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影放映市场分析范文

电影放映市场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影放映市场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影放映市场分析

第1篇:电影放映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英语长句 翻译 长句

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指出翻译是一种用某一种语言信息来代替另一种语言信息的技巧。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英语重形和,其句子普遍较长;而汉语则重意合,在表达时更多的使用短句。在英汉翻译中,长句的翻译是每个译者都会碰到的问题。长句的翻译既是英汉翻译的难点,也是其翻译的重点。本文在具体实践的基础上,分析英语长句的特点并总结出相应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一、英语长句的特点

(一)结构复杂

英语构句依靠连接词,其句子成分可以自然的宽展,增加。在英语长句中,经常会出现从句套从句的现象,使整个句式看起来复杂异常。

(二)修饰成分多

英语长句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其修饰语较多。形容词、名词、现在分词、过去分词、不定式、介词短语及从句等都可以作为修饰语。

(三)并列成分多

在英语长句中,并列成分出现的频率最高。在长句中的并列结构既可以是单词和单词的并列,也可以是短语之间的并列,还可以是分句与分句的并列。

二、英语长句的翻译策略

(一) 顺向翻译法

如果英语长句中的叙事顺序与汉语的表达顺序基本一致时,就可依据原句的顺序进行翻译,这种译法就是顺向翻译法。

例1: ①The us and China on Wednesday agreed to resolve a series of economic disputes in a deal that ②the Bush administration hopes will shrink the trade deficit and deflect charges that ③Chinese competition is hurting US workers.

译文:美国与中国于周三达成协议来解决一系列的经济争端。布什政府希望该协议将缩小贸易逆差,并挡掉这样的指责,即中国的竞争正在伤害美国工人。

分析:该句是一个主从复合的英语长句,共有三个意群。整个句子许是顺序和逻辑关系与汉语的表达方式基本统一,因此这个句子可直接按原文的行文顺序逐句翻译即可。

(二)逆向翻译法

在翻译英语长句时,如果英文长句的表达顺序与汉语不一致,甚至相悖,那么在翻译时就需要进行语序局部调整,将意群前后颠倒。

例2: ①Food manufacturers are flooding the UK market with new products ②in response to ③rising demand from ④a population hungry for “something different.”

译文:英国人极想“尝新”,要求与日俱增。针对这种情况,食品生产厂商正一个劲地向英国市场大量投放各种新产品。

分析:本句包含四个意群。在翻译时,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将句式重组,自后而前的翻译,其译文更加流畅自然。

(三)拆句译法

英语长句结构虽工整,但有时各个成分之间关系并不十分密切。因而,在翻译时可按汉语多用短句的习惯, 将工整的英语长句分解译成汉语小句,分开叙述,使语意更加连贯,也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3:The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ion (MGI), the business and economic research arm of McKinsey & Company, was established in 1990 to develop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ving global economy.

译文: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 成立于1990年,是麦肯锡咨询公司对商业经济进行研究的分支机构,其目的是对不断发展的全球经济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分析:本句中the business and economic research arm of McKinsey & Company 一个名字短语作同位语。to develop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ving global economy 是一个不定式短语作目的状语。在翻译时,将同位语和目的状语分别译为两个独立的句子,使译文更符合汉语自身的逻辑。

(四)重组译法

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使得译者在英汉翻译时,仅对句子进行局部调整有时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这时就要大幅度地打乱英文原句的词序和各种成分的排列,对其进行重新组装。

例4:Previous Urban reports by the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have quantified the magnitude of the changes in the global consuming class and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that are under way as fast-growing cities in emerging regions gain share in the global economy.

译文:由于新兴地区迅速发展的城市在全球经济中取得一席之地,麦肯锡全球研究中心在先前关于城市化的世界的报道中,对全球消费阶层和建设中的基础设施投资变化进程进行了量化。

分析:本句是一个复合长句,包含一个定语从句和一个状语从句。若按照语序直译的话,是即无法做到“信”和“达”,更无法达到汉语“雅”的标准。因而,必须将将其语序打乱,在根据语义对译文进行重新安排。

三、小结

本文从英语长句的句式特点出发来探讨英语长句翻译的策略和方法。我们知道要想做好英语长句翻译,必须了解英语长句的特点,理清其句子结构及语法成分,同时灵活地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与方法,译出通顺 、流畅、自然的汉语译文。

【参考文献】

[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靳梅林.英汉翻译概要[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3]欧阳燕.长句的逻辑翻译法[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

第2篇:电影放映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电力市场;分析与预测;营销管理;需求侧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一、电力市场分析与预测含义及作用

(一)电力市场分析与预测的含义

电力市场分析预测就是以电力市场为主要依据,对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分析以及制定电力企业未来发展计划,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企业电力营销提供参考,最大程度的实现企业效益。电力市场分析预测时通过一套科学的程序和组织管理方法对电力市场信息进行收集,比如说其他市场因素和状况、售电市场情况、电力供应状况、电力供求平衡状况等,然后进行相应的经营管理战略调整,促进企业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制定合乎市场需求的经营战略、生产计划、营销策略等,促进电力企业经济的发展。

(二)电力市场分析预测的作用

电力市场分析预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改善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电力企业通过电力市场分析预测,可以有效的根据市场变化和国家政策,制定符合市场需求和发展的经营发展战略,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正确性,最大程度的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二是为用电政策提供参考。通过对电力市场进行分析预测,可以有效的了解各行业用电情况,为用电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三是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根据市场环境变化,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二、基于电力市场分析预测上的营销管理方法

电力企业在进行电力营销管理时,要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服务为宗旨,以市场分析与预测为主要手段,进而相应的进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引导用户进行合理的消费,积极开拓新的市场,促进企业、国家和人民的和谐统一发展。

(一)建立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营销管理信息化

电力企业要与时俱进,积极引进营销系统中最新的技术和概念,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建立健全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做到决策科学化、管理集中化、考核制度化和缴费银行化等,提高营销管理水平。首先,建立电力市场分析与预测信息系统,主要是利用网络收集最新电力市场动态,比如国家出台的一些相关政策、市场需求、电力供求平衡性、社会经济发展动态等等,进行市场数据更新,采取科学的分析预测方法,保证市场分析预测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为营销管理提供参考。其次,建档系统的用户信息。把用户信息登记到网络上,并做好分类和标注,进行网上开发用户和跟踪服务用户。最后,建立对内信息管理系统。连通企业内部各部门网络系统,及时的进行信息传输、更新和交流工作,保证营销管理信息的一致性。同时要把内外部信息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在观察市场的基础上进行营销管理。

(二)进行电力市场化改革,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两型”社会构建战略的提出和实行,国家加大对环保节能能源的开发与推广,电力企业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断的进行自主创新,根据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而进行相应的改革,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第一,大力宣传环保节能能源。电能是可再生资源,具有清洁、高效、便捷等特点,符合国家环境保护与降低能耗的政策,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再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所以电力企业要做好对电力等环保节能能源的宣传工作,并以此为突破口,树立并做好环保能源品牌,以品牌效应开发新的用户和新的市场。

第二,提供优质可靠的产品。产品质量是营销的重要保障,要切实提高产品质量,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一方面,提高电源质量。要对老化的机组进行技术改造或者淘汰,降低发电成本;调整电源结构,把小火电机组给停用,大力发展大容量、高参数的发电机组,保证电力产品的供应;对电源进行科学管理,降低上网电价。另一方面,进行电网建设。进行城乡电网改造,降低线损,进行主干电网建设,降低供电损耗;使用计算机进行电网流量流向分配及远程抄表等。

第三,合理利用价格政策。要发挥价格的杠杆调节功能,进行分时电价移峰填谷,积极引导用户进行科学合理用电。

(三)需求侧管理与电力市场营销结合

电力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实行需求侧管理与电力市场营销策略,满足用户需求,引导用户进行安全合理用电。电力企业要提供优质的产品与服务,不断进行新用户或新市场的开发;同时企业要适当的进行“削峰填谷”,缓解电力紧张局面,提高用户用电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与用电成本,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四)加强人才管理,打造一支优秀的营销管理团队

现代知识日新月异,为了更好的进行新产品、新设备的运用,必须加大对用电职工的培训力度,提高营销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积极引进紧缺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加大对博士、硕士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加大对懂技术、会管理、懂经济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其次,对用电人员进行财务会计、工商管理、国家政策等专业知识的再教育,定期对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优秀的营销管理团队。最后,建立考核及激励机制,对完成考核目标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未完成任务的给以通报批评,调动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结语

本文简单介绍了电力市场分析与预测的含义与作用,电力企业要在电力市场分析预测的基础上,积极进行自主创新,建立营销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市场营销的监管水平与决策能力,同时要进行企业市场化改革,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营销人员素质,促进电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茂文.电力企业中长期电力市场分析预测[J].电源技术应用,2013(05).

