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扁平化管理改革措施范文

扁平化管理改革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扁平化管理改革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扁平化管理改革措施

第1篇:扁平化管理改革措施范文

关键词:金陵十二钗 探春治家 现代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234-01

金陵十二钗之一的探春,作为“才自精明志自高”的贾家庶出三小姐,是曹雪芹重点刻画的人物之一。《红楼梦》中这一志存高远、善于理财、具有极强组织能力的女性形象,也得到了很多读者的长期喜爱。探春治家是源于王熙凤病了,王夫人才委托探春、李纨和薛宝钗临时代行管家之责,探春在这一治家的过程中做了很多兴利除弊之事,吸引了所有的目光。她见识长远,措施正确,精明、干练,丝毫不亚于王熙凤。探春节省了看起来不多的“小钱”,使用的也是极其简单的方法,但正是这种种做法,使得日渐败落的贾府“人尽其力、地尽其利、物尽其用”,字里行间寄托了曹雪芹对封建没落家族进行改革的期望。从现财学的观点来看,探春治家有哪些可借鉴之处呢?笔者试图略述其中一二,以供大家品味。

一、思想敏锐,慧眼独具,消除管理中的“非增值”环节

从现代管理学理论看来,组织内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消耗资源的活动都可以视为一项作业,而作业基础管理(ABM),是指利用作业成本信息,帮助管理人员找出不增值且消耗资源的作业。如果我们把整个大观园的管理视为一项作业来对待的话,可以说改革之前的贾府处处存在着“非增值作业”。正如薛宝钗所说,当家人“若一味要省时,哪里不搜寻出几个钱来。”探春是如何在满足贾府这个封建大家庭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减少那些所谓的“非增值作业”呢?首先消除重复开支,取消宝玉、贾环、贾兰三人上学的点心、纸、笔一年各八两银子的费用,因为这一项开支其实是以他们上学为名补贴给袭人、赵姨娘、李纨的,而她们三人本来就各有月银,不必再重复开支;其次消除无效或低效支出,她把每个小姐每月置办头油和粉的二两银子蠲免了,探春发现了贾府家庭经济中存在着“买办”现象,虽然只是买办点丫头、姑娘们的脂粉,却存在很大的弊端,买办的人不是拖延送物的时间就是买些质量低劣的,让姑娘们根本没有办法使用,因此这项支出属于无效支出;第三也就是探春理财最出彩之处,怎样变非增值作业为增值作业。探春受到赖大家的花园管理的启发,“我才知道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大观园中所生产的稻米、竹笋、莲藕、花果、鱼虾等,一年值四百两银子,没有合理利用,完全被糟蹋了。她提出委派园中服役的婆子媳妇分别承包起来,除了供应姑娘们的头油脂粉、瓶花鸟食等,节省了一大笔费用外,她们还能自享其成、获得盈余,另外,由于花木竹稻、园内设施等均有专人管理,大观园更加整洁有序了。让一个纯消费型的贾府向一个既有生产又有消费的组织转变,既省去了大观园的管理费用,又增加了额外收益收益,探春慧眼独具,无人堪比。

二、强调制度执行,注重内部控制的治理

探春深知大观园人员众多,主仆关系错综复杂,治家承受着非常大的压力。探春在制度控制和执行上有哪些表现呢?首先秉公办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以身作则,大公无私。探春的舅舅赵国基死了,按照规矩给了二十两的礼钱,丝毫不顾及母亲的哭闹;她也不因为宝玉、贾环为亲兄弟,贾兰为亲侄儿而对他们网开一面,而是照样“就势作法开端,蠲免了他们学里重叠使用的银钱。”探春的秉公办事,一视同仁,那些“安着没良心主意”的人也就不敢来虚报冒领了,使得众人心服口服,为以后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因而创造了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其次消除内控管理中的漏洞,发现了贾府家庭经济中存在着“买办”现象,免去了每个姑娘每月的头油脂粉费二两银子,打击了买办们的恶势力。这虽是贾府管理漏洞中冰山之一角,但由于探春只是持家,发现漏洞及时堵塞,已经是难能可贵了。第三探春非常注重沟通,及时将管理建议与王熙凤沟通,凡事取得她的认可。《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也将“信息与沟通”作为内控的基本要素之一。经营者应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在管理层内部和外部之间及时沟通。探春注意发挥王熙凤的助理平儿的作用,将平儿作为与王熙凤沟通的平台,为此后改革措施的持续执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后在用人上实行回避制度。如提出让老叶妈管理怡红院的花草而不是让莺儿的妈来管理,这虽然是宝钗之主意,但探春也比较赞成。现代企业尤其是公众公司由于存在着公众股东,对关联方及关联交易的合理性与公平性格外关注,因此公司管理层如何消除公众股东疑虑,避免控股股东和关键管理人员非法获利,已经成为考察公司治理是否完备的必不可缺的重要一环。

三、减少管理级次,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在大观园收益管理上,探春的提议也颇有创意。她考虑到,“若年终算账,归钱时,自然归到账房。仍是上头又添一层管主,还在他们手心里,又剥了一层皮。”在宝钗的提议下,干脆直接包给揽事的,不用账房领钱,避免层层盘剥,提高承包者的积极性。探春的做法有哪些可借鉴意义呢?首先,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了管理过程中的摩擦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我国现在正准备推行的“省直管县”的财政模式也可以说与探春的做法同出一辙,对壮大县域经济,提高基层地方政府理财的积极性有重要意义。其次在企业管理模式上,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扁平化组织,对降低管理成本有很大意义。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传统的“科层结构”组织形式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造成决策链过长、反应缓慢,为了不被淘汰,就必须选择那些与市场关联度高的部门,分权、授权管理,使企业在规模扩大的同时,组织机构趋向“扁平化”。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使严格意义上的多层级、层层汇报的垂直管理不再有效,从另一方面加速了企业组织机构“扁平化”的趋势。这种“扁平化管理”反映了现代企业快速应对市场变化的客观需要;“扁平化管理”确实为众多企业带来了事半功倍的管理效率。探春这种简化管理阶层的方式,给我们现代企业管理者提供了借鉴意义。

四、以绩效为基础的薪酬体系设计,激发人们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以绩效为基础的薪酬管理方法,在当代企业管理中已经比较盛行。而出生在300多年前的封建大家庭的小姐探春,其管理大观园的方式已经融入了绩效管理的身影。绩效管理源自于当代激励理论之一的强化理论,即管理者可以通过强化他们认为有力的行为来影响员工的行为,借助激励这种手段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产生影响。采用以绩效为基础的管理办法,管理者不再依据工作时间来支付报酬,也取代了过去常用的以生活成本为依据的薪酬支付方式。探春将大观园的剩余收益权交给具体参与管理的劳动者,即是一种激励方式,相对于直接付给他们固定薪水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有哪些优点呢?首先,它强化了努力与奖励关系,因为上交的费用是固定的,多产出的一部分归自己所有,就有了努力工作的动力。其次,它避免了固定薪水永久上涨的传统做法,薪水由自己的管理效率决定,从而节约了资金,很多采用固定薪酬方式的企业,在经济效益下滑的情况下,不得不面临数目庞大的资金支付压力。再次,它大大降低了监督成本,劳动者这种努力工作的行为源自激励性条款,无需或很少需要监督,大大降低了管理中的成本。

《红楼梦》中有关探春治家的描写,曹雪芹赋予了极重的笔墨,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探春的改革注定会以失败告终,但纵观这个封建大院里的三小姐的所作所为,很多地方值得我们现代企业管理者借鉴和深思。尤其在金融危机还未消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今天,如何开源节流、兴利除弊、建立精简高效的组织结构、实现企业人财物的最优配置、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重读《红楼梦》这一字字珠玑的巨著,可以说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第2篇:扁平化管理改革措施范文

【关键词】道路运输;理论研究;问题;对策建议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也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对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也迫在眉睫,这对于推进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转变,加强交通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道路运输行政管理相关理论研究

