学会与时俱进,逐步转变育儿观念。

(2)祖辈提升育儿知识水平的途径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达。祖辈家长可以合理利用电视、报纸等方式来学习幼儿教育的各种科学方法,与当代社会接轨,与时俱进。

2.幼儿园和家庭开展各种活动,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1)幼儿园开展亲子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园或者班级可以通过开展春游、秋游、开放日等各种亲子活动的方式,以此让祖辈家长亲身参与到幼儿一日活动和户外活动中去,了解幼儿在幼儿园中的生活学习过程。通过这些亲子活动,让祖辈家长和幼儿都能够得到交流学习的机会,共同促进祖辈家长和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2)幼儿园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活动的机会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园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活动中利用各种机会让幼儿学会有礼貌待人和处理事务。例如,让幼儿学会与他人分享玩具和分享想法经验;做错事情的时候要主动承认并且会说“对不起”;上学和放学时能够和老师、家长打招呼或者说“再见”。通过这些方式,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旭辉.隔代教育的利弊及应对策略[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唐卫海,刘希萍.教育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3.黄治铌.隔代教育不可心软[J].家庭教育与家教,2006(01).

4.李明虎.农村基础教育现状探略.2006.1.

第3篇:隔代育儿范文

学校调查发现,60%隔代教育家庭的孩子课余生活令人担忧,大部分由于爷爷奶奶年龄较大,文化低,思想观念陈旧,生怕孩子出去活动有危险,实行“看管式”的教育方式,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因为儿童期是孩子求知欲强,体力和脑力活动充沛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需要给他们合理的智力刺激和运动量,如果把孩子封闭在小环境内,孩子往往容易养成内向,不爱活动的习惯和生活方式,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另一种调查情况发现,有20%的祖辈家长过于溺爱孙辈,放任自由,导致孩子不好好学习,课余生活被电视和网吧所代替,甚至有的孩子整夜不归,爷爷奶奶毫无办法,出于对孙子疼爱又不敢告诉在外打工的父母和学校的老师,孩子经常处在不良的课余空间,思想产生了扭曲,心灵上受到伤害,很容易走上歧途。

在调查的基础上,学校要求广大教师针对隔代教育儿童的课余生活进行了一次普遍家访,通过家访方式力求改变变上述不良现象,下面讲两个案例:

我校四(7)班学生马瑞雪(化名),父母长年在苏州打工,马瑞雪和上一年级的弟弟一起由年过70的奶奶照顾,年初父母打工临走时在南关二里杨给他们租了一间房子,祖孙三口生活在一起,由于马瑞雪刚刚从农村小学转过来,学习成绩不太好,跟班很吃力,再加上奶奶年纪大,没有文化,对孙女、孙子缺乏正确的引导,仍用老观点要求孩子,教给孩子过多的老经验,无意识地给孩子传授了不少封建迷信的东西,无形中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难度,不让孙女外出生活或参加一些学校开展的活动,久而久之,马瑞雪形成一种内向性格,整天闷在家里,不出门、不交友、不爱活动,每天放学回到家要用一个半小时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完作业后,还要帮助奶奶做饭,洗碗涮锅,马瑞雪家唯一的电视坏了之后,她就再没有看过电视了。到了周末马瑞雪的课余生活就是帮奶奶洗衣服,她喜欢体育活动和绘画,但她没有时间参加,她说她现在的课余生活很单调,她很累,她最大的愿望是有一天能自己支配课外时间,周末能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

在我校就读五年级的陈兴林(化名)也是一名隔代抚养的留守儿童,父亲在上海打工,母亲改嫁,他长期和爷爷生活在一起,从小爷爷对他溺爱过度,不良的家庭环境形成了他自由放荡的性格,学习不努力,每天上学迟到,放学回家很晚,沉迷于网吧,整个课余生活被游戏、上网所代替,经常逃学,到了该管教的时候爷爷却管不了,于是就把情况反映给老师,要求帮助教育孩子。

对上述两个案例,学校和班主任了解情况后,进行认真分析思考,深感问题的严重性,如果不及时引导隔代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将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我们的教育将是一个失败的教育。于是,学校出面对两个家庭进行家访,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根据不同家庭、不同情况进行引导教育,使家校教育形成合力,我们的做法是:

