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化时代的教学范文

数字化时代的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化时代的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化时代的教学

第1篇:数字化时代的教学范文

关键词:教学资源;教师专业化;教育教学;网络教学资源;教育技术

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资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早期,教师被看成信息源,媒体只起单向传递作用,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到了90年代,人们认识到“教育技术是对与学习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资源已经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关心教学资源建设,加强对教学资源的认识和研究是极其迫切的任务。教学资源可以理解为一切可以利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是教学材料与信息的来源。

下面本人就对教学资源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加以阐述。个人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学资源有助于教师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可以说这种教学方式以教师的主观意识为主,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在现代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利用各种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掌握信息处理工具的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转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方式。

二、教学资源的运用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充要条件,使教学效果大大增强

1、教学资源的运用使教学传递更加标准化,这一作用改变了过去因教师或地域文化发展水平的不同而造成的信息传递质与量上的差异,使学生能够通过媒体获得相同的教学信息,学生通过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极佳的路径。数字时代年轻一代所具有的优势通常超过年长者,这种并非个体性因素造成的优越,已越来越得到认同,这也是人类在数字化革命中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收获之一。数字文化所自然生成的DIY学习理念已成为一种网络的标识性的文化符号。这种文化理念培养的往往是一种互动精神,而互动能协助孩子成长,培育其开发本身的价值,训练其判断分析力,评估力,批判力及帮助他人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及时地引导学生开发和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并由此培养学生的发现、思考、分析及判断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思维结构,为其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下相同或相似的基础,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2、教学资源使各种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得到有效的运用。特别是教学软件在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上都要经过精心设计的.这样,可以反复推敲,认真研究,使已有的教学原则,认知规律,学与教的经验和理论最大限度地贯彻其中,讲究方式,方法,讲究效率和效果,从而使获得最佳的学与教成为可能。

3、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学资源的不断更新、开发利用。教学资源的运用可以使教师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当学生利用媒体进行学习时,教师的重复性体力劳动就会减轻.教师一方面可以有精力来研究,鉴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一方面又可以研究,设计和开发新的教学产品来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为教师的自我再提高,当好学生的咨询者和指导者等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精力。

三、教学资源改进了教研方式、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学资源的运用为校本教研的改革和发展找到了一种好形式,即依托教学资源搞教研,与名师一起学习的教研形式,如以经典的课堂实录为课例研究的主要内容,为教师提供了理论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试点,让教师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分析课例,避免分析研究在低水平上重复。在理论学习和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各自的观察试点记录课堂实录中授课教师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等。同时将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与名师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学习借鉴。通过对教学实例的观摩研讨、解决以前学校教研活动中只能依赖本校教师互动带来的视野狭窄、“提升”不够的弊端。

特别是有了网络教学资源之后,教师就可以足不出户学到名师名家最优秀的授课艺术和经验。既能为学校节约资金,也为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教师不仅有机会领略名师名家的教学艺术,更新教育观念,拓宽视野,而且有和名师一起上课的机会。

教师在上课之前要认真学习观看相应教学内容的教学资源,对照教材和教参的教学建议,边学习边分析其中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意图,与自己的课例进行对比,不断完善和调整自己的备课内容和教学环节,做到“心中有课,脑中有学生活动预设”。

然后与主讲教师共同执教、融合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课堂上反复尝试,通过教学活动,会对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和改变。

这样教师把教学资源多维解读与课堂实践相结合,使教学反思卓有成效,教师可以多次多角度的学习,与自己的课例进行对比,反思改进,选择不同的视角进行课堂教学模仿、创新实践。从而逐步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能力。

第2篇:数字化时代的教学范文

【关键词】色彩构成,数字化,介质,效果

当前,数字化时代的高端技术应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数字化的发展普及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在早期美术专业教学中是以各种颜料为介质,现如今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色彩的展示手段又多了一种表现载体,接踵而来的是在新形势下,色彩构成的教学中,如何导入数字化概念和手段,将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色彩构成是设计类课程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从客观的色彩写生过渡到主观的色彩表现的一个重要转变环节。色彩构成课程教学要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和了解色彩的感官认识,通过各种色彩训练把复杂的色彩关系和情感通过具象色彩进行科学归纳、提炼和升华,从而创造出符合色彩规律的理想的色彩效果,激发学生通过色彩解决在以后设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的学习打好扎实基础。

一、传统色彩构成课程教学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传统的色彩构成教学中,各种颜料、绘画工具、白色卡纸充斥着我们的工作台,学习课时一般安排在60—70课时之间,周课时16节,连续4—5周连排方式进行学习。授课方式往往采用的是理论教学——案例分析——动手实践为主,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让学生掌握色彩的属性、色彩的构成法则、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通过大量的色彩对比、调和练习,掌握色彩的心理等等,最终使得学生能够独立运用色彩进行有效的表达和创作。很明显,从以上种种我们可以看出色彩构成存在的局限性有:

1.课程教学形式单一。这么多年来,色彩构成的教学体系未发生根本变化,随着学生知识结构的改变,传统授课方式已经产生了诸多弊端:学生接受知识热情度不高,传统训练手段落后等等,很多学校在安排授课教师时,倾向于美术基础专业课没有设计经验的教师,这直接导致学生在色彩构成课程学习完成后对本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清,不能对后续专业课程进行有效衔接。

2.作业训练缺乏吸引力。在传统的色彩构成课程中,一般采用的是理论知识按阶段性讲授,然后根据所讲内容继续作业训练。训练时强调的是手绘,画面是否干净工整,色彩是否符合主题需要。例如在色彩明度、纯度、渐变色阶等作业训练时,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调色和涂色,如有错误不易修改。这种训练方式会把学生对色彩的感觉变得越来越迟钝,这种训练方式学生体会不到色彩构成中色彩调和和对比的无穷乐趣,大量的作业训练效果却很不理想。

二、数字化色彩学的理论依据

在数字化时代,色彩学可以依据数字化设备而表现出来。计算机、显示器、激光打印机、喷绘机、多媒体投影仪等等均可以将数字化色彩进行高保真体现。不同于传统色彩,在数字化色彩中,混色系统CIE是基础。计算机荧光屏及其他数字设备显示颜色的色彩方式为RGB,在RGB色彩模式中,所有颜色都是由R、G、B三种发光质通过加光混合产生的。印刷色彩模式以CMYK为代表,它采用高饱和度的四色油墨以不同角度的网屏叠印形成复杂的彩色图片。在色彩构成数字教学及训练中,RGB色彩模式运用的较为广泛。

三、数字化色彩构成教学特点

色彩构成学习重点着重在色彩的认识和感悟,在正确的色彩原理指导下,利用不同的色彩元素组合传递出新的情感,构造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色彩效果。

1.数字化手段导入,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字化手段加入到色彩构成课程教学中,计算机技术的快捷准确表现及激光彩色打印机的效果呈现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再将复杂的调色、涂色视为负担,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得到很大提高,从而会极大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学习的渴望,必然会增强学习的动力。