第3篇:电影放映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用电市场;有序管理;营销规划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7-0125-1.5

供电公司进行营销规划从战略层面讲,营销目标根据对提高用电客户满意度的不同作用将服务质量分为三种,即预设质量、预期质量和潜愉质量。预设质量就是客户对所有同类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最基本的要求,满足此要求不能提高用电客户的满意度,但是不满足则会降低用电客户的满意度。预期质量是指用电客户认为要达到他(她)的满意水平而提出的质量要求,满足能提高用电客户的满意度。潜愉质量是只出于用电客户预料之外的能使他们高兴的质量。从策略层面讲,不同的用电目的有不同的服务质量需求。满足服务质量需求的基础工作是用电客户的市场细分。

一、从用电目的将用户分为生活型用户和生产型用户

当前,电网公司对用户的分类主要由两种方式,一是按照用电类型的执行电价细分,一般分为大工业用户、普通上业用户、农业用户、商业用户、住宅用户、农村住宅用户、农田排灌用户、定售用户等。这种细分市场的标准是从有利于用户管理的角度出发来考虑的,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另外一种方式是按照国民经济各行业细分。这两种分类的办法基本属于计划经济的产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进一步改进。应分两个层次对电力市场进行细分。第一个层次是从用电目的将用户分为生活型用户和生产型用户,第二个层次是分别对生活型用户和生产型用户进行再细分。

生活型用户是指为满足生活需要而购买电能的居民家庭,生产型用户是指为维持生产经营或履行组织职能而购买电能的工商企业等。对于第一层次的划分,生活型用户有几个显著特点,在电力营销上作中应充分注意。一是生活型用户数量多而单位用电量少,生产型用户数量较少而单位用电量大。?菖?菖电网公司2004年10月的统计数字显示,生活型用户约由用户总数的85%但其用电量仅由用电总量的27%,生产型用户约由用户总数的15%,而其用电量在用电总量中的比例却高达73%,二是不同收入水平的生活型用户,对电价的敏感程度不同。三是根据居民用户月耗电量不同,可将生活型用户分为享受型、小康型和温饱型用户等等,其各自的服务质量要求有较大差别。四是电力产品普遍服务的公益性带来的无电人口通电问题。至2003年底,?菖?菖电网?菖?菖地区的县及县以下50447万户中,通电户数为49200万户,还有118万户未通电。党的16大提出个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对解决无电人口通电问题是个很好的机遇。笔者相信,只要政府部门给出合理的政策,供电企业肯定能把问题处理好。

由于生产型用户的差异性多于生活型用户,供电企业应把市场细分的重点放在生产型用户。生产型用户细分的依据主要有:按报装容量或用电量细分。目前对于报装容量不同的用户执行不同的电价,就是市场细分的具体操作。客户用电量的差异意味着对供电企业利润贡献的差异。近年来,?菖?菖供电公司逐步建立起县级供电企业十大用户走访制度,就是对不同用电量的生产型用户,供电企业实施不同水平关系营销的具体体现。按电能质量要求细分。根据对电能质量要求的不同,可以将生产型用户分为一般要求用户和高要求用户。高要求用户指对供电可靠性、电压合格率、周波合格率等电能质量的要求。根据用户的电能质量要求细分市场,有利于供电企业识别和满足用户的差异性需求。目前供电企业仅仅对双回路供电的用户进行管理,深度不够。在国家电价调整政策中,提出高可靠性用户差异性电价,随着差异性电价的出台,供电企业必然要加强对高电能质量要求用户的营销工作。基于耗能程度的行业细分。根据耗能情况将生产型用户所属的各种行业分为高耗能行业、一般耗能行业和低耗能行业,是具有实际意义和可操作性的行业细分力式。如生产电解铜、电解铝、钢铁、铝型材、水泥等产品的行业就是高耗能行业;生产服装、食品等产品的行业就是一般耗能行业。这种细分力法有利于供电企业分析判断不同行业的用户对电价的敏感程度。按电压等级细分。对生产型用户按电压等级细分可以产生高电压用户和低电压用户。根据XX供电公司2004年10月的统计,10千伏及以上高电压用户由用户总数的4%而其用电量却由到用电总量的66%,对于供电企业来说,高电压用户供电成本低于低电压用户,但对销售的贡献远远超过低电压用户,因此企业要重视对高电压用户的营销工作。按信用度细分。信用度划分单独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用电客户信用度划分可根据交纳电费情况、行业风险情况等等。用电客户信用度划分要同时兼顾供电企业利益和社会公平性,要经得起社会的评仪,纳入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一部分。供电企业要加强对劣质客户的监控,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劣质客户给供电企业可能带来的损失。按电力用户重要等级进行市场细分。在研究分类时,可以综合考虑用户的政治重要程度、供电安个可靠要求、在社会中作用程度、与国计民生的关系紧密程度、电力对其经济效益影响程度等因素,划分电力用户在电网管理中的重要等级。根据用户的数量和情况,明确规定按照用户不同特征进行划分,可以由用户申请备案,由供电企业审批认定,一般可以划分为3至6个等级。

目前,?菖?菖供电公司按照4个等级划分,即特级用电客户、一级用电客户、二级用电客户、普通用电客户,实际等同于按照二个重要层次来保其用电。根据审批认定的用户重要等级,安排电网调度的电力负荷分配,相应进行用电装备的配置,并做好设备维护和用电检查等有关保电上作。按电力用户的用电资信评级进行市场细分。在实施分类时,首先应建立电力用户评级制度。评级办法要考虑电力用户单位设立的合法性、企业资质等级、电力设备及操作是否符合电力安个技术标准、其电上人员是否符合电力部门规章制度、运行中有无责任事故、有无窃电记录、有无拖欠电费记录、供用电合同执行情况,同时还应考虑商业信用、企业业绩、赢利水平、缴税情况等,对电力用户单位综合各项指标进行打分评级其次,应按照用户数量规模和用户特点差异,决定细分的等级,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如AAA级、AA级、A级及和无等级州、类别;第二,应对电力用户定期评级,实行动态市场管理,一般可以按一年进行一次评级第四,对不同等级电力用户应实行差异市场营销策略,对低等级电力用户须加强用电检查和监督,并应实行电费准备金制度,保证电费的足额按期回收,对其电力管理人员和电上人员应加强政策和知识的宣传、培训工作,对高等级电力用户应在电力报装、电力设备维修、电力缴费等服务上给予一定的优先政策。按国民经济产业和行业的市场细分。