1.要求祖辈家长和孩子的父母、教师对孩子的教育思想要统一,学校向祖辈家长讲教育孩子的方法,要求他们要注意新思想,学习新知识,尽量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抚养教育孩子,给孩子提供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课余活动空间。

2.教育祖辈家长不要过分溺爱孩子,指导孩子制订科学的课余生活计划,合理安排学习、休息、娱乐和活动时间,要培养孩子珍惜时间,合理分配时间,充分利用仅有的时间,可能做更多事情的良好习惯,同时告诉孩子沉迷网络的害处,引导孩子多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

3.作为学校,还要多开展些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引导留守儿童积极参与。同时要加强学校与隔代教育家庭的联系,促进学生课余生活情况的信息反馈。

4.引导留守儿童参加各种兴趣小组和特长班,当他们取得成绩,有所进步时,及时进行表扬,并把优点、成绩及时反馈到孩子的父母和爷爷奶奶那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5.要积极营造整个社会都来关心留守儿童课余生活的良好氛围,因为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教师和家长的事情,它需要社会每一个成员都参与进来。

第4篇:隔代育儿范文

一、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学习成绩参差不齐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家庭教育缺失,一些学习自制力比较差的学生,自己不能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一些定力比较强的学生,自控力比较好,放学后可以独立完成作业,学习成绩比较优异。比如调查中一些学生会说到“上学很没有意思,我考试考好了,爸爸妈妈也不知道,就是打电话给他们说他们也不关心,要不就是简单一句很好。”“我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父母打工不容易,我在家里要好好学习。”

2.心理亚健康,亲子情感缺失

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愉悦的亲子互动,可以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关注,没有倾诉的对象,自己的一些真实想法和心理困惑不知道向谁倾诉,长期的压抑导致自闭心理严重,在与人交往中很难打开心扉,有着很强烈的自卑感。

3.生活上缺乏安全保障

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交接的“灰色”地带,农村留守儿童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对孩子们的成长带来了安全隐患,容易引起安全事故,调查中发现每年都有农村留守儿童夏季溺水或者冬天滑冰落水等危险事件曝光。

二、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亲子教育缺失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爱,特别是父爱母爱。父母远离家乡,逢年过节才回家一趟。平时通过电话联系,大多是问一下“身体好吗?”、“考试考了几分?”等情况,根本不会同孩子谈心,更不必说帮助孩子解决思想、学习上的困难了。孩子得不到父母亲的关怀,听不到父母的心声,得不到父母询问他们的日常生活情况,没有父母积极鼓励他们进步,他们会产生低落、孤独、失望等情绪,甚至变得敏感、易怒。慢慢地,他们与父母越来越疏远,个性和心理也得不到健康的发展。

2.学校教育不力

留守儿童居多的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师资薄弱。在多数乡镇学校中,基本没有专门的心理教师、生活指导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更为严重的是,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的缺陷大多在学校表现不积极,性格孤僻,成绩较差,很难得到老师和同学的重视和帮助。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和发展得不到有效的监控和及时的解决。

3.社会教育不完善

留守儿童的成长,社会也应承担起相关的责任。但是目前还没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同时有许多不良社会环境,如游戏厅、网吧、迪厅等,对自制力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更容易误入歧途,发生越轨行为,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1.父母和隔代家长要改变教育观念,履行自己的教育义务

家长在努力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的同时,要尽量缩短外出时间,经常和孩子及学校保持联系。研究显示,联系频率为每月三次以上的隔代监护儿童成绩自我评价为良好的比例高于联系频率为每月三次以下的隔代监护儿童。同时,家长要努力提高综合素质,改善与子女的交流方式,克服物质补偿的心理,多留意孩子的心理发展,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作为直接监管者的祖辈要适时改变教育观念,用缓和开放的态度和儿童进行平等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及心理状况。研究表明,隔代监护人良好的个性特征,对提升儿童家庭教育质量有重要作用。