第一,道路运输行政管理的机构。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道路运输行政管理制度能够开始初步建立和逐步完善。1998年,交通运输部提出地方交通组织改革计划,在地方交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意见的指导下,在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交通部门之下设置省级道路交通管理局或运输管理局,在省级道路交通管理局下设立市级和县级管理部门,由此,国家道路运输行政管理组织结构逐渐形成,构建起部、省、市、县由上到下垂直管理体系。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是同级别交通管理部门的专业管理机构,更注重于对道路运输整个行业的管控,它是在交通部门的领导下行使政府对道路运输行业的管理职能,是以政府的名义对道路运输全行业的指导、监督和服务。第二,道路运输行政管理的范围。在研究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之前,首先需要对道路运输行政管理的执法范围进行合理界定,以便有助于更好地对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进行研究。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作为交通管理全局的关键环节,其管理范围涉及到旅客的运输、货物装卸、运输服务、机动车维修、司机培训和行业安全生产管理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道路运输行业也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旧式的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范围划分能否能够满足现实的需要值得思考,因此,2012年国务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管理条例》进行了修正,于2013年正式实施。新的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更加具有科学性,坚持了与时俱进和实事求是的原则,这有利于道路运输行政管理工作的合理安排,有利于促进道路运输行政管理工作圆满完成。第三,道路运输行政管理的原则。目标性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系应当以明确行政目标作为重要依据,并根据相应的职能设计出适应道路运输市场需要的管理模式,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踏上了新的台阶,道路运输行政职能转变也进入到了新的阶段,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道路运输行政管理应当遵循目标性原则,切实制定行政管理的目标,进一步与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相适应,建立健全道路运输管理体系。效率性原则。道路运输点具有点、线、面相结合的特点,其运作过程中呈现出网状模式,动态和跨区域性较强。由于需要跨区域运作,因此道路运输行政管理强调效率性原则,唯有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较多的工作,才能保证管理工作的圆满完成,没有疏漏。服务性原则。自党的十以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加快推进道路运输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道路运输行政管理部门是政府在道路运输行业实施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在道路运输活动中意志的承载者,所以道路运输行政管理强调了服务的理念。道路运输行政管理的服务性原则在诸多方面都有所反映,而交通运输部所提出的“三个服务”则是道路运输行政管理的根本服务宗旨。

二、道路运输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执法效率较低。道路运输行政执法追求的是效率,这不仅是依法行政的需要,同时还是及时解决道路运输问题的关键。尽管中国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改革在打击道路运输违法经营行为上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有少数部门执法效率低下,导致无法从根本上治理道路运输市场的违法经营活动。第二,管理方式陈旧。中国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制曾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虽然目前体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一些后遗症未能根除,例如道路运输管理部门的权力意识较为严重,基层与中层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淡薄。道路运输行政管理部门整体职能不明确,执法人员有一定的官僚思想。道路运输业是一个基础性产业,其产业的发展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当前的形势下,行政部门结构调整速度进一步加快。就当前国内的整体情况来看,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方式比较单一,其管理模式仍然带有计划的性质,具有统一分配任务的痕迹,甚至出现直接管理市场运行的行为。在现行的体制下,道路运输业的规划和市场活动基本都需要经过行政审批才能得以实现,这就使得市场的调节作用受到了遏制。简言之,目前中国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方式始终在不断调整变化,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第三,行政管理职能交叉。一方面,多个行政管理部门职能交叉,管理不顺畅,各部门间沟通协调不力,导致管理真空。虽然中国政府在职能转变上做了极大的努力,并且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是职能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道路运输行政管理受到管理职能交叉的影响,经常会出现管理真空的现象,工作效率受到一定的制约。关于道路运输管理方面,目前相关的职能部门包括道路运输管理局、公路局、公安交警部门等,甚至连工商部门都有一定的职能。这种职责不明确和职能重叠的现象会导致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第四,行政人员素质不高。当前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道路运输执法人员缺乏思想素质。当前部分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人员缺乏思想素质,没有真正的做到爱岗敬业。导致他们没有自主思想,不敢想也不敢干,没有创新意识;道路运输执法人员缺乏知识素质,当前道路运输执法人员的知识贮备不足,并没有与道路运输执法结合,也没有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因此道路运输执法人员的总体素质仍有待提高;道路运输执法人员缺乏能力素质,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活动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作为一名合格的道路运输执法者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素质,更应当具有必要能力素质;道路运输执法人员缺乏身体素质,身体素质人的身体方面和人的脑力方面两个部分,身体方面要求执法人员要拥有强健的体魄,旺盛的精力,脑力方面要求执法人员要拥有良好的记忆能力。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道路运输执法人员而言,身体素质是他们进行道路运输管理活动的基础,没有好健康的身体就不可能进行管理活动,更不用说提高执法的效率。

三、道路运输行政管理的改革措施

第一,设置综合性的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机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道路运输行业的发展也踏上了新的平台,为了满足道路运输业的发展的需要,设置综合性的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机构已经成为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改革的必然趋势。道路运输管理部门掌控者国家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即使在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也属于关键性部门。自从2013年大部制改革至今,道路运输行政管理部门也在不断的革新和变化,但是政出多门和多头管控的现象还是存在,因此应当设置综合性的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机构,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实现不同运输方式的衔接与协调,提高道路运输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浪费资源和提高成本。组织机构扁平化是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改革的方向。扁平化组织与中国传统的科层制组织存在较大的区别,科层制组织模式是建立在以专业分工,经济规模的假设为基础之上的,各功能部门之间界限分明。而而扁平化组织,则是需要行政人员突破部门的隔阂,取消中间管理层。道路运输行政管理部门现有业务流程是以任务和职能为核心,将整个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机构的任务和职能进行横向部门分解与纵向层级分解。在这种体系下必然会造成上下级沟通费时费力,审批环节众多、办理流程重复。因此,道路运输行政管理部门需要将组织机构扁平化,在流程式设计的基础上办理相关业务,也就是说,道路运输行政管理部门的组织机构应当按照办成一件事情的最简流程来设置,将分散于各部门的职能进行重新组合,对多余的部门及重叠的“流程”予以合并,对不必要的管理程序予以精简取消。第二,完善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法律体系。从宏观角度来看,道路运输行政管理的实践表明,道路运输行政管理的有效运行与道路运输相关法规的完善有着密切联系,无论是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又或者是它们的职能、权力和责任都必须通过法律的形式作出明确规定,如此道路运输行政管理部门的设置和活动才具有了合法性。法律法规为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机构和其它相关部门的关系和权限范围进行了规范,为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的实施提供法律保障。自从《道路运输管理条例》颁布之后,道路运输产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在法制化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目前道路运输行政管理部门的国家性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赔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修正)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关部门应当加大道路运政管理法制建设,通过立法避免现行规章、条例规定的缺点,有利于维护道路运输市场的秩序。第三,转变优化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在道路运输行政管理系统中,管理职能对道路运输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核心作用,对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具有积极意义。原有的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因此应当切实转变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层面来看,道路运输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明确道路运输行业的社会服务性质,明确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是对市场不能规范的行为而做出的处理,其宗旨是提高管理职能的服务性,管理职能应该从政府的一元模式转变为社会、市场、政府多元治理的模式;优化道路运输行政管理的经济调节功能,彻底摒弃只有GDP才代表经济发展的陈旧思路,加强道路运输行政管理的长远规划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通过制定科学的方针政策建立统一的道路运输市场,进一步协调道路运输市场。第四,加速推进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设。道路运输行政管理队伍普遍存在专业素质不高、人员庞杂的问题,因此应当优化道路运输管理队伍系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根据当前道路运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应当统一道路运输人员编制,妥善解决事业编制与公务员编制同时存在的弊端,逐步将事业编制转变为公务员编制,对其进行统一管理。通过转换编制,能够确保道路运输行政管理部门对执法人员进行统一管理,并且所有的执法人员都可以利用《公务员法》进行人才选聘,从而解决道路运输管理人员编制的混乱问题。对于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人员的选聘条件应当进行精细化处理,提高选聘门槛,压缩人员招收数量,各地区道路运输行政管理部门必须根据本区域的实际情况提高人才的选聘条件。通过设立新的准入条件,进一步提高道路运输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从而提高管理效率。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是交通运输行政管理的重要子系统,也是交通运输行政管理系统优化与改革的重要环节,通过研究道路运输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系列的解决措施,定然能够为道路运输行政管理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有利于道路运输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春超.道路运输行政执法中取证问题的调查研究[J].法制博览,2015,05.

[2]师妍.完善我国道路运输法律体系的思考[J].交通企业管理,2014,03.

[3]李升朝,张萌.论我国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制信息化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J].电子测试,2013,05.