国民经济产业和行业分类的用电细分方法,是根据我国宏观经济的情况和特点进行制定的。它可以说明行业发展与变化的规律和特点,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依据,是电力行业编制电力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是电力企业制定年度生产计划的重要依据。当前执行的是2002年10月1日公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从本与国际通用分类标准相统一,这种用电分类有利于与其他行业和宏观经济管理的保持一致。因此,按照传统用电市场细分方法进行的统计和分析管理,应当继续在市场管理中应用。按电力用户用电峰谷时段进行市场细分。根据不同行业的企业单位的生产用电时段特点,归类到不同时段内,便于对不同时段的电力用户采用技术、政策、行政、价格、法律等不同措施。分流高峰时段用户的电力和电量,调荷错峰、开发低谷用电市场。对低谷时段的电力用户,根据电网承受能力、电网负荷率、气候情况、用电增长趋势等因素,制定低谷用电鼓励政策,从而以现有资源达到最大的供电效益。

二、差异化营销策略

第4篇:电影放映市场分析范文

当前,国产电影产业的投融资渠道明显增多。国内外投资者进入电影业的热情空前高涨,跨国投资、国内行业外投资、风险投资、金融贷款、政府出资、电影基金资助、间接融资、版权预售、广告投入等,都成为中国电影业资金渠道的重要来源。其中,民营资本、外资、港资等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带动了国内资金在电影创作中的运作,成为电影产业投融资渠道的主力军,推动了中国整个电影市场的繁荣。但和海外国家投融资状况相比,我国电影产业投融资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国内社会投资非专业化

目前有很多的电影项目属于社会投资,这类投资的基本策略是小成本、小制作、小题材。一是个人拿着剧本寻找投资;二是社会上各地影视公司投资拍摄的影片与制片公司合作,制片公司出厂标、器材、摄影棚及人员;三是热衷于文化事业的各地领导或企业家投资。这类投资规模小,缺少专业化的运作和海外的背景,在制作、发行和管理方面都缺少强有力的保证,很难取得好的投资收益。

2.单一电影项目的投融资

电影属于高风险的投融资项目,任何单一项目的风险和收益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电影市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很早就引入了组合投资的投资理念,避免了较高的投资风险,取得了稳定的投资回报。而中国电影市场,电影项目的投融资基本表现为单一项目的投融资,容易导致项目收益的不确定,只有少数电影项目取得高额回报,多数电影项目严重亏损,影响了投资者特别是行业外投资者的热情。

二、完善电影产业投融资体系

中国电影产业要实现大发展、大繁荣,需要通过投融资的手段,助其插上腾飞的翅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行业有足够的吸引力,国际国内的资本市场都有可能成为其融资场所。当然,前提条件是宏观政策与行业政策对社会资源进入电影产业没有制约。

电影产业的投融资体系建立的目标是: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机制市场化,与国际惯例接轨而又有中国特色的电影产业投融资体系。当前,随着电影投融资环境的改善,中国电影产业的融资渠道比起产业化改革之初已经大大拓宽了,但还相对传统和滞后,缺乏创新。中国电影产业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使得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以更好地拓展融资渠道,吸引投资人。

1.设立电影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为解决电影产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短缺问题,政府应当发挥引导作用,调动各方积极性,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广开投融资渠道,不失时机地组建电影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中央和地方政府可以各自出资,并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参股,设立电影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用于鼓励和支持中小电影公司,为中小电影公司提供竞争机会。比如,支持年轻电影创作人员的新构思或新影像技术的项目,支持艺术电影走向市场。开展国际电影项目的合作,加强联合拍摄和制作,更好地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基金和风险投资管理模式。

2.拓宽融资渠道,推动产业链延伸。总体上讲,中国电影业的投融资渠道仍然不畅通,应充分鼓励利用投资控股、金融信贷、资本融资等手段来进行电影融资,允许和鼓励达到条件的股份制电影公司上市融资,设立电影产业风险投资基金,以使社会资本通过产业融资渠道融入电影产业。中国电影产业的价值实现途径过于单一,主要集中在票房收入上,电影后产品的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加大电影后产品的开发和市场推广力度,积极推动电影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在信贷政策方面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措施,探索版权、票房现金流作为银行信贷抵押的途径和方式,使电影产业得到更多的间接融资支持。

3.构造一批以国有资本为主体的电影产业投融资运营主体。对国有大型电影企业进行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使之成为电影产业的运营主体和投融资主体,能独自承担投融资风险。组建中央或地方电影产业投资公司,吸纳社会资本,成为国有资本绝对或相对控股的混合经济的电影产业投融资主体。制定国有电影公司上市规则,鼓励符合条件的电影公司上市融资。

三、扩大电影制片业的投融资规模

电影产业投融资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解决方向的问题,重点关注传统电影产业链制片、发行、放映三个环节。笔者认为,当前电影产业投融资首要关注的应是制片业。制片是电影产业链的源头,没有电影产品,其他一切都是空谈。

1.电影制片业的困境

电影制片方的收入,主要有城市影院票房、农村市场电影放映、电影频道、音像和网络版权、政府支持资金、海外版权销售6个渠道。2002年,我国开始电影院线制的建立;目前,票房收入分配方式为:制片方、院线公司和电影院三方的票房收入平均分配比例全国平均数为43%、41%、16%。而同期国际上制片方在票房分账中的比例都超过50%。迄今尚未有一个权威机构公开过国内制片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益数据,笔者以2008年的相关数据来说明制片方的盈利能力。

按照每部影片的平均制片成本约为500-600万元(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数据)计算:2008年406部影片的总成本约为24亿元;

2008年我国城市票房(不含农村)收入43.41亿元,按照43%的分账比例,制片方从主流票房市场上能够获得18.7亿元的收入;

农村市场方面,2008年中央财政投入7亿元左右资金,其中有几千万是国家购买制片方版权的费用,农村电影放映国家提倡公益性,全部免费放映,版权费用很低,有的影片放映一场次的版权费才几元钱。制片方在农村市场的版权收入依据中央投入的基数测算大约在0.5亿元左右;

2008年电影频道(CCTV-6)购买故事片294部。胶片电影平均收购价为100万元,数字电影平均为40万元。电影频道能够为制片方创造的收入近2亿元;

在政府资金支持方面,国家广电总局每年给农村片、儿童片以及艺术质量优秀的影片资助约为2500万元。另外,地方政府也会有一些资金支持,两者相加,总体来看,近年来每年制片从政府资助中获得的收入不会超过1亿元;

在音像版权和网络版权的销售方面,由于盗版猖獗,制片方能够获得的版权收益很少。以电影《画皮》为例,音像版权销售收入只有区区100万元。制片方一年从音像、网络两个渠道获得的版权收入全国加起来不会超过0.5亿元;

在海外销售方面,每年我国能够售出海外版权的电影并不多。2008年国产电影有45部销往61个国家和地区,总收入达到25.28亿元。但是这25.28亿元的海外收入其实是版权收入和票房收入两者相加计算得来的,其中的多数为海外发行商所有,国内的制片方能够从中分到的收入很少。[1]

总体来说,前面五个可以统计或者估计的渠道的制片方收入为22.7亿元,再加上少数影片能够获得的国际版权收入,我国制片业在2008年度总的回收资金可估计为25亿元左右。

24亿元的制片成本和25亿元的制片收入只是一个粗略的计算,不过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尽管有几家品牌企业的制片业务是盈利的,尽管在每年发行的100多部影片中有三分之一是盈利的,但整体上我国的制片还是一个盈利模式不成熟的产业环节。许多社会资本都感叹“水太深”,风险太大,不敢贸然涉足电影制片业。

2.国家、社会资本对电影制片业的投融资规模有限

目前,国家已设立了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以及电影精品专项资金,但专项资金对制片环节扶持的力度明显不够。前者重点放在对影院的建设以及放映设备的改造上,促进影院改善了电影放映环境和放映技术;后者主要用于表彰奖励优秀影片,促进制片人创作更好的作品,但属于事后奖励,对一部电影的拍摄启动帮助有限。