2.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

对隔代教育的留守儿童而言,学校生活在他们的生活中占主要地位,学校是最具行动力的场所,因此,学校能做的事情很多。第一,学校要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有学者提出,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利用学校教育系统弥补家庭教育不足的手段,是学校教育功能的延伸。寄宿制学校能有利避免隔代教育儿童回家后的孤独感,增强他们的集体归属感,形成良好个性。同时,配备合格的生活老师,教给他们大量的生活技巧和生活常识,也能改善儿童社会化问题。第二,学校可以利用相对长一些的节假日,对家长进行儿童教育方式的专门培训,引导家长对儿童进行科学合理的管教。第三,学校要在校本课程中开设心理辅导课程,要求每班每周上一到两节心理健康教育课,以矫正出现心理偏差的留守儿童的心理。第四,学校要增加校园运动设施的配备,丰富儿童的校园生活,经常组织各种才艺展示,培养儿童热爱生活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改变评价方式,对学困儿童做到一视同仁。

3.政府应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帮扶

第5篇:隔代育儿范文

二十个带“一”的:

一刀两断、一了百了、一干二净、一寸丹心、一之谓甚、一马平川、一无所长、一无是处、一日之长、一气呵成、一毛不拔、一心一意、一本万利、一目了然、一发千钧、一如既往、一步一鬼、一身是胆、一言九鼎、一应俱全

二十个带“宇”的:

包举宇内、雕墙峻宇、飞檐反宇、闳宇崇楼、峻宇雕墙、峻宇雕墙、开疆拓宇、名垂宇宙、琼楼玉宇、琼台玉宇、气吞宇宙、气宇昂昂、气宇不凡、器宇不凡、器宇轩昂、气宇轩昂、区宇一清、声振寰宇、望衡对宇、握图临宇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隔代育儿范文

小蒋与老蒋

关于品牌代言的一次交锋

2005年初,看着身边同学为着一份月薪两三千元的工作四处忙碌的蒋军炎早就置身事外,没了找工作的任何兴致。尽管在他的家乡,子女大学毕业后留在大城市工作依然是大多数父母觉得脸上有光的事情,但在吉林大学主修工商管理的他早已打定主意,回到家乡――国内知名的纺织服装之乡江苏无锡东港镇,帮助父亲打理自己家的服装企业。

蒋军炎家的服装企业帕尔多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位于锡张高速蠡站旁边一座老旧斑驳的小楼里。厂区大门悬挂的一条褪了颜色的红色条幅,在向路边行人与来厂参观访问的客人时刻提醒着――公司拥有的内衣品牌菲尔格的形象代言人是知名歌星、快乐歌者林依轮。蒋军炎告诉《广告主市场观察》,眼前的这个老厂区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现在正忙于搬到新落成的厂区去。与帕尔多公司老厂区毗邻而居的也是一家服装企业,锡张公路两边像这样的内衣服装企业有成千上万家,知名服装企业红豆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

在蒋军炎眼里,家乡的发展机会比大城市要好得多。这里虽然内衣服装企业众多,但真正上规模的企业不多,这些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大多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创业者,他们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艰苦创业,白手起家,但毕竟有些观念落后,知识陈旧,对于现代企业运营方法并非驾轻就熟。蒋军炎坦言,在这样的环境中竞争,自己很容易找到脱颖而出的机会。

要让菲尔格在当地众多的内衣服装产品中“跳”出来,蒋军炎给父亲出的第一个主意是为它寻找一位品牌形象代言人,不料却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小蒋与老蒋为此展开了长达数月的思想交锋。老蒋认为,代言人对菲尔格有多大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代言费可是真金白银,能换很多面料人工的。小蒋则把为菲尔格寻找形象代言人当作企业发展的一次历史突破和战略选择。

蒋军炎对《广告主市场观察》说,父亲于2000年一手创办的这家公司在签约品牌代言人之前一直发展平稳,但公司产品由于没有品牌,便不免陷入与当地同类企业同质化竞争的泥潭,与经销商的关系也容易陷入恶性循环。经销商既不先付款订货,卖货后也不按时结款,还不把菲尔格当作自己的主推产品,厂家处处都得看经销商的脸色,经销商做的却是坐地收钱的无本生意,主动权在经销商手里。蒋军炎游说父亲,菲尔格若能签下一位形象代言人,便能从众多同类产品中“跳”出来,有了品牌,也就不愁客户,这就很容易改变与经销商的关系,将生意的主动权部分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蒋军炎最后给父亲简单地算了一笔账,才让父亲在品牌代言人这件事上拍了板。蒋军炎简单地把明星代言费用除以代言期限及产品当年销量,预估每件内衣增加的成本不过5毛钱,这一数字对消费者来说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但请了品牌代言人之后,菲尔格却可以比同类产品卖出更高的价格,获得合理的品牌溢价。