2.数字化手段的导入,会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和运用的能力。作为高科技的信息处理手段,计算机具有强大的功能。它对色彩的抓取、存储、处理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平台。学生通过计算机,有机会更好的认识色彩构成在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和重要性,通过互联网的学习,可以汲取专业设计师对色彩搭配的深层次的理解,可以更好的借鉴、学习,更好的提高学生对色彩的审美意识。

3.数字化手段的导入,会提高学生对色彩构成的空间思维能力。科学证明,计算机所显示的所有数字颜色,人的肉眼均可以感觉出来。数字化色彩构成教学可以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颜料色彩到数字色彩的转变,这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色彩的认识。

如果说数字化时代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样,在艺术界也带了可深刻的变化。把数字化导入色彩构成课程教学中,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教学手段的改进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如何在时代的变革中扬长避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更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方法,将是我们一直要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第3篇:数字化时代的教学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建筑学

数字化时代对于建筑可以进行虚拟。人们对于数字化的概念都不会陌生,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工作中,因为现代社会中会广泛的应用电脑和互联网,所以各行业的发展也被数字化时代所影响着。在建筑行业中,建筑的设计工作就是运用数字化最早的行业,建筑平面图和效果图会运用各种软件来进行设计,运用网络传送,这都是数字化对建筑行业的最初影响。

一、数字化时代的概念

将所得的全部信息,用特定的方式全部向数字信号进行转换,这就是数字化时代的概念。并且在电脑中输入这些数字信号,在技术的处理中,运用电脑将信号进行技术上的处理。再由网络向外进行传送。从广义上讲,网游的这个特点是很好的,数字化不光是在转化存储和传送的一种信息,同时也是现代信息社会和知识经的技术基础。

二、数字化时代对建筑学的影响

1、建筑和建筑师绘图中数字化都对其也有所影响。光是数字化时代很小的建筑学的发展。在今天告诉发展的数字化下,伴随着不断发展的互联网,建筑师更多地是对互联网的优势进行运用,对信息进行获取、运用、处理和传播。同时在外面,不断研发和更新建筑软件,给先进数字化时代的建筑师们更为自由和更具想象力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建筑的空间和形体上。电脑设计和绘图软件的非线性三维曲面造型能力为建筑空间和形体的塑造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在建筑中对这种计算机模拟的三维空间模型进行运用,相应地也将冲击和新的发展空间带给建筑美学中的审美。

2、数字化对城市的影响数字化时代所创造的高科技生存环境,虚拟的和现实的建筑和城市的共存可以进一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有更多的选择提供给人们。

这就有更细的要求建筑和城市的环境塑造。专家会因此而断言,“城市将沿着不同的道路发展下去。未来的各种建筑形式和城市模式肯定能够反映各种交往模式之间的平衡与结合,而这种平衡与结合对特定的人来说,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在新型的市场经济中面对其各自特定的环境时,都是最佳选择”。三、数字化时代下建筑学的发展前景

1、建筑学在数字化前景下的思考建筑学

建筑学虽然是涉及到哲学、历史、文化、技术和美学等相关的综合性学科,但是又很务实。建筑学,其实也就是对空间形体和建造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建筑设计教学一般规律中的特殊方面就是城市设计和室内设计。尽管社会性和实践性是建筑学学科的专业。不管是设计者、管理者或者决策者都必须对社会,包括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盛大传奇大全进行了解,但是他们终究还不是政治家、经济学家和纯艺术家,社会对他们的希望就是在具体的物质环境的营造中关注和了解社会问题。

虽然在我们周围的媒体和人将建筑学的教学和研究抬高带可以拯救人类和地球的地位,作为学校教育者还是需要清醒地明白教学的核心依然是建筑学不变的本体、形体和建造。就像前面所讲到的,在数字化时代,现实的建筑和城市要对充分满足未来的人类日益对其需求进行提高,就必须有更加以人为本的设计和建造,它的优势是虚拟的建筑和城市无法比拟的。在面对数字化时代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变化时期。怎样将建筑学教学重新聚焦到建筑的本身,进一步对建筑整体环境功能、建筑空间和形态、建筑美学等基本方面的研究和训练进行加深,对能够创造和未来虚拟世界等量齐观的现实建筑和城市的人才进行培养,这才是今天我们所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2、数字化时代下新―代建筑人才的形成在强调了建筑本体在数字化时代的继续存在和进一步发展的必然性的同时。我们应该在数字化时代下,对电脑和互联网的新一代教案助学生和年轻建筑师与他们的前辈的不同点进行掌握。电脑能够使他们将绘图工作更快更好地完成,过去完成是需要一组人的,现在可能有一个人就能够完成。于是设计和思考的时间就有了更多。另外,他们对于电脑建立的三维模型在设计的早期阶段很善于运用,对空间和形体有推敲的帮助,将设计能力进行增强。再则,新一代的建筑师对运用多种电脑软件 的本领进行掌握,能够很好地表现自己设计的建筑,不用担心设计特别复杂或特别细腻繁琐的建筑和细部,因而将他们的设计想象力进行扩展。与此同时,对他们学习有所训练和对建筑的实际建成效果进行把握。特别是在尺度、材料和细部构造等方面显得很有必要。

互联网将一片新的时空展开向所有人,特备是年青一代的建筑师。他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将全世界的建筑咨询进行获得,并且可以将建筑观念在网上进行自由的发表和交流,还可以将一切有用的建筑知识进行学习和吸收。很容易想象,之前的传统建筑教学对于新一代建筑学子的求知需求是很难满足的。电脑正在帮助新一代建筑师对适应人类未来复杂审美心理的建筑空间和形态进行探索;数字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也要求新一代建筑师研究和设计未来智能化的虚拟建筑和虚拟城市。

四、结语

总之,在数字化时代下,新兴的发展形态存在于建筑学中,在建筑学、城市建设、建筑美学和建筑人才等方面,这种形态都会带来发展和革新。所以,我们要对数字化时代所给建筑学带来的机遇和优势进行充分的认识和利用,将我国的建筑学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起来,以对人们在建筑商日益提高的要求有所满足。

参考资料:

[1] 谢向平.关于数字化时代的建筑学思考[J].四川建材2006,(02).