国家宏观政策和行业政策放宽后,社会资本、国外资本原则上都可以进入电影产业的各个环节,但由于电影制片业投资风险大,再加上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对新建影院进行政策奖励(新建影院逐年全额返还缴纳的电影基金,共返还3年),这就进一步造成了资本向发行、放映业聚集。我们明显感受到全国各地新建影院越来越多,越来越豪华,动辄五星级影院。新建影院的投融资风险小,准入门槛低,社会资本以及外资都被允许以各种合作方式或者独资经营建设影院。客观地说,中国电影院线制改革以来,由电影市场终端拉动的电影产业化改革,在产业的链条上下两端起到强劲的推动作用。连续几年来国内城市电影院的建设一直成为国内外、业内外资本关注的热点。截至2009年底,全国主流院线银幕总计4723张,相比院线制成立之初2002年底的1024家影院、1843张银幕,是飞跃的进步。中国影院建设市场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国内电影院建设高速发展,放映市场日趋旺盛,刺激了产业链上游制片业。2009年,中国生产故事影片456部,生产量位居世界第三,比院线制成立的2002年国产电影产量增长了3倍多。

在《电影管理条例》中,国家政策规定“各放映单位放映国产影片的时间不得低于年放映电影时间总和的三分之二”。[2]国家还对进口外国大片每年都有配额限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每年引进国外电影大片由1995年的10部增至如今的20部。这些政策规定对国产影片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也越来越受到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反对。一旦取消这些政策限制,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条件下,国产影片与国外影片的竞争将会非常惨烈。影院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如何安排电影放映时间,他们会以票房收入为指针,而不会以某部电影的“国籍”为依据。到那时,我们如果没有好的电影作品,外国大片必将蜂拥而至,国产影片在中国影院上映的还能有几部?这样下去,中国影院建设得再好,只能沦为外国大片播放的窗口,成为国外影片的放映网。

因此,中国电影产业要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关键是要有好的电影产品,否则,中国电影产业就像是浮萍。

3.扩大电影制片业的投融资规模的措施

(1)加强电影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是当下中国电影产业投融资发展中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问题。电影制片是内容产业的生产,电影的市场交易是一种版权经济。中国电影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其产业链条已日益延伸,开拓出可观的增值前景。但社会上也充斥着各种形式的未经权利人许可的盗版、盗播行为,极大地冲击了的电影作品的合法交易市场,并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严重影响了电影制片方的生存。

国内各大电视频道为争抢收视率,所播出的电影节目绝大多数未经版权方授权;音像出版市场上的盗版光盘也屡禁不止;依靠新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媒体中,损害影片权利人利益的非法行为更是普遍,尤其在网络宽带视频业务中,肆意盗播和免费下载电影节目可谓触目惊心。种种盗版、盗播行为的肆虐,一方面与公民版权意识缺失有关,一方面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违法成本过低,维权成本过高。

电影版权的拥有者多为制片方,电影知识产权的交易将直接影响到电影制片方的收益,对电影制片投融资的规模以及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电影制片业都将产生风向标的作用。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出发,政府要转变职能、改善公共服务,相关部门要加大行政投入和司法力度,建立有效的市场监管体系,如此,电影产业制片业的投融资发展才能逐渐扩大规模,为包括电影在内的文化产业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2)电影制片业投融资体系建设

国内外、业外社会资本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地介入中国电影产业,但目前较完善的电影产业投融资体系还未建成,缺乏风险投资机构和金融贷款机构的积极介入。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不佳,版权交易不规范,电影制片业投融资存在较大风险,中小电影公司还较难获得风险投资和金融贷款来完成电影制片。人才建设也是中国电影在突破制片业投融资瓶颈时面临的一大难题。中国电影缺少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经验、熟悉融投资业务、深谙电影行业规律的职业经理人。

在政府的资金支持机制方面,目前的一些做法或许也有改良之处。国家对主旋律重点片、科教片、儿童片、动画片、纪录片、少数民族题材和农村题材影片,通过政府购买、评奖、补贴等方式给予资助,当然是必要的;但是,这些影片在得到政府资助的同时,实际上也就具有了全部或部分的公共产品功能,而作为公共产品就有一个如何使社会效益发挥到最大化的问题。因此,在政府资助环节,还应该建立一种效益评估机制,对资助对象的前期预算报表、生产周期计划、目标市场分析以及后期的推广手段和效果,进行较细致和严格的审核,使资金使用决策进一步科学化,更好地体现政府公共管理的公平性和导向性。

注释:

[1]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2009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第5篇:电影放映市场分析范文

2001年,苹果公司陷入危机:在前一财政年度,苹果公司的营业额下跌了33%,亏损约为2500万美元。更让人吃惊的是,这一年,史蒂夫・乔布斯没有推出任何新的电脑产品以扭转困境。事实上,苹果选择了推出一款新的MP3播放机,并进入数字音乐市场。对乔布斯而言,推出iPod的理由非常简单:他在iPod时说:“这个市场‘没有领导者’――而苹果公司完全可以弥补空缺!”

全部音乐就在你的口袋里面

iPod本身并非不同寻常。在当时大容量MP3播放机不足为奇:从1998年以来,康柏和创新两家公司已研发出容量为5GB~6GB的便携式硬盘MP3音乐播放机,配置与第一代iPod类似。相比之下,居于音乐产业主导位置的索尼公司则推出了Walkman系列的MiniDisc和采用记忆棒介质的播放机。起初,媒体对于苹果公司的冒险行为反应谨慎,对于其高达499美元的售价更是批评不断。但是,一包香烟大小的iPod重新树立了硬件标准,尤其是其快速数据传输能力令人印象深刻:火线接口不仅给iPod带来400MB/s的传输速度,并可为iPod供电――当时大多数靠电池供电的竞争产品没有此项功能。iPod连接iTunes程序之后,可以从电脑下载整个音乐播放列表。其实,简单而实用的设计才是iPod最大亮点:用iPod时,可以不看机器,仅靠单手即可完成操控。由于第一代iPod只能支持苹果Mac电脑,数字音乐播放机在初始阶段并未大红大紫。

两年后,苹果推出的第三代iPod市场表现大为改观:它采用触摸式圆盘取代滚轮,并添加了立体声音响基座。更为重要的是,第三代iPod支持Windows,PC用户可使用iTunes软件将音乐传到苹果的MP3播放机。同年,iTunes音乐商店开业,用户可以在线购买音乐并直接传到iPod。

因为看到互联网、MP3音乐对唱片销量构成的威胁,苹果公司与唱片业的艰苦谈判变得更加重要。迫于无奈,五大唱片公司同苹果最终达成协议。从那时起,在线音乐市场日趋繁荣,而CD光盘的销量却逐渐减少。

据苹果公司报告称,2003年共售出100万部iPod,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销量涨至2000多万。苹果iPod几乎每年都有新的机型投入市场,它已不再是一部MP3播放机,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然而,史蒂夫・乔布斯的成功也引来了竞争者:2006年,创新公司苹果侵权,此案最终以苹果支付1亿美元和解。微软公司则推出Zune系列试图与苹果公司竞争,但未能如愿。不久之后,索尼推出新款拥有1GB容量Hi-MD播放机,Hi-MD也同时成为iTunes音乐商店的合作伙伴。

全面娱乐作为目标

自2007年起,苹果公司每年售出5000多万部iPod。随着iTunes音乐商店歌曲销售量不再强势增长,MP3播放机的销量自然难抵iPhone和iPad。不过,iPod已将目光投向iOS5 iCloud,新的Apple专利技术可将MP3播放机变成一台便携式电影放映机――小设备大成功的神奇故事远未结束。

iPod的演进里程碑

自2001年10月苹果公司推出iPod以后,不断有新款iPod或其衍生产品推出。

iTunes效应

自推出以来,苹果iTunes商店彻底改变了音乐领域:在2003年之前,并没有专门可供下载音乐的商店,在线音乐的销售量同商店内的销售量大抵相当。约70%的在线商店通过iTunes商店运作。市场分析师认为,如果照此趋势发展下去,到2012年苹果公司有可能掌控四分之一的全球音乐产业。