代言成功的要素

蒋军炎直言,请品牌代言人的产品很多,但获得很好回报的不多。幸运的是,菲尔格是不多中的一个。企业为自己的产品寻找形象代言人,不仅要考虑性价比,还得考虑明星的形象、气质是否与产品的特性、企业的文化相吻合,明星的粉丝群体与产品的目标消费者是否相一致,明星与企业是否“门当户对”,明星的人品、性格等多种因素。

蒋军炎分析,内衣是种柔性产品,显然武打明星不适合产品代言,因为明星气质与内衣特性找不到契合点,两者之间缺少品牌联想,代言效果肯定差强人意。内衣对明星的外形要求较高,他要能做好产品的“衣架子”,展现内衣的柔性之美。菲尔格内衣主要消费群体是3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最后,公司于2006年3月圈定了人品好、做事认真负责、出道早、有一定发展潜力、性价比适中、在中老年人群中比较有号召力的林依轮作为品牌形象代言人。

2006年5月,在无锡海兴大酒店举行的内衣拍卖会上,林依轮卖力推销菲尔格内衣,一件成本不过几十元的彩棉内衣从500元底价起拍,经过15轮报价,最终被一位该品牌的经销商以近8000元的价格拿下。整场拍卖会所得款项捐赠给当地慈善机构,活动在无锡引起了轰动。

出席品牌相关活动,配合品牌推广拍摄平面广告,个人形象照片出现在品牌包装上等是林依轮代言菲尔格的主要内容。为将林依轮这一品牌代言人资源得以充分发挥,菲尔格还准备了一笔与代言费数额相当的配套宣传经费。同时要求经销商在当地做品牌推广,帕尔多公司则为经销商提供其销售额的1%作为广告补贴,返利给经销商。大多数经销商都做了广告,这让菲尔格在各地的知名度大大提升。

菲尔格的广告投放主要集中于平面媒体、公交车广告、户外广告等性价比较高的广告媒介。之所以没有做电视广告,是因为花费太高,而内衣行业的利润却很薄。前几年,每到内衣销售旺季,俞兆林、暖倍儿、纤丝鸟等内衣品牌广告在央视可谓铺天盖地,近一两年的投放力度已大不如前,这也是由于竞争加剧、利润摊薄的缘故。

第7篇:隔代育儿范文

关键词:“富二代”;人格培养;道德教育

一、 我国“富二代”的表征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个靠继承父辈家业,从而拥有巨额财富的新社会阶层逐渐显露。“富二代”一词首先出现在《鲁豫有约》节目中。该栏目对“富二代”的定义是:80年代出生,继承过亿家产,他们被称为富二代。但这一界定并不严格,准确地说“富二代”应该是泛指靠继承家产,拥有丰厚财富的群体。

      我国“富二代”的特点:(1)非富即贵,衣食无忧。“富二代”的成长环境与其父辈截然不同,一般从小是衣食无忧,没有苦难经历。(2)数量庞大。良莠不齐。庞大的“富二代”群体可谓形形,既有成功接班,素质超人的青年榜样。也有恃“财”傲物,为所欲为的纨绔子弟。(3)思想新潮,敢于挑战。部分“富二代”接触大量新潮事物,他们充满活力和智慧,对挑战毫不畏惧。(4)性格自我,心理失衡。相当部分“富二代”在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上,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尊重别人。他们心理发展不平衡,一方面思维敏锐。另一方面自制力与道德责任意识淡薄。

二、我国“富二代”存在的人格问题

      (一) 缺乏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公众责难“富二代”为富不仁并非要求“富二代”个个都要成为慈善家,倾其所有捐助社会。根源上在于部分“富二代”对于弱势群体的歧视和不屑挑衅了社会公众的自尊。典型案例就是浙江永康市一名富二代”当街暴打一名将笤帚靠其雷克萨斯轿车上的女环卫工。类似事件还有很多,这些“富二代”渴望实现自我,却缺乏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善良、忠诚、尊重、感恩,这些基本的人文素养如果能被“富二代”吸收,将对其自身成长和社会和谐都有重要作用。