第4篇:数字化时代的教学范文

关键词: 数字化 大学教育 教学模式

数字化使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科教学,可促进教育教学发展。它的出现为大学教育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现代教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促进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通过这种有效的整合,以技术作为一种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同时它丰富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可以整体协调、和谐发展。数字化使现有的教育资源在更有效地利用的同时也给大学教育带来了冲击和挑战。笔者就数字化对大学教育影响的一个侧面――大学教学模式的变革,进一步探讨数字化对大学教育带来的变革与发展。

一、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在探讨数字化对大学教学模式带来的变革之前,首先要探讨教学模式的相关问题。

1.教学模式的发展变化

在教学论中最早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我国对教学模式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先后经历了“教学模式的介绍与引进”、“教学模式的理论探讨”、“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三个阶段①。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主要集中在:关注学生需求和兴趣的教学模式;关注教师成长的教学模式;关注知识结构的教学模式;关注师生关系的教学模式;关注现代技术应用的教学模式。其中关注现代技术应用的教学模式是由校园数字化的迅速发展催生的相关研究。

2.教学模式的概念与结构

(1)教学模式的概念。在国外,较有影响的教学模式的定义是由乔伊斯和威尔提出来的。他们认为,教学模式是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诸学科的长期教程)、设计教学教材、指导课堂或改进其他场合的教学的计划或类型。②

目前,关于教学模式的概念在我国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模式就是教学结构。它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的比较典型和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式。③另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模式就是教学过程的模式,或是一种有关教学程序的策略体系、教学式样。即:根据客观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学指导思想而形成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④还有人认为,教学模式属于教学方法范畴,它是教学方法或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⑤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构建的一种教与学活动的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是建设教学环境和运用教学软件的重要依据。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和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促进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

(2)教学模式的结构。关于教学模式的概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对教学模式结构的认识基本趋于一致。教学模式主要由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师生组合、条件和评价等要素组成。教学模式的各要素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是教学模式得以建立的依据和基础,起着导向作用;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核心,它制约着操作程序、师生组合、条件,同时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操作程序是教学模式实施的环节和步骤;师生组合是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安排方式;条件是教学模式功能有效发挥的重要保证;评价是人们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途径,是教学模式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通过教学评价如果没有达成,则促使调整操作程序、师生组合等,以便使教学模式进一步得以改造和完善。⑥

教学模式大致就是由这几个要素组成的。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共同发挥作用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

二、数字化对大学教学模式的影响

随着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明显加快,数字化的加速对大学教育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它使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受到质疑,大学成为没有围墙的大学,人们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接受大学教育。何谓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教育成为人们再度思考的话题。数字化给大学教育带来最明显的影响就是对大学的教学模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数字化对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带来影响。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传统的教学思想发生变革,大学的理念在更新,这使大学必须重视自身发展的同时关注社会发展、人的发展,加速了大学教学理论的发展,导致大学教学模式产生了相应的变化。

2.数字化增强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网络的发展使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带来的便捷,在网络上获得更多的知识,而不再是仅限于从书籍中获取知识。尤其是对于独立思维意识较强的大学生而言,这种影响更加深远。因此,利用现代技术教学成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也加大了对它的利用和推广,对大学的教学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动摇了传统的教师地位和职能。

教学模式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转变。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网络的便捷性为每个人都带来新的知识,知识的更替周期越来越短。有时候,学生从网络上获得的知识甚至比课堂上从教师那里获得的更多。纯粹的课堂教学已经不再适合现代大学教学的需要。因此,教师必须首先完成自身知识的数字化,不断通过数字空间扩展自身的知识层面,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开展网络课堂,与学生建立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

4.数字化优化了师生组合,有利于教学评价。

数字化网络时代构建了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能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使学生以参与者的身份进入学习角色,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效实现师生的最佳组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具有极强的促进作用。通过网络互动平台,师生更多体现为互相沟通交流,在对话中达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标。在相对宽松的交流环境下,更容易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利于实现教学评价。

5.数字化给大学的教与学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自由度。

在现代数字化时代,大学的校园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再是过去的“教室、教材、黑板、粉笔”时代,而是向“教室、教材、黑板、粉笔”与“网络信息、数字屏幕、敲击键盘”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相结合,发挥教学的最有效功能,教师与学生都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自由度,教与学相对变得更加轻松,更有可选择性。

6.数字化使大学教学效果的发挥达到了极致。

数字化的发展使得传授内容声、图、文并茂。一些复杂的图形、实际发生微观变化的过程、高度精密的计算过程等通过数字化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使得一些认知过程简单化、简约化,给教学过程带来一系列便利,使得教师教会学生如何熟练掌握数字化的各类软硬件设备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教会学生熟练掌握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有效的知识,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对大学的教学模式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冲击。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不仅繁荣了数字化产业本身,而且给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影响。因此,大学作为数字化的发源地更应该率先从高等教育理念到教学模式等进行一系列的变革与创新,以适应数字化给大学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数字化使得社会分工和人员角色都在悄然发生变化,高校正在成为信息时代知识创新的核心,这就要求必须对大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大学的教学模式应该乘着数字化的东风大规模进行改革,使现代的大学教学更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当然,数字化是一把双刃剑,给大学教育带来大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大学教育带来了挑战。如何利用这一机遇对大学教师和学生是严峻的考验。正如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指出:“信息科技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数字化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能够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发展契机。顺应信息时代的变革,顺利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对大学教育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

注释:

①③④⑤⑥⑦郝志军,徐继存.教学模式研究20年:历程、问题与方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2):52.

②丁证霖,赵中建等编译.当代西方教学模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1:1.

参考文献:

[1]郝志军,徐继存.教学模式研究20年:历程、问题与方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51-55.

[2]丁证霖,赵中建等编译.当代西方教学模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1.

[3]崔屹.信息技术对教学模式的影响[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7):71-72.

第5篇:数字化时代的教学范文

数字化时代对编辑出版人才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这种挑战在于如何培育顺应数字化环境的编辑出版人才。数字时代的编辑出版人才应具备如下几个重要的能力:1、具有多种媒介技术操作运用的能力;2、对数字出版产业链增值环节的快速反应能力;3、对海量数字化内容资源进行整合分析利用的能力;4、对跨媒体内容定制放大效应的市场运作能力。因而在数字化时代。要以“大编辑”、“大出版”的理念为指导,拓展学科建设,培养的人才应该能够适用于图书、报纸、期刊、广播、影视、音像、网络和手机等传播媒介,提高在就业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数字化时代,为了提高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需要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重点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按照市场的目标来培养学生,使他们站在数字化发展浪潮的前端,具有更好的职业适应性,并拥有较多的技能储备。

二、编辑出版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校编辑出版的实践教学仍旧停留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阶段,由此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即强调人文哲学理念、忽视实践技能训练,这种传统模式在实践教学中突出地表现如下。

实践教学课程陈旧落后。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编辑出版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没有经过科学调查论证,在概念上做文章,与快速变化的业界需求之间存在差距,致使课程的前沿性和实用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不少高校的课程设置照搬或雷同某些传统基础学科模式,例如许多院校编辑出版学开设中文专业传统必修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课程,占据了大量课时(学分)。对学生的实际能力测试仍然采用单一的“闭卷”模式,忽视了该学科实践性、开放性与多样性的特征。针对网络化数字化环境的编辑出版具体课程普遍缺乏,与当下活生生的编辑出版业界现状关联较少。