第3篇:扁平化管理改革措施范文

【关键词】高校 行政管理 创新

一、高校行政管理概述

(一)高校行政管理的内涵

高校行政管理,是指通过组织、计划实施等行动,使学校所拥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保障完成学校所担负的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的各项任务。在职能上,高校行政管理主要体现为:第一,实现对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即按照学校的发展规划,对人、财、物的投入、分配和调控;第二,维护整个学校系统的正常运转,即对日常教学、科研、后勤等方面的工作状况和进程进行检查、反馈和协调,处理学校与外界各方面的交往联系,保证学校各项工作按预定的计划进行。

(二)高校行政管理的地位

高校行政管理在我国高校管理系统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功能。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将学校概括为三要素――行政管理、教育和研究。相对于高校的教育、科研工作,行政管理是高校里具有辅却不可或缺的一项专业管理领域。高校行政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基础核心;是学校实施教育、科研的前提条件;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实施依法治校的必要保障[1];是高校运作的重要辅助系统,为高等院校实现、优化其教学科研、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等职能起着重要的保障和支持作用[2]。高校行政管理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

二、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权力的泛化导致学术权力缩减,进而形成了学术权力日渐服务于行政权力的局面。从管理学角度来看,行政管理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强调管理事务的理性方法,强调按等级分配权利和按程序和规范办事;另一方面,它又有极强的“扩张性”“放射性”及“膨胀性”,常常跨越其自身的职能范围。由此,致使在高校中,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利过多介入。尊重学术权利和学术自由,是高校提升整体竞争力的前提条件,行政权力的泛化将使高校的整体发展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目前,高等教育在我国已进入了大众化的阶段,在办学理念、教学内容及形式、高层管理与决策、高校的功能及模式等各方面均发生了质的变化。在新的形势下,顺应时代的发展,切实转变观念、明确目标、更新手段、强化队伍建设,不断推进行政管理的改革创新,才能使高校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三、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

高校的行政管理体制始终要为高校的职能目标服务,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而高校的行政管理部门也要围绕这四方面开展工作,建立起以服务为导向的精简高效的运作机制。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与改革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1、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适当分离;2、变垂直管理为扁平化管理,权力适当分散;3、要重视高校行政管理中的职能创新;4、高校行政管理者要提高行政管理艺术;5、提高高校行政人员的素质。

创新行政管理的理念是做好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首先,在服务意识方面,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重岗位,轻职位。一切行政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要,为了促进广大师生的全面发展。“爱是工作的出发点”,认真做好基层工作,贯彻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办学特色,服务师生。其次,要注重行政管理工作中的质量与效益,以效益求发展,注重工作的条理性,减少工作的盲目性,注意管理效益和服务质量的有机结合。再次,在行政管理中,要提高依法管理的意识。只有管理与法律兼通的高校行政管理者才能够在高校行政管理过程中合法、公平、平等地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正当权利。

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创新,直接关系到高校行政管理质量和水平。作为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者,应当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完备的知识素养,丰富的科学管理知识,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掌握业务范围内的政策法规。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要具备开拓创新的精神,注意调查研究,注重深入实际,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手段和新载体,学会用辩证的、创新的思维方式来分析和处理行政管理中遇到的难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

在高校行政管理过程中,还要注重管理方法的创新,促进行政管理信息化,提高管理效率。从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全局出发,充分利用数据库和网络技术,统一规划,建设符合学校需求的独特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在行政管理的各个层面,充分发挥信息服务系统的优势,及时了解、收集、掌握来自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工作等方面的最新信息,有针对性地制定正确的学校发展策略和措施,使管理工作科学化、现代化。

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可以提高高校的竞争力,而来自高校内部的动力是促进高校行政管理创新的根本和源泉。不同的高校具备不同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在自身的发展中须不断调整和适应学校外部变化的新形势,进行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第4篇:扁平化管理改革措施范文

关键词:钢铁企业;成本管理;创新措施;竞争力

一、钢铁企业成本管理的意义

现在钢铁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企业想要提高竞争力,必须采取措施做好成本管理,降低产品成本,给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利润空间。做好成本管理对钢铁企业具有重大意义:首先,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对于钢铁企业而言,成本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成本管理流程的不断梳理,使企业成本管理工作更加的顺畅,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其次,能够提升产品价格空间的弹性。再次,能够给企业决策以及产品的利润分析提供科学的依据,有利于企业发现成本管理和控制的盲区。最后,能够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成本管理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控制生产的每个环节,企业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合理的调整企业经营决策。

二、钢铁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

(一)成本管理理念落后、员工缺乏成本管理意识

以往的成本观念往往把成本的降低作为唯一的目标,现代成本管理思路则追求的是成本投入的足够化和成本耗费的最低化。若是生产经营时,企业一味的追求成本的降低,那么很容易出现因为成本降低导致企业产品质量以及综合效益下降的情况。长期以来,钢铁企业一直存在一种错误认识:认为成本效益由相关的领导和财务部门负责,职工是生产人员,和成本管理没有关系。这种观念的存在直接导致很多职工缺乏成本管理的意识,控制成本的积极性很难调动,导致大量钢铁资源的浪费。

(二)成本预算管理体系不健全

企业的成本预算管理体系一般包含了两个级别,分别是公司一级和分厂二级。进行二级预算的时候,没有将指标细分到区域、班组、个人,并且没有把成本的降低和职工奖励结合在一起,很难真正的落实成本预算。

(三)成本数据达不到成本管理的要求

目前,很多企业进行成本管理一般是采用标准成本、计划成本和目标成本的方法,作业成本法没有得到广泛应用,这导致了工序和作业环节的数据很难准确,无法全面、动态的监控成本。

三、成本管理的创新措施

(一)树立现代成本管理理念,增强员工全员参与意识

钢铁企业必须转变思路,树立现代成本管理理念。企业需要强化全体员工成本管理意识,将成本控制工作贯彻到在企业各个部门,形成人人关心成本、人人管理成本的全员成本管理格局。财务人员更应充分发挥自身在成本管理中的综合职能,打破财务系统内部的岗位壁垒和公司各部门壁垒,将成本管理触角延伸,增强业务处理能力,提高成本管理的前瞻性。

(二)建立成本日常监控体系,保障生产顺利进行

建立日常成本监控体系,通过对每日的成本信息进行分析、整理、总结,通过分析总结找到成本降低新手段,让成本管理的过程更加透明,为更好的成本控制奠定基础。根据订单情况,通过对钢轧产线各工序毛利分析及单位边际贡献分析,做好日绩效及累绩效的测算,为公司生产经营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最大限度提升企业利润。

(三)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细化成本管理粒度

为进一步提升成本精细化管理水平,强化成本费用的过程控制,我公司成立了《成本核算到班组》管理提升项目团队。各生产单元通过对班组成本要素的梳理,将年度预算指标分解到班组,项目团队对各生产单元班组的成本核算要素讨论分析设计消耗归集方案,对核算方式进行方案设计,制定并下达了班组核算制度。这一体系的建立实现了预算、核算管理的扁平化,建立了公司成本事前预测、事中过程控制及事后分析的快速反应机制,将公司成本管理由分厂、车间延伸到班组、到炉。此项目的运行让大家认识到,成本核算到班组不是简单的八小时成本核算,而是将成本指标分解落实到具体班组和具体操作人员,让每一名职工明白自己的操作会对成本造成的影响,在一线职工中树立成本控制意识,充分发挥一线生产班组、岗位对成本的控制作用。并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四)搭建成本管理平台,加强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

钢铁企业应该重视信息ERP技术的推广应用。ERP信息管理技术能够将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有机的结合,让成本管理的整个过程更加的透明、标准以及流程化,为成本的分析核算及控制提供数据支持。我们要借助ERP系统,对成本数据进行更为精确的收集,对企业成本采取动态监控

(五)深化管理创新对标,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做好同行业信息交流,从经营管理模式、财务管理职能、成本管理方法等多角度来对标,客观、真实的反映各项经济指标及工序成本的改善情况,激发对标挖潜的积极性。钢铁企业面临的竞争愈加激烈,企业想要更好的生存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合理的利用各种技术和管理手段来降低成本,完善成本管理的体系,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求得稳定长远的发展。

作者:马辉 单位: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济南分公司财务部

参考文献:

[1]林琳.浅谈钢铁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及其实施[J].中国市场,2014(14).