      (二) 公民意识淡薄

      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的基础,是市场经济的保障。当前有相当部分“富二代”为富不仁、消费奢侈、道德观念淡薄、责任意识欠缺,他们热衷于追逐奢侈消费品和出入高档会所,一掷千金却对国家大事、社会大众置若罔闻甚至嗤之以鼻,他们推崇金钱万能,攀附权贵而不靠社会规则、法律解决问题。这部分“富二代”公民意识的浅薄将直接影响其此后执掌家族企业后的发展前途,轻则影响市场经济秩序,重则企业没落导致国民经济受损。他们缺少公民所必备的平等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缺乏团队精神和祖国民族意识,在当今社会是岌岌可危的。

      (三) 家庭道德教育粗疏

      “子不教,父之过”,“富二代”的危机与富一代的教育不当息息相关。一是“富二代”的父母绝大部分都经历过艰辛的创业,自己受过穷,尝过酸甜苦辣,一心只为子女提供过于优越的生活条件,瓦解了孩子成长过程中适当的压力机制与资源珍惜心理。二是把孩子放在隔离式的“贵族”教养环境中,瓦解了孩子的社会知识自然获得渠道与其他社会阶层的自然亲近心理,具有明显的、过度的社会等级意识;三是缺少让孩子进行社会生存技能的选择而过多培养孩子的艺术技能,过度柔化与浪漫化了孩子的艺术人格,而弱化了管理性与刚性的行动人格;四是缺少对于孩子精神生活的关爱,从而让孩子的物质化人格过度发育;五是盲目而朴素的教育管理模式,他们对子女的管理方法比较粗放、粗俗与粗疏。

      (四) 价值观念偏移

      在“富二代”群体中,他们要么疯狂飙车,置他人生命于不顾;要么公然藐视法律,叫嚣花钱摆平;要么奢侈消费,吸人眼球;要么攀比炫富,口出狂言……在这里,财富带给他们的是空虚、冷漠、任性、嚣张、放纵和优越感。他们自认为价值就体现在财富之中,殊不知物质上的极度富足弥补不了精神的贫瘠和苍白。他们对财富的畸形认识和持财凌人的张狂,不得不让我们警醒和反思。

三、健全我国“富二代”人格培养的措施

      1.建立良性的“富二代”效应。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阶层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社会现实。现在的问题不是如何去除社会的阶层化,相反,是如何形成一种良性的富人文化,给整个社会树立一个发展的标杆。社会公众的仇富心理,其实本质上并不是对财富的仇视,而是对获取财富的不正当行为以及“为富不仁”的不道德行为的仇视。现实中很多“富二代”其实是社会中的精英,他们从小就接受较好的教育,拥有财富、知识,唯一欠缺的可能就是社会声望。我们对“富二代”不应该排斥,相反应该树立一个良性的“富二代”效应。首先是要树立良性的致富文化。“富一代”也好,“富二代”也好,只要是通过正规的渠道致富,都应该成为社会文化所倡导的个人奋斗的典型。这会给那些渴望成功的普通年轻人提供一个较好的参考和学习的标本;其次,“富二代”群体可以通过参与公益事业、支持慈善事业等形式,塑造自己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再次,“富二代”在拥有丰厚的个人财富的同时,可以通过一些形式回报社会,通过资助一些弱势群体的方式来形成一种良性的富人与穷人的互动模式,这种文化模式的最终结果就是期望通过一些途径实现两个群体的融合。而对“富二代”自身而言,在获取经济资源的同时,也获取了社会声望;最后,“富二代”在消费和生活方式上应更加理性和自律。因为“富二代”群体的行为还会对社会中的其他普通年轻人产生示范效应,无形之中担当着社会生活方式引导者的角色。

      2.培养“富二代”尊崇道义的人格规范。培养“富二代”尊崇道义的人格规范,使他们懂得感恩和回馈社会。贫富不是衡量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品性好坏的绝对标准,富决不是什么罪过。把“富二代”的问题,简单归结为“富人有问题”,那绝不是一种理智的态度,绝对不能助长金钱不断俘虏权力、逼退社会底线的风气。可以说,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平等意识,不光是当今“富二代”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多不富的人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否 则,后富起来的人们,同样可能寻找权钱交易的新空间和新规则。二是要加强正面引导,构建和谐财富氛围、建立健全财富回馈机制。“慈善如山、财富如水”。国内最高调投身慈善公益事业,累计捐赠款物超过10亿元的民营企业家陈光标,他用自己看得见、摸得着、“真金不怕火炼”、数年如一日的行动,向人们诠释了作为一名“富一代”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陈光标认为企业家做的每一件事里都有党和人民的无形股份,这个无形股份就要回馈给社会。陈光标用他思想的感召力,引领着慈善事业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和谐、安定。