实践教学人员“眼高手低”。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编辑出版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在高等院校的编辑出版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受师资队伍人才结构的影响,已有的教师大多是从其他专业学科转业转行来的,这些教师既缺乏编辑出版专业系统的正规培训,也缺乏对编辑出版流程的实践了解。各地高校编辑出版专业的师资力量普遍不足。尤其是部分高校在人才引进上片面强调高学历高职称,轻视有行业实践经验的人才引进,使得编辑出版学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眼高手低”或“纸上谈兵”。有的院校因师资不足的原因,该专业学生在选修与实践方面的课程几乎没有或者仅为虚设。

实践教学设施零散低端。

多年来由于一直将编辑出版专业等同于一般人文社会学科。在资金投入上严重不足,实践设施更新过慢、实验条件受到限制,在扩招形势下不少院校甚至还出现几个人共用一台电脑上实验课的现象,妨碍了编辑出版教育发展与市场现实需要保持同步。不少院校的编辑出版专业实验室主要停留在报刊、书籍的电子编辑功能上,一般只是安装常规使用的几个软件,如方正排版软件、图像处理软件等,缺乏较为昂贵的非线性编辑系统、装帧印刷机等专业设备,弱化了网络编辑、音视频编辑、图表编辑、装帧设计的能力锻炼。因此,实践教学设备的严重残缺导致教学课程、教学人员、教学对象缺乏实践性的恶性循环。

实验教学方法单一枯燥。

实验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基本演示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当前高校编辑出版专业主要以演示型实验为主,实验教学类型十分单一。演示型实验是最常见、基础性的实验教学,紧密结合理论教学,有助于学生对原理、理论的感性掌握,其特点是全体学生共同参与。但这种传统实验教学方法主要以书为本,注重知识验证过程,缺乏创新性、探究性和自主性。总体来看,各地高校在实验教学方面普遍存在如下状况:教学形式上单一枯燥,仅仅停留在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内部封闭性实验教学,以灌输、讲授为特色。

三、编辑出版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

编辑出版专业要相应地改革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以应对数字传媒时代对出版教育的挑战,要调整培养目标,要培养数字时代所需要的具有数字出版技术、数字出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编辑出版专业作为综合性的经世致用的学科,只有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尤其是新闻出版业向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变化,才能建立、完善自己的学科体系和专业特点”。

实践教学课程要凸显时代性。

在数字化时代,传统的专业知识界限和专业技能界限都将被更大程度地突破。需要适应数字化的趋势,建设具有自完善、自调整、可融合特性的课程架构,以保证课程设置具有更强的自身开放性与相互兼容性。提高课程更新和课程组合的灵活度,以保证课程设置能够针对业界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作出及时有效的调整。

数字化时代,不仅出现手机出版、博客出版、网络游戏、网络杂志、网络广告、影视出版、动漫等多种出版形式,而且传统出版物内容信息的数字化过程也可纳入数字出版的范畴。传统出版教育显然不能囊括数字出版的新技术形式和内容范畴。编辑出版专业应相应设置网络编辑出版、手机编辑出版、网页制作、图文编辑与排版(飞腾)、数字影音制作、数码图像处理、动漫游戏、版权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书业电子商务、图书营销与市场推广等新型课程,以培养既懂多种媒体编辑出版、又懂市场营销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实践教学人员要强化实战性。

在数字化趋势下,编辑出版专业的教师队伍普遍面临知识重构、能力再造的任务。以往拥有不同专业背景的编辑出版专业教师,都需要突破自己的专业局限,需要建立跨媒体、跨学科、跨文化的思维观,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锻造较为立体化的实践能力。

编辑出版专业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建设一支既懂编辑出版理论,又熟悉实践业务的离水平师资队伍。“走出去”是指选派一些教师到编辑出版部门实习,在实际工作中熟悉编辑出版业务,了解编辑出版动态,结合典型案例开展教学活动,使之成为编辑出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专家。“请进来”是指聘请全国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管理者、从业者来校讲授相关实验实践课程,可实施“校内教师+校外技师”的双师型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设施要注重融合性。

数字化趋势下,内容融合、终端融合、技术融合等已促使编辑出版工作出现了多元化趋势,编辑方式从单一的线性编辑扩展为多媒体的非线性编辑。要培养复合型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就需要具备多元化、综合性的教学设施。

当前,实验中心的建设重点应将过去独立分散的传统实验室,过渡到以媒介融合为导向的教学与科研功能的开发与利用上。实验中心应形成涵盖平面媒体、电子媒体、数字媒体的编辑出版整体系统。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或实践成为大系统中的一个单元,每个单元都可以充分调用各个实验室的资源,各个单元之间也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流程的衔接,从而为培养数字化时代的编辑出版专业人才提供充分的条件。在这样的实验平台上,不仅能完成传统报刊书籍的编辑装帧设计等,还能完成数字多媒体如动画、游戏的创意设计、非线性编辑等。

实验教学方法要鼓励创新性。

数字化时代,需要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方法,以生为本,注重实验创新过程,建构开放式、探究式、任务驱动型的实验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协作、探究学习。由验证型实验发展为自主、探究型实验。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进行创新型实践。尝试进一步打破课堂教学平台与实验教学平台的界限,使编辑出版实务课程的日常教学。在仿真的媒体环境中进行,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

第6篇:数字化时代的教学范文

【关键词】 艺术设计专业;数字化教学;技术性;艺术创造性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在随数字化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同时随现代科技的进步而进步。现代的高科技技术已逐渐取代传统手工艺时代,艺术设计也进入了高科技的数字化时代,与此同时艺术设计专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进入了技术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综合时代。如今在数字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同时更推动了设计理性分析能力的提高,从而激发了设计者的想象力潜能,能够用创造性的思维进行艺术设计工作。所以,在数字信息化的时代,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教学中进行技术性与艺术创造性的研究尤其必要,并具有重要意义。

一、技术性与艺术创造性的哲学思想理论

在有着五千年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国,在传统的绘画中曾讲到过“知、情、意”的内容。知,讲的就是技术性的理性方面内容;情,即包含着感性的认识,在艺术创造性中离不开感性认识;意,即具有意味、含义。在中国古代时期,人们就人的认知能力方面分为了理性(即技术性)与感性(即艺术创造性)两部分。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思想家康德,他将世界划分为“现象界”与“自在之物”世界;将人的认识分为三个阶段:即感性、知性、理性。康德认为人的认知来源于感性、理性及人的判断力。这也就是在艺术设计思维中所指的技术性和艺术创造性的综合。

在哲学中,也将人的认识分为感性与理性两种认识,即人的灵感与幻想,也强调了这种灵感与幻想在艺术设计创造中的作用及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不论是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还是国外的哲学思想,虽然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思想分歧,但是都叙述并强调了人在认识的思维活动中所具备的理性(技术性)、感性(艺术创造性),或者说某种感观倾向的创造性思维,这些都是艺术设计创造性活动中理性与感性之反映,同时也是人类在认识方面的高级认知能力。在数字化的当今时代,人的这些认知能力在艺术设计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中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