第5篇:扁平化管理改革措施范文

关键词 内部审计目标 内部审计变革

从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形势来看,当前经济状况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调整修复期,需求疲弱的影响还将惯性延续,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国内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的发展时期,呈现出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如何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运行管理的“免疫系统”责无旁贷。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内部审计应达到的目标:建立“围绕企业战略,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为主线、以治理为目标、以增值为目的”的内审工作体系,关注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实施管理审计和绩效审计,发挥其监督与评价的职能,有效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上述内部审计目标,内部审计工作应实施以下变革:

一、内部审计功能要从查错防弊向价值管理变革

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内部审计功能,是实现内部审计全面转型与发展的基础,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在内部审计的定义中明确提出了增加价值的功能,并提出内部审计要通过系统的、规范的方法,检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实现企业的目标。从实践来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不仅要查错防弊,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活动,改进企业治理环境、运行模式和业务流程,帮助企业增加价值,实现战略目标。因此,内部审计的功能仅仅停留在“看家、守护”层面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监督、服务、评价和咨询等工作,发挥好“监督与评价”和“增值”等功能,实现企业价值保护和价值创造的目标,成为企业改善管理水平、改进运行机制的重要力量。

二、内部审计重点要从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变革

内部审计以财务收支合规性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重点的审计任务,逐步被外部审计所取代,内部审计重点应以业务流程和内控系统审计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审计,内部审计工作应超越账簿、深入业务流程、支撑内部管控。内部审计工作领域应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扩展到企业重大决策、业务流程与授权管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内控体系有效性等方面。企业要及时转变内审工作重点,切实加强管理审计和绩效审计工作,增强企业免疫能力,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

三、内部审计由事后监督向过程控制变革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耳熟能详的寓言中,就包含了过程控制的管理思想。内部审计要真正成为企业的自我免疫系统,就必须逐步前移审计关口,从“事后监督”转向“过程控制”。大量风险事件带来的警示就是,经营失误、风险失控给企业造成的灾难是毁灭性的,事后补漏的代价会更加沉重。因此,内部审计应由事后监督向过程控制变革。

四、内部审计组织体制变革

审计功能和审计重点等方面的转变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内部审计任务更加繁重,要求企业集中调配审计资源,实施大内控管理,即“风险、审计、纪检、法务”以及监事会的协调联动机制紧密结合,做到资源和信息共享,形成企业内部“大监督”格局,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内部监督部门的作用防控风险,实现审计目标。企业应结合新时期的内部审计目标,及时调整和完善内部审计组织架构,强化总部审计管控,推行审计扁平化管理,逐步整合集团审计资源,建立集团统一管理、各级企业有序联动的组织体系。不断创新审计组织形式,适时进行异地审计、交叉审计、协同审计,充分利用系统内审计资源,实现审计效用的最大化。企业应积极探索当前经济环境下的审计资源管理体制、审计组织方式,更好地服务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五、内部审计方式的变革

(一)现场检查与远程在线审计相结合

随着“互联网+”工具在企业管理中的广泛运用,企业运营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现场检查的审计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审计工作的需要。如何有效运用计算机审计,探索远程审计和实时控制,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是目前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重要挑战。所谓的计算机审计,搭建审计管理平台、进行审计过程的规范化管理,是一个方面,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将计算机技术与审计人员的思路相结合,让计算机模仿审计人员的思维,把审计人员的经验、技巧、想法用程序化的语言输入到计算机中,使之模块化。通过程序运行分析,帮助审计人员发现疑点线索并提示预警,而后审计人员再进行实地延伸调查予以落实。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要高度关注本企业的信息化工作进程,积极推动本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建设,着力探索远程在线审计,开展实时监控,并注重各类信息集成分析与运用,结合“互联网+”工具建立先进的分析与预警方法,增强内审工作分析判断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不断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二)内部审计与外部社会审计相结合

外部社会审计是指独立的机构或人员在接受委托或授权前提下,对委托或授权监督对象的事项及资料进行鉴证、评价,并对其公允性、合规性或经济责任等发表意见的活动。外部社会审计可以弥补内部审计在财务收支合规性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功能,内部审计重点应在管理审计和绩效审计方面。内部审计与外部社会审计可在审计范围、审计工作底稿协调、交流审计结果和管理建议书方面充分沟通、结合,提升审计资源潜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审计工作的层次和水平,形成审计业务的良性互动,形成大审计的局面,有效地防控风险,发挥好审计在监督与评价方面的功能。

六、结语

第6篇:扁平化管理改革措施范文

关键词:税收管理创新

伴随着新税制的实施和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深人,我国税收管理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是。税收管理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加人WTO后,传统的税收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正面临新的挑战,迫切要求加快税收管理的改革创新,实现传统型管理向现代型管理转变。

一、税收管理的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创新税收管理理论是变革税收管理的前提。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对税收管理理论研究不够重视。税收管理理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税收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也落后于其他一些重要社会科学领域。

我国税收征管改革摸着石头过河走了0多年。税收征管改革从一开始就缺乏科学的理论准备和理论指导。税收征管改革基本上是凭经验和直觉进行。在解决改革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中徘徊。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末,进行的“征、管、查”三分离或二分离的摸索,还是新税制实施后,对传统专管员制度全面改革,所形成的“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新征管模式,以及进人2世纪后,采取科技加管理措施,以信息化推进专业化的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基本上都是在理论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进行的,未能从理论上对税收管理改革目标体系进行深人系统地研究,在科学把握税收管理的本质、规律、原则等基本理论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税收管理改革的基本理论框架,给予税收管理改革坚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因此,在改革的目标方向上,缺乏准确清晰的定位。目标设计缺乏系统论证,征管改革的框架和基本模式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对征管改革的方向经历了反复探索和较长时间的认识过程;在改革的思路上。始终循着相互制约的指导思想,沿着职能划分的思路。把分权制约过多地寄望于征、管、查职能的分解上。追求税收征管的模式化;在改革的范围上,侧重于税收征管的改革,忽视税收行政管理的改革。未能把对以纳税人涉税事项为主要管理对象的税收征收管理和以征税机关、征税人为主要管理对象的税收行政管理作为改革的整体进行系统设计,忽视人力资源的配置管理和开发利用;在改革的进程上,对不同地区制约征管改革的因素研究不够,缺乏整体规划。常常处于走一步看一步,造成各地改革进度不一。带来征管业务的不规范、信息技术应用的不统一。由此导致税收管理改革走了一些弯路,浪费了不少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大了改革成本。

当然,税务部门在改革实践中也进行了一些理论探索,但主要还是停留在对改革方案的修修补补。疲于寻求解决具体问题的措施上,缺乏在税收管理改革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解决税收管理改革中的问题和矛盾,加快建立现代化税收管理体系,提高税收管理水平,必须创新税收管理理论。

推进税收管理的理论创新,首先要转换传统税收管理的理论视野和研究方法,注意在改革实践中进行税收管理的理论探讨,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把成功的经验系统化、理论化;其次,要注意研究借鉴当代西方公共管理理论和工商管理领域发展起来的管理理念、原则、方法和技术,结合我国税收管理的实际,创造性地加以吸收和运用,形成适合中国税收管理特点的新思想、新方法、新体系,并在指导税收管理改革实践中加以丰富和发展;还要注意不断研究税收管理的内在规律、原理和发展趋势,善于抓住揭示税收管理内在客观性的发现性认识,创造税收管理科学的前沿理论。通过寻求税收管理理论突破与创新,推动税收管理的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彻底改变我国税收管理改革目标不明、方向不清的被动局面,彻底改变税收管理理念僵化、管理方式陈旧、管理手段单一的落后局面,实现传统税收管理向现代税收管理的根本转变。

二、税收管理的技术创新

科学技术是税收管理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创新税收管理离不开现代科技手段的支撑。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税收管理正产生着革命性的影响,为创新税收管理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创新税收管理技术,以信息技术和通迅技术为基础,实现税收管理信息化是深化税收管理改革,提高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实现税收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伴随着税收征管改革的深入,我国税收管理信息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人脑到电脑、从单机运作到网络运行的历史性跨越,信息技术对税收管理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税收管理技术有了重大突破。但不容忽视的是,我们不惜重金投入,购置相当数量和一定档次的计算机技术装备,与应达到的应用程度和应用效果仍有相当差距。在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税收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软件开发应用杂乱无序,信息系统平台不统一,数据处理缺乏层次性和综合性,形成许多“信息孤岛”;信息资源利用不充分,集中分析监控能力不强,导致高技术与低效率并存,高成本与低产出共生,造成人财物的极大浪费。对此,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和吸取过去在税收信息化建设中留下的深刻教训,从战略高度推进税收管理的技术创新,加强对信息化建设工程组织学的研究,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加强对税收管理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彻底改变机器运作模拟手工操作的状况,挖掘信息网络技术的潜在效能。

创新税收管理技术,实现税收管理信息化,是科技与管理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推动税收管理发展,实现税收管理现代化的过程。目的是要使人工管理与机器管理组成的整个管理体系效能最高。实现税收管理的技术创新,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应突出四个重点:

其一、坚持按照一体化原则,遵循“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保障安全”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完善优化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方案和具体规划,逐步实现业务规程、硬件配置、软件开发、网络建设的一体化,在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整体推进上求得新突破。

其二、从管理思想、管理战略上突破传统观念和管理方式的束缚,适应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要求,实现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互动,在现代技术和科学管理有机结合上求得新突破。通过税收管理的技术创新,改造管理流程,重组职能机构,变革管理方法,优化资源配置,规范权力运行,把整个税收管理工作有机地联系和带动起来,形成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的互动响应机制,构建起与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管理平台。

其三、利用先进的通讯和网络技术,建立多层次有针对性的税收服务技术体系。一方面大力推进网上申报、电话申报、磁盘申报、银行卡申报等多种电子申报方式,大力推进税、银、库联网,实现纳税申报和税款征收信息的网上流转,最大限度方便纳税人及时快捷申报纳税,为实现集中征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全面建立税法咨询、税收法规、涉税事项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包括提供电话自动查询和人工查询系统,电子化的自动催报催缴系统;利用电子邮件向纳税人定期提供税收政策法规信息,向特定纳税人进行有针对性的纳税辅导。利用互联网提供税收法规查询,与纳税人沟通交流,实行网上行政,网上办理涉税事项,接收对偷税违法行为和税务人员廉政问题的举报、投诉等等,使信息技术在方便纳税人,提高办税质量和效率,降低税收成本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其四、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把税收管理全过程纳入完整、统一、共享的信息系统,实施全方位的实时监控。一是建立高度集中的数据处理系统。在统一数据结构和标准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征收信息向地市局和省局集中,进而再向省局和总局两级集中,克服信息传递中封锁、变异和沉淀,提高征收入库操作的规范度,实现数据管理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升。二是建立以信息收集分析利用为重点的税源税基监控系统。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分析,管理薄弱是与信息获取能力不足相伴而生的,只有信息完备才能实施有效管理。因此,在加强纳税申报信息采集管理的同时,要加快与工商、银行、技术监督、海关、公安等部门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以增强税务机关获取外部信息的能力。三是建立以依法行政为重点的管理流程控制系统。在将税收管理全过程纳入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控制业务处理流程,减少自由裁量的环节和幅度,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参与税收管理质量的控制和改进,实现对执法行为的监督制约,使税收管理全过程每个环节责职、每个权能行使、每项工作绩效,都能通过网络透明地呈现在管理决策平台上,提高依法行政的透明度。

三、税收管理的组织创新

税收管理机构是根据履行国家税收职能需要,围绕税收行政权力设置、划分和运行而形成的组织体系。设计科学的税收管理组织结构是有效实施税收管理的组织保证。税收管理组织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能否履行好国家税收职能,能否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影响到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的高低。

回顾我国税收征管改革历程,有关方面一直在寻求建立一个科学高效的税收管理组织体系。每次征管改革几乎都离不开对征管组织机构的撤并调整,特别是新税制实施后,征管组织机构处在不断的调整变化之中,有的撤销税务所,按区域设置全职能分局;有的在分局下还设有中心税务所;有的很快又取消全职能分局,按征、管、查职能外设征收局、管理局和稽查局等专业局;有的仍留存着一直游离于机构改革之外的外税局、直属局。总的说来,这些改革措施始终没有打破原有征管机构的层级,没有跳出按征、管、查设置机构的框框,没有冲破地区行政管辖范围的界限,没有发挥运用网络技术构造组织结构的优势。税收管理组织机构庞大臃肿,管理层级环节过多,机构设置不统一,职能部门交叉重叠,权力结构过于集中,管理组织过于分散,资源配置不讲成本效益,组织结构效率低下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甚至有些更为突出。

要从根本上解决征管组织结构问题,提高税收管理组织合理化程度,必须大力推进税收管理机构的改革创新。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税收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日益提高,税收管理机构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应放在依托信息网络技术,打破部门约束和层级限制,根据税收管理的内在规律,优化管理资源的配置,使传统封闭的机械式组织向现代开放的网络化组织方向发展。

一要减少管理层次,收缩征管机构,确立税收管理机构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现代管理组织理论和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要提高组织结构效率,必须减少行政管理层次,精简管理机构,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我国目前税收管理组织结构,从总局、省局、市(地)局、县局到基层分局有5个层级,除基层分局外,有4级行政管理层。世界上很少有这种5级架构的征管组织体系。要创新税收管理组织结构,必须打破这种僵化的5层“宝塔”结构,冲破行政区划的约束,根据经济区域、税源分布、规模大小,设置税收管理机构。从改革的渐进性考虑,税收管理机构改革的近期目标可以定为实行总局、省局、市局、县局4层组织结构。今后条件成熟时,对省级局还可以进一步考虑打破行政区划,根据经济区域进行撤并,设置跨省大区局,如像人民银行跨省设置分行机构。

二要统一征管机构设置,实现基层征管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根据企业组织理论学的研究,企业管理组织机构设置通常有四种模式,即以产品为基础的模式、以职能为基础的模式、以客户为主的模式和融合前三种的矩阵模式。按照前述税收管理机构的改革目标和国外税收管理机构设置的做法,适宜采用按税种类型和职能分工相结合的模式设置内部机构。在基层局(县、区局和将来实现征管实体化的地市级局)适宜按职能分工和纳税人类型相结合的模式设置机构,除稽查局可作为外设机构外,其它专业局都应全部转为内设机构,同时还应撤销过去外设的直属局、外税局,实现对内外税、不同行业、不同预算级次企业的统一管理。基层局的主要职能是对辖区内税源税基的控管。分类管理是专业化管理的基础,对纳税人实施分类管理是国际上许多国家的成功做法。

三要构建与信息化相适应的税收征管运行机制,实现税收征管的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变税收管理的流程和组织结构,建立一种层级更少基层管理人员权责更大的管理体制。在县(区)局内部,根据税收征管和信息化的内在规律,重新设计和优化税收征管业务和征管流程,将咨询受理等纳税人找税务机关办理的涉税事项集中到前台办税大厅实行全方位服务,解决纳税人多头多次跑的问题;将纳税评估、调查执行、稽查审计等税务机关找纳税人的所有管理事项,集中到后台实施分类管理,解决税源税基控管薄弱的问题。

四、税收管理的制度创新

深化税收管理改革,既需要消除不适应现代税收管理发展要求的制度,更需要针对解决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新的制度安排。优化税收管理制度设计是税收管理改革与发展重要内容,也是从制度层面解决当前税收管理存在问题的必然要求。税收管理的制度创新应当紧紧围绕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和税务机关管理效能,降低税收风险即法定税收与实际税收之间差额这一税收管理目标,在税收管理制度体系优化设计上求得新突破。

当前税收管理制度创新应当突出两个重点。

(1)要着眼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促使其如实申报纳税,解决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一要建立以纳税人为中心的税收服务制度。税收服务是保证纳税人依法纳税的重要条件,必须按照新征管法的要求,尽快将税收服务从过去的道德范畴上升到行政职责,构建起以纳税人为中心的税收服务制度体系,为纳税人提供享受各种税收服务的制度保障,包括设立多渠道政策的制度,确保所有公民享受和获得税收知识的权力,使纳税人有能力自觉、及时、准确申报纳税,减少无知性不遵从;设立以客户为导向的程序制度,确保办税公平公开,程序简便规范“一站式”服务到位,使纳税人减少“懒惰性”不遵从;设立完善的权益制度,确保客观公正开展行政复议,主动实施行政救济,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减少情感性不遵从。

二要建立以纳税评估为基础的纳税信用等级制度。纳税信用度的高低直接体现着税法遵从和税收管理水平的高低。实施纳税信用等级制度,根据纳税人纳税诚信度实行差别管理,对信用等级低的纳税人严加管理。制定鼓励诚信守信,制约惩处失约失信的政策措施,促使纳税信用成为与纳税人生存发展紧密相联的无形资产。让依法纳税者受到社会广泛尊重,使诚信纳税者得到实惠,增强忠诚性遵从的荣誉感;让失信违法者付出利益代价和荣誉代价,促使纳税人诚信纳税。同时要把建立纳税信用等级制度与建立纳税评估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建立起科学的纳税评估机制。

三要建立“轻税重罚”的违法处罚制度。增大违法成本是强化税收管理的重要举措。对外要健全偷逃税处罚管理制度,增大偷税成本;严惩知法违法者,对不按规定履行纳税义务,该罚的要罚,该判刑的要判刑,减少纳税人自私性不遵从,增加预防性遵从。