      3.应该重视家庭教育,注重人格培养和心理疏导。家庭是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社会所有群体中最为普通的群体。家庭是社会的缩影,社会生活又通过家庭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年轻的一代。因此,对于“富二代”的教育家长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尤其是注重人格培养和心理疏导。

      首先,重视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在人生观教育方面,要让“富二代”确立人人平等的观念,即每个人生来都是平等,只是机遇、环境和自身的努力程度不同而使人的现状有差异。再者,需要“富二代”知道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谢老师和同学,回报社会。人生的价值和乐趣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了解每个人都应具有社会责任感。一个人的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第三,“富二代”需要思考如何修炼自身,增长才干,守住家业,或超越父辈,增值财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其次,重视意志品质教育。如今的青年一代经不起挫折打击,特别是在蜜罐里长大的“富二代”,生活中稍微有一些不顺心不如意就容易做冲动的事情。所以,有意识的磨练“富二代”的意志品质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要使他们明白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宝剑锋从磨砺处,梅花香自苦寒来,逆境出人才,做事要有恒心,要经得起挫折;做人要有志气,财富不是自己创造的,不值得炫耀,只有通过自己双手合法劳动得来的财富才令人佩服。另一方面.可以适当的让“富二代”吃些苦。虽然说不上补充人生阅历,至少是让他们懂得生活的艰辛,懂得“取舍,分享,知足,感恩与尊重”,使“富二代”更加独立,勇敢,自强。

参考文献:

[1]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2]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G].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3]唐凯麟.道德人格论[J].求索,1994,(5).

第8篇:隔代育儿范文

关键词:“富二代”;人格培养;道德教育

    一、 我国“富二代”的表征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个靠继承父辈家业,从而拥有巨额财富的新社会阶层逐渐显露。“富二代”一词首先出现在《鲁豫有约》节目中。该栏目对“富二代”的定义是:80年代出生,继承过亿家产,他们被称为富二代。但这一界定并不严格,准确地说“富二代”应该是泛指靠继承家产,拥有丰厚财富的群体。

    我国“富二代”的特点:(1)非富即贵,衣食无忧。“富二代”的成长环境与其父辈截然不同,一般从小是衣食无忧,没有苦难经历。(2)数量庞大。良莠不齐。庞大的“富二代”群体可谓形形,既有成功接班,素质超人的青年榜样。也有恃“财”傲物,为所欲为的纨绔子弟。(3)思想新潮,敢于挑战。部分“富二代”接触大量新潮事物,他们充满活力和智慧,对挑战毫不畏惧。(4)性格自我,心理失衡。相当部分“富二代”在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上,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尊重别人。他们心理发展不平衡,一方面思维敏锐。另一方面自制力与道德责任意识淡薄。

    二、我国“富二代”存在的人格问题

    (一) 缺乏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公众责难“富二代”为富不仁并非要求“富二代”个个都要成为慈善家,倾其所有捐助社会。根源上在于部分“富二代”对于弱势群体的歧视和不屑挑衅了社会公众的自尊。典型案例就是浙江永康市一名富二代”当街暴打一名将笤帚靠其雷克萨斯轿车上的女环卫工。类似事件还有很多,这些“富二代”渴望实现自我,却缺乏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善良、忠诚、尊重、感恩,这些基本的人文素养如果能被“富二代”吸收,将对其自身成长和社会和谐都有重要作用。

    (二) 公民意识淡薄

    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的基础,是市场经济的保障。当前有相当部分“富二代”为富不仁、消费奢侈、道德观念淡薄、责任意识欠缺,他们热衷于追逐奢侈消费品和出入高档会所,一掷千金却对国家大事、社会大众置若罔闻甚至嗤之以鼻,他们推崇金钱万能,攀附权贵而不靠社会规则、法律解决问题。这部分“富二代”公民意识的浅薄将直接影响其此后执掌家族企业后的发展前途,轻则影响市场经济秩序,重则企业没落导致国民经济受损。他们缺少公民所必备的平等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缺乏团队精神和祖国民族意识,在当今社会是岌岌可危的。