第6篇:电影放映市场分析范文

但是,如何判断电影产业化改革的成败得失?要不要继续改革?改革还需要解决哪些课题?对这些问题,业内外却有着不同的认识。下面,笔者想就中国电影的现状(包括舆论现状)、前景以及如何更好地在改革中发展,谈几点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一、两种聚焦

不管是业界还是业外,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是:电影正在回到社会文化舆论的话题中心。不同于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报纸为代表的平面媒体,不再只是在副刊中间隔性地为电影提供学术性的“影评”篇幅,而是开始高密度地刊登电影的投拍消息、明星花絮、导演行踪;而在以电视为代表的视听媒体中,对电影事件和电影人物的报道也愈来愈占据文化娱乐栏目的首要位置。与此同时,关于电影创作整体动向和导演个人艺术行为的议论分析的声音,也越来越多地来自从事娱乐报道的媒体记者,而少数专家学者的声音在众声喧哗之中已然不复往日的荣耀。的确,从总体而言,电影在经历了一度的边缘化之后,正在重新位移到人们谈论的焦点区域。

这当然是好现象。

但是,在引起社会舆论热情关注的同时,电影界也正在遭遇出于种种目的的责难。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这些责难似乎集中在了这样一个话题:每年拍摄的这么多国产片为什么不能经常在电影院看到?有的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甚至用“迷失”、“消失”、“失踪”这样的富于文学性的字眼,作为文章的关键词;而有的报纸则更是赫然以《出得了电影局,进不了电影院》、《银幕“废”电,千部国产片有“影”无踪》作为文章的标题。于是问题就变得严重起来:与若干年前相比,电影是否真的开始迈向繁荣了?改革到底是“好得很”还是“糟得很”?

笔者认为,对于上述问题,需要进行冷静的思考才能找到答案。

二、历史中的现实

让我们先来做一点简单的回顾和对比。中国电影的改革之路,始于1993年。这一年,一些制片单位开始越过中央级或省市级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而直接向下一级发行放映机构销售影片。已经维持了数十年的统购统销局面开始被打破,地域性垄断的防线也开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冲击。但是,电影发行的初期振荡,并没有很快催发当时电影体制的整体创新,电影界仍处于大变革的前夜。由于长期形成的观念桎梏,上个世纪整个90年代的电影业几乎处于连年滑坡状态,其负面效应甚至延续到了2001年——这一年,连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拍摄的20来部16毫米胶片电视电影计算在内,全国的故事片产量总共才88部。与影片产量减少相伴而行的是:电影观众人次以每年近10亿的速度下降(而1979年我国电影观众的人次曾经达到过293亿),专业电影院在渐离主营业务的同时数量也不断减少,一贯享受拍片特许权的电影制片厂度日艰难。至此,长期被作为文化事业的电影业,与日益发展壮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不适应性甚至矛盾性,严重凸现了出来。正是在这样一种尴尬的窘境中,根据电影自身的特性,把电影作为产业来管理和经营的观念渐渐明朗起来。

2000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公布了《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2001年12月,又公布了新修订的《电影管理条例》。这两个法规性文件,在总结实践和履行引导职能的基础上,对过去一些限制性的政策做了调整,开始从某种程度上显现出开放搞活的胸襟。而政策的部分调整,渐渐使电影的局面有了变化——2002年,尽管整个电影市场票房涨幅不是很大(总票房约9亿元,在前些年的基础上止跌略升),但国产故事片的生产数量却爬升到了100部;其中,由非国营制片单位(社会力量)独立或联合出品的故事片达到34部,较上一年的19部增长了12%。与此同时,全国23个省市以“合纵连横”方式组建的30条院线横空出世。院线制的建立,彻底打破了放映发行跨地区经营的壁垒,有效整合了多种资源,其规模效应在下一年度的票房业绩中很快就有了显现。

2003年可以说是电影产业化改革初见成效的一年。随着上一年《关于取得〈摄制电影许可证(单片)〉资格认证制度的实施细则(试行)》的制定和实施,影片投资和拍摄进一步向全社会开放。电影作为产业的概念更加明晰,电影的生产和市场活力得到了激发。这一年,尽管经受了“非典”的严峻考验,但国产故事片的产量达到了140部,较上年增加了40部;国内票房达到10亿元,较上年增长了1亿元。

2004年和2005年,电影的产业化发展更是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随着《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2003年12月)、《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4年1月)、《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管理规定》(2004年7月)、《电影企业经营准入资格暂行规定》(2004年11月)等几个重要文件的相继出台,电影作为产业的概念全面确立。在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鼓励非公资本(包括境外资本)积极进入的政策环境下,电影的创作生产、影院经营、市场发行等各个方面,形成了活跃的多主体投资局面,从而使得整个行业呈现出迅猛攀升的势头。2004年,国产故事片的产量跃升到212部(其中社会力量独立或联合出品100部,较上年的49部增长了近500%);国内票房达到15亿元,较上年增长50%;电影的主业收入(包括国内票房、电视播映、海外销售)达到36亿元,较上年的22亿元增长66%。而到了2005年,国产故事片产量又上升为260部(其中社会力量独立或联合出品172部,就资金数量论,民营资本和境外资本在全年16亿元制片投资总额中占到了80%);国内票房达到20亿元,同比增长33%;电影的主业收入达到48亿元,同比亦增长33%(参见表1、表2)。

同样是2005年,国产影片的单片票房最高纪录和国产影片的总票房,继上两年之后第三年超过进口影片;18部影片在24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32个奖项。与此同时,院线制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加入院线的影院数量较院线制建立初期大幅度增加。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的院线数量达到37条,下辖影院达1,243家,银幕总数达2,668块①(参见表3)。

毫无疑问,从上述简略的回顾和对比当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基本的事实:由于产业化改革的持续推进,近年来的中国电影无论从创作数量还是产业规模,都较以往有了显著的提升。而电影市场上扬的势头,还仍在持续显现之中。据《中国电影报》统计,2006年第一季度,全国电影总票房4.0623亿元,比2005年同期的2.9086亿元增长39.7%,比2004年同期的2.2565亿元增长80%;观众人数比2005年同期增长了21.7%,比2004年同期增长了47%。②而春节后通常被认为是淡季的

二、三月份,也通过对营销手段的挖掘,出人意料地呈现“井喷状态”——情人节档期票房达2000万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22%;新开发的三八节档期,票房比2005年同期激增110%,观影人次增长84%。③由此看来,改革,也只有毫不动摇地继续坚持改革,中国电影才能不断获得和保持发展的动力和生机。

三、市场辨析

在做了上述历史的审视之后,我们再来对所谓国产电影“市场失踪”问题进行一番辩证的审视。在计划经济的统购统销时代,国产新片一般都由各级发行公司通过统一排片的手段与影院观众见面,唯一不同的只是影片映期或长或短。但随着统购统销局面的彻底打破,影片的制片、发行、放映各方都拥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作为市场主体,制片、发行、放映各方既可以通过在全国范围内以统一档期的形式向影院供片,也可以通过某条院线或某个地区在不同时间段以分销的形式向影院供片,这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一种必然。由于影片供销方式和市场需求变得日益灵活多样,因此,就会出现有的影片在全国不同步放映甚或只在局部地区放映的情况。这大概就是影迷和关心电影的媒体产生“新片在影院上映数量太少”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事实上,某部影片未在某个地区上映,并不能说明该片未能进入影院市场。据《中国电影报》的不完全统计,“2005年进入院线放映的国产片增多,全国院线在2005年发行新片180部左右,其中国产新片125部”。④这125部国产新片,有的进入跨地区院线,有的进入局部院线,而院线还不是全国影院的全部。如果按另外至少有40部影片以各种形式进入二级市场统计的话,2005年在影院上映的国产新片数量应该达到165部左右,占当年产量的63%。诚然,近些年确有一部分影片由于艺术质量问题而未能为市场所接纳,也有一部分影片由于缺少后期推广资金或版权纠纷问题暂时没有发行,但就总体而言,大多数国产新片还是以不同的方式进入了影院,因此,所谓绝大多数影片拍摄完成后就扔进了仓库的说法,只是部分媒体从局部角度出发的一种臆断,与事实并不相符。