(2)要着眼提高税务机关内部管理效能,约束税务人员寻租,对工作业绩进行有效激励,解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一要建立科学的税收管理绩效考核制度。考核税收管理绩效是促进税收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手段。税收管理绩效考核导向至关重要。要彻底扭转过去绩效考核重收入轻管理,重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轻机关内部考核的倾向,从组织收入型向执法保障型转变。要以正确实施国家税收政策,降低税收风险为目标,将绩效监控和评价贯穿税收管理全过程,使绩效考核成为加强管理的有效手段。可以考虑从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和机关内部两个层面建立绩效考核制度。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绩效考核,应从税收风险、执行政策、服务质量、人力资源利用、成本效益等方面,通过客观科学地制定考量目标和指标体系,准确评价下级税务机关税收管理的成效和不足,激励先进,鞭策落后,使之明确税收管理的改进方向。对机关内部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应重点围绕行政行为、行政过程和行政结果等方面进行考量,可采取事项与岗职相结合的绩效考核办法,通过定岗位、定职责、定事项、定人员、定目标、定指标、定奖惩等方法,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对税务人员工作业绩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评价,使个人工作绩效与集体组织绩效高度关联,激发个人和群体奋发向上的活力。

第7篇:扁平化管理改革措施范文

一、青岛市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基本情况

2013年10月,按照中央精神以及提出的“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的要求,在青岛市政府决策部署下,青岛市编委办会同市法制办等部门配合指导胶州市、即墨市、市北区和李沧区开展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工作。2014年1月正式确定将胶州市的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作为工作重点。胶州市自去年9月份开始推进综合执法试点工作,分别在乡镇和街道实行不同内容的行政综合执法职能“6+1”配置模式,即在整合城镇管理、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安全、治安管理6个领域的执法权限的基础上,在城区街道增加文化管理领域,赋予其7个领域共计130项执法权限;在镇增加畜牧兽医领域,赋予其7个领域共计89项执法权限。目前试点镇(街道)“权责统一、相对集中、统筹管理、网格运作”的工作体系基本建立。通过部门职能、人员下沉和执法力量整合,基本达到了一件事一个部门管的改革目标,综合行政执法权责关系更加清晰;试点整合队伍10余支,组建一支数量达300名左右的综合性执法队伍,执法力量高效统筹;减少了执法层级、推行扁平化网格化管理,打破了行业部门分割、实行一体化执法,执法效率大幅提升;按照“网格化管理”的要求,将辖区划分为若干管理网格,建立分队巡查、管区监控、村庄(社区)提报的三级网格化巡查监管机制,监管范围得到有效保障。

二、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一)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与行政主管部门横向协调存在一定障碍

从前期综合执法改革试点的实践来看,一个执法案件涉及众多协调环节,需要原行业主管部门积极协助。但由于综合执法打破了“条条”管理模式,与各行业上级主管部门不存在管辖和领导关系,出现了具体执法工作中协调不畅的困难,影响执法效率。

(二)“管”与“罚”的界限划分有待明确

推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后,行政主管部门拥有的审批、许可、监管权等管理权限与综合执法机构的执法权界定还不够清晰,现实中确实出现了执法权相对集中后,行政主管部门将管理职责推向执法终端,“以罚代管”、将压力过度集中于末端执法环节,造成新的推诿扯皮。

(三)执法行为的规范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强化

综合行政执法集中了分散的多部门的执法事项,执法依据、执法流程、处罚措施,甚至执法文书等都要求各异。在镇街网格化管理中,缺乏工作量化标准,对巡查频率、范围和具体内容没有明确规定,对发现问题如何定性、记录取证、分类处置、定向上报及问题查找不到位责任追究等没有具体要求,容易导致网格化巡查频率不够、质量不高、发现问题不及时等问题。

(四)执法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综合执法跨行业跨领域,据统计当前综合执法试点集中了约1700余项执法事项,执法队员需要了解掌握多个领域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执法流程。而目前执法队伍的综合素质还远未达到实际工作的需要,人员结构、人员素质等矛盾亟需解决。

三、推进区市综合执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我们认为,下一步在全市范围内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解决好法律依据问题

推进综合执法,最终的方向和目标是在各区市组建一个专门的综合执法部门,以综合执法部门的名义实施相对集中的行政处罚权;在此基础上,再将执法重心下移至镇、街道。按照《行政处罚法》规定,各区市在组建综合执法部门,合理确定综合执法事项后,将实施方案逐级报请省人民政府批准。在此基础上实行综合执法,依法实施相对集中处罚权。

(二)科学合理确定综合执法事项

1、要处理好综合执法的统一性要求与基层实践复杂性之间的关系。各区市在推进综合执法改革中,应首先梳理本级政府享有的行政执法事项清单,充分听取镇(街道)的意见,在本区市辖区范围内取得共识,将全部或大多数镇(街道)亟需的行政执法事项,确定为本区市需要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综合执法事项,确保改革措施符合基层实际。对于个别镇(街道)亟需的特殊执法需求,可以通过区市相关执法部门在镇(街道)设立派出机构,或者加强执法力度的方式解决。

2、要处理好综合执法与专业执法之间的关系。现阶段,考虑到不能在短时间内大幅提高基层执法人员素质和能力,不宜将专业性太强的行政执法权确定为综合执法事项,否则易耗费大量行政成本,降低执法效能。各区市在综合执法事项时,应首先将专业性不强、易于识别、便于操作的事项纳入综合执法范围。

3、要将具有密切相关性的执法事项尽量同时确定为综合执法事项。调研中,区市反映,执法事项属于同一类或同一领域,执法权的行使具有相同的规律性,或具有密切关联性的事项,在现实中却是多部门分头执法,甚至出现了“都管都不管”的问题。比如无证网吧的行政处罚权由综合执法部门行使,有证网吧的处罚权又由文化行政执法部门行使。这种处罚事项领域相同、产生地点相同、甚至产生时间也可能相同,如进行人为割裂,会产生新的执法主体混乱、多头执法和推诿扯皮等问题,降低执法效能。

(三)理顺综合执法部门的内外部关系

区市政府成立综合执法部门,剥离其它执法部门的执法权,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向各镇(街道)派驻执法中队,执法中队以区市综合执法部门的名义执法,符合法律有关执法主体的要求,也符合执法重心下移的要求。但为了使各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明确,使综合执法得以顺利有效运行,应理顺综合执法部门的内外部关系。

1、理顺综合执法部门与镇(街道)政府之间的关系。由于法律法规规定行政执法权均由县级以上执法部门行使,镇(街道)政府行政执法权在法律上处于缺失状态。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在区市设立综合执法部门、向各镇(街道)派驻执法中队的模式。因此,理顺综合执法部门、执法中队与镇(街道)政府的关系,充分调动三方面的工作主动性就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要确定管理体制。执法中队以镇(街道)领导和管理为主,区市综合执法部门重点履行对执法中队执法行为的监督和业务考核以及执法协调。减少执法层级,区市综合执法部门不再保留执法队伍。其次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执法队伍。各执法中队的编制由区市综合执法部门管理,人员由各镇(街道)管理考核。建立精简高效的区市综合执法部门机关,执法人员原则上下沉到镇(街道),比例应不低于85%。执法中队人员相对稳定,严格控制中队与机关之间的逆向流动,允许不同的执法中队之间人员正常流动。最后建立程序高效地业务流转机制。各镇(街道)综合执法办公室应首先对执法合法性进行审查,并签署执法文书,区市综合执法部门对执法文书只作形式审查,形式审查合格的即予签署公章,不做事前的实质审查。根据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因执法中队执法行为违法造成的一切法律责任,由乡镇(街道)政府承担。区市综合执法部门对各执法中队滥作为或不作为的违法行为,有权接受投诉并作出审查结论,并有权对违法者进行处分。

2、理顺其它执法部门与综合执法部门、执法中队的关系。首先提高部门对综合执法改革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认识到政府部门相互配合是法定职责,必须履行相关的配合义务。其次要将容易产生矛盾的执法事项尽可能地归为一个部门行使,科学确定综合执法事项。最后,加快建立综合执法信息共享平台,建立执法部门与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综合执法部门应承担起与行政主管部门、镇(街道)以及其他有关执法部门的沟通协调职责。