二、数字化时代艺术设计的技术性

在当今的数字化社会,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学发展与进步已经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计算机技术方面应用方面的尤其明显。故此,在当今数字化信息时代,艺术设计创造性的前提条件就要求从事艺术设计者必须具有数字化的技术性。

在哲学里面所讲的理性思维,在这里讲的就是数字化技术,就是艺术设计中的技术性表现。在数字化的当今时代中,人们享受和感受到了以往时代不具有的丰富的艺术设计的优秀作品,如今人们不仅可以去欣赏这些艺术设计作品,更在生活中真实的感受到了这些艺术设计作品的魅力与实用价值。在技术性的艺术创造中,人们不但可以通过在计算机上得到平面的、立体的视觉感观享受,更能享受到触觉上的深刻感受。那么这一系列的感受都是通过数字化的技术来实现,并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数字化的运用需要技术。那么在数字化的运用中更是离不开相关的载体,比如计算机,计算机又被分硬件与软件这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在这两个重要的部分当中,首先就是要解决设计者的技术方面能力,要认识到计算机的重要作用,关键的是它如何使用。要运用数字化技术,就必须要懂得如何操作,如果不懂它的操作,也就谈不上艺术的技术性。

三、数字化时代艺术设计的创造性

感觉、知觉、灵感、顿悟,幻想、欲望等表现,这些都是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非技术性感性因素,但也是人的认识能力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数字化艺术设计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1、感觉、知觉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属性的直接反映。知觉是在产生于头脑的反映之前,是以感觉信息为前提、并与感觉同时进行。在知觉活动当中除了包含感觉以外,又包含记忆、思维和言语等活动。在艺术设计活动中,要重视感觉和知觉对创造性的重要作用。

2、灵感、顿悟定义

是人们对艺术观察的体验,经过长期的探索与积累之后,在突然之间获得的瞬间的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状态、结果。灵感思维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力量。灵感、顿悟是艺术设计中具有一种“特异功能”式的创造能力。

3、幻想和欲望定义

提到幻想和欲望,通常会与人的动机所联系在一起。幻想作为一种超越现实的状态,通常是难以获取结果的一种心理活动;欲望则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占有欲的心理活动。往往在现实生活中会受到束缚,但在设计艺术创作中又是一种良好的创造动机。

如果说幻想和欲望在设计艺术的活动中有着动力根源的作用,那么灵感和顿悟则是设计艺术的创造力表现。直觉(狭义)就是构建这种设计艺术的“赋形”,也是在情感和心理上完整化的意象表现。从思想家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上来讲,直觉更合乎目的性的艺术判断力。

在此套用一句美国政治家斯蒂文森的名言:“魔鬼不在原子中,而在人的心灵中。” 在艺术设计活动中那就是:“艺术不在技术中,而在人的直觉中。”在数字化设计艺术中,直觉的表现更为丰富、直接和快捷。因为数字化技术的重要基础的表现,使我们可以接触更多的设计艺术作品,从而产生更加奇妙的幻想和更强烈的艺术创作欲望,能在艺术上焕发出更有创造性价值的灵感和顿悟,因而更能丰富、直接、快捷地映像出我们具有的直觉思维,从则在设计艺术创作中更能够如鱼得水。

四、数字化时代艺术设计的技术性与艺术创造性的关系

在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学中,如果将技术性比做理性,用感性比做创造性,那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技术性与创造性,哪个更加重要?关系如何?如果不具备技术且没有理性,艺术设计活动就会失去应有的规范性,同时也不能准确无误的来表达和描述客观事物;如果不具备感性且没有创造性,那艺术设计活动便会缺乏灵气,从而失去艺术的意味和魅力。所以,在当今数字化艺术设计的时代中,技术性与创造性的综合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将技术性与创造性相结合,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才会越来越快,设计作品才会越来越丰富,设计作品的意味和魅力才会越来越高。

在当今数字化如此广泛普及的今天,大多的艺术设计师是从计算机专业人士发展而来的。这是因为在艺术设计人员中,具备计算机技术能力的人才在计算机应用方面遇到了硬件与软件学习上的困难,因为许多数字化艺术设计作品是由计算机专业人员创造而来,而在这些人员的作品特点上来看,大部分用品缺乏艺术感召力。这也就凸显出了技术性和与创造性同时具备的重要性。同时有越来越多的从事计算机的专业人员,努力的通过自身在艺术设计知识方面的学习,以及艺术品位能力与艺术修养方面的提高,从而逐渐进入艺术专业的设计师队伍。同时也有大量的艺术设计师也逐渐投入到数字化设计的技术中,从而完美的实现了艺术设计的技术性与创造性的相融合,使艺术设计形成了既具有技术性同时又具有艺术性的数字化艺术设计学科和行业。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是当今艺术设计发展的重要趋势。

因此,数字化时代艺术设计的软硬件的技术性与艺术设计活动的创造性关系愈来愈紧密。在数字化艺术设计活动的过程中,技术性是艺术设计的躯体,要加强技术性的学习训练。而艺术设计活动的创造性是是设计师的灵魂,要做到数字化艺术设计的技术性与创造性的结合,就是躯体与灵魂的结合,二者的关系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 方兴,杨雪松,蔡新元,桂宇晖.数字化设计艺术.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 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 杨恩寰,梅宝树.艺术学.人民出版社,2001.

[4] 苏春.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5] 王利敏,吴学夫.数字化与现代艺术.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06.

[6] 徐颂华,刘智满,潘云鹤.中国绘画与书法艺术的数字化实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7] [英]杰夫・泰勒(Geoff Taylor).幻想艺术创作技法系列:科幻风格绘画教程.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

第7篇:数字化时代的教学范文

关键词: 数字化校园;建设;浅析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061-01

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把声、光、电、磁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或把语音、文字、图像等信息转变为数字信息,用于传输与处理的过程。与非数字信息相比,数字信息具有传输速度快、容量大、放大时不失真,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好,便于计算机操作和处理、保存等优点。以高速微型计算机为核心的数字编码、数字压缩、数字调制与解调等信息处理技术,通常称为数字化技术。数字化主要体现在智能化、个性化、网络化这三个方面,这其实也是整个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化是以数字技术为出发点,但是,却并不等同于数字技术,只有当数字技术日益获得了人们的认同并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大量的应用,进而将3C(电信、计算机、消费类电子)和智能技术融合起来时,数字化才真正的实现。数字技术改变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带来了人类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巨大变化时,这种由数字技术和数字化产品带来的全新的更丰富多彩和具有更多自由度的生活方式才称之为真正的“数字化生活”。

百年大年,教育为本。当我们面对着一栋栋现代化的教学楼、数字化图书馆、实验楼时,不要奇怪,不用怀疑,我们正在努力建设一种新型的校园——数字化校园,我们正在跨入数字化校园的新生活。然而,在一栋栋现代化教学楼下,在一栋栋实验楼前,我们不得不着这样一个问题——这就是真正的数字化校园吗,真正的数字化校园应该包含什么呢?