    (三) 家庭道德教育粗疏

    “子不教,父之过”,“富二代”的危机与富一代的教育不当息息相关。一是“富二代”的父母绝大部分都经历过艰辛的创业,自己受过穷,尝过酸甜苦辣,一心只为子女提供过于优越的生活条件,瓦解了孩子成长过程中适当的压力机制与资源珍惜心理。二是把孩子放在隔离式的“贵族”教养环境中,瓦解了孩子的社会知识自然获得渠道与其他社会阶层的自然亲近心理,具有明显的、过度的社会等级意识;三是缺少让孩子进行社会生存技能的选择而过多培养孩子的艺术技能,过度柔化与浪漫化了孩子的艺术人格,而弱化了管理性与刚性的行动人格;四是缺少对于孩子精神生活的关爱,从而让孩子的物质化人格过度发育;五是盲目而朴素的教育管理模式,他们对子女的管理方法比较粗放、粗俗与粗疏。

    (四) 价值观念偏移

第9篇:隔代育儿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比较教育;教育研究

近年来,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幼儿教育研究在西方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得以大力推进。西方的幼儿教育研究不仅对西方的幼儿教育改革特别是幼儿园课程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我国的幼儿教育改革也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概括起来,西方幼儿教育研究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值得我国幼儿教育研究工作者关注和借鉴。

一、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

当代西方的幼儿教育研究非常重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同时又寻求来自应用研究的多方支持;应用研究渴求基础研究的指导,同时又不断为基础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课题。原来远离实践的基础理论研究有了“用武之地”,幼儿教育改革实践中的应用研究有了理论的引导和支撑。

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在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应该说,这是一个基础性研究的成果――心理学研究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智力心理学研究的新突破。该理论提出后很快进人实践层面,在教育改革包括幼儿教育改革的广阔天地中找到了一块块“试验田”,从而在美国迅速出现了一些在该理论指导下的课程改革方案,如“光谱方案”“新汇流课程方案”“艺术推进方案”等。“光谱方案”这个在当今世界幼儿教育改革中颇具影响力的早期教育方案可以被看作是基础性的“多元智能理论”走向幼儿教育改革实践应用研究的典范。

与“光谱方案”相比,当今世界上颇具影响力的另一个早期教育方案――“瑞吉欧教育方案”则更多的是实践研究的总结和提升。“瑞吉欧教育方案”初步成型以后,它主动寻求多种理论――基础研究的支持,“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者加德纳教授和美国一些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都曾给予它多方面的理论指导,提升了“瑞吉欧教育方案”的教育思想内涵并推动了它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使之对世界各国的幼儿教育改革特别是幼儿园课程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作为当代幼儿教育领域有重要影响的理论,均有自己独到的理论体系以及与理论体系相“匹配”的教育方案或课程方案――“蒙台梭利教育法”和“高瞻课程”,它们也都可以被看作是西方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典范。

二、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评价研究相结合

当代西方幼儿教育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是幼儿园课程开发研究。可以说,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幼儿教育研究中,幼儿园课程开发研究和幼儿同课程评价研究是分别进行和各行其是的――课程开发研究在先,课程评价研究在后;课程开发研究由课程专家组织,课程评价研究由评价专家进行。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幼儿园课程开发研究和幼儿园课程评价研究走向了同时进行和相互交织:由幼儿园课程开发研究开始,西方幼儿园课程开发研究和幼儿园课程评价研究已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关系。

“瑞吉欧教育方案”非常强调教师通过各种评价手段观察并记录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表现,并根据所观察到的儿童发展状况和教育需求随时调整下一步的教育活动方案以生成新的课程。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和评价在课程的组织和实施中随时进行,教师根据自己对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在实际情景中的反应不断对课程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和调整――课程的不断开发与对课程的持续评价走向一体化。