(四)建立完善的综合执法网格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社区管理网格、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格,完善社区、镇(街道)、区市三级网格管理体制。首先,专人担任社区网格管理员,负责社区网格信息的搜集、录入,发现违法信息及时向镇(街道)执法中队提报。其次,科学制定镇(街道)执法中队网格巡查运行机制,设置科学的巡查工作量化指标、对巡查频率、范围和具体内容进行明确,对发现问题的主体责任、具体应该发现哪些问题、发现问题如何定性、记录取证、分类处置、定向上报及责任追究等事项制定规范化要求,完善巡查流程。充分发挥镇(街道)执法中队信息收集和预警作用。最后,区市综合执法部门应做好综合执法信息平台的维护工作,保证综合执法信息平台的顺利运行,接受群众举报,对各执法中队的违法行为及时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执法的合法性。

(五)搞好综合执法队伍建设

一是人随事走,统一调配。综合执法事项确定后,相关执法队伍和人员编制划转综合执法部门,由区市综合执法部门统一调配至驻在镇(街道)的执法中队。中队人员确定后,由乡镇(街道)负责管理。二是加强执法人员培训,建立合法规范的执法资格准入制度。三是设置合理的各执法中队执法人员的年龄结构,扩大执法人员新录用渠道,随着执法人员的新旧交替,引入高素质的专业执法人员,逐步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六)加强综合执法物质保障

第8篇:扁平化管理改革措施范文

一、抓学习、讲政治,抓好支部的政治学习和党员的教育活动,鼓干劲、求实效,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生命线,也是一种生产力,事关一个单位的稳定、和谐、生存与发展。公司党支部、经理部在努力抓好企业各项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同时,始终把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我们根据局党委的统一部署和安排,制订了支部的学习计划,并本着“忙时少安排,闲时多安排,工作学习两不误”的原则,开展各项政治业务学习,在采取中心组学习、支委学习、党小组学习、参加局里集中学习、全员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同时,还号召广大党员坚持自学,做好学习笔记,并写出心得体会。今年上半年我们重点学习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文选》,并用《文选》中的观点、方法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并按局党委要求,结合公司生产经营实际,开展了“五五”普法等学习教育活动,主要学习了《物权法》、《治安处罚法》、《条例》、《渔业法》及实施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下半年重点学习了党的十七大报告和新《》,组织收听、收看报告原文和现场直播,采取集中学习讨论和党员自学相结合的办法,要求每名党员写出心得体会,还参加了局党委统一组织的“通读十七大报告、背诵原文竞赛”活动,并取得了较好成绩,公司上下掀起了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通过深入细致的学习和教育,使广大党员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均有了较大提高,先锋模范作用增强了,学习兴趣浓厚了,组织纪律性加强了,工作积极性提高了,支部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地位巩固了。

我们在认真抓好政治学习和教育活动的同时,还针对公司员工思想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开展了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如公司后转正的14名新员工因工资相对较低,对现行政策一时不能理解;还有就是参照上级有关政策提前内退的11名老同志对今后的生活和生存尚有后顾之忧,感到很委屈,很失落,担心正式退休后工资待遇同局里相比有较大差距等等一些问题,几年来他们曾多次找局领导和公司经理部领导反映情况,要求解决问题,并几次准备到上级有关部门上访。一段时间内出现了种种不稳定因素,如不及时处理好将会影响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再有就是年底我们配合党群部,积极做好两名员工参加蚁力神公司的黑蚂蚁养殖,现已出现亏损破产的思想工作,要求他们不上访、不串联,相信政府、依靠组织去解决问题。面对这些员工队伍中出现的不稳定倾向和苗头,公司经理部、党支部领导认真分析、冷静思考,多次开会研究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并向局及公司董事会领导及时汇报了情况。同时在资金非常紧张的条件下,一次投入23.6万元,为他们足额缴纳了补充养老保险,虽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但至少找到了一个合理合法的好办法、好途径。通过开展这些切实有效的思想工作,为公司发展营造了一个健康、稳定、和谐的内部环境,也为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生产任务打下了强有力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继续实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四个一体”,把具体工作目标落到实处。

一是目标一体:就是把搞好生产经营管理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目标上融为一体。在进行生产经营决策、制定管理办法及组织实施过程中,既要立足于有利生产经营,又要体现发扬企业精神,培育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使决策、制度、措施、办法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有机的协调统一起来。既保证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又培育了“四有”员工队伍。达到目标同向。

二是决策一体:就是把搞好生产经营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融在同一决策之中。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在了解企业生产实际、参与经营工作的全过程中,才能实现和保证对经营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从而实现决策同心。

三是工作一体:就是根据生产经营需要,把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和加

强思想政治工作融在同一工作步骤之中。按照抓生产经营从思想入手,抓思想从生产经营出发的方法,做到在进行生产经营和工作安排的同时,对思想政治工作作出相应的部署;在解决生产经营与改革难点和群众热点问题的同时,确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在考核生产经营管理的同时,检查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实现工作同步。

四是责任一体:就是在具体工作中实行经理部、党支部对企业思想政治、经营目标、经营行为、经营成果工作共同负责,实现责、权、利相统一,形成风险共担、工作同干、取长补短、荣辱与共、同奖同罚的共同体。实现责任共担。

三、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开展灵活多样的思想政治工作。

公司党支部一贯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始终把弘扬“爱水库、做主人、讲奉献、求进取”的*人精神同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有机结合起来,在逐步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的实践中,为企业生存、稳定发展奠定了稳固的思想基础。

今年我们继续加大了对员工工作办公条件和业余文化生活的力度,努力营造员工“以厂为家”的氛围,对场区、办公区生产生活环境进行了集中整治,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羽毛球、台球比赛。利用集中政治学习、普法教育、收听收看录音录像、典型树立、生产前线慰问、职工座谈会等形式不一的各种方式,向员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先进典型事迹。今年在继续实行扁平化垂直管理中,公司领导坚持和一线工人统一着装,一起摸爬滚打,吃住在一起,坚持亲临生产第一线,用言传、身教的企业团队精神,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贴近员工生产生活实际,更容易被接受,增加了党支部和经理部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注重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的塑造,提出了“勤奋敬业、顾全大局、务实创新、自强不息”十六字的企业精神和“团结、奋进、求实、奉献”的八字企业形象,时刻激励和鞭策广大员工,使大家自觉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公司添光加彩,自豪感和主人翁责任感大大增强。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内部环境,保证了企业各项重大改革措施的落实和生产任务的完成。

四、积极开展各项活动,认真做好支部日常工作。

1、加强支部的组织建设。今年根据局党委的部署,结合公司的生产经营实际和人员变动,我们调整了支部委员,支委成员也作了明确分工,重新划分了党小组和党员责任区,进一步明确了任务,落实了责任;继续实行了“一帮一”结队子的新举措,促使广大党员和员工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使支部的组织建设更趋完善。公司党支部和经理部还分工不分家、同开一条船,工作中各有侧重,各负其责,互相协作,密切配合,彼此间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团结一致,同心同向,增强了整体的战斗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工作中不推诿,不扯皮,推功揽过,充分发挥了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努力为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保驾护航,为完成全年各项生产工作任务尽职尽责,共同奋斗。

2、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日常管理和教育。我们在平时工作中,十分注意对党员干部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年初支部同局纪委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通过完善监督机制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了反腐倡廉、廉洁自律的教育工作,做到警钟常鸣,清正廉结,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办事,提高了工作和决策的透明度,开展了党风党纪的自检自查工作。通过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大家实事求是,以诚相待,敞开胸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总结过去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找差距,讲缺点,民主生活会开的有声有色,进一步明确了前进方向,找出了不足,增进了团结,加深了感情,激发了斗志,有效地提高了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群策群力,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公司党支部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我们除积极参加局里组织的义务劳动、捐款捐物等公益活动外,还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全员义务劳动,使场容场貌得到了进一步改观,从而更加调动了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振奋了企业的团队精神。

4、继续抓好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培养教育工作。公司现有正式党员13名、预备党员1名、入党积极分子2名。我们在做好对正式党员的监督管理工作的同时,始终注重抓好对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培养教育工作,根据支部年度工作计划,对两名入党积极分子指定了培养人,支委成员经常找他们谈心谈话,做思想工作,使他们的思想觉悟有所提高,提高了工作积极性,进步较大,分别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年末根据一年来的实际工作考察和本人表现,支部及时召开党员大会,表决通过了对一名预备党员的转正申请,现已报局党委研究批准。