社会要发展,人类要进步,这必须依靠教育。同样,人类要实现真的数字化,这也必须依赖于教育。只有教育事业发展了,人类的这个梦想才会实现。所以,要实现真的数字化,人类要进入真正的数字化时代,就必须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只有多培养有用的才,才能实现人们梦想的数字化生活。为此,数字化建设应从学校做起。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广泛应用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十分迅猛,这也引起了教育的深刻变革,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如此,就对于现在学生来说,掌握信息技术是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是关系到学生将来的生存问题的大事,是将来人类建设数字化社会的必然保障。为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头脑,不应享受着过去的光辉与荣誉,而需要把建设数字化校园早早地提上日程。如何使学校的管理进入一个新的层次,教育教学质量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是教育事业工作者需要思考问题。一方面,要使管理水平提高,就必须保证领导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到各方面的管理信息,以做出符合实际需要的各种决策。另一方面,提高教育质量很重要的一条途径是实现教师交流的及时性,以最高效、最科学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习。为此,利用数字化技术建设现代化校园是当前学校建设的道要任务。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学校都在努力尝试着建设数字化现代校园,然而,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校园呢?数字化校园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我们需要做什么?我们距数字化校园还有多远?这一系列问题却始终摆在我们面前有待我们解决。

真正的数字校园有着很丰富的内涵,绝非仅仅连上网络、建造几个多媒体教室、使用一张IC卡给学生打打考勤就所能包含的。

“信息技术”、“网络世界”,从现代化的词间字眼中,我们越来越感觉到,数字化校园更应该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一体化自动办公,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校园应包括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与通讯网络。建设基础的管理平台、门户系统、家校通工程、校务系统、校园触摸查询系统、校园VOD点播系统、教育资源库、自动化办公信息服务系统等也仅仅只是数字化园的一角。充分的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日常等工作相关的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处理,并且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有序的整合和集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科研和管理;实现全过程运用宽带网络与通讯网络、交互性和专业性的局域网络来实现学校教学和管理的个性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利用科学的发展观来规划和管理,使之构成统一的管理平台、统一的资源平台、规范的管理与教学秩序,把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园、面向社会、面向家庭的一个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数字社区,这才是人们理想中的数字化校园。

第8篇:数字化时代的教学范文

关键词 数字化教育 人文意蕴 缺失 回归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数字产品的普及,一股强劲的数字化浪潮正在向我们袭来,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在教育领域,数字化教育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潮流。然而我们在享受数字化教育福利的同时,也不得不注意数字化教育过程中人文意蕴的缺失。

一、数字化教育

在数字化浪潮推动下,我们已迈入一个崭新的时代――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技术成为新时代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数字化教育成为教育发展中的潮流。数字化教育包括非常丰富的内容,如数字化学习、数字化教学、数字化教育资源、数字化校园等等。具有如此宽广的范畴,我们无法用一个准确的定义去界定数字化教育,而仅仅是将数字化教育作为对数字化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概括。为了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数字化教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1.何为数字化

数字化原本是计算机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在计算机系统中,信息的处理加工、传输、存储都是以二进制数(即0和1)的形式来进行的,我们将二进制数的一个位称作一个bit(比特),并用bit来表示计算机所有的信息对象和计算机指令。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化亦发生了新的变化。如今的数字化已不再是最初0和1组合的比特数据,它大大超越了静态、直观的数字符号的本意。0和1的不同组合,种种不同的0和1的字符串,在构造着生动、形象、更具仿真效果的世界图象。如果说通讯和交往工具是一个时代的主要标志,那么,数字化以其不同于农业时代的信鸽、驿站,工业时代的电话、电报等通讯和交往工具,引领着人类进入了数字化时代[1]。如今数字化时代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的推动下迈入了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特征的最新发展阶段,而数字化教育正是这一阶段的产物。

2.数字化教育的特征

(1)开放性

数字化教育的开放性,首先表现出来的是领域的开放性。现如今,我们谈及数字化教育,总是可以很容易地想到数字化学习、数字化教学、数字化教育资源、数字化校园等等。然而,数字化教育不仅仅只是教育某一领域的数字化,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几乎都被卷入数字化的潮流之中。其次是交往的开放性。数字化的语言,以其特有的便捷性,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拓展了空间的范围,不仅给教育中的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还将人们的交往范围无限扩展。除此之外,也使得教育自身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能够以更加自由便捷的途径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为丰富教育资源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再次是思维的开放性。数字化的巨浪帮助人们冲破了以往狭隘、固定、封闭的牢笼,摆脱了思维的桎梏,向每个人提供了一个开放广阔的平台。人们可以质疑、交流、学习,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去认识这个世界,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最后是价值的开放性。置身数字化教育的人们,有着多样的信息获取途径,海量的信息资源,加之数字化教育下人们思维更加开放,使得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看法、观点、价值观念也随之变得多元化,而数字化教育以一个开放的价值态度允许多元化价值的存在。

(2)跨时空性

数字化教育的跨时空性,首先表现在促使时间因素与空间因素由教育发展的外部因素转变内部因素,成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无论是教育自身体制、政策的改革还是教育内部人们教与学方式的变化,其背后重要的推动力正是时间与空间因素的改变。其次数字化教育不仅仅只是数字化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更是一个对时空进行重组的进程。正是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才使得数字化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拥有技术支持与保障,让教育全球化成为可能。最后,数字化教育并非是对传统教育的否定,而是在传统教育稳定结构基础之上,与现代数字化技术的融合,传统教育的生命在数字化教育的进程中依旧延续。

(3)虚拟性

数字化教育的虚拟性,表现为数字化教育营造的空间,不仅是实现符号流动、信息交换的场所,还可以满足教育活动的特殊需求。凭借数字化技术的支持,在网络空间虚拟出一个类似现实社会的生存空间。虽然只是一个由0和1数字符号编码交织而成的空间,但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却能够实现模拟真实世界的效果,使数字化教育中的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感觉。

(4)符号性

数字化教育的符号性,表现在数字化教育为教育领域中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数字化的教育生活,处于数字化教育生活中的人也被简化为其中的一个符号。如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提出,人是符号的动物,符号化的思维方式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2]。在数字化的教育生活中,人们作为符号动物充分发挥符号化的想象力和智慧,最大限度地摆脱物质现实的束缚,用新的符号组合表达个体内心的想法,不断扩展自己的思维,扩大和超越现实世界的有限性。

数字化教育的发展,让我们看到在数字化技术推动下教育变得强大起来,学习变得自由,思维变得开拓,教学变得轻松,资源变得丰富,环境变得智能等等。然而我们在享受数字化教育成果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数字化教育推进过程中,由于数字化教育自身的特征,极易造成教育人文意蕴的缺失,背离教育的宗旨。