在谈到影片是否进入市场的问题时,我们还需辨明一个观念:对于电影产品来说,影院放映虽然是重要的营销渠道,但并不是唯一的营销渠道;其票房收入也并不是衡量一部影片市场成败的唯一标尺。世界电影产业发展到当代,传统的以影院为主的单一盈利模式,越来越为多元盈利模式所取代,影院放映、电视播映、碟带发行、网络点播及其他新媒体开发,共同构筑了电影的多渠道、多层次的立体市场空间,从而也使电影拥有了更多的产出方式。与此同时,影院票房在电影产业综合收入中的比重也处于不断下降的位置。以美国为例,上个世纪50年代,票房占整个美国电影产业总收入的90%,1980年这一数字下降为76%,而到了1990年和1995年又分别下降为32%和30%。在票房比重下降的同时,各项后电影开发的收入则大幅度上升。目前,在美国电影总的产出结构中,非银幕收入已占到80%,形成了典型的“二八结构”。而即使在票房收入这一块中,美国近年来的情况也主要集中于少数影片,即以2004年为例,美国电影市场共投放影片400部左右,其92.14亿美元总票房的90%来源于排在前40名的影片。这也就是说,其他数百部影片在分切剩下的10%票房的同时,更多是依靠影院之外的多种渠道来回收成本或获得盈利。由此可见,在盈利渠道日趋多元的情形下,电影产品的市场效益不能完全凭其是否上影院或影院放映规模、影院观众人次来判定。就我国而言,有的制片方由于投资规模较小,出于节省拷贝印制、宣传推广等后期成本的考虑,采用投放局部影院或直接进入电视播映、音像发行等非银幕市场的方式销售影片,也属正常现象。如果这种方式能够使相当一部分制片方维持投入产出的平衡,或由此获得利润进行扩大再生产,那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恰恰是我国当代电影产业从总体上走向成熟的表现。

四、乐观的预测

2005年3月,国内知名投资机构易凯资本在其的一份研究报告中称:中国电影市场当年的产值规模预期能够达到41亿元人民币左右。当易凯资本的CEO王冉将这份报告亲自送到默多克手中时,这位传媒大亨说:“41亿元?这么少?”

默多克感到吃惊是有道理的。按照中国目前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水平,电影的产业规模还实在是太小。但从默多克此话的背后,我们或许也能读解出中国电影产业还应该有更大的增长空间之意。

根据国外的经验,当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时,文化产业将进入高速增长期。当前,我国的文化娱乐消费正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而随着产业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电影也将获得一个更为乐观的产业前景。从可以预测的角度而言,在未来几年中,中国电影在产出方面是有可能持续增长的。

(一)银幕放映市场

银幕市场的票房产出,大部分来自城市中的影院设施。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影片未能在银幕上获得放映收入,很大程度上也与影院银幕数量太少有关。我国现有影院3,000多家,除37条院线下辖的1,243家影院2,668块银幕外,非院线影院以1家1块银幕计,全国银幕总数大约为3,600块左右。按城市人口比例,我国的银幕数量与美国的30,000多块和韩国的约1,500块相比,尚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从过去的几年看,我国大城市的影院投资正处于方兴未艾阶段,业外民营资金和境外资金正在不断涌入这股投资热潮中(这之中也包括房地产商在商业设施甚至居民住宅区中的影院投资)。在传统影院数量增多的同时,我国的数字影院也呈急速增长之势(参见表4),数量已处世界领先地位。

表4.数字影院银幕数量增长表(单位:块)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

3454146211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这股影院投资热潮可能会很快向中小城市辐射。在影院环境改善和银幕数量增加的情况下,我国近4亿城市人口若每人每年看一次电影,按每次15元计,影院票房也有可能达到60亿元。

此外,我们也不可忽视农村电影市场的巨大潜力。目前,我国在农村传统的16毫米胶片放映之外,正在大力发展农村数字电影的放映。新研发的dMs系统在试点地区获得了良好的反响和市场效益。随着广电总局和当地政府扶持力度的加大和市场机制的引入,农村电影放映将进一步普及,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我国现有9亿农村人口,若每人每年看0.5次,按每部5元计,其市场规模也有可能达到20亿元以上。

(二)非银幕市场

如前所述,当代世界电影的营销渠道和盈利模式正在日益多元化。随着技术革命和各种新媒体的发展,电影的视听终端不断增多。在家庭电视机接收和录像机放映之外,新的非银幕方式的视听终端至少包括:影碟机、电脑(包括机上DVD和网络下载)、楼宇电视、公交和列车移动电视、航空器电视、酒店VOD点播、手机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视听终端的增多一方面使得电影的消费人群增多了(而不是相反),另一方面也使电影“作为节目”而越来越成为“内容产业”。而当电影一旦成为“内容产业”,无疑将为整个行业带来巨大的增值空间。仅以电影的宽频网络下载一项而论,我国现有1.1亿网民,若按一半人有在网上下载看片的习惯,以每部1元每月看两部计,全年也应有11多亿元的收入。⑤在知识保护环境得到改善的前提下,电影的各种新媒体传播收入的前景,可谓未可限量。

五、必要的正视

当然,预测还只是预测。尽管中国电影近年来的产业化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在整个文化娱乐产业中,电影当前还仍然是弱势行业。中国电影更大发展的整体拐点尚未到来。而在迎接这个整体拐点的过程中,笔者认为至少还面临以下一些有待改善或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创作质量

毫无疑问,在影响人们电影消费欲望的诸种因素中,影片创作质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近年来国产影片在生产数量快速递升的同时,在创作质量上还缺少整体的提升。平庸和劣质的影片屡有出现,甚至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些平庸和劣质影片的产生,除了某些制片商的投机行为所致之外,创作观念的陈旧和艺术功力的缺乏也是其中一大原因。与此同时,一些影片虽然在艺术上有一定的探索,但由于主创人员过于沉醉干个人化的生活体验及其影像表述,也使得作品缺少市场竞争力。此种现象,在已经有过多年拍片经历的“后第五代”导演身上显得较为普遍。而问题还在于,对于这些相对年轻的导演来说,他们的影片不仅经常“手法跟不上想法”,而且其所表现的内容也常常显得“老气横秋”。在接受《中国电影报》记者的采访时,多次来华的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主席沙吉·罗塞克如是说:“在与‘第五代’、‘第六代’导演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第六代’拍出来的电影不一定就是年轻时尚的,虽然他们掌握了前卫的表现手法。”⑥应该说,沙吉·罗塞克的批评确实不无道理。

(二)产品结构

当前中国电影的整体产品结构,低成本或较小投资影片的数量过多,而投资规模在1000万元以上和票房在1000-1500万元之间的中等片,在产品数量上和整体产值中并没有起到中坚作用。只有中等规模影片在产品结构中的比例逐步扩大,电影的整个产业基础才能得到有效的夯实。如何使中等规模影片在获得良性循环的同时增加生产数量,应该是投资商、发行商、政府主管部门需要共同考虑的一个问题。

(三)投资体系

尽管业外民营资本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地介入电影业,但目前较完善的电影投资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一个完善的电影投资体系,至少应该有风险投资机构和金融贷款的积极介入。而目前,由于版权交易不规范、知识产权状况不佳、数据统计手段匮乏及统计信息不透明(包括偷漏瞒报现象严重)等原因,电影业还较难获得风险投资和金融贷款。而缺少既熟悉融投资业务、又深谙电影行业规律的职业经理人,以及国有电影企业缺少现代企业管理的机制和经验,也是中国电影在突破资金瓶颈时面临的一大问题。