5、喜迎十七大,积极开展各项活动。

党的十七大召开前,正值我们公司各项生产经营工作临近收尾阶段,为了确保全年各项生产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以优异成绩向党的十七大献礼,同志们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热情,立足本职岗位,发挥先锋作用,放弃国庆长假休息,加班加点,夜已继日地争时间,抢进度,抓产量,促销售,加强垂钓管理和护库执法,日夜奋战在库区生产管理第一线,为完成全年任务指标赢得了时间。我们还按照局党委的统一部署,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一是选派王鹏同志参加局里组织的“颂伟业、创和谐”演讲比赛,并荣获第二名的好成绩。二是认真开展国情、党情、库情、场情教育,召集同志们在一起进行座谈和交流,使大家进一步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增强自身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三是认真开展了“主题实践在支部”活动,结合工作实际,公司领导带头参加,以党员为骨干,带领员工认真开展对公鱼捕捞的监管工作,24小时进行现场跟踪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了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更好地保护了水库的渔业资源。四是积极组织参加局工会组织的羽毛球比赛,虽然未取得名次,但通过比赛,鼓舞了员工士气,提升了企业团队精神。

五、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第9篇:扁平化管理改革措施范文

随着天然气、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出现和应用,电力企业在能源市场上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电力营销作为电力企业的核心业务,其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经营状况,关系着电力企业的发展和生死问题。加强电力营销管理是电力企业提高其市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也是电力企业长久发展的重要课题。当社会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发展为市场经济时,电力企业逐渐开始重视电力营销工作;电力市场的进一步完善,推动电力企业的工作重点向管理服务转移。电力企业应从市场实际出发,创新营销模式,转变营销理念,提高质量,从而为其能够在能源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1 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对营销管理认识不足

受计划经济时期垄断经营理念的影响,电力企业管理人员营销管理理念较为落实,对员工的优质管理教育重视不足。并且在计划经济时代,电力企业的发展、效益、管理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国家、政策和行政手段,这使得许多电力企业逐渐形成了过度依赖的心理现象,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在自由市场上的适应能力,他们往往无法全面认识市场经济规律,在管理工作上存在明显的盲目性和滞后性。

1.2 电力企业电力管理部门管理被动

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提倡“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服务理念,并以此为基础要求不断加强企业管理,从而为人民提供安全、高效的供电服务。但是,目前电力企业的电力管理部门并没有融入到全方位、多层次、多方面的主动管理理念中。很多电力企业工作人员认为企业开展营销活动、进行营销管理仅仅只是一个口号,不论企业是否更新营销理念、是否改变营销形式,都不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个人的实际收入造成多少影响。这种想法出现的原因在于电力企业工作人员并没有从思想上意识到开展电力营销管理的重要性。

同时,企业没有结合电力市场需求对经营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仍然以供电区域的划分作为电力营销机构划分标准,每一个营销机构所负责的业务范围与本区域供电范围重合。对于电力企业来说,这种管理模式忽视了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整体协调,难以实现有效融合和高效协作,是一种资源浪费现象。工作人员极度缺乏营销意识和客户管理意识,无法有效满足客户提出的具体要求,使得客户满意度下降,不利于电力企业发展。

1.3 电价调节机制缺乏科学性

电力是一种商品。当前,电力市场的垄断已经被打破,并逐渐引入到市场竞争中,电价则是影响这个市场上电力产品供应和销售的重要杠杆。我国目前实行电价听证管理制度,电力企业所提出的报价,需经法定流程,并在专家和用户代表均同意的情况下方可实施;按商用、工业、农业、家庭四个标准分别确定电价;同时为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我国从2012年7月1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阶梯式电价管理模式,按照用户用电量,分档次进行定价计算用电总费用。

虽然整体总体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商业用电和工业用电的价格远高于家庭用电价格,且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对于电量的需求非常大,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在这些企业中时常出现窃电现象。工业和商业用电是电力企业最重要的收入来源,窃电现象严重损害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且在实际情况中,许多用户对于听证存在质疑,同时对于已经通过听证的电价涨价行为也表示不满。

电价作为电力市场的重要杠杆,却不受市场调整管控,不以市场供需平衡为依托,这是与市场经济规律相违背的。

2 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发展的新思路

2.1 建立电力大数据系统

在大数据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可以借助GIS技术,结合电力营销、配电协调等多种数据,构建以大数据为中心的电力营销管理系统。电力企业通过大数据系统对配网、用户进行综合管理,同时向用户提供各项基础数据和电力营销服务。建立电力大数据系统,并将其与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对接,有助于电力企业掌握电力负荷实时情况,并以用户台账为依据进行电力营业管理。

2.2 打造商业化运营环境

电力企业运营虽然是基于现代商业化基础之上的,但其实际营销工作仍处于政府监管下,业务范围和营销政策仍以上级规定为标准。因此,在当前电力企业营销管理中,要结合能源市场及电力行业实际情况,加大对商业运营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从而形成完善的、符合现代化商业运营规律的发展思路,用来指导日常经营管理行为。

2.3 建立新型电力营销理念

计划经济体制中,我国电力企业长期处于卖方市场;后期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时,受能源开发等因素的影?,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卖方市场仍然在电力营销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买方市场才是未来电力营销市场的主要方向。为了尽早适应市场需要,电力企业需要建立新型营销理念,加快管理模式改革的步伐,以全新的市场营销体制增强买方、卖方的双向联系,从而促进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

2.4 采取以市场为导向的管理模式

电力企业必须明确营销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将营销作为企业核心业务。电力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等各项活动都要服从于电力营销的需求,将企业发展目标、生产经营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一套完整的电力营销管理体系,为用户提供安全稳定的用电环境和高效优质的服务。

3 加强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的创新策略

3.1 创新营销管理服务理念

电力企业要在日益激励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不仅要拼技术、拼实力,更要拼管理、拼服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力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想要在能源供应市场中脱颖而出,电力企业必须不断创新营销理念,强化服务意识,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用户实际需求为基础,不断完善营销模式和业务流程。此外,电力企业员工要树立“服务第一”的营销意识,通过人性化的服务、真诚的服务赢得用户的认可,加强客户对电力企业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使企业能够在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

近年来,国网公司全面推动营销创新转型,将公司营销业务定位于客户导向型,成立专业营销队伍,打造组织扁平化、服务线上化、运营数字化、业务跨界化的“一型四化”新型营销模式,实现营销创新转型。

3.2 强化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当前我国电力企业仍然以传统管理模式为主,在电力营销管理中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有助于加强电力企业营销发展,是我国电力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因此,企业要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力企业现代化营销系统,通过多渠道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企业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通过微信、移动推送向用户推送精准营销信息。用户也能够通过服务平台查询查询余额、缴纳电费,实时掌握用电信息,从而增加对电力企业营销服务的满意度,促进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此外,电力企业要做好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对于系统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调整改进,并结合最新的技术不断完善系统和平台,建立移动互联网防火墙,避免因服务体系混乱和网络安全导致用户信息泄露。

积极创新“互联网+”电力营销管理服务,依托智能用电信息采集、SG186等各类系统,客户可通过微信、手机APP等线上渠道进行业务申请,随时随地查电量、交电费、故障报修、申请低压业扩等,信息化的应用、科技化的服务,进一步创新电力营销模式,推动客户服务体验的优化。

3.3 进一步拓展电力市场份额

电力企业要切实转变观念,尽早淘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违背的、欠费风险高、能源消耗大、灵活性低的落后机制,营销重点和关注点多放在成长型的新型企业上。同时,要重点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地区经济政策和相关改革措施,切实掌握重点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和用电需求,把握机遇,做到事前主动出击、事后跟踪管理,以服务赢得用户的信赖和忠诚度,从而进一步扩大在电力市场中所占的份额。

3.4 加强线损精细化管理

电网线损率直接影响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企业经济效益又对营销管理策略产生影响。电力企业可以结合电力大数据系统,以电网等级为依据,以指标管理为核心,以统计分析为手段,对电网施行分区、分压、分线、分台管理,从而有效控制线损波动,全面提升电网线损精细化管理水平。电力企业可以借助电力营销系统获取并核查线路用电基本情况,分析营销系统所提供的各项数据,对电网线损进行统计,并以此为基础重新计算电量,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用户对电费计量的满意度和电力企业收缴电费的效率。

3.5 加大电力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电力企业需要加大对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岗前及在岗培训提高营销人员的专业素养。当前很多电力企业营销人员是从计划体制中遗留下来的,缺乏基本的营销知识,也无法把脉市场发展规律,加重了电力企业在营销管理方面的落后程度。电力企业想要发展,就必须加大人才培训力度,不仅要让营销人员真正掌握电力营销业务知识,更要让营销人员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营销理念和发展理念,从服务到管理,从管理到产品,全方位提升电力企业的竞争力。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