“光谱方案”则明确提出它是一份旱期教育课程开发和课程评价研究一体化的早期教育方案――课程开发研究和对课程的评价研究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在“光谱方案”中,对课程的评价不是在课程开发前的前测和课程实施后的后测,也不是和课程开发分开进行、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对课程进行评价的形成性评价,而是自始至终相互交织在一起、难分彼此的“一体化进程”。虽然在观念上我们可以把“光谱方案”中的课程开发和课程评价分开来谈,但它们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是交织进行、相辅相成和相得益彰的:从课程开发的角度来看,课程的总体规划和基本框架的设计基于对儿童年龄特征、发展特征的评价,课程的不断生成、随时调整基于对教育活动过程中不同儿童的个性特征和发展需求的评价;从课程评价的角度来看,对儿童整体的评价是为了设计出适合所有儿童的基本课程,而不间断、随时随地地观察分析和评价每一个教师的所教和每一个儿童的所学是为了调整基本课程,使之更适合于每一个儿童的学习需求。

正是由于课程开发研究和课程评价研究走向结合,西方幼儿教育改革中才出现了“发展性课程”和“发展性评价”以及两者的紧密结合――“发展性课程”是基于“发展性评价”的课程,“发展性评价”促进“发展性课程”的发展。课程评价研究再也不是游离于课程开发研究之外的研究活动,而是与课程开发研究交织在一起并促进课程发展的研究活动。

三、课程开发研究与教师发展研究相结合

幼儿园课程开发研究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已经成为西方幼儿教育研究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可以说,上世纪80年代以前,西方的幼儿教育课程研究多由课程专家在研究机构里进行,教师发展的途径不外乎职前专门学校的培训和在职返回专门学校的进修。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的早期教育课程研究形成了专家指导下的以教师为中心开发课程的新模式,教师发展的途径除了职前学习和在职进修外,增加了在专家的指导下、和专家一起、和课程一起在开发课程的过程巾得到发展――教师有了专业{匕成长的一种不同以往的新途径。

从专家的角度来讲,西方的幼儿教育课程开发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专家根据新的课程理念设计出新的课程方案或课程框架,并走向课程现场向参与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讲解课程理念,演示课程方案,即对参与课程开发研究的教师进行有关课程开发研究的整体培训;第二阶段,在教师按照新的课程方案或课程框架实施课程时,专家深入到课程实施的现场进行课程研究,并长期留在研究现场,和教师一起将新的课程方案或课程框架转化为教师具体的教育行为。课程专家是教师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他和教师“同吃同住同劳动”,“拧成一股绳”,共同开发课程;第三阶段,在课程开发告一段落后,专家应有一段时间离开课程研究现场,在课程之外客观地反观和透视课程研究的现场,进一步完善课程方案,并帮助教师进一步提升课程实践。也就是说,专家既需要在第二阶段时作为“内部人员”认同所处的情境,以便能设身处地地了解该情境中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也需要在第三阶段作为外部来客退出这个情境,去思考、分析、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对应着专家在课程开发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三个阶段中的工作,教师在每一个阶段中都得到了专门化的发展:在第一阶段,教师可以近距离地向专家系统地学习一种专门的课程理念和课程模式――这种对专门化课程理念和课程模式的系统学习在一般性的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中、在书本上、在会议中、在自己的经验性的工作中都是不可能得到的,而且,教师并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带着把学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模式很快运用到实践中的任务以及困惑和问题来学习的,因此,这种学习的目的性更强,研究性更强,反思性更强;第二阶段,教师可以和原来“可望而不可及”的专家面对面地讨论课程开发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他们能够把课程理念和课程模式落实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之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反馈给专家,并和专家就这些专门问题开展现场的、情景式的讨论,请专家及时解决他们的困惑,以接受专家的指导并与专家一起将课程理念和课程模式更好地转化为实际的教育行为和儿童的发展;第三,教师成长为“研究型”或“反思型”的教师。在专家离开课程研究现场之后,教师的课程研究工作不仅不能停顿下来,而且应该更好地向前推进,因为经过前面两个阶段的发展,到这个阶段教师已经成长为能够独立把课程开发和课程研究继续进行下去的具有“研究性”和“反思性”特点的教师――他们不仅能够在原有的课程理念下和课程模式中发展出新的教育行为,而且能够对课程理念和课程模式,特别是课程模式,提出建设性的改进和提升意见。

正是由于幼儿教育研究中课程开发研究和教师发展研究的结合,开发一种课程模式,成就一个(或几个)有作为的专家,带出一批研究型的教师已经成为西方幼儿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