二、数字化教育人文意蕴的缺失

我国关于“人文”的记载最早见于《易・贲卦・彖传》:“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3]而在西方,人文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虽然没有完全与之对应的“人文”一词,而只有人文主义、人文精神等表达,但我们可以通过humanity之前的词culture和pedagogy发现,其含义就是指人经过培育而显现为人。教育学是育人之学,是以个体成人为根本指向的学科,人文品行理应是教育的基本品行[4]。因此教育中理应有着深厚的人文意蕴才可以充分实现对人的关照。然而,在数字化教育进程中却极易产生教育人文意蕴缺失的问题。

1.情感教育欠缺

情感是人类一项复杂的高级精神活动,对人的发展有着认知、动作技能难以取代的作用,所以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当中,将情感目标列为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在数字化教育现实中却存在着情感教育欠缺的情况。首先,数字化教育中的教师可以凭借数字化技术轻松实现对学习者的知识传授,这种以数字化技术为渠道的教学虽然打破了传统面对面的现实课堂教学,但由于教育者与学习者置身虚拟的教学环境之中,缺乏现实情境中面对面的语言交流、动作交流、表情交流、情感交流,不免使得数字化课堂沦为只是对知识机械、枯燥的传递,忽略了对学习者的情感关怀,更难以达成情感教育的目标。其次,情感是人类一项复杂的高级精神活动,是难以实现显性观察、准确测量的,不像知识那样可以实现准确的编码、易于量化,实现数字化技术的传播。即使教师在数字化教育中有意识地实施情感教育,客观的现实困难也使得教师望而却步。最后,数字化教育营造的是一种虚拟化、开放式的教育环境,学习者是以独立个体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不像传统教育方式那样,每个人都处于班集体之中。数字化教育环境下彼此独立的个体身份极易造成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淡漠、情感薄弱,对于学习者之间的人际关系产生不利影响。

2.教育功能单一

数字化教育中存在教育功能单一化倾向。数字化教育中,技术的威力在不断地增强,借助技术,学习者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技术,学习者在不依赖教育者的前提下仍可能以便捷有效的途径获取知识、习得技能。这使得教育者的知识权威地位一落千丈,同时,对学习者在人格塑造、道德引导、文化熏陶、情感影响方面的作用也大大减弱。教育已不再是与人的精神相契合、追求智慧、传承文化的活动,而是逐渐演变成单纯的知识获取手段,技能的训练。教育对于个体发展的社会化、个性化、个体享用功能丧失,处于这样的教育之中,人也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3.交往陷入困境

数字化教育中的人们在交往时常陷入困境。马克思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指出对物的依赖所造成的新桎梏,然而,随着工具理性主义和技术理性主义的出现,技术环境下人的困境问题日益凸显。数字化教育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为学习者营造出一个广阔、丰富、多样、新奇的学习环境,这是一个由数字化符号交织而成的环境,环境中的人们不必考虑原有现实社会的利益关系、背景环境、规范约束,充分显示着公平、自由、平等,张扬了人们的个性。然而,这样的环境却让人们的交往陷入困境。一方面,自我约束能力较低的个体,容易在这样自由的环境中发生违反道德、法律的行为,造成一系列不和谐的音符,给自己与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另一方面,对于控制能力较低的个体容易产生对这种环境的依赖,甚至沉溺于这种环境,导致个体在现实社会中的交往能力退化,甚至造成对现实社会的淡漠、麻木甚至厌倦、逃避。

4.个体异化

数字化教育中存在个体的异化现象。数字化教育的建设,其目的是为了利用数字化技术更好地发展教育,促进人们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就当前现实状况而言,似乎有悖于数字化教育建设的初衷。首先是个体独立思维的退化。数字化的教育环境,为个体的学习提供着海量的信息资源,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提供的资源不仅有文本,更有绘声绘色的声音、图片、视频等资源。加之电脑、智能手机等便携设备的普及,使得人们的学习发生了巨大变化。相对于纸质的文字读本,他们更青睐图片、视频带来的强烈刺激。相对于独立思考探索问题,他们更喜欢唾手可得的网络搜索。原本希望数字化教育能够给学习者带来更全面的发展,怎奈在数字化技术的包围下学习者异化为没有思考、只会搜索的机器。其次是沉溺于娱乐,难以自拔。数字化教育中网络学习、网络教学、网络资源等,无论对于学习者还是教育者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对于正在发展变化的青少年,原本是学习利器的网络,却变成了游戏欢乐的新天地,他们沉溺其中,被网络所“奴役”,严重影响着身心发展。最后是人们面临变为符号的危险。数字化教育是社会在数字化时展的重要进程,在这个由0和1数字符号编码的时代环境下,人们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异化为符号。符号本是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创设的,但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下,符号却反过来成为控制人、奴役人的异己力量。如沉溺于虚拟世界而迷失真实的自我、真实的人性;又如虚拟与现实的混淆,造成主体的判断力缺失[5]。人们如同符号一般,迷茫地生活在数字化世界之中。

数字化教育中人文意蕴的种种缺失,既与数字化技术本身的不足有关系,也与人们应用的不恰当有关。既然发现了数字化教育建设过程中的不足,就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极力扭转,以确保数字化教育的发展不会背离初衷。

三、数字化教育人文意蕴的回归

教育是一项旨在培养人的事业,数字化教育中人文意蕴的缺失已不容忽视。以何种途径才可以促使数字化教育中缺失的人文意蕴早日回归?该问题解决的关键要落实到人,要对数字化教育中的人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与合理的把握。

1.以人为本

无论何种形式的教育,其对象都是指向人,而优秀的教育更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爱护人,要充分地认识到,人不仅在身体、精神、理智、情感、情绪和感觉诸方面存在有机整体性,而且在有机体协调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方面也达到和谐一致[6]。

(1)在数字化教育中确定人文教育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对主体的态度确立、行为的指引和调节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人文教育价值取向的确立是数字化教育发展中的必要环节。人文教育的目的在于唤醒和引导潜藏在学习者身上的人文需要,向他们传递一定的人文知识,培养他们对于自己、他人以及环境的人文理解、人文关怀意识和人文关怀能力,促使他们树立高尚的人文理想和人文信念[7]。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价值取向,才可以确保数字化教育下教育者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对学习者实施道德、精神、人格等方面的教育,真正实现教育的育人功能。

(2)要摒弃技术至上的理念

当今的数字化教育发展之所以会出现各种异化现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技术至上理念作祟。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技术占据了教育的中心地位,人不再是教育的目的和主体,而成为附庸。因此,我们要让人重新回到教育的核心位置。在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知识传递的同时,更要注重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发人们在知、情、意融合的高级智慧思维方面的潜力。

(3)在数字化教育过程中要创设具有人文关怀的教育环境

具有人文关怀的教育环境,应是以人为中心的,强调数字化教育服务的核心,是充分利用网络和各类开放式服务系统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生活的平台,满足学生和教师多方面精神生活的需求[8]。

2.回归现实生活

虚拟的数字化环境不是我们的家园,现实的生活世界才是我们最根本的生活家园。数字化教育面对的人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人,任何脱离生活的教育都无法真正实现对人的发展。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曾经明确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9]。我们在教育中既要认识到人的个体性的存在,更要认识人的社会性的存在。因为人类真正的学习活动是发生在他所参与的社会生活中的,其最终的目的也是要服务于个体的社会生活的。