在政府的资金支持机制方面,目前的一些做法或许也有需要适当改良之处。国家对主旋律重点片、科教片、儿童片、动画片、纪录片、少数民族题材和农村题材影片,通过“政府购买”、评奖、补贴等方式给予资助,当然是必要的和必需的。但是,这些影片在得到政府资助的同时实际上也就具有了全部或部分的公共产品功能,而作为公共产品就有一个如何使社会效益发挥到最大化的问题。因此,在政府资助环节,还应该建立一种效益评估机制,对资助对象的前期预算报表、生产周期计划、目标市场分析以及后期的推广手段和效果,进行较细致和严格的审核,这样才能使资金使用决策进一步科学化,同时也才能更好体现政府公共管理的公平性和导向性。

(四)知识产权保护

与以上几个方面相比,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应该是当下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中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问题。作为“内容产业”,电影的市场交易说到底是一种版权经济。但是,在电影产业链日益延伸并日益开拓出可观的增值前景的同时,各种形式的未经权利人许可的盗版、盗播行为却呈现愈演愈烈之势。目前国内电视频道(尤其是各级地方频道)所播出的电影节目,绝大多数均属盗播行为。而光盘盗版也屡禁不止,并且极大地冲击了音像市场的合法交易,甚至已经严重威胁到音像企业的生存⑦;电影版权拥有者与音像经营机构业已经初步建立的良性互动关系,正在面临严峻的挑战。至于在各种依靠新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媒体中,损害影片权利人利益的非法行为更是极为普遍;尤其在网络宽频业务中,肆意盗播和免费下载电影节目可谓触目惊心。上述种种盗版、盗播行为之所以愈演愈烈,一方面自然与提供者和使用者版权意识模糊有关,但更重要的还在于违法成本过低和维权成本过高。作为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公共服务的题中应有之义,相关部门尚需加大行政投入和司法力度,建立真正有效的市场监管体系,这样方能为包括电影在内的文化生产提供良好的产业环境。⑧

注释:

①2005年全国电影院线较上一年新增加影院55家,新增银幕272块。据《中国电影报》2006年第2期《解读中国电影市场产业结构之变》一文估算,2005年我国在影院建设上的投资总额应不少于10亿元。

②范丽珍《数字解读春季影市》,《中国电影报》2006年第16期。该文所列全国电影总票房,仅限于已加入计算机联网的影院的票房数据,不含未加入“联网”的影院票房和买断影片折算票房。

③朱玉卿《水涨船高,增幅喜人——2006年第一季度全国电影市场评述》,《中国电影报》2006年第14期。

④刘嘉、丁一岚《解读中国电影市场产业结构之变》,《中国电影报》2006年第2期。

⑤根据中华传媒网()转载的《传播渠道整合趋势下的电影接触情况与评价量表》(作者:张洪忠、许航、何艳)一文调查,北京地区大学生有91.3%通过电影院、电脑、电视等各种渠道在每个月看过至少一部电影,其中,看过1-2部的为22.3%,看过3-5部的为36.3%,看过6-10部的为23.4%,而平均接触率达到5.74部。而通过网络下载方式和使用VCD、DVD方式在电脑上看电影的比例,分别达到46.83%和23.30%。根据这个调查推论,目前中国1562万在校大学生,若平均每人每月在网上看1.5部电影,以每部1元计,此项收入也可达到2亿元以上。

⑥《中国电影报》2006年第14期第5版。

第7篇:电影放映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网络;产品;游戏;营销

一、网络游戏的概念与起源

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定义游戏。概括来说,生物学家和生理学家认为游戏是生物和人生来的本能,其主要功能是锻炼和培养技能;人类学家倾向于把游戏看成幼儿学习求生本领的过程;社会学家往往把游戏看成是幼儿社会化的必备条件;历史学家容易把游戏看文化发展的动因。

(一)网络游戏的概念

历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认为,“游戏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开展的活动,游戏呈现明显的秩序,遵循广泛接受的规则,没有时事的必需和物质的功利①。”在他看来“游戏即文明”,游戏是文化本质的、固有的、不可或缺的成分。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其著作《理解媒介》中有一章节讨专门论“游戏”,他认为人类在游戏中追求和补足“人性的整全”,所以游戏是“人性的延伸”,就如武器是人体的延伸一样。一切媒介均是人的感觉延伸。具有希望、动机属性的“货币”和内心生活属性的“游戏”与心理的整体延伸相关联。哲学家伯纳德・苏茨对游戏下的定义最为言简意赅:玩游戏,就是自愿尝试克服种种不必要的障碍。本文认为此定义最为本质、全面的概括了游戏的特征。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网络游戏应运而生。一般采用的定义有两种,一种是基于行业内部游戏设计性的:网络游戏是发掘、调动并满足目标玩家精神欲望的网络互动型精神产品。另一种定义是技术描述性的:网络游戏又称 “在线游戏”,简称“网游”,指以互联网为传输媒介,以游戏运营商服务器和用户计算机为处理终端,以游戏客户端软件为信息交互窗口的旨在实现娱乐、休闲、交流和取得虚拟成就的具有相当可持续性的个体性多人在线游戏。此定义主要针对PC网游,是区别与单机游戏的联机而言的,强调玩家必须通过互联网连接来进行多人游戏。本文比较倾向的网络游戏概念是基于市场经济的视角而提出的,网络游戏是指为满足广大网络游戏玩家精神娱乐需求而开发、运营的一类文化产品。

(二)网络游戏的起源

毋庸讳言,游戏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必然性,并且不同阶段的游戏均有时代烙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游戏占有很大比重,每个人在一生中必可避免地不同程度上参与游戏。许多西方学者认为,游戏与文明一起诞生。最初,游戏的内容基本上是对现实生活的模拟、对生产技能的训练。原始社会中,人类为了生存而进行必要的跑跳运动与逃避野兽的追踪,或捕猎野兽,于是就产生了以跑、跳、投为内容的各种游戏,并最终发展为体育运动。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网络游戏是目前最风靡的新颖游戏种类。许多玩家误认为网络游戏的兴起起源于1994年,但事实并非如此,网络游戏的兴起可以一直追溯到上世纪的60年代末。1969年,一名叫瑞克・布罗米的美国人编写了一款名为《Space War》的游戏。可以说,此游戏是现在所有形形、品种繁多的网络游戏的鼻祖和雏形。进入21世纪信息时代与数字时代,游戏逐步褪去最初的生存用途与功利色彩,基本上成为一种纯粹的休闲娱乐手段。

二、网络游戏的市场价值

毋庸置疑网络游戏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暂且不谈其负面因素,网络游戏可以激励人的想象力,催生创新能力,正日益改变人类的生活状态、提高人类的生活品质。并且其一经出现,迅速为网游行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财富,各大文化公司相继投入到“虚拟世界”的打造中。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网络游戏开发、运营、服务的网络游戏公司。盛大游戏、巨人网络、第九城市(简称)三家公司是当前境外上市网游企业中的佼佼者,三家游戏公司收入的绝大部分来自MMORPG(均占95%以上),2012年度财报显示其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46.8亿元、21.3亿元、1.6亿元。一些互联网科技服务公司瞄准机会,也参与到网游产品开发或运营中来,并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腾讯与网易借助其平台、资源优势和雄厚的经济、技术实力,成功的占据较大网游市场份额,分别排在前两位。