回归现实生活并不意味着数字化教育就要抛弃虚拟世界,彻底地回归到生活世界,而是要求数字化教育中的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保持合理的距离,既不要模糊了彼此之间的界限、混淆在一起,又不要完全地对立隔绝。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与数字化教育都是教育发展的潮流,现实的生活世界不仅奠定了人类个体存在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数字化教育发展壮大所要牢牢抓住的坚实根基。我们的数字化教育发展之所以会陷入当前的尴尬境遇,其原因是我们没有妥善处理好现实与虚拟两者的关系,没有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

3.数字化人文资源的开发

数字化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善于利用它,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有利的一面。我们可以选取古代经典、区域文化、乡土文化以及现实生活中富有人文情怀的素材,利用数字化技术加以开发,成为数字化教育中宝贵的教学资源,更好地发挥育人价值。在确保数字化教学资源丰富性与多样性的同时,更要保证教学资源的人性化,不仅要有认知、技能的成分,更要有融合道德、情感、精神的元素。除此之外,选取的教学资源也应更多地贴近现实生活,能够让学习者在数字化教育中时刻认识到自己是现实生活世界的人,能够让学习者通过汲取数字化人文资源的营养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4.情感互动的教学设计

以往的数字化教育实践,情感教育目标易被忽略或难以得到较好的实现。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方面是教学设计者对情感教育因素的忽视导致设计不周;另一方面是对教学资源中的情感因素挖掘不够。在今后的数字化教育实践中,我们应当做到这样几点:一是要将情感教育目标纳入数字化教育实践的目标行列中去。二是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的有利条件,为学习者营造一个利于情感互动的学习环境。该环境不仅可以增加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情感交流,更要增加学习者之间的情感互动,保证在数字化的环境下教育者与学习者都能获得现实般的情感体验。三是要挖掘教学资源中的情感因素。选取更多具备知识性、情感性价值的教学资源,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兼具情感教育。针对教学资源中不同的情感素材,采取不同的策略手段加以实施。开发智能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使教学资源变得人性化、智能化,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与教学资源进行情感互动。

数字化教育在我国发展得如火如荼,为教育带来了新面貌,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然而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我们应正视并妥善处理数字化教育人文意蕴缺失的问题,让数字化教育发挥应有的价值和积极作用,让技术真正起到推动教育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鲍宗豪.数字化与人文精神[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2]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3] 周易[M].张善文,译.广州:广东省花城出版社,2001.

[4] 刘铁芳.教育研究中的人文意蕴[J].教育研究,2008(11).

[5] 鲁洁.网络社会・人・教育[J].江苏高教,2000(1).

[6] 张斌贤,褚洪启.西方教育思想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7]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第9篇:数字化时代的教学范文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6--01

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的作用档案管理是图书馆工作与服务的基础和保证。在图书馆的档案中,保存着各项工作的原始记录,是最真实可靠的信息,为高校的发展做了最清晰的记录,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档案的数量激增,档案的数量也是巨大的,有很多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要更加重视高校图书馆的档案建设工作。

一、高校图书馆档案的特点

高校的图书馆中的文档主要分为二大类一个是文件档案,一个是文书档案。对这两类不同的档案要进行分别的管理,这样才能适应在信息化时代对数据的精细化管理。我们先来了解这两类档案的特点,然后再根据其特点来进行相应的管理工作。

首先是文件档案的特点,文件档案主要是指,由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关于图书馆的日常事务以及管理方面的相关政策性的文件,这些文件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和针对性,另外还具有一定的保密性。

第二是文书档案的特点,文书档案来源于高校的图书馆,是自身的一种文件。是人们在图书馆开展的提倡工作和各种活动中形成的文书的记录,由于一定的目的需要保存下来,比如会议的记录,会以的相关决定,人事方面的材料,财产的相关记录文档,以及收发的文集,照片录音等各种具有保留价值的文件等。这些文档档案内容比较丰富,涉及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比如有图书馆的文献典籍,珍贵的历史遗留物,以及借阅登记的记录等等;另外,这些资源保留的时间较长,有些档案的内容甚至是永久保存的。这些也体现的图书馆档案价值的珍贵性。

在信息化时代,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也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在信息化时代,数据的管理需要精细化的管理,需要对这些档案资料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把这些档案要建立起索引系统,这些数据要落实在信息化的系统中。同时还需要相关的人员来对这些数据进行管理,要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管理的工作。

二、高校图书馆档案存在的问题

目前阶段,我国的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还很之后,在数字化建设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改进。信息化时代的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图书馆档案建设基础薄弱,数字化建设进展缓慢。很多高校的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还停留在纸质化办公阶段。很多的资料还是纸质的文档,没有进行电子化的处理,也没有专门的系统对档案进行管理。这样就造成了数据的丢失风险加大了,也不利于资料的查找工作。更严重的是很多高校还没有进行数字化建设的意识,这些学校多半是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关于图书馆档案的管理工作就更没有多余的精力来治理。还有些学校的图书馆档案管理系统形同虚设,没有充分利用起来这些系统,主要表现是基础资料没有在系统中落实,系统建设和维护工作没有做到位,没有专门的人员来进行系统的维护,另外就是人员素质没有跟上数字化系统的发展,人员与系统的配备情况不吻合。这些方面的问题对信息化时代的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都是极为不利的,大大影响了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进行。

第二是图书馆档案数字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开发。有些高校的图书馆档案进行了数字化的建设,其成果也是显著的。这些图书馆档案资源是极其丰富和宝贵的,他们本应该为在校师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提供更多的便利,但是实际情况却让人不容乐观。由于学校对这些资源没有进行必要的宣传工作,导致很多师生对自己学校的图书馆档案资源不甚了解,他们还在苦苦寻找资料,而这些资料就在自己学校的图书馆里面被深深地埋藏。对图书馆档案数字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开发,这样就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

三、信息化时代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创新措施

在数字化的信息时代,根据高校图书馆档案的这些特点,要改进对其的管理工作。这些改进和创新的工作对信息化时代的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措施:

首先是加速高校图书馆档案数字化网络建设;对于一些还没有对图书馆档案进行数字化建设的学校来说,其当务之急是要进行高校图书馆档案数字化网络建设,加强自身的数字化建设工作,努力完善图书馆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系统。这是对图书馆进行数字化管理的基础,没有这个图书馆档案数字化网络建设,就无从谈起对图书馆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第二是加强档案自动化管理系统中的人员配备;有了这个数字化的管理系统,还要加强相关管理人员的配备和培训。要有与系统相匹配的人员来对高校的图书馆档案系统进行良好的管理,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系统的作用,为师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其中对人员的培训工作尤为重要。

第三是完善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的安全工作要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既然这些图书馆档案资料是宝贵的,就要注重对这些资源安全性的保障工作。