2013年中国网络游戏玩家总数将突破1亿,其中付费玩家占六成比例②。然而形势并不容乐观,我国客户端游戏市场近两年的增长空间相对有限,已然成为“红海”市场。据GPC 和IDC 近期所做调查显示,2010年最受网络玩家欢迎的三大游戏类型分别是第一人称射击(FPS)游戏、赛车类游戏、MMORPG。其中,恰恰是企业“吸金”支柱的MMORPG游戏的受欢迎度正逐步下降。面对网络游戏种类日益繁多、数量逐渐庞大的局势,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网络游戏市场中继续牢牢占据原有的市场份额,甚至抢到别人的“一杯羹”,将是网络游戏公司的营销部门的最大压力来源。

三、网络游戏产品营销与传统文化产品营销的异同

网游产品营销和传统文化产品营销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创造、传播文化产品价值给顾客,及经营顾客关系,包括文化市场调研、选择目标市场、文化产品开发、文化产品促销等一系列与文化市场有关的经营活动。不同于音像制品、图书报刊等实物文化产品,网络游戏产品是以互联网为传输媒介,以游戏运营商服务器和用户计算机为处理终端,以游戏客户端软件为信息交互窗口的科技产品。不同于电影、电视节目等文化产品,网络游戏重在互动体验,不仅仅包含视觉、听觉享受,而是自己参与生产快乐。不论是生产、销售、消费等环节都与传统文化产品有很大不同,因此网游营销必然与传统文化产品营销有所区别。

(一)网络游戏营销与传统文化产品营销的相同点

1.营销目的相同

网游产品营销与传统文化产品营销的目的都是为了及时掌握消费者动态,创造迎合消费者需求的文化产品,宣传与销售企业产品与服务,听取消费者回馈,做好商品售后服务,最终实现企业最小投入、最大盈利的目标。电影公司制作发行了一部商业大片,这部影片在各大电影院上映之前,一定有精密的营销计划。在制作影片环节之前就精选剧本、调查影迷喜好,选择最佳演员阵容。影片制作完成后开始采用各种包装、宣传手段以求票房大卖。网络游戏亦是同样道理,在游戏制作、游戏测试、游戏宣传、游戏环节都会利用各种有效营销策略为企业谋得最大化利益。

2.部分营销手段相同

随着近些年网络、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互联网为提升经济运行效率提供新途径,网络营销开始盛行。从狭义上来讲,网络营销是指以互联网为媒体从事的营销活动强调互联网在整合营销中的商业价值;从广义上来看,网络营销是市场营销的一种新的营销方式,它是企业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③。大多数传统文化产品直接运用网络营销手段参与电子商务活动,或者选择采用O2O营销模式带动线下文化产品营销。相比前者,网游产品更加依赖于网络营销手段,不仅仅是出于网络营销决策便利、强大互动、成本低廉、周期缩短、服务高效等优势,更是基于网游与网络的“同根性”,它们都是利用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手段开展产品服务的新兴产物。

3.均需要营销组合发挥作用

网游产品营销和传统文化产品营销不是仅靠某一种策略来实现营销目的,而是通过整合企业各种资源、采取多种营销策略、营销手段,开展各种营销活动最终实现企业营销预期目标。比如图书营销,可以采用广告宣传、品牌营销、E-mail网络营销、口碑营销等方式把这本书具有规模的推广给读者。而一款网络游戏即将上市,所采用的广告宣传策略也有不同,在热门网站、热门视频或者网吧、电视等地方插播广告是比较常见的做法。

(二)网络游戏营销与传统文化产品营销的不同点

网游产品与传统文化产品各层面的不同之处决定了营销战略、方式、模式的不同。因此,不能用传统营销的眼光来衡量和决策网络游戏产品的市场营销。

1.产品形式不同

网络游戏产品是虚拟产品,与传统文化实物产品明显不同。它所占据的空间是虚拟的,不与使出产品争夺无存空间。在购买行为发生之前,消费者可以通过观看和触摸了解实物产品。而在消费者消费一款网络游戏前,甚至已经使用了一段时间,仍然对网络游戏虚拟产品的未知数产生好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影视节目、甚至传统游戏产品是以实物为载体的,例如利用电子游戏机打游戏,或者单机游戏,均可在不连接互联网的状态下正常工作,而网络游戏完全依赖互联网,一旦“断网”,将无法获取。

2.成本和定价不同

虚拟产品的特点就是比实物产品原材料成本低,但科技研发产品的前期投入均比一般低技术产品高。按专业人士的说法,经营一套在线游戏至少要花费五千万元,包括人事、签约金、机房设备、带宽租用、营销通路、游戏内容与技术研发、更新设备、产品上架、授权厂商权利金等费用④。网络游戏盈利模式有发展历程时间短、更新快的特点,譬如从点卡销售、包月消费、虚拟道具销售、销售实物版游戏道具到现在的“免费游戏”等。游戏收费模式大致包含以时间为基础的模式和以项目为基础的两种模式。时间模式是过去大部分MMORPG采用的旧模式,按照玩游戏时间通过点卡、月卡收取玩家的费用,据统计,平均1小时收取0.4元人民币。现在盛大游戏等公司几乎所有的MMORPG和高级休闲游戏,均采用以项目为基础的盈利模式。让玩家免费玩游戏,收入来自于虚拟游戏物品出售(游戏玩家往往会选择购买虚拟装备、武器、服装、配件和宠物等物品,来提高游戏等级和提升游戏体验)。

3.真正实现绿色营销

传统文化产品依靠实体物质生产,图书、杂志、报纸印刷产生大量污染物质,并且浪费有限物质资源。虚拟文化产品的研发采用电脑操作,研发设备是可以循环使用的。电视剧拍摄、电影放映、演出活动、音乐会演奏要依靠装修豪华的电影院和剧场等实在空间完成,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不可避免的制造出一些生活垃圾,而网络游戏基本上依赖个人PC和互联网虚拟空间完成,多次消费重复使用,真正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现代社会所大力提倡的绿色消费。

4.消费形式不同

玩网游与观赏一部电影、听一场音乐会一样,消费过程伴随着体验行为。然而它的互动特性又与电影、音乐会又有所不同,网络游戏所创造的文化体验同时也是由玩家自己通过“敲键盘”这个动作生产出来的。电影、音乐会、舞台剧等给消费者带来的精神文化消费完全是演员、导演、影片后期制作、音乐演奏家和舞蹈表演家们集体创造出的,观众是吸收别人创造的文化体验,有一定被动性(不排除二次文化体验)。网络游戏玩家在打游戏时的“喜怒哀乐”是基于操作技术、经验和等级,完全由玩家自己一手打造。

四、结论

如今网络游戏市场规模越来越大,玩家数量庞大、游戏产量骤增、平台复杂多变、营销费用增加使得网游行业竞争异常激烈。一款网络游戏从研发到最终投放市场,营销耗费已从前几年的300―500万元不等,到现在千万营销费用的行业标杆。营销费用的增加并不能够提高游戏产品的成功几率。高额的研发和营销费用是否能够物有所值?新款游戏是否能留住玩家?已成为网络游戏开发、运营商的最大困扰。

网络游戏营销策略花样百出,如网络游戏市场定位策略,如何准确定位网络游戏市场,实现精准营销?网络游戏玩家可以根据不同属性划分不同种类,根据性别可以划分为女性玩家和男性玩家,两者对游戏的喜好度有所不同。除此之外,还有网络游戏价格营销策略、网络游戏促销策略、网络游戏的品牌传播策略、网络游戏的广告营销策略、社交式营销策略、跨行业合作营销策略和反“私服外挂”策略等。(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 Jane McGonigal: 《游戏改变世界》,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9月.

[2] Johan Huizinga,何道宽译:《游戏的人: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花城出版社,2007年9月.

[3] Jon Radoff:《游戏经济:以社交媒体游戏促进业务增长》,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6月.

[4]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年10月.

[5] 曹修源、林豪锵:《网络营销与案例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注解

① [荷]Johan Huizinga(著),何道宽(译):《游戏的人: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花城出版社,2007年9月.

② 市场研究公司RNCOS:《中国网络游戏市场分析》报告,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